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5 11:26: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责任感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责任感教育

篇1

一、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人手,逐步渗透责任意识

首先,教师在工作中应身体力行,渗透责任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这样可以逐渐渗透责任意识。例如要求学生遵守时间,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必须认真查阅并记载,这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更体现出对职业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潜移默化,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集体乃至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渗透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严格校纪校规,帮学生养成律己习惯,培养责任意识,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培养责任感教育的目的。

二、从教学内容人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1.利用法律常识的规范作用,唤起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是公民的责任底线,可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首先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隐私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从个人角度讲,只有享有此权利,才能使私人生活安宁,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他人角度讲,尊重他人的隐私既履行了法定义务承担了法定责任,又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承担了社会责任,这同样也维护了自己的信誉、社会的和谐。

2.利用时事热点,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生活是体现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后,我结合教学使学生明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应该向“歼15”的总设计师罗阳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借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道德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如背起妈妈去上班的老师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嘉奖或褒扬。

三、从教学方法人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科学深入挖掘教材,据此帮助学生形成在其位就要尽其责的意识,使他们认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如在讲授初一年级“珍惜新起点”一课时,通过设计活动漫谈初中生活新特点,使学生明白初中学习生活困难重重,要想很好地完成学业,需要同学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更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班集体。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好的优秀班集体?请学生们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作为班级一员,只有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道理。课后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增强学生对新集体产生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解生活中激发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勇于创新。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国家形势以及各种热门话题分析书本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使其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激发出生活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做负责任的人。

篇2

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将责任教育作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内容,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固定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突出责任教育,细化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要求,做到目标与内容具体化,构建起以“纵向、横向、交叉”三维立体化的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使德育环境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责任教育目标。

1.纵向目标:根据高中生在三个学段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中,我们要求高一学生做到“我自信,我能行”;高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高三学生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还需增加“关注生命,对生命负责”的要求。使学生责任感培养有序可循,可操作性强。

2.横向目标:将“学生责任感培养”内分解成五个方面:

(1)自我责任感即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我身心、人生理想、权利、义务以及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生活形式的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方面的责任承担意识。

(2)家庭责任感即对家庭负责。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基本人伦责任意识。

(3)集体责任感即对集体负责,积极通过建设班集体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包容、懂得取舍、学会控制;让学生明确如何使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的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4)社会责任感即对社会负责。教育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争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社会,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主题教育。

(5)国家责任感即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具有热爱祖国的信念、情感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教育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个人利益服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于参与社会变革。

3.交叉目标:在学校活动(学科活动和教学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都渗透责任感培养,互相补充,保证实验活动的全方位进行。

其次,实施分年级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责任态度。遵照德育具有层次性、渗透性和连续性的规律,我们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八个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即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内容;“整体推进”指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在相同时间内都能向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高一年级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并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开展“我负责、我光荣和四热爱”主题活动,即爱自我(自我风采展示)、爱学校、爱班级、爱国家,注重主人翁意识培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勤奋、和谐、进取”的合格学生;教育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将来做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因此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学校及家庭负责。

高二年级的“自主、自律、自强”系列教育活动――“国旗下的誓言”宣誓活动、“在青春的起跑线上”系列活动、“争做文明高中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我的人生我主宰”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开展“我生长的这片热土”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负责。

高三年级开展“三爱”责任示范岗创设活动,通过爱学习示范岗、爱工作示范岗、爱学校示范岗、值日班长示范岗、行为规范示范岗、仪容仪表示范岗、环保责任示范岗的竞聘上岗,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开展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享有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此外,在各具特色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基础上,开展节日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尊老爱幼、感恩社会等责任意识,使活动更贴近学生,更具实效性。

再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责任感。每年“九九重阳老人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表演节目,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发现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上存在的生活陋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告别生活陋习,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行动上落实,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带动家庭一起改掉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月,做环境卫士”的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破坏森林,不浪费水电等环保知识,并开展领养绿地,调查水资源污染、回收废旧电池、回收一次性筷子等环保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培养了关心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这种主题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国情和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责任感。

篇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美国把每年1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英国很多古老的教堂石墙上至今还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两词。"感恩教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可是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请看下面的案例:

王某是从湖南山区来的孩子,刚入校时身上仅带了三千元钱连学费也交不起,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入了校,并且靠拿国家助学金来完成学业。可是他却不知知恩图报,生活中一味地怨天忧人,埋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他富足的生活,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在校更是海吃海喝,衣装不断翻新,盲目攀比,平时对父母缺少关心、交流, 发信息打电话也是只言片语,只为索取钱物;对父母对社会采取敌视的态度,觉得大家都亏欠他,学习上则不思进取;完全把知恩图报抛在了脑后,缺少了做人的基本良知。

有一位不愿留名的企业家曾经委托羊城晚报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设立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领取助学金的同学,只需签订一份"心灵的契约",承诺将来有能力时,将偿还这笔钱,用以继续资助家贫的学弟学妹完成学业。许多年过去了,当年受资助的学子却极少有人还这笔钱,甚至没有写信给资助人表达过感激之情。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421"家庭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现在的大学生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 他们往往个性鲜明,生活中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 过度的宠爱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小就养成了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自我责任感弱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家庭责任感、社会公德责任感弱化,他们遇事总是先考虑自己,缺乏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只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社会、集体、国家乃至我们生存的环境尽一份责任。而家长方面,过多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基本道德和感恩教育;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环境也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所以,家长的溺爱、学校教育的空白、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部分大学生成了不懂感恩的"冷漠一代"。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怎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及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怎能不感恩老师的教育、国家的培养? 贫寒的学子为何沦为没有感恩意识、不知父母冷暖的浪子? 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深思的问题。

2.感恩教育的内容和责任感的培养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本人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知恩图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使感恩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

感恩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思考问题,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社会责任感。那么,如何在大学生中以活动为载体,让他们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学会感恩,并逐步培养社会责任感?

2.1以讨论会的形式开展生命意义的教育。近两年来,苏州市所属高校是多事之秋,因失恋、受处分、心理问题的学生接二连三的发生自杀事件。对此,我们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有关"生命意义"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价值,同时要善待生命,对个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珍惜生命,保护身体,不生病,不让父母操心,也是孝顺感恩的表现。

2.2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开展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同学们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述自己与父母、同学、朋友之间最受感动的一件事;也可以在教学班中或在年级中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的感恩教育活动,能使大多数同学识恩知恩,感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 乃至于大自然的鸟语花香、煦日皓月, 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心怀感激。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人生在世应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首先要学会感恩,这是做人做事的基点。

2.3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祝福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在学生中举行"写给父母及恩师的一封信"、给父母老师画像、给老师送贺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等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 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作为在校生物质上你可能对父母老师无以回报,但是你在校的好好学习、你的关心与问候就是对父母老师最大的安慰,千万不要忘了作为儿女、作为学生的职责。

2.4给学生开设"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教育讲座。我院每年都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讲座,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讲述成功的经验,生活的不易,通过他们的人生感悟,引导在校大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国家的培养。在人生的旅途中,个人能力再大也只是沧海一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对父母要感恩,对师长、对社会都应如此。一个人,不管他的起点与终点相距多远,只要他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珍惜它,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一个能拥有亲情、友情的人,一个生活快乐、幸福的人!

2.5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加强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我校2013年学生活动为例)

2.5.1各种志愿者活动 我院"健康同行"医院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轮流上岗,为病人提供各类咨询、导医就诊、维护秩序、搀扶老弱等服务,总计服务时长已超300个小时。交通志愿服务者头戴红色帽子,来到交通繁忙的服务点,协助交巡警开展文明劝导,对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为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5.2各种爱心活动。我院"关爱贫困留守儿童组织"爱心协会在学生宿舍楼前举行爱心义卖,为河南李灵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们筹集善款,师生们积极捐钱捐物,共同为李灵希望小学的留守儿童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心系灾区,爱在太仓"大型公益徒步活动。目的是为了雅安纪念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为生存下来的同胞祈福,同时在活动现场为灾区募集捐款,让灾区的人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带给他们温暖和新的希望,用真情传递爱心,用真心回馈社会,让爱心为生命加油。

2.5.3各种主题活动。院团委组织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中国梦o健雄梦"为主题的大型征文比赛,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开展"拒绝浪费,光盘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崇尚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浪费。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勤俭节约、感恩的意识得到了提升,作为大学生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为创建和谐社会、节约型校园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71-02

1 选题背景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农科类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他们不仅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然而当代有些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淡薄,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科类大学生主要服务于农业或者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的农业知识,掌握着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

2.1 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责任感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地高素质农科类大学生。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不稳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片面的认识社会责任感,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拜金主义等等的影响,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不仅关系到我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增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有才又有德的综合型人才。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学生教育成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因此农科类高校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

2.3 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农业,而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我国各种各类的农产品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使我国立足于不败之地。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科类大学生作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如今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农科专业认识不够,具有轻农思想。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的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农科工作又累又脏等,同时认为农科以后毕业发展前景堪忧、薪资低、就业差等。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乐于为“三农”服务,是我国农业高校教育的重任。

3 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问题了,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农科类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农科类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宣传科学的理论知识。尽管我国主流农科类大学生是积极向上,但是还是有些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如:毕业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怕苦怕累等等,当然这些现象有着各种社会因素。

3.1 学校责任感教育不足 首先,高校的责任感教育方法单一,一味地用传统地单向灌输式教育,缺少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有效的指导,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学效果的考评上,教育方法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一的形式主义教育是农科类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也日益增长,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课程综合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资源将会被高校投入到科研建设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因此学生专业课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再者,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其内容又存在局限性。教育内容没有顺应时代对当代农科类大学生的要求,这种错误的教育模式必定会导致农科类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

3.2 农科类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学生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当前农科类大学生多半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而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百般溺爱娇宠下使得有些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做任何事都先考虑自身利益。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而又成熟的心理品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忽略自身的责任感。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斗志也是导致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目标开始不明确,从而失去理性,产生责任感缺失的消极心态。

3.3 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多种文化观念的相互碰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侵蚀着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大学里的学生也开始变得性情浮躁,好高骛远,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的培养。

4 教育对策

责任感是属于德育教育范畴的词汇,是指个体在责任认知的引导下,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和国家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是责任认知的体验[2]。培养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方的共同力量。

4.1 学校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学方式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3]。责任感若是停留在认识和情感上还不够,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感[4]。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德育落实在实际教育中,切勿搞形式主义。加强课程实践,不能单纯地以灌输性的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地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去农村参与实践活动。既能够学以致用,又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其次,责任感教育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等,培养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间接地帮助农科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2 提高认识,增强自我教育识 农科类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内化对责任感的认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好专业知识,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学会学一行,爱一行。

4.3 营造优化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增强责任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坏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社会主流媒体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那些负有责任感的人加以宣传和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批评,为社会弘扬正能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无形的道德感召和影响,从而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5 结语

农科类大学是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梁之才,他们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毋庸置疑,当前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严重缺失。因此我们要正视其责任感缺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途径。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重要任务,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力量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明.浅析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3:117-118,124.

[2]张桦.关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10-113.

篇5

1选题背景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农科类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他们不仅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然而当代有些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淡薄,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科类大学生主要服务于农业或者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的农业知识,掌握着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

2.1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责任感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地高素质农科类大学生。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不稳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片面的认识社会责任感,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拜金主义等等的影响,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增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有才又有德的综合型人才。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学生教育成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因此农科类高校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

2.3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农业,而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我国各种各类的农产品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使我国立足于不败之地。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科类大学生作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如今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农科专业认识不够,具有轻农思想。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的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农科工作又累又脏等,同时认为农科以后毕业发展前景堪忧、薪资低、就业差等。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乐于为“三农”服务,是我国农业高校教育的重任。

3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问题了,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农科类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农科类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宣传科学的理论知识。尽管我国主流农科类大学生是积极向上,但是还是有些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如:毕业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怕苦怕累等等,当然这些现象有着各种社会因素。

3.1学校责任感教育不足

首先,高校的责任感教育方法单一,一味地用传统地单向灌输式教育,缺少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有效的指导,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学效果的考评上,教育方法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一的形式主义教育是农科类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也日益增长,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课程综合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资源将会被高校投入到科研建设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因此学生专业课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再者,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其内容又存在局限性。教育内容没有顺应时代对当代农科类大学生的要求,这种错误的教育模式必定会导致农科类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

3.2农科类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学生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当前农科类大学生多半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而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百般溺爱娇宠下使得有些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做任何事都先考虑自身利益。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而又成熟的心理品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忽略自身的责任感。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斗志也是导致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目标开始不明确,从而失去理性,产生责任感缺失的消极心态。

3.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多种文化观念的相互碰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侵蚀着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大学里的学生也开始变得性情浮躁,好高骛远,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的培养。

4教育对策

责任感是属于德育教育范畴的词汇,是指个体在责任认知的引导下,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和国家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是责任认知的体验[2]。培养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方的共同力量。

4.1学校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学方式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3]。责任感若是停留在认识和情感上还不够,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感[4]。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德育落实在实际教育中,切勿搞形式主义。加强课程实践,不能单纯地以灌输性的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地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去农村参与实践活动。既能够学以致用,又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其次,责任感教育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等,培养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间接地帮助农科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2提高认识,增强自我教育识

农科类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内化对责任感的认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好专业知识,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学会学一行,爱一行。

4.3营造优化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增强责任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坏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社会主流媒体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那些负有责任感的人加以宣传和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批评,为社会弘扬正能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无形的道德感召和影响,从而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5结语

农科类大学是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栋梁之才,他们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毋庸置疑,当前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严重缺失。因此我们要正视其责任感缺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途径。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重要任务,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力量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明.浅析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3:117-118,124.

[2]张桦.关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10-113.

篇6

托尔斯泰说过:“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与失败。”在当今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重要的个人素质,对自己、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集体、对国家以及对自然也要有责任感,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找准切入点,提升责任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等实际因素,做到有的放矢。在对个人的责任、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教育侧重在对“智”与“学”、“克己”与“宽容”“孝”与“慈”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以及养成尊重、理解他人的品格和能力;在对集体、社会、自然的责任重点放在“协作”与和“谐”、“诚”与“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解和认同。在提升学生责任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要确定目标,塑造学生高尚的品性。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日渐多元化,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塑造力、模仿力强的时期,培养责任感必须提高个人的鉴别力,防御不良影响,把“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把“责任感”作为最美好的品性去追求,不断完善自我。二是要注重养成教育。责行是责任感的外化,是责任感的最终归缩。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必须重视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严格遵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把“责知、责情、责意”变为客观现实的“责行”,不至于沦为“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养成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履行行为规范,尽职尽责去完成自己的职责。

二、以知识积累为载体,培养责任感

思想政治课要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以及道德导向等问题,在实施德育教化和进行责任感教育,有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优势。它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经济、政治、哲学等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课应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教师应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突出责任感教育。

三、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材中富含深刻的道德思想内涵,要善于开发其培育人的功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雄心,“为中华的富强而孜孜以求”的不息精神,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优秀的教材。用教材中伟人的事迹,科学家的故事来唤起学生为中国的富强而奋发的责任感。同时,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接近适当的哲学、历史作品,培养他们开阔的胸襟和敏感的心性,以优秀的文化来培养学生。经过自身感知、觉悟的拓展与升华,取得实效。

四、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教育,培养责任心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师尽量给他们安排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生活、工作的主人,让他们能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管自己,学会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在学生履行职责时,难免出现差错,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找他们谈心,适时提醒他们,使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促使学生的责任感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使学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社会的责任心。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每个人都在享受其它社会成员上所提供的服务。反过来,个人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别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对社会尽义务、尽责任。敢于承担责任就是敢于面对社会、迎接挑战,无论自己在社会中是什么身份、地位,都要努力做好符合社会的份内之事。只有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信用,才能促人奋发向上、催人思考、勇于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为贡献。

五、运用好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影响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是非观念还不够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情况。因此,应当重视运用榜样的经验作用,卓有成效的帮助学生。在教育中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和楷模的榜样学习,如:为抓紧时光多读书,一生好学不倦的司马光;为弄清求学过程中的一个疑难,“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竟然在冰天雪地里步行了一百余里拜师求教;为汲取前人典籍的精华,几十年如一日苦读的马克思竟然把座位下的水泥地面踏出了一双脚印……每次的介绍都会引起学生们对名人们高度的学习责任感的认同和模仿。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由于是同龄伙伴关系,共同语言多,而且朝夕相处,耳濡目染,那种无声胜有声的亲切、潜移默化式的影响会更显著。经常流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对讲述者是一种肯定激励,对听众更是一种见贤思齐式的熏陶。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心目中,老师作为知识的播种者、集体的组织者、灵魂的塑造者,理所当然的被要求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我们应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作用,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表率作用。老师对教学的一丝不苟,对作业批改的严谨认真,板书字迹的工工整整,都会以高度的责任感无声地教育学生。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位工作马虎的老师能培养出高度责任心的学生。

六、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合力强化责任意识

健康的舆论是培养人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例如,我们在总结表彰会上,表扬学习积极分子,技能标兵等,让学生觉得是集体给了自己荣誉,自己的优点也得到了老师、家长的认可,所以他就更加努力,更加希望得到更多的表扬,为学生积极向上鼓舞了信心。所以舆论的作用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新的认识,知道自己追求目标而要努力为之奋斗。

七、完善考核评估,推进责任感提高

篇7

[作者简介]邓博倡,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工作处主任,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192―04

一、教育责任感的含义

教育责任感是教师对履行教育义务的行为结果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而能把遵循教师道德要求看作是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教育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他的尽职程度,而教师能否尽职,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责任感是从教师的义务中引申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并且要为人师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 对学生的责任。教师必须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教师还必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抵制和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现象。通过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成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公民。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思想品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 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 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 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 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 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 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

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 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05-01

教育专家认为,管理是一种素质,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班主任是育人的,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管理,其实就是让学生担负一份责任。有一位小学校长在介绍教育经验时说,她的学生“人人都有责任田”;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也在他的微博中说:“让学生在责任中长大”。这些观点给人很深的印象。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小抓住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人对某市离婚情况作了调查。近两年,这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离婚率上升,而其中有30%的离异者是80后的青年。专家分析,80后结婚三两年就分手的原因是配偶双方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没有独立生活过,更没有管过家,生活能力差,对家庭缺少责任感,因而夫妻关系容易破裂,以至劳燕分飞。笔者以为这种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现在独生子女比率仍然较高,他们从小有父母、爷爷奶奶照顾,衣食无忧,在学校也有老师管着,除了学习外,没有自己要操心的事,时间一长,部分孩子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不管不顾的心理。因此,小学教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主要方式之一是主体参与。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有责任。对于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要从小事做起,让他负责一些很小的具体工作,比如管理几张课桌或一组课桌的卫生,启发他的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工作都是琐屑的事,交给几个班干部,往往搞不好,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可尽量将工作细化,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既做管理者,也做被管理者。班干部可轮流当,人人有责,各显其能。对于少数组织能力的确较差的学生,可分配其做一些具体管理工作。总之,通过参与管理,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责任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都在责任中成长。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尽职尽责,言传身教,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受到熏陶。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都认认真真,遇到问题虚心向人请教,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就会模仿,养成事事负责任的好习惯。

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可只局限在学校,要向家庭,向社会逐步渗透。在家庭,孩子们往往觉得自己吃穿不愁,连天气变化加减衣服都有父母包办,所以无忧无虑,养尊处优,责任意识淡薄,对己、对人、对集体、对家人、对社会很少想到自己有什么责任。不讲原则,不思进取,不讲奉献,万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在感恩教育的同时,进行责任感教育。因为单纯的感恩报恩教育,会让部分学生觉得长辈对我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报恩。要向学生灌输一种“我在家中有责任”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报恩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责任。同时,还要渗透一些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自己总要长大,“将来的我们,一定是主人”,是主人,当然就要负主人的责任。这种责任要从小开始,从点滴小事开始,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仅是讲究卫生,还是避免对别人造成危害等等。这样坚持下去,正如有教师说的“认真出效益,坚持能大成。”

责任感的强弱,还是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沃尔特·米勒就曾说过:“责任心是通往梦想的关键桥梁。”作为一名班主任,热爱学生是自然而然的。但要真爱他们,就必须从长远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爱是一种呵护,但不是骄纵,也不是迁就。《战国策·赵策》中记载了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惠文王去世后,秦国趁势攻赵,赵太后请齐国出兵援助,齐国愿意出兵,但要求以赵太后的小儿子为人质。赵太后听后不愿将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赵国左师(执政大臣)劝说赵太后,委婉地指出赵太后溺爱幼子,不让他为国家担负风险、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是真爱。赵太后终于被说动,将小儿子长安君送齐国为质,齐国也出兵解了赵国之围。这个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历来教育儿女从小担负责任的重要例证。但今天的教育工作中,家长和教师都往往只强调“爱”,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有失偏颇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也是不利的。

笔者以为,对儿童进行责任感教育,最好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事。讲道理,孩子们往往不爱听,出现听觉疲劳。而多搜集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效果会好得多;其次是建立奖励机制。对班级负责任、有成效的班干部或一般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对在家积极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学生给予口头奖励;三是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他们将来担负的责任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积累知识、增强能力是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还有,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担负一定的责任,锻炼他们的责任能力。相信在家长、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下,孩子们会健康成长,健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忠章.浅谈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 康锁英.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篇9

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初中班主任,则是班级———初中学校基本组成单位的德育工作的领军人物。如果班主任注意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会增强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责任感教育能有效解决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责任感是一种情感体验。责任具有时代性、客观性、层次性、规定性、强制性、自律性、实践性等特征。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初中班级德育工作始终,有助于解决因初中生的叛逆心理等因素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的困扰,从而增强初中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班级工作中的极端思想需要责任感教育予以化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片面强调所谓的“教师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在教师“权威”面前必须绝对服从;二是片面强调所谓的“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奉为“太上皇”,放弃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放任自由。这两种做法,要么会导致师生的严重隔阂,要么会导致教师权威的丧失,从而使班级有效管理难于推行,使班德育工作出现“真空”。如果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工作的始终,科学确定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师生的角色地位作为师生互动效果的评价标准,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回归本位,就可以克服这两种极端思想。2.教师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流弊需要责任感教育予以解决。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教师的言行、思想、品德是学生的标杆和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因把初中生当成“已经成熟了的小大人”,认为初中生已形成了成熟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已大大提高了,从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言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忽略了自己对学生言传但不重身教的作用,大大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大大削弱了德育实效。3.教师缺乏爱心,需要以责任感加以矫正。在班级德育实践中,教师把学生当成是“加工品”,以机械的、僵化的行为对待学生,如讽刺、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些行为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久之必将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单纯灌输道德知识,忽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规范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事实。这种毫无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一是使后进生少了进步的机会,二是使先进生少了拔尖的机会,三是给了中等生更多的“平庸”的机会。

二、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始终,增强初中班主任工作实效

每个人都需承担责任,向自己负责,向家庭负责,向集体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社会负责,向自然环境负责。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始终,会使班级德育工作更具成效。1.明确师生角色地位,界定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德育工作实是师生间一种双向的心理交流活动,界定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融洽师生关系,从而达成心理的默契、交流。为此,教师要把“爱生”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和义务及工作成败的评判标准:一是对于学生要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热爱学生,真心对待学生,用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学生,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有用之才作为己任。二是建立“亦师亦友、亦友亦生”的关系,获得学生信任,使学生因“爱其人而信其道”。2.师者“爱”字当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负责任的教育不光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能力。德育的本意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才是德育工作中学习的主体。在班级德育实践中,班主任要注意站在“学生道德成长引路人”的高度,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以活动育人,通过有趣的课外活动或者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品质。(2)注重用“榜样”育人,增强榜样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模范”,要注意通过自身良好的榜样形象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培养优秀学生,让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榜样带动学生进步;收集社会上优秀名人品德事迹,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指路明灯。(3)建立科学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把责任感教育贯穿其中,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有道德的人。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角色作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人向善”是教师的天职之一,为此,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后进生,引导中等生,发现他们潜在的优点,鼓励他们向优等生的行列跃进。

参考文献:

[1]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孙长龙.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篇10

(一)教师校正学生不良行为无法可依,学生犯错无担责意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对“适当方式”没有明确界定,可操作性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行为校正仍然心存戒备。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有意无意地会行为失范,如扰乱课堂秩序,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影响;或在玩耍中对其他学生造成人身伤害;或随意打骂同学、经常上网、不遵守甚至肆意破坏学校规章制度等等。在这些“问题学生”面前,学校、老师也是绞尽脑汁,收效甚微,有的干脆束手无策。

(二)社会功利性“质量观”根固难变,学校责任教育功能弱化。目前在高考中考评比、小学质量检测比较风行的背景下,学校的教学功能被人为地夸大,学校的教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几乎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学校对学生教育很难顾及,多数教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教育措施很难落实,思想教育收效甚微。从社会价值观方面看,教学成绩是家长评价、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这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被严重弱化,责任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

(三)社会对教师职业认识有误区,教师管理学生心存戒备。应该说学校或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惩戒教育是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但事实上教师教育管理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体罚学生是法律不允许的,就连写检讨、批评等手段也被称作“软暴力”,很多教师因为管理学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四)部分家长认识出现逆转,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长饱尝了贫寒的滋味,在养育孩子上毫不吝啬,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日子,凡事自私唯我。有些留守儿童,生活在爷爷奶奶的精心呵护和溺爱之中,凭着父母的对自己的“亏欠”,在家里肆意“张扬”自己的个性,自私、霸道、为所欲为。像这些贪图享受的孩子,对家庭、社会、他人没有一点责任意识,无法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还有家长只图赚钱,孩子的教育被抛到脑后,甚至认为孩子在学校主要是长身体的,长大了好赚钱,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教育效果不闻不问,对学校正当的教育从不配合,甚至横加干涉,对自己的孩子偏袒、溺爱、放纵。

二、对小学生责任感打基础的几点建议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的使命感。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我们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和人格尊重,也是对教师的一种保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多数是因为学习成绩,很少涉及学生行为习惯。这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也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差,要打;学生表现差,要打。离了体罚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一定的培训引导,使教师都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用良好的德行影响学生,用真挚的情谊感化学生。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负有教育管理学生的使命,对正当的教育行为要坚持,不要因为社会、家长的否定而退缩,用我们正确的责任观、使命观、职业道德观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

篇11

在省颁《标准》框架下,各学区教委会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承担着提供课程资源和专业指导的职能。进入高贵林学区网站,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可供教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数字图书馆,针对4个维度的发展目标分类推荐的主题阅读书目和电子书刊,各年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应有尽有。学区数字图书馆包括60000多个安全有效的网站链接,所有的教师、学生都可以从学校图书馆的链接进入学区数字图书馆,通过主题和年级类别查阅各种课程资料和个性化学习资源。

除可供选读的课程资源外,高贵林学区教委会还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了EBS(Effective Behavior System,有效行为系统)评价标准和一系列社会责任感观察与评价策略。在高贵林学区6年级至8年级学生EBS评价中,教师向一组学生呈现了下列情境:

丹尼的爸爸是个渔民,休渔期里他在一家修车店做临时工。一个周六的下午,丹尼决定去跟爸爸学习一些修车的技术,这样等他有了自己的车就会省一大笔费用。看着爸爸和另外两个工人忙着换车胎、试车轧、换油,丹尼问有没有他可以帮忙做的事情。爸爸把他带到一堆胡乱堆积的汽车配件前,旁边有一些擦车布和清洗剂,“把这些拿到河边,用清洗剂把他们洗干净,记住,一定要把油污和机油清洗掉。”丹尼犹豫了,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教师要求学生二人一组发现问题,并采取头脑风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标准,写一份行动策略,完成后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