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26: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体验生活实践
在地理教育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2]。地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的同地理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以首都北京为例,这个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旅游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交通等等社会问题都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再将范围扩大,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只要同地理相关都可以作为地理学习和德育教育实施的案例,而且这些实实在在的案列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情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德育的渗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2结合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要在不冲淡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点出德育素质,而这个过程不是几堂课就可以实现的[3]。地理教材中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例如,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世界地理突出了国际主义教育,等等。高中地1.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将理论与高校理中国情教育的体现在:我国的资源尽管在世界中列于前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让学生认识作为公民应该有保护资源的思想。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最后就会导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出解决策略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理德育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育人之本,它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根基所在。地理课程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成为地理德育的根基,统领着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开发与评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德育目标应主要包括:国情乡情、国际理解、思维学风、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它们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分别对应着区位分析、整体性、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地理思想,体现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三、以核心地理思想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核心地理思想—区位分析、差异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等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1.区位分析的思想。地理学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即运用区位分析的思想,认识国情乡情,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国梦的美好信念。通过区位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想。以区域差异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对于各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国与国的差异和特点。使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诉求。地理德育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路径研究,能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学生对于不同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以实现地理德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的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和谐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新时代接班人。
二、传授读图方法,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地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记得住,有所得,教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必须先使他们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更加长久深刻。首先,熟悉地图,识“图”辨“表”,增强记忆。例如,要想识记中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学生就要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如山东省好似一个翘首期盼的骆驼,湖南江西省似两个少数民族兄妹的头像,青海省好似一个奔跑的兔子等。(2)从省区的面积大小来辨认。如面积较大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和等,面积较小的省区有北京、天津、上海及台湾、海南省等。(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科技课材料“中国政区拼图”进行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对各省区的轮廓、形状就会了如指掌。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其次,用口决古诗配合地图,增强记忆。如引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诗句,并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一泻千里的水流特征;引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配合地形图和景观图让学生们对云贵高原的地形地势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再次,用板画示意突出形象,增强记忆。例如:在讲到横断山区山上和山下森林植物不同时,教师可以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观察,再启发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比较:山上和山下各有什么植物?为什么不同?最后经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气候也就不同,因此植物分布也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顺势指出地势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摄氏度的地理原理。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又加深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让学生既学习了本课的内容,又进行了知识的扩展,丰富了视野。
地理学科具有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必须从宽度和广度上发展地理思维,才能对综合性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分析和理解。运用地理思维看问题时才能更全面,分析出地理问题中的本质属性。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他们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导致他们的地理思维范围很窄,在解决问题时经常混淆一些地理知识和概念。例如,学生学习了光和热后,由于知识没有内化吸收,对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他们认为一个地方日照充足,肯定获得的热量就足。导致在分析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就无从下手。所以,地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的发展对地理实际运用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学生本来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但在运用这些知识时,由于思维逻辑性不强,使问题分析没有体现出条理化,导致他们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对热力环流知识进行分析时,有的学生没有充分掌握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热力环流各个环节的顺序,导致在分析问题时不能深入。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这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全面,分析问题更深刻。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地理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对地理知识的探究中,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笔者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发展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高中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理解。要让学生的地理思维发展取得质的飞跃,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把已经具备的地理知识构成一个知识体统,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运用获得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发展更全面。例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就需要学生把地理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使他们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找到解决问题要运用的知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在完善学生地理知识结构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把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三)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地理现象,利用生活经验来分析地理知识,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问题考虑更全面。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学习地理的信心,教师就要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引入到课堂中,通过利用学生对这些素材的熟悉感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具备对地理知识深入分析的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地理知识,然后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最后把解决的方法运用生活中。促使学生在地理思维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实际运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学生所接受到的永远是现成的没有悬念的知识。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考察地理事物与现象,把握本质,发现规律,揭示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规律性认知,才能有效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知识的单向传递,以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在探究中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使其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探究中达到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认知,认清其内在关联性,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无疑处质疑、在重难点处质疑,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中进行概括与总结,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同时,在学生展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过程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考与思维全过程暴露出来,教师鼓励学生提问更利于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处,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理论知识源于对实际生活以及实际现象的理解及概括,发展后的理论知识又要还原于生活,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且从实践中来不断提升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以及适应性。为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无论什么样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即使学生背诵得再怎么流利和牢固,也不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更不会结合地理知识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无法利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灵活、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谈自己对我们国家环境现状的一些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说一说应该如何向好的方面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改善不好的地方。这样,学生便会积极收集环境语言,思考并分析其中的优势和缺点。然后,教师再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分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这种方式不但运用实际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量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还能够高效率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制作的地理教学课件存在问题现在大多数地理教学课件设计得过于简单,只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文字、图画的重现,有的就是下载一些影视小短片播放给学生看。尽管是把多媒体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是这时候的多媒体充当了“电影”“电视”的角色,学生只为看个热闹,根本弄不清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在哪里。这时候的学与教的关系也是颠倒的,学生是被动地去观看多媒体内容,而教师只是一个播放者,二者之间的交流非常少,这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学的通病。成功的教学课件,不仅仅是涵盖教材内容,而且教师要通过这些教材内容与学生沟通,进而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理解并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地理课件的设计制作是非常烦琐的,地理教师要设计出品质极佳的地理教学课件,首先一定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要能够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当然制作地理教学课件最重要的是要查找大量的素材,不管是文字类的还是图画类的,当然还有声音类的,等等,这些素材都是制作地理课件的必备要素。其次,培养制作课件的技能与所需素材的准备需要教师投入的精力是很大的,地理教学课件设计的效果与教师的投入精力是成正比的,为此,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上要兢兢业业才是。再次,一个完美课件的出炉是极其不容易的,地理教师也不要怕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挪用,互相交流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各个学校之间的地理教师要建立一个课件库,把自己制作设计的地理课件放入库中,供大家互相学习之用,资源共享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设计制作地理课件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追求数量,要精益求精地设计出高品质的地理课件。教师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期的基础打好了,对以后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幻灯片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幻灯片的切换比较迅速,学生在此期间的笔记不好记录。而且幻灯片中的图画有时候跟文字不在一张幻灯片上,这会破坏学生头脑中图文结合的记忆效果。多媒体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利用PPT设计的幻灯片或者是运用Flash软件设计的动画来进行课堂教学,而在课堂讲解时,学生往往注意到图画就忘记去注意文字,笔记就记录得不完整;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变换又破坏了学生的图画记忆效果,这也是多媒体地理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①有效推进教师课堂教学主线的形成。以往在讲授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都讲完,照本宣科,但没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做梳理。把原本丰富多彩的不同区域的奇妙旅行,演变成一堂堂枯燥乏味、缺乏系统性的课。笔者在今年的教学中,首次尝试采用思维导图梳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并在每一节教学中都用思维导图来体现不同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感觉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整个课堂脉络比以往清晰,主线分明,教师也上得轻松自如。
②有助于同一备课组集体备课中思维的碰撞,激发教学灵感,提高备课效率。由于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形式出现,内容简单,但涵盖了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要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很快了解对方的教学思路,比如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能较好地节省集体备课时间,提高备课效率。
③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教师能及时获取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思维导图中存在与教师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来,师生通过对话互动达成一致,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二、构建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导图的案例
1.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是由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城市、经济、文化等人文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区域内部的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每个区域之间不仅存在着共性,也具有差异性。只要掌握这些要素的分析方法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不管是什么尺度的区域,都能学得游刃有余。在区域地理的导入和复习课中可以设计以下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思维导图,没有太多的文字,但是精炼地概括了区域内部各要素的描述方法和相互关系,思路清晰,把原本在学生脑中凌乱的区域地理知识点转化成系统性强的结构图,学生看了也能较好地接受和内化。在区域地理的复习当中,学生只需理清此思维导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套用到具体区域,考试中遇到区域地理的考题就能驾轻就熟。
2.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
(以“西亚”为例)以西亚为例,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如下:
(1)确定中心主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一般以本节课的课题为中心主题,也可以设计有个性、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如“西亚”这节,我设计的中心主题是“长期的热点地区——西亚”,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原因,展开教学。
(2)发散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可以采用教材中所设计的教学环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清楚教师所讲的内容对应教图1区域地理思维导图材中的哪个部分。如“西亚”这节,主干知识为五海三州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世界石油宝库、阿拉伯国家,以此作为四个分支,与学生一起解读西亚经常发生战争的四个主要原因。
(3)细化主干知识内容可以把每个主干知识所涵盖的知识点,用关键词进行概括,作为分支体现在思维导图当中。一些重难点知识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体现,增强视觉效果。
(4)呈现各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上图中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作为指导,在“西亚”中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用箭头体现出来,强化知识结构,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采用上述四个步骤,我设计的“西亚”思维导图
三、构建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有几条标准是对于每个大洲、国家或地区的共同要求,这样就可以构建适合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而有几条要求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在构建区域地理的思维导图中,应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每个区域自身的特色,将该区域特色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例如,课标中的“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这条标准,在教材中则体现在“西亚”这节当中,所以在构建“西亚”的思维导图时,需要将石油资源的内容体现出来。
2.构建思维导图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构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以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质疑、解惑,注重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来做出改变。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存在的,因此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差异。第二,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对应的发展潜能,因此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只让一些学生得到发展,另一些学生得不到发展,一定要让教学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三,可以开发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在分层次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二、中学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要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因此在拟定教学计划以及备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来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一般情况下分成以下几个层次:A层次,学习勤奋,基础扎实,上进心强,智力高,成绩优异且稳定;B层次:基础相对来说不够扎实,智力较高,学习不够勤奋,成绩中上但不稳定;C层次,基础较差,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班级内部的分层就是让同层次的学生坐在同一个区域,这样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层次来讨论不同的内容,而年级的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进行分班,便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
2.教学分层
(1)分层备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来进行不同内容的备课,例如,基本内容:较简单、全体学生都可掌握的教学内容,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应当比较重视,各层次的学生都需要进行学习。中等内容: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相对基本内容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在综合性方面有一定提高,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掌握,A、B层次的学生则必须掌握。进阶内容: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教学内容,最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迁移,在创造力方面也比较重视,A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
(2)分层授课。在根据大纲要求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时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的内容要有所差异,如在学习“洋流”时,C层次:洋流是什么?B层次:地理环境是怎样被洋流所影响的?A层次:一个游客在悉尼的海域游泳,他的游泳圈不慎丢失在海中,在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游泳圈被洛杉矶海域的人捡到了,请问游泳圈经过了哪些洋流?对于有些较难的、各层次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可以用分解和铺垫等方法,将一个大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在不断解决小问题的同时,渐渐能够加强对知识的认识以及运用,从而解决大问题。
3.分层作业
1.地理教材生活化。
通过灵活处理地理教材,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还原生活背景,培养学习地理的乐趣。如201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中学生亮亮发现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旧时饮食大都小碟小碗,一次食净。对于一时难以食净的食品常有腌制的习俗,如侗族的“酸食”、傣族的“酸肉”、“酸辣菜”等。而生活在北方的人们,炖菜、烩菜食风颇盛,为长期保存还可以支撑干菜、干肉、干鱼,夏季也不例外。思考南北方饮食与当地环境有何关系。
2.乡土地理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学生美育的总要源泉。学生身边的大自然,恰好是最真实、最丰富、最有活力的地理资源,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能激发地理学习的乐趣。如在讲到徐州的季风气候,想一想徐州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是否发生显著的变化?冬、夏季在降水上有什么差异?
3.社会热点生活化。
与日新月日迅速发展的现实热点相比,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地理教师要有敏捷思维能力、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积累新闻事件,新闻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地理学习,感受地理乐趣。在学习《巴西》一节时,可利用巴西举办世界杯这一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如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式在圣保罗竞技场隆重举行。”想一想为什么桑巴舞、足球、混血人种成了巴西的代名词?地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地理,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二、融于生活,感知地理学习的真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止步于获取地理知识。章太炎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有两种,一是求是,二是致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求是”的过程,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和必要的地理素养的过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乃是“致用”,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想地理源于生活是“求是”,而融于生活则是“致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上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锻炼各种生活和生存技能。
1.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地理问题。
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从中学会积极捕捉生活素材,想一想它们与地理的联系,从中发现地理问题。
2.学会思考生活,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教育国际》提出的“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这是地理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学会分析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努力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学会实践生活,解决地理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不教用手的人会用脑。”这说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实践的弊端。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最终目的是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只有增强自我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二十世纪青少年的必备技能。
二、运用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的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有机部分。”可见生活情境的创设是多么重要。回归生活亦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情境的源头活水。是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引起知识上的“共振”和感情上的“共鸣”。譬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沭阳十年前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就业状况、基础设施、环境污染等方面特点,然后跟现在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城市化的标志、表现及特点。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走近和走进现实生活,可使抽象概念感性化,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模拟真实情境
巧妙的模拟情景创设,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演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但若经教师指导,由两名同学来表演,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让两个同学上讲台,其中一人站着不动并把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拿地球仪充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同时另一只手也要自西向东轻轻地拨动地球仪自转。学生在享受表演的同时,也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这部分地理知识理解消化了。在这样的模拟情景中,学生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获得了最深刻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