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1:27: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主科医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封面(标题、中英文内容摘要、目录)
2、内容摘要(3、正文
(1)引言
(主要说明选题的由来和意义、主要概念的界定、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创新之处、章节安排等。可借用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毕业论文不同于一般论文,要在前言中交待必要的问题。读者往往先阅读论文的内容摘要、前言、结束语,就能初步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否则,论文都比较长,怎么看得完?
这是一种学术规范,方便后续的研究。
(2)文献综述
(首先陈述现有相关问题文献研究的方法、观点和结论,然后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指出其研究不足或局限。如果文献内容不多,可以不必单列为一章,并入引言即可。注意文献的引用方式:张三(xxxx)、、、)
(3)正文主体部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政策建议;问题、模型、政策建议)
(4)结束语
(结束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简要概括和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思路:先概述一下论文的思路,然后说明主要的观点和结论,最后提出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4、注释(按照要求的格式)
5、参考文献(按照要求的格式)
6、致谢(如果你有需要感谢的人)
注意:内容摘要、前言、结束语很重要。内容摘要中的语言可以与正文重复,是前言和结语的综合。
二、论文写作常见错误及注意事项
?
?
?
?
?
?
? 常见的语句错误:无主语、我们、我 语句无逻辑 论文所有部分合并在一起,每次提交修改稿时依次标号1、2、3、、、 严格遵照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组成部分、格式(字体、注释、参考文献) 乱copy文章,牛头不对马嘴,前后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出现断层现象。 绕弯太多:在、、、之前先谈谈、、、 口语严重:一共
?
?
?
?
?
?
?
文学语言、抒情语言 口号性、政治性语言 病句太多:无主语、无连接语、逗号太多 目录三级标题即可 点面结合 标题宜采用名称性词组 页码设置不当、致谢不是真情,落款时间应为2014.4.25。
三、论文提交时间
开题报告:根据学校规定的时间,以组为单位统一提交打印稿。
论文初稿:不迟于2014年3月15日,将电子稿传到我的邮箱(wang_hc@163.com)。 修改稿:按修改批示,及时提交修改稿。
定稿:2014年4月25日前。
注意:
1. 每次回复修改搞,请将文件名按0张三、1张三、2张三、、、的形式传给我。
2. 邮件的主题上标上姓名。
3. 传过来的文件应是完整的毕业论文版式,不要分为封面、目录、正文等几个部分。
四、温馨提醒
? 后工作论文的写作及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 如果不按要求去做,我不会在论文上签字。
1.1有序教学注重过程和过程控制能实现教与学两者关系的良好把握,能防止学生的精神疲劳,有效化解厌学情绪,对学生注意力提升具有直接的养成作用,对课堂具有久远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有序教学实现能力培养,又不忽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既强调教学创新,又不忽视常规基本要求,在适应课程特点、学生差异,而不断升级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能让学生注意力的积极性能更大激励。
1.3有序的教学实现了师生关注点更清晰,课堂互动更从容,保证了课堂的条理性和连续性,是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的逻辑联系关键因素,是教师提高效率地重要前提之一。
实践证明教学越是有序,其越能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2不断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途径,培养学生那个课堂注意力,就要不断改变原始单一的教学手段,必须改变总是依靠老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2.1教学方法必须科学。在一定的基础上和实践的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越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2除了直接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外,教师还不能忽视其它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采取合理形式、必要的媒介的丰富而成熟的教学方法能与学生兴趣共鸣,实现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转贴于中国论文
3尽可能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学生注意力培养关键必然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教学实践中,为丰富和成熟教师技能要做到:
3.1教师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平常的备课必需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教材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从学习的量的方面扎实“苹果”的吸引力,高层次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学习方法很重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而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又决定了自主学习的效果。
一、确定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
确定了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后,传统的教学,由教师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重难点和教学中的方法。虽然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学生的学习却是在被动接受,达不到积极学习的效果。本人尝试着由学生来明确应该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与提升
在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就要让学生根据所确定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一过程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基本技能的最佳环节。
此过程要分成几个步骤,对于刚刚开始自学时期,要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来看书,找到所获取的知识点及方法,这样学生主动在教师的提示下,学会了思考;对于学生有了一定预习能力后,要让学生既找知识点,又要按照知识点来与题目对号入座,这样既让学生找出了知识点,又了解了如何考查;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通过自学掌握的同学,可在预习课内知识的同时,找出课本中所没有涉及的更好的考查方法,通过这样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既体验了快乐,又提升了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这时,课堂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习不积极主动甚至是应付学习的学生,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基本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给予关注与鼓励,使他们有信心与全班齐头并进。
三、检查与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自学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检查才能了解,为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做好充分的准备。通常我采用印发检测案或提问讲解的方法来进行。
如果用检测案进行检查,让学生进行书面检测,再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换互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又可以明确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互批,提供了问题,为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提供了素材。
如果用问题讲解的方法,可分层,即在教师心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类,由差到中到优,经过这样循序渐进地补充,绝大部分甚至全部内容都已经得到了落实。在补充与完善中,学生在积极寻找不完善中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学效果得以落实。
四、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讨论
通过自学检查与反馈,部分学生全做对了,也有部分学生出错了。这些错误为学生小组合作与交流讨论提供了资源,让会的与不会的学生通过交流错误原因及改正方法,在错误与正确的辨析中对本节重点再一次理解与提升,对难点进行了突破。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积极思维的快乐,同时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五、教师重点讲解与点拨
在学生进行了自学与合作交流后,学习内容与基本问题已经被学生理解或掌握,而一些概念内涵、定理或性质等理性的东西,可能还没有揭示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精讲,以便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解上进行新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已经会的知识点或类型题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点拨与讲解,也可以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对比与分析。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知识的根本。
六、巩固练习与提升
通过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了,但是还是需要通过练习多角度地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程度以及是否形成了知识技能。此时,有很多学生看起来掌握了,但实际上是知识的机械模仿,没有真正系统地理解所学内容,所以还需要通过系统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为了让学生能达到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需要教师在练习设计上多下功夫,进行多角度变式训练,通过变式使学生从中进行迁移与类比概括,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本节知识。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
对于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国内外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巨大差异。如《辞海》对素养(literacy)的解释是:“经常休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 它强调人的后天学习所形成的涵养。由此可见,素养指的是人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质或者精神、观念和态度上的特点。这里素养与素质的内容是一致的。2006年3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对科学素质进行了如此界定:“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笔者认为,《科学素质纲要》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对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的界定,由于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差异,世界各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内涵。如美国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是这样表述的:“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事物、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其中包括对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的一些问题;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有关科学的决策,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来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根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综合国内外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其共同之处: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等。而大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的就应该定位于此,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也应该确立在这三个方面。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等院校进入课程改革阶段已有时日,新的课程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思想意识深处,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的,不仅数量少,成效也甚微,还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首先教师要有自己的鲜活思想。
高等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所规定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应该说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在里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冷若冰霜的数学公式、定理、定义不是无本之木,都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的本质反映,包含着人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之时,就应该注入自己鲜活的思想,以自己的思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情为有情,以促使学生愿意接近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从而养成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自己的眼光,在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当中注入自己真实鲜活的思想,揭示出相关知识的科学内含的同时,展现出科学家们酿造科学思想的艰苦经历,分泌科学思想的艰辛汗水,抉择科学思想的困惑和牺牲,以及科学知识当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以此来感动学生,进而化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强大动力――崇尚科学和运用科学的精神。
2、其次教师要摆脱教学中旧的束缚,善待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多,独立思考所得的“新思想”不能得到教师的充分尊重,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定会受到极大的伤害。这是与新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第一、教师要创新自身课堂语言的表达,努力探索足以激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教学语言。
照本宣科是大学数学教师课堂表达语言应该摒弃的束缚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有的教师由于功底不深,经验有限,担心讲课出现错话,就不敢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是以死板的课堂教学语言讲授。从表面上看,教师做到了以科学的语言传授知识,但失掉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有的独立思考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摒弃那些偏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语言。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觉得教师运用自由、生动的谈话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审美心情”,此时学生的学习心理是轻松的,思维是活跃的,艰深的数学也为这种轻松和活跃化解为探索的欲望而放射出无尽的吸引力。再如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启发,引领学生获得豁然开朗的理解之喜悦,等等。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以启发学生的觉悟,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教师要创新数学课题组织设计,努力体现大学数学课题的素质目标。
大学数学教学很注重课题,课堂教学都围绕一个课题组织进行设计。因此,课题的引入、展开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教育历程,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数学课题的知识目标,而应该把课题的素质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引领学生在对课题的不断“求索”中突破数学课题的本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例如:在讲授微分几何中平面曲线Frenet-公式时,教师不介绍公式的两种表示形式,而是设置一个问题引领学生去阅读教材,同时给予启发和点拨,让学生从中发现其规律,在求证中获得结论。这样教学就摆脱了“错误地把教育历程理解为教师告诉学生和学生被告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求知。教师已经利用平面曲线作为空间曲线的特例引导学生得出第一种形式,再利用课件演示标架在平面曲线的运动情形,启发学生去认真观察,并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标架在曲线上的连续性不能得以保证,在这一新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会主动思考解决不连续性的办法,既而得出新的标架,公式也就改写为新的形式了。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建立数学思想的重要方法,这也就把课堂还原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场所,进而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业务,钻研教材,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把数学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63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尤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就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就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具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否有效的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是否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自然难以通过有效方法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授课的科学性。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明白只有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点,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了很好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其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教学语言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点正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得以传播的,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与小学生的特点也相适应。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既是育人的精品,同时又宛如一个个小故事,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讲故事般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自然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紧紧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
三、通过有效互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方法有很多种,并且这些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过程是被动的,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是机械的,反之,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很好地将学生纳入了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的含义,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想要通过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方式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要求教师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个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互动。
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法宝。有趣的课堂与枯燥的课堂,能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在这里就几种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引入趣味因素
小学语文教师在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将一些趣味因素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在引入趣味因素的过程中,应该与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将趣味因素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教师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展开。一些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热闹度,却忽视了与知识点结合起来,结果虽然课堂教学十分热闹,但是却没有达到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的目的,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提升n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她有一个梦想,希望到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去年,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全票通过郭晖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郭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
1970年,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教师,母亲徐孔镕也在该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没有疗效。后来,郭晖被确诊为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
当年秋季,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躺着,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渐渐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几乎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父母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郭晖只能在床上躺着,无法坐立,也不能行走。妈妈上班前把水、食品、收音机等准备好,让郭晖自己取用。一天,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
父亲听北京结核病医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能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父亲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是非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让她自己学习。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父母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父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都是在床上自学完成的,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郭晖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连考场上的椅子都坐不稳,怎么考试?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废人了。
1990年,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一科一科地结业。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做翻译工作。郭晖看到了一丝希望,她要努力抓住它。
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3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考完试,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1993年,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年末,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次求职,让郭晖知道了自己学历偏低,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当年,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郭晖去打听,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样,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攻读北大博士
硕士毕业后,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得到的答复却是“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感受到找工作不容易。
在求学的道路上,郭晖奋力前行。2003年,郭晖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郭晖的导师也钦佩不已。
毕业前,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父亲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北京大学,郭晖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能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名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报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教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这时,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5门考试结束。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
圆梦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郭晖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养家。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单独宿舍。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有时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团中央还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
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得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一、校本教学研究理念
校本教学研究是学校和教师为了改进教学,立足本校实际,以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调查和准实验法为研究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研究宗旨的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的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二、校本教学研究之教师阻抗与应对
教师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关键。但现实中教师对校本教学研究存在着许多阻抗,消除阻抗是实施校本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
1.中庸思想
“中庸”的思维倾向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的依附心理方面,即平常所说的“随大流”现象。
应对:学校建立校本教学研究中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把教师教研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以财力、物力及评优等手段重奖有教研特长和教研成就的教师。设置每年一度的学术成果奖励制度、骨干系列教师评选制度、课改优秀试验工作者评选制度等项目,使教师的教研成果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从而使教师体验到投入教学研究的价值。全校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变非教研的“大流”为群体教研的“大流”,促进教师教研意识的增强。
2.经验主义
长期以来由于内隐理论的作用,教师习惯于经验教学。一个典型的经验型教师,通常把教学视为一种“操作性活动”――种按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劳动,其教学决策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的习惯,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而很少有理性思考。经验型教学使人生活在一种无忧无虑氛围中,教师工作因此而悠闲自在。倘要变革,便给宁静的教学生活注入了不安定因素,使教师感觉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们天和平安定,自然就抵制变革,同时别人的变革对自己的生存也造成威胁,因此也会阻止或孤立别人变革。
应对:事实上,宁静也可能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变革也可能激动人心,生机盎然。二者兼而有之,动静结合方为生活真谛。这需要在稳定和改革间达成一种平衡。当教师原有经验足够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有权利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总是生活在研究状态中;当教师以经验方式无法化解某种教学困境时,教师教学必须由常规性教学转向研究性教学,唯此方能改变教学问题敷衍了事,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惯常局面。教学问题解决后,教师又可以回到常规性教学,但此时教学水平已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
3.错误认识
许多教师对学校搞校本教学研究存在如下五种错误认识:一是分工论。教科研的目的是发现教育规律,建立教育理论。科研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是专业人员的“专利”;教师是实践工作者,是教育理论的学习者和应用者,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搞科研是“不务正业”。二是无用论。虽然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形成教育理论的过程是科研活动,不是实践活动,科研活动本身不能直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无暇论。科研需要大量时间,而教师每天要上二、三节甚至四、五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经常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组织学生活动、联系家长等,难以抽出时间进行科研。四是神秘论。把教育科研看成是高不可攀的,教师对科研有一种畏惧心理。似乎一谈到教育科研,就认为是撰写长篇大论,而学术论文抽象的话语方式,刻板的叙述结构,严谨的论点论据,令教师望而却步。许多教师认为搞科研需要专门的方法技能,而教师在这方面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五是怀疑论。校本教学研究是自行验证效果,研究者又是执行方案的行动者,因此就难以客观地诊断问题;研究样本受到限制;对自变量控制成分较少,因而其内外部效度显得有些脆弱等,所以有些教师就认为校本教学研究不符合科学的严格要求,对其持怀疑态度。
应对: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教师进行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建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分工论”是不存在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时效性和简易通俗性特征很好地回答了“无用论”和“神秘论”观点。至于“无暇论”,实际上教师所进行的教学研究不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之外,不是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做另外的事情,而是在教学中,为着教学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它在研究之初可能费时费力,但一旦进入研究的正常状态,熟练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的教学就演变成了一种“研究式的教学”。这种“教研相长”的结果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怀疑论”实质上是对校本教学研究的本质并不了解。校本教学研究之所以不同于专业研究就是因为它强调解决教育现实中或大或小的问题,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程序的从简而不失系统地把握。强调研究结果的教学叙事表达方式,这些都是校本教学研究独有的特色,也是它成为教育研究中一颗璀灿奇葩的原因。
4.合作障碍
进行校本教学研究单靠教师孤立力量还不够,还须依靠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动和专业人员的纵向专业引领,但教师的个人主义和派别主义不利于校本教学研究的合作要求。
一是教师个人主义:罗迪亚认为教师的个人主义表现在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的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是不干涉主义。大部分教师通常是通过孤立地从经验中学会教学,如果求助于其他教师,便是表明自己无能,因此很少与同事交流对话;而且把帮助别人视为自以为是或者侵犯他人隐私,因而不愿作出实质性的指导和评价,甚至认为是不明智行为。比如,如果一位教师探索出一个极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困难的教学内容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因此这位教师可以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他为什么要与同事们分享这种方法,使自己有可能在当年不再成为少数几个受奖赏的人?
教师的个人主义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学校是个松散结构的组织,每个教师都在独立封闭的课堂中上课,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细胞,同事之间缺乏协同合作与真诚评价,不像医生会诊时那样有一种合作机制。第二,教学人员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教师聚在一起,容易使教师产生封闭心理,同时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师合作阻力。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理解和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这样对自己的教学往往缺乏信心,不愿意轻易示人。第三,教育体制中鼓励竞争,强化个人主义。一般学校在学期末都要依据学生统考成绩给教师排名,以名次实施奖惩,造成很多教师虽然表面上没有表露出来,实际内心里对别的教师的失败和问题幸灾乐祸,因为他们的失败增加了自己成功的机会,特别是有些学校推行末位淘汰制,此种心理更甚。
1.1.1纵向项目管理
纵向项目是指从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等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系统的纵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登记、过程管理、项目变更管理、结题管理等.由于科研人员需要在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不同系统中申请纵向项目,因此无需在本系统申报.获得政府批准立项的项目需要在本系统中立项登记,纳入学校科研管理流程.纵向项目信息录入采用个人登记—院系审核—科研院/文科处审核的流程.也允许院系或科研院/文科处直接录入立项登记信息.
1.1.2横向项目管理
横向项目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系统的横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登记、结题管理等.横向项目管理的特点是要记录比较丰富的委托单位(甲方)信息,系统满足了对甲方单位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要求.横向项目信息录入采用与纵向项目管理相同的流程.
1.1.3校级项目管理
校级项目的管理流程与纵向项目类似,所不同的是增加了申报流程.校级项目申报采用在线填写申报书的模式,通过OFFICE控件以及申报书的预先配置,减少了教师录入信息的量,科研院/文科处可以同时收集到可供统计的校级项目信息和WORD申报书材料.通过专家评审模块,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申请书的评审工作.被批准的项目,其申报信息直接纳入立项登记,无需重复填写。
1.1.4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人员在填写项目信息时,可以一并填写项目预算,通过学校数据交换平台将预算信息连同项目信息同步到财务系统中.
1.2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登记项目预算,到款经费的确认、分配与统计,各项管理费的提取、预算执行进度管理等.经费管理流程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财务系统实时交互.针对交大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需求,项目经费管理做了如下流程规范:(1)科研院/文科处可以灵活地设置项目类别、不同学院的经费分配比例;(2)财务系统每天将最新的到款信息同步到科研系统中,供科研人员认领和查询;(3)科研人员在线认领项目经费,只需把来款与本人负责的项目关联即可;(4)院系科研秘书可在线审核认领项目经费,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5)科研院/文科处可以对认领的到帐信息进行经费的分配;(6)科研院/文科处可以打印出经费分配单或分配表,经费认领数据同步至财务系统;(7)系统实现了项目管理费退免/减免申请、经费校内转账审批等科研业务审批流程.
1.3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技术标准和专利等的管理.系统支持期刊库的管理,方便教师准确地找到论文的期刊信息,方便学校对论文等级的评定.交大使用专利事务所的软件管理专利,为使科研管理系统也能实现对专利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强大的EXCEL数据导入功能,能根据导入数据的单位、成员姓名等信息,匹配校内单位人员信息,极大地减少了录入工作量.并且对于国内专利、国际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开发了不同的管理功能.系统还增加了技术标准管理模块.各类成果都能够关联到作者的科研项目上,方便科研项目的结题管理.
1.4科研基地管理
科研基地指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基地管理不仅包含基地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信息,对基地的人、财、物和研究方向等都存在管理需求.本系统实现了对科研基地成员、资源、项目、成果的管理,可以从科研项目、成果模块直接采纳基地成员参与的项目和成果,自动生成基地年报.
1.5查询与统计
在系统的所有管理业务模块都建立了查询功能,还单独设置了主课题查询、子课题查询、科研详情查询等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查询模块.例如,科研详情查询满足科研人员查询本人全部科研信息的需求,把个人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费等信息整合在一起.科研统计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的工作,是为学校科研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系统的科研统计功能,不仅方便管理员简单地自定义报表,还可以设置常用报表筛选条件,保存设置条件后,今后需要时只需要选择已保存的条件即能生成需要的报表.
1.6系统权限管理
系统设计了数据管理权限-菜单管理权限-子分类(例如项目类别)管理权限三层权限架构,满足不同的权限管理需求,方便科研院管理员对权限的设置.
2系统创新点
2.1科研与财务一体化
通过学校既有的数据交换平台,打通了科研项目-财务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孤岛,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重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实现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体化,切实方便教师和管理部门.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上,学校研究制订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岗位,提供编制项目预算、办理到款经费、经费使用过程监督和决算编制与审核等全过程服务.在信息系统中,重新设计并实现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通过学校数据交换体系,新建或重建财务系统和科研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保障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数据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2.2校级项目在线申报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在中央高校全面推广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用于支持高校的自主科技创新.基本科研业务费已经成为中央高校稳定的政府资助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来源,在学校科研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通过申请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的科研项目在系统中称为校级项目.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及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投入科研工作,交大开展了各类校级项目的申报工作,针对校级项目的申报流程系统做了一些创新.校级项目由科研院管理整个流程.项目申报是项目管理的起始点,申报方式既要在数据库中采集到有用的数据,又要生成方便阅读的Word文件,还要让青年教师熟悉纵向项目申报方式,交大采用了类似政府纵向项目申报的模式.既可以填写详细的项目数据,也能将申报书通过线上提交.通过采购一套成熟的Office控件,预先将校级项目的申报书模板配置到系统中,并将基本信息中的字段内容配置到该模板上,科研人员填写完整的项目基本信息后,大部分的项目信息都会直接出现于在线申报书上,包括了成员、预算等扩展表内容.完善申报书上其他信息后,即可提交审核.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入库、申报书生成提交的统一.
2.3专家评审管理
校级项目是否通过立项,需要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系统开发了在线专家评审功能.首先,丰富了专家库的信息,通过增加专家信息,方便将专家通过校内/外、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进行划分;其次,在遴选专家方式上,既可以通过领域选择专家,也可以在设定专家数量后随机遴选,达到公平的目的.最后,通过邮件将申报书等材料发送专家,专家只需要通过邮件内的链接,即可登录系统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可以在科研院管理员的页面进行统计和展示.如果专家比较忙,评审较慢,系统还支持邮件催办功能.
2.4科研机构管理
在数字大学整体架构中,交大按照国家标准GB/T29808《高等学校管理信息》中规定的TB02标准集“校内单位基本数据类”的要求统一管理校内组织机构,建立了包括院系部处、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在内的组织机构树.该组织机构树通过SOA架构分发到科研系统中.然而,学校的科研管理业务与其他管理业务一样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部门在科研系统中都完全按照组织树进行管理.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在已经分发到科研系统中的组织机构树筛选出学院级的科研机构,避免了大量不进行科研活动的单位在系统中出现,同时也解决了某些挂靠学院的机构按学院同等级别进行科研管理的需要.校内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登录科研系统.而对于尚未纳入统一身份管理的校外人员(如附属医院医生、已参与科研活动但尚在办理进校手续的人员),在系统中增加了校外人员维护模块.添加附属医院管理员账号后,附属医院管理员可以维护本院科研人员的登录账号.通过校内统一身份认证和系统后台认证的两种模式,满足校内外人员登录系统的需求.
3建设效果
交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存储了1988年至今的全部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和其他科研信息,通过系统在科研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系统已新生成了28000多个项目、15000多条成果数据.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改善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推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对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大学生表观就业愈来愈困难。这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学生就业状况是检验大学教学质量、衡量大学综合实力、评估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
社会需求与人才竞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社会需求包括“理想职业”需求、“一般职业”需求和“苛苦职业”需求。学生期望的“理想”职业是轻松安逸、工资高、待遇好、“铁饭碗”的职业。而“苛苦”职业则指工作条件苛刻、工资待遇低差的职业。“一般”职业是介于“理想”职业和“苛苦”职业之间的职业。现实表明,“理想”职业不但数量少。用人少,而且要求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苛苦”职业种类也较少,对人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一般”职业则是占绝大数的职业。
在人才竞争方面,“理想”职业倾爱于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对大学本专科生需求低,竞争也最激烈。“一般”职业是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的人才都能适应的职业。因而竞争也非常激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苛苦”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人们的偏见,选择的人少。竞争也少。
(二)学生素质。
学生自身素质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因素。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文体能力、社交能力、中英文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道德品质等。社会越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学生素质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需要人们永无止境地不断完善。
(三)学校综合实力。
学校综合实力是学生身上的“商标”,是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需要学校所有部门的参与。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不同,自身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对学校综合实力的比较不能一概而论。社会职业对学校“产品”的需求也并不依赖学校综合实力的名次,而是学校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的水平。例如,医院对医药学校的医药人才需求较大,而对师范类、艺术类学校的人才需求较少。因此,学校发展不能求大求全。而应确立特色,在该特色重点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主观能动性,尽早地将课堂学习、业余学习与职业定向结合起来。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选择中有备无患、轻松自如。
(一)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为已用”。
“读书无用论”是流行在各类校园的一种学生观念,产生该观念的本质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历,容易把社会职业极端化,认为社会职业或者不需要任何学校技能(如销售员、厨师、建筑工人、清洁员等),或者需要高端技能(如医生、航天员等)。他们没有认识到任何职业都需要基本技能和理论指导,如销售员要了解心理学和推销技能.建筑工人要了解建筑力学和工程学: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社会职业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和内在发展的特点。因此,要解除“读书无用论”的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职业的特点,细化专业知识点,将课堂所学基本技能纳为已用,如此才能更好地选择职业,更好地实现大学期间积累的社会价值。
(二)明确就业形势,克服思想惰性,积极武装自己。
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之一是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模糊认识。首先,他们不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不知道大学期间要重点积累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次,“就业难”的社会形势使他们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感;还有,大学自主学习为主的特点使少数主观能动性弱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视中,而对学习则产生惰性。针对这些因素,需要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前途出发。克服惰性,从细微之处积极准备就业,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英语四六级、托福、GRE等考试、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参加学校团队组织、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三)就业途径的多种选择和准备。
以医药院校的大学生为例,其就业途径主要有:(1)到医药公司企业任职;(2)结合专业自主创业,如药用植物栽培、医药营销等;(3)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非专业领域就业。如英语翻译、电脑组装、导游、销售员等;(4)考研或出国深造;(5)考取公务员。学生可能对某些就、Ip途径不了解。因此。除了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外.教师也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特点。使学生对就业途径产生积极认识,为提高自身价值产生自信和积极准备。
三、学校要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除学生素质、社会需求等因素外,学校办学实力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先决因素。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改进办学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学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学校办学条件制约着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主科学的规章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正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完善,但高校可以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保持自身快速的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社会对自身的认同感,激励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使自己的校名这枚“商标”成为炙手可热的名牌。
(二)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
学风建设是党团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程.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共同重视。其中。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外,学校也要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灵活组织课堂讲学,全力贯彻素质教育,真正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协同提高。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当前,就业难的现象并非人才供大于求造成的,而是“理想”职业供不应求造成的,因此是表观就业难,而非真实的就业难。实际上,大量的“一般”职业和“苛苦”职业也是供不应求的。因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到“老少边穷”的地区工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真正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四)多途径介绍就业知识。
“就业”作为学生生涯的一项重要工程,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实践的。就业知识可通过专门的课程讲授,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融会贯通。
1.通过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开展校园活动
加强学生与企业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就业双方的了解和适应。学校有关部门应主动联系这些企业,将企业的产品介绍会、技术培训会、管理经验交流会、人才招聘会等吸引到学校进行.既给企业作了广告宣传和人才引进。也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和择业的机会。
2.开展就业知识讲座
专门的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快速、系统地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学校可聘请有关专家、已毕业参加工作或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为在校学生开展就业知识、经验介绍方面的讲座。使学生尽早、及时了解就业知识,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
目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块。全国各地的教育体制要做相应的调整,我省也不例外。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给我省原有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飞跃,一个高的起点。因此,我省应看准这一时机,抓住这一机遇,在保证卫生专业的 前提下,首先在现有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创办医学工程系(或开设医学工程专业),力争取得教育部、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有关部门的重视、关心与支持。下面就此谈一点想法:
1 全国医学工程专业的情况
1.1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根据湖南医科大学仪器培训中心在近几年对百余家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一般性医院的医疗装备管理和维修人员的调查报告来看,当前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愿望和要求。
1.2 医学工程技术队伍人才建设的现状
1.2.1 人员缺乏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拿一级医院都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有的基层医院甚至没有维修人员或由总务科的电工兼管,这主要是与医学工程专业起步晚,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少,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才赶不上社会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1.2.2 水平偏低
人员编制比例低“半路出家”和学历偏低者在哪一级医院都存在着相当的比例,虽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由于基础差、知识较陈旧,外语水平低,因此对新设备、新科技接受较慢较难,维修水平明显偏低。有的毕业分配到医院后,技术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差、长期不能独立胜任工作,这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经验有关,也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师资力量、实习、实验条件有关。还有个别学生在校学习时绳属是混文凭。
我国医院一般在300万元以上医疗器械设备资产的配1人,而发达国家的医院配置的比例是每100万元医疗器械设备资产配备1人,可见人员编制比例明显偏低。
1.2.3 职称晋升难、留住人才难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因在医院和卫生职业学校都误认为不是主要学科,得不到重视。例如:部分医院(其中包括三甲级医院)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化归后勤科、总务科、药材科或医务科代管;学校把从事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人员化归数学物理教研组。同等条件或高于临床医生和临床教学教师晋升条件,他们能晋升而从事医学工程专业的却不能晋升。而那些学历低没文凭、外语应试和口语能力低、基础理论知识不系统,写论文困难的维修人员晋升就更困难了。由此引出留住人才难。具有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员到了医院或卫生职业学校认为屈才,除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职称、住房等不公外,还有更大的抱负,有的到了科研部门,有的到了国内外大的医疗器械公司,有的考了研究生。
1.2.4 人员来源不一、知识结构不一、人员所在的学科不一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大致由经过医疗器械设备培训班培训(1980年前工作)的工人、相近专业(自动控制、无线电、电工电子、计算机)改行和80年以后毕业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组成。因此他们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来从事不同难度医疗器械的维修。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化归后勤科、总务科、药材科或医务科,造成人员所在的学科不一,这样很不利医学工程队伍的发展。
1.3 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基地的现状和矛盾
80年代后期,卫生部在全国五所医科大学(北京医大、上海医大、华西医大、中山医大、湖南医大)建立了五个仪培中心。五个仪培中心的创办和开展,为我国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状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近几年虽然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一军医大学、四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陆续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或医学装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班。但这些学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其毕业生不乐于从事维修工作。而湖北省荆州卫生学校、云南省卫生学校、南京市第二卫生学校、杭州市第二卫生学校、河南洛阳市卫生学校、陕西咸阳市卫生学校、湖北咸宁地区卫生学校、湖北恩施州卫生学校、湖北沙市电子工业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医疗器械维修中专班,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其毕业生只能对低、中档器械进行维修,对高、精、尖的大型器械又不太胜任。鉴于上述情况,高职教育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湖北省荆州卫校自1986年开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到目前为止,共有14届。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12届,在校就读和正在实习的2届。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生源及毕业的学生共分布在广东、福建、河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和我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表现很好,已成为主要技术骨干,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仅这个专业就说明了该校已经培养了不少的初级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作出了一定成绩和贡献。这为湖北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医学工程系(或专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各自为阵、办学分散、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和实验室等种种问题,制约了本专业的发展,导致湖北省开办的此专业远远不敌云南、江苏等省办的中职水平。
1.4 发展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趋势
当代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取决于工程技术进入医学领域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把几十门学科汇集一体。80年代以来,在医学诊断过程中广泛使用了医学成像技术(X线、同位素、超声学),内镜技术、核医学技术、生理工能检测技术、免疫诊断技术、人工脏器等先进技术。正是有了这复杂且相互渗透的先进技术和相应设备,才使现代医学发展如此之快。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靠谁利其器?靠技能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现代医院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必然进入医院,因而发展医学工程专业是现代化医院建设的趋势。
1.5 医疗装备水平是衡量医疗水平的重量标志之一
医学工程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为了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都把最高、最新、最精、最尖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高、新、精、尖的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上的应用给医疗卫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飞跃,全国的医疗仪器装备近十年来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增长。医疗仪器装备的优劣已成为现代化医院等级评定的主要标准之一,装备水平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6 医学工程的发展给医学工程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赶不上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现有医疗仪器装备的功能开发没完全达到设计要求,有的仪器设备的应用只占其全部功能一半,甚至只有全部功能的五分之一,造成仪器装备的极大浪费,仪器装备的安装和使用达不到仪器装备的基本要求而造成人为的损坏;维修力量缺乏,有的仪器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坏了无人修,或越修越坏。所以,提高全国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提高质量是全国医学卫生事业建设的需要。 2 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医学工程系应解决的问题
2.1 办学力量问题
1991年我第二次应邀参加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全国高、中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维修”等专业的大、中专教材编写会议时,了解的全国六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的情况条件都不太好。十年后的今天,基本照旧。只不过是有的生格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因此,我建议:我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医学工程系时应吸取原先办医疗器械维修专业时的经验教训,应集中精力在全国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省市开办几所,把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投进去,把此系或专业办好。
2.2 专业名称问题
医疗器械维修专业实际上就是医学工程专业。“维修”一词给人的印象或一般看来就是修修补补,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此名称招生时就不吸引人,毕业后就业也难。据我对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办此类专业情况的了解,其名称均为医学工程、医用电子仪器、电子技术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一样,只是专业课作一下调整就行了。建议医疗器械维修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名称应改为“医学工程”专业。
2.3 课程设置问题
医学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使诊断工程化。当代医学的发展极大地取决于工程技术进入医学领域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已把医学、药学、数理化、电子学、机械学、分子生物学、精密仪器、激光、超声、射线、遗传工程学、材料工程学、信息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汇集一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综合学科,其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传统医学的认识范畴。因此,医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选的是非电专业教材是极不合理的。专业课的名称也过于陈旧。例如“常备”、“医电”。“常备”原先讲的是钳工、电氧焊接、显微镜和581光电比色计一类简单分析仪器的内容,而现在的内容全是现代的医用检验仪器,所以应改为“医用检验仪器”。“医电”实际上是大学的一门专业,而不是一门课程。它是“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胃电图机、肌电图机、心向量图机、超声诊断仪、核医学诊断仪”等医用电子仪器的总称。如果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不改,这将会给招生和学生毕业后就业带来不利。
建议应设置为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医用物理学、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电工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数字与脉冲电路、计算机原理(注:这五门必须是电子专业的课程)、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课:生物电测量仪器、超声诊断仪、医用检验仪器、X射线机原理、X线影像设备原理与应用、制冷设备等。选修课:黑白电视机原理、彩色电视机原理、音响设备原理(VCD、DVD)、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必须再根据设置的专业再定)。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医学工程系”,这些专业课可开3—5个专业。
2.4 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内开设医学工程系,除了专业名称、课程的设置要改,还必须加强该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视和建设。即要有一支精兵强将(工学博士、硕士、学士各种知识结构齐备和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组成的专兼教师队伍。在现在暂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把原有从事医学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起来,过渡一下。同时该专业的教师必须和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的教师一样,均属于主科教师,而不应该附属数学物理教研室,应单独成立医学工程教研室。其教师的专业职称应是“医学工程”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样,可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并调动其积极性。
2.5 实验室建设问题
在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时,教育部、卫生部计财司应和地方财政联合起来进行扶持。可以事先把医学工程专业的几个实验室的计划提出来,力争开办医学工程系时和它所配套的实验室能够一起建起来。医学工程专业应装备五个实验室,用以解决“医用电子专业”和“医用检验仪器专业”专业基础课:“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微机”等几门课程开设多项学生实验课的问题;而对临床医学仪器(内含X线影像专业)中几门专业课的实验应建一个“临床电子仪器实验室”;对制冷设备专业还要建一个“制冷设备维修实验室”。在财力不足的初期,后两个实验室可在临近有实力的医院内医学工程科(器械科)作为实习基地,而后逐步过渡。
2.6 教材建设问题
我国从事医疗器械维修的专家、教授不少,但著书立说的不多。据我了解情况是正式编辑出版此专业书籍的有:大连第一疗养院的师宇东等人编著的《医用诊断电子仪器与技术》(上、下册);原武汉军区总医院的陈智文等人编著的《进口心电图机原理与调试》和《B型超声诊断仪原理》;南京大学电子系以甘心照等人编写的《常用医疗诊断电子仪器》、《医用B超与超声多普勒系统》等七本书;湖南医科大学徐栋国等人编著的《X线影像设备原理与技术》;雷元义编著的《心电图机原理与维修》、《A型超声诊断仪原理与维修》和《单导心电图机使用与维修手册》、与甘心照等人合作编著了两本书、独著的《中外心电图机实用技术》(这六本书一直都是全国二十多所高中等院校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计量人员的教科书和参考用书)。其它的人编著出版发行著作的很少,这不利我国医学工程队伍的发展。建议卫生部科教司应组织全国从事医学工程专业的专家、教授、学者和技术人员一起合作编写一套此专业的书籍。其理由是抓好教材建设是办好这个专业的重要环节,也可以说是对我国开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工程系的一个支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确立普及义务教育以来,在不同地域、不同区域的义务教育发展中,普及与提高就一直是一对矛盾,政府在调节这一矛盾过程中也时常处于“钟摆”状态。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成为“后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因之,如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质量随即成为关注重点。但是,究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质量?究竟我们需要提高什么样的义务教育质量?却不能简单回答。许多前提性问题,诸如提高什么质量?提高谁的质量?以及质量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质量?如何提高质量?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哪些?需要我们深人思考。
当前,地方政府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质量问题是否仅仅是一个投入问题?如何处理好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和地域中的质量与标准、质量与竞争、质量与利益、质量与主体、质量与选择、质量与专业化等关系问题?就提高质量而言,则涉及到提高什么质量?提高谁的质量?是学习质量、教学质量还是课程质量?是政府要求的质量、社会需要的质量,还是家长诉求的质量,抑或学生心目中的没有表达出来的质量?说到底,我们需要提高什么意义上的质量,提高谁的质量。如果对质量进行细分,则还涉及到数量与质量的区别。数量有多少之别,而质量之“质”则还有同质与异质之分。因此,除了量的多少,还有质的差别,而就质量的可比性而言,则还有可比与不可比之分。就其质与量的关系而言,一般存在的则还有高质量多,高质量少,低质量多,低质量少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判断。对于质量的高低判断,则还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评价和看法。可以说,就学校质量而言并非简单之事,各种主体、各种文化背景、各种类型的办学主体都会有不同的质量观,而且认识与事实往往差异极大,事实上的质量认识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可能更需要关注。
本文名之为“谁之质量”,特别强调质量并非没有主体利益的介人,质量标准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而是往往与各类主体利益相关。所以,我们讨论质量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解释是谁的质量,政府的,社会的,家长的,学生的,还是学者的;而“何种质量”,则需要我们追问,我们的质量是什么意义上的质量,对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义务教育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何种性质的质量?现实为什么不能出现我们理想中的质量?为什么不能出现理想社会所期待的质量?提高质量看起来是一个与学校教育活动相关的问题,但涉及的问题则是一个包括全社会在内的多层面、多因素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本人参与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发展和决策实践研究中,梳理出一些在笔者看来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粗浅思考。
一、单一与多元:教育标准单一化带来质量认识的窄化
如果问,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教育标准的单一化。这种单一标准带来的结果是学校办学的同质化和趋同化,带来的是办学中的去个性化。一般来说,标准有单一和多元之分,也有高低之别。说到标准,就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变了吗?义务教育阶段标准问题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标准?事实上是什么标准?人们看重的学校质量标准是什么?谁来决定最高标准?谁来决定最低标准?谁来评价标准高低?义务教育的义务是否是唯一标准的合法理由?义务是否就等于一致?是否允许多元?而影响我们教育标准多元发展的障碍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我们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教育领域的变化,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我觉得,社会领域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消费的产品标准多元了,人们看待产品、评价产品的标准多种多样,从日用消费品到汽车、住房等各个领域都反映出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而这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产品标准的多样化,激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某种意义上,在经济领域,产品极大丰富的前提是产品标准的变化,同样是电视,如果现在还是全国统一生产9寸电视,即使是产权明晰,即使是市场配置资源,照样很难增加社会财富,很难促进社会财富的丰富。而在教育领域,与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教育标准没有变,“我”和“我的孩子”受的教育事实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得到了普及,但教育的标准却没有变化,存在着单一化问题。改革开放30年,可以说,人们在看待教育标准,评价教育标准方面依旧单一,即唯升学是举。造成这种教育质量标准单一间题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多种主体的共谋,是一种包括政府、家长、学校等多种主体的社会选择的结果。有些地方政府也倡导素质教育,鼓励特色,但一旦评价局长、校长起来还是看“升学率”,不少地区在评价学校的时候,主要就是看能否出几个状元,有几个能上北大清华;一些家长虽然也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迫于升学压力,也只能加码强化,把孩子的兴趣先放一放,等考上了大学再进行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实施教育的学校来说,则表现为左右摇摆,听从政府和家长的命令和要求,而不能保持自己教育专业的独立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教育供给能力有限,社会投资教育的能力不足,市场经济不发达,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还处于低水平状态,那么,在如今已经普及教育的情况下,还遵循着这样的单一教育标准则是非常不合时宜。在处理质量标准的“一”与“多”的关系方面,我们需要考虑从一向多的转变。在最低质量标准方面可以保有“一”的要求,而基于最低标准的要求就应该提倡更多元的教育标准,倡导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标准观。当前,这种以考试升学为唯一标准而导致的教育标准的单一化问题日益严重,单一教育标准导致的结果是恶性教育竞争,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实现少数人的顺利升学和“成功”;以牺牲个体大量的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来换取个人的学业成绩;以牺牲个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发展而换来多数人的厌学和学习异化。个体在这种单一标准化的学习竞争中消失,而成了分数“排行榜”的奴隶。大量的重复做题、重复做卷,无限制的缺少针对性的重复练习使得学习远离了人的生活。在单一标准下的学生学习是苦学、呆学,而不是乐学和善学。在这种种大量的事实背后,隐含着的是单一教育标准认识。人们在教育质量的认识上是狭窄的、短视的,不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极端需要呼唤走出单一质量观的办学困境。
二、同质与异质:单一教育质量标准导致过度同质性教育竞争
一般来说,促进质量的提升,需要竞争。按照一般市场规则,只有竞争才能导致产品质量的提升。当前,在多种办学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开始多样化。就办学竞争的范围而言,有公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而在学校中,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具体表现为争时间、争分数、争学生、争课时等,可以说,竞争无时无处不在。而在单一考试升学标准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在学校内部大量的是那种争时间,争课时,把学生上厕所的时间都用来进行补习,教师没有时间去研究问题,拓展专业能力,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投人到各种作业、试卷的批改中。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竞争是我们需要的,竞争有没有限度?对于教育而言,竞争有没有边界?竞争在教育发展中是否存在局限性?如何避免过度竞争?在企业市场竞争中,我们看到有破产一说,那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来说,如果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化,就需要发挥竞争的最大化,而要保证竞争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实施破产制度。这是市场法则。但是,这种市场法则能否用在教育上,能否实施学校破产制度,能否将学校之间的竞争效益最大化。表面上看来,似乎学校没有“破产”,学生也没有“破产”一说,但单一标准下的恶性竞争,带来了实际存在着的、大量的“破产”学校和学生。我们冷静思考,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竞争,需要什么样类型的竞争。如果我们在单一标准下强化了单一竞争观,对于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结果是可怕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确立单一竞争观点,而需要对学校竞争进行更为细致地竞争类型的划分,从而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得出我们在什么样类型的竞争上需要鼓励,什么样类型的竞争上需要抑制。一般来说,由于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一般包括经营和教育两种活动。同时,就教育而言,还有同质与异质之分。这样,学校之间的竞争大致可以分为经营性竞争和教育性竞争,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的几种类型,组合起来就形成下图所示的类型框架表。
按照上述,如果对经营的性质不做同质异质的区分,至少可以有三种类型的竞争,即经营性竞争、同质教育性竞争(比如考试)和异质教育性竞争(往往表现为校本课程、学校特色)。不同类型的竞争带来的是学校不同质量的发展,异质教育性竞争带来的是学生个性、特色的发展,而评价学校如果是以考试升学为标准,强化的则是同质性教育竞争。如果加上过度和适度的纬度来进行分析的话,应该说,过度的同质教育竞争和过度的经营性竞争会带来学校整体办学方向的偏差。当然,适度的经营有利于学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按照这样的竞争类型划分框架来透视当前现实中的办学竞争的话,很明显,在单一教育标准导向下,强化的不是学校异质性教育竞争,而是同质性的教育竞争。以同质性教育竞争评价学校和学生水平高低,将学校或学生分层分等的结果是普遍存在着的教育异化和办学异化。这表现在校内和校际两个方面。对于校内而言,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以简单的消耗战来竞争的,而不是比专业竞争。这种只看分数,不看效益的结果,导致那些锐意改革,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来提高效益的教师与“简单加苦干”的教师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中视而不见,在评价教师绩效的时候,只看分数,却不看分母即单位时间内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带来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封闭,合作和分享不能成为学校主导的组织文化,而最终带来学校组织总体发展效益的降低。同样,在校际之间,同质性的教育竞争,带来学校办学中强化的只是学科教学,而且是主学科即考试学科的教学,弱化的则是德育、美育,比如很多学校没有年级组,或者班主任只是一种兼职,随意削减美术、音乐课时,体育课也是在放松的意义上开设,而把大量的时间投放在学科学习和考试测评上。由于政府、社会和家长各个方面都把成绩和升学作为评价学校的尺度,把以升学率或升人上一级好的学校比例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同质教育竞争,从而更加强化和巩固了单一化的质量文化,也可以称为“应试文化”。
在质量标准单一并且以此作为评价学校的情况下,学校是办不出特色的。在质量标准单一的情况下,所谓教育选择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所谓家长、学生选择教育,实际上,只是选择学校而已,以学校的高升学率为选择依据。家长、学生选择的是学校,而不是学校的教育。因为,对于没有特色的学校而言,根本无选择可言。学校只是以升学率高低进人“排行榜”。大学不就是这样吗?按照高考分数,先后把各类学校划分成等级。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数依次填写志愿,根本谈不上自己的专业理想。高中如此,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也是这样,只不过去选择了民办学校而已。而选择民办学校的动机和依据也是因为升学率高而已。所以,这样的选择,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实际上无选择可言,表面上看是家长在选择学校,实际上,是学校按分数高低在选拔学生。没有真正的教育选择带来的结果是学校教育主体性的丧失,而只能沦落为一种选拔机器,很难发挥出引导社会教育文明的功能。没有选择的教育,必然带来学校功能的窄化和泛化,作为专业机构的专业性彻底丧失。由于选择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割裂,由于按照分数将学校排行,使得我们看起来那么多的学校,结果却仍然是千人一面,教育普及了,但普及的却是一种如同瘟疫一般的“考试文化”。民办学校的“应试教育”比公办学校还要厉害,就是同质性教育竞争的结果,而学校成绩“排行榜”的流行,自然使得“应试教育”“雪上加霜”,这是一种不打招呼的合谋。
三、经营与公益:过度经营带来办学质量发展方向性偏差
民办学校作为体制改革的产物,本身意在表达和改变已有对教育标准的看法,促进更多特色学校的诞生。但是,实际上,就现实的办学情况来看,离这样的期望差得很远。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只是在获取资源方面发挥了体制改革的价值,而在引导教育标准的多元化方面,却不力。除了整体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单一阻碍了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外,与民办学校的生存状态,与民办学校主要以经营来获取发展资源的状态相关。作为教育的公益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毫无争议地坚持。但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不正当竞争,严重弱化了公办学校公益功能的发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初中来说,如上海等地区,相比小学和高中,目前处境更为困难。一方面,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合格率,有的地区提出100%合格;另一方面,同时出口又看优秀率和升人重点高中的比率,加上高初中脱离政策后,好师资上移,再有民办学校的争夺生源和师资的竞争,使得公办初中普遍薄弱。可以说,民办学校的发展,打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益均衡,使得经营、利润导向扩大,这样,不但不能发挥教育的特色化,而且还强化了同质竞争。民办学校利用自己的体制优势,没有有效引导社会的教育标准的多元,反而“助诌为虐”,强化了单一标准和单一评价机制,引导社会朝向单一竞争方向发展,打破了质量调节的均衡,促使学校质量两极分化,这些都是“私益”惹得祸。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民办学校靠钱、权、分三重择校方式,加上政府的调节不当或调节不利,使得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比如在上海就形成了体制之间的不均衡,即初中段,强民办,弱公办;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则是强公办,弱民办,形成了严重的结构失衡,抑制了教育公平的发展,阻碍了教育公益的发挥,推迟了教育均衡的实现,而最终很可能带来公办义务教育段的弱化、甚至退化,最终无法保证整体义务教育阶段的正常健康发展。比如,在很多民办学校为了打造英语品牌,大量增加课时量,学生使用教材一般超过一套,使用两套甚至三套;至于简单地靠削弱其他课时,而大量增加主科时间则更是家常便饭。当然,除了这种以同质竞争为导向的质量竞争外,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则更多地是以经营为导向的办学,特别是大量的过度经营带来的教育功利化,使得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发生严重偏差。虽然,民办学校的产生本身就是作为体制改革的产物而诞生,但教育改革虽沧桑,却难有正道可循。
四、一致与冲突:利益冲突导致教育共识难以形成,迟滞多元质量改进进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利益主体,按层次可以分为学校、社会和政府;按人来分,可以分为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质量观,对学校质量有不同的诉求,诉求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利益动机。。在标准单一、竞争同质的条件下,不同主体在同一利益诉求下,在同一质量标准控制下,利益冲突带来的结果是使得教育改革步履艰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更多地表现为,多元利益的冲突带来的教育质量认识与改进的推进困难,在课程开发、个性发展、差异化竞争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比如义务教育的义务应该是政府承担,但政府却有可能将义务转嫁到学校,把矛盾推给社会和家长。同时,家长利益的驱动使得他们对政府提出各种要求,使得政府总是在各种利益之间平衡摇摆,这些冲突的后果,往往带来内耗和做重复功,不能有效推进质量的提升。究竟义务教育的义务是政府的,学校的,校长的,教师的,还是社会的,不清楚。政府为了出政绩,为了公平,有的地方出现了毕业合格率需100%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极小,而且最终在学校教育层面伤害的是所有孩子。为了达到100,必然学校将精力投人“最差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的及格,必然是对这些学生“恶补”,而结果对于优秀的学生或其他学生投人的精力放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也是灾难,追求卓越是空话,而政府则拿着义务教育的“义务、责任和公平”,炫耀自己100。说起来,头头是道,理由充分,背后实际上是个“不懂教育”,这倒也并非官员是外行,而是政府逻辑使然。在我看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在达到基本水平后,如果有一门课较好或有所特长的话,就可以毕业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另一方面,在多元利益的冲突中,学校的课程特色、一些创新做法却经常受到不少家长的外行或短视的阻碍,家长只关心能否进好大学,好中学,多学一点,如果和升学无关,如没有直接与考试成绩发生效应的探究活动,则一概拒绝和反对,这些又成为形成学校特色的障碍。因此,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乃至分数、考试评价本身就直接决定了学校很难办出特色来,从而继续在原来的升学质量的沧桑之道上越走越远,加上如果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局长官员的标准的话,那对于一个区域乃至地域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灾难。义务教育,原本应该是捍卫生命发展机会与尊严的圣地,却成了厌学、逃避、反社会行为、心理疾患等的发生地。
五、行政与专业:过度行政干预抑制专业主体质量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