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5 11:27: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精神病基础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精神病基础学论文

篇1

1.2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肝功能与医治之前对比变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与进药之前相比该器官的功能无明显的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与好转两项之和。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软件分析资料。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间疗效比较治疗后,甘利欣胶囊组总有效率为94.6%,护肝片组总有效率为50.0%。甘利欣胶囊组的总有效率高于护肝片组(P<0.05,见表1)。

2.2血清生化酶学指标变化对照2组患者治疗前ALT和AST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药物治疗之后,甘利欣胶囊组的两指标下降程度皆比护肝片组更加显著,从第4周开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甘利欣胶囊组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是呕吐、头痛,但程度比较轻,经过一段时间患者自行缓解;护肝片组中有2例出现了不良反应,症状是呕吐、食欲缺乏、头痛,同样未作特殊处理。2组不良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2

1.1.1对照组管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管理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对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定期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1.2实验组管理方法实验组患者的管理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个案管理方法。主要包括(:1)组建个案管理小组:个案管理小组主要由医师和护士组成,也包括一些心理卫生人员和志愿者等,主要职责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2)对个案进行评估:主要从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对疾病的反应、社会和生活功能、药物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患者的现状进行评估;(3)明确问题和目标: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家属协商共同制定管理目标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价;(4)制定管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心理和身体状况、用药依从性进行考察以制定用药措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家庭和社会关系、适应能力、职业状况、康复依从性和主动性检查进行考察以制定康复措施;(5)定期宣传督导: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慢性病康复指导等活动。按计划完成既定管理目标,对完成情况实施督导。每月安排精神科执业医师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状况进行检查、调整或修改既定的管理措施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对个案管理的实施予以指导。

1.2评价标准分别采用SDSS和BPRS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和精神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SDSS包含10个项目,采用1~3分的评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BPRS包含18个项目,采用1~7分的评分方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实验组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管理6个月后,2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后,实验组BPR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3

1.1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在进行娱乐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并进行一些适当的辅的治疗,例如认知康复、家庭治疗等,在使患者获得一些认知行为的同时,逐渐减轻患者的精神病症状。

1.2采用心理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教育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同时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有效的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采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利培酮和奥氮平,一日两次,一次0.35mg。这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的症状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且镇静作用较弱,椎体外系反应较少。

1.3放松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放松治疗有着积极作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稍微出现一点差错对患者的健康会产生巨大影响。放松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舒缓患者的情绪。具体操作为让精神病患者以轻松的方式坐下来,同时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同时进行深呼吸训练,上手平伸,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呼吸训练,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身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患者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自然的形成一种放松的心理,从而舒缓患者的情绪。

1.4心理疗法。对患者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本院精神病患者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程度不一样,有轻度的,有中度的,有重型的,因此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5统计学分析: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我们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在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绪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4

2.韶关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统计比较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平均引文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28.7%、33.7%、29.2%、121%、14.3%。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1年期刊基金论文比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2013年基金论文比呈下降趋势(0.362~0.338);2009~2013年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平均值排名第一的期刊分别为Neuroscience Bulletin、神经解剖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

关键词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术影响力;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9-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项目”;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研究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60200005)

学术期刊的评价是期刊质量发展的的“指挥棒”,是期刊工作者和图书情报研究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方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主要以指标评价为主。为探讨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变化,本研究依据2010~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1-5],统计比较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7项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并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以期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今后的办刊和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比较其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变化,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基金论文比)的比较结果见表1.

来源文献量即载文量,指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源文献量越高,期刊的信息越丰富,代表期刊的生产能力越大,但期刊载文量越大并不代表期刊的学术质量就越高,部分期刊发文量少、质量也较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其中2012年最低,平均载文量179,2013年最高,平均载文量229,年均载文量215篇,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无大的变更。

平均引文数即期刊平均每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数,衡量科研工作者对已有科技成果和最新科研成果的吸收情况,反应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就单项指标来说,期刊的平均引文数越高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期刊质量越高。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平均引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3.01,2013年最高为16.74,增加28.7%。提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学术交流程度增加,吸收外界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增强。

基金论文比是期刊中受各种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2009~2011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318~0.362),2011年达最高点后2013年又呈下降趋势(0.362~0.338),提示近年来神经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在国内发表量降低,可能与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医学研究成果进入到国际交流领域有关。

2.2 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情况指标的分析

2009~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来源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H指数)的比较结果见表2.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其他所有科研工作者引用的总次数,反应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的被引频次越高,期刊被利用的越充分,学术价值越大。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最低为1472,2013年最高为1968,增加33.7%。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学术交流中地位增加。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的值。目前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同类型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稳步上升(0.562~0.726),增加29.2%,提示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均增加,虽然各刊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但均在各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即年指标是期刊在统计当年在来源刊中被引用的次数除以期刊当年的数量,代表期刊被吸收利用的速度,即年指标越高,期刊产生的学术影响力越快。2009年~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即年指标呈上升趋势,而且2013年即年指标与2009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了实质性的增加。说明在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研究非常活跃,即时有效地传播了新近的学术成果,反应了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

期刊H指数与影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同时衡量期刊的发文数量和质量(被引量),反应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2009年~2011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H指数无明显变化(7~7),2011~2013年H指数呈上升趋势(7~8)。

2.3 各项评价指标较高期刊的筛选及其评价指标的比较

筛选各项评价指标较高的期刊,结果显示:连续5年来英文刊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平均引文数较高;基础类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基金论文比较高;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总被引频次连续排名第一。精神医学领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影响因子较高,神经医学领域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影响因子较高,2009~2011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2011~2013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H指数较高,影响力较大。计算上述重要期刊2009~2013年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值(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2011年版JCR中缺如,所以剔除),具体见表3.

3 讨论

3.1 缩短出版周期,提高载文量

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载文量总体无明显变化,说明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的刊期、版面数均很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神经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优秀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量的新论文等待发表,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缩短刊期将是期刊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出版周期是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6],而且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易获得较高的被引用次数。另外在保证每期论文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缩短出版周期可以增加年载文量,从而获得更高的被引用次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13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双月刊很多(20种),可考虑改为月刊,季刊(3种)可考虑改为双月刊,如果不具备变更条件可以考虑出版增刊、专辑或者增页、改版、压缩篇幅等方式提高信息密度,通过缩短审稿周期和编辑处理时间等提高的时效性。

3.2 重视基金论文的筛选,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近年来关于基金论文比的争议较大,俞立平等[7]认为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几乎无关,刘雪立等[8]认为基金论文比与科技期刊实际影响力之间并无直接关系,甚至建议舍弃此项来源指标,但也有作者证明了基金论文比作为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是科学合理的[9]。笔者认为基金论文比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贡献和作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金论文比高的期刊不一定是高水平期刊,但高水平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肯定不会低。基金论文仍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2009~2013年间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基金论文比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指标不一致,原因可能为:(1)基金论文比仅与统计当年已发表的论文有关。(2)近年来基金论文的挂名现象愈演愈烈,基金名称与论文内容不符的现象使很多基金论文的质量下降,因此被引次数下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下降,从而导致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期刊编辑部一定要重视基金论文比,加大监管和审查力度,严格筛选高质量基金论文,因为只有刊登高被引率的基金论文才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核心。

神经解剖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的基金论文比连续5年均较高,可能与这2本期刊刊载的均为基础类研究,专业特色较强,我国神经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经费来源丰富有关,因此期刊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各期刊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要注重内容的专业化、特色化,定位适合本刊特色的读者;紧密联系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创办特色栏目和策划专题,从而赢得更多的优质基金论文。

3.3 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Neuroscience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的平均引文数连续5年较高,一方面说明英文期刊的平均引文数处于优势地位。因为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语种,英文稿件可能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群引用。另一方面可能与期刊编辑部正确地引导作者利用文献有关。因此各期刊应鼓励作者刊登全英文文章,提高国外读者群对我国中文期刊文章的引用率,或者提供英文全文译文,设立英文专栏,引导作者正确的利用文献。2009~2014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提示其在神经医学界的重要学术地位及广大作者对该刊论文的认可。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总被引频次上升很快(22~417),与其较大的载文量和出版周期短有关;从影响因子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在精神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在神经医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各刊虽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均在相关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年指标最高的期刊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和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论文被引用的速度最快,反应了该学科的学术前沿问题。说明编辑在挑选稿件的时候偏向于学术水平较高和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中H指数最高的是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多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学术声誉,影响力较大。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H指数近3年增长较慢,值得注意。

目前我国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期刊总体影响力还不够,但呈上升趋势。优秀的学术期刊是学术前沿信息的及时者和提供者。学术期刊必须有渠道、有能力及时了解学术前沿信息,除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外,各期刊编辑部还应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参观访问,交流和学习优秀的办刊经验,发挥优秀期刊的带头作用,推动期刊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高慧芳。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87):92-95.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15-04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行,精神科护理模式也逐步实现了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正逐渐深入到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精神科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个分支,人性化护理是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把精神病患者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尽量满足其需求的、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该理念对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关怀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仅就当前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素养方面的研究进行元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精神病患者护理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有异常表现,致使其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减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遗弃。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技术性操作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护理为主。精神病患者虽受病态的情感、思维影响而行为异常,却有着正常人的认知和需求。由于受到歧视,他们对尊重和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精神病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较之常人更为强烈,护理人员尤其应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素养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素养是指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人文素养即对人类文化中先进价值观及其规范的修习涵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品质。护理人文关怀素养的本质是一种具有专业道德情怀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人际互动的行为中,如将患者当作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存在,能够在患者疾病、遭遇与疼痛时给予帮助并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理、心理与精神和谐,以保护、增强与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与呵护、对生命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人文关怀是基础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本源。

(三)元分析

元分析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回顾性与观察性的,是对传统综述的一种改进,是概括以往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全面、系统和定量的特点,可用来对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设计的和不同时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相对传统的文献综述,元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综合文献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文献综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结果为单位,设计严密,强调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有明确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统计所有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准确。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护士人文素养”为主题,搜索了2005年10月1日―2016年6月10日的研究论文,共搜索到2300篇。其中,以“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搜到1707篇,再以“精神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共搜到105篇。去除不相关样本,共获取57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样本。

(二)分析单位

本文以搜集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单位,从关注度、发表年份、数据库来源、研究指向、研究结果五个维度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五个维度的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1)关注度。学术关注度是指同一个课题或者题目的期刊更新数。本文分别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与“护理人文关怀”两项主题的学术关注度进行了统计;(2)发表年份。对每篇论文按照发表年度编码,从2005―2016年每年的数量分析人们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程度,同时分析对该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3)数据库来源。按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4个数据库的不同层次与价值,分析各数据库中论文的分布情况,判断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动机、研究层次、研究价值;(4)研究主题。分析现有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出研究主题。主要分为实践性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性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两方面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关注度

CNKI“精神病患者护理”学术关注度统计如图1所示。

从关注度上可以看出,针对“精神病患者护理”和“护理人文关怀”两类主题的关注度呈整体上升趋势,特别在2013-2014年间达到高峰。但“精神病患者护理”的关注度在2015年下降较快,“护理人文关怀”的关注度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

(二)发表年份

自2005年以来的11年间,关于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总体数量呈增加态势,运用CNKI学术趋势分析统计软件检索发现,以“精神病患者护理”“护理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逐年上升,但并非持续上升,中间有关注度上的起伏。具体发表年份及相关主题论文学术趋势分析如表1、图1、图2所示。但是,以“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偏少,CNKI分析趋势分析软件检索表明,论文数量不足以进行学术趋势分析。

这11年间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及研究的起伏变化有着一定的政策背景与文化背景。2005年,我国卫生部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护理关怀人文思想落实到护理实践中。2007年,卫生部在医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医院要在护理服辗矫孀黾讣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实事,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这进一步强化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意识。2011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卫医政发〔2011〕96号)指出,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015年,卫生部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强调,要进一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信誉度,让住院患者不仅有主管医生,还要有自己的护士。可见,研究论文数量上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人文思想普及的程度呈正相关。

(三)数据库来源

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2。

数据库中,期刊论文占72%,这些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人员;会议论文的比例为28%,这些研究者多为与护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如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这两类研究的动机多为基于实践问题,特别是护士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的运用及效果为主的研究;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此项研究为空白。

(四)研究主题

根据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主题,现有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主题,即实践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型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论文分布如表3。

上表显示,基于护理工作实践的应用研究数量最多,占81%,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而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数量较少,只占7%,研究者多为医院管理人员;基于人文素养理论的研究占12%,多为对护理实践的思考和总结,研究者多为承担课题项目的护理工作者。

四、结论与讨论

(一)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研究论文关注度与发表年份的数据表明,研究论文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除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外,各级各类医院均应重视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专业的医院,只有提升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素养,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满足各类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

(二)需提升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水平

从研究论文数据库来源看,本主题现有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这些人多为专科学历,部分为自学大专、本科学历,研究水平有限、研究质量较低,多局限于护理实践过程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普遍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入思考及总结提升。部分承担课题的研究者,也因缺乏扎实的研究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导致研究成果水平较低。

因此,要提升相关论文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护士队伍结构,强化在职培训,并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护士比例,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才能保证相关研究的动力充足。

(三)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理论研究

篇6

近年来,精神病人刑事犯罪的案例持续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怎么判定,何时才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等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精神病犯罪的现象难免引起人们的恐慌。作为特殊群体的精神病患者,其是否负有刑事责任的判断依据是他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通过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来明确其的刑事责任。由于精神病种类繁多,轻重程度各不相同,且精神病人的辨认力和控制力的判断涉及医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知识,这对于精神病患者刑事责任能力的鉴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现今的司法实践中也出现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司法鉴定,探讨精神病患者的辨认力和控制力,得出保持刑事责任能力判断基本稳定的标准,以排除技术手段缺陷造成的人权的侵犯。

一、精神病的概念

“精神病”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如何界定其范围存在着各种分歧与争议,在医学中,对“精神病”这一概念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可大致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对于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精神病人”,其实质是对“精神病”的理解。刑法中神经病这一概念是用于规定精神障碍者有关法律能力等问题,然而精神医学上这一概念则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这种理解目的的不同必然导致对精神病概念解读上的差异。

刑法中精神病的概念实质来源于精神医学,但刑法规定和研究精神障碍者有关法律能力等问题要求严格,精神医学中狭义的精神病概念很难满足,因此各种论著对这一概念普遍采用广义说,即泛指各种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在涵义上等同于“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

二、我国关于精神病的刑事立法相关规定

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间隙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这条规定不是表示精神病人刑事犯罪在法律上不被定罪,只能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从而减轻刑事责任甚至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精神病人犯罪,可依法定程序为其做精神病司法鉴定,若是法律上认定的精神病则能获得减免刑事责任的机会,即“有病无罪”或者“有病减罪”。

法条第一款告诉我们,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第二款是刑法修改时新增加的条款,在原来1979年的《刑法》第15条没有这个内容。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尚没有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所以增加这个条款势在必行,可以避免很多这样的精神病人逃避刑法的处罚。法条第三款规定并非一定是发病期的病人作案无罪,未发病的病人作案则有罪,其是否负刑事责任一定要由鉴定医生和司法人员一起结合病情、案情,具体分析研究行为人是否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能力。

三、我国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判定问题

刑事责任能力也叫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够根据这种认识而自觉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到达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即对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具有的辨认和控制能力。

对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我国采用的混合判定方法,遵从医学标准与法学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医学要件是指行为人是否存在某种精神障碍,即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精神病,及精神病的性质、种类、程度等。医学要件是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基础,只有行为人真正患有精神疾病,才需要做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我们要首先对精神障碍的程度进行诊断,才能进一步判定精神障碍对行为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程度,根据这个结果来判定其刑事责任能力。法学要件是精神障碍对行为人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的影响程度,即在医学诊断的基础上考察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受损程度,根据损害程度评定责任能力等级。

辨认能力其实质上是对社会的一种认知能力,是行为人理解自己行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在辨认能力基础上所形成的决定自己行为时间、地点、方法、方向及行为力度的能力叫控制能力,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志能力。”前者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后者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行为人有了辨认能力,不一定有控制能力。即行为人必须同时具备辨认力和控制力,才能算得上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具体来说,辨认能力是精神病人是否有能力认识到杀人、放火等行为都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控制能力是行为人有能力认识到杀人、放火等行为都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他选择是否实施此类行为。我们根据精神病人辨认或控制能力的损害程度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等级,即病情对其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是基本完好,部分损害还是完全丧失,从而确定具体的刑事责任能力状态。

四、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刑事责任能力司法鉴定中的评定问题

刑事责任能力虽然是法学概念,但其涉及心理学问题以及精神病诊断的医学问题,因此这成为精神病司法鉴定的一个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精神病种类繁多,个体之间差异性大,且涉及到大脑和意志方面的问题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精神障碍是一个极其模糊不清和复杂的问题。这给司法鉴定中精神病确定诊断带来很多困难。

(二)司法鉴定中辨认力和控制力评定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是非常抽象复杂的,不同的评定者对同一案例做出不同判断亦是情理之中。国内精神病的司法鉴定对控制能力障碍的标准放得过松。许多精神病人由于患病自控能力下降,虽然之后病情缓解,但一直有自控能力下降的现象。许多鉴定医生就基于这一点,评定那些有辨认能力,但控制能力有障碍的病人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这可能增大那些有辨认能力病人故意作案的风险。

(三)司法裁决权的让渡

我国的《精神疾病鉴定规定》第9条第1项规定:“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包括有确定被鉴定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其第19条第1款第1项则规定:“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是由鉴定医生对精神病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司法人员则直接根据该鉴定对行为人做出相应的处理。

司法鉴定中,鉴定医生的判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若鉴定人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或与某一方有利益关系,就很容易做出一份有失公平的鉴定结论,然而我国司法机关的判定对于鉴定医生的结论的采信度很高。因此刑事责任能力的决定权几乎控制在鉴定医生手里。我们知道,鉴定医生是无权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判决,然而司法病鉴定中医生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其实际上就已经对精神病患者是否有罪做出了判决。现实中,法官把自己一部分司法裁决权让渡给了鉴定医生。

五、完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建议

从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鉴定医生的鉴定结论是行为人患有精神病,司法工作人员则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 。因此,判断精神病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权利应由法官来行使,鉴定医生所做的工作是弥补司法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

篇7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trol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wer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patients, the analysis of its efficacy, to assess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100 cases have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treatment groups, named for Group A and Group B, Group A 50 patients taking olanzapine combined with donepezil treatment, patients taking quetiapine B Ping joint donepezil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for easy examination of intellectual start of the study all patients (MMSE) score. 2,4,6,8-week treatment period with dementia are pathological behavior rating scale (BEHAVE-AD) reduced rat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corded with side effects scale (TESS).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MMS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wo points or more,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especially when the fourth week of symptoms greatly improved.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all patients during drug treatment. Treatment efficiency is about 90.0%. Conclusion: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two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respectively donepezil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obvious effect, high safety performance, to achieve the ideal treatment efficiency,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non-classical antipsychotics;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Alzheimer's patients; efficacy; safety

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方面能发挥显著的疗效,但它的毒副作用较大,而且无法应对阴性的精神症状。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不但能够保证显著的疗效,还有毒副作用小,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且适合于老年人用药。随着我过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逐步加快和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加,患精神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人数也呈现逐年逐年增长的发展方向。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不但可以保障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大大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1-3]。临床实践表明,非经典性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效果明显。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奥氮平和喹硫平分别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的疗效,肯定这两种药物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确诊为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组,甲组和乙组。甲组5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62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42±5.75)岁;乙组5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64岁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8.65±5,83)岁。100例老年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基本一致。多数患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其他疾病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甲乙两组的治疗效果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甲组50例患者采取奥氮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乙组50例患者采取喹硫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

甲组:开始治疗时奥氮平的剂量控制在2.5毫克左右,夜间服药。进入全面药物治疗阶段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和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奥氮平用药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5毫克,每日平均服药剂量为(7.0±4.8)毫克。多奈哌齐保证每天5毫克的稳定的剂量。

乙组:开始治疗时喹硫平的剂量控制在50毫克左右,夜间服药。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不良药物反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逐渐增加喹硫平服用量,增至每晚100毫克到400毫克之间,平均每晚(215.0±50.0)毫克。多奈哌齐保证每天5毫克的稳定的剂量。

药物治疗期间严格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律、呼吸、心电图、血压、血常规等)。

研究开始时和结束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简易的智力检查(MMSE)评分。治疗期间第2、4、6、8周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表(BEHAVE-AD)减分率评价治疗效果,用副反应量表(TESS)记录不良药物反应[4-7]。

1.3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和BEHAVE-AD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平均数(x±s)形式展示,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详见表1,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HAVE-AD评分详见表2。

表1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x±s)

注:P

表2 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HAVE-AD评分比较(x±s)

注:P

3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奥氮平和喹硫平这两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分别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症状疗效明显,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药物反应,安全性能好。

现在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受欢迎,综合使用奥氮平和喹硫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并继续探究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疗方式[8-10]。

参考文献:

[1]邢秋泓,解恒革.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及其药物治疗[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合理用药,2012,10(2):31-35.

[2]邢秋泓,赵坤英,解恒革.综合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抗精神药物使用状况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03,15.

[3]宋红丽.利用酮合用拉法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01.

[4]薛晓斌.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及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1.

[5]温明菲,程海燕,尚磊,刘云鹏,于建春.韩景献针药并用调理三焦治愈AD精神行为障碍1例[J].2011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08,19.

[6]王玉凯,任丽,黄铭娜.美金刚联合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治疗,2014,31(1):64-65.

[7]王娟.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治疗及认知症状与脑灰质体积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05,01.

篇8

Experience in Forensic Psychiatric Records Management

YU Ya-hong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Center,The Shaoxing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Shaoxing 312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general standard of legal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more and more civil disputes, and by resorting to the law to dispute, requirement evaluation involved in psychosis or suspected mental patients civil capacity also increased accordingly. Psychiatric judicial authentication fi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record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legal trial, sentencing effect, therefore, how to file, is very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archives and systemic. The author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experience,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now report as follows.

Key words:Judicial Identification of Mental Illness;File management;Experience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事争议,与纠纷被诉诸于法律来解决,要求评定涉案精神病或疑视精神病患者民事行为能力的委托也相应增多[1]。由于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是对疑有精神障碍的诉讼当事人或诉讼参与人的精神状态及其法律能力,进行精神状态检查、分析、诊断、判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既具有为法律审判、量刑提供依据的效应,又是医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归档整理,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每个档案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是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的专职档案馆员,在从事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出了一些实践体会,现与同行商榷。

1精神病司法档案管理的归档依据及内容

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资料的整理是档案资料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所以必须依据整理。我们在整理、归档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时,是参照《中国档案分类法》和《中国图书分类法》将资料分为:行政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的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析评、验收等资料)、和鉴定类(主要是精神病司法鉴定被鉴定人的档案资料)。文中阐述的档案整理是指后者。

一份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的形成,包含了从接收鉴定到档案归宗的整个过程。①作为鉴定单位,在精神病司法鉴定前,会收到由委托单位提供的材料,包括委托单位介绍信、司法部门统一监制的"精神病司法鉴定委托书"、涉案卷宗的相关材料复印件等。我们在接到鉴定委托时,会把这些信息做详细登记,项目内容有:序号、委托单位、委托时间、被鉴定人姓名以及委托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的名称、份数等等。②是在鉴定中形成的原始材料,包括司法鉴定讨论记录,辅助检查报告单(心理测验、脑电图、CT、磁共振等)、司法鉴定书的原稿和打印件副本、鉴定者实地调查并经委托方认可所获得的材料,以及鉴定结论不一致时,不同意见方的书面材料等。这些资料是整个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中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会把所有的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归档。并在首次接待的登记本中完善鉴定结果的填写。使登记本成为司法鉴定档案的检索工具,方便资料的查找利用。

2精神病司法档案管理的归档卷宗整理

我们对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卷宗的整理,采用病历档案排序法,按年份和时间编号,一人一卷,与委托时登记的日期呈现一致性,譬如,某卷接收鉴定的日期为2012年3月5日,当年度是序号为第18位,那他的卷宗号即为:2012-03-05-018;这样的排序有利于查阅,也有利于年度统计。卷内材料排列从首页到尾页依次为: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副本原稿)司法鉴定小组的鉴定讨论记录辅助检查报告单(心理测验脑电图CT磁共振)其他方司法鉴定书复印件病历档案复印件有关案情的旁证材料司法鉴定申请单位委托书司法鉴定申请单位介绍信。这样的整理方法,既能保证整份档案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档案的统一性、规范性。

3精神病司法档案管理的归档保管期限

目前,我国对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的保管期限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53条规定:医疗机构的门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期不得

4精神病司法档案借阅管理

由于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既有法律的属性,又有医学的属性。因此,其借阅的规范性尤为重要。阅档制度规定,阅档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根据实际需要,借阅有关档案。这一类借阅主要是本单位专业人员在科研、教学、撰写论文时使用,借阅前必须办理由医务科、科教科、护理部审批同意的手续。②外调人员查阅鉴定档案时,必须持县(团)级以上机关的介绍信,办理借阅手续。③借阅者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档案内容,确保档案安全;查阅档案时,不得遗失、涂改、拆散、剪裁、勾画、批注档案材料,以保持档案的整洁完好。④借阅时间一般不超过7 d。⑤档案馆员根据要求做好登记、借还手续,并具体解答借阅人查阅档案中的有关问题(专业问题,由中心主任回答)。

总之,精神病司法鉴定档案是客观全面地反映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作案时是否有精神症状的具体资料,是依法量刑的重要依据之一。故而规范、完善档案的管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篇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民工潮的出现,旅途性精神病也日渐为人们所认识与了解。旅途性精神病是一种多在易感素质(如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疲劳与过分拥挤的环境、缺氧、睡眠不足、饮食供水缺乏等)的基础上,在长途旅行的特殊境遇中急性起病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幻听、被害妄想或行为紊乱,可能发生暴力伤害事件,也有导致自杀的案例报道。1996年李身录研究报道了一起5例旅途性精神病制造的惨剧,共造成4人致死、20人致伤。1997年宁波安康医院的汪志良与齐味华等人报导了22例旅途性精神病使52人致伤致残事件。2008年徐雪云等人研究的62例旅途性精神病病例中发生伤害凶杀行为的有47例,其中致死3人,致伤59人。2002、2003年,发生在上海铁路局西南线列车上,经医院诊断或法医鉴定为旅途性精神病的有35例。而2005年仅12月份,在重庆铁路公安处某一支队值乘的列车上发生的旅客精神崩溃后发生行凶闹事事件就达17起。其中,突发精神病跳车3起,自残1起,一般精神病性行为13起。2004年,南昌铁路公安局处理突发精神病事件就达45起,其中21起集中发生在春运期间。春运列车路途长,环境拥挤,无疑成为旅途性精神病的高发地带,其突发性与暴力性更是给春运安保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旅途性精神病,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春运工作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途性精神病伤害案件的特点

旅途性精神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精神障碍,CCMD-3(2001)将其归入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类。其病程短暂,停止旅行并充分休养后,大多数患者在数小时至1周内可自行缓解,少数需接受短暂药物治疗。吴文源等人经过研究发现5个危险因素容易引发旅途性精神病,按其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车厢二氧化碳浓度高、无座位、乘车时间长、性格内向以及初次乘火车。这也是春运期间旅途性精神病频发的主要原因。在封闭的车厢环境下,一旦病情发作,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列车上旅途性精神病发作所引发的伤害案件的分析,将其特点归纳如下:

1.发病主体。在前述汪志良等人对22例旅途性精神病患者的鉴定分析中,男性20人,农民工占72.7%。杭州安康医院的徐云雪等人对该院2000-2007年收治的62例旅途性精神病进行了司法鉴定分析,62例患者均为男性,且职业都是农民。这一趋势在其他学者那里也得到证实。由此可见,春运期间旅途性精神病的发病主体主要为外出打工归家的农民工,青壮年,年龄在20-54岁左右,文化程度较低,且多为男性。

2.发病时间。长时间枯燥的乘车经历是诱发旅途性精神病的主要因素,经调查大部分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旅途时间都在24小时以上,且多在夜间发病,后半夜居多。

3.发病环境。春运期间,正直冬季,为了保暖通常会紧闭门窗,造成空气不对流,使得车厢压抑沉闷。再加上春运年年一票难求,硬座车厢车况拥挤,超员达80%左右,缺乏饮食和供水,旅客常常处于睡眠被剥夺状态,精神恍惚,容易导致旅途性精神病的发作。还有一些农民工经过一年在外打拼,怀揣着血汗钱回家过年,在列车上难免担心钱物被盗,安全感缺失,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容易引发旅途性精神病。

4.发病过程。经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少数患者同时还伴有感知与思维方面的障碍。通常表现为意识恍惚、自言自语,严重的还会在妄想、幻听、幻视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干扰下出现狂躁不安、亢奋躁动甚至打人毁物等行为,情绪反应强烈。但是病程短暂,中止旅行或环境改变后,病症方可迅速缓解,少数患者需要接受短暂的药物治疗。

5.作案特点。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在意识障碍下作案一般无作案动机可言;作案前无预谋,场所公开;作案对象不明确,通常为邻座或同车厢的乘客,乘务员或乘警;攻击行为亦无因果联系,也有部分患者实施自残行为,如跳车、卧轨、用头撞玻璃等;作案工具为随手可接触或随身携带的物品,如劳动工具,茶杯、酒瓶、餐盘等;行为具有突发性与暴力性,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作案后大多被当场控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且不能回忆事形,对自己的行为深恶痛绝。

6.危害后果。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因为跳车、自残等行为常常给自己造成死亡、伤残,同时其他旅客或铁路工作人员也会因为患者的突然攻击行为而受伤,甚至死亡。铁路运营也会受阻,2005年12月16日,云南省昆明市双江县男青年杨某只身乘坐火车,辗转60多个小时后,突然精神失常,下车后钻进车底试图阻挡火车,导致列车被迫停车28分钟。

二、旅途性精神病的防控对策

随着国内出行人数的不断攀升,特别是春运期间,人员流动性大且聚集,车厢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疏散群众及制服行凶者,一旦旅途性精神病患者发病,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障旅客及铁路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营造和谐美好的春运秩序,针对旅途性精神病伤害案件的特点做好相应的防控,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非常有必要。

1.铁路部门应积极预防,营造良好的乘车环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加快,出行量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人流量巨大的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应事先根据以往各线路的出行情况以及今年的摸底情况增减相应的列车班次,以更好地疏散人群,创设一个宽松的乘车环境。车上的供水供暖以及饮食一定要得到充分保障,列车上的乘务员还要定期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列车上的广播应播放适宜减压的话题内容和轻音乐,以缓解旅客旅途的疲劳及紧张情绪。近些年一些人口流动大站在春运期间都纷纷推出亲情服务,从人性化出发保障春运的出行便利,例如广州火车站专门为老弱病残孕开设了绿色通道,同时还在进站口、候车厅等位置设置了哺乳区,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为春运增加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2.宣传旅途性精神病的相关知识,力求防控主体的多元化。旅途性精神病发病前通常有一个潜伏期,主要表现为精神恍惚,大汗淋漓、自言自语、眼露凶光等。在长途列车上,光靠乘警和乘务员来发现精神失常者无疑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旅客们在车厢里朝夕相处,行为举止尽收眼底,一旦有异常发生,应是最先发现的人,也是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人。因此,通过广播、电视、传单等方式向旅客宣传旅途性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的知识,将他们纳入防控的主体当中,争取旅客的支持与配合,希望他们能在调节好自身情绪的同时也能注意身边异常的旅行者,有效地将旅途性精神病伤害案件扼杀在萌芽状态,防止危害后果的发生。

篇10

随着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和精神科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人才。我院作为苏北地区精神病专科医院,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有时以高薪高职引进的人才却因水土不服而半路“夭折”。从而,作者认为可以把选拔、培养人才的方向转到医院内部,以增强医院的“造血”功能。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医疗技术前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网络和学习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和学习激励机制为主的软件建设,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员工创造能安心学习、便于学习、乐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只有当学习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时候,才能逐步朝着“学习型医院”的目标迈进。

二、注重内部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掘内部人才资源

1.“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力度

“请进来”即与大型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前来坐诊、查房、讲学指导,传授新知识、开展新技术。“走出去”即通过学历学位教育、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大型精神专科医院进修、为有论文的员工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以及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医疗工作。

2.继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从事性命相托的神圣职业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医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继续教育工作。一是强化“三基”训练,打好临床基本功;二是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三是要求在通读《精神病学》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精神科书籍,并做好笔记;四是开展英语培训,要求掌握精神科常见的300个以上专业英语单词;五是定期开展理论讲座,同时要求外出进修和参加岗位培训的人员每人独立主办1-2次业务讲座;六是科教科定期开展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培训。同时,要分阶段组织考核,并将成绩与职称聘任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就能让医院内部有潜力的医学人才脱颖而出,这样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医院的人才梯队就会逐步形成。

三、完善管理机制,让“血液”循环起来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不仅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还要能够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这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加以保障。

1.以人文关怀感染人才

(1)建立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很关键。理解和支持是工作中无形的动力,用才之道,必是以诚相待,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根本。一是提高管理的手段和亲和力,通过人际交往增强凝聚力。比如领导真心与员工交朋友,密切与职工沟通,及时解决员工思想上的问题。二是注重工作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同事相互之间要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配合,营造共享知识、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创造团结协作的人文环境。三是交流与沟通可以促进医院的改革与发展。通过亲密无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向员工传递医院的规划和目标,有利于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观念,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2)创造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很重要。医院要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给人才充分授权,给他们自主完成工作的机会。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医院管理上,更主要体现在人才所在科室及主管领导的管理工作上。人是感情动物,感情因素往往影响到人才对医院的印象,影响到人才的忠诚度。因此,医院对人才的关心也应体现在细微之处。一方面,医院要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每年安排一次健康体检,由预防保健科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健康保健建议反馈给个人;另一方面,医院要关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为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一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2.用激励措施留住人才

医院要想留住人才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充分承认和体现人才的价值,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对于在各方面取得成绩的人才给予恰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十分必要的。

(1)物质奖励。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往往能起到调动人才积极性和激发人才工作热情的良好作用。如,对在核心期刊的人员报销版面费并给予奖励;对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人员施行与上级同等奖励;对新开展的科研项目要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并为横向、纵向联系提供便利条件;对外出进修人员应在绩效分配上享受原岗位待遇;对业绩突出并能胜任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可采取低职高聘等措施。

(2)精神激励。荣誉感对于人才来说非常重要,往往比给一些金钱物质奖励的作用更大。医院要在人才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

(3)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系统,体现个人价值。人才都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医院领导的认可,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并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职工绩效考核系统,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对人才的工作量进行考核评价。当人才的工资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医院时,就可能出现跳槽,这样往往会给医院带来短时期的管理混乱。只有不断地对职工的工作给予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让职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根据工作情况给予合理的工资待遇,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3.提供发展平台成就人才

(1)为人才提供必要的硬件及经费支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如设立科研启动基金、进行设备投资,为他们搞科研、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必要的设备支持。

(2)建立科学的人才晋升制度。从观念上打破原有传统的论资排辈思想,切实推行知识、能力、技术竞争机制,对管理意识强、业务水平精、学历层次高、素质优的中青年骨干大胆启用,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或委以重任,或开设新科室、新项目,以利于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团队。

总之,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才能调动医院自身人才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有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提高医院内部的“造血”功能。

篇11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济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6554

国内刊号:37-1468/R

邮发代号:24-11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