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5 11:2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版图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

篇1

安利杯的前身是由安利(中国)冠名赞助,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安利粤港澳联大互联网科技博览”。2006年,比赛范围首次扩展到泛珠三角11省区,成为第一届泛珠三角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几年来,安利杯不断扩大影响和规模,继2009年迎来台湾地区的加盟之后,2010又将重庆地区纳入大赛版图,将比赛范围扩大到13省区。

多年来,安利杯每到一处,都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教育朝着创新与实用并进的方向发展,为各赛区的广大师生和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得到高校广大师生的拥护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逐渐成为国内教育和IT产业界公认的品牌赛事。

除了给的信息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促进的计算机学术交流与合作外,安利杯更为各地优秀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接触业界的机会,拓宽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群体一直是安利关注的对象,自2007年开始面向全国重点高校招聘培训生以来,安利已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超过百人,很多已成长为公司中层管理者。安利还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公益活动,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项目和“阳光育苗”职业辅导计划为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

对此,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大中华区电脑资讯副总裁杨海鹏表示,“作为活动的冠名赞助商,安利公司非常高兴活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身处IT领域,自然也希望能为这一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2

2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实践引入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使相关领域的学生真正实现学有所用,不仅学习了集成电路设计的软件知识,同时可以将课堂的理论知识通过工艺模型、电路设计、仿真方法来复现,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一些电路实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集成电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方向,要求将工艺、器件、电路、版图四个方面的理论课程融会贯通,而传统的实践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软件的认识,忽略对理论内容的加深与贯通。通过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在保证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选择适用性较强的实践内容,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将各门理论课的知识加深及贯通,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用人单位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实践的动力和持续进步。通过研究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培养更优秀学生;对学生而言,可以掌握前沿知识、促进就业。研究型实践成果的实现为学生的晋升、发展提供支持。学生的实践研究成果如能公开发表或获奖,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无形中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晋升、发展增加筹码。这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是其他任何实践模式都不可比拟的。同时,研究型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多看文献、多写总结报告,这也为学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3.1课程结构优化

指导学生接触各类资料,能够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完成对知识的一个探求过程;对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使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科学,更能贴近行业发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3.2采用课堂讨论进行专题研讨的教学方法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根据课程需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与行业内吻合的实验软件,挑选合适的电路原型做仿真设计,并共同探讨电路的优化方案。

3.3专业资料查询能力培养

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查询、整理,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文献资料,以充实自己的研究基础。提醒学生要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去伪存真,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分析、解释与实践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经验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3.4指导学生撰写专题论文(报告)

在研究型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分析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等形式记录实践研究成果。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要了解实践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要先拟订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好论文的结构,做到纲举目张;会用简练、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追求文章的长短。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电路讨论,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完成电路设计和仿真,最后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

3.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型”的思维模式。

4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4.1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熟练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还要掌握与课程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基本技能;二是要掌握学科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是要熟练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86-02

一、引言

微机电系统技术也Q为微机械(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融合硅微加工、非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等技术设计和制作特征尺寸在微米量级的电子机械器件。微机电系统是集传感、执行、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常见的产品包括微加速度计、微流控芯片、微马达等。目前,全球制造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造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MEMS技术能服务于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前景和积极社会意义。近年来,针对MEMS领域的巨大人才需求,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MEMS专业课程,MEMS设计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MEMS设计相关的理论、版图设计、有限元计算、数据分析等,能应用理论与方法独立开展设计工作,培养符合现代MEMS设计所需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二、问题分析

以往的MEMS课程对相关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亦有一些介绍,但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我国仅少数院校设有正规的MEMS专业,可借鉴的成熟教学模式少,我们在实践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重点确定。MEMS设计涉及知识点多,例如微流体力学、有限元等,都可以扩展为独立课程。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在有限学时内将基本点讲透彻,让学生能确实掌握重点知识和有效开展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材选择。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MEMS设计既涉及到多领域的基础理论,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需要学生能借助有限元等将理论应用到器件设计中,而目前国内的书籍或偏重概念和原理性的介绍,或是类似软件使用说明书,难以找到能贯穿符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由理论至实践的设计类教材。

3.软件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软件实践是开展MEMS设计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MEMS设计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理场的耦合计算,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和教学实例,难度和工作量要适中,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基本操作,同时也要反映MEMS器件设计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利用教学软件逐步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改进

1.教学计划和教案的构建。针对目前缺少合适教材的情况,教研组自行编制了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案,如图1所示,从种类繁多的MEMS器件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挠性微加速度计、微流控芯片、薄膜泵三类器件为对象。以器件的关键技术指标为牵引,建立科学的授课体系结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引入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分析方法等。这三类器件的共性特点是:(1)能承载静电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热力学等基本理论;(2)拓扑结构相对简单,利用不太密集的网格划分就可以得到相对满意的结果,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切实体会到多场耦合构建、网格划分、计算格式、后处理等技巧,提高了学习效率;(3)便于逐次推进教学进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软件平台的选择。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能够用于MEMS设计的软件,其中一些功能非常强大,包括了版图设计、工艺仿真与优化等前后端模块。考虑到实际需求,最终选择Comsol软件为工具,与其他软件相比,虽然它在计算精度上略显不足,但其具有适合于教学的独有优势:(1)提供灵活便捷的多场耦合平台,多场耦合是MEMS器件的重要特点,而Comsol在提供了强大的耦合模块的同时,也提供了从基础模块自行构建架构的方法;(2)软件运行速度快、对硬件平台要求不高,这使得借用公共机房就可以开展软件实践,并能在课堂有限时间内完成授课―实践―答疑―总结的过程。(3)提供了大量案例库,为课后学习提供了参考。我们还引入了AutoCAD等辅助软件,以弥补单一软件的不足。

3.互动的上机实践教学模式。以往的授课中,教师在理论分析上耗费时间较多,虽然能够从基础理论到器件分析的各层面进行描绘。但受体裁制约,讲授时间冗长,单元之间的前后关联性过强,学生参与感差,教师则很难营造出活泼的互动教学气氛。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多媒体互动教学的条件,以器件分类为根据,将教学内容聚焦为既有关联又独立的若干单元,每单元均包含理论简介、案例讲解、答疑、实践操作等,而将冗长的理论推导过程舍弃或留给学生课下自学。下面以低浓度物质在微流道混合为例说明单元授课的具体实施方法:首先,简要介绍微混合的应用背景和定量指标需求,解读非稳态对流―扩散方程;然后借助Comsol软件具体讲解模型带入、与流动模型的耦合、高阶格式与低阶格式的区别、Pe数约束条件,以及借助浓度分布图等来分析结果等;再给出空白的几何模型,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实践;最后留出时间对共性问题答疑,并简要介绍最新动态,提供文献给学生课后扩展学习。

四、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学习后,学生普遍能够将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软件工具相结合,独立解决MEMS器件耦合问题。以课后作业之一:“微混合器设计”为例:研究生经学习后,能独立构思微混合器的结构,完成模型设计和网格划分,然后将电场―流场―溶质分布结合进行耦合计算,实现性能评估等,最后提交设计报告,有些设计体现出相当的创意。

2.学生能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或创新实践中自觉综合Comsol软件及其他工具,解决实际微机电工程设计问题,包括惯性组件散热、点胶控制、微射流等问题,并在后续实践中与教师保持长期互动。其中部分方案体现出很强的多场耦合特色,教师也能从相关领域汲取营养,对具体需求有更深入了解。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于提问、勤于思考和动手,向教师反映学习MEMS设计“很有趣”、“学到了知识”、“原来如此!”等,并从自身感受出发,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

五、结语

篇4

摘要:本文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分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实体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进行旧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定位和目标。探讨如何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助力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双高”建设;空间再造

1空间再造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的总体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和组织实施作了部署。这是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一关于职业教育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职业院校的“双高”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为其提供专业化优质的服务来支撑。为适应这一趋势,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结合本校的发展规划情况,在图书馆在现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空间再造,以满足学校发展和读者对空间服务的需求。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指点、线、面、层、体的多维立交,建立在实体与虚拟、环境与资源、技术与服务、学习与交流、休闲与体验基础之上的综合体系和创新过程。

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资源结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服务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如何通过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使空间功能合理化、馆藏资源配置优化,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打破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为建设高水平院校和专业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2图书馆再造的必要性

2.1学校发展的需要

“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提出,列入“双高计划”的院校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水平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手段,而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图书馆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建设符合专业特色发展需求的数据库、主题空间、共享空间等。这促使图书馆在空间服务上转型和升级,而图书馆原有的空间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所以图书馆再造也是大势所趋。

2.2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今天图书馆空间发展面临着结构化的新态势,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之一。空间再造对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优化、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服务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途径,也改变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交流方式,转变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可见,空间再造不但符合学校的“双高”建设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

3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部分院校已经完成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再造。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再造完成,还有一部分院校的空间再造正在规划中,包括笔者所在的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一下简称“番职图书馆”)始建于1995年,2010年图书馆开始扩建,扩建后总面积达到3.09万平方米,楼高6层。其中5个楼层设有6个书库、4个阅览室、一个自修室,一个服务台大厅,在三楼到五楼的大厅和书库里的一些区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空间功能不够合理。图书馆空间区域划分如书库、自修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虽然方便图书馆管理,但由于空间过大,采光效果不理想,整个空间给人幽深刻板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同在一层的书库、自修室、阅览室等没有间隔开来,造成工作人员和读者容易互相干扰。二是资源结构不合理。高职图书馆的馆藏相对较少,传统的馆藏资源比较陈旧,文献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为读者提供的便捷数字服务能力低下,网络及相关数据平台的建设达不到发展要求。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升级,不仅是适应学校“双高”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对读者空间服务需求变化的一种积极反应。

4高职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的探索

4.1高职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和目标定位

(1)空间再造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遵循科学、共享、互动、舒适、便捷的原则来规划和设计空间结构。充分结合“双高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保障,同时也保证空间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再造的目标。

建什么样的的空间模式?高职图书馆应该做好空间再造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专业的需要,从理念和制度、实体与虚拟、资源与服务、文化与技术层面,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设计和规划。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智慧空间的有机结合,能让读者感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的全新的体验。

4.2改造设计构想

(1)空间功能划分。一是空间功能细化。如将书库、自修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等混合搭配,将图书馆主要分成小组討论区、安静区、无声区、多媒体区、共享空间等区域,把一个库室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再把内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用软隔断,自然过渡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读者个性化需求。二是动和静分开,如工作人员工作区域和读者阅读区分开,这样方便工作人员整理书籍,避免干扰读者。三是灯光与自然光结合。有些区域采用自然光和灯光结合,既可以节能环保,又可以保持空间通透性。例如番职图书馆,可以在三楼、四楼、五楼的采光井周边的区域,选择其中一层改造成报刊阅读区。第一,该区域属于开放空间,方便读者获取;第二,一般读者阅读报刊的时间不长,走动频繁。第三,采光效果好,布上绿植和沙发,打造“阳光阅读”。

(2)优化资源。

资源是图书馆再造空间的基础。传统的资源类型不多和数量不足,利用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要从资源的结构上调整,不断地丰富资源类型,包括信息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在空间的文献资源配置时既抓文献数量又抓文献质量,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合理化配置馆藏,进行有效的服务供给、精准的服务供给。

(3)加快信息化建设。

空间服务的关键是信息服务。图书馆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和环境带来的变革,建设开放共享、科教融合,自主学习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空间,满足各种学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双高计划”提出,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这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加快信息化建设,空间再造后信息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模式。

5结束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是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校高水平及专业特色发展中不可缺少。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仅是内饰环境,而且要以图书馆空间、资源为基础,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改造成一个以信息、学习、交流、休闲的服务空间。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要以实用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导向,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

图书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路径分析论文

摘要:图书馆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图书馆管理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的步伐,需要制定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策略,围绕教育教学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营造浓郁的阅读情景,吸引学生自主阅读;持续不断更新图书,提高优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同步;路径

0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互联网技术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相关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模式也应紧跟时展的潮流。在当前网络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采用信息化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模式将图书馆现有的资源和相关学生信息进行整合,以达到提升高校图书馆相关工作效率的目的。

1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意义

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现阶段未全部对社会开放,仍然处在相对封闭的模式,其面向人群仍是高校师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图书资源的浪费。并且在众多高校之间,图书馆资料不互通,导致目前高校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极大浪费。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了相关图书资源和信息的流通速度,网上图书馆和资料库成了众高校的必争之处。从经费角度来看,现阶段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资料大多以纸质版图书和文献为主,但极易造成损毁和老化。

2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向

2.1专业化

特色馆藏资源的专业化、针对性,是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高校内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或院系,进行对口的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流通以及读者反馈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采访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对口院系的相关知识,甚至针对对口院系不同专业的相关知识,使得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工作高度专业化、针对性,满足不同学科或专业的不同需求。

2.2层次化

高校读者这个群体包括各类师生员工,因此,学科服务也需要满足各类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需求,即使同一学科也包括教师、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等不同种类的读者,甚至同一种类的读者群,因研究方向、需求和个人兴趣的不同,对于特色资源馆藏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3时效性

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和前沿,应是学科服务始终追随的方向,特色馆藏资源必须实时的跟随学科、专业发展的脚步。因此,特色馆藏资源的采访、流通和反馈也应顺应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新书的等等,实时更新特色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学科信息和知识。

3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教学同步的路径

3.1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由于受到原有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影响,现阶段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管理模式的服务水平较低,很難满足高校师生对于图书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想有效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首先就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持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切实从师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不断转变和创新原有的管理服务理念,形成以高校师生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不断简化相关借阅和不必要手续的办理过程,切实做到为师生提供最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其次,相关高校图书馆要加速整个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通过实时的信息化数据实现图书动态的实时监控,并将相关图书信息及时反馈给高校师生,方便高校师生对相关资料的查阅。

3.2建设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

校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最基础性的作用,但单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师生对于专业化资料的需求,而专业化资料的相对缺失和相关服务水平的不足,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因此,要想有效促进高校师生专业水准的不断提升,就要不断强化高校间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致力于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整合提升相关专业学科信息,不断更新高校信息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条件下的网络环境,不断促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有效提升。

3.3高校图书馆变更模式

篇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56-03

秦汉史作为断代史专题研究课程,大部分高校历史系都会为已具备中国古代史、历史文选知识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甘肃高校也不例外。与中国古代史等专业基础课相比,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专题研究课程秦汉史显然具备一些特性,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从事科研的能力,还要注意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优秀思想品质。此课程肩负的任务重,但课时却较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目的得以充分实现,如何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高质、高效得完成教学任务,无疑是每个从事此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甘肃各高校历史专业重视此课程的开设,大部分任课教师经验丰富,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曾取得较大成绩。但毋庸讳言,目前甘肃高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仍有改善的余地,教学目的并未完全实现。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本课程与中国古代史课程秦汉部分的关系不清晰。在教师讲授中,很容易将此课程变为“细化版”的中国古代史秦汉部分,甚至存在两个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课程吸引力不足。由于本课程断代史专题研究的性质,一般仅为少数对秦汉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重视。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不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对大部分学生产生吸引力。

其三,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相比,教师一般对知识传授更为重视。即使部分教师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尝试,但往往由于切入点设置得不够理想而效果不佳。

其四,由于授课内容过于依赖相关教材,与甘肃本地特色结合不足,所以,授课往往缺乏生动性、现实性,脱离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实践活动,难以充分达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热爱家乡情操的培养。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克服它们,当然有很多思路。笔者认为,注重甘肃地方元素,结合陇原文物、文化是解决上述诸问题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本地、本省生源较多,这在甘肃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授课中联系地方特色,强调当地历史文化与秦汉史的密切关系,既有助于提高本地生源对秦汉史课程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甘肃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认识家乡、研究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而课程设计中加入地方元素,以地方文化为例深入阐述秦汉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则可以彰显本课程特点,避免与中国古代史秦汉部分的无谓重复。此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甘肃元素,把当地文化与秦汉史的结合作为锻炼科研与实践能力的切入点,有助于刚刚接触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提高素质修养。综合来说,结合地方特色进行秦汉史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规避前述诸多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甘肃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华夏文化形成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相关文化遗产丰富。尤其秦汉时期,甘肃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既表现在秦汉时期甘肃地区自身的发展、繁荣上,更表现在这一区域对当时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上。从学习和研究秦汉史的角度来说,如果不重视甘肃的文化遗产和考古资料,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清晰解释和深入研究。探讨秦文化的起源、发展,绕不开甘肃,据《史记》记载,秦人兴于“西垂”,就在甘肃东部一带,20世纪90年代礼县大堡子山和圆顶山秦公大墓的发现,使深入研究秦兴起阶段的历史文化面貌成为可能。探讨以汉匈关系、汉羌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秦汉民族关系,绕不开甘肃,河西地区真正被纳入中国版图即实现于汉武帝时代,是汉匈战争的直接产物。探讨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中西文化交流,绕不开甘肃,悬泉置等汉代邮驿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汉代交通设施和与西域关系的第一手资料。探讨汉代的边塞防御,绕不开甘肃,甘肃的秦汉长城遗址数量多、保存好,玉门关、阳关、疏勒河流域汉塞至今仍可探寻。更重要的是,今天从事秦汉史教学研究的最重要史料――秦汉简牍大量出土于甘肃。甘肃是我国的“简牍之乡”,出土的6万余枚简牍材料中有5万余枚属于秦汉时代。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悬泉汉简等,不夸张地说,如果绕开甘肃简牍,今天秦汉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根本不可能开展。放马滩秦简《日书》对秦人思想信仰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居延、敦煌汉简对汉代政治、经济、边塞制度的研究,武威《仪礼》简对文献学的研究,武威医简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都产生过极大影响。

李学勤先生曾说:“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这句话对于秦汉史课程教学同样适用。甘肃在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简牍等相关文物、文化遗存的存在,决定了甘肃高校在秦汉史课程教学中关注地方特色、借助地方文化力量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甘肃高校历史专业的秦汉史教学,需要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与甘肃历史文化相结合,使甘肃元素能自然的为秦汉史教学所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设计与具体结合方法上,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本课程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利用甘肃元素调动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在“绪论”的讲授中要强调甘肃历史文化与秦汉史的关系。在此内容的设计中,重点突出早期秦文化、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汉匈和战与甘肃的关系,甘肃简牍及出土文物对推动秦汉史研究之意义,前辈甘肃学人在秦汉史研究中的贡献等内容。通过“绪论”,使学生认识到甘肃在秦汉盛世形成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乡土观念是人的普遍情感,其往往可以成为兴趣的催化剂,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正式授课之前,向学生介绍甘肃与秦汉史研究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们“秦汉史就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普通断代,与我们没有关系”等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在甘肃从事秦汉史学习的生动性、必要性,培养他们学好秦汉史的历史责任感,对于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乐之”式学习显然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课程设计与具体讲授中,应有机联系甘肃元素。现阶段的本科历史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甘肃元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秦汉史课程内容一般是秦汉史概述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那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略突出早期秦史、简牍学、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边塞防御等与甘肃联系较密切的专题内容。具体来讲,讲简牍学时可突出甘肃秦汉简牍的重要历史意义;讲民族关系时可强调汉匈、汉羌和战对于两汉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讲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时可以放马滩秦简《日书》为主要史料依据;讲伦理观念时从武威“王杖”简谈汉代对孝道的提倡;讲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现象时可以王符及其《潜夫论》中的社会批判内容作为切入点;讲与西域关系时可介绍甘延寿、段会宗的西域经营;讲地域文化时可联系李广、赵充国等陇籍将领分析“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历史文化现象等。授课过程中对甘肃元素的利用,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深化学生对秦汉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再次,应以甘肃元素为切入点,锻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与中学教育相比,研究性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高校高年级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秦汉史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之一,但以往仅注重知识传授和泛泛为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锻炼研究的能力来说,效果不佳。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引导学生多思考与乡土文化、乡土历史有关的问题,无疑会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定论”观念的清除,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有义务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历史问题并不像中学教育宣称的那样有所谓定论,在历史评价,甚至部分基本史实的认定上存在争论非常正常,而新材料的发现和科研努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的课程设计中,可以以相关甘肃元素作为切入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良,是秦汉科技史的重要内容,传统文献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发明了造纸术。这一观点近2000年来被世人接受,但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陕西灞桥西汉纸的出土,此观点受到冲击,部分学者认为早在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纸已出现,蔡伦充其量是纸的改良者。学界围绕此问题争论激烈,坚持传统观点者认为灞桥纸仅是“废麻絮”,且有作伪的可能,双方各执一词,聚讼不息。而1986年西汉文景时期放马滩纸地图和1992年悬泉置遗址400余件西汉纸的出土,使这一争论基本平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已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这一利用甘肃出土文物推动秦汉史重大问题研究的例子,会给学生以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他们迷信定论、权威的思维定式,刺激他们自觉走上研究性学习道路。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还要与学生期末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结合起来。整体来看,目前本科生论文的针对性较差、水平不高,这与选题的盲目性有一定关系,如果能引导学生选择某些其感兴趣的秦汉时期甘肃历史、文化现象作为题目,这一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锻炼效果会更好。具体选题时,既可以选择早期秦文化、民族关系、移民屯戍、简牍研究等与甘肃有关的宏观问题,也可以选择两汉时期凉州地区历史、文化的各种微观细节。今天的甘肃在汉代主要属于凉州刺史部。西汉时期的凉州八郡,东汉时期的凉州十郡基本涵盖了今天甘肃的主要地区。当时这些地区的管理制度、文化面貌有一定独特性,学生们如果能以自己家乡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或家乡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作为论文主题,显然,操作效果会强于对一些泛泛题目的研究。

最后,在授课中、授课后的社会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甘肃地区丰富的秦汉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实践能力。作为过去发生事件和现象的孑遗,许多历史遗存、文物能拉近我们与历史的距离,这种历史直观的获得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甚至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讨和研究文物中蕴涵的历史奥秘的兴趣”。教师在秦汉史授课中,应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甘肃地区秦汉遗存的照片,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有条件的高校在讲授一些仅靠口头解释难以使学生明白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利用博物馆资源,例如我们在讲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简牍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去甘肃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参观,让他们直接观察简牍文字、编联、保护的实际情况,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历史学不是一门完全关闭在书斋中的学问,利用地方文物资源,开展田野性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文物调查、研究工作是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甘肃高校的秦汉史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甘肃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址及考古文物资源丰富,既有以秦汉长城、关塞、邮驿为主的地面遗存,又有西垂秦公大墓等重要墓葬,既有大量的简牍、碑刻资源,又有铜奔马、木地图、王杖等珍贵秦汉文物。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文物资源,锻炼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与当地文博部门合作,为学生争取参观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形式多样的考察、实践活动。例如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安排相关学生对家乡及特定地区的遗迹遗存、博物馆进行调查研究,这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秦汉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都会有重大促进作用。

推动甘肃高校秦汉史课程的开展,需要在课程设计、课堂讲授、论文指导等多个环节充分重视甘肃地方特色及陇原文物、文化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归根结底,本课程是秦汉史,而非甘肃地方史秦汉部分,重视甘肃元素是推进秦汉史教学的手段,而非教学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授课中联系甘肃元素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史感,能更好地学习秦汉史,而非让学生仅关注甘肃地区秦汉时期的历史。从课程设计来说,在具体专题下应顾及到甘肃元素,但不宜出现为甘肃而设的专题,如“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题目就不宜出现。从授课内容来说,应强调甘肃对秦汉史进程的影响,但对秦汉时期的甘肃等具体内容则应淡化,例如,讲河西四郡,对于其设立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对于其在汉匈战争和中西交流中的作用应详谈,而对其设立的具体时间、设置变迁等内容则应略谈。从论文指导上说,应强调甘肃元素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研究能力的作用,但绝不能将甘肃元素作为论文的惟一选题方向。

综上,笔者认为,合理、适度地结合甘肃元素是今天甘肃高校进一步改善秦汉史教学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秦汉史知识和相关学术成果、提高学生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还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

[1]曹家齐,潘丽.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方法谈[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4):86~88.

[2]李学勤.甘肃考古文化丛书・总序[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2002年,北京大学首先在国内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高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特殊作用,只有重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本文提出采用全程导师制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化和阶段化实践,强化学生的养成性、创新型实践能力。

1全程导师制的涵义和意义

1.1全程导师制的涵义

导师制可以根据时间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也可以根据指导过程分为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2]。所谓“全程导师制”,顾名思义,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业进程的全程指导,既强调“全时段指导”,即对学生大学四年进行全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也强调“全方位引导”,即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使其全面成长。“全时段指导”方面,根据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内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等指导学生制定每个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标、专业学习内容、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全方位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学科及专业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考研指导、就业指导[3]。而秦家沛[4]认为“全方位”应该包括思想教导、学业辅导、生活督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

本文的“全程导师制”是指在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下,通过研制实施本科生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训练方案、研制实施全程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和学分认证等途径,探索并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全程导师制的意义

实施全程导师制,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利于贯彻“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培养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了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的指导和学习关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二元主体结构。其次,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心理、就业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并通过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优秀的人格品质影响学生,指导频率高、针对性强、内容有深度,有利于学生迅速成才;再次,打破“辅导员―班主任制”管理模式,有助于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各种困难、困惑、困扰的及时解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时空规律的科学,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认知性和实践性。专业实践是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术以及创新精神[5]。

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表1):

(1) 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通过制定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加强教师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地理教育教学的浓厚兴趣,陶冶地理师范生爱课堂、爱学生的职业情操;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通过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2) 地理专业实验与实践能力。地理专业实验与实践能力是地理师范生从事地理教学或考研究生的专业保证。通过优化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操作的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开展养成性实验培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野外实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路线设计与管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观测、实验研究。

(3)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社团活动策划、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专业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设计等,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考研和就业竞争力。

3实践能力提升全程导师制运作

3.1实践能力提升的阶段划分

第Ⅰ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准备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本专业导师、地学研究专家、中学教育专家联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参观实践设施设备与基地,了解实践环节与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第Ⅱ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所有学生参与本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实验操作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基本目标是初步具备教育教学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能开展创新实验设计与研究,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重点结合专业成长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科技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开放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科研创新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第Ⅲ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强化阶段,即大学四年级。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向(教学、考研等),进行个性化辅导。基本目标是各方向学生能力均有明显突破,就业和考研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全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立题、实验设计、撰写等。

3.2第Ⅱ阶段模块化导师制培养

形成导师团队,采取“一对多”指导,即将导师分为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素质拓展能力三个团队,每个团队的老师分别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导师可以吸纳研究生在内部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团体。

(1) 教师职业能力模块,改革师范生技能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充实践环节和学时。除了开设地理教学论,还应开设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地理教育心理研究等课程,将地理教育方法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强化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版图、版画、普通话等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师范生的授课技能;建立中学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优化高校~中学联合指导师范生机制,并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强化教学实习实训,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中学课堂观摩,请中学地理教学名师为师范生上示范课,通过他们的实际经历对师范生言传身教[6];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学校地理教育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沙龙组织为形式,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学生教研能力。

(2) 专业实验实践模块,坚持“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推三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三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路,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实验操作基本能力;规范学生专业实习环节,探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拓展见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野外考察、综合实习,形成养成性实践体系;吸纳学生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建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分工研究和互相学习机制,训练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学术报告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撰写发表科研论文,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重点。

(3) 素质拓展实践模块,引导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推动社团实践内容上创新,水平上提高,规模上突破。重点建设地理协会,引导学生进行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将地理协会、地球环境与灾害科普馆等打造成学生服务社会、专业知识转化的实质平台;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指导学生下乡宣传地理相关的环境、资源、灾害等知识,同时围绕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实习,撰写咨询报告,将实习目标由传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高到现代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高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社会活动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组建学生兴趣创新小组,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并建立创业平台,参与“挑战杯”比赛、专业知识竟赛等。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生活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3第Ⅲ阶段方向分流导师团队强化训练

第Ⅲ阶段以导师组形式开展团队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倾向进行个性化辅导。聘请中学高级教师和教育专家以及本单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教学技能提升导师组”,对意向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进行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聘请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本单位博士为主体的“考研辅导导师组”,对意向考研学生进行全程咨询、辅导和指导,增强学生考研竞争力,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

毕业综合实习和论文撰写仍采取双向选择的“一对一”方式指导和团队答辩方式进行。

4结语

全程导师制应用到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时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基础阶段模块化运作,每位学生均要参加3个模块的实践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考研的方向进行分流后强化训练。基础阶段分别重基础和学生个人能力,分成3大导师组,每个导师单独指导多名学生。强化阶段重能力提升和团队协作,形成学生教育实习、考研准备两个导师团队。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 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9, 9: 59~62.

[2] 费英勤, 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6: 24~26.

[3] 华春, 周峰, 李朝晖, 陈全战, 贲爱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4, 2: 38~40.

篇7

清早时分,薄雾轻笼,我们的汽车在武陵山区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迂回前行,窗外是几乎没被工业浸染的河流、沟壑与树木,不过,偶尔闪现的两家小型山间水泥厂却给这清新的世外桃源带来了小小的灾难―它们排出滚滚浓烟,就像不小心将一团墨汁泼在一幅山明水秀的风景画上。

我们的出发地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城,目的地是彭水县治下的连湖镇,这个小镇的深山里,打出了中国第一口页岩气勘探井。

在漫长的时光中,页岩气要么不为人所知,要么就为人所不齿―多与矿难扯在一起,被列为灾难的元凶之一,而且它似乎只会制造灾难,可是眼下,页岩气却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新能源:美国已圈定页岩气潜力盆地五十多个,探明可采资源量15万亿~30万亿立方米,2009年开采了878亿立方米,超过同期中国天然气总产量的600亿立方米。

自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教授们来此考察后,这个贫困的县城开始重新进行自我评估,重新想象美好的未来。彭水历史上拥有丹、盐资源及乌、郁两江交通优势,舟楫往来,商贾辐辏,百业云集,曾创造了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清末“彭水财富,甲于酉属”的辉煌,不过这些都是老黄历了,目前彭水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的“国定贫困县”和“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地处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质贫瘠,几乎谈不上工业,整个县城看起来就像一个灰蒙蒙的小镇。

听说了我们的来意,要踏勘那口井,彭水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给我们调拨了最好的一辆越野车,并联系了连湖镇国土所的所长做我们的向导。汽车一路颠簸,让我们的头互相撞来撞去,或者撞向车顶。行驶近五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连湖镇。

“这里的青壮年基本全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希望页岩气能尽快开采,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连湖镇人大主席李登国的话里尽管带着工作报告的意味,却真情流露出对页岩气急切的期盼。他等了我们足足一上午。我们穿过在镇政府门口摆设的水果摊,走进他与同事合用的办公室,这个小房间尽管光线充足,却非常简陋,水泥地上满是烟头。连湖是彭水39个乡镇之一,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县属中等靠前,经济以种粮与养殖为主。他们对页岩气的渴望程度比县里还要强烈―很早以前只是模模糊糊地听说过当地地下可能埋着一种能源,他们相信若真有此事,会极大带动镇上的经济发展。

探井

在连湖镇国土房管所所长何祖鹏的带领下,我们继续向深山进发,去寻找那“第一口井”。汽车在更加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沿途风景的色调越来越浓墨重彩,呈现出强烈的质感―黑油油的岩石与深绿色的植被互为掩映。一个小时过后,我们终于看见一所路边的房子,房子下面是一个幽深的山谷。何祖鹏告诉我们,这个自然村名为“曹家沟”,名字正应山谷而来。他指着山谷中的一丛竹林说:“就在那里,肯定在那里,我记得很清楚。”

从陡峭的山坡溜下山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与地面的夹角至少有70度,而且长度也足有一华里。很难想象当时那些沉重的设备是怎么搬上搬下的,据说,勘探队带来了数不清的钢管、电机和精密电子仪器,而且至少往上面搬了四十箱石头―也就是黑色的页岩,他们带回来慢慢化验分析。

尽管自信心爆棚,可一旦到了谷底,何祖鹏就找不到井口了。山谷中散落着四五户山民,他们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那口井,并给我们介绍当时的情况。可我们没有发现一个人影。这些或许是他们抛掉的旧房子,因为无论怎么观察,这些房子都不可能住人的:由灰色的木柱或木片搭就,四处透风,地面上一片泥泞,院子里长满了荒草,牲口的圈棚紧挨着堂屋,牛虻和苍蝇飞舞,散发出阵阵臭气……奇怪的是,圈棚里都有牛羊等牲口,由此可见这些房子仍住着人。这些牲口镇静地盯着我们这些外来人。

“他们都去赶场了。”何祖鹏拍了拍脑袋,忽然有了答案。“他们去山下的集市上赶场了。”

看来,我们只能靠自己了―在这被竹林和野草遮蔽的山谷中寻找那个碗口般大小的井。好在何祖鹏还记得大致的方位,在那棵大树与一片竹林旁。正找着,一个身穿西装的小伙子忽然就闪现出来,大概是从一户破落的农舍里走出来的吧。我们马上求助于他,他往下指了指,“就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头黄牛,正在悠闲地吃草。“拴牛的那个桩子就是了。”他说。

原来,传说中的“井”,只是一个从地面钻出来的密闭金属管,就像我们常见的供热管道差不多,只是更粗一些。旁边洒落着一些黑色的岩片,何祖鹏说,这就是从地下钻出来的黑页岩。

身穿西装的小伙子姓欧,在重庆一家饭店做厨师。他说,这里太穷了,除了大山就是大山,除了石头就是石头,他一点都不喜欢这里的生活,不过,如果这里的地下能钻出能源来,他很渴望能回到家门口工作。他曾听地质队的人说过,只要打出气,这里方圆五公里就会拆迁,但他根本不在乎拆迁或征地所给的补偿,他真正关心的是能源带给他们的机会。他说,“我们每户人家都这么想。”

我们拍了些照片,把那头黄牛重新拴在上面,从谷底爬上山间公路。正要开车离去,忽然发现一个老太太背着一筐红薯走过来,走向旁边的房子,她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着访问的人―勘探队的临时房东欧廷雨。

“他们是去年的古历9月25号来的,11月份走的,在这里待了不到两个月。”欧廷雨说,她所指的去年是指2009年。“他们起早贪黑,六点多就起床了,有专门的炊事员做饭。我问他们是做什么的,但他们不告诉我,不过我也大体知道一点,他们是来找那种气体的。我真希望有一天这里能开发出来,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连湖的使命

曹家沟的贫苦山民们应该不会失望―这口井的发现令人颇为乐观。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次调查勘探的专家之一张金川认为,连湖镇的这口井已经很好地完成了使命。“这是一个区域调查井,调查井的目的不在于开发生产,而在于发现,这涉及到国家的目标问题。如果有所发现,这口井就完成使命了,”张金川说。我们本以为地质专家都是那种戴着眼镜、一脸沧桑的模样,没想到这位年轻博导外形非常青春,看起来更像一位运动员。他说,所谓的发现就是落实两件事:第一是页岩气存在的物质基础,即此处有没有黑色页岩,有多厚,发育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这个任务通过“取芯”的方式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设计这口井时计划揭示80米的页岩厚度,现在已经揭示出来的是220米的页岩毛厚度,并且还没有钻透;原来设计的是200米的井深,现在已经钻到324.8米了,仍没有钻透。第二件事,则是对页岩气的基本条件进行研究。“目前发现这口井的含气性是不错的,比预想的要好得多。”

张金川关注页岩气是在1999年左右,当时他博士即将毕业,要写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致密砂岩气,也叫深盆气。他在国际网站上搜索资料时偶然间发现了页岩气的概念,这种陌生的气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页岩气与深盆气往往是并生的,就好像一家有两个孩子,如果我总去找老大,肯定会时不时遇到老二,所以当时就经常关注这个‘老二’。”说完这个比喻,他哈哈大笑。当时,页岩气只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不到1%,比例很小,但张金川认为应该从学术的角度去关注,不管量大量小,从学术上来看总有它存在的意义。“结果现在来看,从理论上而言它的价值一点都不亚于致密砂岩气,并且储量还可能更多一些,不过当时我主要是被动接受这些信息。”2001年博士后一出站,张金川就带着学生一起进行正式研究了。

至于为什么将这口井选在这里,张金川解释道,针对选区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国土资源部交给他们的任务―中国的页岩气到底在哪里,他们首先分析中国版图内哪个区域最好,这无疑是南方,“因为南方有大面积黑色页岩的出现和发育,人们一天到晚看到的大山都是黑色的,铁路经过的月台、老乡们看到的平坝都是黑色的。”张金川说,更重要的是南方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迫切需要能源。“也就是说,南方一是有开采页岩气的条件,二是有开采需求,因此我们就将南方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

接下来的问题是,长江以南范围很大,哪个地方又是最好的呢?他继续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解释道,从地质角度看,在南方的扬子板块,页岩发育尤其好,于是选定了扬子地区;而扬子地区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扬子”主要是指四川、重庆、贵州一带,“中扬子”主要是湖北一带,“下扬子”主要是江浙皖一带,这其中条件更好的是“上扬子”;随后的问题就是在“上扬子”地区选择一个最好的地带,结果重庆一带让他们更感兴趣,因为这里临近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四川盆地,又有黑色页岩发育地质背景,地理条件也很好―重庆位于长江沿线,工业发达,能源需求更为紧迫。将目光聚焦在重庆后,他们的最后一项任务便是寻找这样一个地区:该地既有常规天然气的良好发现,又要避免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两气混淆(页岩气就是指赋存于泥页岩中,以吸附及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而彭水的连湖镇便具有这样的地质条件。

连湖镇这口井开始钻探之后,张金川回到中国地质大学上课,井厂监督工作主要交给了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玉喜和他的研究生。李玉喜在钻探现场待了二十多天,回到北京,见了张金川就半开玩笑似地说:“你把我派到了连湖镇,弄得我一个星期都没有洗过澡。”连湖镇条件艰苦,很多南方人习惯了在河沟里洗澡,李玉喜则是个地道的北方人,只能捱到回京。果真进入开采阶段的话,李玉喜再到连湖镇或许能够顺利地找个澡堂子,而欧廷雨也能够过上他所希望的好日子了。不过,尽管连湖的调查井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且据估计中国页岩的地质分布和参数指标都接近美国,却仍无法令专家们太过于乐观。

张大伟,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曾与张金川及勘探队员们一起,短期租住过欧廷雨的那所房子,在连湖镇打第一口井。谈到中国页岩气的未来时,这位学者型官员―当然你也可以叫他“官员型学者”―面露忧虑。在他看来,中国的页岩气开采前景与美国差距甚大:一是美国页岩多分布在地势平坦地区,而中国优质页岩多分布在崇山峻岭间,比如贵州、重庆、四川等地,这样的地表条件给勘探开发造成很大困难;二是美国页岩气政策是开放的,允许各种资本进入,因此从事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公司有上百家,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在页岩气领域更是如此。反观中国,目前的政策倾向于四大公司,而页岩气不同于传统油气,埋藏浅,面积大,利润率较低,不太适合大公司。“国家重视页岩气,真要做的话就是放开,让那些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进入。最主要的是体制问题,打破垄断是关键。”张大伟说,“美国就是小公司搞起来的。”

篇8

引言

现有的出版制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开源软件的成熟降低了数字出版的准入门槛,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的兴起又使得更多的相关利益者加入到促进学术交流的运动中来。作为信息提供者,图书馆具有数字资源保存与管理的优势,理应抓住机遇,拓展服务范畴来填补学术出版市场的空白。图书馆出版服务应运而生。一般意义上的“出版”指文献、音乐或信息的创作与发行,主要包括开发、获取、编辑、设计、生产、印刷、推广与发行等环节。“图书馆出版”基于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与图书馆员传统技能,更倾向于开放式传播,主要指图书馆为支持学术类、创作型、教育类的印本或电子版作品的创作、传播与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为了促进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的创新、可持续性出版服务的发展,支持学者创造、发展与传播知识,2013年1月,教育乌托邦(Educopia)研究所牵头启动了图书馆出版联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LPC)项目。同年10月,LPC《图书出版指南》1.0版本。本文对指南提供的图书馆或相关项目网站链接进行了验证,对有明确项目名称和既无链接又无项目名称的项目分别以“项目名称”和“图书馆名称+ Publishing”为检索词进行了检索。统计结果发现:指南包括94家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具有知识库服务性质的有61家,其中以机构知识库服务为主的有32家,兼具出版服务的有29家。国外图书馆界将机构知识库服务纳入到广义的出版服务范畴内。本文拟进一步调查与分析基于机构知识库服务的出版服务,以期对我国机构知识库服务的拓展提供借鉴。

2 图书馆出版服务与机构知识库服务的关系

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资源的管理、传播与出版,而机构知识库是研究机构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因此,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出版服务是图书馆拓展与创新服务功能的重要选择之一。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大规模出现兴起于21世纪初,2001年只有13家开展,之后则年均增长量达6家之多。开展出版服务的美国大学图书馆中,约2/3(61家)的出版服务是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的。其中不到一半的图书馆(29家)所指的出版服务既包括机构知识库服务(Repository Service,R服务)又包括传统出版服务(Publishing Service,P服务),而一半以上(32家)则认为R服务即P服务。

R服务是为了管理与传播机构资源,如图1所示,分别有41家图书馆希望通过开展出版服务来访问/传播资源,29家则希望管理内部资源。管理与传播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面对出版制度的制约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各类资源或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目标。26家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为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了出版平台来出版与管理资源,但提供R+P服务与只提供R服务的图书馆目的有所不同,前者还希望通过出版资源来转变学术交流模式(10家)与加强本校影响力(8家)。

3 组织建设与资源配置的特点

3.1 业务布局:管理VS出版

调查统计显示:主管出版服务的图书馆大部分为校级图书馆,共52家,占总量的85. 25%;只有9家为某校区图书馆,其中一些为本校主要图书馆,一些为某些专业学科图书馆。由此可见,图书馆出版服务已经发展成为美国大学整个图书馆系统层面开展的服务,图书馆已经将出版服务作为重要的服务之一。

图书馆出版服务主要由内部部门来管理,但主管部门却各不相同,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7类。从以资源管理与传播为主要目标的R服务和以出版资源为重点目的的R+P服务来看,主管部门又可以归纳为数字资源管理和学术交流服务部门2大类。前者包括4小类,共24家(42.86%):依次为数字(图书馆)项目中心、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发现服务部;后者包括3类,共32家(57.14%:依次为学术交流部、数字学术服务部、学术出版与管理与服务部。定位为R服务功能的图书馆大部分安排由数字资源管理部门主管(60.72%VS 39.28%);反之,开展R+P出版服务的则由学术交流服务部门主管的较多(75.00%

VS25.00%),这种业务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出版服务的学术交流与服务性质决定的。

学术出版、管理与服务部侧重于学术交流,全部开展R+P服务;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则侧重于管理与传播资源和加强影响力,主要集中开展R服务。反之,从开展服务的目的来看,不论是出于访问/传播资源、管理内部资源,还是出版资源和转变学术交流模式的目标,选择由数字学术服务部或学术交流部来主管的占比都是最大的,且二者比例接近1:1。因此,这2个部门兼顾访问/传播资源、管理内部资源、出版资源3种目的,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主管部门的最佳选择。

3.2 人员配置:数量VS类型

从人员配置的数量来看,出版服务配置的人员从0.5到19人不等。88.33%(53家)的图书馆人员配置1人以上的人员。假设1个专业的服务团队至少需要2名工作人员,那么55%(33家)的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由此可见,图书馆出版服务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作为新兴的创新服务已经得到图书馆的重视与支持。人员配置越多,可提供的具体出版服务内容也将越丰富。

从人员配置的类型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正式员工、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总数占比分别为82.65%、9.93%与10.11%。图书馆出版服务主要由正式员工支持,辅以服务助理。全部图书馆都配置了专业员工,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研究生与本科生作为服务助理的图书馆数量相差都不大,但一般图书馆会只招聘研究生(15家)或本科生(14家)。开展R+P服务的图书馆数量要少于P服务,但在总人数配置上前者要多于后者,在正式员工的配置上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研究生配置上前者也要大大多于后者。所以,开展具体的P服务需要更多的专业实践与知识技能来支持,招聘的服务助理也更多地会选择比本科生的科研需求与知识技能更高的研究生,占到92.54%。

3.3 合作对象:校内VS校外

大学图书馆的主要用户为本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图书馆出版服务最主要的校内合作方是科研用户,即教师和校内相关部门/项目,比例为95.08%和85.25%;其次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分别为63.93%和62.30%。此外,大学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最有利先天条件之一即大部分大学都拥有本校的出版社,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借助其出版经验服务本馆用户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明智选择之一,虽然目前比例只为8.20%,但随着出版服务专业化技能要求的提高还会不断增加。R+P服务与单纯的R服务在选择校内合作对象方面,除教师是后者比例略高外,其他合作对象前者都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它们主要服务对象是一致的,只是服务定位不同。

此外,34.43%(21家)的图书馆还联合校外合作方,主要有研究协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校外大学、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学机构,大学出版社、商业出版社、OA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但目前图书馆还比较谨慎,21家有校外合作的图书馆中,80.95%(17家)选择的校外合作方不超过4家;只有佛罗里达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南佛罗里达大学、匹兹堡大学多于4家。在29家提供R+P服务的图书馆中,选择校外合作的有16家,占76.19%;而R服务,只有5家。由此可见,图书馆有提供R服务的天然优势,如资源保存与管理;而P服务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可选择的合作对象方面范围更广,从而能够综合多方优势,各取所长以满足用户需求。

3.4 经费来源:预算VS收入

图书馆出版经费主要有10种资助来源,图书馆的运营预算、资料预算、拨款、捐赠基金收入、非图书馆的本校预算、销售收入、收费所得、许可、慈善捐款或图书馆组织的友情捐助等,又可归纳为3大类:第一大类即预算拨款,是最重要的资助来源。在调查反馈的图书馆中,图书馆运营预算作为经费来源的占比最多,分别有35家与14家,100%和50% -99%的经费来自于此;图书馆资料预算排名第2,占7.93%;拨款占0.93%;非图书馆本校预算占0.50%。第二大类是收入所得:如捐赠收入占2.54%、许可费占0.30%。第三大类为捐款所得,占0.18%;其他未归类的占4.18%。目前图书馆出版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运营预算,资料预算作为补充,只有16家图书馆(28.57%)选择了2种以上的经费来源。总体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可以考虑通过提供增值业务来拓展经费来源,以更好地开展业务。

4 出版资源与服务内容的特点

4.1 资源类型与载体丰富多样

出版服务涉及的资源类型丰富,既有期刊、学术专著等出版物,又有学位论文、研究/技术报告、会议论文等。如图3所示,50%以上的图书馆服务都涵盖了这些出版物类型,分别有49、44、35、34家图书馆将电子学位论文(ETDs)、教师驱动型期刊、学生驱动型期刊与本科生毕业设计纳入服务的资源范畴。此外,30%以上的图书馆服务资源类型还包括技术/研究报告、学术专著等。从服务所包含的出版物总数量来看,图书馆保存、管理或出版的出版物数量在100种以上的依次是:电子学位论文、技术/研究报告、教师会议论文和记录、本科生毕业设计/荣誉论文、学术专著、教师驱动的期刊和学生驱动的期刊。综合两方面数据可以看出,最受图书馆出版服务关注的学术资源类型依次是:毕业论文(ETDs与本科毕业设计/获奖论文)、期刊(教师驱动与学生驱动)、研究/技术报告、学术专著、会议论文/记录(教师与学生)。对比提供R+P服务与R服务的图书馆总量,前者在期刊方面略高于后者,但差异不大。期刊是图书馆出版服务的首选,其他资源则主要以保存与管理服务为主。47家图书馆提供期刊服务,而定位为R+P服务的图书馆中只有南佛罗里达大学1家只出版专著(2本)。同时出版教师与学生驱动型期刊的图书馆高达31家,其中只出版教师与学生驱动型的分别有44与35家。出版服务管理的资源媒介类型也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传统资源,还包括数据、多媒体/互动内容、概念图/地图/可视化建模等新型资源,加州理工大学还保存网站内容,但目前的资源类型还是以传统资源为主。

4.2 出版服务具体内容多元化

美国大学图书馆界定的出版服务内容可主要归纳为4大类。如图4、5、6所示,前3类主要基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开展,即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揭示服务与用户服务。资源主要指大学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各种科研成果,用户服务也是围绕与自身资源管理、揭示和出版相关的服务。同时,这3类服务也是机构知识库的主要服务内容。资源管理服务主要指各种数字资源的管理服务:(1)机构资源数字化;(2)管理非文本资源:管理与保存补充材料、音视频非文本资源。资源揭示服务指促进资源利用与信息交流的服务:(1)编目服务:元数据管理、编目、索引编制;(2)标识符管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注册与分配、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分配、数据集管理、开放URL等。用户服务包括:(1)数据分析;(2)用户培训;(3)服务外展等宣传与普及知识类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服务最大的不同是,图书馆出版服务将服务范畴延伸到与传统出版相关的服务。它包括:(1)版权服务:版权咨询、合同编制、版权许可建议等;(2)出版环节服务: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同行评议、排版、编辑;(3)作者咨询、业务模式规划等其他服务。如图7所示,图书馆开展最多的是作者版权咨询服务(51家),这是现阶段最首要的服务。R服务提供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科研成果的免费利用,一方面要公开说明和宣传本大学或科研资助机构的OA政策,如开放内容的适用范围、存储版本、时滞期、使用许可等;另一方面,还为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版权许可方面的咨询服务,避免商业出版社签署与OA政策相违背的授权协议。图书馆的中介本质与社交媒体的大力发展决定了它具有资源推广的先天优势,从市场推广服务人手促进本校科研成果的利用成为图书馆(特别是主要提供R服务的图书馆)的首选服务内容。其次是在网络时代与资源推广密切相关的平面设计服务,因为吸引用户打开资源是利用资源的首要步骤;而保障资源质量的同行评议管理,也是OA环境下图书馆最为关注的问题。数字环境下排版软件也在飞速发展,排版已经从传统出版服务的核心业务剥离出来,要求的专业性变弱,成为很多图书馆试验的服务内容;而编辑服务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也有部分图书馆(12家)开始探索,而且主要集中在期刊。此外,在出版服务发展初期,图书馆还积极为作者提供与R服务和P服务各类相关的咨询服务。

4.3 出版服务平台选择多样化

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所使用的平台系统有近30种,在调研的61家图书馆中,选择的系统较为集中。其中使用Bepress(Digital Commons)与OJS/OCS/OMP系统的图书馆最多,分别有29家与20家;其次是Dspace与CONTENTdm,分别有15与14家;有2家以上使用的还有WordPress(8家)、Fedora(7家)、DigiTool(3家)、Eprints(3家)与Drupal(2家)。从支持多功能业务的角度来看,34家图书馆(56.67%)选择2种以上的平台系统。其中10家在选择1-4种以上平台系统外,还自主开发相关软件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这10家自主开发软件的图书馆有9家提供P服务。可见现有的系统平台在综合提供R与P服务功能方面还相对不足,选择现有成熟软件是必然选择,而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功能则是拓展服务内容的必经之路。

5 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启示

隶属于大学的图书馆和出版社各司其职,前者为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提供学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服务,后者则提供学术成果的出版服务;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支持教学与科研,促进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大学既是信息经济的创建者也是消费者,为图书馆拓展出版服务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同时,现有出版制度对信息交流的制约,数字出版技术对准入门槛的降低,又为图书馆提供了拓展服务领域的机遇。特别是机构知识库服务已经成熟,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版服务,同时还要认识到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又不同于传统的出版服务,应该更多地利用先天的资源管理优势经验,以促进学术交流而不是盈利为最终目的。

5.1 结合发展战略与自有优势定位新型业务

大学图书馆的最主要作用是为用户的教学与科研服务。2014年图书馆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国际大会上,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安妮.R.肯尼在报告中强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式应转移为满足教师、研究人员与学生的需求并促其成功。2012年7月欧洲开放获取出版网络(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European Networks,OAPEN)英国项目OAPEN-UK的《HSS研究人员调查报告》也显示,科研人员出版图书的目的依次是促进社会进步与知识传播、同行学术交流、声明研究与发现、实现职业晋升4个方面。现有出版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用户需求,而图书馆出版服务有利于促进教职员工与学生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利用,加强本校与作者个人的影响力,它应该定位于满足科研人员促进社会进步、传播知识、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几方面的需求。目前图书馆出版服务包括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揭示服务、用户服务等基础服务,与传统出版服务、技术与学术交流服务等新型服务。从传统出版的角度来看,出版服务是核心业务;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资源管理与揭示才是优势所在。因此,基于基础服务拓展新型服务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发展路径之一,即基于机构知识库开展出版服务。发展初期以保存与管理资源的R服务为主,并逐步拓展到提供出版资源的P服务,实现业务升级。具体到每家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或只包括科研人员或还包括研究生、本科生,服务定位或保存、管理资源或出版资源,自有资源或充足或有限,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新业务方向的选择。

5.2根据业务定位与用户需求选择服务内容

大学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分R服务、P服务或R+P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图书馆还会综合考虑本阶段业务重点、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用户需求、自身现有资源等因素,选择具体的服务内容。从用户需求来看,作者最关注图书销售与出版的相关服务,其次是图书的使用和相关数据统计。对比作者需求与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内容,如表1所示,存档与访问内容、分析引文等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开展的比例都高于50%;利用信息服务的优势组织专家开展同行评议和利用现有社会化营销工具进行营销推广等新型服务,在30%-40%之间;编辑、设计、排版等专业技能要求不强的出版相关服务,在20%-40%之间;而建议与指导前期构思、出版、发行与销售、统计销售数据、管理版税等传统出版核心服务,图书馆则几乎未涉猎。这种现象与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出版服务定位的总体发展思路相吻合,即在利用现有优势加强资源保存与管理服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资源出版服务。此外,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开展的出版服务还包括:(1)资源管理服务:数字化;(2)资源揭示服务:元数据管理与编目管理;(3)用户服务:外展服务与培训等;(4)出版一版权服务:作者版权咨询。基于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与优势,图书馆可以以R服务作为起点,围绕用户需求开展数字化与非文本资源管理等资源管理服务,编目与标引等资源揭示服务,培训等用户服务。同时在新的环境下,从促进知识传播的角度出发,利用新型工具、培养新技能,拓展新的出版服务内容,进而开展补充材料管理、标识符分配与统一、数据分析等R服务,版权咨询、合同编制与管理、市场推广、平面设计、编辑排版等出版环节的P服务。

5.3基于组织机构与服务需求进行业务布局

出版服务集中还是分布在图书馆内部部门,分布在所有校区还是某些校区,主要与图书馆现有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图书馆现有职能及未来战略发展布局有关。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发展使命与资源管理的先天优势来看,图书馆出版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服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图书馆既可以选择(图书馆)数字项目中心、图书馆系统部、数字内容管理/服务部等资源管理部门、学术交流部、数字学术服务部、学术与教学支持与资源部、发现服务部等已有的资源利用部门来主管,也可以选择学术出版部、管理与服务部等新建的出版部门来主管出版服务。在出版服务的人员结构设置方面,图书馆员应该是出版服务的主力,辅以研究生或本科生作为助理。在合作对象方面,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对象是本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因此校内合作方的主力为教师和校内相关部门/项目.其次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本校出版社。图书馆还应该考虑联合校外合作机构(如研究协会、研究所、研究项目等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等大学所属机构,大学、商业、OA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借助他们的专业优势。

篇9

1978年,王光谦有幸从59万人中突出重围,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他至今清晰地记得,高考成绩348分,刚刚超过重点大学分数线两分,与一心向往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后来,他被调剂到武汉水利学院治河系,班级76人,几乎都是像他一样的“调剂生”,他们是“”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第一批学生,入学前他甚至对“治河系”所学所用一无所知。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史。”初入课堂,老师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王光谦内心的澎湃激情。“当时我们的专业重点就是治理黄河,包括国家其他大江大河的治理。这下我们就高兴了。”二十年后再回忆当时的一幕,沉稳的王光谦脸上仍旧掠过了一抹自豪,正是这种自豪与激情,撑起王光谦和同学们对治河专业最初的信心和热爱,也成为他们日后投身于此的动力源。

“”10年的禁锢,让冲破了知识禁忌的1978级大学生成为最为用功的一批大学生。王光谦和同学们也是如此,每天晚上10点半熄灯后,校园的路灯下、宿舍走廊里都有很多学生用功苦读的身影。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1958年设立,治河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专业,又经历了10年浩劫,学习资料少得可怜,王光谦的专业教材都是老师自己动手刻腊板、手工油印的。大学期间,老师带着治河系学生参观三门峡水利工程,滔滔黄河水,河边凛冽的夹杂着沙子的大风、寸草不生的沙丘……震惊了这个江汉流域长大的孩子。但是王光谦同时看到了三门峡工程由于泥沙淤积造成的遗患,当时又值长江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工程建设期间,泥沙淤积问题的日益凸显,工程未来的使用价值令人担忧。

“治河”二字的分量在王光谦心中陡然增加,“责任”压上肩头――儿时课本上大禹治水的故事,而今即将成为自己未来投身的事业。

在当时,搞水利是非常艰苦的。三门峡水库施工时,清华大学水利系曾有很多专家和学生常年驻守工地,参与设计施工;在郑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有4万人为黄河治理问题忙碌着。但是王光谦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黄河泥沙准确测量”问题的论述,为此他还特意去了三门峡水库,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听到总工程师讲黄河治理的种种难题,想到自己的理想,王光谦心中不禁豪情翻涌。对于他们这一代新水利人来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都曾在内心里发誓:“一定能够把黄河治理好。”自从王光谦的双脚第一次站在了黄河岸边,就再未离开。

青年人要敢挑担子

1982年,王光谦和同班的另外两名同学一同考上清华大学水利系,攻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水利专家夏震寰、费祥俊。历经曲折的中国水利专业,终于又迎来一批新的接班人。王光谦的专业方向是泥沙运动基础理论研究,也就是河流动力学。一旦摸清河流泥沙流动规律,就能对各条大江大河的泥沙治理问题给出相应答案。他从心里认定了这个专业。

与自己的老师相比,王光谦他们无疑是幸运的,走进清华园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重视知识的科学的春天。然而,压力也迎面而来,他们站在了水利专业严重断代的横截面上,一边青黄不接,一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全国大江大河水利工程陆续论证、上马,急需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对工程各项基础问题把关。专业老师拼命教,学生们拼命学,但人才还是跟不上。

中国第一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当时已经86岁高龄,还坚持给他们上课。王光谦与这位大师有过相当多的交流,这是一段令王光谦难忘的时光,更是让他倍感压力的日子。“黄先生曾经连续给我们开过七次讲座,给我们传授他的理论体系。”黄万里彼时虽已耄耋之年,上课时仍旧一丝不苟――雪白的西服、红领带,大师风范尽显。王光谦首先从黄万里身上感受到科学的尊严。

王光谦最难忘的,则是黄万里的眼泪。“上课时,讲到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他又无力纠偏时,黄先生总是泪流满面,他不住地自责科学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中国人才还是不够。他一哭,我们就受不了了。”王光谦笑了一下,然后好一会儿沉默不语。

黄万里和前辈大师们心系祖国水利事业,甚至不惜自己的一切,让年轻的王光谦刻骨铭心。他从此牢记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品质,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2年,王光谦博士后出站。

1993年,王光谦出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泥沙研究室主任,时年31岁。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是钱宁院士一手创建的,担任室主任就是接过了老师们的重托。

跨越半个世纪的光阴,在前辈殷切期待与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中,王光谦咬紧牙关告诉自己要顶住压力,扛起担子。

王光谦坦言刚工作的那几年,他很绝望。不但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前辈的保护,一切靠自己判断、摸索,还要带领一支队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水利专业不是一个理论专业,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将转换成国家政策或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百姓生产生活安全。这个专业的魅力与压力,都在于此。

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是王光谦博士后出站后,在清华大学水利系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工作。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我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王光谦和同事们用了5年时间,成功证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也能够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他们为三峡工程增加了一道保险锁。

此后10年间,在黄河治理研究之余,王光谦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了三峡大坝截流、南水北调中线调研等重大工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都有王光谦的身影。他也因此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奖励。

由于1998年的大洪水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影响,国家更加重视并加强了与洪水相关的灾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水利学科主任陈式慧的建议下,“江河泥沙灾害形成基理及防治措施”课题得以立项。“这个国家"九五"期间最大的项目,被出乎意料地交由当时还只有30多岁的倪晋仁和王光谦带领一群年轻人来完成。“担子越重我们的团队越有向心力,结果证明,我们没有辜负人们的信任和期望。”王光谦说。

“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有点成就,都是压力压出来的。”王光谦时常回想初出茅庐便要独当一面的压力,黄万里先生的眼泪、国家项目的重要性,都曾让他心生惶恐。走到今天的高度,王光谦颇有感慨:“青年人要敢于挑战,敢挑担子。社会与单位,也要给青年人充分的空间和信任。”

治理黄河是一项系统工程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上曾流行一句新民谚:“圣人出,黄河清”。这其实是百姓对黄河水患根治的一个热切愿望。王光谦还记得同专业的一个学弟就叫黄河清,黄河水患之扰,百姓愿望之强可见一斑。而王光谦所研究的,恰恰是黄河能否澄清的问题。

从攻读博士生开始,王光谦的专业方向就是高含沙水流问题,这是黄河特有的现象。这个问题,王光谦已经坚持研究了20年。20年来,泥沙将他与黄河连在一起。

说起河流泥沙,必然要说起黄河。这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关于黄河洪水灾害,史不绝书。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的问题就是泥沙的问题。”王光谦说,中国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例如黄河三门峡水库因淤积损失库容57%,青铜峡水库78%,大渡河龚嘴水库80%,汾河水库45%,全国水库因淤积总库容损失达40%。因此在多沙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败。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黄河干流的三门峡水库,设计时以防洪发电为主,没有认识到泥沙淤积的重要影响。水库运行两年后,泥沙在库区大量淤积,潼关高程急剧抬升,使得汇入库区的支流渭河尾闾水位不断抬高、泄水不畅,八百里秦川和古都西安遭受洪水和盐碱化的严重影响,不得不对工程进行大规模改建,增加排沙洞排沙。在水库运用方式上,放弃了“蓄水拦沙”,采用“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保证了水库发挥部分效益。在黄河中,每立方米水中的含沙量最高能达到1600公斤,这是惊人的,造成的后果就是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在开封,地上河最高超过地面13米,而黄河下游的河床高度,还在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往上增高。“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了泥沙淤积,在过去20年中,黄河还在不断发生着其他变化。王光谦曾经看到的水量充足的黄河,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每年都断流;小浪底水利工程作为缓解上游泥沙进入黄河,并不能长远解决问题……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曾针对黄河问题提出“四不”,即河道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在“四不”要求中,有三项是王光谦研究的领域,而有效做到这三点,黄河的安全就有保证。

河道不断流。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断流的原因是用水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解决的办法是进行黄河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积极参加水量调度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课题组,数十次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量调度局,完成黄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为确保母亲河不断流提供技术支撑。现在,王光谦带领团队已经为黄河沿途各省取水制定了按比例分配的原则,同时开发了一套软件管理系统,加上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功能,也使黄河水资源更加充沛,基本解决了黄河断流问题,2006年,王光谦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堤防不决口。王光谦带领团队对黄河调水调沙工作进行关注,同时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质,摸清黄河河道变化规律,为保持黄河下有百年安澜、减小决口的危险努力贡献。2008年,王光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河床不抬高。“黄河泥沙源于黄土高原,但是我们致力于通过一定工程措施减缓泥沙淤积速度。”随着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王光谦也从而立之年步入不惑,对黄河治理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年意气风发,一心要让黄河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解决,结果往往让自己一筹莫展。”他开始重新品味说的话“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可见,治理黄河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他终于明白,其实,治理黄河首先要维护黄河“健康”,科研工作也必须遵循规律一步步推进。

王光谦和同行们已经开始设想把高含沙水中的沙通过河底管道直接输送到海里,同时把水还回黄河中去。“或许等将来科技发展了,这个办法将根治黄河千百年来的水患,但是现阶段条件不具备时,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协助政府,做出正确决策。”从一门心思地“根治”,到能够辩证地看待黄河问题,似乎这些水利人和黄河都有些释然。从“人定胜天”到和谐共生,王光谦做到的不仅是科学研究方法上的改变,更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认识的深化。

泥沙研究就在中国

1989年王光谦博士毕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工资120元人民币。而那时在美国读书的博士研究生,每个月工资就能拿到1500美元。王光谦也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出国,他却从未动心。

“我国河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500多条。这些河流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二是不少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从流域内侵蚀而下,并被输移到河流中,使得河流挟带了大量的泥沙,造成河道和水库的严重淤积抬高,这不仅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也给河道防洪、沿岸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水资源问题相比,泥沙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泥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江河,水利又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在于此,我就应该坚守。”他是这样淡淡地解释自己的理由。他总认为自己和前辈们相比已经不知幸福多少倍了,当年黄万里、钱宁这些老先生到黄河考察,骑着毛驴,走几十天也走不完全程,现在交通便捷,王光谦2007年随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24天穿越黄河流经8个省区对黄河沿岸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黄河本身进行调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几乎走完了黄河全程。

篇10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传统媒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新媒体,竭尽一切力量坚定不移地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但是,成功者在哪里、可借鉴者在哪里、盈利者在哪里、佼佼者又在哪里?

笔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对互联网文化属性的认识不深刻,对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了解不到位,对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不透彻而造成的。所以,更新思维是当务之急。“我们正将自己带向一个全新的世界――媒介互通,万物互联。”①关于互联网视阈下融媒新思维和路径,以下作者从十组关键词展开论述。

一、亚文化、泛娱乐

在这场媒体革命中,新媒体的亚文化特质和现象不可忽视,他们与主流媒体有着诸多鲜明差异特征,比方社群性、偏离性、边缘性和挑战性,互联网的互动性是亚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再生更加便利,势不可挡。应该肯定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新媒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政治意识、主流意识、阵地意识、大局意识的准确把控和引导,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审美取向的传播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主流舆论阵地,值得赞许。同时,亚文化在新媒体异彩纷呈的展现,也促使传统媒体和主流文化再也不可忽视新媒体的众多亚文化实践及其文化意义。亚文化已经登堂入室,进入了传统媒体的视野,引发传统媒体的关注。如《众媒时代》一书所述: “亚文化部落的觉醒,以及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对于媒介是否有传播学上的意义?在亚文化崛起的当代,媒体业应当如何拥抱新的部落?”努力做到“内容觉醒:关注多元议题;产业觉醒:关注亚文化经济;思维觉醒:关注社群传播”。②在这一方面值得传统媒体思考,应加强这样的沟通与对话,在融合和转化的过程中走向多元与开放。亚文化部落崛起,势不可挡;亚文化已是互联网重要的文化属性;不争论、不回避、不退让、不胆怯;定战略、谋策略、建团队、上项目;亚文化以青年人为主体,未来市场份额、亚文化市场潜力与商业机会巨大。

2014年“泛娱乐”一词被收录到国家文化产业报告之中,迅速成为席卷互联网发展的一大浪潮,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BAT”)三大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泛娱乐战略。腾讯的泛娱乐战略,是以腾讯互娱知识产权(IP)为纽带,覆盖了腾讯视频、腾讯游戏、阅文集团(包括腾讯文学+盛大文学)、腾讯动漫(投资了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QQ音乐、腾讯影业、企鹅影业、腾讯体育等王牌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阿里巴巴泛文娱版块”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影业、合一集团(优酷土豆)、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浏览器、阿里游戏、阿里文学、数字娱乐事业部。百度提出了“内容生态”战略,包括以百度文库、百度文学、纵横文学、熊猫阅读为代表的阅读资源;以爱奇艺、视频软件PPS影音、百度视频为代表的视频资源;电影产业方面,百度入股了华策影视、星美集团、百度糯米电影以及百度音乐等。“BAT”三大公司在泛娱乐领域的布局和布点都已就位,接下来谁更棋高一筹,就得看各自生态内的整合和协同能力。同时,国内小米、华谊、艺动、通耀、360等企业也纷纷将泛娱乐作为公司战略大力推进,泛娱乐市场的冰山一角处于刚刚开启阶段,无穷金矿有待开掘。③

二、社群、交互

在新媒体,“社区、社交、社群”三组词均十分重要,其中以“社群”最为重要。社群就是让参与社交媒体的人唯你马首是瞻,对你有崇拜感,形成精神依赖。要在社交媒体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因为没有自己的社群,永远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社群建设上抓住五个要素: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关于社群经济,“罗辑思维”应该是最早的定义者和实践者,起初“罗辑思维”只是一个视频自媒体,随着点击率与粉丝量的不断增加,它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人气极其火爆的“知识型社群电商”。“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反复强调,“社群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在于影响力度有多大”。“罗辑思维”一直不断探索如何增强社群的黏性。④尤其是两年的跨年演讲影响力剧增,成为一个热点。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规律上有什么区分?在文化根基方面传统媒体是“内容”,新媒体是“人”;在系统特质方面传统媒体是“封闭的和集权的”,新媒体是“开放的和分权的”;在产品生产主体方面传统媒体是“媒体自身”,新媒体是“媒体和用户”;在对用户的态度方面传统媒体是“俯视的和教化的”,新媒体是“平等的和参与的”;在文化特质方面传统媒体是“庙堂式的”,新媒体是“江湖式的”;在接受终端方面传统媒体是“单一、单向和固定的”,新媒体是“多屏、移动和交互的。”新媒体最重要的特质“交互性”,除双向交互以外,它的表现特点还有:二次元的平面交互、三次元上下左右交互以及多维交互。还应理解“互联网是人的网络,而不是计算机的网络”。⑤

三、场景、仪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为王,所有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基于场景的,所有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战争都是基于场景的争夺。

我们身处在场景媒体时代,无场景无阅读,无场景无点击,无场景无流量,无场景无收益。“场景颠覆传统流量入口,反映的是这个时代消费精神的变化,是基于体验美学的场景经济范式。”⑥美国科技博客作者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和谢尔・伊斯雷尔(Shel Israel)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阐述了构成场景的五种技术力量无处不在,即“场景五力”――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五种力量,所以这场景五力正在改变着消费者和用户的体验,而且它们也深刻地浸入了传播场景。我们发现做新媒体的人无时无处不谈场景,不场景说明你还不会做新媒体。了解场景,就站在了风口上,谁能占据场景,就能赢得未来。身处场景媒体时代,媒体必须重塑与人的连接,重新构建媒介消费生态。胡正荣教授在《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战略》中所述:“Web3.0是场景细分时代,以场景、细分和垂直、个性化服务为特征”“需要以用户为中心(UC)、以位置为基准(LBS)、以服务为价值(VA)。”做新媒体就是要抓住和利用“移动、客厅、消费、汽车”等大大小小的细分场景。

互联网仪式和礼仪实现了互动性、移动性、跨越时空性的表现特征。仪式在新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加冕与脱冕”巴赫金(M.M.Bakhtin)的狂欢理论的一大特征,在狂欢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仪式和礼仪,模拟给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以及再为奴隶或小丑加冕,这种更新交替、肯定与否定不断地仪式重现,为用户提供了无穷的快乐。新媒体重要的是能为消费者和用户提供仪式再现化分享。比如:2015年春晚的“摇一摇”,2016年春晚“咻一咻”,都是仪式再现化。比如微信群抢红包,红包本来是春节老人给小孩发红包的仪式,到了互联网上就成了抢红包,很多用户连一分钱的红包也不愿意错过。掌握仪式,把更多的仪式放到新媒体的空间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社群。视频弹幕评论、网红直播打赏、狂欢节购物等也是新媒体仪式化的表现形式。利用互联网传播形态,设计、组织、再现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仪式,是吸引用户和占据市场的重要手段。

四、、狂欢

当下,让民众拥有相当自由发言权的新媒体社交平台比比皆是,除微博和微信外,还有知乎、论坛、贴吧、分答、得到、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AcFun、龙珠、繁星、全民TV、一直播、papi酱等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他们都以每个用户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热点、民生生活、文化娱乐、家长里短等无所不包的议题各抒己见,有文本性的,也有视频类的,内容特点多为幽默诙谐与讽刺搞笑,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思维,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媒体“和狂欢”阵地。当代社会文化体系对分为:一是大众文化层,学术代表有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二是精神分析层,学术代表有拉康・雅克(Jaques Lacan)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三是意识形态层,学术代表有斯拉沃热・奇泽尔(Slavoj Zizek)。

抓不住在新媒体中就难以立足,笔者认为当前新媒体分为两种:认知的和反抗的。众多的新闻媒体客户端就是一种认知的。认知的是主流媒体的主要产品,用户大量信息获取均来自这一领域。

在新媒体,更重要是反抗的,根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观点,抵抗是亚文化的核心特征,表现为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对于支配阶级和霸权群体的一种抵抗,比方说 《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将矛头直指电影《无极》当中的文化霸权。具有反抗的作品,阅读率高,转发率强。大众对于陈词滥调的抵抗,正是希望从主流媒体所强迫灌输的理解方式中解脱。如“大象公会”发出的文章“中国男人喜欢什么样的狐狸精?”(阅读量215万+)、“怕上火,难道你就不怕肾衰竭吗?”( 阅读量80万+)都是反抗的的表现。

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对新媒体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网络社区里,人们实现了交互式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是一种特殊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广场式交往,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的表达权利与自由,每个用户同时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在开发的网络里没有谁拥有天然的霸权。凡人可以说话,弱者尽情狂欢,参与狂欢的人只有一个身份――网民。如:“双11”的狂欢、“双12”的狂欢、“6・18”的狂欢让用户时时刻刻都感觉在狂欢的状态里。“映客、花椒、YY、斗鱼、虎牙、美拍”等全民直播网站充满了和狂欢,用户在直播平台上撒花、送保时捷等行为都是狂欢的表现。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世界极为相像。“全民狂欢本就是摆脱了常规的生活状态,人们大可不必像平时那么严肃认真、呆板教条,相反,尽可以在嬉笑打闹、放纵自我中释放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激情,这种生活就是‘翻了个的生活、反面的生活’。”⑦在社交媒体中,每一个人都过着一种狂欢式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抛在了一边,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们在生产、解读、建构中产生社会互动,形成狂欢的力量。”⑧网络新媒体的狂欢包括了情感狂欢和思想狂欢两种。狂欢的两个原因:不受现实、等级区分、身份地位、社会秩序等约束;身份的隐蔽性、发言的自由性、人与人的虚拟性。

五、分众、差异

分众和精准传播已是新媒体的重要因素。

在融媒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信息的海量堆积和渠道的无所不在使得信息对于用户而言不再稀缺。相反,用户的注意力作为一种不可再生和复制的准天然资源,成为市场追逐的对象。所以,新媒体进入分众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时代,掌握用户基本数据是做好“分众”传播的前提和条件,收集掌握用户的具体数据至关重要,依据每一个用户数据的个性需求,推送用户所需的信息和产品,要在优化信息、规避同质、实时传送、提升价值等方面下功夫。新媒体在分众化的传播上大有可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宽带技术、双向交互功能和移动终端便捷性,做好分众传播。做好分众传播的六个要点是:搭建平台、组建社群、汇集数据、按需分类、精准传播、个。

“居正出奇、创造差异”“与其更好、不如不同”这都是营销学的核心。

新媒体企业与波特五力模型恰恰相反:购买信息资源是高价的;提供用户服务是低价或免费的;入行门槛很低;替代品遍地都是;同行业竞争十分惨烈。按波特五力模型的基本要求来说互联网企业是基本不能投的,所以互联网每天都有新注册的公司,每天也有关闭或破产的公司,是进进出出最频繁的行业。就像硅谷天使投资界思想家彼得・蒂尔(Peter Thiel)所说:“如果你已经开始运营自己的公司,你必须谨记幂次法则,把公司运营好。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市场可能会胜过其他所有市场。”⑩“差异化”是办好新媒体的关键,产品的唯一性、平_的独特性、社群的黏合性、渠道的快捷性、服务的体贴性、技术的先进性等方面都能做到最好,你就达到了“与众不同”,有了这“与众不同”就有可能立足于新媒体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对用户而言还要在移动化服务、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垂直化服务上下功夫,因为这是做好新媒体的又一核心。如星座漫画大师“同道大叔”的微信公众号每篇文章的阅读几乎都超过10万+。这就是“我们需要更上一层楼,也需要与众不同。”

六、移动终端、粉丝经济

2015年以来,移动终端、智能硬件、直播应用三大“介质”正深刻地颠覆着媒介生态。目前,媒体已形成共识:移动终端的访问量占据媒体的半壁江山,而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扩散。美国移动商业先行者查克・马丁(Chuck Martin)专注移动互联网研究15年,一直是数字互动市场的重要级专家,他很早便精准预测到互联网革命的冲击并预言:移动革命将全面改变你我生活。由他撰写的《决胜移动终端》专著,描绘了移动营销当下和未来的一幅生动图景,让人们认识到运用移动终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英国的保罗・斯盖尔顿(Paul Skeldon)15年来也一直致力于移动领域的研究,他的专著《移动就是一切》一书提出的观点:未来一切都将是移动的,以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开始改变这一切,移动电子商务事实上已远远超出了商务的范畴,它是人类未来生产与生活的方式。移动时代来势汹汹而又瞬息万变,近年来,媒体机构在移动时代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创新速度远不及移动技术的革新。各大新闻媒体机构都在积极追赶移动终端的变局,所以,移动浪潮下的媒体正在觉醒,谁在“移动优先”的战略和战术上占领了制高点,谁就能在移动终端上抢占先机。“得移动终端者得天下。”

粉丝经济的特点: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社群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的行动能力,有很强的黏合性,有消费的忠诚感,形成了强有力的“圈子经济”。

粉丝经济最佳者就应是“小米”品牌了。

(当年雷军的手稿图)

在2008年,雷军就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以及“参与感、把用户当朋友、社交化媒体传播”的互联网群众路线,更重要的是他在时就提出基础是“粉丝文化”惊人之语,这不就是“粉丝经济”之原型。当小米开发产品时,数十万消费者热情地出谋划策;当小米新品上线时,几分钟内,数百万消费者涌入网站参与抢购,数亿销售额瞬间完成;当小米要推广产品时,上千万消费者兴奋地奔走相告;当小米产品售出后,几千万消费者又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的口碑传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撰写的专著《参与感》一书,对小米的参与感三三法则,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等观点进行了详尽阐述。粉丝经济分为两种形态,包括品牌的粉丝经济和偶像的粉丝经济。

七、技术、数据

新媒体一靠技术,二靠内容,而且是技术先行。科技延伸了媒介,媒介通过科技而大转变。在发展新媒体过程中,要重视互联网的三大定律: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迈特卡尔定律。当然首推是美国英特尔公司(Intel)创始人高登・摩尔(Gordon Moore)的摩尔定律,他将中央处理器(CPU)集成电路的复杂度预期设定为每两年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根据英特尔中央处理器从1971年到2004年的历史发展数据,说明了每两年增加一倍的摩尔预测,与发生的实际数据达到完美的吻合。吉尔德定律(Gilder's Law)是指主干网带宽的增长速度,它与摩尔定律是紧密相连的,主干网带宽的增长速度是运算性能增长速度的三倍,根据摩尔定律每两年运算性能提高一倍计算,主干网的网络带宽的增长速度大概是每八个月增长一倍,所以摩尔定律是吉尔德定律的前提和条件。迈特卡尔定律是由以太网的发明人罗伯特・迈特卡尔(Robert Metcalfe)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该定律则为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提供了一个估算的模式: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迈特卡尔定律则从宏观角度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渊源――这就是随着一个技术的使用者的不断增多,每一个使用者从使用中获得的价值不断增加。互联网三大定律的共性是提升扩大的同时使用者的费用不断下降,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技术公司的不断崛起为这三定律的共性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数据流动性越强,生成的结构性也越多,使用者关系越清晰。”因为,今天是一个数据运营、用户经营时代。要想达到精准传播就必须掌握一手的大数据,建立属于自己的云计算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密不可分,没有云计算(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技术支撑就不存在数据的获取、储存、归类、分析、处理、分发、运用、管理……大数据的五大特点:海量的数据规模、高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甄别数据的真实性、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以《今日头条》为例,它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推荐引擎产品,精准定位人群进行传播,根据用户所在城市,自动识别本地新闻,精准推荐给当地居民。还可根据用户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自动计算并推荐其感兴趣的资讯,用户阅读时,能够在0.1秒内计算推荐结果,3秒完成文章提取、挖掘、消重、分类,5秒计算出新用户兴趣分配,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用户用得越多它就越懂用户的爱好和需求。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消费者触摸时间的增长,用户的精准属性(自然属性、性格标签、人群分类)、精准消费时段、精准位置已经全部数据化,自然意义上的消费者成为数字系统中可跟踪、可预判的“消费者画像”。正如张波在他的专著《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一书中所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行为规律都被记录成数据,都可以找到规律、做出分析,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而来源就是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制定战略布局,利用大数据谋划战术策略,利用大数据组织产品制作,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传播,利用大数据做好服务转型,利用大数据深入经营用户。数据越多就越有逻辑,逻辑越多决策就越准确。

八、链接、矩阵

链接是互联网的特质,没有链接就不存在互联网,更不存在新媒体。内容产品是否具有奇异性、唯独性、超凡性、“病毒”性是超级链接的关键,产品能否实现转化和变现就在于更多的链接实现点击。新媒体的产品能使更多用户链接观看、倾听、转发、购买、使用、把玩……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我特意提到“把玩”一词,“玩”就是一种体验,就是娱乐、开心和消遣,新媒体是让人玩的地方,让人产生的地方,让人尽情狂欢的地方。在唐兴通专著《引爆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一书中说:“如何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人际传播模式,发挥人际优势,也将成为将来大众传播的新趋势,重点是人与人的连接。”

矩阵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在自己的数据库和云端储存上建立矩阵总控平台,包括中央厨房及平台与端口间的矩阵连接,尤其是多灶眼中央厨房非常重要。没有矩阵就形成不了合力,形成不了品牌;没有矩阵就是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加大;没有矩阵就是散兵作战,形不成集团作战效应;没有矩阵永远是小农经济,形不成自己的生态闭环。

九、竞合、共享

“互联网时代,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获得成功。”

在美国,苹果公司、脸书(Facebook)、谷歌、GoPro四大公司集体碾压传统媒体。苹果推出新闻(News)服务:传统媒体遭受冲击;脸书新闻快线:绝杀主流媒体;谷歌“新闻实验室”:超人拯救新闻业;GoPro开放视频平台:媒体帝国计划。实际上,科技公司觊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版图由来已久。苹果新闻(Apple News)已吸引超过50家全球一流媒体入驻,其中包括纽约时报、路透社、彭博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每日邮报等。脸书与多家媒体进行深入合作,其中有大西洋月报、国家地理、纽约时报、卫报、英国广播公司(BBC)、BuzzFeed网站等媒体。互联网科技公司凭借算法、流量、平台、技术优势,技术公司的内容之路看起来“一往无前”。传统媒体却再次站上了十字路口:左手对抗,右手合力。传统媒体机构将来与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它们的技术、网络、数据、平台、社群、链接、交易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太大了,无法抗拒,越早携手越好!

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使用权胜过所有权”已经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词语,它使得一直闲置的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并且影响着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习惯。优步(Uber)、空中食宿(Airbnb)是共享经济下的第一批创业公司,目前,这股热风也刮到了新闻行业,曾经“闲置”或开发不够的资本、人力和社会资源开始在编辑室里大显身手。共享概念包括众筹、众包、联盟等。资深财经女主播黎婉仪《风云再汇》节目众筹开创了财经社交平台的先河,为媒体的转型在众筹、众包和联盟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放和共享是搞好新媒体的关键,平台开放,欢迎共享。在共享经济的感召下,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共享通道、共享资源、共享社区、共享收益。这是一个共享经济时代,共享更多时候是基于人格的背书,这意味着可以长久收获越来越多的信用,与他人共享越多,你获得就会越多,越是共享,就越是获得。

十、估值、盈利

全球代表性媒体估值有四种趋势:一是传统媒体估值相对低迷。根据2015年9月风投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统计数据,老牌媒体《华盛顿邮报》估值2.5亿美元,《波士顿环球报》估值仅为0.7亿美元。传统媒体估值不高已成普遍现象。二是对互联网原生媒体估值看好。以报道青年亚文化起家的免费杂志和媒体联合企业微思(VICE)为例,在资本市场上该公司估值达到了25亿美元,其视频内容、多元业务和盈利模式矩阵,为微思带来超高溢价。三是财经媒体获得高估值。2015年7月,《金融时报》集团被日本经济新闻社以13亿美元价格收购,这一价格实际上高于媒体本身盈利能力,究其原因,这可以归于财经媒体的品牌溢价,以及在资本市场上占据的话语权。四是与社交科技公司横向比较差距巨大。微思在资本方面表现亮眼,但要与科技巨头估值相比就不在一个量级,科技媒体的估值令人惊叹,脸书估值为3401亿美元。照片分享网站品趣思(Pinterest)估值110亿美元,尽管到现在品趣思还一分钱没有赚到,但其清晰的定位模式和用户画像,以及商业潜力,让资本对其分外偏爱。品趣思估值是互联网媒体微思(25亿估值)的4.4倍,是传统媒体《波斯顿环球报》估值的200倍,社交科技公司因其巨大的用户量,商业模式的清晰可见,获得资本市场青睐,而这一势^,让所有媒体望尘莫及。

传统媒体可能有利润空间,线性的增长还有,但指数级增长不大,所以,没有溢价空间,价值不高。互联网科技公司可能暂时无利润,线性增长一般,但未来指数级增长巨大,所以,溢价空间很大,估值水平很高。“形成这种估值的原因是现在衡量企业价值的模式变了,指数级的增长取代了线性的增长,这就是从0到1的创业维艰法则,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大公约数。”

要想有好的估值应从这方面着想:拥抱“社区、社交、社群”吸引流量;“精准”用户画像,实现精准服务;“科技”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盈利模式”是清晰可见并能持续增长;给你我他充满“愿景”。

盈利模式要清晰可见,短期砸钱是可以的,长期砸钱是不可能的。盈利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强力爆款内容;二是打造全产业链的生态圈。就像美国作者安妮塔・埃尔伯斯(Anita Elberse)著《爆款――如何打造超级IP》一书所述:“最终,在数字化的引领下,一起产业皆为娱乐业,所有行业都要运用爆款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打造全产业链布局的生态圈,包括新闻、财经、网络文学、娱乐、影视产业、游戏、音乐、咨询、体育、旅游、电商等产业矩阵,从上游的IP版权起步不断衍生扩展,达到优质流转,以及二次价值变现,形成独有的商业模式和生态闭环。实现盈利的思考方向包括融汇资源、搭建平台、采集数据、再造云端、跨界连接,交叉矩阵、凝聚社群、服务用户、精准传播、情怀销售、共享收获、提升估值、品牌溢价、充满愿景。

提高拥趸转化率,加速迭代更新,降低获客成本,增强流量变现,实现盈利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结语

互联网视阈下的融媒新思维和路径有三点:一是尊重互联网的文化属性。二是尊重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三是尊重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科技延伸媒介,媒介更新人文,人文重塑商业规则。要清楚:“我们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家庭。”要坚守底线勇开拓,敢于创新不逾矩。始终坚持以用户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技术为基础、以投入为前提、以资本为纽带、以盈利为目的,完成媒体转型升级的蜕变。

注释

①③韩布伟《泛娱乐战略》,北京妇女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页,第78页。

②④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70、78、260、84页。

⑤兰迪・扎克伯格(Randi Zuckerberg)《社交的本质 扎克伯格的商业秘密》,中信出版社,2016年5月版,第200页。

⑥吴声《场景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2月版,第41、115、120页。

⑦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理论建设》,2006年第5期,第66 ~ 68页。

⑧马思远《反抗的:讽刺性段子的生成机制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6年5月,第32页。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百度百科,http:///link?url=Ecf7xESKW_5eWTLbTnAnNZWFmvA_JHTWagTmDfla4TwqR9uobJYqw7DCs48QOyH80WH7LX8f4N2s59uz-Q4dKJuzIuIqXdhYctVvmk61H3g9tVp73Riuhr-iO08IGstojy2qJcvA0G_s9slWncHtFa.

彼得・蒂(Peter Thiel)《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版,第122页。

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创业维艰》,中信出版社,2016年2月版, 第294页。

查克・马丁(Chuck Martin)《决胜移动终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黎万强《参与感》,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