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土建技术论文

土建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5 11:27:2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土建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土建技术论文

篇1

2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施工结构设计不合理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由于施工现场环境比较复杂,施工场地有限,并且高层建筑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并不能完全合理的设计工程结构,从而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普通的建筑相比较,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受力情况更加多变,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时,必须对建筑内部受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为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供保障。

2.2施工组织不合理在进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首先要对施工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但在实际施工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安排专门的检查人员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查,导致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存在一定的隐患。部分施工单位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而现有的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施工经验不丰富,施工技术不能满足施工需求,从而对高层建筑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

3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3.1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共28层,其中地上26层,地下2层,建筑总高度为172m,建筑的总面积为98214m2,该工程地下2层的主要组成元素是钢筋混凝土,地上部分采用两侧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简体,中间为结构型钢结构的形式,在地上5-9层、20-22层、26层处采用钢桁架联合,建筑外墙采用金属玻璃和抗震墙材料。施工现场的土层地质条件从上到下依次为填土层2m、粉质粘土0.6m、淤泥质粉质粘土12m、细砂3.1m。

3.2地基施工技术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首先要做好地基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支撑地上部分施工,由此可见,地基的施工质量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目前,施工单位在进行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时,经常会使用地基桩基础施工技术进行地基处理,地基桩基础能适用于不同的地质结构中,在复杂的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高层建筑的基坑深度比较大,施工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进行基坑施工时,为保证基坑施工安全,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技术。常用的深基坑支护技术有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土钉墙支护技术等,在本工程中,施工单位通过对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决定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进行基坑支护。

3.3钢结构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施工技术难度低、抗压性能好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钢结构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要严格的按照设计要求,对施工使用的钢筋进行认真的检查,确保钢筋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施工人员在进行钢结构加工时,要严格的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3.4混凝土施工技术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经常会采用混凝土结构,因此,加强混凝土施工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时,首先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严禁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施工人员在配置混凝土拌合物时,要严格的按照事先确定的配合比进行操作,并控制好搅拌时间和搅拌温度,混凝土拌合物搅拌结束后,施工人员要对其质量进行认真的检查,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符合相关规范;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浇筑过程中,做好混凝土振捣工作,严禁出现过振、漏振等现象,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浇筑、振捣结束后,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查合格后,要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时间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不能少于7d。

3.5绿色环保施工技术很多高层建筑施工处于城市繁华地区,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做好高空防护工作,避免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发生高空坠物的现象。由于施工过程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因此,施工单位要在施工周围设置隔音墙,并尽可能选择能吸收施工噪音的材料,从而减少噪音污染。

篇2

数控机械施工需要依托多个技术平台如数据采集、机械控制、现场定位、三维模型设计等,结合通讯技术对现场资源进行优质整合,最大限度走出时间与空间局限,应用机械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实时跟踪管理和施工情况的精准控制。数控机械施工现在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如公路、矿山、机场、公共工程等,利用智能控制系统与机械相联合组成智能数控设备完成多个关节的施工任务,并完成压实与验收。这种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分环节、分工序的精确控制与多机械、多标段的高效组合,在专业化平台辅助应用下完成建设任务。比如昆明机场跑道的水稳施工使用数控平地机即可完成无需挂线,高速公路精加工层施工也无需放样测量可直接完成。数控机械施工技术之所以能够发挥众多优势,关键在于应用GPS或实时动态定位控制技术明确机械位置和状态,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对三维化模型进行校准,从而准确的操作指示引导施工人员控制机械精准施工。与传统机械化施工低效率、数据反馈不及时、安全性差、对外部条件依赖高等问题相比,数控机械施工在多种技术平合下可高效完成施工人物,节省时间、人力与成本,提升施工安全性,施工中同时完成质量监控,实现管控一体化,减少返工现象。路基填筑数控施工技术流程如下。路基填筑数控施工技术流程设计数据导入系统,架设定位基站运料车装、卸料数控推土机将料堆散开,自动调整铲斗进行物料粗平数控平地机根据设计对比自动调整铲刀进行精平数控压路机碾压,实时显示所压区域的压实度和压实遍数完成及时提供动态数据。

2数控机械技术应用实践分析

数控机械技术凭借自身多重优越性能在公路土建施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我们以某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某一标段中300m精加工路段为例,分析下数控机械技术的实践应用情况。

2.1施工后标高误差

施工标高数据的对比是可以凸显施工技术精准性和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传统施工技术标高数据对比,数控机械技术在减少误差提升精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们以具体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比。某高速公路标段内不同方法施工后标高检测结果对比见表1。从实际数据对比情况来看,应用数控机械技术辅助施工在标高控制方面显著缩小了误差,提升了精度与精确性,可见数控机械技术在公路土建施工中优越的控制性能,有助于加强施工管控。表1某高速公路标段内不同方

2.2施工成本与效益

传统机械施工中,需要数名施工人员进行测量放桩、护桩,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且需要反复核对确保精准性,对外部天气条件以来程度较高,且施工人员安全情况缺乏保证,后续工作中还需要人工指导机械就位,反复收集整理数据,工作量大,在面临工程数据或设计变更时无法及时有效进行调整反馈,甚至可能导致返工。但是数控机械技术则不同,它可通过三维建模和多技术平合应用完成数据整合,无需放桩即可进行是施工,不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与资源,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且在地误差高精度控制下,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完成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动态监控全程,实现一体化施工,无论是施工成本还是施工效益都有切实保障。为进行直观有效对比,我们以高速公路某路段为例进行施工试验,对比施工成本和施工效益,数控产品选择美国Trimble公司GCS900系统,在长为300m的精加工路段分别应用传统施工方法和数控机械施工技术各施工150m,对比施工效率、施工误差、施工成本。两种施工模式施工效率、施工成本对比见表2。结果显示,数控机械施工可显著提升施工效率,降低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施工效益好。人力投入的减少并未影响施工数据收集,既避免了施工人员对机械施工的干扰,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节约人力和成本投入,二者成本上的显著差异证实了数控机械施工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广泛使用并推广数控机械施工能够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投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应用实例

目前数控机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公路项目建设,比如江西省昌西南连接线TJ合同段引进数控机械化设备天宝GCS900系统,应用于超宽路基平整施工。传统路基平整施工方式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桩与桩之间的精度较难保证,未解决以上难题,数控机械系统被引入基建施工,以美国天宝GCS900系统为主,集成了精准定位技术、通讯技术、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SPS930全站仪、MT900靶标、车载电脑、传感器、电台、光棒指示及液压/电源模块数字设备,实现了一体数控机械化施工,在路基平整中可以做到了无桩化施工,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在公路工程施工运用过程中,数控机械化施工产生了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控制了施工的质量和精度,减少了作业行程和运营成本,并且低碳环保,数据永久保存,便于管理,为后续的道路维护养护提供相关资料。数控机械化施工技术的引入,为公路土建施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较之传统施工方法,至少提高效率(缩短工期)35%以上,是成功的应用范例,值得在公路土建领域大力应用推广。

篇3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大多采用大开间设计,不同功能区域间使用软隔断加以区分,如使用低矮屏风、植物、透明物等半隔断不同的使用空间,或是通过赋予不同功能空间相异的色彩基调进行空间的软隔断。

1.2一体化趋势

一体化主要是指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相近或相类似的空间功能进行合并,通过综合服务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二是在相关空间布局过程需要考虑读者具体活动的规划,如读者在展开小组讨论的同时需要检索或独立思考时,希望能够迅速位移至相关区域。图书馆应在考虑到读者具体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相关区域,以模块化形式呈现,以此来提高用户的空间使用率。

1.3灵活化趋势

灵活化是指图书馆空间布局及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可以根据其使用情境的需要,对空间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其当下的需要。为实现用户空间使用的弹性化,图书馆通常配备一些可移动桌椅、可调节家具等,方便用户通过桌椅、家具的排列组合设计相应的使用情境。

1.4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是读者空间需求的必然结果。调查表明,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包括自习空间、小组协作化学习讨论空间、高科技网络交流平台、娱乐休闲空间等。

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2.1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交流学习的殿堂,必须是一个能够让读者产生轻松感、愉悦感,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意热忱的空间,因此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2.1.1亲近感

图书馆空间能够让身处其中的用户体会到自己是空间的主人,徜徉在图书馆空间内,用户能够全身心放松,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开展阅读、交流、学习活动,从而找寻到感官体验、心灵体验的内在归属。

2.1.2便捷性

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合理、运作高效,一站式服务便是图书馆空间便捷性的最好体现,用户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基本的综合服务,免去了奔波的劳碌和束缚。便捷性的另一体现便是自助式服务的开启和普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开展书籍借阅、归还,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内的各类资源。

2.1.3人性化

我们应将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评判图书馆空间设计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在采光设计中,尽量使用自然光,室内放置多种绿色植物,让读者感受与大自然的贴近。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卡通装饰的迎接牌、标语牌或温馨提示牌,让用户感受到图书馆空间设计细节处的人性化。

2.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流程

图书馆空间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建筑物空间设计。用户群构成的复杂性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流程。首先,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有严格缜密的规划过程,即用户空间需求调研活动。图书馆应通过问卷调查、馆内实地观察、小组访谈、一对一访谈形式,收集用户使用图书馆空间的相关数据,开展分析,深度挖掘用户各类空间需求。其次,规划者应该以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结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与建筑师的合作,将新技术的预期影响融入至馆舍规划设计中,形成若干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在用户群中公布,邀请用户对不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决策。以宁波市图书馆为例,其“第三空间”项目规划设计了6个方案邀请市民朋友参与现场评选。该方案竞赛评选由市民投票评选和专家会议评选两部分组成,其中市民投票评选权重为20%。最后,图书馆还应根据用户的评价及反馈意见对所选定的设计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即使是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及项目完工后,图书馆仍应积极地收集用户对于空间的反馈意见,通过适时的持续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空间功能。

3图书馆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纷纷通过实施空间再造及服务转型,积极为用户打造无可替代的具有时代元素、充满活力的空间。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其空间再造工程始于2009年,经过3年的规划设计,浙江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形成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及社交空间等功能区域,为用户营造了一种分享的文化和分享的环境。它既是一个用户的信息社区,又是一个打通的空间,将图书馆过去传统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变革成为双向的、互动的空间服务模式。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领域,上海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别具特色。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定义了一种新可能。“创•新空间”像一个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创意工作室,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全媒体的专题信息服务,为创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化空间,体现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图书馆突破了从前只提供书籍、资讯、信息的传统空间角色,通过为用户提供创造工具,激发其创意灵感,引发其思维变革,而真正成为了学习、探索以及开创思维的场所。

篇4

2图书馆中Web2.0技术存在的问题

Web2.0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大量、普遍的使用,而且有的图书馆虽然使用Web2.0技术,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缺少深度与多样化。另外,Web2.0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技术,在Web2.0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之前,用户都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培训,这个工具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都太陌生了,导致图书馆的管理员对Web2.0技术都是陌生的,这样一来就大大影响了图书馆的竞争脚步。

3Web2.0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改善策略

3.1拓展RSS服务的推送力度

虽然目前RSS服务被大部分的图书馆系统录入,但是其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化,在实用性方面上有很大的缺陷。所以在以后要加大RSS服务的推送力度,不仅仅要开通新闻公告类的信息专栏,还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期刊、新购图书以及数据库等等。对于图书馆相关活动的任何信息都要更加详细。例如借书的日期、预定图书的提醒、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的提醒等等。通过加大RSS服务的推送力度以及丰富推送信息的内容,加大用户对RSS服务系统的认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对RSS服务的使用习惯,还要用新的方式来弥补,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2利用图书馆自身优势,提高图书馆参考、咨询的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汇聚的平台,如此,图书馆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图书馆技术水平的建设,对于前来咨询、参考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特别是当图书馆应用了Web2.0技术之后,要加深Web2.0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深度,不断发挥这个技术中的优势,加深服务深度。同时举办一些过程比较创新、符合多样化需求、利用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讲座,建立一些虚拟的网络课堂,利用在线课堂以及在线咨询,丰富用户的教育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深度与水平。

篇5

2对图像处理工作的帮助

目前无论是任何地点,都能够看到监控摄像头,视频监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种现象。视频监控强调视频的清晰度,才能够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随着出现的各种图像处理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在不断地提高。而针对图像处理这一任务,出现了各种处理软件,并且随着人们对图像清晰度提出的新要求,这些软件也在不断的完善。

2.1常用的图像处理功能

下面为大家分析一下在图像处理时候,对软件要求的几项功能。模糊图像清晰化功能。实际拍摄中,焦距、运动等对图像进行的影响,出现图像模糊化,运用处理软件使原本模糊的图像清晰。该项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消除噪声。很多视频拍摄完毕后,都会有很多干扰的声音,覆盖了我们需要的声音。利用自动增强的功能,能够使该图像所要反映的内容更加突出;同时还能够对图像进行锐化处理、将其锯齿消除。同时,由于很多监控设备像素不是很高,拍摄出来的画面在放大之后会出现一片马赛克的现象,可以运用软件将马赛克弱化。在拍摄物体的时候,如果该物体是背朝光源,就会出现拍摄出来的画面很暗,无法看清楚物体的原貌,这是就可以用明暗校正的功能来处理该图像;图像的重建功能。可以将拍摄的画面分为多个帧,将帧进行融合,然后将模糊的部分进行清晰化处理;如果图像中出现的人物面部不是很清晰,可以通过帧平均的方法,使人的五官变得更加清楚;对动态视频处理的功能。可以将拍摄中画面的亮度、明暗对比、噪声等问题进行处理;因为光线、监控机自身的原因,造成了拍摄的画面出现了失真的问题,可以通过还原图像的功能,使原本图像的颜色真实展现在人们眼中。

篇6

关键词:文化 中国特色 图书馆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强调文化强国战略。如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图书馆,作为民众提升文化水平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建立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只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发挥文化强国的作用。

一、我国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文化强国”的矛盾分析

就我国现存图书馆的体制而言,大致可将图书馆分为两类:

1、公共图书馆: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泛,但由于我国图书馆建设的不成熟,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这类图书馆数量少,覆盖面低,藏书少,藏书的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公众的阅览需求。以全国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市为例,依据相关的统计,北京市目前拥有大小图书馆7000多个,而其中公共图书馆仅有300多个,占总数的不到5%。

2、内部图书馆:一般由单位独立出资建设或社会慈善捐助而来,其服务对象是本单位内部的人员,基本不对外开放。在我国,大多数的单位或企业一般只有小型的阅览室,很少有独立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量相对大的图书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图书馆不仅仅拥有大量的藏书,还有数量可观的报刊和电子读物,此外,一般还配备有先进的现代化数据库。但是,这些先进、藏书量大、图书资源相对丰富的图书馆,其受众却是少数人,一般的公众难以享受,其资源利用率很低。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这种服务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其公共性,为民众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和公共的知识服务。“公共的”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是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资源共享。这就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是属于公共的,因此公众有权在图书馆无偿使用信息资源。既是公共的,就是基础的,提供这种公共信息的主体就因该建立便捷的途径,使公众易于享用和接受。既是公共的,就应该是平等的,全社会的公众都应该是读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对象,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会。

显然,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建设现状没有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更无法与“文化强国”的战略相协调。文化的作用在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物理缩影,其不健全的体制使其难以发挥其核心价值,也就很难在文化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人民文化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应该“因地制宜”,“因差制宜”,依据不同地域的情况,不等文化水平层次,建立差异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1、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相互联合

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应该突破原有体制的限制,实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向全社会公民开放。在两种图书馆中推行“一卡通”制度,实现图书资源的完全开放。也就是说,内部图书馆因该转型,推行体制改革,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化,逐渐向公共图书馆转型。

出于对单位组织管理的考虑,内部图书馆完全的对外开放需要各方条件的成熟,真正的开放很难实现。在转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内部图书馆可以不断地完善其数字图书资源,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图书馆,从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2、等级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相互补充

在省级和相对发达的市级城市,应该建立层次相对较高的、一定数量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性图书馆,首先要规模大,拥有足够的藏书空间和阅读空间,有专门的阅读区域,并且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设置儿童阅览区和残疾人专用阅览区,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要有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学科分类详细的图书系统。不仅是纸质类图书,也包括相应的电子图书、电子读物、光盘、录像带等等;不仅是中文图书,还要有一定储量的外文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读者的需求。再次,要有健全的互联网体系,可以实现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有无;要增设先进的科技仪器,帮助读者阅读外文书籍、记忆书籍内容等;实现读者馆内阅读和馆外阅读的统一化,完善数字图书馆体系,使读者可以随时的“进入”图书馆阅览。

在综合性的图书馆之外,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当数量的社区图书馆。在城市的主要社区、街道,建立小型、特色、分散的社区图书馆,方便民众在闲暇之余学习文化知识。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种类可以依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但社区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为居民提供生活信息、就业信息、人才信息和医疗信息等。还可以依据社区的特点,建立特色社区图书馆。例如,在钢铁集团的社区内,设立以专门的钢铁技术信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医院职工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以医疗信息、医疗技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综合性的社区,设立以养生、保健、美食等读物为主的图书馆等。

3、推进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的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拥着着庞大数量的农民。农民,虽所占人口比重较大,但其文化水平层次却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步伐。“文化强国”的建立,不可忽视对农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建立健全覆盖面积广,涵盖人口众多的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势在必行。

我国应该推进县级以上乡镇的图书馆建设,争取达到“一县一馆”。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当数量的图书信息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可以和县级以上的图书馆形成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图书信息服务站建设,可以依据不同村镇情况,提供特色的信息服务,在藏书的选择上,在丰富种类的同时,尽量符合当地的情况。例如,在小麦种植区域的农村,建立与小麦种植等相关的专业的图书服务站。

只有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才能为“文化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淑贞.英国社区图书馆见闻与中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

篇7

2.土木工程建筑创新施工技术

2.1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当中各种大型以及超高层建筑的涌现,其中深基础施工是保证大型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深基坑工程主要包括了岩土工程勘察与工程调查、支护结构设计、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地层位移预测与周边工程保护、施工先创量测与监控5个方面。目前,针对不同的施工要求深基坑支护方法也越来越多,包括混凝土灌注桩、人工挖孔桩、预制桩、深层搅拌桩、钢板桩等。所以在具体的土木工程当中,科学设计预计处理深基坑支护结构,并且采用安全合理的支护技术措施保证深基坑施工十分重要。土木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作用就是在基坑挖土期间能够达到挡土、挡水的作用,保证基坑开挖与基础施工顺利进行,同时不会对周边建筑物、道路等产生影响。部分支护结构可以重复利用,而部分支护结构会埋在地下,因此支护结构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需要经济合理。几种常用的深基坑支护技术:钢板桩支护、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土层锚杆支护、锚喷网支护等。在具体的应用当中,钢板桩由于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应用较广。

2.2新型预应力技术

关于新型预应力技术,需要着重描述的应该是体外预应力[3]。与体内预应力结构相比,体外预应力的施工要求更低。考虑到体外预应力的特殊性,即体外材料不能够与预应力结构发生共振,一定要保持其单独振动。这是因为当体外预应力发生共振时,很容易导致预应力筋的弯折疲劳。在预应力技术当中,设置预应力结构十分重要,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施工工艺流程。在具体的结构设计当中,要充分了解土木工程的特点以及荷载性能,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预应力施工方案。

2.3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

灌注桩施工比较简单,可以采用机械钻孔或者是人工挖孔的方式,不需要使用大型机械,并且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振动以及挤压周围土体带来的危害,其经济成本也低于地下连续墙低。一般情况下,当基坑深度达到8-14m时,可以采用排桩。柱列式灌注桩的工作比较可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帽梁整理拉结作用,特别是在基坑边角处,帽梁应高连续交圈。当要求灌注桩需要起到抗水防渗作用时,应该保证桩间与桩背的深层防水搅拌桩或者是旋喷桩的作用。如果施工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为严格时,为了有效降低排桩的变形,应该在软土地区对基坑底部沿灌注桩周边或者是部分区域用水泥搅拌桩等进行加固,有效保证被动区的抗力。随着钻孔灌注桩逐渐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广泛,在加强技术的同时应该对使用到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等作出更加细致明确的规范,保证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更加完善。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未来发展

3.1产业化

将土木工程变成产业化,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5]。借助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中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与人工强度,实现更加高质量的流水线作用。这种产业化模式需要相应技术的支持,将建筑施工变成一体化作业,形成一种标准化的施工技术代替原有的人工施工。借助产业化,使用更加先进的施工设备与技术,在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人工施工危险指数,更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

3.2生态化

低碳理念与低碳经济的不断渗透,土木工程施工本身就与环境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解决这种矛盾实现土木工程施工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就成为了建筑施工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充分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在最大限度之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做起。首先是从建筑材料,加大研发力度向节约型、环保型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同时从施工机械设备方面进行优化,提供施工效率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从废物利用的角度考虑尽量少产生工业废料,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有效节约资源。同时建筑技术方面肯定也会再次得到一定的创新,更好的作用于具体的土木工程建设当中。

篇8

二、低碳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技术是指用于建造低碳住宅的各种技术,它涉及到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多项专业内容,横跨整个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的前沿领域。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建筑物本体低碳技术、建筑系统低碳技术和建筑系统低碳技术。建筑物本体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低碳设计和低碳建筑,施工及装修。建筑系统低碳技术主要包括能源供给系统,排放系统,建筑设备系统,和通风系统。建筑系统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绿化系统,运行设备控制和废弃材料循环利用系统。其中又包括了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地热发电、浅层低能、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用地控制、朝向控制、日向控制、风向利用、地形、地下、住宅选择等。体型系数控制技术、窗墙比控制技术中水、雨水收集处理与回用、透水材料的应用等多项技术。我国低碳住宅技术自20世纪80年起步,至今已取得较大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首先,住宅低碳技术科研成果显著。包括节能建筑体系、新型节能墙体及屋面保温材料、密闭节能保温门窗、供热采暖系统等许多方面,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多项,获建设部科技进步奖的69项,主要包括住宅建筑适用技术研究与珍珠岩保温砂浆、带饰面聚苯板内保温、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旧房节能改造、保温复合墙体和屋面、混凝土岩棉复合外墙板、供热管网水力平衡技术、已建建筑节能改造、空心砖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房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浮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等。其次,部分节能产品产业规模上也有十足的发展。

三、建筑技术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建筑中,利用新型的施工技术意义重大。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新型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以及进度,同时还能促进建筑工程在行业的先进水平以及地位。并且在百姓对建筑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建筑施工中采取新型的技术,即可以有效的完善工程施工技术体系,同时更有利于现场管理。在现代建筑中,均提倡人性化、科学化、整体化以及创新的管理模式,而传统施工技术很难达到这一层面,所以,以现代先进技术相比,后者更能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整体需求,而且能够让地域化特点彰显出来。在对传统的施工技术进行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与现代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来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且能够表达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新型工民建技术体系,并积极的将其应用在工民建工程中,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篇9

1概述

图像监控系统在工业、邮电、银行等部门应用较多,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尚处于初期和推广阶段。该系统将现场摄像机摄得的图像通过一定的通讯通道传到监视中心,即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图像监控在电力系统中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适用于无人值班变电所,监视变电所的设备运行和操作状况、发热情况,解决防火、防盗问题,并逐渐与操作人员现场操作的远方监视相结合,必要时各监控中心的图像信息数据要上局计算机网络,供网络用户察看。

(2)由于变电所之间距离较远,通常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通讯是用光纤、微波或电话线等方式进行连接,图像信号传到监控中心必须经过压缩和解压缩,因此图像质量较之现场的模拟信号稍有损失,必须选择好的压缩和解压缩的方式以尽量减少图像的损失。

(3)变电所设备的图像监视以静态物体为主,

动态物体为辅(如操作、防盗等);监视平时需登高或带电位置的设备情况,如渗油、发热、冒烟等状况;电力大楼的各管理、监视用户通过MIS网的终端进行监控。

(4)要有撤防和布防功能。当变电所有人工作时,要撤防,以免误报警。当变电所位于无人状态时,要布防。

(5)控制功能的主要对象是云台和镜头,包括云台的左右旋转、上下俯仰、镜头聚焦、光圈调整和变焦变倍功能。对于多个云台和镜头的控制,一般采用诸如89C51,8031等单片机加以选择和控制。

2电力系统图像监控的组成

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图像监控主要由摄像机、云台、编码器、解码器、画面分割器、视频监视器等部分组成。另外,还需与照明系统和防火、防盗系统相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

2.1摄像机(包括云台)

摄像机可分为:黑白、彩色、广角、调焦、一体化等多种,适用于不同情况,技术参数也各不相同,黑白摄像机适用于光线不充足地区及夜间无法安装照明设备的地区,可选的分辨率通常高于彩色摄像机。彩色摄像机可以观察设备的红绿灯等情况。一般在变电所采用彩色摄像机,经费紧张或摄像机数目较多时,在电容器室、电缆层等地可采用黑白摄像机;门厅可采用广角镜头的摄像机;控制室、开关室宜采用连带镜头、自动光圈的摄像机,对准目标后能迅速自动调整,不会因支架的抖动或人工因素造成调整困难;球型一体化摄像机是将摄像机、光学镜头、全方位云台、解码驱动器以及附属的底座和防护罩,集成在一个单元中,可以嵌入天花板、吸顶安装或支架安装,适用于室外和主控室墙壁距监控屏较远的地区。室外摄像机还可内置自动温感排风和自动防霜装置,可进行64点全方位预置,随时对2~3台主变油位、中性点闸刀、电容器以及围墙外场景进行监视,总体上降低成本。

此外由于压缩方式对图像的限制,如果图像传递后清晰度最高只能做到640×480,则摄像机的只要选择480线水平清晰度即可,不必选择太高清晰度,以免增加造价。

2.2视频监视器

监视器可分多种:工业监视器、电脑屏幕、电视机、数十台监视器组成的电视墙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一般采用计算机作为监视器的,易于操作和控制,由于要显示多画面图像,宜采用17英寸以上的屏幕。采用电视机作为监视器,价格便宜,但图像线数较低,对图像要求较低的场合比较适用;工业监视器清晰度较好,但控制和调节参数的灵活度不如计算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工业监视器并用的方式。

2.3画面分割器

使用画面分割器能同时显现前端多个摄像机输出的画面。它分为固定式的四画面分割器和4个以上的多画面分割器。在监控室用计算机进行监视时,易采用4画面分割设备,既使每个画面比较清晰,容易观察,又可以观看多个图像;4个以上的画面比较小,且设备的价格比较高。

2.4编解码设备及相应的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远程的图像传输涉及到图像的压缩和解压缩,一般编码器放置在变电所的控制室内,将现场的图像数据压缩为数字信号,传送到监控中心,解码器放置在监控中心,解开压缩的数据。编码器和解码器是互相对应的。有一对一的配置方式,也有一对多的配置方式。基于主机的视频图像压缩技术有面向硬件的和面向软件的(如Intel的In-deo)两大类。面向硬件的是基于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算法:

(1)视频图像压缩算法DVI(数字视频交互),压缩后图像数据率为1.5Mbps。

(2)用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中的H.261算法。

(3)用于动态图像压缩的MPEG标准,目前有MPEG1,MPEG2,MPEG4三种算法。其中MPEG1的图像质量与家用电视系统相近,压缩后的数据率为1Mbps~2Mbps,亮度信号的分辨率为360×240,色度信号的分辨率为180×120,每秒30帧。MPEG2算法的原始目标是对每秒30帧的720×572分辨率的视频信号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数据传输速率为5Mbps~10Mbps。

目前应用较多的为H.261,MPEG1和MPEG2三种方式,由于变电所的图像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静态为主,因此三种方式都适合,当然,高倍率的数据压缩是以损失原始数据信息量为代价的,会影响到传输图像的质量。

3图像监控系统方案的比较

3.1监控与通讯

(1)监控方式

1)由调度或监控中心(在局大楼内)统一监视、控制,适用于变电所数量不多,分布较集中的电力局。

2)由若干监控中心分别监控变电所,再将图像上传到局大楼的方式,三级结构,适用于变电所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

3)监控中心与MIS网终端应有一定的优先级,一般来说,监控中心优先控制和操作,MIS终端只能监视和切换画面,两者不能有冲突.(2)通讯与传输方式

图像视频信号的传输途径有多种:一点多址小微波、音频电缆扩频通讯传输、光纤2M数据口传输、电话电缆传输等方式。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光纤传输效果最好。用电话线传输图像容易产生断续现象,不利于观察防火、防盗现象,但观察静态事物,尚可应用。

图像监控系统的分布与通讯通道的布置有关,有以下几种方式:变电所与监控中心有直接的通讯连接;变电所与局大楼有直接的光纤连接,监控中心再与局大楼有通讯连接,两种情况考虑的方案应有所不同。

信息传输通常采用TCP/IP和网络组波(Multicast)的技术,最大限度利用了网络的传输性能和网络带宽,避免网络的拥塞.

3.2信息压缩形式

(1)硬件压缩、软件解压的方式

用一个软件就能解决所有的解压缩问题,且升级换代容易,降低了成本,MIS网上的计算机只要安装相应的软件并授权,就可以成为一台功能齐全的监控主机,但稳定性较硬件为差,同一监控中心的变电所之间兼容性差。

(2)硬件压缩、硬件解压的方式

稳定性好,若采用一对多解码器,成本较低,但兼容性差;若采用一对一编解码器,只要总体设计原理相同,不受产品限制,但主站的控制软件也不具备兼容性,且监控中心的解码设备数量繁多,若监控中心的通讯通过调度中心转发,则电力大楼的硬件设备也很多,且需要两套编解码设备,上网需要两次压缩解压缩。

3.3控制界面操作

主站软件在控制云台方面的操作有两种方式:

(1)界面提供专业控制面板,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方向进行控制。

(2)直接在图形界面上引导云台的转动方向,鼠标指针向哪个方向滑动云台就朝相应方向转动。

后种方式对于监控人员来说,非常方便,易于操作。

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直接用鼠标双击获得远程终端的图像和对应摄像机切换和控制权。地图可完全模拟相应变电所环境,方便操作人员寻找摄像机和快速切换。

3.4发热报警装置

变电所设备发热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时间一长,容易造成事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监视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发热状况:

(1)用红外摄像机进行监视报警,成本较高。

(2)用金属片发热变色,摄像机自动巡回检测后自动报警,比常规的红外测温仪要方便很多。金属片一般装设在开关或变压器的端头位置。

3.5无线摄像机和无线对讲设备

采用无线摄像机和无线对讲设备,当变电所有人巡视或操作时,随身携带以便于远方监视,防止走错间隔或误操作。为今后变电所单人操作监视的运行方式做好技术准备。

无线摄像机体积小,且通常镜头和发射天线均包含在其中,发射功率小,传送距离较近,大多在100m之内能接收。因此无线接收接口必须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一般在主控室),以保证信号的畅通。

无线摄像机可以做成帽式或手提式。由实践得知,帽式在头上运行人员走动时经常发生抖动,难以迅速聚焦,而手提式结构可视角度大,轻巧便利,比较切合单人操作摄像。

3.6其他设备

(1)升降车。室外一体化摄像机由于架设位置比较高,天长日久玻璃面罩积灰,摄像质量严重下降,定期安排清扫又受到安全距离影响,因此可设计为升降机结构,只在第一次安装调试时需要停电,以后的维护极为方便。

(2)滑轨。开关室的结构一般成行排列,只设一个或少量的摄像头无法看清每个开关柜的状况,无法对运行提供依据。设多个摄像机既增加成本,也存在死角。因此设计和开发步进马达式的电动滑轨装置,操作人员在远方就能控制摄像机前后左右移动,灵活方便,又降低造价。

(3)组合电缆。电力系统对电缆有特殊要求:阻燃、防火、防小动物,目前市场上还无铠装的视频电缆,因此可以设计将控制电缆、视频电缆、电源电缆三合一,制成铠装阻燃电缆,既对高压电磁场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又方便安装和施工。

4其他辅助系统的接入

4.1防火、防盗装置

在没有考虑变电所图像监控时,防火、防盗装置也是作为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必要条件提出的,它结合综合自动化输出两个综合信号,存在的缺陷是经常出现误报,由于综合信号无法得知什么区域发生火警和盗警,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可能为时已晚。

如果能将防火、防盗结合图像监控系统,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采用警情联动功能,当发生报警时,立即启动摄像机,可以得知是哪个区域发生报警,是否误报,重要情况还可启动自动录像装置,为事故分析提供条件。

目前绝大多数厂家生产的火灾、防盗报警控制器不具备报警规约的输出功能,或只有一个开关量接点输入,因此防火、防盗设备与图像监控的结合需要合作开发,且火灾报警控制器要经中国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控制器可采用RS232标准接口与上位机通讯。

与防火、防盗设备相连,探测报警信号源有以下几种:烟感探测器、热感红外线控测器、微波物体移动感知器、开关、玻璃破碎感知器等等。一般无人值班变电所大多采用前三种探测器。若经济条件较好,可采用多种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为减少单一探测原理装置易产生的误报,可以将红外、微波、超身等探测方法组合成双鉴式,即基于两种原理的复合式报警器。

4.2变电所照明系统

图像监控装置启动变电所照明有两种方案:

(1)摄像机上安装射灯,可以随着摄像机的转动而转动,远方控制,灵活性高,但亮度范围有所限制。

(2)启动变电所的照明电源,当有警情或远方控制时,可以开启变电所相应位置的灯光,亮度范围广、效果好。

4.3长延时录像机

监控中心在采用计算机监控时,可用计算机硬盘录像,必要时采用双硬盘备份,但硬盘录像时往往计算机运行速度就很慢,不能同时调用图像或控制。但很多情况下可以在监控中心外接长延时录像机进行录像。24h的长延时录像机比较理想,每日只需更换一盘录像带。讯协议对于子站的技术、通讯接入以及MIS的联网都大有影响,因此一旦主站方案选定后,再采用另一家厂家的产品,很难兼容和接入,对系统的图像质量也很有影响。如果有多个监控中心,虽然不同主站各自可以采用不同的系统,但是如果要联入MIS网,又将会互相冲突。因此在考虑安装图像监控系统时,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方案。一般变电所内需要监视的位置有:

(1)主变:油位,中性点接地闸刀,端头的发热情况。

(2)开关室:监视开关室的人员出入及开关操作的正确性,及面板上的微机保护或自动化装置的面板。

(3)门厅:监视进出的人员。

(4)电容器室:防盗、防火监视。

(5)主控室:监视设备、直流系统、自动化装置等设备的读数,计算机等设备的防盗,运行人员的现场情况等。

(6)电缆层:防火。

集各有关单位的人员进行讨论,特别是运行人员对摄像头的布置,通讯人员对通讯的接入和设备调试,计算机人员对于MIS网的接入和设置,保卫人员结合防火、防盗等都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新建的变电所应在投产之前进行布线和设备安装等需要停电的工作,改造的变电所要结合检修一起施工。在施工中应注意:

篇10

一、当前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各馆普遍缺乏既懂图书馆专业,又精通计算机,还对专业知识有较为全面认识的复合型人才;老馆员对现代化技术掌握较慢,新馆员对外语、专业知识等学习还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把图书馆看成是安置老弱病残的场所,或者把其他科室的富余人员安置到图书馆。这部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培训,还急待加强图书馆专业和其他业务技能的培训。因而,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势在必行。

二、加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只有不断地优化图书馆员的素质,才能造就一批批多学科、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馆员的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促进馆员自觉地、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和自学,把学习训练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钻学习的风气,让每一个馆员都自觉地懂得求知的重要性,并寻求求知的机会,努力将本馆转变成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图书馆的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与此同时,也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衔接,更是对人才更深层的培养教育,其主要任务应是让馆员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获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教育能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非一己之力能完成,需要个人和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及多方合作。

2.当今世界科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及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给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使信息服务能够掌握时代脉动,符合读者求新的需求,图书馆员应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等等。而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专业教育的目的在更新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充实利用新科技与新技术的能力,弥补专业理论与实务推动上的落差。馆员的继续教育有其必要性,且刻不容缓,图书馆人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意识。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应热情鼓励与坚持结合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特别是当前高校实行宽口径教育,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有所削弱,因此,专业培训尤显重要。同时,原是学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由于缺少服务对象的学科背景,所以,鼓励职工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同样重要。

1.加强图书管理全能教育

图书馆分工过细,人员工作项目单一的局面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因而要求每个专业人员从采编、流通、阅览、咨询等单一的分工向全能型转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达到减员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与传递技术;信息存贮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进行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通过与各高校的交流,了解和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图书馆有计划地订阅有关文献供馆员学习以达到在岗位中学,在服务中提高,在反复实践中飞跃,力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建立业务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定期安排业务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存档,作为评职、聘任的主要条件,给馆员一定的压力,让馆员有紧迫感,督促自觉地学习。

5.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政治思想素养应放在继续教育的首位。要从思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诸方面加以提高。图书馆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做读者之所需,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篇11

2图书馆空间的新功能定位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以馆藏为主,在功能划分上紧紧围绕印本图书、图书数量和收藏方式、相关书报刊的借阅服务来展开,一切服务也都围绕着印本资源借阅及服务。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置重点是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和图书采访加工布局的内部工作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步以用户为核心,一切从用户角度来考虑。在功能空间设计上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图书馆要坚持纸本文献重要职能,尊重图书馆传统,保存藏书和为藏书开展各项服务的空间,但要对这类空间进行布局和改造,以适应泛在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空间要增加文化休闲区域,比如咖啡吧、展览区、学习研究室、交流空间、创意空间等。这些空间表面上看跟图书馆联系不大,但能启发读者学习和思考,属于文化场所,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

3图书馆新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方便、灵活、便捷的分层布局。图书馆是知识存储的空间,是读者获取信息寻求知识的场所,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所需的知识。图书馆大多数有4~6层,一般人们把第一、二层作为主层。在功能分区上,应该把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区、咨询台、借阅台等设置在一层,以方便读者使用,而使用较少的服务,如科技查新室、研讨室、影像播放室等放在楼层最高的区域。此外,现代图书馆注重为读者服务,可以参照营销学中的理念,将图书馆向读者宣传的新服务放置在主层,如图书漂流室、新书(好书)推荐台等。

二是处理好藏书空间与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目前,纸质资源仍然作为图书馆主要资源而存在,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外文图书和各类特藏书籍也因稀缺性而成为馆藏必备,图书馆要处理好贮藏空间和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馆藏建设中,近20年库馆面积比从29%降至24%,预计未来会降至20%左右,书库空间的相对减少使得其他公共空间和学习空间相对增加。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均在所在城市的远郊建设贮存密集书库,以减轻馆舍的馆藏压力,适当增加读者可用空间;也有一些大型图书馆用馆内或者周边地下空间建设密集书库,对原有馆舍进行重新布局,以适应现代社会读者需求。

三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既有灵活性又有前瞻性。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一般分为:馆藏空间、借阅空间以及图书编目加工等内部工作空间。现在的图书馆强调开放、平等,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追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开放的信息中心,在服务上做到尽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是新时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适应用户对纸质资源不断减少的需求和对学习、休闲空间不断增长的新需要。这种动态发展要求新时代的图书馆分区在满足现有职能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和自主性,例如各种隔层可以自由移动,馆内家具和摆设可以灵活移动和重新组合,平面布局更是可以随着图书馆功能的需求随机调整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4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布局

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划分上既要保留图书馆传统服务机构的地位,又要顺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背景,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具体来讲,现代图书馆的空间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典藏空间、学习空间和馆内工作空间。

4.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入口区、总服务台、展示空间。入口区作为图书馆人流交通的枢纽,主要设置在一楼处,入口区可以看到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总服务台,以及自助存包柜、自助借还区、检索区、休息等候区等空间。有些图书馆为了增加文化氛围,会在入口空旷地点设置展示空间,用来给学校举办各种展览,如书画展、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

4.2典藏空间

作为传统图书馆重要的组成的部分,典藏空间在新时代图书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典藏空间又可以分为封闭式藏书架和开放式藏书架,前者主要针对特藏文献,古籍等一类珍贵文献,后者主要针对馆内一般文献。典藏空间也可以按照使用频率划分为一、二、三线书库,也可以按学科专业来设置书库,还有些图书馆以文献语种来划分书库。总的来说要视各馆服务对象和馆藏定位来决定。

4.3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学习场所,是教师学生进行科研、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习空间对馆内的硬件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学习空间不仅要求获取纸质资源方便快捷,还要将电子资源、各种资讯等动态资源整合在一起。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小型学习室、中型研讨室和专家研讨室,并配有家具、无线网络、电脑等设备[;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图书馆规划了休闲读吧,与期刊报刊阅览区、新书展示区相邻,书吧设置有休闲座位并提供茶水,无线网络覆盖。

4.4馆内工作空间

馆内空间包括馆内业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技术设备空间。业务办公区一般位于顶楼,采光和通风条件要求高,独立于读者使用空间;技术设备空间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技术环境,一般位于负一楼或者地下室,包括服务器机房、空调机房、监控室和能源管理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