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7: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体育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方式和满足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较大冲击、各种压力将出现在大学生面前,主要表现在家长期望值过高、心理比较闭锁、自我认同危机、就业压力等,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日趋上升。而体育是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科学实践;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状态的人文实践,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研究,是当前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要对高校体育文化加以界定,首先要确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群中较为特殊,它的内涵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总目标而实施的传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学校体育管理队伍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训练、各类竞赛、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价值等,但不等同于校园体育现象。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增长学生才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有显著教育意义;

(2)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娱乐特点,能愉悦身心、调节情感,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

(3)由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在西方新思想涌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精髓不断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相融合;

(4)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渐成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属自由结合的群体性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症状等,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心中无他人、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3条原则和7种能力。3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7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主要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实现。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身体的运动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情绪,保持人的正常生理状况,使人能适应环境、社会各种变化和刺激。体育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能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与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的校园体育比赛,参与球类、棋类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

3.2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互相沟通,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种精神可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可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客观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感,产生愉快情绪,体会到修身养性、谦虚忠诚的内涵,实现精神的升华;能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心理、情绪失衡时能够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3.4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体育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活动形式,大学生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猜疑和不信任,促进个体社会化。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文化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轻、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文化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整个社会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就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优势,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从下面三个方向做起。

4.1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身健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心理亲和力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完善的体育设施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社会环境。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溪海.高校体育文化探析――兼谈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观念的革新[J].山东体育科技,2004(2):84-86.

[2] 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91-93.

[3] 冯霞,尹博.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体育学刊,2004(4):5-7.

[4] 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09-111.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53-02

一、总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基本是从由低级水平到更高的水平过渡的。在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谈论中,作者发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常适用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如果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引入到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中,可以改善学生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我们又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叫作是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其属于行为科学范畴,是首次被著名美国学者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的研究中取得所提出的。在马斯洛相关的理论体系之中,更加地强调在每个个体的成长阶段,其内部的力量是动机。同时,动机的组成是多类别需求互相组合,在不同的需求间,将对不同个体人格未来所处的状态以及走向起决定性作用。可以将需求理论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其分别是:个体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以及归属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在这些不同的需求之中,又可以划分成高等级需求或者是低等级需求。生理、安全以及情感的需求相对来说属较低等级的水平,只要是外在的条件满足既能够实现。不过,对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则属相对高等级的需求,必须要经由一定的内在因素而获得个体的满足。同时,个体所拥有的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又是不具有边界性的。现阶段,很多的领域均应用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之中,有关的管理人员,尤其是直接和学生接触的管理人员,例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他们需要密切和学生进行联系,除了应当全面的了解不同学生具体心理需求之外,同时应当对学生较高等级的需求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成长。

三、从需求理论各个层次谈高职院校建筑与艺术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有关生理方面的需求。对于人类来说,最为基本的需求是生理方面的需求,其中主要包含有:人的呼吸、喝水、饮食以及睡眠等。也唯有在人类这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达到我们生存最低限度之后,其他的需求才能够被人们当成是新的追求。建筑与艺术系学生学费较高,而其中的许多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大多数家庭有困难,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和敏感度。与其他专业学生对比而言,个别的学生有时候极为不乐意将自己姓名告知其他人,由于这些学生心理上怕被别人嘲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除了应当重视对生理方面需求外,同时也应当为学生满足自身生理需求而提供应有的外在条件。例如,建设学生宿舍以及降低食堂消费等,通过对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满足自身生理需求提供条件,降低食堂消费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物质供应,如果学生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未被满足,则更高级别的马斯洛生理需求也不会出现。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有关安全方面的需求。依照马斯洛提出来的相关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安全的需求内容有:人身、财产、道德以及工作的需求。同时,还包括需要避免疾病、痛苦的需求。而对于学校来说,安全永远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建筑与艺术系的学生相对理工科的学生,更富于艺术气息,更具有个性,考虑到他们的特点,在保障基本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的同时,更要确保道德安全以及隐私的安全,要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安全方面的尊重和重视,从而让他们在安全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3.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有关情感与归属方面的需求。人们对情感以及家庭的需求,又被叫作是人类的社会需求。人们通过情感以及家庭,希望自己能获得一定的关怀以及爱,是人们对友情、爱情、信任的需求。尤其是如今,刚考入大学的学生,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情感上更多地表F为索取,而不懂得给予,或者说关爱和理解他人。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具有目的性地去引导学生能够尽量的认可对方,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拥有更加顺畅的情感沟通,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感情寄托。另外,大学生爱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了可以寻找到一定的感情寄托,建筑与艺术系的学生更是情感丰富。作为辅导员,要积极正面地对待学生的恋爱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要不断地培养不同学生之间的亲密感以及归属感,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学会关心他人,以实现调节自身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学生之间相互爱、尊重、认可和接受,从而创建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

四、关于缓解和解决建筑与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建议

1.加强互相认可,做到。尊重的需求又包含有:内部需求以及外部需求,其最主要包含有:自我尊重需求、自信需求以及尊重他人。对于学生来说,尊重方面的需求将会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尊重学生的研究以及就业。当今的大学生,一些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如何选择职业的观念与现实脱轨。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其次是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现阶段,要获取到别人的尊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个性较强的建筑与艺术系的学生。在进行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行为,支持“可以做”、“你有专长”等方向的暗示,缩小师生之间的垂直距离。尊重是对学生信心的一种满足,同时也是对他们价值的实现。相反,如果学生得不到认可,事情就会走向一个相反的方面。

2.提供方向性的建h,引导学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要想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应当使学生所具有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充分掌握他们基本的认识和欲望,使他们统一、完整、协调的发展。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这就是现阶段学生所达到的自我实现,也仅仅是不具备现实的一些经验,仅仅是非常短暂的水中镜月,应当加以指引与纠正。目前,市场竞争逐步白热化,大学生也开始认识到应当提升自身的价值。学生希望自己未来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自我实现的深层次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潜力,可以正确反作用于老师的日常管理。

3.建立学校育人体系,和家长形成良好沟通。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若是想对学生不同层次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只通过学校的并不全面。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家庭是最重要的位置,应当对学生具体的需求以及所关注的方面加以了解,并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例如,创建微信群、构建家长网论坛、进行家访等。借助这样的沟通教育,定会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效果有更好的改善作用。

4.激发学生自身需求,创建和谐氛围。需要是所有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最初的动机,对学生进行管理,尤其是思想教育方面,应当认识并激发学生自身的需求,使学生的能动性与热情有效发挥。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应加强教师一起工作的想法,做全方位的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帮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

五、结语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进步的和有因果循环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重要”在不断控制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不断穿插于其他需求之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使用,可以帮助建筑与艺术高职学校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恐慌;设置日常标准,克服精神混乱;建立终身学习的概念,克服内疚感;建立竞争意识,克服失望和嫉妒;建立主动适应社会思想,克服恐惧。对于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加上适当的考虑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其他因素,来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

参考文献:

[1]朱晓青.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研究―基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视角[J].上海文教资料,2014,(12).

[2]薛超.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现代教育,2012,(10).

Based on the 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Analysis

―In Architecture and Art Students,for Example

YANG Shuo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7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兴趣教学在体育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将兴趣教学应用于中小学体育课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另一方面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活跃课堂氛围;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体育课中兴趣教学要依据课的目标,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以及场地器材等条件和要求来确定所要采取的游戏方法,游戏教学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维度的发展,不同的兴趣教学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探索兴趣教学在抚顺市小学学体育课中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沈阳北方图书城、抚顺市图书馆和相关网站上查阅的相关研究报告和发表的论文20多篇,为本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2.实地考察法。利用课余时间对抚顺市大自然小学、师范附属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问,拜访了负责体育教学的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3.专家访谈法。访谈了抚顺各地区的体育教研员8~10名,就本论文遇到的问题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咨询兴趣教学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

4.逻辑分析法。对各种来源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统计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经历,来对辽宁省抚顺市各小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是怎样运用兴趣教学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用逻辑学方法,更深一步地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1.兴趣教学的含义。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活泼好动的性格,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交流和愉悦,并接受常识知识,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兴趣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在体育课中实施兴趣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素质全面发展,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掌握了动作技能。兴趣教学摒弃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调、枯燥、机械、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体现,从而增加他们学习体育、爱好体育的兴趣;扫除了学生降低学习体育的动机方面的困扰,这将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锻炼学习体育的好习惯。兴趣教学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勇敢、果断、坚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3.兴趣教学在体育课中的效果。(1)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教学在体育课上内容丰富多样,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仅激发了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还开拓了小学生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调动了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在集体活动的情况下,学生敢于接受新的知识,勇于突破自己,在体育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大胆尝进行尝试新动作,从根本上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2)兴趣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做铺垫,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在体育教学中将一些单调、枯燥、乏味的技术动作改编成体育小游戏形式进行学习,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愿意参与到体育课当中,从而提高了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小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师通过不断地调节练习的密度和运动量来使小学生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完成对技术动作的掌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良好教学效果。(3)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效果。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各内脏器官还很不完善,生理和心理机制也比较低,他们还不能承担复杂动作的学习和过大的运动量。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体育课中的教学器具,生动而自然地学习着走、跑、跳、投、攀登、钻、爬等人体基本活动的体育动作技能,他们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中不断健康地成长着。同时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自由支配身体行动的能力。例如:过障碍这类的体育游戏,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的情况下快速、积极、主动地完成跳跃、举重物、跨越、钻爬奔跑等身体联合动作,这样的体育游戏运动更有利于端正少年的身体姿态,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更有利于全面发展他们的力量、耐力、灵敏和协调等方面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游戏锻炼中小学生的肌肉灵活的活动和运动节奏的平稳,生理负荷的恰当,以有氧代谢活动为主,从而给学生的身体发展以良好的影响。据测定青少年在体育游戏活动时的心率一般在120次~160次/分左右,运动密度在25%以上,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超负荷的强度刺激所造成的青少年心脏代谢失常、心率失常或运动过度等运动损伤,促进小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4)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竞争、拼搏进取和团队精神。竞争性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要求参赛双方队员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通过自身的体育手段和动作技巧去战胜对方,通过比赛游戏克服一些小学生的惰性,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找到自信,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勇于积极加入其中,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拼搏进取精神、竞争精神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4.教师如何发挥兴趣教学在体育课中的效果。(1)教师要有策略地开展兴趣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必须建立一个和谐、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改变小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的被动接受状态,改变传统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和压抑的紧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配合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踢毽子时,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和风趣的语言,在配合优美的音乐,展示一些踢毽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创新,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会喜欢体育课,主动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勇于实践。建立合作小组:课堂上快乐、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身心上完全地放松自己,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兴趣教学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因人而异地搭配各组成员。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一定重视对体育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在课堂上可以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喜悦感和获得技能学习的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可。优化体育器材设施:体育课堂的外部环境变化和新鲜事物的影响一般都会影响学生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接受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器材,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教学活动。(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兴趣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兴趣教学法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配合,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法,在技术动作要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参与,并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相互沟通,形成良性互动激情的兴趣教学模式。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体育教师在兴趣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体育小游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新课改的指示,开展小学体育兴趣教学就要明确体育教学与兴趣的关系,明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抓住小学生多动、爱玩、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中组织些团队兴趣小游戏,小学体育课堂应该是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状态,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自愿去学习,在玩中学,在快乐中茁壮健康地成长。(2)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进行兴趣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与优化体育器械等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教师可以依据本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从教学设计开始着手,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兴趣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兴趣教学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2.建议。(1)兴趣教学过程应注重实践和身心教学效果。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法上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和身心体验及实际效果,不应过多地强调对难度动作的掌握,动作技术的精度。其次,在进行中小学体育课兴趣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效果,不应过分强调教学的纪律性,否则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兴趣发展。(2)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兴趣教学的活动中,要树立从教学实践的本性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阳光体育、终身体育为根本目标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尊重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动机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健.“兴趣教学法”在高校女生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06,(27).

篇4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小学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2)专家访谈法。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辽宁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就当前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探讨。(3)问卷调查法。对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放发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题24份,有效率96%。(4)数理统计法。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对营口市五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是非常反感的,由于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队列练习、广播体操练习,这些学习内容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更喜欢一些跑、跳的内容,这些运动也符合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

3.2小学生体育教学设施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设施非常有限,远远没有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学生都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室外场地仅韶山小学的人工场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校室外的场地还是土地、水泥地,这些场地不适合进行体育课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器材仅有几个足篮球,教师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即使有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实现。教学设施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3.3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1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是体育课的必选教学内容,24名老师都将这两项作为教学内容,有14名教师选择球类作为教学内容,有7名教师选择舞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原因,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不完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有益于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开展球类教学、舞蹈教学。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完善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4小学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从表2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有29.2%的教师认为教学场地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5%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0.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C

在中国的体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各个小学陆续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实施了改革,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建立起来,对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1“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

1.1“体育新课标”转变了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思想

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思想对推动中国小学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重点强调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的技能,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和训练,而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参与体育学习。随着中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小学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教育,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思想注入其中,并在体育新课标中得以规范,形成小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所不同,新课标围绕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倡导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体育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2“体育新课标”使得小学体育教育模式有所创新

按照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教师对小学生讲解有关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并采用示范教学模式,学生模仿教师的运动方式,并接受各种单项动作的联系。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体育动作以指导,确保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做到标准化。由于师生之间疏于交流,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受到重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统一化,包括一些不适宜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依然在体育教学中执行,难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按照“体育新课标”所建立的教学模式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尊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健康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化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训练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形式多样,除了模仿练习之外,还可以建立小组合作练习、自主练习、相互纠错等等方式,教师发挥着指导的作用。除了课内体育教学之外,还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结合课外活动,组织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观摩等等,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排练,在社区活动中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的自信心,使得体育热情被激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小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小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2影响“体育新课标”展开的制约因素

小学体育教育中,虽然引入了“体育新课标”内容,并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实施了必要的改革,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体育新课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融入其中,使得体育教育中没有体现健康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错误地领会为领导小学生开展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开展欢乐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结果导致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却没有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没有实施必要的检测和评价,使得学生的体育技术能力和身体素质难以符合要求。再次,“体育新课标”强调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师生充分互动达到健身效果。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领会自主学习的内在涵义,而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当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运动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教师也没有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而是依然以“灌输”的形式,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即使互动了,也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

3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只有爱上体育,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新课标”的目的就是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将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充分认识,摆脱传统体育的单一传递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晏绍文,张冰.黄州城区小学体育“新课标”实施现状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12):149.

篇6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学生要对自己“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每一天问自己,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不管是凡夫俗子的粗浅认识,还是著名的大教育家真知灼见,都道出了体育对人生的重要。

一、对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认知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即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课余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符合本校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涵盖校园中的多种文化,如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科技、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与它们紧密联系。

二、体育文化对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寓教于乐,是课堂教育功能的延伸。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拼搏意识,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团队意识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社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实际上,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小学生自我教育、潜移默化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经常观看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运动,能无形中优化学生的拼搏意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内在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将儿童培养成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一个学校应该是有着自身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萃萃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相关的图书信息资源;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体育器材设施;有构建体育文化的雕塑、壁画、宣传报栏等景观氛围。这些资源、信息与氛围,构成了其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貌。这种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风貌的具体体现,它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孕育的结果,喜爱体育运动的学校,师生思想活跃、身体健康、接受新事物快,能最先接受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使校园形成与时具进的时代校风。作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者,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搞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构建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广大师生热爱学校、热爱社会、热爱人生,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四、以体育文化为载体,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和谐

当代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思考问题往往主观片面,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不善团结互助,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不利。而体育文化倡导的是现代体育的包容理念,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海纳百川的胸怀,使他们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懂得与他人共存的重要性,进而使他们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篇7

1.引言

小学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学生体质的健康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健康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党的工作会议把人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而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鞍山市城乡小学生6到13岁男女生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2000名小学生(其中城乡男生1000名,女生1000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研读了有关中国、日本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资料、著作利用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期刊书籍等。检索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收录的相关研究论文为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为了深入了解鞍山市小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的情况,笔者遵照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咨询有关专家,反复进行修改后,设计了鞍山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向被测试者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903份,有效率为94%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对已测量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主要对统计样本身体形态各项指标进行总体均数标准差等数值的计算归类。

2.2.4测试法

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选取的学生进行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脉博)、身体素质(纵跳、握力)的测试。

3.结果与分析

3.1鞍山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3.1.1身体形态的统计数据结果分析:

身体形态: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

身高是指人体直立时支撑面(身高计底板)至头顶(身高计水平板)之间的垂直距离。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人类形态学把体重作为反映人体长、围宽、厚度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3]。

表3-1是小学生身高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男、女身高无明显差异,男、女数值相差1.1cm,鞍山小学生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男生身高与全国相比仅差1.1cm,女生平均相差2.3cm,差异不是很明显。

表3-2是小学生体重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男、女体重无明显差异,男、女数值相差3.1.2 KG,体重平均值与全国水平相比,男生体重高于全国1.7KG,差异不是特别明显,女生体重低于全国0.2KG,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3.1.2影响身体形态的几个因素分析

身高、体重、是表明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基本指标,高中学生的年龄基本在6-13岁之间,处在青春发育期,是身体的第一个发育高峰期,主要与遗传因素、营养因素、体育锻炼因素及精神情绪因素有关。

3.2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统计数据分析

3.2.1身体机能的统计数据分析:

肺活量:是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水平。

表3-3是小学生肺活量调查表。肺活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均值与全国水平相比,男生高于全国150ml,女生低于全国93ml。由于个体差异,成年人肺活量受体重影响较大。一般来说,体重越重肺活量越高。增大的肺活量主要是为克服自身的负荷而表现出的生理代偿。为排除体重因素影响,用肺活量/体重指数反映个体的肺活量状况。

3.2.2身体素质的统计数据分析:

身体素质: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柔韧、协调及平衡等机能能力的总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1)

立定跳远: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

表3-4是小学生立定跳远调查表。立定跳远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成绩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立定跳远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女生均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水平均达到《大学生锻炼合格标准》中的标准。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鞍山市小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方面总体良好,但还需要加强;在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心肺功能一般,有待提高,下肢力量素质水平较高,但上肢力量水平低于辽宁平均水平,有待加强,应注重均衡发展。

4.1.2影响鞍山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健康商数、体育锻炼习惯、锻炼动机三方面。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健康商数较低,亟待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没有时间锻炼和缺乏场地器材。

4.1.3由于锻炼的方法与侧重点不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各指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主要反映在锻炼方法上,这说明不同项目的健身运动可以使学生达到不同的锻炼效果。

4.2建议

4.2.1应该合理膳食结构和科学安排体育锻炼,这样对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已取得成绩的保持至关重要。合理的膳食结构能有效的控制人体能量的摄入,从而控制学生的身体形态,调节体内能量的需求;科学的安排体育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2.2加强培养学生健商,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自觉的参加体育运动。同时加大对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只有在运动场地中,合理的运用各种体育设施,才能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长期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应该为小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场地和器材,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必要的条件,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2.3 应该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及兴趣特点选取的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方法,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符合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多重动机和对体育社会多功能的需要,且锻炼的方法多样、手段灵活,健身效果就更有时效性。

4.2.4 目前,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逐渐广泛,但是比较分散,研究也不够具体,应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的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2010年辽宁省各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2]孙庆祝. 体育测量与评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P68、P77-78、P84、P142、P154、P167

[3]刘美杰,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问题的调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P91-93

篇8

针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这几年学生体质下降的情况,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的开展以“达标争先、强健体魄”为目标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倡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自主自发的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本论文拟通过目前丽水市在“阳光体育”大的背景下,对中小学生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重点研究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进度和效果以及制约因素,进一步了解日前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因素及素质教育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前我国国情及学校体育的总体日标,借鉴国外中小学生学校体育实施现状,提出在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青少年体质趋向于下降的条件下,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与建议。同时又可以为以后的学生体质及学校体育的具体研究作铺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全国掀起“阳光体育”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选择三种中小学单位:高中、初中、小学。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被调查单位及样本含量一览表(N=18)

单位属性 单位数(N) 百分比(%)

高中

初中

小学 4

5

9 22.2

27.8

50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文献,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收集学校体育、阳光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

2.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丽水市18所中小学对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8份,总回收率97.5%,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97.5%。

3.访谈法

向丽水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相关的管理人员和学生,就学校阳光体育的管理方式、经费来源、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咨询。

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丽水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的基本情况

1.学校每年开展阳光体育主题活动的次数

学校是运动的最佳场所,也是最佳的宣传运动场所,一个学校的运动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运动情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重要保证,它通过价值观和文化气氛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2.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情况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其中对课程的内容不在作规定,使得中小学有更多的自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样更有利于中小学体育课的发展。

3.中小学阳光体育组织管理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核心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向外延伸到家庭体育、节假日体育、社区体育等。

(1)体育课堂教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密切结合。体育课的课时数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体育兴趣,增进师生交流,增强自身体质,为课外体育和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3)课间操。课间操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规定,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的需要而安排,能帮助学生消除上课的疲劳,缓解学生上课的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三、结论与建议

(1)阳光体育开展以来,丽水中小学阳光体育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多数学校每年开展一次以上的阳光体育主题活动。并且学校通过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操着三种方式,基本上能达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要求。

(2)开展阳光体育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现代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类运动项目和新兴类运动项目则很少涉及。

(3)在开展全民健身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新时期,鄞州区大部分中小学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体育课开课情况符合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方式中还有待创新和改进。

参考文献:

篇9

当前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坚持以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为基础,并在现代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元素,把传统体育课转变为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四位一体的系统性综合性课程,实现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好多、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同时体育教学特点决定学生要在室外进行身体活动,因此一些意外伤害事故会时不时地发生在体育课堂中,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把安全技能与运动技能相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必然选择。

体育课堂教学大多都是身体肢体活动和室外运动,除了强身健体的基础功能,还兼具提高小学生的自救避险和应急能力的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活动场地和体育辅助器械对小学生造成的损伤。在生命安全教育形式严峻,体育教育又亟待发展的情况下,两者的交叉融合将是一条新出路,是一种创新型课程的探索。在原有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活动性、知识性、目标性、科学性等学科特点为依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特色元素,在增强小学生体能、培养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自保自护能力等方面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造成小学生出现运动伤害事故、损伤等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体育教师、学生本身、学校场地三方面是主要成因。

(一)体育教师本身管理松散

体育课是一门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个不同的运动项目容易让学生受哪些损伤和发生什么事故;熟知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的疾病种类;正确使用场地、器械的方法;应急处理小学生一般运动损伤的步骤和方法。但是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放羊”式或者松散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常见,主观上存在着松散管理、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够认真、对学生了解不充分、备课草草了事、课后也不进行认真总结、忽视天气状况的了解、课后不清理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等教学现象,这是导致小学生遭受伤害事故的多发原因。

(二)学生本身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对安全的认知还未完全成熟, 对体育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对危险性的动作也不自知,小学生的不安全体育行为表现在:小学生上课外体育课纪律性不够强、随意性太大、自我约束力差;在热身运动中不够认真;练习时不听从教师安排;穿衣不随季节变化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的潜在危险因素。再加上小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体育活动安全知识,本身缺乏安全意识,就很容易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私自擅用较为危险和锋利的运动器械而造成挫伤、刺痛;剧烈运动结束后马上喝大量的水或喝大量带气的冰饮料所引起的腹痛;在温度较低的室外,参加体育运动未注意保暖引发的肌肉痉挛和抽筋;学生在睡眠不足、患有疾病以及身体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则会因为身体协调性变差、反应变慢、肌肉力量弱等原因引发各类安全事故。

(三)体育场地本身缺乏安全性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应当具备安全性高的场地和合格的体育器材,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就目前而言,在城市中近三分之一的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农村和一些偏远山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据悉,不达标的场地超过一半以上,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安全状况也不容忽视,体育活动场地不规范、体育器材不安全导致小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安全性无法保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意外伤害更会让我们追悔和痛心,毕竟如果学校及时检查和更新学校的体育器材,尽心维护和修补学校的运动场所,体育教师也避免在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如此便会大大降低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

三、生命安全教育视域下加强我国小学体育安全教学的思考

各国小学的体育课程目标均指向“健康”这一终极目标,其相关课程中的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对我国小学体育课改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我国小学也应积极将生命安全教育进一步融入到我们体育教学的日常课堂中,使其生活化、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要把“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小学体育教学中,并且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这一块的学习领域目标,尽快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相关教材,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小学阶段的安全课堂教学,争取实现体育课堂零伤害事故发生率。加强我国小学体育安全教学的建议,笔者认为应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着力增加小学体育教师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课堂教学、应急处理等相关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面对伤害事故的应变能力、处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二是全面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课堂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小学生自身的课堂安全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互救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小学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专人管理制度,实行问责制度,争取责任到人,最终实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的深度诠释和课堂的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篇10

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体育游戏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被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重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单调乏味,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教学内容,都给学生的感觉是老一套。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体育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术的兴趣使体育课上得更生动活泼、有实效。发展游戏者的体力和智力,或是为了娱乐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同学们在游戏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性的发展游戏的内容,制定游戏新的规则,以及不断创造新的游戏,提高体育游戏的功能,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完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游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体育游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游戏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游戏形式更加大众化、游戏方法更加科学化、游戏设施更加现代化,使游戏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大大提高。

为了了解本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集了相关资料,查阅了教育科研方面的报刊,翻阅了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们发现,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研究,他们在教学策略、游戏内容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游戏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在我国,体育游戏也是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初期就把它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体育游戏教学。家长常把自己的生活与劳动经验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同时,孩子们也自发地对周围环境和成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做各种简单的、象征性的游戏。孩子们在结伴游戏中,还可受到友爱、合群等教育。然而游戏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翻新的,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很大一部分的游戏内容已经不适应如今的体育教学

淘宝精品

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游戏内容和教学策略必须有所创新体育游戏教学论文开题报告模板默认。虽然现在已经有些教育工作者或教育专家也在研究游戏的创新等内容,但是作为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的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对研究体育游戏的教学还有着很大的空间。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对体育游戏的概念理解

2: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

3: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

4:体育游戏的教学特点与形式

5: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6: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7:结束语

四、实验设计

1:查询有关资料和相关的研究课题

2:实地进行访问、调查、实习获取所需和有关的数据资料

3:对所获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结论

4:咨询导师老师、有关老师对结论进一步讨论

5:完成所作论文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进入校园进行观察,直接参与体育教学进行实习,运用多媒体查阅有关的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这需要所在学校老师及相关领导的全力支持、广大同学的积极配合。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有目的地对学校上课中对体育游戏的运用进行系统考察

文献法:是了解和搜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情况资料等

问卷调查法:通过在校实习直接参与询问在校师生来获得相关的资料。

开题报告范文:

开展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个性社会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略)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基础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学习离不开生活,知识要在实践中得以展现。为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合理地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讲,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少先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优势是“活动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课题的深入研究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途径。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3.重庆市教委特别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让学校教育的功能向社会化倾向,学习的场所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从侧重“外部施教”转向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体验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消除少先队员身上的弱点,使之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不断探索中,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少先队是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它在少年儿童教育事业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二)“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少先队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走出教室,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对少先队员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个性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略)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创新程度

1.把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在安全与稳定上得到政策支撑,在活动方式上保证了深入实践,让学生明正言顺地真正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寻求自身个性与社会共性之间的平衡,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人性的社会化。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2.把学生实践能力与学生生涯发展的研究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现场体验、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对生涯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也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

(二)研究假设

1.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的能力,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2.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系列化,着力构建切实可行的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成为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与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为学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教育的途径。

六、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目标:通过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教师目标: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3.学校目标:通过实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拓展学校教育的途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更上新台阶。

(二)研究的内容

篇11

关键词 杨浦区 中小学生 运动负荷 专业特色 可行性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导致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疾病,我们现在也能看到这些疾病(以肥胖症最为明显)正逐渐向低龄化人群迈进,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因此,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关键是怎样有效、安全的开展体育教学是目前的一个难点。本课题旨在探索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为完善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杨浦区六所中小学(复旦中学、思源中学、中原初级中学、十五中学、同济中学、同济附中)的学生及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大量有关中小学体育方面的研究,了解了目前杨浦区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2.观察法:在论文准备过程中,走访了杨浦区的这六所中学校园,了解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

3.访谈法:在论文准备过程中,采用面对面座谈和访问的方式,对个别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EXCEL2003软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场地设施、经费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的影响,学校重文轻武,将大部分人力和财力倾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致使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紧缺,因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该学校的经费投入,并且明令禁止该类体育经费挪为他用,这样才能保证体育经费的正常运作,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二)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现状分析

1.体育课程设计。通过访谈学生和部分教师得知:学校所谓的体育课程设计不是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的设计,而是教师随机选定内容,多数的教师以“记忆式”的体育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为主。这不仅仅使得体育新课标不能很好的开展,也影响到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欲望。

2.体育课堂教学。调查中还了解到,体育课堂教学多以“放羊式”教学为主,由于体育设施、场地、人数原因不能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均是男女混合上课为主,人数众多使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受到限制,授课质量较差,这充分说明该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使得新课标的实施成效不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及对体育的兴趣。

3.课外活动。从对学校的调查来看,学校学生的时间多被限制:(1)学习时间长。(2)作业数量大、学习资料多。(3)考试压力大。(4)身体负荷重、心理压力大。身体终日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敬而远之,经常进行班级体育锻炼的很少。同时,可以注意到闲暇时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为男生,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开展还有待完善,同时也受一定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每周每班体育课堂教学学时、课外活动情况。据学校规定,每周每班两节体育课,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及早操(每个年级每周各两次),参与课外活动情况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席现象,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分布较少,课外体育活动不同的缺席程度也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现状。在观察与访问中,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2.对体育活动兴趣、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且差别较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分为:为完成学校课程规定;主科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鼓励不足,偶尔自发地进行一些活动,也都是随意的难以收到全面锻炼效果,且没有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问题。

3.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认识。目前,学生普遍不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而且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对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更加漠视课外体育锻炼。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只凭个人兴趣和一时的冲动,根本没有认识到要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与机能水平,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4.影响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因素。通过访谈发现,受学校环境因素、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无法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性,因此极为有限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形式、内容和空间,大大地影响了部分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而自主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关键的要素,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新课标的主要思想方针。

四、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