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7: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力资源会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篇1

(1)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未突出中国特色。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会计学的新领域,不可能永远共生在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界面上”,必须存在着属于自己的社会环境需求。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创造出的价值。

(2)现有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缺乏可操作性。目前,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方法主要有未来工资贴现法、经济价值法、商誉法等。这三种方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用这些方法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很多参数需要估计,这不符合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为企业进行会计操作带来了可乘之机。更何况这些计量模式都只涉及人力资源的初始计量,未能深入研究其后续计量。初始计量只发生一次,后续计量则会不断进行。可见,现行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

2.外部环境因素。

(1)人力资源会计在法律法规上很薄弱。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会计制度体系尚在建设和完善之中。所有者权益在法律上是得到保证的,而人力资源权益在法律上尚未得到确认。传统的法律制度是建立在物权基础上的,强调对财务资本的保护,对人力资本的保护仅仅局限于基本人权,没有对人力资本做出法律上的界定和保护,也正是秉承这一原则,有关的会计法规只对经济组织与物质资本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界定,而未涉及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以及披露等有关内容的明确规定。

(2)经济环境制约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完全成型,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资本市场不发达,证券市场欠成熟,股市中大多数股民没有对公司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要求,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

3.内在制约因素。

(1)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有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本身并没有接受过会计的专业学习,他们对于会计工作经常只限于一些较为简单的账务处理,而对于一些专业要求比较高的问题却没能解决好。只有在这些会计领域的基本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后,人力资源会计的广泛推广才有可能。

(2)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缺乏积极性。由于与传统会计相比,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成本较高,如软件更新、人员培训等,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短期内难以被企业所接受。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企业在对外公布财务报表时披露关于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企业更加怠于采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二、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建议。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1.突破传统会计理念,突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特色。人力资源会计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体系有自己的新特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强调“物尽其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如何使企业妥善用人的领域,把“物尽其用”置于“人尽其才”的基础上。

2.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体系。针对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在实务中难以计量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尽快地从计量的基本原则内容的确定以及模式的选择方面,建立一套适合当前情况的人力资源成本计量体系,改进人力资源会计技术,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人力资源会计外部环境

篇2

2医院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对策

医院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对医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制定科学管理方法,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采取适当措施,尽快打破人力资源会计实施困境,从加快财务制度建设、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入手,把人力资源放在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为人力资源会计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2.1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会计环境

完善的制度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推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人力资源的会计制度,人力资源作为决定医院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一直游离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之外,致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无法对外披露,难以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资本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和医院内部两方面着手,积极改善推行人力资源的会计坏境。首先,国家应从制度着手,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人力资源对医院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潜在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决定和影响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现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没有涉及人力资源的相关核算要求,医院内部更没有进行相关的核算和完整的披露,实为一大缺憾。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医院会计制度》,深化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明确界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象与核算范围,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及信息披露加以规范,使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就医院而言,应提高主动性,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专家挂号,专家坐诊,是医院普遍采取的做法,因为专家效应,取得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但是,如何将人力资源纳入医院会计体系,对医院人力资源支出的费用、成本,创造的价值和效益进行确认、计量、评价和进行科学管理,是今后医院会计改革的方向,也是医院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医院已经试行的绩效工资制、科主任年薪制以及科技成果贡献奖励制等不同分配形式,都是有益的尝试;另外,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设置人力基金专用科目,对医院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和效益进行单独核算,并在财务报告中增设报表予以显示。

2.2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

完善的人才市场和完善的人才管理体制,有利于医院和从业人员的双向选择,是实现人力资源有效流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人才市场呈现多重分隔局面,只有改革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分隔、地区分隔、部门分隔的认识局面,尽快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流动、信息公开的医疗人才市场,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体现人才的市场价值,才能为医院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提供平台。

2.3加快培养高素质会计队伍步伐

目前我国对于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只限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医院要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必须充实现有会计队伍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相关知识,鼓励会计人员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问题的研究,加强高素质会计队伍建设,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提供最有力的支持。鉴于人力资源确认的差异性,人力资源计量的复杂性,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困难性,以及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滞后性,与传统会计相比,人力资源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技术要求更高。为此,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努力将自己打造成集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基础知识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人力资源会计相关工作。

篇3

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的定义很难套用到人力资源中,再加之其价值很难衡量,且其摊销问题也没有解决,摊销标准、摊销期限这些未定项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有着很大的阻碍。现代人喜欢冒险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有很大的随机性,制约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幅度和范围,这就会加大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难度。这也是一些专家对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力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计量存在障碍

由于人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容易受到经济市场环境、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主观内部因素的控制,使得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在计量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存在很多计量方法,如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会计计量方法,可是对于人力资源这样的独特性,貌似这些计量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适用于中国的企业,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也就限制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3.人力资源会计报表披露不完全、不统一

会计报表的披露部分是企业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企业管理和实际经营中的许多情况,这些披露信息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状况是,大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披露还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介绍上,而且披露多为描述性的语言,没有实质的内容,缺乏人力资源的量化,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情况。准则中没有统一的规定也导致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披露不重视,甚至是忽略的。致使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二、打破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对策研究

1.完善人力资源资产评估,改进计量方法

要想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对于人力资产的价值评估是首要前提,由于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人员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只有建立了人力资产评估体系才能合理的评估其价值,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奠定基础。同时加强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评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还要有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加入,才能使整个过程行之有效。评估体系中人力资源计量的方法也是极其重要的,选择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特点的方法,人才的价值评估才有效可信。

2.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人力资源信息披露

由于相关准则的缺失,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举步维艰,没有统一的规范,使得许多企业无所适从。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时有章可循。对于相关信息的披露,应该规定统一的内容以及披露的统一格式,这样会更加规范报表的编制,也降低了工作难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弥补缺乏专业人才的缺陷,如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专项部分加入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还可以开发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专项软件,来专门核算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使得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可以减少、成本降低,会推动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

3.加大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的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企业还很少,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停滞不前,仍然处于理论阶段,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将试点企业首先锁定在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这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且有能力有人才有技术可以实施全新的会计体系。还应该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或是人力资源充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实施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且更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采用试点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大范围推进还不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控制和掌握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情况,及时调整应用策略。

篇4

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现行的传统会计中,企业将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全部支出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费用,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导致不能单独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变动的情况,也不能提供人力资源投资带来的经济价值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经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决策又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点,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可以决定企业管理者能否进行正确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也会影响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正确分析。如果有了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大力支持,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来判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取决于其生产、服务的需要及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等因素。

三、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求

现行会计中,对人力资源的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在现行会计核算中,将人力资源投资的全部支出直接费用化,计入当期费用来处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严重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支出,如果支出的收益期属于在一个会计年度或在一个营业年度以上的情况,都属于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应该先予以资本化,在合同规定的受益期间内分摊,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进行摊销。目前,人力资源投资日益增大,如果继续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的话,必然会造成各期利润表的盈亏不真实,导致低估当期盈利,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最后就会造成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并且当企业面临大量裁员的风险时,按照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来说,尚未摊销的投资支出应作为一项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报告未能反映这种损失,也不利于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因此,可以得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

篇5

1.1人力资源取得支出

它指的是人力资源的开支,以便发生获得业务。具体分为三种:招聘开支,以吸引求职者产生的费用;选拔开支是需要在选择工作人员应招时,所产生的费用;就职开支是指员工被聘用后安排合适的位置时产生的费用。

1.2人力资源开发支出

指企业为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及岗位技能而发生的各项支出。例如,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专项培训等。

1.3各项支出的计量方法

以上三种支出,收益期超过一年以上的才能予以资本化。一般来说,将人力资源取得支出和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维护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一次性维护支出金额较大,也可以计入待摊费用,分期计入损益。

2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传统会计处理的费用和相关的人力资源费用分别核算和资产的处理。在会计科目上可以设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及“人力资源损益”等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例如,企业招聘员工时发生各项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1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取得成本10000元贷:银行等10000元例如,企业对招聘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支付各项费用8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开发成本8000元贷:银行等8000元例如,企业对企业员工每月发放工资100000元,各项福利7000元。月末直接进行结转。会计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使用成本107000元贷:应付工资100000元应付福利费7000元借: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等97000元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10000元贷:人力资源使用成本107000元月末摊销应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2000元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4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等5000元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1000元贷:人力资源取得成本2000元人力资源开发成本4000元“人力资源损益”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员工变动而产生的损益,期末直接结转本年利润。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把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人力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所有者权益中增设“人力资本”项目,在利润表中增设人力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减项。企业还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状况。

篇6

1.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管理者编制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的特点是全面考虑企业需求,同时关注人才的引进、留用、提高和流出四个环节,从而较好地达到企业目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能为管理者提供录用、考核评估、薪酬分配及培训提高的历史成本依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人事职能的预期成本,根据职能需要和岗位操作环境,就能编制可靠的人动预算,反映预期各层次人才的单位成本和预算成本总额。在编制预算的基础上进行业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计划对比,可得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并从中发现影响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因素,从而有利于管理者认清人力资源利用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办法。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投入成本进行计算,可帮助管理者运用全部资源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作为制定企业战略决策的计划标准。

二、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重新认识企业人力资源,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

1.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本产权

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对象是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贯穿于员工的录用、考核评估、薪酬分配及培训开发等各个环节。企业应对人力资源予以资本化,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了解其增减变动情况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幅度,便于进行及时有效的调度。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用人多、工作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技术更新慢、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只是表象,深究其原因,则是由资产所有制、管理者、劳动者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的。只有以权益为中心,把所有制、管理者、劳动者三者的权益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效用,集体负责地对现有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的市场运营,才能不断产生收益。首先,必须通过货币计量手段明确劳动者对企业投入的劳动力不能再简单地核入成本费用,而应列入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其次要量化分析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并依此划分等级作为劳动者的贡献收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维护人力资源权益,提高劳动者的地位,从而带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促进企业资源优化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真正重视“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制定并实施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计划,培养人力资本优势。首先,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各种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通过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以确保培训效果。这就需要以适当的比例,将企业物力资本投资向人力资本投资转移,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保障和激励机制。其次,改过去缺乏对教育投资效率和回报的分析,变为由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加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组织评价机构。第三,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评价、决策,增强各级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投资意识。

三、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模式

篇7

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的缺乏,人力资源薄弱,已经成为江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发展中显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并且情况还较为严重。经疏理认为,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往往存在的问题主要为:(1)单位的员工履职能力有待加强,很多人员不能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履行职责,具体表现是对待工作有畏难情绪和完成工作的能力较为匮乏。(2)单位的经营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单位管理者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管理理念,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量不足,管理手段陈旧,距适应新形势的管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3)单位的现代营销理念和市场营销的技巧还不成熟完善。作为事业单位,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依然存在着一些工作表面化、营销理念陈旧、创意意识差等现实问题。

2.个别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不是十分不合理

个别岗位素质要求过高,大材小用问题十分严重。以高速公路收费站为例,对于收费站的收费员工,应该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就能适应工作需要,而在现实中建设公司对职工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不切合实际,存在片面拨高的问题。如普通员工的岗位也要招聘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从人力资源区域分配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大、中、小城市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较为严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相关人才,小城市的人才一心向大城市发展;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没有实现科学化管理,仍然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摈弃传统的人事管理只侧重于“事”这一弊端,应着力于为“人”找对应做的“事”;为“事”安排合适的“人”。原有的落后的人事管理体系,往往只是看中占有人才,不关注对人的利用以及开发,针对人才的教育、选拔以及奖惩等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并且缺乏一整套理念先进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备的客观评价机制。江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面临着观念和认识上的相对滞后;二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三是相关的体制和配套改革措施相对滞后;四是缺少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依然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存在人才流通渠道尚不畅通、人才的流动和配置交易费用高、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的人才激励机制缺乏,人才潜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另外,人力资源市场不能配置相关人力资源,人才供求机制尚不完善,有效配置不合理,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存量、流量的需求。

二、应对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经分析,针对上述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当前高速公路管理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依然不科学,所以应该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探寻适合当前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达到缩减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单位的经济收益的目标。

2.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

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提升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供优厚的工资薪金待遇、工开辟良好的职业晋升通道,可以有效调动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的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假如某位管理干部工作成绩十分突出,而当单位不能为他提供合适他的更高的职务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他提供更好发展的空间,为其展示才能寻求其他出口。可以为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或其他扶持,鼓励其深造;对于不能提供这些的时候,可以考虑实行股份制方式,利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工,激发他们的归属感。

3.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完善的机制支撑。从整体战略角度来看,高速公路想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构筑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沟通、培训开发、岗位轮换和考核等环节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让激励机制成为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力抓手。

4.构建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格局

全局观就是通观全局“向前看”,用宏观战略眼光分析问题。所以我们就要考虑如何通过灌输国际国内经营活动的理念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培养全局观就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全局性的战略协作在优化单位重大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球性的协作,是促使员工彼此之间的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协作机制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强调团队合作,在激励机制中多想方法,多设途径,鼓励员工互帮互助,相互协作。

三、如何强化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

1.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实际的业绩效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价值衡量体系。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恰当的选择和正确的实施有助于价值创造活动的开展。通过制定绩效评价体系目标、广泛调动员工的参与热情,结合行之有效的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来谋划单位来考核工作,利于绩效考核的贯彻实施与应用。可以通过有效利用考核结果,不断提高员工绩效水平,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正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作为单位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本单位人力资源数量、弄清人力资源结构和人员综合素质评定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整合来建立人才信息库和内部人才管理库,通过建库拓展人才信息渠道。从单位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应充分重视人才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畅通人才引进机制,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深入推行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选人用人机制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招聘和管理人才。

3.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根据培训需求,制定针对不同层面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措施,利用手头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培训结束时,及时进行总结,要将培训情况纳入到员工考核的体系,对考核成绩突出、培训效果明显的员工实现有效奖励,有效激励他们的培训热情,通过培训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并为他们制定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利于员工今后发展

4.可以通过精简冗员达到优化目的

精简冗员,可以有效解决人员自由流动,达到分流多余人员、调整资源结构的目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工资结构和数量,适当减少固定工资比重值,必要时提高浮动工资比重值。按照员工综合素质的“含金量”高低,可以适量裁员,或者通过核定人员的工资待遇。对于那些能力不足、或是通过调整收入低的人员,会促使其重新自我定位。迫使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和工作形势人员出新的选择,或流向社会,达到精简冗员的效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5.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热情

奖励激励机制可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将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进行有机结合。针对员工的具体诉求,选择合适的奖励激励措施。通过各种激励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参与高速公路管理之中来。

篇8

二金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金融企业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应把具备某种技能、能为企业经营活动贡献力量、能给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作为核算的对象。不同岗位所要求的员工能力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在对人员进行人力资源考核与评价时所涉及的考核指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据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对员工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系统提供的信息建立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与可信度。在金融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员工签订的契约所约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特点进行划分,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成本会计模式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另一部分是按照权益模式计量的人才资源价值。

1.按照成本会计模式

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这部分人力资源价值是按历史成本进行的。人力资源会计把人力资源支出所认定的费用中的一部分列作期间成本,把另一部分列为资产,在以后的会计年度中按人力资源所提供的未来服务的效益进行分期摊销。是对取得、开发、使用、替代人力资源等方面所引起的成本核算,对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信息。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中,通常将人力资源的成本分为以下类别:

(1)取得成本

指企业在取得所需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主要包括招募、选拔、录用和安置等成本。招募成本是指为了吸引求职者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招聘过程中产生的材料、人工和劳务支出。选拨成本是指招聘工作正式开始后接见、测验以及处理申请人资料的管理费用,主要是由笔试、面试、体检、调查等环节产生的成本。录用和安置成本是指录用人员后将其安排到适当工作岗位所发生的成本。

(2)开发成本

它是指为使所招聘的员工达到预期水平和技能而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和定向培训成本。

(3)使用成本

指企业对员工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而直接或间接地支付给劳动者的费用。使用成本是为了维持人力资源进行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对使用劳动力而支出的费用,包括工资、津贴、福利等。

(4)保障成本

指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各类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年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

(5)离职成本

主要指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发生的遣散费、诉讼费等。在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时,这部分成本是全体员工都涉及的。

2.按照权益模式计量的人才资源价值

按照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计量人才资源价值时,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采取相应的核算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层次划分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员工所处的职位影响着人力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处于高层的员工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家庭及个人投资的价值较多,人力资本的价值量较大,对其进行核算是为了保证其价值的完整性。二是普通员工创造的价值受到高层员工的影响。劳动者创造收益的大小受组织方式的影响,而组织方式又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所以员工创造收益的一部分也是高导管理者创造的收益。三是从激励的角度看。劳动者权益会计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通过核算劳动者的贡献,按贡献尺度进行分配,将贡献和所得清楚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激励。

(1)一般从业型人力资源的核算

一般从业型人力资源主要从事简单劳动,创造力较低,对企业剩余价值的贡献较少。只需双方约定,以一方提供的工资、奖金等补偿成本获得另一方人力资源使用权即可。从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特点来看,该类型人员拥有劳动力,在对该层次人员核算时可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借鉴成本会计模式计量其取得、开发和维持成本。

(2)管理技术型人力资源核算

该类型主体是从事创新工作且劳动成果很难度量的人力资源所有者,他们掌握着金融企业的核心发展能力,对金融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大。金融企业实质上控制了这类人力资源的使用权,而不具备所有权,金融企业控制了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确认为资产。因此对此类人力资源的核算,适合采用价值模式进行核算。一方面应根据其产出价值来计量其价值,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产,同时相应地确认一项负债;另一方面该类型人力资源所有者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或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取得成本往往较高,且在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对该类型人员的培训开发支出将会使企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基于重要性原则考虑,企业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事项予以核算和反映。

篇9

1.2政府对了解社会人力资源状况的需要。政府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就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存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的维护和开发状况,并且通过手段和办法,政府还可以控制和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扶植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动力。

1.3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从会计核算原则方面来看,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存在着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当期费用中包含了人力资源投资,这样也就是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先应与资本化是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而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者以方面上甚至其收益期往往被超过一个会计期间,而这就属于资本性支出。二是导致企业各期亏损报告失实、决策失误、裁员减薪、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被费用化,并被计入当期费用。而现行的会计无法对其损失进行反映,这就必然会造成经营者决策失误。所以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2实行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意义

2.1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21世纪是人才资源需求到来的时代,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就是本文所讨论的人力资源,企业在这个时代只靠传统的会计是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因此,人力资源会计的引入迫在眉睫。同样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合理的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决定是否使我国经济和社会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2.2推广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1)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促进人才合理消费。造成企业严重的人才浪费、人力资源反而成为企业负担的原因是没能把人力资源的投资所带来的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要抓好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只有在结合人力资源利润率、人力资产比率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数据,做出正确选择,使一切因素达到优化配置,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效益。

(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的兴衰成败是与经营者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密不可分的。同时,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经济目标之间难免出现矛盾分歧,经营者有可能为了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与所有者的利益相矛盾。所以,企业所有者必须重视经营者的人力资源价值,健全激励机制。

(3)促进科学化人事管理。决策者如果想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重要信息,就必须要合理运用人力资源的资产档案,帮助企业决策者制定与员工适当的合同期限。同时,为了弥补员工违约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就会提供制定违约处罚的金额,用来以补偿。

2.3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转化为财富的需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使之众多的人口成为福利,是一项艰巨任务。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了人才争夺战,人才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谁赢得了人才,也就赢得了未来。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水平比较起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还是处于人力资本比较匮乏的国家,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稀缺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丰富这一现象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却又造成就业压力大的难题。为缓解就业压力,只能放慢物质资本的积累和重进程。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所至,这些丰富的劳动力又很难“开发升级”为高水品人力资本,最后导致很多先进管理办法和科技文化难以实施和普及。更难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国当下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过剩”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高级“人力资本”,从而达到化劣势为优势,最终到达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

3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突出问题

3.1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必须紧密依靠现实来联系,而目前我国的想要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体制这一目标还尚未具备充分条件,很多理论来源还是靠一些西方著作来支持,在这方面上,可以说是影响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重要问题。

3.2人力资源法制不完善。由于我国整体法制体系不够完善,人力资源就会缺少确认依据和相关的法律保障,使得企业对拥有人力资源这一方面还不能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其交换也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导致不能确保企业所雇佣的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对其违约的劳动者不能有效处罚,难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

3.3人力资源核算问题。人力资源会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劳动者权益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恐怕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另外人力资源会计并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做了原有会计的改革,因为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出现了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4人力资源会计如何量化和计量。搞清人力资产是相对于物质资产而言的这一前提,是正确提供人力信息的基本前提。企业一旦拥有某种物质资产后,企业就会享有对其所有和控制的权力,但人这一特殊资产却不可与物同等对待,企业不可能对其拥有和控制,所以在计量人力资产时,如果把人本身作为计量对象是有所不妥的。因此,在在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问题上。至今还仍未做到与传统财务会计较好的融合,只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阻碍了会计整体功能的发挥。

4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对策

4.1加强理论研究。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特点范畴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

4.2建立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制度。我国的会计界要努力出去实地考察,不要停留在书本中,只做一般性的了解,因地制宜努力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通过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包括会计核算原则。报告准则、会计核算需设置的账户等内容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篇10

科技越发展,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大。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已被企业老总们所认可。除利润指标外,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还应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的能力、组织效能、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等。但是,目前企业会计关于人力资源的反映还很不够,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揭示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源信息,这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人们还迫切需要企业提供与他们决策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人力资源的确认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的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指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脑力),并掌握有更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予以资产化处理。

人力资源之所以能被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因为其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相对于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独特的使用价值在于其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使用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流入。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符合资产的本质特征。此外,人力资源是企业通过招聘、培训、定期支付报酬等一系列事项所形成的,在合同期限内,人力资源事实上为企业所控制,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也为企业所拥有。因此,人力资源应被企业视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

关键问题是,只将人力资源笼统地确认为资产是不够的,物质资产有着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之分,同样,也可以对人力资产作出类似分类。因为企业中必然存在着一部分临时工,同时也有长期的雇员。他们在企业中的分布和作用大不相同,而人员结构不同的企业,情况更不一样。也就是说,仅仅这样揭示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指只将人力资源笼统地确认为资产)还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为这样揭示的会计信息并没有说明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组成以及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分布情况。而恰恰是这些信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企业中,内部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可以反映企业管理的先进性,而内部机构的设置具体又表现在人员的结构和分布上。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机构设置呈“纺锤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重点是生产,生产一线人员很多,而市场营销人员和科研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机构的设置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现代企业管理和营销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一个理想的人力分布配置应是“哑铃型”,企业的科研人员和营销人员相对来讲应该较多,而生产人员应该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按人力资源的作用即生产部门人力资产、管理部门人力资产和销售部门人力资产对人力资产分别确认。这样一来,信息需求者就可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分布,分析企业的人力结构是否合理,据此作为预测企业未来前景的工具之一。

二、关于人力资产的计量

“人”不仅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生产力的主导因素,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会思维的高级动物。企业可以通过支付工资等费用来拥有人的劳动力使用权,但企业不可能对人本身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可见,人力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只能是人的劳动力,也即人力资源的计量对象是劳动力,是人所具有的能力,使用该能力可以为企业创效益作贡献。由于计量的对象是劳动力,而劳动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这样一来,人力资产就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同时,企业中人力资产的流动性是不一定的,有的终生服务于企业,有的经常变换单位。也就是说,在总体上人力资产既有流动资产的性质又有非流动资产的特征。

由于人力资产具有上述特点,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计量呢?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问题,目前得到公认的模式有两种,即成本会计模式和价值会计模式。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是指对人力资源按照其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入账。成本会计模式又分为按历史成本入账、按重置成本入账等主要方法。其中,按历史成本入账是将人力资源的获得、维持、开发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资本化;按重置成本入账,是指在现时重新获得与原来相同的人力资源所要花费的成本。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是指按照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入账。这是因为企业获得、维持、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的支出往往远远小于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根据其特性,可采用货币计量法(包括经济价值法、未来工资贴现法、商誉评价法等)和非货币计量法(如技能评价法等)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而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更强调信息的真实性,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笔者认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同时认为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发生的费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企业取得人力资产之前,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费用支出,如招募成本,选择成本等,取得人力资产后还要发生一定的培训费。对于前者,由于费用是在资产取得之前发生的,并且费用的发生与资产的取得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如果花费在特定对象身上的支出有效,也就是说,对某人力资产的费用支出结果是取得了该资产,那么此费用应该计入该人力资产价值。反之,如果也计入此人力资产的价值,则不恰当,而是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类似于研究开发费的处理)。对于有效费用和随后发生的培训费,如果有合同并且数目较大则在合同期内摊销,如没有合同则在三到五年或更适当的年限内摊销;如数目较小,则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类似于固定资产修理改良费的处理)。人力资产取得后,正常情况下企业都会每月支付工资,而支付工资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权的购买。

可以这样认为,一项人力资产的取得,是企业多了一位供应商,此供应商供应给企业的是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在有效人才市场假设下,企业每月付款,供应商定期供货。否则,如果供应商不满意,就会停止供货,这表现为员工离开企业,同样如果企业不满,则停止购货,这表现为企业解雇员工。这样一来,企业就好像在购买如原材料这样的流动资产。会计处理时就可以参照类似于原材料等流动资产的处理方式,借记“人力资产”,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或“银行存款”等科目。

这种计量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较强。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贯彻“以需定产”的原则,从需求者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更关心的是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小,期望人力资产信息能帮助他们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需求相对而言要小些。

第二,可靠性较高。这里的会计计量所用的是投入价值中的历史成本,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影响人力资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工资因素以外还受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追求的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有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方面是难以衡量的。但在一个有效的人才市场中,买卖双方必定会权衡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得失,工资可以很好地充当交易的显示器。第三,用工资成本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信息的需求者根据工资成本和企业效益推断企业人力资产使用的效益性。

第四,用工资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还可以使企业领导层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因为企业人才会根据企业所给的工资和企业所提供的精神上的报酬,做出是否继续在本企业工作的决策。而工资因素是最重要的,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来,对一个深知人才重要性的管理者来讲,必然会尽量满足企业有用人才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以使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更大的动力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从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此外,用工资成本计量人力资源还可以保持会计发展的连续性,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还应该看到,尽管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计量的瓶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源的会计管理滞后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二是人力资本价值核算基本上是空白,会计实务中,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关信息仍被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三是人力资本权益核算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四是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的把握。

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会计目标中对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忽略。由于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及价值计量的困难,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用人机制单一、僵化,以历史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并不可行,这些都造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可验证性和客观性的基本需求,也是我国会计理论构架中人力资源会计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模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但产权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解决,改革的对象仅为法人产权,对自然人产权的改革严重滞后。这种人力资本产权的长期模糊与缺失,一方面使得我国企业的用人机制僵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后和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使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理论框架一直以来以物质资本为核心,无法对产权模糊的人力资本实施必要和完善的会计管理。

因此,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外,还应注意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一个完善的人才市场能提供一个合理的人才的市场价格,从而为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同时,人才的自由流动,也可以使企业自由获得其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也就是提倡人力资源法制化。对人力资源的交换也应有一定的法律规范,确保企业对所雇佣职工的劳动力的所有权,对中途违约离职的职工也应有相应的处罚,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很不完善,而企业家市场几乎不存在,尽快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务之急。在实践中还应大力开展试点工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面积铺开做准备。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理论上虽有所发展,但还很不完善,而且大部分理论还停留在对西方论著的翻译方面,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面实施任重道远,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共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凤凤.浅议人力资源会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9).

[2]赵灵芝.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J].人才资源开发,2004,(Z1).

篇11

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费用管理外,还有如下特点:①人力资源价值的保值和增值成为企业会计管理的重心。②年薪制、职工持股等管理新举措的实施,使得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与物质资本平等的要素进入权益分配领域。③相对于过去而言,业绩考评和薪酬设计等方法的选择更体现出对人力资本的倾斜。

一、我国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计量的瓶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使得人力资源的会计管理滞后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人力资源仍无法像物质资源一样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来实现价值补偿,进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获利能力。

2.人力资本价值核算基本上是空白。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已逐渐超越财务资本,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要素,因此企业应及时将其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但在会计实务中,人力资源价值的相关信息仍被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3.人力资本权益核算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在企业改制及管理创新中,通过职工持股、技术入股等形式,人力资本已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权益化,即人力资本跟物质资本一样具有企业利润的分享权。而现行的会计管理中,对于人力资本权益的形成、取得及变动缺乏系统的会计处理,在财务报告中人力资本也没有与物质资本区分开来(即没有单独反映人力资本信息),这与企业实行的两权分离基础上的权益产权观严重背离。

4.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会计”这一名词引入中国的二十多年里,我国会计学者从未停止过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但大都停留在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计量方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整体的把握。由于缺乏规范的理论体系的指导,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在实务中缺乏整体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

1.我国会计目标中对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忽略。目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存在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会计环境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主要会计目标是满足企业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国家基本控股,其会计的主要目标也是满足向国家报告受托责任的需要。

受托责任观认为,能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是关于历史经营业绩的信息,财务报表应以反映历史经营业绩为主。由于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及价值计量的困难,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企业用人机制单一、僵化,以历史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并不可行,这些都造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可验证性和客观性的基本需求,也是我国会计理论构架中人力资源会计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2.我国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模糊。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但产权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解决,改革的对象仅为法人产权,对自然人产权的改革严重滞后。目前的厂长、经理作为自然人一般还不具备取得产权的条件,对他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很不完善。

这种人力资本产权的长期模糊与缺失,一方面使得我国企业的用人机制僵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后和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使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理论框架一直以来以物质资本为核心,无法对产权模糊的人力资本实施必要和完善的会计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的构想

21世纪的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超级竞争年代,而企业能否获得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企业竞争战略旨在根据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建立一种持久性获利的地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对竞争优势产生强烈的影响。“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的观点不断得到认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是我国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内容也将进一步拓展。

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已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扫清了思想观念和制度层面上的障碍。企业如何顺应外部的体制改革之势,如何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宏观与微观的互动,这是我国企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构建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是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

笔者在考虑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历史发展局限、现实发展环境之后,借鉴国外先进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模式,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源战略会计管理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二是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其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上图说明:①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的内容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如: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制定决定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因而也影响了其会计管理的具体内容。②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会计管理通过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来实施。战略全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成本动因分析法、价值链方法等。③通过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方法,形成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年度的信息。④部分人力资源战略年度信息反馈给管理层。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战略,同时更新人力资源战略全程的会计管理内容。部分战略年度人力资源信息通过平衡计分卡、成本动因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再处理。⑤人力资源战略信息的生成。⑥“”为信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