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7: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转变就业指导观念,陆续提出: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力”,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等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如何才能切实发挥职业生涯辅导的作用,有赖于对生涯辅导目标和任务的准确把握。只有指导思想和理念正确,才能确保内容与方式切实可行。
一、新时期职业生涯辅导的目标
1、以促进大学生个体在大学时代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生涯辅导本身具有发展的特性,强调终身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与人生教育的一体化。不仅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求职,发挥短期价值,而且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成才起到长效作用。过去我们为提高就业率,只重视毕业生择业前期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培训提高,旨在进行“成品包装”。尽管就业率提高了,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频频跳槽、毁约,导致社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诚信产生怀疑,这对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
众多研究学者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后指出:大学四年应该是一个由“产品设计”到“产品制作”再到“产品包装”的系统过程。就业指导的重点应从“成品包装”转向“产品设计制作”。设计的主体应该是双重的,即教师与学生本人。教师为产品设计提供指导,学生本人主动参与个人发展目标及人生目标的设计,这样一来,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大学生择业时的盲目从众。
2、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
Super认为,所谓职业成熟度,是指“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份。”Super进一步解释说,人在各个年龄阶段都会有与职业相关的任务,一个人能否适当的完成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任务,就决定了他的职业生涯能否顺利地展开。笔者曾对本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过求职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也曾对刚工作不久的毕业生进行过回访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求职准备方面呈现出几个明显倾向:第一,在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许多大学生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倾向,呈现出明显偏差;第二,在职业信息的了解上,大学生们过于关注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却忽略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第三,在职业准备的投入上,大多数学生比较被动。这些现象可以粗略的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远没有达到应有标准,这本身又会妨碍他们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
因此,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作为生涯辅导的目标和任务,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选择机会,顺利渡过职业准备期进入职业领域。
3、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Super指出,两种能力即信息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会影响到职业探索任务的实现,而计划执行能力决定职业规划是否能够最终实现,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认知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了解工作、职业、生涯等方面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主要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了解决策的原则,熟悉决策的实践过程,并将决策的原则应用到选择决策中,以使“选择结果明确化”;在选择明确化之后,进入选择的实施阶段,此时计划执行能力彰显其重要性。因此,根据生涯规划大师Super的思想,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体现在信息认知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提高上。
二、新时期大学生生涯辅导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具体分为五大模块,即自我认识、工作世界探索、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职业决策、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许多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就以上五个方面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做出的生涯规划报告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目标和方案过于理想化,指导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位学生的需要等。为此,笔者认为,新时期的生涯辅导方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调查学生职业成熟度,进行针对性指导
目前,在职业生涯辅导的一系列环节中,最薄弱的就是诊断,诊断不清,甚至没有诊断,就会导致缺乏针对性,进而使以后的指导和评价都失去意义。要迅速提升诊断的质量,就要通过可靠的诊断工具,快速有效的确定辅导对象的症结所在。目前,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比较成熟的诊断工具就是Crites(1978)修订的《职业成熟度评估》(Career MaturityInventory,CMI)量表,它可以用来判断来访者的职业决策准备状态,也可以用来明确咨询辅导所应关注的焦点,以便来访者能知晓或训练他获得职业决策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最近,国内学者龙立荣等人先后对CMI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其信效度研究已达到一定水平。笔者建议,职业生涯辅导老师可以参考修订的《职业成熟度评估》,对大学各年级学生进行定期的诊断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类,针对其成熟度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从总体上提高其辅导质量。
2、先定向后定位
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言,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确定职业目标,但对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在校大学生,一开始就确定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职业,显然不现实,那么怎么来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呢?笔者建议生涯辅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先定向再定位”的职业目标确定方法。先定向,就是根据现在所学的专业或个人的兴趣志向,来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对此,你需要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吗?你毕业后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就可以基本确定你的职业方向了。比如将来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职业就是一种定向。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必须找到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你可以通过转专业,或通过辅修、选修专业课程,或者通过跨专业考研来调整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如果你定了向,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定位的问题了,你需要对已确定方向的职业群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逐步缩小职业的选择范围,可以通过提前参加招聘会、兼职和实习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和工作体验,感受意向职业是否适合你自己,是否与个人的主观想象一致。比如决定将来成为心理专栏编辑或记者就是一种定位。笔者认为生涯辅导老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开始定向,在三、四年级着眼于定位,循序渐进,操作性更强。
3、设立网络在线问答、在线职业测评与专家咨询辅导三位一体的生涯辅导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时间跨度长,人数多,而且问题千差万别,仅靠职业指导课、讲座、拓展训练等一刀切的方式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达到职业指导应有的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尽可能挖掘所有资源,利用网络、测评工具、职业咨询等方式,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涯辅导体系,发挥“1+1>2”的效用。具体来讲,可以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开设“就业与生涯辅导论坛”,论坛中设立“在线问答”、“在线职业测评”、“在线专家咨询与辅导”等栏目,学生可以自助进行职业测评,了解自我;如果对测评结果有疑问或不解之处,紧接着可以进入虚拟专家咨询室,就测评结果请教咨询专家或预约面谈,请专家科学解读测评结果,通过咨询发掘学生具体的生涯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弥补单纯的职业测评工具的不足之处;在线问答栏目可以讨论有关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应聘心得、签约注意事项、毕业手续流程等问题,除个别隐私问题外,网站上的所有信息实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解决了当事人的问题,也为更多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4、创建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
大学阶段的教育应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具体来讲,可以组织开展同专业新老生交流会、优秀实习生报告团、优秀毕业生报告团、在校学生追访毕业校友报告团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交流、访谈,相互交流心得。不仅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提前感知将要面对的一系列任务,而且可以促进高年级学生不断反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迷途知返。除此之外,还可以参照国外和香港模式,推行“义务职业指导员”活动,即在往届校友中征求愿意回馈母校的志愿者,将他们的职业和联系方式公布出来,使那些感兴趣的在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和其他双方约定的方式与他们取得联系,获得学习、求职准备等各个方面指导,而这些受益的学生毕业后也会积极参与到对在校学生的指导中去,形成一种极好的良性循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提供免费的职业咨询和技能培训来回馈“义务职业指导员”的积极性,促进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慧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高教论坛,2006.4(2).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特别是综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该论题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势和趋向。研究分析表明:该命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68-05
当前,高校已日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更是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单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本文拟在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并提出这一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论工作者们一直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简介
目前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尚属空白。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作过零星的探索,如学校部等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涉及到就业与职业理想等[1];曲振国等编著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谈到大学生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对职业观念、现代职业精神进行了专章论述[2];刘建新、费毓芳主编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中也提道:“高校就业指导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3]这些论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只有3篇,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杨德才副教授指导的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指导的万杭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2009),河南大学施昌海教授指导的李士营的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09)。
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上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全部文献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4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之前,相关论文几乎没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阶段已逐渐得到重视,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足够关注;而在2009、2010年,相关文献突增,超过之前期刊论文数量总和,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重视并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探讨状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关系的探讨是一大主题。综合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观点。
1.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存在内在契合之处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营在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出,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育人目标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内容同质”[4]13-14;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之处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内容的互通性”[5]。陈春一、高培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中认为,两者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交错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补性”[6]。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在“对象的一致性、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补性”四个方面具有契合点[7]。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和教育导向的社会性”[8]。这些文献实质上都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基础。
还有学者论述到了两者之间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万杭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到,两者之间结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实施”[9]8-9。关于两者结合的意义,万杭认为,“有助于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凤彩认为,两者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5]。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目标、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关于两者结合的原则,万杭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的系统化和个性化三个原则”[9]19-20;关于两者结合的对策或途径,万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体观念,调动教育客体积极性,更新教育介体,挖掘社会资源,扩展教育环体”[9]20-25。任凤彩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统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
2.两者之间互为载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是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可以互为载体”[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如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0]13。陈春一、高培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使得学生较好认识自我、较好导向正确的目标、较好开发潜力、较好改善师生关系”[6]。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8]。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黄炳辉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中认为,“职业生涯设计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无独有偶,张志萍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文中也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改进方式等方面阐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凸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已经超越了过去单纯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技术性的工具范畴;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途径和手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实效,更具有时代性,更能被广大青年学生接受。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探讨状况
从既有的文献中看,不少学者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研究和论述。如赵敏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10]13。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到,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淡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测评工具;缺乏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职业能力不强,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7]。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到,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现象,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职业精神、职业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13]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文献有三篇:闫礼芝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中,通过实证调查、SPSS统计分析与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自入校即开始实施生涯教育、生涯规划制定、指导督促实施的过程进行跟踪,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吴惠、王雷华在《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中,也经过数据分析,论述了“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整体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期望和职业选择地域”[14]。
从上面论述所见,历经十年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已经有一定进展,学者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当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既缺乏专门论述,也缺乏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也较少;同时,因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情况不甚了解,对大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探讨状况
当前,理论界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对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赵敏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统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毕业阶段前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针对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体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度思想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系统整合,动员全校教职员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10]iii宁曼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一是认识层面上加大宣传形成共识,二是制度层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三是方法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四是实践层面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15]吴惠、王雷华认为,要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要做到:“深化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认识;关注易受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的学生群体;重视媒体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宣传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校友的示范作用。”[14]
也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全员化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释;将大学生四年划分为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毕业阶段,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对于全员化研究,李士营提出:“要加强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要建立新型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要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要强化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4]39-45
以上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不少学者都能各抒己见,既有宏观上的总体研究,也有微观视角的具体展开,较好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这些研究仍然不够,在对策探讨的创新及深入方面,势头不足,还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不少学者提出的对策较为宏观笼统,实际可操作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开的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及规律把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所出理论成果参差不齐,有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理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施主体、教育策略、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不够系统。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立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功能论述等也较为笼统。
(二)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当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围绕教育要素而展开,存在视角单一、人云亦云等问题。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借鉴人才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来充实。比如,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从检索文献来看,仅有闫礼芝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以及吴惠、王雷华的《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等三篇期刊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体系中去思考,开发个体潜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在历史考察、过程及规律探讨、环境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宽该论题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经触及和深入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医学类、师范类、公安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等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国,杨文婷,陈子文,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4-191.
[3] 刘建新,费毓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陈春一,高培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97-99.
[8] 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10] 赵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1]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36.
[12] 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4-55.
推行"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意义在于:使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主动性,使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完善高等院校管理制度、提高高等院校管理水平.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五大步骤":学业规划选定、强化学业规划、学业规划分解、学业规划评估与反馈、激励与惩罚。
一、学生学业规划设计现状
据有关部门对去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就业准备属于“临阵磨枪型”,直到毕业前夕才考虑就业。另有50%的学生到大二下学期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只有4%的学生是在进大学以前考虑就业问题的,记者采访多名求职者发现,就业方向不明或就业准备不足是导致他们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建立起一个学业发展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
在美国,孩子们上八年级(高中)时,就要请专家给孩子们做学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学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学业日、学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学业生涯设计普遍不重视。
对我省一些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表明:只有5%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学业、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设计。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
据我市人才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有些人频繁地跳槽,换工作,除了追求高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没有清楚定位。研究表明,在学业生涯的起步阶段,由于人的可塑性强,学业转换成本低,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对一个人的学业有准确定位和长远规划,非常有利于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 学业规划设计的作用
1、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
2、提高学生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4、端正学校的学风。
三、如何设计学业规划
大学生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学业规划进行设计?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规划时,该怎么办?有关学业规划专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明确学业目标。在学业生涯中,人生的学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学业目标提出一定调整。大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不仅会影响个人学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正确分析自我和学业。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学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避免设计的盲目性。
学业规划设计时,要对该学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等;不同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学业规划设计时,还要了解所需要的学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学业生涯设计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如今的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知识综合性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既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能满足专业要求,又有良好人文修养,既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能展现个人专长。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学习和积累,采取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劳动,辛勤耕耘。
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强、知识面广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最主要依据。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参加有益的学业训练。当前,大学生进行的学业训练较少,即使是学业测评,也只有少部分人开始运用它为自己学业设计做参考。目前,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学业训练的很好形式。论文参考网。在这方面,高校应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实习,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学业实践活动,开展学业意向测评,开展学业兴趣分析测评等。
四、设计学业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和几点意见
(一)设计学业扬长避短
在设计学业生涯时要根据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动向。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的基本依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专业方面的特长。如果学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所以,专家建议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学业生涯。学业生涯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
专家提醒大学生,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大学生应在对白己能力特长正确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设计学业生涯。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主要参考指标
1、思想政治及道德素质方面;2、专业学习方面;3、技能培训方面;4、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方面;5、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6、文体艺术、社团活动与身心发展方面。
(三)进行学业规划设计的几点意见
1、别把大学生活想像得太美好,要熟悉周围环境,克服初来乍到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2、要加强同学间初始的融合,增进同学友谊。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要学会宽以待人;
3、给自己设立计划,克服目标的迷茫;
4、面对新的教法与学习模式要尽快适应,以便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的良好氛围中;
5、克服想家的情节以及生活问题,学会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
6、要有安全防范意识,谨慎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不必要的损失;
7、劳逸结合是学习的最佳方法,但切忌迷恋网络;
8、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培养自学能力;
9、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卫措施,要勇于面对挫折,以积极的态度向挫折挑战。
加强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所有参与大学生管理和教学人员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大学生入学之后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做好大学生的学业规划从一定意义上能成就一个学生的未来。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恒亮 学业规划 2003
2. 孙林元.李阳 当代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 [期刊论文] - 文教资料 2009(7)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矛盾的突出、就业难度的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就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依赖心理
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意志薄弱,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真考虑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或就适合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寄希望通过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自认为有门路,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面对竞争,他们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消极、被动地等待。
(二)焦虑心理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十分普遍。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信息和渠道,面对还不大成熟和完善的就业机制,大学生在?国家需要、个人志愿、有限的就业岗位、多样的就业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职业选择中,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职业渴望,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未来焦虑不安。这种表现在一些冷门专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大学生、工科女大学生身上尤为突出。他们焦虑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单位,能否胜任工作。他们渴望尽早落实单位,幻想着无需经过周折就能找个称心如意的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往往会事与愿违。这种焦虑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常常表现出心理紧张,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毕业环节的完成[1]。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当个人的期望值与社会期待不太吻合时,就表现出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面对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职业生涯规划论文,难以取舍,精神上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三)自卑与自负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因为就读学校不是名牌、所学专业不景气、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敢竞争,从而严重影响了择业效果。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在这种心理作用的支配下,他们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往往把就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大城市、国有企业,而对于那些市县单位、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甚至对用人单位提不合理要求等,这类学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四)从众与攀比
从众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论文格式。有一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发展不成熟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缺乏个人主见,遇事随大流,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是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千方百计挤热门,结果热门单位进不去,适合自己的单位也被别人捷足先登而失去了就业良机。攀比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部分毕业生,见到别的同学被挑中,自己落选,就感到脸上不光彩,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滋生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心态。
(五)盲目心理
求职的盲目心理也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无法确定自己的择业方向,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虑及自身的能力、专业和条件,只追求时髦职业、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以至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结果错过择业良机。一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毫无目的性,对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往往会参加各类招聘会。凡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他们就会前去应聘,这样简历投出了很多,可往往大都没有消息。因为盲目,没有目标,见别人忙于找工作,而自己不忙。心里不踏实,存在着浮躁、不安、无名的苦恼;还有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求高的心理,他们只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赏识接纳自己。由于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最终导致择业受阻[2]。
另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求稳心理也是非常普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倾向于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还有许多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往往选择高校、科研单位,认为这些地方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毕业生在认知方式上陷入非理性状态,将职业稳定绝对化。还有部分学生期待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没人碰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但是碰到的几率是很低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校指导与教育以及毕业生的自我教育这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应对的措施。
(一)社会教育
一方面,正确的舆论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家地方的就业政策,介绍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技巧、社会状况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民主、积极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毕业生独立、有针对性地充分就业;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使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的职业,从而失去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外,还有少部分父母专制性强,使得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矛盾、难以决策等心理。因此,家庭成员和亲友除了给予毕业生的引导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让毕业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环境氛围和机会。
(二)学校指导与教育
1.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找准自身发展目标;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各种潜能,努力提升和锻炼自己;通过职业目标的引导,能够自觉按职业目标的要求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大二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这时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渐渐的从躁动和兴奋中冷静下来,有些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发展方向了。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调整、完善自己的目标,并做积极准备,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储备相应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在大三加强实践、创业教育。开设一些创业指导课程,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载体,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另外,可以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也可以请一些专业人士开展就业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训练让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了解社会需求,让他们有的放矢地为今后的求职工作做好准备,增加就业成功率。
2.做好就业心理指导与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对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客观的评价,并能加以合理调适。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和自卑,才能克服一些就业的心理问题论文格式。通过成功求职策略的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态,是求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3.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高校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锻炼。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或教育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就业与职业的实际状况,为今后的求职积累宝贵经验,同时还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价值标准。通过搭建专门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地,促进创业成果转化,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创业经验。
4.就业技巧的指导
就业技巧的内容包括求职目标指导、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材料、学会面试的文明礼仪和语言技巧等。掌握就业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帮助学生熟悉社会、熟悉职业状况,以及提高求职成功率。如果你忽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必然会在竞争中吃亏。这方面,大学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武装一下自己,也可向有关的专家、老师咨询请教。另外,良好的心态是应聘成功的关键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它来自对自己实力的自信。
(三)毕业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摆好心态,科学定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些学生就业面试时到处碰壁,有的错过了应该抓住的好机会。这时需要毕业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择业受挫的现实,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同时,应养成客观分析形势、正确评价自我的好习惯,学会认识自身优势,了解自身不足,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做到有的放矢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很看重的。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很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一般来说,在学校和社会上担任一定职务的人是用人单位所青睐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等,而这些综合能力又都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
三、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难点。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职业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不断完善心理素质,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规划好职业之路并为之努力奋斗,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加强学习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端正心态,根据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庆国,李祥印,刘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初探[J].青少年研究,2003,3.
自麦克兰德(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其他学科也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麦克兰德的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一般认为,胜任力是指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一种特质,包含能力、技能以及知识。进一步的研究深化了对胜任力的理解,是指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价值观、动机、知识、技能甚至个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职业胜任力包含了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胜任要素的总和,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工作能力;既有潜在能力,又能付诸实际。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进人职场的一种素养,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对职业的基本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职场行为;二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既包含从事各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包括从事特定工作和岗位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三是既包含寻求工作的能力,又包含工作中能体现优良业绩的技能。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利力开发的前提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人中国后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特殊原因,高校引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相对较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个人目标、组织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考量,通过对个体主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考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目标,以此制定分阶段的执行方案。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提前做好职场准备。特别是对于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即将就业才开始,应该从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不仅仅只是规划大学期间的,也要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个初步愿景,关键是把二者很好地进行接轨。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个过程:一是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是认真学习公共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熟知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三是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能够使每个专业学生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了解政府部门的岗位分析,了解公共部门的用人之道。
三、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化,公共管理的不可治理性大大增加,这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素质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明确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必要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识别,才能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
如何识别胜任力,关键是建立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绩效目标而所需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如何建立模型,一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该方法通过对被访谈者在职业生涯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的回顾,探察访谈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该访谈者的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该工作角色中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以此确定工作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
为了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我们对已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党政机关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通过半年多的持续性访谈,结合已有文献的检索总结,根据互斥性、相关性和完备性要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七个基本指标?.业务知识、管理技能、社会交往、业务能力、精神风貌、身心特征、成长导向。内容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七维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模型。每个胜任力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二级指标。
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方案
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公共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公共管理类专业胜任力模型的要152素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运用公共部门场景模拟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胜任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人整个培养体系。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要素。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所有的模型指标整合到培养体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人培养体系,首先是根据模型指标,结合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课程和实习体系,课程改革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法的系统变革[2]。保证所有培养方案都与职业胜任力密切相关,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其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封闭在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和公共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出发,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邀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聘请公共部门领导开展专题讲座,甚至直接聘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把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分解到相对应的实习实践中去,设计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
校内实验模块主要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购置公共部门管理的实验教学软件,通过软件平台的仿真实验模拟公共部门系统的运作,比如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社会保障模拟系统等,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把公共部门搬到高校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熟悉公共部门的运作流程,运用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全面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业务知识能力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
校外实验模块主要通过参与公共部门实际工作,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把学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南和写作方向。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既强化了对公共问题的深刻认识,又拓展了实际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
第三,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未来职场在公共管理部门,因此提前邀请公共部门介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他们职业胜任力的重要一环。
首先,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入学之后,组织他们参观和认识公共部门,特别是通过认知实习,选择参观诸如政务服务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公共部门,初步了解公共部门的职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行为。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加以介绍,边参观边了解边学习,可以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加强对整个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科研训练;学生需求;循序渐进
一、引言
大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总结和归纳所学领域的经验成果,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发展前景,拓展新的或交叉领域(庄军等,200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综合能力主要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学士论文的写作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孙文抗(2004)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生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王崇(2004)指出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性质和特点,缺乏论文写作经历、写作者基础写作知识、语言运用能力较弱,受到求职、考学等社会因素干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高校众多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熊淑慧(2011)提出基于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语篇及科学思维三要素构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模型;张奕等(2009)提出“在管理体系的建立中促使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所学知识”的理念,并构建毕业论文检查、监控与评价、质量评估、控制与管理的多维立体化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系。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学习科研活动的一次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思辨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教学环节。
二、构建师生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指导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Kuo & Chiu (2009:2) 将导师定义为“Instructors have individual conferences and meetings with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 to discuss questions and problems that students were unable to resolve or clarify in the class.” Kuo (2011) 提出指导者愿意和学生会面并提供学生所需指导来完成他们的研究论文,并认为一位好的指导教师能够做到开放式沟通、有效的反馈并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成长。指导关系即是创造一种可以帮助双方成长并影响被指导者的一种关系。Cramer和 Prentice-Dunn (2007) 认为有效的导师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学生科研活动满意程度和收获。Bruce (1995) 指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主性、竞争意识和互相尊重,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身份感,增加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积极展示自我和拥有更高职业期望。张玲(2012)研究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质与职责,指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经验和水平与毕业论文成功与否关系重大。融洽、信任、有效的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基于信任和协作开展科研训练和论文指导。
三、基于学生需求的循序渐进式科研训练和论文指导:个案研究
1.明确指导任务和过程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学习进行科研的一种过程,王崇义(2004)提出论文写作指导是从宏观指导向微观指导过渡的过程,宏观指导包括认识指导、过程指导(选题、准备书单、搜集资料)和内容框架指导(拟定提纲和完成初稿);微观指导指修改论文并定稿(局部内容调整、语言润色、格式完善)。笔者负责一名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共计21周,虽为个案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微观视角的参考。指导过程分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和毕业论文正式写作阶段。准备阶段涵盖选题、文献搜集和阅读、开题报告和提纲写作;正式写作阶段涵盖初稿到定稿过程,如文献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实施、研究内容与结果的科学性和意义等。郑悦等(2007:179)指出“本科生论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做论文的各阶段技能和知识”。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认识应达成一致,巩固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论文写作认识不清、情绪焦虑浮躁的弱点,达到阶段性和总体性目标明确,稳步完成科研计划。
2. 了解学生需求
王崇义(2004)提出写作过程指导是帮助学生解决论文写作中由笼统到具体、由“虚”到“实”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完成论文的策略上的指导。了解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需求,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就薄弱环节重点加强训练和指导。笔者采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调查问卷和正式写作阶段调查问卷,每个问卷各有10个问题。准备阶段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知识基础和对文献查阅和使用、研究选题、开题报告、任务书和提纲撰写的认识;正式写作阶段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对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论和意义、引用、参考文献、语体要求和英语表达方面的理论认识。问卷中的问题从完全不了解、初步了解、部分了解、比较了解和完全了解五个维度来获取学生对论文写作各环节的熟悉程度,保留一个开放式问题供学生反馈具体困难和所需帮助。
3.循序渐进式指导
准备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英语写作课程和指导规范手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英语写作理论前提,这对科研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和学生互动式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得到指导的方面之一。学生仅初步了解选题步骤,题目契合点不易把握,或过于宽泛而无法囊括所述领域,或过于狭窄而导致研究失去了广泛应用意义。此外,关于创新的概念,导师认为“创新”常常指突破某一问题的前沿,而学生认为“创新”主要指未搬用现成的东西(郑悦等,2007)。教师要对选题进行科学引导,可以推荐10至15个题目和摘要范例供学生阅读,讨论其合理性和适宜度,帮助学生认识选题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话题列举出1至5个题目供教师评阅,教师避免直接评价题目的适宜性,而是由学生反思题目确立过程,教师给予补充或修正,从而促进学生更改或完善论文选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在择选文献来源、有效阅读文献、使用电子资源库、使用文献理论支撑话题方面迫切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主要进行宏观指导,分析每个环节困难和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亲自实践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写作阶段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论和意义等环节熟悉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结果显示文献回顾写作和研究方法是学生正式写作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文献查找和使用与献回顾写作紧密联系,前一项是实践搜集,后一项是对搜集的文献资料的理论总结、归纳和评价,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要求与体现。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文献回顾不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盲目堆砌和拼凑,而需要论文写作者能够对所研究领域的重要历程和发展进行逻辑概述并给予评价。学生对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知之甚少,虽然不要求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去分析某数据或现象,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引用和参考是学术英语写作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可能具备了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和参考意识,但对于具体要求不甚熟悉,为了避免文献来源使用不当,如省略文献来源、盲目引用文献、曲解文献原意等而造成无意抄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理论支架,了解文内引用、参考文献条目及学术语体特点等,然后通过示范法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思维和构建学术语篇。
四、意义
Guterman (2007,引自Kuo,Ya-Hui, 2011) 强调本科生如果和指导教师之间拥有一个强烈的关系纽带则能够从研究实践中可以获得极大学习和成长。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中,应建立起融洽、信任的关系纽带,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研究话题、确立问题、撰写文献回顾、应用研究方法、思考和分析数据、总结并拓展研究结论和意义。基于学生需求开展循序渐进式指导,逐一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个人自身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性、协作性、思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Bruce, Mary. Mentoring women doctoral students: What counselor educators can do.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J], 1995, 35(2), 139.
[2] Cramer, Robert J. & Prentice-Dunn, Steven. Caring for the whole person: Guidelines for advancing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College Student Journal[J], 2007, 41(4), 771778.
[3] Kuo,Ya-Hui. Applying a proposal guideline in mentoring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Coaching and Mentoring[J],2011,9(1),76-82.
[4] Kuo, Ya-Hui & Chiu, Jean. Mentor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ir research proposal writing: EF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Mentor: An Academic Advising Journal, 2009. Accessed 1 November 2013 at: http://dus.psu.edu/mentor/old/articles/091216yk.htm.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外语界[J], 2004(3): 59-64.
[7] 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外语教学[J]. 2004(6).
[8] 熊淑慧,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J],2011(2):126-132.
[9] 张奕,王健,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5(09),71-72.
[10] 张玲,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质与职责的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J],2012(4),76-77.
[11] 郑悦,张海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策略,中国成人教育[J],2007(9):179-180.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对大学生甚至是成人而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Gati,1990),而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和职业生涯不适应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学百科全书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表示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的特定时间里,没有能力做出一个有效决策的状态。
多数研究支持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Gati和Noa Saka在2001年的研究表明按照Gati(1996)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模型,男性在“不合理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维度和总分上,报告的困难要远高于女性,而在“不一致信息”方面,女性的困难得分高于男性。Hijazi, Tatar和Gati 2004年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两个子维度中“缺乏决策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决策动机”方面有更大的困难,女性的困难在于“犹豫不决”方面。与前一研究相同的是,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刘长江,2006)。Morgan和Ness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性别角色定位研究中发现: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者与高决策困难者相比,其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Thayer,1999)。
多项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例如Mau (2004) 的研究报告中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
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约30%的18岁青年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专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王胜男,2007)。也有学者指出以上数据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因为这些统计结果是以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是职业生涯未定向者为样本基础的。
从港台地区的已有的研究来看,黄淑芬对辅仁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所做的调查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动机不足,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的状态。
Mau(2004)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决策困难。
金树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仅有27%的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明细职业生涯目标;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采取延迟、逃避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决策,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职业生涯目标尚未明确的状态。
此外,社会文化背景也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有重要影响,例如,Mau (2004)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划分上存在着差异。
二、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
金树人(1989)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决定情形归为5种类型:自主决定型、他主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Gati(1996)将所有困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以及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做决定之前的困难主要是个人还没准备好要做决定,其原因又可分为三类:缺乏动机、犹豫不决(indecisiveness)、以及错误的职业生涯观念(dysfunctional myths)。做决定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又可分为信息不足以及信息分歧两种情形,信息不足包括对职业世界认识不够、不知道如何获得职业数据、对自己认识不够、同时也不知道职业决定的步骤。而信息分歧的原因,包括信息来源不可靠、以及因内在冲突及外在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一致情形。
三、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测量
目前在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研究中以Gati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以下简称CDDQ)最被广泛使用,因为经由多项跨国研究,显示出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国内及台湾地区已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修订研究,证实了此问卷的重要参考价值(刘长江,郝芳,李纾,2006;田秀兰,2005;沈雪萍,2005;杜睿,2006;李西营,2006;郝翔,2008)。
Gati等依据职业决策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areer Decision-making Difficulty)这个概念和一个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进行验证。Gati认为由于职业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其他限制,大多数人想做出理想的决策是很难的。凡是达不到理想的职业决策状态的,都可视作职业生涯决策困难。CDDQ将职业生涯决策困难分为三大类,其下又分十个亚型,量表包括35个项目。它共划分了三类困难:“缺乏准备”、“缺乏信息”以及“不一致信息”。以下是CDDQ(Gati,1996)的理论模式图:
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假设与实证结果最一致的研究是Gati以以色列高中生为样本群体的研究。Gati等学者也认为在CDDQ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维度,进行广泛的深入研究。随后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在其他地区的样本群体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归类各有所不同。Gati(2004)在美国、台湾等地分别作了研究,地区性差异的事实的确存在。
综合以上文献探讨,本研究将以Gati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理论划分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类型为依据,对其与职业生涯调试力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而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版CDDQ问卷是郝翔(2008)最新修订的版本,此问卷时根据CDDQ(Gati & Osipow,1996)英文原版量表修订而成的,经验证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故采用郝翔(2008)修订的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之一,修订后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各层面具体含义为:
(1) 决策动机不足——当前个体对未来生涯发展没有进行决策和判断的意愿,个体尚未进入决策过程,决策意识不明显。
(2) 性格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一种人格倾向,是影响职业生涯决策的更持久性的人格特质。
(3)信息不足——个体主要由于缺乏信息导致的决策困难,包括对决策过程缺乏了解、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及对获得其他信息的途径缺乏了解。
(4) 内部冲突——个人期望和实际情况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5) 外部冲突——个人的意愿与外界压力(包括重要他人意见和社会舆论)的冲突导致的决策困难。
五、结语
由于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测量仍未完善,测量结果会随着文化、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问题还未解决,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可依据。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困难的研究探析,能够引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困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涯决策性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Gati, Krausz M.A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M],1996,43(4):510-511.
[2]Mau.Cultural Dimensions of 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4,53,67-77.
[3]Thayer.P.W.Career Barriers: How People Experience,Overcome,and Avoid Failuer[M]. Personnel Psychology,1999,52,241-243.
[4]郝翔.硕士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金树人,林清山,田秀兰.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定向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1989( 22): 67-190.
一、引言
当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非常注重入口(招生和生源)与出口(毕业生就业),对于过程却没有足够的了解,导致人才培养没有做到充分或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基于在校生全程跟踪加强高校专业建设就是要找到打开培养过程“黑匣子”的钥匙,通过系统科学地测量记录来弄清过程,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善结果。
二、概念内涵
所谓在校生全程跟踪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高校一、二、三、四年级在校生进行的能动态观察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特点和趋势的学业成长性跟踪调查,根据跟踪数据能够分析高校的教学活动、学生工作等如何影响学生发展,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持续改进。通过跟踪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学生学情进行问题诊断,分析原因。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下面以T学院财会专业为例,对在校生全程跟踪的学情调查情况加以分析。
三、T学院财会专业在校生全程跟踪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针对不同年级在校生设计问卷,调查对象是T学院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生,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1147份,回收率95.58%。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具体过程略,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一)大一学生学情分析
1.专业选择的就业目的性强,参与度不高
对于所学专业的选择,有47%是根据以后找工作相对容易而选择的,38%是由家长、询问老师等其他因素选择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该专业的占11%,只有4%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选择的。数据看出:大部分大一新生对财会专业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好就业。一些学生对所选专业存在认知度不够的问题,具有盲目性,家长的参与度高。
2.学习表现为自觉性不高,适应性不强
调查对象中跟不上课程进度的占70%,缺乏老师的监督和指导的占68%,缺乏自学方法的占63%,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的占55%,贪玩旷课较多的占47%,认为竞争强,学习压力大所占比例36%。数据看出:对于大一学生,相较高中的学习,对大学多少有些不适应,主要是因为大学学习的自觉性要求较高,大学老师不像高中的那样严苛,而且不坐班,不能随时随地咨询问题;大学课程设置比较紧,课堂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丰富,需要紧跟教学进度;进入大学以后,课余时间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习上比较放松,自我管理意识差,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反映出大一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
(二)大二学生学情分析
1.社团活动挤占课堂学习,兼职和学习主次不清
调查对象中,偶尔逃课58%,经常逃课24%,从不逃课16%,其他情况2%。从不逃课的学生占比较低,大多数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逃课,其中偶尔逃课占比最大。逃课的话去向哪里?42%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19%去兼职,10%参加各种资格考试,8%觉得课不重要,没有必要上,8%甚至在宿舍睡懒觉,6%是因病,5%自学其他知识,2%其他情况。数据看出:大多数学生逃课是去参加社团活动,大学生应当合理安排时间全面综合发展,但是要做到既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又搞好专业课程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去兼职,勤工俭学值得提倡,但不能主次不清,本末倒置。
2.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对理论实践结合有期许
38%的学生希望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8%希望能够充实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25%希望教学内容能够重视实践理论的结合。课堂教学中38%能够做到专心上课(如认真听讲、做笔记),37%课下和老师讨论课程或作业上的问题,13%课下收集、阅读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9%作业缺交、应付了事。数据得知:财会专业大二学生比较注重学习,学校应在本学年多开设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学内容能够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同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大三学生学情分析
1.就业压力大,考证学生多
对于证书越多就业机会越大的看法中持赞同意见的占52%,一般意见37%,不赞同和无所谓态度分别是8%和3%。对于驱使学生考证的原因调查中,就业压力大是主因,占比48%,其次是国家政策导向,占比31%,同学的影响和实力的证明以及个人兴趣分别占比13%,6%和2%。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年年递增,考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等证书似乎成了财会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谋求位置的必要途径,他们选择考证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好就业。
2.理性看待考研,目的仍是就业前景
43%认为考研需要看个人意愿,39%认为没必要考研,可直接就业,18%认为可以继续考研进行深造。从考研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为了就业前景、就业难暂时读研和想去更好的大学,比例分别是34%,21%和14%,其余的分别是想改变专业,想做学术研究,职业发展需要,随大流和其他,比例分别是11%、2%、6%、4%和6%。数据看出:就财会专业而言,它是一门对于经验积累比较注重的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早就业相对会更有优势,其余部分学生则认为考研是继续深化理论知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无论考研与否,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理性地看待考研,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今后发展。
(四)大四学生学情分析
1.毕业论文选题有困惑,精力投入不足
数据显示毕业论文准备及初稿完成所需时间在两个月之内的学生占大部分,有8%准备论文的时间仅是在两周之内;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遇到的问题中有选题问题的占36%,文献资料搜集困难的占13%,论文质量不高的占9%,老师指导不够的占7%,论文答辩准备不足的学生占31%。不难看出: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有一些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态度过于草率,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初稿完成用时太短,导致论文质量不高,需要反复修改;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很多学生对论文的选题有很大的困扰,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下手去选择,一些同学在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方面并不充分,直接影响毕业论文成绩。
2.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升,职业规划有待加强
在能力需要提升调查中:有效的沟通占35%,谈判技能占27%,协调安排占21%;职业素养需要提升方面:信息获取分析能力34%,洞察力26%,策略谋划能力17%,协作解决问题能力15%,压力承受能力5%,环境适应能力3%;职业能力需要提升方面:职业规划能力36%,自我行销能力25%,资源掌控能力15%,工作寻求能力14%,持续学习能力7%,自我定位能力3%。分析得出: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谈判技能、口头沟通和协调安排的能力在大学期间需要得到提升,这些能力在学校没有较多的训练;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是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
3.专业领域就业率较高,自主创业比例低
数据显示大四学生已有工作的比例为76%,其中会计学专业74%,财务管理专业77%;在已有工作的学生中,工作性质与专业有关42%,工作与专业性质无关31%,公务员相关职位8%,自主创业所占比例比较小。没有工作的学生中,继续找工作的64%,打算考研32%,留学或其他4%。分析得出:T学院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就业率大致相同;毕业前有工作的学生占大部分,所从事的工作与财会专业相关的比例接近半数,说明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倾向于本专业,所学专业对工作的影响比较大。
4.实习与专业相关度不高,招聘会和就业辅导很重要
数据显示,毕业前有实习背景但与专业无关41%,有实习背景并与专业相关32%,无实习背景17%;接受过学院就业辅导87%,其中参加学院组织的招聘会的占大部分;对就业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中,工作能力30%,相关实习和经历28%,学习成绩17%,专业背景16%,应聘技巧4%,党员身份或学生干部经历5%;找工作的来源中通过专业求职网站40%,本校招聘活动或招聘信息30%,其他途径所占比例较小。分析得出:毕业前大部分学生都有实习,但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占比不大;在学校就业辅导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对于其他的辅导活动参与不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多元化,通过专业求职网站的比例最多,学校的招聘会和招聘信息对学生起很大作用。
四、T学院财会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生的发展是学院一切工作中心的”以生为本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T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当前,T学院教学改革主要是“教”的改革,很少“学”的改革。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在观念上实现从“重教轻学”到“为学而教”的转变,在理论上实现从“财会经验传递”到“职业发展能力”的转变,在实践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和根本的地位,将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其发展作为学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实现T学院内涵式跨越提升与发展。
(二)全程全方位开展学生学习指导
1.全程跟踪
按学年和年级设计调查问卷,全程跟踪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问题,如大一学生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认识不明晰,对于可能从事的财会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和全面准确的认识,表现出对大学专业学习的不适应;大二学生看不清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学习的未来前景,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欠缺心生迷茫;大三学生没有专业学习发展规划,纠结于财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恐惧未来陷入焦虑;大四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财会职业成熟度不高,职业去向不定等。只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各年级学生的学习问题。
2.全方位指导
全方位指导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全方位,对学生不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还要把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诸多因素包含在内加以分析;二是人员全方位,学习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包括任课老师、辅导员、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摆在工作的中心位置;三是途径全方位,指导的途径包括开设学习指导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学生学习和发展咨询服务机构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财会学习园地”等形式开展指导工作。
(三)结合“师情”分析开展“学情”研究
1.“师情”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能给予的学习指导期望很高,但教师为什么没有满足呢?这就要分析学院的“师情”。在现象上教师大致有三种情况:“不想做,不做;不知做,没做;想做,不会做。第一种是价值观问题,这类教师虽少,但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影响却很坏,学院应引起足够重视,可以通过人事制度和考评体系改革,引导鼓励这类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第二种是教育观问题,这类教师要理解认识到只有解决好学生“学”的问题,“教”的效果才能好。第三种是教育教学方法问题,需要教师了解90后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情”研究
要从根本上改变T学院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情”研究,具体可以是: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感与改进学习、教学策略研究;T学院这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抱负水平提升、学习动机强化、学习习惯养成研究;针对财会专业女生比例奇高的女大学生财会专业学习状态和自身角色定位研究;财会专业教师如何开展“学”的教育,在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学习指导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自己的事业做详细额评估,让自己朝着目标前进,努力让自己达到理想状态。其目的是帮助自己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做好人生规划,展望未来,规划前进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常意义上人们习惯理解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它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的目标而确定明确方向、执行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分为职业分类与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职业选择及职业准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求职理念和求职技巧、职业测评等。不同部分侧重的内容不一样,但是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角度和每所大学大学生的区别,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要让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要有足够的充分,不要畏惧,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大学生站到讲台上去更深层次的认识自己。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控制一个班的人数不要太多,让每个大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有机会来展现自我;让同学间相互的交流更全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学科,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等。从几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一部分大学生在刚入学校的时候,只知完成高中阶段高考后,需要在大学里好好轻松下,把高中阶段没有玩的、没有睡够的觉一起补回,理解成大学生活是完全可以忘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刚进大学生时,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并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感到模糊,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时期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进入大学第二年,大学生的心态已逐渐倾于平稳,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重点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各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兼职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大学三年级是提升期,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上好这一部分,就是要学生跨出第一步,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认识自己,或通过提问“对某某的认识”,从别人的看法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
二、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同的个性特质必有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始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职业指导课程中指导大学生怎么样找到与自己个性特质相符的职业,使自己的个人价值能尽快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来划分,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在就业教学指导过程中为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从目标明确性、目标一致性、目标激励性、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实际操作性、目标的可评量性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所以在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要做好全面考虑。
三、求职面试的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在即将面临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大学生仅仅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求职是不够的,需要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而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有时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在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前,第一步就是求职面试。大学生的求职面试中,用人单位会考核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求职面试中要做到不卑不亢,稳重自信,还要有一定的求职面试技巧,在回答考官的提问中,注意讲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的求职面试过程锦上添花,最后达到自己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总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要贯彻一个原则便是端正态度、求职面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放过各种学习及实习机会、要敢于在各种场合将自己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刘献文.研究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铸,刘献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就业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适合个人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使大学生终身受益。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现状,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及适合我国发展的模式
大学生职前教育是针对毕业生转变社会角色提供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为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的培训,一般包括心态、礼仪、穿着、说话技巧等方面,让大学生做好参加面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步入职场的经验,以及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
2.1 国内外形势分析大学生职前培训始发于美国,在国外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职前教育的在校培训及专业培训机构比较健全。目前在我国,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针对这方面的培训还不成熟,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对大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培训,但讲课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理论知识少,缺少实战经验。
2.2 我国目前的状况
2.2.1 对于大学生职前教育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学习外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职前教育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职前教育的在校培训及专业培训机构比较健全,如: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我国职前教育培训机构也在悄然兴起,但在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及教学质量上,与国外同等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没有的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2.2.2 结合我国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前教育培训。在我国,应逐步发展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及社会专业职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双轨模式,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大力开展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
3我国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模式及展望
我国应建立与国情及教育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内容有待丰富,专业教师人才匮乏。这反面的理论研究较少。
3.1 学校职前教育的培养,高校建立就业指导中心,构建大学生职前教育、就业指导,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实战的培养。
①应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丰富,并长期工作在学生教育一线的教师来主讲这门课。②应逐步培养学生认知职前教育的重要性,能够自我认知以及挖掘自己的职业潜能。③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主要包括心态、礼仪、穿着、说话技巧等方面,让大学生做好参加面试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积累步入职场的经验,以及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④这门课程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同时,更应注重开展实践活动,如模拟招聘、职业咨询、就业心理指导等。
3.2 在我国社会专业职前教育培训机构尚处于萌芽阶段。专业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较少,社会对其认识还不够,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专项扶持这样的项目。
3.3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能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间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
3.3.1 学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招聘信息,开设网络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职前教育的学习。
3.3.2 学生利用网络,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对自己进行职前教育培养,增加求职的成功率。同时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如在路途、时间上的浪费。
3.3.3 网络同时也是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平台:学校的信息传递和指导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向学生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如果没有起到知道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导不到位或是不考虑学生需求。
4综上所述,教育百年大计,以人为本
我们所处的是教育学习的时代,人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方面,更应注重人文、社交的培养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培养,为毕业生步入社会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前教育培养模式,提倡职业教育终身化,更好挖掘大学生职业潜力,使学生不断的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确定职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从而达到人有所用,各尽其才,对社会的资源整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