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7: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业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本文作者:梁晶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交融与贯通,不仅承载着工科院校传承工业文明、建设新时代工业文化型院校的发展思路,而且加强了工科学生对工业文化(包含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之完成工业文化的思想蜕变,成为具有一定工业文化底蕴的人才。建立工业文化长廊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展现工业文化发展的文化长廊,在校园特定区域修建体现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工业人物雕塑及具有浓厚工业文化气息的师生休闲长廊。文化长廊营造一种工业文化氛围,如:张贴介绍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事件的宣传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造播放相关视频的电视幕墙,使学生在休闲、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长廊对工业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特定区域修建工业文化雕塑(代表人物及其发明),让广大师生能够从校园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工业文化是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底蕴。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览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以及动员组织学生搜集工业发展史相关图片、老实物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工业文化相关知识的兴趣。学校还应倡导工业文化的信息化发展,在文化展览中不断更新主题,以传播世界工业文化的发展新观念,当代工业文明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发现和新设备,并邀请相关专专家学者现场讲解展现企业生产工具、设备等与工业企业文化相关的信息知识,让学生对工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直观认识。
以实体企业为模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参照企业及行业标准,建立1∶1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体验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模式;或者跟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帮助企业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加大学校与企业间文化交流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培养目标要着眼于企业需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请成功企业家、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到学校中来,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跟学生交流,或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学校应该在工业文化建设中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合作共赢的文化团体,让企业作为学生培养的“熔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从在校生转变为企业后备力量。举办相关技能大赛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竞争意识。[5]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广泛取材,从工业课程PPT制作到实用工具创造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工业文化素质的平台。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充分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提升其工业文化素质。开设工业文化的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工科院校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介绍工业发展史、传统工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差异、当代企业文化等,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开设与之相关的工业课程。这类工业课程的开设,不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更是让学生无形中系统地感知工业文化的内涵,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
在工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工业文化的理念应该在工科院校引起重视;工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创新精神等都应该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相对接。要想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应该突出工业文化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的合格人才。
一、东北老工业地区文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基础设施是在“一五”计划时期形成的,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思维方法及活动方式类似于当时的农业社会的文化模式,即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建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又是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仍然按照传统文化的模式构建。虽然曾经历过几番改造,仍无法彻底消除传统体制弊端的影响,也无法从原则上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转型,而文化转型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影响东北人民的命运和未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转型是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文化精神逐渐传入了我国。工业文明的两种文化精神——人本精神和科技精神如果能够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现代工业文明的进步。但自从20世纪以来,二者之间发生了冲突,并且在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弊端。西方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文化模式就是在陷入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入我国的。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地区的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政策才导致大量山东、河北移民涌入这一地区。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再加上网络的迅速蔓延,加速了这几种文化精神的相互碰撞,正是这一系列的文化精神的冲突下,使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们时时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东北老工业地区文化转型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而东北地区的文化转型主要在于思维观念的转变。因此,要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经营本土文化,而不是僵化固守地去搞历史的传承。今后应更加注重挖掘东北地区的文化资源,着力文化创新,开拓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通过文化的重新建构,催生新的文化形态,这是东北老工业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本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创新中保持和巩固自己的过程。文化创新既要克服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又要赋予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崭新内容。根据东北老工业地区现有基础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中应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多元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等领域重点加以考虑,使本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及产业政策等资源有明确的投入目标。发展黑龙江地区现代化的同时,还需要教育的振兴,否则经济的振兴就会成为失去赖以实现的基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在关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区域文化建设。毫无疑问,文化是经济振兴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推动东北老工业地区文化的顺利转型,我们必须客观分析这一地区文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对当前东北老工业地区文化的研究和建构,为实现东北地区文化的顺利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韩笑 王炳晨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而企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关系或行为的范围和形式都是可以事先预测的。企业文化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地作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必然会趋向相互协调一致。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悄然走来。知识在企业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制度等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正日显重要。知识及其运用的产品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知识化是我们在愈来愈多的企业中可观察到的、正在发生的客观现象。不管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或愿意,知识经济正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反攻能
企业文化最简单的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可能未被明确宣布,但他们通常隐含于企业成员作为其行为前提的思维模式的假设中,是已经被企业成员无意识地普遍认可的。他们的行为会自觉地,甚至是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等三个方面。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也具有行为导向功能、行为激励功能和行为协调功能。
企业文化的反功能与企业文化的功能相对应的:当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战略选择相适应时,企业文化便表现出上述的行为导向、激励以及协调的作用。然而,当企业战略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需要进行调整时,企业文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否则人们所熟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行为准则上惯性,从而严重阻滞的战略调整,企业文化因此而表现出制约企业发展的反攻能或负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其功能和反攻能可能表现得同样出色。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充分利用文化引导这个低成本的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的工具;同时,又更应关注在战略调整时的文化改造,以避免文化对企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作用。
二、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征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通常是事后总结的结果,主要与历史和传统有关,因此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企业文化的概念在管理研究中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对日美企业经营方式以及美国不同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美日的一些学者的出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起支持作用”的结论,但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都不是企业可以追求的结果,而是企业经营者,甚至十几代经营者在企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与行为方式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成了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结果。
2.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经过岁月流逝逐渐积累而成的。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反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所以用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员工今天的行动。
3.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在工业社会中,企业通过制度结构规范不同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利关系,通过统一指挥、分层授权的层级结构来规范制约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正式关系,通过设计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来制约和诱导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则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在制度结构和层级结构不能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
4.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倡导一种被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具有异种价值观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其行为通常难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所接受。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根据定义排斥异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的这种一元性与工业社会中层级组织的等级指挥、标准作业、规则一致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特点的早期工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是互相呼应的。三、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将对企业文化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文化手段重要性的这种变化是与层级结构的网络化改造相关的。在层级结构中,管理中枢利用严格的等级制度统一指挥和控制着整个企业的活动,而在实行分权化管理的网络化层级结构中,各工作单元也是决策中心。管理中枢主要通过信息的提供去影响、引导和协调这些单元的决策以及决策的组织实施。在这些情况下,用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各工作单元在不同时空的行为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文化”将成为保证和促进网络化层级结构条件下企业组织活动一体化的粘合剂。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文化一旦成为企业管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手段,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旦成为协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主要工具,人们便不能再消极地等待,让文化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后再缓慢形成。实际上,在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中,当管理中枢无需直接利用权力去分配和协调下属单位的活动后,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就不仅是组织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而是要通过基本政策的制定,借助各种沟通渠道,去倡导某种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文化,总结和介绍这种文化影响下成功工作单元的事例,以促进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各工作单元迅速普遍地接受,并使之成为影响他们行为选择的基本规范。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体现的主要是企业的“组织记忆”。这种记忆记录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然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环境是急剧变化的,过去的,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今天崭新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无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客观上需要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要求企业文化必须是学习型的。
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组织记忆的形成。在管理中枢的倡导和推动下,人们必须迅速学习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因此,网络化层级结构中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自觉学习的结果,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也将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学习:各工作单元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将会使组织不断习得新的知识。而组织内纵横交错的沟通网络则会使得各单元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在组织内迅速传播。知识的迅速习得与经验的迅速交流将促使网络化层级组织不断创新并推广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1.1设计教育趋向功利化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学校共有400多家。但是事实上这些学校无论在师资还是设备上都比较落后,办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跟风性质。甚至有些学校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根据自己的办学实力而盲目扩招,导致学生在学校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1.2设计教育忽视了人文关怀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有些院校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附和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培养,所以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目光短浅,在工作中只会单纯的工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
1.3设计教育缺乏感情内涵
目前,我国设计人员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是一个工具或器物,过多关注产品的实用性,缺乏对产品所承载的感情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中不关注通过产品可以获得的情绪体验,不重视特定的感情需要。总之,工业设计教学在教育中缺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往往只对学生的成品感兴趣。
2国外传统文化理念教育的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因而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设计风格。德国一个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曾经说过:“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允许出现任何装饰性的成分,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有理论基础。”英国的工业设计中融入了严谨、沉稳和多功能的特性,到处充满了古典和人文关怀。而法国则融入了浪漫风格;美国将国人渴望自由的心情和无比的幽默感融入了工业设计中。
3工业设计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同时也具有现代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是一个民族得以蔓延和持续的重要支柱。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在工业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精神,使设计者的艺术学习与民族感情融为一体。
4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措施分析
4.1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工业设计要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平面设计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我国的工业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创造和更新。平面设计教学一定要将传统的文化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创造出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设计作品。目前,我国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是在对现代设计理念应用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和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从而让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
4.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的平面设计市场需求正在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完善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上,改变当前落后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向市场,善于发现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真正需求,逐渐减少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学生能够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和传播作出贡献。创造产品的主要思路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的思维不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应用和策划能力。
4.3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至今仍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平面设计。进行平面教学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对单一的外在形式的进行发扬,而且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使学生从历史、地理、民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独立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图案设计上,以领悟到设计的艺术精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最大,儒道互补的文化构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的基础。所以笔者通过对儒道思想的总结概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历代思想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这类观点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从哲学思想看,“天人合一”体现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人与神(主宰之天、命运之天)合一;其二人与自然(物质之天、自然之天)合一。第一层含义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要求中国人将义务与自由融合起来,是人性(自由)与天命(义务)的合一;第二层含义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观,主张“小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强调“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自然”的认识与态度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造物观,深深地影响着造物的方方面面。
2、中和为美
“中”从本质来说是儒家思想中的的中庸之道,它包含均衡、公平、适当之意。“和”,孔子曾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意思即为调和。“中和”是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最好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最好的存在状态,要想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做到不偏不倚,保持社会的公平和均衡。而在中国传统造物理念中,“中和为美”是指所造之物不能太重或者太轻、太大或者太小、太长或者太短,适合就是最好的;不同的材料混合运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中国传统的匠人就是在这种“中和为美”的框架下进行着他们的创造,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和为美”的整合性设计思维和文化意识。
3、情理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设计上的美是一种理与情高度统一的和谐之美。如明式家具的造型稳重协调,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结构严谨,装饰手法丰富,繁简适度,用料考究等都无不体现着“情理统一”的理念。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评价明式家具有“十七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也充分的说明了这点。“情理统一”既是社会政治文化之理、人生之理,又是造物之理的相互协调统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都在各方面向世人传达着设计文化“理”与“情”相协调的文化意识。这种追求情理相合、技艺之美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主要特色。
4、整体性、模糊性思维方式
整体性与模糊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主导和基础,它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佐证。与追求精确性的西方传统思维相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则是模糊。“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人一直关注的命题,生命、宇宙、自然是人们始终描述的中心内容,这种充分关注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思维方法,即在理性中参杂非理性、主题中混入非主体、逻辑中柔和了非逻辑的整体思维观。
三、传统文化符号特征
符号是一种以简单表示复杂,以具体表达抽象,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特征我把它概括为一下几类:
1、传承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容会保持原先总体特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长期延续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为具有了这种传承性,传统文化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将来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象征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以其具体的外形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这种象征性是由我们的祖先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与联想累计起来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习俗。例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鸳喜鹊象征喜庆吉祥;喜鹊与梅花象征着喜上梅梢;鸯象征夫妻成双成对等都是历史的结晶。后人在解读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时,就会联想到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符号体现着民族所具备的特殊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
3、象生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象生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是一种“美”的指向标。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既重视阳刚之美,又兼顾阴柔之美,而这两种美之中都蕴含着自然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的生命的美。例如在古代器物上的装饰纹样,诸如龙纹、虎纹、凤纹、象纹、蛹纹、蝉纹、云雷纹等都喻示着生命的旺盛活力。
4、表意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表意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其外形、色彩、材质等所指蕴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即“器以载道”的思想。中国古人把伦理思想融合到器物的设计中,使得器物不仅能实现其物质功能,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伦理价值。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典型传统文化符号,是最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作中所借鉴的。青铜器的庄严大气、敦实可靠;瓷器的清新儒雅、高贵轻盈;陶器的简约务实、质朴精炼;漆器的现实写意、端庄贵气等等若都能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必能使中国工业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四、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结合方法
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必须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再将其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去,创造出新旧共生的视觉形象。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形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
(一)形的借鉴
器物的形态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造型中形态处理、线条的比例都被加上了特定的含义,象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从器物中抽取某些特征性形态、线条以及比例,通过特定的历史文化片段或有特色的器物符号与现代设计观念适度的融合,既延续发展传统的文化记忆,同时随着技术、结构和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形态符号在提炼中得到发展,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1、直接引用
产品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材料、色彩和装饰元素而呈现出来。产品设计中直接引用传统文化符号,即是把传统器物外部形态、结构、颜色或者装饰元素符号化,抽象出传统文化符号,运用现代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来。如中兴“景泰蓝”小灵通V667。它就是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景泰蓝”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景泰蓝”的独特的质感、装饰手法等表现形式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得现代电子产品呈现出景泰蓝工艺的古典高贵,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2、提取和升华
提取手法就是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从传统工艺器物语汇原型中提取某种形态符号,将其加以抽象、简化和提炼,并将提炼后的符号作为元素,将其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于新产品开发设计当中,使用户通过产品中的文化符号产生“似是而非”的联想。
3、变形与重构
变形与重构就是指设计者打破传统文化符号固有的形式结构,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信息进行重新组装成新的视觉意象。这就是一个打散与重建的过程,现代设计语言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笔者认为重构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易位重构———打散旧关系、重组新关系2)尺度或比例重构3)材料重构4)裂变重构
4、象征
象征手法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形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象征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二)、意的延伸
将传统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这不仅要熟练把握传统文化符号的外在形式变化,同时要理解其内在的“意”。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和为贵的精神,体现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提倡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包容的精神,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派的鼎立与互融、互补,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就是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传承,亦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合的思想,实践价值观在产品设计中的传达。传统文化符号要“延其意,传其神”,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将传统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融入设计产品中。合理恰当地使用所抽取的传统文化元索进行组合,灵话运用到设计中。
(三)“色”的提取
中国传统色彩非常丰富,是现代设计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除民间单纯强烈的五行色搭配之外,传统漆器黑红色的搭配,也是中国传统中典型的色彩搭配。漆器中运用红黑二色为基调,并在此基础上敷陈五彩,如暗红、浅黄、金银、绿、蓝、白等,以一种近乎规律化却又适形而变的色块搭配,比例与分布,使得器物更加完美,使漆器的图案与色彩更鲜明、韵律感更强。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吸取传统漆器黑红搭配之精髓,并将这种传统配色加以提取,运用在现代手机设计中,透过现代设计中中国特色的色彩语言,能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丰富底蕴。手机外观的色彩在设计理念上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手机色彩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谐、典雅、大气与完美的精神气质。
五、案例分析———TCL蒙宝欧“旗袍”系列手机
TCL设计的中国风旗袍女性手机,以中国旗袍概念结合现代时尚元素为设计理念。将抽象化的旗袍元素融入到手机外观设计中,并结合更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富有中国情怀的元素。通过金色的边线把屏幕和键盘进行分割,衬托出女性的高贵气质。背面摄像头和声音输出设备的造型是对灯笼特征的抽象。大红的配色使得这款手机充满节日喜庆的气氛。在销售的同时,随机附送了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手机绳和手机套,包装设计上也别具一格。独具韵味,增强了产品的整体感,提高了产品内涵和外延价值。
2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城市都是经历了发展、吸收、冲突、融合、沉淀等等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不可估量,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文化对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四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并使其更具功能性的学科。在文化对工业设计产生影响的同时,工业设计同样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1)工业设计对于城市文化。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知道,人们的文化是从生产工具的制造开始的,这种工具制造,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早期工艺设计的开端。在早期人类的工具制造中,人们在满足了工具的实用价值要求后,就已经开始追求设计的美观,在追求美观审美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造物艺术。在这种造物艺术不断丰富的同时,艺术水平不断提升,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象征。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中,造物艺术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形式。相较于过去的造物艺术对于一个区域的影响,如今的工业设计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并且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2)城市文化对于工业设计。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等,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这种城市文化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工业设计产品的使用者来说,要符合自身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取向。二是对于工业设计的设计者来说,设计者是工业产品设计的主导者。设计者在设计工业产品时除了考虑实用性,肯定还要考虑产品的艺术性是否符合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向。设计者身处在城市当中,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对城市也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这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对设计者的产品设计产生了影响,也就是城市文化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
3在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到联通,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手机,是手机上的红色中国结标志。可以说,手机是一种最典型,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工业产品,其中联通手机上的红色中国结就是工业设计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最好体现。中国结有寓意着幸福,连接友谊、亲情、爱情之意,这与手机所传达的连接之意一脉相承,相通相连,这是工业设计与中国文化融合非常成功的例子。同样的这样融合也体现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问题。避免工业设计对城市文化的破坏,让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浑然天成。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工作,城市规划中城市的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避免工业设计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破坏,对城市规划的破坏,对片区规划的破坏,对城市整体风格的破坏,做到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完美融合,浑然天成。
4工业设计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
对一个城市文化影响最为直观,市民最容易关注到的,就是工业设计在城市的公共设计中的应用。城市的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与设备,包括交通、文化、体育、金融、行政等各个方面。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来说,城市公共设计的系统、装饰、功能、经济等方面都融入到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当中。要注重美观,注重城市的设计理念,注重设计个性与整体性的结合,最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让工业设计体现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与城市文化相互辉映。工业设计与工程技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工业设计中要包含美的成分,这种成分会对文化产生影响。工业设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对话,通过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传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取向。经济性。工业设计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城市的公共设计当中首先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工业设计的公共设施要体现出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若是城市经济发展一般,却在市中心建立一个与经济发展不相符的工业设计产品,就会与城市的发展显得极不协调。能效性。工业设计自然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性,没有工业设计只考虑美学而不考虑它的功能性,首先要满足工业产品的使用性,然后再去考虑其他要素。功能性集中体现了工业设计中对科学与科技的应用,对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整体性。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设计,在对城市的建设中要具有系统性。系统性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作品,而是在城市建设中一个有组织、有规划的整体,要有统一的联系性,要有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整体性,与城市文化主旋律相协调。装扮性。工业设计的美学艺术成分体现在装饰性上,工业设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美化工业产品,满足人们审美要求,进一步达到一定的艺术性,直至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高度,进而就会对城市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2.美国石化行业业加速扩能
美国石化行业继续依赖页岩气开发产出的NGL快速发展乙烷裂解及其下游产业。2013年,美国石化产业受制于中游乙烷运输设施。2014年,部分管道建成,中游瓶颈部分消除,石化产能增加加速,并出现一定的过剩。2014年,美国乙烯产能约3100万吨/年,产量约为2550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美国的石化行业目前正处于井喷式增长中。根据美国《化学周刊》统计,2014年拟在建的乙烷裂解项目达11个,预计到2017年增加产能约1038万吨/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仍在不断上升,而中东天然气资源面临短缺。此消彼长,美国石化产业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将可能超过中东。但是从长期看,美国乙烷和乙烯产能均过剩的情况下,上下游争相出口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的乙烷产品今年将有大量商品出口到欧洲,可能导致美国国内乙烷价格上涨,而乙烯产能过剩则会对下游产品的价格起到抑制作用。美国国内的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增长速度较慢,石化产品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其过剩的石化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大部分产品销往欧洲和新兴市场。从目前形势来看,受地理位置影响,美国下游产品未来首选目标市场是南美的新兴市场,其次是亚太地区。
3.欧洲转换原料谋求生存
欧洲石化产业受困于原料和能源成本高昂。根据美国IHS公司的数据,欧洲石化行业原料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5%,用电成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天然气成本是美国的3倍。该地区2014年仍然陷入关闭产能的危机中。2014年欧洲地区乙烯产能为2300万吨/年左右,产量为1940万吨左右。北美页岩气产量增速过快,过剩严重,有望在近几年大量出口。欧洲石化行业已经开始裂解原料的轻质化。2014年英力士公司首先宣布,计划在北美和欧洲裂解装置之间架设“虚拟乙烷管道”,将北美乙烷运送到欧洲加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也打算改造其位于英国威尔顿的烯烃装置,用于加工从美国进口的乙烷。北欧化工与美国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乙烷供应协议。美国过剩的乙烯原料还包括LPG(液化石油气),2014年出口到欧洲的LPG价格大幅度下降。欧洲2014年已经加大了北美LPG进口量,一些沿海的灵活原料装置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欧洲裂解装置的原料有60%左右为液体原料,预计2015年原油价格将在较低水平波动,可大幅度降低欧洲裂解装置的成本,对欧洲石化工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中国甲醇制烯烃快速发展
我国石化产业的原料成本较高,但之前受高油价影响,蒸汽裂解产能没有扩张,多个蒸汽裂解项目延期。2014年采用甲醇为原料的多套MTO、MTP装置投产,是近年来该原料路线增长最大的一年。2014年,中国乙烯产能约1940万吨,乙烯产量约为1800万吨,其中甲醇为原料的产量约占5%,2015年随着新投产的7套甲醇制烯烃装置稳定运行,该路线的乙烯产品所占比例将有明显提高。石油化工路线的蒸汽裂解装置进一步寻求轻质化,将LPG中能够用于裂解的加以利用,也有企业考虑进口北美的轻烃资源。而2015年原油价格预计处于低位,石油路线的石化产品盈利空间有望改善。
对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渊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大多数学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是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理论的始作俑者。但有的学者指出,最早涉及“文化工业”问题的是马克思,虽然他并没有提出过“文化工业”概念。如在谈到雇佣劳动使得“我的活动成了商品,我完全成了出卖的对象”时,马克思说:“一切所谓最高尚的劳动一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全体牧师、医生、律师等,从而宗教、法学等,都只是根据他们的商业价值来估价了。”[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例如,密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一个自行卖唱的歌女是非生产劳动者。但是,同一个歌女,被剧院老板雇佣,老板为了赚钱而让她去唱歌,她就是生产劳动者,因为她生产资本。”[2]可以说,马克思的确涉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场化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是很显然,马克思所探讨的还不是依托科学技术的、具有工业生产模式和意识形态“同化”功能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正是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状况,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影响下,最早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了《启蒙辩证法》,在该书的《文化工业:作为欺骗群众的启蒙》一文中,阿多尔诺认为“大众文化”( MassCulture)一词模糊而不准确,应该用“文化工业”( Cultural Industry)这一新术语取而代之。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文中并没有给文化工业下明确的定义,只大致提出它指涉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文化工业再考察))一文中,阿多尔诺对这个术语作了阐释,认为其中的“工业”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表示事物本身的标准化和分配技术的合理化,而不是指严格的生产过程,除了文化工业的某些主要部分(如电影工业)之外,个别的生产形式(即构思及创作)仍被保持。因此,文化工业一词并不表示生产,而是表示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伪个别性”。“文化工业”概念提出后,法兰克福学派其他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本杰明、哈贝马斯等人也对这个主题加以阐述,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体现在《文化的肯定性质》、《单面人》、(机械复制时代中的艺术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等文本中,由于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主题,因而在阐述文化工业时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对文化工业采取了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这与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文化批判理论是一致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精神才是的生命力所在,他们秉承了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强烈谴责和彻底抨击,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之维,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工业与文化/艺术的性质相悖。文化工业对文化/艺术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文化工业的首要之点。文化/艺术彰显个性、独创性、否定性以及超越性等。而文化工业则借助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把文化/艺术产品纳人市场交换的轨道,按照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商品操作程序运作,使之服从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则,最终蜕变为纯粹的商品。首先,文化工业通过模仿、复制和包装等使文化产品具有了同质化、标准化、齐一化的性质,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的:“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摹仿最终成为绝对的”[3],“达到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o [4]文化工业使文化/艺术失去了个性、独立自主性,降低了、损害了文化/艺术真正的、内在的价值。其次,文化工业在追求利润、形成文化同质性的过程中,剥夺了文化的批判功能,即其否定的、大拒绝的方式,使文化/艺术丧失了对社会的否定、批判的维度。再次,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发展是文化服从于资本的权力、资本的逻辑的结果,在其中,价值原则支配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甚至支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意味着文化的人文意义和内在价值的全面覆灭。总而言之,文化l艺术沦为商品,带来了文化/艺术产品标准化和齐一化,引起了文化/艺术的质变。
第二、文化工业与人性相悖。文化工业行使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通过大量标准化、齐一化的文化产品的影响和渗透,不知不觉中实现对人的思想、心理的控制。阿多诺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控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这种控制不是通过暴力和恐怖手段实现,而是通过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完成;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提到:“娱乐和信息工业不可抗拒的产品所带来的是各种定式的态度和习惯以及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某些反应,这种反应使消费者在不同程度上愉快地与生产者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后者与整个娱乐和信息工业紧密结合起来。这些产品向消费者灌输某些思想并操纵他们的行为;它们提倡一种不受其虚伪影响的虚伪意识…~.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都致力于说明,文化工业通过文化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消费者的需要,成了一种支配人的力量。文化工业造成“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人们逐步习惯于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却单一机械的生活方式,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丧失了主体意识、感性能力和主动性,失去了从事更有价值和更为充实的活动的潜力。文化工业不仅侵人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更渗透到人的“私人空间”。“私人空间”本是人具有内在自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成为并仍然是‘他自己”。但是文化下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意识,一体化的公共舆论侵人了“私人空间”,剥夺了个人的内在自由,使人丧失了‘他自己”。“文化工业的每个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社会需要塑造的那种样子”,[5]成为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物化存在。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文化的一种模式一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刻的、否定性的分析和批判,其批判的主题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与法兰克福学派所关注、反映和批判的20世纪40.50年代相比,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时代,文化工业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手段,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即出现了文化工业全球化的现象。就资本主义世界而言,美国学者杰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着眼于“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状况,指出当代资本的一大特点在于其势力已扩张到精神领域、文化领域,资本主义文化已被彻底商品化、工业化;当代资本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文化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使得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更为系统的文化工业体系;而在非资本主义世界,就我国而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工业化也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发展我国的文化工业,规范我国的文化市场势在必行。总体而言,文化工业已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二、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课程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就业(创业)准备的教育,所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来安排,以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能掌握先进技术,从而顺利就业。同时,课程结构也要合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原有的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制图、化学工艺等基础性的学科,没有鲜明的特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化工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化工行业对专业要求严格,是因为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也就是说对于化工人才,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而化工行业的分工是及其精细的,现有课程的设置没有具体到化工生产的哪一个领域,所以学生就业后很难马上投入工作,往往需要企业再培训。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往化工分析或化工检验的方面培养学生。据了解,化工企业现有的化工检验或化工分析的人员,学历普遍不是很高,企业也非常愿意招收有对口知识的职高学生担任这一岗位。通过与企业挂钩,根据企业需要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1.1脱酚煤制天然气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酚类物质,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溶剂萃取脱酚技术,如果单一的溶剂萃取脱酚技术不能满足要求的话,可以和水蒸气脱酚法相结合。目前国内溶剂萃取脱酚技术采用的原料主要是二异丙基醚或乙酸丁酯等物质,例如如果采用鲁奇加压气化工艺进行煤制天然气的生产,那么相应的,其溶剂萃取脱酚技术使用的脱酚溶剂应该是异丙基醚。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异丙基醚对煤制天然气废水进行脱酚,脱酚后废水中酚的含量能够低于0.6g/L。
1.2脱酸除了对煤制天然气废水进行脱酚以外,其预处理工艺还包括脱酸。脱酸简而言之就是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含有的CO2、H2S等酸性物质进行分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脱酸操作中,一定要考虑到CO2、H2S等酸性分子在遇水后会出现弱电离现象,弱电离会导致煤制天然气废水的脱酸效率下降。因此,在实际的脱酸操作中,排放CO2、H2S等酸性气体时尽量做到向上排放,即将其从脱酸塔顶部进行排出,而且还要对脱酸塔顶部的温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把部分游离的氨分子留在酚水中,将酸性气体排出。
2.生化处理技术
所谓的生化处理技术指的是通过对微生物自身存在的新陈代谢作用加以利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并且对其进行转化,使之最后能够成为二氧化碳等物质。目前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普遍采用改进后的好氧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工艺,分别是SBR技术以及PACT技术。由于煤化工废水中存在着联苯等比较难降解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好氧生化处理技术中难以降解,需要采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此外,一些煤化工废水成分十分复杂,可采用厌氧和好氧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煤化工废水。
2.1SBR工艺SBR工艺的优势,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保证整个生物反应器中好氧和厌氧环境不断交替。通过两者不断交替,保证整个生物反应器能够获得较为多样化的生物菌群和耐冲击负荷能力。除此之外,SBR工艺还能够保证生物反应器能够处理一些有毒或者高浓度煤制天然气的能力。以我国中部地区某煤化工业废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采用的就是SBR工艺。通过对整个生物反应器的相关装置(如:曝气、温度、加碱装置)进行改造,从而提升了鲁奇工艺处理煤制天然气废水的能力。
2.2好氧生物膜法相比SBR工艺,很多煤化工业废水处理厂采用更多的是好氧生物膜法。好氧生物膜法的优势在于菌群的生长方式。通过对优势菌群的筛选,可以实现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工艺降解起来较为困难的有机污染物,其效果更加明显。我国西南某煤化工业废水处理厂采用的就是好氧生物膜法,实践证明,好氧生物膜法能够有效做到对煤制天然气废水中COD、酚以及氨氮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其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2.2.3深度处理技术在对煤化工废水进行生化处理后,废水中仍然存在一些少量难降解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使色度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需要采用深度处理技术。当前主要采用方法包括了混凝沉淀法以及高级氧化法等。
3.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由于煤化工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的浓度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废水的氨氮加以去除,随着排放标准提高,需要对生化水进行深度处理。由此可见,深度处理已经成为未来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深度处理过程中技术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进行产业投资的一个重点就是煤制天然气,但是对于煤制天然气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因此相关的人员要加强对于高浓度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力度。
2结果讨论
按照悬浮物的计算公式:以上实验数据表明,当水样体积为100mL时,未清洗的滤纸将会导致水样悬浮物相应减少。从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得知,备用滤纸一定要经蒸馏水洗涤并烘干后,才能用于悬浮物的测量,免除掉滤纸本身带入的误差。
3样品过滤完后对滤样滤纸的冲洗
中盐株化集团生产产生的废水因工业特点含有少量的-CL-、SO42-、Ca2+、Mg2+等可溶性盐,在测定悬浮物含量时,一定要考虑去除,否则,部分盐分附着在滤纸和称量瓶上,经烘干后成为盐的晶体,增大测量的悬浮物含量。另外,滤纸上截留过多的悬浮物可能夹带过多的水份,除延长干燥时间外,还可能造成过滤困难,遇此情况,可酌情少取样。滤纸上悬浮物过少,则会增大称量误差,影响测定精度,必要时可增大样品体积。一般以5~100mg悬浮物量作为量取样品体积的合适范围。辨别废水中盐分的高低,最简易办法是观察水样通过滤纸的流速。如水样不经抽滤通过滤纸速度快,溶液澄清,则其中可溶性盐相对较少;如水样不经抽滤通过滤纸速度慢,溶液里有悬浮物沉淀,则其中可溶性盐相对较多。
3.1试剂
3.1.1硝酸银溶液(约0.1mol/L)将0.17g硝酸银溶解于80mL蒸馏水中,加0.1mL硝酸,稀释至1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避光保存。
3.1.2氯化钡饱和溶液取适量氯化钡溶于100mL蒸馏水中,以溶液中有少许氯化钡未完全溶解为宜。
3.2实验方法
去除附着在滤纸上的可溶性盐,可在水样过滤完后,用蒸馏水对滤纸进行洗涤。每个样品至少洗涤三次。对过滤速度慢的水样滤纸应增加洗涤次数。取洗涤滤纸后的滤液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或氯化钡饱和溶液,若没有白色沉淀产生或者不变浑浊,则说明附着在滤纸上的可溶性盐已冲洗干净,此时可以取下滤纸放入原称量瓶中,移入烘箱干燥。即通过在样品过滤完后用蒸馏水洗涤滤纸来减少水样中可溶性盐带入的误差。
4备用滤纸或样品烘干后的称量时间控制
备用滤纸或样品烘干后在干燥器中放置时间长短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为滤纸或样品的吸湿性等原因,干燥器内的硅胶也不能完全阻止滤纸或样品的吸湿,在没有改变干燥剂的情况下,样品放置时间越长,称量结果相应增大,从而引起误差。对比用备用滤纸烘干后的称量时间长短,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实验。
4.1仪器烘箱,电子天平。
4.2实验方法备用滤纸烘干后,立即盖紧称量瓶盖,移入干燥器内,放置约30min使冷却至室温,称量。然后将它们重复烘干相同时间后继续放入同一干燥器中,放置一晚(期间共约18h),称量。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
4.3测定结果(如表2)
4.4结果讨论从实验结果得知,备用滤纸烘干后在干燥器中分别放置30min和18h,两者之间的重量相差可达0.0091h,也即按悬浮物计算公式计算,当取水样体积为100mL时,引入悬浮物含量测定中的误差将高达91mg/L[SS(悬浮物,mg/L)=0.0091/100×106=91mg/L]。所以为减少放置时间过长引入的误差,备用滤纸和样品烘干后在干燥器中的放置时间应基本一致。在干燥器中冷却约30min(样品数量少时,温度下降块,应相应减少冷却时间),就须立即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