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8: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先进文化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内没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党员和干部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既定的宿舍管理实施细则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宿舍管理队伍缺乏建设,很多既定细则在执行时无法得到实施。
二、以新近先进典型促发展的管理模式引入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对宿舍文化建设起到引人瞩目的成就
1.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观先进典型作用,选取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指导宿舍文化建设,传授经验。首先,要实行党员学生值班制:每个楼层每个晚上有数名党员学生负责值班,让需要帮忙的学生随时可以到值班室寻求帮助。其次,实行党员学生责任制:每个学生党员都要负责一到两间宿舍的示范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对指派到的宿舍要时时日日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同意宿舍的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引导全体舍友弓箭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学生党员对指派的宿舍中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及时的帮扶,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辅导,经济上的困难及时反映,心理上的困难及时交流,帮助困难学生重新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党员还要对指派的宿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教会宿舍成员如何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鼓励宿舍成员争创“文明宿舍”。
(二)筹资活动中防范风险的措施。
1.保持适度负债,及时调整资本结构,选择最优资本结构。企业在筹资管理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使之达到最优化,是筹资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是在筹资决策中,企业应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二是对于不合理资本结构,调整以至达到最优化。负债筹资是企业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因为负债筹资有如下三个优点:一是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二是负债筹资的利息可在纳税前扣除,可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三是负债筹资资金成本低,可减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并可提高每股收益,增加股东权益。但是,过度的负债,将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地寻求一个最佳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
2.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3.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企业应按需安排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还款计划,避免影响企业信誉。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力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须制定出还款计划,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后的速动比率不宜低于1:1,流动比率应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区域。
(三)投资活动中防范风险的措施
1.加强资金的计划性。资金计划应包括投资所需资金的筹措、投资以及回收计划等。企业的资金计划应避免不可预见性支出给企业资金计划带来的压力。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计划执行阶段不断调整和修订原有的资金计划,以保证计划的准确性。总之,只要企业严格按照投资项目的资金计划控制资金收支,就能有效控制此类风险的发生。
2.充足的资金储备或未用借款额度。企业在投资活动前很难预计所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总量,实践中,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总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且常超出企业的预期。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或未用借款额度,否则,企业可能会因无法及时筹措资金而导致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被迫中断,资金长期被占用且不能创造任何收益。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除了筹措资金外,还应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或未用借款额度,以便随时追加投资的投入。
3.增加自有资金的投入。企业用于进行项目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自有资金,二是企业通过负债筹措的资金。企业的自有资金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强,承受投资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企业不能一味地依靠银行借款或其他负债形式筹集资金,而应尽量增加自有资金的投入,提高自有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以防范由投资失误带来的偿债风险。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众化;意识形态;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大众化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十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大众化提供了良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众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和必然要求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以为指导,不断推进大众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崇高使命和时代诉求,就是大力推进大众化,确保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1、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一,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推进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有的责任担当。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在坚持用引领文化发展的同时,赋予文化工作推进大众化的责任和使命。在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工作始终担负着推进大众化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和今后,推进大众化,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第二,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面对当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文化发展态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把理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大众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这是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鲜明特征的重要体现。第三,推进大众化是检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否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当代中国大众化,用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这是衡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2、推进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遵循和强大武器。推进大众化,可有效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主体条件。一方面,推进大众化是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灵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没有这一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方向。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我国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大力推进大众化,使人民群众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铸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有效应对各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带来的消极影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推进大众化是提高先进文化发展主体能力素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文化发展的成效。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人民群众发展先进文化能力素质的根本。只有大力推进大众化,让人民群众充分掌握,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辨别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文化的本质、明确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传播,都要有一定的途径。也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才会被人民群众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载体形式,能将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心情愉悦和潜移默化中接受,对推进大众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大众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01-01
一、现阶段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群众文化意识
我们知道,群众文化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基层展现形式。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基层群体中大多数群众的文化意识仅仅停留在“娱乐”的表层,并没有清除的认识到文化的内涵。在这样的环境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必然就将停滞不前。同时。由于部分领导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意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群众文化仅仅是娱乐大众,并不能够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基于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往往都缺乏领导的政策支持,甚至部分领导对其加以阻拦、干涉,这直接导致群众文化的建设局限于少数群体,很难形成一种文化意识,更别说实现对其的普及了。
(二)缺乏足够专业的“群众文化队伍”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人口基数大、人均教育水平偏低”的问题。然而,要想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群众文化体系,相当数量的专业素养层次俨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必须建立起以“提高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教育水平”为根本目的优秀团体,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群众文化建设意识来作指引。然而,创建这样一个专业的团体必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进行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专业水平、没有投身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热情,必然是很难做到的。现阶段的“群众文化队伍”也印证了这一点,很多人加入这一队伍仅仅是为了混一口饭吃,缺乏专业素质不说,甚至根本没有投身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热情,仅仅是混一口饭吃而已。显然,这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来说,必然是不利因素。
(三)缺乏对群众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
如今,由于在思想意识上所存在的偏差,群众文化的建设逐渐沦落到了无所依托的“空头”形式。具体来说,首先是缺乏文化建设资金。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文化投入的资金比例明显较少。然而,作为一项长期构建的系统,群众文化的建设如果没有持续的资金支撑,俨然将很难维持下去。其次,在资金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指导与引领群众文化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匮乏现象。而正是因为缺少优秀的组织者与领头人,才导致了如今群众文化建设的松散局面。
二、群众文化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彻底转变意识观念
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群众,都必须以先进文化意识为导向,以文化与民族的理念来构建群众文化。同时,各地政府需要用文化的意识来在当地群众中实现对群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并形成一套适合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体系。另外,针对于领导阶层来说,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应抱以积极支持的态度,并将其与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从而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合力,最终构建起群众文化艺术的新体系。
(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针对于各级政府与部门来说,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将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从而从体制上给予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上的保障。与此同时,各地企业也需要从当地文化发展的观念出发,给予当地群众文化的建设适当的支持,并积极争取各种融资的渠道,以此来为企业内部的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在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应该将群众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中,以此来促使群众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普及到群众文化内。显然,在这样的文化共融模式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
(三)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的专业性
组织团体的核心力量,将直接关系到群众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基于此,对于群众文化艺术体系教育的构建来说,专业文化队伍的创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具体来说,首先是在群众文化队伍人员的选拔上,应该进一步优化选拔的标准,优化考核的内容,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保障群众文化队伍的待遇。由于目前我国群众文化的普及度较低,因此推广工作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宣传人员的薪酬待遇与生活福利往往都较低,所以很难吸引到更多的文化艺术爱好者积极参与进来,这样的现象对于群众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是具有巨大影响的。因此,保障群众文化队伍的待遇对于提升群众文化队伍专业性、促进群众文化健康、稳定的建设必然是有利的。
三、结语
在一家独大的保险市场中,垄断商可以依靠高保费获取可观的承保利润。但是近年来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进入保险市场,多家保险公司陷入到“囚徒困境”中。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他们为了更多的占有市场,只能降低保费。这样一来,保险公司直接由保单获得的承保利润越来越微薄,很多公司已经在这方面亏损。当然,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国家的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毕竟现在世界上大部分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在承保盈利率上都是亏损的。
在这样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就必须依靠保险资金的投资来维持自身的运营。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保险业的惨痛教训和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让人们越来越真切的认识到灵活运用保险资金的重要性。像过去那样将大部分资金投入于国债和银行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当利率下调时,这样的投资方法就很可能产生巨大的利差损。
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正是为了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将风险部分转移到市场上。对比美国保险公司超过80%的证券化资产比重,我国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证券化率确实显得偏低。保险资金的证券化被众多保险公司看作发展方向。
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好处是双向的,一方面市场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盈利能力,盘活了整个保险业的“血液”;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的进入会促使证券市场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方向去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对我国金融业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保险资金证券化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成本,证券市场的不完善等,不再赘述。本文在这里特别想指出的是保险公司自身规模带来的风险。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市场中无疑会给他们带来许多不确定的现金流,以现在许多公司的运营规模是不是能承受这些现金流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是值得思考的。保险资金证券化给了保险业更大的发展平台,这就好比让商船驶入大海。但是这里的海域却并非风平浪静,而是波涛汹涌,有些小船能否经得住这大风大浪得洗礼,值得怀疑。
二、分级自主保险的设想
正是由于我国保险业实行保险资金的证券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很多未可预知的风险,所以各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保险资金证券化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循序渐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是一部分资金证券化,另一部分还维持原来的状态,我们要想办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更快的发展。在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基础上,受到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概念:一级价格歧视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分级自主保险的想法。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种情况有时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这种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每个单位的产品都出售给对其评价最高,并愿意按最高价格支付的人。在这样情况之下,垄断厂商获得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这样的价格歧视是帕累托有效的此段引用。
显然这样的概念直接用于保险市场是不合适的,因为首先那样的价格歧视在实际中操作是很困难的,其次现今的我国保险市场早已不处于由一家垄断的时代了。而且让保险公司去获得消费者全部剩余也不是去创新保险制度的初衷。
但是这个价格歧视确实对保险业的创新是有借鉴意义的。首先考虑,为什么在一级价格歧视中,消费者会有不同的保留价格呢?这就是消费者的异质性的体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忽略了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也就是消费者)的异质性呢?为什么一级价格歧视的假设下垄断商能获得消费者全部剩余呢?因为他们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异质性,可是在现今的中国保险业,笔者认为保险人这一方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异质性。诚然,现在险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是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但要说明的是,这和考虑消费者异质性有着很大差距。
先来看一下我国保险业的一些现状:首先,在同一缴费方式同一赔付模式下,保费只取决于不同人群发生赔付事件的概率分布;其次,保险资金由保险公司全权决定他的投资渠道。
举例说明:考虑最简单的情形:终身生存年金ax(记为险种A),在每个生存年度末给付等额年金,保费则为趸缴净保费加上相同的保险费用,现在找到两个死亡力几乎完全一致的人(这是实际可行的),他们投保于险种A,那么他们就要在相同的预定利率下缴纳相同的保费,并且接受并信任相同的保险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但这正体现出我们的保险业没有充分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异质性。被保险人并非只是一个无思想的随机生存群,死亡力的相同并不代表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是相同的,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资金有不同的规划。这就是上面那个例子令人质疑的地方:为什么面对一群风险厌恶系数不同,资金状况不同的消费者,要让他们去接受同样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尽管有保险人的承诺,但客观上保险资金的投资是有风险的)
和相同的预定利率呢?即使是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万能险,他的投资决策也完全由保险人做出,但风险却又双方共同承担。而且万能险并未起到降低保费的作用,可恰恰这对中国保险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现行的保险险种并非帕累托有效的,是存在改进的可能的。
而当下保险资金的证券化热潮这是为改进提供了机会。在保险资金部分证券化的基础上,我提出分级自主保险的概念:我们仍用上面那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生存群来投保险种A,但他们对风险的厌恶系数是不同的,保险公司收取来的保费将一部分投资于国债,银行这类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另一部分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这里的风险是对纯粹的投资者而言,而并非对保险业而言)。首先考虑简单的模式:被保险人和保险人同样具有保险资金投资决策的权力,对于那些偏好于低收益低风险的被保险人,将他们的资金投入于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给他们提供稳定利率和固定的给付年金;而对于那些偏好于高收益高风险的,将他们的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这类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给他们提供较高的但不稳定的利率和较高但不固定的给付年金,然后在随机利率和随机年金下(依一定的概率分布)给出趸缴的精算现值,那么这个现值低于固定利率和固定年金下的现值,但存在一定的波动。这种由被保险人选择的模式就是“自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高收益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高的预定利率而导致的低保费;一方面是由于投资渠道的不同导致的高收益(年金较高),高风险是指年金会发生波动,甚至完全有可能低于低收益低风险下的年金。这种自主保险中年金的变化和传统的部分险种中的年金变化是不同的,后者年金变化是事先制定的,但自主保险中是随机变化的。
被保险人也不会简单的呈现只偏好低风险低收益或只偏好高风险高收益,分级的意义就在于在两个极端之间设立不同的级别,以供被保险人选择。在这个由低风险低收益向高风险高收益渐变的过程中,保费不断降低,平均利率不断下降,平均年金不断上升,而年金波动的风险越来越高,投资于证券市场的保险资金比重越来越大。但选择哪一级别,完全取决于被保险人,这就是“分级自主保险”的概念。这个概念不局限于终身年金,也可推广到其他险种。
这种“分级自主保险”有两个可以期待的优势:
1.它充分考虑了消费个体的异质性,这样可以满足更多被保险人的偏好,低保费也会降低投保“门槛”,加大保险覆盖率。而自主让风险承担形式更加合理。
2.它为保险资金的证券化提供了缓冲,在现在保险资金证券化仍不成熟,市场不完善,存在很多未知风险下,低风险低收益的保险资金的存在让保险公司对突发风险具有更强防范功能,同时它又吸收到了保险资金证券化的利处。
三、企业合并的设想
要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质量,不一定只局限于研究投资的渠道。我们也可以从保险公司结构的角度来探求改进办法。
不管现在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如何变化,究其根本,它是需要成本的,因为它们不是让资金产生利润的最终端。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消除成本的方法呢?
如果保险公司直接向某个企业贷款,就会遇到资金周转能力差和成本的双重问题,所以目前保险公司很少采用这样的投资方式。但这个分析投资方式,为什么会有上述两个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
所以我们提出保险公司A与直接盈利的公司B(这里直接盈利是指直接利用资产创造利润,并非投资而得)之间的合并,这种合并有的前提条件是:保险公司A经营状况良好,公司B有能力通过资本上的扩张实现更大利润,合并本质在于:保险公司A将保险资金注入公司B,公司B有能力通过资本上的扩张实现更大利润,二者的合并将消除成本,并且会将保险公司A的投资风险转化为公司B资本扩张的风险。
现在国内外不乏那些急需更多资金来扩大自己并且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所以我国很多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完全可以考虑这样的合并,显然把资金注入到那些已经取得成功并且有前景的企业中,比起投入证券市场,具有低风险低成本的双重优势。这无疑是一个加快保险业改革的机会。
在当下成本突出,投资风险不确定的中国保险业,我认为这样的设想是值得尝试的。当然,这样的合并也有必须注意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合并之前双方必须充分评估对方在其业界的表现,这样利于防止其中一方发生逆向选择。其次是要探求合理的财务制度,防止资金运转不畅。
百六十行、综述
本文从保险资金证券化出发,重点提出了分级自主保险的思路,也阐述了跨行业合并这种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想法。虽然要想将这些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新构想付诸实际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但我认为,全方位创新才是当下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乔桂明:中国保险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竞争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二利用UFO报表管理系统模板编制现金流量表
1总账系统的基础设置
1.1设置
(或指定)现金流量科目只有先设置(或指定)现金流量科目,系统在数据处理时才能予以识别和正确归集,将相关的科目发生额记入现金流量表.其设置(或指定)过程为:进入总账“会计科目”界面,点击“编辑”中的“指定科目”菜单,选择“现金流量科目”,把“待选科目”列表中需要进行现金流量登记的科目(如“库存现金”现金科目“、银行存款”银行科目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科目),选到右侧的“已选科目”列表中.
1.2设置现金流量
项目进入总账“项目目录”界面“项目档案”,在“项目大类”处选择(或增加)“现金流量项目”大类,把“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设置成现金流量项目的核算科目,然后进入“项目目录”的“维护”界面,可以使用“增加”、“删除”功能对项目进行维护.用友软件对此内容已做了基本的预置,我们可以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增减处理,
1.3总账参数设置
进入总账设置选项凭证界面,勾选“”选项,这样我们在填制凭证涉及现金流量科目时,务必将现金流入流出信息录入到现金流量项目中,否则系统会提示凭证不能保存,给操作者(制单人)一个警示,这样就避免了系统数据信息归集的遗漏.
2日常核算业务处理
我们对日常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需要进行现金流量的指定.如果事先进行了取数关系定义,那么系统会自动归集填入现金流量项目.如果没有事先进行取数关系定义,那么当我们录入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时,系统会弹出现金流量录入界面要求我们进行现金流量的指定.我们以一个典型业务为例:企业于2014年1月16日销售一批产品80000元,增值税率适用17%,款项转账收讫.制单人对此业务进行凭证录入处理,
3启用用友UFO报表模版
编制现金流量表我们在完成上述设置和所有业务凭证录入后,就可以启用用友UFO报表系统来编制现金流量表了.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预置好的报表模板,也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定制报表模板,并可以将自定义的报表模板放入系统模板库中,以备随时调用.用友UFO报表系统虽然提供了现金流量表模板,但并未给出完整的取数公式,需要我们用户自行定义.具体操作步骤:
3.1建立现金流量表
在UFO报表系统中,执行“文件-新建”命令,进入报表“格式”状态窗口,打开“报表模板”对话框.在“您所在的行业”和“财务报表”栏,选择“2007年新会计制度科目”及“现金流量表”.
3.2设置关键字
关键字应采用系统提供的定义关键字功能定义,而不是在“格式”状态下直接录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调用的U8.61版软件系统中的报表模板,在A3单元已经录入了“编制单位”,所以应该先做删除而后定义关键字.在报表格式状态窗口中,选中A3单元,执行“数据-关键字-设置”命令,打开“设置关键字”对话框,把“单位名称”设置成关键字(“会计期间”系统已默认关键字设置).
3.3在报表“格式”状态
窗口中定义项目取数公式,取数公式fx的函数格式为LJXJLL,
3.4在报表“数据”状态下
录入关键字(单位名称及会计期间),并做好关键字偏移,然后重算表页.至此,一张计算完毕的XX公司X年(月)的现金流量表即可生成,
(一)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三)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二)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
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
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
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
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新晨
(三)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中图分类号:H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62-02
一、对思想局限的突破
《红楼梦》的“情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品位,这一点是曹雪芹超越现实的思想局限,对明清言情小说创作思想进行高品位审美认知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提出了“尊人欲、反礼教”的变革要求,在思想上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理教形成了鲜明的对抗。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开始重视生命的质量、生存的意义,具有了追求自由、民主的初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但这种追求和思想当中也包含着逃避现实、自得其乐的消极因素;也有着品位低俗、欲海横流的社会弊端。正因如此,当时有许多人在追求自我满足当中醉死梦生,全然忘记了作为个人生命更宝贵的真情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宣泄的作品,如兰陵笑笑生写的《金瓶梅》就是其中的代表。《金瓶梅》在艺术品位上是有缺陷的,这种艺术缺陷从主观角度来看就是作家创作思想上的缺陷。
曹雪芹没有走兰陵笑笑生的弯路。他作为一个富家子弟,虽锦衣玉食,追求过声色之乐,但面对泛滥的社会现实他没有沉沦。曹雪芹他从“情本论”出发,一方面考察了当时社会的各种情态,分析了人们追求的各种情志;另一方面他比较了不同层面的情趣,参考了当时各种高品质的情论。在经过理性思考和审美认知后,他发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并不是象动物一样不加节制的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重欲而不,重情而不滥情。”于是,曹雪芹摒弃了当时文学上滥情的一面,开始积极探寻人类最美好的本质。从《红楼梦》“情文化”构建及他的“情理念”思想来看,曹雪芹的小说创作突破了中国古代的创作思想和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正因如此,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小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二、对传统价值取向的否定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读书人规定好了的通向成功的道路,但曹雪芹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这条道路。在小说中作为曹雪芹代言人的贾宝玉,同他的家庭和上层社会十分隔膜。他鄙薄“文死谏,武死战”的忠义名节是沽名钓誉;他抨击那些“立志功名”、“做官为宦”的人是“禄蠹”是“国贼”;他指责一切“立身扬名”的教训和表白都是“混账话”。贾宝玉之所以有这些叛逆的思想和举动,都是因为曹雪芹“他的心理非常接近原初的、挣离后天文化和社会强塑于人性和人格之上的理性建构,而更趋近于存在的本真状态的生命诗意和人性真美。”
曹雪芹他把追求“纯天然”作为人生的最大理想。为此,他把大荒山无稽崖下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作为全书立意的中心。不仅如此,曹雪芹与一般文人不同,他着力摒弃封建世俗的和功利性的成分,努力秉承那顽石赋予他的天然璞性,所以他笔下的贾宝玉的生命状态呈现出一种“绝假存真”的清明澄碧。曹雪芹把笔下的贾宝玉塑造成一位追求“物性自遂”的本真的形象。在小说第十九回,袭人就曾给贾宝玉约法三章,特别强调“只是百事检点些,不任意任情的就是了”。在小说的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面对着“人迹不逢,飞尘罕到”的仙界,对自然本真生活的向往,使贾宝玉脱口说道:“这个地方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着呢!”。还有,在大观园里贾宝玉的真爱是林黛玉,而林黛玉的特点就是高洁、率真。小说中林黛玉的美和薛宝钗的美有所不同,宝钗之美是包含着社会功利和世俗因素的封建礼数之美,其美缺少自我特性和真纯情感;而黛玉的美是认真严格里带着来自天然的亲和和诗心烂漫的娇憨,这是一种宠惯了的、大孩子般的娇矜和天真。也正是这一份天真,使得贾宝玉始终在心灵深处只爱林黛玉一个。
三、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批判
在中国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这就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群体长期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由于曹雪芹把“深情”、“真气”、“天然”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这就打破了封建传统人为的等级之分。在曹雪芹的思想里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之分,无论何人,只要品德高尚,才识卓越,性情真诚,均是曹雪芹所器重的人物。
曹雪芹对女性受屈辱、受摧残的不幸命运真诚的理解与同情;对女性的美质,特别是其人格与才艺大力地推崇与肯定。所以,他笔下的贾宝玉平常“待姐妹们都是极好的”,“每每甘心为诸丫头充役”。有时丫环们生病生气,宝玉反倒经常服侍她们,甚至受她们的排揎,但他都不以为忤。不仅如此,贾宝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这三个男性小人物相交成友。此外,贾宝玉对地位低下的人也从不摆主子架势。他和自己的小厮茗烟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贾宝玉对小人物刘姥姥的态度也体现了曹雪芹他贫富平等的观念。当整个社会以“纲常名教”为经纬编定严格的行为规范时,曹雪芹却以情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以本真和才智、人性的完美作为人生的追求,展现了人类崇尚自然,追求纯真,向往自由的至纯至真之情,特别是其中自然率性、平等待人、娱情悦性的本质内涵,则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6-0068-01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观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主张、看法、认识、信念等等,它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的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的理念是否是来源于实际,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反映;从价值尺度来看,我们的理念是否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真正的代表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这三个评判尺度,在对待如何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一方面,我们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思想,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的深化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多借鉴相关学科的一些新的思想、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合乎人性,从而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