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8: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篇1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提升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并有效应对心理压力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期望。大学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不仅事关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受复杂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与精神生活质量状况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安院校作为具有明确职业定位和鲜明行业色彩的特殊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将在未来肩负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法工作,其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如何,从短期来看,影响着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状态,关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效果,从长期来看则事关公安院校能否培养出心智健全和专业素养优异的警务人员,能否有效处理心理压力对其规范有效地开展执法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心理压力”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205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王宇,2007);二是编制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压力测评工具(车文博,张林,黄冬梅,张旭东,2003);三是部分论文运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张林,车文博,黎兵,2007);四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应对措施与缓解策略(周曼,2010);五是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力图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作用的心理机制(周林,宋海娟,2013)。为了了解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以“大学生精神生活”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CNKI)为平台进行精确查询,共获得17篇期刊研究论文。进一步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可以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分析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温梅,吴子国,赵艳萍,2007;李燕华,2001);二是采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葛操,2000;陈春雷,2012);三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影响、干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李继兵,周小宁,2008;刘春兵,2000);四是研究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评价标准(吴子国,路宝剑,赵艳萍,2008)。

当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一是研究对象主要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缺乏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与分析;二是当前研究偏重于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缺乏基于实证调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三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研究多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对这两个重要心理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四是对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干预引导策略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缺乏指导价值。因此,以公安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可操作化的提升策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明确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内涵,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考察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现状,分析影响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并深入分析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减少大学生心理压力并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应对策略。

2.2 研究工具

2.2.1 大学生心理压力问卷

采用崔丽娜(2009)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该问卷共包括突发性压力(7个题目)、经济压力(6个题目)、就业压力(7个题目)、学业压力(6个题目)和人际关系压力(10个题目)5个维度,共36个题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压力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3,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分为5个维度,且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80到0.94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突发性压力”是指一些重大与突发的事件或对大学生具有比较重要意义的压力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面临退学、违纪处分、亲友死亡等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是指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没有足够的学习与生活费用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心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学习负担沉重导致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是指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或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2.2 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

采用焦岚博士(2012)编制的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问卷,该问卷共包括价值判断(16个题目)、心理健康(11个题目)、生命质量(6个题目)、幸福体验(4个题目)和心理成长(3个题目)5个维度,共40个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相关编制和研究结果表明,5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介于0.83~0.90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α系数为0.9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x2/df为2.04,IFI、GFI、NFI和RMSEA分别为0.92、0.90、0.86和0.04,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维度的具体内涵如下,“价值判断”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协调发展方面的认知水平、情绪反应及社会适应方面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生命质量”是指大学生涉及生存质量方面的身体健康、生命活力及劳动质量方面的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幸福体验”是指大学生主观体验方面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客观体验方面的幸福指数、幸福比较;“心理成长”是指大学生心理成熟方面的认知统一、人格完善及心理创造方面的内心生活、心理环境。

2.3 调查程序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某公安院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29名,剔除无效问卷22名,获得有效问卷207名,问卷有效率为90.4%。所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详见下文的具体研究。

2.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8.0)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具体的数据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基本状况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得分的均分为2.00,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从心理压力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1.85~2.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为2.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为1.93。

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得分的均分为3.89,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精神生活质量各具体维度的得分,介于3.65~4.15之间,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为4.15,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为3.65。

3.2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的关系,对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及其各附属维度均为负相关,除“突发性压力”与“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的部分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水平越高,那么精神生活质量就会越低。

3.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

为了考察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精神生活质量的预测作用,明晰心理压力与精神生活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以心理压力的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分别以“价值判断”、“心理健康”、“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成长”得分和精神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际压力”可以解释“价值判断”3.6%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健康”12.2%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生命质量”12.0%的变异;“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可以解释“幸福体验”9.6%的变异;“学业压力”可以解释“心理成长”5.5%的变异;“就业压力”可以解释“精神生活质量”9.2%的变异。由此可见,“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分别能够显著预测精神生活质量诸维度,其中“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发挥着更为普遍的预测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改善和缓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和经济压力对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就业压力,得分最低的维度为突发性压力。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心理压力的总体水平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压力在心理压力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毕业时需要参加竞争性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参加公安工作,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从警的业务能力,达到公安院校的毕业标准,而且还需要通过“门槛性”的公务员考试,这就给其顺利就业增加了双重的压力。因此,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为就业压力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研究结果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的启示是:一方面要看到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得分较高的心理压力维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特别要注重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课程设置与教育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公务员考试能力。

4.2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

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价值判断”,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心理健康”。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状态,尤其是在对自我价值方面的价值追求、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社会期望与社会比较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公安院校对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教育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中,“心理健康”维度的得分最低,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心理健康在整个精神生活质量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人,会有着较高的精神生活质量。因此,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可以从精神生活质量的诸维度入手,以“心理健康”等得分较低的维度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

4.3 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心理生活质量关系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篇3

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女大学生群体的性别特点、身份特性和群体特征决定了该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较为复杂、多变和隐蔽。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实际上,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多元价值观与女大学生压力问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值得探究。

一、多元价值观的内涵和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和社会资源配置高效流动的时代背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国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21世纪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其共享性、快捷性、交互性、虚拟性使得多元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和交流,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具有如下影响。

1.多元价值观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状态。

在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从以往的单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发展到多元价值观阶段,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形成了开放、宽容、民主的时代精神。

2.多元价值观为人们打开了思想观念革新的大门。

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再以单一、狭隘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形成了尊重他人、、民主包容的时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有利于人们形成发展的、创新的、长远的眼光。

3.多元价值观对本土文化理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外来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在此期间,不适应时展的旧理念被陆续破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优良的传统价值受到了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形成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仍然是一道难题。

二、多元价值观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压力是指对于环境中具有的刺激,个体在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一个人在威胁性情境面前,会产生暂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的被压迫的心理感受。心理压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促进工作和学习。这样的压力被称作“良性压力”,是必要的。但过于强烈、过于持久的、超出人的适应应对能力的压力则是有害的,它们不仅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人罹患心理障碍和心理生理疾病[1]。

女大学生处于青年前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和变化的高峰期。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研究,多从压力源、压力产生的过程、压力的影响入手,而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并不多,值得探究。

1.多元价值观是导致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认知角度来说,女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又接受了高等教育,传统性别定位与现代观念时常发生碰撞,相较于男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应当重视多元价值观的作用。

2.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进行心理压力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形成有效的应对方式,帮助女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对各种应对方式的接纳程度也不径相同。

3.多元价值观直接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价值观的多元化意味着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多元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加大,在各种价值观相互并存、磨合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效果难以界定。

三、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探讨某一群体的心理压力状态,一般由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方面入手。女大学生具有女性、青年、高级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多元价值观在这一群体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在此背景下,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对压力源的敏感性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中,女性总是被赋予弱小、附属、顺从的形象,社会和家庭地位一直处于劣势。而源于近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政治、经济等权利。多元价值观下女性对平等、独立的追求和现实情况产生了冲突与反差,使得女大学生对于压力源的感知更为敏感,情绪更为复杂。例如,在求学过程中,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容易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而男性读书、升学则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尽管女大学生接受了和男大学生同等的教育,但隐性的性别歧视仍然使女性的就业压力大于男性。

2.压力感的泛化特点。

心理学中,泛化是指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国内外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程度明显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所出现的消极事件和日常烦扰事件明显比男生的多[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压力感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引起情绪泛化。

3.压力感的外显性特点。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女性往往更易倾诉,善于表达,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更愿意通过与亲人、好友、师长的交流去释放压力。在成就动机方面,女性的成就动机往往低于男性,对结果的期待值也相应降低。因此,女大学生的压力感更具有外显性。这一特点对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4.压力归因方式的不稳定特点。

归因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韦纳的观点,成败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因素,情境和运气属于外部因素。在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对于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外归因,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需要多借助外部的力量加以引导。而面对情感生活、家庭关系等问题,女大学生往往倾于内归因,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受自身影响比较大,可以通过激发女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来缓解压力。

四、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1.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是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帮助该群体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之前,首先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引导作用。价值观是个体行为的思想引领,决定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方式。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要对优秀的价值观、适合时展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凝练,加强宣传,使得女大学生群体将这些价值观自觉内化于心,成为行动指南。

(2)加强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如前所述,对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多限于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价值观领域的探究过少,特别是实证积累不够。只有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实证研究,积累了一手客观资料,才能够更好地明确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更加明确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促进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价值观属于思想教育领域,心理压力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维护人格品质的完善和个体身心健康的指导是一致的。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价值观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起与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健康向上的、积极要求进步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着眼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舒缓心理压力,调节心理失衡,指导人们形成一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3]。两者有机统一,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升华。

2.应对方式。

通过梳理多元价值观与心理压力研究之间的关系可见,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有效地帮助女大学生舒缓心理压力,形成良好心态。

(1)以创新的教育形式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对于社会上一些针对女性群体的不良风气,女大学生要主动抵制。通过树立当代社会先进女性青年的典型形象,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效应,使得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正确的目标。

(2)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认识压力。要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既不过分夸大压力,又不刻意隐藏一些容易造成女大学生压力的社会现实。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女大学生发现自身潜力,激起斗志,实现目标。树立了正确的态度,就能够帮助女大学生在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走得更远。

(3)以科学的方法应对压力。压力出现之后,科学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关键。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而言,首先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手段,深入推进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使得女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女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排解。对于女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关爱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悦纳自己,掌握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有技巧地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人数比例逐年升高。走出校门,女大学生将同男性一样,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社会、高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努力,使女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成为德才兼备且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梁宝勇,郝志红,卢国华.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

篇4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篇5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91-02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其生活和成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时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特点,并探索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1500名农业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完成。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62份,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男生637人,占44.5%,女生795人,占55.5%;大一学生270人,占18.9%,大二学生458人,占32%,大三学生449人,占31.4%,大四学生255人,占17.8%;农科学生604人,占42.2%,理科学生433人,占30.2%,文科学生395人,占27.6%。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处理。问卷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压力程度。在“近两周来,你总体感觉压力程度”的调查中,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学生占67.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女生感觉“压力比较大”(52.7%)和“压力非常大”(15.5%)的比例比男生高,可能跟女生比较敏感有关。在专业比较中发现,农科专业、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和“压力比较大”的比例为依次为68.7%、66.9%、65.8%。比较看出,农科专业学生的压力要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这可能受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如“学农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等思想的影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压力。

从各个年级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比例依次为56%、65.6%、69.4%、76.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压力感呈现随着年级升高而压力感增大的趋势。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新鲜感,这段时期压力感相对较轻。大二、大三开始紧张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四、六级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无形中学习压力增加。大四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等重要事件,使他们压力感剧增。

2.对压力的认识和反应。26.5%的学生认为“压力有害身心健康”,49.8%的学生认为“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提高”,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还有23.7%的学生“对压力不了解”,需要加以引导。在“压力给您造成的消极影响”调查中,13.2%的学生选择“身体健康方面”,18.4%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方面”,23.4%的学生选择“学业方面”,29.2%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方面”,15.8%的学生选择“生活方面”。可见,压力过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都带来了消极影响。

3.压力来源。调查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有八种,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压力(76.9%)、学业压力(66.3%)、人际关系压力(52.0%)、情感压力(35.5%)、经济压力(30.4%)、社会压力(23.2%)、家庭压力(20.7%)、适应压力(16.6%)。(1)就业是大学生产生压力的最大因素,并且呈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压力上升的特点,农科和文科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比理科学生大。在性别方面,女生的就业压力感比男生高,这可能与个别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性别歧视有关;(2)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第二大压力来源。在专业上,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最高,为72.5%,有69%的农科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最低是文科学生,比例为55.4%。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明显差异;(3)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调查显示,女生在人际关系压力感上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个性较男生敏感、感情细腻有关。在访谈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女生表示宿舍关系不和谐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4)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恋爱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恋爱的过程时常会伴随各种矛盾冲突,由于大学生应对恋爱困扰能力不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5)经济压力。调查发现,农科专业38.9%学生感觉经济压力大,高于理科(27.1%)和文科(20.2%)的学生。

4.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在“当你感觉有压力时,你一般会如何应对”的调查中,67.8%的学生认为“自我调整,采取积极措施”,55.4%的学生“向同学、老师或家人倾诉、求助”,73.5%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看微信、购物、运动、睡觉、听音乐等”。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倾诉、转移注意力等积极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应对压力,这是积极向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压力时,10.7%的学生选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1.4%的学生选择“自责或逃避”,9.1%的学生选择“不知所错”,8.5%的学生选择“默默承受”,7.1%的学生“向引起压力的人或事发脾气”,说明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还不能科学地应对压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学业和成长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指导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农业高校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成熟的方式面各种压力和挑战。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1)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可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以“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集中开展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3)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分年级心理教育辅导。对大一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适应讲座,组织新生素质拓展,开展适应团体辅导等活动,着重提高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举办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职业规划等主题讲座,使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心理、面试指导、考研指导等主题讲座,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2.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1)培养大学生自信乐观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客观认识自我,如果能全面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适合的职业,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可以从容面对压力。其次,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各种文体和社团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增强人际交往,也无形中宣泄了压力;(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压力认知。正确认识和评价造成压力的事件,换个角度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以“我能行”的态度对待压力和挫折,把压力视为成长发展的动力,压力感也会随之减轻;(3)指导大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要主动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常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宣泄法、注意转移法、升华法、放松法等。

3.指导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要指导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大学生在身处压力或困扰中时,要树立“学会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意识,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帮助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

参考文献: 

篇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属于民族素质较高的群体,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心理矛盾。国家教委在1989年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碍;;1997年湖南某大学采用SCL - 90量表,对职教学院431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19.26%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问题。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疗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解决。其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和效果是其它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至今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一种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手段。这种认识上的局限与体育长期限于教育学和某种旧的拼装式框架有关。随着现代教育整体化和有机化的发展,我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形成了系统论的观念。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的作用,不仅是健身,而且健心。日益增多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地说明,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排除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根据(美)RYAN的调查,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的手段正在盛行。但是不同的体育锻炼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四川乐山师范学院2001级部分新生。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SCL一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平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实验法:将通过SCL一90量表筛选出的3组共印名分别表现出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慢跑、健美五个般炼小组中,每周锻炼,共锻炼6周。实验前,采用问卷,润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愈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6项自侧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侧试和问卷调查,检验实验前后有无显著性差别。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通过SCL一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它们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印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愈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6项指标的自评侧试(见表1)。

其中,每项指标划分标准为:好,80分以上;一般60一70分;差,60分以下。6项指标总评在4S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一479分为一般;360分以下者为差。

从表1中可见,实验前有80%的学生心态较差,16.7%属于的一般,好的为3.3%,实验后情绪好者已经占到73.3%,感觉差的由80%骤减至6.7%。

实验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3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见表2)

2.2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从图1和表1中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效果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即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情绪振奋,充满生气;增进了自我了解,树立了悦纳自己的态度。(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一个人长久承受心理压力,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自我宜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3)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良好的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体育运动的特点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消除隔阂,解除戒心,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与帮助。这样,对双方取得成功都有好处,长此以住,就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4)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才能,产生充实感。另外,由于体育锻炼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参与者常常会有“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获胜了”的欢心等等。这些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磨练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2.2不同锻炼万式对大学生心理问瓜的不同形晌

从表2中可见,实验前后抑郁组的学生在各俄炼小组中均产生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降低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慢跑俄炼小组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只有排球和慢跑对焦虑具有降低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无氧运动无降低焦虑作用。人际徽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产生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三大球都属于集体项目,它们的特点要求队员之间经常相互沟通和交流,这对于人际关系自然有促进作用。

2.2.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影晌的可能机翻

目前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状态改善的可能机制有以下三种学说。(1)分散注意假说:这种假说认为运动后可产生注意分散,其结果是降低心理紧张状态。(2)单胺假说:有证据显示脑部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与5一经色胺的水平与压抑和精神分裂有关,脑中单胺的改变可能在运动导致的情绪变化起了媒介作用。(3)内啡吹释放假说:各种内啡吠产生于脑、脑垂体和其他组织,这些内啡吹具有吗啡的作用,即它们能减轻痛感和产生,而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B一内啡吠的释放,从而减轻痛觉和改变精神状态。

篇8

1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动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几年来,采用体育手段干预心理障碍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定为“亚健康”,对其采用不同的体育运动手段,也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建议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者建议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通过许多的实践都证明了运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使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释放、转移、缓和情绪的负面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如毕秀淑等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丁庆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练习10周,心理障碍患者的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练习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作用.

2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

通过运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预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3运动处方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2001年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 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 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 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 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 2认知疗法的作用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学习压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旨在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篇10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而90后作为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1]因此, 90后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不同于前人,他们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然而当社会正对他们前卫的思维、张扬的个性、另类的行为进行讨论时,他们的身影已前无声息地遍布高校校园,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和主旋律。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校园中的极端事件频发,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也只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足够的研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如自杀、伤害他人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里的悲剧。本研究旨在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实际情况,以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和分析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以进一步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

二、研究对象及问卷

1、研究对象。通过微信面向全国大学生线上发放151份调查问卷, 一共收回131份具有分析价值的问卷,回收率86.75%。其中男生47名,女生84名。大一的同学占58.02%,其他三个年级比重相当。这次调查得到了同学的大力配合,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和较高的可信度。

2、问卷问题。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自评调查问卷”。除了基本个人信息,其他问卷问题均参考多篇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如《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等。个别问题则来自于当下时事热点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改编。

3、数据分析。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进行横向纵向的计较,计算出相应百分比。

三、分析与结论

1、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了人际关系问题外,调查发现超过60%的同学表示上大学后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最大的挫折,其次为恋爱不成功和不适应宿舍生活。此外,父母的期望也会多多少少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还有少部分同学因和同学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异感到有压力。

2、普遍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够满意。通过数据汇总统计,从一分到七分,多数同学给自己心理状态打分在5分左右。还出现少部分3分上下的低分。而敢于给自己打满分的同学则是少之又少。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樗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 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

3、 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深层次的反思。就拿一个小点为例,当问及“你认为自己在人与人间的沟通交往上有哪些令自己不悦的地方”时,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局限于“无话可说,不熟“、”比较矜持被动“、”有时候找不到话题“、”被别人嘲笑普通话不标准“、”不爱跟男生说话“、”不爱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适应南北方说话技巧与方式“、”表达能力不好”等浅层次、表面性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同学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问题。比如“有时候会瞧不起别人,态度不太好,而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下意识维护自己利益而拒绝别人一些请求”、“过于凸显自己”、“对他人不能完全信任”、“有时候会以自我为中心”。然而令人堪忧的是在问卷中还出现了类似于“目前还没有”、“一点都没有”这样的回答。人无完人,在优秀的人也会存在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反思,但是力度与深度不足。

4、缺少释放缓解压力的途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35.88%的同学在压力面前选择“顺其自然、自然调整”,8.4%的同学选择消极的“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仅有六成左右的同学能选择较为合适的途径,如转移(心理不快时娱乐、游戏、读书)或是发泄(哭、倾诉、写信、日记)。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群体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基本上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能主动寻求各种心理调节措施去减少压力带来的消极后果。[3]

5、学习状态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等方面。在回答“对自己目前专业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只有半数左右的人选择了“很喜欢现在的专业,会为此努力奋斗”,有38.93%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学多少随缘”,其余的则选择了“特别不满意,不会为它太过努力的”。

6、对未来前景不够乐观。近三成的同学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61.07%的偶尔会感到担忧与困惑。当回答“当前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就业能力”时,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沟通和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三个选项所占的比重几乎相当。这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缺少多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足够的自信。

8、整体价值观与心理状态仍呈现积极向上的状态。近40%的人认为“感觉所有的人都很好相处,大家都很善良”。56.49%的人觉得“部分是好人,但总有那么几个让我讨厌的人”。在所有发放的问卷中无一人选择“感觉所有人都在针对我,我做什么都会被讨厌,而别人的做法我也都看不上”。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并不抱有敌意或是偏见,能理性地与人交往。数据显示,半数的同学偶尔会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41.22%的同学则表示经常思考。很少部分的同学很少或未思考过。近97%的同学对服务行业(清洁工、服务员等)持尊重态度,认为也是一份服务大众的职业。这表明大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相关建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4]因此高校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引导当代大学生向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改进教学、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通过问卷,大学生们表达出了部分自己的需求,学校可以以此为参考,转变方式更新手段,进行新事态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4):111-114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2

一、引言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的构成主体,是国家未来的缔造者,然而,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也不乏才华卓越的大学生难以承受心理压力而与难得机遇擦肩而过,为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必要全面把握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索心理创新教育方式。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与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主要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专业认知问题、集体生活问题、自主学习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目标确立问题、自我表现与能力发展,情感与恋爱等问题。四年级主要表现为择业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

高校大学生很潮,是新生事物的尝试者和引领者,他们喜欢从着装等方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希望用独特的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1],他们喜欢自由,不愿意受到家长、老师的过多干涉。向师性欠缺,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老师就应该上课,缺少了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仰,很多学生考试的时候不知道任课老师的姓名。功利性很强,上课就是为了拿学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学习积极性明显减弱,不少学生失去了求知的欲望。

2.集体意识欠佳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缺乏与兄弟姐妹的交流,再加上父母的忙碌,与同伴交流也很少,最终形成了不懂得谦让,不愿与人交流、分享的习惯。大学集体生活中,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个人自扫门前雪,过分关注自我,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谅解,导致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挑剔,难以与同学和谐相处。

3.心理素质薄弱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入学率普遍提高,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考上大学,因此,90后大学生以前的生活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再加上物质生活丰富,父母的无限宠爱等因素,90后大学生普遍没有经受过挫折,心理素质普遍低。大学生活中常有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失恋、与宿舍同学吵架等情绪波动,心理失衡。如2016年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10%的四年级学生因老师对学术问题的质疑而发挥失常。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 社会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但网络信息时代使得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海量、及时的信息,且纷繁复杂,良莠共存,严重充斥着学生的“三观”,一旦学生智力支持不足,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重大差距,就会动摇理想信念,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大学生也切身感受到了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容易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2],形成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首先,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后开始过独立的集体生活,90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再加上宿舍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情况也相差很大,生活习惯难免不同,如果没有包容、谦让,室友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孤独、寂寞、无助等负面情绪难免产生。其次,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阶段以自主学习为主,缺少了任课老师的督促,班主任的作用也弱化,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如果考取的学校与理想不一致,更容易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质疑大学的美好。如果学校再疏于管理,一些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沉迷于网络游戏,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而休学或退学。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取向,对待生活的态度、家庭成员的构成和人际氛围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每个人都会被他成长的环境打上深深的烙印。如某学生因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坐牢,从小在大伯家长大,在校期间表现得很外向,但内心很自卑,多次出现情绪失控,想通过谈恋爱找到心里的寄托,但发现谁也不是自己终身的依靠,后因违反校纪而休学。

4.自身因素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希望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大学生因不能及时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而陷入矛盾冲突之中。另外,大学生处于青春期,需要情感的慰藉,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一致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会产生心理失衡。

四、高校大学生心理创新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