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防治技术论文

防治技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8: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防治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防治技术论文

篇1

 

1.农业防治 及时摘除病老叶,集中烧毁,彻底清理残枝病叶,消灭病源。选用抗病品种。定植时去除病苗。进行地膜覆盖或果实垫草,防治果实与地面接触,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进行1次去底叶工作,把老叶、枯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毁。发病重的地块在采收后全园割叶,然后中耕除草,施肥,促使及早长出新叶。实行一年一栽制。避免灌水过多,露地草莓注意雨季排水,要起垄栽植,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适当稀植,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保证通风透光良好。保护地采用高垄滴灌栽培管理技术可降低发病率。

2.生态防治 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生物防治 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0倍液防治草莓炭疽病、草莓褐色轮斑病、草莓白粉病等。

4.物理防治 用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金龟子、蝼蛄、地老虎等害虫。在田边、地梗上撒石灰或草木灰防治蛞蝓。

5.主要病虫害的识别要点与防治方法

①草莓蛇眼病 又称草莓白斑病、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在老叶上发病,叶片受害出现紫红色小斑点农业论文,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3~5毫米的圆形病斑,中央呈棕色,后变为灰白色,边缘紫红色,略有细轮纹,似蛇眼状。病斑发生多时,常连成大型斑,至叶片枯死小论文。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或选用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10天喷1次,共2~3次。

②草莓灰霉病 对草莓开花后危害最严重。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斑略具轮纹,湿润时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花瓣变为暗褐色,病斑常环绕叶柄、果柄,以后蔓延枯死。果实发病,病菌先侵害小果,与土面接触的果面先发病,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转色的果实时,初期出现油渍状褐色小斑点,湿度大时迅速扩大,浆果腐烂,果肉变软,密生灰霉。

防治方法 花序显露至开花前,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份散粒剂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5%恶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保护地栽培时,每亩用20%腐霉利烟剂80~1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00~25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1次,连熏2~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③草莓白粉病 保护地栽培发病较重。叶片受害,在叶背面长出薄霜状白粉,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后期呈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缘萎缩、焦枯。果实受害,果面覆盖白色粉状霉层,果实发育停止、硬化、畸形农业论文,着色不良,丧失商品价值,严重时果实腐烂干枯。

防治方法 苗期防治要彻底,防治此病以石硫合剂效果最好。大棚覆膜前要细致地喷1次药,把草莓植株附着的病菌彻底消灭。还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防治,或选用40%多硫悬浮剂300~400倍液,在开花前每隔7~10天喷1次。保护地可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200~250克/亩或腐霉利烟熏剂灭菌。

④草莓病毒病 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畸形、生长量减少、植株矮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等现象,严重引起毁灭性灾害。其主要类型有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草莓镶脉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 搞好蚜虫的防治。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在田间如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烧毁,减少侵染源。

⑤草莓炭疽病 主要为害葡匐茎和叶片。为高温性病害。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葡匐茎、叶柄和叶片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并向下凹陷,病斑包围叶柄或葡匐茎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出肉色霉菌。有时叶和叶柄上产生污斑状病斑。整株萎蔫的,只有1~2片幼叶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但几天后即枯死,维管束不变色。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⑥草莓枯萎病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有的卷缩呈波状产生畸形叶,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

防治方法 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烧毁,从6月中旬开始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小论文。

⑦草莓叶枯病 又称紫斑病、焦斑病,为常见叶部病害。叶面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沿主侧叶脉分布,发病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发病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

防治方法 在秋、春低温期,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⑧草莓褐色轮斑病 属世界性草莓病害。被害叶片初发病时出现红褐色小点,以后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斑,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缘为紫褐色,病斑最外缘为紫红色。发病后期在病斑上分生出褐色分生孢子器,并呈不规则的轮状排列,多个病斑连在一起使叶片组织坏死。在叶尖、叶脉侵染发病时,叶组织呈“V”字形坏死。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加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⑨草莓芽枯病 又叫草莓立枯病,普遍发生。主要为害花蕾、幼芽和幼叶。幼芽呈青枯状,叶和萼片形成褐色斑点农业论文,逐渐枯萎,叶柄和果柄基部变成黑褐色,叶子失去生机,萎蔫下垂,急性发病时植株猝倒。开花前受害,使花序失去生气并逐渐枯萎,茎基部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易拔起。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浮剂300倍液,从显蕾期开始,7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设施栽培,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110~18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一次,连熏2~3次。

⑩蚜虫 发生初期,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11白粉虱 发生高峰期,选用12%噻嗪酮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篇2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篇3

冬季,果树进入休眠期,各种病虫害也进入越冬阶段。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的病虫害,虽然耐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强,但其数量有限、不活动、越冬场所比较集中。因此,冬季是防治病虫害的有利时机,可采用与栽培管理、果树修剪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简单,一法多治,一举多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冬季是农闲时节,劳动力不紧张,落叶果树喷药容易均匀周到,既省药效果又好[1,2]。因此,利用冬季有利时机,做好病虫害防治,对确保果树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现将冬季果树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剪除病虫枝

许多害虫以虫卵、卵块的形态在芽、嫩枝、叶子上越冬,病菌在病枝上越冬。如苹果白粉病是以菌丝在芽鳞痕、瘦弱病枝、当年生新梢上越冬,炭疽病以菌丝干枯枝、破伤枝、病果台和病僵果中过冬,另外在这些地方越冬的还有梨茎峰、苹果红蜘蛛卵、黄刺蛾蚜虫卵、苹果腐烂病菌等。对以上越冬的病虫害,应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干枯枝、病虫枝,摘除病僵果,除净越冬卵茧并集中烧毁深埋,以减少多种病害的枯枝侵染源和虫口数量。对修剪所造成的伤口必须涂波尔多液、843康复剂和腐必清液加以保护。

2清洁果园

很多危害果树的害虫和病菌都在落叶以及杂草中越冬,所以应清除果园内的杂草、枯枝、落叶、落果、死树。如苹果褐斑病、灰斑病和梨的黑星病等病菌的越冬场所都在残枝落叶和杂草中,葡萄白腐病、桃褐腐病的病菌大部分在残果上越冬,梨木虱、梨网蝽、金纹细蛾等害虫多在杂草落叶中越冬;苹小卷叶蛾、山楂红蜘蛛等害虫多在树洞里、剪锯口处越冬,通过清扫可起到消灭越冬病原物的作用[3]。清除的时间最好在初冬季节,把清出的东西全部集中起来烧毁或堆积起来沤制肥料。

3果树刮皮

果树刮皮是冬季防治果树害虫的关键措施。有句农谚:“要想吃好梨,年年刮树皮。”因为许多危害果树枝干的病菌都潜伏在老皮、翘皮及裂缝中越冬。在果树的粗皮裂缝中还有许多潜伏越冬的害虫,如毛虫、梨蝽象、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山楂叶螨等,通过认真细致的刮皮,不仅可以消灭这些病虫害,还可更新树皮,促进树体生长。果树刮皮要掌握4点:一是刮皮时间应该在冬季土壤结冻后到立春惊蛰前进行;二是刮皮要彻底,不要只刮树的主干,应将果树所有枝干的粗皮、翘皮刮除;三是刮皮深度要适宜,要掌握“小树、弱树宜轻;大树、旺树宜重”的原则;四是刮皮时要在树下铺上塑料布,以便于集中收拾销毁。

4树干涂白

树干涂白可减轻日灼和冻害,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破坏病虫的越冬场所,延缓果树的萌芽和开花,使果树免受春季晚霜的危害,又可兼治树干病虫害,起到防冻杀虫的双重作用。涂白剂配制比例为:石灰10~12份、黏土2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食盐1~2份、水36~40份,可加少量杀虫剂,搅拌均匀后涂抹树干。涂白的位置以树干基部为主,高约1m,涂抹时要由上而下,涂在树干和枝干上,对树干南部及树杈向阳处重点涂,在果树落叶后至封冻前涂最为适宜[4]。

5果园深翻

利用冬闲园地耕翻既是改良土壤、促进果树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害虫的有效办法。在土壤内越冬的果树害虫很多,如桃小食心虫、枣步蛐等,可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及病菌翻至地面而被冻死、或被天敌吃掉,使深埋地下的病虫不能羽化出土而被闷死。耕翻的时间最好在土壤临近封冻时进行,耕翻深度以25~30cm为宜。

6诱杀灭虫

利用害虫对越冬场所有独特的选择性,秋后在果树的主干上绑草或破麻袋片,也可把草搓成绳悬挂在树上,诱集害虫化蛹越冬,然后在翌年春天果树萌芽前把束草解下集中销毁。据调查,这种方法,对梨小食心虫、枣粘虫、旋纹潜叶蛾、苹果小卷叶蛾、苹小食心虫、山楂红蜘蛛等害虫都有很好的诱集作用。

7药剂防治

有的病虫在树的其他部位越冬,因此在清理、刮皮、剪除后,喷含油量为4%~5%的柴油乳剂和3~5°Bé石硫合剂1~2遍,既能杀菌又能灭虫,对蚧壳虫、红蜘蛛、苹果腐烂病以及梨树黑星病、葡萄黑痘病、白粉病等都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对于蛀干害虫天牛等,可采用人工钩杀或用触杀剂农药稀释成有效浓度往蛀孔内灌注。

8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形成抗性,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应注意改善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在果园中给害虫天敌增添食料或设置隐蔽越冬场所,使天敌种群能够顺利生存、繁衍。把果园周围的天敌招引进来,比如啄木鸟可在果树枝干上觅食吉丁虫、透翅蛾等蛀干害虫。

9加强果园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

冬季肥源较足,多施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防虫能力,如葡萄植株的营养主要靠冬天施有机肥料即基肥,结果植株如不施肥,将消弱抗病力,炭疽病、褐斑病发生较多。施有机肥料可增强植株抗旱能力,适当施钾肥,既可提高树体的抗病性能,也可改善果品的质量。

冬季是果树的休眠期,同时也是病虫害的越冬期,是病虫害一年中最弱的时期,便于彻底消灭,选择冬季预防和消灭虫害,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参考文献

[1]姬宜改.果树休眠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河北果树,2005(1):52.

篇4

(一)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选线

某些山区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坡度能达到70°以上,设计高度多在15-40m以上,最高可达60m,而且个别地段还有顺层高陡路基工程,所以,不稳定的崩塌落石点特别多。山区道路周围的倾倒崩塌,位于构造破碎的岩层地带,设计路基工程高度较高,坡度较陡。在构造破碎基岩地段不适宜地设计高陡路基工程是崩塌落石严重的原因。所以在山区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选线中,这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二)切坡过多破坏了原有平衡使路基工程灾害形成和发展

我国很多山区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岩石残积物是以松散堆积物为主体,它们的水稳性差,遇水易崩解。公路切坡过多,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及其力学平衡,又设计成高陡路基工程,坡高多在15-30m以上,坡度多在40°以上,使水动力强度增大,是造成坡面冲刷侵蚀、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的重要原因。

(三)施工方法不当、质量不高、留下后患

山区道路施工中深挖土石方往往很大,施工方法多采用大爆破,使原本存在裂隙发育的岩体发生松动、裂隙张开、宽度扩大。加上施工质量不高,岩质路基工程施工不规范,坡面不平,岩体参差不齐;施工后期对危岩、浮石未进行清理,使大多数高陡路基工程上都残留大量危岩,给长期行车安全带来后患。

二、山区道路路基的工程特点

山区由于山区地形、地质等特点和公路路基设计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更高要求,山区公路路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即便在较短的路段内,路基的填挖情况、岩质和土质以及水文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差别,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类型,在纵、横向均存在填挖交界过渡区,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山区公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局部裂纹、沉陷的现象,不但会导致路基本身损坏,还将导致路面结构损坏;由于地形变化复杂,路基边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较大,在路线跨越深沟时常常出现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地存在陡坡、斜坡路基、路堑高边坡;由于地形限制,山区路基工程往往需要通过设置支挡防护工程以确保路基稳定,同的由于路基宽度大、土石方数量相对较大,有时也需要采用支挡工程以减少土石方数量;路基工程由于填挖造成地表植被损害等,破坏了自然景观,且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应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的结构与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堆积与岩层的接触面愈陡,则堆积层土地体的重力作用就愈大,极易发生滑坡的危险。

三、山区道路路基灾害防治措施

(一)山区道路路基常见灾害

1、崩塌现象

崩塌是巨大的岩体与基层失去联系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瞬时突然从边坡陡崖上倒塌下来,岩块被撞碎的破坏形式。崩塌属于坡体的破坏,其危害程度比较严重。对于山区的道路,由于山区地质环境的特殊性,路基横断面容易形成路堤路堑形式,加陡了开挖路堑边坡的坡度,加之雨水天大量涌入路堑的雨水冲刷,使得土质较差、岩性松软、风化严重的的路基段产生破坏,经常断绝交通,给行人带来不便。

2、翻浆的发生

潮湿地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地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增大;再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便会发生鼓包、冒泥等现象,人们称之为翻浆。山区道路翻浆主要暴露在路基潮湿、冰冻作用严重、筑路材料缺乏等路段。山区道路翻浆也是山区路基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3、水毁的出现

山区公路地形复杂,坡陡弯急,路面较窄,防护工程设置较少。而山溪河流变化幅度较大,洪水来势凶猛,经常造成水淹路面,导致排水不畅,山洪直冲路面,形成路基缺口,加之雨水渗入,使覆盖层与山体岩层的粘结面摩擦力减小,而部分覆盖层失稳,致使深挖路段边坡滑塌。水毁也是山区道路路基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4、泥石流

地山岭地区,由于瀑雨或大量的融雪水在沟浴中造成突然的短暂的间歇性水流,它挟带着大量的固体物质(如风化后产物和山坡上的土体上的土粒、碎石、块等,流动过程中还挟带砂砾石)而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造成,主要是在瀑雨地区很短的时间的大量降水产生集中水流而形成山洪,而当集水落石出区内岩层风化具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当山坡坡面受到集中水落石出流及沟谷下切产生坍塌、崩塌、滑坡现象以后,成为泥石流固体的来源。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泥石流发生时,常冲毁路基,破坏桥涵等建筑物,断绝交通。

(二)高路堤灾害防治设计

高路堤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占地多、技术要求高、工后出现灾害的风险较大。因此,山区高速公路高路堤应与高架桥在工期、水土保持、造价等方面综合比较,在挖余土石方较少或较为合理(符合环保、水保要求)时,一般不要采用高填土方案。为减少工后剩余沉降和破坏,应适当提高路堤填土的压实度。对于一般细粒土(含黄土)和粗粒土,当填土高度大于10m时,其下路堤(路床顶面以下150cm以下)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3%以上;当填土高度为20-30m时,其上路堤(路床顶面以下—150cm)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5%以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3%以上3而对于填土高度大于30m的超高路堤,其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均应控制在95%以上。高路堤土石方数量大,填筑用土料一般来源于多个取土场或多个路堑段的挖余土方、石渣,土性成分比一般路段复杂,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变化较大,压实指标不易控制,常导致路基压实施工不匀,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及浸水附加沉陷。因此,路堤填筑必须严格按重型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佳含水量来进行填筑,并改进检测方法,加大检测频率,严格控制填土干密度。对有可能发生公路路基病害的地段,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以便根据病害现象和原因,拟定防治措施,根据判断可能发生的公路路基病害:新开挖的边坡坡脚有水冲刷;有平行于斜坡的裂缝,斜坡上有不规则的鼓起;坡脚周围有破裂和损坏现象,并有倾倒的树木;在地面上有地下水流的地方,构成山坡岩石的层时甚薄并有裂缝或滑动或滑层的走向与路线垂直等;由于设计或施工不良,造成开劈石不彻底或坡度过陡,又受开山炸药震动,石坡裂缝,故经过风化或雨水冲刷而出现大小不等的塌方。

在工后剩余沉降的处理上,建议在采取分层强夯、冲击碾压等各种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小工后剩余沉降量的前提下,根据工后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堤竣工后较短时间内的特点,利用预压沉降期再使路堤完成绝大部分剩余沉降;通过沉降观测,待路堤沉降接近稳定沉降量时再实施路面防护、排水及其它附属工程。防止坍塌和崩塌的办法,要根据坍塌的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常用的办法有:引起表面水流:该法主要有修建起围护作用的截水沟,把塌方以上斜坡处流下的水落石出截断,引导到别处去,在塌方体表面上修建排水系统,把水汇集到塌方体以外;调整或改变塌方地区以内人工灌溉设施。截断地下水流: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塌方体的重量渗透压力,采取设置支撑盲沟的办法把水截断,使塌方体干燥、聚集和排出斜缝中的地下水。用种植物和铺砌块石护坡等方法,增加边坡防止上冲刷的能力进行加固。设置支撑构造物:设置挡土墙建筑物可增加边坡的支撑力量,以维持土体的平衡,防止土体塌落下来,同时使路基内侧(挖方)坡脚变陡,减少边坡挖方数量,加强坡脚土体的稳定性。挡土墙结构的选择,断面设计按有关的规范进行验算设计。刷方减载:刷方减载通常在防止塌方中采用,其数量需根据土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验算,并考虑边坡的地质条件。改道绕线:当塌方规模较大时,难以根治而路线不可能绕避时,可考虑改线,但应作经济技术方案的比较后才能确定。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当稳定系数达不到要求时,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为提高高路堤的稳定性,应设置完善的防护和排水系统。地基和路堤可采用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处理;边坡宜设置骨架(方格、拱形、菱形等)加生物防护;路肩应设拦水带集中排水。对于坝式路基(高路堤跨越冲沟且沟底无涵),上游有积水可能时,洪水位以下尚应设防渗及护坡工程。

四、应用研究实例

篇5

1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喜温、喜光、C4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

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氮素是玉米一生吸收矿质最多的元素,其它依次为:钾、磷、钙、镁、硫。平均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氮2-4千克,五氧化二磷0.7-1.5千克,氧化钾1.5-4.0千克。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玉米苗期需肥占全生育期肥量的20%;拨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玉米生长速度迅速加快,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齐头并进,吸收占全生育期的85%。开花授粉以后,吸收量下降,此阶段占总需肥量的13%。

要重视基肥。玉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中要重视磷钾肥。施用种肥可以壮苗;若土壤肥力低,基肥不够或者没用基肥的方法,施用种肥效果明显,使用时采取条施或者穴施,注意要与种子隔开或者与土混合,防止烧苗。氮、磷、钾合理施肥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

氮肥:玉米需氮量较多。幼苗期占2.1%,虽然需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氮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严重减产。

磷肥:玉米需磷比氮少得多,磷对根系发育、雌雄穗分化形成和改善玉米的色泽与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幼苗期占1.1%,缺磷根系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紫苗。前期缺磷后期难补,生长中期5-8片叶、需磷最多,占63.9%缺磷对子实的形成不利,后期需磷占35%,缺磷严重减产。

钾肥:玉米需钾时间早,吸收量也多,从苗期开始吸收钾肥,孕穗期吸收最多,开花期钾的积累达到高峰,后期减少,因此钾肥宜早施底肥。

玉米在碳酸盐黑钙土或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时,在土壤有效锌低于0.00005∽0.0001%时应施用硫酸锌。

玉米的施肥,应根据需肥量、土壤养分供给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计划产量等指标来确定。

一般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4万公斤,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尿素150∽225公斤,硫酸钾50∽75公斤,硫酸锌7.5∽15公斤。其中尿素的30%做底肥,70%在玉米6-7叶期追肥。

合理追肥促进后期生长:①、早施苗肥,尤其在北方春玉米区,气温低,雨水少,肥效较慢,应早施苗肥;夏玉米区尽量抢墒直播,一般情况不施基肥,所以要早施苗肥。②、适施穗肥,穗肥多在大喇叭口期追肥。不论地块肥力如何,春玉米和夏玉米的田块穗肥的增产效果显著。追肥要深施,深施肥效长且稳定,促进根系深扎,扩大吸收面积,利于增产。

2玉米水灌技术

玉米是较耐旱的作物,蒸腾系数仅240-360,在生长季节有250mm降水的地方就能种植玉米,但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年降雨量是550-650mm,且雨量分布均匀。

玉米需水曲线与单株曲线相一致,玉米苗期耗水较少,播节期需水激增,是玉米水分临界期,这时如遇干旱,减产严重。乳熟期仍需较多水分,此时缺水会降低粒重,蜡熟期需水较少,干燥天气有利于成熟。玉米灌溉应在玉米8-10小时,此时正是雌雄穗分化期,利于结大穗、夺高产。

玉米灌溉定额为:

干旱年:地面灌1900~23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400~17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1000~1200立方米/每公顷。

一般年:地面灌1600~21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1100~15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800∽1000立方米/每公顷。

湿润年:地面灌1300~1600立方米/每公顷;管输灌900~1100立方米/每公顷;喷灌650~800立方米/每公顷。

玉米播种时滤水量在50~100立方米/每公顷。玉米灌溉一般为湿润年7~10叶期灌一次,一般年7~10叶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各灌溉一次。干旱年5~6叶期、拔节期、抽雄前10天至开花后20天、灌浆期各一次。

3玉米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丝黑穗病是危害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一旦染病造成损失很大。

3.1发病规律

病菌的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玉米播种发芽时,冬孢子同时萌发侵入玉米。从种子萌发至5叶期,都可侵染。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基部的分生组织中,花芽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至花蕾原始体,形成丝黑穗。

3.2防治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一是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三是后期割除病株,并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施用腐烂的粪肥;加强苗期管理,促进快出苗,增强抗病力;药剂处理种子:用吉农高新吉农4号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地下虫害和丝黑穗病,也可用立克秀拌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也称玉米条纹矮缩病,是由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中毒感染病。染病症状是:植株扭曲生长,有的植株发生矮化、节间缩短,呈丛生型(君子兰苗),叶色浑绿,叶片厚短而宽,硬而脆,密集丛生。背面叶脉上产生粗细不一的蜡白条纹突起,用手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矮化严重,一般是在四至五叶片染病,一般不能抽穗,造成绝产,七叶片之后感病的植株能抽穗结实,但发育不良,减产幅度很大,因此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上的指名病害。

玉米粗缩病具体预防和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植株一旦染病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预防和防治上主要做到:

一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

篇6

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的开发为山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然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日益突出,开采沉陷造成的矿区环境灾害主要有土地塌陷或积水,农田减产或绝产、道路塌陷、房屋变形破坏等,这都是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是造成矿区塌陷灾害和区域变形的根源,有效控制和减轻地面塌陷程度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之路。随着煤炭形式的好转,各集团公司都加大了环境的防治和治理,对煤炭事业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沉陷的防治技术途径

沉陷破坏的防治技术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考虑;(1)对开采沉陷的控制,即通过合理选择采矿方法和工艺、合理布置开采工作面、采取井下充填法、覆岩离层带空间充填等措施,来减少地表下沉,控制地表下沉速度和范围,达到保护地表和地面建、构筑物与耕地的目的。(2)开采沉陷破坏的恢复和整治,运用土地复垦技术和建筑物抗采动变形技术,对开采沉陷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和利用。

1.1.1全部充填开采

在煤炭采出后顶板尚未冒落之前,用固体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密实充填,使顶板岩层仅产生少量下沉,以减少地表的下沉和变形,达到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的目的。其中水沙充填是充填采煤法中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其次是风力充填和矸石自溜充填。但充填采矿法需要专门的充填设备和设施,还需要有充足的充填材料。矿井初期投资大,吨煤成本相应的增加。

1.1.2条带开采

根据煤层和上覆岩层组合条件,按一定的采留比,在被开采的煤层中采出一条,保留一条。由于条带开采仅是部分地采出地下煤炭资源,保留了一部分煤炭以煤柱形支撑上覆岩层。从而减少覆岩移动,控制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实现对地面建、构筑物的保护。但该方法采出率低、巷道掘进多,工作面效率低。

1.1.3覆岩离层带充填

根据采空区上方覆岩移动形成三带的岩移特性,在煤炭采出后一定时间间隔内,用钻孔往离层带空间高压注浆,充填,加固离层带空间,将采动的砌体梁结构加固为稳定性较好的连续梁结构,使离层带的下沉空间不再向地表传递,以减少或减缓地表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或农田。但该技术难度大,再近一步研究。

1.1.4限厚开采

根据矿区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和建、构筑物抗变形能力,以不产生地表积水和满足建筑物所要求的保护等级为依据,确定可开采的煤层厚度,开采是仅回采这一厚度的煤,其余各煤层均不开采,以实现减少下沉保护地面建、构筑物及土地的目的。但该技术采出率低,仅在薄煤层中应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1.1.5协调开采

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合理设计各工作面的开采间距,相互位置与开采顺序,使开采一个煤层(工作面)所产生的地表变形和开采另一个煤层(工作面)所产生的地表变形相互抵消或抵消一部分,以减少采动引起的地表变形,保护地面建、构筑物。但该技术要保持一定的错距,因此组织生产难度较大。我国尚未开展这种工业性实验。

1.1.6“采-注-采“三步法开采

充分利用覆岩结构对岩层移动的控制作用,应用荷载置换的原理,进行小条带开采-注浆充填固结采空区-剩余条带开采的三步法开采,有效的对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的控制,解决了大面积开采地表沉陷控制、提高了煤炭的回采率,保护了地面建、构筑物,但也存在工艺复杂,成本较大等缺点。

二.土地复垦技术

2.2.1煤矸石充填复垦和粉煤灰充填复垦

(1)地下开采产生的大量煤矸石运到地表排放,既占地有污染环境。利用煤矸石作为充填材料,即可使采煤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又能减少矸石的额占地。转

(2)利用电厂的废弃物--粉煤灰充填沉陷区复垦土地,可以化两害(沉陷区、粉煤灰)为三利(电厂、煤矿、农民三放面有利)。

2.2.2平地和修建梯田复垦

对积水沉陷区、潜水位较低的边坡地带,可采取平整土地、改造成梯田的方法复垦利用。梯田的水平宽度和梯坎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抖缓、土层薄厚、工程量大小、作物种类、耕种机械化程度综合考虑确定,田间坡度的大小和坡向,应根据原始坡度的大小、有无灌溉条件、复垦土地用途来决定。

2.2.3输排法复垦

开挖排水渠道,将沉陷区浅积水引入河流、湖泊、坑塘、水库等,作为蓄水用,是沉陷水淹地重新得到耕种。

2.2.4深挖垫浅复垦

运用人工或机械方法,将局部积水或季节性积水沉陷区下沉大区域挖深,适合养鱼、蓄水灌溉等,用挖出的泥土充填开采沉陷较小的地区,使其成为可种植的耕地。

2.2.5积水区综合利用技术

对地面大面积积水和积水深度很大的沉陷区,科学的综合利用,发展网箱养鱼、围栏养鱼、蓄洪作灌溉水源、建造水上公园等。

2.2.6固体微生物复垦技术

煤矸石添加适量微生物活化剂,经过一个植物生长期(约6个月)就可建立起稳固的植物生长层,形成熟化的土壤。

三.结束语

开采沉陷是造成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有效控制和减轻地面沉陷程度是避免开采沉陷环境灾害的基本途径。充填采煤法是减少地表下沉效果作好的方法,近年在山东有些矿区正在做膏体充填的实验,这种方法可使采场没有或减少垮落带,能更好的减少地表下沉。但它的技术含量很大,输送倍线大,管路易阻塞,如果成功那将是煤矿开采的一次技术革命。

开采沉陷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各个煤矿应该应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合理应用防止和控制开采沉陷技术和土地复垦技术,矿区生态复垦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对地表塌陷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矿区的环境、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荣光.矿山企业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强制性标准执行手册[M].宁夏大地出版社,2004

篇7

二、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驱虫害的发生是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毁灭以及林木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林区林木种类失去平衡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必须通过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在对虫害进行控制与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对冲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程度以及相关防治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真正有效的保护林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林区虫害之中,松材线虫病是常见的一种病虫害。本文主要以松材线虫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主要发生在松树上,该种病虫害对松树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松树慢慢死亡,同时该种病虫害具有危害程度高、危害速度快以及预防困难等特点。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于松褐天牛,一旦松树被侵入该种虫病害,就会导致松树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也对蒸腾作用造成了影响,松树的针叶慢慢出现黄色以及红褐色,而且松针叶在当年不会脱落,直到随着树脂的减少而逐渐干枯而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症状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深入的了解该病虫害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活习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务必有效的降低该种病虫害的危害性。

(二)松材线虫病的生长规律

通常情况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10月份,在高温季节之前,正处于松材线虫病侵害的时期,当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该种病虫害所引发的松树病慢慢显示出来,一般10月份发病最为明显,松树开始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月温度上升到20-25摄氏度的时候,病害的扩散最为严重。由此可见,该种病害情况在温度比较高、海拔比较低、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病害程度也更为严重。

(三)如何防治林区松材线虫病害

1.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控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控制系统对林区病虫害进行定位,并进行范围的划分,科学合理的建立起动态监测控制点,在每年的10月份尤其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调查以及数据更新,对松材线虫病所引起的林区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包括了具体扩散的面积以及病死的棵树等等各个方面的轻狂,同时通过动态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来为实时动态监管的实现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牢固的基础。

2.强化林区的病虫害管理

对林区管理进行强化主要是为了严格的控制病死植株转移的发生,在病死植株上存在着许多虫卵、幼虫、成虫,容易导致疫情再次扩散,甚至成为传染的源头。然而,病死植株与林区权益所有者具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减少林区权益所有者的经济损失,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相关部门统一通过相应的补偿,对林区权益所有者的损失进行弥补。所以,在管理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与管理病木材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包括了运输环节、撤销环节、处理关环节等等,严格禁止非法经营与贩卖病死木材以及其木质包装材料。在运输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路线以及时间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运输,运到指定的地方进行统一处理。在病死植株核销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核销,同时根据核销的单据来为林区权益所有者进行补贴。此外,病死植株必须予以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要求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禁止出现病死木材丢失的情况。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属于一种生态防治措施,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来对害虫进行消灭的措施。在实施该种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具有无污染性的优点。同时,该种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对各种胜诉激素以及其他生物提取物来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来影响害虫的生育特性,从而达到根治病虫害的目的。

4.化学防治措施

通过各种人工手段来把化学药品散布在林区病虫害的范围,从而对林区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与消灭。该种防治措施所使用的化学药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包括了生物、单个种类的天然物质以及天然物质的混合物。

篇8

二、供暖系统的分类

供暖系统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热媒的不同可以分为:热水供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按照热源的不同又分为热电厂供暖、区域锅炉房供暖、集中供暖三大类等。我单位没有锅炉,主要热量来自于石油企业电厂供的蒸汽,通过换热器来供给热量。蒸汽供热的优势:蒸汽的比重小,在高层建筑中不致产生过大的静压力;在管道中的流速比水大,一般为25~40米/秒;供热系统易于迅速启动;在换热设备中传热效率较高。但蒸汽在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热能及热介质损失较多,热源所需补给水不仅量大,而且水质要求也比热网补给水的要求高。

三、供暖系统失水的危害及防治失水的意义

(一)供暖系统失水的危害

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源、管网、用户系统是直接连接系统,是一个大的连通器。如果供热系统中的某一系统失水,就像人体中某一部分失血影响人的血压一样,就会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压力变化。如同人体严重失血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生命窒息一样,供热系统严重失水会造成整个供热系统的崩溃。其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失水会造成补水量增大,从而导致热效率降低,造成居民的室内温度低,达不到所需要的供热温度,居民采暖得不到保障。同时供暖部门的成本加大,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防治失水的意义

防治失水可以节约水资源,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排在第88位。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达到了极度缺水线。所以防治失水对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防治失水,可以减少补水量,从而保证了供热效果,居民采暖得到保障,又可以降低企业因为失水而增加的成本,从而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四、供暖系统失水原因

供暖系统失水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种情况:(1)人为因素引起的。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分户采暖系统内,失水一般多是由于采暖用户取用热风清洁热水洗涤衣物等,同时每个热网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水力失调现象,有些采暖用户因为采暖效果不好而采用泄水的办法来增加流速来提高室温。(2)供暖系统因素引起的。热网的各种附件如阀门、管道等,存在着跑、冒、滴、漏现象,其失水量无法计算,可看做热网正常失水,可把供暖热网失水的补水量视为正常泄漏量应<1%。热网的散热器片、控制阀、管路本身及其他附件突然损坏而造成的失水。其失水的多少与破坏程度和关断速度快慢有直接关系,事故发生时的热网补水增加值即为意外事故失水量。

五、供暖系统失水防治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领导要把供暖失水防治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并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另外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宣传,使职工认识到供暖失水的危害性和防治失水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相关处罚政策的宣传树立节能减排的思想,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供暖防水,从行到上自觉做到供暖防水。

(二)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严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供暖管理及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抓好检查和落实,并对在供暖防水工作中工作认真负责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负责或造成失水的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各级应及时将计量统计结果反馈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按失水预案及时采取行动,公司加强结果控制和监督。加大计量和统计控制力度,进行及时分析,确定对策。加强失水工作的对比分析状况,使用数据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况,及时上报。

(三)加强对供暖系统的检修

篇9

交通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在交通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存在着施工裂缝质量问题,裂缝类型也比较多样,笔者就对这些裂缝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1 荷载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类型中,荷载裂缝是比较重要类型,在道路桥梁施工中承受比较大的动静荷载,如果超过了道路桥梁自身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裂缝[1]。在荷载变化下也会引起次生应力产生次生裂缝。这些裂缝不会对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产生直接未接,但受压区的混凝土会出现起皮以及短裂缝,如果不能及时性对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就会对道路桥梁的结构稳定安全带来威胁。

1.2 收缩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裂缝类型中收缩裂缝是较为常见的,结合不同原因也有着不同类型,有塑性收缩以及干缩和自生收缩等类型。发生比较多的就是塑性收缩,在混凝土的养护中发生频繁。主要就是混凝土水化反应比较剧烈,骨料自重情况下出现吸尘,造成混凝土失水收缩,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沿着钢筋方向产生裂缝。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当中钢筋对混凝土收缩产生约束作用,这会进一步加剧裂缝产生。

1.3 沉降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由于在施工中对道路桥梁施工要求比较高,在其承载能力的要求上就有着严格要求,在工程的基础对其承重要求不能得以有效满足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地基的沉降,这一不均匀的沉降就会造成混凝土构件产生附加力。在这一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就会造成结构开裂,对道路桥梁的使用安全性造成很大威胁。

1.4 温度裂缝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类型中温度裂缝也是重要裂缝类型。这一类型的裂缝产生主要是混凝土的热胀冷缩造成[2]。在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混凝土体积就会产生变化,混凝土变形会受到约束,在内部就会产生应力,温度的加剧变化在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候,就会产生温度裂缝。结合混凝土施工角度,造成这一裂缝的主要因素就是水化热散失比较慢,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从而就出现了这一类型的裂缝。

2、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应用

为保障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对裂缝防治技术的应用就比较重要,笔者就交通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应用提出了几点方法,如下所述:

2.1 加强混凝土施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在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上就要充分重视,要在满足强度以及抗裂要求基础上,对水灰比要尽量小,减少水化反应的热量释放,这样就能减少裂缝质量问题出现。在对集料级配的选择方面也要充分重视,选择集料级配不能得以优化,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加大[3]。对粗细骨料的质量要加强控制,最大化减少骨料中出现杂质。对水泥的型号选择以及质量的控制要充分重视,选择水化热小的水泥材料。

2.2 充分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

避免混凝土裂缝出现,就要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方面加强重视,对混凝土浇筑方面要注重优化,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高温季节的施工中,就要采用符合要求的低温地下水进行拌和,并对碎石实施降温处理,避免阳光暴晒[4]。混凝土浇筑前要实施坍落试验,保障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浇筑的时候可采用斜向分层以及薄层循环和二次振捣等工艺实施,混凝土浇筑每个分层进行布设两道振动棒,首个可布置在混凝土入模处,对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度要能保证,再个进行布设在斜向分层斜坡,对两层混凝土整体质量要能保证。

2.3 科学对混凝土施工养护工作实施

篇10

2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开发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开发也应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高职高专现代纺织技术培养从事纺织产品的开发,车间工艺技术、设备管理、运转操作管理、质量管理与监测,纺织品营销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针对目前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进一步深入调研。通过网络、毕业生回访、走访企业等,进一步确定目前纺织行业所急需的工作岗位,并做好调研报告。为了能更好服务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行业,根据企业调研得到的工作岗位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同时,根据工作岗位任务确定培养人才所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努力培养出“全能型并能服务嘉兴市及周边地区纺织行业”的高职专业人才。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为理念,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体系。依据企业纺织品设计与染色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整体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开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规范,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

篇11

文章编号:1005345X(2017)02004702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A

苹果树枝干轮纹病又称粗皮病,是仅次于腐烂病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苹果树的各级枝干。渭北长武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几乎无枝干轮纹病的发生,但是自2008年大量从山东调运苹果矮化苗木后,枝干轮纹病开始蔓延,特别是从山东调运的矮化M26、M9T337中间砧、M9T337自根砧上枝干轮纹病发病严重,发病率达到10%以上,开始果农不认识,当成腐烂病防治,造成枝干轮纹病迅速蔓延,致使老果园也发病严重,轻者造成树势衰弱,果实大量腐烂,重者导致树体枯死,果园毁灭,严重影响长武果业健康l展。

1危害症状

轮纹病在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上均可发生,但以主干及较大的枝干受害为主,另外还可严重危害果实。枝干受害,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瘤状突起,而后在突起周围逐渐形成一近圆形坏死斑,秋后病斑边缘产生裂缝,并翘起呈马鞍形。第2年病斑上逐渐产生稀疏的小黑点,同时病斑继续向外扩展,在裂缝外又形成一圆环形坏死斑,秋后该坏死还斑外又开裂、翘起。如此,病斑连年扩展,即形成了轮纹状病斑。枝干上病斑多时,导致树皮粗糙,故俗称“粗皮病”。轮纹病一般较浅,容易剥离,特别在1年生枝及细小枝条上。但在弱树的小枝或弱枝上,病斑突起多不明显,且向外扩展较快,病斑面积较大,并可侵入皮层内部,深达木质部,严重时造成枝条衰弱甚至枯死,这类病斑上当年即可散生稀疏的小黑点。在衰弱老树或枝干上,由于病斑数量很大,枝干表面布满瘤状病斑,病斑周围的坏死斑不易出现,但这类病树逐渐衰弱,易造成整树枯死,甚至果园毁灭。

2发病规律

轮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斑上越冬,有时也可以子囊壳越冬,菌丝体在病组织中可存活4~5年。生长季节,小黑点上产生并溢出大量病菌孢子(灰白色黏液),以6-8月份散发量最大。主要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10 m。主要从皮孔侵染危害。当年生病斑上一般不产生黑点及病菌孢子,但衰弱枝上的病斑可产生小黑点。

老树、弱树及衰弱枝抗病力低,病害发生严重。有机肥使用量小、土壤有机质贫乏、氮肥施用量大的果园病害发生较重。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的果园受害严重,枝干环割可以加重该病的发生。夏季多雨潮湿有利于病菌的传播侵害。富士系苹果枝干轮纹病最重。

3防控技术

以加强栽培管理、壮树防病为基础,适当刮除病瘤、铲除树体带菌为辅助。

3.1加强管理,壮树防病

增施农家肥、粗肥等有机肥,按比例科学使用氮、磷、钾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根据树势及施肥水平,科学负载。加强修剪整形管理,尽量少环割或不环割。新梢停止生长后适时叶面喷肥,肥料为尿素3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300倍液。培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2刮治病瘤,消灭病菌

发芽前,刮治枝干病瘤,集中销毁病残组织。刮治轮纹病时应轻刮,只把表面硬皮刮破即可。而后枝干涂药,杀灭残余病菌。效果较好的药剂为甲托油,即70%甲硫菌灵津可湿性粉剂U植物油=1U(20~25)、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50~2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800倍液等。需要注意,甲基硫菌灵必须使用纯品,不能使用复配制剂,以免发生药害,导致死树;树势衰弱时,刮病瘤后不建议涂甲托油膏。

3.3清理枯枝,减少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