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8: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

篇1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一、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对待理论的态度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只是把理论学习的目的定位于拿文凭或考研提高考分,而不是在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未能牢固地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给“黄、赔、毒、那”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沉渣泛起。这种社会生活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使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与个人前途的期望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为外界感染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自然更容易受到侵蚀。

3.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过多家庭照顾下长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独生子女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除了部分特因生外,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这就使得原来比较直接的“理想目标”教育,对这代大学生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第一,要在回答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特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当前,由于信息更加公开,传播更加快捷,发泄情感的方式更加直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容易捕捉,思想脉搏也更加容易把握;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加强,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也提供了新的园地。这些,都有利于理想信念教育氛围的营造。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营造氛围外,一定要高度重视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它,且不可退缩和畏惧。这个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发展意志品质的过程。

第三,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超越

能够及时疏散和排解心中的抑郁与不快于愉快的心境之中。

(1)做情绪的主人。在受挫后,若情绪过激,失去控制,就易产生心理失常,不仅会伤身体,还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或社会的事,于己于人都不利。要善于控制个人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当喜则喜,喜而不狂;当悲则悲,悲而不伤。要掌握好“度”,切不可过头。

(2)超越挫折。要摆脱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理体验,就要学会超越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防卫。具体方法是:第一,升华。能够及时将狭隘的个人目标升华到社会化的大目标上来,追求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这种升华,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更高尚,从而摆脱了个人主义的小圈子,使人心胸更宽广,视野更开阔。如:大学生失恋后,能够及时摆脱因失恋造成的那种痛苦心境,把目标定位到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这个积极目标上来。第二,代偿。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受挫后,能够及时调整方向。用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来替补。这是一种移换,一种以彼补此的方法,能够快速摆脱挫折心境,实现心理平衡。第三,幽默。当你的心情处于不愉快状态下,无法排解时,不妨来点幽默,哪怕是“阿Q”式的解嘲,都有助于解除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缓解紧张情绪,忘却痛苦与烦恼,尽快获得愉快心情。

三、结论

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适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致落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具有健康体魄和心理,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勇于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的迎接竞争和挑战。

篇2

理想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定奋斗方向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教育者应尤其重视大学生群体的理想教育,因为他们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要从他们勇于求新求异、不屈服于现状的思想特征出发,与创新背景相结合,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

1、社会经济环境引发思想动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学生在这种较为复杂的意识形态中难以进行正确价值观的选择。市场经济催生了更多独立、多变的思维模式,学生以往积极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也逐渐被动摇,拜金思想开始走俏,促使社会道德的一再贬值。加上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加深,学生的理想教育难免受到网络消极文化的冲击,这对思想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2、学校理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是开展理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使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受阻。学校常常将理想教育放在口头上,却迟迟不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即便是开展理想教育,其内容也不够科学,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不考虑学生的独立个性,不与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必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把握好理想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其实践性。

3、学生自身理想信念认识不足。大学生在理想教育方面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较少,本身的社会阅历不足,缺少必要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的思想理念就会找到滋生的土壤,形成不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一旦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不足就会出现意志不坚定的情况,影响到职业规划、社会服务、道德建设等一系列后续发展。

4、大学生接受理想教育的思维特点。大学生在社会大背景下属于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高,但在大学教育普遍化的今天又渐渐失去了心理优势,加上经济社会的进步,价值观念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在新背景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思维特点,在创新背景下进行理想教育时一定要对这种特点进行深入探究与把握,以免教育出现错误走向,影响整体效果。

二、创新背景与理想教育的契合点

1、有基本一致的教育目标。创新教育与理想教育都隶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其中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建立创新目标,具备创新能力,用敏捷的思维和合作的精神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的困难,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以提高。理想教育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学生成就事业提供精神支柱。两者都重点关注学生的未来,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方面基本保持一致。

2、有相互贯通的教育原则。创新性教育的教育原则遵从的是导向行为,创新教育会为学生设立一个大目标,但是会将大目标进行细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现,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而理想教育也是如此,抓住学生不仅有当前目标也更看重长远目标的特点,为学生设立一个良好的前景,规划出物质、精神双丰收的理想人生,然后再针对这个目标开始进行步骤确定。创新教育与理想教育都建立起目标导向的教育原则,使学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始终保有积极性。

3、有相互依托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的教育方式十分丰富,其教学方法也相对开放,可以通过创办创新实习基地、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举行创新交流讲座、展开创新性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创新教育,并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继续探索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论,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三、创新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策略

1、在创新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大学生本身就是思维比较活跃的全体,进行创新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思维,思考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大学生能在创新教育的引导下拥有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更加自信专注。

2、在创新实践中鼓励学生实现远大理想。创新教育因为实践才更有意义,大学生在大学中会接触到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实践中,例如与学生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从研究过程中去发现不同个体的不同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人制宜开展引导,不断斧正学生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设定向理想迈进的步骤,向着远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3、在创新交流中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求上进、想成才、敢竞争的行为方式,教师要利用好这种思想和行为,例如将同辈的成功事例传递给大学生们,使这些成功事例成为激发大学生形成人生理想并为之努力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结束语:总之,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应该受到大学教育者的重视,与新时代的创新背景紧密结合,拔高教育思维,提升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75-01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大”等围绕就业难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从中我们可以探知到:目前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很大,有较严重的过剩现象;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普遍较低。且后者是内因,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故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一个问题。

一、素质、职业素质

(一)素质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体能素质,也可以指心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先天具有和后天习得的特点和品质的总和,既包括体能等先天的特点,也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人生观、审美观等后天的品质。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先天自然条件(如身体状况,性格向性等)。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加大招生规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如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31万人,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为660万人,可见应届毕业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且近些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加幅度并不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象。而直接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低下,以下将围绕三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

(一)职业目标定位不科学。

职业目标能够很好的反映了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它是确定个人在职业活动行为活动的风向标。综合分析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具有以下特征:职业目标期望值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目标设定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设定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二)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此外,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有很多大的关系。

(三)对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当前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敬业意识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三、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其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帮助和引导。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社会接班人的重要文化根据地,更需要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目标。

(一)首先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扩大对职业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比重高校要以发展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的综合课程思路为指导思路,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践性教学当中,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是当代的扩大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创造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理念,加强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学习和认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引导企业文化进课堂,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认知是创新职业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措施。

以高校扶持为支撑,大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的面对职场挑战和突破内心的恐惧,积极的调动自身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就要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意识的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大学生应该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兼职和见习等是锻炼职业素质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专业素质的良好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机会,不要怕丢面子,端正心态,积极应对挑战。

2、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职业素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每个假期做社会实践,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技活动等,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水平。不管是否和本专业相关,大学生都要把握机遇和勇敢面对挑战,不要有心理抵触和胆怯。

3、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大学生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榜样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职业道德和加强职业修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济.贯彻中央精神扎实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2.

[2]陈志和.试论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手段[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2005.

[3]郑传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

[4]教育部.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篇5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 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篇6

    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天外净土,然而就在这一方圣土之内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困扰着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他们属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如辩证思维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样群体的形成、价值体系的稳定等等,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1、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间;2、考试焦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光环效应,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经历,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评价会有偏高的可能;4、大学生的价值准则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显的离散特征,当他们被个体调用来进行社会行为判断时,当事者便会表现出明显的苛求现象或理想化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且此年龄段是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处在心理断乳期,因此他们在这一时期内最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

    1、 理想与现实方面。大学生对未来有自己的设想,且一般理想比较高,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时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没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不喜欢“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鸣惊人,这就必然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 自尊与自卑方面。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进入大学校园的,他们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学里人才济济,许多高中时期的尖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易产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学因此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产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虑感。

    3、 动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学新生常常在考大学的目标已达到后,很快便失去初进大学的新鲜感,丰富多彩的

    大学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却黯淡无光,他们对学习来不了兴趣,对活动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自己,难以建立自信心,从而缺乏心理发展的动力。

    4、 学习和创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学生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考试焦虑。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功利化,学习动力不足,相当多同学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面对市场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内心都有危机感,但真正学起来仍然没劲。加上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少同学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成绩自然也差了。成绩差反过来又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创造心理的发展了。

    5、 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

    6、 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大学生已进入性生理成熟和趋向成熟的阶段,而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后延,致使他们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识的匮乏,他们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梦、性冲动后产生罪错感,少数同学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中的情感纠葛,或失恋后承受不了压力而轻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7、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作为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1)、自卑与自尊交织;(2)、焦虑与抑郁并存;(3)、敏感与孤僻共生;(4)、无奈与愧疚交错;(5)、嫉妒与怨恨相伴;(6)、虚荣与依赖互融。

    8、 情绪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他们容易受外界和暂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反应很容易被激发且难于控制,因此他们对因考试失败、交友受挫、失恋、择业失败而引起的挫折情绪体验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

    9、 择业心理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他们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诸如:择业恐惧心态,表现在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面对“自主择业”不知所措、甚至恐惧;盲目攀比心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心态,表现在对职业和单位的选择上过分功利化和经济化;择业过程中的心态失衡,如择业中的自卑、嫉妒、焦虑等。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普遍现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且该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帮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要从学生自身出发:

    1、坦然面对

    出现了心理问题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如“惊弓之鸟”,担心焦虑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实心理健康也和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应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坦然面对。

    2、别急于“自我诊断”,也别讳疾忌医。

    心理健康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复杂,切勿盲目的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而急于对号入座。弄清问题虽然是必要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都是“成长中的困扰或矛盾”,不必杞人忧天,而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并与同学、朋友、老师或者家长沟通。

    3、转移注意力,调整生活规律。

篇7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随处可见的性别歧视现象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女大学生参与平等竞争,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获得理想职业,较之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则更如“海市蜃楼”,可遇不可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的原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与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处于弱势,其原因在于:

1.成长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子较小、文体特长不突出,综合素质较之城里的女大学生较弱。在面临就业时,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畏难心理,不少女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上参与择业竞争缺乏足够的信心,从而导致不战而败。更甚至,往往看到来自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出现时就产生自卑情绪,自己打了退堂鼓,不战而逃。

2.学校因素

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全国各个地级市甚至是县级市,地域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消息传递较为缓慢,使得学校的发展潜力有限,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更新速度不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院校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使得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难以提高。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深受家乡传统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及社会偏见的影响,成就意识偏弱,相比于男大学生或其他高校的女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较为薄弱,从众意识较强,求职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对职业进行慎重选择。从而导致地方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导致面临就业难的局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女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

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和男性世界的压力,还承担着生育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女大学生只有对今后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尽早做出规划、制定计划,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学习、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措施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①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则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界定为:“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②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挖掘女大学生的自我潜能,促进自身成长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开发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首先,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测试,分析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特长、意志力、优劣势等,能够使得女大学生知道应该发扬哪些优点,弥补哪些不足。其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接收信息速度较慢,更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以“不变”应万变。再次,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念,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的实现、身心的发展、潜能的开发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通过提高需要层次,获得别人的赞赏和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丰富的知识、综合的能力等,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解决就业困境,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使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女大学生应该尽早的制订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种向心力,朝着一个目标前行。

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度日益增大。由于传统思想的偏见,生理上存在的劣势,女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个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法宝。

三、地方本科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规划策略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性显得更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

1.大一阶段:适应性教育,自我分析

一年级主要让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以及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同时,要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通过自我分析,盘点自己的优缺、优劣势、兴趣爱好,初步确定自己的理想,制订自己的综合素质发展规划。其次,学习方面,重视诸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这是报考研究生考试的必考课程。同时,做好综合素质的锻炼,每月至少参加一到两次人文或科技讲座,拓宽视野;每月至少聆听礼仪、演讲与口才、化妆等方面活动,培养气质。第三,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参加一到两个有利于提升自己素质的社团,参加一些和自己职业理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每天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进行规划、落实、总结和反省。

2.大二阶段:分析职业,初步确立目标

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二年级,通过搜集资料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初步选定自己的职业道路。大二的阶段目标是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并确定优势素质;能够很好的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在学习上则要寻找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场所,做一个学习上的明白人。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底子较为薄弱,女大学生争取在二年级是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过计算机一级。同时,更应该选择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技多不压人,证多好傍身。在实践上,女大学生由于实践基础薄弱,应该加强技术基础课的实习,主动寻求老师的支持,参加课题研究。此外,由于女性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独立性比男生差,依赖心理较男性严重,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来说,这个期间如果早点接触社会,将来更容易适应社会。因此大二的女生可以尝试兼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出早期的职业决策。或是到与专业相近的单位见习,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

3.大三阶段:确立目标,充分准备

女大学生在大二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有规律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些同学成为了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和社团的负责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大三需要设计一份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二初步确定的职业道路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道路。

大三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素质,使优势更优;努力使大学阶段综合素质发展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吻合;确定职业生涯目标。除此之外,由于地方院校地理位置欠佳,女大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不多,女大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教师的资源,主动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并利用寒暑假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参加实习、实践,并主动争取研究项目;开始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个人素养方面,则要多接触服饰、化妆、礼仪知识,尝试开始接触职业服装,修整仪容仪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4.大四阶段: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

四年级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同时也是调整和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期。进入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已经对自己、社会、职业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进入了专业学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找工作时常发生矛盾。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期后,可以尝试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适自己,然后及时地评估和调整。工作、考研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最重要选择。据了解,地方本科院校的大部分女大学生把目标锁定在就业上,因此,女大学生可以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注意关注重要的求职网站;开始准备求职所需要的服装、化妆用品等。除此之外,专业学习一定不能放松,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对四年大学学习的检阅,是四年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力争达到优秀毕业设计和优秀毕业论文的标准。

(二)学校规划策略

作为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广泛吸收各大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经验,努力构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一方面,从性别差异上,地方本科院校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男女混合双打”是主要形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女性课程,女性课程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生理特点等设置,旨在提高她们的个人素养、智力水平以及观念。

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尽早与就业指导课程分离,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步伐。我国从2005年开始在高校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此,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成为一门必修课进入了大学的讲堂。然而,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化为就业指导,侧重于就业技巧的培训、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信息的提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则简单停留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没有将之文本化、具体化,也没有进行跟踪调查。

因此,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关注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她们的个人素养,培养她们自信、乐观、敢于挑战的性格,靠自己的力量为未来撑起一片蓝天。

注释:

①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知识出版社,2006:9.

②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凤基,何树莲编著.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姚钦英,李晓燕,孙元化编著.女大学生成才学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晓明,王欢.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06.

篇8

笔者自2010起连续三年担任了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这一特殊的小学分课程(共1学分,每个学期0.5学分,两个学共期授课16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专业导论课的定位及认识

在教学之初首先对专业导论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楚的定位。一般而言,专业导论课是面向新生开设的导论性质的专业启蒙课程。所谓“导论”,笔者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导”为“引导”,“论”为“讨论”,旨在引导学生展开对本专业的讨论,从而开始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开始踏入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此为指导展开。

二、专业导论课的内容安排

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并进入本专业领域系统的入门课程,因此,其内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系统地介绍专业背景和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关系、基本专业知识、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专业延伸及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科的对接关系等,以及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三、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大一学生的学情,在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讲述、主题调研报告、学研小组、专业论坛、专家讲座、开放专业实验等。

首先,在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上,学生会非常期待一场系统的、宽博的、具体的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地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是专业导论极其重要的第一堂课。在讲述中引用实例,加入调查性的提问引起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专家讲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专长、有成就的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被认可度,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问题,在讲述了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调研,就这一环节,始终围绕一个“导”字,设计了专业论坛、专业主题调研、小组报告、学研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专业相关主题调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多种途径去解疑释惑,促使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很明显,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引起了浓厚的讨论气氛。另外,一些学生对专业实验具有很大的兴趣,因此接受这些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尝试基础性的专业实验,获得实践体验。实践表明,这些在大一时就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后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比赛中都表现出了优势。

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专业导论课中必须开设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鼓励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之,逐步成长。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需要在之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督导。

篇9

二、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基于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大一学生的学情,在专业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讲述、主题调研报告、学研小组、专业论坛、专家讲座、开放专业实验等。首先,在大一新生的专业导论课上,学生会非常期待一场系统的、宽博的、具体的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他们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在的专业、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及将来的发展前景。因此,系统地讲述专业相关内容是专业导论极其重要的第一堂课。在讲述中引用实例,加入调查性的提问引起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思考某些问题。另外,专家讲座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有专长、有成就的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专业的被认可度,会带来一种榜样的力量。更多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问题,在讲述了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则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去调研,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及沟通的能力。就这一环节,始终围绕一个“导”字,设计了专业论坛、专业主题调研、小组报告、学研小组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专业相关主题调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学会多种途径去解疑释惑,促使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实践表明,这些在大一时就积极参与实验的学生在后来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创新实践比赛中都表现出了优势。按照课程教学要求,专业导论课中必须开设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鼓励学生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进行大学成长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之,逐步成长。这一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还需要在之后的每一学期进行督导。

篇10

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那么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地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首先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分析,充分的分析我是谁?主要分析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是分析内外部环境: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如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文化环境等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位置。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具有的优势就是英语六级、专四、专八过关、还有尽全力考取英语口语资格证书。

再次,确立职业方向:根据自我分析结果,选定职业和职业生涯路线,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

最后,确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中学生活如同在小河中行进的一叶扁舟,无需掌航亦可顺流而下,大学如同浩瀚的海洋,缺少英明的舵手,小船便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

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前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因此在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它方面就相对落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发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三、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合高度求职目标。

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而且英语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为了适应这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女生的签约率较男生相比还要低大约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大学校园的“半边天”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提及英语专业,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专业很吃香,终究现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应聘者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也许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明白,其就业前途是多么的坎坷。英语现在比较普遍的风行的说法是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而非谋生的手段。虽然说这种论调略显偏激,可是从最近刚刚出炉的大学应届生就业陈诉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仍旧很头疼找不着理想、满意的工作,就业率偏低。也许这只是“纯种”英语专业学生的苦恼。

四、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十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乐观。

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女大学生经常感到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制定一个好的就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五、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针对女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心态决定行动,对女大学生的全程心理教育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鼓励女生将求职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做出倾诉并且作为案例与在校女生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帮助女生发掘女性在职业中的优势,塑造亲切、认真、细致的大学毕业生形象。还可以通过定期请女性校友回校做职场经验分享来启发女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特定个体分析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对于外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鼓励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也可以尝试发掘潜藏在女生身体中的部分男性性格,通过一些竞争性的学生活动培养女生的成功意愿、竞争心理和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要善于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利用3-4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和锻炼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找到热情积极的工作状态,结交工作岗位上的好朋友,拓宽人际交往面。

篇11

大学生就业供需失衡,造成就业形势严峻。那么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学会自我认知,从英语专业的角度出发,进行初步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地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首先我们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分析,充分的分析我是谁?主要分析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等,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其次是分析内外部环境: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如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文化环境等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位置。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具有的优势就是英语六级、专四、专八过关、还有尽全力考取英语口语资格证书。

再次,确立职业方向:根据自我分析结果,选定职业和职业生涯路线,确定朝哪个方向发展。

最后,确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落实措施,中学生活如同在小河中行进的一叶扁舟,无需掌航亦可顺流而下,大学如同浩瀚的海洋,缺少英明的舵手,小船便迷失方向,甚至触礁沉没。

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前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因此在工作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处理英语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它方面就相对落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发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三、正确认识女大学生的英语专业特长,确定适合高度求职目标。

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一般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教育、经贸、外事、宣传、科研、涉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是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而且英语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为了适应这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自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女生的签约率较男生相比还要低大约1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校女生占在校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大学校园的“半边天”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女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提及英语专业,有可能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专业很吃香,终究现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应聘者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也许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明白,其就业前途是多么的坎坷。英语现在比较普遍的风行的说法是当成一种交流的工具,而非谋生的手段。虽然说这种论调略显偏激,可是从最近刚刚出炉的大学应届生就业陈诉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仍旧很头疼找不着理想、满意的工作,就业率偏低。也许这只是“纯种”英语专业学生的苦恼。

四、对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有正确的认识,合理选择职业理想。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在世界性国际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贸合同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工作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十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乐观。

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女大学生经常感到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而且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方向,旅游方向和师资方向。其中,国际贸易方向提供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翻译、商务助理等方面的职业。旅游方向主要涉及英文导游及涉外宾馆的接待及管理人员、外企业高级文员、外向型企业一般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岗位。对于师资方向来说,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高中的教师都是可选的。因此,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制定一个好的就业规划,有助于我们对就业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五、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的相应的对策

针对女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心态决定行动,对女大学生的全程心理教育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首要大事,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鼓励女生将求职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做出倾诉并且作为案例与在校女生交流,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服务队伍,帮助女生发掘女性在职业中的优势,塑造亲切、认真、细致的大学毕业生形象。还可以通过定期请女性校友回校做职场经验分享来启发女生的职业意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特定个体分析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对于外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鼓励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努力做到自尊、自信。也可以尝试发掘潜藏在女生身体中的部分男性性格,通过一些竞争性的学生活动培养女生的成功意愿、竞争心理和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女大学生,要善于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并作为就业准备。利用3-4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和锻炼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找到热情积极的工作状态,结交工作岗位上的好朋友,拓宽人际交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