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议论文论据

高中议论文论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8: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议论文论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议论文论据

篇1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写的议论文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是:1.议论文结构不合体。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开头提出论点,之后就把论点搁置在一边,中间只写一个或几个论据,重在叙事而不会结合论点分析讲道理,更没有分论点。2.思路混乱。有些作文开头提出的议论文论点是“干什么事都贵在坚持”,按逻辑思路,接下来的论证应主要围绕“为什么贵在坚持”来展开,但是有的学生却重点在写“坚持是什么”或者“怎样坚持”,让人感到别扭。3.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必要的粘连,即通常所说的有述无论,有据无析。

一、要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

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当然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的结构。那么怎样写议论文才能算得上符合议论文的体式呢?

一是根据议论问题的一般逻辑思维模式,应当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构成。“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摆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者得出综合性结论,或者提出前瞻性希望等。这一点,众所周知,不赘述。

二是分析问题即本论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

二、思路清楚

议论文是论述问题的,当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议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议论文是论证问题的,你在提出议论文论点后,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信服地确立起来。因此,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点是“因”。这个因果联系就是议论文的思路之“格”。

作为一个高中生写的议论文,最起码要做到在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同样,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持之以恒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个分论点后面,就可这样展开论述:“科研工作人员的持之以恒,使社会飞速发展;人民教师的持之以恒,使桃李满天下;白衣天使的持之以恒,使病魔为之屈服。”

三、粘连有法

我们都知道,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而最受我们同学青睐的莫过于事实论据。为什么?事例用得好,会直接帮助立意的深刻;事例表达得好,也能体现语言的优美;还可以凑字数。

那么,当我们根据文章的观点选择好了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使之与观点契合为文章增色呢?笔者认为应该分以下三步走:

1.注意论据的选择,弄清组织论据时要叙述些什么

有些论据中本身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是多样的,在组织论据时就要弄清楚我们要通过这些论据证明什么。如有这样一则论据:

黄美廉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肢体失去平衡,手足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1.我好可爱;2.我的腿很长、很美;3.爸爸妈妈那么爱我;4.我会画画,我会写稿;5.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黄美廉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从她身上读出了乐观、坚强、自我认识、真正的美等。很显然,我们若想分别证明以上四个论点,论据的组织是不同的。

如要论证“真正的美”,我们不仅要着重点叙述黄美廉在常人眼中怪异的样子,更要描述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健康,多么的坚强,多么的美。

如要论证“乐观”,我们要着重叙述她糟糕的身体状态与艰难的生活状况,更要叙述她的笑,她阳光的话语,她积极的心态。

如要论证“坚强”和“自我认知”,论据的组织又会各有侧重,所以,巧妙粘连论据与论点的第一步就是精心选择论据,在此基础上寻找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共同要素,在叙述论据时就只涉及这些要素的内容,而不要枝蔓横生,这也就是弄清写论据时要叙述些什么。

2.论据叙述完毕后,我们要弄清接下来分析些什么

论据叙述完毕后,不能直接生硬地在其后贴上论点,或者论点列举完毕,不能直接贴上论据。这中间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围绕论据进行必要的分析。

3.分析完论据后,进行归纳总结,使论据与论点相吻合

论据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素材,论据的分析给我们指出了论据与论点的共同点,我们还需要对这论据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把论据由事实上升为理论,这总结归纳才是真正的讲道理。有同学在《论勤奋》一文中这样写道:

爱迪生为了研究出理想的白炽灯丝,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几乎所有的金属都被他试验过了,正是凭着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取得了研制白炽灯的成功,成为世人仰慕的发明大王;李时珍在35岁时就读了医书八万多种,单是摘录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柜子,这些为他后来写出《本草纲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天才出于勤奋”“成功的芽儿都浸满了勤奋的汗水”,几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奋的历史,绝少有靠投机取巧取胜的。

这一段基本上就是按照我们所说的先叙述再分析,最后总结的做法最终将材料与观点粘连在一起的。

篇2

面对高考作文的形式花样多,分值大,我们语文教师有什么措施呢?有什么好方法呢?众多语文老师都说最有效的办法是两字——“多练”。可是我们语文教师平常两周一次作文就是两堆小山,这样的批改工作量已经够老师苦恼的了。另外,如果始终以这样一种单调的模式让学生写作,学生也不乐意。最终,这样的“多练”只能老师疲倦,学生厌倦,其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

传统的师生作文教学模式关系是这样:教师命题题作文及指导学生写作文,学生做作文,教师批改和讲评作文。教师做两头,学生做中间。我认为这三点都可让师生共同完成。采用此作文教学模式一方面可让教师要从“多练”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写作文兴趣。

一、模式描述:

我按百分制批改作文,其中百分之三十由学生批改,百分之七十由老师批改。师生共同批改作文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明确主题,生成习作。

把每学期作文训练细化为若干个主题,老师根据确立的主题选择作文题目。例如:我把高中议论文写作专题细分为以下几个训练专题:1.选取立论角度,确立论点专题;2.针对论点,正确使用论据专题;3.议论文说理方法专题;4.议论文语言升格专题;5.议论文的结构专题;6.反驳技法指导专题

每次作文训练均让学生明确训练的主题及期待达到的目的。作文训练时间安排分为两种训练模式:一种课内(一节课)完成。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基础,基础差的,一节课如无法完成,可让其训练片段作文。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可让其完成整篇800字习作。无论是训练片段作文,还是完成整篇作文,他们都必须围绕本次作文训练专题进行习作训练。以“议论文说理方法训练专题”为例:在本次训练中,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在一节课内必须完成整篇议论文的写作,并且要突出训练对议论文论据的说理。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他只须做到能根据论点选取论据,并针对所选取的二至三个论据展开说理,完成二至三段的片段作文训练。一种课外完成,事先布置,让同学们在上作文课前完成,带来参与小组的修改活动。

第二个环节:生生互动,批改习作(分值30分)。

(一)学生自评阶段。

1.明确自评要求

(1)是否扣题。老师指导学生明确本期作文扣题的标志性词语,让学生对照自己习作,寻找习作的扣题标志性词语(特别关注习作前三段及最后一段),并在相关词语下面用“=”标出。

(2)是否存在错别字、病句。

2.学生自评活动。按上面要求对自己完成的习作初次修改。

(二)小组互评阶段。

1.明确互评要求

(1)明确本次活动的批改主题。

老师根据高考作文批改要求,把作文批评分为以下若干主题。为了便于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掌握,每次批改活动除字迹要求外,其他要求项目只选择一个批改主题。以下以议论文为例,共有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批改主题:

①字迹要求(工整)

②内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新颖)

③结构要求(清晰、完整、严谨)

④语言要求(通顺、流畅、文采、深刻)

(2)明确本次批改主题的具体要求(以下表格以语言要求为例)

批改项目

分值(总分30分)

备注

扣题

自评项目不赋分

通顺

错别字每个扣1分,语病每句扣2分,最高扣10分。

示例:某同学习作3个错别字,2句病句,该同学通顺项目得分为:10-(3×1+2×2)=3分

字迹

分三等(5分、3分、1分)潦草不得分。

文采

有运用修辞的句子,每句得2分,封顶15分

示例:某同学习作有7句,得分7×2+1(奖励分)=15分

篇3

文体,就是文章的写作思想,主要包括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维。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能引导学生从读后感、一事一议中得到体验。

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表达思维。明确的了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用事实来证实认识。这句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议论文的写作特征,但在初学议论文时却能让学生简明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思想。用事实来证实认识,与读后感、一事一议不同,后者是对某个具体事物作出某些抽象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具体的事实来对是抽象认识作出论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就是议论文的论点,“事实”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样就形成了议论文的简明的文体思维:一个论点+几个实例+结论。

二、学会分析——把握论证

在学生学会运用“论点+实例+结论”的议论文基本思维后,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的核心思维——分析。

议论文提出论点后,只叙述几个实例来证实论点,还是肤浅的。因为具体实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偶然性使某个实例不一定能推导出论点,不确定性让读者看不清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议论文用实例来论证论点,还必须在实例与论点之间进行推论,即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论证。这一推论过程就是对实例进行定向分析,用分析揭示实例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就是揭示实例的成因、意义、危害、特点、关系等,通过这些分析来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实例进行分析,分析的深浅、丰简因论点的宽窄、实例的多寡而定,分析的形式可以是在叙述实例时边叙述边分析,也可以在叙述实例后再独立分析,举实例时形成“实例+分析+结论”的思路。

三、学会说理——深入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上面所谈的举例论证还只是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前两步。

道理,是从众多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共同规律,用道理来论证论点,比举例论证更深入。

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理”分为两种:一般道理和客观事理。一般道理广泛地存在于熟语、格言、名言中,是前人从众多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事理。引用这些言语,就是运用其中的一般道理来论证论点。客观事理是客观事物的事理分析,与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一样。不同的是,实例分析是对论据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而事理分析是对论点中的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因而它更具有“理”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学会举例论证之后,引导学生从举例论证中学习说理论证:从论点与实例的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中学习一般说理论证,从对实例分析中学习事理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中,论点与实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具体事物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名言、格言、熟语中包含的具体的道理来论证论点中概括道理,从而形成“论点+引用”的论证思维。

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也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对事实的分析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论证事物的事理分析来证实论点,从而形成“论点+(事理)分析”的论证思维。

四、学会综合——透彻论证

篇4

一、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鲜有力的论据,即使见解再独到,思路再清晰,也会使人读起来索然寡味。虽然有了充足的新鲜有力的论据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大量的新鲜生动的材料却是优秀议论文的“源头活水”。“手中有粮,心中不荒”,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渠道积累材料。

1.积累课本中的好材料。观察生活,固然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资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但这些对分秒必争的高中生来说又显得异常奢侈。其实你身边的教材就是你写作的源泉。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之中,不失为写好作文的巧妙手段。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的障碍。如能重视这座宝藏,并能材尽其用,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且不说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原理、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和名言,单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书中,就有许多可用的材料。我要求学生利用作业和自习时间将这些有意义的材料积累起来。

2.通过课外阅读积累材料。课本中的材料积累多了,容易雷同。解决办法就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阅读范围包括各类合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如有意义的报刊杂志、歌词、影视节目等。平时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课外读物,假期读一至两本文学作品或者看两部以上的电视连续剧,并整理成读书笔记。

3.通过语文活动积累材料。如我在教学中,配合教材中“演讲”和“辩论”的教学要求,我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和专题辩论。讲稿和辩论稿必须提前写好。这些稿件,尤其是其中的优秀稿件,所用的材料大都使参与的学生激动过。将这样的材料积累起来,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活动,我每学期开展二十多次,学生积累了许多材料。

上述三种做法必须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既能防止材料流失,也便于老师检查督促。同时,老师和学生同行,经常将自己积累的材料和对材料的分析读给学生,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一、高二两学年,大部分学生作阅读笔记50余篇,上等生完成近100则,中等生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材料,基本上解决了作文材料贫乏或陈旧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论据的作用

篇5

一、强化文体意识,拟定序列化作文计划

高考要求“文体不限”,而“文体不限”不代表不要文体,不分文体。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导致写作中“四不像”的文章偏多。因此,要规范文体,构建训练体系,进行序列化指导。指导学生既要宏观认识,又要微观强化,高一重点训练记叙文,高二重点训练议论文。由粗犷走向精细,由粗放走向集约,学生对两种文体的写作范式从初步了解到了然于胸再到运用自如,进而做到规范写作。

高一年级教学计划:

第一讲 一双慧眼看世界――记叙文的审题

第二讲 千古文章意为高――记叙文的立意

第三讲 生活花絮精采撷――记叙文的选材

第四讲 一波三折见真情――记叙文的波澜

第五讲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叙文的细节

第六讲 巧饰凤头展才情――记叙文的开头

第七讲 精雕豹尾妙点睛――记叙文的结尾

高二年级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笔有千钧任翕张――议论文论点的新颖性

第二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议论文论据的时代性

第三讲 鞭辟入里显真功――议论文论证的深刻性

第四讲 浑然一体相呼应――议论文结构的严谨性

第五讲 言之有文行将远――议论文内容的典型性

二、优化评价方式,呈现序列化评价梯度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评价修改在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其主观积极性,必须将评价和修改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开放,自评、互评、师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也不能流于形式,要关注细节,注重要点,有序推进。

(一)列评分表,定准评价方向

互评忌草率、形式,学生互评,要有针对性,要结合训练重点展开思考和评价,指导评价方向,以评价表的形式呈现训练点,让学生有的放矢,加深对训练重点的认识。

作文评分细则(总分70分)

50

分 内

25

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25―21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20―16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15―11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10―0分)

25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书写工整

(25―21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书写较工整

(20―16分)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书写较清楚

(15―11分)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10―0分)

20

分 特

征 立意深刻

材料丰富

语言表现力强

见解、构思新颖

(20―17分) 立意较深刻

材料较丰富

语言表现力较强

见解、构思有新意

(16―12分) 立意略显深刻

材料略显丰富

语言略有表现力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11―7分)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地方描写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6―0分)

高中作文发展性评价标准属于“面”,要注重“点”的合理安排。如高一重点训练记叙文,评价修改时以“感情的真挚”为突破口,评改时要达成1-2个目标。如“一人多事的记叙文”评改的重点可落在选择的事是否典型、是否真实上,此目标达成就可按一类卷给分。习作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发展的观点对习作做出客观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设置专刊,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的作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成熟还是稚嫩,都是宝贵的记忆财富,是其不断反思成长的材料。优秀习作评选活动,学生互评互判是重要的激励机制。可以搜集佳作,编辑班级专刊;编写校级刊物《青苹果》和《横中报》等。发表优秀习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保护其创作热情。

高中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提高写作水平是系统工程。作文训练要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面覆盖,以点强化,点化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荷荷.作文序列化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2009,(09).

[2]何恒军.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考试(教研版),2010,(05).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56-02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看作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别人的思想,更应该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借助现有的知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际上,这些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掌握大量的语言词汇,并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才能达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问题的反应才有一定的灵敏度。正因为藏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涉及汉语知识的领域较少,掌握汉语知识的范围不够宽广,掌握汉语知识的范围不够宽广,不能熟练地运用汉语语言文字,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导致运用汉语进行思考问题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应该加强藏族高中生汉语学习,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一、藏族高中生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以语言为内容的智力活动。正所谓“言为心声”,说出来的话语及其表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的反映,更能反映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变化轨迹和反映客观现实的印记。藏族高中生的思维具有以下的特点:

(1)随着近几年教学水平的提高,藏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也稳步提升,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各有侧重,但是在高中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并不突出,习惯于形象思维。

(2)藏族高中生思维能力发展也不均衡。汉语学习得好的学生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各科学习成绩表现相对良好,但这只是其中的少部分。大多数学生运用汉语能力在各科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尤其是数学推理难度相当大。

(3)虽然运用汉语好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到达到较好的水平,但是对言语的理解和运用层次,侧重于记忆,在语言编码与重组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意识不明朗,尤其是“把”字句、“被”字句的转换,不少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不能做出形象化的表达。

二、汉语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掌握汉语的程度与思维发展水平是应该是相统一的,培养藏族高中生思维能力,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言语接受阶段

1、注重审美感知 融入情感体验

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美,不仅是直观的,能够形于色、闻于声,给人直觉性的,实实在在的感官愉悦,并且通过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知与把握,是一种“心领神会”的过程,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带来心灵的震撼,从而分享作品的情意。美的作品不仅带给人审美感受,也带给人审美期待。正是因为在审美过程中,将作品的意象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们肯定也会认识到运用语言能力的差距。老师就应该把这种差距当做教学中相当活跃的因素来激发,在不断地审美感知中,引导学生去积累。

2、加强语义理解 形成概括能力

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方法简单,一般就是记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课文。记忆起来也较为困难,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语义,在仿词造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那就要运用汉语教学,帮助学生揭示字词的内涵,正确地进行语言信息表征,包括记忆过程中的信息编码,指导记忆的方法和提取信息时恰当地表达。只有理解了的词汇,才能被更好地记忆;才能随意选择,灵活运用;才能成为思维的工具。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语言概括能力尤其重要。这正是藏族学生所缺乏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多义词理解,近义词辨析,形近字区别等词语掌握训练,还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词语的内涵,已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程度。

言意转换阶段

言语活动贯穿思维活动的始终。作为一种手段,它让人们的交流融入情意而逼真;作为一种工具,它让人们的思维富有内涵而传神。

1、突出古诗意境,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藏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表现尤为突出,他们自小能歌善舞,又有一定的绘画天赋。倘若能够因势利导,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①精确理解词义。古诗词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在教学生应给予学生精确的讲解,适当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

②品读鉴赏,整体感悟。古诗即是古代的歌。是要和乐而吟,伴舞而唱的。表现出很强的韵律美和节奏感。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来体悟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的。

③突出意境,发挥想象。诗是字词的简单组合,却蕴含了完美的形象和丰富的意境,正所谓“诗中有画”。或模糊,或明晰;或有隐淡的感伤,或有强烈的愤懑;或有漠漠清寒,或有朗朗乾坤。都需要作者根据作品中的意象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的。

2、注重散文的探究性训练

人们常说散文是最不容易把握的,它形散而神不散,正因为如此,不少学生在写散文的过程中,虽然有明确的主线,却也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在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①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散文的内容。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领悟的文章的内涵,而不是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教师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

②创意阅读,探究文章思路。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消化、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如果老师总是生怕学生这不会,那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学效果肯定难以如愿。尽管藏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较差,也应该尝试让学生探究文章的写作思路及表达技巧,甚至可以是顺着作者的思路,站在自己的视角,融入自己的情感,用恰当的语汇来表达。

3、通过议论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议论文论据详实,论理有力。用语准确,颇有说服力。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①在赏析议论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另一方面也要不唯书,要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找到合理的事实进行论证,教师应该让藏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

②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发散性思维列举出尽可能多的论点和论据,再进行筛选,以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论述时,要做到用语准确,思路清晰,行文有条理。

参考文献:

篇7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探究”: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初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探究其余疑难;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美国科学家乔治・萨顿的科学史随笔《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我准备让同学们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探究问题的质量了。

二、通读感知

每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议论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也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前面三个最容易形成共识;另外还要把全文的论述特点作为学习内容,以更深入地从文体上探究和理解本文。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值得探究,课堂上再给出一个独立的时间,一起探究。

讨论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议论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在认识上的差异或差距不大,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这类文体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四、一探究论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请你就论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对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要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点,我提出一个问题:本文没有直接点明论点的句子,请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说概括的途径和方法。

我的基本理解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需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本文的论点是: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概括的途径是课文的标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议论文的标题,要么是论点,要么是论题。前者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后者不明确也不鲜明,只是论述的话题。本文标题属于后者。如果在论题的前后加上一些限定性的词语:“要正确认识……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态度明确的论点了。

教师顺势介绍作者:作者乔治・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努力。(引自苏教版教学参考书)

五、二探究论据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据,请你就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据,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第二,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的论据各属于什么类型?第三,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个段落中的论据表达的意思。

我的基本理解是(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第一,本文的论据分别在第2段、第3段、第5段、第6段和第7段。第二,这些论据中,第2段和第3段为事实论据,第5段、第6段和第7段都是理论论据。第三,第2段是说,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第3段是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第5段是说,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6段是说,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第7段是说,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六、三探究论证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证,请你就论证的过程、方法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长整合出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证,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作者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时,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第二,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段落或句子来说说。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第一,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先从正面来论证,然后从反面来论证。具体到段落来说,第2段、第3段从正面论证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第5段、第6段和第7段从反面论证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关系的危害。第二,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一,先正面后反面的对比论证;二,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第3段;三,演绎论证,如第5段、第6段和第7段;四,比喻论证,如第7段中的“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第8段中的“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

七、四探究论述特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全文的论述特点,请你就特点和效果等方面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述特点和效果,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话梳理一下;第二,本文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好的效果?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关于第一个问题,全文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先论述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不要以为实验科学只是西方的,其实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第2段),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东方一旦接受了实验精神,伟大的思想就可能产生,并再次传入西方(第3段);第二步,从反面论述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的危害: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5段),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因为西方的实验科学的方法被利用的时候会有局限性(第6段),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第7段)。第三步,综合论述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他们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第8段),他们不是永不碰头的,西方的科学得益于东方的基础(第9段),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西方科学家应以不骄傲的、感激东方的“西方态度”,更完美地实现人类的使命,成为更高尚的人(第10段)。

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论述特点,一是分总式的结构,先一正一反地论述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然后水到渠成地综述东西方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这样论述的效果是:说理清楚而且充分,随后提出的结论易于被读者接受。二是用了许多生动睿智的比喻语言,如“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等等,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加论述文章的诗性和灵性。

八、探究其余疑难

学生如果在内容理解或形式领会等方面还有什么疑难,现场提出(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全班共同探究。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机动。

教师准备在学生提问和探究后补充提出的问题(不机械照搬)――

第一,课文的标题是“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加上几个字是课文的论点“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那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呢?课文没有现成的话,请你用自己的话很简练地说说。第二,作者写作此文是针对一种怎样的不良现象?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采取什么态度?引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时请加上引号。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第一,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还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作者针对的不良现象是:“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怀着感激之情”,采取“不骄傲的”、不“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

九、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掌握后,小组内相互检测,之后教师随机选一些常用词语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类段落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体验和享受;二读自己不容易懂的段落,读出理解和感受。

十、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议论文我们无法按普通议论文的写作格式去套解,也不容易读懂,但它形式上写得从容,内容上写得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充分肯定东方的谦逊的“西方态度”,值得我们敬佩。

篇8

一、高考作文的时代性特点

高考作文始终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中之重,纵观高考作文,时代感是它的显著特点。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人才选拔性考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价值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高考作文题,应该是一个个反映时代特点的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了时代世相。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反映一种引导当代青年关注时事、社会、民生的新导向。

以福建高考作文为例,从2008年的情景作文“果汁、咖啡、矿泉水三种饮料的选择”到2009年的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摇 ?摇?摇?摇”,再到2010“作家格林兄弟的故事”,每一年的题目总能让人找到与当时社会热点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现象背后的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道德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凸显传统文化的软实力。这,也是新时代高考高分作文写作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高中学生积累的现状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学算是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事。怎样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又最不容易找到答案的课题。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科在各学科中处在艰难的狭小空间。作文,更是横亘在学生心间的一个坎,渴望作文得高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在积累和阅读上,这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积累贫乏,语言干涩,内容单薄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共病。在学生的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例有:司马迁写《史记》,韩信忍胯下之耻,苏武牧羊……近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如丛飞、邰丽华等。这些素材用得太多太滥,学生写起来到处贴标签,生搬硬套,没有灵感。那么,怎样使议论文论据丰富而多样呢?怎样让学生对素材积累感兴趣?这是我面临的困惑。

三、激发兴趣,开展必要有序的摘抄训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是有机结合的。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量的阅读训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前提。“读书摘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积累资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写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来源,更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制胜法宝。

(一)准备阶段:拓宽生活和知识面,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读品味经典文段,如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中的片段,同时向学生推荐几台评论性强的电视节目,如辽宁卫视的《老梁说天下》、江西卫视的《杂志天下》和中央电视台的励志节目《开讲啦》等。这些节目有的以独到的见解谈论历史秘辛社会和文化漫游;有的通过主持人阅读杂志的方式,传播具有流行意义的讯息;有的邀请演讲嘉宾,分享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等。这些节目都富有鲜活的时代感和感染力,当学生在枯燥的生活中关注这些有时代讯息的内容时,不仅能看到浓缩的现实百相,更多面地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更能在评论中融入思考和辨析。为了让学生更有投入感,还开展了“读书经验交流会”“热点专题”等活动。

(二)实施阶段:读书摘抄的设计和要求是定题、定量、定形式。

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热点,这些热点在报纸新闻中并不少见,也泛如烟海。怎样指导学生有序摘抄呢?每周末,我对摘录的内容和形式都做统一的要求,由老师提供一个周热点事件,先让学生通过读报或上网阅读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该热点事件,并写上针对该事件的评论。要求:摘文的总思路是先叙后议;在评论过程中,要分出不同的角度或观点;学生要对所摘抄的主题做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寻求和主题相似的或相反的事件一个,也可以是相关的名言(或警句、格言、俗语、成语)若干句。

例如:热点事件概述: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评论1:在路口凑够一拨就闯红灯的,主要是从众心理。反正法不责众,只要有人带头,就不怕。绝大多数中国人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傻了,每个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评论2:是对“规则”的集体漠视。在生活中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是现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守规矩的人往往吃亏,不守规矩的人反而获利。守规矩不是“聪明”的做法。

同题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莱蒙特

2.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版法》

学生在摘抄中了解了发生在当下的热点事件,养成了在生活中关注时事,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文化事件的习惯,为议论文写作积累了鲜活的材料。他们在摘抄中,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锤炼了思想,逐步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为下笔时文思泉涌,意到笔随,提高写作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总结阶段:读书摘抄内容的整理。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时时更新素材库。在一个阶段之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归类整理的方法,这样方便今后的查阅和运用。我们通常可以按照“素材内容”分类。

1.社会万象篇:中国式过马路、美素丽儿奶粉事件、孝心入法、大妈抢黄金。

2.人物美丑篇:复旦大学投毒案、韩亚乘务人员的人性之美、林书豪一战成名。

3.醒世警言篇:2012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致词、奥巴马的就职演讲。

这些大类里还可以按“素材主题”分类,例如:“人生”、“美德”、“文化”等。

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分门别类地整理素材库,使素材类别丰富,内容充实,成为一座写作中受益无穷的宝库。

四、让摘抄融入作文

好的议论文是有现实意义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材料是文章的关键。离开了材料,再才华横溢的人也难以写出美文佳作。材料的质量决定作文的质量。一道作文题,合适的立意就那么几个,能够在材料的运用上技高一筹,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一次半期考试中,学生在议论文《人生如树》一文中,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达:

人生如树,即使经历风雨雷电的摧残,即使遍体鳞伤,也不会放弃自己成才的梦想。有梦想的人,能坚信自己的信念,任何困难也吓不倒他。二十三岁的林书豪从小就怀着篮球梦,进NBA后,他只能充当“板凳球员”,曾因遭球队三次淘汰三次召回而被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还是每天超乎常人地刻苦训练,如今他终于实现自己梦想。

林书豪的成功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他始终怀揣着梦想。正是因为他对梦想执著地追逐,所以即使在残酷的现实中屡屡碰壁,他也能继续忍受。可见,勇敢地追求梦想的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拥有梦想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一位哲人说过,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人生就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该议论段能紧扣论点,运用摘抄的内容作为支撑观点的论据,典型、新鲜和有时代感。议论文的论据,如果能选取那些紧贴时代脉搏的,代表当下人们共同审美取向的材料,并且能挖掘材料深层次的意义,文章就一般更容易被评卷老师所钟爱。

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功,而重在日积月累,不断锤炼。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在写作或作文考试时文思泉涌,作文产生质的飞跃,正所谓“心中有丘壑,妙笔点染之”。

篇9

2. 基本理论的掌握 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49-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写了多年作文的高中生,仍有不少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敷衍完篇,不得要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不知道怎样写,尽管有了“米”,却煮得不得法,味同嚼蜡。那么,怎样将“米”煮得甜美可口呢?我的看法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规律出发,立足于教材,在对教材的重组、仿用和活用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巧借课文搭建写作之梯。

一、活用课文语句亮丽作文语言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朱自清先生也认为:“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有文采,有创新。可见,文采是衡量作文的必要元素。

有文采的语言,要么语句严谨,思辨性强;要么含蓄隽永,味笃情浓;要么娓娓而谈,朴实情真。这样的例句课文中很多。所以,选用课文中生动、灵活的句式,运用优美的修辞,化用诗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仿写,可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荷塘月色》中有用词生动的句子——“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有运用通感的语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的空中楼阁》中有化用诗词的句子——“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化用了王观《卜算子》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化用了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有运用对偶修辞的句子——“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有运用对比衬托的句子“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运用排比的句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些,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活用课文素材充实作文论据

议论文要有说服力,论据就必须充分。课本是学生最熟悉的论据库,若能熟练运用课文中的材料,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例如,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他的说服技巧,可以作为“口才与成功”的论据,他的胆略可以作为“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的论据。《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劝说赵太后的事例,可用做“说话是一门艺术”的论据;赵太后英明地采纳触龙进谏的事例,可用做“情感战胜理智”的论据。《阿房宫赋》一文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可用做“呼唤伯乐、正确选才、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改革用人机制”等的论据。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铃霖》等内容,可积累、提炼出复杂的离情:有人写出了“你看,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故国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久失故土的无奈……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都是运用教材的范例。

三、活用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材料作文的立意直接影响着作文的优劣。作文讲究创新,常常要求做到“言他人之未言,发他人之未发”。熟读课文,学习作者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路,可开启学生的写作思维,启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例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思考社会的“别一只眼”。“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结果发了疯”,可以给学生这样的启示:自夸者终究要灭亡。“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可以启示学生:占有之后还要挑选,只有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就能真正化课本为素材,写出新颖、有文采的文章。

四、活用课文表现手法深化作文主题

巴尔扎克曾说:“写作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课文中常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加强对主题的表达。

例如,《祝福》就通过描写祥林嫂在不同境况下来鲁镇做工时的肖像(尤其是刻画眼睛),反映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突显了作品的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则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通过对别里科夫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泼墨式群体描绘介绍三春,用工笔式精描细绘的方式介绍王熙凤和贾宝玉,用心理活动的方式来刻画黛玉,从而准确地绘出人物性格的内涵。这些手法,都是叙事文体的绝好范例。

五、活用课文结构完善作文构思

篇11

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不与外界发生联系而单独存在。每则素材必然涉及多个事物人物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出发,往往可以探寻出支撑不同议论文论点的不同途径,可支撑不同的论点,素材其实是可以一材多用的,学生做好这一点,有望在短时间内弥补素材积累不足、论据贫乏老套单一的弊端。

下面以汪曾祺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节选为例,具体示范议论文素材如何一材多用。

【素材呈现】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先生(沈从文)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沈先生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他应该算是个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有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痕迹的手稿。

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有时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来的,以至妻子张兆和后来不许他改了(张兆和是沈先生文集的一个极其细心、极其认真的义务责任编辑)。

【素材解析】

这则素材让人有诸多感悟,感悟的点有可能就是写议论文的论点。对材料删繁就简,只保留与论点有关的信息,提炼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加以组织,就能支撑不同的论点。例如文章第一段段首对沈从文其人其文的评价,可用来论证“人品与文品有密切关系”的观点。段中谈及沈从文起点之低及理想之高及最后的成功,可论证“胆魄之重要”、“志当存高远”、“不应畏惧困难”之类的论点。第二段说的是沈从文成功的原因及创作的习惯,可用来论证“热爱才能成功”、“锲而不舍很重要”、“天才出自勤奋”等观点。第三段谈及沈从文改文章适得其反及妻子对其重要的帮助,可用来论证“过犹不及”、“和谐家庭关系对男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的观点。

下面作具体的写作示范。

【语段示例】

一、世上只有想不到或不敢想的事,而没有敢想、想得到却始终做不到的理想。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从小立志“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虽然他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大胆决定。沈从文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气魄定下常人谓之不可能之志向,并为之孜孜奋斗,最终独辟湘西文学王国,被汪曾祺赞誉为“星斗其文”。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奇迹!

奇迹是如何产生的?爱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生命无非是一场旅行,前提是先有目标方向的指引,才不会走向茫然虚无的深渊。史立兹有言:“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因此,只要敢于大胆确定理想,哪怕理想是如何的遥不可及,但只要做到了竭尽全力,都有可能摆脱燕雀戏藩柴的草根命运,而如鸿鹄畅游于天际。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则是人类前行的动力。

著名作家沈从文原本只不过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人,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但仅仅是因为对写作无法割舍的热爱,让他做出了“用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的疯狂决定,也正是由于对创作的这种极端的热爱,让他夜以继日,伏案写作,有时候甚至写到流鼻血还不眠不休,最后竟至昏倒,稿件还沾着血迹。

三、过犹不及,适度为美。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著名的“过犹不及”的观点,确实如此,凡事皆有度,适度为美。超过事物合适的度往往弄巧成拙。著名作家沈从文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他的作品大多是精雕细琢、反复修改而成。但改书成痴,甚至有某种强迫症倾向,有时改了多次,反而不如最初写得好。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管是文学创作或是为人处世,刻意为之固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凡事太过难免流露太多的雕琢刻意机械之痕。为人处世,不仅不宜犯“过犹不及”的错误,有时候甚至应该持有顺应自然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是克制过犹不及的良方。台湾著名女作家简有言:“山林不向四季起誓,枯荣随缘;海浪不对沙岸承诺,遇合尽心。”这话深得我心。

四、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能干贤惠的女人。

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失败的男人,而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个能干贤惠的女人。沈从文文学辉煌的奖章上,有妻子张兆和不止一半的功劳。当初为追求兆和,沈从文写了无数情书,为博得佳人青睐,自然是字斟句酌,不敢马虎,爱情成了沈从文练笔的最佳磨刀石,这些信件后来出版为《沈从文致张兆和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语言固然优雅,若非兆和爱情的熨帖,怎能如此触动人们麻木的心弦?嫁给沈从文后,张兆和成了他极其细心、认真的义务责任编辑,甚至在沈从文后来有爱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毛病的时候,也只有妻子才能禁止得了。

良师益友般两情相悦的妻子,这是上天的恩赐,难怪沈从文赞叹:“生命都是太薄脆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佳作示例】

无悔初衷

江美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谈及的人生境界中的一境就是无悔。的确如此,人生在世,无论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散发弄扁舟,乘桴浮于海,都应对自己的初衷无悔。

世间最霸气的无悔初衷者,莫若大师沈从文。沈老从小痴迷着“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的梦,一个小学都未曾毕业、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人,竟为了如此惊世骇俗的人生初衷,多少年夜以继日地写作:冬天没炭火暖屋子,捂着被子写;夏天天气炎热难当,搬到树荫底下写;写到流鼻血还舍不得停下追寻初衷的步伐,竟至晕倒在血泊中。为了心中最初的梦想,无畏无悔,沈从文最终缔造了湘西文学王国,终成“星斗其文”的一代大师。

可是世上能有多少个求仁得仁的沈从文?多少人妄想成为太阳,最后却和光同尘!多少人为了初衷为了未来,勇敢地出发了,征途却事与愿违地变化了。然而因为这样就放弃初衷后悔初衷了吗?我认为,初衷无论实现与否,都应以无悔的心态坦然面对。

柳岩被誉为“天生的舞者”,她自小喜欢并学习钻研舞蹈,这让人们相信她冥冥中与舞蹈“一见钟情并终其一生”的缘分。然而征途变化,柳岩现在不仅不是舞者,反而是众多电影女星中的一员。可是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掩盖她的璀璨。也许我们不能看到最初期盼的壮阔蓝天悠悠白云,但能够收获婀娜红花依依小草。无法实现初衷,但并不浪费当初时时刻刻的思虑,因为这往往是另一个机缘的开始。既无浪费,何悔初衷?

选择了初衷,继而经不起苦苦追寻而后悔放弃,那人生注定失败,也等不到另一份机缘。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无法实现初衷,也会借鉴那被迫改行的弯道。钱学森考进清华大学时,历史、语文成绩满分,可这个文科高材生最终却成了物理学家。他未曾后悔早年把光阴浪费在文学上,相反,这使他感性与理性兼具,能够更哲学地看待科学。

真正的成功不一定都如沈从文一如既往,一往而终。插花不成、杨柳成荫也是一种成功。但无论如何,都该无悔初衷。

无悔初衷者,看重的不是成功的结果而是收获的过程。为了真正的成功,无悔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