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8: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视新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视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因此,要处理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声画合一”最多的是同期声,即将声音与画面同时录进一条新闻中。它能有效地增强气氛,使观众的视听一致。因此,编辑在处理同期声时,要考虑是否必须采用同期声。要想在较短的新闻中运用好同期声,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并删去废话、废镜头。同时,要做到声画对位,即将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中,使声音和画面保持完整、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采用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无法产生的效果,使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力得到新的拓展。以笔者多年的编辑经验看,同期声越短越好,最好控制在20s以内,且必须选择最能说明新闻事实的台词。在特殊情况下,同期声也不应超过40s。此时,还需要加入一些场景镜头,以改善同期声的节奏,使其与整段新闻相融合。
字幕是电视图像、声音的补充和延伸,可独立表情达意,能够使电视画面更加丰富、完美,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字幕的制作并不是直接嵌入字幕,字幕的颜色、字体、摆放位置和出入屏方式等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字幕制作得当,则会为新闻增添许多色彩。以我县目前正在播出的《党的群众路线》为例,除应用了同期声字幕外,还加入了标题、标榜字幕等。这些字幕采用红、黄、白、蓝等多种颜色,且字幕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大小、停留时间,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从而提高了此新闻的感染力。
2、电视新闻缺乏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手机也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讯工具。因此,人们关注、获取新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及时性的特点。而电视新闻的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新闻,人们对于过时新闻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在部分新闻里,时常有“前不久”“最近”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的新闻报道。同时,在有些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陈旧,不能准确、及时的专递有价值的新闻,使观众失去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新鲜感。
3、编排方式缺乏新颖性
多样化的电视节目编排样式,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与收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会使观众对相同的新闻节目产生抵触感。任何缺乏变化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单一、程序化的电视新闻编排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会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1、培养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的创造者与制作者,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新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关键与基础。同时,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制作出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善于质疑,其不仅仅是对问题的质疑,而是在一定科学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所编辑新闻消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扎实、熟悉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了解素材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其次才能对整理的素材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分析,编排,将其合理、高效的融入于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熟练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本,但是有效的实践有利于理论的验证与摸索,是编辑对于新闻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编辑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与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充满吸引力。
人力资源、人才是行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才创新的收获。首先,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专业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制定定期的培训、考核机制,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具备掌握信息的最高灵敏度。其次,投入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派管理人员到优秀电视台、同行业新闻媒体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本电视台的特色文化结合,培养出更多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型人才。
3、强化新闻“嗅觉”
所谓的新闻“嗅觉”其实就是指对新闻的敏感程度,这一点是身为编辑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最特殊的素质。身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各种新闻稿件和素材中的新闻要点,特别是对当天新闻报道中头条新闻的发掘,因为这将决定当天的新闻舆论走向以及观众的兴趣所在。
4、创新新闻的编排模式
新闻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创新程度是创新新闻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因为新闻编排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电视新闻信息主要包含两大类,主要分为有效和无效两大类。新闻编辑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类信息按照合理的整理与筛选,以适当的比例安排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将重要的、价值性较高的信息重点突出且置于新闻节目的开始部分,同时让新闻排版模式具有灵活性,让不同种类的新闻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创新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首先要改变电视新闻官方化的风格,电视新闻面对的大部分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报道的内容应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让人感受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从而提高人们收看的兴趣。同时报到时采用的语言应尽量减少难懂的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其次,新闻报道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将背景分析与现场播报结合在一起,让访谈性报道和动态新闻结合在一起,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立体化的效果。还能突出比较重要的消息,对于观众有一个重要的引导,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舆论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最后,可以将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进行混搭,将长短新闻、新闻与评论互相结合,让形式单一的电视新闻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化。
二、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要素
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办了时长为15分钟的《新闻联播》。1984年后,中央电视台相继开办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新闻节目播出频次由4次增加到13次,全天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由过去的65分钟增加到165分钟,并提出“把任何一次新闻节目播出时间,都作为新闻的首发窗口,以最快速度把刚刚收到的消息传送出去”。2003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中央电视台一套一些新闻节目划转(或并机直播)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早晨6点到晚上24点,这一时段有《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午夜新闻》、《24小时》,还有《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等19档新闻节目,实现了“您就可以随时浏览世界风云,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新闻”。在构筑全天候播出新闻及节目大格局的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注重重要新闻联播和直播。其中就有两档节目引人注目,一是有长达3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朝闻天下》,二是穿插于固定时段播出节目之间的直播节目《新闻直播间》。《新闻直播间》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傍晚17点55分,随时在各固定时间段播出新闻节目之间播出(或直播)。正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时所言“无论凌晨还是午夜,每天24小时,只要您打开电视机,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您就可以看到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听到最权威的评论,触摸到这个世界跳动不息的脉搏”。这也就是电视新闻联播、直播所追求的“同步看见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实时看着新闻事件发展过程”目标。虽说我国电视新闻频道出现迟于国外电视新闻频道19年之久,但是,有专家还是欣喜地给予了高度评价:“既中国新闻改革是阶段性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体改革下一步动向的风向标。应该说不仅对各类媒体影响巨大,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总结这一发展过程,笔者发现有这样一些特点:
1.从《新闻联播》一开始仅有15分钟播出时间
后又增加到30分钟,再到各类新闻节目24小时全天候的播出时间,新闻节目传播时空是随着新闻节目增加而不断扩展。电视新闻节目时空扩展,是满足新闻节目增加需要的必然选择。
2.电视新闻节目由固定长度编排
固定时段播出,到高频率、大时段的播出或直播,电视新闻节目摆脱了“固定长度编排、固定时段播出”的桎梏,新闻节目的内容、形态更为丰富和多元。这是一个可喜的变革!让我们明白“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今天来说,探讨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膨胀的原因已经不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跟上这种需求,满足这种需求”。
3.电视新闻节目直播量的增加或常态化
不仅可以让受众在时间维度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利于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态的丰富与多元,为电视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空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晰地得出这样一种观点:以电视新闻传播时空拓展为基点进行的探索创新,新闻频道经历了“新闻联播化—联播频道化—频道直播化”三个阶段。新闻联播化:为满足受众收视需求,重要新闻、突发新闻在不同时段新闻节目重复播报、跟踪或深度报道。如此联播方式,促使新闻节目增加;联播频道化:新闻节目增加,特别是整点新闻节目的增加,整个频道逐渐成为新闻节目播出平台。频道直播化:新闻直播是电视新闻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随着新闻直播常态化,频道24小时的时空可让受众更多地“同步看见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实时看着新闻事件发展过程”。“新闻联播化、联播频道化、频道直播化”,可以说就是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的三大要素。电视新闻传播时空重建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也是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坚持遵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规律,并以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为努力目标。二是要打破现有的电视新闻节目设置架构,建立因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而动,随时可以播发新闻的电视新闻节目框架。
1).增加整点新闻节目播出频次,以作为重大新闻、突发新闻等新闻播发的守候平台和首发窗口。
二、电视新闻剪辑和传播的创新方法
(一)注重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单一,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时,要注重创新播报形式。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比如新闻联播中,在播报电视新闻的时候,可以到相关地点进行相关人员的访问,这样的互动环节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这样的互动环节可以扩大电视新闻的覆盖范围,不仅是关于事件本身的真实叙述,还能结合旁人的观点进行表达,让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观众的需求,从而为后期的发展提供参考;其二,加快新闻的传播速度,人们在互动的时候就会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然后才会发表看法和观点,这样的互动环节就有效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第二,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增加电视新闻的信息量。电视新闻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量的相对比较小,电视新闻就可以采取新闻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报。这里的滚动的新闻可以补充最新的新闻信息,增加了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第三,采取直播方式播报新闻。在新闻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注重采用一定量的直播新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的实效性和真实性,让人们第一时间掌握新闻的各种情况。
(二)注重点是新闻内容的创新
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时,要注重内容的不断创新。这里就要注意新闻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新闻的题材,比如多增加一些时政新闻只能怪的民生问题,因为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就是新闻报道的对象。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注意加强新闻的采集,从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对象来进行报道。在新闻剪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证观点的独特性,不能一味随大流,同时注意讲究新闻的知识性和服务性,让观众在收看新闻的时候不断提升自己,从中学到一定的知识。
(三)注重新闻头条的重要性
头条新闻对于观众来讲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因此,电视新闻在剪辑和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头条新闻。对于大多数电视新闻中,头条新闻大多是关于一些比较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这方面的报道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如果这方面的新闻占的比重太大,一定程度上也会让观众产生腻烦心理。因此,在头条新闻中,也可以报道一些具有一定反响的社会事件,让观众积极参与到事件讨论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产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继续下面的内容。
(四)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还要不断拓宽新闻剪辑和传播的途径,由之前的“我播你看”转变为“你拍我播”,鼓励观众主动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工作中。传统的电视新闻都是由电视台进行剪辑和传播,观众只是在一旁收看。而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拍客,他们将身边一些有趣的事情或是重大事件实时记录下来,由于电视新闻的各种限制,他们一般都会将拍到的新闻上传到网上。所以,电视新闻应该与时俱进,主动与这些拍客展开合作。比如将某些拍摄与采制权交与这些拍客,鼓励观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的制作中,扩宽电视新闻的剪辑和传播途径。
二、电视新闻节目中控制节奏的叙事技巧
节奏代表着一种连续又有间歇的运动,其本是使用在音乐上的术语,将其运用在电视新闻中,能有效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变化,吸引受众的观看。具体而言,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受众在面对平淡无奇的新闻内容时是很容易疲倦的,当在新闻报道的叙事中通过语言速率和强弱的变化来促进起伏变化节奏的形成,能使受众的情绪紧跟着新闻事件中人物的情绪来变化。叙事技巧中的节奏有很多种,如在以人物为主的叙事文本中,人物所表现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种节奏,在新闻报道中,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将这些情绪凸显出来,从而调动受众的内心情感。在以事件为主的叙事文本中,事件的发展进程本来就是有节奏的,形势缓急的强弱和进程快慢形成的速率都是事件发展节奏的表现。
三、电视新闻使用镜头语言的重要策略
(一)要做到“无技巧”的技巧策略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中,“无技巧”是指当运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时,应尽量使用直观、节奏平和的镜头语言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表述。其实质是指在对镜头语言的要素、技巧、策略等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真实性还原的叙事方法。而这种叙事方法,在电视新闻的事件摄像中,可以通过使用抓拍、长镜头等技巧来实现。不管是抓拍还是长镜头,都要求摄像师具备极强的画面捕捉能力和娴熟的摄像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率。
(二)要做到灵活适度的运用摄像技巧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是承载着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新闻工作者应该在突出新闻事件主题的基础上,深入实际去发现和挖掘最能体现出主题的拍摄对象,然后根据新闻拍摄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逻辑主线来对镜头语言进行灵活多样的组织和创造,从而使拍摄到的画面更具有说服力,更能使观众较为容易详细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新闻摄像时,采用一些对比镜头,能使新闻事实的特点和主题更为突出;或对新闻事件采用叙事情节的拍摄,能有效加强新闻事件的叙事性,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要做到与其他造型的“语言”相配合
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镜头语言虽然是电视新闻表达和叙事的重要手段,但其并不是电视新闻中唯一的“语言”类型。其他的造型语言包括主持人、字幕、音效等,它们都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工作人员,不可以只对镜头语言进行考虑和完善,还需要做到将镜头语言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协调和配合,从而使整个新闻节目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节目系统,进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全面、深入的表述,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0世纪末,人类迈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一方面,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电视编辑突破了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诸多局限,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等为电视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构成强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媒介及其电视媒介间的多重竞争压力,电视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其传统的优势地盘将难以维持。
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概念的提出,信息资源的丰富与膨胀已是公认的事实,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影视产业将进一步跨入市场化、国际化轨道,“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在所难免。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影视资源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实现电视资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何借鉴和吸纳外来资源,并纳入自主发展轨道,如何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强化,如何进行整合与重构,这是电视编辑面临的又一新问题。思维观念、模式、方法、策略的革新势在必行。
2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的重要思维艺术和结构方法,是电视制作的最后环节
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和传播,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北京广播学院的丁海宴先生曾以纪录片的编辑为例:“纪录片编辑的过程,就是整理的过程。纪录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经常是模糊的,而在编辑台上才能理出头绪。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主观的理解与客观的事实,时常是相背的,这种矛盾的统一同样需要在编辑台上完成。许多感情阶段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事实,往往需要在理智阶段来分辨和澄清。如果说,纪录片的前期制作是一种即兴的感情创作,那么后期编辑则应该是理智的思维创造。用个形象的说法,摄影机是感情的机器,编辑机(包括剪刀)则是理智的工具。”思维在编辑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
面对紧迫的实践形势,理论显得相对滞后,这是当前电视界面临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尽管“操作和思维是平等进行的”,但“两者是两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和系统,人的思维和认识永远指挥着操作”。这也是建构电视编辑思维的另一重要动因。
在于将这些直观上无关联的画面组织起来。画面隐含的延伸性是电视编辑实现思维概括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在普多夫金和库里肖夫看来:“剪辑的过程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通过适当的组接并列方法,可以赋予镜头过去从未具有的意义。”他们甚至把它作为一条“美学原则”,“对于一种艺术来说,首先是材料,其次是组织运用这些材料,使其适合这种艺术的特殊要求的方法。”
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把思维理解为“发生在脑中的信息变化过程,或者说是信息变换过程,从操作意义上讲即信息加工过程。”在他们看来,“思维是在特定物质结构中以信息变换的方式对客体深层远区实现穿透性反映的、可派生出或可表现为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活动。”它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以信息加工为基础,又超越了信息加工的物理存在意义,赋予信息以精神、以力量、以思想。如此看来,电视编辑思维即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1)选择信息,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选择信息,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摄像师从俯拾皆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用以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对象物;电视编辑则从这些视听形象中选择和提炼信息,用以构造屏幕形象,可以说,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延续阶段。当然,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的需要,这是制约创作者选择信息的客观因素。(2)加工信息。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加工组合信息,这是电视编辑的主体阶段和核心。(3)存储信息。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这两个阶段是信息的创造阶段,蒙太奇形象的塑造,电视独特时空的构造,都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创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动机等在此得到体现,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相应地,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和遵循。(4)输出信息。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按照这一科学界定,电视编辑思维也应当包含三种基本形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形象思维是电视编辑思维的第一层次,即通过具有形象化的电视符号组织来阐释一定的意义,是一种具象化信息的加工过程。著名导演谢晋在谈到电影、电视的本性时,曾用一句话来概括:“形象高于一切”。的确,电视摄像捕获的是视觉化形象,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电视是直观、形象信息的窗口”,形象的选择与建构是电视思维的第一要义和最基础层次。
形象思维活动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基本贯穿于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工具,就可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引起联想与想象,创造新的物化形象。或以形象的积累创造诗意、表达情绪,或以形象的对比阐述思想、强调差异、刻画人物,或以形象的联想隐喻或象征某种意义等等。
如果说形象思维是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态及其形象信息来表现事物,逻辑思维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样都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正如朱景和先生所说:“艺术创作有赖于形象思维,但在某些纪录片创作中,逻辑思维也颇重要。”事实上,逻辑思维并不仅限于纪录片种,其他电视节目中也有广泛应用。
电视编辑的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建构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概念为基本思维单元、以抽象或逻辑为基本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和信息辩证对列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二、精兵强将,打造高效新闻从业人员队伍
基层电视台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尚需提高是如今多数基层电视台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根据队伍人员实际,对人员岗位再调整、再优化,从由人员定岗位向由岗位定人员转变,将有能力、肯做事、做成事的人通过竞争上岗放到合适岗位,通过绩效考核拉开收入差距,以此形成精简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和公平合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同时,本着对每一位同志负责的态度,思想上多交流,业务上多帮助,生活上多关心,突出一线采编播人员业务训练,通过“传帮带”和交流学习,培养以一当十、精而强的新闻骨干力量。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做新闻采访时,要提前做好相关的新闻功课,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并且处理好前期采访和后期编辑制作的关系,避免下去采访时事先准备不充分,到现场后不构思,理不清要素,抓不住重点,出不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三、有效管理,保障新闻宣传工作高质运转
制度即保障,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新闻作品正常高质产出的保证。可以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流程制度》、《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岗位值班制度》、《好新闻评比制度》、《人员工资绩效考核制度》、《摄像机管理制度》等制度的执行力度,使各项工作做到有部署就有落实,有安排就有回音。首先,新闻宣传重策划。严格落实《新闻周策划》、《新闻月度策划》、《新闻季度策划》要求,通过周晨会、月例会,集中集体智慧,找重点补不足,力争做到每档节目有思路、有内容、有亮点。其次,新闻流程重效率。采编播紧扣新闻时效性特质,按照“高效运转”要求,紧盯时间节点完成岗位工作目标,不拖沓、不延误,日事日毕。再次,新闻审精细。严格新闻审查关口,采编播各司其职、通力协作,以高度的新闻敏感严把文字、图像、制作关,确保新闻作品无错误、无瑕疵,新闻宣传万无一失。最后,日常制度重执行。将日常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将日常考核工作纳入绩效工资核算,形成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广播电视在进行新闻播送之前,为了进一步保证播送新闻的整体质量,都会对新闻进行合理的编辑,所以广播电视一直都对新闻编辑工作十分看重。新闻编辑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辑和处理时,都会根据原始新闻材料的侧重点和性质进行处理和选择,并且新闻中最多的类型就是社会新闻,而社会新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全面性,内容和种类都十分复杂,所以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播送新闻的质量。
(一)人为编造新闻。由于现在是属于自媒体的时代,所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提升自己新闻的关注度,会将新闻和策划拆分开来,拆成两个互不干扰的工作,新闻是新闻,但是策划却已经不是表面含义,新闻策划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人为的编造新闻,将一些本就不存在的事情进行凭空捏造,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现如今微博上的某些认证大V营销号定期的会在微博上爆料某些明星的私生活,今天某某出轨了,明天某某隐婚了,这些经过查证都会轻而易举的事实,但是有一些广播电视依然会为了吸引眼球和提升收视率进行传播,这种人为编造新闻的方式完全违背了新闻存在的初衷,还会引导一些不了解实情的观众进行传播,从而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①。(二)刻意安排事件。现如今新闻编辑都将新闻策划看成一个新闻事件的编辑和策划,也就是说新闻编辑人员会对某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编辑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安排,对于新闻事件的中心思想进行重点的着墨和安排,使这件事情、这件新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曝光,并且再通过一些新闻传播手段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个事件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而且也违背了社会和公共利益。(三)盲目炒作。现如今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风气十分不好,可以说现在的广播新闻为了赚眼球和关注度,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看重了,反而注重的是对新闻的编辑和策划,这对于观看新闻的观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其实对于新闻的炒作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对于新闻的话题性和反转性看的比较重要,可以说新闻的炒作就是在反价值观的基础进行的,并且在选择炒作话题时,也会选择一些话题度高、关注度较广的新闻来进行策划和编辑,最后将炒作完成的新闻播送给观众,其中最常见的炒作手段就是煽情,将新闻的中心思想放在侧面,将故事背后的煽情点放在故事中心,这种新闻过于重视表面功夫②。
二、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施的必要性
(一)保证新闻质量。由于新闻的采集是需要记者进入群众内部,进行专访或者暗访,所以新闻的内容和种类都十分复杂,如果对新闻的原始材料不加以编辑和整理,直接在广播电视中进行播送,将会导致观众分不清新闻的重点,甚至会因为新闻内容过于繁杂,而放弃对新闻的收听和收看,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编辑素质的高低间接性地决定了最终新闻播送时的内涵和高度,所以新闻编辑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保证新闻的整体质量,还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最终效果。(二)吸引大众关注度。我国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进行新闻的播送,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播送者,这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播送有着极大的冲击,所以只有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迎合大众的新闻需求,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不仅仅是我国时事新闻的一种播送方式,还是满足人民大众对于新闻需求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须要对新闻进行有效且丰富的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大众的关注,只有获得大众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认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收视率,满足受众的资讯需求。比如面对各类新闻的编辑和选择方面,新闻编辑人员可以将人们更加关注的新闻热点进行着重的编辑和播送,将新闻的类别和人民大众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对大众更加关注的新闻进行着墨,而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所以素质提升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质量和水平③。
三、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工作素养,还要拥有较强的政治水平,因为新闻编辑需要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责任意识,才能够对新闻负责,对大众负责。比如在进行新闻的策划和编辑时,要及时地发现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进行新闻的编辑时,要对新闻进行明确定位,同时还可以将新闻的背景和目光放在国际上,这样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新闻,从而通过客观的策划和舆论的引导,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发挥出来④。(二)科学选择新闻素材。广播电视新闻的采集是十分全面且丰富的,因为其不仅拥有专业素质较高的记者,还会有一些热心市民、热心观众和相关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信息和素材,而由于现在的信息可靠性较低,所以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其进行有效的甄别,甄别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准确性和价值,只有掌握了稿件甄别的技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价值性。对于新闻素材不可以“照单全收”,而是要科学地选择新闻素材,将具有正能量、积极性的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推广,从而达到引导大众正确思想观念的作用。(三)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必须要遵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业内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其实最开始实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内部管理制度基础上,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自律性和工作素养。因为广播电视新闻领域无论是新闻采集、新闻编辑还是新闻播报都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和整理时,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⑤。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工作领域都有一个业内标准和规范,所以广播电视的新闻策划工作也不例外。广播电视的新闻策划在进行新闻创新和策划工作时,必须要遵守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业内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科学选择新闻素材,灵活创新新闻策划,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新闻播送的整体质量,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整体收视率。
作者:曹旭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注释:
①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2):165-166.
②魏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新闻窗,2013,02(123):189-190.
对于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变化,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相比,电视新闻由于对人们的舆论和社会生活能够带来更多的信息。因此,受政策、传播理念以及各种体制的束缚,给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尤其是不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像网络一样与观众实施互动,只能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形式进行播放,并不能够对于某一新闻某一话题针对观众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而是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才能够得到信息的反馈,这种传播形式的单一性限制了电视新闻的传播。
(二)国内外新闻报道内容不平衡
新闻报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对于网络和手机电视都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传播。而对于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电视新闻主要侧重于国内的新闻报道,对于海外新闻、国际新闻缺少评论和各种报道,尤其是在互联网速度发生之快的状态下,电视新闻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欠缺造成了观众缺乏对国际新闻的了解,从而使得国际化之间的交流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还应该加强海外新闻的针对性和包容性。从新闻报道上更多地了解国际新闻,国际新闻也成为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从而使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三)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新闻最重要的特点
之一是对于新闻内容的“快”。但是电视新闻由于具有固定的播放时间,并不能够将刚发生的事件通过电视及时地传达给观众,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爆发,使得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播出时间产生了时间差,这有可能对于观众的预防措施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能力不如新媒体的更新快,直接失去了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基本特点。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措施
(一)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电视新闻
在为观众提供重要的新闻内容外,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元的话语空间。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发达和普遍的情况下,能够使数字化时代下实现多元化的舆论形式,在于观众的互动和舆论的发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新闻变革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创新,从而加强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发展,使得电视新闻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事实上,互动理念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革新,是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变革的必然结果,只有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更真实、更体现民众的思想。从而将大众的声音反映到新闻节目中,能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社会舆论压力大的情况下,民众的声音最能反映新闻的真实程度。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中文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普遍,有更多的人去学习中文,我们在关注世界母语的同时,国际上也在关注中国的声音。在互联网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这需要电视新闻改变传统的媒介环境和新闻的生产模式,才能呈现给观众以新颖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大众在新媒体的情况下,会从报纸、电视台和网络进行多方面的接触新闻,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互联网更多的是以手机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对于传统媒体的应用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这就需要电视新闻针对社会的发展在新闻的节目安排上能够给予国际新闻更多的空间和播放,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使得更多的人继续关注电视新闻节目。
(二)及时更新内容新闻的及时性
能够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动态,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新媒体不断冲击着新闻传播格局,新闻信息过载和传播渠道过剩使电视新闻频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因此,在对于电视新闻进行安排的情况下,要将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尽可能缩短,或者设置专属的新闻电视节目,才能将新闻及时地反映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同等重要,而不是等待播音员进行时间上的整理后才能播出,这样的效果远远落后于网络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做足准备,巧妙提问
既然已经确定了采访对象,接下来就是要提出问题进行采访了。那么如何让采访对象说出你想要的采访内容,说出对主题有烘托作用的话语,这一点很重要。采访前需要充足的准备,如果是对人物进行采访,可事先收集采访对象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生活背景,如有时间的话,包括他的性格特点也可以了解一下,这有助于你采访的成功。有些记者采访前准备不充分,对采访对象及相关信息了解不够,也没拟好问题就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的问题让采访对象难以回答。如2004年7月,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生到澄海察看在建的易初莲花大型购物中心,当时有很多媒体去采访,并提问为什么正大集团要在澄海投资建设易初莲花大型购物中心,笔者记得,当时谢国民先生并没有做正面的回答,于是有些媒体就追问,是不是热心家乡建设,帮助家乡发展的一个举措,谢国民先生笑而不答,于是又有一个记者追问他,那是不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而在澄海投资建设购物中心,谢国民先生还是不置可否,脸带笑容继续往前走,看得出这两个问题跟他的想法有出入。笔者之前曾经采访过谢国民先生,对他有所了解,这次采访前又再次翻看他的一些资料,笔者知道祖籍澄海的谢国民先生一向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在这之前他已捐资建设了很多学校、医院,其中谢易初中学、澄海华侨小学就是为了完成他父亲谢易初先生的遗愿而捐建的。然而,这次与宜华集团合作在澄海投资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是经济项目而非公益项目。当时澄海经济快速发展,澄海新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外迁人口很多,想到这,笔者心中似乎已有答案,于是开口提问:“这是谢先生在家乡澄海投资的第一个经济项目,您是不是看中了澄海良好的投资环境?”笔者话音刚落,谢国民先生立即停下脚步,他正视着笔者对周围的记者说:“她说得很对,我就是看中了澄海的投资环境,澄海这几年经济蓬勃发展,在澄海投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过来了,这也是我在澄海,在我的家乡投资的第一个经济项目,我相信它的前景会很好的。”面对镜头,谢国民先生打开话匣子,亲切地跟笔者交谈。这次的采访非常成功,让笔者深刻地体会到,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个环节做好了,你才能拟好中肯的问题,当你的问题问到对方的心坎上,他才会跟你谈起他心里面真正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有价值的采访内容。如上述这个访问,通过被誉为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么有分量的海外华侨说出对澄海投资环境充满信心的话语,这对宣传澄海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来澄海建设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也进一步升华了新闻主题。与采访对象交流,让采访对象在短时间说出有价值的内容,有时像是在打一场心理仗。最好是你对对方的心理有所了解,然后你再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年龄、职业身份,不同的性格特点设定问题。应该说,当你的问题是采访对象感兴趣的、他愿意表达的话题,你只要拟出比较中肯的问题就可以,而当你所提的问题是他有意在回避、不愿回答的时候,你就要比较有方法地引导他回答,有时会比较费时,绕了一圈,但最终你让他说出你想要的内容,就成功了。笔者曾在做一条曝光“算命先生”以消灾为诱、骗人钱财的新闻时,就花了点心思让他自己说出他会算命其实是骗人的。当时,笔者与澄海公安局民警一起去澄海公园后门清理整治几个临时算卦摊点。路上,笔者与公安民警商量,到达公园后,他们先“埋伏”,等笔者与摄像记者在附近隐蔽拍摄录音后,他们才开展清理行动。到达现场5分钟后,一名“算命先生”拦住一过路的年轻人,说他最近会有凶险,必须及时消灾,才能逢凶化吉。并吹嘘他一向算命很准。在暗处完成拍摄后,笔者打了个信号,公安民警立即行动,对公园后门几个算卦摊点进行清理。这时笔者让摄像记者把镜头对准刚才为过路青年算命的那个“算命先生”,笔者采访他:“你算不算出今天你会倒霉,公安民警会来抓你?”那位“算命先生”先是惊愕地摇摇头,然后又颓废地低下头说“:不知道。”这就是笔者想要的镜头画面和采访内容。其实,单单这一个问题就击中要害“,算命先生”自己都算不出自己的命运,他又如何能预测他人的未来呢?至此,观众一目了然,所谓会算命其实是坑人的,算命人员落入法网也是罪有应得。因此说,提问要抓住重点,不要问些不痛不痒的话,要切中要害,让采访对象说出中肯的、观众想知道的、对主题有帮助的话语,这样,不仅你采访起来很舒畅,观众看起来也过瘾。
生活中,音乐是人们消解情绪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配乐诗朗诵,配乐广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对当前“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特点的电视新闻来说大量音乐的加盟也是释放节目创作灵感,唤起观众新闻兴趣的重要制作手段。配乐不是新闻中事件或人物的内在环境因素,通常是在后期制作时根据电视新闻的需要附加配上去的,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为电视新闻节目片头、片花、片尾配置的主题曲;一类是从现有的音响资料中选择与报道某一主题电视新闻的表现内容和结构相吻合的音乐。在此,就第二种配乐方式进行探讨。
一、电视新闻配乐的功用
1.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读性
一条电视新闻里,画面、解说词是主要的叙事符号。音乐以它优美的旋律,轻扬的曲调,如泣如诉的情感体验同样也参与着电视新闻的叙事,并且以其高雅性强化了新闻的“叙事性”,使新闻在单调枯燥的画面叙述中变得活跃、富有色彩。比如,北京电视台《日7频道》播出过一条《大战美猴王》的新闻,讲的是一只不知从哪里来的猴子进入了一户居民家,很调皮在屋子里乱折腾。制作者选择了京剧中的一段锣鼓点作为背景音乐,有节奏的鼓点声配合着猴子淘气的举动,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叙述力,让观众忍俊不禁。这正如乔·柯恩所言:“在某种情况下,画面的‘原来’涵义是非常薄弱的,人们便能改为注意音乐;只要音乐真正地同画面相配,那么画面就能真正从音乐中获得它最好的表现甚至是它最好的启示力。”
2.突破电视新闻的画面局限,扩展表现空间
音乐是时间艺术,在单位时间内以线状的波形传递着信息,而画面则是图像化的视野,把空间之外的存在形式还原为空间。在图像构成的纬度里,电视画面虽然具有强效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但画面本身包含的容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画面,在寓意表达上有点力不从心。音乐的响起恰恰可以弥补画面的这种不足,突破画面容量,扩大画面的表现空间,延伸画面内容,在画面空间的理解上增加时间的因素。它们的结合,首先是建立在时间的延长性这一共性上的,进而建立在纵向发展的延长性与横向发展的伸展性的交叉组合上,由此形成的时空互补性,构成了立体的视听空间。
3.渲染情绪、创造意境
类似于电影和电视剧音乐通过节奏的变化,音调的高低去渲染情绪深化主题、描绘意境、激发联想。此类音乐不在多,而在恰到好处。比如,“美国的火星探测器发回火星表面照片”的一则新闻就很好地运用了音乐的手段:图像经过电脑处理,一个巨大的、快速旋转的、火红的星球美丽无比。这段持续20秒的画面配上了家喻户晓的电影音乐《星球大战》画面与音乐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在电视新闻中,意境突出地表现在创作者的影像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是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的。与文学作品中人们能够体会的文字意境不同,电视新闻的意境更多的是“声画合一”创造的抽象式的情景交融,而这里的情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真情,景是新闻现场的真实的景。配乐是电视新闻真情实感的外化物,它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强有力的穿透力。不论是兴奋的、激动的、欢乐的音乐,还是悲伤的、惆怅的、凄婉的、恐怖的音乐,都能与人声和画面产生出某种意境,深化新闻主题。
在各种不同节目类型的电视新闻中,音乐发挥的作用各异,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还有概括提示主题烘托气氛、转场、推动情节等,表现力就小,不够突出,属于从属地位,在此不再述。
二、为电视新闻配乐应注意的问题
配乐已经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新闻制作过程中,配乐是否合理和得当,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含金量。换句话说,配乐虽然有多种表现功能,但是它必须服从电视新闻的叙事内容,服从电视新闻的主题,服从电视新闻的表现风格。这样,在工作实践中,配乐工作就受到音乐素材的内容、形式、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很难发挥音乐本身具有的立意。为避免出现配乐的错位,使配乐与电视新闻结合得完美、和谐,笔者认为,在配乐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目的明确
首先明确在电视新闻什么地方使用音乐,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要明确音乐在电视新闻中是衬底,是转场,是强化气氛还是兼而有之。只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注意音乐的意蕴和新闻内容要一致。配乐的编辑要有基本的乐理知识,找到音乐与电视镜头画面切换和解说词错落有致的契合点,让观众减轻视觉疲劳并享受到听觉上的惬意、韵味。并且音乐风格与新闻制作风格大体相当。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形式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不同,比如,管弦乐的演奏给人厚重、磅礴、大气之感,民乐则给人细腻、轻快、哀伤之意。在选取配乐时,如果电视新闻表现的风格是抒情型,而选择由振奋、热烈、欢腾的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观众便会觉得视听协调不一、极为不适。
2.配乐适度,整体统一
电视是以“视”为词根,表明画面形象符号是其首要元素,也就是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可言。所以,配乐只能依托画面而存在,不能喧宾夺主。如果画面传递的信息是残缺的,需要配乐来延伸意义表现功能,那么配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同时,要处理好主信号与副信号的强弱对比,也就是解说词和音乐之间的声音强度比。关于他们之间的比例以多少合适,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通常情况下4.5:1至3:1较为合适。4.5:1至3:1之间有一个宽容度,编者可以根据电视新闻的内容需要来调整。
3.注意衔接的流畅性
流畅,应该说是每个电视画面和声音剪辑师都十分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电影方面,好莱坞更是把流畅视为剪辑至高无上的标准。电视新闻犹如一个电影短片,流畅是节目制作必须尊奉的原则。配乐在电视新闻的剪辑中是突然出现、慢慢消退的,音乐的断与续、声音强度的消逝、器乐的变奏与常奏,都要自然、流畅,“清浊通流,口吻调利”,切忌随意调配,任意停顿。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电视新闻的配乐应该是新颖的、多样的,不能墨守成规,恪守“音画合一”法,“只是听从各种生理或心理反应的事件或动作,那就毁了音乐;将它贬低成一种无机的原始因素——音响。因此,很明显,音乐必须拒绝刻板地追随画面”。在实际应用中,配乐的路子要拓宽,要从创新的角度合理地运用“音画对位”方式,加强音乐的讽刺、诙谐、反传统、反模式化效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配乐精益求精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传播理念已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我们要很好把握配乐的运用,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如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等,使这些元素能在不同的新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得以充分的运用,使电视新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