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8: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学质量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8.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我国教育部明确强调,高等学校是学生教育的关键基地,必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概括来讲,教学质量就是高等学校的生命。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于2010年达到3000万人,各地区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呈下降态势,这时候各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不能完成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就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甚至是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就是失业”的风险。所以,在各大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高等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十的圆满完成,十二五计划的完美展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经改革,正逐渐完善,因此,为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高校教学工作必须做出改变。由于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发展空间更大,所以高校肯定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会毫不留情的淘汰掉不能够紧跟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毕业生,例如,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量将突破650万人,但是其中多少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呢。然而,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能够增强高校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能够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
(三)有利于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很好的诊断、监督、激励、导向高校教学。它通过反馈原理,对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系统全面及时地获取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信息,使正确的做法、经验得到及时强化,不合适的计划、方案、做法得到及时调整,错误的方案、做法得到及时纠正。
(四)有利于改变忽视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现状
高校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的管理,并不一定符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然而,在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都集中了大量的高水平专业知识分子,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人为了提高自身收入,在教学过程中,从事着非教学工作,比如:一部分教师在进修考博等等;一部分教师在从事自己的科研项目,甚至要求学生帮助其完成其中与教学不相关的内容。各大高校的学生不在称呼教师为导师,而是叫“老板”就是最大的证据,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以后各学校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重新投入到教学当中来,有助于学生的各项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1.根据国家教育部最新要求明确高校教学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求,只有确定好教学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狠抓教学质量管理,每一位高校教师使用充足的精力去培养高校学生,让所有毕业生成为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栋梁之才,才能办出规模大,声誉好的名校,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适应新世纪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高校自主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完成,各行各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自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高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看法,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好坏,所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应定期展开学生评价各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活动,制定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教师体系。例如,每个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普通话标准程度、课后批改作业质量等等进行详实的研究分析,通过问卷分析结果,帮助教师及时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调整,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理高效的使用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
1.明确各教学部门关系,强化管理职能。
高校教学方针的制定、实施、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各教学部门的分工协作,都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务处。要有效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明确教务处与各院(系)之间的教学行政关系,改进教务处的管理模式,强化校内教学宏观协调职能,并且各教学单位要在发挥自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教研室的教学管理。
2.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决策指导功能。
在高校内,无论是一些重大教改举措的出台,抑或教学制度的修订,还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界定,乃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方法更新,都建立在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因此,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研究机构在教改决策中的咨询和参谋功能;另一方面,研究部门的工作要有前瞻性,善于捕捉信息,有计划地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决策指导。
3.充实软硬条件,保障教学顺利运行。
高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之间的这一类重复,恐怕远不止这一对“姐妹”。如果处理不当,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出现不少低层次的重复。这也许就是效率问题!
换一个角度说,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初中阶段也应该有可能基本过关。如果初中阶段真能“基本过关”,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做些什么、怎样做,倒是值得注意的了。
为了了解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程度上的差别,笔者利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本校初三毕业上了重点中学分数线的学生中抽了一个班规模的学生,外加本校高一、二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同时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本校当年参加高考的文科班学生的语文高考估分结果作比较,还与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统计分析与科研处的《一九九五年全国普通高考抽样报告》所列的数据作了比较。
第一个印象是,这些初中毕业程度的学生其语文成绩与那些高中毕业程度的高考学生的差距,不如想象的那样明显,有些方面还略超全国抽样的平均分值。(见下表)题次一二三四五满分3020101812全国(文)16.5810.066.076.226.81全国(理)16.499.936.565.946.76本校初三12.869.826.174.514.20
第二个印象是,高中三个年级的语文程度与学习的年限没有呈明显的正相关状态。(见下表)题次一二三四五初三12.869.826.174.514.20高一14.249.056.605.906.26高二17.6411.217.365.096.47高三(估分)20.0811.807.244.355.88
这些数据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可以引起我们对目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思考。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状况时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一批评,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推动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实验。十多年过去了,应该说有了不少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10月26日,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写给特级教师林炜彤先生的信中认为,“效率太低”,还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师资队伍素质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想从“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关诸要素的体现程度。
在布卢姆(B·S·Bloom)看来,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是:第一,认识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钟启泉《布卢姆的教学论及其现实意义》,《教育研究》1986年第9期)本文表述的“课堂教学质量”,是从属于“教学的质”这一变量又限定在常规的课堂教学范围内的一个概念,不包括各种“课外”的教学活动。
哪些是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以为至少有这样三个:一是目标达成度的增量最大。即教学目标课前达成度为0(全员未达标),课后的目标达成度为100%(全员达标)。二是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三是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
依据这三个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型”。模型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状态,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这一理想状态,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地逼近这一状态。因而,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具有强化必要条件的意义,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目标的达成度
语文教师难当,相当程度上就是难在目标不甚分明。如前所述,初中讲散文,高中也讲散文,处理不好,学生就会觉得你不教我也知道一点,你教了我也不见得懂得更多。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突出存在的目标达成度问题。要使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达成度,就要注意目标设计的科学性。
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即认知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态度、兴趣、意志、品格等)的有机结合;智育目标与其它各育目标的有机结合;达成性目标(课内可达成)和方向性目标(带有指向性、较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有机结合。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情感目标”,二是“达成性目标”。
关于“情感目标”。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理智的发展,而忽视人的情感学习。他说,“没有情感的知识不是知识”!因而强调“要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协同起来”,以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既能用情感的方式,又能用理智的方式来行事的人”。有许多事实证明,一些“智商”很高的儿童,长大后并不出色;那些“智商”一般,然而“情感智力”高的儿童,却能有所作为。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最近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文汇报》1996.4.15)中提出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文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这一命题。她在阐述“人文教育”(即从知、情、意、人格、情感、性格、心理品质等方面入手的教育)的意义时,注意到了语文教学片面强调“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这一应试教育的弊端,很有见地,值得一读。
关于“达成性目标”。
我们语文教学目前所多的是“方向性目标”。由于高考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所编的“考试说明”受到大家重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考试说明”跟“教学大纲”的出发点不同,“教学是学生从不知或知之较少到知或知之较多,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的过程,而考试只检验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说明”序)“教学大纲”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而“考试说明”只实行终端管理。尽管“考试说明”中具体规定了“考试内容”的五大方面共30条“目标”,但终究只是些“方向性目标”。这些目标不是30堂课可以一一达成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实现“方向性目标”与“达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结合得好,这些“方向性目标”能产生正效应;结合得不好,就产生负效应。大量的重复的高考模拟训练就是片面强调“方向性目标”所带来的负效应。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达成性目标”,是实现第二个“有机结合”的关键。当然,要做好这一件事,很不容易!但是今年的《人民教育》第2期刊出了报导“汩罗教育现象”的长篇通讯,其中介绍了汩罗市一个通过“组织行为”大面积推广的“目标教学”教改项目,就是成功的例子。
以上说的是,目标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的和谐性。此外,目标设计还要注意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目标层次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目标的设计也要注意表述的明晰化,即尽可能用学生的外显行为表述目标,做到达成目标可检测。其理自明,这里不一一阐述。
二、学生的参与度
全体学生以最大深度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参与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所有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达到高度同步、和谐。这是参与的广度。
(德)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有一种叫做“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奥斯本首创的,他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强调要设置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只求创见,不作评价!”据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多两倍。湖南汩罗市的老师们从1991年开始,在课堂上开展了“问号行动”。他们认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重要标志之一就看课堂上产生了多少“问号”,以及这些“问号”的质量高不高。这也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高明之举。
其次,从参与的深度来说,理想的状态是要让学生智力活动达到最高层次,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心智上的积极参与。布鲁纳(Bruner)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是本质上的参与。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这样的高层次,需要设计好引导学生参与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不是“披着问题外衣的假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能使学生注意事物各个有关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有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第三点,就是这种参与应能产生一种全体学生想继续学习,想深入一步学习的效果。这是讲参与的后效。
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之后,适时地给他们加一点“困惑”,让他们觉得山外有山,还有新的不懂。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我们就可以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由这一个“例子”推进到另一个“例子”;可以运用归纳法,由多个“例子”推进到一般规律的把握;可以运用演绎法,由已经掌握的一般规律推进到新的“例子”……由此产生的“困惑”,就可能成为刺激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因素。比如,在学完《风景谈》之后,再学《天山景物记》,不妨运用类比法,比较一下两文的异同,体会一下“形散而神不散”在特定散文中的个性表现,使学生觉得旧知识在新课文中有另一种面貌,因而产生“想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高效化
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高效化,是我们追求的又一种理想的境界。这种理想境界的实现,有赖于三个问题的解决,
一是时间的利用率为100%。
布卢姆(B·S·Bloom)的掌握性学习策略强调时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精熟的水平。根据布氏的理论,时间与学习程度成正比。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用了“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为什么还是学不好本国语文?问题在于这“2700多课时”是否都是“有效时间”!
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关键是要去掉“无关时间”和“无效时间”。
“无关时间”,是指与达成教学目标无直接关系的时间。而“有关”的时间处理不好,也不一定就是“有效时间”,例如,低层次的机械重复、过于显形化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未把握学生程度的情况下,学生已懂的,还讲;学生实在难懂的,也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恐怕这“无效时间”特别表现在这几个“多”:教师自己分析过多、自问自答的问题过多、按教材原结构原顺序原样式作程式化教学处理的过多、板书过多、给学生以统配作业多……
二是选择最适合学生智力活动水平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的包办性、划一性,只能压抑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只能吃“大锅菜”,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了适应不同智力活动水平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可以构建一种“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先生(1895~1931,余姚人)说:“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的能够用器、能够造器,成器的只被人用、只听人造。”为了促成学生“自主发展”,使学生“成人”,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已获得了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自主研讨式学习的主观条件;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有相当部分是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要求的螺旋式重复,适宜于自主研讨学习;而且,为了避免在知识层次上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简单重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达成性目标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多一些研讨式的教学。
三是最大限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无数实例证明,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以往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三个弊端。随意性表现在制定目标时凭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模糊性表现在制定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大而化之;单一性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只制定教学目标,没有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就十分注重目标的科学、明确和完整。例如第七册《繁星》一课,我们制定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感受。
2.重点学习、背诵第三段,学习写景色和写感受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这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条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属于认知领域范畴;第二条要求学生能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属于操作领域范畴;第三条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属于情感领域范畴。以上三条既包括了认知领域目标,又包括了情感和操作领域的目标,达到了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优化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外在体现。从课堂教学的进程来说,语文课的教学结构最好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展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这种波浪式结构,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课文内容有详有略的特点。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改变了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些“变式”。这种变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变式是:
1.中心开花。有的课文有所谓的“文眼”。文眼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第七小节:“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这两句话集中表现了扬科热爱音乐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教学时我们紧扣这两句话设计了辐射式的问题:从全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酷爱音乐?扬科为了看一看小提琴付出了什么代价?为什么这么富有音乐天才的儿童竟惨死于鞭下?运用“中心开花”的方法教学有“文眼”一类课文,中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
2.跳跃讲读。一些较长的二、三类课文,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处,采用“跳跃式”结构进行教学。如《鸡毛信》一文,可以先弄清课文重点:①送信;②被困;③逃跑被抓;④带入伏击圈。然后抓住这四个点进行讨论:①张连长为什么称海娃为小英雄?②课文哪些地方能反映小英雄的品质?
3.直入重点。有些课文不一定按着次序一段一段地讲,可直接讲读重点段。至于非重点部分,可让学生略读一下,看看有什么疑问就可以了。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老师在理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顺序后,直入“议花生”一部分,其他部分则让学生自读质疑。这样直入重点而不平均使用力量,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4.抓住主线。有些课文事件发展变化有线索可寻,如果抓住了这些线索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课文既有主线又有副线,遇到这类课文就要分析什么是主线,什么是副线,然后强化主线,带动副线。《可爱的草塘》就有一条反映作者对北大荒感情变化的一条主线。开始作者觉得“呆腻了”;当小丽带他来到草塘边,看到草塘这么大这么美时,他“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当他在水泡子里看到挤挤挨挨都是鱼时,他“恋恋不舍”,不愿离去;当他突然看到一条小河时,他又惊又喜,深深地被北大荒丰富的物产、奇特的风光迷住了,“生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抓住这一条主线来教学,就真正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列举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结构“变式”。除此之外,还有“举一反三”、“首尾相顾”等“变式”。实践证明,这种根据教材内容加以处理,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益处。
三、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我们所讲的优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指多运用现代化教具,而是指要精心设计教具,使其发挥最佳的功效,并且在最佳的时机使用它们。
【案例】
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它的质量和体积都是非常小的。大家知道一个氧原子、氢原子、碳大原子质量分别是多少千克吗?(学生一时说不出,并准备想办法查阅)
生: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10-26千克
一个氢原子质量:1.674×10-27千克
一个氧原子质量:2.657×10-26千克
师:大家观察一下上述各个原子质量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生:9个数字
师:这样我们书写或记忆起来会怎样?(不方便)
师:其实很多年以前科学家就在想办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数据能简便地表示原子的质量大小呢?”现在科学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一个碳原子质量用“12”表示;一个氢原子质量用“1”表示,一个氧原子质量用“16”表示等等。并把它们称为“相对原子质量”(揭示课题)
师:相对原子质量是怎么来的呢?“相对”的意思就是与参照对象进行比较,如我们生活中问年龄往往问“今年几岁了?”而不是问“活多少天了?”。人们习惯上说的年龄是“365天”作为一个标准的,实际天数与标准比较所得到的。
生:这样相对原子质量也要有一个标准了!
师:对,它的标准是: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一个标准。(插入“标准的来历”见附件)有了标准后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计算相对质量)
【反思】
院系教学管理随意性大,往往都是依据学校的会议部署、文件要求抓教学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拟定教学工作计划,或者拟定了工作计划,但脱离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前瞻性不强。岗位目标管理机制未建立,教师抱有一亩三分地思想,认为做好教案上好课即可,而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兴趣不浓。
(2).执行力低下。
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教师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仍然存在,岗位聘任制还只是流于形式,缺乏竞争性和人员流动性,造成客观上难以管理,院校领导对教师能调动管理资源不多,难于构建威慑与权威,再加上督查机制乏力难以发挥有效作用,造成管理效率低,执行不到位,管理目标被迫变异成设想而难以实现。
(3).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院系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尚未健全,二级分配大多依据职称、职务,忽视业绩、能力。许多教师不满现有的教学工作报酬,渴求得到更多的收入,但没有增收渠道,职业满足感不强,自我实现的平台和机会不多,工作积极性不高。
2加强系部管理的措施
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完善推广的PDCA质量管理方法:即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是要经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修正)四个阶段,并按照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PDCA是这四个阶段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PDCA循环也叫戴明环),其主要内容是:1、P(plan)计划,制定目标、任务以及活动规划。2、D(Do)执行计划,根据已知的信息,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再根据设计和布局,进行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3、C(check)检查,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查,明确明确效果,找出问题。4、A(act)修正,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PDCA质量管理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质量管理要遵循科学程序,并按这个程序不断循环,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这种方法已经在工程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并经工程实践证明十分有效。能否将这种管理方法应用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本文作者认为教学管理也要追求教学质量,有着明确的质量的目标;教学管理过程也是一个质量控制过程,应当遵循科学的程序,应有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也是全面、全过程、全员的管理,而这些与PD-CA质量管理方法的宗旨是一致,是可以借用的。当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师生,一方面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相当多的教师往往碍于情面,不敢大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教学管理中处理利益诉求方面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他们有着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情感需求,更需要得到同事的认同,针对师生的激励方式应当更具多样性,更注重情感层面;这两方面都应当综合考虑。本文作者针对教学管理的特点,大胆运用PDCA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实践探索,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工作计划清晰化,任务分工有责任感。院系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和周工作安排,明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将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防止责任不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通过建立这样的既有长计划也有短安排周详的工作计划制度,实行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增强教师的全局观念,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有力推进各项任务的完成,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二是工作交流经常化,任务执行有压力感。每天开展一次教学督导,检查教师上课情况,院系行政人员每天下班级随机听一节课,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及时整改,并填好督导情况表;每周召开一次教学例会,每位教师晒晒自己的成绩单,交流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并由院系领导进行点评;每月进行一次绩效考评,通报公布一个月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单月的绩效工资;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组织学生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教学督导、教师比拼、学生评价,形成教师相互比照,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形成无形压力,大大提高执行力。三是工作成绩数字化,任务完成有成就感。建立科学的业绩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量化指标,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认真对照各项工作计划,综合考量全年的任务完成情况,既有任务完成好的加分项,也有督导中发现问题的扣分项。建立合理的创优激励机制,对及时完成任务、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及教书育人形象良好的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表彰、评先评优,营造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
2.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的新内涵要求我们对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管理。在大学中,全面教育质量管理已逐渐成为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所谓的全面教育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主要是指在大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上,不再单纯从一个方面来考虑高等教育质量,而是把它放到一个“全面质量”的背景下来理解,不再以最终“产品”(获得一定学历的人)的标准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志,而把“质量”视为一个贯穿于整个产品生产过程(即教育过程)的术语。这样一来,教育质量的管理就是一种全面的、过程性的、综合协调性的,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系统性。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作为一个由大大小小的系统组成的整体来看待的。美国学者特瑞巴斯(Tribus)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其二为技术性系统;其三为管理系统。
(2)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与传统质量管理概念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单纯强调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生产目标和与产品规格的一致性,相反,是从更“全面”(Total)的意义上对质量加以界定。“全面”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每个过程;其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每一项工作;其三,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每一个人,要求所有的人对其所做的工作负责。显而易见,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概念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了。
(3)发展性(或称为动态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念是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人的需要调整目标和策略,从而实现更高的质量。
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理念
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质量管理仍然要以学生为本。在具体的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学校及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创新的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自由平等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大氛围,是学生主动创新提高核心质量的前提。要确保教育质量,就必须将学生作为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说明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一切教育工作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有效运作。“为了一切学生”,阐明了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能忽略教育对象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既要重视共性,同时更要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促进教育对象群体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重教育对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做人与做事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方面,囊括了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丰富内涵。
良好的校企合作,能够促进技工学校加强“产学研”工作的开展。技工教育必须要积极的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在以前,技校要想将这三方面进行结合相当的困难。技工学校在开发项目时如果想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那么就必须要有相应行业的企业进行支持,因为只有在这个行业中的企业才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有最新的资料。通过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具体的项目情况,而学校还能够反过来通过各种科研课题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高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而更加有效的吸引学生就读。
二、校企合作有助于解决技工学校学生管理难的问题
技工学校学生管理难一直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校企合作为技工学校的学生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途径,能够对技工学校学生管理难的问题进行改善。
校企合作主要有订定单培养、松散型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订单主动权在企业的手中,对于具体的学校、培养的人数与规格以及最后的考核和录用等,主动权都在企业手中。这就不仅仅是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能够让学生加强自律,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
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能够让学生在就职前就可以拥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能够让他们通过实习拥有一定的顶岗生产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接受企业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的管理,使得他们的适应能力增强,并且在具体的生产岗位上还有相应的师傅进行指导,能够让他们学习到学校中学不到的具体生产知识。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能够与企业的一线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对企业中的严格生产纪律和严格的技术要求都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就能够有效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改善自己的工作态度,进而能够对学校和企业的管理产生认同感,方便学校管理。
三、校企合作有助于完善就业指导,解决就业难问题
校企合作能够有效的完善技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的就业有更多的帮助。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如果仅仅是通过各种教材,而没有加入各种鲜活的择业与就业事例,那么不仅仅是让学生对就业指导缺乏兴趣,同时也会让就业指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就业指导中加入企业的指导,不仅仅能够增加各种事例,同时还能够使得就业指导的目的性更强。通过企业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想要就业自身应该准备些什么,让学生能够从各方面都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进而提高就业的机会。
1.课堂环境的布置
课堂管理包括很多内容,其中一方面是课堂环境布置。有研究表明,重视课堂环境布置的教师与不重视课堂环境的教师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业成绩会比较高。课堂环境的布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具体考虑,经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些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需要通过合理地摆放桌椅,形成一定的课堂讨论氛围;有些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集中精力注意听讲的课堂环境布置。合理的课堂环境布置在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上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课堂环境布置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等有重要意义。也有研究者发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与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之间成正相关。布置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积极促进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
2.课堂规则的制定
研究表明,在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里,教师明确制定出具体的、明确的、有用的课堂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则在教学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把课堂应该遵守的规则解释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这些规则,并最终自觉遵守课堂教学规则,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当优秀教师考虑采用哪种课堂管理策略时,必须考虑到要建立哪些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则。卡尼恩在一项研究中表明,当单个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行为不规矩时,教师所采取的惩罚或制止方式对全班的学生有影响,实验表明:教师的制止行为实际上伴随着对全班所有成员的影响。卡尼恩称之为“涟漪效应”[2]。爱文森和哈里斯强调了建立日常课堂教学规则的必要性,强调教会学生这些规则并使学生遵守这些规则是期待学生有良好表现的必要条件。布罗菲也证实了清晰明确的课堂规则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课堂教学管理规则是针对教学情境中如何管理学生的一套方法。许多课堂管理规则是由教师有意识选定的,他们以课堂规范的形式教给学生,这些规范明确禁止了某些活动,或者明确指令学生在某些时间内以某种形式完成某种活动任务。这些规范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学生也获得了最大的学习收获[3]。
二、有效课堂管理的要素
优秀的教师会建立师生互动的基本原则,并且会采取恰当的方法来阻止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并能够迅速解决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过程适时进行调整。有效的课堂管理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4]。
1.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有效课堂教学时间一般分为四种层次:分配时间、教学时间、投入时间、学业学习时间。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教师除了教学准备、设计、组织以及评价等环节之外,还要考虑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因此,课堂教学管理是保证各项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原则和策略,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2.学生要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5]:在这五个变量中,前三个决定学习一项任务的时间,后两个决定实际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投入时间和学业时间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学业时间指的是学生真正投入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即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积极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存在紧密关系。有研究表明,成功的课堂管理或者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是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的能力,即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大化地利用学习时间。有学者提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们能够凭借积极的组织和管理行为,营造促使学生最大化投入的学习环境”[6]。而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很好的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等待活动开始的时间、各个学习任务转化的时间、学生无所事事的时间、学生不专注于学习的时间最小化。
三、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成功实现了学生有效学习和身心发展及教师自身专业不断发展的系统的教的行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教学效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和行为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1.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有效管理的教师更多地依靠有效教学行为。有效的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环境规则将教学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管理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7]。优秀教师会使教学策略与管理密切配合,形成整体,使课堂运作顺利、秩序井然、富有成效。科尼恩早在1970年的研究中就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过渡上,都会表现得更出色。他们重视激发并维持学生注意力,尽力为学生安排个性化的、有趣的作业,并能凭借敏锐的观察力预测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潜在的问题。克里克山克则认为优秀教师具有卓越的管理专长,尤其在计划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方面,课堂管理能力较强[1]。“优秀教师在班级生活中,善于营造各种有助于学习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进对学习的内驱力。因而,良好的班级气氛不仅具有条理性、效率性的特征,还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8]。
2.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会影响课堂管理策略。这意味着,当教师计划课堂管理策略时,需要考虑想要哪种课堂环境,以及建立这种环境所需要的规则和惯例。此外,你必须学会如何使学生遵守规则,以及如何加强和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最后,你必须计划在不良行为确实产生时如何制止[1]。有研究者发现,高教学效能的教师比低教学效能的教师对学生更容易采取民主的态度。民主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因此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灵活地执行教学设计。伍尔福克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效能高的教师愿意使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并且教学效果越好;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认为学生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需要外部的奖励和严格的纪律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才能更好地维护教师的权威和地位。
四、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1.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秀的教师很注意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学生对一个事物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长时间做旁观者的活动。当前,很多教师仍然喜欢一言堂或者让一两个同学到黑板前解决问题,其他同学则无事可做,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分散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浪费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业投入时间,也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打开方便之门。如,有些同学会做一些小动作,在桌底下玩玩具或者想其他的事情。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更愿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积极参与的机会。尤其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独立的课堂学习时间要多得多。有效课堂管理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生执行或修改计划并不断努力来追求成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进度,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信他们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和被尊重的个体,教师就会营造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出现偏差时,教师也不会去一味地否定学生,纠正其错误,而更多的是强调每个学生的内在价值,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并通过积极的反馈来激发学生做得更好。这样,学生了解了教师的要求,也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律,教师也不必在课堂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的学习上。
2.保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节奏和流畅性
教师在一节课里避免被打断或放慢教学进度,即保持教学的紧凑性。在对教师进行访谈时,有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全身贯注地听讲,排除在教学中扰的因素。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连续不断地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流畅性指的是教学从一个活动向下一个活动过渡所花的时间要少,教学活动的过渡要自然,避免从一个主题向另一个毫无关系的主题过渡,表现在前后内容不一致、重复或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学活动要准备充分,避免中间停顿或准备下一个环节时用太多的时间,否则学生会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大力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是民办本科院校创出品牌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构建队伍健全、标准完善、调控有力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民办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当务之急。当前,大量民办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仍停留在督导听课、学生评教这一单一形式,且没有健全的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依据,总体上缺乏一个体系性的管理监控系统。从技术上来说,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质量管理监控仍处于人工状态,程序琐碎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日常管理,几乎无暇顾及内涵提升。人员和资源浪费严重,工作进程慢,容易出现人为的错漏,工作质量参差不齐,已难以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亟需通过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实现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本课题立足于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研究制订应用型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建立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已有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重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化运行,并尝试将云技术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为民办本科院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与系统保障,同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及成果应用为同类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计算方法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质量标准、主要观测点、分值和得分组成。校领导、校专家委员会、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学生信息员和学生可根据对项目的了解,按照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观测点逐一打分,并记录到数据库中。根据不同角色评价人的权重比例,计算该项目的最终评价分数。所有项目、所有角色人员评价结束后,由管理员点击“项目评价汇总”按钮,计算所有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校领导、校专家委员会、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可根据权限查阅相关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得分情况,并据此进行教学质量的调控。民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23个评价表组成,评价表的项目名称、可使用人员、评价结论的计算方法及评价时间,如表1所示。
三、教学评价项目及极限设计
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课题组初步确定本系统的主要人员和角色有系统管理员、校级领导、校专家委员会、院级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师、学生信息员、学生组成。以上人员和角色可以根据权限对专业建设、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以及12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查询,如表2所示。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编码设计
评价之前还需要把质量评价体系导入系统中,评价时调出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进行打分。在评价体系存入系统时,需要对各评分项目进行编号,对项目中的每项评分指标进行编号,以便后期统计、计算。本系统采用4段8位编号方法进行编号,表名:两位数字,如:01;一级指标:表名+两位数字,如0101;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编号+两位数字,如:010101;观测点:二级指标编号+两位数字,如:01010101。如表3所示。
五、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的设计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已有的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信息系统进行重构,依据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分模块、分层次建设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的全过程、全要素的信息化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统分四个模块建设,如图1所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分四个模块建设,如图1所示。
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叶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质量问题开始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我国也开始受到重视,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一个“瓶颈”问题。高等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直接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等教育质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在众多的研究文献中,有不同的界定。《教育大辞典》从一般意义上把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orgy。陈彬在《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指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及其产品能够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需求的能力和特征的总和”卿a当前国际上关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宜言》提出了以下获得广泛认同的观点:“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口州等等。这一定义较好地给出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面”释义。
2.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上述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维度的复合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者将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管理局面。借用陈彬在《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一书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概念的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体在一定的教育质量观的指导下,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计划、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质量计划、检查、控制和改进,以达到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独立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缺乏。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是以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的完善为前提的。长期以来,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给予了各种不同形式及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是,由于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单独设置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显得非常薄弱。我国所有的教育管理事务都是由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在这种情况下,质量形成过程与质量监控过程融为一体,其长处在于能够比较有效地进行协调,而最大的弊端就是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监控和保证不力。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许多部门负责,而实际又无机构负责。
2.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落后,质量意识不强。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学术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这就容易产生对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甚至错误判断。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把教育质量囿于教学领域,单纯地以教学水平来衡量,甚至单纯以高等学校的博士点、硕士点数目去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这样,就必然造成学校和社会“两张皮”,学校认为是需要的专业而社会不需要,学校教师认为是高质量的学生,社会不一定认为是高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落后所致。
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模糊,质量保障不利。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非常滞后,缺乏具体的可以实际操作和考核检验的质量标准,致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利。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任何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质量总是首先表现为从某种控制标准出发来评价目标或标准的达成度,没有标准空谈质量就无法得出质量高低的客观结论。虽然高等教育中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但总体而言,这些标准有些比较原则或过于笼统,而有些则是评价标准,不是质量标准。从逻辑上说,应该先有质量标准,再有质量评价的要求。没有质量标准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经验性评价,它不同程度地缺乏客观性、严密性和系统性。
4.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松懈,质量监督不够。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以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为前提。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虽然不能说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完全没有体现对质量控制与监督的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和严密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显得非常松懈,质量监督也软弱无力。有的高等教育机构缺乏起码的质量控制措施,导致教育质量的放任自流,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监督措施,例如停止招生以警告高等学校,但是,目前主要集中在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上,对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控制却无有效办法进行监督,特别是新办院校和新办专业的质量监督更是有待加强。
5.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尚未建立。教育质量评估是根据一定标准对教育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并改进教育工作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了不同形式的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并在少数教育机构开展了教育质量体系认证的试点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学校设置与管理的法规,并制定了有关教育评估工作的各种复杂的指标体系,但是,由于这种教育评估和认证并没有形成为科学规范的制度,且没有全面推广,因此,其影响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在业已开展的各种评估与认证活动中,综合性的评估要远多于专门以教育质量为主题的专项评估,许多评估和罕见的教育质量体系认证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作秀”的色彩,其实际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改进
1.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各级政府及教育机构内部独立设置负责教育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机构,作为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制度保证。我国应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之外设置相对独立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国家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教育质量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现状、原因和改进策略,制定有关教育质量管理的政策与规范,确定承担教育质量评估认证任务的教育质量评估、认证机构;负责评估人员的资质评审与资格认定,并颁发许可证;定期向社会公布一个国家、地区或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信息,并对公布的信息负责;从事教育质量管理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活动,并参与研究共同面临的重大教育质量问题等。委员会下设置专门的办事机构,以处理有关教育质量管理的日常事务。
2.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o}-。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质量观决定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反过来又影响质量观。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第一,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是一种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o}。整体性质量观要求人们以整体性观点,全方位地评价高等教育的优劣高下,立足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水平,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第二,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高等教育的趋势》指出“多样化是当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欢迎的趋势,应当全力支持。”第三,树立发展性的质量观。发展性质量观包括三重含义:一是以高等教育发展为核心,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质量观;二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三是质量观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不能固守僵化的发展观。第四,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既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基于此,研究者提出应“由学科质量观向适应性质量观转变”;“由‘合格’质量观向’合用’质量观转变”;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出切合社会所用的“合用”人才[6j26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