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8: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林学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2风景园林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情境教学法的表现方法可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语言描述、动作扮演和设问等来表达,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风景园林的专业特点,从三方面来讨论情境教学法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具体运用。
2.1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使用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创造出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不由自主地去思索、去探究。角色模拟的方式多样,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岗位、某一类人或某一操作程序等。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模拟业主,体会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普通使用者,体会设计中的功能是否“以人为本”,而不是仅仅传递了设计者的爱好。总之,模拟角色不仅让学生收获体验的快乐,还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并能较快地融入社会。如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专题模块,有广场设计、庭园设计和公园设计等。一般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设计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对设计具体内容一般不做规定,这样便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但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还存在着甲方(项目给出方),而作为乙方(设计方)在设计过程中需与甲方沟通,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满足甲方的要求。所以可以在几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来进行角色模拟,创设体验情境。如在庭园设计作业中设计别墅的屋顶花园。在做设计之前,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别墅的主人,并每人写一份项目委托书,将自己的要求与希望达到的效果写在任务书中。然后将全班同学的任务书打乱,再进行抽签,对抽到的任务书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期待其他同学将“自己”的花园做成怎样的效果,时常去看“乙方”的方案并与“乙方”交流;反之,作为设计者的“乙方”,同学们也能体会“甲方”的心情并乐意与“甲方”交流。任务书五花八门,设计方案多姿多彩。学生们也体会到了设计的过程不仅仅是设计构思的表达,还需要合作与沟通。
2.2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形象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通过实物、图片或视频等媒介,创设的形象情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的大学课堂,各式各样的图片和视频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因而,利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等教学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实物、图片或视频的罗列。对资料要进行精心地选取、剪裁与制作,甚至可以利用电脑技术对一些大尺度或抽象的场景具像化,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园林工程中园路工程教学时,学生们对园路施工的全过程不甚了解。因为人们时常见到的都是修好的路,即使将学生们带到施工现场,看到的也只是施工的部分程序。因为园路的各层如路基、基层、结合层及面层的铺设并不是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的,甚至有些层铺完后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铺设上一层,而学生们去现场跟踪施工全过程的概率又非常之低。那么可以将工人每一层的施工过程拍成视频,通过拼接,配上解说。而土方工程则可以制作动画演示把一座山头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土方是如何转移的。另外,实物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无可言喻的亲切感,除了视觉以外,还能带给人触觉和嗅觉等不一样的体验。如在教授建筑材料时,火山岩、花岗岩和大理石等通过图片也能辨认,但通过触摸实物则对重量和质感等有更直接的认识。
2.3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教师通过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激起学生们对“未知”的好奇,让学生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设置问题的优劣是取得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然要避免“过犹不及”,太难的问题会带给学生以挫败感而失去学习兴趣。恰当地问题应当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如在园林工程概预算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一个项目的施工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预算表,因计算程序繁琐,各种材料价目表冗长,若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疲于应付甚至相互抄袭。通过巧设问题:“甲方因资金方面等原因,需要在已有500万元预算的基础上,通过置换部分名贵树林、大苗木或高档铺装材料(基本不改变园林观赏效果的基础上)将预算造价控制在420万~450万元,并做出新的预算书。”因解决问题的方式灵活多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学情境,并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去探究哪些名贵树木可置换成观赏效果相当的普通树种,哪部分高档铺装材料可以用物廉价美的乡土材料代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简单地学会预算的程序与方法,还对材料的价格和特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另外与相关其它课程也自然的联系了起来。
3情境教学法需注意的事项
1.1.1学科教育水平低于学科实际发展的高度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广泛推动“园林城市”的建设,城镇化建设与生态区域建设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这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导向。然而,相对快速的风景园林发展而言,学科教育的发展是缓慢的。在社会进行空前规模的建设的同时,风景园林并未形成完善的系统,顶尖级人才的缺失和高级专业人员数量的不足,众多分支性学科各自为政,内部难以协调等因素,对专业教育的引导性大幅减弱。因此,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学科现实的发展水平。
1.1.2教学课程体系仍有待完善风景园林专业是一种多类知识复合运用的专业,对技术和理论的要求都很高。实践工程技术是为了将纸上的设计很好地付诸实际,落成实体。而理论创新是为了抽象研究空间等要素,从而得到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体验效果。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并未能很好的兼顾2者,多有顾此失彼。不同性质的学校,也缺少一定的整合。艺术类院校多重绘画表现,对于实际可行性和理论逻辑方面涉及较少;而建筑类院校过分看重规划管理和建筑,较少涉及植物造景,而农林院校正好相反。
1.2学校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国的城市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问题有:人口急剧膨胀,户外休闲空间非常缺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环境绿化方面的后期维护;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民族特色在环境建设中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有了新的态势。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交流,为园林建设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风景园林专业将为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提供了专业人才,也确定了未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
2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
2.1针对城市现状,开创专业新的领域结合目前中国城市设计的分工情况,风景园林专业弥补了建筑专业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空缺,能良好地协调2者的关系。对于实际问题,不能对西方案例照搬照抄,而既定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也并不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环境的实际状况。针对我国环境现状的特殊性,可以开创属于自己的专心新领域进行研究,对症下药,能更加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将成为这一方向研究的带头人。
2.2挖掘民族特色,保留传统文化面对洋文化入侵和千城一面的现状,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不仅因为民族特色是我们独有的标志,也因为传统文化有着足够的智慧来支持我们现代的建设。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有足够的资源和条件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让莘莘学子在最初接触景观行业时就有这样的意识,代代传承,便能逐渐找回当初缺失的文化特色,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象征。这一点,除了在专业本身得到长足的运用和发展,还能对完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3规划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从细节处解决问题风景园林专业的运用需要很多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除了要培养规划设计类的人才,还要鼓励以专业技术来解决风景园林设计实际问题的人才。比如,生物科学技术能扩大植物季相搭配的选择范围,材料与工程技术能解决水池渗漏等问题,激光技术能丰富夜晚景观。不同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参与,能极大地丰富景观内容,能从一些细节提升观赏价值。在学校中,不同专业的沟通交流,某一个技术方向的景观研究,都对景观本身的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1.2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园林专业的许多实训需要在户外进行,更多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受力。
1.3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3.1研究内容。探索园林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师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行任务驱动;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机会;压缩课堂知识,开发技能动手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辅助制图设备和园林植物资源,提高学生的插花、标本、园林图纸等制作能力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能力。
3.2研究目标。筛选有效的园林教学方法和措施;调查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4研究思路与方法
4.1研究思路。针对园林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实人普查、个案分析、现场考核、常规考试、专家考评等方法,统筹各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改革方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等,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时间、创建工作室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此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4.2研究方法
4.2.1普查法。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施各种实践教学,并调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
4.2.2成绩统计。采集相关学生的期末各科专业课试卷成绩、国家技能鉴定机构鉴定成绩、实训成绩、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插花技能大赛成绩及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成绩,比对各类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3归纳总结。对试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5讨论
5.1提高园林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开拓师生专业视野,增加动手机会。我们的经验是:多看长见识,多练长本事。经过调查,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不低于60%。
5.2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经研究,动手练习结合相应的考核,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任何教学效果的取得都是各项措施及各学科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协调参观、实训、室内练习、参赛等不同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参观识别是前提,规划设计、插花制作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览是对学习成果的显现形式。参观识别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修养;通过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群体。园林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普及园林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参赛是一种激励策略,少数人获奖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6课题研究价值
6.1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课题的参与,教师收获的不只是显性成果,重要的是理念更新了,思路更加活跃,教学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研究积累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轨迹,通过研究,锻炼了教师的毅力、观察力、思考力、组织力、写作力等诸多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6.2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大量教学植物标本,为园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外,开展一项课题,多门课程受益。课题试验地成为《花卉栽培》、《园林苗圃》、《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并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老师结合所授课程,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关的课件,实现了成果和经验的共享;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建立了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验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与理论教学协调一致[1-4]。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办学5年来,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
1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1调整教学计划,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为了加强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徐州工程学院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套教学计划,这2套计划在纵向上相互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实践教学学时数占到教学总学时的35.8%以上,教学方式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对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等则将课堂设在园林施工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此将相关课程安排到每学年的第2个学期,主要内容讲授时,正值植物生长发育期,学生可亲眼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点等。
1.2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对园林专业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多媒体教学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地将知识点呈现给同学们,学生较易接受,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现场教学能提供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机会,使他们对各种景观树木、花卉、园林设计形式、养护方法等有更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产实际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实例教学通过重现典型园林规划设计实例,师生共同讨论、剖析,可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讲座能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紧扣主题,因势利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加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有了稳定的训练基地就能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强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目前,已建成园林植物标本室1个,园林画室1间,苗圃3333.35m2,玻璃花房666.67m2,温室大棚250m2,基本满足了园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园林专业实践性强,学生只有见多识广,思路才能开阔。在近几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在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积极广开门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的机会,也为学生开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就业方向和渠道。目前,已有徐州市园林设计院、徐州市快哉亭公园、徐州市戏马台管理处、徐州市燕子楼公园管理处、徐州市彭祖园、徐州市淮海生态健康科学研究所、徐州九州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徐州馨园植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市天元园林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江苏省华东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徐州市泉山区苑美花卉园艺场、张家港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徐州市驮篮山生态园等13家单位已正式挂牌成为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徐州工程学院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水平。
1.4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
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园林局、徐州市城市绿化管理站、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徐州市九洲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徐州森益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有合作科研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支持、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地实践训练,在获得教师具体指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还先后组织学生成立了“徐州园林植物物候观测站”、“徐州工程学院花卉协会”,指导2005级园林专业学生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并有2个获得资助;组织学生参加了“徐州铁路林场200km铁路沿线园林植物调查”、“云龙湖、骆马湖生态建设研究”等课题,连续举办了2届院级园林规划设计大赛、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1.5改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以外,还采取口试、实训、调研、课堂评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园林工程设计》课程以小组设计的小型园林工程实物作为考试成绩的重要参照因素;《花卉艺术学》以学生制作的压花和插花作品作为最终成绩,并在全校展出;《园林规划设计》以学生设计的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作为最终成绩。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面谈、正式作业、课外调研、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使考试真正起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功能。通过这些措施和做法,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考试体系,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规范了教学管理,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教学改革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极大发挥。
1.6为师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
徐州工程学院自2006年成立至今,先后多次组织师生到外地参观学习,如新沂骆马湖、马陵山,苏州拙政园、金鸡湖公园、白塘植物园、盘门公园,安徽皇藏峪,南京总统府、紫金山,扬州个园、瘦西湖,上海世博会等。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1.7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毕业实习效果,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同时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徐州工程学院实行了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学院与一些园林企业联合办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协议及学生工作表现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校与企业共同安排实习教师定期组织检查和交流实习情况,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作出综合评价。经过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许多学生通过实习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还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样,学院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多建立实习基地的任务,教师充实了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完成了增强实践性教学的任务,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做到了“三全其美”。
2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徐州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改革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校外实习基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学生实习不能全部统一安排,尤其毕业实习时,部分学生需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许多课程实习受季节及现场安排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与教学进度安排不一致的现象;认识实习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苗圃、温室花房、附近公园、景点等现场授课学习,由于学生较多、教师少,通常是一个任课教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同时进行,人多嘈杂,整个授课过程只有紧跟老师周围的部分同学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课程设计由1名任课教师指导1个班的几十个学生,由于精力有限,教师不能将设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再加上设计时间短,导致设计创新不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及设计中,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
3加强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积极学习先进院校的实践教学经验,拓宽实践教学设思路,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过各种渠道,继续积极与相关单位如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园林施工公司等联系,增加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在立足徐州本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市外、省外拓展,力争通过3~5年时间,再建10~15个设新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二是以“产教研结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与各实习基地之间的联系,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顶岗工作,直接参与这些单位的科技研发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在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聘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四是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蔡晓华.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153-154.
2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的关键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各学科之间不断渗透融合,医学科学越来越重视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社会性,对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医学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医学生的整体观、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紧密围绕培养现代化医学人才的宗旨,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重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联系。虽然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为医学课程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但推行课程体系改革还需要抓住潜在的关键点。医学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疾病的认知过程从根本上影响着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变过去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问题。同时现代教育观念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因此,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重视教育的过程,变革教学机构,实现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创造崭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2.1教学组织机构的变革课程改革推动着学校组织进行变革。教学组织机构的重构是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包括目标的重构、结构的调整、文化的新生。首先,需要重新诠释教学理念,调整课程目标(包括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当遵从认知学习的程序,注重逻辑性,逐层推进。教学组织的结构也应当按照认知程序进行必要的重组,以便后期进行课程整合。譬如,基础医学可以整合成形态、功能、代谢三个教学与实验中心,以教学组替代原来的教研室,归各自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的变革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而是要赋予新的重组体灵魂,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重组。当然,组织的革新总是会带来新生的文化,对各种文化要予以包容,注意甄别,保持自觉和内省。
2.2课程的整合与优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顿悟”,认为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这种学习理论和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是比较接近的。然而,是否发生“顿悟”是不可预测的,但可以通过整合和优化医学课程体系使其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首先,可以将医学课程体系划分为临床前期课程和临床课程。课程的整合包括横向及纵向整合两方面。横向整合局限于基础或临床内部;纵向整合则是要实现基础教育中有临床,临床教育中有基础。整合后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临床表现为主线(Case-BasedLearning,CBL)、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整体观,既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要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课程的优化以提高医学生素质为目标,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提倡启发式教学。在临床前期教育阶段就组建导师负责制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改革课程管理模式,调整学时分配,增加自习、实验和见习时间。调整评价体系,实行等级学分制,在学分制基础上划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级别。考核注重过程,以平时成绩为主,形式多样化(如作业、报告、实验等)。
2.3构建结构、功能及疾病整合联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机构重组、课程整合优化后,课程改革的物理形态已基本完成。接下来,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组织有关教学单元,以器官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疾病为主线集体备课,按人的认知学习过程组织教学,这样可以加强临床前期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联系,便于发现其中的关键联接点,有利于学习的迁移。需注意的是,集体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组内,还要实现跨教学组讨论,特别是需要临床前期教学组与临床教学组的交流。集中教学人员以对疾病的认知过程为主线,分系统讨论并确定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方法、实验见习教学方法、PBL教学方法、完善试题库建设等。讨论过程中应当重视其它教学组成员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教学思路清晰,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对疾病认知过程的关键点,帮助学生在这些关键点上展开思考,实现“顿悟”。教学内容要注意前后呼应,密切联系基础与临床。多媒体课件中应尽可能加入更多的动态图景和影像资料,以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教学方法多样,增加实验见习的学时比重,重视情境模拟、现场体验。除此之外,每门课程可以准备体现专业特色、高度整合的教学讲义并发放给学生使用,讲义既要有主体部分,又要有可延伸之处;既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提供系列参考书目(包括教材)便于学生自学。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风景园林专业在国外的高等院校是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在我国,风景园林依附于传统园林,固有的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风景园林的创造,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理念有待改革。固有的园林设计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其设计着重体现观赏性,往往缺乏对学生生态设计方面的培养。近年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原因,园林专业的教育往往缺乏真实性和规范性。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必须度过实习阶段才可以独立工作。国外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毕业后就可以独立工作,成为较专业的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滞后
目前,各大院校已经把风景园林专业确定为工学学科,从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成为工学学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农林院校以园艺为主,工科院校以城市规划为主,造成课程安排不统一。一些院校的园林专业注重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实践,使专业课与实践课具有不合理性。理论与实践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教学改革滞后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要求。
二、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1.创新教学理念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的当务之急是创新教学观念,将专业观念从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从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以培养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培养专业设计师,以适应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积累风景园林的设计经验,建立风景与设计相互协调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创新,规范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专业教学体系,以职业制度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且应该具备基础牢固、知识面广、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只有这样,其才能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专业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
各大院校在创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要实现教学规模的扩展,就必须引进城市园林绿化、大地景观规划和传统园林学三个领域的知识。这三个领域知识包括了环境科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社会学、艺术测绘、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使学生接受最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深化教学改革,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秉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积极运用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借鉴国外风景园林设计课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拓展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授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