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6: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桩筏基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内的设计教育呈飞速发展趋势,社会经济需要设计教育的大步跟上,创造本土品牌需要设计教育合理结合传统设计教育与现代观感的设计教育。我们在赞叹速度带来的各种丰富便利时,也应该感受到面临的某些问题与困难,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在现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的全球环境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怎样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扬本土设计艺术,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设计领域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抛弃原有的艺术文化,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在学习西方设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发展国内设计艺术,在现代感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近些年来,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学院和学生为了尽快进行专业实践,专业设计课有提早进入低年级阶段班级的现象,这个调整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统装饰基础课程来说,相应地裁剪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会使设计思维的形成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WWW.133229.COM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工业设计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设计,也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多元化创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适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优秀设计。
一、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
传统装饰基础是对具体的物象中体悟,是对原有物象进行再创造,是连接具象与抽象设计的纽带,它既具有现实自然形态丰富的一面,又具有创作中形成的或繁琐或简洁的风格,把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有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在装饰基础的训练中,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抽象的变形,相应地拓宽设计思路,掌握具象事物的最重要特征,掌握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思维链接,运用现代的设计形式,进行图像化的形式设计,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具有人性化的一面。装饰基础课需要运用提炼、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艺术形象。如果缺少了从自然形态到创作这一环,相应地就减弱了对事物的深入观察。毕加索对“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也是在对具象事物的观察和形式构造的探索中创作,“牛”的系列形象展示了从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种变体。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的一段话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自然只有在貌似艺术的时候才显得美,艺术也只有使人知其为艺术而又貌似自然才显得美。”可见,对自然形象的探索一直以来是形式美感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传统无法跟上现代设计的思维,其实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在传统装饰艺术中也一样存在,清代的笪重光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其实就是构成艺术美。“一以当十”、“似与不似之间”,这些传统装饰基础中常用的手法一样用于现在的构成设计中。装饰基础课程的训练内容来源于生活,对设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西方简洁主义的艺术冲击,工业化产品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设计,设计是为市场和社会服务,和经济、生活紧密相连,脱离生活只讲究形式的设计难免让人感觉华丽的虚构,一个脱离了本土文化的设计无特色可言,一个没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也无优势可言,装饰基础课程的削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装饰艺术的熏陶,在设计教育中,我们现在不是寻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模式只会使设计的路子走得越来越窄,豪无创新的可能,只有发展自己的特色,掌握基础设计步骤,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在加强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熟悉本国的传统艺术设计中比较外来先进文化,才能拓宽思路,一方面继续提升本国的传统设计,一方面在激烈竞争中为本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在《2007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上的发言中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二、装饰基础的多元造型手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名词,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装饰基础课作为创作的基础训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各种材质的表现,对各种传统装饰艺术的多元化造型手法进行研究,在图形设计、色彩感觉、构图设想、材质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探索的可能,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创意需要有这种发散性思维,这能启发在思考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在探索中找到更切实的表现方式,更好地在现代设计中把握创新。
从图形设计上来说,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从现实物象中提炼、概括,是对物象经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在观察中寻找切入点,从这些不同的切入点可以得出不同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多元化的造型手法,作多方位的图形设计变形,这就要求对观察对象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进行剖析深入,再进行延展,激发联想,而创意行为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创意行为需要突破普通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有深入的观察,作多方位的思维,才能有合理的异于常人的创意。创意并非是无物可据,无形自来,创意行为的思维训练中,观察是创造性技法之一,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审美,也就没有艺术可言,创意的行为起始于设计的初步,装饰基础设计的这种仔细观察多方位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创意的迸发。
从色彩感觉来说,装饰基础包括研究各种色彩对人类情感的作用,而各种场所、日用品、大到城市建筑色彩的整体规划,都同色彩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对色彩的喜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创意行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色彩感觉,那就忽略了人类的感情。装饰基础研究的是人类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图形财富,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性色彩,这对掌握不同人群的色彩感情有着很好的探索。
构图设想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一环,装饰基础设计所涉及的图形中,无论对单独的图形还是绘于各种材质上组合的图形等,都对构图作了细致的考虑。在现阶段的装饰基础课程中,并非是要抱着原有的传统内容不放,而是力求在符合现代设计思维的创作中设想,所思考的内容可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把传统的精华融合于现代设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产业实现价值创新,分析具象造型艺术构图设想的三个必要环节——观察、研究自然;抽象、概括自然;引申、表现自然。这三个环节都是在发展的模式下进行,根据现有的内容通过构图设想进行新的思维来实现创新。
艺术的实用性是传统装饰艺术固有的内容,各种图形在材质应用上达到新的视觉感受。装饰基础设计来源于现实中的物象,通过一定的装饰手法对现有的物象进行设计变形,再通过各种材质表现,使图形在材质上达到观赏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并对图形作适合于某种材质的考虑。装饰基础设计在材质应用的练习上对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也唯有在实用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突破。在当今创意时代,具有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材质上的应用教学,无疑使装饰基础设计能够尝试更好地与现代产业接轨。通过装饰基础的模拟教学,把设计与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传统艺术产业的延伸,又可以为现有的产业拓展发展空间,使创意产业成为可能。
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经济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迫使设计教育切实了解市场所需,只有跟市场结合,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产品,才有可能闯出自己的市场,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我们的定位,传统的装饰艺术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使装饰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创意产业。
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关注美感设计,包括对生活形态的理解、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装饰基础设计是从生活形态中,通过观察事物内部外部结构,进行多种思维变化创作,它是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思维训练方式,是对同一物体进行多种变化可能的探索,是对物象进行重新构想,或简洁或繁复,它的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也能够和现代设计中思维的形式训练结合。
当然传统装饰基础课从现代设计观中来看,思路上也有陈旧的一面,以往有重技法轻创新、重平面效果轻材质塑造等的现象,我们只有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大环境中完善装饰基础,才能让传统装饰艺术更上一个台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2001。
[2]蔡军:“设计·策略·教育——中国工业设计的思考”,《美术观察》,1998.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increasing, pile foundation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pile foundation is also related to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buildings, therefore,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each link in the project, the only way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pile foundation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solutions made by research.
Key words: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U74
桩基的实用与选择不允许地基有过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或其他重要建筑物。重型工业厂房和荷载过大的建筑物,如仓库、粮仓等。对烟囱、输电塔等高耸高结构建筑物, 宜采用桩基以承受较大的上拔力和水平力,或用以防止结构物的倾斜。对精密或大型的设备基础,需要减小基础振动、减弱基础振动对结构的影响,或应控制基础沉降和沉降速率。软弱地基或某些特殊性土上的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或以桩基作为地震区结构抗震措施。当地基上部软弱而下部太深处埋藏有坚实地层时,最宜采用桩基。如果软弱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良好地层,则应考虑桩基的沉降等问题;通过较好土层而将荷载传到下卧软弱层,则反而使桩基沉降增加。总之,桩基设计应该注意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这两项基本要求。在工程实践中,由于设计或施工方面的原因,致使桩基不合要求,甚至酿成重大事故者已非罕见。因此,做好地 基勘察,慎重选择方案,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也是桩基工程施工必须遵循的准则。
二、桩的施工方法
1、预制桩的施工
1.1锤击法。桩基施工中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沉桩方法。以锤的冲击能量克服土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到预定深度。一般适用于硬塑、软塑粘性土。用于砂土或碎石土有困难时,可辅以钻孔法及水冲法。常用桩锤有蒸汽锤、柴油锤(见打桩机)。
1.2振动法。振动法沉桩是以大功率的电动激振器产生频率为700~900次/分钟的振动,克服土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入土中。
1.3压入法。压入法沉桩具有无噪声、无震动、成本低等优点,常用压桩机有80吨及120吨两种。压桩需借助设备自重及配重,经过传动机构加压把桩压入土中,故仅用于软土地基。
1.4射水法。锤击、振动两种沉桩方法的辅助方法。施工时利用高压水泵,产生高速射流,破坏或减小土的阻力,使锤击或振动更易将桩沉入土中。射水法多适用于砂土或碎石土中,使用时需控制水冲深度。
2、灌注桩的施工
主要工序是成孔及灌注混凝土。成孔可分为套管成孔、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及爆扩成孔四类。
2.1套管成孔灌注桩。将带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尖或活瓣桩尖的套管用锤击法或振动法沉入土中挤土成孔。在管中灌注混凝土后,边振动边将套管拔出,同时混凝土得到振实,在土中成圆柱桩体。套管成孔灌注桩适用于软土地基,不受地下水位影响。由于套管灌注桩在淤泥中成孔,有时会出现缩颈和断裂,施工时要严格掌握操作顺序、灌注混凝土量和拔管时间,必要时可二次沉管、复打予以补救。
2.2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用螺旋钻成孔,不需泥浆护壁,孔壁自立,孔径不变。经清底放入钢筋骨架后灌注混凝土,用混凝土振捣器振实。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质较好的粘性土及砂土。
随着“绿卡工程”的实施,北京邮政储蓄网点现已全部联网,开通近200台自动柜员机,并与全国2500多个市、县的3万多个邮政储蓄网点实现了活期储蓄异地通存通取,绿卡网络已成为现阶段全国金融系统中最大的异地通存通兑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
邮政储蓄金融业务
北京邮政储蓄的用户在邮政储蓄网点办理个人储蓄业务,品种和利率与其他商业银行完全相同。办理活期储蓄的用户还可以在全国各地任意邮政储蓄网点通存通取,持邮政绿卡银联卡可在全国各联网城市和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五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银联标志的ATM、POS机上提款、消费,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储蓄服务,不断拓展业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如今,邮政储蓄不仅可以办理各种储蓄业务,而且还可以办理许多代收付业务,正所谓“进一家门,办多件事”。
养老金北京邮局充分发挥邮政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邮政储蓄全国通存通取、邮政汇兑网络遍及城乡的独有优势,为方便广大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开办此项业务。本市离退休人员可在任意一个邮政储蓄联网点领取养老金,住在外地的离退休人员,邮局将通过邮政汇款的方式发放。
工资只要您所在单位已经委托邮政储蓄工资,那您就可以拿存折或绿卡在全市任意一个邮政储蓄联网点领取工资,还可以持绿卡在ATM上取款,结余部分则留在帐户中生息。如果您是单位的财务人员,将更能体会到这项业务的方便,每月发工资前只要把工资磁盘和支票交给邮局即可,比以前发现金的方式更方便、安全,也为您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住房公积金此项业务由申请支取住房公积金的个人向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供在北京市邮政储蓄网点开立的活期结算帐户,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将待支取款项划拨至邮局后,邮局将根据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供的账号把款项直接存入您的账户。
代收长、市话费是北京邮政储蓄与中国网通北京市分公司推出的一项业务,用户可以在邮政储蓄代收点交纳市区、郊区和小灵通电话费。邮政储蓄代收点全月收费,但要按规定收取滞纳金。
代收移动、联通手机电话费是北京邮政与北京移动公司、北京联通公司共同推出的一项业务。用户可以在邮政储蓄代收点交费。邮政储蓄对移动用户除每月2日外全月收费,对联通用户全月收费。
代收有线电视费已经在邮政储蓄开立活期储蓄账户的用户,按照要求填好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发放的《银行缴费登记表》后,持《登记表》及有效身份证件到就近的邮政储蓄联网点办理相关缴费手续。邮政储蓄将每月自动从此账户中扣除有线电视服务费。还没有活期账户的用户先到邮政储蓄联网点开立活期结算账户即可办理相关缴费手续。
代收水费业务是邮政储蓄为方便市民,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收取自来水和污水费用。用户只需持自来水公司开据的缴费单到邮局的储蓄台和邮政台缴纳费用即可。
代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费为了解除自考考生因为学习或工作忙而忘记了考试报名的苦恼,北京邮政储蓄推出了代收高教自考报名费服务。自考考生在邮局开设一个活期结算账户,然后通过拨打11185电话就可以完成整个报名、缴费和查询工作。自考考生也可到邮局的储蓄台采用现金交费的方式实现报考工作。
代收燃气费是邮储网点为北京市燃气集团总公司收取天燃气费用的业务。用户持燃气集团销售公司开据的《燃气缴费通知单》到储蓄台或邮政台即可办理天燃气的缴费。
代缴个人医疗保险费是指北京市个人委托存档人员通过邮政储蓄方式缴纳医疗保险费用。委托邮政储蓄办理个人缴纳医疗保险业务的参保人员,凭借身份证件(18位身份证号)到任何一家开办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同时可申请邮政储蓄绿卡。邮政储蓄可按照委托人选择的缴费周期,按月、季、半年、全年为用户代扣其医疗保险费。该业务将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在全市邮政储蓄网点受理。
短信充值是通过移动电话短信的方式为手机充值的一项业务。此业务只要在邮储网点开立活期结算账户并签定《自助服务协议书》,就可以为神州行、如意通、动感地带等进行自助充值。
市政交通一卡通是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广的一项便民政策。北京邮储为了响应市政府的号召、方便北京市市民,已经在北京市的55个邮储网点开办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售卡与充值业务。
联名卡业务是邮政储蓄顺应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一项重头业务。目前已经与e龙公司、北京晚报汽车俱乐部等多家企业联名合作,推出了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联名卡,并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代售、代兑国债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购买、兑付国债,北京邮局根据国债的不同情况,在邮政储蓄网点发行、兑付国债业务,您可以按照邮政储蓄的公告到邮政储蓄网点办理。
代收学杂费本着“全社会都来培养下一代”的宗旨,邮政储蓄与中小学校合作,在学校设立红领巾储蓄站,同学们通过自己模拟办理储蓄业务,既锻炼了自理自立的能力,增长知识,又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邮政储蓄通过为学校代收学杂费,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也使学生们养成计划生活的好习惯,例如海淀区邮局、东区邮局分别为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政治干部管理大学、北京艺术学校等多家大中院校连续几年代收学杂费,校方均对邮政储蓄的服务深感满意。今年,邮政储蓄将在全市学校开展“校园工程”活动,为更多的学校提供代收学杂费等服务。
邮政汇款是邮政的一项传统业务,历史悠远。经过市场的考验,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邮政汇款又侵入了新的技术含量,目前邮政汇款包括电子汇款、西联汇款、国际汇款、礼仪汇款和入账汇款,其特点是快捷、灵活、价格优惠,为大众提供了一条真正的绿色通道。
广发银行信用卡还款是与广发银行合作为其个人本地人民币卡(贷记卡)持卡用户提供还款的服务。该项业务加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使双方利用自身优势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渠道。
业务服务渠道与技术支撑
作为一家准金融服务企业,为了使用户得到更优质的服务,北京邮政储蓄为客户提供了多种服务渠道供其选择使用,其中包括:营业柜台、ATM(自动提款机)、补登折机、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电话/网上银行、POS机、支付网关、短信平台等。
ATM(自动柜员机)取款持卡人既可在邮政储蓄的ATM上取款,也可在具有“银联”标识的任何一台ATM上取款。
商户POS刷卡消费为方便用户使用,用户在消费时无需使用现金,只要在具有“银联”标识的任何一家商户均可实现刷卡消费功能。
境外使用绿卡银联卡用户可以在韩国、新加坡、泰国、香港和澳门五个国家和地区具有银联标志的ATM上直接提取当地货币,或在POS上按照当地货币金额进行刷卡消费,账户自动按照等值人民币进行扣减。
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手段,以其方便、高效、安全的服务特点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在邮政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上用户可持邮政绿卡缴纳电话费、手机费、查询帐户余额。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还为用户提供了补登存折的服务。
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是随心随意、随时随地、安全可靠的现代交易方式。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只需用户到邮储网点签定《自助服务协议书》,即可拨打185-6或登录网站尽可享受到北京邮储提供的各项自助服务。
支付网关目前在支付网关上可为雅方公司的零售经销商提供在网上支付的功能。用户通过登陆邮政网站进行网上支付的申请及支付功能。
短信平台开展手机短信业务是基于邮政传统业务,利用移动网络平台开发的新邮政服务。目前,用户可通过短信平台办理汇款的到达通知服务、邮政储蓄帐户余额变动通知服务。
北京邮政储蓄众多的服务渠道依赖于北京邮政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999年,为处理中间业务专门搭建了“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主机系统”,系统具有处理能力强,与外部系统对接接口配置灵活、安全可靠的特性。2004年,北京邮政储蓄主机系统与全国各地的邮政储蓄主机系统一起,进行第四次系统升级。两套系统平行搭建,相互进行数据访问,即可提高各自的处理能力,又方便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TK26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汽轮机在安装过程中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其震动超出规定的标准,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汽轮机生产过程当中自身工艺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在机器运输的途中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导致转子受到碰撞而发生变形等。但是在众多引起汽轮机震动的原因当中,主要还是出现在进行安装的过程当中,没有做好相应的安装工作。汽轮机的安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分为多个安装步骤,任何一个安装步骤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汽轮机震动。汽轮发电机组作为重要的发电动力设备,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或者准备不足以及相关技术缺陷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安装前基础的准备
安装前基础的准备主要是考虑垫铁的布置,另外也要考虑基础划线。以华能伊敏三期5# 机为例,该机组的制造厂配备有专用的可调垫铁,此类型机组采用的不是非铸铁台板而是钢台板,由于钢台板的刚性差,厚度只有86mm,较薄,所以容易有间隙在汽缸和台板之间产生,需要打紧垫铁,凭借垫铁吃力来消除汽缸和台板之间的间隙。根据实际情况在台板就位前对窄垫铁的数量进行适当的增加,同时加工部分螺旋千斤顶,以便于在低压缸台板和各轴承台板中难以消除台板间隙的地方使用,除了要考虑垫铁数量和位置是否合理外,还要对从台板外边调整内部垫铁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基础的合格是安装汽轮机的首要前提。基础对于汽轮机的安装乃至日后的使用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施工之前要按照相关的设计图纸来进行基础的施工工作。要确保基础能够达到规定的强度要求,防止出现不规则沉降,防止机组安装完之后,由于自重而导致沉降。在安装的过程当中,如果基础出现了不均匀沉降,那么就会使台板地下出现空缺, 从而导致汽轮机运行过程中产生震动,这种原因导致的震动往往随着汽轮机载荷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三、安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汽轮机基础浇灌
如果横向锚固板凸出部分与汽缸间隙太小, 不能满足机组运行时汽缸膨胀要求,则需要重新把汽缸吊开,用手工打磨锚固板凸出部分,使汽缸与锚固板间膨胀间隙增大到规定的要求。这样不但工序复杂,工作量增大,而且要多耽误时间。前轴承座台板和支架及低压缸台板的地脚螺栓规格是不同的,这些地脚螺栓都要进行预制作。地脚螺栓的厚螺母在下,薄螺母在上,下部厚螺母应有防松脱措施。前箱台板地脚螺栓是闷头的,其预留标高不能超过台板面,否则前轴承座就位在台板上时,会被地脚螺栓顶住。直埋件的中心是严格控制的参数, 偏差不能大于±2mm。低压缸及各箱锚固板预埋时控制的参数有中心、标高、垂直度和偏斜度,并且垂直度和偏斜度是严格控制的参数。因为锚固板与汽缸间是“L”形垫片,“ L”形垫片与锚固板和汽缸间的膨胀间隙只有0.05mm,如果垂直度或偏斜度偏差大,会给以后的安装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台板的检查就位及垫块的准备
在安装的过程中不需要研磨台板的接触面, 而只检查台板与汽缸或轴承之间的间隙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检查合格后用吊车吊装就位在基础上,放上轴承座上紧地脚螺栓,然后依靠人工打紧垫铁来消除间隙。通常台板就位调整是利用位于基础上的可调垫铁来完成的,必要时还要在可调垫铁与基础之间增设平垫铁。一般要求安装垫铁位置的基础应凿平,同时垫铁上的负荷以及相邻两块垫铁的距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控制。除了垫铁的位置、数量要合理外,还要考虑从台板外边调整内部垫铁的可行性。
3、机组轴系的找正
由于落地式轴承可先进行整个轴系找正后再进行汽缸组合,在排气装置组合的过程中进行轴系找正,所以为了缩短安装工期,一般在轴承箱和轴承的初步找正后进行整个汽轮机组的寻找正轴系工作。找正时以各轴承标高为基准2 号抵押转子的前后轴颈扬度值相等而方向相反。这里要特别注意1 号低压转子、高中压转子、发电机转子及励磁机转子的轴颈扬度,这些是个对轮中心及张口是否合格的保障。因为高中压缸的重量会对低压转子轴颈扬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一般情况下高中压缸未就位前应使低压转子调阀端轴颈扬度数值比电机端大1格-2 格。安装阶段中数据可能会有略微的变化,在轴系找正中当全实缸状态和半实缸状态有差别时应以全实缸状态为准,在汽缸试扣大盖时进行全实缸的轴系找正复查工作。
4、汽缸及缸内部件中心找正
为了确保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应该根据相应的设计图纸来对汽缸内部以及外缸进行找正, 确保转子于隔板的中心能够重合。一旦不能够使汽缸的内部和外部的中心保持重合那么由于空间分布不均匀, 导致空间内部的蒸汽在泄露的时候不均匀,导致震动。安装过程当中机组处于冷却的状态,而机组一旦运行,随着温度的升高,势必会产生膨胀,从而使汽缸的中心出现变动。因此在安装的过程当中要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转子和汽缸之间的偏离。
5、通流间隙的测量与调整
机组隔板的组成为高压、中压、低压隔板,高压隔板、中压隔板分别镶嵌在高压和中压隔板套上。而低压隔板的镶嵌较复杂,电端1 级-3级隔板镶嵌在电端隔板套上、调端1 级-2 级隔板镶嵌在调端隔板套上,其余低压镶嵌在低压1 号、2 号内缸上,且不可单独取出。一般来说轴向通流间隙不是调整的关键,但是由于这些尺寸在厂内总装时往往只作初步调整,所以现场调整成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场检验我们采用的是滚橡皮膏法。如果径向汽封间隙大,我们只要在汽封被弧处铆点即可;但是如果径向汽封间隙较小,那么要打磨两隔板间的间隙难度就要大了。
滑销系统间隙调整:汽轮机在正常条件下运行时, 缸体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热膨胀较大,同时,由于高中、低压缸分段布置,温差也较大。为保证汽机在热态能自由膨胀、在冷态能自由收缩,缸体中心与转子中心不产生偏移, 汽机缸体上设计了很多滑销,以引导整个机组按预定方向自由膨胀或收缩, 保证汽轮机动、静部分中心位置及各处间隙在膨胀过程中均能满足要求,以达到稳定。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必须保证销与销槽间隙在设计范围内,滑动面的光滑平整。
6、机组汽缸扣盖
由于机组安装工程巨大,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在汽缸扣盖之前应进行试扣盖,试扣盖一般安排在全实缸轴系找中心时一同进行。在汽缸安装全部完成并记录齐全后,可以提交申请,实行扣盖。在扣盖前应把所有技术资料核准一遍,提前做好扣盖的准备。在试扣盖中应准备有充足的工具及各部位螺栓以便汽机两侧多组人员同时施工,节省时间。高中压内外缸、低压内缸水平中分面大于M72 的螺栓均需要热紧,而由于螺栓热紧用的加热棒功率受到限制引起的爆管现象非常严重,应特别注意。
四、结论
发电厂汽轮机的安装涉及到多个工序, 安装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在安装过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机组的震动。因此在安装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图纸来进行安装,不能够随意的进行更改。同时还要做好安装过程中的工艺质量管理工作, 从而确保每个环节都不会出现问题。相关的安装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安装水平,确保汽轮机能够正常的运作。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2]据艾媒咨询的《2012—2013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000多款移动医疗App,主要提供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以及查询专业信息等服务。[3]
1.1社会需求为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自身健康,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形势面前,在不能随时、及时就医诊查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民众亟需一个更方便的“随身”医生,而移动医疗App的产生正好大大满足了民众的此种需求。随着民众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民众并不满意过长的排队时间与挂号就诊周期,而一般能快速诊断出自身病症并使自己获得有效指导的移动医疗App,却让民众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作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者——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之,快速发达的网络也成为移动医疗APP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的快速发展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
1.2移动医疗APP优势突出促进其自身发展
据2012年底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显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全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特点使得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正是因为移动医疗的“移动性”,它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医疗资源的不平衡这个问题。这些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与健康,大大满足了应用者身心的双重需要。[i]
目前中国医疗健康类APP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其一,是类似于“就医助理APP”来专门为看病就医而服务的;其二,由企业推出的针对普通大众的医疗APP,为大众提供健康建议或一定的标准以供参考;其三,是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和眼科或牙科等细分领域等类别产品。[ii]
就其功能而言,一些应用APP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饮食专家、健康教练和专属医生等多个角色,一方面这有利于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快速反应。例如一些医疗APP在签约的用户和医生之间建立互动渠道,患者可通过参照APP上的人体模型享受远程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药店、保健所等医疗场所的工作效率,在医患的“交互作用”下,进而有效的缓解“看病难”、“取药难”等问题。移动医疗APP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生活弹性,这是快节奏社会的福音,移动医疗App让患者不再需要“一点小病就要去医院”,同时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缺陷,让人看到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希望。
然而,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移动医疗App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它的自身特点同样让它存在很多难以避免与解决的法律问题。最明显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移动医疗APP对虚拟网络的高度依赖性,造成其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性。民众很难通过移动医疗APP来准确确定网络那边的“专家”资质和身份,一旦出现了医疗或药害事故问题,我们很难搜集证据,很难认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公平公正地明确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对于诸如植入性广告、虚假医疗或药品广告,欺诈医疗消费等违法乃至犯罪行为很难及时有效地加以监管和查处。凡此种种,都亟待理论与实务界部门来思考和解决。
2.移动医疗APP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医疗和IT行业结合的产儿,移动医疗APP既继承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携带着网络化时代的缺陷因子,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开发商都可以在移动医疗平台上分一杯羹,然而问题是,在监管尚不完善的今天,网络医疗和药害事故以及医疗消费欺诈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而救济渠道的缺失更是给应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担忧。
2.1“隔空猜物”增加医疗误诊与延诊风险
所谓“隔空猜物”就是在没有看到实体之前,根据实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表特征的文字描述来断定这个物体是什么。而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在某种个程度上,就是一种“隔空猜物”。应用者以网络为媒介,移动医疗软件为平台,连线专家,描述自己的病情或者身体状况。专家会根据咨询人的文字描述或者图片展示来进行疾病的判断。这一过程固然免去了挂号排队的繁杂过程,但它的确增加了就医问诊的安全风险和影响了疾病判断的准确性。就患者而言,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和表达能力的不同,其对自身的病症或者状况无法进行有效而准确的表达。这就会导致医生通过APP终端了解到的患者状况不属实或者不准确,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医者,死生之大事,岂能儿戏。就医者而言,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真意有二,作为医者,一方面要全面的了解病患的状况,即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途径系统的搜集患者病理信息,从而得出最准确的判断,而移动医疗APP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让医者进行“望”和“问”的程序,而至于“闻”和“切”则由于未与患者有实质性接触而无从着手,这也就决定了专家通过移动医疗APP得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要具体的掌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生活中,可能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同时,不同的病症或许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是由于同一种疾病引起的,而且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同一种症状,在用药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候不仅体现在治疗的效果上,更体现在对不同患者身体情况的契合上。所以,患者只通过移动医疗软件向医生传送自身患病或者身体不适等信息,既无通过专业的医疗设备检查,也无医生的当面诊断。这样一来,出现误诊与延诊情况的可能性就极大。
2.2虚拟网络中药物安全隐患日趋凸显
用药是治愈疾病的关键环节,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安全问题是任何涉及医疗问题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当移动医疗APP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拷问其用药安全的问题,而事实上,确实问题很多。
首先,就移动医疗APP平台方面来考虑。正如前文说的,移动医疗APP有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医疗APP都是有专家在线咨询功能的。其中有一类APP的功能就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饮食建议,治疗疾病的偏方或一些药物使用的方法,例如“掌上药店”、“用药助手”等。这类医疗健康APP通过使用者所反映的症状,会在其设立的网络药库中搜索出相应的药物信息提供给使用者。这个过程就涉及了药物安全使用的问题。有的医疗APP比较正规,它会附有一些使用说明,药品禁忌等。但是,在移动医疗APP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同样也有很多不规范的APP存在。使用者在使用这种缺乏权威性和安全性的医疗软件时,就会产生很大的用药隐患。其次,从药品本身来分析。有些药品它的适应症不同,也许咨询者的病症只适用于它很小方面的功效。这种情况虽然会对咨询者的健康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很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最危险的,咨询者不仅只有这一种病症,当有多种身体疾病时,单是一种药就不能保证它是否能对症了,也许会对其他病症产生副作用,这时,使用者的人身健康就会受到伤害。与此同时移动医疗APP它所提供的药物信息是否齐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药隐患的存在与否。一般的药品使用,应该有相应的药品介绍,药品禁忌,功能简介,适应症介绍等信息,而不是单单一个适用信息。使用者在不能得到较全面的药品信息时,用药隐患就会暴露出来,给使用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
2.3诊疗模式的样板化引发种种质疑
何谓模式样板化?就是根据个别或者很小一部分的情况总结出来某种所谓的“规律”,运用到大多数人身上。有些APP看似很人性化,为使用者列出诸多不同适用情况和条件,以便选择。但是,其实这类APP投入的精力和财力反而是最少的。它仅仅是一种框架,只要使用者把其自身某种身体情况圈进其中,那么他们就只需要抛出一个模板即可。但是,人是复杂的生物,人的身体性状也是不尽相同,复杂多样的。以偏概全本来就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而模式化样板是无法真正从使用者利益出发来提供服务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权威与可靠的,移动医疗APP也同样如此。移动医疗APP的应用热潮兴起之时,许多健康专家提出了疑问:这类应用软件真的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与安全性么?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信赖医生和护士的。因为他们的正规职业身份就能证明他们是有能力和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来为患者诊疗疾病的,民众可以查阅其执业医师执照、药师执照或者营养师执照等相关能证明他们权威性的证照。尽管移动医疗APP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这种“便利”的来源就是网络的快捷性。但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环境。我们无法得知通过医疗APP给我们诊疗的医生是否是真正的医生,他是否具有相关的从业资格。所以,这类应用软件的权威性是很难证明的,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治疗风险。专家不是发出质疑声的唯一群体。许多民众也同样有疑问。倘若真的发生医疗事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方面给的相关法律规范是空白的。
2.4植入性广告的泛滥和虚假侵害民众人身和财产权益
在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时候,经常会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插入其中,不仅影响了使用者的正常使用,而且,其合法性也有待考证。通过查阅《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其中提到:“各类合法网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一种媒体在因特网上由广告专营企业的广告,但在广告前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媒体广告的有关手续。网络经济组织在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直接承办各类广告。网络经济组织承接广告业务的,应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增加广告经营范围,并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取得网络广告经营资格。”但是,出现在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并不一定符合上述通告中的内容,这类APP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也让我们也无从得知,因为它们大都提供不出或者根本也不愿意提供出的广告合法的证据,而此类非法广告的植入无形中侵害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3.移动医疗APP所存问题的产生缘由分析
3.1立法滞后造成无法可依
关于移动医疗APP的监管问题,2011年美国FDA曾了一份针对这类问题的监管指导草案,这份草案是两年前出台草案的修改版,弥补了很多就草案中的矛盾与不足。而我国至今没有相关的指导草案,这就导致我国在移动医疗APP方面的法律规定几乎为空白。我国相关法律的滞后产生原因有很多。首先,移动医疗APP方面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关于它的法律创建,在没有任何国内法律借鉴的条件下,需要经过很漫长和繁琐的立法过程;其次,移动医疗APP种类繁多,这导致立法部门很难制定出一部统一的法律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来保证多方利益的平衡。最后,立法过程中的复杂步骤和过于冗杂的审议过程,也都远远跟不上医疗应用程序的发展速度,这势必会造成立法脱节的事实。
3.2移动医疗APP新兴产业发展深处困境
毋庸置疑,移动医疗APP产业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正是因为它的“新”,所以这类应用程序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相关借鉴。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尚且如此,发展与经营上亦不例外。移动医疗APP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影响,虽说是“热潮”,但是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发展,因为很多研发者和商家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打法律的“擦边球”让移动医疗APP获得更高的认识度和效益,这就导致移动医疗APP领域中乱象丛生。
笔者认为,造成移动医疗APP发展深处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扩张过快,市场竞争激烈。诚然,医疗类APP深受使用者的喜爱,它们给民众生活带来了质的改变。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移动医疗APP呈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已达数千款。计世资讯行业研究部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9.9亿元,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这种“井喷式”的增长趋势,难免形成同质化竞争,减少盈利空间;二是相关法律空白,缺少行业发展的必要秩序。秩序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因为缺少法律的必要管理和规定,导致移动医疗APP市场秩序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形成了法律的“灰色”地带,使得相关法律难以及时有效创制,最终形成法律与秩序协调失衡的恶性循环;三是盈利模式单一,大都依赖植入性广告收入,服务质量不高,由此造成其盈利微薄,而发展资金的短缺,又让其很难扩大市场。
3.3“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
我国目前医疗事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是长期存在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以及医疗民生的发展。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医疗资源不平均,许多生活水平较低的民众看不起病,不敢进医院看病,怕宰怕黑之现象十分普遍。其次,非法行医屡禁难绝,无证行医庸医害命。乱诊误诊害人骗钱。因此而丧生,致残的人难以准确数计。再次,医疗服务机构的散、乱、杂和各自为阵,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重复建设又带来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这样就等于变相增加了就医资本。最后,医疗费用的居高不下,药品水分太多,医药购销腐败、医疗服务暗箱操作,医疗鉴定难以服人,都使医疗和保健成本难以下降。此外,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同样也是寻医问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医患关系不容乐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医患纠纷1300万件,665万医护人员每人平均每年两件,医疗事故近万件,提起诉讼近6万件。基于此,“看病难,看病贵”顽疾的长期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移动医疗APP的产生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医患见面,产生冲突的情况。但移动医疗APP并不能通过此种技术革新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3.4“九龙治水”僵局的亘古不化
所谓“九龙治水”,就是一件事由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理,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当前涉及到移动医疗APP监管的部门繁多。比如,药品类移动APP一定会涉及到药品的应用,那么就会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督。而医疗APP又是有关于医疗卫生健康的应用程序,也会有卫监局的监督。而移动医疗APP中的广告又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监督。对于欺诈医疗消费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又涉及到公安部门的监管,然而,监督主体的多元反而容易导致监督力度和幅度的下降。监督主体之间同样会出现彼此不能协调统一,所作行政行为冲突重叠,缺少合理的分工,都必将造成移动医疗APP运行监管秩序的混乱,多重监管甚至会异化为“无人监管”的僵局。
3.5政府权威科普宣传的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健康科普教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民众对于医疗、养生和保健宣传缺乏自主判断和鉴别能力,容易被别有用心的移动医疗、养生和保健APP误导。与此同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观念,指引着我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民众对医疗、养生和保健信息选择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加之,“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现状,许多病人希望降低医疗的花费,最好不去医院看病,或者不吃药、少吃药来消除疾病。特别是那些离退休老人,病痛增多,加上儿女工作忙,不得已要自我寻医觅药,极容易被各种医疗、养生和保健APP的骗术所诱,纷纷盲目听从各种“伪科学”知识,购买各种养生保健产品和器材导致既被骗取钱财又伤身。由此可见,当前民众养生保健知识的匮乏,也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苍白甚至空白,被“伪专家”们占据了普及科学医疗、养生和保健医学知识的阵地。
4.解决移动医疗APP运营现状的对策思考
慈继伟教授曾在《正义的两面性》一书中写到:“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者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这些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如今,移动医疗APP中的种种乱象,正在逐渐侵蚀着我们捍卫民众生命健康和营造国家正常养生保健公共秩序的正义。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多杆齐下,综合运行法律、行政、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及时、有效地打击当前某些不良机构和伪专家换套“马甲”抢占移动医疗APP这一新媒体,使之变为“伪养生阵地”,利用新媒体进行虚假、错误医疗、养生保健信息的传播和提供假冒、伪劣乃至欺诈的药品、保健产品和医疗服务,引导移动医疗APP市场朝着良性合作和有序互动的方向发展。
4.1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及时出台相关监管法律
2011年7月,美国FDA了一份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指导草案。虽然这个两年前出台的监管指导草案饱受争议,但是它仍然对早期混乱的移动医疗APP市场产生了很好的监管作用。其中,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就是美国对包括移动医疗APP在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的三级监管系统(arisk-based three-tier system)。一级风险设备(Class Idevices)的健康风险最低,一般来说入市前无须进行额外审查。二级风险设备(Class II 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为中级,设备生产商需要向美国FDA提交一份产品入市前的风险量级声明。三级风险设备(ClassIII devices)的健康风险程度最高,此类产品在入市前需要走复杂且昂贵的市场准入程序,设备生产商须要提交“入市前批准申请”(Premarket approval Application, PAA),向美国FDA提供相关临床数据。
2013年FDA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或App开发商了最终版指南。该指南介绍了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方法。具体而言:
首先,对于那些风险较小的绝大多数移动医疗App,FDA拟行使执法自由裁量权,这意味着它不会强制按照联邦药品与化妆品法案执行。FDA拟将其监管主要集中于那些非正常运行时会对病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移动医疗App。
其次,FDA针对移动医疗App的相关政策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也鼓励创新。目前市场上的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如诊断心律失常,将智能手机变为移动超声设备,或具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应用的血糖仪的“中央命令器”功能等。移动App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允许医生在传统的医疗场所之外,对存在生命危险的病人进行诊断,帮助消费者管理自己的健康,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均能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
FDA对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拟作为受管制医疗设备的配件──例如,允许医疗保健专业人员通过查看储存在智能手机或移动平板电脑上的图片归档和通讯系统(PACS)上的医疗图片做出具体诊断的应用程序;二是将移动平台变成受管制的医疗设备──假如病人心脏病发作,应用程序可将智能手机变成心电图机,以检测病人的心律失常。审查时,FDA将使用与其他医疗设备相同的监管标准和根据使用风险的方法对移动医疗App进行评估。FDA并没有对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销售及普通消费者的使用进行监管,也没对移动医疗App分销商如“iTunes App商店”或“谷歌播放商店”等进行监管。自2011年7月指南草案以来,FDA收到了130余条评论,绝大多数回应者支持FDA对移动医疗App进行有针对性的基于风险的监管。美国FDA一直力争做到平衡,只有当可能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移动医疗App运行不正常时,FDA才对它进行审查。而且,FDA为移动医疗App开发商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以便支持这些重要产品的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年里,FDA清除了约10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其中大约有40个移动医疗应用程序是在前两年清除的。借鉴美国监管经验,我们也可以采取一种平衡的监管方式:
首先,CFDA应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规定,CFDA对低风险的移动医疗app的监管享有自由量裁权(即若某移动医疗APP被认定为低风险,则CFDA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对其进行入市前的审查批准);针对较高风险的移动医疗APP,CFDA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监管指导方案,以维持移动医疗APP市场的秩序。
其次,在规范医疗行为方面,我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但并未对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诊断途径做出明确规定。因此,用户在医疗APP上获得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用户将维权困难。我国宜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对移动医疗产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改变移动医疗产业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现状,最大程度发挥移动医疗产业的积极作用。为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各级卫生部门和各地医院应当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进行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要求进行远程医疗的医生必须在本单位进行。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师必须在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远程医疗。通过此规定,让医师一定是在所在医疗机构里进行远程医疗服务,那么,法律责任主体就是医师所在的医疗机构。
4.2明确各个监督主体的职责
“九龙治水”的监管模式肯定是行不通。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明晰各个部门的职责,保证职责的合理性和有序性,提高监督机制的效率,避免监督主体职责的重合与矛盾。CFDA应该尽快成立软件办公室(Office ofSoftware),同已有的体外诊断办公室(Office ofIn Vitro Diagnostics, OIVD)协同合作。体外诊断办公室提升了FDA在体外诊断技术方面的专业性;同理,软件办公室也可能会有相似的功效,保证CFDA能够贯彻落实医疗“软件”监管条例。这样一来,多方监督主体共同合作,协调一致,并且有专门负责移动医疗APP事务的相关部门,使得移动医疗市场秩序受到多方的牵制,形成有序安全的交易市场。
4.3构建专业人士资质审查机制
随着移动医疗APP的“热度”不断上升,应用程序平台中“专家”层出不穷,大多都很积极的回答咨询者的问题,但是,有不少患者发现“专家”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引发了公众和医学专家质疑。因为移动医疗APP的依附网络的特性,它是虚拟的凭借,这些专家所说是否有科学的依据,他们的身份是否真实,不容人不怀疑。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只有审核合格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人才可以向公众推广相关的知识,回答患者的提问,才有资格应用这类程序软件平台为别人进行诊治,以免误导民众,走入误区。我们无法知道给我们治病的“专家”是何许人物,因此,广大的应用者需要一个专门的机制来为他们的安全把关,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在线专家的执业医师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证件出示给咨询者。我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一个真实的联系,让使用者有途径去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对于网络医生要严格把关,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保证专家的专业性和真实性,也保护我们使用网络看病就医的安全。
4.4构建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
医疗纠纷往往是伴随着医疗事故,医疗过错而产生的,在处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确定。医疗事故鉴定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医疗事故赔偿也应按照相应的标准,多了解医疗纠纷方面的问题,有一定医疗纠纷方面的知识,才能在面临医疗纠纷时游刃有余,维护权益。这也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一个基于移动医疗APP所引发纠纷的处理机制,培养专业性人才来服务于这个领域。这类机制要体现出解决移动医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纠纷的分析,方便使用者有效维权。
4.5构建就医用药科普机制
0前言
舟山群岛存在大面积的海积、冲海积和山前冲海积平原,地基土存在厚10~50m的高压缩性、低强度、大孔隙比和高含水量的淤泥质粘土层。在其顶部大多存在厚1~2m的粉质粘土(俗称硬壳层),当量大面广的多层住宅等建筑采用浅基础时以该层为持力层,一般情况下地基承载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均能满足要求。但由于软土层太厚,将产生过大的沉降,不满足使用要求,因此该地区1~6层建筑大部分均采用桩基础,且多数采用预应力管桩,桩长达40~60m,甚至某公园一单层厕所也打了6根直径0.4m、桩长30m的预应力管桩[1],因此基础造价相对较高。和常规桩基相比,减沉桩的复合桩基可以减小沉降和降低造价,所以在上海、天津等软土地区已有较多的应用,但在舟山还未曾用过。某3层办公楼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工程在舟山是首例,可为这项技术的推广使用积累经验。
1、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工作机理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是在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减小建筑物沉降采用疏布桩(桩距>6d,d为桩径)的复合桩基础,外荷载由桩和桩间同承担,桩的截面较小,桩间距较大,以保证桩间土的荷载分担足够大。随着上部结构荷载增加,荷载开始主要由桩承担,桩、土间的变形以受基础底压力作用影响为主,受桩土相互作用影响次之,基础底的桩和土沉降是相等的,而承载力的可靠度主要由浅基础承载力作保证。
减沉桩设计为变形控制设计方法,主要对存在深厚软土层的多层建筑的绝对沉降和整体倾斜、挠曲和结构支点间的差异沉降进行控制。减沉桩的工作机理很复杂,其受力性状与常规桩距的桩基础有明显的不同,对此目前还研究得不够,尤其现场足尺试验资料不多,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争论焦点之一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减沉桩是在承载力特征值还是在极限承载力下工作或在两者之间工作。本文[2]通过减沉桩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认为,桩在80%~90%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下工作;文[3],[4]建议桩承载力按0.9Qu设计(Qu为单桩极限承载力),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可为充分发挥承台底地基土的直接承载作用创造条件;文[5]认为,当浅基础(承台)产生一定沉降时,桩能充分发挥并始终保持其全部极限承载力,即有足够的“韧性”;文[6]提出上海地区可令桩发挥极限承载力的桩与承台摩擦桩基础的设计建议;上海规范[7]规定,复合桩基、桩和同作用,当荷载达群桩极限状态时,荷载全部由桩承担,地基土不承受荷载,当荷载超过极限承载力时,超过的部分由基底地基土承担。文中工程减沉桩复合桩基设计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8]中的设计方法,基底附加压力按总荷载扣除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进行计算。
2工程概况
六横沙浦一3层办公楼,建筑面积1600m2,框架结构,上部结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32442kN,基础埋深0.9m,地下水位0.9m,采用梁板式筏型基础,平面尺寸39.24m×17.4m,板厚250mm,纵向地基梁500mm×650mm和500mm×800mm,横向地基梁400mm×600mm,基础平面见图1,承台构造见图2。
3、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1)基底平均压力为:
pk=Fk+Gk
A=32442P1135+68218×019×2068218=5312kPa
(2)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按下式验算:
pz+pcz≤fazpz=lb(pk-pc)(b+2Ztanθ)(l+2Ztanθ)式中:p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附加压力;pc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自重压力,pcz=2413kPa;faz为经深度修正软弱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faz=6216kPa;pc为基础底面处自重压力,pc=1711kPa;Z为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距离,Z=018m;θ为扩散角,由ZPb=018P1714=0105,Es1
PEs2=811P212=317,故θ=0°。计算得:
pz=39124×1714×(5312-1711)(1714+2×018×tan0°)(3914+2×018×tan0°)
=3611kPapz+pcz=3611+2413=6014kPa≤faz=6216kPa满足要求。
(3)按分层总和法计算筏板基础沉降:
s=ψsΣn1p0Esi(zi.αi-zi-1.αi-1)式中:ψs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基规范[13]由.Es=2146MPa查表得ψs=111;p0为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的平均附加压力,p0=33kPa;Esi为基底下第i层土压缩模量;.αi,.αi-1为承台等效面积角点平均附加应力系数;zi,zi-1为承台底至第i,i-1层土底面距离。最终计算得出s=25414mm。
4、减沉桩复合疏桩基础设计和沉降计算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采用天然地基的筏板基础的基底压力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均满足要求,但沉降s=254.4mm,已超过各地规范[7,9,12]规定的地基变形容许值:上海规范[7]规定,多层框架结构天然地基筏板基础中心点容许沉降为15~20cm;天津规范[9]规定,多层建筑容许沉降值为10~15cm;北京规范[12]规定,多层建筑框架结构长期最大容许沉降量为3~12cm。
为减少筏基沉降,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即在每一根柱下各布设一根预制桩,桩截面250×250,桩长21m,桩端持力层为层③含角砾粉质粘土,总桩数44根。
根据表1中的参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Ra=uqsiaLi+qpaAp=376.5kN
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底板中点最终沉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底面土在附加压力作用下的压缩变形的沉降ss,二是桩对土影响产生的沉降ssp。
s=ψ(ss+ssp)(1)
式中ψ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无当地经验ψ取1.0。
由于基础底面桩和土的沉降是相等的,式(1)是通过计算桩间土沉降的方法计算基底中点最终沉降量。
4.1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产生的沉降ss
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产生的沉降ss,是按Bouissinesg解计算土中附加应力,由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
ss=Σui=1p0Esi(zi.αi-zi-1.αi-1)(2)承台等效宽度为:
Bc=BAcPL(3)
式中:Ac为承台底净面积;B,L分别为承台基础平面的宽度和长度。经计算Ac=680m2,B=17.4m,L=39.24m,Bc=11.56m。
根据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p0
p0=ηp(F-nRa)/Ac(4)
式中:ηp为基桩刺入变形影响系数,取1.2;F为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荷载值,F=33918kN;n为桩数,n=44。计算得出p0=30.6kPa。
基底附加压力作用下的沉降计算见表2。
满足σz=011σc确定的沉降计算深度zn=15m,由基底地基土附加压力作用下产生的筏板基础中点沉降ss=131.3mm。
4.2桩对土影响产生的沉降ssp
因减沉桩端阻力相对较小,同时l/d=84(d为桩径),单桩沉降受桩端持力层性状影响不大,所以忽略端阻力对基底地基土沉降的影响,仅考虑桩侧阻力引起桩周土的沉降。按剪切位移传递法计算,当软土层桩侧剪切位移影响半径按8d考虑时,可得到ssp的简化公式:
ssp=280.qsu.Esi×d(SdPd)2(5)
式中:.qsu,.Es分别为桩身范围内按厚度加权极限侧阻力和平均压缩模量;d为桩身直径,方桩d=1.25b(b为单桩截面边长);Sd/d为等效距径比,方桩Sd/d=0.886A/(nb)。经计算.qsu=2318kPa,.Es=2179MPa,SdPd=14,ssp=318mm。
故减沉复合疏桩筏基中点沉降为:
s=ψ(ss+ssp)=1.0×(131.8+3.8)=135.6mm所以减沉复合疏桩筏基比筏板天然地基中点沉降(254.4mm)减小47%,且沉降值满足规范要求。
5、结论
(1)计算的基础中点沉降比天然地基沉降减小47%,说明设计少量减沉桩可使沉降满足规范要求。从结构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知,其最大沉降量为45mm,预计最终沉降达128mm左右(假设封顶后沉降完成35%),当沉降速率0.01mm/d为沉降基本稳定标准时[10],预计沉降稳定时间不超过10年[11]。而不远处类似土层的框架结构,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结构封顶后的最大沉降达105mm。
(2)该办公楼周边有多层住宅楼,道路下有自来水管线,当采用常规的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方桩时,无论是锤击法或静压法沉桩都将产生挤土效应,挤土范围达1~1.5倍桩长,所以要设置应力释放孔等减少挤土效应,同时设置测斜孔监测深层土移来控制打桩速率,就会增加工程造价。而减沉桩桩间距很大,达15.2d~16.4d,大大减少了挤土效应,甚至可不用考虑桩施工的挤土效应。
(3)该工程与采用常规桩基比较,采用减沉复合桩基可减少桩数30%,降低造价35%(含防挤土措施和监测费用)。
参考文献:
[1]东港海滨公园预应力管桩检验报告[R].浙江宏宇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04.
[2]郑刚,顾晓鲁.减沉桩承载机理的试验及计算分析[C]PP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第2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1994.
[3]宰金珉.复合桩基工作性质分析[C]PP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论文集.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4]宰金珉.复合桩基设计的新方法[C]PP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黄绍铭,高大钊.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童翊湘.上海桩基础的使用经验和设计方法[J].华东电力设计院院刊,1979.
[7]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DGJ08―11―1999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8]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DB29―20―2002岩土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JGJP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S].
[11]陈皓彬.软土地基建筑物沉降分析与计算[C]PP建筑地基研究文集.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5.
1.前言
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对高层建筑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其造价与工期对高层建筑总造价和总工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高层建筑物,可能有多种基础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只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设计,才能得出较经济合理的方案。现将基础类型的选择与一般要求进行简要说明。
2.基础选型
2.1高层建筑基础的常用形式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荷载很大, 基础底面压力也很大, 一般的独立基础己不能满足承载力的技术要求, 因此, 应采用特殊形式的基础,常用的基础形式有梁式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等,以及这些基础的联合使用。
(1)钢筋混凝土梁式基础
这种基础一般设置在柱列下或剪力墙下,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高而上部结构不是很高、载荷不是很大、没有地下室的情况。
(2)交梁式条形基础
它是用两个方向的梁式基础把柱纵横相互联系起来。当地基承载力较高,上部的柱子传来的荷载较大,没有地下室,而单独基础或柱下条形基础均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时, 可在柱网下纵横两向设置交梁式基础(也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这种结构的形式比单独基础的整体刚度好, 有利于荷载分布。
(3)筏形基础
它是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覆盖建筑物全部底面积的连续底板构成。筏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上部结构的布置及其载荷的分布等因素确定。筏形基础又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有地下室和没有地下室的情况都适用。
(4)箱型基础
基础的整体外形如箱,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墙体组成一个整体结构。这种基础刚度很大,可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高层建筑一般设地下室,可结合使用要求设计成箱型基础。
(5)桩基础
由设置于土中的桩和承接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桩有预制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墩)和钢桩等,具有承载能力大, 能抵御复杂荷载以及能良好地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优点 , 尤其是对于软弱地基土上的高层建筑, 桩基础是最理想的基础形式之一。
(6)地下连续墙
这是在土中钻、挖、冲孔成槽,在槽内安放钢筋网(笼)、浇注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地下钢筋混凝土墙体。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如建筑物地下室、水池、设备基础、地下铁道、船闸、护岸、防渗墙等,均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既可当做基础又可当做支护。
(7)联合基础
有时为了加强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如提高其抵御水平荷载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防水能力等,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础形式联合使用。论文参考网。如当受地质或施工条件限制, 单桩的承载力不高, 而不得不满堂布桩或局部满堂布桩才足以支承建筑荷载时可考虑桩基础与片筏基础联合使用;当在软弱地基土上建造高层建筑时可考虑桩基础与箱型基础联合使用,以及其他基础形式的联合使用。
2.2 基础类型的选择
高层建筑的基础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定:
(1)上部结构的类型、整体性和结构刚度;
(2)地下结构使用功能要求;
(3)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4)抗震设防要求;
(5)施工技术、基础造价和工期;
(6)周围建筑物和环境条件。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方案选择时,应进行多种基础方案的分析
比较,选择出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工程地质条件是选择基础类型的重要依据。对于一般场地,当建筑物不太高,地基土层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低,或基岩就在地表时,可选择天然地基梁式基础或筏形基础;若地基下仍有一定厚度(3~5 m)粘土层时,应首先考虑箱型基础或筏形基础加大埋深,再考虑桩箱、桩筏以硬土层为持力层;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大于等于7度,浅部又存在可液化土层时,应采用桩基穿透可液化层,支承在非可液化土层中;当地基土承载力不足、土层厚薄不均、存在较大的地基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时,应选择与桩基组合成联合基础。
目前已建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最多的基础类型是筏形基础、箱型基础或桩箱、桩筏基础。近年来,由于对地下室空间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内隔墙较多的箱型或桩箱基础的采用已越来越少,而带地下室的筏形或桩筏基础的采用越来越多。
筏形基础和箱型基础在地基土比较均匀的条件下,基础平面形心宜与上部结构竖向永久载荷重心重合。当不能满足重合时,偏心距宜符合e小于等于0.1W/A的要求。式中W为与偏心方向一致的基础底面边缘抵抗矩;A为基础底面的面积。论文参考网。对低压缩性地基或端承桩基的基础,可适当放宽偏心距的限制。计算偏心距时,裙房与主楼可分开考虑。
3.基础的一般设计要求
3.1 基本要求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须满
足下述三方面要求:
(1)基地压力小于或等于地基的允许承载力;桩基础或复合桩基础要求基地总荷载小于或等于桩基承载力与桩间地基土承载力的总和。
(2)地基计算变形量小于建筑物允许变形值。
(3)水平力作用时满足稳定性要求。以上三个要求为基本要求,对不同的高层建筑物应分别对待。
3.2 埋深要求
为保证高层建筑在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高层建筑基础应满足一定的埋置深度要求。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形、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埋深从室外地面算至基础底面,宜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埋深大于等于建筑物高度的1/15。
(2)桩基础:埋深大于等于建筑物高度的1/8(桩长不计在内)。
建筑物高度系指从室外地坪到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水箱等局部附属部分)。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并满足基地零应力区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适当减小。论文参考网。当地基可能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措施。
3.3防水要求
当高层建筑基础为带地下室的筏形基础、箱型基础等地下结构时,基础混凝土不仅强度要满足要求,还要满足防水要求。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室最大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基础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表采用,且不应小于0.6Mpa。必要时可设置架空排水层。
4.结束语
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选型和设计时,如能按照其各自的一般原则,再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上部结构、地基情况、工程造价等各方面因素,选择合理形式进行设计,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很多方便。
【参考文献】
[1]刘起霞.特种基础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2]陈国兴,樊良本等.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晏文峰.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与设计[J].中外建筑,2007,(1):85-86.
中图分类号:TU473文献标识码: A
桩基础凭借着其承载力高、受力合理 、安全可靠的优点,在基础工程中得到 了广泛地应用。鉴于此,对桩基础承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群桩的破坏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指出横竖向作用力下群桩效应系数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可以清晰罗列出已有研究成果,也可以分析有横竖向力共同作用的群桩承载力,而不是单一的对只受横向或者竖向力的桩群的研究。
1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
制约群桩效应的主要因素,一是群桩自身的几何特征,包括承台的设置方式、桩距、桩长及桩长与承台宽度比、桩的排列形式、桩数;二是桩侧与桩端的土性、土层分布和成桩工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土质,一般说来 ,土的内摩擦角较小时,土中应力扩散角也相应较小。土中应力在纵向上的影响加剧,而在横向上的影响则减弱 。但试验表明,土的类型和密度与群桩效应系数无明显关系。
桩距、桩数的影响,随着桩距的增加群桩效应的影响在减弱 ,美国《钻孔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以及德国《大口径钻孔灌注桩规范》都规定 ,当沿荷载方向的桩距大于 8D时,不考虑群桩效应。群桩效应还受到桩数的影响,桩数越多,群桩沉降越大,其沉降增幅也越大;桩数越少,其沉降越小。
桩身位移的影响,以前学者们认为群桩效应受到入土深度的影响,桩间土体松动,产生较大的群桩效应;在地基的深层,虽然荷载较大,但是由外荷载引起的变形较小,产生较小的群桩效应。尤其埋深在大于 10倍的桩径以上 ,在工程上往往可以忽略。
伴随着桩长的增加 ,群桩中桩与桩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严重,群桩效应也就得到相应地加强 ,群桩中基桩的极限承载力下降。
桩顶边界条件的影响,由于试验数据的局限性,还不可能评估桩顶的约束条件的影响,研究得很不够。
2群桩效应系数计算方法
大多数的工程实际中,往往是群桩和承台共同承担水平荷载。对此,研究群桩问题需首先应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确定桩一土相互作用对群桩工作影响的折减系数,(2)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如何在各桩中分配。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群桩的分析方法主要为:
(1)p一y折减系数法:P一y折减系数法这种方法包括p一因子法和群桩效应系数法,通过对单桩p一y曲线法考虑一个经验修正系数得到的。
(2)弹性理论法:类似于单桩的弹性法,但研究群桩时,研究对象为三维、线性弹性连续体,还需将桩一土相互作用的弹性影响系数考虑进去,这些系数反映由于群桩中相邻桩移动导致桩自身水平位移和转角的变化。
(3)混合方法:它是一种非线性p一y曲线法和弹性理论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p一y曲线法模拟每根桩周围由于“遮蔽效应”引起的土位移变化部分,利用弹性理论法近似桩一土相互作用效应。
(4)有限元法:有限元法的适用范围相当大,对桩、承台、土、甚至上部结构,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本构模型模拟。群桩程序中用三维的两节点的梁单元模拟桩,9节点的壳单元模拟承台。桩一土相互作用面常用界面单元来模拟。众多有限元分析中,有各种各样土的应力一应变关系模拟方法。
3小结
本文通过对群桩效应承载力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计算群桩效率的方法越来越精确,但都存在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分析。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有限元法有绝对的优势,但前面的理论是基础。刚度相同的单多桩比较,群桩在地震和撞裂破坏后都有应力重分布,较单桩更有优势,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atsH~und,AbresL.Speed Choic einRelation to speed Limitand Inlfuences firm Othre Drivers[J].Transportatino ResearchPartF,2OOO (3):39—51.
[2] AhlinFJ.Anhvestigion nitothe Cnosistency0fDriverspeedChoiec[R].D甲 ofCivil eeriIlg,University0fToronto,1979.
[3] AbersL,Imsm L,GladA,Beilinsno L.ObservedVehiclespeedand DriversPerceived SpeedofOthers[J] .App|ide Psydmlogy,nA Inter-naitonalReview,1997,46 (3):287—302.
[4] FildesB,RumboldG, elliJ1gA.speedUc~llviorandDriversAttinde toSpeeding[R],MomshUinversity,R印0rtNo16,1991.
[5]J H.G.Poulos&E.H.Davis.PileFoundaiton.Analysisand Design,John.Wiley.AndSom,1980.
[6] D.D.LionandJ.Pemien:桩基的数学模拟[J].水运工程,桩基工程数值计算法专辑,1980.
[7] 冯康,数值计算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8.
[8] 何光春 .群桩情况下粘土中横向受荷桩 P—Y曲线的研究 ,河海大学硕士论文 ,1988.
[9] 王惠初.利用 P—Y曲线计算横向受荷桩的内力和位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85,10.
[10] 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11]钱家欢·土工原理与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12]李同春,李淼,温召旺,等·局部非协调网格在高拱坝应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 2003, 31(1)·
[13]汤斌,陈晓平·群桩效应有限元分析[J]·岩土力学, 2005, 26(2)·
[14]周建·群桩挤土的数值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 2000, 28(6)·
[15]段文峰·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土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 19(1)·
[16]韩云山.垂直荷载下桩基夹持作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4)·
[17] 吴恒立.计算推力桩的计算综合刚度原理和双参数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18] 袁聚云等,基础工程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9] 王金安 等.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实用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
[20] 赵志绪,地下与基础工程百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1] 左明麒,桩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检测,铁道出版社,1996.
[22] 史佩栋,实用桩基工程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 胡人礼,桥梁桩基础分析和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66~70.
[24] 杨克己.实用桩基工程[M].北京:人 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5] 邓建辉,层状地基上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及其布桩优化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26] 刘金砺.建筑桩基础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27] 韩煊 ,张乃瑞.北京地区群桩基础荷载传递特性的现场测试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005.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0-0022-02
在桩基工程设计中,如何正确评价和去定单桩承载力,是一个关系到设计是否安全与经济的重要问题。但目前这个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单桩垂直承载力可以通过静载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及本地区经验等途径来确定。其中垂直静载试验是各种确定单桩承载力方法中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方法。但桩的承载力是桩与土的共同工作问题,桩与土的应力传递比较复杂,加上天然土层千变万化,所以,除静载试验外,其它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误差。对于重要的工程,一般都应通过现场静载试验确定桩的轴向承载力。
1 一般要求
静载试验成果是否正确,试桩位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与工程现场土质的均匀程度、地形、水深变化等因素有关,试验前必须充分掌握资料,综合考虑。一般应选于地基条件最不利处。试桩的数量应根据地质条件、桩的类型(桩材、桩径、桩长)规定:总桩数在500根以下时,试桩不少于2根,每增加500根宜增加一根试桩。如地质条件复杂、桩型较多或其它原因,可按地区经验酌情增减。试桩沉桩后到锦绣加载试验的间歇期,对粘性土不少于2周,对砂土不少于3天,水冲沉桩一般不少于4周。
试验加载装置,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千斤顶的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选取下列3种形式之一:
1)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如图1),锚桩的中心距一般不小于4d(d为桩径或边长),且大于2m,锚桩本身必须具备足够强度,锚桩长度和横梁尺寸按预计最大的试验荷载的1.2~1.5倍进行设计,基准桩应稳固可靠,以包装观测的准确性,其与试验桩的中心距一般不小于4d且大于2m,基准桩与锚桩的中心距一般不小于4d,且大于2m;
2)压种平台反力装置,按压重不小于预估试桩最大荷载的1.2倍考虑,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加上,并均匀尾骨地放置于平台上,压重平台支墩边与试桩的中心距一般不小于4d,且大于2m;
3)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如图1)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
水上荷载试验必须搭设试验工作平台,平台应牢固可靠,并不得与试验桩和基准桩相链接,其高度应高处试验期间的最高水位或潮位,并考虑风浪影响。
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荷载可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应力环、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连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在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试桩沉降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
2 静荷载试验
2.1 试验方法
1)试验方法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快速法)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慢速法),有经验时也卡采用其它方法。
在荷载试验中若需测定桩的轴向反力系数k(单位轴向力作用下的桩顶下沉重)时,应在永久荷载标准值到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标准值的组合值之间,至少往复加卸载3次,取趋于稳定的一次循环的首尾点进行计算。
2)加卸载均应为分级进行,宜采用等量分级。每级加载为预计量大试验荷载的1/10~1/12,每级卸载为2倍加载级。
加载级时应使荷载平稳、连续、无冲击和无超载。每级加卸载时间不宜少于1min。
4)慢速法试验的沉降稳定标准为:桩顶的某及荷载作用下,1h内对应的沉降值小于0.1mm时可定为该级沉降达到稳定。
5)试验中各项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或打印,并当场作数据正整理汇总。汇总后,应绘制荷载-沉降(Q-S)曲线,沉降-时间对数(S-1gt)曲线等。
6)慢速法试验测读时间为0min、5min、10min、15min和30min,以后每间隔30min测读一次,直至大大送荷载维持时间的标准。
7)静荷载试验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并进行分级卸载。
2.2 桩极限荷载的确定方法
桩的极限荷载又叫桩的极限承载力,前者是对桩来说的,后者是对地基来说的。由于桩的破坏模式一般属于刺入破坏,故不能给出明确的破坏荷载数值。对摩擦桩和端承桩极限荷载的确定,目前没有争论或争论很小,而对摩擦一端承装或端承一摩擦桩极限荷载的确定和分歧很大,而这种桩在工程实践中又是最常见的。
1)当P-S曲线上陡降明显时间、,取陡降段起始点(第二拐点)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我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公民建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4-80)宜采用这一方法;
2)波兰桩基规范(PN-69/B-02482)。该法假定Q-S曲线在破坏时为抛物线,具体做法是:任选一组等量桩顶下沉重线,然后自这些线与Q-S曲线的焦点作相应的荷载线,再从每一荷载线与荷载横轴的交点作出与横轴成45°的斜线并与其次荷载线相交,这些交点大致落在一条直线上,此直线与荷载轴线的交点即为破坏荷载,当试桩未破坏时,可用该直线外延求取破坏荷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城市和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各种地下建筑逐渐出现,这些建筑在进行设计施工和正常的运行中,由于一直基本处于下下,很容易受到来自各种地下水的侵蚀,地下水对整个地下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建筑施工和竣工后的使用中,要做好各种抗浮措施,如此,可以更好的防止地下墙体发生裂缝或者是软化坍塌,对确保整个地下建筑的安全和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下水对地下建筑的危害探究
1.地下水水位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危害。地下水的水位一般会受到降水,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水位的升降,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会对整个建筑结构的设计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首先,当水位上升的时候,不仅仅会造成地震沙土液化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更会使得建筑结构下的岩土发生断裂,变形扭曲,滑坡,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严重降低了整个建筑结构中基础地基的承载能力,不利于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不利于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强。其次,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最后,地下水的冻胀也会对建筑结构的设计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冻胀的地下水升温使得水浸湿和软化岩土时候,会使得地基土质的强度会大幅度降低,使得建筑物的沉降幅度变大,地基容易发生很大幅度的变形,造成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差。
2.地下水会对建筑物的建筑构件造成很大的侵蚀性。地下水会对建筑构件中的混泥土,可溶性石材,和建筑主体中的管道,金属构件等造成很大的腐蚀和侵蚀,不仅仅会加快各种构件的老化,寿命缩短,更大幅度降低了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
3.地下水的水力状态容易发生改变,会使得在饱和的砂型土质的建筑结构设计变得更为艰难。当水力发生变化时候,土质的效应力大幅度降低,容易形成流砂,使得建筑结构下的土体发展流动,造成地表地基的坍塌,威胁建筑结构的稳定。
三.地下水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受力影响
1,地下水对地基基础设计中应力计算的影响
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是要确保地基的稳定,进行地基设计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精确计算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在计算地基任意深度的自应重力时候,要以地下水位为分界线,地下水上面的土质,一般采用的是土质的自重应力。如果地基位于地下水的下面,那么,地基在水下的砂性土需要综合考虑到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如果还是粘性土质则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如果在地下水下面的粘性土质的液性指数不小于零,那么,此时土质会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每个土质颗粒之间有很多自水,这种情况下,土体便受到了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因此,在进行地下水位之下的自重应力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将地下水的浮力纳入其中。如果液性指数在零之下,那么土质会保持在固体的状态,土质就不会受到地下水的浮力,在实践操作中,一般都会按照不利的状态来进行综合考虑分析。
2.地下水对天然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在建筑结构地基的设计中,要做好天然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地下水对地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都会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位于地下水位之下的土质,会很容易失去表观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多半是由毛细管和弱结合水所形成的,当失去凝聚力的时候,会使得土质的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其二,当受到地下水的浮力时候,土质将会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自身的凝聚力,也因此会使得建筑结构设计中地基的的综合承载力变弱。在实际建筑结构设计中,都会假设地下水水位上下的土质强度都是一样的,只是单一的考虑到地下水的浮力对土质的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当建筑结构设计的地基持力层在地下水位下面,而且不具有透水性,那么,不管基底上层的土质是否具有透水性,都统一使用保护重度,当地基的持力层具有透水性的时候,可以将有效重度纳入范围。
五.抗浮设计方案与具体措施
除箱形基础和内部无柱的地下构筑物外,采用片筏基础的地下室的结构一般难以满足整体抗浮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故将地下室划分为若干结构单元进行抗浮验算是合理的,抗浮设计需结合结构单元抗浮验算的结果选择或调整结构抗浮方案及措施。抗浮方案及措施有:
1.主体工程采用桩(挖孔桩除外)基础时,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用桩协助抗浮,因为受地下水变化的影响,该桩可能抗拔也有可能承压。
2.主体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时,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采用加大恒载(如覆土)抗浮,或将单层地下室和裙房及裙房地下室的结构处理成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子框架结构支承于主体结构上,由主体结构协助抗浮。后者需修正原设计对应于子框架的梁柱内力与配筋和主体结构中支承子框架的节点的梁柱端的内力和配筋,修正的原则是取二次设计中承载力大的配筋和截面。主体结构离支承子框架节点较远的梁柱端内力受影响较小,一般可以不必修正。
3.抗浮锚桩协助抗浮。如图1,抗浮锚桩的结构设计方法基本上同锚杆,适用范围比较大。常用于大空间、大面积的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及地下构筑物抗浮,当水压力较大时,用分布抗浮锚桩无梁地下室底板的方案易于设计且比较经济。
4.地下罐体的抗浮设计应注意其基础或基墩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可能受压也可能受拉,要做两个方向受力的强度验算。
5.在必要时要做抗浮桩或抗浮锚桩的拨和压的双向受力验算,承压验算宜考虑桩土协同工作,桩主要起抗倾斜作用,注意抗浮验算单元应与协助抗浮的方案吻合,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室外抗浮覆土要扣除地下水的浮力,悬挑出室外的地下室底板可以适当考虑上面覆土的内摩擦角按倒梯形截面计算抗浮力,抗拔桩和抗浮锚尽量布置在柱、墙下或对称布置在柱下,共同形成基础梁的支座,可以使抗拔桩和抗浮锚桩的受力均匀。
如图2,当基础梁的刚度较小时,要避免跨中抗梁的内力计算,因基础梁的竖向位移刚度从柱下至跨中各点不相同,所以布置在基础梁跨中的抗拔桩和抗浮锚桩对基础梁跨中是新约束,应注意计算简图的处理,调整基础梁的配筋,工程地质勘查应考虑协助抗浮的抗拔桩和抗浮锚桩的布置方案对桩长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地下建筑的抗浮设计施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后续施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的保证。加强地下水对建筑结构设计影响的研究,找出地下水浮力对地下室和建筑物结构施工设计的重要影响方式,和发生原因,有助于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地下水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无可避免的载体,水压力和地下水的浮力都会优先于地基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反力作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对地下水这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做出深入研究,这是保护地基稳定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探究发现,地下水主要还是通过影响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的受力,主要是建筑结构的自应重力和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要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浮力上面加以改善和修正,尽力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建浩 王永裕 地下建筑的抗浮技术措施 [期刊论文] 《西部探矿工程》 -2004年1期
[2]杨方勤 段创峰 吴华柒 袁勇 上海长江隧道抗浮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 [期刊论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ISTIC PKU -2010年3期
[3]赖泽金 李涛 彭星新 地下建筑物的抗浮设计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4]贾金青 陈进杰 大型地下建筑抗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建筑技术》 ISTIC PKU -200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