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色专业论文

特色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6: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色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色专业论文

篇1

0引言

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来组织实施教学的,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需求,也要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因此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紧扣学生所学的专业,即数学教学要突出专业特色。本人认为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便可体现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

1树立数学课教学为专业服务思想

职业学校教育决定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服务性,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

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意识的驱使,学生往往急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以实用的眼光来看待知识的学习,学习具有选择性,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数学教学在内容上让学生获得学习专业知识所必需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学习专业课带来方便;从方法上拉近与专业课的距离,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会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不便,就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数学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切实安排好数学课的教学时间至关重要。

2正确把握数学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做事,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取决于数学知识在该专业中的作用以及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需要,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质量;专业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有依赖性,离开数学课的密切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应该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依赖程度来认识数学课程的地位和性质。从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服务、服从于专业需要,这就决定数学课是一门预备性、服务性的课程。但是由于职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以操作为主的工作,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就行了,从主观上缺乏对数学的重视,没有认清数学对专业课的影响,加上学生在以前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因素,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生轻数学课而重专业课的现象,表面上看对专业课有利,实际上却不然。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上认清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认识到数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好的基础。

3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构建应突出专业特色

篇2

2明确实习目的,培养动手能力

首先,护理教师应根据实习计划的安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实习课有关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并确定适合教学内容的实习形式和练习方法。其次,在每次实习操作前,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要求,并对操作步骤进行复习和回顾。有许多学生在教师讲解或演示时往往认为自己听明白了,看清楚了,会操作了,可是当接触实际时就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在分组实习前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按授课计划内容和实习要求进行有步骤地讲解,就能使学生在实习中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3加强实习指导,认真做到“五勤”

护理教师要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内容的操作练习,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带教效率,做好“五勤”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3.1勤于思考教师要合理安排实习形式,根据练习内容确定每组人数,同时了解学生在实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时刻提醒学生在操作中要树立爱伤观念,重视护患沟通,注意举止文明,强化安全操作和防范意识。

3.2勤于巡视《护理学基础》实习课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分组练习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带教老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深入各个实习小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指导,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动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并为教学反馈和目标调控提供资料,收集信息。

3.3勤于观察带教老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各个实习小组在练习中的情况,关注学生在实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密切注视每个学生的操作动作是否标准规范,还存在哪些问题。通过仔细观察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并及时加以矫正和解决,从而确保学生在动作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取得课堂实习的良好效果。

3.4勤于讲解通过讲解,向学生提示操作要点,特别是一些难以察觉到的动作要领,如口腔护理的擦拭方法及顺序,昏迷病人胃管插入的方法及原理,导尿术中尿道口的消毒方法及顺序等等,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带教老师在实习指导中一定要勤于讲解,要做到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针对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当面指出,必要时暂停实习,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并注意强调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有普遍性的共同问题,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对带有特殊性的个别问题,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心领神会。

篇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创专业特色对于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创专业特色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特色。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既不能借助传统高教培养目标进行逻辑推理,也不能离开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主观臆断,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大背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对主要人才类型的需求进行职业分析,在此基础上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表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能把科研和开发设计成果转化到生产工艺或实际生产中去的,积极引进消化、开发运用直接实现经济效益的技术型人才,对高新技术设备及流程进行熟练操作和科学管理能把决策的意图、政策、法律贯彻到实际业务中去的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社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在技能应用上具有较高的水平,且具有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和和综合素质。

2.人才适应社会能力应具有特色。人才应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为这种能力对劳动者的未来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又称为关键能力(个人生存、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自主创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不是货币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而是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现代社会所需人才不仅仅是具有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还要具有做人、教会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工作。

3.专业课程应具有特色。高职课程结构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够用为度,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有整体优化的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减少纯科学性的内容,删除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岗位要求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要解决好针对性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一定的职业岗位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不仅有较强的适应未来发展的理论基础,尤其是要具有自主创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专业课程结构方面,注重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的练课的内在联系,针对就业岗位特殊要求,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需要出发建立结构合理、综合化程度高,适应性强的模块化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

二、创专业特色的基本平台建设

1.以就业率高的成熟专业为基础。顺应市场发展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来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特点,建设特色专业更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由于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经验、积淀精华,因此,创特色专业必须具备相对稳定性,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专业为基础,结合就业需要,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力度。创特色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输出人才所得到的社会评价。

2.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专业改革思路,以就业为导向要创特色,必须对原有旧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作为支撑,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依据“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宽窄并存”的原则编定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编写、选用模拟实训教材,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基础设施良好。对于教学装备、设施的投入应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除常规教学设备应当保持较先进状态,能及时更新外,还应拥有相应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且条件能模拟相关行业实际场景,紧跟行业发展要求,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大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力度以满足课程实训、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训的要求。3.具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专业的创建需要依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是应当拥有具备较高知名度和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能对专业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专业教师队伍必须结构(年龄、职称)合理、专业基础扎实,专家结合且有一定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的经验和能力,教师以具备“双师”资格为主力军,懂得实际操作,与岗位联系密切,熟悉行业情况。

4.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制体系。加强高职教学管理改革,实行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办学质量,积极开展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办学,扩大办学思路,搞活办学形式。专业建设要突出特色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障,大力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树立新型的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发挥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的全程控制力、协调力;发挥奖惩制度对教学建设的激励作用,加强制度化管理的同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创出特色的必然要求。

三、创专业特色的基本途径

1.以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打造特色。任何专业的建设都需要一定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特色专业的建设,它需要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中,改进不足、优化整合,因此,具有地方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的学校传统强项专业,是最具备建设特色专业条件的。对此,要进一步加大其建设力度和投入,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传统优势专业雄厚的底蕴,创特色,在专业的核心技能培训和考核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结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创建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带来某一领域人才的空白,于是给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较大的机遇。新兴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在专业建设上,由于面对的是新的行业特点,可创新的空间大,但难度也大,在这个形势下,谁优先凸显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使得人才培养供不应求,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口碑,获得社会的肯定,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审时度势,高度重视以高新科技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兴专业的建设,对其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设施具有创新的安排和建设,促使其创出特色,在新的产业领域成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人才基地以及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优势创专业特色。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是专业建设改革思路和总蓝图,占有核心地位。要以能力为突破口,围绕“应用”来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能体现以高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教学内容应体现实践性、实用性且现代技术含量相对高;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求的优秀课程体系。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和技能,是创特色的关键。合理优化原有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形成一支专业扎实、善于创新、高职称、高学力、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关键性条件。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注意教师梯队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使每个专业都有科研成果丰富、治学严谨、组织能力强的领衔并发挥示范作用;重点扶植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他们在科研、进修方面提供便利;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流程操作和创新,并支持教师考取“双师”证书,成为相关行业的专家,紧缺人才的技能的培养。5.针对专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由于高职院校的特色在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动手”,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校内外实验(训)基地进行。高职院校应拥有一批目标规划科学、设施先进的校内外实验(训)基地,一方面要对校内实验(训)基地加大建设投入,使其拥有较为先进、技术含量高的教学仪器设备,营造仿真性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另一方面搞好校外实验(训)基地建设,安排学生顶岗实训,真正提高学生实际岗位(群)应用能力,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得到用人单位好评,进而使该专业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口碑,为招生和就业提供最有力保障。

篇4

从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的角度来看,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知识和素养,这就决定有机化学是一门服务性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有的教师认为,中职卫校药剂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药品营销工作,只要能说会道、认得药名就行,学不学有机化学无所谓,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持消极态度,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学、懂不懂都无所谓。缺少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导致有的学生轻视有机化学学习,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专业课学习。我们组织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有机化学任课教师明确有机化学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从而使任课教师明确职责,在教学中密切联系专业,将与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位。

1.2教师要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意识

作为中职学校的有机化学教师,首先要树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在不违背有机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从药剂专业需要出发,从学生就业方向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有机整合,充分体现有机化学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

1.3教师要使学生具有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意识

职业学校的学生专业意识较强,使得他们用实用的眼光来看待知识的学习,学习具有选择性,往往急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学习基础课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抓好第一次课的教学,必须对有机化学课程做一个整体介绍,主要是找出一些实例,讲清该门课是怎样一门课,都有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这门课。通过各种实例,讲清有机化学与药剂专业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机化学知识;药物的制备、鉴定、保存等需要有机化学知识;学好有机化学不但会给专业课的学习带来方便,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发挥指导作用。

2在教学内容中凸显专业特色

目前,我校药剂专业所用的有机化学教材是全国统编供中职卫校药剂和检验专业共同使用的教材,教材的系统性强,难度适中,包括了两个专业所需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技能,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因此,教师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多讲、讲透专业应用中常用的知识,与专业相关性不大的知识点以够用为标准,少讲或不讲,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专业性。例如,在有机物的结构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有机物中的化学键与结合方式上,而对于学生很难理解且专业性不强的杂化轨道理论,则弃去不讲。

3在教学形式上体现专业特色

在教学形式上应体现专业特色,教学中尽量实现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把枯燥无味的有机化学知识转变成实际专业背景下的具体应用问题,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酚”这一节时,以肾上腺素为例,让学生寻找官能团,分析它的结构,从而推导出肾上腺素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易被氧化而变质失效。

4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专业特色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药剂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回忆、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羧酸的酸性”这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个小组发了甘利欣(化学名:甘草酸二铵)胶囊的药盒,让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分析药物的结构,并进行讨论:说明甘草酸和甘草酸二铵盐的水溶性有无区别,为什么?含羧基的有机药物如何增大其水溶性?由于讨论的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学生兴趣很高,大家聚在一起查找相关理论,进行实验验证,最终顺利解决问题。

5在学生实验中体现专业特色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实验能验证化学知识的正确性,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以酯的水解实验为例:取阿司匹林一片,研碎,加水10mL煮沸,放冷,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观察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知道有酚类化合物生成,结合阿司匹林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阿司匹林含有酯键,易水解,生成酚而使三氯化铁显色。

篇5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篇6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证券经纪业务经纪人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证券经纪业务的暴利引发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加快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券商发展的不确定性,甚至生存危机。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部统计,2002年128家会员平均亏损1534万元。形成券商经纪业务这种惨烈状况的原因,除了市场周期的影响外,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内外的恶性竞争。因此,分析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竞争的形成机制和后果,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证券经纪业务陷入困境的根源剖析

1恶性竞争

券商间竞争的状况与动因价格大战。券商之间的价格大战是竞争的主要形式。在2002年5月1日实行浮动佣金制之前,我国证券交易佣金管理制度是固定佣金制。所有券商都十分重视核心价值客户,认定这20%的客户为他们创造了80%的交易量。由于各券商提供的服务没有较大的区别,除了通道服务外,都是通用信息传递,咨询无特色。因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手续费打折。因有价格管制的存在,佣金的总体水平还是稳定在券商的保本点之上。浮动佣金制的出台,对价格大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中小券商希望以此为契机,抢占市场占有率,于是出现了“零佣金”口号,价格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免费午餐。为了留住客户,各营业部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以免费午餐为主的一系列生活服务,这笔开支在暴利时代或行情火爆的时期,对营业部来说是一笔小数,但到了行情清淡时期,占到了营业部经营费用的5%~10%,是营业部的沉重负担。装修攀比。以豪华装修为主的硬件比拼成为不少营业部打出的星级服务旗号,一般营业部都有50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每年的摊销压力非常大,占到营业费用的20%左右,加上每月的房租水电费等刚性成本,行情低迷时,自然要亏本。政策法规上走钢丝。有关法规明确规定营业部不准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不准自行受理客户资产托管业务。但还是有不少营业部铤而走险,通过三方协议的形式变通进行。

导致竞争不断升级的原因有:券商无系统和明晰的市场竞争目标,利润不是公司唯一的经济目标,不能在利润平衡点达成妥协。券商往往是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都要,时而重视前者,时而重视后者。企业数量过多。全国130多家券商都想分切已经饱和的大蛋糕,但第一名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前30名市场占有率之和不超过30%,在市场占有率上并没有形成垄断地位。大券商有资本和管理资产规模的优势,但在品牌认同度上没有优势,提供的咨询服务也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过多的竞争者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无法达成妥协。客户的需求同一性太强。客户的投资主要不依赖于券商的个别研究产品,而是对消息和政策的把握。券商用品牌竞争代替价格竞争的难度很大。

2产业选择

一个新兴产业诞生后,许多进入者便开始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地位或市场影响力,便开始了彼此之间的自由竞争。产业发展选中竞争者(选中者)还有下列原则:其一,成本越低退出越晚;其二,效率越高被选中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券商应该留下来。那么,在产业的自由竞争中能确保优秀的企业都会永远被选中吗?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那些有创新精神、效率高、为广大客户所喜欢的企业,但很多都消失了,而那些保守、低效率、高成本的企业却因种种原因生存下来了。

因此,没有节制的恶性竞争对产业的发展是有害的,过度竞争就会使券商没有实力来进行创新。过度竞争还可能诱使券商在政策法规上进行博弈。因而竞争需要管理部门和竞争参与者共同修订规则,以求得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壁垒保护

在我国证券经纪业发展的初期确实存在暴利,使暴利消失的力量除了业内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外,还有行业之间的资本及经营者转移,研究经纪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必须研究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暴利或超额利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对于新的进入者有门槛和壁垒存在。根据经济学的贝恩定义:在某些行业,必然存在某种类型的进入限制,使得其他企业不能利用有利的市场状况,结果是系统性的利润大于其他行业,进入壁垒是企业获得超正常利润,不受进入威胁的因素。现阶段我国证券经纪业进入的门槛还相当高,这也是当前许多券商处境艰难、但还能生存的原因。

5暴利消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证券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这种壁垒也在慢慢冰释,社会环境又在从另一个方面对证券经纪业的超常利润进行侵蚀。

这种超常利润的消失过程规律,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租金耗散假说,许可证制度使先入者或在位者获得了一种租金,竞争使得租金趋于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把这一过程描述为产业利润的平均化过程。资本的属性是追逐利润,行业间的资本转移会使利润在行业间趋于平均化,即社会资本得到水平大体相同的利润。行业间的不同资本或资本代表人进行反复的较量,最后或合作或替代,分享了这些超额利润。

因此,业外的资本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必将使该行业的利润水平降至行业平均水平。因此,传统的券商必须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和赢利模式。

二、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整体趋势

面对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冲击,券商的高利润时代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转型和更加激烈的专业化竞争,目前的同质性金融服务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经纪业务的竞争模式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过渡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客户需求趋于个性化、复杂化,证券经纪业务将经历从价格竞争到产品竞争再到服务竞争的变迁。在服务竞争阶段,营销和服务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各主要券商在前期积累的客户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纷纷建立起健全的客户服务体系和客户管理机制,从而为主要客户提供系统完善的服务。

营业部由交易通道向金融超市转型佣金市场化及进入壁垒不断降低给传统的营业部模式带来严重挑战,营业部作为交易通道的价值迅速下降,而客户对交易的安全、便捷性及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却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营业部由传统的通道提供者转变为客户资源开发和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综合性、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营业部的存在模式也将发生转变,由中心营业部、证券服务部、技术服务站、网上交易服务站等服务网点组成的虚实结合、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的立体营销网络组织将取代单纯的营业部模式,成为经纪业务营业机构的主要形态。

以证券经纪人制度为核心的营销组织模式日益成熟证券经纪人负责市场开发和客户维护,是证券经纪业务与客户接触的第一线人员。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券商在经纪业务中必须注重客户资源开发和维护,这就使得证券经纪人的地位日趋重要。西方券商借鉴了保险人制度的成功之处,普遍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经纪人制度,通过经纪人为客户提供财务计划书、为客户投资交易各种金融工具提供便利、提供及时的金融信息资讯、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提供投资组合等高质量的经纪服务。随着我国券商在经纪人管理机制、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探索日益成熟和深入,证券经纪人在券商今后的经纪业务中将会逐步承担现有证券营业网点的职能,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客户关系管理将成为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在理解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它是通过优化的管理方法对客户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通过识别有价值的客户、客户挖掘、研究和培育,改进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价值和忠诚度,同时达到缩减成本、寻找新的市场和渠道、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目的。为使对客户的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很多券商正在努力开发和建设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期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三、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利润平均化凸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在经历过价格战的阵痛之后,我国券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流程重整、技术革新实现低成本扩张。

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经纪业务职能转型相适应,经纪业务的管理模式开始转型,对传统经纪业务实施流程再造,实施以客户、市场为导向的流程管理将是证券经纪商的又一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业务流程的重组包括客户资源开发流程、客户维护和管理流程、产品供应流程等内容。客户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要充分重视客户需求、进行营销观念的创新、形成业务特色以达到获得客户资源、吸引增量客户的目标。客户维护和管理流程则要求根据客户交易行为特征来细分客户群,对客户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的维护和管理,让客户满意并留住客户。产品供应流程则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流程重组将有效延伸经纪业务价值链,证券经纪商的投行、研究、理财等各业务部门与经纪部门之间的联系得到有机整合,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经纪业务也将由单纯的通道服务向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以及咨询产品的综合转变。

集中交易模式将逐步取代分散交易模式传统券商经纪业务基本上是一种基于营业部的分散交易模式,每个营业部相互独立、不仅公司资源难以利用、成本较高,而且风险难以控制。推行集中交易模式将各营业部的后台系统统一起来集中处理,为证券经纪商构筑一个整体的交易平台,改变证券经纪商内部营业部相互分割的经营形态,各营业部共享各种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同时集中交易也将改变营业部的功能,使其由交易、清算、托管、营销于一体的功能定位向营销、客户服务的服务中心转变,并大大降低证券经纪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成本,有效控制风险。但由于集中交易投资巨大、技术要求较高,券商推行集中交易也往往采取渐进路线,因此现阶段,集中交易、区域集中交易和分散交易模式并存的局面将继续维持。

技术创新的发展使经纪业务的形态由现场交易向非现场交易转变非现场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出现,大大突破了传统经营中地理区域的限制,能有效降低券商的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券商间的竞争进入一个崭新的起点。各券商在整合和压缩有形证券营业网点的同时,纷纷加大以网上交易为主的非现场交易拓展力度。目前网上交易发展迅速,在某些证券经纪商的经纪业务总额中已经占到35%以上,而柜台交易等现场交易的比重则持续下降。非现场交易的工具和手段也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篇8

1. 企业用人学历要求走高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3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统计,从全国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来看,本科学历需求量最高,占51.6%,其次是大专学历,为36.2%。《报告》显示,2013年,软件企业对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不满意反馈比例最高,占到17.3%,表示比较满意的企业仅占35.2%。而对应届本科生毕业生的不满意率有所下降,为13.3%,但比较满意的评价也有所减少,仅为27.8%。相对而言,应届研究生更能得到软件企业的认同。

以上各项数据表明,企业对软件人才学历的要求已经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特别是90后进入职场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难理解,自2011年开始,人口出生数量低谷导致生源数量急速下降,使得部分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为了完成招生指标,高校不得不降低门槛,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90后进入高校,这种现象愈发显著。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员工的学历要求,本科越来越成为最低入职门槛。

2. 软件行业技术的要求

伴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种是面向移动互联等技术,以短平快的轻量级产品开发为主,要求开发人员不仅掌握开发技术,还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对美工、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有所领悟。另一种趋势是面向框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软件产品趋向于航母级规模,要求在某一领域技术非常精专的同时,要对软件有较高层次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面向哪一种走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也是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日趋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工程专业内涵

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6年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发展和改革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而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技术性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行业相关标准、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环境、软件测试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软件质量管理及软件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软件工程要求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因此,软件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综上所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将理论原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还要能够超越计算机学科获得其他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支持其他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三、探索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二是原有高职院校升格而成。在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原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也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计划,而背离本科教育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合理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保留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将本科层次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机结合。

1. 专业课程设置

无论是哪类院校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都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设置部分新课程,还有部分课程虽然与原有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涵和定位会有所区别,需要重新建設。因此,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课程关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内涵。

为了顺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设置的专业课程,应突出深和新两个特点。一类课程在理论上有一定难度、深度,在某一领域引领学生深入开发或研究,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一些框架级开发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另一类是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用以拓展专业视野,如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类型的课程。

高职、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不同。高职层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高研究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两种来源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切忌简单照搬原有课程内涵,即使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理论为主的课程,如上述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及框架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在满足理论深度要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能落地,避免空洞理论的堆砌,避免口说无凭。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软件开发、实操类课程中,要注重渗透理论性、理念性的内涵,强调精、专,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深度和广度与坚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在满足本科层次要求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

在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过程中,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开展企业参与办学、指导学生就业、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等一系列工作。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企业调研访谈,可以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用人需求,修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偏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享先进技术,利于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专职或是兼职教师的方式引入企业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新技术发展过快等因素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队伍培训的问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可以为今后就业作好准备。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聘技术专家指导实习,协助落实学生就业,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的平稳过渡。

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学院可以共享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软件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赢。

篇9

一、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

“会计”是一项面向社会开放的经济服务活动,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为目标的班级文化建设则不能仅仅放在“班级”这个空间当中,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模拟真实存在的“会计主体”――“企业”,以职业场景化的背景模拟企业的管理过程,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班主任老师的主要任务引导构建这样一个环境,在过程中起指导和掌控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实现班级的管理,锻炼学生的能力。

1.引导转变角色

构建会计专业班级特色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学生要逐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担当,敢于面对责任,要逐渐脱离对于家长的依赖,变得独立自主,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班主任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管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对集体的兴衰荣辱负有责任,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保证集体的长盛不衰。

2.企业环境的情景创设

班级即是企业,教室即是公司或者厂房,考虑到中职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为中小企业,结合会计知识内容的关键点,会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可以将教室创设为一个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教室就是车间。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可以将学生分小组设立,不同小组为不同“生产线”。如此,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视化的企业环境,同时也可以让专业课程中一些遥远、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更贴近,更容易理解。

3.企业氛围的立体打造

为了全面创设企业的环境, 需要立体化打造出企业文化氛围。首先是“企业生产经营背景”的创设,“企业名称”、“企业精神、宗旨”的确立。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对“企业”的文化内容进行综合的布置和体现,同时对于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一些场景或业务流程以图片、展板形式展示在教室四周。在企业氛围打造过程中, 可以与会计专业课程《沙盘模拟企业经营-ERP》结合起来,可以利用课余或者晚自习的时间定期进行具体的企业运作模拟。

企业氛围立体打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制度的创建。结合班级组织管理,由各“生产线”全体员工组成“员工大会”;全体团员组成“员工支部委员会”。“员工支部委员会”推选“厂长”或者“总经理”经“员工大会”表决通过。由“厂长”或“总经理”牵头组织选拔成立“生产部、销售部、采购库管部、财务部”等具体负责班级学习、文化娱乐、清洁后勤、财务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同时由“员工支部委员会”推举成立“纪检部、宣传部”等部分负责相应事宜。此外,“员工大会”还必须讨论出“《员工守则》”,规范“员工”各方面行为操行。“企业制度的创建”实质上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创建,在这个过程中与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要目的,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和掌控主要通过相应的组织机构实现。

二、会计专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析

根据上述“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系统设计”思路,笔者曾在担任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2013级(2015届)会计专业特色班班主任时将具体内容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对学生毕业后的调查反馈,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由于始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同时在班级“综合模拟企业管理”的制约下,学生逐渐养成了思考独立,行动自觉的作风特点,行成了能相互体谅,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根据过程记录,在整个特色班级管理过程的1年里,学生出勤情况极为良好,没有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打架斗殴现象。同时,各类班级或者校级活动都由相“厂长”、“经理”牵头,由具体负责的“部门”实施,学生各司其职,效果良好。在该学年中,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入场式优秀班级”、“动感操”评比一等奖、“艺术节优秀班级”等荣誉或者称号。

2.学生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班级环境“企业化”的情景创设和班级氛围的立体化打造,填补了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空白,辅助了会计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下,2013级会计专业特色班的专业学习成绩非常突出。该班级有15人代表学校参加了2015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生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比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学生综合素质扎实,职业前景良好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会计核算及财经相关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最终评价学生的主体是企业。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运作情况,逐步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企业的用人要求。学生在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学生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单位都选择了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根据2013级特色班学生的就业情况, 笔者特意向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单位情况做了调查回访。

根据笔者回访统计, 超过90%的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极为满意, 并且愿意在学生实习结束后聘任学生为正式员工。学生在短期的就业实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砹私细叩淖酆纤刂矢在校期间的班级氛围和管理方式息息相关。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93-02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手段,也是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认识飞跃的重要过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追求目标,也对高等教育实施多样性培养模式、特色性培养目标提出了条件[1~4]。生物类专业有本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自己的发展领域。特别是突出地方特色是广西高等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结合我校生物类专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在立足地区特色的培养模式下,如何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改革的切入点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专业素质上,具体措施不仅落在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改革上,而且要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发展空间的关注,依托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教研项目的支持,积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研究,以期有益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并达到毕业论文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教学结合。

1 注重地区特色的毕业论文培养模式

毕业论文在选题上结合泛北部湾特色,体现学术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利用得天独厚的生物专业资源,例如,广西的木薯和甘蔗是实验研究的资源,比如有的学生针对广西辣椒病毒病进行抗病基因克隆,有的研究广西木薯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用的关键酶,有的研究广西玉米的功能启动子克隆,有的以广西甘蔗叶和桑叶为材料提取分析活性成分;有的从广西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有的利用自选微生物生产制备有活性的黄单胞菌多糖衍生物、壳聚糖衍生物以及异麦芽低聚糖等。学生自行设计选题,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方法收集、实验内容完成诸方面是可以实现的。结合地方生物资源,学生兴趣高,改变了过去学生出成果难的局面,并与地方特色经济开展合作项目,培养出符合地方需要的特色生物人才。同时,结合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前的知识积累,在企业和社会实践中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知识结构。在指导选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改变过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教师为主导的分配式,变为通过启发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参与到论文题目选择方案的确定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成为组织和引导者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用邮件、QQ及实验平台在线等方法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提供有益的建议,严格把好毕业论文按要求完成关,实施“立足地区特色”的培养模式,激励学生学有所获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能力。

2 搭建稳定的毕业论文实验平台

依托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实验室,直面生物资源的研究现状,置身真实的资源研究情景,能寻找到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课题,目标确立和兴趣激化可以驱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校内与校外的互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结合社会就业需求,也为将来学生能够投身到分布广泛的生物类相关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以区域生物资源的研究作为科研切入点,本科生可以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校级和院级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前序工作,我院本科生在2003至2011年通过实验平台创新实验,连续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不少本科生考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还有不少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物公司及相关企业里很受欢迎。

3 毕业论文依托导师的科研课题

因为我院本科毕业论文每年都面临实验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紧张的问题,所以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和本科实验中心平台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能较好解决该问题。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可以是本校的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企业的技术员和科研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导师在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时充分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使毕业论文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也可使学生真正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初步的科研经历对其今后的就业和研究生学习深造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还缓解了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论文以一个导师课题项目组为单位,按照项目子课题每人一个方向,既发挥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将毕业论文参与到与专业相关的校外导师的单位科研项目当中,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联系实际运作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5-7]。

4 毕业论文的实施步骤

4.1 毕业论文的题目设置

我院生物类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由校内和校外的指导老师结合自身科研课题和企业及科学院相关专业科研项目给出多于学生数的论文题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由于教师和技术员已有前期研究基础并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指导过程中将更加得心应手,把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科研工作能力。教师指导工作的水平关系到论文效果的优劣,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导师没有较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无法解答学生做论文过程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特别是有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虽然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他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常常脱离工程实际,因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4.2 毕业论文的规范化指导

毕业论文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刚开始时,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会感到生疏,指导教师应按照本科培养要求,规范指导学生基本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和归纳整理方法。让学生熟悉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的调研,能做出初步的设计方案,以便学生有目的和方向的进入工作状态。导师小组对每个阶段任务要给予明确指示,指导撰写出质量高、可行的开题报告和工作计划。开题报告通过对题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性进行论证,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实验与数据分析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课题能否顺利完成,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加强对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定期讨论的例会制度,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思路进行讨论和交流,指导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

4.3 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完成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深化提高。由于毕业论文与一般的文章有较大差异,所以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论文撰写经验,经常出现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通过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堂,给出一些具备论据充足、分析充分、条理清晰、思路严谨、语言简练、数据可靠、结论准确的优秀论文写作范例,加强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指导,并对毕业论文格式严格按规范要求来指导,使毕业论文的结构层次和图表格式等更加规范统一。

4.4 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

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综合评定和全面考核。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情况。学生毕业论文由平时成绩、毕业论文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在课题开始就向学生公布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重,并规定平时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不能进行答辩。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题研究期间的工作表现(20%)、能力水平(50%)、成果质量(30%)等方面评定。由评阅人根据选题质量(20%)、能力水平(40%)、成果质量(40%)等方面评定。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答题情况评定。

5 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地区特色的培养模型下,强化技能,加强能力培养,重视基础实验,突出毕业论文的特色与质量,适合现代社会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将继续从地区特色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深化对毕业论文的改革,让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的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 徐微,秦娟.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35-37.

[2]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11562.

[3] 孙爱东.以柔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8(8):65-66.

[4] 谢培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涵义、结构及归因[J].沧桑,2007(5):190-191.

篇11

作者简介:牛宇佳(1985-),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助教;朱鹏飞(1963-),男,浙江永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院长,教授。(广西 北海 53600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34-02

全国众多城市规划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等,独立学院很难展现其独有的优势。北航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为了使学生们具有自己的特色,提出了生态与规划相结合的特色专业。为了配合特色专业的培养计划,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体系,因此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论文及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国家对毕业论文加强管理、要求学术诚信和减少论文抄袭现象的目标,根据对北航北海学院2006、2007、2008三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总结,开展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以期展现特色专业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

一、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要求

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具有专业生态规划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工程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生态专业知识和老村庄规划布局等背景的城乡规划和建设能力、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使学生具有城乡规划服务的能力,并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五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不论在基础知识还是在实践能力上都要比四年制的毕业生扎实。

除了要考虑五年制城乡规划特色专业毕业生的特征,还要符合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把四年内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应用,让学生能够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学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其次,论文要按照调查―分析―撰写―答辩的过程来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环节认真落实,最终符合学校规范和培养计划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在大学能够对知识灵活运用,还要学会规范的科学方式和做事方法。

二、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特色专业的特征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2006级、2007级共174名毕业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是根据导师的专业方向和参与的项目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而进行选题的。这种导师责任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及论文仍然以城市规划为主体。而当有的导师没有项目或者导师不负责任、指导能力有限时就表现出来一些共同的问题和现象。

首先,大多数学生并不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而是在网上直接下载相关论文,东拼西凑成自己的论文。有的学生在外面实习或参加导师的项目时,将别人的成果或公司的项目全盘照搬作为自己的成果进行答辩,实际上他没有参与或只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论文和设计出现了大量的抄袭和学术不端现象,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好处,反而还可能使他们养成不认真做事、喜欢钻空子、偷奸取巧的坏习惯。

其次,很多学生对到底是做论文还是做设计争论不休,尤其是像城乡规划专业这种实践类的学科来说,学生们更倾向于做设计。认为设计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学生们忽略了对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每天只是在电脑上画图,更有甚者将别人的规划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图中,缺乏设计依据,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另外,选择写论文的同学又出现了不会用设计表达自己思想的问题,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不利,也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改革

针对特色专业的发展和2006级、2007级毕业生的共同特征以及在专业上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全院的优势,形成一种完善的特色专业理论和体系,因此对2008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设立了一个“老村庄”毕业设计组,有90名学生,对他们的毕业设计调整要求如下:

对于学生们在选题时缺少经验不知道做些什么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个大方向的规定范围,就是对“老村庄”进行研究。相关部门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只剩270万个,一天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100个。而中国的老村庄又是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的地方,有着非常科学适宜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从老村庄中学习,提炼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规划思想也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可以养成保护老村庄的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以上老村庄作为研究对象,自己去收集资料,通过上网查找等方法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村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对象,从而有效减少抄袭现象。

确定对村庄进行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首先要对研究的村庄有一个基本情况的了解。比如说这个村庄的地理环境、周围的山川走势、大致的地理区位、村庄的人口和规模、特色等。在这一阶段,就要分导师进行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系统地调研,要求他们通过现场踏勘、对村民进行访谈等方法了解村庄的地形地貌、道路、水系、景观、主要农作物、古树名木、特色建筑、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承等许多内容。

根据调研的资料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选题,拟出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通过以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还有哪些内容和方向没有调查清楚,写出需要补充调查的条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收集资料。

如果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调查不方便或选题意义不大的情况,在中期分流的时候可以更改题目。这时会出现需要重新调查的情况,但这一次确定的题目将不能够再次更改,目的是使学生们认真对待自己的题目,认识到开题的重要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规范写作,教会他们写科学论文的思路、结构和逻辑性。严格按照规范的论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的书写方式来要求他们,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很多学生论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一定要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检查和互相检查,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答辩时,让学生们用10分钟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要求他们在指定设计内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2008级毕业生在写作论文的基础上学会用设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做好资料调查、分析与总结工作,在提出自己的设计依据的前提下用设计来展现新的创意和构思。这样解决了以往教条的论文或设计形式,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2008级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这一届90名毕业生进行了“老村庄”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调整以后,论文的质量与没有进行调整的分组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普遍反映可写的内容更丰富,不再需要东拼西凑来写论文了。但是这一届毕业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

1.学生对老村庄的调查不太重视

这一类学生在选择村庄时不积极或随便选一个,不做现场调查,只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就想蒙混过关,或者是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就到村庄里拍拍照、随便看看,这些都受到之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另外,学生对老村庄这种宝贵的历史财富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老村庄可以给规划设计带来多大的帮助,片面认为老村庄都是过时的,不需要学习的,殊不知老村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正是现代规划设计师缺乏的精神和理念。

2.学生很重视但不会调查

这些学生对老村庄的选取非常积极,早早选好了村子就去调查,但由于没有明确调查的内容和目标,因此收集资料的效率很低,回来后发现没有东西可写。对这样的同学,要求导师在他们去调查之前针对不同村庄的特点,为其需要调查的条目和可能会涉及到的调查方法提出建议,让学生做好准备以后再去调查。

3.有的学生选择的调查地点不方便

这一类学生多是在调查回来后发现与专业方向不一致,需要重新或增加调查。而学生们一般都是在假期去调查,如果调查地点离家过远就会出现调查不方便的情况。因此建议他们选择家乡附近的村落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产生语言沟通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资料收集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4.很多优秀的同学同时做论文和设计,但关联性差

这些学生在从老村庄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构思中的方法还是掌握得不熟练,体现在对村庄的特点研究得很详细,但在自己的设计中却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就要求学生多与导师沟通,在建立起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活学活用,用图纸展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