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才培育论文

人才培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6: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才培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才培育论文

篇1

1、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随着现代林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所以,一定要以“人才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2、加大资金投入要了解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实际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其生活与工作条件,实现留住人才的目的,并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使其在林业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大人才培训投入力度。通过聘请林业专家以及优秀的林业工作者进行讲座,或投入资金鼓励林业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让林业人才及时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一定要严格管理专业技术培训市场,使培训计划与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3、提高林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努力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经常对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者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将其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其协调能力。按照具体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协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其作风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效结合,通过集中培训、党校培训以及自学等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业务素质教育等活动,真正提高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综合素质。

4、形成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创造行业条件。努力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林业建设开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进一步将各种林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再次,要切实强化林业工作部门建设,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严格进行管理,使林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够稳定发展。

篇2

本文作者:吕海燕工作单位:浙江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后备干部后继乏人。从文化程度看,截至2012年4月,浙江铁发集团在岗职工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24人,大专文化程度352人,高中文化程度358人,中专文化程度180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66人,员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并且各企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之集团在培养后备干部方面难以做到统筹调配,企业之间后备干部均衡发展的难度较大。(2)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匮乏。由于非运输企业人员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吸纳安置的运输主业人员,少量为接受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总体性超员与结构性缺员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为经营管理专业干部偏少,特别是建筑施工、信息技术、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等人才缺乏,不少企业因人才短缺问题致使企业发展步入瓶颈期。(3)对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尽管浙江铁发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从培训入手,出台了《浙江铁道发展集团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明确了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职责、内容和形式,提出分级分层的培训特点,细化了集团与下属企业的培训职责,形成集团公司、子(分)公司两级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座谈会、大学生跟踪培养等措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向和工作表现等,但是这些举措缺少对实际效果的跟踪和考核,致使人才培养效果不佳。另外,集团更注重对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训,而忽视了对技能型人才、社会劳务工的继续教育培训。(4)干部管理机制不顺畅,人才流动机制乏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配备和选拔,主要采用组织选配方式,不能对经营班子进行及时调整,致使不少企业管理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另外,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条件差异也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

非运输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

应强化人才培养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有机统一的认识,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观念创新,首先应扭转片面的人才观,不能将人才培养范围局限在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上,而忽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将人才培养范围仅局限于铁路职工,而忽视对社会劳务工的培养。所有具有职业素关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吕海燕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都应该视同企业人才,并进行培养。同时,非运输企业应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各企业党政任期工作目标,明确相应领导职责,定期组织检查考核,督促企业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发展造就人才,应形成企业与人才良性同步发展的良好氛围。(1)应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定和办法,在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人才提拔使用上摒弃“论资排辈”的思想,在待遇分配上减少“平均主义”,在考核奖励上杜绝“好人思想”,逐步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2)掌握企业现有的人才资源情况,研究和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人才培养规划。职能部门应对每一位员工进行专业指导,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长,结合企业发展的目标,做好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人才“各行其道”,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职位晋升轨道。(3)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跟踪机制。经营班子成员应与本企业的人才进行结对培养,充分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包括技术发明、项目开发、工作表现、思想动态等,有针对性地挖掘、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多岗位锻炼。职能部门应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工作,通过跟踪考核、论证,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其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4)制定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做好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工作。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奖励、激励政策,如物质奖励、职务提升、旅游、出差、培训、岗位交流、压任务等手段,另外还需要适当的关爱和情感投入,以增强其工作动力。(1)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集中资源优势,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建立相应的岗位交流、岗位轮换、挂职锻炼、集团委派等制度,冲破企业、地域之间的差异,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交流,尽可能地实现人才资源最大化利用。(2)设置攻关项目或课题,抽调相应的专业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课题攻关小组,既可解决集团和企业层面的经营、管理及技术上的难题,又能实现管理和技术交流,以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也便于集团内部企业文化的交融。(3)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培训工作,完善集团内部培训师制度。有针对性地优化和丰富培训的内容及形式,注重对培训效果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员工自学成才。(4)加强对社会劳务工的培训。浙江铁发集团从业人员中有1/5以上是社会劳务工,应将其同步纳入全员培训范围。同时对具有特殊才能或专业特长的社会劳务工,可考虑使其同步享受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3

作者:彭凤兰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建立高职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要想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不得不在一些方面进行改革,下面就针对上文所说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建立高职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点,强调个性“人才”的培养目前不单单是高职药学专业,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人才培养观点落后的问题。要使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需求,首选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点,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关键,对学生要强调“个性”而不是“共性”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从而改变高职药学展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实践相结合我国对药学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偏重于对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新对学生的培养方法。这样的方式可以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具备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建议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阶段递进的培养理念,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技能,同时又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激发对知识的兴趣,最终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增加创新元素,开展阶梯式的教学在当前高职药学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环节缺乏创新性,实践内容重复、冲突或者关联性不强的弊端,这些都对高职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开设药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应当在进行实践教育环节中有意识的规划阶梯式的培训内容,努力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创新元素,着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创新的积极性。药学专业的阶梯性教育应当以认识实习专业课程实践综合能力培养岗位实习的基本框架进行。实现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模式与执业药师教育制度相适应要做到这一点要在教学计划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对于高职药学类教材编写内容进行改革,在内容上应当兼顾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这样授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时将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引入课堂,初次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的开设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相关补习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辅导。

高职药学类专业开展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虽然我国人才培养中依然欠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还是有部分院校感受到了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在一些院校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高职药学专业而言具体实践成果如下提升了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开展创新评价体系、阶梯式教学和实践平台的简历充分调动了药学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并通过实践环节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的提升。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就成了衡量学校教学的重要方面。通过对高职药学展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的药学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些药企的技术骨干,并且这些院校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就业率年年攀升。

篇4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大多数院校都认可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教师应当大量承担各类研究课题,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至教学之中,促进产业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职院校现状来看,该模式值得众多高职院校借鉴。随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深入,2012年初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1.5+0.5+0.5+0.5理论教学与实际顶岗实习交错安排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这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对学生职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从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尽管各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均为创新人才,不过所采取方法各异,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不同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笔者结合大庆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大庆职业学院的特点,2012年8月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课程建设与市场需求联动的培养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该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研究

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性的人才,课程建设必须遵循“实用性、实践性、前瞻性”的原则。刘锦云研究认为,课程建设的基础为通识教育,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其次应当进行学科体系教育,为学生学习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再次学习专业课,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习模块课程,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课时比例安排上,专业课和模块课程总课时一般不超过45%。何红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认为课程设置应当遵循2个原则,第一,市场需求原则,其次为企业需要原则,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每年加以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实践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王俊红认为课程设置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但是高职院校毕竟不是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校,大量课时安排在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上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两大部分,在前述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提到实践教学的设置与改革方法。钟先丽对此提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总体设置上,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知识体系除了考虑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并且实践课程应当达到45%以上。在攀枝花学院创新教育实践中,课程设置在“厚基础”的基础上扩宽口径,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需求性,增加专业方向,以提高学生的可选择性和学习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张耘研究认为,创新人才培养中,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把握宽口径的基本方向,专业方向设置应当柔性化,突出培养学生的对变化环境以及职业的适应能力。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上,张吉立研究结果与张芸较为相近,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宽口径的培养方法。在课程建设上应当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岗位要求分析课程设置内容,最后课时比例按照通识课程20%,专业基础课15%,模块核心课程占55%,动态课程占10%的建设思路,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关于实践教学体方式的开展,不同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方式。张耘研究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所依托的是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有师资保障,其次学校要提供完善的实验实习环境,再次,变革创新的实验和实习方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第四,增加特色实践教学项目。董鸿安研究认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应当与旅游企业联合建设,这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的开设方式应当遵循轮岗实习的办法,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具有较好的效果。卢海霞研究认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应当以承担课题研究类型的旅游实验室建设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实践教材建设对实践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载体,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应当与岗位需求实现零差距。俞继凤研究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现实践教学中各项教学内容的连续和贯穿。

篇5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概念

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宽的学科,个人可以就此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不过十几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我国多次经营主体的体制改革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壮大。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为50到100万,每年约培养出40万左右。入世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一)以终为始、坚定向前

很多同学毕业找工作最大的疑问就是:本科毕业没有社会经验,学的又是管理。公司会提供管理岗位给我吗?如果不会,那什么样的岗位才真正适合我?这个问题老师、家长、用人单位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真正知道答案的是大学生自己。采用“以终为始”的学习态度,才可能不让我们在毕业后极度迷茫。所谓“以终为始”就是在大二、大三甚至更早的时候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有兴趣的职业。

(二)创造机会、接触社会

即使成了专家,毕业也不是高枕无忧的,大学的好处是有理论,坏处是大部分时候只有理论。管理学本身就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理论知识,理论容易枯竭,而现实之花常青,大学里是没法培养出企业家的。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后,管理学的大学生们就需要为自己创造实习的机会,早日接触社会。小到超市促销,大到企业里的管理培训生学习,我们都应该去全力争取。

三、培养实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全新转型时期,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很难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就迫切需要研究,讨论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体制,用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习训练等方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效果与课堂上单纯让学生分析讨论问题的效果不一样,前者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研究问题更具有吸引力。首先是加强自身实践环节的学习,训练与总结。从实践中来,把这些企业“鲜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们称之为“时尚知识”。从而,得出经验,首先讲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参加企业实际运作的实践。其次是加强课堂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本已有成熟的课堂实践环节教法,即MBA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往往还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法,其结果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满堂灌,学生不愿学,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用性,我把授课内容总结出一个个案例,备课之时我就把《市场与销售》杂志、《中国经营报》等发给学生,让他们从中选案例,学案例,形成自己的思路。超级秘书网

(二)用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篇6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2.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篇7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1.2教学结构分散教学结构的分散是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大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通常都是按照章节来划分的,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内容同样也都是根据其教材的章节而来;然而现今国内几大主流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材都比较偏重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等方面的介绍与分析,其核心内容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合同条款以及合同履行等,结构安排得比较分散、系统性比较弱,因此并不利于学生对这门知识进行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理解,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水平。

1.3教学方法陈旧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正充分说明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也即是国际贸易的应用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都还采用着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比如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播放PPT课件外加从旁讲解,而却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这使得实践教学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深入开展,而理论教学却在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得整体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训练,又从何而谈培养应用型人才。

2.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2.1突出教学重点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是要突出教学重点。高校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把握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从而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加牢靠得把握住知识,并最终成为真正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与学习依据,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说都是伴随着教材而度过的;因此,认真研究和把握好教材内容是高校教师成功开展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熟悉教材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许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而造成的;教师只有先自己牢牢掌握了教材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将之传授给学生。高校教师应当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把握,并能从中提炼出教学重点,合理划分教学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把握其核心知识点与主题内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也是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高校国际贸易教师应当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因为深入开展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以及更加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师应当在国际贸易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平台,开展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并增加案例教学的灵活应用,通过对种种真实案例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充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未来就业竞争力,力求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素质与高技能水平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2.3结合外语教学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另一大有效措施是结合外语进行教学。国际贸易是一项国际化的经济活动,其贸易对象多为外国企业或者组织,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工作也非常注重对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当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外语术语的应用以及外语谈判和外语沟通能力等,这是培养学生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商务英语以及高级经贸英语等课程,并给学生布置一些英语任务,让学生利用英语去填一些贸易合同以及外贸单证等,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国际贸易应用能力,让学生真正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实务工作,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篇9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近8年的顶岗实习改革基础上,与企业多方商谈,最后与嘉兴隆聚餐饮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于2009年6月从旅游、酒店、英语、日语、外贸类专业2008级学生中选拔学生组成订单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批订单班学生共26人,单独编班组织教学。在首批订单班成功组建的基础上,在后来的2009级、2010级学生中都组建了相应的订单班。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内容

1.企业资助学费,毕业后定向就业酒店管理订单班从大二开始订单培养,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一年(含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就读期间隆聚餐饮集团每年给予学生学费资助,实习期间按照企业薪酬管理规定发放实习工资。另外,订单班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并按照一等800元、二等600元、三等300元的标准发放奖学金,奖学金获奖面额占50%。同时企业还会提供部分资金资助学生开展班级春节晚会、春游、拓展训练等班级活动。学生毕业后全部到订单企业就业。

2.校企联合开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酒店管理专业隆聚2008级订单班成立后,企业积极与分院协商召开研讨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鉴于餐饮业是企业的主业和核心业务,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课中删除了星级酒店的《现代酒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增加了《餐饮实务》课程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并根据企业运营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增设《厨房管理》、《营养与配餐》课程。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突出企业主业特征,将《酒店市场营销》更名为《餐饮市场营销》,同时增设《形体礼仪》课程。

3.校企共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结合企业工作流程和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校企双方共同重构了酒店管理订单班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大致分类两大类四种类型。一大类主要由学院和企业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和实施,分为认识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情况。认识实习在第三学期正式开学前组织,时间为2周,其中1周为集中理论授课,1周为分散技能训练,全部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选派优秀技师,按照企业文化和服务标准进行教学。综合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第二大类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不定期参加实践,主要在企业有大型活动或较大规模接待任务时到企业去顶岗。对于这种情况,学校不组织也没有具体安排,但要求企业在每次活动前通知学院并派车辆接送,以保证学生安全。企业按照学生工作情况按小时发放实习补贴。

4.校企共享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积极参与学院的课程、教材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餐饮实务》的课程教学中增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由企业总裁和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监亲自到校主讲授课,将企业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中。《形体礼仪》、《餐饮市场营销》课程,企业都派人参与课程建设和部分内容的教学,部分内容到企业进行了现场教学。《厨房管理》、《营养与配餐》课程,全部由企业派出技术骨干授课,《厨房管理》由企业总部厨务部经理授课,《营养与配餐》由企业下属分店楼层经理授课,上述教师全部进入专业兼职教师库。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有3人,专业教师全程参与了增加企业服务体系编制、顾客满意度测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培训服务。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显著提高。第一届2008级隆聚班25名订单学生,到企业就业的有17名,定向就业率达到72%,这充分说明酒店管理专业不是简单的“实习订单”,而是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2008级隆聚班订单项目也成为了嘉兴欣禾职教集团2011年优秀产学合作项目,隆聚集团2009年创新项目;集体和个人获得企业多项表彰。一名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获得嘉兴市优秀服务员称号,两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晋升为见习主管,毕业半年左右订单班累计有7名学生晋升为主管,成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晋升时间远远小于非订单班学生。

(二)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多次得到相关媒体的报道,专业知名度大大提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第十四届浙江省运动会在嘉兴市举办期间,为了做好开幕式招待晚宴服务工作,组委会特意邀请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参加接待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省领导和嘉兴市主要领导所在的主桌服务工作全部由订单班学生承担。学生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出色的服务工作赢得了贵宾的赞扬。订单班学生在企业中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年酒店管理培训达到200人次,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7项,多名骨干教师被企业常年聘为技术顾问和技术革新咨询师,在行业、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三)形成了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培养过程中,建立了一支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高水平“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到学院工作期间,工作任务由学院提出,通过企业安排人员来实施,薪酬由企业发放。这样兼职教师到校教学从教师个人行为变成了承担企业工作任务的企业行为,形成了兼职教师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学院也根据教师承担的课程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了3名专业教师到订单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其中1名教师全职脱产挂职。挂职教师在订单企业全职挂职期间,通过短暂的培训,担任了订单企业下属金悦港湾大酒店楼面部经理的职务,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获得企业高度赞扬。

(四)“企中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来,酒店管理专业打破了传统的实践训练仅限于校内的观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实训场所搬到了校外合作企业,即“企中校”。酒店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面向的服务对象是需求各异的客人,因此,在合作单位的真实顶岗中才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将学生的硬性技能培训放在校内实训场所;而涉及和人打交道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知识,如学生的沟通能力、承受能力、理解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律自理能力等软性的技能则放在合作企业进行完善;同时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量身定做不同的培训课程,个人与团队管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服务质量管理等培训课程及拓展训练对提高学生综合管理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与思考

(一)有一系列支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更是高度重视,全面启动实施“四个一工程”,支持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且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应该讲,领导重视和制度保障是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建议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的调节,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平台,加速推进“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选准一个合适的合作酒店

高职院校要选择合适的酒店作为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必须选择那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有发展潜力,员工容量大,重视员工培养的企业,才能有效保障订单培养的质量。实行订单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层支持并且认同订单培养教学模式。酒店提供的工作岗位要明确,订单培养教学是针对特定的工作岗位展开的。合作企业隆聚餐饮集团是嘉兴最大的餐饮企业,董事长非常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隆聚的合作能形成较大的规模效应。可是说,酒店管理层的高度支持是酒店管理专业能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条件。

(三)应坚持“实质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多赢”的原则

篇10

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成数个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化工、材料类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化学工程等7个学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11个硕士学位点。学院建有绿色化学合成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学院建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2个国家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省重点专业等4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学校设立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水平高,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了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有浙江省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化学工程研究生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和《化学反应工程》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经过多年的专项建设,在化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教学良好互动方面拥有较为优越的条件。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由邱均平等编著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的排名如下:2008年在所有201所建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中排名在第16;2009年在所有201所学校中排名第18;2010年在所有224所学校中排名第18。

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基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素质特征定位、教育培养体系特征和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等开展研究、实践和反思,明确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三要素理论为指导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改革实践总目标。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具备三个要素:意识、机会与能力。首先是意识,即学生要有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和动力,它包括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的视野及对科学的热爱;其次机会指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平台和载体;最后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内涵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目标必须符合过程工业科技创新及化工学科发展规律、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这也是新形势下化工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特征和质量保障体系等三方面,也是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与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追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理念,不断拓展专业内涵,形成宽口径办学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多模块模式。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成为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各种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各种竞赛等环节,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现代工程教育培养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该是在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即:学生能够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与运行,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因此,在培养计划制订、教学方法改革等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实现基础知识厚、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和适应能力佳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养成。

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

采用理论研究———实践———总结———再实践———再理论研究的思路,推进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把工程教育内涵提升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建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特征的教育培养体系;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体系优势转化为基于工程实践与创新的化工类专业培养优势,通过国家特色专业平台建设更加有效地提高化工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化工类专业特色凝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化工类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复合的专业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专业内涵,形成宽口径办学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形成多模块、复合化和卓工班相融合的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二是卓越的人才素质特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工程能力强、能够成为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三是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各种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各种竞赛等环节,构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由此确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创业能力;“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来”的具有成长为高级化工科技和管理人才、企业家和知名学者的潜力。

(二)专业特色模块和课程体系构建

篇11

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原来主要的就业去向是石油和冶金企业的自备电厂和动力车间,课程的设置均围绕这一目标。在制定2011培养计划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去向的多样性趋势,对课程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坚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践环节。原先的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程围绕供配电技术设置,2011计划中适当增加了电力系统分析、电气传动、电器学、新能源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等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

专业基础课学时和授课内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