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7: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结果与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情况
2.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计划,参与调查的全部高校都至少设置了2-3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中增加太极、武术、跳绳等项目,二年级以上的选修课程中增加了风筝、拔河、木兰、毽球、秧歌等自选项目。另外,有8所高校占67%的比例设置了“民族体育学”这门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为主,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起源,近代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展望等。
2.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情况。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展现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仍然比较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2.2分析与讨论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民族体育项目都有所开展,但占最大多数的是武术和太极项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其他项目的课程或是师资队伍缺乏,或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开发滞后,比较狭窄。相比于野外生存、攀岩、跆拳道、拳击、街舞、轮滑等现代体育的极限性、对抗性、娱乐性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刺激性、对抗性并不明显。许多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多数学校都以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一般都包括长拳、太极拳、太极剑等具体项目,比较单一,更多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的民族体育并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引进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2)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比较薄弱,缺乏经验。在高校民族体育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之外,更多的体育教师是武术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者自我学习转向民族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渊源深远,文化深厚,内容庞杂,如果缺少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许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传授不能达到最好效果。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很难引发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有一定难度,使民族体育在高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培养人文氛围,才能将民族体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要构建中国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入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知识理念,以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为支撑,将体育社会学、体育民族学、体育文化学等理论融入其中,构建层次分明的中国化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使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包含民族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加工改造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化是各民族内部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是指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其中又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在世界范围内,进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纵向发展,传播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横向发展,两者结合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步,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3]。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一)体育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这使其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是一般活动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4]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它是源于各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具有的文化价值”[5]
(二)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
根据社会文化的规律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把竞技因素与舞蹈、艺术,音乐、体育等多种文化融为—体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6]
苗族的“彩月亮”、布依族的“抱架腰”、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彝族的铃铛舞、瑶族的跳八音等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得到了丰富,增加了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方式达到了娱乐身心的作用。少数民族的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生产生活需要中演变出来的,因此具普遍的生活特性和有广泛的群众性,在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它为传统体育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方式。“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相对封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统一的文字符号,所以它的教育手段主要以言传和身教,大多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的。”[7]。“叉草球运动的方法是一手握鱼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时迅速掷出鱼叉,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当小孩子的叉球技术达到相当熟练的时候,家长便带他们到江河去叉鱼。”[7]
(三)文化的载体
我们所指的认同感是“使人们自觉的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它是一种体现了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认同感通常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形成的,他们可能具有相同想法和观点。“民族认同感对于人们在进行正常的生活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心理和精神。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使本群体,本民族认同,并能增强民族内部的亲近感。因此许多少数民族都是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来增强彼此的认同感。”[8]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和保护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的,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各民族长期生产劳动的结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来源和有机构成,所以要积极引导人们根据现代体育观念重新认识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合理的保持和更新。”[9]
(二)自变,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
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只是一尘不变的传承下来应该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进行必要的自身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新疆的传统体育“达瓦孜”,它不仅在长度、高度上不断的超越,而且难度上也有所突破。现在“达瓦孜”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极限运动之一,有许多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不乏有比较突出的,阿迪力就是里面的佼佼者,他已经创造了5次世界吉尼斯纪录。因而“达瓦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以“达瓦孜”命名了节目和学校。与之类似例子有很多,如蹴鞠游戏活动现在就演变成了运动之父足球。“从这些鲜明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它本身就有的民族性,同时也增加了竞技性、观赏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加具有魅力。”[5]
(三)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一直存在与社会文化之中,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与传播,同时政府也在积极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开展与保护,是可以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多种优惠,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增加经费,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的场所。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些应对方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体育文化之列。
(四)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先生的观点:它指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文化的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就是文化的自觉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0]文化自觉使人们对文化有自觉的觉醒和反省,知道文化的来源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它的特点和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所具有的自知之明加强了文化的创新性转变,提高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能力。
五、小结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现如今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侵入,只有脱离区域意识的束缚、提高自身的价值、结合现代体育文化从而谋求更高的层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通过改造自然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探索中国民族文化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
[2]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史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4]刘少英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素质教育[J].体育文史,2001(4).
[5]武卫等.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程探究[J],体育文化学刊,2007(2),
[6]韦丽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体育学术期刊,2007(5)
[7]徐玉良.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稻作农耕文化是植根于广西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稻作农耕文化。由于水稻娇嫩不易种植,各种自然环境和虫害都能影响其生长和收成,需要人们细心呵护并求助于神灵巫鬼的庇佑。在求神祈巫鬼活动中,以铜鼓伴舞的祭祀仪式舞蹈最为广泛经久,是广西漫长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化传统。各种铜鼓舞蹈艺术大都是源于稻作农耕文化,漫长的稻作农耕文化对广西世居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交、民族性格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大都与水稻生产有关,其过节仪式都纳入了稻作文化体系。数千年来,铜鼓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基础,成为广西各民族文化互动的载体,满足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已成为这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在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互动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族群之间也有摩擦、碰撞、冲突,甚至战争等恶性互动的一面,但并没有成为广西世居民族关系的主流;而由于稻作耕种需要的人畜、生产工具的不足形成的不同村寨、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等良性互动,长久以来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这就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稻耕文化磨合认同的内涵。说明稻作农耕文化认同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学基础。
(二)自我概念决定了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这通常都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但在这些世居先民们的生活中,是仅次于觅食的一件大事,觅食是为了生存,则是为了繁衍。为了得到异性的青睐,这就需要个体不仅要具备强壮的体魄和劳动能力,还要在生产劳动、社交集会、游戏娱乐以及祭祀仪式中展现良好的智慧与知、情、意的高度统一。另外在推举狩猎的头领、族群的勇士、英雄、部落首领时,更看重个体的智慧、能力、气质、性格、爱好、信念与习惯等内涵,这些都需要个体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体育的价值按其作用可分为健身、娱乐、医疗的生理价值以及教育、艺术、审美、道德的心理价值和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社交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体育价值反映的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实现这些体育价值的深度与广度,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构建,也取决于主体社会活动的水平。由此可见,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三)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加强了对体育价值的认同
原始社会里,不管是生产力的提高,还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人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性的。在狩猎中追逐牲畜、与之搏斗和角力,避免不了有损伤甚至殒命事件的发生,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人们认识到,除了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必须要有比牲畜更强的奔跑能力与力量。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经常受到毒虫猛兽、瘟疫疾病的肆虐,通常是那些体质健壮、免疫力强的个体能存活下来,这些人通常也喜欢参与族群里开展的角力竞技、祭祀仪式、娱乐游戏、技能技巧训练等活动,自然,这些人也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这些事件使个体和族群对体育的认同具有特殊意义和重大影响,因为在上述造成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中,个体身心承载着社会赋予人类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相应的生命意义和符号,而在此过程中,个体对体育价值的认同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因此成为个体的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
二、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概述
从远古时期开始直至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体育从来没有离开人类生活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以人类的文化生活状态呈现于世人。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与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深厚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纳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程,尝试对不同时期广西世居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如下分类概述。
(一)反映生产、生活技能技巧的体育文化
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强健的体魄往往能决定生产收成的丰歉甚至是生存所具备的基础条件,这种客观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体能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瓯、骆的先民们在狩猎中都离不开奔跑追逐、攀缘、跳跃、投掷和射击,甚至经常要与野兽进行搏斗、角力,由此产生了赛跑、射击、射弩、摔跤、投掷等根植于生产、生活的体育活动。一些体育活动产生于劳动,起源于生活,世居先民在生产获得丰收时,自然有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的庆祝活动,熊舞、猴舞、挡虎舞内容实在,动作粗犷有力,所反映是古时欧骆先民的狩猎生活。在长期的稻作农耕生产中,先民根据稻作农耕等农事生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舂堂舞、戽水舞、木槽舞、扁担舞、踩风车、采茶舞、春牛舞等,生动再现瓯骆先民稻作农事的各种生产情景。
(二)用于增强军事武技训练的体育
自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或种族之间,为掠夺财产、抢夺生产资料、获取祭祀牲畜以及复仇等原因,经常产生争斗。不管是入侵的还是防卫的一方,为了本族的生存和利益,与异族时有争斗,一些劳动、生活技能和工具被当作武器经常在战斗使用,如射箭、射驽、角力、武术、摔跤等。随着氏族、部落和种族之间争斗规模的发展,增强军事武技等战斗力的训练活动也逐渐萌发出来。据资料考证,抛绣球活动的“绣球”最早是一种青铜铸造的兵器,用于甩投,人们称之为“飞砣”,大多用于作战和狩猎;而在广西民间广泛开展的“板鞋竞速”,最早是瓦氏夫人用来训练士兵抗击倭寇而形成的传统体育活动。另外如双刀舞、棍舞、剑舞、拳术、旗舞、棍术、同填、同顶、抛沙袋、同拼、顶竹杠等练力的锻炼方式,都是反映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增强军事武技能力、锻炼身体、提高抵御外侮能力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纪念祖先或英雄人物的庆典体育活动
新石器时期甑皮岩人的丧葬制度是广西世居先民“灵魂不灭”或“祖先崇拜”观念的一种载体,反映出西瓯、骆越人的祖先崇拜、灵魂不灭观念、氏族观念以及祈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功利意识。广西世居先民认为祖先的灵魂具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可以控制氏族、部落和个人的命运,既能庇护子孙后代繁荣兴旺,为子孙后代消灾降福,也能作祟祸害子孙。因此,滋生出对自己祖先虔诚崇拜的思想,祭祀舞蹈便是他们用来与祖先灵魂对话的神圣工具,他们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就能跟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能得到祖先的庇护。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在举行祭祀、朝拜祖先的活动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铜鼓舞蹈仪式来祭祖,由此产生了各种庆典铜鼓舞蹈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铜鼓伴舞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打嘎是古代彝族人向死者致哀跳的铜鼓舞,端节是水族为先祖父祖母逝世及吊丧所跳的铜鼓舞,“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祭拜祖先的铜鼓舞,“龙虫舞”是瑶族人为亡故老人“出灵”所跳的铜鼓舞,瑶族的达努节最庄严隆重的活动是打铜鼓和跳铜鼓舞,是纪念创世大神密洛陀的节日。苗族的“打牛”是祭祀苗族英雄蚩尤的舞蹈;瑶族的盘王节、“打长鼓”,以及苗族的“爬竿”等都是为了纪念瑶族先祖和英雄而创作的体育活动项目。可见,祭祀舞蹈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纪念祖先和英雄成为鼓舞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斗志和宣泄情感的常用手段或形式。
(四)反映民族风情和社交习俗的体育文化
经历几千年的积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既调剂着民间的生活,也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与精神修复,这些民节俗庆为传统体育提供了表演的机会与舞台,而民族传统体育则丰富了这些民俗节日内容,彼此协同发展。具有“东方橄榄球”称谓的三江侗族抢花炮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燃放花炮招徕顾客,抢得花炮者,除了荣誉,还可以得到酒肉蛋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的沿袭,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壮族人的高脚球比赛,惊险刺激,是由南丹人以踢柚子为游戏,并且每年中秋都举行踢柚子比赛而形成的;背篓球最初是流行于南丹传情的一种活动,后演变为体育项目,有民歌传唱为证:“二月吉旦好风光,布农布衣喜洋洋,龙狮对对当天舞,背箩球赛满歌场。一个锦球似哥心,哥投锦球引妹唱,妹不嫌弃哥家苦,哥妹一同上锦球。”原始社会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女性择偶特别看重男子强壮的体魄与劳动能力,而体育竞技则给男性展示智慧和力量,以此来获得姑娘青睐的机会,这符合古代民族崇拜英雄的心理和性选择的需要,也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广西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与青年男女的社交有关,甚至是专为两往提供机会而展开的活动,如布依族男女青年的浪哨、赶查白,壮族的绣球舞、捞虾舞、抛绣球,彝族的打磨秋,京族的竹竿舞等,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来谈情说爱,开展社交活动。
(五)娱乐健身休闲的体育活动
由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大都居住于边远偏僻的山区地域,各族群之间很少交往,缺乏交流与互动,为了调节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用于娱乐健身休闲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追求很强的竞技性,而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把体育寓于娱乐中,娱乐性成分较高,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娱乐和充实民族内涵的主要途径。据研究统计,属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72项,其中壮族有134项,其他10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合为138项,而且大部分是属于口传体育。
(六)反映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的体育活动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多信巫鬼与神灵,巫舞在原始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各个民族都有相关的巫术舞蹈,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是骆越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瓯骆先民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使他们确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灵巫鬼的世界,这些神灵巫鬼具有的神秘的力量,能够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庄稼、牛羊或人类多产,就必须去祈求、取悦这种力量。因此,对各种自然物均冠以“神”的称谓,如“山神”、“树神”、“水神”、“雷神”等,对其顶礼膜拜,人们通过各种祭祀仪式来敬拜和求告,将神灵巫鬼的“异己”力量转化为“助己”、“顺己”的力量,由此创造建立了神灵崇拜和巫鬼祭祀仪式舞蹈。并不断向后代直接或间接地传授有关这种神秘力量的知识以及取悦这种力量的方法,以保证后代生活的安全和富足。祭祀舞蹈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舞蹈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当人们稻作农耕获得丰收时,自然欣喜若狂,共同欢呼跳跃;当人们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时,必须欢歌狂舞,以娱乐鬼神,祈求功利,并且以歌舞宣泄情感。
从科研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在实际的生活中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研人员一般都分布在大城市的高校或是科研机构,基层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欠缺,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尽管地方的科研人员或是管理者置身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中,但是由于其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很好地保护,并且很难肩负起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研究。此外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很少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这样也就使得科研人员无法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很多博物馆或是纪念馆中缺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资料,这样也说明了我国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保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好传统的体育文化,需要培养更多的研究人员,并对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很好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法律法规层面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加强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根据民族文化的实际,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基地,对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要进行保护。此外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使用的器材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规范还不够明确,没有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立相应的法规,如在《关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意见》中并没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论述,这也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仅是提到了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扶持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方面的培养,但是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问题没有进行考虑。由上可见,我国目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应坚持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体育项目,并且每个体育项目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进行估量的,有的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是有的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就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将其中有价值的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受到影响。
(二)重点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全面保护,必须坚持重点性原则。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使具有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地保护,并且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但是其中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发展,这还需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以及是否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只有符合以上标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是需要保护以及发展的对象,只有这样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再加强对其保护,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发展。
(三)民俗原则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俗的特点,因此其体育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俗将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对其中体育部分进行保护,而忽略其中的民俗特点将会使得体育文化的传承失去其意义,因此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保留民俗的特点,这样才使得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有意义。
(四)整体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时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原则,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精神信仰。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地超越这些因素并且在不断地影响这些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信仰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特点,与体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体性的原则。
(五)人本性原则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要充分认识到其民族性特征,保护活动应该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感情,因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都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注重少数民族群众在其中的作用,遵循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追求,并且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协调文化保护与商业盈利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只有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点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六)现实性原则
在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时展的需求,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去除,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且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元素。此外,还需要保护其中的民俗特点,适应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坚持这样的原则也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中所必须做到的。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分级保护体系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建立不同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国家、省级、市级以及县级。在个等级中有不同的保护重点,这样将会帮助相关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的保护以及发展有很大帮助。这四个等级中的国家级主要是由文化部牵头,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其中主要是由体育总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涉及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审计以及资助等内容。
(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这就需要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以及整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及编目,因为这是最科学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法。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现状,也有利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资源的保存,对于以后的科研或是在教学中使用都将会有很大的好处。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理以及编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第二,需要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持,这也是保证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三,任务明确以及做好具体分工。这就需要对基层工作深入开展,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再进行编目,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开展以及得到保护。
(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或者要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应该大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品牌,通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等形式来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当外来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旅游时,他们自然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宣传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当然,在以旅游开发的形式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沿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本真的内容成分,避免误传、误导,要从传承的视角坚持保护的理念进行适当的开发,才能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真正保护。
(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作用主要是借助学校的教育来实现。现在很多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学校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适合在学校进行教学,因此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高等学校将引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成相关的教材,并在学校成立相关的专业;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将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教材课本,由此扩大其文化宣传面,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这样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传统,并且丰富多彩。在高校体育正在寻求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应在高校中融入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将其在高校中进行发扬和继承,并及时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这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推广的现实意义
1、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如蹴球、陀螺、珍珠球、射弩、板鞋、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模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遇和淡化,致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事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承下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供平台,把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纳入教学体系,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2、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兴趣爱好的客观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汇聚着各个民族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爱好,继而激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高校教学改革的范畴,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同学的爱好需求,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在不同的选择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可以达到增强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措施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要想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立足之地,就应当适当的对体育教学方向进行适当的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结合当地民族的优势,对传统的体育管理、竞赛、训练、教学的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以建设以传统的体育工作作为核心内容,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其他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加大对少数民体育传统文化的推广、整理、挖掘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效明确的实施方案以满足实际需求,以便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高校体育可以办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文化学习班、培训班,以达到加强探讨和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2、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在高校体育文化课堂上开设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较强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弥补了高校体育中因为基础设施不足或者受到场地局限受到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践上,也要注重理论上。在实践层面,要多开发趣味性、竞技性等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不仅在课堂上传授,而且要加强课外的培训,如开设相应的辅导班等,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在理论层面上,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同时,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力度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社区文化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区是社会人聚集的主要区域,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社会和谐程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区中推广,既能够丰富社区生活内容,又能够增强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这对于社区和谐生活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给居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表面上一些强身健体的动作,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特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参与者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坚强勇敢的品质,这在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指数
体育锻炼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常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太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参与者想要长期坚持锻炼,就需要有一定的毅力。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只要是参与者,基本都是因为爱好才坚持锻炼。这种基于兴趣的锻炼方式,更加容易让参与者长期坚持。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社区的优势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依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喜爱,譬如中国武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它已经演变成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所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社区在内容上、精神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带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体育项目大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养生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民族传统体育根据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构建了身心兼练的体系,这一点是其他当前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虽然有些项目只是在小范围内较为流行,但毕竟它们来源于广大群众,是通过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演变过来的,加之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在社区居民中推广相对较为容易。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成本低
很多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社区配套的公共体育设施相对较为缺乏,想要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运动需求十分困难。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器械及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很多体育项目只是在户外的小区域内就可以进行。而且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并不需要什么费用支出,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随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极有利于它的广泛推广。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一)科学规划与管理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已经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民族不同风俗,选择该地区社区居民所喜欢的,便于推广而且健身保健效果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加入这些体育文化的内容,丰富设计娱乐项目。此外,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情况,适时适当的对已有体育项目内容更新,更上时代的步伐。社区要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管理推广部门,负责社区内活动场所以及活动时间的安排,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二)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竞赛类活动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
社区要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中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批健身模范,让大家可以亲眼看到这些模范身体素质上的变化。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宣传设施,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让居民从思想上认同民族传统体育。此外,社区还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竞赛类活动,通过比赛来调动居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
(三)培养社区民族传统体育骨干
早前国家体育总局就提出了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概念,它是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人物。所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一定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首先要让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这样才有利于向社区居民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也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此外,社区要充分利用具有一定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居民,培养他们逐步转变为兼职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带头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25-03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LIU Jian,XU Changhong,LV Yun
(P.E.Dep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analysis.It analyses the inevitability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the action pattern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and the measures of re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And then,it reconstructs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This study has theoretical meaning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minority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inority;traditional sports; sports culture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已经很自然地嵌入了全球每一个角落。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这种互动也正在逐步加剧。
文化重构,即文化的重新构建,指对已有文化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人们对已有文化现象的再认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长期流传的在不同民族民间的各类体育活动。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是指在与它文化的交往中,通过整合外来的体育文化因子,即加工、融合、创造,使其成为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建构出具有新的文化因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也日渐激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必将引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系列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和占主流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因此,需要对它进行重新建构,这对于调适其外在生存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各种异质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在保持本民族体育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鉴和融合外来体育文化的因子,进而重构出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背景下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使其与现代化的发展潮流相顺应,才能在现代化的背景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现代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必然性
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经历着被主流体育文化同化的危险。各民族创造的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正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鉴于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该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因此,体育文化多样化也应当受到人们的承认、肯定和保护。但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融合现代体育文化的因子,创造出适应时展的新的文化因子。在现代体育文化同质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时代,人类更需要多样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化无处不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已成为必然。在体育文化现代化的意义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变成现代化的产物。事实上,尽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但产生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的“当地”还处于不完全意识状态。现代化的体育文化可以使可能消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新“复活”,但也让已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原有的生产、生活领域脱离出来,走向表演的舞台。从一定意义上说,将一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成舞台表演,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变质,它在新的外部世界中获得一种新的适应。这也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丧失保持其原生的稳定因素。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现了本民族的宗教、价值、审美和思维意识等,也包括各种自然观、宇宙观、社会思想伦理等哲学思想,以及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相对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形态,它以相对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文化方式维系着本民族自身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他体育文化不可替代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有的本土性,是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具有实践性和经验性,而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对不足。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体育文化具有普遍性,是当前的主流体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无法与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其传统的体育文化正面临崩溃或已崩溃,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消失。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冲击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不可规避的问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构成为一种必然。
2现代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文化重构即其与外来文化进行持续不断的接触时,原有的体育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因子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分为被动的和主动的文化适应。主动地文化适应即自觉地文化适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主要动力即来自自觉地文化适应,这种文化适应来自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部。来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的自觉文化适应决定其文化重构的结果,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决定因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心态:一种是自我中心,全盘否定;一种是简单趋同,全盘接受;一种是有选择的接受。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土、洋体育”之争在这里也有反照。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对自我体育文化的丧失,如果无力扭转局面,产生的就是简单趋同,全盘接受。但这种模仿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很容易在外来体育文化面前颓败,最终完全萎缩。如果在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找到了自豪感,就可以促使其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体育文化。这种源于集体自豪的文化将重新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重生。
被外来体育文化牵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称之为模仿型的文化重构。如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其内部的自卑相结合,将彻底断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未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也将无果而终。
来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的文化重构,称之为创新型的文化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目的是发展和创新原生文化,必须通过在外来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部达成一种自豪的体育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创新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容易适应外来的体育文化冲击,并能从中获得新的体育文化因子,使自身的体育文化得到发展和前进。
3现代化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即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重新构建,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象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也是我们对于已经存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进行再认识。在对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上,有创造论,但认为创造中应有继承;有保护论,但认为保护中应有创新。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融合和重组外来体育文化因子,使其成为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建构出具有新的文化因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1首先承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化的体育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存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承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地位,但不加改造和超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在促进而是在阻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不应高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现阶段的作用。
现代体育文化无论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育。应当承认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流意识。当然,承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落后,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其文化,而是要究其不足,补其虚缺。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文化才能自觉地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才能自觉地吸取现代体育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的发展。
3.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树立现代意识,寻求与现代体育文化的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实现现代性的重构,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要勇于打破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单一的本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要勇于打破本民族传统文化对其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的束缚,要扩大交流,使之融入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之中。
现代化的发展趋向,需要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扬弃“传统”,从而走向“现代性”。而现代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异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体育文化则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重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进体育文化因子。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被动到主动地融入与现代体育文化,改造和发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其朝着文明、进步、科学的方向发展。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吸取了人类文化的各种因子,通过整合而成的文形式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民族能够生活在隔绝的环境中,最终它们都将面临文化的选择,也就是文化的重构。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不存在纯粹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或多或少地都融入了现代体育文化。
3.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基础和发展的选择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吉登斯先生说过:“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所保持的理解或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的内涵和改变历史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基础是文化自觉。即当本民族的人对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能觉醒、反省和创建本民族体育文化,才能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反思,才能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下,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发掘、改造和重构,以促进其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既要接受现代体育文化,也应该保持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各少数民族要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吸取建构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需要的文化因子,又要吸纳能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的现代体育文化因子,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新的生命力。
4结语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生存发展下去,其重构是必然趋势,重构的过程也将是长期的。区别一个民族的体育文化,最核心的是文化的核心层面――民族的体育精神。在文化的重构过程中,变化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当然两者的变与不变也不是截然分开和绝对对立的。形式的变化会促使内容的变化,内容的变化会带来形式的根本变化。只有在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因子,经过不断重组、整合和融合,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在现代化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文化多样性宣言》. 省略/chinese/2001/Nov/72229.htm.
[2] 达里尔・A・波塞,许建初等译.超越知识产权――为原住民和当地社区争取传统资源权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3] 塞谬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清华出版社, 2004.
[4] 周宵.民俗旅游的人类学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 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7] 田祖国,白晋湘,钟海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与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3(4).
[8] 董亮. 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四川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9]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上海:三联书店,1998:61.
[10] 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民族研究,2001,(1).
[11] 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
[12] 邢启顺.旅游开发与乡土传统文化重构――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乡土传统文化产业[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文化相对主义一词来自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的作品,它鼓励人类学家从每个文化自身出发认识该文化,而不是做进化论的或种族中心主义的理论概化。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相对主义的范畴是人文主义学科的,并不是自然学科的,它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依据,同时,文化相对主义也是一种价值观,倡导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的价值理念。
1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落后论质析
贵州省偏安西南一隅,自古以来就少被世人所知,历史文献中留下来形容贵州的词语大多都有贬义,譬如“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落后”“野蛮”“多瘴气,善蛊毒”之类,贵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贴上种种诸如此类的标签,据此,在此贫瘠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必然是落后的,不堪入目的。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同志曾经说过:“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固而强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同志对体育本质的认识,是十分深刻而准确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数就地取材,器材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比赛无关乎输赢,减少了竞技体育的残酷比拼性,真正体现了体育强健身体的本质功能,此外,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强调和谐性和普适性,如侗族的抛拍纱球,抛拍纱球的竞赛方式不是比双方的球技而是以拍球成功的次数论输赢。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真正实现了强健体魄,娱乐身心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竞技体育是无法超越和媲美的,在此本质功能上衍生出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平民性、非公利性和和谐性。
2“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中心论”批判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宗旨,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竞争社会里受到各阶层人民的追捧。甚至有人认为,现代体育文化才是主流文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则是乡土的、粗俗的、草根的非主流文化,是不值得一提的。诚然,中国从昔日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体育大国,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殁,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建构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片面弘扬现代体育文化并不可取。
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要内容,主要强调竞争性,突显个人色彩,轻过程,重结果,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这些表征在竞技体育中尤为明显,导致现代体育文化的异化,缺少人文内涵。有学者曾指出:若真要大张旗鼓的讨论现代竞技体育,恐怕当今之竞技体育早已死无葬身之地了,譬如:为争金夺银,教练员给运动员长期高负荷的训练,为圆冠军梦,不惜使用兴奋剂药物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不同,它强调参与者的身心愉快,崇尚和谐自然,带有自娱自乐的意味,关注大众参与性和普适性,注重表演性和娱乐休闲性,冯胜刚先生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挖掘整理发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休闲型的民俗游戏,其对娱乐的追求大于对健康的追求,展现少数民族部落原始质朴的原汁原味的生态美。如苗族的迁徙舞――木鼓舞,跳芦笙,侗族的抢花炮,土家族的摆手舞,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无一不是展现本民族大众狂欢的场景。
21 世纪的到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和尊重,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复兴的机会,文化多元化运动,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0年发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文化多元化的前提:多元中的每一元趋于成熟;多元文化之间可以平等地学习和讨论;多元文化有共同遵从的基本原则;基于人的发展的价值评判;任何一元文化都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体人的幸福的考虑;以人的进步为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志;多元文化共同致力于人类进步和人的自由和幸福。虽然目前以竞技性为代表的奥运文化在全球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但也面临着文化单一性所带来的危机。越来越多的民众不再追求奥运竞技项目带来的单调刺激,而是希望看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感受多元的体育文化刺激,所以奥组委也积极倡导多元的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体育的价值观出现了异化,黑哨、兴奋剂等一些现象频发不断,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背离了体育的本质,丧失了人文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回缺失的人文价值,确立正确的体育内在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体育的出发点是对人性的尊重,蕴含人文精神。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深受其影响,如何在众多体育文化交融碰撞中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积极接受外来体育文化元素,吸收其精华,丰富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比如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拼搏,公正,公平原则来改造某些民族项目,比如龙舟竞赛,舞龙舞狮竞赛等,第二:顺应时代潮流,摒弃本民族中落后的体育文化,比如某些民族表演项目祭祀部分中封建,迷信思想及鬼怪神灵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三:主导调整本民族体育文化结构,重构各文化结构的各子系统以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性,第四: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如各级民族运动会,旅游文化节,民族文化交流会,将民族文化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体育文化作为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应为全世界所分享,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何 萍.文化相对主义:历史演变及内涵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2]冯胜刚.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1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38-05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ZHAN Hua-n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 524023,China)
Abstract: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isure sport is still quite ambiguous nowadays,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sport.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isure sport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ultural level, leisure time, activity space, goal, experience and exercise strength,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said elements are not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constituting leisure sport.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sport is people’s 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which is formed via bodily sports activities.
Key words: sport sociology;leisure sport;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目前,有关休闲体育概念的观点甚多,但“尚未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概念体系,对概念的界定也比较模糊,种、属概念不清,定义中直接或间接的包含被定义项。称谓多样、概念不清就会造成研究对象混淆、不明确,研究结果失真,影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1]。根据休闲体育研究的现有成果,休闲体育概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要素: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目的、经验,运动强度等。本文主要对上述各构成要素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厘清休闲体育概念的内涵,为休闲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1 休闲体育诸要素
1.1 休闲体育与社会发展
很多研究休闲体育的学者把休闲体育归纳为两个前提:一个是“钱”、一个是“闲”。毋庸置疑,只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才会拥有一定的“钱”和“闲”。
就“闲”而言,资料表明,西方大部分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实行了每周40 h工作制,新西兰甚至早在1936年、美国在1945年就实施双休日。就“钱”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3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有物质基础。例如,美国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 128亿美元。在1956年,法国、瑞士等11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对国民“闲暇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由此引起了各国对体育在休闲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和关注[2]。1956年“国际休闲协会”宣告成立,欧美和亚洲等各国休闲团体加入“国际休闲协会”,直到20世纪70年代,休闲体育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真正发展。
目前中国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正处于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离后工业社会还十分遥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体育职业化改革为标志的中国体育,逐步由注重社会本位和工具价值向个体需求方向发展,体育所具有的休闲价值逐步得到重视和体现,西方休闲体育活动项目以及活动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之中,休闲体育意识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并不是休闲体育的充分必要条件[3]。
1.2 休闲体育与文化层次(品位)
孔祥华、王俊奇[4]认为,从体育的角度看,休闲的体育性指休闲的体育功能和体育意义。休闲的体育性,使休闲的本质得到了某种提升,于是休闲就不单单是理解为“玩”、“游手好闲”,而是提升为一种有品位有价值的活动,即休闲具有体育意义、价值与内涵。许宗祥[5]也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王俊[6]直接把休闲体育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
毫无疑问,休闲体育具有文化性,但不一定包含特定的文化品位。文化品位主要指某一事物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质量上的好坏优劣……通常建立在一定主体的文化修养之基础上,而且是其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充实和丰富的结果。文化品位主要由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3方面构成[7]。可见,文化品位的内涵非常丰富,难以普及到整个社会。
休闲体育是世俗文化的产物,具有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全民都可以参与的体育活动方式,“将休闲体育定位于大众文化,是由大众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休闲体育所具有的价值与功能决定的”[8]。文化品位与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休闲体育需要的是在活动过程获得体验感受,它与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本身无关。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比如武术等)参与者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也有很多散步、跳舞的人们并不具有太多文化知识,但他们同样具有休闲体育的体验。以“文化品位”为要素定义休闲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社会大众进行休闲体育的权利,脱离了休闲体育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1.3 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
很多学者都把休闲体育与休闲时间直接连为一体,没有休闲时间作为载体,何有休闲体育?可谓是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有关休闲体育的时间论述主要有:“业余时间说”、“自由程度说”、“闲暇时间说”和“自由时间说”[9]。
先要给予明确的是,休闲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休闲,并不是时间的休闲。身体活动是休闲体育的前提,而休闲主要是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状态(马慧娣,2004)。只要不影响身体和心理上的休闲,任何时间的身体活动都是休闲体育,身体活动本身以及相应具有的休闲体验才是休闲体育的根本。“休闲体育并非余暇时间和活动……”[10],非工作时间、余暇时间、非必要劳动时间等等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而工作时间或必要劳动时间等也可以有休闲体育的存在。因为,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身体概念及身体活动方式。
身体本身就具有多元属性的特征。身体既可以包括政治身体、文化身体,也可以包括生理身体、自我身体。身体具有多重属性,如社会性、文化性和自我性等等。在工作时间内,身体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但是,身体的社会性并不排除身体的自我性。社会性身体的属性要求行动主体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履行社会行为。但是,社会性身体属性之外的自我性身体属性决定行为者本身还可以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行为,体现出身体的二元性。或者可以说,身体的二元分离性。即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们可以在从事工作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侍者可以端着盘子跳起舞蹈、快递人员可以通过轮滑的方式把外卖送到客户手中,等等。人们尽管处在工作时间内,但是,他们仍然可以支持自我的身体,仍然能够通过自我的身体活动体验到身体的舒张和心理的休闲。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明确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由空闲时间所决定[11]。
1.4 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
我们可以从休闲体育的项目内容观察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的关系,休闲体育“涵盖了当今城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台球、游泳、攀岩、蹦极、滑板、轮滑旱冰、摩托车、游艇、弓驽、飞艇、汽车、帆船、飞镖、冲浪、越野、滑翔、漂流、野外生存、探险、登山等”[12]。可见,无论从项目本身还是项目分类来看,休闲体育与活动空间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休闲体育的活动空间可以不受具体空间的制约,可以是在室内、室外,也可以在陆域、水域和空域。因为,休闲是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和游手好闲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人们以一种平和宁静的态度去感受生命的快乐、幸福和价值。因此,对于具有一定空间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通过临时改变规则的方式,降低运动项目本身对空间要素的限制,从而实现休闲的目的。如幼儿篮球、农村学校课桌乒乓球、南美街头足球等等。
1.5 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
中外对于休闲起源的显著差异是对于运动强度的理解,“中国人的休闲体育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休闲体育以动态为主”[13]。
中国古代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趋向“静”态下的休闲。“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倚木而休。”“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休闲“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因此,休闲体育“在运动形式上呈现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结合的整体性;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动作的节制性,主张不破坏或激化人体的内部平衡。在具体内容选择方面,喜欢以静态为主,喜欢平和、悠闲、修身养性的项目”[14]。
西方对于休闲的理解主要集中趋向在“动”态下的休闲。休闲的英文(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拉丁语中,我们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意为neg-otium(字面意为事务、商业、劳动)”[15]。因此,“西方休闲体育具有‘快速激烈’、‘均为激烈和惊险的活动’、‘向外张扬人的个性’、‘追求感官刺激’的特征”[16]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历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的休闲体育,对运动强度本身没有固有的要求。而且,在经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今天,运动强度和休闲体育之间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具有高强度和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定向运动等)也已经成为休闲体育项目。“如果参与者以一种追求自身体验的心态(内在因素)去参与,那么,即使是激烈的项目,对他而言也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已;反之,如果参与者是在外在因素的迫使下参与活动,那么,即使是最轻松的活动项目,对他而言也就不是休闲活动了”[16]。
所以说,休闲体育与运动强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任何体育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内容”[17]。
1.6 休闲体育与经验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技术型活动方式,对于运动技能、运动规则有着一定的要求,它要求运动者要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经验,才能借助于一定的活动方式实现对身体的控制和运动规则的遵守,以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身体动作完成相应的运动技术动作。熟练化(或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体育的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但是,休闲体育的娱乐性和游戏特征淡化了体育运动的项目规则。在突破体育运动规则的前提下,休闲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淡化规则性,强化游戏性;淡化技术性,强化娱乐性;淡化经验,强调参与性。休闲体育不会以动作技术的娴熟与否作为判别休闲的程度,不以是否有过参与体验或经历作为休闲体验的依据。因此,休闲体育对于体育规则的淡化使得经验不再重要。
1.7 休闲体育与目的
目的是学者讨论休闲体育概念中关联性最高的要素之一,很多学者[9,16,18-19]都是从休闲体育所能达到或体现的目的角度界定休闲体育概念。所谓目的,就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要求,即人根据自己对外部现实关系的需要与可能,对当前的现实对象在观念上予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要争取的未来对象的观念模型,是一种以观念的形态存在的人们活动或行为的预想结果。一个正确可靠的目的的提出必须反映人的某种需要,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己任;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以某种必然性为根据。这就是目的前提中所包含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20]。
然而,休闲体育并没有直接的合目的的必要性规定和必然性规定。休闲体育来源于游戏,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游戏归为审美活动,强调游戏的自由性、娱乐性和无目的性[12]。希奇克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21]当时间被忘记,当人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无目的本身就已经成为休闲体育的目的。因此,卢元镇[22]认为,“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时也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如果休闲体育与目的有关,那么如何去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击壤而歌、儿童的体育游戏等等诸多无目的性的休闲体育表现形式?《庄子》记载,远古先民“饥则思食,食饱则鼓腹而游;渴则思饮,饮足则跳跃自娱。”《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人们进行这些体育游戏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也足以说明他在休闲娱乐中并不以捕到鱼和射中靶为目的。
休闲体育与目的之间的非直接关系,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抹杀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人们在休闲体育的过程之中,尽管运动者本人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的,但是,由于存在运动者身体和心理上的参与活动,客观地存在对运动者的身心的影响,从而形成休闲体育对运动者的价值,如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等。
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休闲”和“体育”的内涵给予思考。只有通过对休闲与体育内涵的考察,明确两者共性,才能理清休闲体育的真正涵义。
2.1 “休闲”与“体育”的内涵
“休”字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之意,休闲即是如何愉快、安祥地度“闲”。休闲不同于消闲、闲暇、空闲,它是特指个体在完成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后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23]。心理学家Johneulinger(1974)认为:“休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心之自由感。”[21]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现象,是人的本体论之所在,是人“成为人”过程中的重要舞台,是人类通往美丽精神家园的适宜途径[24]。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23]。
体育(sports)语源出自拉丁语的deportare,意味着人们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所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在中世纪,法国人将deportare演变成法语desport,14世纪英国人又将其转换成sport。deportare是由de(away)和portare(earry)组成的,意为“脱离开自己原来的工作,转换到别的地方去”;“暂时脱离为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与劳动,而在余暇的时间里面进行的休养、娱乐和游戏等活动”;“是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有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现代体育最高表现形式的《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它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sports)本质特征是“一种身心娱乐活动,属于精神、心理娱乐(包括美的享受和激励)领域……本质功能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消闲、消遣、情绪宣泄、自我显示、观赏娱乐、美感享受、悬念刺激、精神激励以及荣誉自尊等的精神心理需求”[25]。“sport起源和本义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26]。
由此可见,休闲和体育的本质都具有人学的哲学内涵,最终都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信仰,属于创造和完善人的精神活动。
2.2 休闲体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就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带来精神世界的自由本性的体验,是对生命“生成”自由的体验,是摆脱各种贪欲和社会关系与压抑后的舒畅。它既包含了对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觉醒,也是对于人作为生命体的意义追问,是一种通过体验来感知自由心态的身体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复归过程”(马克思语)。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本自由”命题本质上是人的本性的高度概括。然而,由于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限制,人的自由被无限的物质社会和生存压力所约束,自由更多是一种理想,而难以付诸于现实生活中。
休闲需要一定的活动方式或者载体,与体育结合的休闲体育不但把休闲具体化,还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把休闲深刻化、丰富化,使休闲从生活层面上升为人之为“人”(become humam)的层面,休闲体育为人的自由本性的释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休闲体育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体验自我的存在,休闲体育的体验追求的是对物化社会的摒弃,是对物化社会的一种自我身体和灵魂救赎。休闲体育的体验既有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压力释放,也有对繁杂社会关系的抛弃。休闲体育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层次与社会等级的限制,没有活动强度的限制,没有工作压力的限制,没有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没有世俗观念的纷扰,没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压抑……休闲体育可以使得人们短暂地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可以忽视作为“社会人”的压力和各种责任,而成为自己的“人”,是对于类“人”的回归。休闲体育中的“人”已经超越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只属于自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可以形成人之为“人”的体验的体育活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层次、休闲时间、活动空间、运动强度、目的和经验等不是构成休闲体育的必要条件,它们与休闲体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借助一定的运动项目,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人可以摒弃现实社会,感受到人类原始的本性张扬与情感宣泄,感知到作为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的真实存在,这就是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 孔垂辉. 体育核心期刊休闲体育论文研究的现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39-42.
[2] 陈玉忠.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9-14.
[3] 于涛,杨锡明. 论休闲体育的文化学背景[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1):13-15
[4] 孔祥华,王俊奇.“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理论诠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70-72.
[5] 许宗祥. 休闲体育概论[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29.
[6] 王俊. 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94-96.
[7] 范一直. 文化品位的理论和现实思考[J]. 资料通讯,2004(3):28-31.
[8] 赖勇泉. 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59-62.
[9] 周爱光. 体育休闲本质的哲学思考――兼论体育休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09,16(5):1-7.
[10] 于涛. 余暇体育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6-11.
[11] 马惠娣,刘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新华文摘,2001(8):170-173.
[12] 凌平. 从游戏、竞技到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的时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5-79.
[13] 刘子众. 中西方休闲体育之差异[J]. 体育学刊,2003,10(4):34-36.
[14] 宫新清,尹军. 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7-549.
[15] 马惠娣. 人类文化思想史中的休闲――历史•文化•哲学的视角[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55-65.
[16] 于可红,梁若雯. 从休闲的界定论休闲体育[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1-23..
[17] 卢锋. 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2004,30(5):32-34.
[18] 韩会君,饶纪乐. 休闲体育的本质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90-93.
[19] 席玉宝,高升. 试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53-54.
[20] 李喜初. 目的与手段的哲学-猫论-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0(1):11-13.
[21]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2] 卢元镇. 论消遣和娱乐[J]. 体育科学,1983,3(1):8-12.
[23] 马惠娣.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J]. 齐鲁学刊,1998(3):99-107.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1
教导处在校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贯彻教育局精神,全面落实学校工作意见,以生为本,以实践有效教学为主题,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活动的资料和方式,坚持以高效课堂为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本学期举行推门听课制度、常规业务学习制度、语数听课评课比赛等,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又活跃了学校的教研气氛,又为教师搭建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的展示平台。二是各教研组每周定期进行年组教研活动,学期初制订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二、周三开展团体学习备课、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每一堂课,进取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资料。
二、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学过程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始终抓实抓好,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抓常规,促进管理更加规范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开足、教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加强了检查力度,也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每个教室都安了监控,校长全权监控教室动态,每一天按时巡视教师进入课堂情景、使用教学器材情景、学生上课纪律情景等等。
每月组织考核组人员进行检查教师教案、业务笔记、听课笔记及学生作业等。并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教导处与教研组长在业务校长的带领下进取参与听课、评课,从而引领大家深层次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能按要求完成听课评课任务。大部分教师听课、评课记录都比较认真、详细,所有教师都在听课笔记上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了评价。组织所有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每月除完成业务学习外,教师还进行自学新课标。
本学期继续抓好五大环节的实施与管理。合理使用教学器材,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教导处对各教师的教案检查了四次。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采用推门听课制度,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3)抓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导处每月对各科作业批改情景检查了四次,大多数学生作业书写规范,书写习惯很好,作业本比较整洁。任课教师批改认真及时,作业量少而精,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处理,及时让学生辅导改正。
(4)抓课外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本事,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课后辅导,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的职责心。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期中期末测试。根据并要求各教师写了期中,期末总结。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优质高效的课堂不行,但仅靠课堂也不行,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本事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家长不能与学校共同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给学校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带来必须的难度。针对这些实际情景,开学初,学校提出把目标定位在关注各班后进生的提高上,全面提高合格率。一是要求各任课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做到“五个优先”:靠前座位安排优先、课上提问优先、课后作业面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表扬鼓励优先。二是建立学困生帮扶计划,落实补养措施,努力促使所有正常儿童能到达课程标准确立的基本要求。注重特长生各后进生的培养。
3、加强学籍管理,认真做好控辍工作,实现零辍学。严管电子新学籍,做到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管理更加规范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我们在搞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本学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展示活动,培育高雅学校文化。根据校情学情,有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阳光长跑活动、我的梦想演讲比赛,学校十佳歌手比赛活动、“国学经典”进课堂、六个一等系列活动,为学生供给展示风采的平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内涵。每次活动到达了“人人参与,人人欢乐,人人有收获”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欢乐成长,每一位学生有了这些经历,不仅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礼貌素养得到提升。
四、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力度。
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无不从毕业班展现出来。自本学期以来,学校提高对毕业班教师的要求,同时又给予支持鼓励。
(1)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①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的东西,要及早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随意的书写,任意的做答,一旦养成习惯,每次的失分都是一个不小的、可怕地数字。所以我们毕业班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功。
②、重视学生的积累。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良好的积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异常是小学毕业班,对所学知识有做系统积累。
③、重视学生知识学习后的巩固、变化训练、强化训练。学生知识学过以后,往往因为知识留下的印象不深而很快忘掉。所以对于每次出现的新的知识点,在学习之后,就要进行巩固,不是题目的巩固,而是就新的知识点,专题进行巩固。做到基本训练,变化训练,强化训练。最终总结出方法,规律。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是讲完了,练完了,忘完了。要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重点突出,简言之就是精讲,精炼。
④、重视学生建立自我的知识架构。知识点经过反复的训练之后,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识记,自主消化,自主总结,最终建立自我的知识架构。做教师总是以为什么都讲给学生了,甚至很多题目都是原题讲过的,学生做过的,甚至有的都做了几次了,可就是再次考试的时候依然会错。原因就在于没有构成学生自我的知识体系
⑤、重视学生的做题方法的积累和使用。语文、数学和英语,每一道题都有方法,语文的答题思路,数学的解题方法技巧,英语的语法常识,都是“有法可依”的。
(2)加强毕业班的思想教育。毕业班成绩固然重要,可是一味强调要提高成绩,对学生施加学习压力,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那只会适得其反。而相对的,我们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处理事件于萌芽状态,针对毕业班开展青春期思想观念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动态。
回顾本学期,工作是忙碌的,可是我们教导处的各位成员凝心聚力,团结合作,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好。当然,我们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管理的理念不够新,研究事情还不够周全等。可是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必须会学习着,工作着,切切实实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2
本学期,教务处工作在校长室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路,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扎实有效的工作,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务处指导监督、整合推进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出色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期末将至,为了能够使今后的工作在质量上、效率上再上一个台阶,特就本学期具体工作情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
一、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促进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1、本学期在各年级组长的配合下,我们每月对教师的履行职责情景进行检查,实行定量和定性打分相结合,由于督查检查及时,本学期,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了,作业布置适量,批改及时高效。
2、加强早、晚自习及教师上课情景的检查。教务处每一天安排人员轮流值班检查,让早晚自习当班的教师亲自签到,并及时公示。为了体现早读的特点,凸显早读的效果,我们要求:在早读课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早读,教室里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晚自习当班的教师要全程在岗、确保学生安全、安静、安心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的辅导,我们在努力尝试各种做法,以求到达更好的早读、晚自习学习效果最优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我们经过窗外听课和走访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善。
二、认真组织教学质量检测,并做好质量分析。
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按教务处的安排严格监考,实行交叉编排,狠抓考风、考纪,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和进取进取的精神。从考务安排、监考、阅卷、到成绩统计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做到客观合理科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考风促进我校学风。在每次月考后的质量分析会上,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引领教师们对各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异常是结合教学成绩分析“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会上,教务部门负责人结合成绩谈了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强化质量意识、把握工作细节、关注后进生等问题,是目前不断提升中学部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期质量分析会,一改以往单一的分析形式,采取自下而上的分析流程:教师个人——学科组——教研组分析;班级质量分析会——年级组的质量分析会。这样的分析流程重在经过“微观分析,具体分析”,直面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在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问题源头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三、突出重点,加强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的教学质量与考试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是学校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所以,教务处强化了毕业班工作,并主动细致地加以落实。我们召开20__届九年级毕业班会议,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代表围绕20__年中考研讨会以及近期的一模考试情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究,并就接下来的复习策略安排进行了汇报。李云校长强调,应对当前公办学校的状况,全体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信心,坚定目标不动摇
2、明确政策、进一步明确职责
3、齐抓共管,强化中考氛围。李校长呼吁:全体教师紧密团结起来,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争取今年经开区学校的中考再创新辉煌!在20__届毕业生出征中考动员会,教研室主任王恒贵就中考考试注意事项以及网上填报志愿相关工作作了具体的讲解和部署。教务处谢长华主任就中考前及中考期间的注意事项给同学们提了几点提议和要求,异常是规范答题方面以及应试技巧等方面。
中学部副校长滕文进就中考期间的安全等方面给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他代表学校全体教师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学期九年级举行了三次中考模拟考试。每次测试后,教务处及时通报成绩,激发教师和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进取营造赶帮超的拼学氛围;每次测试后各学科组都会碰头集思广益,及时总结分析考试情景,查漏补缺,认清问题,理清思路、制定下一步改善措施。经过段考、模考,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成绩在稳重求进、进中求快。这样的局面,这样的发展势头,我们有理由相信2018中考定能向家长、社会和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以教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发展。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教学与教研是密不可分的,仅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拓展思路,静心思考教学、潜心研究教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实践证明一个闭关自守的学校,一支固守原有教学模式,总是重复“昨日故事”的教师队伍必将会落伍于时代,在竞争中被淘汰。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十分重视教学研究,经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们供给竟可能多的学习交流的平台:本学期我们先后承担了“合肥市历史学科”、和“肥东县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等一些列主题教研活动;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校谢长华和徐利成两位教师送教到全县各乡镇。经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各种教研形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理念,创新了教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五、工作中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有成有败有得有失,经过反思,感到工作中还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不尽人意:
1.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思想懈怠,对待工作缺少内驱力,对待教学缺少钻研精神,日复一日重复“昨日的故事”,教育方法单调,学生产生疲劳。
2.少数教师岗位意识、职责意识不强,疏于控制课堂纪律,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教学效果。
3.有的教师观课不到课堂,观课记录抄袭的痕迹明显,网上议课参与人少,质量不高,合作交流,齐头并进的气氛不浓。
4.提议学校对中小幼的布局应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好课间音乐播放的时间,幼儿园喇叭头应掉个方向,部与部之间竟可能地减少噪音干扰,尽可能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宁静的学习氛围。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提高,学生在变化,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我们,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新情景、新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学校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校教导处在校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以区教育局提出的“队伍建设年”为契机,以创立“扬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三星级学校”活动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全面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教学水平,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任务。下头就本学期教导处工作做如下回顾:
一、落实课程管理,全面实施课程计划
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完整、身心发展和谐、个性训练充分、素质培养全面。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各类课程,加大课程管理的巡查力度,由每一天的学校行政总值对课表执行情景进行检查。
我校进取实施体艺“2+1”工程和大课间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上好体育课,认真抓好“两操”和课外活动课,确保学生每一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学期末认真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确保优秀率、合格率到达国家规定标准。
本学期,我校成立了二十多个社团,为了让社团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本事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每个社团都有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学期初的计划开展活动。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始终抓实抓好。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业务检平时
我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比较灵活,注重日常的业务检查与指导,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抽查,期中期末各一次普查,并能做及时反馈。按照“检查—反馈—改善—复查”的方式,使得教师的各项教学业务工作在平时就落到实处,为教学服务。继续进行推门听课制度,我们采取“听课评课捆绑制”,使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听课务实有效。
2、规范常规做保障
本学期教导处继续加强教学“七认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1)抓团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本学期我们优化了团体备课制度。遵循个人教研与团体研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个人智慧转化为团体优势,即保证了教学进度的统一,也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本学期教导处对各教师的备课笔记检查了四次。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经过教研组的研讨课、示范课、教师的一人一课、领导的推门课,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抓作业设计。本学期对各年级各学科布置的作业,做到了资料统一化,题型多样化,练习层次化。教导处对各科作业检查了4次。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构成书面材料,并及时对相关教师提出整改措施。
(4)抓教后反思。《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使自我的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80%以上,其他教师至少60%要及时进行反思,并对反思进行具体要求,以书面、小组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到达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目的。
3、教学管理提质量
教学工作的管理,以教学质量管理最为重要,课堂教学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校重点抓课堂教学管理,经过严格的教学管理求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1)加强日常教学监控管理。经过一人一课、教研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发现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执教者共同分析并研究解决办法。
(2)改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本学期教导处随机对各年级各学科的质量进行抽测,并对抽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帮忙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在以后教学中改正的方法。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3)抓实提优补差落实工作。在课堂上总有学生“吃不饱”、“吃不了”,针对这些现象,教导处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制定了确实可行的提优补差计划,在课堂上每节课中关注优秀生的发展。课后各年级各学科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补差资料,统一印发。学校确定各学科补差时间。教导处督促检查,让提优补差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4)重视毕业班教学管理。本学期,学校对毕业班各学科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措施。围绕“全面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多次召开毕业班教师会议。召开了两次毕业班家长会,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把对班对校的热爱转化为学习动力。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教育合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照区教育局“队伍建设年”的要求,为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多种途径长学识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校坚持每月一次校内业务学习与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
各教研组开展了观看名师录像课、听专家名师讲座等业务学习活动。本学年学校还先后组织了二十人次教师参加了省市培训、听课、观摩活动。
认真落实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方案,本学期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人认真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教导处经过举行微课教学演示赛、沙龙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2、有效教研促成长
各教研组结合扬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三星级学校创立活动,严格按照教研组活动计划,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认真落实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开展同题异构、同课异教、青年教师磨课等教研活动,并利用教研活动和团体备课的时间进行评议,不断总结,构成各年级各学科的经典教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
3、各项赛事提本事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推动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努力造就一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营造一种进取竞争、勇于探索实践、挑战自我的氛围,以赛促研、促学习、促业务本事的提高,实现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我校举办了“课堂作业设计比赛”、“教师说课比赛”、“教师命题大赛”。我校的张晶教师获得区英语教学竞赛一等奖,李静教师获得区小学语文竞赛二等奖。张铖、郭越两位教师在区新教师“三字一话”比赛中获奖。倪茜、刘霞、陈燕三位教师的送教下乡示范课,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四、开展多彩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1、经典书香润童心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校学生经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人文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的优良品质,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学校氛围,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成功举办了校内经典阅读选拔比赛、学校读书节,让童心在“经典诵读”中润泽和飞扬。
2、系列活动增才干
我校举行的“各年级计算比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计算本事。经过“中年级作文竞赛”,使孩子们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他们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让他们在学会作文的同时学会做人,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联想力以及作文写作的水平。经过“低年级朗读比赛”、“中高年级阅读竞赛”、“低年级写字比赛”、“中高年级订正错别字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至六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系列活动”、“高年级英语拓展性阅读竞赛”、“六年级创新作文小竞赛”系列活动,激发全校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开口讲英语、动手写英语的本事。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英语走进了每个孩子,使他们想说,敢说,能说,乐说。
本学期举行的“校级运动会”,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挥智力和个性特点,创设礼貌、健康、活泼、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活。展现了新时代小学生形象,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用健康的身体投身于学习之中,发掘和培养了体育后备人才。
五、优化管理体制,提高装备使用效率。
我校切实把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到位的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发挥装备效应。确保了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全开架借阅,各班按照阅读课表认真上好阅读课,本学期生均借阅图书8册。按课程标准要求合理编排实验周课表,开齐上足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成率100%。信息中心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进取配合各部门完成各项工作。其它专用教室本学期也实施网上使用监管,各室负责人上完课后,及时登记网上各项记录。
在过去一学期,教导处的整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更面临许多的困惑。在新的学年中,必将以百倍的信心,不懈的努力、昂扬的姿态,把教导处工作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4
一、教导处工作理念
教导处工作三个要:学生要有学号、管理要有创新、导教要抓基础
学生知教三必须:必须说普通话、必须写规范、必须做乐学者
二、本学期工作心得
非心不教、非博不导
三、回顾与总结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继续坚持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景,努力开拓新的工作局面,立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做教师助手、成教师知己”的思想,教导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成长经验,为打造更优化、更高效、更谐和的教导处工作奠定了基础。
1、开辟“学号”利用前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在本学期学生学号的利用方面,仍然发挥了它的便捷、快速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操作过程的工作效率。在成绩录入、学籍统计中节俭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不足之处亦显,从运用情景看,教师或同学对学号的认识犹显浅薄,没能深入心中。其主要原因是其功用的单一性。
据此分析,我们有必要在目前时机的基础上,延伸学号功能,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牵起手来,以方便、灵活的特点带动具体活动的开展,与素质教育完美接轨,这是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研究的。
2.打造“双非”应用理念,探索教学管理创新
“双非”的教导理念是本学期我的教导工作心得,即“非心不教、非博不导”。
随着教导处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实际师资水平及教学本事情景下,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教导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心域视界。对教师的指教,不“用心”无以指“向”;不“专心”无以谈“教”;不“精心”无以为“服”。所谓之“非心不教”。而不博学,则无以为“引”;不博识,则无以为“匡”;不博精,则无以论“导”。所谓之“非博不导”。
本学期我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资料,将必要的、必须的理论知识深入而又细致的进行了把握,同时扩展学习资料相互融通,结合工作实际对“备课”、“作业”、“学生评价”、“教学方法”等资料展开问题调查与汇总,找出目前存在的根本性症结,同时,模拟了创新工作的措施。
以备课为例:本期我采用了“三查”的方式(个人自查、组查、教导处查)使所有教师对自我的教案优劣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的观察中,我借鉴外校“组备课”的经验,尝试性地总结出以“启案”为蓝本的备课过程的构思,大致链条是“演说书备启案反馈”。为今后的工作改善供给了清晰的思路。
3.重视“基础”教学底线,确保学生拙壮成长
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作为一名小学生未来成长的前景根在“基础“。在对教师的教学引导中,我一向坚持从课堂做起、面向全体,要放开课堂,要关注学生,要重理解、重活动、重实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进取探讨个性的、高效的教学形为。于此,在本学期我在“淡化分数、综合评价”方面加强了思考,从实际工作中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教学引导方向,草拟了学生评价的基本框架,具体实践的回归已在准备之中。
4.学生知教三必须
普通话
我的感触是(师生):都能说的话,又是都说不起的话
规范
我的感触是(生):不是都能写好,可是都能好好写
乐学者
我的感触是(师):“对牛弹琴”要投入,只待来日多产奶
感想:
“三必须”工作的实践,必须与具体活动巧妙衔接,才能切实落到实处。
四、展望
打造出科学、和谐、务实、高效的教导环境。力为:出名校重在出名师,出名师贵在出名生。扬我个性,加速发展!
__市__小学教导处
__-06-22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5
一学期来,我们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以落实素质化教育目标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为出发点,在校长室领导下,在乡教研处的支持下,围绕“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工作思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拓进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下头作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管理规范合理。
学校工作抓得实,常规工作才会规范化,一学期来,我们以县教研室的《缙云县教师教学工作常规》为学校常规工作的准绳,有重点地抓好常规工作。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1.抓教研组长的学习。定期召集组长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赋于组长职责,让他们带动全组的教师开展互听、互学、互研活动,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
2.抓课前教案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督促每一位教师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并在期中、期末组织了两次全面的常规检查。
3.做好课堂教学评估。协同教师就如何“减负增效”、“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本学期,校领导、教研组长到课堂听课均在25节以上。
4.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教导处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期中、期末试卷分析工作,并建立完备的后进生档案,以点带面,抓全校的质量的提高。
经过努力,现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教研成绩突出。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在语文教研组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探疑求新、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数学教研组的县级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的带动下,经过全校教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教师论文获奖县级以上8人次:
陈建秋教师的生劳论文《向双手要创新》获中央教科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征文活动二等奖;张叔阳教师的体育论文获市三等奖、县一等奖;陈建秋教师的生劳论文获县一等奖;徐远敏教师的体育论文获县二等奖;王春丽、徐银仙、丁海潮教师的作文论文分别获县二等奖、县三等奖。
2、教师教案、教学设计获奖县级以上4人次:
徐远敏教师的体育教案获市三等奖、县二等奖;徐远敏、张叔阳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分获县二等奖、县三等奖。
3、教学本事竞赛获奖县级以上3人次:
张叔阳教师参加县教导主任上课比赛获优秀奖;丁海潮教师参加思品优质课获县二等奖;王春丽教师参加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获县二等奖。
三、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一向以来,对于青年教师,我们给他们压担子,也予以他们机会如:听课——青年教师优先、严要求、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多提不足;外出学习——青年教师优先;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观摩课让好学的青年教师参加;县外的活动,更是让青年教师参加。经过几年的努力,现我校的青年教师均函授或自考即将毕业,并在县、市级的比赛中频频获奖。本学期的学区教坛新秀评比中,我校王春丽、张叔阳、陈建秋、丁海潮四位教师出线,这在同类学校中是出类拔萃的。
四、教学质量稳步前进。
学校教育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目标。我校教科研工作所取得好成绩,其归宿就是为更好地质量服务。为提高学校的质量: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精心组织好校内的教研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学生竞赛,促学校质量的提高。一学期来,我校教师乐教苦教、学生爱学好学,现学校已消除了“落后班”,学校质量提高较快。
五、学生轻负担、全面发展。
创造性的人才观,需要我们在创新性和开拓性上下功夫,重视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支配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构成自我的本事和特长,就是我们所想的,也就是我们所做的。
1.组织各类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们配合学校组织了达标运动会、书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更又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