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7: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经验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4-0064-04
近年来我国教师发展出现了新的价值转向,这种转向的标志就是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制度的出现。校本发展的实质是一种基于教师自身经验(个体或群体)的经验发展取向。那么,这种经验取向应基于什么样的经验观才能使这种转向真正作用于教师的发展?本文尝试对这种经验取向之经验基础进行探讨。
一、教师发展的价值转换:基于教师自身经验的发展取向
教师发展的价值转向当然有其复杂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传统的教师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弊端。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可以称之为外促式、理论导向型发展取向。说它为外促式,主要是指教师发展由本校外的教师教育机构(如师范院校等)帮助完成。职后教师教育规划也由行政部门倡导和主持。这种外促式发展难以兼顾教师或学校的实际需要,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说它是理论导向型,主要是指这种教师发展取向注重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的灌输。这从师范院校和职后教师教育的课程开设就可见一斑。外促式、理论导向型教师发展取向在价值目标上奉行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工具主义,是一种技术理性的反映。这种教师发展模式无法有机地将教师所学与具体教育情景结合起来,缺乏具体场景中的特殊心理体验和精神渗透,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它忽视了教师教育生活场域的发展功能和教师自主发展的价值。也就是说,它脱离或漠视了教师自身的经验。“校本”的英语词汇是school-base,其意思是以学校为本、为基础的意思。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在于学校中、基于学校。校本发展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一种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理念,也是实现学校优质化和特色化的策略。校本教师发展项目,特别是和教与学相关的项目,是以建立正面的学校文化为目标,其着重点是促进同事在教学上的交流和反思。常见的活动有观课活动、指导教师、朋辈指导和校内合作的教育科研项目等,目的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笔者认为,校本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立足本校、自主发展。
教师的校本发展蕴涵着教师发展的新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经验取向。所谓经验(experience),是指由亲历亲为而获得的知识或技能(knowledgeorskillacquiredfromseeinganddoing)。这种经验发展的取向就是把教师的发展奠基于教师自身(个体和群体的)的经验,它强调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强调主动的而非受动的,它所秉持的思维逻辑是,教师的发展是经验的、在经验中进行的和为了经验的。所谓“教师的发展是经验的”,也就是认为,教师的专业取决于经验积累而不只是理论的学习或提升。所谓“在经验中进行的”,就是说教师的发展更多地是通过“传、帮、带”的形式,立足教师群体的经验观摩或自身的教学反思。所谓“为了经验的”,就是通过一些形式,如教学观摩、同辈指导、师徒制、专题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的教师培训项目、院校合作的师徒制度或师训模式、专业发展的联网或平台等,教师找出个人教学上的优点和缺点,发展优点,改正缺点,并学会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反省他人以至个人的教学,以求检讨自己的教学,达致教学上的精益求精。
二、诠释学经验观:经验发展取向之应有的经验观
应该说,相对于以前的单纯的外促式、理论导向型发展,教师发展的经验取向有它的自身价值。有人甚至称,校本发展是教师成功的根基。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如意。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我国学校自的缺失、学校领导的长官意识浓厚、教研意识薄弱等等。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校本发展的取向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过分崇尚“校本”发展,单纯地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其表现不一;或轻视理论,过于重视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经验;或校本教研成了学校专家型教师经验(教学和科研)对青年教师的单向经验灌输,以致教学新手与专家型教师的关系成为纯粹的师徒关系。简单地说,校本发展作为一种尊重学校或教师自主意识、自利、自身经验的发展取向有异化为经验主义的危险。这里就有必要提醒:教师发展的经验取向首先应建立在什么样的经验基础之上?
毫不客气地说,不少开展校本发展活动的学校所持的经验观是一种科学经验观。现代科学从方法论的角度确定经验的含义。经验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可证实性。科学经验概念在归纳逻辑中对自然科学起了主导的作用,所以它被隶属于一种认识论的解释图式,而这种被隶属于认识论的解释图式存在很大的缺陷,“迄今为止的经验理论的缺点(也包括狄尔泰在内)在于:它完全是从科学出发看问题,因而未注意经验的内在历史性。科学的目的是这样来客观化经验,以使经验不再包含任何历史的要素”,“科学经验的威望依赖于它的原则上的可重复性”。科学的经验观迷信教育经验(教师的或本校的乃至整个中小学的经验)的不变性、可重复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所谓的校本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封闭性的孤芳自赏。比如,一些学校固执地认为,青年教师适应性差,于是,在师徒结对教学培训中,青年教师毫无发表意见的余地。一些有益的建议往往被视为对高级教师权威的冒犯,或被讥为不懂教学或不遵循教学规范。这种现象在一些名校、名师较多的学校中往往更易于产生。从笔者有限的从教经历看,教师经验的可重复性是极其有限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一个从教五年的教师的教育效果未必就一定低于从教十年乃至二十年教师的教育效果。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一种面对成长中的人的活动,教育要素及其组合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功能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教育经验的变动不定性。教育的有效性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对之进行动态把握的结果。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教学新手没有经验在一定情况下反而是他的优势所在。这并不否认对教育的基本规范的遵从以及对有经验教师的经验的学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殊的应试教育环境造就的一些所谓名校、名师的教育经验更值得警惕。对他们经验的筛选也许更有意义。否则,所谓的校本教研制度往往成为青年教师活力或创新精神的一种制度性压迫。
这种封闭的孤芳自赏还表现为对教育理论专家的拒斥。不少人认为,只有教育者本人才对教育问题最有发言权。笔者在与实际教育工作者接触中,多次听到过这样的议论,没有教学经验怎么懂教学?一位外语特级教师甚至公开地说,一个人最少得从教五年以上,否则就没有资格评教。“空头”的教学理论是没有用的。我们不否认教育理论适用性的有限性,也不否认一些所谓的教育理论专家纸上谈兵。但是,以此来否认教育理论的价值从而轻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漠视教育理论专家的作用显然是一种自我封闭。在实际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对于其它业界,教师是最不认同与自身最有关的理论的价值群体。就笔者的调查分析看,长期的职业生涯养成了不少教师的一些性格缺陷或浓烈的“教育者”的角色认同意识,以致他们很难有学习别人的心理倾向。这固然有其理性的价值,但是,在当今这个需要不断学习的社会,这种心理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何况我国特殊的教师教育制度造成广大教师教育理论储备先天不足!理论提供的也许不是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但它提供的是一种视阈(horizon)。这种视阈与教育者自身视阈的积极融合可以形成新的视阈,形成对教育问题的新的理解。这对教育者是十分必要的。
也许,教师的校本发展应建立在诠释学经验观的基础上。
在哲学解释学经验那里,经验不只是指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给予我们知识这种意义上的经验,它意指那种必须总是被获取并且无人能避免的经验,即对人的生存的领悟的经验。经验在这里属于人的历史存在,所以,历史性是经验的基本含义,它具有有限性和开放性两个基本的特征。在诠释学经验理论看来,人的历史存在包含一种基本的否定的本质要素,这种否定在经验中显露出来。通过否定,经验不断更新,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伽达默尔则对经验作了这样的明确规定:经验就是对人类有限性的经验。经验者不可能超越自身存在的时空。如果经验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已表现了有经验的人对新的经验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特征,那么这一特征也完全适合于完满经验的观念。“所谓完满经验,并不是说经验来到了终点和到达了一个更高级的知识形式(黑格尔),而是说经验第一次完全地和真正地得到了存在。在完满经验里,一切独断论——起源于人类心境中的那种展翅翱翔的欲望——达到了某种绝对的界限”。所以,真正的经验是使人类意识到自身有限性的经验,也就是对我们自身历史性的经验。这里的有限性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有限性同时意味着能够不断超越自身。伽达默尔对经验和诠释学经验的论述着重强调的不是达到更高的知识,而是经验向新经验的不断敞开。“经验对于新经验的基本开放性正在于这里——这不仅是指错误得以更正这种一般的意义,而且也指这样的意思,即经验按其本质依赖于经常不断的证实,如果没有证实,经验必然会变成另外一种不同的东西”。
这表明,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经验都具有否定性,而否定性既意味着有限性,又意味着开放性。在伽达默尔那里,有限性和开放性(无限性)的对立统一便构成了经验的一般结构。
正因为如此,诠释学经验理论认为,有经验的人应该承认“经验的真理经常包含与新经验的关联”。被我们称为有经验的人不仅通过经验而成为那样一种人,而且对于新的经验也取开放的态度。他的经验的完满性,我们称之为“有经验的”人的完满存在,并不在于某人已经知道一切并且比任何其他人更好地知道一切。情况其实正相反,有经验的人表现为一个彻底非独断的人,他因为具有如此之多经验并且从经验中学习如此之多东西,因而特别有一种能力去获取新经验并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经验辩证运动的真正完成并不在于某种封闭的知识,而是在于那种通过经验本身所促成的对于经验的开放性。因此,真正意义上有经验的人是一个对经验有认识的人,他知道他既不是时间的主人,又不是未来的主人。也就是说,有经验的人知道一切预见的界限和计划的不可靠性。这就要求学校或教师面对自身经验既要承认经验的有限性又要保持对新经验的开放性,这样才能不断地促使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三、诠释学经验理论观照下的校本发展特点
经验观不同,校本发展的特点是不同的。科学经验理论观照下的校本发展具有经验同水平重复性、封闭性、单向性。所谓经验同水平重复性,主要是指认为学校(特别是名校)或教师(尤其是高职称的教师)的经验具有完满性的特点,校本教研制度就是保证这种经验的权威性和可重复性。所谓封闭性,就是立足自身而不具有对外开放、向上提升的气量,所在范围囿于教师经验群体。所谓单向性,主要是将已有的经验作用于教学新手。应该说,当前不少的校本发展囿于自身经验,有狭隘的经验主义之嫌,是一种异化的校本发展。而诠释学经验视野中的校本发展却体现了校本的“发展”意识,具有如下特点:
1.立足校本,着眼发展
校本发展虽然是以校为本,依靠教师群体自身的经验实际,但它要求的是在自立自主的前提下寻求发展。也就是说,校本发展中的校本与发展的关系是以校为基础与以发展为目标的依存关系。只注意校本而不注重发展就不是真正的校本发展,也达不到校本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或教师有开放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经验。
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中曾提出,经验的普遍性是通过记忆从许多特殊的观察中得出的。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我们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只从“科学”着眼来思考经验的本质,那么我们会简化经验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本质上否定的过程。它不能简单地被描述为典型普遍性的不中断的发展。这种发展其实是这样产生的,即通过连续的错误的概括被经验所拒绝以及被认为典型的东西被证明不是典型”。针对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伽达默尔区别了两种经验:一种是指那些与我们的期望相适应并对之加以证明的经验符合,即肯定的经验;另一种是指我们所“做出”(macht)的经验,这是一种真正的经验,即否定的经验。相对于第一种经验,第二种经验是更有创造性的经验。通过它我们了以前的假定,认识了我们的错误;通过它我们不仅获得对它的更好的知识,而且也获得对于我们事先已知道的东西,即某种共相更好的知识。这种否定的经验可以说是一种肯定的否定,伽达默尔称之为“辩证的经验”。
经验之为经验,不可避免具有局部性(个体性)、情景性和表层性的特点。所以,校本教研只着眼于自身经验而不发展,是不能有效作用于教师(学校)发展的。
2.强调合作,注重互动
现代学校教育是社会各界的利益中心。因此,校本发展是一种有效平衡社会各种力量的结果。换句话说,只有有效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经验),才能使校本发展更为健康。根据诠释学经验理论,经验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经验不断创新的前提。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曾说:“自我若想在真正成熟的意义上完整,就得对他人持完全开放的态度,而不能自我封闭于预先确定的例如‘教师’之类的身份里。自我理解的真正提高是四重行为的不断递进: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这对学校个体也是适用的。
二、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建议
针对本研究的发现,提供下列几点建议:
1.鼓励数学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
鼓励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的累积,因为这些经验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熟悉教学现场的运作之外,也可作为自我教学反思的基础。尤其是将教师的“默会知识”具体化,鼓励教师制作教学档案、进行教师教室行动研究、教学日志记载等。教师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省思和教学的综合表现,以及和学生学校之间的教育情境,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数据收集以及整理,并且利用学校的社群团体,达到知识的分享以及创新。
2.鼓励数学教师建立社群学习团体,提供教学经验分享,以利于提升自省意识。
提升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是改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教师没有自我反省、反思的知觉,则不会寻求在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可以鼓励教师在学校建立同事之间的社群团体,借助社群的学习,发展教师的专业关系。借助同事间的经验分享,将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新进资浅的新教师,或者激发彼此不同的教学经验思考。另外,彼此学习也可以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最新的教学和教育信息沟通的管道等,帮助教师反省、改善教学。学校的资深教师可以提供许多经验以及解答给新教师在教室中所面临的教学问题,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教师之间应该有专业的对话群,可以分享以及鼓励新手教师或者其它阶段的教师,以期提升新手教师以及专家教师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教师只有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会反省、改善自己的教学的行为,进而寻求解决突破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或者理念,提升自我的教学成长。教师的工作并非将教材在课堂上重述,还要能寻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有所改进,保持工作的热诚,寻求工作的成就感,也就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如教育政策等)而影响、甚至怠惰自己教学的职责。
3.活用数学游戏与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活动中充满了好奇、猜想,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与猜想中发展,成为持续、恒久的钻研能力,教师就需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产生好奇,产生内在的动力。例如,在进行转盘游戏“谁转出的四位数大”时,教师可选用抽牌的方式,让每组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感受到公平的真正内涵,那便是成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也伴有一定的智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会最大限度地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发现人才的热情。
4.鼓励数学教师加强班级经营技巧,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班级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更是教师产生成功或挫折的教学经验的来源。如果能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经营,将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建议教师若要提升教学效率,应从本身的班级经营管理技巧着手,建议教师可以参加班级经营研习,学校应鼓励同事间对于班级经营技巧的分享,或者来自于教师对于班级经营的反思经验以及教学的改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6-0077-03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努力争创示范性高中,建一流名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名校何以“成名”,起决定作用的是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中学因有名师而扬名。名师绝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改进教育行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和教育的创新者,进而达到成名成家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呢?
一、唤醒科研意识,激发研究潜能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就是希望教师对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教育现象或事实追问“何以如此”“将该如此”等问题;就是希冀教师把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个人信念、预先假设推到个人理性的“审判台”;就是期待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首先要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并不会自动地走进教师的头脑。教师要有可思、可研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实、经验和逻辑为依据,敢于怀疑,勇于质疑;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进行类比与移植;深入探究现象,勇于创新……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反思。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为有益的。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以单元为阶段,以个人反思和集体讨论为方法,以集体备课为平台,以个体教学实践为对象,各抒己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等方面,积极探讨新思路、新认识、新方法,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思想的方式。如果组织及时,带头人引导得当,这样的集体备课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对于激发参与者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曾跟踪观察我校高中部某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一个学期,从初期备课组长的“独唱”到中期的“小合唱”再到后期的“大合唱”只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会上,先前发言的多是中老年教师,后来年轻教师慢慢的由听众变成了“演员”,并逐步成长为“主角”。而讨论的问题也由初期侧重于“操作”(如何讲解例题、重点应该讲什么、布置哪些作业等)发展到关注“精神”(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否有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等)。集体备课不仅要研究以后的课如何上,更要反思已经结束的课上得如何。这种集体备课活动,事实上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他们是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是要把“自己摆进去”,聚焦自己特定教育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实际的遭遇、困惑与迷茫,以及尝试理解、诠释与解决的过程,其结果教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研究者”的行列。
(二)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也要唤醒他们的成功意识
在“科研兴校”观念日益获得广泛认同的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也都越来越重视和提倡教师“做研究”。在实践工作中,部分教师虽有参与研究的热情和愿望,但由于多年来只忙于教学而疏于“写作”,表现得不自信、不积极,成功意识非常薄弱。因此,教师开始“做研究”时,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指导与帮助,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赢得自信、体验成功,真真切切感受到“我能够做研究,我也能够获得另一种成功”。
我校数学组有几位中年教师参加了一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组织的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很受鼓舞,产生了很强烈的“做研究”的热情和愿望,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后来,他们经过努力加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并承担子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聘请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学论专业的教授、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等专家为顾问,制订科学周密的研究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探索。他们以校园网为平台,以网络杂志《数学角》《爱科思》为阵地,指导学生动手动脑搞研究,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们学会做研究的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密切师生关系,体验到研究成功的喜悦。该课题2006年结题以后,课题组又申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子课题。为了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学校有目的地组织该课题组教师通过公开课、展板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并请参与的同学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数学教材修订会、教改实验基地学校年度表彰大会也在我校召开,课题组成员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了表彰,教师们做研究的信心与热情更加高涨。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出现了多个研究团队。
(三)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还要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
教师如果能将教书育人自觉地视为自己的职责,并化作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精益求精,达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境界。而一个教师具有了这种追求,达到了这种境界,其自我发展的愿望也会愈加强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也就会高涨。因此,学校应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意识到: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二、搭建学习平台,创设交流环境
教师的研究是通过反思性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提升个人经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的成长过程,学习与研究辩证地统一于教师的实践探索之中。为了帮助教师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丁作中寻找到研究与学习的乐趣,我们曾经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课题组为团队,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开展学习
中学教师教学任务很重,难以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了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我们提倡将工作、学习、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边教边学、边学边研,走的是以学习引领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之路。无论是学校自主立项课题还是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立项课题,学校都给予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课题组负责人既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供课题组成员研读。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论文、研究信息等,分发给其他成员,供学习之用。为了督促检查学习效果,课题组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相互传阅读书笔记、交流学习心得、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新的研究资料。这种集会,既是鼓劲会也是交谈会,参加者在分享与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二)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劳动方式的个体性特点,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个体之间需要通过交流来分享喜悦,诉说困惑,展现自我,获得友谊。校园网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力度,2003年我校建立了“六艺牍”网站(),搭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交流平台。教师利用它可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他人案例,思考教育问题,记录教学(或管理)心得,积累实践案例,促进自我成长;学生利用它可以回看老师教学思路,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吸取同学经验,分享同学成果,发表自己见解。这个网站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是一个极为便利的学习资源库。同时,它又为教师发表个人研究心得提供了一个园地,为师生的教学问答打开方便之门。2009年初,这个网站与学校网站整合,更名“教师发展网”,在帮助我校教师获取新课改信息、交流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举办“杏坛百家”讲座,开阔教师眼界
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谈,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苦干”和“苦读”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更为有益的一种学习方式。我校设有为学生和教师分别举办的“杏坛百家”讲座。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来学校为教师做理论辅导报告或开设示范课,解答教师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课题组深化理论研究。许多专家与我校的教师保持长期联系,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充当教师研究的领路人。实践证明,专家引领教师参与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的成功之路。
三、编制课题研究指南,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让教师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教育进行研究,也不是让教师发表所谓“标志性”的论文,更不是让教师把教育教学撇在一边,埋首资料堆中“另起炉灶”进行研究。而是教研结合,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换言之,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实践、为了教育实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或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源于教师自身解惑的需要且为了改变教师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教育教学情境而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使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批判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养成一种反思、追问与探究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将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服务对象(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之共同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帮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为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建立,引导我校教师研究的健康发展,追求研究效果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从2002年起,学校教科室会同教学督导委员会结合教学督导所发现的问题,效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指南,每两年精心设计一份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划拨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供教师申请校级科研立项时参考。每年的四月,教师以课题组方式自由申报校级科研课题,申请课题获得立项以后,所得经费单项列支,由课题组按计划使用。这样一来,一方面困扰教育教学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立项课题的形式展开研究,体现出了教师研究内容的“教育性”;另一方面课题组基本上也是备课组,问题是从课堂中来,成果又应用于课堂,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为了建设学校课程,学校围绕科学与实验、亲近大师、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四个领域设计了80门课程,以课题的形式招标,教研组研发,不仅保证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学校特色和学科分布,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目前已经出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皆参与”的可喜局面,校本教研有计划、有落实、有检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
(1)以民族归属对待语言,致使种群区别的基础源于语言,人类社会经济中产生了地位差别,最突出的就是收入的差异。这个研究阶段经常把收入差异的对象定位为美国黑人及白人,在加拿大把母语确定为英语与法语者。
(2)把语言以人力资源对待,并和其他能力技巧同等地位,对语言教育进行投资,就可把收益得到。
(3)语言作为人们身份和经济资源的符号,也是对社会经济地位产生影响的属性。
2商务英语课程改革探索
(1)改革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操作能力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立足语言经济价值视角,有利于商务英语教育质量和语言价值的提高。商务英语的学习能够带来经济价值,这已经为大家所公认。但目前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以英语和知识还有能力三大板块为基础的,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多数情况下英语作为通用英语,和大众沟通是它的基本作用,但就商务知识方面,大多使用中文,汉语授课为一般状况,所以完全融合两者很难,很容易使学生认为商务英语的学习意义不重要。其次,实际商务操作能力不具备成为大部分英语教师的状态,因此实训课使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而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到,对当前的课程期望改革的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基于国际商务,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完成与供应商或客户谈判任务,这就是商务英语教育的目的所在。经济利益特征表现得很强,所以说经济上的回报是建立在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商务英语专业要以语言经济学理论做导向,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构成,社会需要的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数量,对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企业家一同研究商议,确定改变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其意义非常重要。通过调研商务英语方面运用较好的浙江省了解到,具备相应的工作才能、工作经验,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能够完成相应的文秘工作任务,并在涉外商务活动中,涉外交流或谈判工作任务能够完成,是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基于此,行业和企业的商务专家被课程开发小组教师邀请来,在共同论证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目标被确定,即: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方面,了解基本国际商务知识,英语交际能力水平应较高,实际操作相关国际商务业务能力应具备,对相关专业岗位工作过程应熟悉,与周围外向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对外事秘书和翻译以及对外贸易业务都能够从事,这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是实际需要的人才标准。
(2)以用人单位及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商务英语课程就实现人才培育目的来说,重要的方式以及途径就是课程,决定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之一就是课程。而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属于人力资本,一定的投入是对这种人力资本进行学习并掌握的必备条件;具有高低的划分是语言价值的特征,使用密度将制约语言发挥的效用。这两个基本观点将发挥指导对商务英语课程重新认识作用。这几年,国内有关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具有经济价值的要求,不过一直以来,英语学科都束缚着职业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在改革中,“针对性”和“职业性”表现得匮乏。那么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能否以对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的满足作为出发点,人才的经济价值能否真正实现,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实现人才的经济作用,在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以培育目标作为引导,整合人才市场的供需要求,对应的调整所设置的商务英语课程。在与企业和行业专家商讨后,以一般专业课程方式设置传统的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应用能力三个模块,而且设置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设置这些课程的出发点都是基于企业的需求,实现了有机融合商务知识与专业英语的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基础课程,它产生的源头在于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以及课程开发小组教师在一起整合研究分析后确定的,展现出下面两个特点:
1)商务实践的特点。人们可能存在狭义地去理解商务实践这种问题,有的人认为实践仅仅局限于实际业务部门,广义来说课堂的课程学习也属于商务实践。
2)商务语言的特点。用语言学的视角理解商务英语就是在商业行业活动中应用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活动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内容,英语特征表现为专门用途,在商务沟通和谈判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对实际问题能够运用英语处理,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进而使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就是说,这样安排的课程和高等教育特点相契合,也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产生同步,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迎合市场需要。语言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会不断提高,从而在一定的投入下,实现最大限度的产出。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宏观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分析的方法,利用图表、函数等数学方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是其典型特点之一。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庞杂,学派多,也是其典型特点。而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很多时候只有32个,与内容多相比体现出课时少的特点。
2、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庞杂,课时少,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弱、自律性差等特点,使得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处于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要走出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研讨式教学法。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在将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结合教材和现实经济现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和讨论,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具体分为五步: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独立探索;三是小组讨论;四是全班交流;五是点评总结。
1、确定主题
教师首先讲解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疑难问题、热点的经济时事、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案例,作为研讨的主题。例如:在讲解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与凯恩斯消费理论这部分内容时,先讲解两大理论,然后以我国为例,列出我国近两年的GDP数据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国GDP中四部门所占比重各为多少,通过最近10年的数据评价四部门经济对GDP各自的贡献如何、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独立探索
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关于研究是缺乏方法和经验的,因此在进行调研之前,需要教师专门开设专题,让学生了解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前期文献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以及观点的提炼进行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调研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数据相关的实证资料;第二是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在这个阶段,经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发言稿。
3、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首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人数的多少取决于在时间上能保证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每组人数保持在5-8人比较适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选出发言人。
4、全班交流
小组形成观点后派每组的发言人进行发言,这个时间段,教师应鼓励有想法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本文中研讨主题为例,可以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应该如何改进。这个阶段教师应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讨论越激烈,思想碰撞越多,效果越好。
5、点评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此阶段,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补充,对于好的观点予以提升,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甚至可以鼓励有思想的学生将观点撰写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
澳大利亚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为职前教师提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的教育实多为自主实习,即职前教师自己联系中小学,有一些大学与中小学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两者之间并未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习基地并不稳定。同时接受职前教师教育实习的中小学未对职前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往往抱着不闻不问、实习结束盖个章了事的心态。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后,效果不明显,未能在实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中小学也无收获。我国大学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主动与中小学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建立广泛、稳定的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分工,实现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共同承担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责任,切实提高职前教师实习质量。此外,大学应该积极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持,满足中小学和教师的发展需求。
采取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
澳大利亚主要采取阶段性的教育实习方式,职前教师教育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四年时间之中,使职前教师每年都有机会到中小学进行专业体验,同时能够总结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在第二阶段教育实习时可以弥补和克服第一阶段教育实习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职前教师教育实习仍然是一次性实习,这种一次性实习方式将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实行职前教师在整个大学期间多次教育实习,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结合。这样,可以使职前教师把教育实习当成一种实践过程,一种面对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形成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使职前教师不断地把课堂上、书本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相互补充与结合,不断总结和反思前一阶段的教育实习经验教训,避免第二阶段再犯第一阶段的错误,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促进职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丰富教育实习内容
二、引导情感的释放,深刻感悟寓言中的意义
要想真正了解寓言的含义,我们就要把寓言总的角色放到现实生活中去,好比说寓言中狡猾的狐狸我们要把它人格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跟它性格类似的人,把这件事嫁接到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想感悟寓意,可以从故事情节、中心句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现实等四方面去深入分析继而感悟寓言中的讽刺、夸张的寓意。寓言的感悟可以说是寓言故事教学的重点,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情感的释放,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逐渐对寓言中所讲的故事产生共鸣。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带有鲜明的对比特征的艺术形象,他们都含有作家的主观情感。被人格化的动物会更加容易的引导学生学习,儿童的兴趣也比面对一般文学样式要强得多。对此,小学寓言教学的难度就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释放其情感,在释放情感的过程中能不能与寓言中的角色达到共鸣。
三、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自我教育的局面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入发掘寓言的教育功能。寓言主要是根据虚拟的人、事、物的艺术形象来进行精炼的语言描写,继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道理。我们教师就是要深入发掘这一道理,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样的道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来学会这一道理,并培养起自身的审美观、道德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地把这一道理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们,我们的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后也要展开联想,最终可以自己进行寓言的仿写、改写、创造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够真正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美———童话世界,小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在无意识的海洋中畅游,编制更加多彩的情节,孩子们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
实验指导教师在设计实验实施前三周对实验任务进行布置,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围绕着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和高效功能菌的分离筛选两个主题自主选择。如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如对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区域进行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测定,监测大肠菌群总数和细菌菌落总数,依照国家标准对该生活饮用水进行评价,也可以选择学校周边的一些河、湖、库(如玛纳斯河、蘑菇湖水库、北湖等)水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实验、分析及评价。高效功能菌的筛选是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关键环节,林下土壤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高效降解菌,印染厂生产废水中高效降解偶氮染料菌的分离与筛选等都是学生期望通过微生物的处理手段资源化有机废弃物或降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研究对象与学生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有利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通过查阅文献并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沟通,每位同学在设计实验开展前一周上交设计方案,避免了有些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定位于“旁观者”的地位,做到每位同学在实验实施前都是“心中有数”。设计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预期结果等。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汇总和分类,将设计方案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别的差异,每组3~4人,指定组长,组员们再次对整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进一步的完善和合理化,最终方案由指导教师审定后方能进行。
1.2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设计实验的实施阶段,按照设计方案,各小组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及预处理样品,自己配制所需试剂及培养基,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结果,自己确定实验具体时间,教师只是从总体上把握实验进程,不过多干预实验,做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为保证实验的实施,做到实验室全天开发,有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教师及学生班委轮流负责。教师“教”的地位的弱化并不等于将学生置于无人管理状态,教师应对实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对各小组的个别问题进行分散指导。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各实验小组实验记录的检查加强实验过程管理。要求学生每天实验时,必须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包括实验时间,实验人员姓名,实验具体内容,使用仪器设备及设定的参数,仪器状态、出现的实验现象以及可能出现的原因、实验数据等,不仅能清楚的掌握实验进展,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微生物实验丰富多彩,建议学生运用影像技术对微生物的形态、生长情况、采样地点、处理结果等进行拍照,不仅生动形象地保留了原始记录,更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1.3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部分整体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每位同学需要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环节进行总结,对实验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实验报告的撰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的评定围绕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占课程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实验方案的制定20%、实验实施过程中承担的任务及表现30%、实验记录10%、实验报告40%等,注重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而不是仅以是否达到预期实验结果来给定成绩。
2教学效果
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反映花费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超出他们之前的想象,但收获颇多。首先在实验技能上更加的娴熟,操作上更加的规范;其次,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将多门课程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再有,学生自行完成了一次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也是对自我能力剖析、认识和肯定的一个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环节中也有所呈现。学生在开题报告的展示、论文主旨的把握、实验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等方面普遍表现良好,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有更多的学生期望在专业方面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我校2010级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录取比率较往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报考及录取院校大多是国内知名环境相关院校。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要了如指掌。写好5-10 分钟的答辩陈述。陈述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下面附上我的英文陈述稿)
(二)物质准备: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2.答辩陈述稿。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1.研究生向答辩委员进行陈述(约5-10分钟,具体时间由答辩主席决定)。
2.答辩委员会专家(5位)提问,每人基本上有2-3个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对选题意义提问、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对论文新意提问、对论文细节提问、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对建议可行性提问、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3.答辩委员会专家讨论、投票。4:1勉强通过;3:2不予通过。
整个程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good luck to you!
附:我的答辩陈述稿presentation
in academic year, i studied here for my med degree. a group of teachers in our college began a research program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s. huang, my supervis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earch task 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she knew my interest in the issu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o she asked me to join in her research. because of her,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get the chance to attend various kind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province.
in the same year, zhejiang province launched a project of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regions. wenzhou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e, where i am working took on the task of providing training courses to primary school english backbone teachers from rural regions around the city .as a part of the provincial project. as a teacher educator majored in english teaching,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whole arrangement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se bakbon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september , i finished my med studies and returned home. on 25th, sept of , i organized a training class for in-servic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decided to take this class as my study subject.
enlightened by the socio-cultural view o f learning, that is, teachers learn best through active involvement and through thinking about and becoming articulate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 arranged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to promote trainee teach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eample, i took trainee teachers to observe class and encouraged them to make a comment afterwards; i invited professor huang who guided trainee teachers to narrate their teaching eperiences in order to draw wisdom from themselves. in this sense, i named my training courses as “participatory training courses”.
the training course lasts for five days, during which, i participated in as an organizer of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a teacher educator for one subject, a peer learner of the trainee teachers, and meanwhile, a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are ethnography, narrative inquiry, case story method, interviews and so on.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 field note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recordings, teachers’ feedback journal, and discussion groups’ recordings.
一、城市公交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一)快速公交为主
1、快速公交的内涵
所谓快速公交是采用先进的公交车辆和高品质的服务设施,通过专用道路空间来实现快捷、准时、可靠和安全的服务的一种交通模式。随着城市向郊区的蔓延,城市中心逐渐成为商业区,郊区成为通勤者居所,通勤者每天都必须长途奔波往返于市中心和居所。因此,快公交发展成为必然。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公交形式,快公交是以城市中心为核心成放射状大容量高速度通向城市各个郊区,成为城市公交的主动脉,既能保证城市各项功能的正常运作,又能满足通勤者远距离出行时间上的需要。
2、快速公交的作用
我国首条快速公交系统于2005年12月30日在北京正式建成,上海、天津、沈阳、武汉、西安、成都、杭州、昆明、济南、合肥等地都在加速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快速公交引发公交产业变革,其优势表现在:
解决拥堵的方式成本低。快速公交系统与轨道交通相比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其投资与运营成本要比轨道交通低得多。在中国,目前地铁平均造价为每公里二亿元至七亿元,快速公交系统平均造价为每公里二千万元至七千万元,快速公交系统投资,通常是轨道地铁的1/10,并且快速公交低能耗、低污染、低财政负担、低土地占用、低价格。
快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昆明自1993年开始发展中央快速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已成为昆明的最佳选择。武汉市相关部门认为,在地铁等轨道交通远水不解近渴情况下,将筹建BRT快速公交系统,上海、天津、沈阳、济南、西安等城市一直都在做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研究,许多城市都确立了运营方案和运营线路。
拉动牵涉面广效应较大。公交乘客中,低收入者比例高。快速公交本质上是对城市路权的重新分配,是对城市公益的重新审视。从社会公平上讲,每个城市都应当发展快速公交。快速公交还将带动电动汽车产业、促进城市公交IC卡改革、促进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交通管理才能。快速公交发展好了,城里小汽车流量将下降,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会逐步扭转。
(二)以慢速公交系统为辅
1、慢速公交的内涵
城市是有机体,快公交就象主动脉,慢速公交系统就象毛细血管。居所到公共汽车站、地铁站或轻轨站的短距离出行通常是步行,或以自行车等作为代步工具,因受道路条件和行车环境等因索的制约,这些出行方式的速度相对较慢,所以称为慢速交通,又因为慢速交通路线是以快速交通路线上的节点为这心向四面放射出去,因而可以比作毛细血管。
2、慢速公交的组成
无论是在现在的城市还是在未来的城市,慢公交尽管以辅助的姿态出现,却都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慢公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时间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用自行车已经不能满足通勤者时间上的需求,在慢速交通线路上建立公交系统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示范运营电动汽车产品分析
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均采用电一电混合驱动方案,在整车操控性能、行驶性能、安全性能、燃料利用率等方面均已得到较大提高。燃料电池将给汽车动力带来一次全新的革命,是电动汽车新的开发热点,但受催化剂铂的资源、价格等因素的制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商业化近期难以实现。氢燃料电池车的困难有成本和氢储存两方面。
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受到蓄电池性能的严重制约,使纯蓄电池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举步维艰,于是混合动力汽车成了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的过渡产品,既充分发挥了现有内燃机技术优势,又尽可能发挥电机驱动无污染的优势。混合动力汽车将现有内燃机与一定的储能元器件通过先进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技术成熟、价格便宜。混合动力汽车要进入实用化,需要具备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的能量存储装置,低成本、高效率的功率电子设备和燃料经济性高、排放低的发动机。
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以车载蓄电池提供动力,能真正实现零排放,彻底解决能源与污染的问题,其续驶里程已基本能满足市区交通的要求,技术已经逐渐成热并开始商品化。目前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客车均已通过国家质检中心的型式认证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有关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规定。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的纯电动轿车,其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续驶里程、噪声等指标已超过法国雪铁龙公司赠送的纯电动轿车和箱式货车,初步形成了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初步完成了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密云电动车辆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
三、示范运营公交优化匹配
(一)混合动力适合快速公交
快速公交需要寻找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来构建真正意义的快公交,混合动力公交车是较好的选择。用混合动力公交构建有秩序、零排放、低污染、低噪声的快公交已经势在必行。
油改气汽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的设计性能好,汽缸压缩比高,冷热起动性能好;挥发性好,冬寒起动性能好;CNG分子结构稳定,抗爆性好;燃料加装方便,汽车维修性好,对发动机磨损小,维修费低,腐蚀小,积碳小。CNG价格低于油,维修费用降低50%以上,发动机寿命延长2—3倍,大修间隔里程延长2—2.5万km,可减少50%机油费用。但是缺陷主要是车辆改装使用CNG后,动力有所上降;储气瓶增加汽车重量,占用一定空间;续驶里程短,加一次气行驶300—400km,而混合动力汽车不需要单独的加气站,续驶里程也比压缩天然气汽车多出一倍。
混合动力汽车比纯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比较低。一辆混合动力公交大巴的成本是普通燃油大巴的1.5—2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交公司的购车成本压力,而且不需要额外投资建设充电站,日常养护费用也与普通燃油大巴相差无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营成本和实验资金压力。
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化重点放在混合动力公交车。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在电动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比较切合实际,重点放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制开发方面。
(二)小电动车适合慢速公交
为满足通勤者的需求,有秩序的慢公交势在必行,而小电动车的特点成为较好的选择。
无污染。小电动只依靠电能而不需要其他燃料来提供动力,因此没有任何尾气排放。城市居住者希望自己的居所周围有宜人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慢公交往往比快公交更加贴近居所。因此,慢公交机动车应该低污染,小电动车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正好适合慢公交。
噪声低。由于电动小巴无发动机且传动结构简单,所产生的噪声主要是电机的电磁噪声和冷却风扇气动噪声,其幅值比前者低得多。慢公交中使用小电动车完全能够保证居住区安静优雅的环境。
体形小。电动小巴的体形优势使其可穿梭于城市的各种道路,能够直接到达出租车都不能到达的深居小巷,这更是其他大型交通工具所不能企及的。此外,小电动车停车面积小,这不仅可以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能节省兴建大型停车场所需的费用。
速度低。小电动的较高时速通常不超过60km/h,虽然比一般小汽车的速度慢,但比步行或骑自行车要快得多,完全能够满足通勤者上下班时节约时间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它在居住区行驶时的安全性。
驾驶易。驾驶电动小巴就不用操纵离合器和变速器,一旦操作熟练就得心应手。因此,小电动不仅适合于通勤者的慢速交通需要,也能为非通勤者的短距离慢速交通提供方便。
上述特点表明,电动小巴作为慢公交完全可行,且优越性十分明显。
四、武汉电动示范运营公交优化匹配
通过未来公交系统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目前电动汽车发展的不同特点,联系地区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