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力行业论文

电力行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力行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力行业论文

篇1

物流中心一般隶属于集团公司,是一个物资管理中心。集团公司按照下属各分公司上报的物资采购计划进行统一采购、调配,并下发使用,各使用单位仅需做好接受工作。因此,物流中心也是一个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签约管理、履约管理、结算管理的中心。

2.电力物资管理的现状

2.1统一计划。以年度需求计划为主的物资需求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的主要依据,各需求部门或公司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最终生成合理的物资需求计划,提交物流管理中心进行采购。

2.2集中、统一采购。集中、统一采购可以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标采购是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也是集约化管理环节的核心,集中采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可以通过网上竞价、框架协议采购、战略协议采购等方式。无论采用何种采购方式,都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法及华电集团公司公司相关采购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

二、实施集约化管理的困难

成本达到最小化的管理方法是全生命期的供应链管理[2],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需贯穿整个过程。

1.需求的不确定性。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需求的突发性与不确性困扰着电力企业,维修费用逐年递减也使企业无法预存众多的维修备品。需求物资无法准确预测、上报,这也大大增加了物资计划管理的困难。

2.平衡计划扩容的困难。计划平衡是通过集团采购平台对各单位上报的数量、品种做合理的统筹、平衡,以达到最合理的采购数量,争取最合理的采购价格。要使整个集团公司物资管理系统统一平衡利库,减少库存积压,做到有效利用库存资源,需要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

3.计划准确性的困难。电力物资管理的计划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计划上报和计划审核,保证申报计划的准确性,避免因为计划重复、漏失或其他造成计划与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发生。(4)供应商管理的困难供应商处在供应链的源头,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应商的产品在交货时间、品质保障、库存管理都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在电力物资供应中,对供应商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供应商价值的认识不足,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

三、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的方法与保证

1.提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各需求部门或公司应严格执行集团的规定,加强初步审核,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物资需求计划,对物资名称、规格型号、需求数量、交货时间、重要参数等进行审核,确保上报计划能通过ERP系统报送并流转,提高集团公司采购平台的利库平衡性。

2.提高计划的严肃性。合理安排全年招标项目,重点做好年度招标计划、批次招标计划的报送。紧急物资的招标采购,或对计划内容做实质性变更的,须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申请方可办理。

3.密切关注外部市场的变化。需要密切关注主要原材料市场,分析市场价格与主要设备材料成本的联动关系,动态跟踪供应商产能、了解市场供需关系等的变化。

篇2

继2002年我国电力行业启动市场化改革之后,作为电力行业主导者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电力信息化,推进电力企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拉开了电力信息化的帷幕,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渐显端倪。

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电子商务是指市场主体运用现代电子手段和互联网络等从事的商务活动。破解电力垄断格局之后形成的分权体系下,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涉及到五类主体:电力原料及设备供应伙伴、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据此,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电力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应用。最明显的表现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电企业、输配电企业、供电企业作为独立的电力企业,要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迟早都要走上信息化之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ERP、OA等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为主,小到企业邮件服务器的配置,大到企业财务、人力等资源的整合,实现基于企业基本数据库的生产流程控制、办公自动化、科学高效管理和企业自身资源的协调运作。发电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生产管理系统(MIS)、供电企业生产管理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在电力企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1994年开始,国内电力企业就开始尝试ERP.国华电力前总经理顾峻源参观香港中华电力时,震惊于香港中华电力管理系统的一只“哭泣的小猫”,于是在2003年春组织了包括承担管理咨询及系统实施的毕博公司、担任项目监理的德勤公司、专注财务软件实施的大唐兴竹软件公司,以及专注进行电力软件开发集成的博奇公司在内的强势力量,开始上马ERP项目,使得集团层面能够对资金进行统一调度,通过对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的实时掌握,对企业的资金运作、人力资源变化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企业每年降低发电成本5%.

2.电力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发、输、配、供形成了电力产业链条,而各自又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链条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发电企业通过竞价实现电力上网,需要有网络竞争价系统的支持;输、配、供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电力调度、远程监控读表、故障定位等,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有用武之地。江西县级自动化电力调度系统选用浪潮英信NC1000硬件平台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管理复杂的网络,能实时有效地捕捉到各地的用电信息,然后自动地通过发电机组和继电器调控系统,实现电能在各个子网的均衡。北京供电公司的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实时遥测,实现了2500位大客户的远程电量采集,并实现了35千伏以上的电力客户、10千伏或630千伏安以上容量电力客户的自动计算电费,提高了工作效率,把大批抄表劳务人员解放了出来。

3.面向外部伙伴的电子商务应用。电力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相应的供应伙伴,发电、输电、配电设备采购需要供应商,尤其是发电企业需要电煤等原料供应,这些都可以利用电子采购来实现。浏览各大电力企业的网站,不难发现项目招标信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各独立企业之间资金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电子转账系统。

4.面向用电客户的电子商务应用。虽然电力行业长期垄断、电力供不应求使得电力拥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优势,但市场化改革分拆了电力产业,电力也以商品的身份走进了市场,这使得电力营销成为关系到电力企业命运的工作,电力客户服务也日渐提上日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用电客户需要通过市场购买电力商品,获取信息、竞价购买、电费缴纳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来实现。近期伴随着电力危机的频繁出现而不断升温的需求侧管理,更加突显了电力资讯网、电力市场(EM)、电力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起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零打碎敲,缺乏全面规划。电子商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有全面长远的战略规划作前提,否则将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打算应用电子商务时,要么对高额固定投入的要求望而止步,要么病急乱投医匆匆上马,这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收效甚微甚至全面告败,人们开始怀疑电子商务的先进性和必要性。电力企业也有如此经历,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家电力公司的要求下,纷纷触网,不管结果如何,先上一点再说,一方面赶上了信息化的潮流,另一方面能算得上在位者的一大政绩。安装一个财务软件,建成一个公司网站,就叫应用电子商务了。这样零打碎敲,没有战略规划,遇到问题再修修补补,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而更多的就表现为外界所看到的“烧钱”。

2.各自上阵,不能整体协调。电力行业长期的高度垂直一体化和垄断造成了企业机制不灵活、电价偏高等弊病,电力市场化改革要求以全新的电力运作模式面对市场竞争。业界纷纷擎起分权大旗,独立行事,各行其是,尽量减少上下游之间的联系,惟恐有“垄断复兴”之嫌。然而电子商务强调战略协同,单兵作战是无法体现“团队生产”优势和发挥“网络效应”的。

3.偏重硬件,观念不够深入。电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也需要基本的硬件、软件的投入。但单靠这样的硬投入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信息化建设只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物质准备,电子商务则更强调“商务”,强调“理念”。众多电力企业着手开展电子商务,基本上完全依赖技术部门,而在经济规律的把握、投入产出分析、市场交易与竞争、客户需求导向意识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信息化的外壳完备起来了,但电子商务理念不能深入,依然无法体现优势。电力电子商务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的电力行业,而是全面的、彻底的、深入的电力企业革新,从管理体制、管理层级到电力交易、客户服务,都要渗透全新的电子商务理念。

4.注重技术,轻视商务环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中,明显偏重于技术,从各类技术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技术方面的投资力度就能看出,而竞争意识、营销观念、市场交易、客户需求等往往被长期处于国有体制、多为技术出身的电力企业领导所忽视,因此当前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电子商务应用的要求。

5.偏爱实践,理论指导不足。电子商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目前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而电力产业运行规律、行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理论和应用模式探讨研究严重滞后,跟不上实践的需要,使得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处于盲目、无序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依托电子商务缔造电力航母

通过对电力行业运营的考察、对电子商务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对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力行业拥有明晰的产业链条,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更适合于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信息化建设只是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协同,利用先进理念深入彻底地改造电力运行机制,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我们要加强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理论研究,探寻电力行业电子商务运行规律,发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篇3

由外部因素(或称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审计对象较为繁杂,而且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业务内容,经常会使在电力行业的内部进行审计的难度加大,给审计带来风险。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是属于法治经济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协调,不配套,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③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诚信度较差的企业或部门为了能够逃避严格的审计,于是弄虚作假,伪造财务资料或者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审计风险随之发生。④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某些单位或小集团进行审查时会受到保护主义的阻碍,不能够独立地行使审计的权利,对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诚信上报导致不能顺利处理,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⑤单位安排的审计工作量大,任务重,情况繁杂,形成了要求高难度大而不能细致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导致审计质量差,加上审计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⑥以往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局限于“查错纠弊”,过去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其本身就有缺陷的存在,这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之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侧重于强调成本及其风险的均衡,对于进行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上没有杜绝风险的产生和存在,这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的误差和审计风险的产生。

1.2内部因素

由内部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在进行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前期的资料采集不充分,或引用法律不恰当,没有强有力的证明资料,因此引起了审计风险。②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没有遵循审计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程序来进行规范审计及处理,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发生了误判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风险。③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因此没得到重视,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形成审计检查型风险。④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及其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各式各样、错综复杂,要控制好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不仅仅要对已发生的情况和损失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关的措施和方法以减少、避免甚至消除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规范地进行风险的避免和防范。

2规范性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

从以上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审计风险主要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而内部因素是属于主动因素,外部因素是属于被动因素,若是要做到有效规范防范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强调对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造和引导,使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

2.1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六种:①被审计的单位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化的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审计风险,需要在主观因素方面找寻突破。在审计进行的前期需要详细的对审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业务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审计质量,避免风险的发生。②对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而造成的风险,在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政策之外,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审计水平,对于一些繁杂且无法可依的审计项目要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和取证,对相关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以及正确的处理以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③针对被审计对象诚信差伪造资料信息,阻碍审计进行以及舞弊等情况严重、手法多样的情况,若要进行规避,则需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对于被审计对象及负责人需要做出书面的承诺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谁违反承诺将做出处理,分清责任来达到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④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但由于保护主义阻止问题上报、避重就轻等情况,需要针对审计的质量,进行项目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完善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⑤在审计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求高、审计不详细的情况下,需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分类,利用已有的资源抓住重点,对审计的各个项目做好控制工作。在审计成本和效益方面充分权衡,进行科学抽样的审计方法来防止审计风险发生。⑥对于采取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而导致的风险,要减少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方向转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任用一些经验较丰富、有较强职业判断力的人来负责审计项目,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节省审计的成本,避免风险的发生。

2.2内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规范避免和防范内部因素所造成审计风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措施:①在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取证方面证据欠缺证明力、证据不足造成的风险,要加强取证工作的控制。审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取证,审计的结论就是对证据分析综合的过程。控制好取证的过程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产生。②审计过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办事而造成的风险,要从主观抓起,严格要求,使其主动学习审计方面的各项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管,提高审计质量。③审计工作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因为其素质不够、业务能力欠缺,适应力差不能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情况,对于有难度的审计工作无法胜任等问题引起的风险,进行审计的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培养,增强自身的阅历和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审计质量,规范避免和防范风险发生。④由于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性不够,风险意识淡薄而导致的风险,要从风险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善,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意识是风险规范避免的核心工作。只有工作人员对风险有了正确的了解,才可以提高防范规避工作的效率,激发其对防范规避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不能出错,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己手中不能够延误,需要办理的文件不能在自己的手中积压,来自己这里办事的同志不能够冷落,自己的行为举止及工作不能够损害到公司的形象。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

2.3多样化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

除了对外部和内部的防范控制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①运用PDCA循环法,以提高审计的质量。PDCA循环法把质量控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不断循环反复的阶段。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法来制定审计的计划方案,进行取证以及得出审计结论等。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审计深度,在循环中保证审计质量、解决审计问题,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②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来降低审计的风险,借助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掌握以及动态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科学降低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及时进行审计,减少人为失误和审计风险的发生。

3提高并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

在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及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①结合企业特点,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对资金审计进行强化。③加大工程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减少对电网投资所产生的风险。④积极开展电力营销审计,降低电费管理的风险。⑤开展热点难点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方向延伸。⑥对审计得出的决定要严格执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篇4

一、前言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它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并且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安全、稳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在我国,电力行业多年以来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2002年底起,开始全面推行电力体制改革,国家电监会、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实现了“厂网分开”和“政企分开”,电力行业有序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然而,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对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本文结合我国电力行业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介绍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二、电力行业中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1.问题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缺电与产业结构水平低、粗放式经营密切相关。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8910亿千瓦时,增长15.4%,其中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73.69%,而且其增长率也是各产业中最高的,为16.54%。在第二产业用电中,以工业用电占绝大多数,它占全社会用电的72.69%。在工业用电中,重工业占77.40%,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这两个高耗能行业用电266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4.08%,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为19.19%,并且,这两个行业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由此可见,近年来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用电量快速增长,其中尤以高耗能行业的用电增长为最快。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持续快速扩张,导致用电持续高速增长,对我国电力供应带来了压力。

2.相关措施及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2004年4月,国务院《对电石和铁合金行业进行清理整顿的若干意见》,全面清理并取消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企业享受的优惠电价、优惠税收、优惠供地等政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加大环境监督和执法力度,对电石和铁合金生产企业进行重点监控;电力监管部门加强对供电企业的监管,对必须依法关闭的生产企业、淘汰及限期整改的生产装置要立即停止供电;国家发改委5月发文限定高能耗企业生产的《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它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机械、轻工、纺织、汽车等行业的部分低水平、重污染产品。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工业生产用电总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国工业用电量增长在4月末达到18.2%的最高点后,连续4个月呈下降趋势,至8月末下降为16.4%,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增速有所趋缓,三产增速加大。重工业的用电情况也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2004年1-4月份,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188倍,远大于同期二产的增长率。在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执行后,在1-7月份,重工业的用电增长率降到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097倍,宏观调控效果明显,其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有色金属行业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最大,在2004年初其用电增长率为全社会用电增长率的1.781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这一比值下降到l-7月份的1.2倍,效果十分明显。

总的看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程度地抑制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发展过热的情况,同时,对三产还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采取价格政策、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重工业中某些行业的过热发展,降低工业用电增速,尤其是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速发展,推动节能型及环保型产业的发展,逐渐将目前粗放型经济模式转换成高效型经济模式,对于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有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措施的相关介绍

在电力体制改革中,要加速推进电力市场的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根据市场上的电力供需情况,通过价格杠杆,实时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电力供需平衡。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就是一种利用价格杠杆,有效地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措施。供电公司根据电网的负荷特性确定峰谷时段,根据不同时段确定不同的销售电价,在负荷高峰时段实施高电价、在负荷低谷时段实施低电价,缓解高峰期的用电紧张状况,挖掘低谷期的用电需求,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此外,它还能提高负荷率,并基本不改变社会总电量需求,不会制约企业的生产发展或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主要通过经济激励而非行政手段达到其效果的。所以,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一种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措施,符合现今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在实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措施中,合理地划分峰谷时段、制定相应的分时电价,对于有效地发挥其调节电力需求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划分峰谷时段有不同的方法:一是先对主要负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定性地给出高峰时段所在的位置,然后确定负荷曲线上各点分别处于峰时段和谷时段的可能性,以进一步确定峰谷平各个时段在1天24小时内的位置和长度;二是以不同时段的电能成本为划分峰谷时段的主要依据,根据电能成本在负荷曲线上的突变特征划分峰谷时段,并得到相应的峰谷电能成本比,在此基础上得到相应地反映峰谷时段供电成本的峰谷电价。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划分依据和定价方法,供电公司都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负荷的持续曲线制定相应的峰谷分时电价措施,并结合电能成本、季节变化等因素及时地调整分时电价,激励电力用户自觉错峰避峰,引导用户科学合理用电。

2.措施的实施效果

在我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都较早地实行了峰谷分时电价措施,随后其他一些省市也逐步推行了这项措施。在实行初期,价差偏小,激励作用有限,此后,各省市都根据各自情况,逐步拉大了峰谷价差。以上海市为例,该市于1993年开始试行峰谷分时电价。目前,对需量在0.1MW以上用户实行的是两部制三段式峰谷分时电价,对需量在0.1MW以下的工业、非工经营性用户实行的是单一制两段式峰谷分时电价,而需量在0.1MW以下的非工非经营性用户仍实行单一制不分时电价。其中,对需量在0.1MW以上的工商业大用户,自1999年11月起,峰谷价比为3:1,至2002年7月,在平时段电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峰谷价比拉大为3.5:1,这一调整对提升系统负荷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2002年7-12月以及2003年1、4、5、6月,典型日系统负荷率比峰谷价比较小的前1年同期有1-2%的提高,明显改善了上海电网的系统负荷率。由此可见,适度拉大峰谷价差能更好地调节系统负荷,使电力供需平衡。

(三)实施煤电价格联动

1.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目前燃煤机组占国内电力装机容量近75%,所提供的电量约占社会总需求的80%。因此,煤炭市场的电煤(发电用煤)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价,而电价又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电煤价格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一直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工作中的重点。煤电价格矛盾源于我国煤炭、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不同和定价机制上的差异。l992-l994年,国家用3年时间逐步放开了煤价,而电煤市场一直存在“计划煤价”与“市场煤价”的双重价格。从2000年起,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电煤的市场化,放开了电煤的价格。而电力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电力企业2002年才实现初步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

2.相关措施及效果

为了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2月15日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决定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根据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的传导机制建立上网电价与煤炭价格的联动公式,以电煤综合出矿价格(车板价)为基础,实行煤电价格联动。电力企业要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销售电价调整后,按照电网经营企业输配电价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则,相应调整电网企业对用户的销售电价。

我国在2005年5月1日实施了第一次煤电价格联动,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2分/千瓦时,旨在解决2004年6月以后煤炭价格上涨、部分电厂经营亏损以及取消超发电价等对电价的影响。通过该次联动措施后,部分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发电企业利润自2005年7月份开始实现连续同比正增长,但从全国范围看,电煤供应紧张的局面仍没有根本好转,仍有每吨13元的燃料成本无法在电价中消化,再加上这1年来煤价上涨、煤质下降以及铁路运价上调、资源费上涨等因素,综合电煤价格已经远远超过煤电联动条件。

为了进一步缓和煤电矛盾,第二次煤电价格联动已于2006年6月30日启动,国家发改委将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分/千瓦时,全国销售电价平均上调2.494分/千瓦时。这次调整电价,主要解决煤价上涨、可再生能源发展、电厂脱硫改造以及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等矛盾。

上述这些行政性的煤电联动措施只能暂时地解决煤电价格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电问题取决于电力市场化进程,将煤炭、电力价格都放开由市场形成,因此国家对电煤价格实行的“稳定、监管、放开”的原则已调整为“放开、监管、稳定”,但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缓解当前煤电价格矛盾的有效手段。

(四)加速电网建设

1.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电力建设中,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2003年全国电网建设投资占全部电力投资的比重为40%,2004年这一比重下降至23%左右,而电源建设却趋于无序状态,近些年,为缓解用电紧张局面,国家加大了电源建设规模,可有些地区却未经国家批准自行开工了相当规模的电源项目。这样,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限制了电网对电力资源的调配能力,造成有的地区窝电,而有的地区缺电的尴尬局面,使潜在的供应能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供应能力。而且,我国地域辽阔,用电高峰东西有时间差,南北有季节差。因此,跨区域送电是解决各地缺电的有效办法,但是目前我国骨干电网的送电能力已经没有余量,这就对跨区域送电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2.相关措施及效果

自2004年初起,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决制止违规电源建设,各地、各有关单位对此开始加以重视,经过多方努力,一部分违规项目已经停止建设,电力行业无序建设、盲目布点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违规电源清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与此同时,在此次电力体制改革中,电网企业和电源企业分开,电网建设速度比原来有所加快。但是,要彻底解决我国电力行业中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瓶颈”现象,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对电网与电源的统一规划下,逐步加大对电网的投资建设,建立投资电网的激励机制,并对我国现有的骨干电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输送能力。对于电源建设,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通过市场公开招投标,选择电源项目投资主体,减少无序竞争。这样,电网与电源就能统一协调地建设发展,这对于缓解我国各地的用电紧张局面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语

多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一直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自从2002年底起,我国开始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电力市场机制。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以后,建设电力市场和国家统一管理并不矛盾,有很多方面依然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电力行业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力紧缺、煤电价格矛盾以及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同步等问题,介绍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和加速电网建设等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和实施情况。通过我国运用这些宏观调控措施的实际情况和效果,说明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建设电力市场的同时,也要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统一规划,将电力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输电监管部.从电力需求增长看电力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EB/OL]./opencms/export/serc/business/hyfz/news/document000005.html,2005-02-01.

[2]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2004年电力供需情况和2005年形势分析的报告[J].电业政策研究,2005,(2).

篇5

2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结构的内容

基于电力行业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为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建立一套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点的网络安全结构。而所谓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网络的安全结构,即是应用和实施一个基于多层次安全系统的全面网络安全策略,在多个层次上部署相关的安全产品,以实现控制网络和主机存取,降低系统被攻击危险,从而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网络安全结构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网络安全防护结构体系电力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的基础是网络安全域的划分。根据《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电力系统的网络可划分为四级网。其中,电力调度生产控制与实时监测可作为一、二级网,它与三、四级网络是进行物理隔离的。第三级网为DMIS网,第四级网为MIS网,网络安全防护的重点也是第三、第四级网络。根据整个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网络的特点,还可对三、四级网络进行进一步安全域的划分,并划清网络的边界,综合采用路由器、防火墙、入侵监测等技术对三、四级网络进行综合防护。2.2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电力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包括了防护墙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这些安全防护技术作为网络防护结构的基础组成部分,在统一的安全策略指导下,以保障系统的整体安全。其中,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漏洞扫描技术,主要是针对内部信息系统不同安全域进行的安全防护;而病毒防治技术则主要是面对电力系统内的客户端及各种服务器提供安全服务。

3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结构的设计

3.1网络安全结构设计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是指网络安全结构的设计方案,应充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所采用的安全技术产品应有着良好的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以充分保证系统的安全。

(2)一致性原则。主要是电力行业网络安全问题应与整个网络的工作周期同时存在,所制定的安全体系结构也必须与网络的安全需求相一致。

(3)易操作性原则。网络安全结构的相关技术措施需要由人为去完成,如果所采用的技术措施过于复杂,对人的要求也过高,这自身就降低了系统的安全性。

(4)分布实施原则。由于电力网络系统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应用领域的增加,网络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想一劳永逸的解决电力网络安全问题是不现实的,而且网络安全措施的实施也需要相当的费用支出。因此,网络安全结构的建设可采用分布实施的方式,既可满足当前网络对信息安全的需要,也可为今后系统的扩展与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网络安全结构具体设计方案的应用

(1)电力系统局域网内部网络安全结构设计整个电力行业计算机应用网络,不仅会受到外部的攻击,也同时会受到内部攻击。内部网络主要是指用于控制电力设备以及采集运行数据的设备层网络系统,如SCADA系统DSC系统等,由于这部分网络需和电力控制设备之间直接进行数据间的交换,任何非法入侵的数据都可能引发电力设备的故障,并可能导致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影响。为了有效解决内网的安全防护问题,可在电站系统的局域网内部,使用防火墙技术对不同的网段进行隔离,并且采用IPS设备加强对关键应用部位的监控与保护。如图1所示,即为电力系统局域网内部网络安全结构设计。在该设计方案中:

①使用防火墙集群将内部与外部网络隔离,保证电力网络外部的攻击与漏洞扫描等,不会影响到内网数据的正常传输与交流;

②再将内部网络的不同区域进行隔离,使之能具备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以有效保证内网数据的安全性;

③对电站关键部位的安全防护还可采用IPS装置,以保证内部重要数据的可监控性、可审计性以及防止恶意流量的攻击。

(2)省级电力骨干网络安全结构设计省级电力骨干网络的核心中部署有众多的业务,如用电营销、工程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生产信息平台以及GIS系统等,同时还包含了与其它企业及各种服务系统的系统。正是由于各种业务的流量都需由电力骨干网络进行传输和汇集,对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省级电力骨干网络的安全结构设计,可部署2~4点的防火墙集群作为网络系统的省级安全核心,并对系统的多链路情况进行负载均衡,以充分满足省级电力骨干网络对安全防护的要求。省级电力骨干网络的安全结构建设,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任务:

①利用防火墙技术对外部接口区域和内部服务器区域进行划分,并综合应用病毒防治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从而实现系统在访问控制、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入侵检测、集中安全管理以及日志记录等多个环节的安全防护;

②通过安全结构的建设以实现系统多链路情况下的负载均衡,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收发速度和响应速度,并能有效避免网络服务的中断。

(3)电力广域网整体网络安全结构设计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广域网,为了保证端对端、局对局的安全性,并有效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可对整个电力广域网采用分布式的安全结构设计方案。其安全结构的特点是:

①通过分布式架构,可以使广域网的安全结构真正实现多台防火墙的同时Active技术,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

②通过过滤规则设置,可以实现对广域网内部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的有效控制,尤其是电力公司和Internet公共网络之间的连接可仅开放某特殊段的IP端口,从而有效避免了病毒攻击和非法侵入。

③通过客户端认证规则的应用,可以确保电力广域网不同的内部用户享受到不同的访问外部资源的级别。同时还对内部用户严格区分网段,其自动的反地址欺骗有效杜绝了从外网发起的对于内网的访问,而对于内网发起的对外网的访问则可以不受到限制。

篇6

二、电力行业优质服务的现状

电力行业仍处于垄断地位,对外竞争的压力不大,客户对电力产品的价值无法很好选择,但随着终端能源市场的发展,液化气和天然气等替代能源进入电力市场参与竞争,同时地方电厂和自备电厂供电范围的增加,让电力企业的市场空间逐渐缩小。

(一)对优质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许多的地方基层电力企业对电力服务的优质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能够真正把优质服务落实和贯彻好,还是把优质服务工作停留在作风整顿的层面之上,没有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观念。当前,地方基层供电企业对于优质服务的标准和服务范围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所以造成难以全面贯彻电力行业的优质服务。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没有统一协调,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对优质服务的各种奖惩措施以及激励机制还不成熟,让优质服务经常成为一句空口号。此外,很多电力企业的员工单纯片面的理解优质服务的内容、含义,而轻视了对服务质量的考虑,无法做到把优质服务观念上升到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而导致了很多员工在进行服务工作时死搬硬套,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让电力行业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电力企业的危机意识不足

电力行业的优质服务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优质服务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在以往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政企模糊的管理模式下,电力企业形成了一种依赖意识,即企业发展靠国家、取得利益靠政策、企业管理靠行政。电力企业员工深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对市场经济规律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多数员工还存在着过去那种唯我独大的优越感,对目前市场竞争的状况认识不到位,而很多员工并没有受到直接经济损失,存在着侥幸心理,缺乏危机意识。

三、电力行业提高优质服务的策略建议

供电企业唯有努力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不断的容纳吸收更多新客户,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占有率,稳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换句话说,电力企业的根本在于优质服务,其发展也取决于优质服务。

(一)加强电力网络的建设

好的产品才能让服务有发挥的地方,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要有高质量的电力产品,因此供电可靠性成为了优质服务实现的条件。不同电压等级的安全输送,变电站稳定运行,供电设备的安全等,都是实现优质服务的硬件基础。电力企业要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从设备供电到输送电力,都要层层把关,保证供电稳定性。当前电力企业的服务重心是确保连续稳定安全的供电,电网的建设和安全运行成为决定性因素,电力企业要定期对供电设备进行检修,建立一支专业的抢修队伍,保障电力安全输送。

(二)加强员工素质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现代的电力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企业员工如果不与时俱进,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就很难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更谈不上实现优质服务,因此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服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推进优质服务起着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可以采用多渠道、多样化的培训或宣传方式,重点对《供电营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员工对其中提出的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入理解,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的服务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

(三)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篇7

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管理模式上受到传统经济思想和制度的束缚,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从纵向角度看,我国的供电企业是垂直管理模式,也即上级供电企业对下级供电企业的人力、人事和财务工作等进行直接管理,这一模式势必会导致管理链条过长、效果不佳等后果;其次,从横向的角度看,供电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还存在脱离实际、死板等问题,如有的企业内部安全检查活动就近乎形式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行政管理体系不规范

首先,从行政管理的机构来看,虽然我国供电企业大都设置了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但其工作的开展却存在着诸多限制,行政管理权受到党政机关的干预;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设置过多,这会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率不高。其次,从行政管理的制度来看,还存在着管理体制落后、制度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供电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仍未充分落实公司制度,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营机制;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系统中,还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关于供电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以及奖惩等方面的规定仍需健全。

3.对行政管理不重视

目前,供电企业内部领导层的思想观念仍然很陈旧,认为行政管理的内容就是管好企业内部的人员。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很多供电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职能和工作任务认识不清,并且在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存在“惰性管理”的现象,同时也缺乏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动力。

4.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大多年龄层次偏老,他们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同时也缺乏创新改革的活力;另一方面,我国供电企业内部也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和人员激励制度,因此,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不仅不利于供电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改革的进行。

5.管理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较低,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企业属性造成的。供电企业本身属于国有性质,在行政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机构复杂、工作繁琐、遇到工作相互推诿等问题,这是管理效率低下的最直接原因。

二、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对策

1.完善企业行政管理机构,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首先,从行政组织管理结构上来说,要精简部门,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供电企业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内容,从而分散权力,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要考虑供电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优化配置有限的人力资源,使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局面。其次,从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上看,要健全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例如《供电企业人事管理条例》、《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与职业考核规范》等,从而促进行政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

2.加强企业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要注重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企业要定期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更新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同时,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员工有提升自我的环境。其次,要从制度上激励行政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要在基本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做到“业有所精”,这样才能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为供电企业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对管理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对业绩优者予以适当奖励,这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3.通过危机管理模式推进行政管理的创新

要彻底改变当前我国供电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就必须突破国有企业传统机构管控的束缚,不断优化行政管理模式,推行危机管理。当前我国供电企业改革面临着很多挑战,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机遇,推行危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带动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一方面,需要企业内部进行良好地管控和规划,控制不利因素的产生;另一方面,应立足于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危机预防和准备工作,攻坚克难,勇于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锋。

4.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促进行政管理运行效率提高的外在动力。一方面,在制定激励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效益情况,以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和工作人员全面发展的和谐互动;另一方面,要实现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和公平化,从而真正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创造性。

篇8

企业行政管理,就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由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的行政管理。以下是试论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协调和平衡企业日常行政事务中出现的问题。企业行政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示、企业行政制度、奖惩办法等。企业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企业行政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管理日常办公事务及办公用品、管理企业相关文档资料、管理对外事务及会议费、招待费审批及额度控制,此外还包括对员工福利、车辆使用、安全卫、资产设备、外出开会、培训等方面的管理。

企业行政管理的最终日标就是通过其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在企业各部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之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运转,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处理好日常事务,全面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及企业文化建设,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能够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好企业不同层级及不同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篇9

个人形象简称为形象。它所指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留给他人的总的印象,以及由此而使他人对其所形成的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二)职业形象

根据个人形象,结合自身的职业和地位等要求设计出来的适和自身职业发展的形象,包括仪容(外貌)、仪表(服饰和职业气质)以及仪态(言谈举止)三方面,其中最为讲究的是形象与职业和地位的匹配。职业形象要达到几个标准:与个人职业气质相契合、与个人年龄相契合、与办公室风格相契合、与工作特点相契合、与行业要求相契合。

二、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形象的意义

(一)职业形象是职业气质的标点符号

职业形象是个人职业气质的符号,有些人对深色调的一贯喜爱,体现了他沉稳的个性;经常性地身着艳丽颜色或对比强烈的服装,可以展现激情四溢的作风;浅浅的素色的衣着似乎在告诉人们你善于调节自己的工作模式;一丝不苟的服装款式预示着严谨态度,层层装饰的外表揭示着求新求变的心态……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种种形象特点,就像标点符号写在每个职业人的脸上、身上,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标点,好的职业形象可以塑造学生的专业气质和职业气质,对职业成功有着重大意义。

(二)职场形象决定职场命运

在这个越来越眼球化的社会,一个人尤其是职场人士的形象将可能左右其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成败。据著名形象设计公司英国CMB对300名金融公司决策人的调查显示,成功的形象塑造是获得高职位的关键。知名形象设计师鞠瑾女士认为,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关键,但同时也需要注重自身形象的设计,特别是在求职、工作、会议、商务谈判等重要活动场合,形象好坏将决定你的成败。

(三)职业形象和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个人的人性特征特质通过形象表达,并且容易形成令人难忘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个人求职、社交活动中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许多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职业形象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我们的估计。甚至许多公司在面试中对职业形象方面关注的比重也很大。因为他们认为,那些职业形象不合格、职业气质差的员工不可能在同事和客户面前获得高度认可,极有可能令工作效果打折扣。

其次,职业形象强烈影响个人业绩。首当其冲的就是业绩型职业人,如果自己的职业形象不能体现专业度,不能给客户带来信赖感,所有的技巧都是徒劳,特别是对一些进行非物质性销售工作的职业人,客户认可更多的是人本身,因为产品对他们来说是虚的。即使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如果在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合作伙伴打交道过程中,职业形象欠佳,极有可能把良好的合作破坏。

再次,职业形象会影响个人晋升机率。获得上司的认可是晋升的核心要素之一,如果因为在上司面前职业形象问题导致误会、尴尬甚至引发上司厌恶,业绩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如果在同事同级层面上因为职业形象问题导致离群、被孤立被排斥,晋升的机会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三、如何塑造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形象

(一)将塑造职业形象和培养学生职业气质的课程纳入教学标准

本专业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酒店管理职业素养训导》《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学生刚踏入这个专业的两门专业引导和启蒙课程。《酒店管理职业素养训导》培养能够对酒店管理专业与职业进行角色认知,能够在酒店服务中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酒店服务礼仪》课程。通过对酒店服务礼仪的系统知识及礼仪知识在酒店岗位中和生活中的应用和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和交往艺术,在服务中体现良好的亲切感及相互尊重。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展示良好的服务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二)通过《酒店服务礼仪课程》创新式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气质和塑造职业形象

本课程的开设与市场经济需要、行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联系紧密。本课程内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源自当前各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高要求。通过教师的创新式教学和指导训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礼仪和形象塑造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气质和塑造职业形象。为了能让学生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学习知识,而应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学生在对客服务过程中的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服务艺术,全面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要求是,强化礼仪意识,熟练运用仪态、修饰与仪容、服饰与装扮、交谈等职业形象塑造的技巧,熟练运用在酒店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社交和涉外交往中的礼仪并运用在日常交际和工作中。

针对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上进行改革和一些创新,让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间单和有趣又可以很容易的掌握。

1.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课堂知识量,增强课堂趣味性并提高本课程的可接受性,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还可利用某些电脑教学软件,录像资料,VCD教学等,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和接受更多的酒店礼仪的知识。

2.突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礼仪技能和职业形象塑造技巧。本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教学中,操作性很强的礼仪技能要让每个学生亲自练习,如日常社交礼仪:握手礼、递接礼、鞠躬礼、递送名片等,重视熟练运用技能,并在实践中创新。采用师生互动学习,在每一教学环节,大量采用教师示范、展示,学生训练和实践结合的方法,通过积累日常交际和工作及面试的一些礼仪情景,进行场景模拟、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来突出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礼仪技能。

3.要求学生每天做到日常礼仪和形象塑造。除了课程学习之外,给学生安排了《天天礼仪》栏目,要求学生时时刻刻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职业素养,如早上起来要求同学们要互相问好,每天化淡妆,每天要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十分钟,每天衣服要认真搭配,每次上完课要向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谢谢老师”,递接东西时要用双手等等。我们还开设的《发现礼仪》栏目,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学会养成去发现礼仪,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在课堂或者是课后大家一起拿出来学习和讨论。专业老师给学生定做栏目还有很多,如《天天礼仪操》,在每一次礼仪课之前要求学生都要做礼仪操。

(三)建立学生学习传播礼仪和塑造形象的平台——礼仪传播和形象设计工作社

专业老师结合礼仪和形象设计课程,为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了礼仪传播和形象设计工作社,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拓展的一个平台。

古今礼仪与形象设计工作社,是一个通过同学自主参与实践并从中了解更多与礼仪文化传播和形象设计相关知识的组织。社下分为礼仪传播部、形象设计部和微笑礼仪队(在每个部还分为活动策划组、宣传组和外联组)。工作社本着“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传统礼仪,古为今用”,将礼仪文化与形象设计知识传播到每位同学,所有河源学校乃至整个河源市,运用用于你们的工作和社交中,让学生有很好的平台和空间施展。

(四)树立职业形象在于日积月累

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刘浩认为,尽管有不少介绍职场礼仪的书籍里提到了各种“短平快”的包装招术,但没有长时间的行为习惯积累,只是暂时地掩盖或修饰,并不能真正地塑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礼仪知识、礼节的运用是一个从不习惯做到自然运用的过程,不是一学即成、一蹴而就的,职业形象的塑造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而且高职高专学生已属成年人,近20年习惯的姿态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已相当稳定,要从新打造,纠正已固有的不良习惯,实非易事。职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和职业人士日积月累。

篇10

二、广电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制度改革不彻底,体制化的影子还在广播电视行业很多单位都是从事业单位转轨而来,大部分仍然是事业单位的编制,没有完全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还有着体制化的影子。在传统的人事制度中强调的是对人进行管理实现人才的合理使用,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强调的是对人才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人才的增值。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下,台长等重要角色都是直接由上级任命,职工工资、奖金、考评等都是固定的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而广电行业的人才基本都是通过传媒院校或者高校的传媒专业进行输送,远远满足不了行业需求,因此,各单位编制外人员使用很普遍。这部分人员的转正问题、薪酬标准问题等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此外,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中,分配的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人才管理缺乏长期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长期的管理计划。

2.人才管理不到位人才管理不到位包括人才结构的管理、招聘方式、职工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中国传媒行业人才培养存在急功近利的弊病,恨不得刚刚毕业的学生立马就能独当一面,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也使得广电行业人才处于两极分化的趋势。新闻队伍的人才过于年轻化,虽然更能够承受高强度工作的压力,但是缺乏必要的经验和阅历,而这些是多高的文凭都换不来的。党政工作队伍和管理队伍的人才结构偏向老年化,他们很多都是一线工作者到了一定年纪后退居二线的,他们对于新的管理知识、技术技巧等都不甚了解。在人才的招聘方式上,基本都靠传媒院校的输送,人才挖掘方式比较单一,每年毕业的学生根本不能填补广电行业的缺口,而优秀的人才就更少了。在员工培训上,虽然每个单位都会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但是不能结合每个员工的优势为他们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不能按照目标进行培训。这样的人才管理方式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根本不能解决长期的人才战略。3.不能适应高流动性的人力资源现状媒体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人事聘用制度的改革都加速了现代人才的流动,指望一个人在某个单位干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是很难的一件事,而广电行业的人才流动比其他行业更甚。这两年央视当家主持纷纷跳槽就是很好的例证。人才高流动问题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三、优化广电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全面推行聘用制2004年央视率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台聘职工和企聘职工双轨制,大大提高了岗位竞争性,为广电行业开启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聘用制通过对职工实行岗位管理,确立了双向需求的关系,对于能力弱、工作不积极的员工实行淘汰制,不仅能够解决广电行业人才缺口的问题,也解决了事业单位“存量”与“增量”之间的矛盾。一个萝卜一个坑,聘用制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每个职工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职位,人尽其才,这也提高了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2.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奖惩制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详细的工作分析、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体系化的考评标准以及科学的激励制度。首先是详细的工作分析,确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不同的人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人才招聘。人才招聘之后根据岗位的要求以及个人的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职工进行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每个岗位都要根据岗位的要求、任务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对职工的绩效、能力、态度、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最后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职工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同时通过信息的反馈帮助他们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3.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计划,提高职工忠诚度广电行业是一个技术性要求非常高,发展变化也非常快的行业,这就要求各单位要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需求、发展前景等做出及时正确的分析,明确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对行业现有职工的结构、能力、素质等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合理配置。在预见到广电行业人才高流动性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应对的准备,一方面也要提高职工忠诚度的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考虑单位综合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职工的个人发展,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来提高他们自身的价值,帮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篇11

本文作者:邓聪聪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化工行业的用电特性化工行业主要用电设备有用高压电动机拖动的气体(或液体)压缩机、鼓风机、离心机、大功率工业电石炉、电解槽、电热器等。由于化学工业是连续性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腐蚀毒害等危险因素,因此,化学工业的用电性质、用电负荷具有以下特点:①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大多数化学工业关键生产工艺流程用电负荷属于一级用电负荷,一旦停电,将会造成化工装置爆炸、起火、人身中毒等恶性事件。因此,化学工业生产必须具备可靠的供电电源。②用电量大。化工装置连续运行,电力负荷集中,用电量大。③电力负荷平稳,负荷率高。化工生产多为长周期连续运行,一般设计年运行时间为300天(7200小时),有的达到330天(8400小时),负荷率可达92%-95%。由于该行业的特殊生产用电需要,使其用电负荷十分稳定,峰谷差非常小,生产处于均衡状态,故需求侧管理对其调荷的潜力十分有限。但是在尖峰时刻,还是能转移一部分负荷到非尖峰时段,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还是能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同时由于能耗较大,所以此类行业的节能潜力还是很大的,主要可以采取变频电机等手段。水泥行业的用电特性水泥生产是三班连续运行,并且设备运转周期较长,负荷曲线波动较小,负荷率较高,因而其生产时间是连贯性的,工作日和周休日的用电没有区别,且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其大部分用电负荷属二级负荷,少部分是一级和三级负荷,湿法回转窑厂的一级负荷一般占全厂负荷的2.5%左右,干法回转窑厂一级负荷占全厂负荷的1.5%左右,所有设备均可中断运行。水泥厂若需全线停电,至少需要提前72小时通知,降低负荷需要提前4小时通知。水泥行业是电耗强度较高的行业,加上生产工艺允许,所以此类企业普遍充分利用低谷电量,调整部分生产线的工作时间,在系统负荷较低时段满负荷生产,在系统负荷较高时段,约75%-85%负荷运行,以降低电费成本,对系统的日负荷曲线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如水泥磨机及一些附属设备可以避开峰时段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整个行业用电基本上比较平稳,负荷率在85%以上。

制药行业的用电特性在制药行业中,西药生产通常是24小时连续生产,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中药生产虽然也是24小时连续生产,但是只要提前10分钟通知,负荷还是可以停下来,供电可靠性要求相对低一些。制药行业的主要用电设备是空调、冷冻机、空压机和除尘机、粉碎机、锅炉等。因为生产过程中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所以空调负荷较大。生产中安装中央空调的负荷具有移峰的潜力,建议采用蓄冷空调。峰谷电价对移峰填谷刺激不是最大,如果生产任务不是很重,会考虑转移一部分负荷到夜间生产。尖峰避峰潜力较大,可中断负荷不是很多。由此可见,制药行业具备节能潜力。橡胶和塑料行业的用电特性从生产工艺流程可以看出,橡胶和塑料行业的主要环节有混炼、压延、成型和硫化,其中混延环节用电容量最大,正常负荷在各环节也排在首位。生产流程的每一环节均属于整条生产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只要不停产,就必须启动所有的用电设备,但是,许多用电设备属于“可中断性负荷”,所以,具有一定“移峰填谷”的潜力,但不是很大。负荷基本属于二类负荷,必须提前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提前通知停电,绝大部分设备属于可中断负荷,其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总体而言,橡胶及塑料制品业日负荷率较高,但是仍然有4%左右的负荷具有“移峰填谷”的潜力,但是峰谷差价对其激励不大。其中橡胶制品对峰谷价差更为敏感,而塑料制品受本身工艺限制,对峰谷电价反应较小。在尖峰时刻,轮胎制造业的移峰效果最好,塑料制品的削峰效果最差。纺织行业的用电特性纺织行业主要产品是织布与纱,由于纺织行业在生产加工中需要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下,最好在20多摄氏度,由于保持这个温度较难,一般都控制在30摄氏度以下,夏天的制冷负荷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空调负荷约占总负荷的10%左右。

河北省在2008-2012年期间,工业主要用电行业中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节电潜力很大。本文通过计算终端节约电量(万kWh)、终端节约电力(kW)、发电侧可避免电量(万kWh)、发电侧可避免容量(kW)等指标来定量分析工业用电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节电潜力。绿色照明负荷的最大节电技术潜力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代替普通照明产品进行照明,可以大大节省供电终端的电能消耗。所谓最大节电技术潜力,是指目前某类用电终端全部采用高效技术后的节电潜力。河北省工业行业2007年平均用电装接容量为2437928千瓦,该数据是进行节电潜力计算的基础数据。在工业行业中,照明容量占行业总用电容量的比例为1.29%。其中采用节能技术(主要通过使用节能灯、配套使用高效电子镇流器)的照明容量约占照明总容量的54.7%。非节能灯具类型主要有白炽灯、普通日光灯和高压汞灯。三种灯具在工业行业使用比例为35.9:23.2:40.9。根据以上数据则可计算出工业行业非节能灯具的容量,如下表所示:根据各节能设备的性能,可以得出它们的节电率分别为80%、10%及40%。则至2012年终端节约电力和节约电量均可求,计算结果下表所示。考虑用户参与率后实际削减峰荷任何需求侧管理措施的用户参与率都不会是100%,照明需求侧管理措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