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思想政治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6:4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思想政治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论文

篇1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统一确定一个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课题,任课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发挥自己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同时教研组组织政治教师观摩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说课和评课,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在观摩的基础上推出一节优课,再二次上课,再次研讨,集聚集体智慧,形成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观摩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通过两次教研交流活动,我们对于进行中的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课程和教学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学习主体,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么去学习?成为新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起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的课程也只能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贯彻好“三贴近”原则。在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今后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关注和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选用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设计,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听着无味,教师讲课好像是教材解读,课堂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最终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通过创新和认真研摩的课,优化了教学策略,让人耳目一新。这类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创设情景或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发现和交流中生成课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广泛交流,呈现出生动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和谐课堂生活画面。这种课堂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教师有参与、有点拨、有鼓励,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也能其乐无穷。更可喜的是一部分任课教师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更具有艺术魅力。这些都启发我们今后教改教研要进课堂,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不断贯彻新课程要求,建设有生命力的课程,不断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整合好课程资源,优化问题设计和教学手段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同一节课在建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是不同的,一部分教师局限于运用教材,也有一部分教师补充了课程资源,同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呈现方式也有区别,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研究认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从学习需要出发,不断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仅要利用好和处理好教材资源,还应合理利用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师生信息交流的资源,而且要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恰当呈现和运用好这些资源。例如,在情景创设、案例教学和新课导入时,我们发现,使用的课程资源越是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动力,而且它们能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注意力,这比单纯的文本资源的效果要好,特别是学生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学选举这一课时,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组织选举活动,选择恰当选举方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任务,汇报成果生动有趣,从而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的人文关怀

在听课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一部分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习得,热衷于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实际上大打折扣。我们反思,学习者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都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正如有些教育家提出的,学生不是容器和木偶,而是需要我们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实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我能学,我会学的转变。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甚至一点风趣或幽默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更亲切、更真实、更值得信任,课堂生活也会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因为这里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看到了希望,而最本质的则是民主、尊重和爱,这也正是我们寻找的课堂生命的支撑点。总之,通过这种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发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任课教师的观念有所转变,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交相辉映无不渗透着教师的创新和努力,一部分教师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生活魅力无穷。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差异在不断扩大,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在激烈的碰撞。而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刚好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平台,通过实践和比较,得到一些共性的认识,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探索,任课教师既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有利于我们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今后我们更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教研方式“,同课”要加强集体备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切实把它建设为集体教研的平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从而切实提高我们整个教研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

作者:王学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篇2

二、完善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探索精神

在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将问题合理归纳,寻找解决途径,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探索精神的完善,对于实现自主学习来说十分关键。对问题产生质疑,从问题中获得思考,在思考中总结经验,这是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的学习探究精神:“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

(一)在批判中探索学习

尽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材的把握非常关键,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亦不可忽视教材存在的局限:在标准化与模式化的前提下,长期使用的教材必然会与现实情况产生脱节,尤其对于政治来说,新的观点与思维在外界日新月异地上演,而我们却在课堂中固步自封,显然难以对应实际需求。因此应当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接纳新的思想,对于已经失去时效性或者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材内容,要敢于批判与质疑,教师要在探索学习中进行配合。不能让大同小异的教材限制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有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质疑,教师应当站出来接纳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见解公之于众。教师要带领大家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即使学生的思想陷入了误区,也要在聆听之后再予以纠正。例如以下教学情境: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某一探讨主题展开讲解,引导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如果有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了疑问,则邀请其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与学生们一道,重新审视教材结构布局,对于确实已经落后的观点内容进行分析,带领大家重温这段观点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对观点重新归纳,鼓励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进行批判。

篇3

中图分类号:G631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其积极思考

假如有学生要精神溜号或是已经精神溜号,提问正是唤回他们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的提问有助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业已有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体验,使提问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形成联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转变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方法,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防止学生因为长时间听课疲劳而产生的溜号现象。

(三)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调控教师讲授进度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自己讲而忽视学生的听课的情况。提问时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可以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哪些知识还需讲解做到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相当重要的,然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误区,教学中有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提问。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现存问题及危害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以记忆性为主,抑制思维发展

记忆性的问题,大多答案在课本上都可以找到,不需要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教师提问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这种设疑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无法刺激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被提问的对象只有固定的少数同学,影响多数学生发展

一项数据调查表明,在课堂中,只有6.4%的学生经常被提问,而83.6%的学生很少被提问。大部分学生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格外青睐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在这些“好学生”的回答中通常能听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那些“差生”的回答往往会拖延教学时间,使教学进度难以完成,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师提问缺乏激情,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平淡无奇,语调平淡,缺乏激情,不知道根据提问的不同内容转换语调或是问法,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能发挥提问应有的作用。

(四)缺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只是注重答案的正确与否,给出的评价往往只是“好”、“对”、“嗯”或是不予置评直接叫下一名学生回答。这种做法缺乏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路的关注,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的策略

(一)课前做好准备

1、端正对提问的认识,认真分析教材

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离不开教材,但又要超越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2、细心了解学生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精准的把握。提出的问题不要过易或是过难,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联系,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思考。二是对学生的心理特要有细致的了解。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适的问题会集中学生的注意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优化课堂提问,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二)课上做好工作

1、优化教师的言语能力和非语言能力

教师要刻苦锤炼自己的提问语言能力,要使自己的语言充满幽默感和启发性。这样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非言语能力就是指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这些非言语能力能表达出语言无法表达出的感情。教师微笑的表情与和蔼可亲的态度,会让学生感到轻松、温暖与信任,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温柔的笑容、肯定的目光、认真听学生回答的姿态都是优化课堂提问的法宝。

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认真,要作出侧耳倾听之势,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在学生回答之后要给出评价,不能只是关注结果的的“对”或“错”,更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答什么,更要关注怎样答,并适时给予引导,把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思路上。另外评价要以激励性为主,提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3、鼓励学生提问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上大多以教师问为主,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而学生提问是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交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教材中、在生活中、在其他同学回答中发现问题。

(三)课后做好反思

1、教师反思

教师在讲课后要及时回想上课时提问的每个环节,总结出有哪些问题提的不够合理,下次加以改正;找出学生反映比较热烈的问题,以后继续发扬。

2、学生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自己回答问题的质量,反思自己回答问题时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反思此次回答是否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提问的质量和水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课堂提问便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问从我国古代孔子时期沿用至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的“产婆术”中,提问也是核心。这都说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东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益。因而,我们要更加深刻地分析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找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篇4

二、改进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教学的各种动态,更新自己头脑里原有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第一,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一定要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考虑的主要因素。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少了学生的参与,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是无用的。所以,一切的改变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思想意识,一定要在教师的思想中树立起来。第二,教学模式的改进要依据具体的内容而定。如果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应用一些材料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和一些理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适合高中政治教学的。第三,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检验标准。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主要包括理解知识、概括知识和应用知识等的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的重要的阶段,思想政治的教学既要培养符合学科内在特点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对当前高考考查能力的培养。所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第四,要遵循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宗旨。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是学生思想转变的一个跳点。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知识、重要的理论和基本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提升学科的学习能力。教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模式,都要讲清楚、讲明白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内容,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点真正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很好的知识网络。第五,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方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脑海里的知识架构。

三、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效果最优化

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的负担很重,很容易出现一些学习疲乏的现象。而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又是比较枯燥的,传统的教学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是一味地空谈理论,根本激发不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在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思想政治的课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学习一些概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转换成朋友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一起来探讨相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根基。其次,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营造很好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此外,教师要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外调查,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

篇5

课堂讨论是实现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学模式向“学生中心,.,教学模式转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话语权的新课改本质要求,更是培养学牛知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学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准确,使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某些问题,降低岔课堂效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课堂讨论中除了几个优秀学生外,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

一这是目前部分高中课堂讨论中最普遍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认真做好充分准备,所选讨论的话题要么太难、太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会讲;要么话题太简单,或陈旧乏味,学生不愿讲。二是学生本身的原因。高中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晕女生)存在羞涩心理,怕出风头,担心自己在讨论中表述的观点出现错误或不被认同,被人讥讽。部分同学虽然存在哗众心理,好出风头,但由于知识贫乏,对课堂讨论的内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缄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所以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况。

2.课堂获序混乱,学生讨论与课题无关的东西

这是课堂讨论中出现的“另类”现象。一些学生利用讨论时间,乘机谈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私开课堂“地下沙龙”,讨论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的私人生活、社会新闻等等。讨论起来眉飞色舞、离题万里,有些学生竟然穿梭于座位或小组之间。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教师教学目的不明确,对课堂纪律要求不严格,课堂教学组织松散所致。

3.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草草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评价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课堂讨论,教师没有进行评价;或者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评价,不得要领;或者评价过多(过宽过散),不能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思路头绪不清。究其原因有:(1)教师时间安排不合理。由于课堂讨论时间不充足,对讨论的内容没来得及深人就草草收场;(2)教师受某种观念的影响,只对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发表的观点进行讲评,对成绩差或存在某种偏见的同学发表的观点看法,充耳不闻,不予理会,剥夺这部分学生的话语权;(3)教师只针对自己预备好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不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合理的“意外”观点评述;(4)教师由于自身素养的原因,对讨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总结与引导。

4.课堂讨论成了会开课上教师“做秀”,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

部分教师认为,课堂讨论仅仅是公开课、观摩课上做做而已,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课也要提高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参与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没有让学生的讨论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的过程。学生也因此对课堂讨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课堂讨论只是老师安排好的优秀学生的“表演”,与己无关。

二、改进课堂讨论的对策

1.正确认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课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课堂讨论使学生生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理性的书本知识、课堂内容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课堂讨论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互惠思想和开放理念,促进教学活动的和谐顺利进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教书和育人双重角度正确认识课堂讨论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对课堂讨论树立正确的又见念和态度。

2.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

课堂讨论的话题除了要围绕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外,还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可说。(1)教师应选择新颖、具有时代气息、学生感兴趣的健康话题。思想政治课所选的讨论话题要具有新颖性、时代性,能反映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而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所耳闻目睹,使学生有话可说。(2)让学生熟悉与讨论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要使课堂讨论取得成功,关键是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围绕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讨论起来就可能非常热烈。

3.精心组织课堂讨论

组织好课堂讨论,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1)教师和学生一道采角”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课堂讨论规则。经过学生民主讨论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强学生自身约束力,保证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讨论效率。(2)教给学生课堂讨论的策略技巧。当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教师可采用替代、转述、重组、释义等方法帮助学生回忆一时难以记起的某些知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恰当地利用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达自己。(3)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目标具有定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效。布置任务时,难度要适中,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合理分组,分邵角色,责任到人。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组员最好按成绩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数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长适当分配成员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和发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调控和辅导,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及时加以排除,保证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4.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课堂讨论环境

篇6

1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的存在不是单方面的,它与科学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对人自身精神的培养,而科学精神强调的则是人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的培养,如果大学生不注重对自身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学校中大学生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的关键来源就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当大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人文知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精神成果,日积月累之后,逐渐会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进而能够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通过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2.1忽视学生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角,以学生为扮演者的角色在持续着,而真正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育只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而不是把教育的人改造成一种学习的机器,为了某种目的才会去学习。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与历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教育一直都有“尊师重教”这一说法,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也是不可替代的,而当代大学生手现代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相对都较弱,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欠缺,在加上从接触学校教育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接受观念,比如说学生认为讲课就是老师的事,听才是自己的事,这种观念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敢追求“事实”,不敢追求“真理”,不敢挑战“权威”,他们觉得这都不是自已一个学生该做的事,从而选择了顺从与妥协,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学习时候就很难会有自主意识,更制约了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2功利思想过于普遍功利一般来讲是用来形容一些商人的,对于形容学生有点不太适合,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上的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逐渐的感染到了大学校园学生的思想。功利思想是指一些注重眼前利益、忽视精神需求和太过看重对物质的追求,大学生一旦被这些思想所感染,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说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毕业之后能够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较高的收入,并没有深入去想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就会出现一些拜金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这些人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认识很是模糊,这也是造成功利思想较为普遍的现象。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佳充电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关键,在校期间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应该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氛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更好理解。大学生的生活大多是以校园生活为主,每天都会在学校不同的角落出出进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力,校园文化是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的载体,所以说,把人文精神有效地与校园环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校园内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存在,这也是思想政治课中达不到的效果,也是最间接、最隐蔽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去迎接新的事物,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3.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要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间多互动、多交流,让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所经历、有所体验、有所思考,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这对于学生切身体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更好的培养高校政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就要应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与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更好的培养并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思想交流、休闲娱乐的平台。而网络文化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不健康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制度文化是指以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方式等。三种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以及相互制约的,反应了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1.1网络文化是一种数字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1)网络文化并是以书籍、报纸等有形形式存在的,而是以计算机网络无形存在的,必须要通过解码之后才能了解。(2)网络文化不是在人们生活中进行的,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的。(3)网络文化不是反应人们现实生活的,而是对人类生活进行再现或仿真的。

1.2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

网络文化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与过往的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文化信息具有双向传输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上,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作为一种互动文化,能有效激起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

1.3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人们只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文化多带来的乐趣。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载体,其内容制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取向。

1.4网络文化是一种真实文化

网络文化虽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但网络行为也具有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展现出来,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

2、网络文化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渠道

2.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

由于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社会与个人的价值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关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个人的自由显得更为活跃与突出。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统一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在当今社会中,人的精神贫穷更为突出,因此,人们迫切呼唤新文化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以被个人价值观所限制,不能只满足自我的需求,而不引导别人需求,更不能只有片面的社会价值观。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因此,就要求对新的价值观进行更新与落实。同时,还要适应网络的发展要求,对个人价值也加以关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最后,还要避免网络缺陷对个人价值造成影响,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网络文化中的意义,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健康化。

2.2社会规范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传播的氛围越来越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复杂现象,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中的人和物,对网络中流通的信息要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面对。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要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学习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自主学习,让大学生以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并通过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并发辉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自护能力,也就是学会大学生懂得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行有效保护,使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上网要适度,生活要有规律,提高精神状态。(3)自辨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要懂得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去学习。(4)自制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要懂得克制自己,懂得抗拒外来的诱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随之出现,而随着网络管理制定的出台,规范网络道德。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难以监控。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

3、增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3.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

以网络道德认识为根本,明确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道德。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文化时规范思想道德。

3.2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在网络中,要求大学生严格自律,履行自己在网络中的责任,并对自己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言论负责。同时,大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发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就必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1)对校园网络进行完善,建立道德规范的网站。(2)加强网络研究,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对网络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加强网络的管理力度。(4)加强领导的统一指挥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加大网络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规范化。同时要求学生要懂分析网络信息,学会自律,并规范自己的网络文化道德。通过对网络文化的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学代表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悌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谢幼伟同样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2]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它既是一种敬本心理,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的弘扬与运用。

一、孝文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学生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与落实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践行孝文化,树立高职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孝文化知识,如引用儒家经典来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要突破理论层面践行孝文化,抓住各类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下,教师对同学们说:“请掏出手机,给父母们发条短信,也许就短短的四个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让父母温暖一个寒冬”。这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做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理念后,会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循环,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育道德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的活动与作业来促使学生践行孝文化。如让学生结合团、班会,举办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孝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这些历经历史沉淀的魁宝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专题时,讲爱国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受“生则养”的思想熏陶,高职大学生敬养父母的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其次,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会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会做到乐业、勤业与精业。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孝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近几年的招聘会有个普遍现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业青睐,高职生吃苦耐劳“香”过本科生。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孝文化,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才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是它的应有之意,是人们处理各种困难的总原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树立不过分挑剔的就业观;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职大学生披荆斩棘,勇于开拓,促使他们缩短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地建立辉煌的职业功绩。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孝文化,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使高职大学生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华为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即爱国精神。首先,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疏《诗经·大雅·生民》序时说:“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4]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就是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如在讲《形势与政策》专题“从抗震、奥运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例举“七夕”在中国静寂,在韩国热闹;韩国欲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按照传统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动他们创造“汉江奇迹”,促使韩国民众1997年发起献金运动,使韩国最早度过金融危机等等,提出: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孝的扩展,将亲亲之爱延伸到非亲亲的领域,转化为为社会尽责,是“大公”的原始动力。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练就一技之长,拓展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空洞说理,而是实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孝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应沿用情感教学法

发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法,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情感教学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1.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最讨厌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论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对传统孝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激励方法表露真情实感,以感染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尤其对孝文化比较了解与感兴趣的学生)间积极情感的相互感染,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孝文化构建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临行前的交待和《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深情等变成小品或flas,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全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神态、语言、情感及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3.以行促情,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理论认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的社团活动,开展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体活动,如推广一耽学堂晨读四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为。

总之,孝文化要发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孝文化的落实与教育的开展,要多注重内容、传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给父母下跪,媒体就此评论说,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行动来体现对父母的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诸如磕头之类的礼节,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长辈最缺少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才叫孝道。或许是家庭的保障,或许是情感的交流,或许是一声问候,或许是一封家书。要引导大学生推行正确的孝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孝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才,无论对父母、学校、社会来说,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代新儒学文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篇9

2007年5月4日,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棋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个新一代”,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更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文明修身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文明修身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以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明修身教育对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意识,做到以德修身,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形象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主要内容

1.开展基础文明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言行方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美化校园”、争创“文明宿舍”等活动中来。

2.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谦虚求实、勤俭自强等道德品质。

3.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育民族精神,倡导修身自省,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坚持贯穿主线

人的道德层次有所差别。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也同样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因此在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分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阶段开展教育。如将“文明修身”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了解“文明修身”的内容、意义,使之在刚迈入高校的大门时就能产生“我已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从而使之在心灵深处树立“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信念。

2.整合资源,注重工作实效

(1)加强“两项教育”

一是加强正面教育。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通过集体学习、竞赛考试、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正面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文明修身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等。二是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组建“文明督察队”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增强文明修身的自觉性、自律性。

(2)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和批评监督作用。二是发挥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3.立体渗透,创新工作载体

(1)通过多种渠道巩固阵地建设

要想使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这一原本不为学生熟知的事物深入人心,首先需要需要巩固完善原有阵地,对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进行全面动员和宣传,如通过院广播站开辟“文明修身之声”栏目、在校报等开辟“文明修身人物风采”及“文明修身大学生论坛”专栏,发表关于“文明修身”的评论文章等。

(2)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

同法制建设一样,实施“文明修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建章立制”、“德法相济”。将“文明修身”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的建设中去,也是“立体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推出“文明修身条例准则”,将其作为学生的评优、评奖、德育评估、学年鉴定等作为评比的一条重要依据。使文明修身同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总结,可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文明修身”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兴全,吴淑琴,张晓辉: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篇11

1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方面的学风不正学习动机不端正,学习不够刻苦,复印他人笔记、抄袭作业、参加考试夹带相关资料、人为地杜撰实验数据、写论文“移花接木”等情况时有发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勤学苦练、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无视诚信为本、恪守信誉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信、违背社会公德等现象。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自己的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的信任,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1.3求职方面的弄虚作假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为了给自己的求职增加亮点,也给有关用人单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采取伪造学习成绩、各种获奖证书、培训经历等方式,进行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在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出现了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个个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情况,甚至还出现过一个班级里出现十几个“班长”的咄咄怪事。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却不履行就业协议书、合同规定的义务,更不愿意按章缴纳违约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2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2.1教师的诚信素养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间的校际竞争激烈,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都出现了偏差,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多上课、多兼职,不备课就给学生讲课,随意更改上课时间,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课堂等等,这些教师教风不认真、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卑下,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矛盾、言传与身教相背离的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使诚信教育成为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

2.2学校的德育方式、方法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诚信教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但长期以来,就学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方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脱节,并且直接导致知行脱节,严重影响德育实效。

2.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目前高职院校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约束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部门,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障教学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偏差,例如,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不实事求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选中的暗箱操作等现象,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对大学生的正面诚信教育。

2.4高校扩招导致的就业压力影响着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市场对高校扩招未能做出及时反映,导致就业压力加剧,一时间呈现虚假的“人才过剩”和片面的“学历高消费”。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能客观的实事求是,而是重学历、重证书、轻能力,专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个博士充门面。这些都促使大学生毕业时弄虚作假,努力粉饰自己,甚至铤而走险篡改个人资料。

3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方法策略

3.1与时俱进,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阐述诚信内涵,实现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范畴,又是一个法律范畴,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全、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诚信不仅是一项道德的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

3.1.2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认真践行“八荣八耻”大学生们才能信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因此要把师德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引导教师履行《教师法》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3.2鼓励诚信,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体制机制

3.2.1建立大学生诚信的档案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其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3.2.2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结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测评体系要有测评内容和具体量化指标,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和社会中介机构评议,从而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逐步建立起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终身诚实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个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张身份证。

3.2.3建立大学生诚信的奖惩机制对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根据大学生诚信度测评的结果,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重要标准;对于违反诚信规范的大学生,可以视其情况进行程度不同的处罚,使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褒奖,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惩罚,这样能促使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