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6: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引言
自2010年国家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中职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形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现今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停留在被动完成任务的层面,缺乏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思考与行动。而文化无疑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活力的源泉。因此,加强中职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内涵发展,并且对于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巨大作用。
二、重视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因解析
实践证明,任何建设成果要真正固化和积淀下来,并产生质的飞跃,只有到达文化层面,才能实现。学校建设也是如此。因此,如何以文化建设的视角思考中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的。这既是客观要求,也是提升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凸显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1. 学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会出现在师生的思想、感情中。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教育性和选择性。学校真正的特色就体现在文化差异上。比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追求“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社会乐于用”的三乐文化,强调寓教于乐、寓工作于乐、寓培养人于乐的精神;而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则讲究“自强不息、德技立身”,突出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的特色。总而言之,由于各校的历史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各校文化也会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一旦成为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其思想和情感中。笔者所在的深圳二职着力构建深圳最具幸福感的校园,致力于培养深圳最具孝心和爱心的学生,在这种氛围影响之下,校园中涌现了一批师生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优秀典型例子,教师头脑中没有三六九等的概念,学生也就懂得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处处维护学校。
2.学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能规范师生的行为。
夸美纽斯曾说过,“为建立规章制度而进行的斗争要比造几堵墙难得多……学校的安宁就在于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学校缺乏制度,就会杂乱无章、互相推诿;如果有执行良好的制度,学校办事就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文中提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而制度则能将其体现在外显行为当中。在笔者看来,只要把握住这两者,任何类型的学校文化都是可以生成和实现的。那么,如何寻找学校文化中的制度?这绝不在于个人的主观臆断,二是需要在师生教与学的活动中、教育活动中,甚至是日常沟通交往中实践、总结、提炼。
3.学校文化构建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
有些人也许认为,学校文化是高不可攀的虚渺事物,是存在于书本中、文献中、词典中的概念,在真实的学校中不会遇到它。笔者认为,事实绝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试想一下,当你走进任何一所学校,看到这所学校的建筑,穿过校舍的走廊,听到教师、学生们在教室里的交流,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的驰骋,这些都会让你对这所学校产生直观、质朴的感受,而且这种感觉无处不在,这就是学校文化。再回忆一下,当你在一所学校工作数年之后,这所学校就使你变成了勤快、果断的教育从业者,或是懒惰、拖沓的教书匠;就使你变成了友好、合群的集体成员,或是消极、孤独的个体,这也是学校文化。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内化了生活方式、支配了日常行为,它并不遥远,并不飘渺,因为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常规教学、研究事务之中。
三、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1.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办学思想上。
“学校文化”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探讨由来已久,但却并不深刻,杨全印、赵中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学校文化的“疲态”完全是因为“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核心的东西, 就很容易在改革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笔者认为,办学思想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一所中职学校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上,也不仅仅体现在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师生关系上,它更体现在办学思想上。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制度文化和教与学的过程均出自于办学思想,可见,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旨在使师生均能享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在这种理念指引之下,成功施行了校部二级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内动力,也造就了一批在不同领域卓有成就的学生,使师生都在各自的平台上找到了实现幸福的方法。
2.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学生观、师生观上。
笔者坚持,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而学校领导者则对教师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在学校里,教师必须肩负起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学识、强健体魄、增加他们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通常,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苛,这与教师自身的教育经历有关,对于职业院校尤其如此。但这种严苛一般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规章制度的依附上,这是因为,在一些教师看来这就是对学生全部的“爱”。而作为对学生生命体最基本的关怀和给予却成了学生的奢望,他们的需要、兴趣、情感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于是,厌倦、自卑、失落、紧张、压抑、憎恨这些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却逐渐在他们的心中生成。对于学生,除了在知识掌握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外,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近学生,走进学生,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并努力使他们成为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创造者。
3.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课程、教学上。
课程、教学与学校文化本就是息息相关的。“课程,就是文化的反映……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就在于理解学校文化的最重要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是如何组织和相互影响的。”举例来说,校本课程就是一种整合学校文化生成课程资源的典型。校本课程的设计既能够突出教育性,又与校园环境相协调,成为学校得天独厚的文化景观。校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机整合而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在继承学校传统、弘扬学校精神、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打造幸福课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将目标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过渡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将课堂有三声(即掌声、笑声、辩声)、三动(即身动、心动、思动)和三量(即信息量、训练量、思考量)作为评价指标,使上课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让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乐园。
4.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后勤、管理上。
后勤作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产生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发挥、是否能发挥学校文化的陶冶力、辐射力和推动力,也是极为关键的。笔者认为,应通过创新之路,创建后勤、管理的巨大影响作用,这对于促进稳定、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创建品牌、扩大影响、发挥优势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中职学校文化既是学校的名片,又是学校的内涵,是其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和原点,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中职学校文化,需要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将学校文化深深植根于职业教育的沃土上,充分运用示范校建设的广袤平台和历史机遇,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的激励功能、制约功能、教育功能、选择功能和创造功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以课程为载体、以后勤为保障,在办学实践中实现文化育人和文化强校。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10〕9号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
[2]任钟书.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实验室建立严格的安全、环保岗位责任制,做到全员参与安全、环保工作,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在实验室明显位置张贴相关的安全提示,并且在学生上课之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安全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任课教师配备实验教师的二员制实验课制度。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操作的安全,实验教师负责设备和实验场所的安全。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保障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1.2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各个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培养计划,一是选派他们参加国培和省培,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实验教师定期到学生定岗实习企业下车间锻炼,提升实验教师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使得教师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全体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在督导组和学生测评中,90%的教师得分在良好以上。
1.3教学理念建设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课程实验模块和专业应用实验模块三个部分,各模块分别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20%、30%和50%,分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并且采用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制为主,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通过研究创新思维训练与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培养实事求实、勇于开拓的研究创新能力。
1.4实验教学建设
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以教学及实验大纲为基础,编写了适合我校实验室和中职学生特色的校本实验教材,同时结合“基础应用+实践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对基础性实验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详细写清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和方法。采用“双体化”实践教学方案,②课程实验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训练,以团队形式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2012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评委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我们依托实验室开展理实一体化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以中职生技能竞赛为抓手,突出了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实施,近年来学生在省市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23人次。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8.5%。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本刊特稿:国内外职教领域重大活动的深度报道、国家及各地区职教发展状况专题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析、专家访谈等。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职教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其他重要选题研究综述等。
高职专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高职的选题研究等。
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中职的选题研究等。
师资培养: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职教教师成长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其他有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选题研究等。
职教管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经营等)、管理理念与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其他有关管理问题的探讨研究等。
职业咨询:职业分析与职业指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其他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专家透视等。
基础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问题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相关领域微观问题研究、问题争鸣与讨论及个人主张。
经验交流:具体经验做法介绍与体会交流。
实验实训: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训练方法研究与探讨。
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
海外职业教育: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措施方法、特点特色、发展趋势、相关案例等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职业教育史料: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二、稿件要求
内容字数: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论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加评论,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键词:论文应有3~6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应简练、准确。
章节体例:文内章节层次标题应简练、明确。一级标题不编号,黑体居中,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分别以汉语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不编号,用楷体放在相应的文字段首,题末不加标点符号,正文空两字格接排;四级标题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标题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层次较少,标题可跳级使用。
专用符号:来稿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术语、数字、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地名和术语需译成中文,并符合国家标准;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要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必须明显准确。
图表格式:文中插图与表格放在相应正文之后,分别按出现次序顺次编号。插图的序号、标题及注释居中放置在图的下方;表格的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个图或表时,图题或表题只标注“图”或“表”而不标序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正文注释: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正文内顺次编号,并将注释号①、②、③等标在相应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顺次编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作者须注明民族。
基金项目:属于基金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全称和编号,名称和编号必须真实准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
高度重视。而目前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方面,更需要我们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措施来不断加强和壮大,笔者认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以指导教育的行为
要想中等职业教育取得良好发展,教育观念转变是根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社会、政府、学校、个人等层面的观念,笔者主要阐述学校层面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学校应树立以未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仍是教育,所以离不开教育的根本,所以教师在授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育人,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中央的人才精神,扩大选才思路,向社会企业招聘既具有精深理论知识又富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优秀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师,来充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还要帮助职校学生消除读普高、升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思想,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的思想,树立职业教育也是有前途有出路的教育思想,鼓励职校学生只要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早晚会获得社会的认可。
二、重视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职普联合,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渠道
校企合作模式也称为双元制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由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设立各种职业培训的学习计划,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企业实习,将两种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当前,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立法等强制措施,在保护企业支持教育发展中的合理报酬和其他权益的同时,力促
校企合作。可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中等职业教发展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并制订有关的合作规则来对企业和学校在
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通过立法把企业参
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法定义务,纳入企业年审内容之列;政府教育部门要跟经济管理部门合作,共同制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评
估方案。三是学校应发挥自己在职工岗前、转岗培训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以吸引企业资金扶助学校的教育,而企业也应该善于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发展自己,使校企双方都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衔接与沟通。笔者认为,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与沟通,必须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教学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课程
改革和教材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资格框架与职业资格体系接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胜任职业教育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职教与普高应加强联合,取长补短,满足广大学生的升学与就业需要。因此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大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应大胆采用综合高中办学模式:高一、高二年级按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开设文化基础课,适当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及少量的专业基础课,第三年开始一部分学生继续以学习普高课程为主,毕业时参加普通高校或成人高校的高考。另一部分学生则按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在复习文化课的同时,选择专业,接受职业教育,毕业时,可选择就业或参加对口普通高校、新高职、成人高校的招生
考试。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造良好平台
众所周知,实训基地作为学生从学习走向就业的“桥梁”,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强化训练,不仅可以强化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也可以通过实训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信心和适应性。而且在实训中,带队教师就在身边,期间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国内大部分职校都在想方设法建设与学校自身特色相契合的实训基地,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笔者认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可借鉴公司的模式来创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并且用公司化的模式来运转,为职校学生未来走向公司“预热”。二是职校可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其他职校合作,共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这样能够节约更多的资源,更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的
培养应“各有侧重”,校内实训基地应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理论的验证、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为校外实训打好基础,而校外实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其他方面“软素质”的培养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更有活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大的方向,我们必须
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如理清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职能交叉,形成由教育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劳动部门对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负责、对社会用工的准入制度落实负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萍.新形势下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11.
[2]刘晓欢,刘飒,胡学知,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9-13.
论文关键词:荷兰;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荷兰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与培训非常有特色。荷兰政府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积极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职业教育也为荷兰培养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2003年出版的《教育一览》中的数据,与其他邻国相比,荷兰20—24岁的年轻人受教育比率较高。2001年,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接受普通大学教育的比例仅为35%,其余大部分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已经毕业的和直接进人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比例低于10%。近些年来,荷兰劳动力失业率起起伏伏,使其深感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因此促进了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发展与成熟。
一、荷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政策
荷兰政府早在1987年就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改革职业技术教育。Www.133229.COM这项改革历时三年,于1991年完成,改革的重点主要涉及中等职业教育。1993年8月1日政府又颁布了业余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法,为学徒制、在职人员以及重要行业培训建立了规章制度。1996年1月1日,荷兰政府颁布了职业与成人教育法。这是首部将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包含在内的法案,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目的在于加强和进一步整合初等及初等后职业教育体系。法案建议,在许多小规模职业学校之外,开办一些大规模的区域培训中心,这一举措对于荷兰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法案另一个积极和成功的举措就是出台了国家职业资格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以能力为基础的新的职业资格体系目前正在开发和建设中。从2006年开始,荷兰教育文化和科技部对成人教育的预算及财政支持,仅限于对较高层次的、以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提供资助。对于较低层次的职业培训的资助则转由移民局治理(隶属司法部)。
二、荷兰的职业教育体系
荷兰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私立学校,进行自主化治理,公立学校则由地方政府来治理。两类学校均是由国家财政资助,并且必须符合办学的基本标准,遵循教育部颁布的相应法规。荷兰教育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分支,即普通教育分支和职业教育分支。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两种教育类型。荷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大多数孩子5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但少部分学生从4岁开始就上小学。小学学制为6年。小学毕业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成绩、爱好、愿望和小学教师的评价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大学预备教育班、普通高中教育班和职业预备教育班。第一类选择是大学前预备教育,学制6年,毕业后可以升人大学接受教育,当然也可以选择到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类是选择升入普通高级中学,学制5年,毕业后可以升人高等职业院校(hogeschoo1),也可以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第三类是选择升人初等职业教育学校,又称职业教育预科,学制4年,它主要是为普通中学教育的学生培养职业能力提供一个预备学习环境。
三、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发
(一)全社会要形成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
荷兰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政府从立法上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政策上的保证。社会大众的观念中,虽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非常明显,但是两者一样重要,只有教育的人才规格、人才类型的区别,并没有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高低优劣之分。少数具有一定天赋的学生去研究型大学学习,从事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校(院)。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教育系统下毕业的学生,进入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市场,一样受到社会欢迎。在荷兰,人们对年轻人成才的看法并不是毕业于名校,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干的出色就行。职业技术学校(院)毕业的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基本工资差距不大,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学习职业技术低人一等。因此,荷兰职业教育学校远远多于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也远远高于后者。据笔者对ede—wageningen市的调查,该市人口仅有1.5万人左右,有1个普通高中,1所综合性大学,却拥有2所职业技术学院和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约是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人数的2.5倍。而在我国,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大学教育,处于一种十分劣势的地位,培养的人才低人一等,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国家应该立法,保证职业技术学校(院)的学生毕业后的薪酬水平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基本一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使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风气。政府要为职业技术教育买单,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一方面改善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兴建更多的职业技术学校,争取通过努力,使各个县都有2~3所高水平的职业技术学校(院)。
(二)面向产业,与企业联合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重要途径
荷兰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密切联系。每所学校除教学设施外,还要设置与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场所,按产业的要求运作,学生从人学就开始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鹿特丹leerparkproper学校,是一所学习汽车维修、理发美容、酒店经营管理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技术设计、车间实践、企业实习等教学过程,都聘企业指导教师参与指导,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的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
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应该与产业需求一致。荷兰是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因此,社会对这些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很少。根据笔者对荷兰5所职业技术院校的调查,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社会工作、计算机、经济、贸易、物流管理等。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从事第三产业工作。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也应该多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三)根据当地经济的区域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
荷兰政府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注重考查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那些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政府才给予投资,避免了由于专业设置、办学定位雷同而造成的竞争和重复建设,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海牙的modiaan职业学校,是一个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职业技术学校。它根据海牙的经济发展,设立了5个分校,各分校专业之间不重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学校。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的设置很少考虑到与地方经济的接轨。今后政府在职业技术学校审批和建设的时候,应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对于那些专业设置雷同、没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学校,要进行撤并,相反,对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要给予大力扶持。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要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荷兰职业技术学校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并将职业能力细化到教学中去,另外还要根据本专业涉及的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海牙modiaan学校要求,经贸类专业学生毕业时要递交一份就业计划,凭此就业计划学生可以到银行申请开业贷款,银行和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考试方法上,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不拘泥于一种方式。ede—wageningen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要填写一份考核评价单,评价单设定了考核的内容、形式、分值。课程考核设定手工制作、调研、撰写论文等形式。学校认为考试的形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所要求掌握的程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0-001
会计是一门与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学科,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十多家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上无完善体制,导致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评审体系等等各个方面,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制订和实施适合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措施,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上无特殊政策,导致职称评定激励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职称评定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然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尚无特殊政策,依然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在现行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从而导致我国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普遍存在“能讲不能做”现象。
3.“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上无独特之处,导致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起步时间短、底子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基本建设上,从而使得教师福利待遇始终停留在一个低水平,这不能不视为人才难留的一个客观原因,据笔者所知,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并没有在待遇上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独特之处。只有在提高福利待遇的基础上,才可能留住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否则,劳燕分飞,很难保证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施行针对性的激励
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国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利用认证制度,可以调动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以便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双师型”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2.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中,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对近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在外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先考虑实行内部政策。
3.提供优厚待遇,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职教师中,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优先聘任,两年内还未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不予聘任。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当年度未参与实践教学的不予评先评优,另外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将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型”素质。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取较高名次的,学校应予以重奖。
4.以政策制度为导向,促使“双师型”教师获得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
政策和制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基础。以我校为例,在所有会计专业教师中,仅仅有会计证的教师比例占12%,初级会计师占61%,中级会计师占27%,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有鉴于此,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以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我国中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设计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中职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有机进行结合,才能更好的去激励教师,发挥教师更大的潜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本文是参与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南通市职业学校为例》成果,课题编号为:XHZZ2015051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stablishing a New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AN Qi
(Jili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day, new technologies of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s lack of talent, and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a talent shortag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change the routine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professional
1 背景
中等职学校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走过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由于长期的精英教育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学科、教师的心中仍没有改变以学术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了传授理论而讲理论。英语教学方式仍是注重英语的语法等为主的理论,忽视英语在现实生活中、工作、专业中的运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权威的著作、论文等查阅大量的材料,为构建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寻求理论依据。(2)访谈法。和有经验的教师、权威专家以及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访谈,听取相关的建议与体会。(3)调查法。对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进行相关调查。
3 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
3.1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现状
国家高校扩大招生之前是,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都是初中毕业的优秀学生,而高校扩大招生后,中等职业招生学生质量急剧下降,各学科的基础较差,英语就更差了,根据对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中职学生进行调查,75%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在22%的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3%的学生英语基础好,但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
3.2 中职英语教师现状
面对较差基础的中职教育对象,教师一面是失望、气馁、教学积极性不高。没有从过去对基础好的优秀初中毕生生源的教学方法中,作出调整。没有看清当前社会需要的中职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结构的调整。
3.3 中职学校教学组织管理
由于入学学生英语基础差,学校的英语教学时数相对从前在不断减少,学习英语的氛围不浓,英语课的教学时数远远少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校的导向,促使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下降。
3.4 中职学校教学转型缓慢
几十年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吉林市75%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转变甚微,与南方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相差较远,没有真正地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4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既掌握技术又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式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5 构建英语教学模式的原则
(1)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以英语的实用性为主。
6 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6.1 教学目标明确实用性
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改变几十年的传统教学目标,结合社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的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出实用性、专业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6.2 教学内容不断优化
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英语教学内容不能几十年一成不变,要在发展中不断优化教材内容。适合中职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保留发展,不适合的内容加以更替。教材内容要建立评价系统,定期定时地动态优化,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6.3 教学方法多元化,更灵活
不同的职业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英语基础要采取多元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技术类的中职学生,英语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专业的学习,采取双语教学方法。偏文科的人文社科的专业应该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口语的交流;由于每个人的英语基础不同,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6.4 教学过程要科学
改变以往的教学过程单一,以教师为核心的一厢情愿的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核心,了解当今学生的兴趣所在,把英语教育与情感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建立民主的、融洽的教学氛围。
6.5 课外英语平台建立
课外英语的巩固十分重要,建立课外英语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比如,建立学校网站交流空间、定期英语交流会、英语角、英语演讲等,不仅可以巩固英语知识,还可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因此,全球化在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教育与国际接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中职英语教学新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秀钦.构建中职英语课堂新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9.
[2] 刘福鱼.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 薛聿婷.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方案[J].华章,2013(12).
[4] 林幼珍.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国家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1、改变社会观念。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劳动力大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意识逐渐强化,认为只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人才。再者,社会的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只有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才不得已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人才的概念应涵盖面更广。因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岗位上作出一定成绩的人都应该成为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成才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因为文化成绩较差而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有没有可塑性?可不可以培养成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它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每一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和因此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型,一类是形象思维型。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普通中学的教育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了普通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形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智力落后,因为其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优势领域不在于此。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完全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认清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3、注重综合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是从简单的从业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的原则,让接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还涌现了大批新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领域。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落后的产业技术必定要被淘汰。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要加强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些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能,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的方法的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接受创新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潜力。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技能实习、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等几方面进行。
1.优化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种繁多,如机械专业就达到30多种。下面以机械专业为例,谈谈课程的设计。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包括①文化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课;④技能实习课;⑤选修课。文化基础课不要设置太多,“本着低重心,宽基础。”的原则,围绕专业而教,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要大胆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够用再延伸。”的原则,适当删减繁杂深奥的内容。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相互渗透。专业课应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和技能实习同步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起来。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能,理论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必须强化技能实习,加大技能实习的课时,还应落到实处。选修课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卫生环保等。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及时引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如ug、pro/e和mastcam等。
2.优化教学环节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应提倡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尽量将书本教学改为课堂实践教学,老师将实际中的问题或零部件放到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观察边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图课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时,可以结合学生实习中加工的零件和图纸,进行测绘和读图训练。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模具、夹具和装配图的测绘。学生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技能得到拓展,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在教学手段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构筑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训练系统,如实验室、模拟教室和机床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3.改革考核办法
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职业教育就没有这个约束,学生注重的是技能学习,毕业后面对的是择业,不是升学。完全可以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考核。目前,理论课采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方法与普通教育差异不大,学校又对及格率,优秀率提出过高要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比值设为5:5,平时成绩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去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可采用过程式考试和作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内容分成几个阶段,学习完相应的过程,再完成必要的过程作业即为合格。另外,还可以将学科分成几个部分,要熟记硬背的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法,拓展性知识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方法;体现动手能力的部分尽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部分,采用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内容在学科中所占比重,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值。总之,不论用何种考核方法,都要以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中心,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考核。尽量使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耽误的学生在应用教育中脱颖而出。
4.加强道德教育
这里所说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德育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
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教育者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而且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素质差,学生的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考试或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只求能够过得去,混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2.性格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自贱心理严重。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由于长期处于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表现。
第二,自私自利心理广泛存在。现在的职校学生在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利益。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夸张炫耀、故意捣乱、标新立异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第三,不良极端性格普遍存在。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狭隘、暴躁、依赖、妒忌、孤僻、抑郁、神经质、偏执攻击等。说谎、欺骗、敲诈、偷窃等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不上进”、“不可教”、“没希望”、“不学好”的典型。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职校生进入职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因而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混世度日,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第一,回避社会交往。在初中阶段,职校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同学评为差生,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来往相处。久而久之,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疑虑,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第二,缺乏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交往关系不良。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疏离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想与老师亲近又怕受到冷落。当老师处理自己的事情不恰当时,则会出现对立情绪。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第三,虚拟网络交往频繁失度。现在职校生普遍存在上网成瘾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满足,便想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更有一些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沉溺于虚拟网络而忽视真实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成胜任职业教育的效果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教师的威信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崇高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领导来说,要管好学校,首先要抓出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师德建设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师德,二是师能,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样那些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的老师也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
教师爱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受到锻炼。第三,向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学习。第四,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自制力。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时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中心, 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