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

篇1

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对于地下水位较高路段,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排除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对于软土地基处理路段f如塑料排水板、预压等卜一般设置50cm左右砂垫层,以加快排水。

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①路面水:通过道路横坡、急流槽、边沟及排水构造物等形成完整排水系统把路面水收集并排出路基范围:对于超高路段,可通过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处的中央排水沟和横向排水管等排出路面水,或通过中央分隔带开豁口方法把超高路段外侧路面水排到路面另外一侧并通过路面横坡排出。②下渗水:下渗水一般分两种,一是中央分隔带下渗水,二是路肩下渗水。根据不同下渗水,采取不同方法排出:a、中央分隔带下渗水:中央分隔带下渗水可通过在中央分隔带下设置纵向盲沟收集,并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将下渗水排出路基。b、路肩下渗水:一般处理方法为在路肩设置纵向渗沟,并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出路基。综上所述,笔者结合设计以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2路基排水设计

路基是道路的主要部分,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对于水的作用非常敏感,水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毁灭性的破坏。路基排水的任务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路基湿度降到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保持路基常年处于干燥状态,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1地势较低集中汇水的排水设计城市道路立交低洼处地下水水位较高,特别是在下穿式立交中,道路低点比周围地面低3m~6m,且形成盆地地形,这样大气降水向低洼处汇集,就会造成路面积水。这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

2.1.1自流排水当立交附近有低于立交最低路面的排水管区时,采用直接排水的方式,这也是城市道路立交经常采用的方式。自流排水是最经济、最安全的排水措施,它不需要消耗能源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建设。

2.1.2调蓄排水当达到洪峰时,如水体或干管水位高于路面水位的时候,将不能自流排水之流量引入蓄水池,待水体或干管水位回落时,再自流排水,但调蓄排水受条件限制应用不是很广泛。①在立交用地范围内有布置蓄水池的合适位置要与其他市政管道无较大的交叉,立交内雨水管道能自流接人蓄水池,蓄水池也能自流接人千管或河道泄空。②要求汇水面积较小,蓄水量不大,一场雨产生的全部水量最多不超过1000In3适用于较小的立体交叉。③通过设置排水泵站的方法来排除汇集在地势较低的水,但是现实中多数地区考虑到节约电费、减少物业管理和人员操作应尽量减少排水泵站的设置。

2.2潮湿和过湿路基的排水设计潮湿和过湿路基应首先应该疏干和换填处理。对于潮湿路基,含水量不是太高,可以在施工前在路基两侧挖纵向排水沟,并每隔一定距离挖一些横向排水沟,将路基水排到排水沟内,从而疏于路基;对于过湿路基,含水量较高,无法晾晒和疏干。只能采取换填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换填好土,换填透水性好的材料等。

2.3降低路基地下水位的设计降低路基地下水位,使路基处于干燥状态。在下穿式立交处一般路面标高较低,大部分路基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特别是南方地下水位较高而雨水又多地区,若路基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导致路基湿软、变形、强度降低,最终发生破坏。降低地下水位通常可以在路基下地下水位一定高度范围内设置暗沟、渗沟和渗井等。

2.3.1暗沟相对于地面排水的明沟而言,暗沟又称盲沟,具有隐蔽工程的含义。从盲沟的构造特点为沟内分层填以大小不同的颗粒材料,利用渗水材料透水性将地下水汇集于沟内,并沿沟排泄至指定的地点。暗沟的设置方法在沟底和中间回填粒径3cm—5cm的碎石或卵石,在粗粒碎石的两侧和上部按一定比例分层回填较细的粒料、中粗砂、中砾等作为反滤层,逐层粒径比例大致按4:1递减,或者采用土工布包裹有孔的PVC管,管四周填以等粒径的碎石、砾石组成盲沟。但盲沟的排水能力较小,不宜过长,沟底具有1%2%的纵坡,出水口底标高高于沟外最高水位20cm,以防止水流倒流。

2.3.2渗沟采用渗透的方式将地下水汇聚于沟内,并通过沟底通道将水排至指定的地点。此种地下排水设备称为渗沟,它的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和拦截地下水。渗沟的设置位置视地下排水的需求而定,与盲沟的漫置相仿。但沟的尺寸更大,埋植更深,而且要进行水力计算确定尺寸。

2.3.3渗井渗井属于水平方向的地下排水设备,当地下存在多层含水层,其中影响路基的上部含水层较薄,排水量不大,且平式渗沟难以布置时,采用历时排水,设置渗井,穿过不透水层,将路基范围内的上层地下水,引入更深的含水层去,以降低上层的地下水位或全部予以排水。鉴于渗井施工不易,单位含水面积的造价高于渗沟,一般尽量少用。

3路面排水设计

3.1车行道排水设计城市道路路面排水有双坡排水和单坡排水。当车行道宽度较宽时,为了减少地表水在道路表面的径流时间并迅速将水排除,通常采取双坡排水方式,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雨水口的方式收集路面水,并通过与其连接的雨水支管将收集到的地表水排人埋设在路面下的雨水主干管内,最终排人保留水系或河流中。

3.2人行道排水设计①为便于人行道路面水的排除,人行道横坡设置时坡度朝向车行道,降落到人行道上的雨水通过横向坡度自流排人车行道边的雨水口内。②当道路位于挖方段时,通常在道路两侧设置各种形式的挡土墙,道路两侧应在挡土墙上方设置截水沟.拦截将要流人人行道上的地表水。此外,还有少量地表水或地下水会从挡土墙上的泄水孔沿着挡土墙流到人行道上,然后顺人行道流入车行道边的雨水口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大多数在道路两侧设置路堑挡土墙的路段,人行道上都有沿挡土墙流下的雨水痕迹f雨水携带黄土或铸铁泄水孔生锈而产生。

3.3路面结构内排水设计路面面层有一定的孔隙,除了大部分地表水通过道路纵横坡由雨水口排走以外,还有少量地表水通过路面孔隙、裂缝等渗入到路面结构内,降低路基强度,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前排除可能渗入路基内的地表水。

3.3.1在道路各结构层施工时,每层均按照道路路面纵横坡度进行施工,使得每一层都形成一个排水坡度,及时将各结构层水沿道路横波排入道路两侧设置的盲沟或排水渠道内,再通过盲沟将水排入雨水井内。

3.3.2在面层和基层之间设置乳化沥青下封层,使得通过缝隙向下渗入的水分及时沿封层表面向道路两侧排走,保持道路基层干燥。

3.3.3设置排水层。在多雨地区或地表水较丰富的地区,采用设置排水层的发法将渗入到路面结构内的地表水及时排除,防止渗入路基,在路面结构以下路基以上位置设置排水垫层。排水层下设置起隔水、防水作用的土木布,将由上部渗透下来的地表水有效地拦截在该排水层内。排水层设置一定的纵横坡度(其纵横坡度分别同道路路面纵横坡度),将渗入排水层的水分迅速地排出道路以外。

4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道路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主要为排除中央分隔带内积水,可分为施工期间和道路营运期下渗水的排除。

施工期间排水量取决于最大瞬时降雨量及中央分隔带的汇水面积。由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内设置有通讯、监控用管线的人手孔,因此,中央分隔带排水长度应为两个人手孔之间的间距,一般路段的最大间距为180m。

由以往设计经验可知,横向排水管长15m左右,横向排水管坡度为2%。由于施工质量不易控制,造成横向排水管标高误差或产生淤塞,从而使上游横向排水管排水不畅,大量的水流向最低处,而最低处的横向排水管由于设计时包裹无纺布土布或产生淤塞,使排水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下游中央分隔带积水严重,有的下雨后几天中央分隔带仍有积水,使路基长时间浸泡,影响了路基、路面德尔强度。由于通讯、监控管线人手孔的设置阻断了中央分隔带排水,造成中央分隔带积水或积水渗入人手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以下办法处理:对于设计底坡小于0.3%的,采用锯齿形纵向矩形碎石盲沟,并于盲沟底部设置软式透水管和每=每隔30~50m设置集水槽汇集中央分隔带雨水或渗入;中央分隔带每隔30~50m设置一道横向排水管,将盲沟中的水排出路基以外;在中央分隔带内设置2m厚水泥砂浆层、沥青防渗层及土工布防渗层,防止中央分隔带中水从侧面向路基渗透。

在城市道路中,对于中央绿化带小于等于2.0m路段,为了降低施工复杂性,可采用中央分隔带开豁口方式,即中央分隔带水可通过豁口直接排人路面,并通过路面横坡排出路基。

5结束语

篇2

道路修建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工程,与车辆通行、运输的安全存在直接的联系。城市道路在路面结构设计方面,考虑到交通、行人等因素,提出了安全要求,在保障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稳定的基础上,维护路面的安全与强度,消除路面结构设计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设计人员遵循道路修建的根本要求,完善路面结构的具体设计。

1城市道路工程的路面结构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在进行路面结构设计之前,需要重点研究城市道路,深入分析城市道路的实况,进而才能真实的设计出路面结构的方案。设计人员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进行研究,路线、路段需属于典型城市道路,由此才能提升路面结构的设计水平[1]。路面结构设计时,按照《城市道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中的要求,提前选择一定年龄的路面,约3年或以上年龄,调查路面的性能状况,尽量包含不同类型的路基结构,所以针对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的调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路面结构设计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反馈不同调查路段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城市道路的修建水平,以便优化方案的设计,进而为路面结构设计提供详细的依据。第二,掌握道路路面结构设计部分的土基实况,尤其是强度等级、回弹模量范围等项目内容,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促使设计人员掌握路面设计中的各项要点内容,有效控制路面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控制结构设计时的沉降,另一方面优化路面的设计过程。第三,根据路面结构设计的要求,确定结构的设计类型,维护路面设计组合的优质性,以免路面结构工程中出现误差,体现设计的科学性。

2城市道路工程中路面结构的方案设计

2.1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是城市道路路面工程中的主要部分,专门用于约束路面设计,确保路面设计的规范性[2]。例举路面结构设计的原则,如:(1)站在经济、技术角度上分析城市道路路面的整体设计,改进方案中的不足点,选择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2)路面结构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城市道路所处的环境,包括交通环境、气候环境等,有针对性的选择路面材料,维护路面结构的稳定性;(3)设计人员着重分析沥青的面层结构,在质量、力学等方面评价路面结构设计,为路面结构提供优质的级配方案,强化路面的结构;(4)路面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遵循环保、节能的原则,既要保障城市道路的质量和性能,又要落实相关热的原则。

2.2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是路面结构的一大设计因素,需依照城市道路工程路面的设计实况,挑选恰当的结构材料。以某城市路面结构设计为例,该工程是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0.72公里,宽30m,分析其在主要材料上的选择方式。如:(1)面层材料,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均以沥青材料为主,该路面结构设计,按照常用沥青的级配,合理分配其在不同面层部分的应用;(2)下封层材料,用于加强面层、基层的连接,防止相连层面发生侧滑,该工程将改性沥青做为吸收膜,降低侧滑的发生机率;(3)基层材料选择,该工程通过试验分析的方式,选择基层强度的指标,以指标为基础选择可用的材料,以水泥稳定砂砾此项材料为根本,逐步提升基层结构的密实性强度和刚度,保障路面设计材料的科学使用。

2.3设计方案

2.3.1新建路面结构的方案设计。城市新建的公路工程内,路面设计新可分为4个部分,分析如:(1)主线行车道设计方案,其为新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部分,按照城市道路的要求,主线行车道的不同层面,使用了不同的混合材料,以混凝土为主进行分析,新建路面的上面层部分,使用改性沥青混凝土,厚度为5cm,同时使用75cm的应力吸收膜,中间结构选择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保持4~6cm的厚度,下方厚度要大,基本可以设计为8cm,材料为粗粒式混凝土,用于稳定路面的结构基础,其中基层要求达到30cm,垫层也要达到30cm厚度,具体厚度依照实际情况分配;(2)地面铺道行车设计中,仅仅分为上下两部分,取消了中间部分的设计,上方设计5cm的细粒式沥青结构,下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般为5cm的粗粒式,基层与垫层的厚度保持30cm;(3)非机动车道设计方案内,分为20cm的垫层,采用天然的砂砾材料,基层厚度控制在20cm,选择含有5%水泥成分的砂砾,而且砂砾材料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防止影响基层的结构性能,面层厚度为4.5cm,路面结构的全部非机动车道的结构厚度,不能超出44cm;(4)人行道的结构设计方案,与非机动车不同,面层同样需要分为上面层和下面层,使用材料为:预制混凝土透水砖、水泥砂浆,厚度是7cm、4cm,基层、垫层及非机动车道结构设计中,材料一致,厚度范围是15~20cm。

2.3.2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城市道路工程中,存在部分需要改进的道路,同样需要设计路面结构。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时,涉及到结构翻挖、结构挖除的情况,需要先处理旧路面的结构,再实行新路面结构设计[3]。分析需要修改建设的道路,其在路面结构上的设计方式,如:(1)吸收膜结构,根据修改要求,分为基层、底基层两个部分,基层厚度30cm,底层按照实际情况设定;(2)车行道结构,下方部分的设计厚度是7cm,材料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上方结构4cm,材料细粒式混凝土,上、下面层的相互稳定,划分为两层施工,材料为砂砾,底基层厚度30cm,选择天然砂砾,用于确保底基层的稳定性。

3城市道路工程中路面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城市道路在路面的结构设计项目上,还要考虑到工程指标的差异,特别是城市自身规定与国家规定的差别,其中各项设计指标均有细小的差别,应该遵循路面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由此才能保障结构设计的真实度。不同规定中的设计指标,对路面结构设计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设计人员综合分析设计指标,按照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的设计需求,选择可遵循的指标项目[4]。除此以外,路面结构设计中,还要注意试验路的铺筑和养护,以试验路为标准,落实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案,严格遵循结构设计的方案要求,落实设计要求,最主要的是依照试验路的设计方法,完善路面结构的具体设计,尽量避免出现不良的影响因素,强化城市道路的路面结构,进而提升城市交通的安全水平,保障路面通行的良好性能。

4结束语

道路路面修建工程中,提高了对结构设计的重视度,根据道路路面的基础特性,如:强度、抗滑、耐久性等,都需合理的设计路面结构,改善城市道路的特性,最主要的是保障城市道路的稳定与安全,全面体现路面结构设计的优点,防止干扰城市的车辆通行。路面设计过程内,必须依照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安排规划设计的工作,提升城市道路的设计能力。

作者:崔君 单位:苏州市晓阳市政建设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永日.浅析半刚性城市道路路面结构设计[J].才智,2011,36:225.

篇3

2平A1类交叉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以晋中市某现状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宽52m主干路与红线宽30m次干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口)为例,介绍交叉口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该交叉口为主、次干道平面相交信号控制十字形交叉口,是晋中市通往城区西部的主要交通要道,周边分布着吸引大量交通流量的办公楼、大型酒店等主要工作、消费场所。东西向主干路为三幅路型式,路段上为双向四车道,道路中央设有分隔栏,进口处一个左转进口车道和两个直行进口车道,右转机动车借用非机动车道右转。南北向次干路为两幅路型式,中间为中央绿化隔离带,进口处一个左转直行道,右转机动车借用非机动车道右转。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交叉口未优化交通,交通指示信号灯采用二相位信号灯,同时控制直行与左转车道,造成交通混乱,致使左转机动车通行能力减小,右转机动车与同向行驶的非机动车冲突严重,易引发交通事故。南北方向次干道进口直行车道数少于出口车道数,造成路口通行能力下降。人行横道地面标线划分不合理,缺少行人二次过街设施。车辆和行人通过距离偏大,使得交叉口的信号周期变长,降低了各交通流的通过率。

3平A1类交叉口可进行的具体优化措施

为保证行车安全,在满足停车视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交通岛可减少车辆停止线之间的距离,避免交叉口内车流游荡,造成车流秩序混乱。同时相应缩短人行横道长度,进而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平面交叉口的面积,可有效地缩短车辆和行人在路口的通行距离和通行时间。并采取展宽交叉口的措施,按照车流前进的方向划分左、右转专用车道,明确其行进轨迹,减少各个方向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结合信号灯控制,实现人车分离,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用中央绿化分隔带交通岛作为安全岛,确保行人安全过街,并相应配套绿化景观效果,提高城市品位。依据现状交通流量,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以上两种道路板块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并对交叉口进行了展宽设计。

3.1平A1类交叉口进出口车道设计

本工程东西向主干路现状为三幅路型式,设计为四幅路型式,中间为2m中央绿化分隔带,两侧各11m机动车道(双向六车道),5m绿化隔离带(在距交叉口出口道一侧缘石转弯半径终点100m处,设置了公交港湾式停靠站),5m非机动车道,4m人行道。将现状道路中央分隔栏改为2m宽中央绿化分隔带,用于分隔对向交通流,同时增添道路绿化景观效果,美化城市风貌;考虑车道数平衡问题,要求车辆尽快通过并离开交叉口,压缩进口道右侧绿化隔离带,将进口道分别拓宽增加一个车道,由现状两个直行道增加为三个直行道。本次设计为一个左转专用车道(3.25m),三个直行进口车道(3×3.25m),三个直行出口车道(3×3.5m)(直行车通行能力增加一倍),一个右转专用车道(4m)。南北向道路断面板块和现状道路一致,设计为中间3m中央绿化分隔带,两侧各11m机非共板道,2.5m人行道。本次设计为一个左转专用车道(3.25m),两个直行进口车道(3.5m),三个直行出口车道(3.25m+2×3.5m)(直行车通行能力增加两倍),一个右转专用车道(4m)。为减轻交叉口通行压力,在中央绿化分隔带距停车线120m处均做了断口,便于机动车提前调头使用(左转车通行能力相应增加30%)。通过交叉口展宽设计,增大了交通流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断面,增强了通行能力,使机动车能快速、顺畅安全地通过。

3.2平A1类交叉口内部区域优化设计

1)设置安全岛使停止线前移,能减少交叉通流可能产生冲突的路面面积,加快了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内通行速度,从而提高了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左转及右转车辆交通组织设计。a.进口道左转专用机动车道优化设计。处理好左转交通,增加专用左转车道是交叉口规划设计的重点。在城市已建的平A1类交叉口,可采用进口道中线偏移的方案;在新建扩建改建时可采用进口道展宽,压缩进口道中央分隔带宽度的方案。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灯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两辆时宜设一条左转专用车道,达十辆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并把司机朋友非常喜欢的左转超前候驶区尽可能地延伸出去。本次设计在交叉口进口设置一条左转弯专用车道,并施划左转弯待转区,使左转弯车辆从直行交通流中分离出来,增加直行车道通行能力。合理组织左转车辆的交通,是保证交通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b.提前右转弯优化设计。本次设计在进口道右侧绿化隔离带做了断口,便于机动车提前右转,按规范要求交叉口设计了展宽,利用安全岛在展宽进口道新增右转4m宽右转专用机动车道,便于右转机动车行驶顺畅,有效地缓解了直行车的通行压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交叉口的冲突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3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设计

目前,我市非机动车交通仍是广大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成为我市交通的一大特点,由原来单一的以人力为主的自行车发展到以电动车作为部分城市居民出行的代步工具,使得行车速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由此势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在交叉口停车线前拥挤堵塞时,其密度更大。基于以上原因,根据目前非机动车的交通特性,按照新的交通管理制度,在空间和时间资源方面对交叉口进行了优化设计。1)进口道右转专用非机动车道优化设计。进口道展宽开辟专门用于右转的3.5m宽非机动车道,真正实现机非分离,避免二者相互干扰,既提高了非机动车的通过效率,又减少了交通事故,大大改善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行人过街优化设计。在人行横道处利用绿化隔离带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并保留端部1m~2m的分隔带,对驻足的行人起保护作用,提高了通行的安全性。同时建立交通管制,在安全岛增设行人过街通行信号灯,可明确指示行人二次过街安全通行,规范行人交通后,保证了交叉口内的行车速度,从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3)交通岛设计。本工程在交叉口内设置四个直角边均为15m三角形的交通岛,称为导流岛,可以起到诱导、分离交通流的作用。同时,利用导流岛作为街头绿化小品,提升了城市内涵3.4优化交通标志标线合理设置标志标线,明确路权,控制冲突点,为各方向交通流提供明确的行驶方向及路径,减少其之间的相互冲突及干扰,达到优化设计的意图。交通指示信号灯采用了多相位箭头信号灯,与完善的交通标志标线设施配合,驾驶员可预先判断行驶方向,增加行车安全度。根据监控实测机动车交通量资料,适当调整信号灯信号周期时长,控制早、中、晚高峰期,相应增加主干路信号灯“绿信比”。

篇4

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设计中,管理辖区与具体的区域划分都要按照道路为标准进行划分,进行交通区域的运输网络项目规划和具体细节的设计,将一系列的城市道路组成部分进行联系,并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可以帮助城市美化环境,提高城市艺术设计风格,提高城市美化效果,让一个城市展现出其魅力与特点。城市中的道路规划与道路系统设计需要针对城市具有使用和功能组织情况进行细节划分,制定城市发展特殊的规划布局,城市道路系统中,满足城市交通的设计需要,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面貌,对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形象设计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道路规划与设计,提高对城市道路的设计需求也很有必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的秩序,改善城市道路规划的整体布局,按照一些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标准化建设。其要求为:①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②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③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不同的道路系统;④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干道路线走向,减少工程量;⑤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⑥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地铁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创意景观设计等内容。在景观设计与规划道路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要满足地理、文化、区域等因素的标准,满足现实需求。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城市景观设计,要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要满足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的要求,在自然景观中,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设计内容,其中有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主要的景观设计价值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相互结合,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加强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的相互规划,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三)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道路规划指的是城市交通、休憩道路详细设计、建造、使用、反馈的整体过程,然而城市景观设计包含在城市道路规划的建设项目中,城市景观设计更多的指的是城市公园、绿化带、湖边、河边的一系列绿化景观设计。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绿化本身与城市建设本身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城市道路建设更好的完成绿化覆盖,保证城市道路的使用美观效果,城市景观设计必须要保证持续改进道路规划的细节,改进绿化与休憩带的细节处理,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空间,保证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性设计和发展。在道路上拥有不同的种植林木、丛林设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的树木景观,灌木丛设计,人行道树木等等,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一)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中,需要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在注重分析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在设计阶段要了解好施工和城市规划的方向,掌握具体的成本投入以及损失数量,从而对即将施工的道路建设成本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在具体的前期规划内容中要注意几个工作内容:第一,充分了解城市规划的整体状况以及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定位,这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全局出发,掌握相关资料与信息,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第二,对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城市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建设条件等。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是这一城市形象的展示,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并将相关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展现出城市特色。

(二)坚持最优化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第二个重要创新,是要掌握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对最优化设计和科学设计的重视。要考虑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城市道路规划的新趋势,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工作中,认识到低碳节能的重要性,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本地的地理风貌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具体城市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要符合本地区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规划,营造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根据绿化情况实事求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的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等因素,不然所有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都一样,那么就无法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坚持最优化设计除了让城市环境达到最美的效果外,还要让城市具有活力,展示出城市的特色和地理风情,改善城市本身的风貌除了在道路傍边的园林设计上进行创新外,还要在人文、历史角度进行本土化改进。

(三)加强关键设计点的监督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掌握设计要点,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周围环境,城市道路的设计是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设计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比例关系。要配合之间完整的协调关系,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合理组成,从形式上规划道路的布局,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道路的创新规划要保证车辆和人之间的分流,要完善通行效果。在视觉效果上要让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为一体,让城市道路规划成为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第二,确定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结合生态建设风格,让道路规划与绿色景观设计形式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根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点,确定绿化形式。

篇5

(1)车行道,根据城市交通中不同功能的车辆,提供准确的车行道及位置,车行道规划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车道宽度、比例分配以及和路缘带的融合性;

(2)人行道,其与车行道存在直接的联系,车行道中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类功能,而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格局,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难点,人行道不仅是指人们的日常通行,还有诸多地下设施的设计,如电缆、管道等;

(3)路缘石,其为车道、绿化带等功能区域的分割线,横断面的路缘石设计,既要体现出协调、统一的优势,又要辅助横断面的功能设计;

(4)绿化带,横断面绿化是城市道路的基本需求,绿化带的规划设计用于美化交通和环境保护,所以横断面规划设计中的绿化带内容,应该根据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设计;

(5)分隔带,区分横断面功能的设计项目,同样需要根据横断面的具体进行设计。

二、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而规范横断面的规划设计,如下:

1.横断面的功能设计

横断面在城市道路中负责多项功能,各项功能设计都要达到预期的标准。横断面在功能设计上,先要明确服务对象,不论是车行道还是人行道,都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再按照横断面功能设计的等级要求,实行功能建设。例举横断面功能设计中的重点,如:

(1)遵循横断面设计中的优先级差异,由高级别向低级别进行规划,确保横断面能够体现出不同的道路功能;

(2)优化横断面功能中的宽度设计,可以适当减小人行道的宽度,用于弥补管沟设计中的不足;(3)深化过节安全岛的思想,保障横断面功能设计的安全性。

2.设计车行道宽度

车行道宽度是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完善车行道的宽度设计,才能保障城市道路的安全通行。横断面中的车行道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对应的车行道宽度不同,针对车行道宽度设计提出三点建议,如:

(1)普通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小汽车通行路宽设计为3.0m,公交车通行车道宽度可以设计为3.5m,大车通行的车道宽度为3.75m;

(2)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双向4车道的宽度应以3.5m为最佳;

(3)双向6-双向8车道宽度以3.3m为最佳。

3.行人安全设计

城市道路建设的相关规范中标明,如果横断面规划设计中的道路宽度过大(以4条机动车到宽度为标准),需要强化人行道的安全设计,保障行人的安全。城市道路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横断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了行人安全设计的重要性,采取分隔带或安全岛的设计方式,将人行道的通行改变为过程进行,降低人行道通行的安全压力,如横断面中设计了安全岛,行人通行时可以在安全岛停留,提高车流中行人的安全性。

4.辅助设施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中的辅助设施设计,主要是指信号灯和警示牌,用于维护交通安全。辅助设施设计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分析如:

(1)信号灯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中的信号灯设计,可以根据行人的要求,手动按下信号灯,协助行人安全的通行;

(2)警示牌设计,用于提示城市道路上的机动车,机动车遇到警示牌后,不论道路上有无行人,都要按照警示内容执行,防止机动车行驶过快,降低了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的风险性。

三、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控制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价值明显,需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范横断面的规划设计,达到城市道路的标准。例举横断面规划设计的控制措施,如下:

1.横断面的尺度与空间控制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的尺度与空间控制,可以优化城市道路的空间分布,科学的分布横断面的尺度,深化研究横断面的高宽比,实现城市道路横断面的一体化设计。控制横断面的尺度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城市道路的安全水平,发挥横断面规划设计的价值。

2.横断面的功能控制

横断面规划设计根据城市道路的需求,实现多功能分布,所以应控制横断面的各项功能,保障功能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协调性,既要体现出横断面功能要素的融合模式,又要规整横断面的功能,确保各项功能在城市道路中的稳固状态,减轻城市道路面临的安全压力,严谨控制横断面的功能。综上所述,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控制途径,有助于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完善横断面规划设计的方式,提高横断面规划设计的能力,进而规范横断面在城市道路中的规划与设计。

篇6

2国外道路雨洪管理模式

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雨洪问题,西方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了不同雨洪管理模式,并取得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包括最佳管理措施(BMP)、低影响开发(LI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基础设施(SI)、绿色基础设施(GI)、水环境精明设计(watersmartdesign)和更优场地设计(BSD)等。

(1)最佳管理措施(BMP)。

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的综合措施,主要强调通过收集、短时储存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流速渗透进土壤和下游的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径流速度以及污染物。其主要是在法规政策支持下采用工程性(如滞留池、渗透设施、人工湿地、生物过滤和停留系统等)并辅之以非工程性(如土地使用规划、垃圾管理、街道清扫等)的措施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宾夕法尼亚州的最佳暴雨管理手册中,专门提出将BMP措施结合道路设计、建设及维护,实现径流量削减及水质提升。

(2)低影响开发(LID)。

美国马里兰州20世纪90年代提出(lowimpact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策略),强调通过一系列源头控制措施达到对雨水的管理与利用,总体目标是实现开发前场地的水文状态,更为强调与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主要措施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罐、透水铺装、植被浅沟与过滤带、洼地、种植器、树盒、蓄水池、渗透沟、干井等,此类措施同时兼具雨水控制以及景观或使用功能,尤其适合城市新区开发以及旧城改造,广泛适用于居住区、道路、公园、商业区等场地。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雨水技术之一,著名案例美国西南十二号大街(SW12thAvenue)和东北锡斯基尤街(NESiskiyou)绿色街道项目,均为“以自然方法管理街道暴雨水”的示范性工程。

(3)绿色道路(greestreets)。

绿色道路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低影响开发措施(LID)结合,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减少径流量及污染,缓解城市内涝同时提升道路景观和生态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如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绿色街道项目及芝加哥绿色小巷项目,已成为道路雨洪控制利用典范。前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雨水花园、植物浅沟等生态雨水措施精妙地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从而形成一个雨水收集、滞留、净化等多种综合雨洪控制功能的道路绿化系统。后者是全美迄今为止最大公共道路翻新工程,通过绿色方法对芝加哥城市内超过4000m2小巷改造,将原有硬质铺地改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良好的渗透功能使得雨水直接下渗至地下石床,避免积水。改变了原有巷路不堪重负的地下排污系统问题。美国道路建设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全美公路里程约650万km,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约为9万km。可以看出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路面径流非常重视,并在道路设计手册中明确体现雨洪控制技术。

3雨洪管理模式对山地道路景观设计的启示

3.1转变建设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1)改变“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处理思想。

面对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增加城市硬质排水系统,广大相关设计师亟须更新设计理念,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并本土化应用,将传统的单一排水设计与单一景观设计理念彻底扭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之前,充分考虑利用景观手段缓解雨水问题,营造城市排水的“软性系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维护健康自然水循环。

(2)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

雨水资源是宝贵的城市水资源之一,由于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没有针对性地设置收集利用设施,致使雨水资源随着管道系统快速流走,大量城市缺水与内涝问题交织。如能有足够的节约水资源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合理的雨水滞留池、生物收集池、人工湿地等道路雨水收集设施,将为城市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这部分水资源还可以反过来浇灌道路绿化以及冲洗道路等,实现良性循环。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由于实践开始很早,相关配套法律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逐步出台相关规范,如2006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及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及住建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北京、深圳等城市的雨水利用地方规范,均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法规,更缺乏城市雨洪管理技术与道路设计结合的政策支持及相关设计规范。目前急需补充雨洪技术在道路设计手册规范中的空白,促进相关领域设计工作展开有据可依。

3.2设计手法因地制宜

山地城市道路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变化大,平面布置形式较为自由,空间丰富;坡度大弯道多,各类水、旱桥涵及护坡、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构筑物多;道路与山体结合较为紧密,融为独特景观。其独特性决定了仅靠修复地下管网无法满足城市雨洪安全。据此,应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条件,包括雨水排蓄系统、雨水渗蓄调控系统以及雨水污染控制系统来构建山地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系统;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普遍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的特点,应该采用小型、分散的方式来构建自然雨水渗透系统。结合以上特点及适宜的国外雨洪管理措施,可因地制宜,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中合理设计雨水景观。

(1)滞留带———绿地接纳雨水。

滞留带一般呈长条形,外表类似一般的绿化隔离带,主要用于处理路面径流。可替代停车场、道路及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达到径流输送、净化及增加下渗,缓解排水管压力的作用,同时营造较好的景观效果。滞留带沿道路纵向分段设置,每段设置溢流口,雨水口设置于绿化带内,路面高于绿地,雨水口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高程,形成接纳雨水的下凹式绿地。道路径流可进入绿地进行下渗,而多余的雨水可从雨水口排出。滞留带尺寸较灵活适于用地局限区域使用,也可与植被过滤带组合使用。

(2)渗透浅沟———雨水“跌水”景观。

渗透浅沟是兼具雨水收集与截污功能的措施,雨洪径流通过植被时,流速得到降低,污染颗粒沉淀,有效促进雨水入渗,有一定贮存调节功能,适合污染负荷不高、用地紧张地区使用。可以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规划为依据,在城市地块边界、道路两侧或硬质地面的周边地区设置,使其与整个区域的排水系统构成一个整体。同时,由于植物渗透沟渠可以顺着山地道路两侧天然的沟渠布置,可以依托地形高差,形成山地天然的“跌水”景观。

(3)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主要通过填料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净化雨水,同时通过将雨水暂时储存而后慢慢渗入周围土壤来削减地表雨水洪峰流量。可广泛用于城市道路、停车场、庭院、各类小区等场所,用于城市道路的生物滞留池通常位于道路两边,可取代传统的城市道路绿化带。道路雨水通过道牙缺口进入生物滞留池,与前述滞留带原理类似,可根据地形、汇水面积及景观等因素灵活布局。其生态功能较综合,投入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形成的雨水花园景观效果非常好。此外,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还有许多措施可以综合使用,如步行道和停车场多采用透水铺装,车流量小的道路可适当采用透水沥青,滞留树池、滞留花坛等小型设施等,都比较适合用地紧缺的山地城市。

篇7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伴随着我们国家城市的迅猛提升,城市道路建设在此时也获得了全面改善,但是也逐渐浮出很多的工程质量的矛盾。市政道路工程变得线长、沿线地质水文条件多变、结构终年外露等许多的特点,不同城市公用、交通设备与道路建设同时进行,使得工程的复杂程度增加。为此唯有提升有关科学掌管策略才能够保证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

2 当前城市道路现状

2.1城市路面塌陷裂缝

塌陷裂缝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不论路面基层是柔性的还是半刚性的,都会出现塌陷裂缝现象。常见的裂缝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几种:纵向裂缝是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持平,长宽不同;沿道路的横向开裂的是横向裂缝,与道路中心线基本垂直,长度有的贯穿整个路段有的贯穿部分路段。网状裂缝是由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网状开裂,裂缝纵横交错,它的初始形状的单条、单条的平行纵缝,之后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形成缝网。

2.2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在正常情况下,车辙有三种类型:一是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而产生的结构性车辙;二是沥青混凝土侧向变形造成的流动性车辙;三是由施工中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问题所造成的车辙。

2.3 路面不平,水破坏

路面经过碾压,但凹凸不平部分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即出现疙瘩坑表面,由于,密实度不好,突起部分密实度高,低洼部分密实度差,从而造成路面结构层的密实度和强度也不均匀。再就经过雨季雨水的渗透以及冬春季节的雪水水分积聚,使软土基中会渗入大量水份,大大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支撑不住路面结构,导致路面变形破坏,给通行的车辆带来不便。

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 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3.3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想方设法扩大变更工程量或虚计变更工程量。在路基原地质达不到道路承载力要求,需要换填其他材料时,施工单位往往有意识地以各种借口扩大换填量,横向上面积增加,纵向上深度加大,实际变更工程量远远超出经济变更工程量,加大了政府投资。还有一些施工单位采取特别低劣的手法,使可不变更工程成为变更,使变更量小的工程成为变更量大的工程。

3.4 基本程序环节

3.4.1 决策是前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它是投资、质量和工期控制的基本依据,关系到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保证、时效保证和资源保证,决定了工程的设计、施工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以及能否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3.4.2 勘测设计是基础

工程施工是需要一个根本的东西,这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勘测设计。没有高质量的设计就没有高质量的工程。倘若设计自身就出现了漏洞和缺憾以及不具有人性化,方案设计狭隘,那么这样必然导致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所以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

3.4.3 施工是关键

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规范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活动。任何完美的设计蓝图都要通过施工来体现。在施工中如果发现与设计不相吻合,就要通知设计部门及时修改。

3.5 建设工程作业要素

3.5.1 施工组织

是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就工程而言,人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素质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一、不断提高个人对待质量安全的意识,使其注重质量对工程安全的重要性。第二、不断加强人员的技术培养和考核,提高专业知识。第三、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心态。

3.5.2 材料

市政道路工程材料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类原材料、半成品(混合料)和成品(构配件、产品、设备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3.5.3 机械设备

施工设施、生产设备、运输设备、操作工具以及测量仪器、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等都是施工必备的,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设施,应满足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要求和工艺要求,要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为施工提供保障。

3.5.4 工艺

施工工艺主要是指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艺手段、施工方法和控制流程等。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桥涵、遂道、交通工程设施等都有非常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要求。

四、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消除市政道路施工所引起的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从而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就需要做好质量控制的工作。

4.1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4.1.1 核查相关文件

根据建设单位办理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工程质量控制登记时,向工程质量控制机构提交的有关的资料,包括规划许可证;施工、监理中标通知书;施工、监理合同及其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经批准的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等。

4.1.2核查道路施工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单位的资质

检查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类别和等级及所规定的适用业务范围与拟建工程的类型、规模、地点、行业特性及要求的勘察、设计任务是否相符,资质证书所规定的有效期是否已过期,其资质年检结论是否合格。对参与该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注册证书有效性,专业是否与该工程相配套。

4.2测量控制

在进行测量时,由于工程的线型布置的特点,平面控制点一般要按复合导线布设。道路周围建筑物密集、地下管线复杂、排水管道的定位精度要求要高,因此在测量时要提高测量精度。

4.3材料控制

施工现场的每种材料要分批登记,随时查阅。做好原材料的试验,遵守原材料检验制度,砖、砂、石等材料和机械要由质检人员定期、定时抽检。按规范的要求,各种材料应按量需检验,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在施工前检测水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篇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white fish bubble Road (Road) engineering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years of Harbin city road design, from the design of highway and city road design in graphic design, longitudinal design, sub grade and pavement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difference between design and Road City Road design.

Keywords: City Road; road;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按照“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布局,和“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新理念。为开发距离哈尔滨城区26公里近郊,有着哈尔滨“白洋淀”、“城市湿地珍珠”美誉的小白鱼泡旅游资源,我院承担了小白鱼泡道路(公路)设计任务,本文结合本次设计和以往城市道路设计,浅谈城市道路设计和公路设计区别。

1、城市道路设计与公路使用功能上区别

城市道路与公路通常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1)城市道路是通向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我市城市道路按照四环十射的总体路网规划,目前建设完成了一、二、四环路的建设,三环路正在分期建设中,并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道路,通向我市各行政区,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网络。

2)公路则是联接城市、乡村和工矿之间的道路,主要供汽车行驶,并具备一定技术标准和设施的道路,如我院设计的机场高速路等。

以上可以看到城市道路和公路设计同属于道路设计的范畴,但因服务功能不同,所以设计时也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城市道路服务的是人和车,所以在设计中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而公路服务的主要是车,设计中则主要强调司乘的感受,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准确的把握两者的设计思路,做好设计。

2、城市道路设计与公路设计在平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城市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大多根据城市规划路网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道路红线在城市规划中已经确定,总体上看平面线形的设计受城市规划的严格制约,除在道路红线内考虑道路使用功能上的设计外,设计相对简单。我市近年来的大量道路改造项目的平面设计均属于这类设计。

公路平面线形的设计主要以公路网的规划为依据,但是公路网的规划对线位上没有具体要求,一条公路里程较长,路线摆动的范围和幅度较大,要经过选线,选择一条经济合理的线位。如果地形复杂,会致使平面线形设计也较为复杂。

小白鱼泡道路工程平面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但在设计中综合思考的因素很多,如两侧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旧路利用,新旧路设计结合等问题。公路平面设计时这些问题综合解决的好,平面设计线形才能达到既实用又美观。

3、城市道路与公路在纵断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1)城市道路与公路在纵断面设计方面的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确保设计规范要求的安全坡度的同时,以有利于排水为前提条件。由于城市道路要收集道路两侧雨污水并通过管道排走,所以大多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时要比道路两侧用地标高低。公路则要把路面上的水排到公路外,所以公路设计高程一般要比道路两侧地面高程高,即使低的话也要设置边沟及截水沟排水。

2)城市道路交叉口比较多,交叉口竖向设计比较多,公路由于交叉口较少,交叉口竖向设计就相对少一些。

3)对城市道路与公路纵坡坡度和坡长限制,根据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等级不同,也各不相同,而城市道路纵坡设计还受非机动车的影响。

4、城市道路与公路在在横断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由于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为城市中的人和车 ,所以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从服务功能上应包括以下功能:快车道、慢车道(隔离带、隔离墩、绿化隔离带、防护栏或划线方法加以分隔)、行道树木绿化带、人行道、港湾式停车站台等要素组成。

公路横断面则设车行道(防护栏加以分隔)、两侧路肩种行道树,雨水排放边沟。

小白鱼泡支路工程道路横断面图

5、路基路面设计方面的区别

城市道路结构设计中,我市一般采用二灰土、二灰碎石、三灰碎石、沥青混凝土路面,有些道路也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小白鱼泡路基设计结合沿线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本着新旧路面对应,整体美观协调和因地制宜,合理选材的原则,进行路面结构设计。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结构为:面层水泥混凝土22cm,基层为三灰碎石(9%石灰、3%水泥、18%粉煤灰、70%碎石)20cm,底基层级配碎石30cm。

公路路基一般采用水泥稳定沙砾或碎石结构,水泥稳定碎石目前在我省在高等级公路中应用较少,在外省应用较多,主要在上基层应用。

6、绿化景观设计

公路建设中,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一般较窄,往往结合防眩要

求,按照一定高度和间距种植灌木或树木。公路的边坡较高,边坡防

护结合片石排水系统进行生物防护,以引导视线、改善路容、减少噪

音扩散。城市道路分隔带较宽,行人较多,绿化注重景观需要,较多选择园林绿化树种,采用多种品种混合栽植,通过点、线、面、体形成具有空间造型的立体结构,美化环境。

7、设计手段的区别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院仅使用鸿业市政道路设计软件(简称HY—SZDL)进行设计;我国各大设计院使用较多的设计应用软件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Hint—CAD),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Hard)、路线大师,集成交互式道路与立交设计软件——EICAD等,如能引进公路设计软件和专项功能的市政道路设计软件,将在开拓公路设计领域和提高城市道路设计水平上起到良好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 U41文献标识码: A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道路运输状况,要求城市在未来规划建设中,要加强对道路的可持续性规划设计,从新的理念出发,调整好城市道路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有效发挥出城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以及先导性的作用。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道路供需矛盾突出

面对当前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量,城市道路建设速度相对较慢,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进而导致城市道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自建国以来,城市规划部门没有认清道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这一规律,这使得城市道路规划难以跟上城市发展步伐,严重违背了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混乱,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建设步伐虽然不断加快,但是,依然难以跟上城市年交通量 20% 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为有效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道路压力,各大城市已经加大了对城市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然而,城市道路交通混乱、堵塞这一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1.2 道路建设重点偏颇

当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片面重视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完全忽视了城市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中有序性和协调性原则,由此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等级分配不合理,城市主干道压力大、次干道无用等现象。此外,次干道建设的不科学、不完善,难以对汽车实施有效的分流,严重降低了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输效率,而这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

1.3十字路口各类车型相互干扰

近年来,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设计方往往忽视了对非机动车道路系统的设计,这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道、占路等现象,尤其是在十字路口,常常出现各类型的车辆相互干扰,路面混合行驶,极大降低了公路的输送效率,影响了公路相应功能的正常发挥,严重的可能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 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2.1 系统性。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涉及到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等多个相关的部门。从立项开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都是离不开这些部门的合作的。城市道路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在前期要对城市道路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需要规划部门、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也需要业主、设计部门、监理部门、施工单位和质检等部门共同参与到设计招标、道路建设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道路工程顺利实施。

2.2 复杂性。在道路设计中所涉及的专业较多,且各专业又相互关联而不是独立的,因此需要在项目负责部门的统一协调之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道路、桥隧、交通、排水、照明和绿化等各个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分工不同,在设计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交通专业的设计以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为主;而道路专业的设计重点是线路走向、平纵横及路基处理等内容。

2.3 设计人员的主观性。在新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设计人员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行为是具有主动性的,所以,城市道路设计大部分取决与设计人员。在道路施工设计前期,设计者和施工者的工作重心都在设计方案上,各部门在研究设计方案后,会针对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意见,可最后的设计方案还是由设计人员来敲定,因为设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设计人员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主导者。只有不断提升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才能保证新概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顺利实施,保证城市道路建设的有序进行。

三、 新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策略

3.1 加强城市道路供需平衡的调查研究

面对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这一问题,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上,要及时改变传统的依靠加大对城市道路的建设规模来缓解城市交通运输问题这一理念,而要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城市道路进行有效的运输量分析,针对城市道路分时段的交通堵塞问题,尽量在原有的道路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城市道路,通过对其功能的改变来有效缓解城市道路分时段的交通堵塞问题,缓解城市道路的供需矛盾,例如在面对不同时段交通拥堵这一问题时,北京市交通部门采取了两种措施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一是在上班高峰期,往往会出现单向道路堵塞的问题,此时,反向道路车辆寥寥无几,于是交通部通过暂时改变道路用途来缓解交通拥挤问题,通过将反向道路中的个别道路进行换向处理,暂时将方向改变,进而有效增加了正向的运输道路,在原有城市道路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对城市道路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城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与相关部门进行时间上的协调,错开上下班时间和学校放学时间,有效缓解了道路的输送压力,提高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效率。

3.2道路线形设计。道路线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重点,城市道路的运输状况、使用状态都会受其影响,道路线性的设计对城道路运输极为重要,其设计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道路线性设计的好,可以使沿途的景物与自然相融合,相交辉映,使乘客赏心悦目,消除疲劳;更可以增强城市道路运输安全性,一举两得。道路线性设计还可以避免司机的驾驶疲劳,使沿途风景错落有致,让司机开车使可以缓解视力疲劳,保证司机的行车安全。在道路的设计中,要避免较多的转折设计,转折设计不仅使行驶在路上的司机乘客感到不舒服,而且极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道路的线形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会提升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提高公用。

3.3道路特色设计。道路特色设计是新理念城市道路设计的主要部分,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各城市面貌并无特色,有趋同性。城市的特色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文化,体现在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在城市道路的设计时,要追求新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当地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再突出城市的特色,把道路的设计融入到城市整个氛围中,使城市道路突出城市特色,使城市整体形象有代表性,标新立异。

四、结束语

新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是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要求,是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新理念城市道路设计的需求。我国人口重多,机动车数量增加迅速,致使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堵塞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给运输带来不便,制约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所以,新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道路设计要突出特色化,根据不同城市文化底蕴自然环境的不同,来设计出有特色,符合其生态环境的交通道路,使交通道路不仅有特色,而且使用性强。我国的城市道路设计还需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设计也会有不同的新理念产生。只有把城市道路设计好,使城市交通顺畅且有特色,才能推进城市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0引言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人流、物流的运输载体,也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上述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首先提速。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和景观绿化设计的综合,而不是简单的道路几何设计,我国以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及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重要因素进行简单的探讨。

1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1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包括规划、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规划、业主、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1.2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各专业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关联的,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交通、桥隧、测量钻探、排水、管线、照明信号、绿化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内容。

1.3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使工程顺利展开。

2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要求

为保证高效能的组织社会生产、搞活流通、方便生活的交通需要,首先要求城镇各主要用地分区之间有关各类车辆安全、便捷、通畅行驶的道路网,以保证客货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节省时间。

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在时空上的错综复杂,加上城乡联系、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往往使城市道路易于出现高峰期的拥挤现象。为了缓解这类矛盾,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和性质上有所侧重,断面组合、红线宽度应各有区别,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预测,做到人车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合理布局,将不为本市服务的过境交通规划至城市边缘区,或设置在外环路通过,以避免这类交通穿越市中心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在市中心地区商业文体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注意通过交通或路网规划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

2.2城市道路的美学特色设计

城市道路人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无障碍交通设计,因为那只是为一部分人的考虑,是人性化设计的内容之一。人性化应该为多数人考虑,让无论是开车的人,还是行走的人不但感到方便和安全,更重要的是感到我们所忽略的“舒适性”。。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城市道路只是简单地实现其交通疏导的功能,并未考虑“舒适性”问题,让开车的人心情舒畅,让行人有行走的快乐。大部分时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道路上的灰尘、噪音,单调的颜色以及机械、呆板的道路景观。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就是使其除了保证正常功能外,还要让我们感受视觉美感和使用,这就是要考虑道路美学特色设计。

2.3交叉口的设计处理

在设计环形交叉口时,需要在交叉口中心设定一个中心岛,通过环道来组织渠化交通。对于驶入交叉口的车辆,必须绕岛作逆时针状的单向行驶,一直到所要去的路口才会离岛驶出。。进、出环的车辆会在环岛行驶过程中处于紊流交织的运行状态。为了避免车辆在环岛交织段出现停车或等让的现象,该中心岛的半径必须符合最小交织段长度的要求。因此针对交织段的科学处理,将是环形交叉口设计的关键并会直接影响到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缩小或拆除环岛,将原来的环岛交通组织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平面交叉通组织方式。这也是当前的环形交叉口改造处理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在环岛拆除以后,能有效地增加交叉口渠化的车道数,从而将原交叉口转变为普通的由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

(2)保持交通组织规则不变,但在环形交叉口处增加信号灯管制。但该方法只是通过简单地增加交叉口的信号灯管制来改善行车秩序,由于机动车辆仍旧需要在环岛处做绕岛行驶,对于左转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其通行能力的提升依旧很有限。

(3)采用二次停车多相位控制策略,增加信号灯数量且调整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该方法是近年来交通工程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创新性设计理论方法。它通过对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和控制,允许进入环岛内的左转车等待二次信号通过,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与直行的交织冲突,有利于实现环岛内各向车辆有序、协调的运行。

3结语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设计理念及规范已渐渐的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应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相关因素应该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总之,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荣沾.城市道路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马青,吕正华,赵明.以人为本的城市街道设施规划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开始新建、扩建、改建城市,原城郊结合区域开始城镇化。在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主要设施,其功能及服务被广泛关注。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要着眼于未来的需求,奠定发展基础。

二.市政道路设计。

1.道路特色设计。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其对于自身生活的文化环境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身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关键集中地,城市形象的特性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而对城市个性而言,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设计、规划城市街道的时候,一定得综合思量城市所处环境的现实状况,强调并突显城市的人文历史特性,促进城市道路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实现和谐、统一。每座城市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各不相同,同时又有各自的文化底蕴和环境特色。这就要求市政道路的设计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要求,在符合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体现城市的人文文化、自然特色,使道路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

市政道路在设计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对物质的追求慢慢升华到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对居住环境的文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道路设计中这就要求道路不能破坏城市固有的完整性,不能破坏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尽可能的在设计工作中融入城市文化和特色,突出城市优势,提高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市政道路的设计要符合城市的功能要求。道路的设计必须满足城市交通量的需求,实现交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道路的规模要符合实际,不可华而不实。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设计出来的道路才能和城市成为一个整体。

2.路基及路面设计

(1)路基设计

市政道路路基设计应当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结合环境景观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成,进行路基排水、防护、弃土等的综合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

为了有效地确保路基压实度标准及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设计要求本路段路堤采土质或土石混合填料,按《路基设计规范》土质路堤或土石路堤的填筑要求执行。路堤分层填筑、采用机械分层压实。土质路堤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土石路堤最大松铺厚度不超40cm。

(2)路面设计。

路面设计需要根据城市道路功能要求,结合当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比选。设计中要注意城市施工条件、施工材料来源、养护条件、安全使用等多个方面,尽量满足功能需要且经济合理,同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设计中大多以沥青路面为主,因为与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颜色为黑色,对交通的影响较小且与交通标线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利于行车安全和交通管理。 在满通量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路面结构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快捷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中,在新老路拼接时往往采用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提高新填土压实标准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保证路面的拼接平整。对于地质条件差、存在软弱土地基时,必须要控制道路拼接新老路两侧的沉降差异,防止不均匀沉降导致的纵向裂缝的产生。

对于路面基层中水泥稳定碎石层,为了防止水泥稳定碎石层开裂影响沥青路面,导致开裂,影响道路平顺以及行车安全。在水泥稳定碎石层的设计中必须提高石料的品质和砂当量。同时细集料需降低含沙量,粗集料需减少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还要适当的选择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强度,保证路面的平整、顺畅,减少安全隐患。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本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的集料不应低于Ⅱ级。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施工规范中粗集料合成级配范围的要求。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机制砂,使用的集料不应低于Ⅱ级。机制砂应检验砂浆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填缝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龟裂,负温拉伸量大,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等性能。根据不同施工方法选用合适的材料,其性能应满足规范要求。

设计道路不可避免的会与桥梁进行连接,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桥头跳车。导致桥头跳车的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较为复杂,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桥台和路堤的沉降存在差异,在连接处形成高差,汽车以一定的速度驶过,产生跳车现象,既降低了行车的舒适度又存在安全隐患。在设计中,一方面要加强地基的处理强度、提高路基的压实度来减少地基沉降。另一方面可以在连接处设置一大尺寸的搭板,对两边进行连接,起到过渡作用。另外,也可以在桥台和路堤之间设置一定距离的过渡路面结构来缓解两边的沉降差。

路面基层中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和水泥、稳定碎石等,选送材料至具备资质的材料实验室,做击实实验并取得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标准,制作为现场压实度的对照值。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宜在气温较高季节组织施工,气温低于5℃时不得施工。在雨季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勿使水泥稳定材料遭受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经摊铺的水泥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雨后重新开始施工时,应彻底排除下承层表面积水。基层在满足强度标准的前提下,采用较小的水泥剂量(通过试验确定),应在水泥稳定土材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并达到重型击实法确定的压实度要求。对于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8%,对于底基层,压实度应大于97%。每一段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开始养生,底基层和基层应使用塑料薄膜保湿养生。

3.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1)给水管道工程设计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应积极以消防规范、室外给水管道设计规范和给排水设计手册等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为根据,对管道的管材、管径排水量及设计施工要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通常来讲,市政道路给水管道大都敷设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下,也可根据情况敷设在机动车的慢车道下。基于给水管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负责给水管道设计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城市管线综合设计规范及相关规划进行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给水管道敷设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

除上述外,市政道路给水管道管线的设计应尽量遵循“避急选缓、避曲选直”原则,即对管道敷设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尽量避开急而陡的变换,选择较为平缓的布线方式;尽量避开弯曲的变换,选择较为顺直的布线方式。另外还应注意给水管道管线的纵向变换幅度和频率,尽量避免给水管道深埋与浅埋的频繁变换,从而有效降低水头损失、减少排气排泥点和隐患点等的存在。

(2)排水管道工程设计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主要用于排除雨水和污水等,以确保城市免受雨水和污水的侵害,从而营造出舒适、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对于市政道路排水管道的设计,首先要进行前期规划,即主要针对排水体制的选择,具体的排水体制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新城区采用分流制;其次是排水管线的定位,通常情况下将排水管线定位在城市建设其他管线的里侧,同时尽量将排水管道敷设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下,如此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并方便于日后的维护检修。另外排水管道埋设的深与浅,也将对工程造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排水管道工程设计人员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在保证排水系统有效的前提下,减少埋设深度,并灵活、有效的处理排水管线与其他管线的交叉问题,以确保排水管道工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3)给排水管线的管位布置。

目前城市道路的宽度较典型的有三种分别是24m,42m和60m,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的规定:道路红线宽度大于30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排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超过50m的道路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由于雨、污水管线—般管径较大,埋深较深,—般将其布置在车行道下。又遵循习惯做法,将雨水管布置在道路中心线的东、北侧的位置,将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中心线的西、南侧的位置。60m宽的道路—般为景观道路,两旁建筑均沿着管线保持一定距离,将该范围用作绿化带。《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要求这种道路的给水、排水均采用双管线布置。为了避免破坏板块的整体性和板块受力时造成应力集中而使板块出现裂缝,将检查并布置在板块正中或齐缝式布置来适当调整管位。

(4)给排水管材的确定。

给水管道常用管材有承插式给水铸铁管、球墨铸铁管、焊接钢管、镀锌钢管、预应力(自应力阚筋混凝土管、玻璃钢管、塑料管、复合管等。无压排水管—般很少采用金属管,只有当排水管道需要承受较高压力或对渗漏要求严格的地方洳污水泵站的进水管和出水管韵才采用金属管材。较为常见的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近年来,双壁波纹管、HDPE高密度缠绕管等也在室外排水工程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4. 其他方面的设计

(1)人非共板的设计。

人非共板就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称之为“人非共板”路。把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并成一条道路,主要是为了满足机动车道道路通行的需要,减少车辆堵塞现象。但这给行走在“人非共板”路上的人们增加了许多交通隐患。特别是现在出行骑电动车的人越来越多,电动车不仅行车速度快且无声音,这样就会对行走在共板断面上的老年人更危险。

(2)车道宽度的设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迅速提高。市政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大车、客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车、私车为主。由于目前使用的市政道路设计规范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制定的,当时市政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大车,行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等指标的数值都偏大,这对中心城区,特别是繁华地段的土地利用很不合理。

(3)盲道设计 。

在实际中,由于盲道设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盲道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行进盲道与圆点形提示盲道均不能明确地提示方向,导致盲人不能辨别方向而出现走错道路的现象。提示盲道路砖缺乏针对性。提示盲道缺乏对盲道的起点、终点和转变处,以及地铁入口、人行横道入口和汽车站等提示作用的设计内容。

盲道设计时,在方形路砖面设计上,采用徐高的方式,制出一端低另一端高的搓板样棱条,用箭头棱条指明方位。方位定位砖采用与行进盲道相垂直的横向棱条,用不同的棱条数目对应不同的商场、公交车站、医院、公共厕所等的方位。盲人可通过踩着方位定位砖辨明其指向,轻松到达上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在盲道两侧、交叉口处等合适的位置,设计分别用汉字和盲文指示的导盲路牌。

(4)城市道路景观一方面展示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和感觉的场所,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者,也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它总是及时、直观的反映着城市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以及城市的特色,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道路上的人流、车流都是在动态过程中观赏街景,出于不同的交通目的和采用不同的交通手段,产生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征, 所以应在设计中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表现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方面统一。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加强自然要素的运用,恢复和创造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让城市道路中的硬质景观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共存;第三,考虑综合效应和整体性原则。注重观赏与功能并重,将城市自然景色、人文景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结束语:

市政道路设计涉及内容繁多,设计水平的好坏通常能反映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随着经济增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市政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聪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7期

[2]王扶乾牟小军 市政道路人性化设计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