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汪国真散文

汪国真散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30 13:45: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汪国真散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汪国真散文

篇1

幼时贫穷的我虽然天天嚼着菜根,但终未能做成一件事,与贫穷和愚昧时刻抗争的我对读书并不专一,中学时,一心想改变山区贫穷的面貌,初中毕业去了农校,农校里三年在学栽桃种梨的同时狂热着汪国真的诗、余秋雨的散文,然而,担粪种地不与我笨拙但又高傲的心境融洽,散文诗歌未能发表几篇,农校毕业以后,我又回到了父辈的行列里,在鸡鸣犬吠的农院里,读完席慕蓉后,种菜栽树的时节早已过去了,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每天的一日三餐就真正只有嚼菜根了,实在不能再嚼菜根后,我携笔从戎走进了军营。

还是要感谢菜根,我很轻松地在阿坝高原度过了我作为一个战士的使命,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还要感谢汪国真、席慕蓉和余秋雨,我被印成铅字的很多诗歌、散文几年里已经在我的剪贴本上有了一百多页。

到了成都华阳的那个核心岛上,几年的军校生活我有明白了“读得进书,百事可做”的道理。在那个火热的岛上,青春如火的男子汉们虽然迷彩服随时都能挤下一滩汗水,军事理论和政治理论指导下的军事行动真正能气排山河。在汗水浇灌的岛上,我又进一步理解了“嚼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在河心岛上洒下了无数的血水和汗水。几年从来没流过泪水的汉子们,毕业的那天确几乎每个人都在桥边的玉兰树下流下了泪水的纪念。

篇2

"你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我读到汪国真诗集(所谓的全集)最后一首小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旁边有这样一个声音,在他看来,我应该多读些学术论文,才是正事。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趣广泛,但这些书籍只是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的阅读兴趣而已,多半我都无法坚持读完,更不用提阅读的乐趣。

读汪国真的诗集,纯属偶然,是一个悲哀的邂逅。晚间浏览新闻时,汪国真逝世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滑动的鼠标,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清新易读的小诗,不曾系统地读过他的诗篇,于是忍不住找出来,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动不已。

他的诗给我的印象用四个字概述:简、清、静、情。

简:每首诗大概只有100字左右,短的有不到50字,形式至简,但意义绵延。一首《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悲壮还在。忍不住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哀,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生命啊,尽管如此,希望还是伴随生命的陨落消逝于茫茫天际。

清:汪国真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清净轻盈,似乎是他刻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小世界,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他的情与意之中,一首《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请不要责怪,有时会离群索居,要知道,孤独也需要勇气;别以为,有一面旗帜,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我把小船划向月亮,就这样划呵,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犹如月亮的光辉洒在夜晚的湖面上,清澈皎洁,轻盈背后是他对独立和自由的沉重追求。

静:汪国真的静,似乎是刻意保持,又似乎是参透人生后的自然流露,一切情与理娓娓道来,一首《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他在用宁静的心去呼唤生命的律动,"既然选择了选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是如此地热爱生命。

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他的诗动情,诗里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一首《剪不断的情愫》"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想要忘记,却往往徒劳,最后只得带着这剪不断的情愫,继续行走,但却不再忧愁。他的情为他眼中的景着色,一首《只要彼此爱过一次》"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他的情是如此地饱满、炽热。

篇3

名家范文一

宽容是一种爱

肖复兴

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的嘲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宽容是一种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时代,宽容同忠厚一样都成了无用的别名,让位于针尖对麦芒的斤斤计较。但是,我还是要说:宽容是一种爱。

18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定律争论了九年之久,各执一词,谁也不让谁。最后的结果,是以普鲁斯特的胜利而告终,普鲁斯特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据大功为己有。他真诚地对曾激烈反对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定律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功劳。

这就是宽容。允许别人的反对,并不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营养。这种宽容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落花流水。这种宽容让人感动。

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一片灿烂的金黄色,脚下的大地也不如天安门广场一样平坦。烦恼、忧愁、甚至能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可能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我说的宽容,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的核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对心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湿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什么都要你死我活,什么都要钩心斗角。即使我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一样成为一泓深邃的湖,我们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我们面前的世界不也会多一份美好,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

宽容是一种爱,要相信,斤斤计较的人、工于心计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可能一时会占得许多便宜,或阴谋得逞,或飞黄腾达,或春光占尽,或独占鳌头……但不要对宽容的力量丧失信心。用宽容所付出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有一天一定会得到回报,也许来自你的朋友,也许来自你的对手,也许来自你的上司,也许更来自时间的检验。

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提示】

肖复兴,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在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6年,曾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数十部。近著有《音乐随笔》、《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遥远的含蓄》、《浪漫的丧失》等。曾多次获得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音乐随笔》获首届冰心文学奖。

在本文中,作者阐明了宽容的重要性,并把宽容上升到了爱的高度,还告诉我们怎样理性看待宽容,这些观点和见解都能给我们带来启迪。

名家范文二

宽 容

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提示】

汪国真,祖籍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初中毕业后在仪器厂当过7年工人。1978年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现代诗。1982年大学毕业后,汪国真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此后他创作的诗歌陆续在报刊发表,受到青年学生的热烈追捧,手抄本和盗版诗集在民间疯传。1990年,汪国真出版第一本诗集,由此形成风靡文化界的“汪国真现象”。近年来,汪国真转向书画创作和作曲,已创作数百首乐曲。《宽容》这篇小文可以当散文诗来读,不仅是因为其句子的优美,还因其内涵的丰厚。当然,也可以任选两句自己喜欢的文字当作格言或座右铭。

名家范文三

宽 容

许怀中

翻开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史,有许许多多关于宽容的记载、传说。

清代康熙年间“六尺巷”的传说,便是古人宽容的杰作。传说当年桐城吴家在造屋时欲将院墙向外扩张,张英家人提出了抗议,吴家人并不理会,依旧我行我素。见此,张英家人情急之下修书一封,遣人快马飞驰京都,期待当朝宰相张英能出来说说话,以阻止吴家越界扩建。张英收书后,就批诗一首寄回,诗云:“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细读回书后,豁然开朗,遂退让三尺。当朝权臣如此大度,不但未仗势压人,反而以忍谋和、以让求睦,深深感动了吴氏一家。吴家也向后退让三尺,再垒墙,巷道由此拓宽成六尺,遂留下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在我们生活的体验中,虽然有时忍耐、宽容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结果是甜蜜、美好的。正如纪伯伦所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流血和宽容的心,铸就伟人的品性。会宽容的人,往往也受到别人的宽容。宽容是无私的,是无功利性的,它是博怀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获得别人回报的手段。

篇4

《牛虻》:重印35种文学经典

1978年春天,国家出版局决定需要重印一批书,以暂时解决十年带来的书荒。出于谨慎,开了以下书单组织重印:“五四”以来文学10种,如《郭沫若剧作选》、《子夜》等;中国古典文学9种,如《东周列国志》、《儒林外史》等;外国古典文学16种,如《悲惨世界》《牛虻》等。当时重印上述35种书籍,每种印40~50万册,共印1500册。

《跟我学》:第一次外语热

1979年,《跟我学》出版,掀起了第一次全民学外语的。

《窗外》:琼瑶言情小说热

1981年,琼瑶小说《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18年后,琼瑶卷土重来,《还珠》系列再次风靡神州。琼瑶是唯一能“毒害”3代青少年的华人女作家。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热

1976年5月,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出版,从此她的作品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三毛也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最热的文化明星之一。

《存在与时间》:美学热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洞开国门,在那样一种启蒙的氛围和语境当中,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学理论书成为时髦。美学热,李泽厚的著作,萨特、尼采,包括80年代后期流行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成为当时的流行读物。80年代的阅读出现了这样一种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大众把金庸、琼瑶和萨特放在一起,大众文化和高端的哲学并行不悖。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热

20世纪80年代初,港台文化初入内地,张爱玲是和沈从文一起被发现的“出土文物”。1984年始,浙江文艺的《张爱玲散文全编》、安徽文艺的四卷本《张爱玲文集》一度相当流行。张爱玲热一直持续到今天。

《金瓶梅》:第一次“性学热”

1985年,阮芳赋的《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出版,引发第一次“性学热”。1985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删节本《金瓶梅词话》,只印1000套,删去了19610字。据说,北京处级以上的作家抢购该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惊世骇俗

1985年,痛诉悲惨命运的“伤痕文学”流行一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有关性描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北岛诗选》:朦胧诗流行一时

1986年,统治文坛的是朦胧诗,创造并统治这一时代的有3个人:北岛、顾城和舒婷。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当时文学青年口口相传的诗句。

1988―1997年:商业成长期的骚动

《红高粱》:小说和电影联姻

1988年,张艺谋凭《红高粱》一片成名,一举夺得了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随着电影的获奖,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迅速走红。

《妻妾成群》:先锋文学热

1989年底,苏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问世。1992年,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大热带动了小说的热卖。苏童、余华、莫言、格非、马原、孙甘露成为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的代表。

《顽主》:我是流氓我怕谁

1988年,王朔的4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该年被称为“王朔年”。王朔的小说让老一代文人找不着北,他用调侃的方式来躲避崇高,从而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

《围城》:钱钟书热

1990年,电视剧《围城》的热播为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赢得了大量的读者。

《年轻的潮》:汪国真热

汪国真的诗先以手抄本形式风靡全国。1990年5月21日,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连续5次印刷,印数达15万册,汪国真热意味着诗人时代的终结。

《射雕英雄传》:武侠小说热

1991年的图书市场可谓金庸称雄。三联书店与金庸联姻,真正成就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传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金庸小说在迷倒了海外华人和港台同胞后正式刮入内地。

《废都》:废了谁?

1993年,以美文著称的贾平凹冒了他平生最大一次险:6月,《废都》出版,被称为“当代的《金瓶梅》”。正式印刷48万册。半年后,它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宣布为“禁书”,批评声波澜壮阔。

《廊桥遗梦》:中国式的美国梦

中国图书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发轫之作,就是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廊桥遗梦》。1996年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但它在中国的畅销却并没有沾到什么影视的光。

《文化苦旅》:余秋雨热

1995年,《文化苦旅》出版,余秋雨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畅销旅途。《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合集,在此之前,余一直是纯粹的学者身份。

《岁月随想》:“名人出书”粉墨登场

1996年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出版,销售超过100万册,上演了一幕“名人出书”的大戏。来势汹涌,锐不可挡,当真有横扫千军之气概。

《老照片》:“读图时代”开启者

《老照片》1996年12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刊,发行量最高时达50多万份,成为“读图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黄金时代》: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一股“王小波热”。甚至,一批他的坚决拥趸者还出版了《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

1998―2008年:财富时代的“快餐”消费

《学习的革命》:发行过千万册

1998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和北京科利华公司合作推出《学习的革命》,发行过千万册,在书业界引发一场营销革命。此书畅销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强大资本进入图书宣传、销售的一次尝试。这是一次书业外部高人进入书业的一次操作演练。

《花季雨季》:少儿文学的发轫之作

1999年,《花季雨季》及其姊妹篇《十六岁的花季》出版,成为整个少儿类图书的发轫之作。

《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文学热

1999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出版掀起了网络文学的热潮。该书出版后曾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

《三重门》:少年作家横空入世

2000年,《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超过110万册。在写《三重门》之前,韩寒还是一个让老师家长头痛不已的问题少年。出书之后,他就成了名利双收的少年作家。韩寒之后,张悦然、郭敬明等一批“80后”少年作家崛起。

《富爸爸,穷爸爸》:驭金热

2000年,《富爸爸,穷爸爸》被引进出版,掀起一阵“驭金热”。这本紫皮书大“洗”中国人脑,人们热衷于学习“怎样才能令金钱拜倒在我们的石榴裙下”。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魔法时代

2000年10月6日,哈里,波特系列丛书中前3本中文版上市,人民文学出版社印了60万本,开启了文学的魔法时代。

《谁动了我的奶酪》:励志书热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中信出版社第一个成功商业作品。2001年9月首次出版,到2002年重印9次。

《品三国》:易中天大热

2006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了品三国,《品三国》(上)发行超过200万册。

篇5

在十几年前,我就十分喜欢汪国真的诗歌,那时的我,订阅了《辽宁青年》,每期都能在那本杂志上看到他写的诗歌,每首诗歌都给我智慧的启迪和给养。是他的诗歌校正了我前进的方向。在1990年我购买了一本《年轻的潮》,是1990年5月21日出版的,是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因为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敬佩的老师,不能没有使自己在前进中,能指导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于是我开始读他写的诗歌,开始背诵他写的诗歌,他写的那豪迈、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我从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前进的动力,于是他的诗集就摆上了我家的书柜上,每每翻看时,都让我爱不释手。

那时的我,刚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由于工作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烦恼和忧愁也一个个向我袭来,弄的我是手足无措。而此时我开始读汪国真的诗歌。他以诗歌的形式,给我提供了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我从中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闲暇时间得到心情舒畅的。如他的一首小诗《致友人》写道: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和更何况

我们要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当我遇到烦恼时候,我就读他写的这首诗歌: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文秘站: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当我在文学写作上遭遇到坎坷,而想停滞不前时候,我就背诵他写的那首《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与其诅咒

不如坚忍

在坚忍中积蓄力量

默默耕耘

诅咒

无济于事

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

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

沦丧的更有

大树的精神

飘来的是云

飘去的也是云

既然今天

没人识得星星一颗

那么明日

何妨做

篇6

宝宝活动范围有限,有目的的运动对其很难,所以,医学、教育学专家都倡导给宝宝做抚触或者被动操,因为抚触不仅可以强健宝宝的体魄,发展其智力,而且可以传递给宝宝温暖的爱,在母爱的沐浴中促使其心理健康。因此,人们常常说,抚触是婴儿主要的“心灵体操”。

音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音乐是美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他的话对于婴儿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因为实践经验证明,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宝宝表现出喜悦、平静,他会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尤其是有过音乐胎教经历的宝宝,这种表现会更明显。

为宝宝选择音乐应该是舒缓、悠扬、经典的,节奏明快但不夸张,例如,《妈咪的爱》与《天使宝贝》就是专门为孕妇和胎儿创作的胎教乐曲,旋律优美、舒缓,某些章节乐曲不乏欢快和俏皮,是孕妇和胎儿陶冶情操不可多得的载体。此外,还有很多经典古典乐曲也可作为宝宝常听的音乐。

搂抱

搂抱可以让宝宝在与成人的接触中体会到安全感,这是因为成人用单臂侧抱宝宝或者双臂怀抱宝宝时,会给他被包裹的感觉,这种感觉与其出生前在妈妈子宫内的感觉有相似之处。如果给予宝宝搂抱的是妈妈,那熟悉的味道、体温和心跳,都会让他迅速感知,深深眷恋。因此,搂抱也是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心灵体操”。

朗诵

语言也是美的重要载体之一,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无疑也是适合婴儿心灵成长的体操。

在内容上能担当“心灵体操”的文学作品要纯美而富于想象力,最好作者能拥有儿童般纯真的视角,例如,国外的作品首推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国内的作品如汪国真的诗也有很多值得推荐,此外,现在很多幼儿园语言教材中的散文诗也十分纯美,而许多经典的唐诗宋词在笔触的细腻与词语的气魄上无与伦比,不过,具体的内容要妈妈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去选择,只要是妈妈认为纯美的作品,都可以拿来朗诵,因为对婴儿的艺术熏陶、情感培养,离不开妈妈的传神朗读。

游戏

篇7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书不仅可以益智,更可以树人。很多歌曲歌词、诗歌散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让人唱之读之心头暖流涌动,情不自禁,感人至深,具有很好的号召力。例如,李谷一的老歌《孩子你可知道》:“孩子你可知道/孩子你可知道/什么是妈妈的欢喜/什么是妈妈的烦恼/……/什么使妈妈最伤心/什么使妈妈最自豪/当我听见路边的人们说道/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好/啊/谁家的孩子这么好”,这些歌词曾经感动过无数年轻人;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听妈妈的话》的歌词已经被写入台湾学生的课本里,它既教育了孩子要听话懂事,要有孝心,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还有更多的精品诗歌散文,如培根、汪国真、舒婷等的作品,以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念催人奋发努力,珍惜时间,拥抱生活,学会感恩。

这类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哲理性强,文笔优美,朗朗上口,因此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早晚读的时间进行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体验到那些看似简单,但自己平时却没有想到要用心体会的事情,学会做人做事。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教育自我

读书使人充实,使人睿智,使人开阔。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些年笔者发现,中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越来越差,文化基础非常薄弱,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甚至在日常书写中也是错别字连篇。因此,笔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报杂志,如《演讲与口才》《读者》《青年文摘》等。为了检查和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在每周的班团会上让学生们轮流把最近看到读到的好文章,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向全班同学介绍分享。从一开始的低头读书到抬头朗读再到讲故事做演讲,学生们的阅读、欣赏、理解能力在悄然发生变化,胆量和表达沟通能力有所改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也得到了积累。

三、引导学生将读书作为一生的习惯,促进健康成长

在阅读中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篇8

喜欢这样的夜,独自一人戴上耳麦,放上一首喜欢的歌手陈瑞的歌集,在她那忧伤哀婉的乐曲声中,去感受人间那至尊挚爱般的“真爱”,去领会爱情带给人的伤痛,感知那“看破红尘”的无奈。

喜欢这样的夜,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明月,细数夜空中点点繁星,此时,便会冒出一个出奇的遐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星座,而夜空中众多的繁星,是否会有一个和我一样的星座在与我相望,他或许就是我一生所求的知己,你我也许只能在这夜空中相互的守望,守着这样的夜,直到天亮,而我能做的只能把这份思念化作眼泪,许下心愿,让天使把我的思念和祝福带给你,守着这夜,望着夜空中的繁星,我领略了孤独美。

喜欢这样的夜,坐在电脑桌前,把心中的情感,用我那娴熟的双手在键盘上敲出文字,尔后孤芳自赏,此时的我喜欢尘封的回忆光顾我,面对镜中一天天老去的容颜,面对已经变得太多的自己,在这静静的夜里,我会回忆起曾经有过的那个鲜活的自己,忆起岁月留下的欢乐、无奈、忧伤…。。所有的情感使我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只能化作文字,留作岁月对自己的礼物,去慢慢的品尝,守着这夜,我感悟读懂了人生。

篇9

汪国真诗、读者随笔、秋雨散文、于丹哲语构成了这一代人的鸡汤思维,将远方、自然和原始肆意地诗意化、浪漫化,可网友在围观《我们15个》这个“理想家园”的过程中,没有看到鸡汤故事中常见的美好戏剧场景,没有刺激历险后的欢快、共渡难关后的欣慰、绝处逢生的逆转、战胜自然的奇迹、挑战应战中激发的巨大人性潜能、意外后的惊喜和惊天动地的浪漫爱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琐碎、无助、平淡、平庸、俗套、拖沓、莫名其妙的猜忌和无聊的争吵。一个个有着精英标签和非凡前情的人,博士,歌手,老板,高管,在镜头生活中竟变得那么平庸。平顶上的生活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以随意在夕阳下发呆,在田园牧歌中沐浴慢生活,在简单纯粹的生活中远离办公室政治和社交中的勾心斗角。这里,只不过是换了背景的另一个社会,是我们生活的缩影和复制品。

世外桃源和田园牧歌的那罐鸡汤,被《我们15个》实验所表现出的现实击得粉碎。所以节目开始后接连有人因失望和情绪崩溃而退出,最初15人中如今只剩1人,留在平顶的人不得不抛弃鸡汤熏陶出的幼稚想法,而重新思考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想象。

这场实验也打破了很多人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不得不重估自己的能力。平顶生活之前,这些在外面生活得不错的人,肯定是信心满满的,充满“一定也能在平顶生活得很好”的精英自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既然能在外面的世界取得不错的成就,也一定能经受平顶生活的考验,在这里证明自己的能力。鸡汤不是说了吗,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可平顶的现实也打翻了这罐鸡汤,能人在这里变得集体平庸。那些自以为是的白领,远离社会后却在初期集体失能或低能。平顶用残酷的生活把这些人修理得服服帖帖,你在外面世界的成功,未必证明你有能力,那也许只是一种职业技能,那种技能到了这里可能变得一文不值,当身份清零后你什么都不是,平顶考验的是你在资源匮乏下应对挑战、开拓创新、突破障碍、合作共生的生存能力,活在昔日的身份光环下而不脚踏实地应对挑战,不及时调适好心态和重新审视自身能力局限,只会被平顶世界修理得惨不忍睹。

篇10

对他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

博尔赫斯说:“我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一个作者。”

诗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读者需要。如果没有读者,那么,我们还需要写诗吗?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是因为人类需要粮食。如果人类不吃粮食,农民还会种吗?因此,一个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读者,其次才是自己。

如果连读者都不考虑了,又何必写诗呢?不论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是自费出版诗集,你的目的,不就是想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欣赏吗?如果你不考虑到读者,又何必去写诗呢?一个诗人,在写诗时,首先要考虑到读者。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读者,就没有诗人。读者,是诗人唯一的上帝。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新诗读不懂这一现象呢?

提起现代诗歌,常有人认为读不懂的诗就不是好诗。也有人常拿现代诗歌与小说、散文作比照,认为诗歌不好懂。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一如玫瑰与余香,散文是捧在怀里的玫瑰,给人的感觉是如火如荼,芬芳艳丽;而诗歌呢,则是赠人玫瑰后的手留余香。此时,我们虽然不见玫瑰的娇艳,但那种芬芳,却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歌与小说的区别,亦如散步与飞翔,散步街头,可见它的一举一动;冲天飞翔,却很难看到它的踪影。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小说家、散文家是厨师,他从菜场买来各种疏菜,经过加工,变成各种佳肴。厨师再高明,我们能从佳肴中看到疏菜的影子。诗人则是酿酒师。当我们品着酒的美味,那是无法看到粮食的踪影。即便是古典诗歌又有多少人能x懂?诗人欧阳江河说:“中国古诗词不也很难懂吗?要不加注释,有很多你根本就看不懂。但我们在读它时,又何尝去怪它难懂呢?因为古诗已经获得了一种阅读上的特权。那就是说,如果你读不懂,那只是你的水平和教养不够,你没有责怪的资格,更别说骂。但当下的诗歌还没有获得这个特权。所以,对于诗歌,尤其是对于诗歌中的有效成分,我们不能只是从它有多少读者,是不是平易近人来理解。诗歌的语言,它可以不用于交流、沟通,它可以保持它全部的复杂性,它的神秘不可解。但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诗歌贵在含蓄,这是由它的文体性质决定的。这样的性质,注定它不可能让人一览无余。其实,这是诗歌的一种常态。

再一个原因,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技巧上、表达方式上、观念上等方面已发生较大的改变。台湾诗人向明说:“诗歌进入现当代,乃至后现代,受到现代美学原则‘淡化感情、强化感觉’的影响,从前那套触景生情,启齿便是赞美颂歌的习性,早已被现代诗人扬弃。古人那些伤别离,遣悲怀,伤春悲秋的伤风感冒型的俗套,不带真性情的寄情诗,也已经被嗤之以鼻了。现代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对外物的观察关怀,早已随着进步的时代潮流,而放言高论,而口没遮拦,将古人那套温柔敦厚的词语取代。”如果我们的读者还沉浸在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蕴中,没有跟上现代诗歌的“步伐”,读不懂也就在所难免。

三是我们的诗歌教育没有适应现代诗的要求。现在常有人拿读不懂现代诗来说事,好像读不懂全是诗人的责任。其实,这是不对的。目前,我国的诗歌教育主要停留在古典诗歌教育层面上。一首古典诗歌,首先从形象入手,通过对形象的把握,来表现生活或社会。其次,从语言入手,关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别注重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再次,从意境入手,来评价一首诗的高与低,好与坏。四是从表达技巧入手,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方法的运用。五是从结构入手,如层次、角度、“诗家语”等。六是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来概括诗歌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而新诗教育仅停留在对徐志摩、郭沫若、郭小川、贺敬之、艾青、席慕蓉、汪国真等诗歌的解读上。需要强调的是,我丝毫没有诋毁这几位诗人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一下,我们的诗歌教育观念太陈旧、太落后。诗人翟永明在接受“搜狐文化”的采访时说:“中国教育在这方面(现代诗)非常缺失,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学生们在学校里能读到的当代诗歌很少,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当代诗歌是不了解的,除了少数特别喜欢的人之外。”她还说:“在网络上,很多人对现代诗完全不了解,思维完全固定在古体诗,对现代诗读不懂,读不懂就反感,但他又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读不懂,是因为你没有接受这个训练,古体诗你从小受了训练,知道它好在哪里。现代诗你没有接受这个教育,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你不能因此就否定它。”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读者知道什么叫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畸联、戏剧性、变形、密度、反讽、戏拟、平面化、零散化、拼贴、杂糅、非逻辑性呢?如果连这些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读懂现代诗歌呢?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的确是有一些诗歌读不懂。如果是这样,那就让它自生自灭,或者留给时间解读吧。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因为读不懂,反倒成了唐诗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拉拉扯扯谈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看看中海的诗,看他的诗到底读不读得懂。假如你对现代诗一点不了解,中海的诗的确不好懂,一旦掌握了一些现代诗的技法,那么中海的诗是不难懂的。这叫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限于篇幅,下面我从中海的七首诗中挑出三首进行解读:

先看看他的《晴雨表》,显然这是一首咏物诗。现代的咏物诗与传统的咏物诗是有区别的,前者强化直觉的想象,陌生化语言和奇特的意象,而后者则注重“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论诗文》)。晴雨表本是预测天气晴雨的气压表,诗人通过个体的直觉、想象和意象,写出了生命的阴晴、冷暖和人生的况味。

再看第二首《缓慢的烟雨》。诗的第一节,诗人采用暗喻,把江南雨想象成“少女走着,实际是站着/再站一会儿就要成为雨”,写出了江南雨的特征。第二节,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多方位描摹,写出江南雨的轻柔之美、动态之美、神韵之美。第三节,通过“现在鲜有人注意到她”,写出了现代人对江南雨的冷落。第四节,诗人通过“多次写到她”,表达自己对江南雨的留恋之情。最后一节,诗人化实而虚,营造出一种雨的情境和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总之,这首诗不是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来表情达意,而是通过意象、暗喻、拟人等手法,最终,在“零度”的抒情状态中,写出现代人追求物质、追求金钱,而失去自然、美好的精神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和焦虑。

篇11

二、基本教学过程安排

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安排,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操作范式。

在普遍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在一节课中的新课内容学习完成之后,相机设计一个单独的拓展阅读教学环节。例如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拓展汪国真的同题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习七下30课蒲松龄的《狼》时,会顺势拓展蒲松龄的《狼》的另两则。学习《斑羚飞渡》时,一般会拓展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或者是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之所以选择在教完“新课内容学习”之后,再安排学生的拓展学习过程,主要是源于我们对教科书的基本作用的认识。应该说,教科书是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工具性材料;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确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科书是教师确定本学科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教科书选取的内容中,多为比较经典的课程学习材料,具有范例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我认为教科书中选择的学习材料理所应当地成为教师安排拓展阅读的首要基点。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

结合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分析,我认为拓展阅读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纵横两个方面的拓展。所谓横向拓展,主要指的是与本课学习在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联系的学习拓展。即指与本课内容在学习中有一定关联的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内容的拓展、同一学习主题的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拓展、同一题目的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的拓展等三种类型的拓展。

所谓纵向拓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相机安排的拓展阅读学习,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不同类型不同时段内的拓展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横向拓展

1.同作者的拓展。例如我在九年级朗读指导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中,在拓展阅读环节安排的是同作者的拓展阅读《等待(二)》,这样可以有力地升华文本,也使学生再次受到感染,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同主题的拓展。同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中,我拓展了同主题的《囚歌》、恽代英《狱中诗》、《杨超烈士就义诗》,期望通过进行同主题的诗歌拓展阅读,使本课凸显情感的热度、审美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

3.同题目的拓展。比如上文提到的在教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拓展阅读汪国真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又如我曾经上过一节课外同题阅读课《听雨》,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阅读元代虞集、唐代王建、宋代赵文、杨万里等人所作的诗《听雨》,初国卿、廖征西、季羡林所作的散文《听雨》,以及我自己的下水文《听雨》。这种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纵向拓展

1.课前拓展。还以《乡愁》一课为例,在课前可让学生朗读积累的关于表达“乡愁”的诗词,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黄鹤楼》等。这样通过学生联系阅读积累创设情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初步感受离愁情绪,从而引入乡愁的主题。

2.课中拓展。在讲授《乡愁》的第四个画面后,顺势拓展于右任的《望大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回归情结”,体会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3.课后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如果课时所限,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乡愁四韵》、《当我死后》及席慕容的同题诗歌《乡愁》。虽然一节课时间有限,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视觉延伸于课外阅读,让学生用阅读本诗的方法阅读更多的诗篇,不断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