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7: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据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小学教师,每节课平均提问110次左右,每分钟平均达2.4次。[1]如此多的提问,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值得探讨。课堂提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中进行,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教师的引导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习惯性无意义提问
一是教师的语言习惯问题,如习惯问“是不是啊?”“为什么呢?”等问题。说得多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注意教师的这些习惯性语言,对实际有价值的问题则漠然置之。二是忽略了教学的内容,也是“是不是啊?”“为什么呢?”等之类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没有多少思维容量,通常在课堂上使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只追求课堂热闹,造成课堂上的“虚假繁荣”,却无任何教学效果。
(二)偏离集体式提问
教师在提问前往往已经有了回答的对象,结果这种提问只能引起某个同学或者某些同学的注意,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利益。这样做既是对全体学生的不公正,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缺失性提问
这里是所说的评价缺失是指对学生思维过程缺乏有效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思维的结果,有时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如果对学生的积极的思考过程进行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那么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缺乏导向性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没有注意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搭桥”,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思维无法集中在某一点上,造成思维过于扩散,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惯性思维提问
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既有同学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理解,又有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安排,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这种提问很容易操作,流程清晰流畅。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发作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六)环节密集式提问
学生的思考总有一个先后的过程,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而且在问的过程中,抛出问题的过程是连珠式的,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七)背景缺失性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做了解和分析,就直接抛出了问题,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八)答案控制性提问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记一些死板的教条,而对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的那些精彩的思维和火花熟视无睹。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也是决定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能够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着导师的作用,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不断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从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也要对其他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的心理,为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就为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各方面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改革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也要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内容的变化,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有效的知识量。
(二)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
一个成功有效的问题必然是教师良好教学风格的结果,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风格,例如尽量避免用方言来叙述问题,而用普通话来表述教师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提问的重点;在叙述问题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口头禅等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样容易干扰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提问的有效性。在表述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适时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就能够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抽象的问题。可见好的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一言一行上。注意细节的教师一般都会有良好的教学风格,教学时一般学生听课的热情都会非常高,相应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三)包含关怀精神和责任感
具有关怀精神和责任感的教师一般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学生也会非常关心,很容易与学生交流,在不断交流中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关心下教师会不知不觉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对每位学生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此时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因材施问”的目的,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必然是最有效的。[2]
(四)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要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提出,要有利于完成该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哪些知识点需要提问,提怎么样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问,如何进一步提问,还要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何种能力与品质,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问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五)提问应根据知识分类
根据布鲁姆的理论把提问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类型。这些类型的题目在课堂中都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题量的设计。记忆性的提问是属于低认知水平问题,理解应用综合评价的提问是属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目前,课堂提问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记忆性的低水平认知问题上,应该提高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的数量。问题的难度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而设置的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也就是问题的设置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课堂时间;太难,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长久保持探索心理,反而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是“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美,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然后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经过理解分析后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能力。
(六)提问后应有及时正确的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后都会期待着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采取的评价手段不当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响亮地肯定他(她)说“对”“没错”。还要再原问题的基础上延伸问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以此来检验一下学生是死记硬背还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如果学生回答出来的问题答案只对了一部分,教师也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对说对的部分要给予肯定,然后对错的部分要耐心引导该学生更正或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该针对一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很胆小,他(她)能够站起来回答就不错了,即使回答得不对,教师也要表扬其勇气可嘉;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站起来就毫不犹豫地说“不知道”,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可以尝试降低问题的难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最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以真诚的态度投入倾听中,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就会提高。
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所谓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问要准确具体。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二、提问语言要有艺术性。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提问要关注细节。
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提问要有充分准备。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形成了“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新课改后,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动性,小组讨论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形成了“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是对“满堂问”的矫枉过正,却又是另一种偏颇。其实,不论课改走多远,课堂中总少不了提问,如何使课堂提问有效,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提问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师一人,还有学生。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拥有提问的思维与能力,也就说明学生拥有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提问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二者相辅相成。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该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学生的收益是全方位的。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不是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问就在哪问,必须摒弃这种随意性的提问。提问是种艺术,有效的提问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提问,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提问,把它转化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及其内角的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出四边形的内角和,老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问题虽然简单,但却直指教学的核心,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请学生们拿出一张纸,随便剪个四边形,然后让他们把他们剪的四边形四个角剪下来、拼一拼,看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既提出问题,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进行“剪角拼接”的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想出其他方式,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不可以把四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给予肯定,并表扬学生。其实,像学生这样的提问实质上是在探索,他自己也已经找到了答案,只是还需要老师的肯定,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他就会大受鼓舞,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更加积极地探索。
二、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问的难度要注意把握,不能太浅也不能太难。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循序渐进过程的提问,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过程。例如,教学“求证: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半径时,该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这个题目时,我和学生一起画出图形后,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OA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有什么样的关系?与半径有什么关系?那么点A与A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这几道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很快得出了问题答案,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在做这道题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容易地解决问题。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最终要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使得学生具有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其数学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训练。例如,在讲解“求证:抛物线y=(m2+1)x2-2mx+(m2+4)与x轴没有交点”这道题后,变通设问:“你能把本题改编成一元二次方程或二次三项式的值的问题吗?”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巧妙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究的学习之中,并且沟通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三项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归纳出=b2-4ac在不同数学知识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样的变通,就让学生明白了提高数学思维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但教师要会提问,学生自己也要学会提问。每一次解数学题的时候,都要让学生想想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能不能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来进行解题,应该怎样添加辅助线等等,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多角度寻求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和灵活性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1 双组
双组,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建的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
1.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兴趣发展的教学活动.
1.3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原则
2.1.1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学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受注入式和应试教学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教改应循序渐进.
2.1.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接受力不同,兴趣也有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1.3 优势互补原则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1.4 及时激励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努力寻找闪光点和成绩,及时激励或奖励,让学生不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
2.1.5 减负原则
“双组”教学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不增加课时.
2.2 实施步骤
第一步,宣传动员.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改陌生,在教改之初广泛宣传,让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教改目的与意义,以营造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的教改氛围.
第二步,组建双组.将全班30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5人一组,全班共6个学习小组.由各组学生自选组长,学生按小组就座.同时,又将全班30人按数学兴趣分为2~6人不等的多个活动组,以同样方式选组长,但两类组长不兼任.
第三步,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有1节课开展兴趣活动,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分两条线在教学中交叉进行.
第四步,反思总结.在“双组”教学中,教师不断分析总结.同时,让学生不断总结反思,谈(写)学习和活动中的体会、收获与问题.
2.3 开展“五学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学”,指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开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和督促学习.“五小”,指在数学兴趣活动中开展的小论文写作、小先生教学、小调查研究、小测量和小设计制作.
2.3.1 开展“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见,学习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一个人的在校时光短暂,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让学生预习新课,回答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抓关键字句、概念,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归纳例题的解答步骤,提炼例题中的思想方法,遇省略的解答过程在草稿推演,等等.
②开展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力.
古人云:学习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长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彼此交流、相互争辩,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学得更牢.
③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就让小组讨论和探究完成.因为“讨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品质的好方法.讨论可使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题方法的范围.”[2]但不可能什么都让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学生都能探究.有的探究要延伸到课外,有的探究只让少数学生做,有的探究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④开展竞赛学习,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加剧,学生在校能感觉到的多是升学竞争,还体会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班上开展竞争式学习:一是小组内竞争学习,二是班内小组间竞争学习.例如:课堂上竞争答问,看谁的回答正确且表述清楚;看谁的作业书写工整且错误少;看谁考试失误少、成绩进步大.同时,对学习进步者和成绩优秀者均给予奖励.
⑤开展督促学习,培养自控能力.
初中生学习自律性差,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实行监督学习制,组内一对一监督,为小组共同进步打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2.3.2 开展“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禄信尔).前不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澳门、宁波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很有意义.
①开展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数学中的写作是以过程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将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对学习方法的总结等写成文字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识”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信息.[4]另外,丘成桐教授在2004年6月22日的《文汇报》中撰文指出,常见我国数学家解决外国人的猜想,却几乎没有听到中国人有过什么重要猜想,这一点源于基础教育中“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而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学术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表达.
②开展小先生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小先生(优生)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小先生感受师生角色换位后的体验,认识到教师的不易和艰辛,从而有助于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小先生通过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辅导了学困生学习.
③开展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能力.
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编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中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今天,学会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共处和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
④开展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大量涉及测量的内容,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⑤开展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刘佛年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开展了小设计、小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开展“四评四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自信力
2.4.1 开展“四评”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比不了解学习成果的学习积极性要强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十分必要.我在教改中就开展了“四评”活动:①自评.每学期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与活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交作业情况、小论文、小设计等)自评,分A、B、C、D四个等级.②组评.每学期小组对组员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③师评.每学期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④校评.每学期学校领导对教师指导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其结果与教师的教改津贴挂钩.
2.4.2 开展“四奖”活动
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奖笔者发表的书刊等.设四类奖:①学习优胜奖.对数学定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最高的都奖.②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者(分为阶段进步者、学期进步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以增强学习成功感和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③作品优秀奖.对评出的数学活动优秀成果给予奖励.④作品发表奖.对在校刊和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3 初步成果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通过教改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教改实验,数学学困生有了转变,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学习目更明确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3.3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通过教改实验,班上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特别是通过小先生(优生)教学,在小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中等生在与优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向优生看齐,为争取获奖和当小先生,学习更努力,进步较快.这样,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3.4 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小设计、小制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例如:赖小林、徐川等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大边对大角”的证法探究》发表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7期上;杨杰、罗超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报告》,赵俊雄、文欣等撰写的《初中生学科兴趣与偏科调查报告》,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一些有一定创意的小设计和小制作在学校展示.
4 反思
4.1 防止单一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具体到一节课,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取学习方式,防止固定用某一种方式学习.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较适合讲授式学习;优生较适合探究学习;学困生适宜与优生合作学习.
4.2 防止合作探究表面繁荣,注意学习有序和实效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容易出现表面热闹且教师难于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并效果不好.因此,注意活动监控和有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更何况,目前“在分数和名次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合作、交流、分享’的欲望”[7].
4.3 加快初中升学考试改革,努力为课改定向导航
“对学生而言,追求分数是学习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全部.”[6]当前,升高中主要还是以一次性的文化考试为依据,虽然现在很多地区有了学生综合评价,但在录取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或者说,目前综合评价力度还很不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难怪有论者说,“当前,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的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支持.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似乎是矛盾的,前者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显示出对教育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却没有那么‘时髦’,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不是那些难以评估的教育价值.”[8]
参考文献
1 金晔.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8(3)
2 吕传汉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4 胡耀华.数学写作的价值及若干教学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5 张定强,赵宏渊,杨红.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
1引言
入门课,是学生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起始,是走向一段新旅程的起点,它能为学生的下一段学习旅程提供准确的方向,给予学生更多前行的动力。因此,入门课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在初中的数学入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种种的不适应。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不适应的表现,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初中数学入门这个阶段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加强初中数学入门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使初一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初中数学入门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与其对应教学策略
2.1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因素
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接收和吸纳,直观而且趣味性强。初中数学的特点是概念繁杂和抽象,相比小学难度加大,习题种类增多,也就有了灵活多变的解题技巧,在几何中,逻辑性强,所以要求几何严谨与规范,而且明显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1)运算内容要求的差异。
重在数的计算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进行具体的数字计算;侧重于代数式的计算则是初中数学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2)知识呈现方式的差异。
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许多问题是以现实的自然现象和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为根据,学生利用形象思维获取知识;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是初中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许多数学要通过抽象、归纳等过程才能出结论。所以说初中数学问题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得出结论。
(3)小学的大多数问题是单因素的逻辑关系;而初中的问题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并且逻辑关系是以递进和归纳等方式为主。而且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几何证明题,这也就要使用假设等推理方法。
(4)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举例。
例1 你走1200步大约有多远?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堆1200千克的土豆需要多大的场地?
解:1200纸有多厚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一本课本大约有50张纸,先让学生观察一下,一本书有多厚。其次,把十本数叠在一起,大约有500张纸叠在一起,让学生感受500张纸有多厚,然后再慢慢的增加书本,每加一本,感受纸张的厚度。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200张纸能组成几本课本,这么多课本叠在一起有多厚?再请学生描述1200张纸有多厚。其他两个问题和纸张问题是一样的,让学生举一反三。
评注:一个数字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示意义,上面1200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意义,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例2 9.9×6.9比70小吗?
解:把9.9放大到10,所以有10×6.9=69,估算得到的结果比70小,所以可以得到结论9.9×6.9比70小.
评注:可以把一个不是整数的数凑成一个接近它的数进行估计运算,所以这是估算重要方法之一.
例1、例2所表现出来的是小学与初中数与运算的差异,初中更加侧重于代数式的运算.
2.2针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因素的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的学习与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然后再有计划的进行引导。不然,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令基础一般、智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得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因此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初中数学第一章是有理数:这一章是在小学学习数的基础上,引入从负数概念,扩大了数范围。有理数还是后续学习数与式的基础,所以有理数的学习好坏与否关系到后续的学习;第二章是整式的加减:这章开始通过字母表示数进入代数式的有关学习,这一章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以后的代数式运算打下基础,所以应该注意整式加减这一章的相关内容;第三章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从小学的算式运算过渡到初中的方程运算,也初中的方程的入门,为以后的二次方程、二元方程作铺垫,应该注意相应的方程计算方法与解答步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学习,大量的实践证明:放慢的教学进度,可以使得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的教学效果取得好的成果。
3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初中数学入门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数学入门的困难问题中,若能提前了解到初中数学入门的困难的种种因素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则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面对具体入门困难因素时,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符合实际情景的教学策略,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在初中生数学入门的困难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决方法。同时在解决初中生数学入门困难的过程中也应该认真思考,发现和归纳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原满军.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J].科学之光,2010,(08):149.
[2]胡超.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9):114.
陈先生曾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提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点。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受到教育人士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增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建优良的质疑环境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领导者,同时,教科书也被看做最具权威性、最科学的书籍。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存在着盲目的信任。但是,数学教师应清楚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想要学生同学生之间,学生同教师之间得以良好的沟通,就要位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环境的创建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教材中,讲解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小游戏的方法为学生分析概率的含义及计算公式。游戏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先准备三张带颜色的卡片,两张红色的半圆形卡片和一张绿色的长方形卡片,放入一个纸箱内,将学生分成A、B两组,随机抽选两张卡片,如果抽出的卡片可以拼凑成圆形(即两个半圆),则A组获胜,如果抽出的卡片拼凑出一个蘑菇(即一个半圆,一个长方形),则B组获胜。试问,这个游戏公平吗?这个游戏的设计不但可以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同时达到。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原理,而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大胆提出自身看法,让学生认识到质疑是被鼓励的,就算错了也没关系。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发现B组获胜次数更多,教师再给予专业的知识解答,引入课题内容,套取计算公式,让学生更充分的进行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二、正确引导学生的质疑思想
学习是有诀窍的,同样,质疑也是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冲破传统观念的枷锁,正确建立质疑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质疑同旧知识相结合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提出质疑前,先同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寻求相似的地方,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再提出疑问。
(二)质疑要同课本内容相关
让学生提出问题要同教学任务相关联,教师应给予学生质疑方向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不偏离主题,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成绩。
(三)质疑从细节入手
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及对问题的捕捉能力,进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从深入角度看待问题,进行质疑,提升自身质疑能力。
三、指导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善于提问
常言道:授之鱼,不如授之与渔。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质疑能力,首先应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并且善于提出问题。不是有问题就要问,而是发现问题后,指导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本,引导其自行解惑疑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呢?可以从质疑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加深问题的质量,包括质疑的广度及深度。广度指的是不要禁锢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质疑的目标也要涵盖教师及学生的观点。深度指的是质疑的问题要同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可以更好的帮助其掌握知识点,接近最优答案。初中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提出质疑,更好的增进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一元二次方程式,教师可以有意设定一个数学题目:求3(X+2)+2(X+2)+5=0中X值为多少?学生看见题目开始进行计算,许多学生的计算方法为先将括号拆分3X+6+2X+4+5=0,进行计算,得出答案-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计算方法的探讨,得出简单方法为假设(X+2)为一个整体Y,则3Y+2Y+5=0,则Y=-1,那么,就是X+2=-1,X=-3,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转换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才能,同时肯定质疑能力,在往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更积极的自主进行疑问设定、解答,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本领,更好的实现教学成果。
四、建立反思意识,强化反思让学生会疑
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质疑的结束,而是深入反思的起始。对问题的整体进行反思是将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进行进一步思考,是一种创新及再发现的过程。对于数学定义的学习,可以提出质疑:怎样引入概念?可否用另一种形式?如果把其中的关键点进行替换会发生什么变化等;进行公式的学习可以提出质疑:公式是怎样被提出的?推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每一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条件改变了,公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问题得到解决后,可以提出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的什么样的方法?关键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相似的题目可否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解决?解题时思路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有没有更简洁的解题方法等。利用解决质疑后的反思,不但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进一步巩固,避免其中的错误,明确解题思路及方法,同时可以加深学生质疑方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总结:
韩愈的《师说》中曾写道: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种看法普遍存在。学生也通常习惯有问题找老师,但伴随着数学的不断进步,学生知识含量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解惑以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能力,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知识含量,独立完善成长。质疑教学模式,不但是要帮助学生获取质疑的方法,同时学会在质疑中寻求解决思路,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质疑能力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事情。
参考文献: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我们发现,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比较枯燥,加上教学方法呆板,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实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对教学中的大量计算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学生只需初步了解各种数学计算方法,会用电脑计算就足够了。适当开始数学实验课,利用Mathematic、Matlab等数学软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发展的现状及应用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史上,有些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法发现的。数学实验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应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可分为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和检验三个步骤,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用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却是传统教学中重视不够的地方。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发展的讲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对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也有间接的帮助。
二、制定有效的考核方式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那么,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是合适的呢?有这样两条标准:第一,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方法是有其优点的、不可取代的。这种考试从积极的方面看,它是检查教学质量与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考试还可以激励并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部动力。它在考查记忆型知识、计算能力,有关理论、概念等知识时确有优势。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考核过多,能力考核过少;对记忆类知识过多,对操作能力考核过少;对生搬硬套的知识考核过多;对应用能力考核过少;统一要求多,个性发挥少;照葫芦画瓢多,创新思维少。由于这种考试方式过于强调集中统一,考试时间限制过死,内容局限性较大,从而试题的涉及面有时很少、容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分段式考核,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较为灵活的方式,可以笔试可以答辩、可以写小论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工厂企业或社会实践中去,做调查研究和分析,或者给一个小课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集体完成。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采用口试与学生共同讨论相结合等形式,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方法。这样做,教师确实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为了数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探索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修养和思维习惯。
三、运用有效的诊断评价策略
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察赋的识别。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评价,其主要功能是要确定:(1)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学生已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单元,它的终极目标是: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先决技能以及学生的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用字母表示数”;是否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设置有效的研究型作业
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课题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的智慧。可以安排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提出问题,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一个整体研究方案,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或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好研究课题,让一个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去查找资料,收集、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结论,并写出研究性报告。各组完成后,互相交流对比,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好的研究报告推荐发表。例如,在研究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更具体的任务目标,如何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自己的结论。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并集体撰写研究报告。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投入,相互参与,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完成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果。再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家的地砖要进行重新铺设,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各种形状的地砖中选择你需要的?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小组研究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在作业课题的选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中,体会到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要靠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作得更好,为他们日后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做事要有合作意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与他人合作所产生的乐趣。
五、结语
初中数学课程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构建主义观的辨析及再认识[J].中学数学参考,2002.
本学期我校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组织开展了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管理效果明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工作亮点:
(一) 以目标管理为抓手,用高效的管理来提升教学质量。
1、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短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人生规划,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2、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提高学习成绩为切入点,认知当下学习是为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打基础。要求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以成功教育为指导,以学法优化及高效学习为抓手,面向全体,降低重心,按照“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指导模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唤醒学生的成功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进一步挖掘勤学善问、品德优良、成绩优异或成绩取得显著进步的学生的鲜活事例,张榜表彰,大力宣传,以激发学生勤奋求学,积极上进,促进良好学风不断形成。
3、具体做法是:以上学年度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基础值,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本学期的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试中都要设立自己的目标,争取达到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实施目标管理,将学校目标转化成为激励性的学生和教师个人目标。教务处在目标管理过程主要是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通过教师会议,学生会议,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供信息的支持;通过参与备课、听课、教案和作业检查,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协调各班级各学科的关系,使各分目标进展均衡,措施运用协调。
(二)加强常规管理的实效性,全面强化教学工作管理。
一是备课要求教师在后记上写上教学思路及对课件的修改和本堂课的反思,并在每周一大课间前上交到教务处检查。二是上课要求课堂开展师生互动,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口说话,评课也以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了几次问题,整节课学生开口说话的人次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数理化学科中推广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反馈,每次大型的考试后都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约谈并做好记录,把约谈作为每次考试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三是加强试卷分析的实效性。教务处把局教学工作会议下发的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印发给教师每人一份学习。要求教师在每次月考后对照此写好试卷分析,并上好试卷分析课。
(三)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加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加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举办教师培训、校优质课评比,校际交流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全面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发展。学校要求科组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定点定时,学习信息技术或看优秀课例视频,教育专家讲座等,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
(四)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我校深入开展了“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每周安排1节阅读指导课和充分利用好周一下午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翱翔,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图书室全天候开放,让学生课间课后随时可以去借书阅读。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要写好读书计划,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年评比阅读之星并张榜公布表彰,把学生的读后感、读书卡在宣传栏进行展示交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如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写人物传记,办校刊等活动。本学期由双峰寨中学文学社主办的校刊《双峰寨》,收录了学生作品42篇,有书海拾贝、红土地、青苹果园地等栏目。同时,教务处还加强了早读、午读、午练写字的安排与指导。学校大力打造书香校园,为申报广东省书香校园积极创造条件。
(五)学校特色项目成效凸显。
我校特色教育以人人有社团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兴趣小组为载体,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歌唱、跳绳、篮球、足球、乒乓球、月姐歌、小导游等兴趣小组。要求七八年级的学生全员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做到人人有社团,活动时间有保证,活动内容有保证,活动质量有保证;做到每周有训练,月月有提高,学期有成果。书法绘画、篮球、小导游、月姐歌已凸显学校特色。
二、主要成绩:
1、本学期期末考试县抽考八年级英语平均分排全县第4名,八年级语文平均分排县第五名,八年级物理和道德与法制排县第五名,九年级历史排县第三名,七年级地理排县第6名。
2、叶海燕老师教学案例《七下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 sectiont A 1a-2e》荣获2017韶关市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案例评选三等奖。曾海明、冯菊娣老师论文《历史课堂的愉快教学》在2017年韶关市中学历史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赖伍福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应用》2017年广东省中学地理论文评选三等奖。李东强老师在2017年仁化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
3、本学期刘海英申报的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精细化实践研究》获县立项。李卫华老师主持的课题《农村初中数学练习优化设计策略研究》结题荣获县二等奖。
4、本学期学生参加“绘仁爱之诚,创文明校园”2017年仁化县中小学校(幼儿园)艺术比赛中喜获佳绩。陈锦陆老师辅导的小组唱《映山红》荣获中学组二等奖;张福优老师辅导的龙尤同学荣获书法类中学组二等奖,黄依琳同学荣获绘画类中学组二等奖,林艳霞同学、张桦同学荣获绘画类中学组三等奖,蔡思敏同学、邱秋玲同学荣获书法类中学组优秀奖。韶关市第二十二届“英东杯”文艺竞赛黄依琳荣获中学组绘画二等奖。在2017年仁化县第5届运动会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初中男子组第7名。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课题研究的层次还不够高,今后要加大教研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层面,使教学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
2、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有待培养。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论文摘要:新课标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大胆尝试了初中数学活动与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现体会如下。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样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很好把握,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下边,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 ,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综上所述,结合自己在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标的要求指引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认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极积思维、分析、判断,让学生从直观实物中去感知、认知,实现让学生从“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0-02
【作者简介】叶红,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三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深化“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四能”(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苏州市“初中生多元智能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的探究趣味,努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操作的乐趣和探究的成功。
一、回归现实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最基本职责就是学会如何通过社会的互动去引起儿童独立的数学活动,以及如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学地交流。数学教师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要创造出他认为有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因此,我认为,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努力引导学生将学校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数学地去看待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能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初三年级在教学弧、扇形、弓形时,就结合学校校园建设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例题:新教学楼前有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准备种植三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种植的面积相等,并且相对集中,以便管理。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设计几种种植方案。
活动中,仅10余分钟内,42位学生各自设计出了自己的图案(如图1),形态各异,其中许多图案设计得相当漂亮,有许多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学生还说出了他们的设计意图,并说明了设计的合理性。
二、走进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理解或探究活动。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数学实验”这种学习方式。
通过数学实验、课题学习等吸引学生“做”数学;学生在“做”中尝试寻找策略、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索,积累活动经验。
例如,许瓦兹(H. A. Schwarz)三角形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极值问题,但其原理却与“将军饮马”问题相通。教师就可以从“将军饮马”问题出发,设计数学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画图、列表、测量、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探究“许瓦兹三角形问题”的答案。
三、采用先进技术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局限于抽象的思维活动,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思维活动可视化,为学习的迁移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例如,如图2,取两枚大小相同的硬币,将其中一枚固定在桌上,另一枚沿着固定硬币的边缘滚动一周,那么滚动的硬币自身转了多少圈?
这样的问题,以往需要学生将硬币的运动过程想象出来,而恰恰很多学生就不能够在脑海中模拟出其情境。但借助几何画板这一工具后,就可以将滚动的轨迹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非常形象直观。甚至还可以将问题的情境扩展,分别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上滚动圆(如图3、4、5),求滚动的圈数;或者取一大一小两个圆,大圆的半径为2r,小圆的半径为r,小圆沿着大圆的边缘滚动一周,求小圆滚动的圈数。
四、撰写数学小论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并在合作中准确表达各自的想法;需要学生互相鼓舞,共同完成任务,会将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活动的探究与思考,将自己的收获与想法写成小论文。以课上的动脑思考、动手探究、动流等数学活动为主线,细致而独到地阐释自己的思考和收获。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索与反思中,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学活动经验,使得自己的知识网络建构得愈加完善,对数学的热爱更进一步。
总之,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经历、参与、内化、反思……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积极交流,在活动中积极探究、深化认识,在活动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炳兴,叶红.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J].数学通报,2002(06).
[2]董林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