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7: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史学观念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新闻史 新闻理论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用人单位中,非新闻专业出身但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工作者比比皆是,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拿起手机皆可以传播信息,成为传播者。相较于他们而言,学新闻已经不再是一种极大的优势。因此,在正规的新闻教学中如何更加全面深入的探讨新闻史论和实际应用的关系,是现在和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新闻史论教学观念
当前的新闻教学,存在着老师填鸭式教学、教学方式单一、老师与学生无沟通、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激发等等缺陷。①因此,在新闻史论的教学上,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成为首要之务。
在理论上,要向学生说明为何和如何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念。作为新闻事业工作者,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闻观念是必要的政治素质,也是区别于普通公民记者的一项重要指标。除了真实准确快速消息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闻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是很难做到的。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很难发挥他的价值,都知道要践行新闻职业道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屡屡犯错。因此,要与社会事实相联系,将真实的案例运用到教学当中,让正确的新闻观念成为学生的世界观。
要重视新闻史论学习的现实意义。新闻史论的教学主要是由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相对于新闻采写编评等实际操作的教学而言,显得比较枯燥。对于新闻史的教学,一部分是对史实和史料的认定,这部分是纯科学的,另一部分是对历史学的理解和阐释,这方面的理解不仅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还得有人文的价值理想。新闻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意识。②而新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树立新闻观,建立新闻学学习的理论框架,探索新闻活动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论的教学,绝不是仅仅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们懂得“该如何做”,让学生在拥有较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修养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人文情怀。
二、新闻史论的教学关系
搞清楚新闻史论的教学关系,要明白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的关系,还有新闻史教学和新闻理论教学的关系。
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新闻史通过对史实的鉴定和诠释,梳理出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为新闻理论提供形成的土壤和史料证明,是新闻理论形成系统的重要来源;新闻理论运用逻辑的方法,对于大量材料进行概括,得出理论体系,在新闻史中得到体现,同时也指导新闻各项工作,为今后奠定基础。史料和精准的考据是新闻史论研究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土的历史文化脉络与社会关怀,回归历史原点,尊重史实,才能较好地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且成为克服研究中的“西方主义”膜拜倾向、完成学术“出师”、寻求与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③
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新闻史论为新闻业务奠定基础,提供指导。在社会主义的新闻实践活动当中,必须遵循新闻史观,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良好的新闻史论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培养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新闻底线。对于正确开展新闻实践,更好推进新闻事业和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这个层面上看,新闻史论的教学其实是一体的,他们共同担负了思想和理论教学的重任。
新闻史教学与新闻理论教学的关系。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关系,还有新闻史论与新闻业务的关系来看,新闻史教学和新闻理论教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闻史的教学当中,必然会引用新闻理论的相关知识,来佐证这一历史活动的正确性重要性和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例如讲解外国新闻史当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办报活动时,《北极星报》《新莱茵报》都是早期的重要报纸,在办报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注意到了坚持无产阶级立场、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等观点,联系到新闻理论当中新闻观的主要内容,反映出马恩的新闻思想和当前践行的社会主义新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新闻理论教学中,通过援引新闻史的相关知识,证明新闻理论的某一观点,同时阐述这一观点的历史来源,让其也拥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在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教学当中,两者是相互联系,互有重叠,但是互有侧重的。
同时,新闻史论的教学整体上树立了学生的新闻史论观,这是指导学生以后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基础。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树立正确的史论观,对于做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重要意义。
三、对当前新闻史论教学的建议
不可否认,当今的新闻史论教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教学方法多样,运用案例教学法、传媒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④等提高学生对于新闻史论的学习兴趣效果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缺陷。笔者就完善新闻史论教学体系,提高新闻史论教学水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合授课内容,加强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闻史论授课内容繁杂,如何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在新闻史论的教学中,要努力找寻其中的规律,找到可以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在新闻理论教学当中,最明显的就是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新闻理论和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观念对比,新闻自由、新闻职业道德等观念的界定都有一些可对比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图表等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勾勒,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某些知识点可能不能完全展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适合小组讨论的思考题,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和多项思维。
2、重视分析、阐释环节,注重与学生互动
新闻史论教学当中,很多结论都是经过前人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直接抛出一个问题的结论但是忽略它产生的过程,这样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多有不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史论结合,不仅要说明“是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结合对于史实的讲述和分析说明为何会产生理论支撑。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老师提到某一个理论观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史实去证明,或者老师在讲述史实的时候,提出史实当中蕴含什么理论内容。
3、运用多种呈现方式,丰富教学的视觉化和形象化
当前新闻史论的教学多用PPT 等方式进行课程讲述,对于繁杂的新闻史论的内容,在教学当中应当努力避免照本宣科,用图片、视频、新闻片段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减少大篇幅呈现文字内容。例如在说明新闻真实性原则时,可以利用美剧《纸牌屋》《新闻编辑室》的某些片段引出话题,指出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在海内外都是极为重要的,随后开始陈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增加视觉上的观赏性。
最后,新闻史论的教学绝对不是刻板不可更改的。它面对的是当前信息时代下新闻工作实践,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身体系,引进新闻工作的最新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将新闻史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提高学科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高伟伟,《互动式教学在史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1)
②李灵革,《历史理论的嬗变和新闻史教学的改革》[J]《. 国际新闻界》,2008(8)
③《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举办首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J]《. 国际新闻界》,2011(8)
一、教师应有全新的教育观。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信息量与日俱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育观念应该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面对这种新时代需要,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已不光是书本知识和教师的知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人们进入了更替的开放时代,我们教育者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全面正确地认识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素质结构和规格标准的要求,以及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为自己的为师之道确立正确的出发点。
二、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以前旧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上讲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怎么讲就怎么教,教材上没有讲的就不教也不敢教。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科书已不是知识点的代名词,网络系统的庞大知识世界及不断的发现为学生提供了无可限量的知识资源,教师不能再死抠教科书,不能只满足于教好一本教材,而应在教好教材的同时用好教材。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教材中的内容如果学生能够看懂,可以不讲;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但是又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的可以讲;由于教材具有相对滞后性而没有涉及到的新理论新观点应该补充讲。教师应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平时阅读积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教材与非教材的整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每年的暑期是我国众多在校学生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在此期间,很多学生不再受校园生活的制约,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面对这一现象,各个电视台也都有意识地在暑期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编排上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安排,以提高青少年收视群体在总体收视人群中的比例,近些年暑期的电视节目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那么,暑期这些青少年学生是不是把看电视作为打发业余时间的一种主要方式?他们的收视习惯如何?暑期的哪些电视节目更受他们欢迎?这些青少年学生希望看到的节目是什么样的?围绕着这些问题,2007年9月。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共发放了23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共210份,有效率91.3%,受访的对象包括北京市在校大学生和部分中学生,年龄在14-23岁之间。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学生在暑期的收视习惯,他们对暑期的一些电视节目的欢迎程度,以及他们对理想中的电视节目的看法等,一共15项问题,其中2项为开放式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粗略了解青少年暑期收看电视的大体情况,并借此发现暑期电视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
收视习惯:白天时间得到利用
青少年学生在暑假期间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而电视台在这两个月中也安排一些能够吸引青少年观众的节目,以促进收视率的提升。这些平常由于校园生活的束缚而很少有时间看电视的青少年学生,在暑假中看电视的时间是否要比平常更多?调查显示,有79.53%的人表示暑假看电视的时间要比平常多,其中认为自己暑期看电视的时间比平常大大增加的比例达到46.67%,有53.81%的青少年把收看电视作为暑假期间最主要的休闲方式。这表明,看电视仍然是超过半数的青少年学生在暑期打发时间的一个主要选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者中也有很多人把上网作为自己在暑假期间一种主要的娱乐,这一部分的人数占到了46.19%。由此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兴起一方面促进了青少年学生暑期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另外一方面也对传统的影视媒体造成了挤压,电视如何能够更加吸引暑期的青少年学生是相关从业人员越来越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造成暑期电视有些特别的因素,除了有大批量、长时间收看电视的学生成为观众这一点之外,还有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少年学生观众一天中收视时间的分配。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观众在暑期白天收看电视的比例非常高,除了白天基本不看电视的27.62%外,其余的青少年学生观众都会在白天收看电视。而其中,白天收看电视的时间比晚上多的以及仅在白天收看电视的青少年学生观众总和竟然占到总体青少年学生观众的三成多,这和大多数的普通观众只有在晚上收看电视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区别。究其原因,还是和暑期这个特殊的时期不无关系。暑期放假在家的青少年学生没有了校园生活的束缚,他们白天收看电视也就有了时间上的保证。同时,由于暑期白天往往天气炎热,这些青少年学生户外活动减少,在家收看电视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白天。大部分家庭成员外出工作,收看电视的外部干扰减少,白天的时间也就成为很多青少年学生收看电视的黄金时间。
最喜爱的节目:四大类型
近几年暑期的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丰富,与一些电视台或频道引进国外“播出季”的观念,根据观众规模和结构规律性、季节性的变化来调整传播策略有很大关系。在中国,暑期青少年学生观众的大幅增加是一个明显的特征。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观众的大量涌入,电视台也以他们为目标人群专门进行了一些节目的制作与编排。那么,暑期节目中最受他们欢迎的节目是哪些呢?调查显示,暑期最受青少年学生观众喜欢的节目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连续剧类(28.57%)、综艺娱乐类(16.19%)、新闻类(13.33%)和文化科技知识类(9.05%)。
通过调查发现,在暑期受青少年学生观众的欢迎的电视连续剧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国产连续剧,到韩国偶像剧,从刑侦剧,到情景喜剧,各种各样的电视剧都被受访者提及。而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一些反映高中生生活的连续剧,包括“红色经典”改编剧也有不少人喜欢。这一方面说明当下青少年学生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另外一方面也表明,电视剧在吸引青少年观众的注意力、提高暑期收视率方面的确具有优势。应该说,受访者列出的这些电视剧中很大一部分在最开始拍摄的时候都不完全是针对青少年观众群体,也不是为暑期播放而专门制作,但是它们往往能够用绵长的故事调动观众的各种情感体验,把观众长时间留在电视机前。久而久之,这些电视剧就成为暑期吸引青少年学生观众的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图二可以看出,综艺娱乐类节目仅次于连续剧类节目,是另外一种深受青少年观众喜爱的节目类型。在问卷中,比较多的受访者都提到了一些知名的综艺娱乐节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少受访者还列出了一些热门选秀节目的名称。这些节目之所以能够吸引青少年学生观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在制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年轻观众需求,进行精心的策划和运作,在适合年轻人的口味方面下功夫,娱乐到位。随着近年来青少年审美趣味越来越趋于娱乐化,娱乐节目也在暑期也做足了文章,以吸引青少年学生群体、提高收视率。
比较数据可以发现,还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观众喜爱新闻类节目与知识类节目。前者受欢迎表明当前的青少年观众仍然关注时事,后者受到占受访人数9.05%青少年学生欢迎则是与青少年群体积极了解新事物、有着极强的求知欲的特点有关。在调查中,受访者提到的文化知识类节目包括《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这说明,只要形式得当,这些知识类节目在暑期同样可以把刚从课堂中走出来的青少年观众留在电视机前。当传统的方式已经不再是青少年接受文化知识唯一最适合的方式时,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未尝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
总体而言,连续剧类、综艺娱乐类、新闻类和知识类节目是受暑期年青观众欢迎的四大节目类型。调查表明,电视台在暑期针对青少年学生观众把这些节目进行集中编排后播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调查中,有33.33%的受访者表示暑假期间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增加了一些。播出效果还在受访者谈到对于暑期节目的最深刻的印象时得到进一步验证,有四成的人认为暑期电视连续播放的多,看起来很过瘾;有37.14%的受访者认为暑期节目娱乐性很强:有28.10%的学生观众认为暑期节目富有知识性;有23.81%的人认为暑期节目很丰富,可选择余地大;只有15.71%的受访者认为暑期节目没有特点。
问题:重复内容过多
心血管疾病本身就比较复杂并迅速且容易反复,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一旦突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往往会威胁生命,一般手术治疗是比较有效且迅速的方式,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一旦被送入手术室后,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心肌梗死等,给治疗与护理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不能正确了解该种疾病的严重性,对各种注意事项没有提高关注,患者情绪不稳定,影响治疗与护理效果的发挥。
1.2护理人员因素
手术室的护士每天的工作量较大,且会面对各种类型的手术,精神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使护理人员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中,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很容易引发厌烦情绪,导致护理服务态度差,甚至出现差错。手术室护士的人员编制较为紧张,没有时间给年轻的护士提供外出锻炼学习机会。导致年轻护士缺乏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手术室内紧张的护理工作,不能及时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操作不当引发护理事故和缺陷,从而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少数手术室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欠缺,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与医生沟通不够,配合不好,缺乏相应的急救抢救经验。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和关闭体腔后,容易在清点器械上存在差错,手术中的组织标本保存不当,或在标本送检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手术输液过程中,输血错误或用药错误,未能执行医院手术室护理“三查八对”的工作制度,导致操作失败或引发护理事故,从而威胁护理安全。
1.3手术室因素
手术室是医疗技术更新较为快速的医疗区域,各种大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均会应用在手术室。加上心血管疾病较为复杂,相应的护理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老年患者涉及到的安放、运送等具体操作均增加了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内使用高端技术的临床设备的频率较多,也为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医院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代手术室的管理要求。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制,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是造成护理不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2.1护理人员方面
2.1.1术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管理,首先在术前需要给予一定的饮食指导,患者主要饮用一些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确保其正常的肠胃功能和新陈代谢能力,为手术保存体力。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咳嗽训练,主要以平卧位排除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术前确保患者良好的睡眠质量,此外,需要对患者进行床上排放大小便的指导,为术后恢复做好充分的准备。
2.1.2心理护理
因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手术的正常进行以及术后的恢复,所以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其面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主动配合医师的相关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为患者的顾虑以及想法考虑,给予其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并为患者营造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氛围,鼓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从容面对手术过程,降低因为患者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各种风险。
2.1.3术中护理
手术室的术中护理与手术治疗的效果息息相关,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医师的各种要求需要积极配合,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心电图监护体系时需要耐心细致,并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脉搏等各种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各种不良反应症状时需要及时向麻醉医师汇报,在术前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与抢救物品,确保救治迅速准确,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外,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对清醒患者的感受进行及时询问,并给予其有效的安慰与鼓励,减轻其心理负担。
2.1.4术后指导
术后,护理人员还需给予老年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导,患者需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另一方面,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向患者家属讲解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注意事项,促进其病情的恢复,巩固手术效果。
2.2医院管理方面
医院管理层要强化和完善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在术前做到访视、手术室内各项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加强科室内的安全管理,使每名手术室护士做到严格遵守职责。护士长要发挥管理职能,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预见性的排除手术室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最大范围的减少安全隐患,从而保证手术和护理安全。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量较大、突况较多、工作时间较长,手术室应作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安排,通过倒班和有效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通过工作排班安排等,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效率。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配制要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并且要保证新老护理人员的相互搭配,创造出轻松融洽的工作环境。心血管手术在外科手术中是相对精密的手术操作,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也比其他患者更为特殊。在手术高峰期可进行有效排班,对于老年危重病人要进行动态排班。夜班时要安排备班人员,当手术患者较少时可安排护士进行休息,实行弹性轮休,通过各种方法解决护士的过度疲劳的工作状态。
新世纪以来,诸如底层、底层写作、底层叙事、打工诗歌、打工文学等底层文学的概念纷纷见诸于各类研究文章,这些概念既有交叉,也有所不同。概念的不明确,直接源于理论术语的狂欢或无效指向,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序和混乱状态,分不清起点和过程,因此,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必须做的就是要厘清概念。
首先是对底层概念的界定,“底层”正在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从知识界、文学界到大众媒体,都能听到这个很久以来几乎被遗忘了的词汇。但除了“底层”所蕴含的诸如弱势群体、农民、下岗工人等特定的叙说对象,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似乎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三农”、国企改制、利益分层及体制弊端等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底层并不是一个本土概念,是由Subaltern(底层)一词翻译而来的。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依据对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占有程度,划分中国社会阶层,底层很少或者不占上述三种资源,主要有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而孙立平在《资源重新积聚下的底层社会形成》中则更明确地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开始在我们的社会中形成。这个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①贫困的农民;②进入城市的农民工;③城市中以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而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眼里的底层,则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正、民主、自由、平等以及贫穷、苦难和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蔡翔的《底层》一文这样写道:“对我来说,底层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道摇曳的生命风景,是我的来处,我的全部的生活都在这里开始。我常常在午夜醒来,默默倾听我的少年时代从窗外悄悄走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底层问题在今天的浮出水面,实际上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复杂形态和思想境遇。其实,底层是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的真实存在,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基础的较大部分,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底层的存在,用文学的方式反映底层的生存境况和存在际遇,关注底层,为底层呼吁,并为改造底层、提升底层做出切实的精神关怀。
其次是底层叙事、底层写作、打工文学、打工诗歌等底层文学的相关概念。底层叙事、底层写作、打工文学、打工诗歌是底层文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指向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但是也有重合之处。打工诗歌是打工文学的一个分支,在此,为了便于行文,将打工诗歌归于打工文学概念之下,一并阐述。底层叙事“意指一种关注底层民众生存尤其弱势群体疾苦的文学叙事。从近年底层叙事涉及的对象看,主要包括贫困农民、进城民工、城市下岗职工和城市贫民等。”单正平将社会底层等同于弱势群体,从而认为底层叙事即“关注弱势群体”这一口号是文学界的新说法。作为一个批评家,他说:“底层叙事起码应满足三个要求:①必须真实表现底层民众的生活;②必须传达底层民众的心声;③以上两点在叙事中是否实现,不能由作家说了算,也不能由批评家来评判,而应该由底层民众自己来判断,否则就很可疑。”底层写作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一个方面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理解的,即处于社会底层或者基层作者的写作,如打工文学、打工诗歌;另一个方面是从表现客体对象的角度来理解,即作者并不一定身处社会底层或基层,但所表现对象为社会底层的写作,既包括打工者创作的文学,也包括知识分子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与底层写作的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打工文学,打工文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底层写作,狭义的打工文学也是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理解的,指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创作的以其打工经验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广义的打工文学是以其表述的客体对象来理解,除了打工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之外,也包括一些其它阶层的作者创作的打工题材和具有打工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本文所讨论并认同的是广义的底层写作。与此同时,打工文学对底层生存状态的写作也提出了一个关于写作伦理的问题,底层文学不需要对苦难进行“拯救”,而只需被“看见”,它撇开了中产趣味,还原了生命个体的本真甚至底层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叙事”,改变了其虚伪造作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言及的“底层文学”、“底层写作”并不仅仅指打工文学。但把打工文学纳入到底层写作中去,这不能不说是主流评论界在试图把打工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中而做出的努力。本文也在借鉴这一文章的基础上将打工文学纳入底层文学的研究范畴,对底层文学进行综合研究。
对某一文学现象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对象,通过对底层、底层文学的相关概念的厘清,我们可以确定底层文学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者创作的打工文学,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底层社会的出现,其创作队伍也得到了壮大,一批专业作家的加入,使得文学表述的客体对象由打工者,进而扩展到下岗工人、农民工、贫困的农民、城市贫民、留守族等底层弱势群体,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不论是从创作群体还是从作品数量质量而言,都有了更为可观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思潮,进入文学的视野,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思想理论等学生不能够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以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从概念及认识上有一个提高。
但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缺少民主,缺少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不积极的,互动少、氛围淡。而创新的教学模式则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帮助者,或者说是顾问,是教学氛围的营造者。
2教学的无主体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具有相应的辅助设施和教学手段的帮助,这是营销教学的独特之处。模拟实验,实战演习,虚拟一个实战营销的环境及场景,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实战营销的模拟操作。在这个实战过程中,就把教师传授和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其中了,理论联系了实际,才是最佳的教学境界。
教学方法的创新
积极应用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实际案例,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在分析和研究中得出结论,升华为理论。不断地反复训练,让学生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从而提出合理和适用的营销措施。比如理论讲解中的案例分析,专门的案例讨论,案例的模拟,参考案例的处理结果。
电大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选择教材要注重学以致用。市面上的教材不完全与实际接近,不完全适用。所以电视大学的营销教学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需要,有计划的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力求使教材适合学生,适应社会。广泛搜集资料,把一些著名院校的营销案例选进来,由浅入深,难易适度、内容丰富、新颖即时的营销案例及方法,是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本校内的校本教材。
首先,高校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有些高校管理者任人唯亲,严重。工作时浮在表面,漫不经心,敷衍塞责,对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及时处理,而是上推下放,今天“研究研究”、明天“考虑考虑”,办事拖拉,作风疲沓;工作时从个人感情出发,在决定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奖励、职称评定、评优、课题申报等问题上偏听偏信、爱憎亲疏,重用会搞“关系学”者,埋没老实能干的人;工作时作风不民主,爱搞“一言堂”,喜欢“一锤定音”,听不得反面意见。这些官僚作风,极易引起教职工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高校健康的发展。
其次,评奖、评优中存在的不平等。高校组织评奖、评优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奖励优秀、督促后者。但是,由于评奖、评优和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资涨幅等切身利益挂钩,在评奖过程中存在着“论资排辈”、“风水轮流转”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评选过程中有些高校还存在程序不严格的问题,不能完全做到民主推选,或者说民主推选完后还要到领导那边“集中”,也有一些领导喜欢指定几个候选人,然后搞一个“差额”。这些做法都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竞争氛围难以真正形成,严重抑制了中青年优秀人才的积极性,造成教师强烈的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隔阂,影响了学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最后,某些领导的“特权”。第一,人才引进时的“特权”。现在,每个高校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人才引进办法,在招聘公告中虽然有招聘程序、招聘岗位及对招聘人员详细的要求,但在实际招聘中存在着“走过场、打招呼”的现象。高校有领导职务的导师的研究生往往留校任教的机会特别高,使得学科“近亲繁殖”的现象严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2006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近亲繁殖”程度比海外高5倍。高校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有时也受到主管单位干涉,有些时候不是因岗招人,而是因人设岗,这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人才引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欠缺公平性和公正性。第二,资源“特权”。现在很多高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时,还是用论文、科研课题、奖励等指标来衡量。
但是,有些高校、高校主管部门以及科研课题的主管部门在课题申报时往往向“领导干部”倾斜;外面单位和高校联合项目中也是倾向和领导教授合作。这样就使得普通教师丧失很多申报和获得科研课题、奖励等机会。正因为领导具有某些“特权”,才出现了40个教授争一个处长的现象。
应用霍曼斯公平理论,加强高校人事管理
(一)提高高校管理者素质,更新人事管理理念
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员工素质普遍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民主意识比较强烈,更渴望得到社会、组织的肯定和认同,在工作中更希望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管理者必须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利用公平的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首先,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建立平等的同事或朋友关系,切忌高高在上,在教职员工面前摆领导架子,应尊重关心每位教师,不给教师造成不平等感。其次,要能从集体利益出发,公开透明、以身作则,不掺杂个人情感,不滥用权力,不凭个人喜好决定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晋升、奖励、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申报等,以免挫伤部分教职工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
霍曼斯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积极性与他所获分配上的公平程度感受影响很大,这种公平感受取决于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所谓社会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工作的投入的比值与他人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比较发现得失比相当,他们就会认为合理、公平,会更加认真工作,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如果比较发现得失比失衡,自己得到的比别人过低时就会工作懈怠、不努力。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中,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薪酬制度,做到人事分配上的公平、公正。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公平公正原则,即使给教职工大幅度的增加福利待遇,最终也不能调动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首先,考核评价制度应打破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问题,根据教学科研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等不同岗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等不同研究领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树立符合教学科研规律的教师考核评价导向,指标的制定应尊重客观规律,具有科学性;其次,考核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评价方法、程序和结果对外公开,从而增强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考核评价的结果要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薪酬、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相联系,对工作能力强,思想态度端正,考核优秀的教职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同样对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教职工,根据考核结果下浮或减发其津贴、奖金,坚决杜绝产生新的、高水平的大锅饭。
薪酬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到自己得到的报酬适当,才会产生和维系高涨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制度首先要具有内部公平性。为了使薪酬产生必要的激励作用,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破除论资排辈的陋习,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教职工的公平感。同时又要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防比挫伤青年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患寡而患不均,薪酬制度内部公平性可以保证教职工的凝聚力,提升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减少本校优秀人才的流失。其次,薪酬制度要具有外部竟争性。要尽量保持薪酬在外部市场的竟争力,努力使本校教师的薪酬水平在同行中保持相对的优势,不低于其他高校教师,特别是同类型的高校。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薪酬制度的外部竟争性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入到本校的师资队伍中。
国外学者认为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有政治风险、金融风险等,特别是目前经济形势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研究海外投资风险。目前国际上关于很多关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多,国外的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机构重点关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出去之后的盈利,即通过建筑企业运营、资本运动等盈利方式控制风险。
加拿大著名学者Peter(2016)在《Housing Markets and Risk Adjustments in Monetary Union》一文中通过对美国建筑企业产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周期研究,探讨了不动产投资对策。伯特兰(2017)分析了形成风险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认为国际资本流动、各国资本市场自由化、金融管制的放松、扭曲的财政政策和服务业鼓励政策是全球建筑企业风险波动的主要因素。由于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不能直接带来利润,同时容易被同行效仿,国外建筑企业风险管理就不断探寻新的方式,比如使用中期控制方法和理论进入资本市场拓宽资金渠道。在战略管理高度发达的欧美等地方,建筑企业战略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在美国现在有80%左右的建筑企业战略管理进行资产证券化。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到学校、具体到教学的执行者――教师,我认为首先是转变观念。作为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才能运用好教材,才会掌握好新的教学方法,才会运用好现代的教学手段。否则,教材再好、方法再新、手段再现代化,也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课堂教学真正理想的目的。这就涉及到今天如何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教育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堂学习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不会把事做好的。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师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回答提问、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的机会。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首先,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其次,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再就是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建立以引导、点拨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之处,表达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和“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说错了没关系,师生们给与纠正,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的。
3.自主学习是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想象能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
1.改革评价方式,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回顾过去的语文评价,重单一轻综合,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评价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体系。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中,我们从实践中悟出:评价内容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过程既重视过程又重视过程结果;评价形式要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评价方式提倡等级评价和描述评价相结合。
2.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传播业的结构是社会结构决定的,娱乐的泛化就是市场的深化。娱乐泛化服务于收视率或发行量,而收视率和发行量有两个作用:对内,它是产业评估的衡量指标:对外,在传媒公司跟广告商谈判的时候,它又是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所以说收视率和发行量本身就是商品,媒体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让这个商品产生更大的利润,娱乐化便成为资本的扩张和积累的有效手段。新闻节目作为传媒的一个重要节目形式,不可避免地娱乐化了。
香港报业自律的困境――以香港报业评议会为个案
文章借鉴英国学者巴特勒的媒介社会学的观点,把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置身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社会变迁体现在媒介变化上,媒介方面折射出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报业评议会是一个绝佳的研究样本,它的成立、理念、运作模式、面临的困境等各方面都是香港社会变迁的缩影,涉及报界、学界、政府、公众、社会团体之问的角力,展现了香港丰富的媒介生态。报评会是在回归后成立的,选取香港报业评议会这个小切口来研究回归十周年来香港的传媒生态,算是一次小的回顾和总结。
文章选取了香港报业评议会作为个案来研究报界自律,首先梳理了新闻自律研究和香港报业现状,把报评会放在香港报业发展史和报业恶俗化两大背景下来研究,通过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如公众评价不高、不具广泛代表性、“有限度豁免被权”争议,投诉成效不足等问题,来折射背后香港传媒生态中报界、公众、政府、社会团体之间的博弈,再加上香港本身的地缘、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独特性,多种角力展现了丰富的香港媒介生态,最后对报评会的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买方市场下的传媒生存之路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传媒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素质不断提高的受众不仅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媒介,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日渐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媒市场“过剩时代”的到来,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受众成了各种传媒竞相追逐的对象。为了获得受众的注意这一稀缺资源,中国传媒业的体制、观念、定位、功能、经营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观念求主动、载体求移动、内容求心动、传受求互动成了这一阶段传媒业发展趋势的整体概括。
传媒仅仅拥有互动平台、互动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互动作为一种理念和运作手段,作为内容生产的必备环节。只有这样,传媒才能顺应受众需求,满足他们对亲身参与的愿望,获得传者与受者的双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11-03
“2+3”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以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两年中职、三年高职的一贯制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由于生源特点、高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特点,加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等,思修课在“2+3”五年一贯制的中职阶段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2+3”五年一贯制学生中等教育阶段思修课学习现状
(一)生源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2+3”五年一贯制主要招生应往届初中毕业生,这个生源具有以下特点:
1.年龄偏小。与高考过后考入高职院校同学相比,年龄要小3岁左右,在人生阅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相比更加不成熟,部分从未离开过父母的“2+3”五年一贯制学生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差。报考“2+3”五年一贯制的同学往往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够理想,或是家庭贫困,无力支付长期的教育投资,而父母往往缺少指导与管教子女的能力,从而使得报读“2+3”五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具有懒散、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特点。
3.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教学模式的认知偏差。很多学生与家长误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学的是实践技术,只期望学一门“手艺”,对类似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因而学生对课堂教学与传统考试产生抗拒心理,不愿遵守纪律,课堂频发的违纪事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氛围造成严重影响。
(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导致教学效果差。近年来实行的“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部分生源紧缺的难题,更得到广西教育机构的认可,认为是减少辍学率、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据了解,“2+3”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在很多院校并不成规模,这就导致很多教学问题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笼统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导致“2+3”五年一贯制学生前两年学习生活不适应。高等教育特点,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而“2+3”五年一贯制同学前两年与高职生相比,年龄小,心理素质不够好,阅历少,在涉及竞争、竞赛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参与率低。
2.过于宽松的自由支配时间,以及欠缺的计划能力,使得“2+3”五年一贯制学生在与高职学生同样的课业要求情况下,在业余生活方面显得无所适从。
3.“2+3”五年一贯制学生,入学之初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来自老师、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到了“2+3”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基本运用的是高校管理模式,不再有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照,而是辅导员粗放型的管理和引导,生活上没有了父母的呵护,而是自食其力,自己料理生活。遇到困难、困惑往往难以解决,或是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以上原因,导致“2+3”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思修课本身的课程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修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政治课、品德课中已经学过,缺乏新鲜感。由此,很多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已经学过的课程上面。还有同学认为某些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学了也无用武之地。当前,思修课欠缺教学主体意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机械式学习方式等,导致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学习状态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常常出现睡觉、玩手机甚至厌倦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往往采取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文字过多,缺少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式、懒散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目标是考试及格,没有达到消化吸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综上,“2+3”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学生本身的原因、高校的原因,以及思修课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都导致“2+3”五年一贯制下前两年的中职阶段的思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部分群体学生的思修课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近年来,慕课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尝试不断取得新进展,给“2+3”五年一贯制的思修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这些课程的范围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授课形式是网络授课,学生在线研讨和考试。所谓慕课模式,是指综合利用镜头语言、技术手段和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将传统的课程内容重新分解、整合、再造,编排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有机组合的学习模块,而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其进行学习体验、互动等进而汲取知识的教学模式。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传统课堂是封闭式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师资力量不同,思修课作为必修课,面临学生众多、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配备不足的现状,学生只能享用与之相应的教育资源,往往无缘名校名师名讲堂。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受教育者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只要有电脑或手机网络就可以免费或花少量的钱享受名家名师名校的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也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最有效的利用。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成本。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对着电脑念课件,学生对着屏幕看课件,师生、生生间很少有互动和交流,再加上学生对课程缺少兴趣,常常出现缺课或上课玩手机、睡觉、溜号等现象。慕课课程教学质量高,互动多,教学设计更加以学生为主体,选材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从引进慕课高校来说,由于借助网络平台即可外聘名校名师、获得众多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学校师资、教室、设备的浪费,进而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
3.有利于缓解师资压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思修课作为必修课,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上课的任务繁重,而重复性的教学加重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慕课教学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性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扮演激励者、启发者的角色,从而缓解了师资压力。同时,学校教师团队也可以借慕课引进之机,当作一种师资培训,借鉴名师学识和教法,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
4.慕课可以发挥团队优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和互动等环节;还可以后期制作,随时纠错改错,做到优中取优,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传统课堂是单人作战,并且是现场直播,如果出现失误或错误,便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以及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劣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慕课的考核结果很难确保公正、客观。慕课的教学特点是线上进行,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与节奏进行线上学习,整个过程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有严格的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监督制度,而是完全靠学生的自觉自律。一旦学生缺乏自律精神,就会出现线上缺课、替代上课、偷懒、投机、作弊等行为,这些很难得到监控。因此,考核过程和结果也很难确保公正和客观。
2.受设备和网络限制,部分学生和高校也很难开展慕课教学。大规模网络课程需要有网络和设备支持,对于落后地区的学校,很难满足这些条件,从而限制了慕课教学的开展。
3.慕课资源的名师专家效应,并不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同一门课,教授和学习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教法和学法可能因此不同,如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主要在基础科研方面有所建树,而二本、三本、高职院校往往在实践技术层面略高一筹。
4.慕课更适合“授业”而不是“传道”,不利于商谈式教学,不易动之以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2+3”五年一贯制中等教育阶段思修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改进意见
(一)开发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思修课慕课。“2+3”五年一贯制,教育方式与内容更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与地方经济发展更为紧密。同一行业、发展状况相似的地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操守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因此,可以尝试团队开发,分工负责,按照本行业、本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特色慕课。
(二)坚持线上慕课教学为辅、线下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原则。“2+3”五年一贯制的生源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生年龄小,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多的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2+3”五年一贯制下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从而获得师生情、同学谊。线下翻转课堂可以弥补线上难以实现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回答学生的提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还可以及时更新知识,拓展新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可以点拨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要分清主次,二者地位不能等同和颠倒,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学过程的重心,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当前,“2+3”五年一贯制学生往往具有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差的特点。而慕课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因此,慕课的教学内容应努力增强教学的情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例如,通过创设叙事情景、活动情景和虚拟情景等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情景,融情于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同时,还应加强班级学习委员的引导和培训,使之督促班级同学及时完成线上课程学习和课上作业,及时收集学生问题并反馈给任课教师。诚然,如果慕课技术能够发明出如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的功能,那么慕课教学模式在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将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夏永英.浅谈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现状与教育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272)
[2]胡立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原则[J].统计与管理,2015(12)
[3]余丽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探索[J].教育观察,2015(25)
[4]张丽.2012—2014国内MOOCs文献研究综述[J].青年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