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美术论文论文

美术论文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8: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美术论文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美术论文论文

篇1

舞台布景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再完全依赖于绘画手段。各种新思想、新技术,被运用到舞台上来。新的物质材料取代了木框蒙布的传统布景方法。塑料、有机玻璃、玻璃钢、铅皮、铜片、金属结构等,以它们特有的质感,直接与观众见面。而各种投映景的运用又使戏剧演出的形式活跃和富于变化。观众正是通过各种布景所给予的视觉信息,激发想象,加深感受。现代的舞台美术应更多地运用形式感,在观众中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使戏剧演出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创作中,一定的内容决定一定的形式。WWW.133229.coM形式受内容制约,内容又必须通过形式来表达。而在一定条件下,形式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内容,甚至在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为什么一个剧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布景设计,而在戏剧舞台上,同一形式又可以适应于许多个不同戏剧的演出呢?前者是一个内容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后者则是许多个内容可以用一种形式来表达。

中国戏曲舞台演出是程式化的。一桌二椅,城片火旗,约定俗成,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剧目的演出。这些砌末道具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同一组城片,可以演《空城计》,也可以演《古城会》。戏剧的内容不同,所使用的布景形式却是相同的。犹如宝石,既可雕琢成人物,也可雕琢成花鸟果品,外形不同,而宝玉本身的晶莹的美质是相同的。

篇2

二、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更趋于简约性且更具冲击力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氛围下,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在繁重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作用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越发的简洁化,因为简洁明快的美术艺术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紧绷的神经,因此简约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美术艺术设计的又一要求。要做到简约化,就要求美术艺术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尽量的将设计理念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与此同时还要不失美感。艺术要想持续的流传下去,脱离不了一定的商业性。作为美术艺术设计本身,要想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就要具有吸引消费者的实力,而视觉冲击力恰恰是一件作品吸引人的直观感受。适当的视觉冲击,可以舒缓和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疲倦,有助于作品的商业化。

三、现代社会中美术艺术设计更趋于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统一

所谓美术艺术设计的民族化,是指本民族的审美与艺术风格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形成的自身艺术特点。在如今,民族化与全球化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文化审美情趣的重要原因。两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对于美术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而言,两者应该得到有效的结合,博采众长,对民族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心,然后走向全球化。

篇3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3.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是它特有的优势,怎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篇4

我国的木刻版画的制作,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从古代以纯复制为目的,绘、刻、印分工完成,缺乏艺术独立存在价值的“复制木刻”,走向了表现画家思想感情的新兴创作木刻阶段。创作木刻从构思、构图到刻制印刷,都由作者一手完成,不模仿,不复制,捏刀向木,以刀,每个过程都代表了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感悟,具有强烈、概括的艺术效果,成为了一种充满了力量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由于它所用的工具和表现形式,使它具备“力之美”的特点。它以刀,就有如用刀切东西那样明快有力。这种用刀刻出的味道,我们管它叫做“刀味”。又因它是以木代纸或布,木的质地硬而带纤维,便使它产生既结实又披蘼的效果,我们管它叫做“木味”。以刀刻木便自然造成自己的“刀味”与“木味”的特别形式。因而产生一种“力”的表现。它给我们视觉以强烈刺激,给我们精神以兴奋,这就是“力之美”。

另外,木刻还有一种黑白对比的力量。鲁迅先生曾说过:“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木刻的“力之美”很大程度上也是产生于黑白对比上的。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形和色;而在色彩的全色阶中,黑和白是两个极端,因此它们有最强烈的对比色值。由这两种最强色表现的木刻,给观众视觉的刺激也是最强的,强烈的视觉刺激带来刚健有力的感觉,这又是“力之美”。

用锋利的刀刻在坚硬的木头上,再由于黑白对比的视觉刺激。wWw.133229.COm给人一种明晰豪快,刀砍剑击的艺术形象,这综合形成木刻这门艺术的“力之美”。

“力之美”,意味着艺术有充沛的生命。当然,成功的艺术不都是黑白艺术,木刻的“力之美”也不仅表现在黑白木刻之中;套色木刻也同样具有“力之美”的,只是木刻的色彩处理也应不同于中国画和油画。套色木刻的色彩也应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以保全并发挥木刻所固有的“力之美”。

艺术上的黑白世界是个最纯朴,最深奥的天地。纯朴无华的黑白世界,不借助于色彩缤纷的眩耀,使观众的精神更集中于事物本质的理解,驰骋想象于玄虚之间,因而更能达到精神上的最纯朴而深刻的境界。“力之美”是一种艺术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的精神集中,是为别之画种所无法比拟的。比如我们喜爱汉代画像石,不是因为它比唐代金碧辉映的山水画古老些,而是因为它特别具有一种纯朴无华的艺术特质,显示了汉代人的雄伟而质朴的精神世界,透过这种“力之美”而感动二千多年后的我们。鲁迅曾给汉画像以很高的评价,说它们是“气魄深沉雄大,就是用这个观点说的。鲁迅先生在《近代木刻选集》的小引中所说:“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的意思,也可以就他对汉画像的推崇而得到理解:即在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汉代统一中国,建成一个封建大国的当时,民族和社会的气魄是深沉雄大的,和后来唐代已开始烂熟的封建艺术比,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我们欣赏这朴素无华的黑白艺术,具有“力之美”的木刻艺术,其理由就在于此。

在这里我们来欣赏几幅我们熟识的著名版画家的作品。

篇5

一、全方位的设计理念

一切创新首先是思想、思维、理念的创新,21世纪的舞美设计,出现了全方位的设计理念。

舞台的时间与空间,已不再是话剧的“第四堵墙”的思维模式,也不再是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思想模式,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拓展。

这种全方位的设计理念,有种种实例。

例如红遍全球的美国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以艾略特诗集中的群猫的生存百态为原型和蓝本,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个猫的世界的全方位舞台,并使舞台向观众席最大强度地延伸拓展,让整个剧场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让观众用猫的眼光、从猫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把一群群猫与现实和宇宙之间连接起来的大型舞台装置,确实是以挑战的姿态开创了音乐剧的新领域。133229.cOM”(夏江源:《把神奇的想象变为可以感知的现实——欧美音乐剧舞美设计浅析》,《剧作家》2002年第3期第73页)

又如1998年上演的音乐剧《狮子王》(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舞美设计宏伟壮观,将一整座动物园搬上舞台,用大转台营造出无限的立体空间,真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维动画世界,真可谓想人所未曾想,现人所未曾见。

尤为令人赞叹的是:旋转大舞台不仅在平面上旋转,而且上下升降,堪称全方位、立体化的杰作。同时,向观众公开展示舞台变换的过程,使观众清楚其中的奥秘,如同魔术师把秘密故意“变底”一样,一下子拉近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使舞台美术进一步由三维空间向心理空间深化。

二、深层次的设计构思

21世纪的舞美设计的艺术构思,不仅单纯为“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服务,而且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向深层次开拓,强化自身创造功能,出现了许多惊世新作。

例如,美国音乐剧《美女与野兽》的舞美设计,让丑陋的野兽在烟火中变成俊美的王子;使玫瑰花瓣如影视艺术的“慢镜头”一样一片片凋零;令被施了魔法的城门在慢慢旋转中向观众打开,并将金壁辉煌的宫殿逐步推到观众面前。

真可谓一个无限神奇般、童话般、梦幻般的世界。

又如,中国’99新版越剧《红楼梦》的舞美设计,也运用深层次的全新构思,全剧一反戏曲写意化的舞美设计模式,由“大写意”转为“大写实”。

“葬花”一场桃花瓣真实地满台飘落;“焚稿”一场真烟真火,并使窗外翠竹由繁茂到衰落,无疑于电影的“蒙太奇”镜头,令人拍案叫绝。

再如京剧《骆驼祥子》的舞美设计,用旧北京城歪斜的城墙和城门的背景,真是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深层次舞美设计构思的新高度。

三、高科技的设计手段

高科技的21世纪,舞美设计手段与舞台呈现手段均显示出高科技化的特点。

篇6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张扬个性的绘画空间

学生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的独特的见解往往可以表现出学生的的性格特征。而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只能通过课堂绘画以及日常的师生之间的表现出来他们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所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要改变传统美术课堂上的“统一思想”的弊端。要想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升华他们的美术情感提高他们对美术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就需要给学生在美术课堂美术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空间。具体来讲,要想让学生能真实的表达出来他们思想以及内心想法,没有经过思想表达出来的想法往往只是起到了回答的作用,没有现实意义的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更不会体现一个人对不同艺术作品的见解。只有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找到一条符合学生能够表达出内心情感对艺术作品的出路,才能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上形成每个学生所特有的作品以及艺术风格,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在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相对稳定张扬自己个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课堂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通过对每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时都可以从中表现出来每个学生的性格与个性。但是,在以往的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对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规定了比较“死板”的创作要求,没有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学生往往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绘画的创作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描绘。所以,要想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对绘画发挥自身的个性买就需要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对某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绘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规定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进行绘画创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只有这样的美术创造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创作出来绘画作品才具有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整个绘画画面才更具有吸引力。

篇7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篇8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它包含着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两个方面。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美术实践与美术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些交叉与互补的关系。美术实践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并不完全拒绝逻辑思维的方法;美术理论则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它亦不排斥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方法的应用。

所以说,美术理论是对美术的理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有效方式。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作为理性认识的美术理论主要是通过逻辑方法来完成的。逻辑方法是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从而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的方法。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抽象思维。抽象与感性直观是对立的,一切科学的概念或范畴都是抽象的结果。抽象既与感性直观相区别,又是感性直观的发展,它是以感性直观为中介的对客观对象的间接反映,它所提供的关于对象本质的认识是感性直观不能达到的,因而,它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WWW.133229.COM人类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抽象力才能揭示和把握感性直观所不可能发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抽象思维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它主要是指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过程与方式。它是通过逻辑方法而获得认识成果的。逻辑是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或理由以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作为根据或理由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的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理的结论。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不仅研究个别的正确推理形式,而且还研究各种正确推理形式之间的关系和提出关于正确推理形式的系统理论。

人们的思维活动除了理性的、逻辑的因素外,它还包括着感性的、非逻辑因素。非逻辑因素一般主要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想象、联想、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方法一般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两大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非逻辑方法,是指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非逻辑方法,而并非是指美术实践中的非逻辑方法。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却具有相互补充的功能。在学术研究中,逻辑方法出现阻隔时,非逻辑方法往往是另辟蹊径的有效手法,而一旦用非逻辑方法沟通了认识的渠道之后,又需在新旧认识的鸿沟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我们强调逻辑思维在美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但并非排斥非逻辑思维的价值与地位;恰恰相反,由于美术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这种实践特征本身又具有鲜明的非逻辑思维因素,因而,不仅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非逻辑思维方法的补充,同时在对研究对象做出客观和科学的认知时,还需要研究者必须对非逻辑思维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在某些方面,它还要求研究者甚至要具备非逻辑思维的实践经验。不可想象,一个不具备色彩感知的人会在色彩艺术理论研究中取得什么可靠的理论成果,一个缺乏对毛笔性能掌握的人会在书法基础理论研究中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可以说,一个缺乏对美术品的直觉感受或对美术实践不曾有过直接体验的人,其所谓“理论成果”往往是不可靠的,有时甚至还是美术理论中的“伪科学”。我们无须要求每个理论家都必须是实践家,更无须要求每个实践家都必须是理论家。但对视觉形式的感知与体验,却应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理论”必然建立在虚无之中,这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也是美术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我们认为它甚至应该成为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美术理论作为一种学术形态,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特征决定了它无法对非逻辑思维方法采取忽视的态度。事实上,人们在思维的过程中,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方式往往呈现着一种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有机状态,两者之间仅仅会在不同的研究方式中出现主次差异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逻辑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感性认识活动;它加工整理感性认识材料,把实践经验由个别提升到一般;它能从已有的知识推出更新的知识,并把知识构建成系统而严密的体系;它可以借助于被实践检验过的知识去探求假说是否具有真实性;它能预测事物发展的前景,给人的实践活动以目标与信心。非逻辑方法则排除了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或按照逻辑程序进行推理的理性范式,从而有助于人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借助人们可以感知的形象,传达着人类用语言或理性方式所无法表述的思想与情感;它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往往给人们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提供直接的帮助;它的思维方式也往往成为学术创新的基因。在美术理论研究中首先必须遵循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范式,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应用非逻辑方法,注重个人感受与生命体验,在以逻辑方法为主体,并在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科学地揭示出美术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学术的创新。

篇9

二、利用地域特点进行美术教学

教师充分利用地域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并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素材,从地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在特色教材《美丽的家乡》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农民画和版画结合的方式表现建筑风格,创作出一幅幅具有当地特色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爱家乡意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木屑这一有效资源,教学生进行粘贴画的创作,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内在体验,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另外在《多彩的花边》一课,我让学生用废旧报纸、包装纸等剪花边装饰生活用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了很多当地资源图片进行欣赏;为了让学生获取最初级的设计体验,真正感受到艺术美化生活,课前,我将画纸剪成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请学生来做一做小设计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日用品进行装饰设计。结果显示这一活动是最经济实惠的,它不仅内化了学生的各种收获,还较为成功地使之外化,学生由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他们的心情一直沉浸于快乐和兴奋的愉悦之中,有效地为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经验和艺术表象的储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稳步提升了他们的设计意识。

篇10

(一)其他电影中的应用

艺术是对一种形式的创造,它体现的是另外一种独特的风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表现艺术手法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材料,通常这些都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与基本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它可以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通常带有感性色彩。换句话说,电影中体现的,实际上是艺术家在艺术处理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体现,对客观事物的完全真实的情感宣泄。

(二)色彩电影中的应用

电影中色彩元素的应用程序是一个艺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使用的胶卷如果没有色彩,电影里所刻画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影片的主题和一个又一个的典型图像往往会在寂静之声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情感表达。因此,彩色胶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光的应用

没有光无法拍摄到影像,有了光还存在着曝光上的技术问题。尽管今天的电影胶片感光度很高,电视摄影机对光的灵敏度也很高,在微弱的光线条件下都能获得理想的影像。但是我们要想获得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画面影调色调,要想获得曝光正确的画面,这仍是电视摄影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那些研究光敏感电影的艺术家们,对光源的调整、创造、电影意境,通常可以发挥出激动人心的、可怕的甚至是恐惧的影响。一部电影所制造出的光影,往往能够击败所有的艺术效果。

二、美术对电影的作用

今天的电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并整合各种艺术技巧而形成的艺术作品。每一位电影艺术家都是艺术创作设计及电影造型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电影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电影是艺术的基础,艺术却是电影框架的基本要素。

(一)艺术是电影的基础

电影是构建独特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光与色、新的视觉效果的连续画面表达。它将动态摄影幻灯片联合在一起,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想象显现在银幕之上。电影将虚幻的静态的人物和事物以一个动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建筑的基本要素是艺术,那么电影就是一个全面的视觉、听觉以及混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感觉。它是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衍生产品。

(二)艺术是电影艺术形象和典型的保证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总会塑造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并根植于观众的心灵。艺术家塑造的每一个优秀的电影角色、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图像,都是电影艺术得以产生深厚影响的基础。如果没有艺术加工处理,那么,即使演员演得很好,可能观众也不会有很深的印象。此外,每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现代剧、历史剧,即使由同样的演员来出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任何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都是美术艺术手段创造的结果。

(三)艺术留住美丽的电影风格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让人感受到另外一种美。电影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类别——卡通动漫,大家并不陌生。为了实现动画的效果,动画电影中的卡通形象都是由简单的线条轮廓绘制出来的,这些造型简洁、可爱、形象夸张、色彩艳丽,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这些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制造出来的,效果良好的动漫电影制作,一定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美术在电影中的质变

美术艺术融入电影,这是一个必然的、深刻的变化。在实践中人们不断进行着摸索探究。那么让艺术变化的因素和手段究竟是什么?是摄像机和编辑。艺术大师尤特凯维奇曾谈过某人利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所做的一次实验。实验中,实验者把画面分割成N个镜头,当实验者用特写镜头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某个人物时,就完成了类似于剪辑的工作,同时,再重新安排顺序,那么就揭示出壁画的戏剧性质。他还谈到了自己的一些设想:“根据蒙太奇对列的规律,把一幅绘画或壁画的某些片段分成镜头,摄像机在画布的平面上移动,或拉或推……一句话,就是富于诗意地和深思熟虑地运用整个丰富的电影技术,结果就能不仅产生理想的复制品,同时还能产生出以独特形式表现某一作者思想的富于独创性的影片。”这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通过摄影和剪辑的方法,使绘画的中的静态时间释放出来,变为动态的时空,也将二维的绘画实体,转为二维空间实体投影,使它具有了电影的新品质。通过电影的技术手段,这些转化的二维实体投影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艺术形态,成为电影这一艺术形态;同时,由独立的艺术手段而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之一;不可忽视的是其由空间艺术变为时空艺术;由一个原创作品变为二度创作;是一个个体的精神劳动变为群体的精神劳动的过程;并且是由纯精神产品变为先是具有实用性的物质产品形态,再转化为精神产品;由二维或三维造型实体经过摄影机转换为实体投影的二维画面;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的实用性和具有多学科交汇的边缘性。上述的种种品质,使得电影美术成为电影的独特元素,并具有它自己的艺术方法。

篇11

从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逐渐出现了落后于时代特征与学生需要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存在不统一的情况。现代高等美术教学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应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被更大程度地提出并重视。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当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大都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的改革,教学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与更新,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教学内容的改革远远落后于教学形式的改革,因此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矛盾。高校美术教师在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学习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压缩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由此甚至造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失控”,教师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教学形式的更新还体现在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甚至是过度使用上。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教学互动氛围,往往会不断创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此往往带来课堂气氛的过度活跃消解了高校美术教学的深度,影响了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1.2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存在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美术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甚至分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社会竞争技能。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此过程中美术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成为了其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的重要考量标准。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学长期以来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滞后性。造成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美术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兴趣探究过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因而丧失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再加上学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学生无法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而造成了高校美术教学实践性差的问题。

2.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笔者认为,提升高校美术教学有效性必须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因此科学美术教学理论的指导与美术实践教学二者缺一不可。

2.1高校美术教学科学理论的指导

作为一门有着自身独立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艺术学科,高校美术教学必须要充分尊重现代教育规律、现代美术发展规律和高校美术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探索并掌握、利用以上规律,从而为高校美术教学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新时期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必须要更加重视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结合与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