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8: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相关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006年2月15日,中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而新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引入,这个重大变化引起了会计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质疑和担心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一些人士认为公允价值以当前市场价值为基础,需要相关人员的估计,从而会影响其可靠性。本文拟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进行初步分析。
1公允价值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利率、汇率的开放,金融业的竞争加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的特点是在签订合同之后、履约之前,其市场价值常常会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损失或收益。但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这些损益只有等到合约履行或取消时,才能一次性报告。这使得大量的金融机构在破产之前,其财务报表仍显示良好、健康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同时,会计的目标也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信息的使用者不仅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也就是希望财务信息面向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出现,并且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
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公允价值是这样定义的: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通过公允价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以基于确定的假想交易为对象,主要是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而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
2可靠性的含义
对于可靠性的含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组织也给出了不同的表述:
FASB在其《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认为,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地、不受错误或偏向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具体包括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IASC则认为,可靠性是指当没有重大错误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有了可靠性,它包括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反映真实性的一些方面。
对于可靠性的理解,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公允价值不具有可验证性,或者不具有精确性及真实性等等,我们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因为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只要财务报告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在总体上不存在重大的错误和偏向,不会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那么,信息就具有可靠性。
3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分析
对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会计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以当前市场价格为基础,可能需要估计,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估计也不可能精确,因此,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很难获得保证。同时人们还担心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导致利润操纵,从而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FASB在其2006年9月25日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按照估计所需信息的可获得性及可靠性程度规定了公允价值有3个层级:第一个层级的公允价值是有活跃市场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第二个层级的公允价值是经过适当调整后的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第三个层级的公允价值是利用价值评估模型评估的价值。从该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越是靠近前面层级的公允价值信息,其可靠性程度越高。
而中国也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指南》中对非货币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做出了如下规定: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及其相关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依据其未来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及适当的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评估确定。
从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时,公允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由于市价的可核实性及反映真实性都可以得到保证,因而此时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资产并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此时我们只能采用现值技术来对公允价值计量,随着金融学、财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很多资产的公允价值估价模型已经建立起来,而且这些模型的可靠性也逐渐得到证实。不能再因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而反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因为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极为复杂且变化不定,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进行估计,估计是会计中固有的、必然存在的,如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的残值率、坏账损失率、法律诉讼导致的预计负债的金额等等。关键问题不在于公允价值需要估计,而是估计的结果是否能够保证足够可靠。IASC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到:成本或价值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
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而说公允价值不可靠,公允价值只是我们进行会计计量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不存在利润操纵问题,关键还是很多上市公司蓄意造假、很多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而且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督失灵。即使我们不引入公允价值,利润操纵问题依然存在,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这次新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弃而又用”并不是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利润操纵的问题,而是中国目前已具备了适宜使用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财政部在制定新准则时,对于公允价值也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只有在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同时,公允价值可以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未来经济利益,其可以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引入公允价值是一种必然。
4在中国运用公允价值需要的条件
目前,很多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地推广公允价值的运用,由于公允价值能更好地反映财务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信息,更有利于评估企业过去的业绩和未来的前景,比历史成本信息更相关,因而要更多地应用公允价值。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还是要慎重地引入公允价值。因为中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不活跃,尚未建立起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长期以来,中国会计界一直要求会计人员完全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这导致了目前中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精神和技能的严重欠缺。所以,中国运用公允价值的许多条件还有待建立和逐步完善,在这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
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统一且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只有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才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
4.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进行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而目前,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选择进行造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造假成本过低。如果在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规范的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造假成本,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操控公司盈余行为的发生,保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正确运用。同时还要强化国家监督机构的职能。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之间要建立互动机制,发挥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做好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工作。
4.3加快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
逐步建立一个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公开化,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必要条件。在理想状态下,市场上的每笔交易都将被系统记录并统计在该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出来,而且这个系统的数据会随交易的发生而变化,企业可以随时从公允价值系统中获得相应资产的公允价值,审计人员也可参照系统的数据来判断企业有关交易的公允性。
4.4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
当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无法获得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可以借助独立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因此,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中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中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更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金融活动。作为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衍生金融工具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但同时由于其极易做空且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所以市场投机性也很强。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既能避险保值又会带来巨大风险的现实,使得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企业处在极不确定的财务状况中。相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会计理论新领域而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比较迅速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交易市场上先后出现了远期利率协议、远期交易综合协议等新的远期合约品种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8月《SFAS80——期合约的会计处理》,之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和准则制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系列准则相继,到目前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中同国务院财政部等会计机构都已经颁发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准则,基本上形成了虽有过渡性质但也比较完备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和报告的准则体系。但通过准则的制定并不能消除企业内部会计系统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操纵会计报告的动机,也就不能保证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的可靠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提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财务会计分支进行研究,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充分、可靠的报告和披露。笔者也比较赞同这一观点。因此,本文就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相关会计理论以及建立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探讨。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冲突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是经济合约,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体体现为合约的签订和取消。这就涉及到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必须对等。但是衍生金融工具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不同于传统的商品交易合约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假定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传统的商品交易合约的任何一方在签订了合约但尚未履行时,本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同时存在且对等的,可以无条件取消。而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合约,一经签订也会导致合约各方拥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可是一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时是对等的,有时却并不一定对等,但是一方拥有的权利却与另一方承担的义务必定对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对象是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合约的价值取决于社会经济运行的物价水平、利率、汇率和各种指数等的变化。合约签订时的预期未来变化如果与将来的实际情况出现差异,就会导致合约各方权利义务的变动,引起相关的损益。传统的商品交易因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基本稳定,可以假设物价水平不变,但现代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情况却不能做这样的假定,否则就失去了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理由。承认市场物价、汇率、利率、各种指数的变化又与传统会计的基本前提矛盾。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确定性对会计的特殊要求,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不能在传统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讨论。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他的一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从相关性和可靠性中衍生和发展出来的。但相关性和可靠性有时并不能共存。需要会计人员作出权衡取舍。可靠性则是在历史成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作为会计报表的首要信息质量特征来反映,只有可以可靠计量的金额才能在相关的会计报表中得以列报。对于传统财务会计可靠性的追求,使得财务会计要素得到确认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可靠计量。如果金额难以最终确定,就不能作为会计报表要素加以确认。与一直以来采用可靠性为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的会计模式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更注重相关性这一特征。在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对相关性的要求较高,凡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决策有用。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要在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就必须要达到相应的可靠计量的要求,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面临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选择。目前,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会计师在进行实务操作时的职业判断留有余地,这就要求会计师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同时要承担较高的责任。
(三)会计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不是在一个时点即可完成,从合约的签订到对冲或交割,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上的价格、利率、汇率以及各种指数等等不时地影响着衍生金融工具,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总是在不断变化着,此时对交易者来说是盈利,彼时却可能是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显然,这种变化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会计理论下无法表现,这便要求企业采用新的计量标准。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初始净投资或是初始净投资很少,交易在未来发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因此,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被提出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举行多次听证会以及实地调查后,于1997年8月公布了《衍生工具及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一文,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也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应以公允价值加以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下,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实现损益应当立即确认,并记入当期损益。一般认为,以报告日的公允价值取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历史成本,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初始确认和计量的必然选择。但如果其他资产、负债项目按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又会导致报表项目的不可加性,影响对报表的理解。同时,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可收回金额等,使得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和方法多变,没有统一标准。对“公允价值”的实质和取得的途径的研究存在分歧,导致“公允价值”计量执行的困难和人为操纵,也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其他财务会计要素计量上的推广应用。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和概念框架的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笔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是反映一个主体进行衍生金融业务活动所导致的对主体财务方面现实状况影响的会计分支,隶属于财务会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管对会计本质有着怎样的不同认识,会计是一个提供信息的系统,这是不争的共识。因此,作为会计的其中一个分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主要目的也是向社会经济系统提供信息,包括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信息和有助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信息,这就必须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要求,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总体目标,就是将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表明交易过程和结果的充分可靠的信息提供给需要者。由于一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一个主体内部导致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完全对称,容易导致信息的割裂或遗漏;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两种功能,不同目的的交易实现不同的功能,结果也有所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套利功能允许进行“买空卖空”的操作,放大了交易风险,会因为未来市场参数的变化给主体带来巨额的收益或导致巨额的损失,所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具体目标的确定比较繁杂,涉及很多问题。简单来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要实现总体目标,就必须要反映主体是否进行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交易的性质如何;是投机套利还是套期保值;每一笔交易所导致的权利和义务如何;该项交易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计量方法和根据是什么等。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和评价一个主体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和结果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所必须反映的,也就构成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同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目标的实现也涉及到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披露与列报问题。我国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第37号也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在交易初始进行时就对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和目的进行判断,披露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该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计量采用的方法和依据、该项交易涉及的风险(其中的信用风险还要求披露相应的变动额等数值信息)、相关的担保信息、金融资产减值的详细信息、相关的套期信息、与交易有关的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等信息,此外还包括一些分析性的信息。这些详细的规定对于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具体目标很有帮助,也是达到总体目标的途径之一。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是建立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这一特殊对象上提出的,在遵循原有财务会计系统所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外,更加强调其中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在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对相关性的要求较高,凡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决策有用。为了兼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考虑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在传统财务报告的模式上,进一步扩大相关性信息的披露和列报,特别是对于以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为主要经济业务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同时,考虑到企业作为主体会对会计系统进行干预,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降低,所以应尽可能地要求充分披露。目前,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为会计师在进行实务操作时的职业判断留有余地,这就要求会计师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同时要承担较高责任。
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概述
1.概念
会计国际趋同就是指国际会计准则综合考虑到各国会计准则的优点和在全球范围内适用的情况,各国会计准则逐步接近国际准则,实现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统一性的过程。由于在不同国家内,会计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想发展成为一个单一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缓慢的过程。
2.会计国际趋同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双边为了能够准确掌握该项贸易业务的风险程度,要求得到对方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得到正确的投资或合作决策。依据这样的发展形式贸易各方都要求掌握对方的会计信息,同时对贸易双方的会计准则提出了协调一致的要求,导致不同参与者的会计信息实现可比性,有利于能够读懂对方的会计报表和财务资料,实现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1)降低交易成本
在社会发展中,利用披露会计信息可以将不同企业、国内外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但不同方面需要的会计信息不同,因此会计准则就要进行不断地协调,争取达到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国内企业都要根据国外投资者的需求向其提供财务报表。但摆在面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实行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企业要想实现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就需对照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不但要增加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国际投资的发展,制约着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
再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界限已不明显,国际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假如会计准则上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会严重影响到交易的进行,则一定会增加交易成本。但假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那么就会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运行成本,使企业不会由于会计标准不同而影响了发展。
自2007年,我国企业全部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近。我国企业当中应用新的会计准则不但表示我国企业大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而且也大量应用了国际会计语言,为企业发展扫清了财务会计方面的障碍,节约了由于准则不同带来的转换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有利于国外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
2)服务于“走出去”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同台竞技,由于竞争环境不同因此对我国会计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企业涉及国际贸易、海外并购、海外上市和商誉确认等业务时,那么不同方面就需掌握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只有利用会计信息才能实现上述目标。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市场交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促进交易的成功。
一由于不同国家应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因此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企业及时处理这些经济业务。二假如不同国家全部依据自己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那么就会由于差异性较大而使交易存在较大难度,导致增加交易成本,对双方的有效了解与沟通增加了困难,不利于双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进一步限制了国际贸易范围的增大。但假如我国会计准则能够实现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那么就会消除上述不利因素。因为实现会计信息的趋同则能够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不同国家企业的可比性,使贸易各方的有效信息实现合理传递,在信息上大力支持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可以进一步减轻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因此,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不但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实现顺利融资,获得国际业务,而且还可以引入大量国外企业来到国内。随着大量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市场,不但可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而且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可以发挥国际国内两个资本市场的作用,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面临的难题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当中,不同国家都要涉及国际经济事务,不同企业都会参与合作、竞争,因此要深入理解会计准则的趋同,要勇于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不但要大力加快本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的步伐,同时也要正确评价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原因。我国制订会计准则都是以IFRS为基础的,我国自 1992年开始,至今共颁布了16项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准则都和IFRS密切相关,我国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会计准则体系与框架,自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还需正确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如当前应用的会计准则与IFRS的结构不同,不但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而且包括概念框架,这种情况不但IFRS不具备,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当中也没有在会计准则中给予概念会计这种效力,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有违于国际惯例。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涉及内容较少,有关规定还不健全,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新问题时,没有制订针对性解决措施,所以当前的会计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再有,我国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价值重估与公允价值等方法,而且在实际操作时也不接受这些方法,这种情况也与IFRS存在较大差异。还有,在披露会计信息和处理会计问题时,如存货准则中的采购成本计量、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选择方法、建造合同准则中的签订合同、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等,都不符合当前的国际通行做法。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相关建议
1.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多,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时也不再只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综合考察一个国家的实力水平,这种情况在制订国际规则中普遍存在,才能为本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我国应该具备高素质的会计团队,才能制订高水平的国际规则。我国虽然在其中发展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全面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会计行业还不完善,但其充满着发展活力。从事基础会计的人员较多,从事高层次会计的人员较少,这种现状影响了我国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交流与沟通,向其学习先进的经验,可以采取指派学员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学习,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国际会计素质,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向国际会计行业靠拢,才能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竞争水平。
2.加强区域合作,提高我国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发言权
当前,世界各个大洲都在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我国在2009年倡导建立的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力求建立统一机制,争取不断提高亚洲大洋洲在国际会计舞台上的地位,同时向着全球统一高质量财务报告准则发展。拉丁美洲国家也在2011年建立了拉美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织,由于这些组织的建立与努力,使区域合作得到了有效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本区域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最近几年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迅猛发展,应该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定的地位,使IASB在制订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亚洲国家和世界新兴国家的利益3.提高我国会计人员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中的比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拥有20多名理事,但来自中国的理事只有一名,根据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人员在高端会计领域较少,我国不但在培养会计行业人才中力度较小,而且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也不熟悉国际通行标准,本身不具备国际会计准则,导致我国会计人员不能进入国际会计理事会。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发挥的作用,而且也不能有效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中增加我国会计人员,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中的地位。二是我国会计行业要积极参加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活动,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制订机构输送人才。
4.设立国际化的会计机构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向国际化方向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会计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我国的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进入国外市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前会计师事务所还只是局限于亚洲地区,而且很多国外机构的分支机构都位于我国香港,只有很少一部分分支机构位于日本和新加坡等一些发达国家。再有,从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和安永这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在国际上占据垄断地位。我国利用联合欧洲的一些会计机构,在其国家建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会计行业在国际的影响。
5.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在此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应该全面考察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研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推动其不断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创造合格的国内会计环境,从而加快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以往的会计从业人员总是以计算与核算工作为重点,强调对已完成的业务进行反映监督。
管理型会计无疑使其工作内容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不仅要求做到事后管理,还更加强调事前以及始终的管理工作,通过更具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使资产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使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
本文通过对两种会计类型的深入分析,明确管理型会计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其尚且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举措促进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使其获得进一步完善。
一、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意义
(一)会计工作侧重点的转变
以往的核算型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是每天产生的实际业务,以此为基础定期编制能反映经营情况的财务报表,而管理型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做铺垫,目标是调整经营状况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会计工作主要内容的转变
从工作的主要内容来看,核算型会计工作对于经营状况的反映仅限于整体与表面情况,缺乏细致化的区别对待,因而难以有效反映工商管理成本的变动情况,这其实非常不利于优化工商管理的分析工作。
(三)会计工作实际效果的转变
就工作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核算型会计总是在对过去的经营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缺乏对未来的预见性。
管理型会计工作则明显更注重对于事前的预测,因而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意义更大。
(四)会计工作遵循的原则
虽然工商管理会计的工作形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其遵循的原则不应有别。
即工商管理会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员工能随时了解需要的情况。
但核算型的会计工作往往难以满足,因而需要转变。
二、管理型会计具备的主要优点
管理型会计不仅能够以更加深入的方式对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巩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还是对核算型会计的全面提升,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然之选。
一方面,管理型会计能够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重要的建议和帮助,通过它,能够依据分析的结果发现工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地改善管理方式,最终将问题解决。
另一方面,管理型会计能够根据不同工作人员具有差异性的工作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料将为管理人员的决策选择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方案制订,工作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
最后,在工作效果上来看,管理型会计能够通过分析总结各阶段的工作情况从而帮助管理人员做出对管理方案的最优选择。
并且管理型会计所受到的约束更小,工作人员可以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知识以及多元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案去解决问题。
最后显而易见的是,管理型会计对于员工素质的要求更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促使其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从而使自身能力可以满足工作需要,这对于行业整体工作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促进措施
首先,工商管理的相关单位要确保相关的会计信息是真实而合法的,并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制度,以此促使会计工作更具规范性。
其次,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法、尊法、守法,以此让会计工作人员更有信心严格按照法规制度行事。
要让会计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工商管理会计工作不仅仅是核算,更应当覆盖计划、预测、监控、考核等等诸多环节,要积极引导他们转变工作观念,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主要的工作方法,以工作效益的提升为核心,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提工商管理会计的质量与效率,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工商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这一转变过程,相关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使自身职业素养与技能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样才能确保行业整体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政府应予以相应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为工作人员创造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促使工商管理会计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按照Shank和Govindarajan(1993)的观点:“会计在一个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战略分析、制定战略、设计战术、执行战略、控制和评价战略等系统程序。因此,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前者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理由,后者是要论述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
简单地讲,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支持系统,只有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是对企业整个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是确定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功能和功能要素的基础。两者应该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应该既是其自身理论的概括,又是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功能构架的总结。
我们在明确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后,应该对其指导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1.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企业环境的加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类似的观点有很多,如布洛切等(2002)从经济全球化、生产信息技术等方面论述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或聚类管理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作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客户要求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客户,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客户要求思想的本质就是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指引,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客户。企业应从时间、质量、价格等多方面人手考虑如何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客户要求要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款式和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和成本战略特性等,来对客户近期和远期要求、战术和战略的要求等进行仔细分析,先导性地掌握或引导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赢得客户和机会。
4.正确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模、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可以讲,企业的整个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其合理战略定位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应该具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但应符合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更要为企业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保其战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后,要有一个严密可行的招生方案,保证战略得到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分析实际情况,评价战略是否成功及其原因,为以后的战略管理会计积累经验,指明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本身就是顺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无论是战略的制定和修正都离不开市场、客户、价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时性等,都无不要通过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和系统来完成。另外,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财务会计指标就能被认识,它必须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才能说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而一定时期的战术性调整的目的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战略上的优势,等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进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管理会计在理论与实务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实务的应用上,还不尽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没有与我国的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我国文化环境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探讨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文化环境对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体系,应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文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约束及影响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会计中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率。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于1982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中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包括能力、保密、正直、客观、道德行为的冲突的解决等。我国目前尚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作出规范,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以及各中介服务机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必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应该奠定在我国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特点的结合,是建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关利益的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导致责任会计对于责任与激励处理方式的不同。一般而言,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较为注重强调个体的利益,管理会计责任中心将工资直接与效益挂钩,强调业绩与金钱的对等,但这种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首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偏重于强调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向钱看是与社会导向相矛盾的。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我们在责任会计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将个体的责任与利益协调起来,采取荣誉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最后,责任的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控制的目标也不能完全量比,一切按业绩控制也未必就能行得通。因此,责任的考核必须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轻商重义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偏见;谨慎保守的观念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企业报酬偏低;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则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则忽略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计划经济管理的观念助长了不思进取、不愿积极面向市场开拓的行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不同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效率的不同。在行政利益诱导的企业,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管理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就低,同时,这样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要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将企业纳入战略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将人看作是权利的工具的专制企业,责任会计就难以推行,也很难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相反,在较为民主及尊重人的个性的企业,则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被自觉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责任会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机制相符合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而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
二、应采取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管理会计的文化环境的剖析,笔者提出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以下对策。
1.我们应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制订我国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尽管我国尚不具备美国等国那样的条件制定《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但我们可借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制定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使管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及其塑造的会计人在文化价值观上具有集体主义突出、对不确定因素规避度较强、权距较大、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程度不高的特征,我国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应结合上述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这样才能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应用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方法,应当成为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突破口。
2.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而不能全面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
我国的责任会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计划。但我国的责任会计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定考核指标;而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其次,尽管都使用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我国的责任会计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再次;尽管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我国的责任会计采用的是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的方式;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所以,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我们应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
3.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
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以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4.继续强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一方面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一是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会人员办公、建立高效率且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企业大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记账、算账等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战略决策等领域,从而加快企业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展。以中兴通讯集团为例,通过十余年在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与创新方面的成功探索,中兴通讯集团建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取消了内部单位的财务部门,选址西安,建立了集团直属、面向全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与会计业务、再造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不仅实现了会计人员集中化,还逐渐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深入一线业务单位为其提供管理咨询、内部控制等服务,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为集团公司规划、决策支持等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实现了大量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转变,集团管理会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会计信息化在未来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服务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端(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分离,若要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实现服务端向客户端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得依靠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核算业务,还是财务管理、管理决策,都得借助于信息系统。目前企业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网上银行和银企互联系统,此外还包括会计基础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影像管理系统,以及财务辅助系统等。以报账为例,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电子凭证、电子影像)———核算处理(财务核算、电子审批)———资金处理(资金集中、银企直连)———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归档)的全覆盖,可见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报销、支付等重复性的财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与简单化,不仅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规避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还推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一)云计算
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模式,“云计算”(CloudComput-ing)自Google前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以来,凭借其具有的通用性、高效性、高可扩展性,尤其是相对低廉性等优势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自互联网革命以来IT产业最深刻的变革,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将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未来趋势。
(二)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信息技术再发达,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再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和网络依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和受到各种安全威胁。这些风险和威胁主要表现有:存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资料可能遭到未经授权的查阅访问,甚至被泄露或被篡改,会计信息在客户端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等。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三)机构调整和人员转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质是对企业进行一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新建一个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或仍保留机构、但只保留少数会计人员从事对接工作,企业的财务机构将面临大的调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机构调整得当与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岗位的转型成功与否成为能否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能否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来,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着力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一是于2009年4月了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于2010年了基于XBRL国家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三是于2011年9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系统规划了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四是于2013年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多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基础前提:全面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和开展,最终实现创造价值目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存储于电子化介质之上,借助网络往返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两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一是要合理确定数据访问权限。对于企业而言,有的数据可以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而有些数据因涉及商业机密或是其他保密原因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因此对于此类数据必须依据使用需要设定访问权限,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用户操作不当或用户蓄意为之均有可能导致数据被泄露或被篡改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加强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加强对用户实时监控,减少人为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三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技术支持方要从设备维护、软件升级、网络通讯等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二)关键环节: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应用
新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花费较大,鉴于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现实,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盲目否定后再另起炉灶,而要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引导企业加快管理会计信息整合。例如,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建成ERP系统,新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借助ERP系统来收集经营数据并且获得业务支持服务(张庆龙、张春喜,2012)。对于无法实现统一的信息系统,至少要做到互相兼容。
(三)重要保障: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另一方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核算型会计的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更加高涨。如何应对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条必然路径。高等学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政府、企业、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多维度的协同体系保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熊磊,2014),从而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有力支撑: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
企业在依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能会选择服务外包的模式。因此,财政部门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共同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
会计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而在目前所采用的多种计量属性中,争议最多的是公允价值。
(一)会计计量的内涵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斯曾在1946年对计量下过一个被广为认可的定义:计量就是根据特定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而“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汤云为、钱逢胜,1997)。通常认为会计计量是由计量单位与计量属性两方面内容构成的,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对会计计量单位存在两种选择,一是名义货币单位,二是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比较问题,名义货币单位一直是现行会计实务普遍推崇的计量单位。只有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时期,才会以一般购买力货币取代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因此,会计计量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对经济交易或事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量化,从而得到不同的计量结果,即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可以使相同的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研究和认识是随着公允价值应用的日渐广泛而不断深入的。各国的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颁布的IAS 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C虽然在IAS NO.16、IAS NO.17、IAS NO.18、IAS NO.40、IAS NO.41等多个会计准则中都有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表述上除了有的准则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外,基本上与IAS NO.32的表述一致。金融工具准则制定联合工作组(JWC)在2000年2月的《准则草案和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中,认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由正常的商业考虑推动的,按照公平交易为出售一项资产收到的或解除一项负债时企业应付出的价格的估计。”JWC的这个定义与1ASC在IAS NO.32及其他一些会计准则中所下的定义相比,有一些不同:一是用“在计量日”字眼,突出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现时性;二是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
在公允价值的不同发展阶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公认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表述均有所不同。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公允价值定义主要有:2000年在S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自愿各方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即非被迫或清算交易)中,购买(或发生)或出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FASB在2006年的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这一定义引入了一些不同于以往定义的新名词如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等。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参与者角度而不是基于特定主体角度对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的一种估计。与以往定义不同,该定义还特别强调了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在公允价值确定中的作用。由于资产或负债可能会存在多个交易市场,因此,明确公允价值确定应依据哪个市场的交易价格十分必要。
SFAS NO.157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交易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在缺乏主市场情况下,则假设发生在最有利的市场。主市场是指报告主体将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市场,在该市场中,资产或负债的活动数量最大,同时活动水平最高。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了各自市场的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报告个体在该市场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能最大化从资产出售中收到的金额或最小化因转让负债而支付的金额。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都应该从报告主体角度来考虑,因此,允许从事不同活动的报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主市场,则公允价值计量应该代表在该市场上的价格(无论该价格是直接可观察的还是需要使用估计技术来确定的)。用来剂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价值不应因交易成本而调整。交易成本不是资产或负债的属性,它们只与特定交易相关,视报告主体的交易方式不同而不同。当位置是资产或债务的一种属性时,主市场中资产或债务的价格应包括运输成本。所谓有序交易,FASB认为是指涉及到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活动是司空见惯的交易;在早于公允价值计量日将有关交易信息公布于市场;它不是一项被迫交易(如面临清算或亏本销售)(SFAS NO.157,2006)。与SFAC NO.7中的定义不同,FASB在SFAS NO.157中对公允价值的界定更为具体,明确将其定位于脱手价格(exit price)。FASB认为,脱手价格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因此是形成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价格,而且它与FASB在SFAC NO.6《财务报表要素》中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相一致的。
2006年11月IASB了《公允价值计量日》项目的讨论稿,该讨论稿以FASB的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明确了IAsB对157号中相关规定的初步观点,确认了157号以及美国会议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就公允价值定义而言,IASB认为SFAS 157与IFRSS之间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差异:(1)sFAS 157明确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而IFRSS中的定义既未明确是脱手价格也未明确是投入价格(entry pnce)。(2)sFAS157定义明确主体是市场参与者,而IFRSS中的定义则涉及的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3)关于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SFAS 157认为是指在计量日负债被转移给市场参与者的价格,
所谓负债转移是指负债继续,并没有被清偿。而在IFRSS中则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在公平交易中清偿债务的金额。针对上述差异,IASB在《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中发表了初步观点,并就初步观点征求意见。对于用脱手价格计量公允价值,大部分1ASB成员认为与IASB《财务报表列报的框架》中资产与负债的定义相一致,是对公允价值的恰当表述。而对于市场参与者,IASB认为其与现行的IFRS中的关于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的概念内涵一致,但“市场参与者”更清楚地表达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而对于负债公允价值计量,IASB认为“转移(transter)”一词比“清偿(settement)”能更为准确地描述IFRS中公允价值计量目标。由此可见,IAsB对FAsB在sFAS 157中公允价值定义初步持赞同意见,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趋同意向。
我国准则制订机构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我国公允价值定义基本上借鉴了IASB在现行IFRS中普遍采用的定义,但与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最新规定或意向存在差距,没有明确计量时态,内涵也不够清晰,尚待进一步完善,以便为公允价值的正确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通过对上述公允价值定义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具有如下特征:
(一)公允性公允性是公允价值最基本的特征,该特征首先源自于公允价值形成的重要前提一“公平交易”(或“有序交易”),IASB和JWC都在其定义中强调了“公平交易”是取得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公平交易是指在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该关系可使交易价格不具市场状况特征)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该交易假定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各方独立地发生行为。而FASB强调的是“有序交易”,虽然在措词上有所不同,但内涵基本相同。其次,该特征还源于公允价值定义对交易主体的规定,即必须是“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或“市场参与者”。“熟悉情况”是指自愿的购买者和自愿的销售者双方都对被计量项目的性质和特征、其实际和潜在的用途以及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适度熟悉。“自愿的购买者”是指自愿而不是被迫购买。该购买者既不过分急于也不准备按任意价格购买。假定的购买者不会支付高于熟悉情况的自愿的购买者及销售者构成的市场所要求的价格。“自愿的销售者”不是一个急于出手,也不是一个准备接受任何价格的被迫的销售者,更不是一个抱着固定价格不放,而不理性考虑当前市场状况的销售者。“市场参与者”是指独立于报告主体,熟悉市场情况,有能力并自愿交易的主市场中的买者和卖者(1ASB,2000)。因此,公允价值定义对交易性质和主体的限定有效地保证了计量结果的公允性。
(二)现时动态性FASB和JWC在其定义中都考虑了公允价值计量时态的现时性,都使用了“计量日”这一术语来表述。而IASB虽然未在现行IFRS的定义中明确这一点,但在其修订的IAS No.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4)实施指南中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时指出:公允价值中“使用估价技术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这说明IASC也认同公允价值计价的现时性。由于在每个计量日,被计量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会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从而使公允价值具有动态的计量特征。通过运用公允价值在每一计量日对报告主体的资产或负债等被计量项目的计量,能够动态地、及时地反映报告主体在各个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及其价值变动对企业业绩带来的影响,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估计性JWC定义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日的一种“价格估计”,即在初始计量无法取得历史成本或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时,公允价值均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熟悉情况、自愿的当事人基于市场信息对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价值作出的估计。IASB和FASB虽然在其所下的定义中未出现“价格估计”的字眼,但从其在WRS、IAS、SFAS及SFAC中所推荐的各种获取公允价值的技术来看,许多因素都要有赖于判断和估计。因此,估计性是公允价值的一大特征。
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和现时动态性的优势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理论上被广为推崇,发展成为仅次于历史成本的最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估计性特征则使其在实务应用中困难重重,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可靠性的质疑就来自于公允价值估计性的特征。因此,如何使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在应用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计量的公允性和动态现时性优势,抑制其由于需要估计而可能引发的随意性和人为操纵的缺陷,确保计量结果的可靠性成为各国公允价值研究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的关系
FASB在其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列举了实务中的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IASB在其1989年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也列举了四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对于公允价值与上述几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是我国会计学术界有关公允价值研究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念认为“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个检验尺度”(石本仁、赖红宁,2001)。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全新的复合会计计量属性,它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而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谢诗芬,2004;常勋)。
我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对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也有阐述。财政部在2000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解释中认为,“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场价值、评估价值等”,似乎认可了公允价值是一种包罗各种计量属性(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复合计量属性。而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则将公允价值作为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相并列的独立的计量属性来定位,但未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予以阐述。
上述的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将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真实与公允”等财务会计的总体要求或标准混同起来了,从公允价值定义的介绍,可以发现公允价值定义符合FASB对计量属性的定义,即“被计量对象要予以数量化或计量的特征或方面”。而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实质上也是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评判标准来看待。公允价值既不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也不是一种评判标准,而是独立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的一种新的、单独存在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本质是被计量项目的内在客观价值。这一结论来自于对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公允
价值的定义及FASB和IASB等对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分析。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虽不乏联系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按照FASB在SFAC No.5中的定义,历史成本是为取得的一项资产所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通常在取得之后按摊销额或其他分配方式调整。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表现为:(1)历史成本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并从企业投入价值角度来进行计量,是由现实交易产生的实际交换价格;而公允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实际交易存在,而是基于假想交易并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来计量,表现为一种虚拟的估计价格。(2)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通常基于过去时点,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历史成本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变化只是已知数的摊销与分配,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则基于现在或计量日时点,既可用于初始计量,也可用于后续时期的再计量,是一种动态的计量属性。立足现实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一个主要区别。
(二)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现行成本是指如果现时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就计量时点而言,两者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现在或计量日时点,而且两者都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行成本是强调站在某企业主体角度的投人价值,而公允价值则是强调站在独立于企业主体的市场参与者角度的脱手价格。
(三)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在正常清理过程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获得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就计量时点而言,两者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现行或计量日时点,而且两者都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为基础的,都表现为一种脱手价格。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体系的第一层级的市价往往强调需具备两个条件,即活跃市场和公平交易。而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并未强调公平交易和活跃市场。当存在不止一个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强调应选取对计量对象本身而言最有利的价格,而现时市价未强调这一点;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完全依赖于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故难以对无形资产、专用设备等无现行市价的资产进行计量,而FASB和IIASB都规定公允价格计量属性在不能获取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还可基于可得到的最佳信息运用现值技术等手段进行估计确定;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交易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在缺乏主市场情况下,则假设发生在最有利市场。而现行市场则不强调这一点。
(四)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转换时倘若发生的直接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未折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按可变现净值计量,未来收回的现金与现在收回的现金是等价的,这一计量不可能得到市场参与者的承认和接受,因此,可变现净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但若时间较短且物价稳定,对于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由于其货币时间价值可忽略不计,故其可变现净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这些项目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可变现净值是扣除了预计变现过程中的直接成本后的净值,而作为公允价值的市价则一般不涉及对交易成本(如运费、安装费等)的调整。
(五)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在正规的业务中,一项资产可望换得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或贴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或在正规的业务中,为清偿一笔债务可望需要发生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或贴现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值并不是一项独立的计量属性,现值只是任何一种现金流量同利率的结合,是一种可以达到某种计量属性的手段和技术。现值可以站在特定个体角度来估计,也可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来估计,站在特定个体角度所估计的现值通常称之为特定个体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特定个体(企业或个人)相对于其他市场参与者常常具有特定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这种比较优势或劣势的存在会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众多市场参与者估计的公允价值存在差异。虽然特定个体的估计有可能会有更加丰富的信息,但无论特定个体的期望如何,市场却始终是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决定者。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个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因此,站在特定个体角度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不是公允价值,只有站在市场参与者角度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才是公允价值。从实务操作的角度看,企业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时通常并不清楚其他市场参与者评估该资产或负债所使用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其他市场参与者会采用相反的假设,那么采用企业自己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假设进行估计就与公允价值不相矛盾,但如果有这类证据存在,那么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假设以便与市场保持一致(张为国,赵宇龙,2000)。
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几种计量属性在符合一定条件下都有趋向于公允价值的可能,但并不能由此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包含各种计量属性的复合计量属性。各计量属性在计量结果上表现出来的有时相同,并不排斥各计量属性在内涵上的各自独立性。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是在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是对被计量项目内在客观价值的一种度量。
四、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诸多理论问题中,如何客观地计量公允价值一直争议较大。通常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要从这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而这三种方法的采用是有一定程序的。通常情况下,首选的方法是市价法,因为一个公开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最为令人接受,从而也最公允的;在没有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听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而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则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而应用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在使用这三种方法时还有很多严格的使用条件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市价法市价法是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最先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方法。市场价格被认为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最好的反映。一个公开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是公允的和可接受的,对于某些资产或负债而言也是容易得到的。应用市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所采用的市场价格最好是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此外,应采用相同项目、最近的市场价格作为该项目的市场价格;该市场价格最好是计量当日的市场报价。当找不到计量日的市场价格时,可以采用稍微提前的市场价格,但计量日与市价日之间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市场条件变化而对
公允价值产生的影响,应当可以估计。
当存在不止一个市场价格时,应当选取最有利于企业的一个市场价格。“最有利”意味着企业可以得到的最高的价格,就资产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脱手价格,对负债而言,意味更低的清偿或转移价格。选择最有利的市场价格决策规则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大多数的企业以利润或净资产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一前提之下,企业才会尽力寻求最有利于自身的价格,通过市场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各种市场力量的博弈,最终形成一个市场参与各方均可接受的价格。但“最有利”并不是对企业自身的目标而言的。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应该是对该资产或负债本身而言最有利的价格,而不是对企业整体最有利的价格。
市场价格中存在与所计量的项目的权利与义务并不直接相关的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价格,应予以剔除。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所计量项目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该价格就一定是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以下几种情况中,不能将市场价格引用为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1)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正经历财务困难的企业之间的,如正处于破产清算的企业,被法庭强制拍卖的资产等。但当市场上能够影响某一类资产或负债的企业,其大部分均处于财务困难状态中时,这时的市场价格就有可能代表了该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2)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是发生在关联方企业之间的。发生在关联方企业之间的交易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不能代表该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3)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是按以前签订好的合同进行的,仅仅是在现期执行而已。这一交易价格,是合同签订日的市场状况所决定的价格,不能代表该项目现在的公允价值,代表的是该项目在签订日的公允价值。所以,这一价格不是所计量项目现时的公允价值。(4)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不是一项独立的交易,它还受到其他与之相关联的交易的影响。(5)在存在众所周知的影响市场价格公允性因素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市场价格不能作为公允价值。(6)决定市场价格的交易,不是一项经常易,在计量日该交易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要考虑采用一定的计价技术,但企业应当仔细研究采用计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以决定是否要对所得到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上述情况下的市场价格虽然不能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但可以为判断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提供帮助。
(二)类似项目法在所计量的项目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一定的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类似项目法是指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方法,是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应用类似项目法最关键的就是类似项目的确定。所谓的类似项目是那些与所计量的项目具有相同的现金流量形式的项目。
通常研究两个项目是否相似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所要计量的项目的期望现金流量。(2)选定另外一个初步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资产或负债。(3)比较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以确保其是相同的。(4)评价是否在一个项目中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在另一个项目中同样的全部得到了反应,如不同的风险水平。如果存在这样的未被反映的因素,应确认该因素的影响能否被合理剔除。如果不可能被合理剔除,则这两个项目不是相似项目。(5)判断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面对经济状况变化时是否按照同样的方式变化。如果不是,则它们不是相似项目。
在判定一个项目是所计量项目的类似项目之后。并不意味着其市场价格就成了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或者成为该项目公允价值的参考价值,还应该参照前述市价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市场价格失灵的情况做出判断和调整。
(三)估价技术法当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需要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所谓“适当”的估价技术,是指通过资产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应当反映企业在计量日的市场状况下,在正常公平交易中,售出一项资产所能得到的金额;或通过负债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应当反映出企业在计量日的市场状况下,在正常公平交易中,重新产生一项负债所能收到的金额,或在清偿负债时所应支付的金额。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产生,现代管理成为一个集方法、手段、技术、理论为一体的整体,形成为管理科学。而包括“三论”在内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充实了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工具的广泛引入和运用,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成为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新的生长点,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直接推动下,最终从传统会计中催生了管理会计,并使其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中、事前规划的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
所谓现代管理方法,是指能够有效保证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它是管理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管理方法以定量分析、系统性和择优性为其基本特征。它所包括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应用较多的有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
在管理会计中具体应用的预测技术主要有:有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的经验推断法,如:特尔菲法、基本因素分析法、相互影响矩阵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二次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经济计量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具体应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非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风险型问题的决策模型和博弈型问题的决策模型等,如,在多种产品生产数量决策中应用的逐次测试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在定价决策中应用的微分极值法、边际分析法、0.6指数定价法、保利基础定价法、临界成本定价法以及最优价格一数量组合决策方法等;在存货决策中对于享有数量折扣时、因素不确定时、成本资料不完备时等条件下应用的经济订货量法以及挂签制度法、ABC分析法等;在投资决策中应用的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年值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等。
规划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如在存货规划确定经济订货量的逐次测试表法、图示法和数学模型求解法等。
具体应用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成本控制技术,如,在产品成本控制中采用价值分析方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采用差异分析法等控制产品制造成本,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以及成本差异),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双堆控制法、ABC分类控制法和定期订货控制法等控制存货成本;利润控制技术,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控制利润,在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非线性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预算控制技术,如,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控制中采用的弹性预算控制、概率预算控制、零基预算控制和滚动预算控制以及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按照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上划分的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的责任预算控制等。
现代管理方法尤其是精密的数量学科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不具现实性的假设(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批判性强、务实性差、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脱离等问题颇有非议,甚至说管理会计过时了)。如,假设处理和获取信息不需付出代价,交易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和准确的,不存在不确定性;管理者(人)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或委托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产销平衡;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中各种产品的品种结构固定不变以及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强调统计显著性而忽略实际政策意义等。而且突破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比如,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成本、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意味着当销售收入、成本均表现为曲线时,可以也需要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别确定其各自反映的有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建立利润函数式,并据以进行本量利分析。又如,当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对于它们的预期的变动,往往难以在事前掌握得十分准确,而只能做大略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到多少,就有多种可能。这时若仅通过原来一项简单计算或单因素分析已不可能得到一个定值。当通过引入和动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概率分析方法,就可以估计和分析它们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概率是多少,然后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就可以确定一个最可能达到的数值。“三论”不仅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直接成为管理会计中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20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超循环理论等又使管理会计有了新的飞跃。目前,直接起源于“新老三论”的现代管理方法,已成为管理会计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系列,它们有系统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协同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黑箱方法等。
比如,系统方法中的运筹学方法,就是在给定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求解,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较优的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它包括规划论、博弈论、决策论、库存论、质量控制、网络计划法等。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目标需要,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系统分析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等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巧,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目标的科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Robort.S.Kaplan博士认为,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最终渗透到管理会计领域,是在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涉及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诸如:
——生产和销售限制因素条件下进行最佳产品经营组合决策时采用的线性规划法,包括图解法、逐次测试法和单纯形法等。
——针对企业生产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情况,采用了影子价格,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企业存货控制过程中,利用库存控制方法研究经济订货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与采用的ABC分析法。
——利用代数分配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服务部门的费用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管理会计中有关部门人契约的通用模型、分类模型和基本模型,这其中涉及到包括责任会计、资本预算制度、参与预算、成本分配与差异调查、转移价格、监控系统、收入操纵、考核指标设置、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业绩计量为基础的报酬制度等内容的方法应用。
——利用网络计划法(计划协调技术)对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按其相互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形式,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预测、调整。
——在资本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利用决策论方法根据系统状态的客观信息提出各种可能选入的策略方案,并就这些策略方案对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按某种评价标准选取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如在不确定型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决策表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大中取大法、折衷决策法。
——在估量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时,采用的数量统计方法,如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法等,包括净现金流量期望值、标准差、变化系数,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等的计算方法,在不同投资方案之间进行资本总量的合理分配时,采用的0或1技术法、线性规划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的对比与优选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费用现值对比法、年费用比较法、差额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等。
——在具有不同寿命期的固定资产更新分析中采用的经济寿命周期法,在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决策中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在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过程中对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敏感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等。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等。
再比如,信息方法中的信息熵的原理与方法引入管理会计后,也成为其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它与财务会计一样也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计量、确认和核算,但它主要是紧紧围绕着“管理”即“规划”和“控制”展开的,而这展开的全过程都处处体现了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即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熵的过程。展开来说:
——解析负熵。解析的负熵作用是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表现出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目的明确的信息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这显然是一种负熵作用。
——控制负熵。控制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负熵。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变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运行和变化的行为。管理会计就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进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意味着熵值的减少。
——筹划负熵。计划(预算)是筹划的主要形式之一,计划是管理有序化的过程。管理会计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确定目标,编拟计划和制订计划的手段与措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这种筹划行为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并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和管理中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筹划具有明显的负熵作用。
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很多,而且还处于发展之中。仅凭本文,笔者无意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方法,只是想以例举的方式说明现代管理会计广泛地吸收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上述方法的引用并没有从实质内容上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但却使管理会计对原有内容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更严密、更科学了。使之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对称性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的研究;使之转向企业目标、资源约束条件的多维认识。如,企业的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多目标体系,企业资源约束条件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也由单一向多因素综合影响等方面发展:企业信息由完全、充分、对称性、确定性转向非充分、不完全、非对称和不确定性,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由一致转为并不一定一致,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使得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渗透着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和人本化等现代化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性科学的转变。
(三)
在现代管理理论大规模武装管理会计,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五彩缤纷的丰富内容的同时,不少学者回过头来从另一角度作了思考。他们感到在这一变化的进程中管理会计似乎迷失了什么,管理会计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其特质应该有哪些,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其对象是什么,等等,对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广大会计学者仿佛在“摸着石头过河”。
从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广大会计学者在广泛的领域内自觉的借鉴和创新,使管理会计,乃至整个会计科学的发展由继承、衍接传统为主转向以借鉴、突破为主,使得当代管理会计科学乃至整个会计科学能与其他许多科学一样,出现分化与重组并立的现象,一方面,会计科学原有的许多内容分裂、衍化,另一方面,会计科学内容及其他学科的内容重组。这一并未完成的过程,尽管现代管理会计新的完整体系尚未最终建立,尽管其内容中多多少少还有人工斧砍的粗糙痕迹,以及也偶有出现学科内部之间发生内容重叠、观念冲突的现象,但这也从另一方面充分说明它是广大会计学者关注时代、关注会计科学而虔诚投入的结果,是管理会计与时代变革同步的突出体现。笔者认为,一方面,管理会计不仅不绝缘于其他学科领域,而恰恰相反,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是相融相通、互补互进、相得益彰的;另一方面,在整个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过程中,对吸收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积极态度。半个世纪以来,管理会计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指导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笔者相信,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企业生产组织的重大变革,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将面临新的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余绪缨主编:《管理会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李天民编著:《现代管理会计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定义。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各种知识体系以及技能方法进行利用,满足项目各方对项目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它是集知识性、技术性以及综合性为一体的管理活动。对活动过程中进行剖析,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涉及到项目全局的综合性管理部分;二是目标性及和核心性的管理部分;三是专项性及保障性的管理部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就是属于这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组织不断获取并且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充分发挥各个人员在岗位上的综合潜能,激发并保员工对于岗位的热情和忠诚度,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进行竭诚服务。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仅是从项目管理工作本质出发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各项资源,争取在既定时间内高质量达成项目要求的必要途径。
三、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现状分析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够重视。在新的时代中我们的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其实已经不是传统的简单管理和工作管理,更多的是人才竞争管理了。但是我们的企业都没有认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和人才管理的联系认识不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还是处于传统的人员管理,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们的企业一边面对人才缺少的问题,一边又在浪费着大量的人员,这个是个矛盾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怎样来意识人才资源的保留工作还是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很多时候明明企业有大量的人员可以使用,但是企业在如何分配人工的问题上却不够完善,没有发挥不同人才的不同优势能力,没有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浪费了大量的人员,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浪费了企业的财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没有重视绩效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根据岗位的不同,技能要求的不同,人才能力的不同而规范的去建立具体的管理制度,这就导致我们的绩效管理工作没有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作用。很多时候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候就缺乏一种科学精神,缺乏必要具体的管理措施,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空壳。此外,企业人力资源在高素质人员培训方面的严重不足、考核机制不健全、人才激励措施的缺乏等也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四、企业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对策研究
要建立严格的具体的绩效考核制度,必须要意识到在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应该注意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该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一个具体的评价和分析,建立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地通过沟通,让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在员工管理的工作中起到更多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必须要进行优化,要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项目情况结合工作的实际内容来对我们岗位配置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及时的进行一些调整,然后给出具体的人员管理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情况得到改善。要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必须要编制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然后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施细节。要有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的说明书,要对不同的工作的不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要通过一些奖励的机制来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现状。要从传统的单一劳动分配制度中,进行一些创新,要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今天新的形势下的情况,要综合考虑薪酬制度,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薪酬发放的变革。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里,让员工资源的把自己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到一起。
2提高岩巷快速掘进的对策
2.1提高劳动组织管理水平,进行多工序平行交叉操作
在不违反媒矿安全规范和确保工人能够安全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力度采取多工序平行交叉操作。应该按照施工技术、管理能力以及机械仪器,对不同工序的自身潜能和需要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测量,并且保留一定的空间分析,有效地选择作业循环方式。在目前岩巷掘进中,实现平行操作的顺序通常是凿岩和装岩,然而在其余不同工序上,应该尽量地利用平行施工手段,例如装药和装卸工具应保持平行状态、工作面清理和现场清理应处于平行状态、装岩作业和工作面支护应保持平行状态等。
2.2有效地组织施工
这一点能够实现快速掘进,并且起到了主要的决定作用。为了能够实现高效和快速的巷道作业,实现优质的目的,并且保障作业的安全性,除了近年来所应用的合理施工机械以及工艺以外,还应该准确地应用合理的施工组织管理以及良好的施工管理手段。
2.3完善施工方法和工艺
如果希望在巷道掘进速度上达到最优的提升,不能仅仅凭借目前比较完善的“常规”的施工方法,还应该积极地利用新的施工手段同时不断研发出新的施工手段,比如,中深孔爆破,深孔爆破等。如果想要达到巷道的快速掘进目的,在施工工艺上必须保持连续,实现不同工序间的平行施工。
2.4增强工作热情,并且及时进行总结和给予相应的奖励
高效进尺的关键在于工人是否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煤矿要提升岩巷掘进速度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应该按照自身的技术水平、地质状况、人员的能力状况,建立完善的施工掘进准则。并且能够严格从多个角度进行较为完善的考核,比如效率、安全、工程质量等。此外,对于每月可以实现工作任务的先进集体给予相应的奖励,把每个职工的收入福利及时地发放。
3加强科学管理
3.1确保比较正规的循环率
首先,确定进尺目标,依据全月60个掘进小班,100%正规循环率,计算出每小班的进度以及全班月进尺,以此为依据,建立台阶指标,并且采取目标管理。以班为考核单位,依据进尺量计算奖励额度,划分为若干台阶,超的越多,奖励的越多,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要倒扣。从而能够促进掘进班的超尺热情。出矸也能够分出台阶,每班几乎掘多少进尺就可以装多少矸,转变了传统的停产3天才可以装完矸、移一次耙岩机、崩好底根的方式,,不停炮就能移进去耙岩机。从确保了全月30天共放60炮的100%正规循环率。
3.2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
依据局颁安全标杆工程标准验收,控制好光爆成形,质量和个人收入一致。在光爆中周边眼每留有半个眼痕,给个人相应的奖励,上井后通过验收员签单,并且保证当天发放。这个手段极大地改善了工人搞好光爆的热情。遇到岩性发生改变的情况,矿队一起试验选择最佳的爆破参数,布置附近眼密度以及装药量。特别对松软的泥质围岩,放炮掏槽后用风镐扩刷至巷道设计尺寸,从而能够确保巷道成形和施工质量,降低了喷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