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老师论文

大学老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8: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老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老师论文

篇1

法国政府和高校十分鼓励学生参与实习,为保障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不受侵害《法国劳动法典》明确规定:实习学生享有普通劳动者相同的一切权利。2014年2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旨在维护实习学生权益并防止实习单位滥用实习生用以减少正常雇员规避社会责任的《新实习法案》。该法案在三个方面对实习生权益保护及实习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出了修订:第一,根据实习单位的规模对实习单位使用学生工的比例作出了严格限制,且每年雇佣实习生的比例最高不超过员工总数的百分之十,而且实习的期间不得超过六个月。第二,对实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工作时间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特别地对于实习生,无论其实习期间是多长,实习单位必须从“实习生第一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起”支付不低于436.05欧元(约合人民币3711元)的薪水。第三,加强对实习单位的劳动监管,加大对实习单位违法雇佣实习学生、侵害实习生权益的惩处力度,同时法国劳资仲裁法庭将决定缩短对滥用实习生案件的审理裁决期限。

(二)美国

美国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保护弱势群体,虽然美国各州政府基本都没有明确针对实学生权益保护的特殊立法,但早在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案》就明确规定,雇员(即劳动者)是指“被雇主雇用的任何人”。根据该法案,受雇佣的全日制学生,也被纳入劳动者范畴,各项权益均受法律保护。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各类帮助实学生就业以及维权的非营利性组织十分发达。其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创建于1956年,每年为100多万大学生和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该协会的宗旨是帮助学生选择并获得满意的工作,帮助雇主制定有效的人员招聘计划并提供优秀人选。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一般都设有保护实习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的“职业服务中心”,负责和雇主沟通联系实习内容、劳动强度、拟定详细周密的实习协议。

(三)我国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地区明确要求高校设立自己的“校外实习委员会”,其职责类似于美国高校中的“职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学生挑选合适的实习机构;书面实习协议的拟定审核及确认;接受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评估;受理学生实习有关的申诉;统筹管理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事宜并为实习学生投保意外保险。此外,台湾地区于2006年颁布了“大专院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对台湾境内实学生合法权益保护进行了统一立法。2012年2月9日,政府将该办法更名为《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并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明确规定:学校为与合作机构办理学生校外实习,应设学生校外实习委员会。合作机构提供学生相关操作训练,并与学校指派之专责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合作机构负责学生实习前之安全讲习、实习场所安全防护设备之配置及相关安全措施之规划。同时,该办法还将发生争议的处理方式及解决办法强制纳入到实习合作协议中去,更加充分的保护了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借鉴完善与创新

通过对域内外实习相关立法的了解,不难看出国外在对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立法比我国内地完善许多。因此,在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构建我国自己的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现阶段应着力解决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明确实习学生身份及其享有的权利内容法

美两国在立法上直接赋予了实学生劳动者资格,我国台湾也在《劳动基准法》第64条规定:中央主管机关规定的技术生可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而事业单位中的养成工、见习生、建教合成班的学生同样适用《劳动基准法》。在未来立法中,我国完全可以参照法国、美国的相关立法,明确实学生特殊的身份及其享有的具体劳动权益。鉴于实学生非劳动者这一特殊身份,笔者认为,实学生至少应当享有:平等实习权;劳动信息知情权;休息权;劳动报酬请求权;损害赔偿亲求权。只有在立法上赋予实学生明确的身份定位,针对具体的“准劳动关系”特点,参照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制定更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具体权利内容,才能切实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不受侵害。

(二)签订规范的《实习保障协议》

由于我国现阶段法律还没有明确赋予实学生劳动者资格,绝大多数实习单位不能够和未毕业的大学生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所以用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唯一书面文件就只剩下校方、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三方共同签署的实习协议。如前文所述,高校自行拟定的实习协议版本各异,内容多偏重规避校方责任,纵观各发达国家早于我国起步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美国大学内部成立的“职业服务中心”制度十分值得借鉴学习。我国高校也应当组织负责指导实习的专任教师会同学生代表成立“实习就业服务中心”,其职责除了代表学生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以外,还应包括拟定切实可行的《实习保障协议》。协议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实习的起止时间、实习期间的报酬、实习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的归责原则、发生纠纷后的处理方式等。明确校方、实习单位以及学生三方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三方相互配合同时相互监督,才能够避免问题发生以后学生维权无依据或是校方与实习单位相互推诿责任。

(三)全面推行实习责任险实习责任险

指实习单位和学校作为被保险人,在其组织学生实习过程中所造成的实习学生的人身伤害,依法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的保险制度。域内外国家及地区的先进经验表明,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将学生实习期间可能遭遇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交由社会分担,可以拓宽赔偿渠道,保证赔偿额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校方、实习单位与学生在实习伤害事故发生之后的后顾之忧。具体做法,可由国家统一立法强制规定必须为实学生办理实习责任保险,费用由学校和实习单位依约定按比例分摊。

篇2

敬爱的朱老师:

您好!

感谢你这一年来,您总是尽心尽力地给我们传授知识。给我的论文作指导,晚上,连星星和月亮都安详地进入了梦乡,可您家的灯却还亮着。每天早上,您竟然起得比我还早。

我身体差,从小体弱多病。由于这个原因,学习成绩赶不上。加上自由散慢惯了,对学习也不重视,各方面都随随便便的,不严格要求自己。升上三年级后,我进入了您的班,您看出了我的缺点,多次耐心地找我谈心,使我认识了自己的缺点。于是,我认真改正。首先,您要求我要练好字,要把字写得端端正正。以前,我连自己都看不清自己写的字。在您的教导下,我经过努力,终于把字写得端正了。您为了鼓励我,在我的家庭作业本上写上了A+。您知道吗?这小小的一个A+,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使我信心百倍,也使我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了。

我的作文也是很差的,常常写几句话就算完成了。您发现后,总是循循善诱地给我讲解,教我怎样把作文写好。我的写作水平一次比一次提高了。现在,我的作文每次都被您挂在教室后面让同学们学习,我心里是多么的高兴啊!老师,我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您对我的教育。

老师,感谢您为我付出的心血,我决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你的学生:

xx年5月9日

大学生写给论文老师的感谢信【二】

亲爱的金老师:

您好!

人人都说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像园丁,每天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培育幼苗。是呀!不错的,老师不就是这样的吗?每天默默无闻地工作,任劳任怨地培育祖国的花朵。玛丽亚深深地感谢她的老师,而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金老师。

金老师,您不仅是我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上,气氛总是这样的活跃,为什么呀?因为您为我们创造了快乐。您在上语文课时,总是爱讲些您小时候的一些美好回忆,总爱使我们开心。课堂上,再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那样地快乐活跃。我们都爱上语文课,更爱上那个在课堂上娓娓动听讲述的您。

虽说,您是我们的老师,可在我眼里,您更像我们伟大的母亲。您时时刻刻都在保护着您的60个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天气转热时,看到某个同学还穿着厚厚的羽绒衣,您总会亲切地说:快脱下吧,别热坏了!体育课刚上好,同学们纷纷脱下衣服,图个凉快。一会儿,您看我们休息够了,总会对我们说:快穿上衣服,别感冒了!

您对我们这么好,可有时我们却那么不懂事,经常给您惹麻烦。我们班课前十分钟背古诗不认真,被教导主任抓住了。可结果吃批评的,不是我们,而是您――敬爱的金老师。我们的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惭愧:对不起,我们错了!

金老师,千言万语说不尽您的好,只能凝成一句话:谢谢!谢谢!感谢您润物无声的慈母爱,感谢您铮铮教诲的严师爱!

您的学生:***

篇3

而你,正在读大学的你抱怨大学里的老师上课很枯燥,你没有兴趣听,一年下来觉得一无所获,问我读大学的意义,问我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读大学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管理你的学习资源,你重要的学习资源之一就是你的老师。

大学里的老师和中学老师不同。中学老师对你而言甚至有时像家长,他们会真的在乎你的成绩,他们总是在你的周围,他们是你学习的压力,也是学习的动力。

大学不一样。大学老师未必记得住你的名字,上完课走人是常态。大学老师没有义务关心你的成绩,你是不是不习惯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

亲爱的妹妹,大学里的学习就是这样的,老师不再给你关注。对你而言,他们是知识的载体,如果在和他们相遇的这两个小时里不学到些什么,就浪费了两个小时。

今天不谈你该如何勤奋学习,而是来说说如何把距离上遥远的大学老师变成自己的学习资源。

Christina是我的德国同学。德国的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大学之间流动读书。她在法兰克福读了三年之后,转来明斯特,并打算在这里完成她的硕士论文。

我问她为什么要转校,转校的手续在德国那么复杂。除了浪漫的“换一个城市换一种生活”的理由。Chrstina有充分的理性依据:

“这里的大学有A教授,他可以在方法论上面教我;还有B教授,她在新的理论建设上有很多建树。我在网上查过了,这里还有几门课是法兰克福没有的,这几门课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所以一定要转校来学习。”

她对教授们的专长了解得那么清楚。而你,你了解你的教授的专长吗?你知道在这个教授的课上可以学到一些什么吗?

你可以对老师有所要求,前提是你自己的功课要做得足够好。与其埋怨老师上课不认真。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可以怎样让这个老师的学术能力成为你的能力。

德国大学生在上课之前会认真研究教授的履历,一般学校的网页上都有相关信息。这个教授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时间够不够长,这个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不是专家,他最近发表过什么论文。所有这些疑问,都是为了判断“这个老师的课值不值得我去听”。

学会判断老师的专业能力是大学里要学会的另外一件事情。德国学生也会八卦老师们的逸闻趣事。但谈到老师们的专业能力,都能一针见血:

“C老师在海德堡的时候曾经对某个问题研究过,不过现在没什么新的东西。这两年他在忙别的事情。”

“D老师在印度一年,搜集了很多新的材料,所以这个课我要听第二遍。”

有时候听到德国同学们说:“E老师一直在做项目,可能要做官了,上课越来越心不在焉。”

“F老师对这门学科根本就一窍不通,他对新的理论的理解根本就是在胡扯。”

中国的学生,可以多学习一些有水平的质疑,这样才能提高判断力。

篇4

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小学老师的显著之处是:中、小学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教会学生“是什么?”,以此完成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牢固的基础知识。而大学教师则有两项职责,即科研与教学。而教学与科研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应该是科研、教学都突出、优秀,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项就似一个人缺了一条腿一样,他也只能是一位“残疾人”;如果教学、科研都十分糟糕就像没有腿的人一样,现在的学生戏称这种老师为“垃圾”。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拿到新学期的课程表后,先到图书馆了解一下每位任课教师的科研情况,查阅它们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著作的情况,给这位老师在研究水平上进行一个定位,接下来在课堂上,“聆听”每位教师的教学,然后对他的教学再作出一个判断,而中国的大学生往往缺少了解任课教师科研情况这一程序。

就教学而言,当今中国大学的教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深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不入也出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照本宣科型)。

一、深入浅出型

一位老师如果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地“深入”研究他所讲授的课程,教学时呈现给学生的就是“浅出’一用最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道理,所以,我们听大师讲课时就像是听大白话一样,既轻松又愉快。古希腊、中国古代把它称之为“寓教于乐”,并被奉为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凭教师的博学,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

有的同学会觉得在高中刚毕业的时候,大学是可以放松的天堂,但步入大学,我却不这么认为了,刚从填鸭式的教育中走出来的,开始步入更自主性的生活,我想,大学不是完全放松的场所,而是可以做真正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正可以尽情地为自己那份心底的梦想而奋斗的场所,而对于大部分同学,似乎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真正的能力是在未来的工作中积累的,而非大学这理论性的东西,也因此,很多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在玩电脑游戏上面,玩电脑游戏固然没有错,但它绝对不能作为大学生活的主流,然而,也许在大学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大家却麻木地把它当作是时尚。

“深入浅出”的关键罢“深入”。“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鲁迅等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师,他们的授课“征服”了当时听他们讲课的学生,而真正使它们青史留名的是他们的学术著作。所以,科研就是大学教师教学的发动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首先科研能力要突出。一个大学老师如果缺乏科研的保障,即便授课能“征服”学生,这位老师也只能算是个街头巷尾的鼓书艺人,因为他没有传世的学术论文与著作。

以鲁迅先生为例,他留给这个世界一大批宝贵的著作,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在文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通晓古今中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但教学时,他仍然觉得“是很吃力的”,他怕“上讲台,讲空话”,怕“误人子弟”。鲁迅在《北京通信》中写道:“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活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可见鲁迅先生对教学的要求是非常的高。

二、浅入深出型

一个老师对于所教的课程研究得不深入,就是“浅入”,他讲课时就必然“深出”,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东西他自己还没有研究透彻,缺乏对这门功课总体的认识,就似盲人摸象一样,难免把大象讲成是“一把蒲扇”、“一条绳子”、“一堵墙”,或者是“一根柱子”。

没有“深入”的研究,讲课时就必然是“深出”,本来简单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他们只能用晦涩的言辞使简单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最后是越讲越糊涂,学生越听越不明白。整个教室就似一具棺材,学生昏昏欲睡、痛苦不堪;老师度日如年、如坐针毡。当然,也有些厚颜的教师大声叫嚣,课堂上讲授的大多是纯理论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远离现实生活,学生听起来枯燥也是必然的,学生逃课、睡觉等足以说明这位老师讲课的深奥、研究的精深,他们是最有水平的。易中天讲三国,其中三国人物都远离我们一千多年了,而且《三国志》这本书又十分难懂,但易中天却讲得人人喜爱,如果换成其他老师来讲,估计能让听众跑光,甚至于发疯。有些教师喜欢用爱因斯坦为自己来辩护,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上课,开始时听课的人满为患,听者总希望从他的言辞中得到智慧与启迪,但最终满怀希望的听众们都以绝望而告终,因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爱因斯坦到底在讲些什么。他们放弃了爱因斯坦同时也放弃了神奇的物理学。好像他们就是爱因斯坦一样,我要提醒的是全世界只有一个爱因斯坦,而爱因斯坦研究的是最最前沿的东西,没有人明白是必然的,但你研究的是最最前沿的东西吗?

三、不入也出型

“不入也出”的大学老师们所追求的目标大多也是谋官,有的是直接谋官,有的是曲线式的,先谋个职称,最后凭高职称再去谋官。这年头谋职称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学术刊物如此之多,只要肯花钱,刊物的主编及编辑们正等着你哪!或许你的文章在这世界上只有一位读者,那就是作者本人。有了文章后,把文章交上去,填写几张表格,你摇身一变就是教授了。

篇5

读初二时,我就一直在憧憬梦中那神圣、浪漫的大学,想着自己以后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走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可是,那次无法改变的选择,深深地刺痛我的心,成了我一生都无法治愈的创伤。大学,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也应该感谢国家的自学考试政策,让没上大学的许多学子圆梦。07年,我终于有机会去真正的大学参加中文本科论文答辩。去之前,就一阵激动,想着这大学会是什么样,和自己的想象一样吗?想到自己终于可以上大学看看,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说。之前,虽说获得过大专学历,有一张毕业证书,可是到底没见过大学,未免遗憾。这次要去的是福建师范大学,虽不是国家重点大学,但也算是不错的学校,何况师大的中文系在全国也颇有影响。

一下车,就觉得一派繁华,福州毕竟是大城市,不像我们小县城,都市生活毕竟不同。乘公交车到师大门口,第一印象便是大气。宽阔的校门里,有一片开阔地,校道绵延地伸向远处,高楼在远处静默着,让我顿感庄重,还有几分严谨的气息。校门周围人头攒动,我不禁赞叹起来。

走进校园,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从我身边走过。他们青春洋溢的脸上写满了笑容,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满足感,显得朝气蓬勃。他们阳光灿烂的气息一下子就打动了我,顿时觉得自己走在他们中间有些突兀,虽说我还年轻,但相比之下,还是显得有点老。

继续走,才发现学校依山而建,校道几乎把整座校园围在中间,两旁都是苍翠、挺拔的大树,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只觉得大,脚都有点发酸。

这次来是先参加论文写作培训,下一次才是论文答辩。课程安排很紧密,没有多余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我们在邵逸夫学术报告厅接受培训,典雅的会议室中间摆着主讲台,讲台桌正面印着师大精美的校徽标志。一根话筒,一张主讲台,多少学术精英站在这里,多少学术知识从这里开始传播。我坐在听众席上,不禁感到荣幸。这里恐怕是师大硬件设施最好的地方了。

文学院院长首先发言,感动于他说的一句话:很同情大家,以后,我们都是校友了。内心顿时感到温暖,这就是想象中的大学老师吗?屋外,寒风阵阵,正是寒冬之夜,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我意外地发现,椅子的扶手可以掀开,里面是块折叠的小木板。往上拿出来,再向左翻,小木板刚好占满胸前的位置,可以当作桌子来书写。我更高兴了,那一刻,就让自己当个真正的师大学生,安安静静地聆听老师教诲,享受短暂的大学时光。我想,那些真正的大学生大概也只是这样上课吧。

次日,席扬老师为我们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况。谈到余秋雨散文时,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指出有模式化的问题:走到哪里,无非就是感慨几声。许多人笑了,大概以为老师讲得不对,要不然,余秋雨怎么会有那么大名声。我没笑,学术问题可以讨论,不用盲目崇拜。不过,席扬老师的学术水平让我肃然起敬,大学老师就是不一样。思维严密,学术严谨,态度端正。

培训归来,写好论文,参加下次答辩。这次去,时间比较宽松。

先是在周围转转。校旁的路上,热闹非凡,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摆摊,卖点小饰物之类的,未尝不是一道风景。师大右边有条学生街,卖什么的都有。路虽小,却很热闹,几乎都是学生的身影。这里是属于风华正茂的学生,储存着永远不老的青春时光。站在那里,会有年轻好几岁的感觉。

无事可做,便找了块草地坐下,感受这惬意的大学氛围,看人来人往。这就是我短暂、宝贵的大学时光,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渴望,可要好好珍惜。故意走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无非是想好好看看四处的风景,将来留作珍贵的记忆和留恋。

碰巧,遇到来这里读研的老乡,他们先前也在本县教书。到他们宿舍一看,简朴但很干净,热情地招呼我们,谈天说地。这回,才懂得什么叫他乡遇故人,倍感亲切。临别时,和他们一一握手,真是不虚此行。

篇6

1、博士生导师不是级别,只是个资格说明,就是有资格带博士的大学老师,理论上讲师都可以带博士,只要批准的话。不过一般博导都是教授一级。

2、博士生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国内本学科领域内处于前列,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为教授职称,也有特别优秀的副教授、讲师担任博士生导师。

3、有培养研究生经验,至少培养过两届硕士研究生。能坚持正常工作,担负实际指导博士生的责任。有协助本人指导博士生的学术队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好。有课程教学经历,承担过或正在承担一定工作量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课程。

4、对年轻的教授(1972年以后大学毕业)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除具备上述条件外,一般应具博士学位。至少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外协助指导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岭,这是中国的教育的基本特点。虽然近年来,大学迅速扩招。上大学已不再是难事,一考定终生的就业体系也已不复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国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巨大的魔力。现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岭,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众”,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学,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类推,瞄准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马拉松从孕期就开始了冲刺。

由于高考题量越来越大,知识面越来越宽,考生答卷时根本来不及思考,中学教育为了应对这个指挥棒,不得不走题海战术,通过增时补课的方式,三年的课程用两年时间完成,接下来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和模拟考试。高考前训练的目标是机械反应和死记硬背,学生要练到一看题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为高考不允许学生有这样的时间。由于高考题中的超纲题目,导致了高考前的教学中必须补充大量的超纲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却被压缩,双重的挤压,除了囫囵吞枣,学生别无选择,这使大量学生的课业做成了“夹生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没完没了的疲劳战。长期严重的睡眠不足。这就是高中学生的常态,

高中生为了高考而战,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们状态又如何呢?初中生要为考个好高中而奋斗,小学生要为考个好初中而奋斗。孩子们除了在校的学习,还必须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为了全面的“素质”,为了在高考中能加个“特长”分,更要参加各种课外班。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中国孩子的基本状态。玩,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成为奢望;累,已成为中国孩子们的常态。

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环境唯笔试成绩论的大势下。教师个体搞创新教育,是很难的。靠个别有真知灼见的老师搞创新教育,也难以有实在的成效。因为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创新,所以说,只要应试教育的现状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与创新教育

中小学教育为了高考分数而战,那么,没有了统考压力的大学,创新教育又搞得怎样呢?

纵观我国大学教育,对于知识和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目的等等对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教材中没有,教师也不讲。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对这些重要内容也不了解。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死知识,没有了解到这些知识和技术所体现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所产生的闪光的思想,更没有领会到科学伟人们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创新意识,

由于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很多大学老师,特别是基础课老师,几十年教授同一门课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学里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各门课程考试的题目稳定性极高。每年的试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础上稍作改动。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大学老师也习惯于“教书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创新的能力与动力都严重缺乏,创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学常规教学中体现出来。

近年来,有些大学设置了《创新学》类的选修课,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置了“创新”学分,也有几部关于创新的书如《创新学》、《创新学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学中的创新教育并未真正“热”起来,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是被动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目仍用笔答一样,大学中的创新学分往往也是用笔回答问题来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师只是在面临职称或考核问题时才制造论文一样,大部分学生拿创新学分也是制造出来的。这样的“创新”,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对创新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浏览创新教育方面的论文,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完成的创新教育论文有很大的差别。首先,数量不同,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远多于大学教师。其次,论文角度不同,中小学老师写的创新教育论文,基本上都把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而大学教师中只有少数人把创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些人成为创新学专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却与创新教育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体制――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我国,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论文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以教学研究为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都可以成为论文的内容,在考核制度特别是职称的压力下,中小学教师很自然地会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这样的口号引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这样的论文也就成为自然。而我国大学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研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中小学,大学要求的论文要有“大学的水平”,偏重于“学术”,要“科研”成果,大学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人不多,写教学论文的更少,要研究创新教育,也必须把它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成果要么叫“创新学”要么叫“创新论”,似乎只有达到“学”和“论”的水平,才算达到了“大学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现象,都有两种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领”,就像羊群需要领头羊一样,人群也需要领头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动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压”,主要来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这样的推力下,不论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动的。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不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创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职称的压力,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中小学老师搞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尝试,大部分没有合作团队。也没有“科研”立项,更无经费支持,自己在教学中试了,能够写成论文,如果能发表或评个什么奖,最终为职称评定创造了“条件”,就算“圆满”了。而大学教师要搞创新教育,则一无前引力,二无后推力,因为大学的评价体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轻教学,科研工作与培养学生分离,文章与教学分离。没有几个教师对创新教育真正有兴趣。在高校搞创新教育,按现在的体制,合适的做法就是把创新教育当作学科来研究和建设,要立项,要经费,最后完成一两部专著,才算有始有终。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基本上还处于最初级的起步阶段,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对创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体制上严重缺乏创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师资队伍本身目前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创新教育的动力和能力。

四、对推动创新教育的构想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终生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必须为创新和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前引力。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让创新者能够得到创新带来的实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创新创富的故事,榜样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无尽的创新动力。如果人们认识到创新能够创富,创新意识就会深入人心,创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众中形成。但要真正解决创新前引力的问题,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制度体系的支持,必须很好地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执行力度,新闻媒体的宣传、社会力量的促进,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校搞创新教育,也要解决前引力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太多创新教育成功经验可起引领作用的情况下,要出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大兴创新教育之风,要把创新教育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成果予以认可,将创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扬和推广,树立榜样,形成引力。

其次,必须为创新教育提供足够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动、督促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尝试,在制度上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把创新教育作为对教师的一种考核指标。笔者认为,在目前教师队伍普通缺乏创新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状态下,要真正让创新教育热起来,这种后推力是主要的动力。

如果创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创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为时不远了。

五、对大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构想

在大学搞创新教育,可以使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推行,一是组织力量专门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学课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学教学中,即把创新教育融合到大学其他课程之中。经过一定的发展,如果形成既有专门的创新学教育,又有所有课程都蕴含创新教育的局面,创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风了。

篇8

故事回放

缺席答辩决议 论文通过成问题

前不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举行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小魏(化名)第一个进行答辩,答辩结束时还不到上午9时。他算了算,自己所在的答辩组有12个学生,每个学生答辩30分钟,等所有人答辩完差不多要下午4时以后。于是,他决定回宿舍休息,下午再回答辩教室。

下午3时,睡得迷迷糊糊的小魏突然接到同学的电话,让他赶快回答辩教室,否则“可能无法通过答辩”。等小魏赶到教室,所有人已答辩结束。据同学说,12个人的论文都通过了评审,但由于小魏缺席了最后公布答辩决议的环节,老师决定暂缓提交关于他的答辩决议。

按照正常的论文审查程序,学生要先参加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答辩组将决议提交上一级的答辩委员会;决议在委员会最终审核过后就可以正式通过。而一旦答辩组老师推迟提交决议,学生的论文答辩就没有完成。即便学生答辩很优秀,都不能算作答辩通过。

而当天,还有两名学生同小魏一样,因为答辩中途离场,缺席答辩决议环节被宣布答辩暂缓通过。

各方反应

1

当事学生

没想到后果会如此严重

“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一个公布答辩决议的环节,我以为答辩结果是在第二天或者之后通知。”小魏显得很委屈,“我前一天“开夜车”准备答辩陈述,就想回去休息一下,没想到最后变成这样。”他觉得自己的论文已经通过了评审,仅仅因为宣布结果时不在场就暂缓通过,这样的处理“过于严厉”。

小魏说,自己的论文没少花时间,写得也“不赖”。现在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他后悔不已。

另一位有同样遭遇的学生表示,自己很早就答辩完了,坐到下午要近6个小时,时间确实“有点长”。他本想在公布决议前赶回来,没想到没算好时间,况且也“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该同学说,如果因为这样不能通过答辩的话,自己“很难接受”。

2

当事老师

不假不到是一种不尊重

在当事老师们看来,这样的处罚自有道理。据一组参加论文答辩的其他同学转述,一位老师气愤地评价:“不论什么原因,都不应该缺席,实在有很重要的理由,也应该请假获得同意。不假不到是对自己所写论文的不尊重,对整个研究生学习经历的不尊重,对答辩老师的不尊重,对其他答辩同学的不尊重,3位同学应该好好检讨。”

易丹老师认为,其他同学前来听他们答辩,很多人都坐了一天;答辩老师审阅这么多论文,还有外校老师大老远赶来,缺席不是学生该有的礼貌。”

同样认为应该给学生们一点“警告”的老师还有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近两年学生毕业论文太水、答辩走过场的现象并不鲜见,“此举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对于学术的敬畏”。

3

其他学生

这样处罚第一次听说

听到有人因为没有参加决议环节而被暂缓通过,川大文新学院很多同学显得很“吃惊”:“我当时以为自己听错了,以前没听说过这样的事。”

一名二年级的同学在看了学长们的答辩过程后被“吓到”,连称“答辩老师好严”,他原以为只要参加答辩的都可以通过,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是这样”。有同学觉得,暂缓提交决议的做法有点“以儆效尤”的味道,未免有点“上纲上线”。一李姓同学说,他们组也有在公布结果时缺席的,但答辩老师只让同学代为通知结果。

不过,也有一些同学对此事持肯定态度,认为小魏等人确实有点“太粗心”,“难道都没看过上一届毕业生怎么答辩的吗?”“就算中途离开了,也该让后面的同学提前通知一下自己。”

4

其他高校

还没有因缺席处罚的制度

记者昨日就此事询问了川内部分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同学们的反应大多是先惊讶于小魏们对规则的不熟悉,然后跟着感叹于老师的如此较真。

西南交通大学一位大四学生说,在他们学校一个答辩组完成答辩基本都需要一天时间,一般早上完成了的同学会在下午答辩结束前返回听取结果。当然,由于人多,老师也不会现场点名,“但估计也不会有人不去,大家都不敢”。因此,也没出现过这种被处罚的现象。而另一所高校的一位研究生说,在其学校,答辩结果一般是事后宣布。当天留不留到最后并不重要,“一般都不会有人不过”。

川内几所高校的老师也说,从管理制度上来说, 并无对缺席答辩决议的处罚,此前也没有遇到过学生不假缺席的现象。

最新进展

写了说明 哭了一场 3人论文终获通过

论文答辩被判“缓刑”后,3人如坐针毡。他们几乎天天找老师说情。其中一位女生向导师述说事情经过时,不禁哭了出来。为了表示自己的反省和道歉,当天3人就赶紧向答辩组提交了一份“情况说明书”,希望能挽回局面,请求老师“手下留情”,但老师们却并不松口。直到4天后,消息才从学院传来,3人的论文终获通过。

之所以让他们通过,答辩组组长易丹老师说,因为3人的论文质量符合通过要求,问题只是没有注意应有的程序和细节,答辩组是想通过延迟提交决议来警示学生。

“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注重细节,这在学生时代可能影响还不明显,但这些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缺席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变成大事。”易丹说,给学生一点警示,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事做人的习惯和态度。

相关链接

老师答辩迟到被通报批评

仅仅缺席答辩结果宣布的几分钟,毕业论文就被判了暂缓通过。

篇9

我打小就发了愿要当记者,特崇拜水均益,于是在高州二中读高中时就当校报主编,高考第一批次就只报“兰州大学”,信誓旦旦要做水均益的校友。

后来我被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但我依然还做着记者梦。“做不了校友,做同行也不错!”于是我大学的心思和精力大都花在了学习新闻理论和进行新闻创作上,成天呆在学校校报编辑部,假期则到报社实习,本专业的课几乎给荒废了。

大二第二学期,学校规定要报选导师,而这导师将指导自己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心不在学习上,加之知道自己学艺不精,我就一门心思打起小九九――找一个对学生好一点,容易让学生通过的老师。而传闻中,刘海涛教授就是“非常宽容的老师”之一。但因为刘教授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学者,报名的都是系里的“牛人”――成绩表现都好者。一打听,我就胆怯了,想碰碰运气,报了名。后来,老师收我为“徒”了,全系也只有七个学生有这样的好运。

第一次见面,是在刘教授的办公室。我们七个新录取的学生怯生生地坐在沙发上。刘教授是学校的副校长,他的办公室比较宽敞,他拉了一把椅子坐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介绍我们同门师兄师姐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谁的学年在哪里哪里,谁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新星……同伴们都听得激情澎湃,而我则有些心不在焉,一心就想着怎样可以让自己在毕业后顺利当上记者。然后,刘教授还给我们分发他已经准备好了的书本。我只记得他把书递给我时,对我说:“海平,这作家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多人关注,你认真研究他,很容易出成果。”

现在看来,他一心为我好,而我却没有领他的情意。我把书领回来,就扔在书架的最上面,临近交论文前一周才翻出来,拍拍灰尘,熬夜凑字数。交一稿时,刘老师对我说:“海平,我知道你每天都忙于采访写稿编辑,但还是希望你能够在学业方面能够有所成就。”我知道,一稿写得“太烂”。后来,又从其他人口中得知,刘教授一直说我有希望出点成就。但我还是没有领他的情意,应付着完成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转眼就毕业了,在离校的那天中午,我接到了刘教授的电话。他叫我到他办公室去一趟,有些东西需要交给我。当我到达他办公室时,门已经打开,而他正站在门口等着。我知道他那几天一直有各种各样关于毕业生的会议要参加,而挂钟上显示着十二点二十分。“海平,我早就想找找你了。刚开完会,坐,坐!”我坐在他的对面,他递给我一本《文学写作教程》。书是他写的,扉页上写着:“海平学弟惠存!――刘海涛05年6月25日。”他用右手摸着脸对我说:“因为你太忙了,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敢叫你做,错过了很多机会,太可惜了!”

他知道我终究没当上记者,和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样做了一名普通教师。而我,每每走进学校,一次次走上讲台,对着一帮帮稚气的孩子,我就会想起刘老师用右手摸脸时的那瞬间的惋惜,就会想起他对我的好。

转眼,毕业四年了,还常听一些师弟师妹说起刘教授在他们面前念起我,他们总是不解,为什么刘教授言语里总是有一丝丝的惋惜,而我却一点也不惋惜,因为我已经从刘教授那儿“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人生易过,师恩难忘!

(选自soso教研创soso.省略)

赏析: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59-02

大学老师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直接执行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大学老师的不懈追求。笔者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结合所承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一、做好课前准备

针对所承担的课程,授课老师首先必须查看教学大纲,理解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课程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制定教学日历,对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在研究生教学中,许多课程并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大纲只给出了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根据要求,仔细选择参考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并将其细化到教学日历中。教学日历应该包括每次课时间(由于许多高校老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繁重的科研任务,教学日历可提醒老师每次课时间)、内容、课内时间分配等,在制定好教学日历后,授课老师可根据教学日历细化每次课、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制定教学日历的好处是使授课老师在上课前清楚每一次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并且使授课比较成体系,不会出现该重点讲透的内容由于缺少时间而不得不匆匆带过。制定好的教学日历是上好课的基础。

除了制定好教学日历、备好课外,在上课前,授课老师还要花点时间了解听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所具备的课程基础,针对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还要了解其将来的课题研究方向(可在第一次课老师学生相互认识的时候关注这一点),了解这些的目的是为课程设计(如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准备)做好准备,争取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授课内容感兴趣。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给大学生上课时,特别是给研究生授课时,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特别关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利用。在给研究生授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讲述解决问题思路为主。研究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有的具备较强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授课对象,老师不可过多将重点放在传授知识方面,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如何讲清楚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时甚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启发,多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国外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十分重要。

2.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和老师构成了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教师与学生达成良好的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1]。大量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输的知识、观点,可以大幅改善上课效率。在面对某些基础课教学时,某些内容可能比较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此时老师需要采取手段,比如引导学生联想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内容、举例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等,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改善课堂沉闷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选择研讨课题与自由讨论。老师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针对研究生专业背景和某些内容的特点,可采用研讨式教学,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大的研讨课题,但不局限于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课堂涉及到的内容进行深入、自由讨论,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将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2]。比如笔者承担的研究生课程电磁散射测量与分析,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了角闪烁噪声的来源和形成机理后,给学生布置了有关角闪烁噪声的抑制和利用方面的研讨课题,学生在接到任务后,不仅要重温、理解有关角闪烁方面的知识,还要查阅大量的科研文献,了解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克服角闪烁噪声对跟踪雷达和末制导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目标的角闪烁特性,对雷达实施干扰降低雷达性能的有关工程案例。在再次上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就角闪烁对实际工程的影响展开自由讨论,经过讨论后,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学到了有关工程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来面对同类问题的解决能力。

实际上,除了上面几点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性质、授课对象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积极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大学是教书育人为主科学研究为辅的单位,传授知识、给学生上好课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大学老师应该注重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科研成果走进教室,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在理工科类院校中,许多老师都承担了科研任务,有的甚至同时承接了几个工程项目,这样会导致其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较少,教学时往往随意讲解了事。实际上,对于这类老师来说,丰富的工程经验应该是他们的巨大优势:一则通过工程实践,他们对教材中的内容理解更加深入,给学生上课时就容易将内容讲得更透彻些;再则,他们上课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以列举他们从事的工程实例,讲课将更加生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这类老师,只需要他们多投入一点教学精力,将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对于某些只从事教学活动,很少有工程项目的老师,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多注意阅读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和专业学位论文,这样即使自身没有参与工程项目的机会,也可以通过间接学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上课时可以列举相关知识点在某个项目中的作用,同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讲授电磁散射测量与分析课程时,充分认识到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重要性,努力将课堂中的知识点与本人的实际工程经验结合,在讲到问题时列举当年在某个项目中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比如,讲解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时,讲解我所在课题组如何应用紧缩场进行某型飞机RCS测量,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对于笔者没有工程经验的知识点,比如利用材料对目标进行隐身时,我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看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人是如何做的,然后在讲到目标RCS规划时,列举别人的实际应用,同样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5.热情洋溢的教学态度。心理学家认为,人和人之间的情绪是相互传导的,性格开朗热情的人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对于课堂而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也相互影响[4]。假如老师上课时说话软绵绵,下面听课的学生想不睡觉都难,反之如果下面听课的学生思想都开小差,心不在焉,上面讲课的老师必然也讲得索然寡味,可见学生和老师需要共同配合才能上好一堂课。但由于老师占据课堂支配者地位,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首先需要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去感染每一位听课者,提振学生的情绪,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授课老师对待每一堂课都应该充满热情、声音洪亮地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并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反应,适当调整策略,努力让课堂上保持着轻松、愉快的氛围,将有利于提高知识的记忆和对问题的理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和对教师地位的自我认同是保持教学热情的基础和动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重视这份工作,认同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就可以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登福.参与性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09).

篇11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学校园中教室的前三排,特别是一些公共课的前三排,由“香饽饽”慢慢地变成了“鸡肋”,不坐前三排成了学生普遍的选择。每到上课之时,教室里就呈现出前少后多的情况,让一些教师、教授产生距离感,甚至产生一种不被学生尊重的感觉。由此,教学与传授知识的积极性和效果也大打折扣。

武汉汉口学院某班级,把教室前三排当成“硬骨头”,举“加分”之措施“强啃”,搞出来一个“QQ等级式”班规,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细想想也着实让人觉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