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8: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景观艺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1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在城市景观中融入美学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是红色艺术的发源地,也是勤劳质朴的陕北人民奋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陕北民间艺术是劳动人们积累了千万年的思想和智慧,代表了大众的审美特点,如果应用在城市景观中,就能体现出深刻的美学价值,这也进步一步说明,劳动人们的智慧是伟大的。陕北最具代表特征的窑洞是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的窑洞住过老一辈革命者,也是无数百姓幸福的家园,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可以根据窑洞圆弧状窗户等元素,建设陕北风情建筑群,以供商业开发、旅游游览等。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多生活的是蒙族和回族,为了凸显城市特色,当地部门建造了清真寺一条街、大昭寺等独具特色的城市景点,城市内部整体的建筑群上绘制蓝白相间的蒙族纹饰,凸显出了蒙族文化的显著特点。
1.2陕北民间艺术能够体现城市的个性
从广义上说,城市景观设计不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景观形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因素,例如适应当下的环境,满足市民的要求,重视、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同时具备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整合能力,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无凭无据,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展的需求、内容和形式,探索合适的风格,塑造独属于城市个性的文化和内容。
1.3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展现出无穷的创意和想象
一个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表现这个城市不同与其他城市的韵味。南方城市水墨画般的精致生动,北方城市则如油画般深沉厚重。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城市,而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展示出无穷的创意和想象,让人们感受原生态的建筑美感和艺术热情。在应用中,利用剪纸、农民画、年画等陕北民间艺术,设计创造景观带、绿化区等,都能够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创造性的形式和形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大家领悟到城市建设发展的真谛,能够使人们坚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1.4陕北民间艺术传承
发展了灿烂的民俗文化陕北民俗文化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珍宝。陕北现在正处于能源工业化大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增长使陕北城市建设加快。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塑造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城市,城市景观设计者可以从陕北民间艺术的实质出发,对乡土文化进行概括、提炼,突出陕北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例如,在陕西省神木县解家堡乡木瓜梁村,当地有管部门建设了占地500亩的陕北民俗文化园区,紧紧围绕黄土文化、特色农业风土人情宣扬陕北文化。这也为陕北传统文化特色规划设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引言
景观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门艺术设计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多要素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以塑造建筑物外部空间艺术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它所蕴含的内容涉及到美术、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领域,景观艺术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
就景观艺术设计本身来讲它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形态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美术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艺术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艺术设计,这两者成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最为迅速的两翼。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景观艺术设计是以塑造建筑外部的空间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
一、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
作为塑造建筑外部空间视觉形象的景观艺术设计,有其不同于一般艺术与设计的特性。
艺术与设计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概念的问题。艺术,按照我们今天的解释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设计源于英语“design”的外来语,这个词在英语中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同时包括了汉语设计、策划、企图、思考、创造、标记、构思、描绘、制图、塑造、图样、图案、模式、造型、工艺、装饰等多重涵义。在“design”中除了汉语“设计”的基本涵义外,“艺术”一词的涵义占了相当的比重,因此目前所形成的“艺术设计”词组是一种折衷的办法,其目的是满足公众理解上的需要。
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完全是现代化的结果,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已经有1/3的人生活在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快速的交通工具、迅捷的通讯方式、拥挤的街道、密如蚁群的人流、比肩继踵的高楼大厦。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速度骤然加快,国际化和民族化共处,统一、多元成为我们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谐完整的艺术形式作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已成为衡定艺术与设计质量的标准。直观醒目、对比强烈、快节奏富于变化而又能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艺术与设计成为设计家追求的目标。景观艺术设计就是艺术与设计的各门类在现代化的环境中,经过痛苦磨合从而融会贯通后产生的综合艺术设计类型,由此可见景观艺术设计的概念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1、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物、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独立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涉及到人文科学、艺术学、社会学、视觉心理学、民俗学、材料学等学科,并纳入总体环境的规划系统中,所以设计上的综合性将直接构成对受众人的心理、行为及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景观艺术设计的开放性
作为建筑外部视觉空间,景观艺术必定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有公众参与批评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场所,这些公共性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野开阔的开放性空间,如城市中的广场及绿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外部空间,在这里人与人相互交流,在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优秀的广场和绿地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纽带,在提升城市品格、提高居民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任何区域中的景观艺术开放性是必须的,无论是在整体规划上,还是在景观造型上,都应具有现代人认同的艺术空间形态,并使这种形态折射出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3、景观艺术设计的民众性
特定区域的文化,影响着特定区域的民众,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建设,优秀的城市景观又反过来影响及感染民众的行为及心理。民众对城市环境的行为举止体现出人对所见所闻对环境的解释,对环境的感觉、信念与判断。建筑、城市、景观等构成一种长期传承的深厚的文化因素,在传播过程中被人接受并转化为民众的审美情趣,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在同一环境中以相似的或不同的方式行事,而他们的行为又与对环境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相关。作为公共环境中的景物,应具有与公众产生交流的特性,它不是完全独立的作品,而是具有公众对作品的可及性、参与性,它应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体现。因此,景观艺术设计应强调民众审美的公共性,在造型、色彩、体量、材料的运用中,将大众的审美心理、大众的物质需求作为基点考虑,使设计的景观艺术雅俗共赏,与民众产生亲和性。
4、景观艺术设计的独特性
由于受自然、区域及不同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环境空间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空间形态,由此产生了不同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特定区域的景观综合体,要求景观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既综合多元又独特鲜明的景观风格,独特鲜明的艺术景观能唤起民众情感的激荡,留下深刻的记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与鲜明个性的追求。
5、景观艺术设计的延续性
城市是历史的延续,既有“历时性”又有“共时性”,“历时性”即城市的构成,有一种历史的过程与先后顺序,以历史的遗存给人以自然、亲切、丰富而不刻意的印象。所谓“共时性”,即城市的建筑、景观设施,无论古代、近代、现代都在同一时空中,在“四维空间”中作为共存的事物呈现,有一种相互匹配、兼容、协调的关系,作为历时性的纵向脉络与共时性的横向关系相辅相成。只要增补适当、珍视历史遗存,将会形成独特的有文脉和现代的人文特色景观。
二、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
理念是哲学思想的体现,景观艺术设计的学科理念就是在以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内涵,注意人文关怀,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区域特色,综合城市整体规划各个层面的关系的学科观念。
1生态意识与景观艺术设计
今日的城市生态已不仅仅是一只口号,而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科技的文明、自动化的大生产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人口集中于都市、公害、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使得环境品质逐渐降低,生存环境受到恶化的威胁,带给现代人许多的烦恼、恐慌和无穷的祸害,无不反映出城市生态的失衡。从广义上理解,城市生态指的是人是否适宜生存,能否得到方便与安宁,能否保持生机、健康与发展。现在提出的“山水城市”、“田园城市”便是人们反思后对城市的一种现代文明的追求。
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学关注较早,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植物学家特罗尔便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观念:城市建设的景观是由所处的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群落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构成,人们面对的地形地貌、物产物侯、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一切风景、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影响环境变化的各种生态因素与环境因素,将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生态观。
作为环境设计系统的景观艺术设计,必然要融入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之中,使其成为展现当今生态城市建设文明的标志。在塑造建筑外部空间视觉形象上可将景观艺术设计与生态意识理解成几个方面,(1)由片断引起联想,如仿生设计产生对自然的联想,(2)微缩景观中窥视自然,如环境产品与自然的融合,(3)画中欣赏自然,即虚拟自然,构成人们视觉心理上的自然回归等。
2人文关怀与景观艺术设计
要研究公共环境,改善城市景观,首先就需研究环境中进行活动的主体——人及人的需求。因为人们的行为表现正是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对环境的要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适应生存,即环境舒适、设备齐全、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这是环境设计中的物质层面,也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本质体现。二是体验美感,即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种种艺术语言、形式、手法等相互的关系所形成的审美意趣。其造型、色彩、空间位置、材料、肌理等包含着人的知觉与情感的信息,使人在活动中得到各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享受,这是景观艺术设计中的精神层面。
人在文化的环境中有各种心理的表现,其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活动是指对所见所闻的景观的态度与信念,即对它的解释。行为活动是指人们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这与它们对景观的知觉、认识、态度和价值观有关,所以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艺术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景观艺术及设施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结合时,当人们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如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映时,景观艺术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当景观艺术从单体向群体发展,科技的进步又为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选择的可能时,这种整体性的艺术设计便确保了景观环境中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实现。
因此,人们各种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景观设施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机能与性格,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的体现。由于是公共环境,不同的行为方式往往造成对公共设施不同程度的破坏,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们不文明行为的产生,人们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体验,随之演变为满意、厌恶、愉快、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是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所以,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包括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尊重,无疑是城市公共环境有序的保证。
3文脉传承与景观艺术设计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各自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就首将历史环境的价值归纳为:
(1)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2)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3)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化,(4)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地传给后人,(5)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任务。以上五个方面是世界各国对待历史环境的共识,特别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与地方来说,更应加重视。
现实的社会文化并非历史文化的再现与重演,历史传承的发展必定在新的结合点上达到新的综合。环境的创造与设计既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人文环境去凭空架构,也不能简单的重复过去,只有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延续文脉的过程中加以发展。
现代科技越发展就越需要珍惜历史文化的价值对环境的渗透,其依据正是来自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的视觉或经验常常选择性地对某个地区的人文社会的动态景观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通过城市景观,以其特制构成产生独特的魅力。人类从早期的安全需要到后来的文化需求,促使城市的形成。城市提供大量的信息及各种活动,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宗教、民俗的追求与渴望,每个城市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将各种社会因素积淀形成文化,变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成为可看、可触摸、可回味的符号,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也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物化。
4区域特色与景观艺术设计
城市空间可以理解为一个个有意义的领域圈的集聚,即一个个因血缘、地缘、商业、政治、社区、文化等关系组成的有生命力的生活圈,如老城区、高校聚集区、高科技区、经济开发区、繁华商业区等,促使城市向网状的、多中心的结构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区域风貌,在这些区域中有其内在的、精神上与视觉上的性格指向,而景观艺术设计正成为这种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根据各个不同区域特色确定其文化氛围,有的以历史为主线,突出传统,有的区域求新,突出现代感,整个城市既有总的特色,又有各区域的风格,特别是文化上的识别性,在为市民提供不同需求服务的同时,为创立区域特色打下基础,忽视城市中各区域的特点,或不管该区域中人文与自然的环境,该区域中使用群体的性格、爱好及行为特点,以统一的“单元”模式加以固定,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反感。因地制宜的设计与该区域文化、建筑语汇相适应的、有个性的景观艺术,不仅会丰富城市形象,而且更是开放性、多元化文化价值的体现。它体现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人文活动与人文关怀。因此,景观艺术必须符合特定区域环境的整体风格,并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环境的有机部分,才是创造区域景观艺术特色的关键。
5整体规划与景观艺术设计
环境景观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物象,它与城市的整体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事景观艺术设计必须设想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的方向,一方面城市遵循既定的规划进行工作,保证城市发展的有序性、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必须考虑灵活的原则,寻找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出适合时展的城市各种物质形态,以满足都市人多样化的需求。景观艺术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具有上述两方面的特征,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补充与完善,所以充分认识景观的作用,才能在整体规划中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并为不同的设计方案提供弹性的空间。使有个性的设计作品不断问世,以丰富城市景观。城市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往往有三类情况:(1)总体规划。在新建街道、广场绿地时,对周边的建筑与环境进行统一考虑,以确立街道、广场绿地上各种景观的空间形态。(2)城市老区景观的规划改造,对原有的街道、建筑、景观等区域进行整体的更新设计,在保护原有历史面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增添与更新。(3)对已成型景观的增补设计,即在现有的街道、广场绿地上使环境设施更加多样化、丰富化,适应新的功能要求,使整个场所更加充满活力。
我国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只重视知识的普及教育,对于更高层次的人文教育与公共环境意识的教育非常之缺,导致在城市景观艺术建设中许多的不协调现象,如盲目追求时尚,对环境设施不加分析与选择的运用,只从部门利益出发等等,由于在设计上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对城市整体风貌构架的理解和认识,有些城市景观反而造成负面的影响,形成与城市整体的不协调,由于缺乏对城市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对体现民族文化的环境缺乏保护,甚至对原有人文景观进行“毁灭性建设”,只图眼前利益,一味追求高、精、尖,使环境设施成为缺乏个性的“通用环境标准件”。景观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只有服务于整体,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艺术设计已不是某种停留在表现个人创意的最初层面上的艺术,亦即是视景观为一种资源,并依据自然、生态、社会与行为等科学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使人与景观艺术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并符合人类对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上与福利上的基本需求。通过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作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或丰富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的艺术。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充分控制人们生活环境品质的设计过程,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郑曙旸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曹瑞忻汤重喜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洪得娟景观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包林艺术何以公共[J]装饰20036—7
(5)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注:本文发表在《装饰》2005年第3期
作者:郑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0631-5688890
Theconceptoflandscapedesign
审批权和采购权分离解决了领导的“分权”和“授权”问题,医院将所有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招标采购,将领导权转化为监督权,通过集体论证、集体谈判、集体汇报、集体签批约束机制,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对降低采购成本、遏制商业贿赂发挥了很大作用。保管权和使用权分离医院卫生材料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20%以上,卫生耗材的用量很大,各级医院在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手术室及临床科室卫生材料普遍存在自己保管、自己使用的现象。通过设立卫生材料二级库和实施一、二级库信息系统,解决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问题,彻底遏止了跑、冒、滴、漏现象。采购权和保管权分离药品、卫生材料和后勤物资普遍存在既采购又保管的现象,实施这一管理机制后,医院将科室采购权完全交给招标办,实现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采购权和使用权分离审批权和保管权分离,审批权和保管权分离等三种分离情况,在二级以上医院分离得比较彻底,不需要进一步强化。推行全成本核算以往医院成本核算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而主要是基于效益工资发放而进行的科室成本核算。近几年我院根据医院管理和医保(新农合)付费的需要,推行了科室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对节约开支、降低医疗费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是借鉴企业成本核算办法来实施的,以科室(病房)为核算单位,对服务活动、物资消耗及业务成果进行记录、分析、计算、分配、考核和奖惩。医院根据业务特点和核算需要将临床、医技科室划分成若干个收益及成本中心,按成本习性将成本项目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确定归集范围、报送时间和传递流程,并在各科室配备经济核算员,由医院财务、总务、设备、人事、病案、信息等部门分别归集不同中心的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实际数据和其它相关经济信息,向核算办汇总报送,然后由核算办完成对各中心收支结余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估。科室成本核算打破了科室吃大锅饭的局面,增强了科室自我约束和参与管理的自觉性。劳务价值与分配挂钩,增加了职工增收节支、堵漏挖潜的积极性,促进了医院经济收入的合理增长。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我院采用的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成本测算中心所采用的项目成本测算方法,其做法是先将各种成本归集到各成本中心;然后将间接成本中心的成本分摊到直接成本中心;最后将直接成本中心的成本分摊到各相关服务项目。
二、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一)通过形态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可以说对于不同的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种类都可能被用上。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形态也各具一格。不但可以根据不同植物所属的大类来进行划分,还可以带有一些特殊生长环境的生态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展示,能够让观赏者体验到非常美的视觉冲击,把类别各异的植物合理的设计安排,就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感与韵律,加上设计者对形态的艺术化设计,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意蕴。
(二)通过视觉质感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滑状况,同时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光泽也不尽相同,植物枝条的分布与纹理也各异。环境设计中,植物的视觉质感能够直接的改变植物景观整体的基调、美感以及蕴意。对于植物景观来说,视觉质感对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有着关键的影响,符合整体环境已经的观赏质感能够加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从心灵深处触动观赏者的情感。将同一视觉质感的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可以产生庞大的气势,让观赏者得到视觉的满足。质感同一的植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柔和多变的环境,让人们有一种舒适、柔和的心理体验。采用多样的视觉质感植物,则可以使环境更加的灵动,能够更好的显现出主体。如果采用视觉质感有差异的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合理的安排不同质感植物的分布与比例,不宜采用过多的质感差异的植物。只有合理的设计质感各异的植物分布与比例,才可以增强植物景观的质感协调性,改善整体的视觉感受。在对不同质感植物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的枝条、叶与花的形状、颜色等,使各个要素都能更好的协调,共同衬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通过色彩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就如同是对环境进行人工的装饰,色彩则是通过植物这种载体来展现出来的。大自然中自身就存在者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色彩美。对于植物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植物的色彩能够更好的呈现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不同颜色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左右我们的意识与情绪。对于观赏者来说,色彩是影响感官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只有在色彩上打动观赏者,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所设计的景观艺术,才能让人们去体会其中的艺术蕴意。
(四)通过感官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观赏者在对植物景观惊醒观赏的时候,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会受到视觉上的影响,观赏者也会通过其他感官的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这些感官感受包括嗅觉、听觉、触觉等,共同的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形成不同的观赏情感。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嗅觉的作用基本上是出自于植物自身的所发出的气味。某些植物的芳香气味能偶让观赏者产生更多的美好意象,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审美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植物的感官功能,为观赏者设计一个芳香扑鼻、气味宜人的舒适环境,让人们有更为美好的体验与感受。另外,设计者们还可以利用潺潺的流水声、淅沥沥的小雨声等声音感官来提升植物景观的意蕴,更深层次的触动人们的情感。
三、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设计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人观赏植物景观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环境中,植物景观所展示内容会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认知也会变化。因此,要求设计者设计植物景观时,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审美趋势,让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观赏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盛宴。植物景观的语言艺术应当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丰富色彩、主题鲜明的景观作品。不能对于以往的优秀设计一味的临摹,生搬硬套。要设计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设计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世界文化景观”的特征。
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学之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自然山水来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无情,而从儒家道统上来说,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把欧阳修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长物志》称“居山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书院“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其间充满诗情画意,是隐逸清淡之士咏颂的绝佳境地。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以“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细流”;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咏叹兰亭所在的山水环境。白居易在《别草堂之三》诗中以“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水回”思念他在庐山香炉峰下所筑的草堂。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净土修行,对类似白鹿洞这样的“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的环境当然是积极推崇的。
明朝著名文人畫家徐渭在紹興前觀巷的舊宅“青藤書屋”,僅兩间平房相套,但主人的經營卻極為精到:書屋南向套一天井,沿檣植一株青藤,蒼老弘勁,似主人那坎坷人生的寫照。窗下一方石砌水池,徐渭稱其“通泉,深不可測,天旱不涸,若有神異。”而號之“天池”的池中一石柱稱為“中流砥柱”,寓意極深。从白鹿洞书院现存的“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的对联以及御书阁“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檐柱之联中也可知其中所蕴含的山水之理。北宋司马光的庭院“独乐园”中最得意之处就是“弄水轩”。“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等历史名楼无不是得水之要。林木是中国古代书院营建环境艺术的重要方面。白鹿洞书院林木的种植受古代先哲“自然比德”思想的影响。院内外最多的林木是松树,后山有竹林参布其中。袁甫的《白鹿洞君子堂记》还记载宋代白鹿洞书院曾作莲池、君子堂,君子堂“瞰莲池也,并题周敦颐爱莲语,匾以是名”。袁甫感叹“先生(指周敦颐)之学说贯天地万物,而独爱莲,何哉?”他自己解释“莲亦太极也,中通外直,亭亭静植,太极之妙具于是矣”,把莲与太极相提并论,把周敦颐和莲这两位“君子”推上最高的境界。棂星门内的泮池内曾种荷莲,取周敦颐所作《爱莲说》的微言大义,寓意“荷莲中空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松以寿长之生生不息、竹以正直之刚正不阿、莲以高洁之君子之态为儒家所崇尚。白鹿书院的环境艺术较江西古代著名的吉安白鹭洲书院、弋阳叠山书院、铅山鹅湖书院更胜一筹。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奔流直下的滔滔江水之中,无曲水轻流和山林环抱之美;叠山书院面对信江,远有山障隐现,但无背山可倚。鹅湖书院倚鹅湖山,一派田园风光,惜无清流环于前。自古以来,儒家以兰香为人格的至高境界,诗经中亦多有咏唱,《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大诗人屈原以幽兰自喻,故有“兰为王者香”、“天下第一香”之誉。联想到现今的图书馆,有内庭院的完全可培植一些兰花,清淡、可人,给读者以书香与兰香相交融的惬意。没有内庭院的亦可布置盆植兰花。清初桐城派名士戴南山曾在《意园记》中,描绘中国文人仕子理想的居所环境艺术和精神家园,“山数峰,田数亩,水一溪,瀑十丈,树千章,竹万杆”。在古人心目中,无论是一叶小亭、两间书屋,还是山石、流水和草木,都赋于了它们悠长的文意和鲜活的生命力。现代文化和教育类建筑环境,可从我国书院的环境营造中汲取丰富的积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现代人的眼光,使校园、图书馆及其他文化建筑真正成为学子和读者寻觅知识的一方净土、陶冶情操的幽幽绿洲。
参考文献:
1.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张卫.中国古代的士与文人建筑.建筑与文化论集第二卷.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
工程科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易被忽视检验科和设备科共同合作完成检验仪器使用管理和维护管理,保障仪器正常运转,两者缺一不可。在购进一台仪器时,医院业务部门比较注重岗位培训使用人员,往往忽略维护人员的培训,这是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仪器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与操作者和维护者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重使用、轻维护不可取。
技术管理方法
1积极做好仪器管理工作仪器负责人不但要会操作仪器,还要精通仪器管理知识,敢于管理善于管理,提高负责人员的管理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提高管理效益。管理人员应制定仪器使用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1持证上岗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加强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建立相应的持证(仪器使用操作证)上岗制度,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上机操作仪器。
1.2制定操作规程在操作中,应按照规程操作,对仪器建立记录操作规程卡片,严格卡片上的注意事项和使用规定,专用专管贵重仪器,使用登记本登记贵重仪器。
1.3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仪器使用安全应及时报告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和异常现象,请仪器厂家售后服务工程师进行修理或指导维修,确保仪器工作的安全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4仪器日常保养和定期维护落到实处负责人应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监管和保养,防止发生仪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1.5建立适合仪器工作的环境对于仪器室,应该保持恒温、防尘、恒湿、防鼠害、防阳光直射,以及水、电源电压、汽、接地电阻等符合技术要求。
2加强管理,积极使用医疗仪器是为临床诊治疾病服务的,它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物质基础。医务人员要借助于医疗仪器对病人进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因此,对医疗仪器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效能。所谓积极使用,并非盲目蛮干,购进一台仪器,首先要全面了解其性能,按照操作规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精神进行操作使用。相反,如果长期不用仪器,倒会出现老化,霉变,从而缩短仪器的使用寿命。况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医疗仪器都在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长期不用,很快就会落后了形势而被淘汰。所以医疗仪器要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积极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更多地为病人造福。
3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医疗仪器实行专管共用,所谓专管共用。包括管和用两个方面,就是专人管理,共同使用。但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怕共用使仪器损坏,因而千方百计地阻挠别人使用,致使医疗仪器长期放在实验室里成了陈列品,使用率降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种就是只强调共用,无专人负责,致使仪器很快损坏。因此,如何解决管与用的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一要管好,必须加强责任制,专人负责,专门管理;二要用好,在使用仪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以达到专管共用的目的。
4严格验收,定期检修,健全仪器资料档案医疗仪器的检查维修要制定制度,定期检查,健全资料档案,发现损坏及时修理。对于一些使用率较高的仪器,如心电图机、吸痰器等,做到随坏随修,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仪器档案要有专人管理,妥善保存,医院对贵重仪器要建立档案,使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档案资料了解仪器的全貌,同时还掌握各科室对仪器的使用、管理情况。
集中管理,经配使用,成立医疗仪器中心
2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2.1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1空间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空间的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根据建筑的结构设计出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样能够使室内装修的内容和过程得到简化,并且能够减少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1.2装修材料的减省。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既要为人类活动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也要尽量减省装修材料。这就需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者进行创新设计,多采用一些既能保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又能做到减省装修材料的新造型,切实将生态文明观落实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1.3使用安全无害的装修材料。
环保系数差的装修材料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室内装修材料方面一定要选择安全无害、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材料,例如竹、藤等天然材料。由于室内环境装修使用的人造板、漆等可能对人身体造成伤害的材料,因此,在选择这类材料时必须要选择达标的产品,最大程度地降低室内环境污染系数,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2.1.4注重装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处理好室内环境装修中产生的废弃物,避免这些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要求。
2.2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2.2.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进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设计中出现的空余边角地带进行充分利用,可以设计成花圃、小草坪等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为我国城市绿化做贡献。与此同时,要对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植物、山石、喷泉等为人类营造一个自然化的生活环境。
2.2.2尊重设计环境中栖息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景观设计是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首先对环境进行一个大致的规划,对于环境中栖息的动植物要充分尊重,尽量进行破坏,保持它们的自然属性,把它们变成景观设计中的一个特色,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2.3节约设计成本。
景观设计一定要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进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景观的设计、选址一定要科学合理,避免对建筑材料和土地造成浪费。对于这类型景观的设计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设计,有效地节约设计成本。
一、分析所在班级现状
就拿我现在所交的班级来说,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条件良莠不齐:有家长在外打工,跟着婆婆爷爷的;有家长做小生意的;有单亲家庭的;有爸爸妈妈都在身边,却跟着爷爷奶奶过的由于娇惯,或疏于管教,养成了一些坏习气,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各方面,用多种方法尽早了解学生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把特殊儿童引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因此,作为班主任,仅仅抓好学习成绩做严师是不够的,还要抓好生活做慈母。
二、要永远保持一颗爱心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特别要爱那些父母不在身边或单亲家庭的孩子,让他们能享受多一份爱:当他们遇到困难了,及时地帮他们解决;当他们生病了,应当给予问候。但也不能一味的去迁就和放纵他们,所以这个爱必须和严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理解你的爱。
三、正确对待学生犯错
周弘先生说过: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孩子就是在不断超越这些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让孩子从消极的经历中获得积极的认识,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这样的孩子才能不怕错误,接纳错误。错误的经历就不是他的包袱,而是他成长的财富。这就需要班主任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上学期,我班发生了一件事:x同学星期五上午带了点读机来,到第四节课的时候点读机不见了,由于x是背着家长拿来的,所以不敢告诉老师,怕老师通知家长。一直到晚上,家长让他拿出来读英语时,才发现,家长立刻通知我。星期一,我一到学校,就调查起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询问了学生,全班同学都矢口否认。我和颜悦色地对学生们说:孩子们,老师知道,点读机一定是哪个好奇的同学借回家去看了。那借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归还。如果不还,就犯了小小的错误。既然错了,就应该改正。知错能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仅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而且能够赢得所有人的尊敬和赞赏。知道错误却不去改正,那错误就永远解决不了,这多可怕啊!可是有的人犯了错误不仅不改正,还千方百计地去隐瞒,错过了老师给你的承认错误的机会就会后悔的,因为你犯的那个错误会像一个影子一样跟着你,时时提醒你是一个不敢于承认错误的人,就像背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让你抬不起头来,这就是错上加错,是最不可原谅的。假如你现在没有勇气在这里承认,可以放学后悄悄地到办公室跟老师说就可以了。你愿意做知错能改的好孩子,还是做知错不改甚至是错上加错的坏孩子呢?就是这样一席话,让那个拿了点读机的孩子,在下午的时候就归还了点读机。X同学的家长也知道是谁,告诉了我。我没有去找那个同学谈话,只是在班上表扬了他的这一知错能改的行为。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进步。这就是说,假如班主任正确的对待学生的错误,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因此班主任应采取民主选举与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我推荐、举手表决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个包括班委、队委、组委、小组长在内的受学生维护的领导班子,并对已定的领导班子进行严格指导,重点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做到一扶二放,让他们分头各负其责大胆地工作,而我只充当他们的参谋。例如,学习委员负责每天的早读,卫生委员和小组长负责每天的卫生打扫和保持检查,班长负责好人好事的表扬及登记这样,发挥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了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体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文化等级秩序的制度化和艺术对意义的深度追求,是构成传统语境中确认艺术经典的基本依据。然而,在伴随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后现代文化中,却存在一种消解传统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的倾向。伴随高雅文化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淡出,艺术已经走入一个无经典的,或者说无从确认经典的时代。面对这样一幅现实艺术景观,我们不得不思考,艺术是否真的不再需要经典。如果说经典的实质在于它代表并维系着艺术作为艺术而不可能为其他物品所取代的独特价值,那么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提法甚至可以表述为,人类是否不再需要艺术?
提出这样的问题并非多余。现代科技,尤其是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以此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这说明作为后现代文化重要特征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至少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仍将是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况且在科技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中不断注入的高新技术含量,将使它变得越来越新颖和宜人。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中,波德里亚所说的那种只与它的有限主体联系的“稀缺、珍贵、惟一的物品”,(注:〔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1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即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否还会存在?它是否会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一直“朝着另一种论述(即商品与消费)滑去”,(注:〔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1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并最终在生活艺术化的符号碎片中消解成一堆泡沫?
基于这样的认识来看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我们会发现:尽管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对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危及到经典艺术的生存。但是,人们对经典艺术的追求仍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适应文化变迁需要的新的经典确认原则正在形成,信息技术的内容革命则将为经典艺术提供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当代全球性的高新技术热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向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不仅引起了相关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变化,而且引起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信息业,尤其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业的巨大发展而变得明朗、敏感和尖锐起来的“全球化”问题。
美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源地和最先进的国家。美国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迅速转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作为这种转换中介和目的的,却是文化。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使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为美国电视的转播站;当今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美国电影产量仅占全球电影总产量的7%,却占据了全球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这些美国文化产品在占领别国文化市场的同时,也输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别国文化构成明显冲击。这种现象引起我们如下思考:
一是信息殖民问题。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可见对信息网络的控制绝不单纯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它还必然伴随一种新型的文化殖民。目前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凭借先进的传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的文化霸权。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构成威胁,对一些发达国家同样构成威胁。法国司法部长雅克·图邦认为,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为此,法国人曾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当时的法国总理希拉克就提出,这是“要确保莫里哀和加缪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人们已经意识到,在技术层面日益趋同的形势下,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二是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汇流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数字革命不仅带来了信息产业的新面貌,也带来了文化产业的新生机,它使这两个现代社会的标志性产业走到一起,并合成一体。实现这种融合的第一步是传媒汇流,即由数字技术作为一切信息传媒形态的技术基础而为与信息相关的一切产业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大众传媒、通信和信息业因此而汇合为一,通过统一的宽带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已基本解除了传媒业、通信业、信息业之间传统的行业管理壁垒,以及各国之间对传媒业的管理壁垒,完成了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如果说这还只是一种形式革命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必然趋势将是对内容革命的呼唤,信息社会也因此进入第二次制度创新阶段,即实现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汇流。
在这方面,美国人再次走在世界前列。美国虽然没有什么文化遗产,却率先将“内容产业”纳入商业和产业化轨道。通过1997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颁布,美国已向世人宣布了他们将信息内容,特别是文化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主体。由此来看美国文化的信息殖民问题,大概没人再相信它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了。认识到这一点的世界各国都在力争后来居上,要在信息全球化本身就含有的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抢占制高点。欧洲小国芬兰以拥有诺基亚这样的信息产品品牌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列,而正是在它的倡议下,欧洲文化产业发展框架性合作计划于2000年启动。我们可以从1999年欧盟文化部长的一次非正式会议文件中看出这项合作计划的动机:“商业压力和由此而来的内容贫乏,而不是文化的多样性,是存在于我们这个日益发展的由数字电视造成的广播时代自身中的固有威胁。可靠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应该是欧洲的竞争优势所在。保存欧洲人的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有价值的内容,技术的未来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这是新千年的最大挑战。”面对这种世界性的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汇流趋势,经典艺术的命运又将如何?我认为,这场信息技术的内容革命既为经典艺术提供了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要求我们把握机遇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气派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作品,为“世界文学”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作为文化重要代表的经典艺术,将在建立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理解与融合基础上的“世界文学”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应当说,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本身并不存在对抗的必然性,引起对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的误解乃至敌视;二是某种文明或文化试图凭借某种强权推销自己而消除异类。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这两种现象依然存在,而尤以后者更为突出。这使得加强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理解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最能有效实现这种交流和理解的文化载体,正是文艺作品。
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世界文学”主张的二十年前,歌德曾与爱克曼谈起他读了一本中国传奇后的感受。他说,这部书“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很快说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因此和我写《赫尔曼与窦绿台》以及英国理查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当爱克曼问到这是否是中国最好的作品,歌德说:“绝对不是,中国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歌德之所以对中国的一部普通作品都如此重视,是因为他既从中感受到人类心灵相通的深邃与博大,也意识到与此相比,坚持一种狭隘的民族文化立场显得多么可笑。因此他说:“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不过我们一方面这样重视外国文学,另一方面也不应拘守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对其他一切文学我们都应只用历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注:〔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112-1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歌德的意思很明白,“世界文学”并不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而是强调各民族文学应当在相互交流中用一种更开阔的眼界去吸收其他民族文学中的优秀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在文化全球化已被信息全球化浪潮裹挟而至的今天,这种观点尤其值得重视。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类同化、均质化,而应是消除时空障碍之后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理解与融合。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当年的歌德未能接触到中国最好的作品,那么在由数字平台所构筑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将它们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全世界都分享到这份人类精神的伟大遗产。这正是在创造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文学”过程中,我们的竞争优势所在。
其次,应当提倡和强化当代中国文艺家的文化使命感和经典意识,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气派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去参与多元文化融合的全球化竞争。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其近著《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中指出,席卷全球,从欧洲直到中国、日本和印尼边远城市的“娱乐工业所促成的低档次电视节目,尤其是极其廉价的乃至十分不良的节目的全球化正危害各国的文化传统”,听任其发展,“我们将坐吃山空,变得退化,成为那种面向收视率、广告收入和销售指标并追求大众效应的低水准伪文化的牺牲品”。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除了应当重视民族伟大文化成就和价值的传承,也应当重视培养新的有价值的民族文化的创造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于文学、戏剧、哲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思想科学等各个方面……而这样做的前提是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危险”。(注:〔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第6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从当前中国文艺的创作实际来看,这种危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缺乏正确把握,就像歌德所反对的那样,在重视外国文学的时候,拘守于某一种特殊的文学,奉它为模范,结果是失去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家邱华栋曾尖刻但不乏深刻地指出,今天中国“几乎每一个‘走红’的‘现代派’、‘先锋作家’、‘前卫作家’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西方文学大师,而这些作家们则像个侏儒一样站在大师的前面,费力但悲壮地贡献出了他们的杂交汉语文学变种文本”。(注:邱华栋:《影响下的焦虑与抗争》,《城市的面具》,第117页,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事实上,只有坚持创作的民族文化特色,向人们展示世界一隅的独特生活,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这样的作品才会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由于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推动着景观艺术成为一门更加被重视的集社会、人文、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时代的社会经济、历史、人类文明和大众审美的是通过景观来综合地体现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是景观设计的目的,人们生存空间更高的层次感和方位感需要它来为提供。如何有效解决好人类和周围的大自然环境协调关系,创造将自然、历史、人文、科学于融为一个整体的生态景观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有效果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策划与设计。
1.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怎么样才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景观设计要求能更全面地体现地方独有的自然特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导致各地的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差度很高,这些特点在设计住区景观时要重点把握,更好地制造出融入地方特色的景观与环境,同时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也必须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使得塑造出的景观空间更富有创新性和特点。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是自然环境的基石,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住区周围环境背景将是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营造富有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1.1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景观设计风格应该基于建筑的风格,考虑到建筑的特色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取向前提。如具有民族与地方色彩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自然天成”、“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将是景观设计应该达到的目标;如某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将现代中式住宅院落前所未有地打造出来,现代人的生活里面也出现了天井,前庭与后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利用现代手法将中式传统住宅形式更好地表现出来,,这种现代中式居住观体现出了项目对人文自然的追求,一种古老朴实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切感通过整个项目表现在人们眼前。
1.2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是中心景观的强化;如何评价住区环境设计的好坏,层次感将是一个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在提供不同级别私密空间的同时,应该赋予各层次间有一个平缓的过渡。使得住区中具有细致的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将空间氛围努力营造成“围而不闭,疏而不透”
1.3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其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如果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制造成具有温暖居住气息的家园,将会使居民感到不断上升的安全感,温馨及舒适,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认可。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是要设身处地为居民思考,设身处地为居民准备。这对整个住宅区进行朝向和风向的分析是设计开始之前的准备,这样能够更好地联系好住宅区的风道。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才是景观规划阶段必须研究考虑的问题,往往在冬天时给人们提供给温暖足够的日照,而在相对的遮阳又是人们所必须得,娱乐交流娱乐放松场所也是人性化追求中必须提供的。
1.4 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必须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都必须得到更好地使用,设计者要追求更好地布局、更完美得设计,来创造出出与自然更为贴切的绿色居住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通常人造的东西都是硬质景观。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园林设计师要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因为园林景观正在成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2.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2.1 园林植物
植物造型通常都能在设计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根据植物造景的定义“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由于植物特有的生命特征使它在造景上具有根本的特点,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以成活率达标为基准,为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景观往往利用植物造景艺术的原理,而且伴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也被赋予在植物景观上,甚至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
2.2 水体
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现代景观中被普遍应用的应该为喷泉。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大自然的水的气息也能在城市里让人们体会到。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3.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3.1 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最重要一点就是铺路。世界上那些铺装设计很漂亮的广场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但是对于铺装的研究,我们都没有特别重视特视。相比琢磨如何发挥铺装在景观空间的作用,我们更喜欢在材料的档次上下功夫,以为这样就好,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高档的材料并不是万能的。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都是混凝土制品,但是并不会让人觉得不协调或不够档次,为了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我们可以用铺装的质地与颜色来规划不同的空间。
3.2 墙体
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相比以往的砖墙石墙,更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特别是玻璃墙在现代社会的出现,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推动了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地防卫象征,而是为了营造艺术感觉。
3.3 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坐凳的布置要仔细推敲,相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坐凳,那种在空间亲切宜人,视野条件良好,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更受人们的欢迎。如果设计中能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很多时候能收到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结束语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汁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道理很简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抓紧时间学习,相信我国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龙辉、陈伟新.河源市九和温泉 旅游 度假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12.
根据佛教传统,只有佛祖释迦牟尼言行及思想的佛教典籍才能称之为“经”,而佛祖的弟子和后世高僧的思想著作,言行记录只可称之为论。《坛经》是我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部由中国僧人慧能撰述,却被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后来被奉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其思想内涵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变化和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坛经》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慧能及其弟子阐述的禅理中,还体现在慧能及其弟子的日常活动中,它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影响持久而强烈,同时与西方现当代艺术观点契合,充分体现了其思想的深刻性、重要性与影响力。《坛经》认为,空者,万法之真如,是本质的真实,未经尘世熏染或是重新荡涤了污染的“自然”、“真际”,这是“美”的“本色”、“元色”,是一种“元美”,即回归到原点的“美”。这种“元美”在审美境界论上最根本的特质便是至真的“空灵境界”。
这种美学上的空灵观以哲学上的色空观为其基础。关于色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心灵处于离相无染的般若波罗密多状态时,观照五蕴所形成的法界万法,就犹如镜中花水中月的存在,此即色空不二的法界实相,一切苦难,也因其空而不实得以解脱。慧能在继承了《心经》的色空观后,又会通中国道家老庄的“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等学说而自成一大法门。这种迥然有别于老庄的“庄周梦蝶”之物化境界的色空观直接影响了中国艺术,进而孕育出空灵淡逸之美。由此,空灵,就成为中国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和重要范畴。《坛经》的要旨在“即心顿悟成佛”,当然,佛教顿悟说的开创,并非六祖慧能。相传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释迦则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何故?因为世尊拈花时,摩诃迦叶已是直悟顿了,心有灵犀,一拍即合。此为印度佛教顿悟说之缘起。神秀有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此偈的基本精神是渐修、渐悟,可以说是“小顿悟”,而慧能的顿悟则是一种直觉,是整个心灵对所悟对象的整体把握,是“大顿悟”。慧能认为,佛性就在自身,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成佛不依靠外力,见性即成佛。“即心成佛”、“自性清净”,那么一刹那间的顿悟即成佛。慧能说“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的如此教道者,故知大错。”可以看出,慧能认为参禅的一切外在形式都是多余的,在“度”的问题上则要求自救、自度:“祖相送真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度汝。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生在边方,语言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之合自信自度。祖云:如是如是!”慧能的顿悟即是在刹那间的自醒自悟,他不借外力,只是一种灵感,是突现心灵的“闪电”,是顿除妄念,遽然明白,是告别了黑暗而通向光明。此与庄子所讲“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精神境界有相通之处。人对外界自然产生的审美效果,往往正是如此,突然间的自我忘却,进入到另一个光明清透的世界,心灵自由荡漾在这样的世界,这时看到的,就如禅宗所说“青山是青山,白云是白云”,青山已不是原来用常识观点和理性眼光所看到的青山,白云也不是原来的白云,它是和你我共呼吸的生命存在体,我见山如是,山见我亦如是,我之见山亦即山之见我,不过这种合一并不含有为此而失彼的意思,山并没有消失,我并没有吞没山;山仍然耸立在我面前。山也没有淹没我,我仍然保留着我的自觉。青山还是“青山”,我还是“我”,几分孤寂顿透心底。禅宗讲“心月孤圆,光透万象”,这又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冷月当空,无所依待,无所分别,中国艺术的孤寒之美便由此而生成。
禅宗讲一朵小花也有它的圆满俱足。从时间上看,个体时间的框架塑造了个体生命的快慢、长短。一朵花如此,一个人也如此。在个体生命塑造的同时,人的情感精神也得到了塑造。慧能的顿悟其实正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情感和精神的认识,个体生命就是他自己佛性的显现。禅宗讲“平常心即佛”、“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灵魂深处的佛性正是在这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末节处。作为禅修和生活的要诀,把禅修和生活充分合为一体,从而在空灵的意境中悄然酿造生活的一片诗意,佛性和审美就在这平凡朴素中体现出来,它们不是神秘主义,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坛经》称慧能初拜弘忍,忍和尚故意问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由此可见,在慧能心目中,即使如“獦獠身”野性十足之人,亦得成佛,这是慧能对竺道生“一阐提”成佛说的继承。“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种佛性,就美学意义而言,其实是一切众生本具有的“完美”之人性。德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波伊斯的艺术主张是“人人都是艺术家”,他强调消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艺术不是艺术家的专利,人人都应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这就从现实意义上打破了艺术家与大众的界限。如此一来,艺术不再神秘,艺术家也不是大众顶礼膜拜的偶像,艺术需要我们大家亲自去完成,艺术不再需要繁琐的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也不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艰辛的训练,只要能够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就够了。显然,波伊斯的这种艺术主张与禅宗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契合,尽管其所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有较大的不同。杜尚曾说:“观念比由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更有意义”,这句话体现了观念艺术的精髓———艺术生活必然要回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人身心的修养达到精神的解脱和释放。所以,观念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载人涉水之舟筏,人应借此艺术之舟到达精神自由的彼岸。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坛经》说,悟禅“不在口念,口念不行”,“迷人口念,智者心行”,但还是有《坛经》的问世。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样有洋洋洒洒五千言。这样看来,“不立文字”的根本之义,是教人勿滞累于语言、文字、符号,而非绝对的舍弃之。如《楞严经》所讲:“如人的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亡失月轮,亦亡其指。”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近乎《易》之“得意忘象”,成为《坛经》审美观念的重要成果,以至于后来的中国书画在审美境界、审美趣味上一直以此为最高追求。简而言之,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与杜尚的艺术观念本模式,而远溯汉代画像砖、石和宋元瓷绘,同时又将马蒂斯、毕加索、卢奥和中国民间剪纸、皮影的变形和简化方法结合为一,涵育出以丰富的色彩和迅疾、刚健、流动的笔线相结合的方法;在水墨底色或中锋勾勒的基础上,把外光表现和情感宣泄融为一炉,赋予作品以绚丽的色调、强烈的动势、明快多变的光感和浓厚的情绪性。”林风眠的作品大多都用色绚丽、丰富而又强烈,但用色依然遵循传统重彩语言的精神内涵,依然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和谐平静之美。
到了现当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画家主体被置身于都市文化的背景下。在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当中,人们的内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也有面对现实压力的压抑、犹豫与无助……很多画家开始关注这些变化,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出对象的精神世界,从而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现当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彩画家有何家英、江宏伟、张见等。何家英在继承了唐宋以来工笔人物绘画的基本技法上,又继承了西方写实绘画的精髓,将两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套工笔人物画新的表现技法。他笔下的人物,细腻而生动,既有东方绘画的韵味,又有西方绘画的写实特征。同时,在设色上,也以色调鲜亮、明快为主,并更加注重作品的色调因素,富有浓厚的装饰性。何家英善于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古代很多优秀的重彩画家,如张萱、周昉、顾恺之等都对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从这些优秀画家的作品中去领悟中国传统重彩绘画的精神,无论是用线还是赋色上都体现了浓厚的东方绘画的韵味。何家英的作品以女性题材为多,在表现女性美时,他注重挖掘不同女性心理的内在美感,通过其心灵自然流露出的纯真、朴实、善良,表现出一种人格上以及精神上的大美。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论是天真少女、知识分子、时髦女郎还是家庭主妇、乡村姑娘都蕴含着一种雅致的现代感。《秋冥》、《红苹果》把少女的天生丽质以及平静安然描绘得深入生动,《酸葡萄》表现了女青年的青春朝气,《十九秋》反映了勤劳乡村姑娘的敦厚淳朴。何家英通过他笔下的作品传达和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浪漫情怀,画面的用色上多追求一种单纯与宁静,而又在平静中融入自己强烈的生命和精神追索的印痕,从而使观赏者不仅感受到画面所表现的真实生活,也体验到创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感受。今天的很多工笔画家能从挖掘自身来表现灵魂,表现内心,比较注重对自我内心的观照。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前代的重彩绘画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色彩语言上,依然遵循着中国传统重彩绘画的内在规律,用色追求单纯、和谐而又平静。时代在变,中国重彩绘画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但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的影响下,作品所追求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依然追求“浓情厚意中的静穆”之美,按照其自律性的要求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