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论文

社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8: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论文

篇1

1.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偏低

由于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人们对社区的含义和社区服务的价值还处在较浅的认识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几乎不为人知。“人们把社区工作等同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把社区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大妈”。[2]所以在社区管理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明显的行政化,政府制定的社区计划和任务,忽略了每个社区的特殊情况,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而所谓的“居委会大妈”,一般是在一个社区内工作工作了几年,还有的甚至超过十年,他们对社区工作的运作相当熟悉,对社区内家庭、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处理更是得心应手。但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技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角色等问题大都知之甚少。例如,在处理一起家庭矛盾时,他往往会把当事人双方看做是社区居民或邻居来处理,而不是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把他们作为案主来对待,也不能运用“同理心”、“优势视角”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成因,或者鼓励案主潜能来化解矛盾。

2.社区服务内容有待完善,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建设,社区内的服务和活动渐渐趋于完善,包括针对全社区居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对象的分类,但在实际的社区服务和福利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前期需求调查阶段,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当前,虽然社区服务已开始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服务,但在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调查时的针对性仍然不足,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其次,社区服务的分配方式有待优化。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发现,社区服务的分配大多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这样虽然保证了社区服务的公平性但却缺乏灵活性,使得一些服务需求较大的社区居民无法得到满足,而一些服务需求较小的社区居民则接受了过量的服务,甚至给居民带来不便。

3.社区文化建设薄弱,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较为淡薄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影响社区管理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使得居民主要依赖政府的统一安排和指挥,对社区内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愿较低。近年来,由于社区宣传力度加大、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方向路线、社区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讲,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规模依旧处在较低水平。

二、形成当前问题的原因

首先,社区工作人员构成方面。目前,克拉玛依市(区)的社区工作者,年龄大多在30至50岁之间,文化程度以高中或大专为主,而政府在近几年逐渐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老一辈的社区工作者,能受到的专业社会工作培训则十分有限。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在国内仅有十余年,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倾向于经济发达、社会工作专业较为成熟的东部沿海城市;而新疆,地处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除非是家在新疆,或者待遇十分优厚,一般的毕业生大都不会把新疆作为首选。这几年社区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为社区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在总数上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至于拥有专业社会工作师资历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其次,社区的管理体制方面。在我国,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形成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长久以来,行政性的社区管理模式占有主导地位,而近些年政府下放权力,倡导社区自理、居民自治,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了在社会管理上的压力。但之前的惯性还没有彻底消除,在个别社区还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现象;在社区管理上,没有在根据社区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计划,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细分不足,在服务项目的开展上缺乏灵活性,使福利和资源没有做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最后,社区活动开展方面。就目前,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居民仍然以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应由政府全权负责,而并不知道自己才是社区管理与建设的主体。社区活动的单一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居民的参与意识一直处在较低水平,而参与社区工作的群体主要是年龄较大的离退休人员,通常是在社区工作者的劝说下被动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参与的内容主要是偏娱乐性的,对社区的未来路线、服务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基本毫不关心。

三、克拉玛依市(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路径

1.注重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定期组织社区人员培训

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一直以来的机制是,政府带头,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给各街道办事处,再由街道办发动社区,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完成福利发放、教育宣传等任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制。应转变为把社区工作内容以服务的方式落实,突出服务于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工作重心,构建居民服务型社区,不能只注重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忽略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标准等未来建设路线。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转变管理理念,把社区的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中心,做好社区服务项目的规划工作;实现服务机构和网络的配套实行,为社区居民能够顺利参与管理提供便利渠道,体现社区自治管理的真实性和民主性。“社区管理,其实就是社区居民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事项的执行、分配是否达到居民成员平等和享受要求的管理。社区内居民、市场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等社区成员以相互支持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民主管理的网络,共同处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3]其次,通过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和社区工作基本方法的掌握。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使其认识到社区工作是一种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服务型工作而不是简简单单行政式的管理;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主要利用现有社会工作院校、地方党校以及民政系统院校和培训中心等各种资源,通过拥有专业资格社会工作师培训和远程函授自学等方式,实现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稳定提高。

2.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及对象,保障资源有效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日常温饱问题后,逐渐体现出对多样化、多层次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已不能仅仅保持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水平上,社区服务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文化娱乐服务、老年服务,还包括家政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卫生保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健康服务、教育服务、法律服务等等内容。注重社区老年娱乐服务、安全管理服务、卫生保洁服务,充实社区服务内涵,要围绕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广泛化的定位拓宽社区服务领域”。[4]同时,根据社区内实际情况,将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细化,尽量使服务送到真正需要的居民手中,把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

篇2

1.1社区环境

1)居住社区以牺牲绿化面积为代价,随意减少绿化面积、改建停车场,对已有绿化苗木没有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和方法,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现象,使绿化环境变恶化环境。

2)人口的聚集、居住区密集、车辆的汇集、垃圾堆积、技术低级等原因,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人们虽然住进了新居,但是喝不上清洁的水;虽然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和舒适,但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虽然城市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收入,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不能够享受到彻底的安静。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副产品,严重制约着城市人居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

1.2社区交通传统社区的交通组织和布局相对单一,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区的要求。

1)社区内停车位不能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随意乱停、占道停车、占用消防通道、随意圈占等现象屡见不鲜。

2)社区道路功能和等级不完善,导向性不强致使社区内交通不畅。造成社区出入不便、机非混行、交通拥堵。

3)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社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及设施不健全,给使用公共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

1.3社区配套及功能

1)社区内和周边没有公共空间和可供周边居民活动、健身、娱乐的场地及公园,居住者没有开放的空间可以相互交流,致使邻里关系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程度降低,使人们感到孤独、冷漠。

2)社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跟不上,没有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便利店等,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够感受到新建社区的便利,享受不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这也是很多社区逐渐空置的主要原因。

1.4社区安全和管理社区服务管理跟不上,治安环境差、安全没有保障。新的社区建成了,但是无人管理,居住者各自为政,随意乱停乱放、随意丢弃垃圾、随意堵塞消防通道等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社区无人管理,最常见的是电梯无人定期检查养护、各种配套设施无人监管,导致各种人身伤害的不安全隐患增多,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心理的不安感使人们变得焦虑和抑郁。

2新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

2.1新的居住规划和建设理念新的居住环境,不是传统观念下单一的住宅环境,它应该是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居住环境。它应该是以居住的健康、舒适为前提的居住环境。新的居住环境,不应搬抄传统城市住宅社区的模式,应该结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传承特色。风俗与文化其实多半沿袭的是生活方式,几代人的生活习俗,所以新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逐步稳妥的改建,而不是大张旗鼓的重建或新建。引导型的规划建设也是需要建立在文化和民居风俗的基础上的。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的生活、建设和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和“生态”(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利用……)上。这就要求规划和建设者们改变传统观念与认识,把规划和建设的重心从追求城市居住空间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追求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宜人环境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为目的。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彻应用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站在较高的起点来规划、建设和营造我们新的居住社区环境。

2.2绿色交通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引入机非分离、慢行系统、公交换乘无缝接轨等多种交通措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同时依托公交系统网络的开发和完善实现绿色出行。

2.3绿色建筑

1)根据不同城镇区位关系和城镇发展定位指导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居住社区和居住建筑。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规划定位,科学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同时依据新的设计标准,利用现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设出绿色、经济、节能、舒适度高的新型住宅。

2)按照生态社区的总体定位和要求,逐步实现100%绿色建筑的目标。广泛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并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这也是生态社区有别于传统社区的特色所在。

2.4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就谈不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生态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摆脱落后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享受现代化城市便捷优质的生活。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何谈现代化的生活。综合配套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品质保障。完善的综合配套建设,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居住社区的凝聚力和吸纳力;能够使人们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各种服务,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也能够通过综合配套建设带动和解决社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人口的就业、养老、托幼、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

2.5加强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但是享受这种生活环境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二是合理的建设和利用资源;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的分类处置,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通过科学、绿色、生态的手段来改善社区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用水环境、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都是营造健康社区环境的方法和手段。

2.6加强服务与管理,实现综合服务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想让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首先得实现对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管理好人和环境才能使之服务于人和环境。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是提高居住社区环境综合素质的前提。

篇3

一、   关于社区商业服务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我们的城市多了也大了,我们住宅逐渐趋向郊区化。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193个。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被改写为667个。与数量剧增的同时,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扩张、扩容。住宅小区在城郊结合部、甚至更远的城镇涌现,人口分布呈现由城区向近郊区扩散的趋势,并在郊区形成一个个新的人口密集地,密集度少则数千,多则上万、数万。目前,沈家门城区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居住小区达 10余 个,大批人口由市中心迁居城郊结合部,新建成区人口大幅度增加,这些社区蕴藏着无限商机。

其次,处于世纪之交的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一天的紧张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满足家庭里的业余生活,需要在家居附近寻求到档次更高、功能更全、服务周到的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人们需要一种氛围,需要广泛的交流,需要各种消费,而社区商业服务正是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产物。――

二、   关于社区商业服务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住宅经济从来就是与商业服务业联系在一起的。但在住宅小区轰轰烈烈建设的同时,几乎所有小区楼盘的广告却难有涉及“商业服务业”的。房地产广告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于地段、户型、装修的“奢侈”、“优越”、“高贵”和“上流”等等,一当生态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广告上的房屋及小区的自然环境及生态营造,立即也辞 汇华丽得如诗如画,但依旧没有或很少有社区人文环境有关说法,至于与人们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社区商业服务业,也仍然被忽略。由于事先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随着居民的入住,购物难、就医难、入托难、上学难、就业难,以及文化体育活动难等各种“难事”接艟而至,又产生了小区管理工作中的腹背受敌,不得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小区秩序乱了方寸,引致一系列小区生活质量问题。

正因为如此,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不是社区“居域上的小事,而更是关乎城市发展全局的大事,关系到城市文明建设,从而整个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关键。近年来,社区商业服务已引起各级政府、社区、房地产商、商业界等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苏州工业园区从1998年起步的”邻里中心“建设的经验受到广泛的重视;上海将社区商业作为”十五“期间商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北京提出要在三五年内完善社区商业服务、、、、而我们普陀城区也已计划在东港兴建大型综合超市,方兴未艾的社区商业服务正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使社区居民的家得以延伸。

三、   关于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思路

根据社区商业服务既有商业特性又不同于一般商业的特点,使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能规范有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规划领先,有序发展。社区商业服务的发育与成长,是以小区为产业生态环境的。这就涉及到规划与建设为此提供的先天条件。社区商业服务是“家“的延伸,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场所,而是一种与该社区及附近区域相应的消费中心,是社区生活的中心。因此,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必须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尊重小区人们生活行为的规律,遵从社区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规划应包括社区商业服务的网架布局、与居住区的位置关系、规模结构、业态配置等内容方面,以使社区商业服务有规划遵循地落到实处。

2、强调“邻里亲情”,突出“家”的延伸。社区商业服务不同与其他商业的,正是因为其目标市场的特定性,即面向社区居民。因此,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必须融合超市、专卖点等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及餐饮、服务业,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努力做到“家”的延伸。如:家庭厨房的延伸――菜市场、超市;餐桌的延伸――餐厅、小吃店;客厅的延伸――咖啡厅、茶座;书房的延伸――书店、阅览室;梳妆台的延伸――美容美发厅、化妆饰品店;家庭工具箱的延伸――提供维修、养护的系列服务、、、、家居生活中的千种百样,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服务。唯其做到社区居民的“家”的延伸了,社区商业服务才真正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生长点”,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

篇4

这其实仍是一个和现代主义城市相关联的命题。传统的社区和邻里在现代主义运动中已经瓦解,西方城市大多面临的是产业转型所带来的因人口迁移而产生的某些社区的空心化问题。而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更多的是邻里关系的退化,人际关系的疏远。但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社区问题都是人群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帮助人们寻找到归属感。一个运转良好的社区一定也是一个具有相当自治能力的社区,但是要让居民愿意投身到自己社区的管理当中,需要一些激励因素。对此,显然没有比具有某种艺术气质的集体活动更好的形式了。艺术家作为社会当中的活跃分子,自然地可以成为某种粘合剂。在荷兰的“厨师、农民、妻子和他们的邻居”艺术项目中,艺术家通过日常的农业和烹饪来开展艺术文化项目,从而达成社区结构的重新构建。另外一个案例是巴西的“米利亚姆艺术俱乐部”(JardimMiriamArtClub)项目,也同样看到艺术家对于社区的贡献是超越政治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几年前的曹杨新村公共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重塑社区生活的典型案例。作为一个曾经辉煌的老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在城市化的大潮中日益衰败和边缘化。公共艺术活动的入驻,不只是试图在面貌上对社区进行修饰。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居民参与到公共艺术活动当中,或是成为艺术家创作作品的助手,或是通过自身对于艺术的观感和互动,以最终完成某件公共艺术的形态。在一个没有太多自治意识的社区,公共艺术的介入通过重新塑造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自我领导意识,以达到社区再造的目的。

2.公共艺术和族群的融合

在这个地球上,人们有着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的地域文化。但是对于差异和分歧,人们往往更愿意诉诸暴力来解决问题。艺术不能避免战争,但是艺术确是医治战争创伤的良药。在西撒哈拉的“提法里提”(Tifariti)项目中,每年的公共艺术活动看上去已经成为战争之后的节日,它帮助人们遗忘战争,重建这里的地区认同,重建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另外一个例子是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协议换来的和平并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仇恨。在“乌鸦巢”(Crow''''sNest)项目中,我们看到艺术对于政治问题的干预。以鸟类的和平隐喻来逐渐取代军事要塞所带给人们的关于冲突的联想,使得政治问题在大自然当中解体,从而尽快消弭不同种族之间曾经的心理对抗。通过这类公众参与的艺术项目,或许能够将和平的希望撒播到不同的族群之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移民问题。美国有移民问题,那是跨国界的;但是在相对民族比较单一的中国同样也存在移民问题,农村人口在向城市移民的过程当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合到新的社会当中,而这个融合的问题往往不是在政治层面通过一些平权法案所能解决的。对于这些已经做出了巨大牺牲而踏入未知领域的人们,不仅是社会学家,艺术家也应该有这个义务对他们进行帮助,并通过公共艺术来唤醒全社会的良知。相似的,还有弱势群体的问题。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经历了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之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仍然是个显著的问题。所有因为性别、职业、身体等等的差别而引发的歧视都应该是公共艺术所指向的议题。在这方面,公共艺术应该是公众的引导者,应该致力于消除对于少数群体的歧视,加强不同人群之间的融合。

二、重塑地方的发展

1.公共艺术和地方经济发展

从公共艺术项目的资助和推动来看,离不开公共资金的支持。就这点而言,公共艺术需要对其资助者,不管是某个慈善基金还是直接来自于公众,要能够创造某种价值。当然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收益有的时候很难评估,有的时候它的确带来真正的资本收益,而有的时候它可能只是提高了某个地区的知名度。就对于地方发展的收益评估而言,公共艺术的评价体系是可以参照慈善事业的模式,也就是直接创造某种经济价值来反馈公众;或者更有效的方式是,能够促发更多的赞助者或是公众投入到改善某个地区或族群的生活标准上来。公共艺术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有着更为广阔的潜力。那些贫穷的地区之所以贫穷,往往意味着它缺乏一切除人力以外可能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同时也缺乏关注。而公共艺术是一种相对而言性价比非常之高的社会促进手段。印度的“那尔帕”(Nalpar)项目为当地的原住民部落的手动水泵进行了艺术化改造,这不仅改善了饮用水质提升了生活标准。就另一方面而言,因为取水是妇女的职责而间接提升了那里的部落妇女的地位。而这一点对于一些贫困地区而言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提升,因为在那里,妇女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往往决定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走向。

篇5

二、学校

学校身为教育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充满责任心,挑起育人的担子。当今德育活动的低劣效果与学校的态度有着深深的联系,学校不能仅仅为了执行国家政策、完成下达的任务而开展德育活动;也不是天天挂着大而全的口号,不加思索过好估计德育效果。而要去思考切实有效的、适合学校自身情况的德育活动范式。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师德,每个深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将孩子送入校园,学校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我深受一句话的触动:“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身为教师,不能简单地以学习能力来评判一个学生,自身道德修养能力更可贵。孔子几千年前都懂得因材施教,重视青少年个性的培养、自身人格的形成。要求每个学生都取得高分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能因学习能力而过分表现对学生的“喜恶”,这只会拉远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无法实现。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主要的德育方式: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体验中,开展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行为带给自身及他人的感受,从而理解其中的该与不该。德育活动中对话交流尤为重要,实现良好效果的对话,必须搭建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即学生要敢说、愿意说。人是情感动物,只要教师真切地关怀,发自内心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想法,就一定能搭好这一平台。学校和家长都是为学生利益而考虑的,站在同一利益出发点上,家长是愿意与学校沟通的,因此学校为了做好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多多开展交流活动,有家长会、座谈会、单独的家长约见、家访、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对于家长不满或有疑惑的地方给予及时回应。

三、社区

社区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并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良好的社区环境对青少年品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必须发挥出其广大的社区服务功能,从大的方面说,开展德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德育不仅仅有关青少年,还与社区的和谐与其成员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联系,而社区环境也深深影响着成员的感受与感悟。

2.充分调动社区的组织资源: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文化体育类社团、志愿者协会等等;合理调配社区的人力资源,社区工作人员要完善多元的协商与沟通渠道,增进不同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为德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友好的氛围。

3.积极发展社区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关心社区成员心理健康,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工作人员服务的态度以及工作服务质量,与社区各成员家庭构建融洽的互动关系,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根据社区的特征及成员的需要开展德育活动积极宣传德育的重要性,大力邀请各家庭成员的参与,提升社区公众的德育认识水平,为青少年的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为学生开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及家长融入到社区志愿者协会,让青少年置身于各种公益活动中,为其提高自身感知、理解、分析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6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请记住我站域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篇7

选取自2012年6月起,我市进行全科医学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和乡镇卫生所4个作为全科医学组,同期选取未行全科医学医疗模式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对照组,每组随机选取30例社区医生及100名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全科医生问卷调查

选取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社区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全科医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区医生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执业医师等;岗位适应情况,包括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诊疗技术能力、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能力4项,每项下设定多个条目,被调查者依据自身情况进行填写,并将条目定量化转为得分值,统计同一项下的各个条目得分值,计算各项总评分。

1.2.2就诊居民问卷调查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就诊居民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如就诊居民的性别、年龄等;卫生需求度调查,如期望接受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疾病咨询、慢性病防治等等;卫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如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价格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工作技能满意度等等。就诊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及感受认真填写,后将条目定量化转为得分值,统计同一项下的各个条目得分值,计算总分。

1.2.3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的发放由经培训的专业调查人员于实施全科医学医疗模式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及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问,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改。两组全科医生问卷分别发放30份,回收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两组就诊居民医生问卷分别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分析全科医学组和对照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分及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医生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评价

通过开展全科医学医疗模式,全科医学组社区医生的临床技能及能力素质各项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具体见表1。

2.1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价比较

全科医学组就诊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评价得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如表2所示。

3讨论

篇8

2.社区药师的工作职责分析

2.1社区药师应提供全方位的药学服务随着医疗及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药品的监管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促进了社区药师职责的根本性变化。社区药师原有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生产制剂和调配处方,现在的工作方向却是为病人提供临床应用等全方位的药学服务。医院药剂科在进行定期的药品采购中,要求药师保障临床用药的采购、库存、调剂的安全合理以及确保药品的质量等。其中,药师在调剂过程中的准确配方以及耐心的讲解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药品的注意事项,必须及时向病人说明并交代清楚,帮助病人掌握整体用药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出现不良反应,并使病人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了对药品的依从性。例如在应用阿托品类药物时,社区药师应该提醒病人使用该类药品会出现的具体反应,如心跳加快、皮肤潮红、口干和瞳孔放大等。因此,在治疗期间,病人应尽量避免行车和进行高空作业,以免出现车祸和工作失误。

2.2社区药师应充分了解药物知识目前,药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在逐步加快,社区药师应该不断学习进步,使自我的药学知识得到充实。在药学中,要想充分了解一种药物的知识,必须清楚认识药品的药理作用和性质、药物吸收和代谢情况以及与其他药物配伍时的变化情况等。其中,药物的注意事项是门诊调剂以及临床实践中必须重视的关键知识。例如生脉注射液和灯盏花素注射液的说明书上都注明不能和其他药物搭配使用,避免发生配伍变化。然而,临床上经常将这两种药物混用或和其他药物一起使用,医务人员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临床上观察药物搭配是否合理的指标为浑浊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社区条件、设备和人员有限,很难做到用试验方法去解决药物搭配的问题。因此,作为社区药师,应该根据药物说明,坚持科学合理用药的原则。

2.3社区药师应把药学知识及时提供给临床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对药物理化性质的熟知程度相对比专业药师低下。因此,药师应该把自己掌握的药学知识及时的提供给临床医生,以便进行更好的治疗。例如,外科经常采用红霉素软膏及氧化锌软膏对渗出性伤口进行抗菌收敛,但是油性软膏不能够和渗出液有效融合,使得软膏中的有效成分渗入不到伤口内,致使微生物的大量且快速的繁殖,严重影响了伤口的恢复。此时,药师可以建议医生采用甘油剂、粉剂或湿敷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2.4社区药师应全面了解药房用药情况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属于社区医院门诊药房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成为了药师和病人进行良好沟通的平台。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保障医院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此外,医院门诊窗口的药学服务质量会受到药师素质高低的影响,所以药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药房的用药情况,对药品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专业的临床用药咨询,例如向病人说明药品的服法、具有的毒副作用、药物禁忌、不良反应症状的预防措施以及药品储存等信息。社区药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药房工作经验且乐于服务于病人,才能真正发挥出药学服务的作用,并促进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社区药师应该提高药学知识宣传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药师不仅要全面掌握药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对常用药学知识进行宣传和教育,使病人能够整体了解使用药物的基本知识,有效避免药物之间或药物与食物之间相互作用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且有助于病人增加对药物使用的依从性,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有效预后。

篇9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相关政策指导

不到位、实践相对落后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国家政策层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相比,体育经费投放、场地建设、人才保障等远远落后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其它领域,且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笔者于2013年底查阅了两型社会获批以来长沙市体育局、株洲市体育局、湘潭市体育局、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两型办等主管部门以及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布平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结果显示: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政府颁布的1005个文件中,涉及有关两型社会的政府文件为20个,体育方面的文件为1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株潭地方体育局颁布的文件14个,其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文件8个。从高校科研来看,有关两型社会的研究为9081(个/篇),其中论文6753篇,硕博论文1358篇,课题970个;有关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体育方面的研究为1093(个/篇),其中论文476篇,硕博论文476篇,课题141个(见表1)。由此可见,体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依然停留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中,而与两型社会对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得到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对重视,其生态化建设没有与两型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步推进。这与笔者2011年初所检索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同时显示:长株潭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体育论文、有关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立项课题,在数量上居高不下,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育及体育文化的生态化,态度是积极的和有信心的。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欠缺整体规划、无借鉴经验

根据湖南省“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首先应当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特征,长株潭的人文、自然、体育发展等因素去规划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以长株潭的总体规划为切入点,对长株潭建设过程中已经编制且审批通过的14个规划和已经编制但在待审的4个规划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18个规划中,只有4个规划涉及到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且都语焉不详。例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管治规划》中只涉及“运动”“体育场地建设预留用地”和“奥林匹克运动”等简单的词语;《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中笼统提到了把洞井-跳马作为体育休闲区,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承接体育培训,把昭山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把湘江列入体育休闲区域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规划》有简短两句话涉及把长沙的圭塘规划为体育中心、株洲河西打造成文化体育基地、湘潭酝酿体育休闲等;《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有寥寥数语要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乡文化体育均等化。由此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既无具体规划,也没有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两型社会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期的经验借鉴,其范围内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索性和曲折性很明显。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都缺乏整体规划和经验借鉴。

(三)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差、生态观念淡薄

湖南素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和“二八月乱穿衣”的俗语,长株潭处于湖南省南高北低马鞍型的中、北低地势地带,成“品”字形排开,其广泛的农村居住范围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在体育习俗的养成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体育文化的形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体育陋习根深蒂固、体育生态意识贫乏、体育生态规范或缺、体育生态教育贫瘠等状况,促使农村居民对体育器材的保护、体育场地的维护、体育行为的约束、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同,从而出现体育场地的随意占用、体育器材的恶意损害、体育广告牌的任意涂改以及乱扔垃圾、烟蒂、随意吐痰、破坏周边绿化等情况。调查显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被占用情况较为严峻,有87%的体育场地被部分或全部占用,略低于湖南全省农村体育场地全部或部分占用92%的水平。同时,长株潭范围内有湘江、洞庭湖、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等名山名水,给农村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性和选择性。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长期分散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在体育生态观念、体育生态意识、体育生态项目选择等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外。

三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政策指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应重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文件,如有关加强长株潭农村居民体质监控工作和开展“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有序推进。从运动场地建设、运动器材配置、运动环境维护,到村落、社区、乡镇的体育生态运动场所的配备,都应当指示到位、政策到位,保证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乡镇文体办要在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如《ⅹⅹ乡关于体育文化周开展工作实施方案》《ⅹⅹ村关于成立“健身秧歌队”“腰鼓队”的通知》等,并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也保证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步并行。

(二)加快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发展规划,加强试验区建设

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要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要通过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试验区建设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快整体规划。从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放、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从业人员的配备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共享规划》,以保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在其生态化及发展方面有章可循。试验区建设,首先要围绕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以大河西、天易、昭山、云龙、滨湖等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列入绿心地区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出台相应的如《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来加快和规范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建设,再根据实施方案进行规划、布局、实施。其次,通过对绿心地区及先导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试验区经验向周边农村社区辐射,编制出台《长株潭3+5城市群体育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体育运动项目,要以长株潭农村社区地理位置为切入点,以洞庭湖、湘江为经线,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为纬线,公共自行车项目为网状覆盖面,力求打造一个集赛龙舟、登山、自行车于一体的原生态体育运动项目。

篇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

[2]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篇11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即属于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社区教育课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区域性专题,如区域性历史、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区域内各类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当地特有的动植物、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地方贸易和经济资源、产业及职业特色等,所有专题都可以列入课程创编的范围”。[12]基于此,我们借鉴李惟民的定义,将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表述如下: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分析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设计和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确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以便丰富资源类型。1.适应本地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在平台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专门设计了“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具有河北特色的栏目。“燕赵回眸”以河北人文、历史内容为主,建设不同类型的网络视频课程10门。“跟我学”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养生益智、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为主,建设网络视频课程9门。2.根据现有条件,开发多样化课程本次自建课程,大部分为视频课程。其中多为新录制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为从剧院和电台搜集并改造的课程。“跟我学礼仪”为学校年轻教师编制的动画式课程,该课程在2013年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了评审,经过重新改造后成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3.立足学校现实,探索课程建设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中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的问题。很多省级电大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建设处等资源制作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分工不健全,这些部门往往只能承担管理职责,或作为技术主体,都难以独立承担资源建设任务。教学设计、组织策划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门人员完成,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着困难,扯皮现象经常出现。在本次自建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努力完善资源建设制度,积极进行以项目组为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资源建设机制探索。虽然由于人手少,存在着多角色兼任现象,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职责意识。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分析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Excel软件,针对学习者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终身学习在线”两个栏目共制作19门课程,网站开通近一年以来,引起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我们对学习者的点击和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和表2)。1.点击数分析从点击数来看,“跟我学”栏目每门课程平均点击数为1737人次,“燕赵回眸”为218人次。“跟我学”课程要远高于“燕赵回眸”。表明公众更喜欢休闲健身、文体娱乐类课程。“跟我学”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与公众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受人青睐。“燕赵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规学历教育课程的色彩,通俗性、娱乐性成分较少,显得曲高和寡。这说明公众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别是历史文化类课程更需格外注意。2.发帖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栏目课程共123个帖子,其中无效帖子7个,有效帖子为116个。跟我学93个,占8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10.3个;燕赵回眸23个,为2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2.3个(见图1)。因为帖子数较少,这里的分析可能仅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价值。(2)帖子分类。根据内容可将帖子分成四类:a.评论类。包括对网站、栏目、课程以及主讲人的评价。例如,学习了“商务礼仪”课程发帖“挺好的这个网站”。学习了“太极拳(4)”课程发帖“庞大明会长讲得好,通俗易懂。”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b.提问类。包括针对讲授内容的问题或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摄影创作如何正确使用光圈”课程发帖“抓拍时,光圈和速度顾不上调,用P档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c.感触类。包括学习完课程以后由课程内容引发的认识、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摄影构图”课程发帖“我领悟到好的照片会说话。”学习了“河北古长城”课程发帖“长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我国的瑰宝啊!”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d.其他类。包括难以划分到上述三类中的帖子。例如,“个人礼仪”课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内容,有人发帖“怎么没有内容啊?”还有人提示,“用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学习了“特殊天气摄影”课程发帖“见过特殊天气———风、雨、雾霾、雪的好照片。推荐一个冰雹天的获奖照片。”这类帖子也能反映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情况。(3)数据分析。“燕赵回眸”栏目课程帖子数量太少,其中,感触类、其他类和评论类帖子为10个、10个和3个,分别占43%、43%和13%。没有提问类帖子,说明学习者学习深度不够。“跟我学”栏目课程帖子数量相对较多,但极不平衡,且有明显的集中倾向(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门改造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均为0个帖子。一方面,表明这两门课程居民学习需求较低。在张燕农对北京东城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中也有相同的趋势,剪纸31.2%,戏曲25.6%。明显低于摄影51.2%,文明礼仪58.4%,[13]可以与本研究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还应具体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学唱地方戏”是教学形式的课程,有教有学,而“学剪纸”是电视台专题片改造而成,属于欣赏类课程。结合点击数来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分别为1372人次和464人次,虽然都低于“跟我学”栏目点击平均数,但两者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表明学习者更喜欢能够给予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学摄影”发帖数较高,占“跟我学”栏目的69%,其中,评论类和提问类帖子也比较多,分别占“跟我学”栏目的25%和16%(见图3)。表明公民对摄影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学摄影”课程发帖率高还有一个原因,即主讲人为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北电大教职工。表明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影响。

三、关于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通过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建设与应用经验,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等问题的思考。

(一)社区教育网络教学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应该看到,目前“河北终身学习在线”课程教学功能还不够完善,无交互教学,缺少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学习主体呈现散漫状态,缺少组织与管理。因此,导致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王林兴等认为,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公民补偿教育、公益性教育,其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只要方便公民、有利公民,不受任何制约。[14]我们认为,即便是非正规教育,也决不是教学无目的、办学无计划、质量无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正规教育的规范性而言。它的教学目的、内容更接近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际,并非无据可依,随意而为。与正规教育相比,它更重视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性和自愿性。再有,随着社区教育机构的日益发展,其教育教学必然越来越规范化,在终身教育语境下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打破既有界限,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有支持的远程教学理论也必然会引入社区教育领域。因此,一定的网络交互教学是必要的,至少网络课程不能处于完全无人照料状态。那么,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呢?首先,借助实体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支持。随着社区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教学能力将不断增强,因此,社区教育教学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借助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学力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次,开展互助学习。教育机构应有意识地多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习者互相提供学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