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30 11:39: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管理研究生论文

篇1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2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47-02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大规模提升。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来源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虽然和在职工程硕士一样,都授予了工程硕士学位,都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是脱产攻读,具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而不是单证。其生源来源于不具备大量现场工程经验的应届本科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工程能力培养,要求具有一年以上的企业现场实习经历,其毕业要求可以是技术方案、调查报告等形式;而后者是以理论研究为培养目标,其毕业要求必须提交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毕业论文。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n程教学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来源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1],总学分基本一致,大多数课程名称相同,课程内容相同,授课教师相同,教学方式相同。因此,培养出来的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知识体系基本一致,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专业型研究生修业年限为两年,远少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三年。专业型研究生在研一阶段主要学习各门理论课程,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工程训练和实习,更没有机会离开学校专门在企业实习。研二第一学期的大多时间花在找工作上,由于没有实习经历,同时专业型研究生整体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其找工作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学术型研究生。现在的大多高校仍然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因此,大二上学期还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大多数内容。

2.实践教学环节监控跟不上,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专业实习是专业型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专业型研究生在校时间较短,课程学习任务较重,需要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因此很难真正在企业完成一年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年以上的实习,且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相关评审和答辩,但是如何监督实习过程、考察实习效果仍然是个难点。

3.导师队伍需要加强。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的是“三段式”培养模式,采用的是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学术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行指导,研究生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实践训练阶段以及学位论文或报告阶段。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首先会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计划,然后进入实践训练阶段,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习,接受校外导师的相关实践指导。但是由于校外导师的责任心、知识水平、培养方式方法的不同,研究生的实践实习效果也截然不同,而校内导师由于无法对实践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的实践报告只能随便打分做出评估。

4.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现有研究生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主要评价研究生学术能力而不是工程能力,毕业论文看中的是理论水平而不是工程复杂性,评价方式是论文评审,而不是培养过程评审,这样的评价体系很难适应专业型研究生,从国家到学校普遍缺少特定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这样,各培养单位只能采用原有的学术型研究生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因此,制定统一的专业型研究生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已成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大障碍。

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容教学。培养方案要体现其专业性,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突出实践性。在课程教学方面,以核心课程为主题,改革其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式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堂教学方式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模式,重视工程问题分析、工程方案研究、工程能力培养。完善教材和案例分析,鼓励导师和相关企业人员编写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

2.增强实践环节监控力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具有现场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问题解决之中。(1)培养单位应该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增强学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规范性,与企业导师加强业务合作和交流,强化企业导师教学能力培养,严格专业实习的日常管理、过程考核和成果验收,强化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把学生实践的日常表现,校内外导师评价,学校、企业管理部门日常考核评价,等等作为评分依据,激发学生参加专业实习的积极性[3]。(2)加强学生实践过程和成果考核,包括规定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根据实践内容书写实践工作日志、实践总结、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等。要对实践单位进行严格的筛选,在本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供需合作关系[4]。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指导能力的企业技术主管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校内外联合在学校和企业设立校企实践基地,共同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1)加强对校内导师培训,特别是对一些新导师实行岗前培训,引导学术型指导教师转型,以弥补全日制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不足。(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选派一些学术型研究生指导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开展研究活动,提高校内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3)建立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人员兼职导师队伍,加强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聘请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中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或骨干作为校外导师。(4)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与合作。

4.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生质量评价包括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评价、学位论文的评价及评优、毕业生的就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培养单位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学习条件、文化、体育、生活条件等。学术队伍指的是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应包括学术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等。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制订和实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具有较强前沿性、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计划。研究生的学习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具有研究生培养需要的研究生工作室和较好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能力要求着重于工程能力考核,论文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者编写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进行论文评审和评价,可以促进专业型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就业及用人单位反馈,只有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和手段,才能不断提升培养质量[6]。

参考文献:

[1]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9-51.

[2]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2010,(8):4-8.

[3]刘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9-02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学科应运而生。作为最新知识的专业传授载体,高等院校在新学科的研究发展上走在最前沿。而新学科的分布地――高校各具体院系,其专业资料室是院系学科发展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应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专、精、深等的独特性,围绕教学科研搞好自身建设,进而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浅析如何围绕学科发展搞好专业资料室的建设。

一、我院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河南师范大学的政教系,于2001年合并市场营销系而建院。现发展为七个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有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a企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应用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学院还拥有河南省唯一的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硕士学位授权点也由原来的两个发展为现在的四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现从两个方面讨论一下我院学科发展的情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研究生论文选题调查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院(系)专业资料室的一个特色收藏就是本学院的硕士毕业生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导师和学生几年来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撰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所在学院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或是学术骨干,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也有许多是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有硕士点以来一直不间断地收藏本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变化就可看出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动向。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结合点很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发展也从原来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一点从硕士生的论文选题上可见一斑。过去研究生大多撰写研究政治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发展到现在选题则广泛得多,研究内容更加实际,更注重解决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以前从未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国际贸易、房地产、企业管理、企业兼并等文章方面已占相当的比重。调查显示,现在的研究生以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等的选题是越来越少,而对当前经济热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热点的分析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在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是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些变化正是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改革的需要。

2.从师资建设看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经济与管理学院在2002年以前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所开专业也大都是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等。随着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引进和自我培养多学科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学科发展也越来越快,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带来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这些在重点大学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学成归来的博士很多都是行业内大家的弟子,感知着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有的还参与了导师的国家级经济学管理学的重大课题研究,他们的学成归来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他们对专业文献资料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围绕学科发展,加强院(系)专业资料室建设

专业资料室因其所收藏文献资料及服务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在学科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文献信息提供角色。在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优质的服务是其责任,它的建设应围绕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展开。

1.围绕学科发展需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资料室的建设与图书馆不同,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专业性、学科性的特点,在资料的收集和开发上要根据本学科的设置和发展,形成有本专业学科特色的研究级的文献资源。随着新课程的增加,学院的文献保障体系需要针对学科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变化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料的采编计划。如,从2002年后,针对学院新开的课程,如金融、证券、跨国公司、企业兼并、产业链、物流管理等,资料室采纳相关专业教师意见,调整了期刊征订和图书采编计划,并形成制度,每年的期刊征订及每次的图书采编都会充分征求教师意见,作出相应的调整。学院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及学者,开设的一些新的课程,学院专业资料室由于经常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就可以反映他们的问题,在采编文献的过程中与教师保持畅通的渠道,增加新学科需要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资料室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将最新的书目和期刊与教师见面,为满足学科发展研究的需要,提供全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做好学科发展的文献保障。

2.加强现代化建设,提高人员服务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期刊专著毕业论文、电子刊物等文献逐年增加,建立现代化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而目前院系资料室虽然配备了计算机及一般的基础设施,但也只是将它的功能定位在目录编制、统计等基础性管理上,缺乏综合处理技术和必要的数据库,导致检索困难,利用率低下。这种落后的技术手段不仅不利于文献的综合利用,更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服务要求。所以,文献保障体系必须适应当前信息化这种飞速发展的形势,建立现代化的服务设施,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服务,如我们经济与管理学院对于在2010年中的通货膨胀、新会计准则等问题的专题研究中就采用了网上订阅。并与校图书馆共同对室藏文献进行了回溯建库,利用校园网进行了资源共享。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保障。目前,资料室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普遍缺乏,外语水平普遍不高,这些都影响了资料室作用的发挥。所以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适应这种深刻的变革,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资料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本学科的发展做好信息保障。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日益频繁,学科发展不断加快,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重要信息的保障阵地,不仅要向客户提供一般性的参考、咨询服务,还应提供更加专业性、深层性的学科信息服务。这就对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岗位要求:一是要优化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要增加职业意识,要坚持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加强与学科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围绕学科用户的需求积极开展工作;三是要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学科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既要为学科用户主动提供各类信息资源,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既要积极开展信息的收集工作,又要主动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编织成二三次文献,针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来保障学科用户的需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克服经费难题,为学科发展开拓服务。现在由于文献资料的价格上涨,直接导致院系资料室的购买力下降。由于现在许多高校的图书购置的费用都直接拨付给校图书馆,而图书馆又因为与教研一线的专业人员很少直接交流,不了解学科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使得服务与需求之间脱节严重,而院系专业资料室又由于经费所限,使得一些需要较大量资金支持的又是学科建设所需要的文献无力收藏,而资料室人员及时的联系双方进行沟通,使资源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如本人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进行学科建设做一些课题时,学科带头人提出需购置专业数据库,几十万的资金对院系来说有些困难,通过资料室进行反映联系,双方联合购置,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共同购置的中宏数据库和国研网正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联合对解决文献购置经费的来源上提供了新思路。校系文献共建共享是高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好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学科发展与专业资料室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6).

[2]李霞.关于高校院系资料室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龚军慧.论提高高校院系资料室这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J].图书馆,2007,(5).

[4]刘芬.高校院系资料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

Building the Departmental Reference Room Surrou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EMC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Hui

篇5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15.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15.01-2015.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15.03-2015.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5.04-2015.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篇6

【关键词】 量表 中医诊断 疗效评价

量表学方法是指应用量表解决社会、心理、医学等领域中需要定量化研究的方法。量表学方法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心理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如用于人口调查、经济普查、企业管理分析,及用于心理研究的记忆量表、抑郁量表等。在现代医学领域,量表的使用越来越多,如用于评价生存质量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近10多年来,中医研究领域也逐步开始探索运用量表学方法,如对证候客观化的研究以及疗效评价研究等,但存在使用不当或被错误运用等问题。笔者试对中医研究中量表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1 中医研究中使用量表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诊断的对象是主观的症状及定量较困难的体征,因此,对诊断标准的把握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等,都面临如何使其客观化、准确化的难题。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借鉴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中运用较多的量表方法,以使诊断和疗效判断量化表述[1]。这种研究方法确实适合中医的实际情况,且在中医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越来越多运用量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研究生的课题)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存在不少量表使用不当或被错误使用的问题。

1.1 量表设计随意在有些申报的研究课题中,设计中提到量表方法,但大多数并未提供设计量表的具体思路;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课题的量表,无论格式,或内容结构、问题设计、评分赋值等都较混乱,甚至不合理,不具可行性。这都说明研究者对量表的设计与制作较随意,主要表现在:(1)内容结构不完善。有的观察研究,从始至终竟然换了几个格式或内容不相同的观察量表;有的观察项目内容欠推敲,模糊不清,或重复设问,或遗漏重要信息,或有阳性指标却忽略阴性指标,或未考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对量表结构顺序的考虑、编排存在不足等。(2)条目设计和评分赋值较混乱。条目设计和评分赋值是量表编制的技术关键,常见的问题是患者自评量表的条目难理解,或有歧义性,或观察量表内容含糊,易致不一致的判断结果等。这其中既有条目的语言表述不当,也有条目分解不合理等原因。评分赋值中常见的问题是评分等级不一,或不协调、不对称,或对等级判断的解释混乱,解释内容不能反映等级差别,甚至有的等级的解释内容与问题脱节,表述内容与问题含义不一致等。

1.2 信度、效度评价及总结、统计欠缺制定量表的要求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问题,通常需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但这个环节在很多中医研究课题中,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在研究生论文或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很多都不提信度、效度检验,或没有信度、效度检验的数据结果,或检验方法不准确。常见的问题还包括研究样本量少,研究结果难以重复,以及上述各种表格设计的错误等,这是导致信度不高及效度低的重要原因。

量表总结是研究工作的收尾。在对量表进行总结时,应对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核对。但这项工作,很多研究者不重视,有的怕麻烦,干脆交给熟悉统计的其他无关人员去整理总结。这样就容易导致数据脱落、混乱,或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或信息取舍错误,或选择的统计方法不恰当等。常见的问题还包括总结的结果与量表内容不一致,符合研究结果的就取,不符合的就弃,甚至有的随意修改量表数据,使总结的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情况。

统计问题也不少,主要是选用统计方法不正确。中医量表指标多为定性或半定量描述,且经常既有定性(不能分级)指标,又有半定量(可以分级)的指标,因此,统计处理时选择方法很重要,有的尽管是同一个问题,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处理。常见问题是简单模仿或套用别人的统计方法,或输入计算机后,用软件方法,但又不能对软件处理的结果进行准确客观解释,或对软件不熟悉,随意使用,对数据随意取舍等。

2 中医研究中使用量表的对策

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开展,量表学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问题也更多地暴露出来,由此提示中医科研人员必须重视量表学研究,尽量完善量表,使之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为中医临床及相关科研服务。

要用好量表学方法,首先,要保证量表内容的全面和完整。在中医研究领域,量表主要用于诊断和疗效评价。诊断方面,要考虑诊断的阳性指标,兼顾阴性指标;要有证候的指标,有时还需兼顾疾病的指标,这些内容在量表里都不能遗漏。又如疗效评价,既要考虑能反映疗效变化的指标,同时还应注意治疗效应发挥的特点,以及是否有疗效之外的效应(包括副作用等)。这些都是内容方面的要求。内容设计很重要,内容错漏的失误常常是难以弥补的。其次,要按量表学的要求和方法编制量表。包括条目设计和信度、效度检验等。设计条目时,对条目的表述应尽量应用通俗的语言,避免语言的歧义或模糊难懂,以及避免问题重复或遗漏,并且应该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以保证信度和效度。

在使用量表时,要学会使用统计方法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使用该量表进行本项研究的可靠程度,即评价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若同一套测试(量表)在对同一测试对象(即受试者本身无变化)进行数次测试中,受试者分数忽高忽低,说明该测试缺乏信度,通常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系数越大,则信度越高。信度系数可以用重测法、交替形式法或对半法计算,对中医的很多研究,重测和对半法都可以选用。

测试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即一套测试(量表)是否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及要测量的内容,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编制效度和经验效度,当然也可以计算相关系数,或用差异显著性检验来判断。影响中医研究效度的因素包括:量表内容、量表的表述、测试过程及量表资料总结与分析,因此,提高效度是一个综合、全面的问题,需严谨的科研思维来保证其效度。

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信度较高的测试其效度也较高,但效度较高未必能保证信度也较高。因为测试信度主要涉及试题本身的可靠性和评分的可靠性,而试题本身是否可靠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试题的区分度等因素,评分是否可靠则要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和准确。如中医症状的分解、症状等级评分等都是应该重视的问题。此外,还应针对中医辨证的特殊性,规范症状评分及证与症的对应关系,将诊断与鉴别的思想体现在量表中[2]。

资料总结与数据统计是中医研究较薄弱的环节。中医科研工作者需要学习更多统计方法,对统计软件要能熟练应用,并熟悉软件的特点和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范围。这样才能保证量表研究结果的准确和客观,提高中医研究的水平。总结资料的过程可发现新的问题和方向,有时还可能得到意外收获。因此,最后的总结研究和统计处理很重要,应该将它与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放到同样重要的高度。

中医开展量表研究的历史还不长,研究经验不足,但只要善于学习,总结经验,量表学方法对中医研究的作用将逐步显现,中医研究课题的水平及论文质量也将因此提升。

篇7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05-03

本届年会的大会报告就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一是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吕薇研究员和李平研究员分别作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报告、武义青研究员所作的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报告、吴季松教授所作的关于水环境的报告等。二是管理研究中的带有原创性的研究,如马庆国教授关于神经作业管理的报告,令我们耳目一新;徐绪松教授关于复杂科学管理的报告,对此过去我们有所了解,今天徐教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黄鲁成教授作了跨领域的研究报告。在某种意义上,徐教授和黄教授的研究具有共通之处。另外,李开孟研究员作了关于211工程的后评价的报告,梅强教授作了关于中小企业专利管理的报告。五个分会场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生态经济与环境五个专题在分会场作了交流。总的来说,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交流了新的研究进展。下面我想说一下我的感受。

就我们技术经济的研究来说,实际上是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学术,一个是面向应用。面向学术也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国际,一个是面向国内。面向国际的学术研究,具体来说是在国际学术期刊,特别是希望能在国际顶级期刊,那就意味着必须有新发现、新结论。就国际化来说,我们技术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方面越来越成熟。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报告,包括研究生的报告,研究方法都已经比较规范,和前些年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在国际期刊发表的文章也有相当大的突破。但是,真正有原创性的发现和结论还很少。这是我们需要奋斗的一个方向。我相信我们将来会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另外一个就是面向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面向国内的,学术成果主要在国内发表,这当然也很重要。我们怎么看待面向学术的状态?第一,应该肯定所取得的进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而且技术经济在整个管理领域不算差,可能还算是好的。另一方面,和整个中国管理学的大环境一样,我们相当多的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相当多的文章是为了发表而发表。这种状况可以理解,生活所迫、职业所迫,必须这样做,这是制度决定的。这样好不好?不理想。当然我们不能超越环境。我们可以做的是什么?当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生存和立足之后,应该尽快跨越这个阶段,把敲门砖扔掉,做真正有意义、我们又愿意做的研究。我相信,未来会逐渐好转,但是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调整我们的心态、努力方向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这是关于面向学术的。

相对面向学术来说,面向实际的情况更不乐观。面向实际的、面向应用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一些做的非常好,相当多的则很不理想。面向实际和应用最典型的代表是牛东晓院长和他的学院。他们面向企业的课题做不过来,电力系统特别需要可行性研究和其他论证研究,保持着持续的需求,我说他们很幸运,当然他们做的很好,得到了信任,所以有持续的企业需求提供。他们坚持了和应用的结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术也做的很好。还有一些学者,在做课题当中,对政府、社会和企业做过调研,甚至大量调研,对企业比较了解,也呼应了政府和企业的需求,做出了有益的工作。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并要发扬光大的。但就整个研究来说,与实际结合的趋向越来越弱。因为我们整个大学是以学术取向为主的。所以在学术方面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是主要的,淡化了和实际的结合。它的意义是什么?说的严重些,会威胁我们学科的发展。为什么?我们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学科,我们一直在为我们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纠结。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我们自己学科的理论体系,因此纯粹靠理论来支撑我们学科是不够的。我们学科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和实际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如果我们在应用方面不能取得新的进展,那要我们何用?所以,真正有生命力的学科研究应是响应需求,而且能够对需求做出贡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发展了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大作业”式的研究,就是对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用中国的数据和材料来进行验证性的研究——这种研究,说的不客气点,叫做大作业式的研究,这种研究应该说意义不是很大,但是有他客观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理解,但不是支撑我们学科的真正支柱。昨晚理事会中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是怎么为企业服务,怎么样与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这显然是我们现在必须正视的问题。

面向应用,具体来说,也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政府,面向政府主要是为大的、宏观的、战略决策和管理服务;另一个是面向企业,就是面向企业实际操作层面。这两个方面,相对说来面向政府的方面我们还做得多一些。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是和中央、地方政府有联系、相结合的,是响应了他们的需求,对决策支撑作了一定贡献的。昨天两个关于创新驱动报告的报告人,一个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主任,一个是中国社科院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两个都是司局级,他们的平台很高,我们跟他们没法比。国家会把战略设计问题交给他们研究,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和研究者没有这个机会。那么我们还有可能为国家的决策做贡献吗?有。不管是对国家部门来说,还是对地方部门来说,他们都确实需要研究的支撑。因为他们要做决策,例如,要下一个文件,那些处长们是很着急的,这个文件、这个决定该怎样写才真正到位,他们往往迫切需要有研究成果支撑。如果这个时候,你拿出的东西正好是他需要的,那他一定很高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第一,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和各级政府部门沟通,了解他们可能需要、我们也有基础可以承担的研究课题,这是存在的。这方面我们可能有些不太了解情况。觉得我们去找政府,政府会理我吗?会看得起我吗?不一定,要看需求。他没有需求,你硬要他给你题目,这很难做到。这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拉人情关系还可立点可有可无的课题,现在没有了。但是,如果是政府真正需要的、你又有能力研究,就有可能。第二,更主要也更难的是潜在需求。就是政府官员还没有意识到,我知道这将来是个问题,提前作了研究。这是我们自己预见性地创造机会。作好了,能一炮打响,后面他会不断找你。这有难度,这是对我们的认知、判断的考验。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为宏观科学决策做贡献的意识,去了解情况,然后响应他现在和未来的需求。还有一个问题,往往政府的需求是抽象的,是大问题。大问题、抽象的问题我们研究不了或者很难突破。我们需要有能力把大问题具体化,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我们能研究。正是这些具体问题才真正能为决策需求作支撑。这是说的面向政府,主要指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重要决策提供支持。

篇8

中图分类号:G649.2;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由表1可以看出,1994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为4.2万人,而到了2014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已达80.2万人,在短短20年时间里,录取人数就增加了将近20倍。面对着这样大规模硕士研究生扩生扩张的情况,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是企业界主要的管理理论之一,由于它能够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优化,并且能够让流程产出产品增值的特点,目前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广泛应用。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流程增值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核心思想。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也追求管理效率,寄希望用最小的成本来培养出更优秀、更多的人才,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引入到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是对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为现有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业务流程再造概念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目标

(一)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概念

Hammer博士(美国管理大师)于1990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的文章,该文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概念,此后有大量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业务流程再造(BPR)的定义进行了概况,但总的来说,业务流程再造(BPR)是指基于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以及顾客需求出发,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以企业流程为中心来重新再造、重新设计、重新思考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经营生产成本、柔度等性能指标。业务流程再造(BPR)可分为信息技术应用、组织结构改革、人事管理改革和管理系统改革四个层面。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的目标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流程是一种能够有效联系部门、任务、人员、岗位等多种因素协同作业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或是水平,亦或者是横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目标在于用灵活的流程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降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成本。学生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体现内容,可以基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校自身的满意度、学生个人的满意度三者来予以衡量,以便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

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类型及其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将业务流程再造模型引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远远早于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质量管理模式。

一是学术管理主导模式,以日本、德国、意大利为代表。其主要决策机构是由众多教授组成的评议会,评议会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很多事务都有审议决策权,不仅是教学管理,还包括重大的行政事项,而校长是评议会的主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评议会的决议进行执行,但有权对评议会作出的违背法律的决议进行否决,行政系统与教授评议会相互渗透、适当分离,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术管理。

二是学术管理系统(以教授评议会为代表)和行政管理系统(以校长为首)协调运行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但学校的关于研究生教学事务一直都是由教授评议会来控制,学术机构和行政机构互不干涉、相互独立,若遇到需要协商解决的事务则通过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来协调。

三是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互制衡的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其也是行政管理系统与教授行会适度影响的模式,教授行会主要负责对于各系部和院系研究生教育事务的管理,权力集中在基层单位,为一个纯粹由教授组成的管理机构,拥有制订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政策的全部权力,而行政权力机构是以理事会为代表,主要职责是批准教师聘任、维修设备、制订计划、筹措经费等。理事会与教授行会既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又保持相互独立。

四是行政管理主导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校长在法国高校的管理职权较大,主持生活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三个机构的工作,校长的行为和决定基本不会受到教授的制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法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管理系统,但是学术管理系统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重大事项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建议权,它们可以就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分配原则、培养成果、培养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政策等向校务委员会提出建议,并且行政管理系统与学术管理系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以上四种管理模式是国外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其共同点可以归纳为:第一,为了将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高等学校内部都实行委员会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体制;第二,高等学校内部都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二元结构,以及维持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运行的两个系统;第三,为了减少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二者之间的冲突,高等学校都对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管理机构的协调互补极为重视,这三点可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所借鉴。

三、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导向,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构建了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模型,如图1所示。

(一) 环境因素

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离不开综合评估各种环境要素。众所周知,目前的国际环境具有竞争、开放的特点,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硕士研究生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教育质量管理。因此,高校所制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战略务必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将那些符合环境发展的环节加入到流程再造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该将那些多余的、无关的、落后的步骤去除。

(二)内部管理体系改革

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大力加强内部管理体系改革,这也是业务流程再造中的首要任务。第一,与企业管理相比,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也追求管理效率,希望能够用最小的成本来培养出更优秀、更多的人才。而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导向,则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管理体系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而这就离不开内部管理体系改革。第二,内部管理体系的改革是离不开质量考评指标的合理设置,质量考评指标应该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综合性,而不只是简单地描述,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考评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以旅游者价值为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具体申述如下:

1.动态性原则。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K理水平的提高绝不是短期内即可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它不是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体现出来,而是更多地注重未来的发展能力和市场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考评指标应该要将研究生教育的动态变化性予以反映出来,要基于相应的发展情况来合理删除或者添加响应的考评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质量考评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是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为了便于评价,务必要用可测量的指标或者有形的指标(显性指标)来测量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再选用可靠、科学的评价方法,以便让整个评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且指标涵义务必要保持清晰,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多采用定量指标,实在不能采用定量指标时才采用定性指标。为了确保能够公正、公平地进行评价,考评指标在设计时务必要听取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的意见,且要努力明确各项考评指标的等级标准、考评方法、考评内容。

3.全面性原则。质量考评指标务必要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要能够将预期目标完整地、全面地体现,所以,要对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内涵予以全面认识,并对各个相关的影响因素予以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便于制定出全面、完备的质量考评指标体系。

4.可行性原则。首先,可行性原则是指质量考评指标要有较强的可测性,能够通过实地测量、观察来获得每一条指标所规定的内容,以便能够进一步得到明确的结论。其次,可行性原则还指质量考评指标要有较强的可比性,由于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在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和质量目标,若全面采用同一套指标体系评价,就必然会缺乏可比性。

(三)人力资源的保证

在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模型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

第一,研究生导师在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往往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研究生导师要积极更新观念,加强自身修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要努力成为硕士研究生科学精神培育的催化剂。

第二,为了确保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够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可以选拔一些年轻有为、学术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给整个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加活力。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以便能够实现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管理、服务管理、科学管理。

第四,创新激励机制、教学激励机制与学术资源分配、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息息相关,也会对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要切实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要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扩大教学业绩考核结果在奖金分配、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的作用,将教师教学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高校务必要让研究生课程教学变得“硬”起来,“实”起来,要充分认识到“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仅仅只对教师要求教学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科研与教学等效评价,形成争上讲台、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

一是建立质量评审小组。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质量评审小组对于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质量评审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及相应的专家学者,所选出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该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而所选出的专家学者应该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以便能够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予以合理的评审,二者相互结合,实现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相互结合。

二是设置质量监控岗位。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岗位,这些岗位由学校资深的专家和教授来承担,他们可随机抽取参与答辩的研究生论文,可随机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可随机监控各系部、各学院的研究生办学质量等等,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

(五)信息技术的支持平台

众所周知,管理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即便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BPR)也是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育流程再造中也会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通常有三种方式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流程再造,如图2所示。第一种方式为作业程序利用共享数据库来进行简化;第二种方式为利用信息技术来增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第三种方式是综合以上两种方式。

图2信息技术运用方式与流程再造

笔者认为,第三种方式较为适合于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流程,高校应该要建立起全方位服务系统(如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来对研究生教育活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进行全面的网络化、数字化。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对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建立起能够动态分析的数据库,以便能够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这样一来,既能够增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又能够简化流程,还能够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总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要想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与管理改革,可以借鉴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并以之为指导来完善管理,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近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录比统计[DB/OL].(20140424)[20140725].中国教育在线,http:///nnews_6152/20140424/t20140424_1103649.shtml.

[2]陈玉琨,沈玉顺.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本质的探析[M]//胡祖莹.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保证:来自五大洲的最新经验和发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2.

[3]WEBER L. If You Believe You are Good,Try Institutional Evaluator[M]//AMARAI. A,ROVIOJOHANSSON A,ROSA M J,WESTERHEIJDEN D. Essays on Supportive Peer Review.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cr, 2012:253262.

[4]DEEM R. New Manageri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s and Cultur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8,8(1):1770.

[5]FULTON O.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the UK: Change and Continuity[M]//AMARAI.A,JONES U, KARSETH. Governing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Kordrccht: Kluwcr, 2012:187211.

[6]吴丽丽.流程再造(BPR)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16(3):171178.

[7]Braxton J M, Luckcyw,Holland P. Institutionalizing a broader view of scholarship through Boyer's four domains[J]. ASHE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2002,29(2):130135.

[8]Boyer E L.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R]. New Jersey: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9]Shulman L S. From Minsk to Pinsk: Why a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The 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00,21(1):4852.

[10]Pate1 F. Exploring a new model and approach to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the scholarship teaching academy[J/OL].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0,1(1):130136.

[11]Kreber C.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conceptions held by experts and regular academic staff[J]. Higher Education, 2003,46: 93121.

[12]BRAUN D. New Managerialism and 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ie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BRAUN D. MERRIEN F X. Towards a New Model of Governance for Universities? A Comparative View. LondonPhiladelphia: Jessica Kingslcy, 2009:239261.

篇9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74-03

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控制或调整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ST公司(Listed Company under Special Treatment)是中国资本市场所持有的现象,是指证券交易所对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给予的特别处理。按照证券法及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对其股票暂停上市,在限期之内没有能够消除的,将对其股票终止上市;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的运营正常,且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则企业将被撤销特别处理。因此,ST公司出于为避免被暂停上市或退市的目的,会有较强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对其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的研究达到帮助各个报表信息使用者减少盈余管理对决策的影响,和帮助政策制定者完善制度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

一、ST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

在获取筹集资金的机会、得到高额管理报酬、避免证券监管部门的惩罚等动机的驱动下,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仅利用现行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而且还利用关联企业、股东以及政府的扶持进行盈余管理。

(一)不恰当地确认收入和费用

由于现行中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会计政策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基础上,一些交易和事项的相关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往往需要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给ST公司利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通过人为地改变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改变交易确认的时点来调节盈余,以达到平滑收益、虚增收益或转移收益的目的。不恰当的确认收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未满足确认条件下确认收入;二是虚构收入。不恰当的确认费用体现在以下方面:加大企业的投资、筹资费用,预提或者少提各种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如加大企业的大修理费用,提前大额提取折旧或者加速企业的折旧还对企业各种基金的提取等等。

(二)关联交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2006)》的规定,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即为关联方交易。如果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则不会对交易结果产生异常影响。然而许多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并不是采取市场价格,而是内部制定价格,这就造成一方或者两方对自己的盈余能够进行操控的空间,由此虚增或者虚减企业的利润,当然还可以达到企业避税的目的。关联交易的行为体现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购销商品与提供劳务、资产的托管经营、资产转让和置换等交易行为。

(三)政府补贴

为了保护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持国民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合理性,政府部门被允许能够给予某些行业、公司必要的扶持补贴。另外,公司利用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对于推动当地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些当地政府为了保留当地企业的上市资格,常常会给予企业行政支持。常见的方式有财政补贴的政府扶持、税收优惠、利息减免和政府暗中给予的补贴。例如对企业所得税的返还,上市公司先按照税法规定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然后地方政府给予10%的返还,由此实际仅仅支付了15%的所得税。

(四)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即在债务问题上债权人做出债务上的让步。会计准则上规定债务重组中被豁免的金额可以计作企业的营业外收入,上市公司利用这一准则规定,采用债务重组方式调增企业利润。

(五)合理规划合并报表范围

根据相关规定,集团公司应确认合并报告编制范围,以此编制合并报表。因纳入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所以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就成为了编制合并报表的重要问题。因为合并报表的范围可以变更,所以上市公司就可以通过改变合并报表范围来调整公司的利润额。通常做法为选择盈利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剥离掉一些亏损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

二、ST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式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深市证交所A股和沪市证交所A股,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由于连续两年亏损而被特别处理且当年度实现扭亏为盈的上市公司即ST公司共89家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假设

已有学者对于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验证,证实了ST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由于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会和公司的成本以及其他一些关联,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设:ST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方式上存在偏好。

(三)模型建立

结合所要研究的内容和上节对于盈余管理行为各种方式的介绍,将构建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对ST公司进行检验,见公式1。

=b1+b2+b3+b4+b5(1)

其中,ΔNPt表示第t年净利润与第t-1年的净利润之差;ΔMBPt表示第t年主营业务利润与第t-1年的主营业务利润之差;ΔNNOt表示第t年营业外收支净额与第t-1年的营业外收支净额之差;ΔIIt表示第t年投资收益与第t-1年的投资收益之差;ΔSIt表示第t年补贴收入与第t-1年的补贴收入之差;At-1表示第t-1年的总资产,将其作为分母是为了有效的消除样本公司经营规模变化对模型检验的影响。

通过前面的叙述,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并不只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混合,公式(1)中并没有包含公司所有的非经常性损益方式,比如关联交易、税收减免与返还和减免利息、预计负债的转回等。因为这些指标的测量非常复杂,在企业中不容易区分,即这些指标对于净利润的影响数值很难从中分离出来。在公式中没有单独设置关联交易、税收减免与返还、资产重组相应的这些变量指标,而是通过把这些变量指标分散在每个变量中来体现。

对公式(1)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中如果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的参数估计显著为正,即变量系数显著为正,则代表该变量对公司的净利润的变化起到了正相关的作用;如果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的参数估计显著为负,即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则代表该变量对公司的净利润的变化起到了负相关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参数值的大小来估计该变量对公司利润影响程度的大小,即通过参数值的估计大小来判断公司管理当局更加偏向于利用哪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操纵。

(四)检验与研究结果分析

对89个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方程回归系数检验结果

资料来源:运用SPSS18.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

本方程的拟合度调整的R2=0.71704,说明回归方程较好的解释了样本数据;在显著水平0.05下,F的检验值15.616,大于F临界值,说明该线性方程在95%的置信水平内显著成立。

从模型的系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自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为5.170121、6.411288、3.703130、2.165312,大于在显著水平0.05下,T检验临界值。所以各自变量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各自变量系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各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对ST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依各个自变量系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分别为投资收益(2.103210)、营业外收支(1.512301)、主营业务利润(1.435212)、补贴收入(0.513219)。因此,我们可以看出,ST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净利润的作用大于主营业务利润。且投资收益对ST公司的扭亏为盈起主要作用,即是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较偏好的盈余管理行为。

通过证明,假设得到验证,受到特别处理的ST公司在扭亏为盈年度利用调增盈余的会计行为方式选择上存在偏好。盈余管理偏好顺序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

三、政策性建议

为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保证盈余管理方式的合法合理性,继而也就保障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对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健全和完善会计准则机制

ST公司在利用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行为时,其目标动机是为了避免被特别处理和被退市,即为了摆脱ST帽子,这些行为之所以会发生就其原因是企业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使得ST公司可以就此钻了会计准则的空子。虽然中国证监会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已经和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防范,但采取的力度还不够大和范围还不够广,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措施来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会计制度,健全会计准则和完善会计机制的建立。一是明确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范围;二是建立会计准则评估机制和完善会计理论、方法。

(二)健全ST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一系列制度措施对公司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相关研究已表明,如果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力度较为薄弱,则这样的公司会更加容易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如何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三)加强对ST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为了对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应该强化对ST公司的外部制约机制,即从监管和审计两个方面入手实施控制。一是完善证监部门监管,也需从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和稽查力度和改进ST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标准两个方面出发;二是加强和完善审计监督,从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建立完善的审计职业规范体系两个方面体现。

参考文献:

[1] 戴娜.ST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盈余管理[N].证券市场报,2001-01.

[2] 杨微,王伶.关于ST公司扭亏的分析[J].财政研究,2002,(4).

[3] 卢冶飞.ST公司上市公司操纵资产减值准备探析[J].浙江统计,2005,(12).

[4] 李艳玲,钱锐.新会计准则对ST公司摘帽方式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8,(3).

篇10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篇11

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开始。在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以其特有的功能,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公认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怍十分关键,这也同时关系到担保机构在缓解巾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效力。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来源

在当前特定的经济与政策背景下,我国信用担保行业的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

(一)来自宏观层面的风险

1政府的过度干预

在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中,政府部门会利用各种行政手段参与到担保机构的运作中,使得担保机构丧失独立决策和运作的权力,增加担保风险。

2不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法律层面上,于i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事实上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一是由于现行《担保法》重点保护的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明显缺少对担保机构的保护;其次,《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与信用担保的现实运行相冲突。

在行业法规方面,原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有关行业管理规范由于效力有限且缺少细节性和实质性的规定,难以真正达到约束与规范担保行业的目的。

(二)来自协作银行的风险

实行比例担保,在担保机构和银行之间寻求风险收益平衡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尽管多数担保机构已经通过自身努力与协作银行签订了风险分担合同,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银行的优势地位而被迫接受过多风险。

(三)来自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

1操作风险

在我国,担保行业仍属新生行业,并且大多数担保机构在担保人员从业标准上尚缺少足够重视,致使很多担保人员在专业技能和政治素质上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2内部管理风险

首先,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是衡量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标准,但现阶段我国信用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不足,且大多缺乏后续资金补偿,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担保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在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内控制度建设上,许多担保机构没有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方法,违规操作和操作失误时有发生;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对受保企业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风险转移方面,反担保和再担保之类的措施尚没有得到全而建立,操作过程也存在很多不当之处;在风险补偿方面,担保机构内部风险准备金和外部补偿制度都不完善;另外,担保机构对于担保项目的事中监督也过于疏忽,在发生代偿后,也缺乏有效的追偿机制。

(四)来自受保中小企业的风险

1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管理能力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低下以及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虚假等经营风险,都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

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一些不符合担保标准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通过瞒报或假报来骗取担保,在获得担保后也往往会改变贷款用途,从事较担保合同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增加担保风险。

3“担保对象封闭性”引起的风险

“担保对象封闭性”是指互信用担保的担保对象被限定在会员企业范围之内。在互担保中,会员企业在承担出资义务的同时,也享有被担保的权利,一些经营状况稍差的会员企业也会凭借会员资格而较容易争取到担保,从而加大担保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来自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风险

1征信体系不完善

第一,出于自身利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以及司法等部门会对自己拥有的中小企业信息实行“垄断保护”,在加大信息采集难度的同时,也浪费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在征信过程中,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淡薄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往往存在着不支持、不配合的现象,甚至会拒绝征信工作的开展,

大大加剧了征信难度,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大打折扣。

2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也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影响的信用评估机构,但是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因评级目标范围、业务开展地域、评级人员素质以及技术和资金力量等方面的差异,拥有不同的评级标准,由此造成评价结果难以得到统一;另外,由于征信体系建设的落后,评级过程主要参考受评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信息来源的不够透明,这最终降低了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责

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杜绝直接干预

首先,政府部门应根据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所处地中小企业情况等给予不同的启动资金支持,并定期和不定期的为担保机构注人补充资金。

其次,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参与到具体担保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更不得强制性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人情担保和关系担保等。

2提供优惠、激励和配套服务政策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外,政府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帮助中小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可以组织专业担保队伍为担保机构在内控以及企业治理上提供建议、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可以给予经营机制较好、担保成绩突出以及风险管理规范的信用担保机构一定的奖励。

(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修改和完善《担保法》,使其对信用担保行业做出统筹性的规范,叫确担保行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提供指导;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对信用担保的具体运作规程加以规定。

2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具体可以由当地的担保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以及考试,在担保从业资格考试中也应重点对法律法规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检验,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三)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在职业道德上,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引入奖惩机制,坚决杜绝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

二是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

三是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比如,担保机构可对不同行业设定不同的单笔最高担保额度和担保期限;根据自己的实力,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

四是加强担保项目监督。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定期了解企业的担保贷款使用情况、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并可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可同贷款银行一起要求企业调整其高风险的战略,甚至让企业提前还款;还可参与企业管理,派驻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到企业,实现双赢。

2完善风险转移机制

首先,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

其次,健全再担保制度,适时引入商业性保险。加快组建中央和省级再担保机构,逐步形成中央与省、省与地市间的多层再担保体系。在具体运作上,政府可以委托专业性的富有经验的担保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再担保体系进行管理。另外,可以考虑将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信用担保领域,在降低代偿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有效增加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通过提取代偿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和普通准备金来保证其资金实力。

其次,完善外部损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应将损失补偿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政府部门而言,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

具体的,各地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将当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补充担保资金,中央政府可设立专项担保资金,及时补充各地因财力不足而间断的担保资金注入;政府可以连同税务部门,抽取一定比例的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专门用做补偿金,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发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国债”以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 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

一是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

法律,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在明确人民银行的征信主管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制订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配合征信工作的中小企业和部门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征信工作顺利开展,对征信系统包含的信息内容、信息采集方法、保密措施、使用范围做出具体的规定,提高征信系统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各部门合作,银行、工商、海关、税务、司法等部门应打破行政藩篱,实现信息的共享,以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有效。

三是加强征信宣传力度,严格信息保密制度。征信部门可以召开由相关部门和中小企业参加的征信系统建设座谈会,以加大征信系统重要作用的宣传。另外,信息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的保密制度建设也应及时跟进。

2建立科学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首先,各方应积极参与评级体系建设。政府部门作为统筹者,应积极为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对评级机构的合法性、独立评级权利、准人和退出机制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做出具体的规定,使信用评级有法可依;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信用评级,并通过使用评级结果,扩大评级机构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对评级体系的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小企业应尽力提供真实信息,对于一些存在怀疑的信息应主动向征信人员说明,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干涉评级工作,更不能使用强制或贿赂手段要求提升其信用等级;评级机构在开展评级工作时应做到独立、公正、公平,不能因评级对象的强迫或者贿赂而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评级。

其次,评级机构应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提高评级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改进评级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来保证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一方面,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对存在失信行为的中小企业,在一开始可以实行劝诫、警告和信用披露的方法,若屡教不改,则可以对其使用更严厉的措施,比如实行信用限制或逐出机制,剥夺中小企业一切依靠自身信用得到发展的权利。

另一方面,奖励守信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贷款和担保上的优惠、免费提供管理、技术以及生产上的指导、将更多的投资机会向其倾斜等,让中小企业感到“信用第一”,有效提高整个群体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