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法学硕士毕业论文

法学硕士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0: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法学硕士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简介]程燃,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2012年度法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我国高校中,2013年计划招收了2560名专业硕士,1844名学术硕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两所法学专业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专业硕士计划招生人数均远远多于学术硕士,这导致了近几年法律专业硕士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与过剩的悖论局面却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专业硕士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大批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如外事、经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法律硕士的专业交叉优势和就业优势消减,不被社会认同,就业困难。这一点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职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对来说差一点儿的民企,而学术硕士毕业生分布又很分散,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备力量的要求,毕业后升学的只占了10%,其他人则挤占了专业硕士的就业空间。这反映了当前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不同领域职业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国外,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理念和规模则各有侧重与不同,相应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都有区别(理想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很多用人单位搞不清楚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区别,就连高校法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往往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培养目标方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有着不尽相同的培养定位。法学硕士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律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硕士(JM)的培养目标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传统的法学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学术,而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法学家;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法律家(即所谓的律师),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律硕士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重应用、重实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学本科的基础通识教育和法学硕士的学术研究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面向各行各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培养目标,法学硕士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对比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所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可以看出,法学硕士开设的方法课、对比课突出了研究型特点,而法律硕士所设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较为接近,体现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差异。但目前法律硕士的课堂教学基本还是遵循课上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同样是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因课程设置没有实现与其他学科和法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致使法律硕士的跨学科优势难以发挥。

科研与论文方面。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区别,法学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多强调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视理论分析,而法律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分析实际案例来阐述理论。现实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硕士的论文要求与法学硕士没有实质区别,对两者的科研和论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硕士的生源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其法律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导致其实际水平甚至不及法学本科生。这使得法律硕士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影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英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法律硕士培养侧重在本科基本训练基础上提高实际运用技能,学生选课通常集中于某一专业方向,只需选择几门课程,并且一般不写论文,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位,通常以法律实践能力为考察核心;法学硕士则需要写论文,但不需要修习过多的课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考查核心。这既适应了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区别。

二、大学应该培养法学家还是培养律师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31-01

研究生的教育及培养直接关乎较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其培养思路也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将直接决定着研究生个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1]。环境法学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是以培养高层次专业化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及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而设立的。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单一学术科研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转变思路,应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对环境法学应用型特殊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趋于多元化,这不仅是社会和现代人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环境法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2]。因此,无论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考虑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培养单一学术型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因此,可从以下三种类型确立培养目标:专门型研究生,培养掌握专门系统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需要;过渡型研究生,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的,并且在以后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才,主要侧重于学术研究;适用型研究生,培养能适应社会各个专门领域的具有特定要求的高层次人才。

2 热点学术问题引导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学习的提升及延续,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研究生负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知识积累的不断提高,因此,其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衡量学术水平及实践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3]。从环境法学学科特点及研究生的自身特质出发,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及参与导师课题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学。在环境法学硕士的教学上,应主要对环境法学上经典的问题及前言热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关键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教师要重视研究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潜能,在老师启发下,师生在学科前沿问题上互动交流、相互启发,以实现对某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大多数环境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入学时,专业知识比较薄弱,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专而后博,以研究促学习与科研,通过课题申报与研究,才能知道如何收集材料、提出并解决问题,并写成学术论文,其科研能力也能得到全面锻炼。

3 实践性教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其更强调理论知识的坚实及专业知识的多样性,需要科研研究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兼备。而环境法学各种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的验证,都必须借助社会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不断提高研究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能力。考虑到环境法学学科特点,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及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实践,学生也能比较清晰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唤起学生们热爱环境、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的情感,使他们深刻理解学科使命,从而充分调动科研学习的积极性[4]。此外,还可以将调研实践中遇见的问题带到课堂中去,进行深入剖析,以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这对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及思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多元化质量考核机制

目前,在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趋势下,其质量考核已经不能以坚持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不过也要严把毕业论文的选题关和答辩关。由于研究生的质量不仅仅体现于最终的结果上,还反映在日常学习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如建立导师、研究生淘汰制,加强平时学习及研究中的跟踪、督查。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解放思想,采用国际化的发展眼光,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经验以指导和完善既有的管理及考核机制。

5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学术、科研水平的高级人才,并且从课程的设置到质量考核机制上都以学术性为标准。目前,环境法学的发展及进步是需要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不断推动[5]。因此,只有将环境法学教育同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崛起联系起来,并且对环境法学研究生硕士培养过程中所遇见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不断反思改进,才能够培养出较高综合素质及学术水平的环境法学人才。近几年来,从我国环境法学硕士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成果及得到的好评来看,国内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已初有成效,但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相信,只要所有环境法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不久我国的环境法学也一定能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爱年,谌意桃.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4-107.

[2] 周玉华.环境资源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8(4):45-47.

篇3

一、我国法律硕士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

1995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关于设置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报告》当中曾经明确指出,“为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岗位任职资格适当衔接起来,建议中央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在规定法律职业岗位的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方面有一定考虑。”在2002年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之后,法律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的首要前提是通过司法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上述报告中建议赋予法律硕士学位获得者在法律职业任职资格方面的优待已不复存在,但国家公务员考试与法律硕士学位之间显然缺乏直接的联系。法律硕士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地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的数量极少,大部分法律硕士毕业生不得不在法律职业之外另谋生路。[1]

(二) 法律硕士教学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脱离法律实践。

尽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单位应当加强教学与科研、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弥补法律硕士教育在法律实践方面的缺陷,但从法律硕士教学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并未很好的贯彻落实上述方案。在法律硕士的课程设置双法律理论课程为主和以法律实践课程为辅,普遍采取课堂讲授的情况下,很难指望教师们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三) 培养方案设置不科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和培养措施的滞后性。

我国传统法科教育基本上采用大陆法系教育模式,只注重对成文法系统理论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表现为:法学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法律职业道德、法律文书写作、法律研究方法等职业能力的训练。大部分法学院没有突出专业能力训练,对社会调查、法庭实地观摩和模拟法庭教学等活动也不够重视。[2]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立法、司法、律师、公证、审判、检察、监察及经济管理、金融、行政执法与监督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所以,法律硕士专业课程应当与本科专业相结合。但对于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并未重视学生本科专业,对于学生本人,亦基本上放弃了以前本科自己所学的专业,更不要说把之与法学课程结合起来。相比于法学硕士而言,既失去宽口径、复合型、外向性的知识优势,又没有法学专业上的优势。

二、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重要性

实践能力并不等于法律实务能力,实践能力它更为广泛,广义上的实践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非法律的实践能力,如学习能力、面试能力、交际能力、兴趣特长等;二是法律实务能力,即在法律实务部门工作时应该具备的技巧。如法律文书写作能力、辩论技巧能力等。法律硕士除了非法律实践能力需要锻炼外,更需要培养专业性的法律实务能力。

(一) 法律硕士专业背景及实务要求决定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的法律硕士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实践型与复合型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因此相对于法学硕士而言,法律硕士教育更应该注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生,其本科阶段极少甚至没有接触过法律,更不要说公、法、检等实际的法律部门的实务工作机会。法律实务能力的锻炼,基本上成为空白状态。

(二) 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两年制决定实践能力在培养时间上的迫切性

法律硕士培养模式改为2年制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依然坚持3年制,其亦是因为非法学专业学生在2年的学习中,很难对法律实务工作有系统的掌握,难以达到高层次法律实践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就是3年的学习生涯亦显不足,更何论2年?对于采取2年培养模式的高校而言,一般都必须在1年内修满所有课程,再留1年准备毕业论文,期间还有各种考试。这种形势下,法律硕士生更需要把握每次弥足珍贵的实践锻炼机会。

(三)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就业竞争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普遍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所有工作单位都注重那种学习能力强,而各方面都突出的学生。很多单位优先考虑学生会干部,就是因为学生会干部相对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择业上,那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如口才好、懂面试等,他们都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竞争的压力,也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作为法律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压力。法律是神圣的,它要求每个学法律的人都能很好地驾驭它。法律又是公正公平的,每个法律工作者只有真正掌握了较为专业的法律知识,才能实现它的公正公平,法律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单纯的背诵几条法条法规那么简单,它必须通过实际案例、实务工作的锻炼,才能真正融会贯通。所以它比其他专业更加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即法律实务能力。所以,很多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法律工作者,都建议学法律的学生,在毕业后,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长时间地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重视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才会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如何培养法律硕士实践能力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单位应当加强教学与科研、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以便弥补学院派法学教育在法律实践方面的缺陷,但从法律硕士教学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并未很好的贯彻落实上述方案。尤其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专家型的法律职业者本来就比较少,学校所能利用的资源无法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的需要。要提高法律硕士生实践能力,应该从法律硕士教育制度改革及增强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两方面着手。

(一)学校应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聘用实务部门的资深法律专家授课,注重法律实务部门的实习。

法学教学以实用为目标,实践中应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学生通过学校设立法律诊所课程以法律助手或志愿者的身份处理一些法律务。法学院应改变单调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加大案例教学比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聘请校外实务专家担任教师或经常为学生开办一些实务型讲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利用课校外教学环境,开展模拟法庭、现场旁听审判、专业实习和法律咨询等,让学生亲历法律实践第一线,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学院应重视组织学生加法律实习,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实习进行严格考核。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机会和公、法、检等法律实务部门打交道,要想自己找到实习单位,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我国,相关司法行政部门或法学院校可以设立一些律援助机构,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该类机构中参与真正的法律案件。

(二)学生自主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

1.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选择结合

北京大学法学专业学生非常注重职业生涯的规划,往往在入学的第一年就有了对自己人生的明确规划,所以他们在今后课程的选择上针对性非常强。而这种对人生明确的规划并非来源于学院规章或老师教导,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对于大多数院校学生来说,往往忽视这一点的重要性。特别是偏远地区院校,其教学资源不足,择业机会少的形势之下,学生尽管选择了法律专业,但还是对未来职业选择带有迷茫性。一旦自己职业生涯缺乏定位,对于课程的选择就会带有盲目性,实践能力的锻炼更容易成为空谈。

2.本科课程与法律课程相结合

我国法律硕士相对于法学硕士而言,其优势就在于掌握了法律以外的专业学科知识,更能适用市场经济时期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在实践中,大多数非法学专业学生一旦考上法律硕士,基本上放弃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即使学校鼓励学生可夸专业选修课程,依然是把精力放在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甚至英语上。鲜有人会拿起以前的专业书籍,更不要说把本科专业课程与法律结合起来学习。但在法律实务中,很多职位的确需要这种带有专业背景的法律硕士生。如此一来,法律硕士生往往失去了专业背景的优势。所以,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应当选择一些本科专业与法律联系紧密的课程,通过进一步学习,培养这种如何把本科课程知识运用带法律实务中的学习能力。

3.社会实践活动与法律实践活动相结合

研究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较为优秀研究生代表组成的团队,起着带头、组织、引导等作用,其活动范围广泛,既有专业性知识的活动,如学术研讨会,也包括如校运动会之类校园文化等实践活动。根本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对于很多高校而言,研究生会工作往往把精力集中于校园文化的活动之上,形成一个只在校园内活动的圈子,忽视了专业性的活动和对外交流的实践活动,致使学生眼界不开阔、自信心不够,一旦踏入社会,就自我认为失去与外界竞争的优势。法学院学生在联系实习时,由于缺乏对外的交流,很难得到实习单位认可,一旦学校没有统一安排,容易失去实习的机会。或者有学生以自身条件而得以进入法律实务部门实习,也难以把这种资源带回学校。研究生会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把重点转移到对外交流之上,注重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的自我组织,校级、市级甚至全国性的辩论赛等活动。通过各种交流加强与公、法、检等法律实务部门的长期联系与合作,系统地掌握这种资源,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与实务部门认可的同时,也能使每一届的学生受益。

篇4

即将进入社会,张天一发现自己的身份就要变了,过去事事有标准答案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如果留在北京,要通过奋斗买车买房,付出的机会成本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三线城市。张天一畏惧每天挤两三个小时上下班的律师生活,也畏惧循规蹈矩的公务员生活,可又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如果问妈妈,除了当律师、坐机关,恐怕只有出国这第三个选择了。

这一天,张天一到驾校学开车。仅小学毕业的教练笑呵呵地告诉张天一,工作很好找,他还觉得全国就业形势好着呢,到处都是工作机会。教练对张天一说,他原来是开出租车的,钱挣得多,可为了图舒服,就当了驾校教练。这次无意中的对话,像一阵清风打开了张天一的心窗。他突然间豁然开朗――“如果找工作的定位仅是谋生手段,那我的谋生手段比一万条还多,而绝不仅限于这么两三条。”

可到底做什么好呢?直到有一天,张天一看到一部日本纪录片,讲述的是“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故事。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89岁,研究如何做好寿司五十多年,他的寿司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张天一想,一份不起眼的寿司,甚至难登大雅之堂,充其量也只是为稻粱谋的小买卖,可是人家做了一辈子,在八十多岁时也没放弃,他因此才被称为神。张天一将这部纪录片反复看了多遍。小野二郎的成功,深深刺激了他。在他的职业选择框框里,这无疑是一个无比鲜活的样本。

给张天一触动更大的一件事,是他的导师吴志攀对他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词提出的批评。

张天一这样写道:“无论未来如何,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验过程而非结果,生活着而不是生存着。纵使将来去扫大街,若能获心安,也自认了。”结果导师批评了他。吴志攀说:“环卫工人和其他职业一样,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岗位无高低,只是分工有所不同。”

张天一恍然大悟,事情根本就没有“是大学生做的”和“不是大学生做的”的区别。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好,都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

张天一在电话里和妈妈讨论就业问题,以北京东三环国贸桥堵车为例:“国贸是个好地方,人人都想去,但是你看人人都想去的好地方,结果可能并不是大家都能到的地方,直接堵在路上了。我是急性子,堵车会让我着急,体现在我的人生选择上,我会选一些看上去不那么主流的路,可能别人会认为绕,但是我知道这条路不堵车。”

为了人生“不堵车”,张天一决定选择自主创业。 经营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小到大,张天一都有些与众不同。高考那年,张天一未按常理出牌,写了篇文言文。可阅卷老师没时间细细研读,结果,作文得了零分,张天一的北大梦碎,只好就读北京外国语大学。后来,他曲线求学,考入北大法学院,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

大一暑假,张天一和妈妈要6000元钱“下江南”,遭到妈妈的拒绝。他发现,经济不独立,思想也无法独立。于是,大二那年,张天一辞掉学生会主席职务,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天一碗”饺子店,没想到生意红火,后来他一口气开了三家连锁店,捞金80万元,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除此外,张天一还在国家机关做法律顾问,推销保险,摆过地摊,甚至装过乞丐。他写的《我本科期间做过的十种职业》红遍网络,被许多年轻人顶礼膜拜。

2014年春节,张天一对妈妈说:“我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就像《寿司之神》里卖了一辈子寿司的小野二郎,因为尊重职业,所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张天一很快行动起来。2014年2月,他回到老家常德,带着表弟吃遍了常德市区所有米粉店。最终,他们敲定了一家口味最正宗的米粉店,软磨硬泡,拜师学艺。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张天一学会了所有工艺,还买到了祖传配方。他向师傅承诺,绝不在常德本地开店。

张天一回到北京,成立了最初的“四人组合”:24岁的周全,早在深圳有稳定工作;25岁的柳啸,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硕士;25岁的宋硕,放弃了美国高校MBA全额奖学金。几个都有着“另类创业思维”的年轻人拿出15万元,作为第一笔启动资金。

4月4日,张天一的“伏牛堂”米粉店在北京东三环中路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开业。

开业前,张天一的妈妈才接到邀请函。她冷静地问儿子:“为什么要选择餐饮?”张天一告诉妈妈,他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选择餐饮,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经验,社会再发达,也离不开餐饮。他还说,他考察了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等,发觉用互联网思维做传统行业机会很多。既然儿子是经过思考后作出的决定,应该尊重他。

开业当日,张天一的妈妈第一时间赶了过来。出乎她意料的是,儿子不仅做出了正宗的牛肉粉,还采取了特别的经营方式,由于店里没有服务员,顾客用完餐自己收碗,将垃圾分类放好,伏牛堂会回馈一份水果。妈妈乐了――这是法律里的利益均衡,互动的公平精神。妈妈感受到了儿子的严谨和踏实,欣慰地说:“妈妈服了。”

6月25日,距离张天一北大法学院毕业典礼还有三天的时候,北京朝外SOHO“伏牛堂”第二家连锁经营店开张。张天一在开业仪式上说,到年底前,仅朝外SOHO店,就要卖掉10万碗粉,用掉7头牛。

这个宣言雷倒了北大师生,也有网友觉得他在炒作,然而事实却是最好的证明。从开业起,伏牛堂米粉店的顾客是应接不暇。伏牛堂连厨房带收银台和餐位,总共才37平方米,却用84天的时间卖出了14362碗粉,有回头客,也有带着好奇心来的,口碑就这样树起来了。 总理为他点赞

然而,突如其来的盛名,让张天一和创业伙伴一下被置于放大镜下。有媒体解读张天一,说他是北大硕士生意才如此好。也有人质疑,张天一学习了6年法律,却从事和法律没有关系的工作,是不是资源浪费?

事实上,张天一的创业结合了经验、兴趣,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实施。张天一喜欢美食,北京的美食他尝了好多,对美食很了解,对常德津市米粉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也很清楚,还写过美食文章。

张天一觉得法律学习带给他的,是帮他掌握一些法律、法学的思维与做事方式。“就像互联网思维,你去做互联网,也可以去做金融、房地产、餐饮。假设世界上有一种法律人思维,那我拿它来做餐饮,也可以。”

张天一也通过互联网吸引顾客。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建立了8个QQ群、3个微信群,他们的微博也有一万多的铁杆粉丝。张天一说:“互联网固然重要,但米粉好吃才是最关键的。”张天一说,他们没必要非得满足北京城数千万人的胃口,通过互联网,能精准地找到那三四十万在北京生活的湖南人,让顾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就够了。

有一天,伏牛堂米粉店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阿姨。她说:“我是常德人,定居北京16年了,听说你们米粉做得地道,想来尝一碗。”一碗汤面很快见底,喝完最后一口,老阿姨意犹未尽地咂咂嘴:“有家乡的味道。”更让张天一感到意外的是,老阿姨说:“小伙子,如果你们不嫌弃,阿姨愿意在你们这里做义工。”

对张天一来说,开米粉店不仅是谋生创业的手段,更是一群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张天一的“壮举”赢得了原北大校长周其凤的肯定。周其凤说:“北大学者从来都不是一个声音,北大也不同意只提倡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只有一朵花的世界是不美的,我们提倡百花齐放。”

2015年5月7日,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会客厅里,张天一见到了国务院总理。握着这位“90后”的手,问道:“你衣服上的‘霸蛮’是什么意思?”张天一回答:“这是湖南方言,意思是拼命三郎。有一句俗语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作为伏牛堂的品牌口号,希望团队有这种精神。”听完,脸上浮现笑容,点点头说:“我为你们点赞,加油!”

2016年初,张天一带领团队进行多次头脑风暴,想把米粉店开到国外,比如伊拉克、老挝、朝鲜、日本。他们正研究这些国家的法律政策,争取早日实现梦想。张天一还说,希望有一天,社会不再以“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这样的新闻当炒作和噱头,而是尊重每一个岗位,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编辑/纤手暖

30-32半

娄乃鸣是“全国十佳”导演,曾连续12年担任央视“春晚”小品总导演,执导的《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闲人马大姐》等影视作品,堪称经典。丈夫孙文举是娄乃鸣的下属,比她小7岁,癌魔来袭,小丈夫不离不弃。在外人眼里,这对年龄、外表不般配的夫妻,却将婚姻演绎成一曲温馨和谐的双人舞……

周末临近,有单身同事在群里发起周末武汉看樱花自驾游,闲来无事,报了名。 启程时,意外看到橙。

没以为她会去,原因很简单,橙去年刚刚做了母亲,如今,女儿不过一岁,正是最依赖她的时候。而在我的概念中,所有年轻妈妈,这个时段几乎把工作之外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孩子,寸步不离。包括曾经的自己。

印象中,橙也是个典型的新妈妈,聊天时,话题总会不由自主转到女儿身上,说起女儿,万千柔情。所以,并未想到耗时两天的旅行,她将女儿留给家人,说走便走了。

暗忖,橙或许一时兴起,出来了,恐是不能安心吧。

却并不。三四个小时车程,橙并未如我所想,频频打电话询问女儿境况,亦无片刻心神不宁,一路上,悠然自在地听着音乐看途中风景。抵达目的地,橙更是欢呼雀跃地观赏繁盛花开,惊喜、拍照……专心致志独自安享这美好时光,不被任何事物打扰。

夜晚,几个人在繁华的街头夜市吃小吃、喝啤酒,兴之所至,同行的三个女子,都喝至微醺,包括橙。频繁地推杯换盏中,橙跟我们聊眼前美食,聊当日美景,并无只言片语絮叨家中小女,亦未拿出手机炫女儿照片,仿佛,此刻的她只是一个单身女子,安享一场出游的盛宴。而直到深夜,回到酒店房间,才听她在打电话询问了先生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