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23:21: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林业技术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了认识长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态和演替的规律,学习长白林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组织了赴长白山的学习考察。现把在长白山考察看到的几个自然规律概略地介绍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规律
长白山海拔269lm,为东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温和而湿润,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见图1)。
2、森林生态规律
长白山北坡的森林,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植被带,而在每个植被带内又是属于不同的植被类型。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呈混交林状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长发育良好。在历来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不仅遵循着生物学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而且天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规律,在这里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的。虽然它们处在不同的植被带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结构和有机构成比例亦不同,但它们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食物链生存和发展。这就是生存系统平衡规律在这里的作用。
这一点正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不断地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3、森林演替规律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
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森林植物的相互更替演化发展的规律。
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并参阅有关资料得知:长白山的老林(原始林),遭受火山破坏后(长白山第三次火山爆发于1702年),出现草原,由草原再生桦木林(白桦或佩桦),由桦木林(阳性树)内再生钎叶树种(云杉、冷杉等阴性树)而恢复为老林。老林经过度采伐,又成杂木林(软杂木林),由杂木林内再生针叶树而恢复为老林。这就是长白山老林的演替发育过程。总之,我们到长白山学习考察,看到原
始森林多呈混交状态,生长稳定,产量较高(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常达500m3)。还看到了几个自然规律在长白山北坡比较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自然规律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与总结过去的工作。
二、对几个自然规律认识和运用的分析
人们在各项营林活动中,一方面是不断地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运用自然规律,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建国以来。我省运用森林分布等自然规律,并结合林学原理,而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据全省“四、五”森林资源清查统评,东部九个林业重点县的人工红松林达13.3万亩,落叶松217.2万亩,分别占全省该树种面积的96%和82%。西部(医巫阎山以西)的人尹工油松林(Pinustabulaeformiscarr)超过250万亩,约占全省油松面积的45%。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in.)主要集中在辽北沙地,从1955年开始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63年以后相继在彰武、康平、昌图等县大面积造林,现在全省不少地区用于造林,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我省引种刺槐也较早,由于多年引种驯化,生态适应范围逐渐扩大,现几乎遍布全省,并成为辽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全省人工杨柳林至75年达到581.3万亩,一半以上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自然形成了各树种的适生区、发展区和控制发展区。
从林种布局上,人们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提高对发展林业的认识,如从社会上林副产品的供需矛盾,从工农业生产上由于生态失调,而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等,提高了对森林公益作用的认识。因此我省不断调整林种比例:“四、五”森林清查时用材林占58.8%,防护林仅占6.4%,80年全省林业区划,将防护林上调到33.7%,用材林下调到36.5%,其它林种也作了合理的调整。这样东部林区作为辽河平原的天然屏障,形成了水源用材林基地。辽西以水土保持林为主;辽北以防风固沙林为主;辽中以农田防护林为主;辽西、辽北和辽中的部分地区,构成了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辽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定它以经济林为主。这样将运用自然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据1975年统计,建国以来全省已造人工林1802万亩,占绿化任务的46%。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妞.6%,提高到23.5%。
在认识和运用森林生态和演替规律方面,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广大林业工作者,较早地认识到发展混交林的好处,科研部门重视混交林的研究,东部开展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科学试验,西部进行营造混交林的调查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时指导了林业生产实践。
各营林部门又在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出一定数量符合生态演替规律的不同组成、不同形式的混交林。如辽东的落叶松与色赤杨(AlnustinetoriaSarg.)和白桦混交,辽西的油松与色树、柞树,刺槐与色树混交等,均表现出良好的趋势。如阜新大板林场,23年生油松与色树混交林,郁闭度0.9,油松高sm,色树高sm,生长量超过当地同年龄的油松纯林。这些混交类型,在防治森林病虫害,提高林分质量方面,已初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从食物链上进行研究,已采用了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取得一定效果。另外在引种、育种方面也取都很大成效,在种源保护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正在积极进行。
总之,我们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方面,成效是多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觉得在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上还有片面性,还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的加以总结,我们觉得主要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l、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一次完成论。
过去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往往注重森林分布规律,忽视演替规律,更缺乏了解生态规律。总认为森林垂直分布在我省不明显,水平分布规律已基木了解。群众习惯于造纯林,所以在西部干旱地区,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纯林。在东部山区亦设计营造了大面积的落叶松、红松纯林。结果病虫灾害越来越严重。
我们认为,这与认识上、指导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分不开的。
2、我们林区的各项人为经济活动,还在有意无意地切断食物链,破坏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森林和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一起构成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它们是相互依赖,互相制约,并按着一定的捕食链,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见图2)。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捕食链,所以在辽西多地区,对老鹰、狐狸、猫头鹰和蛇等一律视为有害动物,大加捕杀,结果切断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鼠害、兔害和虫害的发生。
3、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未被广大群众和部分林业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接受。
我省人工营造的混交林很少,据阜新地区调查,仅占有林面积的1.6%。我们对发展混交林的好处,尚缺乏深入的调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我们仅根据近期在医巫间山的调查,混交林腐殖质层厚度一般超过针叶纯林5一10cm,而且结构较好,抗病虫灾害能力强。
由此看来,混交林不仅在实践中表现出很多的优点,而且在理论上完全符合森林演替和生态平衡的规律。可是在设计、营林工作中却常常不愿采用混交方法,其原因除认识原因外,还有伯造林时麻烦,抚育管理费工等思想。但从长远观点来着,针叶纯林比重过大,会动起土壤酸化、肥力降低,而影响下一代的森林更新。
4、有些地区在引种、育种方面,尚有盲目性。近年来,由于林业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兴起,切感种苗不足,因此有些地区从外地、远至关内调进大量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辽宁安家落户以后,表现出长势不同,适应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在选育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树种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弓{起生长差异的数理统计的分析。
三、提高营林技术水平的途径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白熊规律认识的深化,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所各项营林技术水平,:公将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针对林业职工队伍的现状,开展全民教育。
据了解,我省林业职工中,文言占2.5%小学占18.4%、初中占47.6%、高中(包括中专)占25.9%、大学仅占5.6%。就是达到了大、中专实际水平,还有个知识老化的问题。据说知识是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在老化,这就说明,我们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就必须在全民教育上下一番功夫。针对不同程度,提出奋斗目标,订好措施,做出规划。以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和改造白然的能力。
2、加强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调查设计是科学营林的基础,但从“文大”以来,对土壤、植物、气象等基础学科的本底调查,近乎取消,近期才开始恢复。我们认为今后的调查设计,不仅要队复和加强本底调查,进行调查设计研究和多学科的<上接49页)综合分析,而且要积极地运用科研最新成果。一要进行立地环境的分析和质量评价。最后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规划设计。
3、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森林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林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要高度的重视这一研究,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功能及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从食物链上探索松干纷、松毛虫以及红松疙锈病等的防治途径。
4、总结符合自然规律的森林类型的培育经验,树立典型,组织推广。
2常见营林造林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的分布不均,营林造林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播种造林。
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地理条件较好,比较适合采用播种造林的方式。所谓的播种造林就是将种子播撒在造林地里进行造林。这种造林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撒播和穴播,撒播就是直接在土壤上抛撒种子,穴播就是在平整过的土壤上开穴并均匀地播下种子,然后覆土轻压。种造林这种方法程序简单,施工便利,应用比较简单,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造林方式。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对土地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在植被茂密、死地被层厚的地方播种的幼苗不易成活,幼苗成活率比较低。
2)植苗造林。
造林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植苗造林,植苗造林就是将生长好的小苗木进行移栽的方法,因此,又被称为栽植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移栽的苗木带有根系,栽种后能够很快的适应环境的要求,生长快,成活的几率很大,尤其适用于干旱、杂草繁茂或土壤贫瘠的地方。这些地区采用播种造林效果不明显,植苗造林是最好的选择。然而这种方法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需要提前培育苗木,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3)分殖造林。
通过利用树木的枝干、根系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节约时间和成本,林木的生长速度很快,成活率也比较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造林技术。但受造林地条件、材料来源的限制,这种造林方法应用范围有限,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4)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顾名思义,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一种造林技术。这种方法既可以将树木在行内彼此隔株进行,也可以隔行进行混交,还可以把树种栽植成块状,与另一种树种的块状依次进行混交。树木的混交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得多种木材原料,而且还能够调节树种之间的平衡性,增强林种的稳定性,实现树种的速生丰产。但是混交造林要严格树种的选择,确保混交出来的树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抗灾能力,这样质量才能过关。
3林业营林造林技术探讨
1)整地技术。
造林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整地,它是营林造林的基础。整地技术就是在造林前清除林地上的杂草或植被,翻垦土地的生产技术措施。造林整地可以通过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穴状整地、高台整地等方式开展。在山地缓坡、丘陵地区可以用带状整地的方式;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营林造林可用鱼鳞坑整地的方式;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带可以运用穴状整地的方式;而对于间歇性积水、轻度盐碱地的平整则可以用高台整地的方式。整地能够使土壤变得松软,增加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苗木根系的自然伸展,能够保障造林施工的有序开展。
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营林造林最核心的一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是树种选择总的原则。树种的选择适当与否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林木的成活率,因此要慎重选择。在选择树种时可以从适地适树适种源这方面考虑,意思就是看看所选的树种能否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有的树种喜欢湿热的环境,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适合在南方地区种植,比如樟树,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性不强,耐水湿,不耐干旱,适合在南方生长。而有的树种抗旱能力比较强,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西北干旱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这种树种,例如胡杨,它木质纤细,树叶阔大,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顽强,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它就比较适合在干旱的沙漠中种植生长。当然,如果不确定该地区到底该种植什么样的树种,最好就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乡土树种。树种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各种条件,比如气候环境因素、土壤环境、树种对光照的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优良树种,确保选好、选对树种。
3)移植补栽。
不是所有种植的树木都能存活,树苗有一定的成活率。因此,营林造林工作结束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看看树木有没有不长或者死苗的现象,如果有,要及时移植补栽。造林结束后,要及时给树木浇水灌溉,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若遇到大雨天,要及时做好苗木的保护工作,保证存活率。在移植补栽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般苗木所带的吸收根越多,成活的几率越大,因此要尽量保护吸收根,在运送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保护土球的完整。此外,要把握好树苗移植补栽的时间,一般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移栽最合适。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移栽的时间也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后期养护。
营林造林过程中,整地技术是基础,树种选择是核心,后期养护是关键。树木不仅要种好,而且要管理好,林木的养护可以通过适当浇水、施肥、对树叶进行修剪、自然灾害的预防、病虫害的防治等方式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养护工作的重点,小树苗的抵抗能力比较差,极容易感染病虫害,需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喷药法是防治林木害虫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对一些顽固性害虫的防治效果不佳。防治害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树干涂白法,就是将栽种完的树木局部涂白,这样能够防止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并防止日灼。其次还可以用农药埋施法,在树木的根部挖坑、打孔,放入农药,根部将农药输送到树木的各个部分,害虫吸取后中毒而亡。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且药效持久,不受温度、降水的影响,效果较好。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发展资金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人才、适用的实验场地等,而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林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专业型人才得不到更高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而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林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2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3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3.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加强技术创新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
2.1优化产业结构,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想要加强林业的技术创新,首先便要拓宽林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结合政府的投入和科研机构的投资,以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解决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林业应该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全面增加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投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建设项目,实施林业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活动,提升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广泛推广大户经营、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多种经营模式。
2.2加强林业创新技术研发
林业技术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可以有效利用当前资源,建立开放、合作的良性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技术成果的经济转化率,加快林业技术的更新换代,给林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创建一个良好氛围。林业的技术创新应该以创新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为主,通过改变以往落后的模式和技术共同改革,研发新型林业高新技术产品,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技术创新体系。
2.3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储备
对于任何部门来说,人才的多少和质量都决定着该部门发展的速度与好坏,林业想要跟上现代经济发展脚步,便需要大量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给林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速林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林业要优化技术创新人才的组织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促使其知识技能能够加速林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速度。林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便是强化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林业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全面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林业部门对教育应该拥有足够的认识,将人才的培养当成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推动技术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提高,为林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杨林、有的发展林木加工养林、还有的发展苗木养林。农民还可以采取林果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和林苗结合等方式,从而通过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林业工程发展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1.2 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发展
林农结合方式是促进林发展的有效手段。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的成果和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生产技术,以林为主,通过林农结合,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建设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林业发展新模式。推行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生态兼作,例如可以事项乔灌混交、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生态兼作种植模式,使调整后的农村产业结构为退还林,从而创建更多可以增加收入的机会,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果。
1.3 实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在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中推行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的原则,受国务院的委托,国家林业部门具有监督管理权力,主要负责林业工程实施中的监督、指导、检查、调控和协调工作。指导是指林业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对林业工程实施相关法规、原则、办法、政策和规程等进行指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确保林业工程项目顺利进行。检查是指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和一定的标准和办法对林业工程实施任务完成的资金、质量和数量等问题审核与检查,一旦发现林业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要及时的纠正,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推广。地方主要负责工程实施的各项组织工作,其中包含工程实施的规划、任务、落实以及完成项目管理等等,地方工作的方法、态度和方式会对工程实施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工程实施主要责任主体的地方,要对林业工程项目实施负全部责任。
2 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
林业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林业工程技术管理,从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技术管理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进先进品种,促进林业工程发展。林业工程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工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林业发展的措施是以重新分类区划天然林,对森力资源的经营方向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第二,种植树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针对那些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要停止耕种,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植树造林,将森林植被全部恢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坡耕地退耕还林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三,建设重点的防护体系工程。第四,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作为我国投资最大生态工程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黄河上中游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解决。目前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资源消耗量也相对较大,建设林业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3 林业工程具体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林业工程投资力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体质改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政府部门对林业工程建设越来越重视,林业工程技术管理水平需要不断的提升。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的好坏,会对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加强林业工程技术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
3.1 建章立制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林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规章制度更加的完善,各政府部门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法律法规,其中包括林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林业项目管理办法等等。建立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规章制度,使内部管理机制更加规范,明确林业工程项目的相关监督检查权力和决策权力,林业工程建设中要对项目事项全程的跟踪建设,通过跟踪建设时刻林业工程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实行互相牵制、相互配合的措施,从而建设出高品质的林业工程。
3.2 实行项目责任制
林业工程项目在实施前,项目的负责人一定要明确,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项目行政领导制,落实各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例如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工程项目责任法人是不可缺少,其对整个林业工程项目起到总负责的作用,其所负责的内容有项目前期的项目策划和资金筹措,中期的建设实施,后期的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增值等等。
3.3 实行招投标制度
根据我国与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林业工程建设前,可进行招投标管理,这使得我国林业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的现代化、规范化。在林业工程项目中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对招投标负责人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优秀的承包单位更利于林业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优化配置各个生产要素。从而减少了林业工程实施中各消耗费用,将林业工程总造价降低。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管理制度,有利于林业工程项目吸引优秀的施工队伍。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进入21世纪之后,林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向精准、系统的模式转变,因此提出了“精准林业”的概念,即指尽可能的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有关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建立包括林业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核算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计算机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远程通讯等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1]。
1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1.1内涵和外延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2]。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1.1传感技术——信息的采集技术。传感技术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进行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1.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技术。通信技术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
1.1.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实现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存储技术有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主要实现计算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储容量及稳定性的管理。
1.1.4控制技术——信息的使用技术。控制技术即信息使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1.2信息技术功能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②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③信息处理与再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要依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1.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2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2.1林业信息技术
林业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发达国家60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并逐步实现了系统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随着DBMS的发展和完善,以属性数据管理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盛行一时,这类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速度,推动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难发现,这种单纯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缺乏对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因此利用它形成的决策信息,有明显的局限性。到90年代,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采用RS监测与地面调查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监测体系[2]。
2.2林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林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进行生产管理,采用的是局部(部门)引进,局部消化的方式。80至90年代末,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在1992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点滴积累,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内容不断丰富,信息量不断增加,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
3信息技术对林业的影响
3.1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根据林业政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内容[4],林业政务信息化建设围绕国家“三网一库”建设的要求,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功能相对齐全的网络平台,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及专业数据库。提出了林业信息库建设方案,实现人员、树种和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了无纸化办公[4]。
3.2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
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G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将坡度图、坡向图、土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1]。
3.3规划森林资源管理
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4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应用不够深入,信息资源浪费
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投资巨大,但目前林业信息化开发、应用不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5]。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森林资源核算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管理及各类专题图制作等研究,对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挖掘,宏观快速提供森林资源信息,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建设适合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4.2精准计测、监测在林业上的应用没有普及
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和武装林业。特别是“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但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提高森林灾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率,实现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减灾增效,探索建立森林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完善林木育种软件及丰产栽培模型,适度发展“精细林业”,精准森林资源核算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普及应用。因此国家林业局应宏观调控并加快国家林业局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林业专业库、各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设,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4.3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RS技术、GIS技术,还要对林业知识有所掌握,目前我国特别是基层林业单位,从事林业信息研究、网络管理,3S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奇缺。因此应该加大林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林业高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仲科、赵春江、聂玉藻等著。精准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第1版.
二、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
在高职林业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林业岗位的要求和技术规范,从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等出发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和林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在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突出学生学习专业的职业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能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林业制图技术、葡萄栽培技术、森林植物等类似的课程,通过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能够满足社会对林业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注重学生主体的项目化教学
在高职林业专业项目化教学中要能够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能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目的。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在给学生营造的职业环境氛围下,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零距离的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扬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学氛围,教学互动方式也比较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高职林业项目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学习为载体,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注重学生技能的提升,以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林业专业教学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针对林业专业岗位的需求,来开发相应的项目教材。从岗位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等出发进行教育教学,通过和林业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开发一体化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在项目式教学中能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学氛围,教学互动方式也比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林业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提升其教学效率。
作者:赵林峰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姬孝忠.高职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3(4):47-51.
二、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驱虫害的发生是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毁灭以及林木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林区林木种类失去平衡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必须通过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在对虫害进行控制与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对冲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程度以及相关防治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真正有效的保护林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林区虫害之中,松材线虫病是常见的一种病虫害。本文主要以松材线虫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主要发生在松树上,该种病虫害对松树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松树慢慢死亡,同时该种病虫害具有危害程度高、危害速度快以及预防困难等特点。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于松褐天牛,一旦松树被侵入该种虫病害,就会导致松树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也对蒸腾作用造成了影响,松树的针叶慢慢出现黄色以及红褐色,而且松针叶在当年不会脱落,直到随着树脂的减少而逐渐干枯而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症状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深入的了解该病虫害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活习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务必有效的降低该种病虫害的危害性。
(二)松材线虫病的生长规律
通常情况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10月份,在高温季节之前,正处于松材线虫病侵害的时期,当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该种病虫害所引发的松树病慢慢显示出来,一般10月份发病最为明显,松树开始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月温度上升到20-25摄氏度的时候,病害的扩散最为严重。由此可见,该种病害情况在温度比较高、海拔比较低、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病害程度也更为严重。
(三)如何防治林区松材线虫病害
1.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控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控制系统对林区病虫害进行定位,并进行范围的划分,科学合理的建立起动态监测控制点,在每年的10月份尤其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调查以及数据更新,对松材线虫病所引起的林区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包括了具体扩散的面积以及病死的棵树等等各个方面的轻狂,同时通过动态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来为实时动态监管的实现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牢固的基础。
2.强化林区的病虫害管理
对林区管理进行强化主要是为了严格的控制病死植株转移的发生,在病死植株上存在着许多虫卵、幼虫、成虫,容易导致疫情再次扩散,甚至成为传染的源头。然而,病死植株与林区权益所有者具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减少林区权益所有者的经济损失,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相关部门统一通过相应的补偿,对林区权益所有者的损失进行弥补。所以,在管理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与管理病木材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包括了运输环节、撤销环节、处理关环节等等,严格禁止非法经营与贩卖病死木材以及其木质包装材料。在运输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路线以及时间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运输,运到指定的地方进行统一处理。在病死植株核销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核销,同时根据核销的单据来为林区权益所有者进行补贴。此外,病死植株必须予以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要求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禁止出现病死木材丢失的情况。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属于一种生态防治措施,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来对害虫进行消灭的措施。在实施该种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具有无污染性的优点。同时,该种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对各种胜诉激素以及其他生物提取物来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来影响害虫的生育特性,从而达到根治病虫害的目的。
4.化学防治措施
通过各种人工手段来把化学药品散布在林区病虫害的范围,从而对林区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与消灭。该种防治措施所使用的化学药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包括了生物、单个种类的天然物质以及天然物质的混合物。
二、林木品种的改良
(一)林木的品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新品种的整个研制和培育过程是极其不易的过程,从一开始对优良种子的选择到对种子存活率的测定到种子的整个繁育和培养的过程在到最后的种子培育成功和宣传每个环节都显得极其重要,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要用不少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完成。
(二)开发基因资源
在现在的基因资源也普遍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每一棵树木都拥有自己的基因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根据基因发现种子的一些特征和品种,研究新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一定的基因资源来进行诱发变种等其它一些研究,另外对于种子遗传工程这一项目的研究和探讨也是需要基因资源为基础才能完成的,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基因资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采集的基因资源要是越丰富和全面,那么研究人员将能更进一步的进行钻研,并且不是泛泛而此,针对性非常强,并且能够更好的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以此来提高树木的产量,解决林木资源的问题,并且基因资源不单单是现在为培育优良品种做贡献,而且在将来为研究人员研制出更能适应与社会的优良品种铺一条道路。
(三)选择育种
新品种培育过程的选择育种也是相当重要的,并且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可以培养出优良品种方面,而且绝大部分还体现在生产群体方面,这一发现对林木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马尾松种植物中,上面的红心率较高的马尾松就比一般的马尾松的价值高出很多,这都是因为选择育种的结果,因为它能够迅速的意识到人们希望的理想型的树木的基因型,并且能够在之后的过程中顺利的进入到栽种这一过程里面。另外就是在育种过程中,不要循规蹈矩的就让一些植物按照其自身的育种本性任其发展,还可以根据一些植物父本母本的不一样选择不同的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相互繁殖和育种,有些树木的杂交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基因特性不会变,还带有其父本母本的一些特性,这就让某些品种稀少的植物或者濒临灭绝的珍惜植物有了挽回的地步。并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国家相关林业部门都相继研发出了细胞工程、不同植物的染色体工程、以及其他的一些关于植物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稀有植物和新品种的开发和研制创造了条件,相信在这些新的项目工程和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中我国未来的林木业将越来越繁荣。
(四)树木的遗传的验证
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林业也研制出了很多进行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但是在这基础上还是要考虑植物的遗传特性,虽然很多经过杂交、遗传变异等培育出了新品种,但是有些不符合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这就不能确定这些植物的品种是否是属于优良品种类,倘若不是优良品种就不能够被认为是良种,因为它毕竟不能够收到相关基因的遗传控制。只有育种的结果新品种经过检测适合父本母本的特性的这种植物才能为原本使用,并且以利于研究者对育种阶段进一步的探究。
(五)树木自身的良种繁育
树木除了要有一个好的育种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繁育过程,当经过多重研究实验选择出来的优良种子后,就要进入良种繁育这一阶段了,一直到这种品种出现变化,良种繁育是培育新品种过程中的从育种阶段想最后的生产并推广过程的过渡,最容易过程至关重要,倘若这一过程失败,那么培育过程中其它过程都相当于失败了,在这环节中,倘若繁育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把握不好还有一些措施和方法不当都将有可能对品种繁育造成影响,让本市了优良的品种变成一些不能适应生存的劣等品种,这样之前培育新品种的目标都将功亏一篑,让林木增产的目的也是夸夸其谈,林木的良种繁育主要是良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有性繁殖,另外一种则是无性繁殖,但是有性和无性繁殖二者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后者被包括在前者里面,在现在林业的种植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林木的产量不够高,自己长出来的林木与经过变异的种子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两者的父本母本不一样,体现不出品种好这一特性,对以后木材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对林木的利用方面将添加一定的困难。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二者相比,目前国家都比较偏向于无性繁殖方面,因为无性繁殖过后,下一代的分株将不会改变父本母本的遗传特性,这就可以保存原有林木的一些特性和生存方式,在遗传增益上面占据这较大的优势,但是有性繁殖相对将不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全球很多国家都比较看中无性繁殖带来的成就。所以在整个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林木在种子方面已经在慢慢的改善的创新,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有种就种的局面,而是在向质量与产量并驾齐驱,共同进步的趋势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林木种子方面
(一)细胞工程
1、林木的组织培养方面
无性繁殖能够保存原有林木的遗传特性,让分株拥有与父本母本一样的特性,从另一方面同样的,用组织培养和繁殖一些林木的分株,也能够保存遗传特性,不仅如此,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优良特性,首先就是可以利用组织培养出无菌苗、以及能够让培育出的新品种在进入推广阶段后的周期不会那么漫长,也可以作为保存林木自身的基因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当然它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其它有利于林木事业发展的特点。
2、原生质体方面的养育
在1960年的时侯,国外一位研究者就发现了原生质体培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这在当时是为林牧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人们通过慢慢的研究和探讨发现了二十多种林木的的原生质体,并且通过培养之后,有很大一部分都成功的诱导成了植株。这让原生质体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市场价值,现在被林业的相关人员普遍使用。
3、体细胞的融合方面
在对林木进行改良这一项目工程中,体细胞的融合这一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方法与无形繁殖不一样,但是与有形繁殖之间的关系就跟组织培养与无性繁殖的关系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它比有形繁殖具备更多一些特点,就包括:首先,有形杂交的过程中大多会存在配置不亲和的现象,但是体细胞的融合可以让相互杂交的两者亲缘关系比较远,其次,不是只有两个亲本才可以相互融合,多个亲本也可以相互进行融合,最后,与无性繁殖的特性相反,可以制造出与父本母本不同的杂交品种,并且分株不会拥有与原来林木具有的遗传特性等。
4、染色体技术方面
在染色体上面主要研究的树木都是偏向于核、组、带型的研究,等于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染色体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杨树等其它一些树上面,对于地域等染色体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银杏、杉树等其它一些树科类,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关于染色体技术方面的研究。这些都为以后以后珍惜植物的保护和对一些珍惜物种的新品种培育以及研究存了相关的资料。
(二)基因工程
1、DNA的分离与转导方面
在基因工程这一项目,主要研究的就是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并且让其能够无误的显示出现,在很久以前,人类第一次将抗生素的基因分离出来并且成功的导入到林木的细胞题里面,首次培养出了可以存活在抗生素上的林木,从那以后就产生了转基因林木,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基因技术已经不足为奇了,在起上面获得辉煌成就的实例都比较多,其中就包含了抗除草剂方面的林木的转基因研制以及控制木素等事件就是成功的事迹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林业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2、构造遗传的图谱
什么是遗传图谱呢?遗传图谱是指利用人工技术这一举措来构造而完成的人工构图群体,并且采用已经被建造的相关遗传标记和基因之间的线性序列图。因为林木的育种间隔期与其它生物不一样,它的育种间隔期相当长,这就在一定范围内为细胞工程研究带来了麻烦,但是后来科技的慢慢发展,构建了同工酶标记相关的遗传图谱,一直延续到现在,遗传图谱都一直被人们所运用和注重,这一图谱的发现为以后对不知道的一些基因的了解和定位、克隆等其它研究起了铺垫作用。
3、林木的物种、以及品种的坚定
不一样的植物在基因、品种上面都不一样,不同的无性系植株之间的不一样是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坚定区别的,但是因为分子标记自身的一些特性,是不可能区分不出来的,所以就分子标记自身的特性就可以作为坚定植物的种子优良无性系的工具,另一方面,他还可以鉴定出育种过程中的一些杂交性。
4、植物基因研究的应用
林木本身就存在大量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基因是研究者们研究林木的最好的证据,有很多研究者都是通过基因的研究最后走向成功的,例如,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利用基因来研究林木的生存环境以及特性的事迹,现在对促使裸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等都做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促进植物生存的信使基因,林业的植物相信将会生长的越来越好。
5、植物染色体组深入探讨的应用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发展资金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人才、适用的实验场地等,而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林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专业型人才得不到更高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而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林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2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3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3.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
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
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3促进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大力发展林业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促进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咨询机构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产业与软件产业。以林业产业化、林业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其发展指标与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决策依据。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技术环境,搭建信息化资源发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资源利用的实际效能充分体现出来;创建林业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模式,在远程服务系统的开放、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
林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适合林业学科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高新技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林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二)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课程设置上针对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具有林业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其设备、条件、方法、程序和手段应该有多种选择,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步骤,了解实验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使相关的知识点涵盖到林业特点的领域,形成独立的林业特色。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完善实验室现有学生安全教育、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实训耗材管理办法、实验卡管理制度、课前预习制度、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管理、网站建设、实验室开放,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改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观念为先导。保证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健全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明确学科评价特点,从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核心内容针对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个性化研究型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电子技术实践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森林工程、电子信息等重要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调整了实践课的比重,提高实践课的学时,平均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不包括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改革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过时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占实验学时70%以上。重点增设综合设计性和个性化实验。同时,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打通,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要建立不同的管理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出勤、实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计入实验成绩。评估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有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水平。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了解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在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知识。教师则对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要求,结合林业方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践、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建环2012级电工电子学B-实践能力考查,共有67位学生自愿参加了考查,占在籍人数的94%。主讲理论教师提前向学生下达了三个方向的研究要求,要求针对实际问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考查活动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题签上的题目都是电工学理论在工程实践具体应用的典型案例,具有结构完整、自成系统、难度适中的特点,考查的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学生们说,参加这个考查活动,分数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次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的意识增强了,知道了今后如何去学习和怎么样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相关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讲解基本元件或较为复杂的元器件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现场拆装,向学生展示其内部结构,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其性能、主要参数、使用环境、注意事项及其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异同。对常用的集成元件、电容、电感、交流接触器、电动机等,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对元器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作讲解,使学生有可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搜集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
(三)开放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个性化的研究型实验内容。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前预约报名,实验室根据预约学生数量安排时间,使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必要的元器件。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去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分组来完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对同样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共同探讨,完成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于学生的努力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奖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学生爱创新、想创新、学创新,在创新能力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