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1: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结构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业结构论文

篇1

一、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某种共同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的基准。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企业就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而产业划分的基准选择是服从于两个经济分析的需要。其一是服从于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种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这将选择“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产品用途”这一特性作为将产业划分的基准。这里的“产业”指“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这就是产业结构中的产业。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趋势

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三、陕西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最根本的实质是在当时各产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其结构关联水平。它最终反映在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水平上,因此可把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水平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综合性衡量指标。由于产业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值的大小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因此,表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取决于:每一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部门所占的比重,以及这些部门的关联质量水平,或者说,结构关联经济技术水平取决于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每一元素的大小以及具有较小值的元素所占的比重及其排列位置。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了呢?这一困难可以采用求矩阵最大特征值的方法解决。

四、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

1、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核心是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地区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总体目标是使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继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业;加快关中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业、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

2、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1)三大支柱产业的调整。据调查可知陕西省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不适应,产出出现短缺,因此要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比重。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资本整合重组,并加强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加速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在保障装备研制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高技术产业,由于陕西省拥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比较多,科技人才富集,陕西省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转换效率。积极培育和引进拥有领先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实施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发挥陕北煤、油、气、盐和陕南水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和汉江水发电站,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六大特色产业的调整。从陕西省的地理环境看,陕西省只有关中是平原,适宜种粮食,从南到北有温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暖温带等,适宜种植各种水果,因此陕西省应根据地理环境,在适宜地带加大水果种植力度,重点发展渭北果业,稳定扩大优生区面积,调整产品品种结构,普及和提高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园艺化管理,建设标准化和示范化基地,提高果品加工处理能力,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畜牧业可以实现粮食等转化,延长产业链,因此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而且秦川牛具有比较优势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畜牧业的调整,要突出抓好关中奶畜和秦川牛肉、陕北舍饲养羊、陕南瘦肉型猪和城郊禽蛋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推进养、加、销一体化,提升比较优势。

国防科技业的调整,积极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坚持军民结合,支持军工发展民品,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扩展。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民用产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同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重点是陕西航天科技园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和核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品提升。

(3)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业的调整。对于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周汉唐等古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的规划和引导,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开发,另外,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发展休闲度假,风情民俗,科技观展,体育探险等特色旅游。

文化产业要以影视、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北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建设10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层次,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陕西占据欧亚大陆桥中段的重要位势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因此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着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两大平台、四大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枢纽,以宝鸡、榆林、汉中、安康为结合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基地。

五、结论

首先通过陕西省产业结构背景及现状的了解,阐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确定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以及从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去评价陕西省产业结构。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选取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指标,利用陕西省2002年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陕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最后根据陕西省资源分布特点,运用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针对陕西省不合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篇2

二、江苏省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江苏省是一个工业大省,但前面分析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科技创新处于全省前列的苏南地区,物流业仍然是发展的主导,创意产业薄弱,这说明苏南地区依然没有摆脱“代加工”的产业发展模式,属于大企业或集团的生产车间,自主创新不足,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处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因此,江苏省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政策等办法,在资金、信贷、税收、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参与到生产业发展的竞争中去,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自主创新来拓展产业链,开拓生产业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生产业的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作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行业,生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大且要求高。表2数据显示,人才的匮乏限制了生产业的发展。以苏州为例,苏州虽然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但是在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及创意产业园等对知识要求高的产业类型中发展仍然缓慢。因此,江苏省有必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一方面,通过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吸引国外高端人才,缓解江苏省生产业人才匮乏现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苏省高校密集的优势,通过项目支持鼓励校企合作,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创新服务一线,同时鼓励高校建立与境外院所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江苏省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篇3

0引言

传统理论从比较优势出发,过于强调劳动密集型的非高新技术的发展,随着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出现过于依赖高新技术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倾向。其实,不管是资本密集型的高新技术行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技术行业,只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就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空间。

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应该同时关注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作用。我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如何运用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前提条件和主要动因。企业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是关键,作为产业的微观组织,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传导作用。一般认为,从微观层次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在一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决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3种资源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指工艺装备)。行业技术创新是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聚集,是推动行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因。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文献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包含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2个方面,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产业结构优化过程的一条纽带。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解决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质量的问题,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则是解决怎样促进整个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问题。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及贸易结构等,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技术结构,因为一种产业的形成发展或衰退,从根本上说起因于技术的进步或落后(技术创新),从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也起因于技术结构的变动。由此,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应依赖于与之相应的技术创新,推进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问流动,直接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产业的形成;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通过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等的影响间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借鉴文献构造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过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着无法直接衡量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只能采用一些替代性指标,如设备、资金及人员来反映技术创新活动。图1中虚框内的技术创新内容,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处于黑箱之中。本文根据信息不完全的特点,利用灰关联理论,在技术创新投入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建立模型,量化分析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投入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技术层次划分及指标设计

制造业水平决定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无论新产品销售收入还是从业人数都占有绝对优势,它们的技术创新状况直接关系到制造业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文依据OECD(1996)的技术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将制造业划分为4个技术层次: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考察我国1996-2005年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状况。由于部分行业原始数据残缺,再加上个别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放在一起统计,数据不易分离,在这里剔除“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后,共得到29个行业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原始数据,这些行业按技术层次划分情况见表1所列。

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涉及众多因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测度方法,国内外的研究者分别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多种问接测度指标。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数据的可取得性,设立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综合衡量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从投入一产出角度构建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链条式过程,把技术创新的实现看作是一个创新资源投入到产出的整合过程,指标体系就是一个描述技术创新资源从投入到产出的配置情况和运作水平的过程优化体系。

设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为X;.z为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zz为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设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为z。,包括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

技术创新最重要的3个投入指标即设备、人才和资金。技术创新投入既包括R&D投入也包括非R&D投入,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投入最主要的指标,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也是成功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要求。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大中型制造业R&D人员、R&D经费仅有20O3—2005年3a的数据,本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代替R&D人员,选择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代替R&D经费。相比较而言,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在量上大于R&D人员和R&D经费,而且不像R&D人员和R&D经费那样单纯反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应投入,因此,选取更加合理。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体现了设备的投入强度,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反映了技术开发力量的强弱,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体现了科技开发力度(由于统计原因,高技术行业用“年末固定资产原价”代替“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高技术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及“从业人员”1995年的数据口径为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9—2004年的数据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技术创新产出包括潜在技术创新产出和现实技术创新产出。专利是研究开发的重要指标,用专利指标衡量R&D能力已被广泛接受。专利权是企业未来用以开发新产品的储备能力,以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企业潜在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主要体现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工艺创新不易量化,但其效果可在新产品销售收入中得以体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几乎代表了所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或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将创新的技术以新产品销售的形式实现其价值,新产品销售收人反映了企业现实的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作用不易量化,因此仅简单以技术创新产出作为衡量技术创新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技术创新的投入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说明了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本文在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与技术创新产出指标间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来测度不同技术层次行业技术创新投入与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

3灰关联模型应用

本文仅搜集了1996-2005年的数据,样本量较小。而且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涉及众多因素,很难准确定义所有影响因素,收集到的信息并不完全,因此,数据具有不确定性。

灰色关联模型恰好适用于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关联度分析。关联度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依据关联度对系统进行排序。由于计算关联程度的数列量纲不同,先进行初值化处理。

4数据分析及对策建议

运用(1)、(2)式可以计算出不同技术层次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对技术创新潜在产出指标和技术创新现实产出指标的贡献值,并找出不同技术层次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排序,计算结果见表2所列。

这也说明了我国中技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和持久。值得注意的是,中高技术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尚待进一步加强。

篇4

一、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溯源

“市场进入(MarketEntry)”是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产业组织的一个基本范畴,指的是一个厂商(或企业)进入新的领域,开始生产或提供某一市场上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替代品。无论以何种方式进入,新进入的企业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也就会构成进入市场的各种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进入壁垒(BarrierstoEntry)。最早明确提出市场进入壁垒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产业组织领域的主要开拓者贝恩(JoeS.Bain)。贝恩关于进人壁垒的研究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此后,芝加哥大学斯蒂格勒对进入壁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在某些或每个产出水平上),这种成本是打算进入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位产业中的厂商无须承担的。”‘嘶蒂格勒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解读进入壁垒,这对于以后的研究者有重要的启示。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市场进入壁垒的社会效应,冯·魏兹塞克认为:“进入壁垒使之必须由试图进入行业的厂商负担,而无须由行业在位厂商负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角度看,它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一种扭曲。”该定义涉及进入壁垒的福利问题,如果进入壁垒造成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就会产生。任何一个行业最初的、最基本的进入壁垒都来源于市场本身,而非法律、政策、技术等原因。当市场进入产生负外部性的时候,法律、政策的介入不可避免,由此形成了新的制度性壁垒。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进入壁垒分成不同的类别。哈佛大学结构主义学派的贝恩把全部进入壁垒归结为三种:规模经济、在位厂商的产品差别优势、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贝恩最早对进入壁垒的分类,主要是从进入壁垒形成的原因着手的。此后,贝恩通过对大厂商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优势造成的进入壁垒进行综合,将各个产业的进入壁垒高度划分为三大类:非常高的进入壁垒、存在实质性的进入壁垒、中等程度到低等程度的进入壁垒。萨洛普则将进入壁垒分成无意的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还有人将进入壁垒划分为刚性进入壁垒、粘性进入壁垒和弹性进入壁垒三类。

对于进入壁垒的影响,学界一直在争论。不过,有一点已经达成一致,那就是,进入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而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又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进入壁垒是决定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由于缺乏进入威胁,在位者能够赚取超额利润,有可能导致在位厂商在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上没有动力;在进入壁垒较低的市场上。大批的潜在进入者随时准备进入市场,与在位者竞争,并力图替代效率低下的在位者。可见,进人壁垒对在位厂商和潜在进入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的构成维度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传媒产业进入壁垒进行研究。彭永斌认为,传媒产业进入壁垒是指进入传媒市场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它从新增传媒机构进入传媒市场的角度来考察传媒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考察产业内已有传媒机构与新增传媒机构间的竞争关系,反映的是传媒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传媒产业的进入壁垒可以分成制度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垒等不同类型。其中,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仅次于制度因素以外,影响传媒进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能够遏制进入发生的行业中各种稳定的结构性因素或特征。在传媒产业中,也存在这些结构性因素或特征,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源占有、必要资本量等。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存在于任何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的产业中。当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时,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其边际成本是指每多向一个消费者提供一单位媒介产品或一项服务而生产的成本。平均成本是指提供媒介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所有成本除以受众人数。在传媒的大多数行业中,边际成本往往很低,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边际成本等于零。如果随着规模扩大使平均生产成本降低。那么就会出现规模经济和更高的利润。哈佛大学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规模经济是市场进入壁垒的重要来源。按照哈佛大学结构主义学派的观点,最小单位成本所对应的产量属于“最优规模产量”。如果最小最优规模占全部市场的需求比重较大,那么规模经济的存在就会对进入产生某种阻碍作用。规模经济的存在之所以阻碍对产业的侵入,因为它迫使进入者要么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生产并承担原有企业强烈抵制的风险。要么以小规模生产而接受产品成本方面的劣势,这两者都不是进入者所期望的。传媒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伴随着生产经营能力的扩大也会出现批量扩大、费用递减和收益递增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传媒产业存在规模经济现象。国外的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随着报纸发行量的增加。报纸的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形成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意味着报纸可以在一个比较大的发行市场中降低发行价格或者索取较低的广告费用,而发行量较少的报纸则不能这样做。所以,规模经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进入壁垒。模经济几乎可以表现在媒介经营的每一个职能环节:新闻信息的采制、印刷、发行、广告等等。当传媒发展存在纵向一体化时,其共享利益特别突出,因为处于同一利益集团的不同生产或分销各衔接环节可以进行一体化经营,这种共享资产导致非常可观的经济性。目前,中国媒介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比较明显,一些区域性媒介集团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些媒介集团基本上都具有纵向一体化特点。很多媒介集团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

2媒介产品差别

产品差别优势是指在位者在产品的价格一产量关系上要比潜在进入者更具有优势。在相同的销售成本支付下,在位者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品需求,也就是说在给定产量下可以索取更高的价格。这样,潜在进入者若要获得与在位者相同的产品需求就必须支付更高的销售成本。当某一媒介能够为其受众提供一些独特的、对其受众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东西时,这个媒介就具有了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化。不同的媒介产品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是另外一种商品的潜在替代品,即便只是无穷小的替代。”如果一种媒介产品难以学习和模仿,可替代性就小。这样,新进入的媒介进行同质竞争的可能性就相应变小,媒介产品差别优势就会产生。媒介集团的策略、信息不对称、受众的偏好、设计和生产技术、媒介集团的信誉都可以形成产品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更多的场合是以一种交互的形式发挥作用。首先,媒介集团的策略对于铸就媒介产品的差异,形成媒介集团的竞争优势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构筑的进入壁垒不易突破。媒介集团旨在扩大产品差异的策略包括商业秘密的保护、品牌战略、内容安排、广告、促销、公关等。一些媒介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对媒介的受众定位、市场定位、栏目安排、内容设置等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媒介的品牌优势。减少可替代性,从而建构媒介的市场进入壁垒。其次,通过服务铸造壁垒。媒介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媒介独特性、差异性的一个有力来源。可以增强声誉和竞争力。这一点往往为一些媒介所忽视,是以后媒介亟待加强的地方。其三,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来创造差异。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是媒介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形成进入壁垒的重要因素。产品差别是实施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这种手段往往对受众定位、区域定位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差异化程度较高的媒介产品。其可替代性就相对较弱,因此容易维持一批忠诚度较高的受众,这对于新进入市场的媒介来说,就会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3资源的占有壁垒

资源占有的多少,会影响媒介的竞争实力。有些资源对于在位传媒有重要的意义,而新进入的传媒缺乏这些资源,会对其资金链造成不利影响。首先,不动产资源是一种有形的壁垒。一些在位媒介靠长期的利润积累了足够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厂房、设备等。某一新媒介要想进入市场,往往需要各种资源投入生产,如果这些资源为在位媒介所垄断。或者在位媒介已经同资源供应者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新媒介进入市场就受到资源的限制而被排斥在外,这势必增加进入壁垒。在法国,进入全国性报纸市场相当困难,其中印刷设备所要求的高投入,极端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技术现代化等因素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其次,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壁垒。信息资源是直接增加新进入媒介成本的一种方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调研数据对新进入者尤为重要。媒介产业对信息具有依赖性。如果在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中,在信息获取上处于下风,新媒介必然要面对极大的劣势。所以,信息资源壁垒是新进入者丝毫不能忽视的因素。第三,受众与客户资源是关键性的壁垒。新创办的媒介能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跟,要看其能否打开局面,赢得受众,吸引大家的眼球。因为受众资源是广告客户所看重的,如果新创办的传媒拥有受众市场,那么它就可以吸引广告客户,就能够突破这一壁垒。物品可以分为“经验品”和“搜寻品”。媒介产品属于经验品,其内在特征(包括媒介产品的价值与功能等)在购买及消费前的检查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甚至需要用很长时间在一些重大现实的报道中得以体现。因为经验品的质量确认必须经过消费者一定时期的消费体验才能得以完成。当受众对新的媒介产品质量尚未作出识别时,即使它的真实质量与已知媒介产品的相同,在相同的成本支付下,受众也不愿意选择前者。因此,当媒介产品的质量处于有待确认的“等待期”内。它只能争取到较少的受众和广告客户。国外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忠实于某些报纸的读者很难改变他们的嗜好。这构成了较高的报业市场进入壁垒

4必要的资金量

传媒产业竞争异常激烈,潜在的进入者如果要想在市场中站住脚跟。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较多的资金投入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壁垒。以报纸为例,在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心城市,新报纸进入门槛很高。喻国明教授认为,市场份额集中于强势媒体,会加高后来者的进入门槛,建立起市场进入的资金壁垒,可能将小媒体逼到绝路。换言之,由于媒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使进入媒体产业的资金“门槛”在迅速加高。《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等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市场时候,启动资金只需要30万元左右。而到了2001年,《京华时报》的创刊时启动资金达到5000万元,两年之后,《东方早报》启动资金已经接近1亿元。在国外传媒市场上,新进入市场的媒介也会遇到资金投入壁垒。在美国,Wirth(1986)比较了创办日报、广播以及电视的启动资金发现,1984年,在美国创办一份日报的启动资金,大致为700万美元(发行量为2万份)至3650万美元(发行量为25万份)之间。而创办一个电视台的启动资金是报纸的十四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不等:创办一个广播电台的启动资金是报纸的十四分之一到十八分之一不等。Wirth还认为报纸市场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是因为新创办的报纸需要一定的资金去克服读者和广告客户对在位报纸的偏好。《今日美国》创刊时,仅仅对售报机的单项投资就超过3亿美元。在英国,《泰晤士报》1993年启动全面改版,仅每年需要的报纸品牌宣传、市场推广花费就达到人民币3.13亿元。这种高投入仅仅获得的是一种进入的资格,新创刊的报纸能否取得满意的回报,能否在竞争中立稳脚跟,还要看新进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状况。目前,中国报业市场的“空白”领域越来越少,所以创办报纸的最低限度投资量逐年增加。高“门槛”的资金需求大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程度。即使媒介创办成功,在没有实现赢利之前,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量的资金投入又形成很高的市场退出壁垒,这也是新进入者不得不考虑的。

三、传媒产业结构性进入壁垒的双重效应

传媒产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传媒市场带来积极效应,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传媒市场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平衡器,没有壁垒不行。壁垒过高也不利。

篇5

凭据国乡信息中心的测算,[1]在1981至2000年的20多年间,中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率中,约莫有2.7个百分点来自使用外资的孝顺。随着我国2001年景为WTO正式成员,可以预见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将会有较快增长,外商直接投资范围及其在我国黎民经济中的职位地方都将连续前进,外资对我国财产结构的影响也将更大,因此,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结构尤其是财产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具有紧张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题目。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财产结构散布特点及其成因

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财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先相识外商投资在我国三次财产之间的散布特性,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临其加以阐发:

1.外商投资在三次财产之间的散布。现在,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于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部门),而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比重则偏低。如表一所示[2]

表1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在三次财产之间的组成(单元:%)

附图

资料源头:《中国统计年鉴》、《中外洋资统计年鉴》

2.财产内部结构。总体来看,外商在我国第一财产的投资范围不停不大,在整个外商投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1979-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累计仅120亿美元,而外商投资额最大的1995年也只有17.4亿美元;同时,第一财产的外商投资项目匀称范围也较小。从第一财产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散布来看,主要是会集在农业,尤其是莳植业,而对林业、牧业和渔业等部门的投资少少。在2001年1-6月第一财产的3.3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农业项目为2.22亿美元,占66.26%。

在第二财产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会集于产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而修建业所占的比重较小。在20世纪90年月以来的全部协议投资中,产业比重最高的年份到达80.46%(1991年),最低也有45.85%(1993年);而修建业的比重最高为5.07%(1997年),最低只有1.05%(1991年),匀称为2.98%。在2001年1-6月第二财产的163.12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产业部门的投资为160.59亿美元,比重为97.87%。

1979-1990年,在外商对第三财产的协议投资额中,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为60.27%,90年月后上升到70%左右,只管近来几年这个比重有所降落,但仍占第三财产外商投资的绝大部门。综上所述,外商对我国第一、二、三财产的投资主要会集于农业、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

3.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散布。外商对我国产业部门的直接投资主要散布在制造业,其中加工产业的比重很高,质料产业的比重不大;轻产业的比重较高,重产业的比重较低;同时技能麋集型财产的投资比重高于一样平常加工产业。

从近来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在产业内部的散布来看,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很高,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投资比重较低。在1996-2000年的外商协议投资额中,制造业的匀称比重为88.53%,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匀称比重分别只有2.06%和9.41%;在同期的外商现实投资中,制造业的比重为89.78%,采掘业和电气水部门的匀称比重分别为1.87%和8.35%。在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比重较高的是机电产业、化学质料及制品业。

4.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散布。从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地理散布来看,外商投资主要会集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域。从表3可以看出,在已往的20多年中,外商在我国中西部地域的投资相当少,无论是从协议金额来看,照旧从现实投资来看,中、西部地域的投资比重不够整个投资的15%,而85%以上的投资会集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域。连年来,随着我国西部洞开发战略的实验及一系列优惠步伐的公布,西部地域对外商的吸引力有所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天下500强中已有80余家企业在西部地域投资或设立服务机构。

表2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域外商投资情况(制止2000年末)(单元:亿美元)

附图

资料源头:《2001年中外洋资统计年鉴》第3页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散布之以是具有以上几个特点,主要与下面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与厂商谋划的目的相干。厂商谋划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攻克我国巨大的斲丧品市场,这既与我国生齿浩繁的市场上风相同等,也与外商谋划目的相同等。

第一财产是我国重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领域,但现实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至2000年末仅为1.78%。其缘故原由在于农业开发投资大,接纳期长,利润率低,危害大,这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寻求的短期盈余目的不符。但同时也说明确我国农业开发条件较差,对外商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我们在怎样革新农业投资情况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外商投资偏向的选择同时也与我国的投资政策和商业政策相干。由于我国对斲丧品的入口限定较严,外商想要进入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只有议决直接投资要领,而我国对重化学产业产物的入口限定较松,因此,搪塞我国的重化学产业品市场,外商主要议决商业来攻克。

二是与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相干。我国现在的投资情况是轻产业投资较容易,而重化学产业投资较困难。与重产业相比,轻产业所需投资较少,能耗低,搪塞交通运输要求相对不严,选择余地大;加之轻产业品投资能够使用斲丧厘革快的特点,投资者可以开发出更新、更适用、更雅观、更自制的产物来吸引斲丧者从而得到较高的利润。以是,外商比力青睐于对轻产业的投资。而重化学产业能耗大,对交通运输和相干财孕育发生长的要求较高,而且投资额大,接纳期长,因此,外商对该行业投资兴趣不大。

三是与地域经济投资情况相干。我国中西部地域经济生长水平不高,加之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财产单薄,西部地域的团体投资情况与东部沿海地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3][4]因此,只管外商投资有向我国中西部扩展的趋向,但这种趋向希望相对迟钝,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商投资仍将主要会集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域。

二、我国财产结构的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革新和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调治作用的增强,结构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显着地体现出来,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要害是结构题目而不是总量题目。相识我国的财产结构现状,找出调解结构毛病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财产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GDP中第二财产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二财产在GDP中所占份额为49.2%,高于尺度结构的比例,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为32.8%;与“尺度结构”相比,显着偏低。第二,在财产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第一财产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9%,显着高于尺度就业生齿28.6%,毛病水平超乎平凡;第三财产比重偏低,就业比率为26.4%,而尺度就业比率为30.7%。第三,都市化水平不高。2000年,城镇生齿在我国总生齿中所占比例为30.4%,远远低于尺度化水平53.0%,评释中国尺度化水平远远落伍于产业化历程。第四,轻重产业比重毛病紧张。近来几年,关于以后我国重产业应该得到较快生长,重产业在产业产出中的比重应有较大幅度上升的看法比力盛行,主要理由是中国产业在80年月和90年月上半期的生长过于“轻型化”,中国现在的重产业比重较低,轻产业比重较高。

我国三次财产出现以上结构毛病,与外商对我国三次财产投资的结构性毛病有肯定关连。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财产的结构毛病。革新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部门,对第一财产的投资比重很低,对第三财产的投资比重也偏低。在1996至2000年的外商现实投资中,第二财产的比重高达70.38%,其中产业的投资比重高达66.57%,而第一财产的比重仅1.42%,第三财产的比重也只有28.20%。在2001年末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就外方注册资本而言,第二财产的比重为64.08%,其中产业的占61.32%,而第一财产的比重仅为1.54%,第三财产的比重为34.4%。显然,外商投资结构向第二财产特别是产业倾斜的特性很突出。

从我国三次财产结构的现状看,90年月以来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财产的现实比重分歧理降落,使财产结构毛病变得更为突出,并对经济增长孕育发生了较大影响。我国财产结构毛病的加深,与外商投资过多地向产业部门倾斜有肯定关连,其主要体现为:

1.外资产业的结构倾斜助长了我国斲丧品产业的太甚扩张。近几年我国产业斲丧品相对过剩,生产本事大量闲置,除了城乡斲丧需求趋缓的缘故原由之外,主要是由于产业比重过高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向轻产业倾斜。80年月中期以来斲丧品产业不停扩张,其主要缘故原由之一即是外商直接投资太甚会集于斲丧品产业。据统计,制止到2000年末我国三资产业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轻产业的比重占58%,重产业的投资比重占42%。

2.外资产业的结构倾斜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进程。外资产业高度会集于制造业,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会集在加工产业。由于结构倾斜的存在,外资产业占我国以产业品为质料的加工产业增长值的比重现在已靠近1/3,占加工产业产物贩卖收入的比重已达1/3,而占质料产业的两个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特点使外资产业的迅速生长更多地推动我国加工产业的扩张,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高加工化的进程。

3.外商投资在第三财产的结构性毛病对第三财产的结构变更孕育发生了显着影响。现在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商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而对其他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的投资比重很低,投资的结构性倾斜非常突出。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结构的高度倾斜,与我国第三财产内部对外开放度的差异有很大关连,除了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现在的对外开放度仍较低。

随着加入WTO之后我国大多数第三财产部门对外开放度的前进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解,外商将较大幅度增长对现在投资比重很低的第三财产部门的直接投资;一些紧张的服务业部门的外商投资比重在“十五”时期将显着上升;相应地,外商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比重会渐渐降落。也即是说,在加入WTO之后的5年左右时间内,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直接投资的结构太甚倾斜的状态会显着转变。

三、财产结构调解目的与外商投资的财产导向政策

财产结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举世化,财产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既有来自国内经济社会生长的迫切要求,也有来自国际财产结构调解的影响。调解财产结构的目的不是简略地等同于盲目寻求一、二、三次财产产值(或劳动就业)比重主要职位地方的转化,而是要面向国际财产的生长,在提升一、二次财产竞争力的基础上,大肆生长第三财产,真正前进财产素质。天下列国经济生长史证明,随着经济的生长,人均黎民收入水平的前进,黎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财产间的散布结构出现规律性的演变趋向。具体体现是:第一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的相相比重在整个黎民收入的比重和在第一次财产中就业的劳动力在全部就业的劳动力总数中的相相比重处于不停降落趋向;第二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渐渐上升,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趋于降落;第三次财产实现的黎民收入和劳动力就业的相相比重上升,其中劳动力的相相比重上升幅度更大。三次财产变更出现的这种总的趋向,是由各次财产的内在特性决定的。在产业今世化历程中,第一财产农业相相比重降落幅度最大,这是由于农产物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人们对农产物的斲丧属于生存必须品的斲丧,当生存水平到达肯定水平后,对农产物的需求并不随收入增长的水平而同步增长,这样就使农业实现的黎民收入份额趋于淘汰。第二财产产业相相比重上升,不光由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前进,斲丧结构的厘革使产业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职位地方,而且经济生长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也在不停扩大产业品市场,从而整个黎民收入中产业实现的黎民收入相相比重上升。但随着技能前进,产业有机组成前进会倾轧自身的劳动力,而产业部门内各行业扩张的增殖又吸取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相相比重渐渐上升到肯定水平后趋向降落。第三财产服务部门的比重上升幅度大,既由于“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物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也由于第三财产门类繁多,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金容易进入的特点,农业劳动力得以大量流入服务业,因而第三财产各行业出现普遍而显着的增长,使其在黎民收入中的相相比重大大增长。

现在,我国三次财产结构毛病的主要体现是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财产比重太低,财产结构内部的主要题目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迟钝,因此以后我国财产结构调解的重点是加速第三财产的生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我国财产结构调解和升级的要求和现在外商投资的财产组成及其影响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财产导向力度。

1.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力度,相对低落对产业的投资比重。从我国三次财产结构的变更来看,20世纪90年月以来第二财产,尤其是产业的比重升幅过大,第三财产的现实比重降落,使得财产结构毛病变得越发突出。我国三次财产的结构水平同天下上其它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第二财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光高于同属生长中国家的印度,而且也高于美、日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第三财产的比重也远远低于这些国家的水平。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比重较之20世纪80年月迅速上升,对第二财产的投资比重则相对降落。因此,我国应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财产的投资力度,相对低落对第二财产的投资比重,这不光切合国内财产结构调解和升级的须要,同时也切合国际直接投资的财产结构厘革趋向。

2.引导外商增长对重加产业的投资,相应地淘汰对斲丧品产业的投资。现在外商对我国产业的现实投资中,大概有60%散布在斲丧品产业,对重产业的投资只有40%左右。外资产业占我国斲丧品产业增长值、产物贩卖收入以及牢固资产净值和活动资产的比重约为30%,而重产业的同样比重只有15%。外资产业占以产业品为质料的斲丧品产业的增长值比重和产物贩卖收入比重2000年为38.25%和41.28%,牢固资产净值比重和活动资产比重为34.52%和35.67%,而外资产业占重产业的前两个比重为27.67%和28.96%,后两个比重为24.35%和22.84%。但是,我国斲丧产业的产物相对过剩和生产本事闲置比重产业越发突出,“十五”时期产业结构调解的基本偏向是适度重型化,增强重产业尤其是装备产业,相应控制斲丧品的投资范围和增长速率。因此,须要引导外商对产业的投资更多地转向重加产业尤其是装备产业部门,相应地淘汰对斲丧品产业的投资比重。

3.引导外商增长对技能麋集型财产的投资。使用外资的终纵目的,是议决引进外资来增补国内资金缺口,促进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前进,从而促进本国财产结构的升级,增强本国产物的国际竞争力。但是,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现在外商投资太甚会集于一样平常加工产业,而一样平常加工产业中,有些是我国生产本事过剩和竞争猛烈的财产,也是我国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重复配置、引进的财产。外资的大量涌入,加剧了这些财产的太甚竞争,造成对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猛烈打击,致使部门国有一样平常加工企业的处境非常困难。现在,外资产业虽然在机电产业中占据相当高的比重,对我国技能麋集型财产的生长起了肯定作用,但外资企业同时在不少加工产业中也占据较高比重,这部门企业主要是来自港澳台地域的中小企业。而90年月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财产散布具有由资源、劳动麋集型财产向资本和技能麋集型财产变化的趋向,因此应使用这一趋向,进一步珍视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能麋集型财产和高薪技能财产,同时淘汰对一样平常加工产业的投资比重。

4.引导外商投资增长对单薄的第三财产投资,淘汰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投资。外商对我国第三财产的直接投资主要会集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导致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颠簸比力大,并对黎民经济的牢固运行孕育发生不良影响。在我国经济扩张时期,外商对房地产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投资高度扩张,通常导致整个第三财产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在经济相对紧缩时期,外商对房地财产和社会服务业的直接投资迅速紧缩,导致第三财产的外商投资比重大幅度降落。由于第三财产中投资结构倾斜征象的存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的外商投资大幅度颠簸会直接造成整个第三财产的大幅度颠簸。显然,只有当第三财产外商投资结构太甚倾斜趋向得到渐渐转变后,外商对第三财产投资的周期性颠簸征象才会显着淘汰,由此对整个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才会相应降落。

在第三财产中,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低的部门,如金融、保险、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和综合技能服务业以及教诲和文化艺术等,多数属于条理较高的服务部门,我国要前进其生长水平,必须议决相应的外资财产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资公正地向这些行业投资。[5]

5.引导外商增强对我国西部地域的投资力度,推动我国中西部地域财产结构调解和优化的进程。现在,我国财产结构调解的重点是推动财产结构升级,但中西部地域还未创建起一个完满的以上风财产为支柱的财产结构体系,基础财产和高新技能财产都相对单薄,与东部沿海地域存在很大差异,这势必会紧张拦阻我国团体财产升级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外资地域流向的引导,以便有更多的外资投入西部地域的经济配置中,从而增强中西部地域的财产结构调解和优化,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域之间创建一种和谐的财产关联机制,促进我国的财产升级。

【参考文献】

[1]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战略调解[J].天下经济研究,2002,(1):19-22.

[2]张德修.入世后的中外洋商直接投资结构厘革趋向探析[J].经济科学,2001,(6):81-87.

篇6

Abstract:Governmentisoneofprincipalentitiesofeconomicactivity.Marketfailureisthenecessaryoutcomeofmarketfunction.Thegovernmentcanrectifythemarketfailure,andjustthismomentthegovernmentinterferenceisnecessary.Accordingtothemarketeconomicrules,marketshouldplaythebasicroletocollocateresources.Sodoes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Governmentfailurealsocanresulttoindustrialpolicyinvalidation.Nowmarketandgovernmentshouldbeunitedtocarryoutourcountry’stactic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

Keywords:marketfailure;governmentinterference;industrialstructure

一、市场与政府之争

政府和市场之间怎样分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方式是经济发展史中讨论最多的话题。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讨论也由来已久。

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干预市场问题的讨论也由来已久。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自由放任”思想,认为政府不需干预市场,市场可通过“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经济自由发展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英国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耶克,进一步阐述了自由主义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意义。20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国家,特别是“供给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理性预期学说等,都属于市场自由主义学派的范畴。

相反的观点是强调政府干预的意义,认为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李嘉图非常注重政府运用贸易和税收政策对一国经济平衡增长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最明确、最直接地提出了用赤字财政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为主的“政府干预”,乃是解决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危机问题的重要手段的主张。1994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市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90年代中期以前亚洲经济出现的持续繁荣,主要经验之一在于政府的作用。

二、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市场的根源

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的必然产物。政府是“市场失灵”的纠正者,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才是必要的。

西方学者认为,资源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只存在于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而当理想世界的市场经济的任一假设条件得不到满足或不能成立时,就会出现这种市场失灵。

例如,当进入市场的卖者和买者不是非常之多,而是存在垄断时,当进入市场的产品存在差别时,当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时,当经济活动产生外部影响时,当存在公共产品时,当市场参与者存在不完全信息时,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状态。这种资源配置无效率,或者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效率的状态即是市场失灵。

市场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垄断;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三、产业机构调整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包括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构等。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增长有密切联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经济发展减弱了结构调整中的资源限制,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使新的产业重组有可能在无障碍的市场条件下进行。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要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如此。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主要依靠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在一些严格的条件下,价格机制可以使资源最优配置,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这些前提条件至少包括:信息的完全和对称、充分竞争、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这些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价格机制起不到最优配置的作用,因而存在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问题正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和后起国家需要赶超型发展,成为政府推动产业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完全靠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来指导和干预是不可能的,政府无法掌握与结构变化有关的所有信息和对多元化的变动方向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因此,必须发挥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性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实际上隐含着如下一些假定:第一,制定产业政策的政府决策层有动力和有能力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第二,政府的行政执行系统有动力和有能力有效地推行产业政策;第三,通过产业政策解决问题比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成本更低,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政府干预才是有效的才能弥补市场失灵问题。

四、产业机构调整中政府的失灵及其表现

(一)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利益最大化倾向,使产业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并非必然。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化身,本应公正无私地矫治市场失灵,以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在产业政策决策过程中,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力求使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符合其利益取向,置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福利目标于不顾。

(二)行政性(或经济性)分权的不彻底,致使产业政策在贯彻与执行中被扭曲变形。

一些地方为增加地方收入,不考虑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不考虑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而是千方百计扩大基建规模,盲目发展短期内高盈利的产业,加剧了重复建设,造成了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阻碍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致使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具体的执行中被扭曲变形,进而影响了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三)信息不完全与政府机构运行效率低下,导致产业政策决策的失误与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信息是在大多数分散的个体行为者之间发生和传递,以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政府要全面掌握和准确分析所有信息非常困难,而且成本高昂,产业政策决策失误在所难免。

五、我国政府如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对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发挥干预作用。而通过对美、日、德三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政府应均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都以不破坏市场调节为前,其干预的范围也多是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做出必要决策”。其次,三国政府都十分注重对教育和科研开发的投资和建设,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第三,日、美两国政府在产业政策决策时注意吸收社会各利益集团(包括私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使其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符合社会各集团的利益,在实践中便于贯彻和执行。

目前我国各产业之间机构不协调,第一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产品加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第二产业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加工业能力过剩;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组织结构水平低。针对现存产业机构失衡问题,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有: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改革,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政府的调控行为必须依法在范围、力度和方式上作双向的调整,在某些方而强化政府调控以纠正调控不足,在另一些方而弱化政府的调控,以纠正调控的过度。例如,为保护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质量规制和打击假冒伪劣而进行的政府行为必须强化。加大力度改革不合理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资融资机制,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真正实行“非禁即入”市场准入制度,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二)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

“十五”期间政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政策,应当有较大的转变和相应的改革,不仅要提出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目录,要有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加以配合,而要重视加强和完善市场调节功能,使结构调整的政策手段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三)为了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调节作用,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项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加快以股份制为基本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全国城乡人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合理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机制,加快优胜劣汰的进程;继续消除地区之间的割据状态,促进资源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和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企业破产和职工再就业的系统工程。

参考书目:

1、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秩序[M]徐向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5)

2、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M]洪银兴人民出版社2005,(3)

3、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M]谢自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篇7

虽然理论上一个产业的结构受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但由于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因此,产业结构实际上还受到诸如技术变化、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我国又处在一个转型经济的条件之下,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势必影响我国各个产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在西方对产业结构演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条件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方法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共进行了两轮,发放问卷19份,回收19份。本次调查对问卷中每个问题的各选择项都设计了不同的分数,因素的影响程度越深,分数越高。调查对象选择了电信行业的资深专家和管理者,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电信行业产业结构演变体会深刻、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及对手的企业竞争行为敏感等特点。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在我国电信产业的演变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如表1所示。

其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如以下各图所示:

由图2可见,技术进步对我国电信产业演变的影响是越来越高的。

由图3可见,市场需求变化对我国电信产业演变的影响是越来越高的。

由图4可见,制度因素对我国电信产业演变的影响是越来越低的。

由图5可见,经济环境对我国电信产业演变的影响是越来越高的。

由图6可见,中国文化对我国电信产演变的影响是越来越高的。但是,其影响程度的变化幅度非常小,即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中国文化对我国电信产业结构影响程度的变化不明显。

由图7可见,企业行为对我国电信产业演变的影响是越来越高的。但由于我国电信企业的行为受政府政策的影响远远大于市场力量对其的影响,所以本文在此对其不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以上各种因素对我国电信产业结构的影响的分析,下面通过图8来对比各种因素的变化。

从以上各图表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各种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

1993年以前,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是制度和技术进步;

1993年—1998年,制度和技术进步依然占重要地位,但制度的作用在降低,经济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企业行为的影响;

1998年—2000年,技术进步的影响超过了制度,市场需求的影响超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影响超过了中国文化和企业行为的影响;

篇8

1.2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研究与发展支出经费逐年上升,但是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上升,研发投入比例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随产业集中度的上升呈现出先上升后减少的趋势。这证明,自2007年之后,汽车行业逐步形成的垄断势力,对于技术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警惕由于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垄断势力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对能耗效率产生的负面影响。

1.3外资与技术改革我国汽车行业的开放程度很高,前6位汽车企业均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链上横向和纵向延伸,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外资的大举入侵也给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发展带来竞争压力。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合资企业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呈现出逐年挤压的趋势。表3为奇瑞和华晨市场占有率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在逐年降低。由于这种竞争压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注重研发投入和资质认证。2009年,长城汽车多款自主品牌获得WVTV认证,帝豪EC7、MG6获得四星安全认证[6]。客观促进了国产自主品牌汽车技术革新。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是影响我国汽车行业能源利用率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

1.4消费结构导向消费结构对于汽车行业向节能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去由于汽车的价格较高,中国民众更加倾向于选择小排量的轻型轿车,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我国汽车消费群体偏好呈现转移趋势。这种消费偏好的转移,导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等新型节能汽车并不受到厂商的青睐,缺乏进一步改革和技术研发的驱动力。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向低碳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负面效应。反过来,随着雾霾等现象被民众所重视,更多民众选择绿色出行,则可能对我国汽车行业能效有正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是政府乘用车偏好的改变。由于“三公消费”近年来逐步公开透明,党政务机关在政府采购方面逐渐倾向于采购自主品牌国产汽车。这对于加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有正向促进作用。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技术改革有着促进作用,政府采购偏好的改变,对于我国汽车行业有着正效应。

篇9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1991—2013年卷)的统计数据,将考察年份内山东省的人均GDP(人民币)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美元,并参照美元通货膨胀率(1980—2012年均约为0.031)换算为1980年美元计价水平。然后利用插值法计算考察年份内历年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的数据,为比较直观的比较山东省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利用两组产业结构数据绘制图1、图2、图3。1.1.1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第一产业标准相比较,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直观的看到:1990—2012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比重相对应,均呈现下降趋势,1990—2004年的大多数年份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略低于钱纳里标准比重(1991、1995、1996年除外);其中,1990年,钱纳里第一产业比重为29.38%,山东省第一产业比重为28.1%;2005—2007年、2010—2012年山东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比重基本一致,2006年至今,在山东省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其第一产业比重开始略高于钱纳里标准,其中2008年高出3.4个百分点。1.1.2山东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1990—2008年二者均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2年二者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钱纳里标准第二产业比重在走势上更平缓些。1990—2012年,山东省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钱纳里第二产业比重,1990年、2000年、2008年,分别高出7.22、6.53、7.85个百分点。由图2可知,山东省的工业化程度要高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工业化程度,在1995—2002年间,二者差距比较稳定,而2003—2008年,二者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1.3山东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山东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与钱纳里标准相比较如图3示。从图3中可以直观的看到,1990—2012钱纳里标准产业比重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1990—2002年,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呈现平缓上升趋势,而2004年,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之后又开始缓慢上升。考察年份内,钱纳里标准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高于山东省第三产业比重,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标准产业比重比山东省的比重分别高出5.84、8.51和11.43个百分点。综上可知,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山东省第一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低于钱纳里标准产业比重,可以初步得出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结论。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作为分析产业间比例合理性的参照结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该方法也存在标准结构模式是根据样本国家历史资料统计得出,未考虑各国或地区资源条件存在的差异,未确立产业间比例合理性判断规则的不足。因此,为了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山东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该文在利用传统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Hamming有限点贴近度的方法,阐明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程度。

1.2山东省三次产业的Hamming贴近度分析

利用有限点贴近度(Hamming贴近度)的方法比较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与山东省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其中,sri为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式中各产业的所占比重;sdi为山东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Th代表实际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的Hamming贴近度,i=1,2,3次产业。一般来说,Hamming贴近度越小,则实际产业结构和标准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大,实际产业结构越不利用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Hamming贴近度越大,则实际产业结构和标准产业结构的差异越小,实际产业结构越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计算出Hamming贴近度,见表1所示。根据表1中数据,确立实际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判断规则,如下所述,首先找出最高贴近度(96.10)、最低贴近度(91.92),并计算出平均贴近度为94.15,然后根据Hamming有限点贴近度方法,计算判断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度的临界值,见表2。其中,94.80≈平均贴近度+(最高贴近度-平均贴近度)/393.41≈平均贴近度+(最高贴近度-平均贴近度)/3根据表1、表2中数据,绘制图4。由表2、图4可以判断,从总体趋势而言,1991至2003年(1993年除外,该年Th值=92.56<93.41)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度指标均高于较为合理度下限93.41,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中1995—200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度指标均高于合理度下限94.8。但是2004—2009年,Th值均低于较为合理下限(93.41),即在此期间山东省产业结构由原来的较为合理逐渐转变为不合理。考察年份内,2001年山东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最高,Th值为96.10,此后,山东省产业结构与标准产业结构差异变大,其中Th值2005年最低为91.9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山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评价

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方法很多,例如标准的“发展型式”判别法、相对比较判别方法和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法,其共同之处是将两个产业结构系统进行比较。该部分借鉴上述方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行分析,将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比较。为考察1990—201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引入产业结构高度值指标,考察山东省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在该指标上的差异。H=H1P1+H2P2+H3P3式中,H为产业结构高度值;P1,P2,P3分别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H1,H2,H3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高度值,分别赋值为1、2、3。利用上述公式,并根据《山东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3年卷的统计数据,计算山东省、珠三角、长三角及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值并绘制图5,图5较为直观的反应出山东省与各区域产业高度值差异。由图5可知,山东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全国产业结构高度值均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1990—2012年的产业结构高度值,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均高于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90(2012)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和山东省该项指标分别为2.11(2.41)、2.09(2.38)、2.16(2.36)和2.02(2.20)。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值只有1995—2003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其它考察年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9年,山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15和2.25,山东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1。1990—2012年,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值年均增长率为0.57%,该数值相比山东省年平均经济增张12.97%显得微不足道,反映出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并没有因为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而快速推进。在以上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为深入度量山东省与以上三个区域产业结构系统之间存在的差距,更为客观准确的表现该差异的演变趋势,以下进一步利用欧式距离法进行判断。欧式距离法的公式为rAB=[Σni(uAi-uBi)2]1/2;其修正公式为rAB=1-c[Σni(uAi-uBi)2]1/2,令c=1/21/2,A为判别的产业结构系统;B为参照系的产业结构系统;rAB为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uAi为产业i在A产业系统中的比例;uBi为产业i在B产业系统中的比例。为便于比较,经过修正,将正指标(数值越大,差距越大)改为反向指标并将数值扩大100倍(数值越大,差距越小)。运用欧式距离法检验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由表3中数据可知,在1991—1995年,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指标分别由89.2、93.24和88.08增张至93.36、94.69和94.86,说明山东省与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缩小;1996—2000年,该项指标一直在94左右徘徊,说明差异达到一种比较稳定状态;而2001—2008年,山东省与长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异指标由94.12和93.24降至91.73和89.95,表明山东省与长三角和京津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差距在迅速扩大。

3山东省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根据1990—2012年产值结构,将山东产业结构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相比较,第一产业和钱纳里标准基本相当,较为合理;但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钱纳里标准;第三产业比重始终低于钱纳里标准;根据Hamming贴近度衡量山东省产业结构已趋于不合理。此外,比较1990—2012年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数值均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山东省的该项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但低于上述三大经济区域。山东省产业结构相当于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的国家产业结构水平,总体结构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仍存在局部结构不合理现象。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

3.1第一产业面临的问题

3.1.1农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其它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例如2010年农业内部产值结构,种植业所占比重为55.18%,林业仅占1.30%,服务业仅占4.1%,渔业为12.74%。3.1.2农产品加工不足,附加值低目前山东农产品销售仍以鲜销、鲜食为主,蔬菜加工率低,加工程度不足。水产品、畜牧产品仍停留在冷冻等初级加工的生产模式。例如,2008年,畜产品和粮食总产量分别为684.10万吨、4316.30万吨,加工率分别为50.29%、45.60%。3.1.3农产品出口层次低,市场集中,缺乏国际竞争力山东省出口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工艺粗糙,附加值低,品种和品质结构优化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市场开发和产销协调工作发展缓慢。在出口农产品中,水产品、蔬菜、水果、肉食及制品、花生及制品约占78%,其中约80%销往日本、欧盟、韩国、美国和东盟,出口市场集中,需求增长乏力。此外,出口的农产品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例如山东为苹果生产大省,但出口量却不高,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有:包装以大包装为主,未分等级,大小不均、采后保质能力差、农药残留超标等。

3.2第二产业面临的问题

3.2.1高能耗、重污染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山东省工业目前还停留在低加工性原材料重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对能源和自然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和消耗。山东地区正处于这种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过高,高能耗、重污染不断加剧的阶段。山东省优势产业集中分布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密集型行业(2005至2010年上述行业的产值均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并不十分突出。而且以上产业技术设备大多是从国外引进,虽然在国内具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对外技术依赖,而引进的技术水平低,耗水、耗电,占据了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3.2.2区域主导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断裂明显山东省的多个城市在产业定位时缺乏全局高度的协调和沟通,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内产业间的横向联系,制约了产业经济协作体系发育,不利于构筑基于整体优势的核心产业。譬如,青岛与济南的产业结构非常类似,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此外,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城市工业结构的相似性指数在0.8左右,在40个工业行业层次上存在着低水平的工业职能同构现象;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五座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上并不都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和条件。3.2.3工业结构的层次偏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轻工业阶段-原材料重工业阶段-一般加工组装重工业阶段-深加工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山东工业处于低度一般加工性原材料重工业时期,工业的发育层次相对偏低,工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轻采型”特点,表现为在较低层次均衡基础上的“虚高级化”特征,产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在山东省工业结构中,传统的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高。2011年,采掘业、石油化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占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在装备制造业内部,计算机、通信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制造工业总产值的4.12%,而且由于缺乏核心知识产权,大量依靠国外技术,使得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对国外技术产品而言较低,附加值不高,行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仅为3.29%。另外,代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却依然发展相对落后,并没有在地区产业结构中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355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9%,该比重不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区,也远低于国内发达经济区。

3.3第三产业面临问题

3.3.1整体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山东省第三产业明显滞后于钱纳里标准结构,也明显低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区域的第三产业比重,2008年山东省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比珠三角、长三角低9.5个百分点,比京津唐低10.2个百分点。从纵向比较看,1996—2010年,山东第三产业占的比例由32.28%上升到36.60%,仅增加了4.32个百分点,在劳动力构成中的比例由22.1%上升到31.9%增加了9.8个百分点,全国同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由1996年的32.80%上升到2010年的43.10%增加了10.3个百分点。山东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的三次产业比较。从区域内部来看,2009年山东省服务产业增加值为1154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14%,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水平的75%。譬如,2009年,山东服务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约为0.53万美元,而同期美国、日本、欧盟的人均生产率达到6万美元以上,不到西方国家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十分之一。尽管山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但服务产业的增加值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3.3.2传统服务业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或地区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山东省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卫生和科研等知识含量高的产业比重仍然偏小。以2010年为例,山东金融业增加值为1361.45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总值9.4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474.59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总值的3.3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实现增加值262.45亿元,仅占全省服务业总值的1.82%,而与之相对应,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三个传统服务行业,2010年增加值为6899.36亿元,占全省服务业总值的48.10%。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山东省工业结构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过程中,将伴随着对知识和技术密集、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生产业的庞大需求。制造业产业链的延长、附加值的增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结构面临高度化发展的山东省来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足,已经对山东工业升级和整体经济形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3.3.3各地区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且市场化程度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山东省各地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从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来看,上千亿元的仅有青岛、济南、烟台和潍坊4个城市,青岛为2630.58亿元,济南为2057.90亿元,烟台为1457.48亿元,潍坊为1040.1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最低的是莱芜,仅为177.54亿元。从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来看,2010年,济南市最高,达到52.6%;青岛市居其次,为46.4%;德州(29.4%)、菏泽(29.2%)和东营(23.7%)三市在20%-30%之间;其余12城市均在30%-40%之间。各地市之间的最大差距达28.9个百分点。另外,在山东服务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行业垄断、行政垄断以及所有制垄断等问题。例如,山东的金融行业仍为内资银行控制市场,但是,在现有制度性进入壁垒的保护下,内资银行并未将这种时间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在电信、教育、文化、公用事业等行业行政垄断现象较为严重;在现代租赁、会展和旅游等行业又存在着被国有服务企业和事业单位主宰的局面。

4结语

4.1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首先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缩小种植业的面积,大力发展林业、海洋渔业及其相关服务业,提高其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其次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譬如青岛市可以依托青食、青啤、大洋、华东等制品企业,发展海洋产品、粮油农产品的精加工;烟台市可以依托张裕、龙大、鲁花、天府等驰名品牌,对葡萄、苹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深加工。最后,支持民营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发展,鼓励并引导它们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专用农产品、品牌名优农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有利于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4.2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低能耗、高产出的区域发展道路。优先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循环经济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变山东省高能耗、重污染工业占比重较大的局面。其次,综合各地优势产业,明确各城市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城市间产业关联度,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改变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的不利局面。譬如,依托青岛海尔、海信等企业发展多元化的优势家电制造业,充分发挥产业关联效应,推动潍坊、日照等地家电配套产品生产基地的发展;依托烟台、青岛等地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基础,发展轿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利用烟台、青岛、威海海洋科研优势发展海洋医药、海洋保健品制造业;此外,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高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最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利用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等,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合科技创新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

篇10

2、价格变动引起供求的变动首先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需求增加。同理,价格与供给成同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供应商会增加供给量;价格下跌,供应商会减少商品供给。最终价格的涨落会调节供求的平衡。

二、基于供求模型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也就是研究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问题。探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在这一区间,对低端操作工人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大量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补充了这部分用工需求,反应在需求曲线上,体现为需求曲线右移且趋于平缓。

我国人力资源产业需求结构的演变规律:一次产业的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83.5%;1992:58.5%;2008:39.6%二次产业绝对增加与相对增加并行1952:7.4%;1992:21.7%;2008:37.2%三次产业绝对增加与相对缓慢增加并行1952:9.1%;1992:19.8%;2008:33.2%第二阶段,大量的持续性的用工需求将推高人力资源成本,比产业继续转移,而原有产业将面临产业升级的需求,产业升级将导致二次产业低端人才需求逐渐降低,高端人才需求增加,人力资源向三次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崛起。反应在供求模型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上为高端人才需求右移。

篇11

一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省,“块状经济”非常活跃,2005年,全省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达到600多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约1.7万亿,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65%;在其块状经济的主要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约80个;特色工业园区发展到100多个,现在浙江省已达到平均每个县3个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是推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使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降低企业成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滚雪球似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能够促进集群内部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进一步增强聚集体自身的竞争能力。原以传统产业技术与自然资源为主的福建德化的陶瓷行业,经过多年的集群式发展,目前陶瓷企业集团已发展到23家,民营陶瓷企业1100多家,构建起了现代瓷都的外向型经济格局。2004年,德化县实现陶瓷总产值58.7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出口基地。

(三)产业集群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农、牧、副、渔等产业发展,扩大周围村集体增收的空间,周边的农民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主动从农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转移,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助推器。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域内集聚,为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各种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可能,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大大加快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

(五)发展产业集群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的利用程度;可以促进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开展购销活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各企业之间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是推动区域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措施。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推动我国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科学之举

当前,在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推进产业集群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进和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等模式,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突破和化解制约的因素,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一)坚持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集群

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集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扩散与渗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组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进集群与国际制造业对接。积极吸引外资和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传统产业集群与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使之成为国际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三是提升集群在国际价值链上的位置。加快现有产业集群的优化调整,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柔性生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从OEM方式向ODM方式转变,产业集群由劳动密集型和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转变。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分发展。

四是鼓励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在产业集群外部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培育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

五是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积极推进集群形象建设,逐步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鼓励集群内现有贴牌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向OBM方式转变,支持现有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二)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

一是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好,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二是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入驻,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突出示范性与凝聚力,有选择性地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到本地落户,并尽可能地将同类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引入到可以产生集群效应的地区。积极鼓励本地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并加入其生产协作网络。充分利用大城市人才、信息和研究机构集中的资源,通过“筑巢引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在一些专业化交易集散地建立大型专业市场,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将产业链延伸到市场终端,通过市场的接近带动特色商品的生产和相关产业的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