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化系统论文

信息化系统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1:2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化系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信息化系统论文

篇1

前言

非税收入的运作模式基本上采取“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方式,以非税收入管理处(局)为主、其它科(局、股)室为为辅,分类操作、归口管理。缴入财政的各项非税收入除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外,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但非税收入的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部分地方还未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财政部门对非税资金的总体概貌和规模不清、管理意识不强、监督力度欠缺,表现在:

一、征收力度不大,应收尽收不到位。

1、缺乏过硬的征收手段,征收成本大,效果差。如: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因执收主体自已征收效果甚微,只能采取委托代征方式,按征收数超额累进支付代征手续费,代征手续费一般要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2、行政干预大,随意减免。执收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越权减免基(资)金收入,有的由领导出面批条子,随意减免或缓交,导致应收不收或少收。再加上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确保重点项目而颁布的一系列规费减免的非税优惠政策,收入流失较大。

3、征管部门不重视、不跟踪问效,导致非税收入流失。部分征管部门对改制、转制和国有股本投资等国资企业无偿占有专营权、经营权及其他无形资产,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降低国有股权比例、不同股同利分红等现象不及时关注、跟踪问效,致使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较大,有的甚至还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任意处置,谋取小集体利益。

二、票据使用不规范。

1、混用票据。少数单位对收费(基金)票据和内部往来结算收据的使用规定的政策界限分不清楚,收费不开具规定的收费(基金)收据,而是用内部往来结算收据和地税部门的服务性统一结算收据收费,人为混用、串用票据。

2、自印票据。个别单位收费不按规定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而是自印票据或从市场上买来的收款收据收费。

3、票据填列不全。经抽查,相当部分票据未列明收费项目、代码、性质、标准等基本要素。

三、统计工作未建全,非税收入核算过于笼统。

1、未建立非税收入统计报告制度。财政部门对种类繁杂、管理分散的非税收入统计工作还未启动,没有形成专门的统计报告反映非税总体征管情况,对非税收入的总体概貌不清。

2、对非税收入核算不具体,欠科学。目前开发的非税收入管理核算模块,对非税收入的核算没有分清具体的收入性质、管理方式及收费明细项目,从数据库中无法识别某个单项收费的入库及管理情况,整个非税收入核算体系比较笼统、粗放。

四、资金管理分散,方式未定型。

1、统管范畴不清,资金管理分散。由于财政部门对非税资金的统管主要采取分类操作、归口管理的方式,有些管理人员对非税收入管理的总体概念不清晰,整个非税资金未完全纳入财政预算及专户管理的总盘子,相当部分非税资金游离于归口部门或直接坐支。

2、预算资金人为调剂。财政部门对国家规定要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不是依据资金性质划分确定管理范围,而是根据财政预算总规模和税负比重来确定非税收入的预算入库额,有意识地调剂非税收入预算管理规模。五、使用结构不合理,专款专用落实不到位。

1、用于投放生产性支出比例小,用于单位经费比例相对较高。所征收入基本用于养人,投放生产项目的比重很小。

2、人员经费挤占了专项基(资)金。按规定,专项基(资)金应设专帐,专款专用,但有些单位人员经费和专项基(资)金捆梆使用,人为地挤占了专项基(资)金。

以上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制度,规范资金管理行为:

(一)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征收力度。

1、加大宣传力度。各执收单位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非税收入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进—步增强缴费义务人的缴费意识,为依法执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2、全面推行非税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执收单位与市财政、银行联网,对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的票据填开、资金缴存、划解国库或财政专户的全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财政部门与银行、执收单位之间的数获据共享和信息交换,以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监管,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3、规范执收行为,从严减免。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依法征收、依标准征收,规范非税收入缓减免审批程序,明确减免权限,坚决禁止随意减免、越权减免和收“人情费”、“关系费”的行为。未经财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执收单位不得减免政府性基金。

4、对改制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一次专门的非税收入清理活动,对国有股权及资产进行评估确认,既要体现政策优惠,又要避免财政性资金流失,对恶意贱估国有资产价值的行为进行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改进非税收入核算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核算行为。

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库或统计台帐、报表制度。按照《<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释义》规定的分类口径,把税收之外的财政性资金都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畴,完善项目管理库和统计报告体系,提高收入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改进非税收入管理核算系统。通过系统升级,全面实现非税收入收缴、拨付、核算的信息化和具体化管理,改进收入明细核算和对账办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确保非税收入安全、公开、透明。

3、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票据使用与核销的日常管理,票据的开具必须规范、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内容完整,严把票据核销关,及时纠正票据使用中的违规行为。

4、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能锻炼,熟悉国家政策法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

(三)改进非税收入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统管力度。

1、将目前分散在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处(科、股)室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归口集中非税收入管理处(局)统一核算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2、对照非税收入的有关政策法规,按规定要求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要严格实行预算管理,未明确纳入预算管理的要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3、结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善“谁收谁用、多收多用、多罚多返”的分配格局,统一编制部门预算和财政预算、统一支出口径和标准核定单位支出,将财政专户直接返拨逐步转为国库集中支付,由国库按使用计划或进度拨款,真正做到缴拨分离。

(四)合法使用专项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1、理顺财政体制,实行人事改革,定编定岗,将单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并予以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因财力不足,“以费养人”运行现状,预防征收单位合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篇2

(2)施工企业的业务涉及面广,信息源纷杂,不像银行、证券企业仅靠一两个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并发挥效益,且各业务软件,尤其是管理软件因各单位做法不同难以标准化,因而开发及推广难度较大。

(3)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企业对其重视不够。

(4)电脑应用的基础较差。

(5)存在观念新问题,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单项专业软件的应用效益较低,施工企业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

随着电脑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电脑应用已逐步向软件集成化、施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许多国内电脑应用先进企业加大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的投入,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预计今后几年将是施工企业电脑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时期。

2电脑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专项软件方面的应用

(1)工程管理方面。招投标标书制作、网络计划和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程量计算、钢筋翻样、模板配置、施工场地布置、合同管理、质量平安管理、统计报表、财务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等。

(2)专业技术方面。实时控制,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计算等。

(3)办公自动化。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2.2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

(1)国际信息网的应用。企业主页广告、电子邮件。

(2)企业信息网络。以文件交换为基础的无纸办公系统、各类资料查询系统、电子公文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系统,学术交流,方案汇编及会审,分类论坛,技术咨询、软件共享租赁服务、远程监控等。

近年来,建筑施工管理软件产品已配套并向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上已有很大突破,为施工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及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也将比单体软件的应用更为重要,它可使单体电脑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可使许多软件、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大大减小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3施工信息化系统的筹建

(1)领导理解、重视是前提。各级领导理解、重视电脑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于投入是推广应用的关键。许多企业领导已重视电脑应用,但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表现在肯于硬件投入,软件及系统开发维护方面不愿作过多投入,结果电脑信息技术应用虎头蛇尾,后续软件系统及维护开发体系跟不上,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未给企业产生明显效益。

(2)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除了要求一些业务或专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应明确达到要求的应用程度外,同时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规划是极为重要而难度较大的环节,它的合理先进和否涉及整个系统的成本及实现后的效果和有效、持久性。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业务工作的环节,并非购买几台电脑、软件就可解决新问题,具体规划、系统设计时,应从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和健全改革工作和管理制度三方面考虑、展开。

a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远程网络两个部分,这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小型局域网处理速度要求不高,采用10M网卡、3类布线即可满足要求,对于中型或大型局域网宜采用100M网卡、5类布线,必要时还可考虑加装交换器;远程网络目前根据企业的应用状况宜采用电话远程拨号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一线通”,以弥补拨号网络速度低的缺陷,目前设专线对于分散的施工企业尚不实际。

b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对于微小型网络,采用window95/98即可满足要求,且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对于中型、大型网络宜采用NT或Linux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须根据系统工程的总目标,分专业、分块依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设计,为了使整个系统不易过时、难升级,必须精心设计总控模块,建立先进、通用基础平台,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各种专业软件、模块及信息资料库在此基础平台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格式进行开发或引进,对于个别专业软件则也可加入数据转换系统后纳入系统平台。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软件的开发平台由DOS全面转向到基于Windows的开发平台,软件界面友好,可操作,开发手段更丰富、先进,开发周期短。开发语言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如VC、VB、Delphi、VFP、及LotusNotes等。数据库技术目前已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文件系统已逐渐被弃用,常用数据库语言有Foxpro、SQLServer、Access等。近来,一种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式已经萌发并将成为主流,这就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及浏览器平台的应用系统,以往许多软件的人机对话界面转入浏览器界面,用户只需把握使用浏览器工具就可得到各种软件功能。

c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制度有许多方面和计算机信息化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传统制度和习惯,规划好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

(3)分块开发、引入,逐步完善。施工信息化这一系统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首先应从轻易实现、能见初效的模块上着手,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逐步完善。模块的开发采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在已建成的先进、通用基础平台上,不一定所有软件要购买,有许多工作不一定必须要有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通用软件很多,如Word、Excel、Vfp、LotusNotes等可以直接完成许多统计、计算、表格、图文方面的业务工作,且数据可以互相对接、共享,我集团亦有在施工现场只依靠网络系统、数据库而不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施工管理的成功例子。对于施工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已涌现一批起点高、集成化的软件产品,如北京梦龙公司,理正软件探究所,广联达公司,上海广运公司,深圳斯维尔公司等。软件引入时,要充分考察软件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集成性,避免重叠引入、浪费。

4系统的运作和完善

(1)企业的推进机制及系统的维护开发体系。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及维护开发体系,整个系统难以长久见效。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系统见效的过程,不仅要维护、更新系统,还需不断开发、完善。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理解不足,维护开发人员往往是精简对象,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电脑应用大起大落。

篇3

2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1利用模糊责任加快处理进程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突破传统观念,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模糊责任”概念,使困扰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现场定责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运用“模糊责任”概念10多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达到98%。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难度[1]。模糊责任简化了处理流程,省略或者弱化了次要环节,将责任认定的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并提供了相关的机制和平台,对尚未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理,完善了处理流程。与此同时,事故的快速处理,本身也是一种交通拥堵的缓解措施。

2.2利用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提供效率

当事故发生,其处理效率将直接影响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和交通畅通程度[2]。因此,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定位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监控设备等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可以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交通图象进行去噪处理,提供图象质量,综合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交通事故特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快速的定位[3]。本方法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处理,快速分析现场的图像资料,缩短人为参与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2.3利用PC-CRASH软件快速确定事故责任方

PC-CRASH是一款交通事故再现软件,事故分析的过程主要是根据事故现场的采集、记录、调查与分析,将事故涉案车辆由碰撞后的终止位置反推回碰撞过程,再反推回碰撞前的运行状态,来分析事故原因,然后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责任认定[4]。由于道路、环境以及人为等因素,将为事故认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再现软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公信力,减少了事故认定的时间,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一种解决事故认定难题的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3基于信息化的智能交通事故处理系统的构想

我们目前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完整的系统,利用上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成果,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改变呢?当然这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不断地实践。下面本文将提出初步的构想,以做引玉之砖。

3.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信息化

科技强警是交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也是未来交管工作发展的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交管工作,近几年,公安交通管理努力构建信息警务,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查询、业务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模式,实现了电子技术化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系统、24小时事故快报、事故处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事故处理网上办案和案卷电子化管理。现阶段交管执法、事故处理对网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信息采集、处理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综合业务数据的不断采集、使用汇集,实现了跨区域、现代化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数字证书登陆公安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整合人口信息、机动车信息、驾驶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机动车等各类信息数据,能够基本满管工作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强警、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现代化交通理念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以科技为突破口,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不断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扩展公安交通科学管理能力,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交通管理理念实现的必由之路。

3.2系统的构成

本系统由手持智能终端、无线网络、软件系统、大型数据库系统和高性能服务器构成。通过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客户端应用、录音功能将现场的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通过软件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并以特定的方式反馈至客户端。由于智能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且配置和功能相当强大,完全可以推向社会进行应用。该系统结合了当前较为炙热和前沿的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发展前景。

3.3系统的核心功能

本系统具有如下的核心功能:事故现场的采集、事故认定的处理、处理结果的记录、事故责任方的信息管理和必要的联系管辖、裁定处罚和赔偿管理功能、掌上法院、掌上交警、交通事故预测、道路交通智能决策。本系统不仅是交通事故的处理者和管理者,而且还是交通事故的预防者甚至是智能交通的决策者。防患于未然,远比亡羊补牢、处理交通事故更为重要。

篇4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篇5

一、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概念及现状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3.旅游企业与新兴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与新兴的旅游信息化服务公司合作化经营,考虑与新兴旅游网站构建战略联盟。以向E-commerce中的一种B2C(BusinesstoCustomers)模式发展为目标,实现Internet与旅游企业传统资源的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并以此为起点,为最终实现真正的B2C模式的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的真正的电子商务做铺垫,这样一来,旅游企业不仅要利用Internet进行E-marketing,而且,要依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进行EC。选择一个实力强大、信用良好的或者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网站合作,这是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又一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篇6

学生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人数多、专业覆盖面宽、专职工作人员少的现实情况下,采用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尤其重要。其管理内容包括:录取与注册、班级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新生电子注册后,按班级每生还生成一个顺序号,是该班学生的名单的顺序,也是有关部门印制考勤表、成绩单的依据,也方便任课教师的成绩录入。班级管理是按照预定学生人数组成班级。数据库中,班级信息包括专业、班级名称、班主任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班级人数、男女生人数、教室位置、宿舍分布情况等,同时建立班级奖惩数据库。

(二)学籍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学生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在人工管理条件下,工作量巨大,也常常由此而造成某些资料的遗缺。教学管理系统以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为支撑,将新生注册、教师成绩登录、奖学金名单拟订以至补考、奖惩等均与学生数据库直接链接,遇学生转班、休学等情况,其学号不变,所有记载无需转换,即可真实记载该生在校学习的整体情况。学生毕业时,按照相应打印功能,将学生个人成绩单、奖惩等有关入档的内容直接打印,经学校签章后入档,工作十分简便。

(三)系统管理子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管理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于系统管理子系统设计的科学与否。它主要涉及的内容为:用户管理、密码管理、数据备份、数据删除等。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要为各级用户的权限设置非常灵活的接口。所以系统管理子系统要根据各类用户的不同工作特性进行用户权限设置、密码复杂程度设置、数据库备份机制、数据删除管理机制等。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一)系统体系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为客户/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C/S模式把系统的处理任务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性能优化。在这种体系结构下,服务器中依次安装着多用户或多任务操作系统、网络通讯软件及SQLDBMS,数据处理部分,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共同承担,这就使系统的性能相对以前的结构有质的提高。缺点是开发费用较高,系统的构成部件较多,因此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增加。且故障定位较困难,维护困难。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MIS系统平台模式。远程数据服务实现了对用户界面、逻辑规则、数据服务的逻辑分离和独立封装,可重复使用、易于管理、升级、可跨平台,因此,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应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与数据库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都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数据作为一种可控制、可管理的资源,从而为各种用户所共享,增进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提高数据的独立性,它也是用户的应用程序与物理数据库之间的桥梁。SQL语言结构简洁,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是一个通用的功能极强的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通过对以上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比较,根据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本系统与采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篇7

2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如同矿山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也需要包括14个元素,不仅需要安全还需要包含健康两个方面。系统的运行模式需要按照准备->组织->实行->检修->评审这样的一个流程来进行操作。任何一个矿业集团必须要遵循矿山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的14要素,从而获得大量安群信息实现统一管理,进而保证施工安全,营造有秩序的生产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2.1系统实现功能

铝矿企业在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时候要注意系统需要实现如下功能:首先是这个系统在使用者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时能够快速的进行检索,为使用者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还要方便各个部门查询到其他以及本部门的奖惩以及安全排名情况,使得信息及时有效快速的传递到相应部门,为员工了解企业提供便利。其次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让人容易接受,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多数员工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即系统要便于多数人。同时系统还要及时更新实时情况,能够随着各种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并时常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再次就是系统要具有存储和管理文件资料的功能,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对于文件资料的获取。并且系统的设计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互相关联的,必须要考虑到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做好漏洞处理。

2.2系统模式开发

首先是系统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安全标准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运用多想技术进行支持。第一个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企业局域网内开发的web软件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从而实现比较优惠的成本运行。第二个就是运用组建开发过程,提高信息化平台开发效率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再一个就是通过XML实现一个比较灵活多变的配置策略,使得系统和数据库的服务器可以在局域网中进行比较自由灵活的配置。其次就是系统的运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比较科学规范和系统的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了做好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控制。矿业集团的安全管理就是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比较整体和纵向横向的发展,运用一种全新的现代技术和原理进行管理操作。在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部件要做好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方法,还要做好风险管理。通过系统运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在消除安全事故隐患的同时,也要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提高生产效益。同时安全标准化系统将矿山错综复杂的安全管理事务融合在一起,减少了日常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系统化的管理还减少了纸质成本,在实现高效管理的同时节约了成本。在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基础上,系统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将会更加良好,员利用也可得到有效的提高。

2.3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流程

首先,企业内部的系统使用者都需要一个独立的帐号进行系统的使用和查询,考虑到安全系统的重要性,每个用户还需要有特定的权限,这个需要系统管理员根据每个用户的职责进行授权。其次,在授权管理滞后,管理者需要运用自己的管理权限将各个相关的规划上传至系统,这样一来每个员工都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每个时期的安全记录。再次,就是安全规划方面的计划需要在系统首页进行现实,这样每个用户可以了解到与自己先关的任务信息,通过这个在自己的工作中了解到重点在哪里。管理者也能根据此信息制定一个比较详细合理的监督时间,及时对下级工作状态进行检查,通过监察记录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系统。

3进行系统研发时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对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

对于整个集团的员工要加强安全系统的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安全生产。同时对于这一安全系统的建设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可以将铝矿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在员工的思想中重申一遍,可以使得自身对于生命安全的保障有更加充足的认识。

3.2处理好铝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工作

在进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时候,做好部门分工,尤其是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部门的工作,做好分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分工,从而带动下级积极建设铝矿安全标准化管理。另外,一定要合理安排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工作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铝矿企业的运作效率。

篇8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逐渐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优化科研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也成为各个部门的重要议题。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科研管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高水平科研管理能够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因此,高校应努力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以此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

1.2科研管理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是应用于各科研管理机构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及科研统计等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该系统摒弃了传统的人工统计方法,能够得出准确的各角度视图,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该系统可以使科研决策者及时掌握整个机构的科研整体状况,合理分配资源,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及效率。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科研信息网和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网是高校科研活动信息和交流的平台,该部分和科研活动相结合,适时科研相关信息,提升高校科研知名度。平台的核心部分是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科研业务管理功能,支持教师、院系、科研管理部门三级用户使用,面向全校教师开放。科研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成果管理、著作管理、专利管理、奖励管理、学术管理、系统维护等模块。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网络信息化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变革,促进科研管理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目标是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就是一个贯彻管理规范的过程。信息技术发展本身就要求数据的规范性,不规范的数据难以通过计算机作业。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科研数据也越来越繁杂,因此,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技术来处理分析数据,可以有效地规范数据,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2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化具有方便、快捷、简化工作流程、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各有关单位可以及时登录科研信息网查询相关科研信息,实现科研资源共享;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系统实时、准确统计出全校科研相关信息,免去繁琐的表格统计,节约了纸张,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生最大效益,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2.3提高科研管理决策水平

科研管理部门利用科研管理系统统计出的科研信息进行分析,针对具体问题,汇总不同方面的管理资料,实时掌握各项管理指标的变动情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数据中心,进而全面、实时、准确地提供相关科研信息,对症下药,修改或制定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为全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重要参考,为辅助高校科研管理决策和制定科研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3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对高校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的贡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教育科研网以及高校建立的校园网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体系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数据呈现多、广、散等特点,采集和录入工作繁琐,涉及多个部门协调作用。因此,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1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不断应用,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以适应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改革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匹配适应工作,才能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不断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改进原有管理系统中冗余的、不合理的工作流程,改进现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与工作流程,促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逐步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2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为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成为重要前提和保证。只有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才能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长期有力的支持,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管理信息化也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方式,更大的空间、广度及时间自由度,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有助于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整个团体的学习气氛,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团体。

3.3加强信息维护,提高信息利用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基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由于基础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科研人员录入、逐级审核等繁琐的程序,因而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相关的安全问题,为此要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也要根据科研管理工作管理任务和目标等的改变对系统做出必要的更新和改进。各高校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局域网与互联网两个相互独立的布线系统,还要对重要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在保证管理系统中数据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有效沟通,与人事、财务、教务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全校科研信息共享的效率。

篇9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

1.会计工作方式改变带来的挑战。一是因会计人员操作不当,会导致控制问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输入错误的信息,将会导致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的一系列错误。因此,因数据输入不当造成的问题成为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挑战。二是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由于计算机的高性能,会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责任高度集中。如果系统中资料遭到人为破坏或是系统故障造成的程序控制失效,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系统的风险成为内部控制的另一个主要挑战。三是由于数据集中进行处理,可能会出现职责合并现象。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后,可能出于管理成本考虑,使某些本属不相容职务的工作由一个人完成,这增加了对会计信息非法修改的可能性,无疑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会计信息存储介质改变带来的挑战。传统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数据和信息全都记录在纸介质上,并装订成册,装订人在封口处签名,修改起来比较困难。但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条件下,所有会计电算化的资料都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完成的,通过对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资料的打印,从而形成企业所需要的会计数据。这些存放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容易遭到人为的修改,且不会留有较明显的痕迹,从而导致会计数据严重失真。

3.电子计算机网络发展带来的挑战。计算机网络发展在带给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诸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开放的网络环境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可能性,这将会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绝大部分仅仅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进行日常的会计工作,如记账、转账等等,而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和分析还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普及,以应对以上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强化会计电算化的运行控制,切实防范各类风险

运行控制通常又称作应用控制,是指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运用过程中,为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对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在电算化系统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或者出现不可避免的错误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改正的内部控制制度。它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含义不言而喻,就是指在会计数据的输入过程中,为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而实施的内部控制。输入控制的方法有:

(1)人员控制。这要求企业应当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来对会计数据进行录入工作,严格要求会计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采用口令或者密码登陆系统加以强化,并对每一个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人员建立详细的上机日志,防止舞弊事件的发生。

(2)数据有效性检验。它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应建立会计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的输入过程中发生错误。

2.处理控制。处理控制就是指在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其进行内部控制。处理方法有:

(1)处理流程控制。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固定的一套流程,会计工作也不例外,所有的会计业务就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需要经过一道道供需处理才能最终成为有用的东西。通过上述的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流程的控制,能够有效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数据修改控制。数据修改控制的含义是指当会计数据出错需要进行修改时,应对修改的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防止在修改操作过程中人为的随意修改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如果发现会计信息有误,不得已需要进行修改时,应由专人进行负责,不允许私自进行修改。而且,在修改时,要严格控制,做到不能在原来的会计凭证上修改,应当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现,做到修改有痕迹。通过这两项控制,能够有效的减少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发生的舞弊现象,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输出控制。输出控制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会计信息的输出过程以及后期对会计信息的储存与保管进行控制,防止会计信息因意外或者人为破坏造成丢失或者损坏。输出控制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在输出会计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会计数据立即进行检查,查看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数据是否准确,如有不正确的信息,及时通过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二次处理;当核对的会计数据完全正确时,应对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妥善保管,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派遣专人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如果采用传统的纸质介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应当将这些纸质的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专门的保险箱或者档案箱归纳,并做好防火、防潮、防盗等准备。如果采用磁性介质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应当对磁性介质进行特殊防护。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做好网络环境的防毒措施,定期对公司的电脑进行杀毒,对病毒数据库进行升级。

篇10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篇11

(二)项目及物资需求申报滞后与工程建设实际需要间的矛盾。

(三)突发性及临时性物资需求与常备物资库存匹配命中率平衡问题。

(四)物资规范化管理所需流程性及审批性控制特点所引发的人工操作时序和滞后性与ERP时限不同步,造成物资供应系统内及系统外两条线运行问题。

二、现代化仓库网络体系及其协同运作方式

企业现代化仓库网络体系的运作方式即由中心仓库→二级仓库→供货现场。

三、无线条码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条码技术和无线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集成了先进的软硬件系统,将重点放在了数据发生的现场即仓库,从根本上保证了实际操作、物流状态和后台数据库三方面随时随地准确统一,进一步提高了作业效率,真正实现库房的科学管理。其可满足物资精细化实时化管控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拢的需求方与物供方就物资到位时间责任问题。能有效地对仓库流程和空间进行管理,实现批次管理、快速出入库和动态盘点。以信息化手段有效落实库存定额管理,确实平衡库存与物供时效冲突问题。

四、无线条码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结构

(一)系统功能特点

1应用二维条码集成技术实现物资

实物过程管理,避免实物与台帐的不符。系统借助二维条码技术,针对物资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实物与财务帐目不符的情况,以实物管理为特点,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依赖纸面单据或通过手工方式录入原始数据而带来的低效及错误,解决了物资产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和实物流的不一致问题,同时大大降低库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二维条码(PDF417)特点如下:①纠错能力强。PDF417二维条码采用了先进的数学纠错算法,如果条码破损面积不超过百分之五十,由于沾污、破损等所丢失的信息,一般都可破译出来。②容易制作且成本低。利用现有的激光、喷墨、热敏等打印技术,即可在纸张、卡片、PVC、甚至金属表面上印出PDF417二维条码。③信息容量大。根据不同的条空比例每平方英寸可以容纳二百五十到一千一百个字符。在国际标准的证卡有效面积上(相当于信用卡面积的2/3,约为76mm×25mm),,PDF417条码可以容纳1848个字母字符或2729个数字字符,约五百个汉字信息。PDF417条码可以将照片、指纹、掌纹、签字、声音、文字等凡可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这种二维条码比一维条码信息容量高近百倍。④译码可靠性高。普通条码的译码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二,而PDF417条码的误码率不超过千万分之一,译码可靠性极高。

(2)二维条码编码方案。订单编号、物资名称、型号规格、供应商、入库时间、工程名称保质期、存放货位等信息

(3)二维条码打印方式。系统设计有灵活的单个和批量打印模式。

2集成短信实时通知功能建立快速沟通协调机制

3采用国网公司标准物资编码体系

4实现物资管理过程控制及结果评价。

紧密结合物资管理标准及规范要求,紧扣物资管理关键节点及管理要素。

5实现物资供应全过程时限记录及考核功能。

系统功能应用全面涉及物资管理各业务部门岗位人员。6灵活的数据采集方式。系统提供了通过扫描器扫描及数据采购终端录入采集物资信息,还在所有需要进行信息录入之处提供数据导入导出功能。从而便于用户从文件、手持数据采集终端中导入数据。

(二)系统结构特点

1硬件结构

2软件结构

应用软件系统采用微软开发方案。即系统基于微软.net技术进行研发。开发工具为MsVisualStudio2008,后台数据库为MsSQLServer2008。手持数据采集终端基WindowsMobile进行应用开发。

(1)手持设备应用开发。在无线通讯手持设备实现对物资的识别,库存、档案信息、日常信息等的查询,库存盘点功能,设备巡视信息的登记。

(2)完成与现有ERP系统的无缝接口,实现信息共享和平台化集成。

(3)应用工作环境中多信息系统并行使用。

五、系统的全面应用

在完成对物资管理部门内部的局部试点并确认系统可用性后,可将本系统在公司全范围内与物资相关的部门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