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营销思想论文

营销思想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1: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营销思想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营销思想论文

篇1

一、电影产业的创意特性

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点和龙头,创意产业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其核心就是价值的增值。凡是建立了文化产业的地方,必然有一根增加价值的协作链条,创意(一种文化价值)——>生产(加工、复制)——>销售——>延伸开发(文化价值再开发);其中,销售——把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转化成为收入和利润的关键一环。

电影制作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形态的展现,就是一种文化价值,如何将文化价值升级、延伸开发,就要依赖有效的营销手段。

金元浦提出的创意产业的基本经济特点中说:“创意产业的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的性质决定了创意产业的根本:创意为王。”

所以,电影产业也要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将创意运用在每个环节,特别是在电影的营销过程。

二、电影营销中的创意思维运用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专业的尹鸿教授曾说道:“电影不仅是制作出来的,也是营销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营销甚至比制作还要重要,营销学所谓的AIDA理念,也成为电影营销的策略选择。“AlD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A为Attentlon即引起注意;|为Interest即诱发兴趣D为Desire即刺激欲望最后一个字母A为ActIon即促成购买。在营销学上的含义是:一个成功的广告信息或销售人员必须把客户的注意力吸引或转移到所销售的产品上,使客户对其产品产生兴趣,并促成客户做出购买行动。电影营销的AIDA就是让消费者关注影片,并产生观看的兴趣,最后完成对影片和其衍生品的消费。

如此一来,如何吸引消费者目光、让其产生兴趣就成为电影营销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最需要运用创意思维,用创新方式方法来配合现代消费者求奇追新的心理。

营销的流程简单的说就是找到目标受众,在合适的时间、地点,用有效的激发方式达到消费者的购买目的。整个过程中每个节点都能运用创意的思维方式,来摆脱窠臼,出奇制胜。

1、寻找集中的目标受众

电影是大众传播媒介,每个人都是目标消费者,一般的宣传手段,如海报、宣传片等都是针对广泛的消费群体和潜在消费群体,如果对特定的消费群采用摆脱常规、另辟蹊径的方法来做宣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世界杯之际,电影《夜宴》和体育节目“豪门盛宴”合作,在节目播放时穿插电影片花,以“激情、欲望、背叛、复仇;豪门盛宴,我们的夜宴”为主题,实现了“1+1>2”的营销战略。世界杯是个全球节日,06年通过各种方式观看世界杯的中国观众累计过百亿。借着这个有着庞大观众群体的活动来做电影的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体育节目是观看世界杯的特定观众群体的集中地,将这些观众开发出来作为影片消费的潜顾客,与世界杯共享客户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共赢。

人们往往从电影观看角度来将消费者分类,如动画片的观众、文艺片的观众等,但是每个人都是电影的潜在消费者,在新的角度上寻找消费共性,进行市场区隔,是找到目标受众的创意思路。

创意思维方式:换角度看待消费者,从观看习惯的区分中跳脱出来,把握每个群体集中的机会,创造集中宣传的可能,运用创意让消费者的每个聚焦点都能成为影片的展示区。

2、选择恰当的宣传时机

营销过程除了要选对对象,还要选对时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惯用的选择原则人尽皆知、几乎成为规则的时候,突破性的切八角度才是创意时代的必胜法宝。

档期是好莱坞的电影营销人员在长期的电影营销实践中从电影市场规律中发掘出的一个富含无限商机的词汇,档期营销是电影营销的常用而且行之有效方法,档期的安排一般选择商业活动活跃的节假日,而且为了避免观众分流,尽量避免与竞争对手安排同一档期。

但是让《三峡好人》跟《满城尽带黄金甲》(下称《黄金甲》)同一天上映是导演贾樟柯的刻意而为,也是得意之举。如此反其道而行得到的效果则是用网络浏览器搜索。黄金甲”就会出现“三峡好人”,使用google搜索能得到约有144.000项符合《黄金甲》和《三峡好人》的查询结果;媒体对此安排也大肆评论,“商业电影PK艺术电影”、“殉情之作”、“行为艺术”等等,将影片炒的火热。

《黄金甲》是2006年电影营销成功典范,《三峡好人》借势造势的办法也堪称一绝。时间的选择巧妙的与常规做法背道而驰,制造了新闻话题,借他人之势成就了自己。

创意思维方式创意的关键在于求“变”。不墨守陈规。一反避开人气影片的常规做法,反其道而行,利用媒体转入话题营销,达到AlDA之Attentlon的目的。

3、使用有效的刺激手段

伯德·施密特(BemdH.sehmm)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q)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lentialMarketlng)就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l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得知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深夜12点,各家书店点着蜡烛、穿着黑斗篷、戴着小眼镜销售《哈里·波特》的时候,这种充满创意的体验性消费模式必然会得到消费者的关注、

美国电影《婚礼傲客》(《WEDDlNGCRASHERS》)推出时,在电影的网站上提供了很多婚礼剧照,并提供技术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照片贴上来,使自己能出现在《婚礼傲客》的婚礼中,得到的效果是人们主动设计的婚礼剧照超过300万个,而且人们纷纷将自己改造后的剧照发给朋友,等于是免费做了广告,这一创意至少波及了过千万人。

参与性活动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有乐趣才能吸引其加入,站在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宣传影片,让观众对影片产生兴趣和观看欲望。

篇2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篇3

项目化管理模式主要是将项目管理转化为一种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安排组织中的各项活动,借助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市场营销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对组织中的各项活动的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管理组织结构缺乏灵活性。大部分企业营销管理组织结构基本上是根据职能专业化设置的,这种营销管理组织结构往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部门各自为政,容易滋生本位主义,而且有时严重脱离市场实际,导致市场营销管理效率低下。同时,各个部门的职员长时间呆在该部门中,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虽然信息相对比较集中,但是信息容量有限,传递速度非常慢,致使办事程序复杂化。此外,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中由于职能的重叠,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的相互推诿,影响营销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气氛,不利于营销项目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二)传统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缺乏强有力支持。大部分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都是采用最传统的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经验和多年的感觉来开展市场营销,没有科学的依据支撑,不能保证自身市场营销的可信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逐渐失去市场,失去客户,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不先进,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于市场的判断,会不断浪费企业的自身资源,企业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这样的没有科学理论支持的市场营销策略,往往很难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同时,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也缺乏国家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导致一些工作的开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影响了市场营销管理的整体效果。(三)市场营销结构不完善,人员责任不明确。当前,对于我国大部分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场营销管理模式的不先进直接导致了企业市场营销结构不健全,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个市场营销团队内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内部人员分工合作不到位,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自身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导致了营销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不高,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能确保尽心尽力地进行营销工作,预先制定的营销目标无法按期完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四)缺乏市场信息的深入调研与研究。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工作的重点都有所偏差,由于受陈旧的市场营销管理思路的影响,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上过度重视项目的完成,拘泥在项目本身的要求中,导致了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缺乏市场信息的深入调查,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和市场研究。其实,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来说,市场的调研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才能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带来有利的信息,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案的制定提供足够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营销中,都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研究工作。

三、市场营销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一)有明确的市场营销目标作为指导。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来说,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更加有目标,这样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完美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工作时不会偏离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要求。企业根据这样的发展战略来进行市场营销的项目化管理,可以让企业在发展中灵活选取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二)能够明确市场营销内部人员的职责。在企业的市场营销项目组中,会分成许多小的项目管理部门,这样分散的部门会影响市场营销的管理工作,造成一些内部员工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内部人员工作的混乱,浪费有限的工作资源。在采用项目化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后,可以很好地使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度,在每一个项目部门安排必要的责任负责人,确保每一个项目管理部门都能做到具体工作的落实,确保市场营销工作的正常推进。

篇4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1 学校体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下位概念,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以传授知识、技能、方法和道德培养为目的,进行的实现体育目的、目标的一种基本途径。主要手段有课外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学和体育卫生保健等。道德教育就是指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一种思想品德活动,它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学校体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方面,它既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对学校的爱的教育的补充和促进。

2 体育文化传承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接纳和认可多元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在不同文化独特的价值前提下,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选择适当的文化及价值。这样既反应了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对多元文化的主动应对,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

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多元化文化价值,充分了解多元文化对个人以及当今人类各民族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2.2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

我国学者先生一生关注社会文化变迁,他提出了“文化自觉理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先生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对“文化自觉”作了高度的概括。要正确地利用学校体育教育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努力弘扬本族优秀文化,增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

2.3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在审视一种文化时不能简单地只用“先进”或“落后”来进行批判,要认同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和维护这种差异的存在,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去了解多元文化,学会取长补短,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

3 体育文化传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3.1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价值判断能力

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人们在对道德标准、道德判断依据的共识问题上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的多元化并不代表取消了道德的标准和判断,在任何环境下,道德判断都有其相对客观的标准。多元文化的学校体育教育给人们带来了价值的多元化、道德相对比的困惑。这只是人们对善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不变的。多元的学校体育教育也并不是无前提的,而这些前提代表了千万年来人类文明发展印证了的并为绝大部分人认可的最基本的共识,而恰恰这些共识和大前提构成了道德判断、价值判断的另一种“标准”。

“在人的道德活动中,作为道德实践者,如果无法行驶主体的权利,用自己的意志支配道德行为,那么作为其个人的道德性便是虚幻,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学校体育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拥有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大脑自主地作出判断。

3.2形成学生核心价值观念

在多元文化的情境中,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价值观的多元导致了道德判断标准的缺失,使人们对道德观念模糊混乱。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自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明确主张要向学生传授具有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譬如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等。几乎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加强道德教育,通过正式的德育课程、学术科目的教学和德育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团结、谦逊、诚实、善良、正直、礼貌、智慧、同情、合作等品格。我国的道德教育也日渐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叶澜教授提出了四个核心价值观,即诚实守信、责任心、爱国和自我完善。朱小蔓教授等认为尊重和公正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范畴,前者主要指尊重生命,而后者旨在追求一个好的社会秩序。尽管中外学者的价值观的阐述都比较繁杂但都覆盖了自我、他人、社会等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3.3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固定在一种环境中。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为了让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有道德地生活。社会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一方面学校要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充分地展现现实生活中所能面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冲突等,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要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让学生走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具体的生活中践履道德。这不仅要求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体育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还要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引导,让他们打开视野增长社会经验的同时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种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德育现代化实践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苏寄宛.日本道德教育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1).

篇5

《吕氏春秋》中记载,高何、县子石曾经是齐国的暴徒,被乡人所痛恨,在接受了墨子教诲后,成为天下名士显人,品德才智倍受王公大夫称誉。战国中后期,墨家学说迅速发展,“墨翟之言盈天下”,墨家子弟“显荣于天下者众矣”,这些都得益于墨子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墨子教育思想以治国利民为目的,以培养“兼士”与“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涵盖社会各阶层,注重生产实践,强调技能训练,显示出浓郁的职业教育特征。(一)教育的目的作为显学代表学派之一,墨家学派力图经世致用。墨子以胸怀天下为出发点,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救国济世功能。庄子曾说:“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墨子的教育事业与他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的目标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子认为,要培养出能够承担治国利民职责的“兼士”、“贤士”,[4]并且具体提出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项标准。“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由此可见,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辩论技巧、熟练的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三)教育的对象对于教育的对象而言,孔子虽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教育实践中,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君子”、“士”这类社会上层人物,注重对社会精英品性道德与内在素质的培养,使得儒家教育更倾向于精英教育,客观上限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而墨子则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墨家子弟中有很多下层手工业者,墨子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上说王公大臣,次说匹夫徒步之士”,不看出身门第,不查职业居所,不分贵贱等级,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种阶层,可见墨子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大众化全民教育倾向。[5](四)教育的内容墨子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与手工技术,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墨家学派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宇宙观及时空观等等。墨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生产实践,强调技能训练,他要求弟子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与技能技巧。由于墨子本身就是一个技艺高超者,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生产知识与技能技巧,如建筑知识、滑轮、杠杆等等,都会融入到他的教育内容中,因此,墨家子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劳动职业技能训练。[6](五)教育的方法与孔子“述而不作”不同,墨子强调述作并重、学以致用。在教育方法上,墨子将知识传授寓于劳动生产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实践力行的教学法。可以说,墨子是最早具备“知行合一”理念的教育家之一,墨子的教育思想已经蕴涵了实践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准则与方法。

篇6

随着我国加人WTO,反倾销司法审查问题日益突出,既因为WTO(义反倾销协议》对司法审查作出了强制性规定,在中国加人协议定书等法律文件中,我国政府也明确承诺将提供上述类型的司法审查审i:},又因为在反倾销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加人司法审查制度,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确保反倾销措施的公正实施,进而树立我国法治国家的国际形象。尽管我国于2001年10月31日专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第53条的规定使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有了法律依据,但总体上说,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还处于初创阶段,《条例》的规定尚不具体、不完善,实践中也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WTO(反倾销协议》并借鉴国外的立法例,完善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实属当务之急。

一、WTO又反倾销协议)关干司法审查的规定

WTO以反倾销协议》第13条规定了“司法审查”的内容,即:“为了能够迅速对最终裁决和本协议第11条规定的有关行政复审决定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每个在国内立法中规定了反倾销措施的成员国,都应当设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机构或者程序。该机构或者程序应当独立于对有争议的裁决或者复审负责的主管机构。”

从上述的条文规定来看,WTO反倾销司法审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司法审查的主体包括司法、仲裁和行政机构。目前,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都拥有最终的司法审查权,WTO(反倾销协议》之所以如此规定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某些WTO成员国的体制下,法院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拥有司法审查权。只要在这些国家内,享有司法审查权的机构只要能够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供客观和公正的审查,也是允许的。这种拥有司法审查权的机构或许是仲裁机构或许是行政机构;二是为了尊重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中的“行政救济用尽”的原则。在英美普通法系国家,法律界人士对WTO(反倾销协议)中的司法审查主体不作并列的理解,而是分层次的关系。涉及到反倾销的当事人可以先寻求行政法庭的救济,即“行政救济用尽”;在当事人表示不服的情况下,还可以向法院申请司法审查川。第二,司法审查的对象应包括征收反倾销税的最终裁决和对反倾销税作出的行政复审决定。第三,司法审查的目的是对反倾销行政机构的执法活动是否符合反倾销法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定作出判断,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确保反倾销措施的公正实施。

二、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2001年l0月31日我国专门颁布的(条例)第53条明确规定:“对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五条作出的终裁决定不服的,对依照本条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税、对新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不服的,或者对依照本条例第五章作出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这一规定为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从内容上看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至少应在以下方而作进一步完善:

(一)机构设置

按照WTO(反倾销守则》第13条的规定,WTO成员应设立独立于政府部门的机构,该机构须迅速从事对终裁和复审决定的审议工作。综观各国的立法与实践,凡是由法院进行反倾销司法审查的,其机构设置有两种类型:一是专门法院,如美国的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前者审查对商务部或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裁决不服的,后者审查对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不服而提起的上诉;二是普通法院,如欧盟的初审法院和欧洲法院,分别负责审查因不服欧盟反倾销措施而提起的诉讼和不服初审法院裁判的上诉。我国应当采取何种模式,<条例》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主张仿效美国设立专门法院,即国际贸易法院来处理反倾销案件的诉讼,该国际贸易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可为其上诉法院;另一种则主张根据(行政诉讼法》第l4条的规定,由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等反倾销调查机构所在地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反倾销诉讼案件的一审法院,而二审终审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对我国均不适宜。就第一种观点而言,其不合理性有两点:首先,我国各级地方人民法院很少审理国际经贸案件,缺乏这方而的专门人才,由高级人民法院作为上诉法院恐怕难以胜任;其次,由于反倾销措施是一种介于国家行为与行政行为之间的行为,而且反倾销措施的制裁范围有一定的非特定性,若由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对其进行二审,将与(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符。第二种观点的不合理性有三点:第一,由北京市的两级人民法院对反倾销案件作出初审和终审,其权威性、实际操作性不强,司法审查的效果难以预料;第二,所有的反倾销司法审查案件都由这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将加重法院审案的负担,难免会影响司法效率;第三,与上述第一种观点相同,由地方人民法院进行司法审查,会与《行政诉讼法》发生冲突。

因此,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专门设立几个国际经济贸易法院,并在北京设立一个国际经济贸易上诉法院。由国际经济贸易法院管辖包括反倾销诉讼案在内的一审国际经济贸易案件,当事人对国际经济贸易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不服的,可以向国际经济贸易上诉法院上诉,由其作出终审判决。这样设置既不会与现有法院组织体系发生任何冲突,又能集中专业法官审理技术性强、影响力大且数量日益繁多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更加体现我国司法审查的效率与公正。

(二)诉讼主体资格

我国(条例)第53条的规定比较粗泛,没有对反倾销案件的诉讼主体资格作具体的限定。这样做的好处是,法院在决定是否予以立案时可以灵活处理,综合考虑反倾销司法审查对各方而的影响,如考虑国内生产者竞争条件的改善、中央有关部委权威上的损害、法院审理案件的负担等。但是,这种规定极易导致法院在受理反倾销诉讼案件的申请时出现立案标准不统一的情况,甚至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建议从如下两个方而对反倾销诉讼的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

1.原告资格。对反倾销案件进行司法审查,只能由该案的利害关系方提出。各国法律关于“利害关系方”的规定并不相同。在美国,“利害关系方”包括:u)外国制造商、生产商、出口商、美国进口商和工商业同业公会,其中大部分会员是被调查产品的进口商;(2)生产或制造该产品所在国家的政府;(3)美国同类产品的制造商、生产商或批发商;(4)合法成立的工会或工人团体,其在产销同类产品的美国产业中具有代表性;(5)工商业同业公会而且多数会员是同类产品的制造商、生产商和批发商①。欧盟反倾销法规定只有出口商、申诉方以及与出口商有联系的进口商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讼,至于那些与出口商没有联系的独立的进口商无权向法院提出司法审查要求Lsl。就我国而言,不宜像欧盟那样严格限制进口商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原告资格,因为进口商往往是反倾销税的直接支付者,主管机构的裁决会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它应当有权提起司法审查。美国的做法较为可取,即与案件有关的进口商、出口商、同类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有关商会、行业协会等均有权提起反倾销司法审查。这样宽松的规定有利于真正尊重和维护有关各方的利益。

2.被告资格。一般情况下,反倾销司法审查的被告应为反倾销主管机构。按照《条例》规定,我国的反倾销主竹机构有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海关、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因此,它们均可作为被告。但问题是,《条例)中规定一个机关“经商”、“会同”或者“建议”另一个机关作出决定的,应当认定为.’共同被告”还是“单一被告”?例如,外经贸部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后,经商国家经贸委再决定是否立案调查;涉及农产品的反倾销国内产业损害调查,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农业部进行;对于征收反倾销税进行复审的结果,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外经贸部的建议作出决定等等。。对此,笔者认为,理想的办法是:取消“经商”、“会同”或者“建议”之类的规定,明确各主管机构在反倾销调查中的职责,以便于确定合格的诉讼被告。在目前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则是一条可行途径。

(三)受案范围

按照我国(条例》第53条的规定,反倾销司法详查的范围包括: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作出的终裁挤定;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追溯征税、退税、对彩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对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复审决定。从这些规定来看,我国反倾销司法审劝的受案范围显然高于WTO(义反倾销守则)第13条砂规定的“终裁和复审决定”。对司法审查的范围作挂如此严格和广泛的规定,反映了我国履行WTO咸员国义务,提高反倾销执法透明度和公正性的态度和决心,必将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赞许。

然而,笔者认为,从提升我国法治水平的角度及欧美等国的实践来看,(条例》的上述规定是欠全而的,对反倾销案的司法审查还应当包括主管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否定性的初裁决定、调查中止或者终止决定等行为。因为不予立案的决定意味着拒绝发起反倾销调查,否定性的初裁决定将导致反倾销设查的结束,都使申请人无法获得反倾销措施的救济,申请人理应有权;对出口方作出价格承诺后中止调查的,申请人可能认为出口方承诺的价格不足以消除倾销的损害,也应有权提讼;对主管机关决定终止调查的情形③,申请人也有可能认为确实存在倾销、损害,终止调查是不妥当的。至于肯定性的初裁决定及临时反倾销措施,一则由于其本身效力未定,二则有对最终裁定的司法审查,不必要被提起司法审查,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也都不允许对其提起司法审查。我国也应采取这种做法,以免增加讼累,影响司法审查的效率。:

(四)法律适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45―01

一、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一)手机文化的大众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更广泛

手机文化的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广,具有“第五媒体之称”。手机文化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机短信、手机读物等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问内,将信息群发给每一个客户,充分体现了手机文化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手机文化这种生动新奇的表达方式,极易被大学生接受,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范围。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有了手机,就会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为主题的手机文化的教育。

(二)手机文化的沟通功能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手机文化不仅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方便人们交换信息和沟通情感,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新的方法。首先,手机方便了大学生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且这种交流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超越时空倾诉、交流的心理宣泄途径。

(三)手机文化促使个体成员社会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手机文化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大学生通过手机文化了解社会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促进了大学生个体成员的社会化过程。首先,手机文化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如,手机报的内容经常涉及天文、地理、时政新闻及文化娱乐等方面。其次,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参与社会。大学生通过手机参与文艺节目进行互动、参与“感动人物”的评选等都是其实现自我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二、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有位学者曾把一些不良的手机文化比喻为“精神领域的随地吐痰”,这句话道破其危害性。不可避免,手机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手机文化的不可控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在校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手机文化传播的特点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阻碍,极具自由性。当然,手机文化的内容除了有积极的因素。还有许多负面因素。大学生是使用手机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人群,再加上大学生思想单纯、不成熟,极易受外界的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随着手机文化侵蚀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手机文化中所包括的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削弱作用。

(二)手机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

手机文化的流行与传播是近来才兴起的,对它的管理和规范还不到位。手机文化的自由性、自主空间比较大。这使得一些主义、反的论调以及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的利用手机文化的途径大肆传播和渗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从手机文化中获得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导致很多信息能给大学生思想观念上带来深刻影响,消弱甚至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手机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手机文化的多元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三、如何运用手机文化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

手机文化良莠不齐,这就需要大学生在面对手机文化庞杂的信息时,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而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分析

1.1 厌学心理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不愿意接受教学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即使人在课堂也无心听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如问题调查中,有65.1%的学生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常常提不起精神”,60.4%的学生“觉得枯燥”,32.8%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50.1%的同学“课后学习的时间很少”。

造成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急功近利思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现实,使90后的大学生养成了急于求成和独立自我的个性,更关注个人经济和名誉绩效,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对思想境界、精神食粮、崇高理想的追求往往放在其次。(2)教学改革不得力。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的进程较慢,力度还很不够,如仍存在内容陈旧过于理论化,方法呆板过于形式化,途径狭窄过于保守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仍处于主导地位,对不了学生的口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受到学生的爱戴。

1.2 逆反心理

这是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漠视或是公然反对教师的言论和行为的心理表现。主要反映在学生对教学中正确的思想观点及教师所肯定赞美的事物,不仅不能理智冷静地去分析和接受,反而非常固执地加以否定和抵制。调查发现,有65.1%的学生不赞同“大学开设这些课程很有必要”,61.3%的学生不觉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感到受益匪浅”,48.2%的学生不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很有用处”,66.2%的学生承认“我不逃课、旷课但不一定在听课”。

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读不够,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缺乏有效的心理体验。(2)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够。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仍然一厢情愿地坚持灌输,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致、表达观点的欲望很难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对课程教学和教师的对立情绪。(3)社会消极因素的感染。市场经济改革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特别是社会中少数群体的个别现象,极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偏激的思想,以致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对教师学科化教学产生逆反。

1.3 轻视心理

这是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重要或自以为能够把握而不认真对待的一种心理。往往表现为不重视的应付状况,如敷衍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等。在调查中,有70.3%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不太重要,不会认真去学;52.8%的学生坚持课程学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74.6%的学生只关注课程考试的内容。

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1)实用主义思想。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使部分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就业的误区,用人单位重视什么就准备什么,放松了作为人才最本质的东西——德性的培养,所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用的课程或没必要开设的课程。(2)学科认识上的误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学生否认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习惯性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是专业课以外的可有可无的说教,认为可以从生活中得以学习和锻炼,没必要作为课程设置,甚至有的学生把人生指导课看作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否定。

1.4 依赖心理

主要是指有的大学生甘愿把自己置身于从属地位,听从或指望着教师安排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没有主动钻研和创造的精神,缺乏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期望老师分门别类地讲述,有时连总结和问题的答案也希望老师表达出来。调查中,有81.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学习就是认真听老师讲解;75.0%的学生觉得老师课讲得好思政课的学习就有意义。

产生大学生依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1)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中依然存在,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以致一些大学生养成了“你讲我听,你说我做,你安排我服从”的学习方式。(2)传统教育理念的固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通常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应听从于教师的教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育理念在当前的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潜意识里仍然存在,以至于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一些大学生也习惯被安排和被支配。

2 学生心理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产生极大的影响。

2.1 影响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兴趣,就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显现。但因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厌学等心理,注意力没用在教学上,对老师讲授的原理、观点产生不了感悟,学习成了一种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应对考试。如果学生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再丰富的教学内容、再新颖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影响学生对课程价值的认同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各高校也确保了课程体系的实施,但仍有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把课程学习当作是外在的政治任务,不能将其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联系起来,以致对课程的学习存在着逆反、轻视等心理问题,根本听不进去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也难以从学习中体会到课程的价值和益处,更不用说提升其素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难以实现。

2.3 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掌握问题,关键是要产生思想上的熏陶和影响,除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影响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厌学、轻视、逆反的心理,所以对教学内容缺乏专注力,或是一知半解,或不能融会贯通,没有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实效性发挥的前提。然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课程学习的意义,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为了考试,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和重视课程的学习,更没能在行为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没有了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和努力创新的精神,即使国家发再多的文件、学校再开设多的课堂、教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是不会提高的。

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问题研究[2012Z02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社会问题是指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今社会是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大学生通过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解,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信息渠道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够,严重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1.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与时俱进是的重要品质,的基本原理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以体现其时代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加紧时代的步伐,通过指导学生调查、研究、解释社会热点问题,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1]。

1.2丰富教学内容

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需要以联系实际、联系改革开放、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为教学理论,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主要教学思想,以指导学生使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要做到这几点就需要教师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热点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

2.1在课堂期间导入社会热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导致给很多学生对热点问题不感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关心政治,不理会国家大事。在思想政治课程期间通过让学生自主导入社会热点,开展社会热点讨论,生活实际问题分析,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加以引导,如此一来既能够有效解答学生的疑问,又能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2]。教师将国内外时事热点的讲述,然后由学生挑选几件时事,让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讲解,这种方法有效体现了思想政治的理论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教学的知识进行时事分析。不过,教师在选择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应该注意与内容与教学的结合,避免内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况发生[3]。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加了一个新的活动,“课前时事播报”,大致就是让班级成员按照班长手中花名册的顺序进行演讲,每一节课前由一名同学上台用PPT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和阐述三天以来国内外时事热点,然后挑选一件时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讲评。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错误的观点,由学生自行提出予以纠正,最后教师做简要评论。PPT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本学期的成绩考核,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项考核指标,供教师参考。

2.2参加社会实践,延伸教学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范围很广,其主要形式有专业学习、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志愿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就是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此外,就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4]。从某些方面而言,只是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是不够的,我国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导致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外国学生那种“大胆”,让那些性格腼腆的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尽可能增加实践的种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践活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例如,某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针对“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的标准”这一情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班级80个学生分为20组,每组4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调查指南,对社会中用人执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单位进行采访、分析,撰写报告。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经历中得到经验,用调查的数据分析反映“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在社会调查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学会维权的手段,学会处理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

3.结语

综上所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以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知识的运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08):180-184.

篇10

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不利影响

首先,从国家司法考试的整体结果来看,这一制度将动摇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与一般的应用技能型专业相比,法学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精英化特点。由于法律专业毕业生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的可能性较大,他们或者能获得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或者拥有令人羡慕的经济收入,在任何社会里,这两个优势对众多的学子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法学专业备受推宠,历年高考持续升温,大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分数线都居高不下,因而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始终占有较高地位。但是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出台,大大增加了从事法律职业的难度。几年来,国家司法考试以其极低的通过率被称为“中国第一考”,2002年全国平均通过率为6.68%,2003年为8.75%,2004年为11.22%,2005年稍有提高为14.39%,整体上通过率低得惊人。这就意味着莘莘学子千辛万苦通过高考、学完大学课程后,还要通过更为残酷的司法考试竞争才能从事法律职业。而每年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极低,过关人数十分有限,必然会导致相当高比例的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不能从事法律职业,先期投入的学业成本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一现象是任何法律专业学生都不愿面对的。因此,国家司法考试这一法律职业就业的高难度附加条件,确实令人望而生畏,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学子们报考法律专业的信念,势必导致选择法律专业的人数逐渐减少,法律专业也将由过去的“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专业”。这将不可避免地从整体上对法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和冲击,显然是不利于法学教育的发展的。

其次,国家司法考试将影响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各高校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有的高校还有看家的特色课程和见长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侧重点也各有特色,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来说是一件幸事。然而,由于国家司法考试即将变成法学教育的“试金石”,司法考试通过率过低,很难说一个高校的法学教育是成功的,学生理论水平再高也无济于事。从目前司法考试的考查内容来看,其重点仍是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常设课程,所占分值比例较大,而其他课程所占分值较少,有的只占一两分。以成败论英雄的实际现状迫使各高校减少、放弃特色课程,转而围绕司法考试的考点来安排教学内容,甚至把司法考试教材作为法学本科教科书,如此缺乏特色的教学内容将会使法学教育沦为平庸的“工匠式”的培训。

再次,国家司法考试将影响法学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司法考试的一个特点是考查的范围广、内容细、难度相对不大,考点为法学基础知识,不能反映考生的理论功底。在过去的法学教育中,一些高校擅长于进行理论研究,关注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法学思想,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这种教学模式对提升法学教育的层次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却不能适应司法考试的需要,不少法学本科生经过系统的四年专业学习仍不能通过司法考试,而一些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凭借几本司法考试教材,经过几个月短暂的冲刺却能通过考试,这对法学教育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司法考试的现状促使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司法考试的“指挥棒”下把精力集中于如何使学生通过考试关,教师的授课重点也转移到司法考试内容,教学方法逐渐向题海战术转移,放弃理论素养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机械型、记忆型的,而非学术型、思想型的,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不良趋势。总之,国家司法考试的作用日益类似于高考对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作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越来越以司法考试为中心来进行运转。长此以往,积重难返,高校法学教育将会变成第二个应试教育侵占的领地。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是我国法学教育的误区。

二、司法考试制度的改进

虽然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对高校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废除这一制度,因此只有改进国家司法考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消极影响进行矫治与纠正。

第一,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使得半数或者多数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过关,取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在当今世界,采用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国家,其通过率都比较高。例如美国的律师考试通过率就相当高,各州的通过率相差不大。以科罗拉多州为例,该州法律考试由州最高法院组织,每年举行两次,一次考试的通过率在75%左右。我国的司法考试也应当大幅度地提高通过率,一方面能够鼓励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法学专业;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事实,会激励法学专业的学生加强自身法学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将关注点局限于司法考试,从而消解司法考试的“指挥棒”作用。

第二,应当限制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考资格,原则上只有法学专业文凭的获得者才能参加司法考试。在美国,如果要参加律师资格考试和当律师,必须是法学院的毕业生,而法学院毕业生全部为本科后教育,即至少是取得相当于我国的法学研究生学历的人。在我国,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的人,无论其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可以参加司法考试。因此很多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可以没有经过任何法学教育,这样的人也许能够通过考试,但其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在法律考试中难以体现的民主、自由、独立、人权意识就难以具备。司法是一种非常灵活、变化无穷的活动,“徒法不足以自行”,靠背书取得法律执业资格的人,难有很好的法律素养。因此,规定只有法学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参加司法考试是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共有423所高校有法律院系,占全国1700多所高校的1/4。在校法科学生36万多人,占所有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在这样规模已经较大的法律教育背景之下,规定只有取得法律文凭的人才能具有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

第三,改革和完善司法考试的试题内容及方式。从世界各国司法考试的内容来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客观题考试内容(MBE),二是法律写作考试(CEE),三是法律实务考试(MPT),其中主观题和开卷考试占了主要的比重。我国司法考试是典型的应试型考试,考试方式是书面、闭卷、一次性的,采用的题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四张试卷中,前三张均采用客观题,占总分的75%,最后一卷采用主观题,占总分的25%。总的来说统一司法考试还是以客观题为主的应试型的考试。在我国每年司法考试试题中,出现要求考生熟记几千个法条等死记硬背的内容,并且以偏题、怪题作为拉出差距的手段,诱导考生钻研答题技巧,而真正的法学素养却根本无法在考试中得到检验和反映。出题的方式常常使受过正常法学教育的人反而难以通过考试,违背了考试应当选拔具有法律素养的人的初衷。司法考试应当反映司法工作应当具备的能力,所以应当将主观题的内容至少增加到50%左右,同时对主观题的考查方式采用可以参考法规的开卷考试。

第四,承担法学教育重任的高校法学院系必须明确办学宗旨,防止法学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方式等围着司法考试打转,避免降低法学教育的层次和品格。法学教育应该是相对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重在培养从业者的法律思维理性,形成法律职业者特有的公正、公开、公平的法律意识以及良好的法律技能技巧。这种教育使命决不是应试教育能够完成的。国家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资格考试,只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条件之一,绝不应当成为法学教育的中心和指挥棒。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学院系应当认识到法学教育的特殊使命,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学素养,提升整个民族的法学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在日常教学和考核中,应当尽量避免以司法考试为标准,降低其对高校法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霍宪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篇11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应用

[作者简介]张友强(1956-),男,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95-02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介绍及其实际应用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离出来,长期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而存在,一直没有找到自身发展的支撑点,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组织如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但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起点,也是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的必然。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

(一)问题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运用现状

作为一种广义的方法,问题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医学教育,1965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问题教学模式,开始尝试通过训练和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善教育现状。

问题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问题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问题教学模式在北美获得了快速发展,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问题教学模式。90年代,欧洲的部分医学院校也开始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程的试验。1994年英国曼切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在亚洲,曾经三次召开有关问题教学模式的会议,标志着其在亚洲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目前,国外对于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关于学生业绩的研究、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关于元认知技能的获取和运用的研究、关于影响PBL(问题教学模式)效果因素的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应用的深入,在线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如今在国外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包括商学院、教育学院,以及建筑、法律、工程、社会工作学院和一些高级中学等。

国内对于问题教学模式开展的研究大部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并逐步尝试和探索将其引人国内的教学实践中,如《国外PBL课程模式介绍》《PBL教学模式在肾内科教学中的实践》。随之,国内对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进行理性思考和大范围应用。如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对问题教学模式引入后的应用前景和是否符合目前的教育现实进行思考;借助网络技术,把问题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络教学实践中,与网络教学情境相得益彰,探索网络环境下问题教学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流程的方法;将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领域从高校教学、大学培养模式扩展到更细化的单一学科教学、具体专题教学设计、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等领域,如《对问题式学习模式的研究与探讨》《PBL学习模式之探讨》等。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问题教学模式作为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主要特征有:一是问题教学模式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在问题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是基于各种问题的,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将自身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作品,使学生在开发过程中能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问题教学模式应赋予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和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念,培养和提高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即由教师主导全部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教学进度,将其认为重要的知识与观念用系统化与结构化的方式,有效率地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则是完全被动地接收教师的教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被动的,加之理论与现实具有的差异性,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另外,高职学生理论素质和学习热情普遍偏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问题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在问题的分析、讨论、解决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思维能力,在小组的协作中学习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资料共享和分工协同的团队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说明,在理论讲授过程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全面导入问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完全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

三、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思路

(一)确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专业课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模式相区别,就必须确立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的新理念、新思路,避免本科压缩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整合目前的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内容要基于问题的设计、讨论和解决来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训实践的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已有的“双步导师制”“大学生知识竞赛”“理论学习小组”的运作,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创新特色、虚实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的系统平台。

(二)在模拟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提高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奉献社会的能力。问题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结合教学计划,把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模拟情景的问题设计中。学生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能够训练思维能力,主动寻求相关知识,在团队问题解决小组协同动作中,达到既提高实践能力,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目的。

由于问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将自身的能力有效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组织上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实施问题主导型教学。从社会实际出发,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发掘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社会调查、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实践一理论――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问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问题的设计和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模拟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项最核心的技能,学生一入学就应介入这项活动,并重点在高职教学计划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进行训练,使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锻炼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

(二)师生全员参与

这种师生全员参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授课教师的全员参与,每个问题实训项目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授课及组织实践。这样对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实践、锻炼、提高的过程,尤其对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二是学生的共同参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各个问题解决小组中,这对于学生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核心技能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非常有利。三是师生间的互动,不仅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更多的是实践中的互动。结合导师制的实施,师生之间可以共同组建若干项目组,完成各类问题项目。

(三)问题环境的仿真化

通过一定的方式,尽可能地营造仿真化程度高的问题环境,如让学生把上课当成上班,注重自己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淡化考试,以业绩定优劣等,让学生提前介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好地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