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1: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儿保医生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工作定位
方松辖区地域广,为了确保“十五分钟就医圈”,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1个中心、5个卫生站、19个健康咨询点和32个健康管理小组融为一体,构建成方松立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进一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中心全科医疗区域开设健康走廊,用物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居民“知信行”的健康理念。全科诊室都为独立的单人诊间,同时扩大了候诊区域,设置了排队叫号和一站式收费系统,免疫规划和儿保门诊均设置在底楼的独立区域内。
中心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添置了电脑牵引床、中药熏蒸床、低周波治疗仪等一系列中医理疗和康复设备。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脑中风和其他残疾人群进行躯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及训练,并为脑卒中患者的双向转诊提供了技术支撑,转诊流程更加优化。
为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2012年中心又增设了口腔科,拥有数字化全景机、牙片机等先进的诊疗设备,为辖区内21所学校的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牙病防治提供了保障。
利用全区统一的健康信息平台,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建卡、随访等方面形成了社区与二级医疗机构的协同机制,提高了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率,减少了上门随访、避免了重复随访,提高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2012年至今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新转入并实施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有1 773多名,纳入管理的糖尿病增加了221名。
依托全区统一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肿瘤诊治中心完善的服务流程,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松江区于2005年9月被市政府确定为三医联动改革试点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提倡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并把健康促进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家庭与个人。在社区利用东方讲坛举办大型的健康讲座,每季度在各个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管理小组活动;在家庭,社区医生与居民家庭实行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免费赠送2 000份《上海中医药报》。
加强队伍建设,致力于自主培养。按照“松江区卫生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如参加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导师制培养,全科医生一对一由区中心医院主任带教,中医实行师带徒式培养。全科医生通过全国全科中级职称考试的比例达到了80%,其中4名全科医生被命名为松江区首席社区医生,2名全科医生还享受区政府的卫生津贴。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学科建设水平。近3年来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上海市科协课题《加强中医“治未病”在方松社区的推广与应用研究》、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电针结合自编健腰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松江区卫生局课题《癌症患者居家临终关怀的相关性研究》的任务。2011年医护人员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7 篇课题相关论文。
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中心注重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把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特色工作来做。中医科扩建成了200平米古朴典雅、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的中医堂,展现了“精、气、神”的中医整体观。中心在注重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承,聘请了三级医院专家来中医科进行指导,中医师在专家的带教下业务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展了12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心每年中医门诊量增长在16%左右,让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每年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和“膏方节”更是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
全面落实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团队长和全科医生与居民实行签约服务,建立固定的服务关系,形成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预约率和利用率。通过预约,有序安排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疾病筛查、进行老年人管理和慢性病患者随访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招募志愿者引导居民到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签约和预约就诊。
3 严格质量控制,提高服务绩效
自信和坚持,成了女儿的生命习惯
20多年前,刘力明远赴美国深造,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稍晚,原来在国内任厂长的妻子张思珍也到美国工作。像所有在美华裔一样,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夫妻俩认为,家教的目的不是提高孩子的分数,而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以及培育孩子的进取心、自信心、恒心等优良品质。
他们相信古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夫妇俩利用假期与周末,带孩子走遍了美国的西部,孩子在旅游中学到许多地理知识。在美国黄石公园,看到地热和奇妙的定时喷泉,孩子好奇地刨根问底。好奇心正是创造能力的幼苗,当然要小心呵护。刘力明认真地给孩子讲解,最后不忘留下一个悬念:欲知谜底,去看某某书吧!两个女儿回到家,地理书读得亲切有味。有一段时间,电视播动画片奥特曼,两个女儿看得入迷。又喊播得太慢了,一天播五集就好啦!张思珍说,去看奥特曼的书,很快就知道全部故事了。孩子立刻直奔图书馆,在那里抱着书一坐就是一整天。夫妻俩就是这样利用一切机会,巧妙地培育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对于有阅读习惯的孩子,课本上那点儿知识,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孩子最初的学习兴趣要靠家长推动。两个女儿开始学钢琴时,很反感,颖娜瞪着眼睛问妈妈:“医生是不是要给病人弹琴?”她的理想是长大当医生。张思珍说:“科学家发现音乐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作用,你将来可以弹琴给病人听。”婷娜也问妈妈:“凭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在玩,我们要当牛做马?”张思珍说:“明明是我当牛做马培养你们成为千里马啊!”事实上,真正成为“千里马”甚至“万里马”的是刘力明夫妇――为女儿学琴,他们行程数万公里。钢琴老师的家距刘家46公里,一周一次,夫妻俩开车送两个女儿去上课,且风雨无阻地坚持了漫漫10年!张思珍在市政府的卫生部门担任领导,刘力明在制药公司搞科学研究,他们都工作繁重,但从来不误孩子学琴,雪天路滑,别的家长都打电话向老师请假,但他们不;女儿生病了,只要不发烧,也照样被送去上课。后来,钢琴老师听说刘力明的女儿考上哈佛,说这绝非偶然,有几个家长能像他们那么有毅力?
和学钢琴一样,姐妹俩学习汉语也坚持了整整10年。姐妹俩都在国外出生,学汉语在她们就像所有美国孩子一样,非常困难;而父母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个星期天准时把姐妹俩送去华夏中文学校上课。
张思珍通过行动告诉孩子,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只有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才可能成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和毅力,几乎成了两个女儿的生命习惯。
美国的小学太轻松了,每天下午两点放学,就是课堂上的时间,孩子也声称“我的工作就是玩”。最让张思珍吃惊的是,小学竟连课本都没有!她找来课本自己辅导孩子。与其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多学点儿东西,不如说是为了培育孩子的自信心。学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成绩好了,她才能自信啊!
婷娜小学二年级时,张思珍让她做小数加减。学期末,老师推荐她参加三年级的考试,按学校规定,考95分以上可以进天赋班。婷娜一举考入天赋班。老师欢喜得搂住她说:“婷娜,你真伟大!”婷娜说:“妈妈的功劳。她让我两天做完一本习题!”两个女儿先后考入天赋班。进入天赋班,孩子会得到很好的心理暗示:我是最聪明的。这对她们自信心的建立非常有益。
自信心是在反复的成功中培育出来的,而每一次失败,都是对自信指数的一种检验和考核。刘力明夫妻总能让失败的孩子重新找到自信。
有一次,婷娜参加一项科学竞赛,论文只得了四等奖。婷娜是追求完美的孩子,没拿到第一名觉得很失败。孩子越是难过的时候,越需要父母安慰和鼓励。张思珍对女儿说:“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遭遇无数次失败。爱迪生够聪明了吧?他的灯泡是失败了无数次才发明出来的。能竞选美国总统的人都是杰出人物,可每次竞选,总有一方会失败。投入了那么多努力,在50个州一场一场地演讲,可最终失败了。你在电视上看到了,他们是微笑着面对失败的。失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得趴下!”
两个女儿经常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刘力明夫妇总是对女儿说,大胆地去尝试,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不损失什么,反而提高了承受挫折的能力。
因为父母允许失败,所以两个女儿从不惧怕失败。姐妹俩的人生信条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尝试,失败了没关系,下一次机会来了再抓住!”
桂冠当然只属于那些不怕失败、有勇气参赛的人。婷娜和颖娜在高中时获了无数奖。婷娜除获英特尔科学竞赛半决赛奖,还获全美青年流行病学者竞赛决赛奖,又获美国国家杰出才能奖学金……共计33项奖;颖娜共计获18项奖,包括英特尔科学竞赛半决赛奖等等。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培育富有领导力的女儿
刘力明刚到美国时,对美国人与人交流的能力印象深刻。开大会时,几百人的场合,一个普通员工可以站起来发言,侃侃而谈,像跟家人说话一样从容、自然。他觉得非常震撼。而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很多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可不少都是敏于行讷于言,就因为不能有效地与人交流,很难进入领导阶层。因了老一代移民的这份集体痛楚,他们夫妇非常注重培育女儿与人交流的能力。
假日开家庭派对,有很多夫妇带着孩子来刘家,他们就把接待小朋友的任务交给两个女儿,要求她们组织小朋友游戏,还要让小朋友吃饱喝足。一旦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女儿要自己解决。派对结束后,两个女儿争着向爸爸妈妈报告,谁把谁打哭了,谁抢了谁的玩具,她们又是通过什么措施把哭的孩子逗笑了等等。妈妈边听边点评,这样就提高了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
饭桌上,张思珍常向女儿传授与人沟通的技巧。婷娜升学时遇到了一点问题,升学指导老师又极忙,张思珍就跟女儿讨论用什么沟通技巧,才能让百忙中的老师重视她反映的问题。正因为时时注重沟通的技巧,女儿被人
拒绝时,从不抱怨对方。一次,婷娜申请加入一个俱乐部未获批准,她对妈妈说:“可能跟他们没沟通好,所用的方法没有充分展示出我的长处。有机会再去与他们沟通。”
口才好才能与人有效地交流。一次,在父母的鼓励下,婷娜参加“青年政府(JSA)”组织的演讲竞赛,题目是《阿拉斯加的石油该不该开采》。她在家里预演讲了好几次,每一次爸爸妈妈都认真提意见:“太快了!”“表情不够丰富!”婷娜演讲获奖了,他们跟女儿一样激动。
刘力明和张思珍鼓励两个女儿参加各种组织活动。有两年的时间,婷娜担任JSA东北州的发展部部长和她所在的高中JSA俱乐部的副总裁。JSA是让中学生来模拟政府运作、学习辩论技巧、锻炼他们领导才干的一个组织。JSA也要通过演讲竞选,角逐“州长”、“副州长”、“市长”等职位。作为发展部部长,婷娜负责在各中学发展分部,并为分部从学校那里争取到财政支持出谋划策,父母常常为她的“出谋划策”出谋划策。
颖娜是“青年政府”东北州州刊总编,还担任青年美华协会总裁等职务。妈妈给她指导时,颖娜总是神气地说:“没这点本领,我还做什么CEO?”
刘力明夫妇常常鼓励姐妹俩对社区献爱心、作贡献。婷娜不仅给犹太邻居的孩子义务做过家教,还义务做过州议员的秘书。有一天,婷娜在州议员发给居民的简报中读到一则招收实习生的启事,就打电话给州议员的秘书,约好了面试时间。婷娜顺利通过面试关,成了州议员的实习秘书。那一年她14岁。每个星期三下午,她到州议员办公室上班,把州议员收到的信件分类,有关学校的、环保的、地税的等等,还接待来访市民。
他们还鼓励女儿打工。颖娜对网页设计无师自通后,除了给任职的机构义务设计网页,还开始在自己建立的网站上发广告,招揽设计网页的生意。广告一出,竟钓来一条“大鱼”――一所大学的教务长请她设计网页。第一次做生意,颖娜并无怯意,老到地跟教务长讨价还价。网页制作好了,教务长惊喜至极,说太有创意了!真是物有所值!再给你推荐一个客户!颖娜的客户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婷娜则在一家补习学校担任英语和数学老师,暑假一周有三天的课程,平时一周一天。在美国,再富足的家庭也要孩子打工,学生也都以花自己挣的钱为荣。哈佛大学明确规定,5万美元学费中的3000美元是要学生自己付的。哈佛招生时,很看重学生是否有被雇佣的经历,因为工作经历可以考察学生是否有工作技术、有责任感,以及是否有融入社会的能力。
通过长时间的磨炼,与各阶层的人――上至名流下至蓝领――进行有效沟通,成了姐妹俩的强项。
升入大学后,婷娜对金融产生了兴趣,但一时不能确定要不要学金融。于是事业指导老师给了她一长串的名单,都是在华尔街的证券公司或银行工作的、有成就的哈佛校友以及他们的电话和电邮地址。老师说:“跟不同的人交谈,你就了解金融专业了,就能确定它是否是你的最爱。”
婷娜发电邮与13位校友约了面谈时间,于2008年4月的春假坐火车前往纽约。三天时间里,她一一拜访校友,校友们十分热情。在一家股票交易大厅,一位经理校友滔滔不绝地向婷娜讲着股票、次债危机等,因为有下属不停地向他请示工作,他只得也不停地对婷娜说:“等我一分钟,就一分钟!”
这个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大一学生,受到校友的喜爱。这些华尔街金融界的精英人物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耐心回答她的提问,还请她吃饭。有的校友还主动地提出要帮她寻找实习机会,有的表示愿意当她的事业指导老师。
2006年和2007年,姐妹俩先后荣获美华协会颁发的“高中生杰出领导才能奖”。刘力明夫妇出席颁奖大会时,很多家长们围住问他们:“一年才有一个人得奖,怎么年年都是你的女儿?怎么教育的啊?”“你看颖娜领奖时讲话,面对三四百人,落落大方、笑眯眯的,也不用讲稿,还讲得生动精彩。口才怎么那么好啊?”此时,真是做父母最幸福的时刻!
哈佛看重创造力,分数只是第一步
刘力明夫妇都没有在美国接受高中教育,不了解美国申请大学的过程和要求,为了两个女儿能顺利升学,他们阅读了许多资料,哈佛和其他顶尖大学来学区做招生宣传时,也去认真听讲座,从而明白了入学考试分数仅是敲门砖,只是第一步,哈佛不会完全凭分数来决定是否录取一个学生。达到分数线,这条“鱼”才能进他们的大池子,哈佛要通过审查每个申请者的高中总成绩和课程的难易程度、课外活动及其成就、领导能力、社区义务服务等等,对池子里的“鱼”.一条一条认真遴选,这条“鱼”有创造性思维,那条“鱼”有领导能力,这条“鱼”在某一学科有发展潜力,那条“鱼”有爱心……最后只有百分之七到百分之九的申请者能成为哈佛学生。
研究透了哈佛的招生标准后,父母和两个女儿一块踏上奔往哈佛的征途。
成绩好是进入哈佛的第一步。高中成绩的排名很重要。在美国,分数是学生的隐私,老师发试卷时都是卷面朝下,班里的排名更是绝对隐私。到了高四申请大学时,升学指导员才悄悄告诉婷娜:“你是第一名,保密啊!”而颖娜是第二名。有个性的颖娜对于分数持一种淡然的态度,她说,考第一名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要多花30%的精力,她更愿意用这些时间设计网页。
至于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I),满分2400分,婷娜考了2370分!而在满分为240分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预考(PSAT)中,婷娜考得238分,获得美国国家奖学金。颖娜则在满分为36分的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考得34分。
分数只能说明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能说明他有好的思维方式或创造力。哈佛欣赏分数高而且有创造力的学生,而不是纯粹看学生的分数。
姐妹俩就读的高中非常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校拥有整个威郡地区最强的科学研究项目。婷娜和颖娜在高一时都申请并被选中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每两周至少要花13个小时做科学研究,她们坚持了整整三年,姐妹俩竟然都获得了全美英特尔科学竞赛半决赛奖!要知道,由英特尔公司赞助、久负盛名的英特尔科学奖,是美国公认的“青年诺贝尔奖”,历年60多位冠军得主中,有六人获诺贝尔奖。因此,对获得英特尔科学奖的学生,哈佛都会另眼相看。
婷娜的获奖论文是《父母近视以及与视力有关的行为对近视眼形成的影响》。为了这篇论文,婷娜向中学生发出了800多份问卷,但第一次只收回了100多份。像每次女儿遇到困难一样,父母不会简单地替她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她说:“想想收不回来的原因。”婷娜分析说,问卷内容多,且要求父母和孩子都填写,他们不愿意义务劳动。爸爸说,那就想办法让他们愿意劳动。几天后,他们到女儿学校开家长会时,发现走廊贴满了婷娜写的广告,女儿承诺说,只要你把问卷在某日前交给刘婷娜,我就让老师奖励你额外分;还有机会抽奖,奖品是50美元购物券。此外,婷娜还抱着一大罐幸运饼
干四处奖励交回问卷的同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收回了有效问卷289份。婷娜以此为资料完成了论文。她在研究中发现,父母近视、过多的与近距离视力有关的行为以及过少的与远距离视力有关的行为,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具备这三大危险因素的小孩属于近视高危人群。对这一高危人群采用保护眼睛的行为治疗,如增加与远距离视力有关的行为,减少与近距离视力有关的行为,效果可能会最为显著。
论文最终获得英特尔科学竞赛半决赛奖和全美青年流行病学者竞赛决赛奖,同时还参与英特尔世界科学与工程竞赛,获得了行为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二名,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以“Tina Liu”的名字为一颗宇宙小行星(No.23071)命名。当希拉里得知她获奖时,还特意写来贺信。亲爱的婷娜:
你能在英特尔科学竞赛中进入半决赛,这证明了你的努力和认真。我希望这意味着你将会在今后光明未来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你忠诚的希拉里・克林顿
2007年1月26日
颖娜的获奖论文是《一种既有效又环保的治蚊方法》。小姑娘以前连蚊子、蜜蜂都分不清,4岁那年回中国,看见蚊子以为是蜜蜂,对舅舅说,小蜜蜂又咬我了!
偶然得知每年有7亿人因蚊虫生病,其中数百万人死亡,颖娜开始满脑子想的都是蚊子:嗯,怎样才能消灭蚊子呢?与其消灭在空中飞的蚊子,不如杀死它的幼虫容易;蚊子在水里产卵,虽然在所有的水面治蚊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劳民伤财,不如“诱而杀”:吸引蚊子来指定的地点产卵,然后杀死蚊子的幼虫。
小姑娘决心找出一种家家户户都能使用的、环保的、非常有效的灭蚊方法。足足几个月的时间,颖娜在家里后院鼓捣十几个盆子,它们一溜排开,有两个分别放了清洁的水和脏水,余下的盆子,积水里加了树枝或草,也有的是石头或沙子……
实验结果表明,盆中插有枯干小树枝的积水,吸引了绝对数量最多的蚊子前来产卵,是蚊子产卵的首选地点。接着,小姑娘又在不同的积水盆子里添加各种类型的洗涤剂,有的是洗衣用的,有的是洗手用的,还有的是洗碗用的……再试验每一种洗涤剂的哪一种浓度杀蚊子的幼虫最有效。实验表明,低浓度的家用液体洗碗剂最有效,几乎杀死了积水中的所有幼虫;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洗碗剂不是通过毒性杀死幼虫的,而是通过改变水分子的张力导致蚊子幼虫不能悬在水面呼吸而最终淹死的。而且,一次添加的低浓度洗碗剂的杀蚊效用可以维持长达数周时间。
颖娜的论文获得英特尔科学竞赛半决赛奖后,《世界日报》对她进行了报道。身为科学家的父亲,看了两个女儿的论文也感叹:“我上大学时的水平都不及我现在读中学的女儿!”。
经过几年高中的努力和大学入学考试,姐妹俩一路突飞猛进终于到了面试阶段。
哈佛的面试一般是由校友来执行。婷娜考入哈佛的那一年,也就是2007年,哈佛面试了2.2万余名学生,最后录取的只有2030人。而颖娜2008年考入哈佛时,有27000多名学生申请,录取率只有7%,创历年最低。
病例摘要
患者,女,65岁,口干、多饮16年,双足疼痛半年,右足破溃10天。患者16年前无诱因出现口干、多饮,于当地医院检查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应用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治疗,未控制饮食及规律监测血糖。5年前因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治疗,偶测空腹血糖9~11 mmol/L。4年前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于眼科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行激光治疗。3年前开始出现手足麻木、针刺感。1年前出现双足怕凉,半年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间断足部疼痛,偶有夜间加重,于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给予弥可保治疗2月疼痛无明显缓解。10天前女儿给其洗脚时发现右足第2趾背破溃,于社区医院换药并应用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求系统治疗来我院。
患者吸烟史20年,约20支/天,戒烟1年。有糖尿病家族史。
入院查体:T 36.8 ℃,P 82 次/min,R 18 次/min,BP 150/95 mm 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无黄染、皮疹与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82 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足皮肤干燥,右足皮温35.3 ℃,左足皮温36.5 ℃,双侧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动脉搏动减弱。右足第2趾鹰爪样畸形,背侧近端趾趾关节处破溃约1 cm×1 cm,骨质外露,无触痛,伴少量脓性分泌物,无臭味,创面周围无明显红肿。10 g纤维导丝示双足浅感觉减弱,128 Hz音叉显示双足振动觉减弱(2/8)。
结合本患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帮助我们理清糖尿病足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的思路。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病,对有高危因素患者如何进行宣教?
患者65岁,糖尿病史在15年以上,血糖控制不理想,近年来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这些是全身危险因素;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双足麻木感觉下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足部查体显示右足第2趾鹰爪样畸形,这些是糖尿病足病发生的局部危险因素。了解到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就应该把该类患者作为糖尿病足病教育的重点人群,检查时应注意让患者脱下鞋袜,对其双足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
在预防战略中首要的任务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包括血糖评估及达标、降糖药物的 治疗、饮食、每日的足部检查与护理、适当的足部保温以及及时正确处理新损伤等。研究显示预防性的足部护理可以改善存活率,降低溃疡发生率和被迫截肢率。且与常规护理相比还可以减少长期费用。
结合本文患者的情况,在足部护理方面应嘱咐患者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1)因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穿鞋前应用手检查鞋内是否有异物;洗脚前患者应用手或让家属帮忙试水温;冬天避免使用热宝,避免用中药泡脚。(2)因视力下降,要避免自己剪趾甲和修脚,家属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足部。(3)患者足部存在畸形,应经常性检查足部、穿舒适的鞋袜,避免骨突出部位的破损。(4)患者出现了下肢缺血进行性加重表现,要到医院进行下肢血管的相应检查和评估,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需注意足部保温并预防足部破溃。如果患者能早期了解上述知识,足病发生的危险性可能会明显下降。
如何进行临床病情评估
临床评估主要分三部分:病史采集、查体和辅助检查。每一部分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并最终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病史应重点询问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发病诱因以及处理和治疗效果等。除常规查体外,要对患者足部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1 一般皮肤检查 先右后左,包括足背、足底、内侧、外侧、足跟、踝部和趾间。重点观察皮肤有无干燥、皲裂、破溃、变红;有无胼胝,底部有无出血;趾甲的形状,有无嵌甲,甲周有无分泌物;足部有无水肿、畸形、关节活动是否受限、变色、坏死等。
2 神经系统检查 感觉神经病变是导致足溃疡发生和截肢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以通过Semmes-Weinstein尼龙单丝监测(SWME)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检查而发现。如果没有单尼龙丝,可以用一种简单的临床检查――用棉线检查轻触觉以及用128 Hz分度音叉检查振动觉,当≤4/8时认为患者存在深部组织感觉减退。运动神经病变的典型改变是足弓增高,导致跖骨头和前足底受压点的突出。自主神经病变的表现包括皮肤干燥、干裂、足背静脉曲张等。
3 血管评价 主要包括病史(足部凉、间歇性跛行、夜间静息痛)、体格检查、无创性血管检查。
检查血管简单、经济却又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触诊足背动脉,但是这种检查方法的价值却常被医生轻视或低估。
踝肱比(ABI)是非常有价值的反映下肢血压与血管状态的指标,因简便、敏感性高而被广泛应用。ABI正常值为1.0~1.4;ABI<0.9为轻度缺血;ABI 0.5~0.7为中度缺血;ABI<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或趾的坏疽。
经皮氧分压测定(TCPO2)反映了足部的微循环状态,也反映了周围动脉的供血情况。TCPO2正常值为40 mm Hg以上,若低于30 mm Hg说明局部缺血,而低于20 mm Hg提示足部溃疡难以愈合,需要进行血管干预治疗以改善周围血供。若吸入100%氧后TCPO2能升高10 mm Hg,则说明溃疡预后良好。
此外,还有下肢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但其对足部缺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及ABI及TCPO2。
动脉血管造影是下肢血管检查和诊断公认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显示血管的形态与走向,使组织结构及病变部位显示更清晰,既可为需要截肢的患者决定截肢平面的客观评估,又可为介入治疗和血管旁路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但这项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方可进行。
4 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主要通过足部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足部压力测定等来辅助判断足部病变的范围、深度、是否合并骨髓炎等以指导治疗。5 推荐糖尿病足病患者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系数、血生化 检查、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伤口取样培养和血液培养、尿常规检查。但有文献报道,在某些糖尿病足病表现为严重感染时,其血白细胞并不升高。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了很多这样的患者。因此判断患者感染程度时不能仅根据血象来判断。持续性感染的一个普遍征象是顽固的高血糖状态,常规降糖药物及饮食控制通常无效。
本患者足部皮肤干燥,10 g纤维导丝及128 Hz音叉显示周围神经病变,破溃无痛感,提示患者神经病变较严重,足趾畸形为神经病变导致的肌肉萎缩等原因引起,突出的部位反复摩擦而患者没有保护性的痛觉,最终导致了溃疡的发生。患者病史中有间歇性跛行及足部静息痛病史,足部皮温低,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均未触及,提示下肢缺血,入院后的进一步检查显示,右侧ABI为0.50,左侧为0.65,提示中度缺血,右足背TCPO2 18 mm Hg,显示足部微循环较差,预示患者足部溃疡或行截趾术后的创面将难以愈合。因此,如果像对待普通患者伤口一样仅对该患者进行简单的抗感染及局部换药处理,创面将难以愈合。
治疗策略
由于糖尿病足病是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足部畸形以及合并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糖尿病足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专业化的处理和护理。
1 内科治疗是诸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控制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减压治疗、下肢动脉病变的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其中,足部减压和避免患足负重是被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忽略的,而这对避免病情加重非常重要。对于血管闭塞不是非常严重或没有手术指征者,可以给予扩血管和改善血循环的药物,常用的有西洛他唑、前列地尔等,能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下肢血运。对于因严重动脉闭塞性疾病导致的足部缺血者而言,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外科血流重建是首先考虑的方法。
糖尿病足病患者可以没有典型的感染表现。本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超敏C反应蛋白12.2 mg/dl(正常值0~3 mg/dl),提示存在炎症,结合足部存在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感染可能累及关节合并骨髓炎,故仍需抗感染治疗。足分泌物培养及药敏是必须的,但不能等待结果出来以后再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依据《糖尿病患者足感染治疗指南》进行。
农村养老保障,就是由国家、社区和家庭成员等为满足老年农民的养老需求而提供的经济供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无论在哪个国家养老保莽韩a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老年人口比较多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更是成了中国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本文要研究的农村养老保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覆盖对象有缺失
首先,农才蒯二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1986年民政部开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995年民政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a出“在农村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基层组织比较健全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此后的几年之内,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2003年底,全国有1870个县不同程度地死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5428万人参保。2005年底,全国有31个省约1900个县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5400多万农民参保。2001-2005年农村人口都在74471万左右,这样算来,2003年与2005年实际农村人口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在7%左右。农村养老保险7%的覆盖率远低于农村人口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2009年中国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90%的中国农村暂时还无法享受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还将有部分农村没有覆盖在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内。
其次,覆盖韶寸象有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农村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以致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养老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虽然国家正在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保障力度,但剥也们还没有全部被纳人到保险体系内,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还比较弱。
2.农村老年生活照料状况不理想
一直以来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是由家庭负责。近年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扣工族携妻带子在大城市安家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这些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甚三活。部分老年人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照顾,还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同时还要照顾外出子女留下的孩子,身合压力很大,健康状况也最差。2008年12月1日,《静寞夕阳:中国浏寸留守老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所有子女均外出的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达48. 5%,子女外出后,这些老人农业生产中因缺少,扶助而面临很大困境护生病受伤时无法及时就医和得到良好照料,而且、更容易出现上当受骗、被偷、被欺负、意外受伤等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令人堪忧。同时,在农村“重小轻老”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子女视老年人为累赘,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诱赡养义务。婆媳关系紧张,“媳妇当家,养儿防不了老”。一些外出务工子女忽视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与老沟三人缺少联系沟通,还有“外嫁女儿不养娘”的传统习俗。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的调查组对中国农村的养老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5%的老人自己干农活,90%的老人自己做家务,仅有8%的老人精神状况良好,有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翟玉和说:“很多儿女在狱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我们从农村都乒人中流传的一些顺口溜中也可以体会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二能干,俺是儿女的劳力,不能干,咱就成了人家的累赘;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呢,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人老了,最靠不住的就是儿女呀,歹心的儿女都赶不上好心的邻居。
3.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令人担忧
在中国,浏寸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医疗保障。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训划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2002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07年全国有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85.7%。但从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仍然受到无钱看病的困扰,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令人担忧。
2007年在山东烟台进行的关于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的调查显示,41. 0%农村老年人存在有病不治的状况,其中,因为没有治疗费而不治疗的占了49. 3%。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来源来看:目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费用由自己和子女负担的比例高达88.2%;从老年人的医疗照顾来看,老伴、子女是老年人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分别占了55. 3%和36. 7%。这说明,自己和子女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险费的主要负担者,老伴和子女是老年人医疗照顾的主要支撑者,也即家庭依然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主要支柱。而家庭以外的来源(医疗保险和单位保险)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占3.23%),家庭以外的医疗照顾者也很少。从老年人患病时面临的困难来看52. 0%的老年人认为患病时的最大困难是“医疗费的不足”;6.1%的人认为“没有好的医生”。此项调查显示,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山东烟台的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医疗状况也非常不理想,更别提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状况了。
4.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不健全
农村老年生活救济体系主要包括五保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五保制度。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了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五保制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很多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了破坏,使很多五保户和乡、村力、养老院的资金缺少了来源,经费难以落实。
为了使得农村五保户人员全部得到救助,中央要求各地加强集中供养,无论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五保户的医疗需求都不能得到起码的保障,条件最好的乡镇,一年最多也只能给每个五保户报销200元至300元的医疗费用。这些钱对于年老体衰、营养不良的五保户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五保户特别是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能自己撑着,靠天养活。有些五保对象从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生活费中硬挤出一部分,以便应急。然而,这必然导致营养状况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增加罹患疾病的可能性,陷人恶性循环。
以2005年六月在湖北省咸安调查为例,马桥镇筹集20万元用于五保户居住的福利院改造,这些资金勉强完成了改造任务,但是每年1200元/人的给付际准只够维持五保户的低水准生活,福利院的水电费、房屋等设施的维修费、工作人员的工资等难以保证。尤其是2006年国家宣布取消农业税后,五保供养资金全部由财政转移支付,列人乡镇、村的转移支付预算。乡镇干部、村干部为了保障个人不隘最大化,顾虑五保物件多了会占用本镇或本村的上级转移支付经费,因此有的村不愿意上报或少报五保户,出现了一部分应保未保的情况,致使部分困难群众得不到及时救助。2007年,湖北省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原来每年1200元和800元提高到1500元和1000元,但还是存在供养资金不足、缺乏专职人员对五保户进行日常管理、医疗救助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最低生活保障现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人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中国有大约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待遇的有1593.1万,在低保实施中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关于农村低保的实际救助水平比较低,截至2006年底,低街;R寸象实际邻倒的低保金为月人均33. 2元。从补助水平的地区分布清况来看,2006年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的23个省份,平均补助水平为月人均35. 4元,其中,东部地区50. 9元,中部地区25. 3元,西部地区25. 5元。2009年,在安徽进行的一项关于农村低保现状的调查显示: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合肥市包河区为例,该区2009年上半年累计保障农才低保对象3205户次、6930人次,发放保障金149. 73万元,月人均补割又为36. 01元。这种标准只能保障绝对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使受伤织寸象勉强填饱肚子。
其次,中国当前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面对的对象并不是全体农村居民,而仅仅是一部分“三无对象,’.赤贫和有困难的残疾人,对新出现的贫困人口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将其纳人保障范围。
笔者认为对贫困人口来说,提供物质帮助无疑是急需的,但低保制度不是简单地让贫困人下去,而是要让他们“体面”地生活,农村低保水平还有待提高。
5.农村老人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目前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普遍是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农村老人除了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之外,基本没有精神娱乐活动。老年孤独是普遍问题,可以说孤独是老年人最突出的感情障碍。当老年人的这种感情障碍在家庭当中无法解决的时候,社区或集体就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足。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还满足不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农村养老保障现状产生的原因
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的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时一直采用城乡分治的处理政策。在城乡分治的政策主导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种政策导致了长期的农业支持工业,城市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政策过度的吸取农村剩余,致使农村经济一直无法决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不但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使得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农村养老保障一直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伴随而生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这一户籍制度明显的标示出了农村人和城市人的身份不同,人为的限制了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流动。在这种身份的限制下,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保障待遇。
其次,农村的养老工作一直是在家庭中进行,长期以来农村的养老问题处于隐形状态,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以致国家把养老保障的政策一直往城市倾斜,有限的物力和财力也投六压纽了城市养老保险发展中,使得城乡之间在养老保障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
2.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目前在农村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是造成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首先,养老保障体系层次的不完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政府没有因地制宜的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农村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可以从各个层次给农民提供不同程度的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在农村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只是在几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施行试点。
其次,养老保障体系内容的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一方面,对老年人来说最主要的应该是医疗保障,但是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状况都十分不理想,曾经对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其赖以存在的集体经济遭到破坏而被大大地削弱了保障功能,同时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又没有完全覆盖全体农村人口,导致农村合作医疗保健网络出现了“底破线断”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医疗状况恶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又普遍在农村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打工潮的出现及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打击,农村老人生活缺乏照料,精神生活一片空白;同时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体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投人过少等,导致农村社区养老缺乏必须的物质基础,农村救济体系不完善。
第三,农村养老保障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混乱。目前已经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乡镇还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各个行政村更是没有任何管理机构。再加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与技术落后,造成了管理机构的混乱管理,甚至还出现了违规现象。 3.农村养老保障缺乏法律支撑
立法先行是各国社会保障建立和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但在中国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律文件,只有1992年1月3日民政部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5年颁布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和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一些相关法律中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重要性的相关条款。从外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历史来看,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分别于1891年,1913年,1919年,1949年开始通过立法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部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文件,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缺失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没有法律的约束力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无法操作,各地在制定本地农村养老保障时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只好各自为政。没有高度统一的法律约束力,使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障政策产生了怀疑,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4.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责任一直由家庭负担,“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及在中国实行了独具特色的计划生育政策后,造成农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大量出现,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由于“家庭养老”是建立在农村大家庭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造成“家庭养老”正在解体,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00;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5000左右。
5.农村经济落后
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缓慢归根结底是资金缺乏的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也使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农民增收缓慢却是事实,农村经济比城市落后了很多,直接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农村经济落后一方面造成了地方政府没有过剩的财力物力投人到农村养老保障事业中,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村养老保障无法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人过低,大部分家庭的收人除了日常花费外都没有多余的钱财参加养老保障,没有农民的参与,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新思路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尽决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障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以是否具有城市户口为依据实行农村和城市不同的两种养老保障制度。历史证明,这种户籍制度的差异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这种制度性的歧视、身份的差别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难以获得资源和发展的机会,也被排除在养老保障体系之外。要想发展农村养老保障、尽快地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必须取消城乡有别的城乡二元体制,施行城乡一致的身份体系。
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障是中国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要求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贫富等,均被强制性地纳人到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这种公平性就表现得越充分。现在中国的养老保障具有明显的身份特征,只有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障,才能把农村居民全部纳人到养老保障体系中,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相同的待遇。
2.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首先,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国土面积比较大,经济发展程度严重不一,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包括:自我保障层次、政府负责层次、政府主导责任分担层次、单位负责层次、市场提供层次。各个地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全面展开各个层次,快速发展;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选择最基础的保障层次发展,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进。
其次,还应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分别从社会养老保险、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生活救济、老年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进行。依据农村老年人对各个养老体系内容的需求程度,可以优先发展老年人最需要的医疗保障及能保障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的救济制度,然后依次发展其他养老保障体系的内容。
第三,应该健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政府应该从健全管理机构、基金管理、专人监督、专款专用等方面着手建立符合中国农村现状的养老保障管理体制。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各个县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在各个村设置一个代办点,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本事务的处理。适当放宽农村养老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尝试委托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来提高基金的收益,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在基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务必做到专款专用,政府还可鼓励社会上的舆论对此进行监督,以弥补政府监管机制的不足。
3.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是工作的标准,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同样需要法律的保障。
首先中央应该以《宪法》中相应规定为依据尽快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体系。这个立法体系应该包括农村养老的原则、对象、机构、形式,及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的内容,以及农村养老保障金的筹集发放办法等。其次,各个地方政府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法律体系内依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切实保障农村养老法律的贯彻实施。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过程证明,不健全的法律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障事业无法可依,以致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缓慢。
4.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作用
前不久,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这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开始启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现阶段,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既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问题的增多,国家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自然就业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从农村目前的养老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子女赡养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目前我国农民的主要养老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和道德基础,同时,家庭规模的小型化、非农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家庭养老的赡养源,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养儿防老机制,养老已经由个体风险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险。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具体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方面。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4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经济负担加重。当前农村经济本身还比较落后,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老人负担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老人难免孤单寂寞。
2、以地为生的自我养老模式。土地是目前我国农村家庭保障的主要经济基础,但是近年来,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土地正逐步减少。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少。在有些地方,农业经营甚至亏本。老年人由于缺乏劳动能力,依靠土地收人来养老非常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家庭为主,家庭中以老人自己的当前劳动收人为主;其生活方式以单独居住、自我照料为主。土地的保障功能几乎无从谈起。
3、民政供养的福利养老模式。针对农村无儿无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无人供(抚)养的实际情况,由中央、省级、市级、县级拨付五保供养金,由乡镇敬老院提供供养服务。另外还在村一级设立了村级“五保之家”。据统计,在张家界地区,2008年已保五保人数12022人,占应保五保人数的68.49%,投人五保供养金1080万元,全市建有乡镇敬老院58个,供养人数2223人,工作人员按10: 1的比例配备。
此外,还有一些辅的救济形式。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但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主要是生活陷.入绝对贫困的老年人等社会群体,而且其保障水平一般较低,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据张家界市民政部门数据,2008年该市农业人口中54.3691万人次,资金累计支出2464.9185万元。二是商业养老保险的少量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目前仅在少数发达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民收人普遍偏低,缺乏基本保障,而商业保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不可能普遍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计划生育部门曾经探索通过商业保险解决计划生育人口养老问题,1999年曾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以减轻政府的责任和负担,但是,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还有计划生育部门在近年开始实施的部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组织部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的农村70岁以上老党员生活困难补助政策,等等,这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社会中的一些矛盾。
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政府正在推行的一项旨在解决农民养老间题的社会政策。从1986年开始,从民政部门经办的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到刚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覆盖面、保障水平和系统的制度安排,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传统的生存手、段使生活难以为继。在农村,大部分老年人年轻时全靠务农为生。随着年龄增大,一般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度过晚年。因子女无能力供养和子女不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大量存在,致使有的老年人只好外出乞讨。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只有大约1%的老人选择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其他99%的人选择居家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老人家庭大部分为一老一少,成年子女都在外工作或外出务工,“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农村老人家庭的60 %。但是,社会中孝道缺失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老人获得必要的福利。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子女对老人的态度是麻木的,中国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到五倍。究其原因,既有自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历次反封建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孝道的冲击,也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普遍盛行的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
二是多头的管理体制使保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有民政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医疗部门、老龄工作部门、计划生育部门,还有扶贫部门。大家做差不多的事,分配的资源都是来自国库的资金,却分属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工作效率有好有坏,有的部门工作运行机制设计合理,监督制度健全,所使用的资源,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基层单位的负担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甚至于出现监督失控,资金大量浪费和流失的现象。某市下面的一个县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一次性携款上百万元潜逃。怎样做到由“九龙治水”转变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这已经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层面的头等大事。
三是投入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分配比例看,社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教育事业的投人,而用在老年人公共设施的投资少得可怜。因此,养老机构偏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随着“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几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张家界有101个乡镇办事处,却只有58个乡镇敬老院。据调查,有30%的农村老年人希望政府建老年公寓,有10%的老年人希望到社会养老机构度过晚年。再就是由于投入的限制,老年人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现有老年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个别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老年人的公益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相对好一些,大部分地方,老年人公用设施相当落后,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至于下棋、看电视,.观看文艺表演,那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四是人文关怀缺失使农村老年人感觉边缘化。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老年人是作为仍具潜力的社会劳动力资源而存在的社会财富,所谓“老有所为”就是这个意思。而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老而无用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大部分老年人只是选择呆在家中料理家务,照看孙辈,或者做一些消磨时间的活动,即使那些具有一技之长者也大多闲居在家,精神生活匾乏,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有的老年人在一些群体事件中频频抛头露面、出谋划策,既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出于对晚年生活的一种忧虑的表达。农村虽然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受减免标准和覆盖面的影响,目前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医生水平低、医疗条件差等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现象。有些老年人因子女不孝不愿给看病,只能是小病忍,大病拖,直到寿终,缺乏临终应有的人道关怀。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要多管齐下。必须从宣传教育抓起,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从健全法制人手,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一政策相互配套,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如果广大农民进人老年后,其生活保障、住房条件、健康医步等基本保障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彻底解除了农民对晚年和生存后顾之优,那么,困扰多年的“三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弘扬养老传统美德。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宣传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同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尊老敬老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敬老道德意识。首先,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家庭养老实现程度。因此要大力提倡炎文化通过宣传,重塑孝文化的主导监督,利用舆论监督,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顺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加强对老人的引导。必须引导老人在身体健康、心态以及对待生活态度几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人爱护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共建和谐家庭。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事关社会稳定。当然,这主要应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但子女孝敬和赡养老人同样不可或缺,这不仅因为可以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而且还因为老人也需要精神赡养。
案例1
讲述:李知秋(化名),男,69岁,退休教授。
从学院退休后,我马上又被返聘了回去。说句实话,我还真没觉得自己老。所以当时我表态,只要身体允许、学院需要,我会一直工作下去。
返聘后,院领导安排我带着几位新来的年轻同事一起搞课题研究。可在工作中我发现,这些年轻人和我们这辈人真不一样,做事欠考虑、不严谨,也没有钻研精神,个性还张扬得很,总想着一步登天做大事。我实在看不惯这些年轻人!于是,只工作了3个月,我便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出了解聘。
我的大半辈子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突然停歇了下来,还真有些不知所措。我这个人又喜静不喜动,老伴儿想让我和她一起跳跳舞,我不感兴趣;想让我和她一起买买菜、做做家务,我也不感兴趣。看看电视吧,什么“超女好男”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综艺节目,就更不感兴趣了。因此,我整天呆在书房里,翻翻书,想想过去,感觉自己的人生正在慢慢地终结,内心很失落。
前些日子,女儿送给我一台电脑,想让我用它上网,顺便整理整理以前的学术论文。可是,我不喜欢用电脑,因为打字太慢,没有手写快捷顺畅。现在,这台电脑唯一的用处就是玩“空当接龙”游戏。有时我一玩儿就是大半天,并不是因为入了迷,而是为了消磨时间。
专家点评:要学会享受退休
青壮年时期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业余时间都用于钻研业务,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人中颇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当年,这是很受赞许的。但是,由于多年来他们已形成了对工作的依赖,就像本例中的这位老先生,如今一旦闲下来便感到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除了自己的业务,其他一无所好,也一无所长。
像这样的老年人,尽管当年的确是单位的栋梁、业务的骨干,但面对今日却不知如何打发时光。两相对照,更是无限怅惘。长此以往,身心健康将大受影响。因此,对于他们来讲,只有尽快地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避免因退休带来的失落和孤独。其实,退休后可做的事情很多,今天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多种多样的文艺、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中总能找到适于自己发展的项目。人的潜能是无可估量的,也许自己在某方面的才华多年来被深深地埋没了,一旦被发掘,培养出新的兴趣,可能会作出另一番成就呢!开发兴趣不同于课题研究,也没有必要设计得井井有条,不妨先来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精神自然也就有了寄托,那种无所亭亭、百无聊赖的感觉也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这一事例也提醒了正在工作岗位上奋斗的中青年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既为了充实丰富自己的现实生活,也为了避免年老后失落和寂寞。
案例2
讲述:朱琴(化名),女,60岁,退休职工。
两年前,儿子结婚时,我和老伴儿软磨硬劝,才说服了他和儿媳与我们住在了一起。要知道,我们老两口就这么个独生子,所以,当时觉得住在一起,既能相互照顾,又不至于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孤独。
可这两年来,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都是我们老两口在照顾他们小两口不说,也没有得到想要的那份热闹生活,反而闹心的事不少。比如,每个星期天,儿子把早餐端到床上,侍候儿媳吃好后,让她继续睡觉。我气得嘟囔两句,儿子还为儿媳开脱:“妈,她平时工作累,星期天就让她多睡会儿!”瞧瞧,一个大男人这样侍候老婆,还有理?又比如,隔个十天半月,儿媳总要买束鲜花回来,摆在他们的房间里。又不逢年过节,总买花干什么?这不是白糟蹋钱嘛!儿媳却说:“妈,鲜花美化家里的环境,还能让人心情愉快。”嗯,她是愉快了,可我心疼了。
老伴儿总是劝我忍着点,我就尽量忍着。可是,他们小两口从不陪我说说话儿,这让我实在忍受不了。两人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吃了饭,把饭碗一推,就躲进了自己的房间。有时候,好不容易逮到机会,想和儿子和儿媳聊聊天儿,可还没等我说完呢,就被儿子不耐烦地打断:“妈,这都讲了几百遍了,还讲啊,真唠叨!”说完,就拉着儿媳离开了,留下我们老两口四目相对,直叹气。
专家点评:用理解填平代沟
在这一例中,老两口是一家,儿子、儿媳又是一家。虽然大家住在一起,但老两口依然感觉孤独,这实际是两家人之间与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了。老一代人数十年的生活习惯,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活规律和方式,可儿子、儿媳也有自己与时俱进的生活价值观。谁对谁错?如果非要较真的话,也只能各打五十大板――年轻人不尊重老年人,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或者干脆说这是代沟惹的祸。
代沟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总是随着新一代的成长而存在。而要解决代沟问题也只有一个永恒的方法――理解和沟通。因此,作为老人应先从理解做起。老年人要充分认识到,时代不同了,老年人不能再用当年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年轻人:孩子长大了,要允许小两口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要允许他们营造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感情空间和生活空间。小两口的一些做法我们可能看不惯,例如,儿子把早饭端到床上给妻子吃,那正是他心疼媳妇的表现,是小两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恩爱的感情。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有一方受了委屈,自然会向您倾诉的:如果没有,说明人家乐意这样,您又着的哪门子急?小两口刚建立家庭,缺乏生活经验,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传授一些生活经验,但不要强迫他们必须这样做或那样做,更不要越俎代庖,尽量不干预他们的生活。如果实在看不过去了,可以试着分开一段时间。有时,距离也产生美。总之,只要理解和沟通多一些,温暖的感觉就会多,孤独的感慨也就少一些了。
案例3
讲述:张国强(化名),男,78岁,离休干部。
我和老伴儿都是离休干部,离休金不少,日子过得很宽裕。两个儿子呢,事业也都小有成就。前些年,小儿子还移民去了美国。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羡慕我们。孩子们有出息了,可是我们老两口却寂寞了。一年到头,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冷冷清清的,就连呼吸到的空气也感觉冷清。
在美国的小儿子,几年都难见一面。老伴儿比我更想念他,有时躲在房间里偷偷抹眼泪。也不是孩子不孝顺,几年前,小儿
子曾动员我们老两口去美国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我们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并且,儿子和儿媳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少能有时间陪我们。所以,在美国,连个和我们讲讲话的人都没有,我和老伴儿就像两个既聋又哑的睁眼瞎。虽说和儿子住在了一起,但感觉更孤独。因此,我和老伴儿在那儿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回国了。
大儿子虽然和我们住在同一座城市里,但因为工作忙,也不能常回家看看。以前,我和老伴儿有事没事总想给孩子打个电话。给小儿子打越洋电话,费用太昂贵,那就给大儿子打。可大儿子正在上班,忙着呢,一听没什么要紧事,三言两语就挂掉了。后来,我们也就不打了,怕影响孩子工作。现在,我和老伴儿最怕的是过节,因为好几年一家人都没有吃过一顿真正的团圆饭了。
专家点评:空巢老人须自强
这一例是典型的空巢家庭的生活缩影。空巢家庭是对孩子已经独立生活,家中只剩老人的形象比喻:昔日的小鸟如今已远走高飞,巢中只剩下老鸟苦度残年。于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也就被称之为“空巢老人”。
儿女长大离家,自己也告别了繁忙的职业生涯,昔日的欢乐家庭,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失落感甚至怨气便油然而生:孤独惆怅,心情抑郁,抱怨儿女不够体贴自己。有不少老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适应这种空虚感,严重者以致患了老年抑郁症、然而,空巢现象不可避免,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这种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想改变空巢老人孤独状况,只能从老人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做起。
从认知角度来看,儿女长大成人离开原生家庭、自己年老退休,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既然如此,就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有位心理学家曾这样比喻孩子的长大成人:一棵大树飘落下许多树籽,落在树根周围的树籽长出的幼苗,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所以长得弱小,经不起风雨。而飘向远方的树籽,却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同样的道理,有些老人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总想把儿女拴在身边,实际上却束缚、限制了子女的发展。
因此,要消除依赖儿女的思想,更不要抱怨他们。作为成人,他们同当年的自己一样,有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忠孝很难两全:作为儿女,他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哪一个老人不愿意看到儿女的独立自强呢?这难道不是自己最大的骄傲吗?有的老人在情感上对儿女的依赖非常强,总是抱怨儿女不来看自己,这反而容易引起儿女的反感。换一个角度说,老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体谅子女的难处,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更能赢得儿女的尊重和感激。
所以,要想消除孤独感,就要正视现实,主动地在新生活中寻找新的乐趣。想通了以上的道理,就不要再把心思都放在儿女身上了――为他们忙碌大半辈子了,此时该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好好谋划一番了。现在退休老人自发组织的团体有很多,活动相当丰富。走进他们中间,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而在这一实例中,两位老人过于沉浸在想念儿女的思绪当中,把子女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以至于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甚至失去了自我,这是大可不必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如此牵挂何时了?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乐趣,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天地,何苦把自己的晚年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案例4
讲述:王秀丽(化名),女,63岁,退休工程师。
老伴儿去世已经六七年了。前几年吧,我过得还算充实,白天带带孙女,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忙忙碌碌的就过去了。可是,自从前年孙女上了寄宿学校,不用我照顾了,我的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样:一天到晚,一个人守在三室一厅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翻报纸,再有就是坐在沙发上打盹儿。后来,为了排遣寂寞,我养了一只小狗,起名“伴伴”。每天傍晚,我都要带着伴伴出去溜达溜达,这是我一天当中最愉快的事。
有一次,我带着伴伴出去溜达时,认识了一位丧偶的退休教师陆先生,他因为寂寞,也养了只小狗。从此,我俩经常在一起遛狗,彼此有什么烦心事,也都愿意向对方倾诉。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决定结婚,相伴晚年生活。
不料,我的子女坚决反对。他们都觉得我吃穿不愁,何必还找个老伴儿?儿媳说“妈妈,您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再婚,会被别人耻笑‘老不正经’的,我们子女脸上也挂不住。”当时,我被气得血压往上窜,还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为了彻底了断我的再婚念头,女儿还回家陪我住了一段时间。
经过这次风波之后,我的日子又恢复了以往的死寂。每天的遛狗活动,我也没兴致了。一天到晚,我就抱着伴伴和电视做伴儿,不管什么节目,电视机都开着,其实就是想让家里有个声响,甚至有时晚上睡着了,电视还开着。
专家点评:儿女莫阻黄昏恋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婚姻欲望主要由、亲子欲、伴欲组成。在中青年时期,、亲子欲这两个欲望比较突出,也大都得到了满足。而人到晚年,减退,子女也已成人,于是伴欲便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因素。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这个道理。当人到晚年,最怕孤独、最需要老伴的时候,却失去了生活的伴侣,单身老人面临的凄凉和孤独可想而知。因此,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一致主张丧偶老人再婚。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既可以大大减轻丧偶带来的悲伤和孤独感,还可以使破碎的心灵得到补偿。老年人再婚不仅能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新的寄托和慰藉。
然而,不少单身老人在寻求新的生活伴侣的时候,儿女的阻拦往往是他们再婚的最大障碍。儿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担心遗产落入他人之手:不愿愧对已故的父(母):不想照顾护理后母(继父),更怕别人笑话丢了自己的脸面等等。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是这些子女在为自己考虑。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脸面,想到了财产的继承,想到了自己将来的负担……唯独没有替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想一想:岁月剩余不多,却充满了孤独与凄凉,一个孤寡老人将如何度过?他们想来想去也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条:父母同自己一样,是一个需要有感情寄托的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因此,在这里我们奉劝那些阻拦老人再婚的子女们:在人的一生当中,只有一个亲人是可以自己选择的,那就是自己的生活伴侣。因此,老人选择再婚是个人的绝对权利,他人无权干涉!能让在世的父(母)晚年幸福,应该是儿女以及已经过世的父(母)的共同心愿。在出言干涉之前,请你回想
一下自己当初选择伴侣受到他人干涉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想一想:如果儿女之爱能够保障老人的晚年幸福,老人为什么还会有再婚的念头?你真的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吗?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阻碍乃至断送老人的晚年幸福,孝心又何在?
案例5
讲述:郑浩(化名),男,70岁,退休医生。
我和老伴儿刚退休时,有过一小段很茫然的日子,那时候两个人整天待在家里,心里感觉没着没落的。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们整天像木头人似的呆着,无所事事,早晚会待出病来。想明白了,这人的精神状态立马儿就不一样了。
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我和老伴儿都学会了跳老年迪斯科。每天早晨和傍晚,我俩都要去附近的公园,和一些老年朋友跳跳舞、聊聊天。年轻时在宣传队里跳过舞的老伴儿,后来在老姐妹们的鼓动下,还参加了社区的秧歌队,每天都有活动,还经常出去参加比赛。我呢,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上了老年大学。
一年下来,我就喜欢上了网络世界,每天都要到网上看新闻、看帖、回帖,或到MSN里聊天,结识了一些情趣相投的老年网友。网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能把心灵和空间的距离拉近。学了摄影以后,我还喜欢上了旅游。每年春秋两季,我都和老伴儿出游一次,用数码相机拍许多美景,回家以后通过电脑发给孩子们和网友们欣赏。
前年,我女儿一家移民去了新加坡。这不,因为有了电脑和网络,每个周末,我和老伴儿都能通过视频,和女儿一家人见个面,聊聊天。我觉得这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