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渔业管理论文

渔业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2: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渔业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渔业管理论文

篇1

河北体育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于2013年已申请成功,在其培养方案方面还欠成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项目以专业型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本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的成熟化、系统化提供有益借鉴。

(二)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全国体育场馆的普查显示,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85万个,其中64种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与1995年第四次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加了11.8亿平方米。2013年末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河北省的数据中,体育场馆有6万个左右,其中非标场地1万个左右,这些场地从业人数7万人,体育场馆的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体育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探索

(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要求

在国家政策方针允许以及育人的条件下,强调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业管理(体育场馆方向)实务和专业管理基本技能,有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调就业方向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划、维护。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心理和身体素质是前提和基础,同时强调需掌握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方向前沿知识,并且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二)课程教学

物业管理专业是根据体育场馆物业管理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实现岗位从业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1.学期课程安排。按照“专业招生,分段教学,院企联合,分流培养”的基本思路,前二年(1~4)学期课程设置按照专业统一开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三年(5~6)开设专业课程,从第七学期开始分流,同时院企联合培养,将学生分配到与学校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

2.主要课程设置。主要课程应当有针对性地设置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正常毕业会取得“管理学”学位,但同时方向为体育场馆物业管理专业方向,因此要进行两方面的合理侧重,开设财会基础、统计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运筹学、经济法、体育产业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以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育场馆赛事筹办、体育场馆建造、体育设施的维修与维护、体育营销、体育赞助与广告、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体育商务策划与文案写作、物业管理信息系统、体育经济学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就业适应面,配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设置的选修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应当是对学生、人才市场、高校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补充物业管理专业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方向的主干课程,同时满足社会对学生知识的要求而进行,还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体育文化、服务营销、体育公共关系、体育经济实务、体育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伦理学、ERP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等。

3.实践教学。河北体育学院的实践教学合作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包括全国的主流高尔夫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户外拓展基地以及正在协商的体育器械公司、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特点,熟悉实习单位(部门)的基本概况、工作流程等,通过顶岗实习、教师深入基地进行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

篇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 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 “公民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

篇3

预算人员在企业投标的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成功地报价不仅能为企业带来项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使预算人员成了最容易产生压力的人群之一。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是有利的,而过多的压力则影响着个人的工作表现。因此,适当的压力管理不仅对于预算人员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也对其准确的主观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压力管理不仅与个人的压力应对行为有关,而且与企业所给与的支持程度有关。

本文通过预算人员及参与者的研究,分析了组织支持、压力和压力源泉的关系,以及压力水平的差异。组织压力管理是一种应用在工作情景中的哲学,用来激励个体和组织以减轻压力产生的副作用[2].它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减少潜在压力源并为员工提供自我压力管理培训来实现。压力水平的优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使其保持良好的心里状况[3].组织压力管理可以帮助个体克服畏惧和防止任何紧张心理。组织压力管理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压力出现前改变潜在的压力现状,当压力产生时减少压力产生的副作用和管理压力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应地,组织压力管理可以分成3个不同的水平,即初级、二级和三级水平。在不同的阶段,压力管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4].在初级水平阶段,要采取措施调整或者减少工作压力源对个体的消极影响。通过实现个人和环境的适应来优化压力水平、行为和满意度。在二级水平阶段,主要是集中在压力管理上。它使员工扩展身心技能,从而增加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在二级水平阶段,要对个人压力和应对方式进行有益调整采取激励措施。在三级水平阶段,组织要对那些因压力而遭受到严重健康影响的个体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这一阶段的压力管理是采取介入方式,如实施员工援助计划和咨询服务。通过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状况,使组织和员工双方受益。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压力的管理而不是减少压力源。

2、组织支持

组织支持是为在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提供的咨询服务,它对于员工的情感、心理和生理健康至关重要,是工作满意的源泉[5].它帮助员工重新认识压力状态下的损害,同时,通过让他们感到会有其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来增强自身应对环境能力的信心。来自同事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和有利于缓解压力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还有助于决策过程。

由于员工在组织中的需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方面,组织支持相应的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个体系,这两种支持对于员工处理角色和人际需求非常重要。认识到组织和个体的这些正式和非正式方面,可以为组织生活中的需求管理提供可选择的补充方式。

(1)正式支持体系包括信息、设施、评估和情感支持,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可以看作是组织的正式支持并通过在公司应用的实效性来衡量,它包括3个主要的类别:情感支持,职业发展和报酬体系。情感支持通过三项指标来衡量,即“娱乐活动”、“情感咨询计划”和“生活方式培训计划”。职业发展通过“专业技能培训”、“个人发展计划”、“深造补贴”和“职业咨询计划”来衡量。报酬体系通过“加班费”和“医疗保险”两项来衡量。

(2)非正式支持包括来自工作场所同事的支持,它应该是组织正式支持的补充。通过调查者对同事和上级支持的程度来衡量来自组织非正式支持的效度。组织非正式支持包括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两项。

3、组织支持、压力和压力源泉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有预算参与人员,包括预算员、计划员、工程师、项目经理、采购员、项目经理和主管进行了调查。共有73名被调查者填写了问卷。为了比较预算人员和其他参与者的压力源及压力水平的差别,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预算人员和其它预算参与者统计。研究采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组织支持、压力及压力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组织支持对压力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相对于正式支持来说,非正式支持与压力水平的相关程度较强,即非正式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预算人员的压力水平。另一方面,正式支持与压力水平之间有微弱的负向相关关系,说明正式支持对预算人员的压力水平影响不大。对预算人员而言,“同事支持”和压力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其它预算参与者组中,只有“职业支持”对压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相比较正式支持而言,组织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更能减少预算人员的压力。

(2)组织支持对压力源的影响。同正式支持相比,非正式支持对于减少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更加有效。那些得到“上级支持”和“同事支持”的预算人员,很少会感到“工作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主性”以及“受到不公平待遇”。他们能够从上级和同事那里得到关于他们工作的建议、指导和帮助。由于有上级的大力支持,并被给予充分的信任,因此工作中的不安全感就会减少。然而,对于A型行为,上级支持越多,他们受到的压力越大,这是由A型性格的特点决定的。A型行为较容易冲动、富有竞争性的,总是使自己处于忙碌状态,并总是急于解决问题。因此,当上级支持提供给他们时,他们会觉得有更多的责任,压力也随之变大。对于正式支持,公司的“情感支持”能使预算人员放松,让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至于其它参与者,只有非正式支持对大多数压力源有影响,包括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和个人(人际)压力源。假如职员能够从组织得到足够支持,很少会发生缺乏自主性、缺乏反馈、工作与家庭冲突、工作负荷轻和较差的工作安全感的情况等。不过,正式支持似乎对其它参与者没有影响,这与预算人员组的情况有显著差异。

(3)产民预算员及参考者的压力水平。不同职业的人所感受的压力水平是不同的。研究表明预算人员的压力水平通常比预算队伍中的其它参与者要大。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引起的。预算人员是决定工程报价的关键人员,而其它参与者是为促进预算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持。为提供准确的评估,预算人员需要完成所有的细节工作,因此也承受更大的压力。

对两组成员来说,由于他们的任务性质和工作条件的不同,压力的来源是不尽相同的(Gmelch,1982)。预算人员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不公平的待遇”、“缺乏反馈”和“缺乏自主性”。其它压力源中,只有“工作与家庭冲突”使预算人员产生压力。但是,对于其它参与者来说,在预算过程中没有压力源与压力有关。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样的压力源条件下,预算人员更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存在,而非预算人员则不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4、建议

本研究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预算人员比其它参与者承受更多的压力。换句话说,当有压力源时,预算人员比其它参与者更加敏感,更容易遭遇压力。二是组织支持能够减少压力源。组织支持越多,压力源越少。三是组织支持,尤其是“非正式支持”能够有效减少压力。

根据上述结论,组织压力管理可以分为3个不同的水平,即初级、二级和三级水平,在压力过程中,表示不同的阶段。

(1)组织应当努力控制压力源以防止转化为压力。本研究发现,对于两个组来说,组织支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支持都能够减少压力源。情感支持,例如娱乐活动、职业或情感咨询计划和生活方式培训,对预算人员的工作不安全感和反馈缺乏有影响,但是对其它参与者没有影响,因此,更多的感情支持应当提供给预算人员。至于非正式支持,包括同事支持和上级支持都能够有效减少两组的压力源。同事支持要求组织创造一种员工相互帮助的友好氛围。上级支持是指预算人员和他们的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尝试与下属交流,例如,对于下属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以及当下属工作出色时给予赏识。然而,对于A型人,组织支持越多,压力源就会越扩展。此时,组织应当给予他们完成工作的足够自由,因为他们通常会让自己承担尽量大的责任,即他们能够控制自己来做好工作。

(2)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在压力管理而不是减少压力源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组织对预算人员可以产生最大的影响,故它应当更加重视预算人员的压力管理。当预算人员不可避免的产生压力时,组织就面临减少他们压力感的问题。组织的非正式支持是减少压力的有效途径,这一阶段组织采取的主要步骤是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和为上级支持提供各种渠道。对于其它参与者,只有职业发展与压力有关,这表明当为他们提供的职业发展时,他们的压力就会少,换句话说,当职业支持很少时,他们可能会有压力。为其它参与者提供全面的预算技能培训、个人发展培训、进修津贴和职业咨询计划能够使他们觉得压力小。

(3)组织应当把重点放到压力管理上而不是为了减少压力源。当压力转化为对个体的伤害时,组织应当为他们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在这一压力水平的管理上可以采取介入方式,如员工帮助计划和工作场所咨询。通过提高个体的精神健康,使组织和员工都受益。

从根本上来说,建立从减少压力源到压力管理的整个系统对于建筑企业至关重要,员工和组织两者都将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许小东,孟晓斌。工作压力应对与管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

[2]Quick,J.C.,andQuick,J.D.(1984)。OrganizationalStressandPreventiveManagement,McGraw-Hill,NewYork.

[3]Munz,Kohler,Greenberg(2001)。EffectivenessofaComprehensiveWorksiteStressManagementProgram:CombiningOrganizationalandIndividualInter

ven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StressManagement,8,1,49-62.

篇4

企业对物业进行自行管理,也称之为自管,是由企业业主直接管理自己的物业。根据物业管理实施主体的法人地位,可以划分为企业下属物业子公司、企业物业管理项目部或管理中心,但随着物业业务的不断发展,无论项目部门或是管理中心,都必须发展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物业管理的委托管理模式是基于物业管理权利主体与业务实施主体的分离,由企业委托专业物业公司或机电、保洁、绿化等专业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委托管理模式分类较多,分为全权委托、委托监管、并行委托等主要形式。

2、企业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企业物业自行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从属于或曾经从属于企业本身,物业管理的机构、人员以及财务系统都与企业是一体的或与企业是集中管理模式下的分支体系之一,因此,企业物业的自行管理存在天然的优势———与企业业主的密切联系。从经济意义出发,企业业主作为物业权利所有者,物业管理公司或部门作为物业业务实施者(管理者),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所有者———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矛盾,这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容易引起的管理成本问题。显然,企业物业的自行管理,可以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主体之间的矛盾问题。如企业内部上下级沟通的便利性,信息的互通性,无论是物业管理运作上的便利性还是体现企业管理文化的直接性,都可以予以实现;同样,物业管理过程中如果需要上级企业的支持,无论是新制定制度的批准还是某些服务功能的增加,相对于呈分离状态的独立物业管理机构来说,自行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并且,从成本角度,与企业呈一体化的物业管理,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费用。但是,应该看到企业物业自管,由于企业自身的持续而欠缺物业管理专业性,物业管理的低效而导致额外成本过高是企业物业自管存在的问题。另外,企业与物业管理的一体化,责任实施主体与权利主体的一体容易导致责任的推诿,从而致使物业管理责任由于“搭便车”的存在致使物业管理效率低下。显然,自管模式的良性发展需要企业自身拥有专业的物业管理队伍,并通过物业人员培训或引进补充管理队伍,不断强化物业管理部门的管理经验。物业管理的委托管理模式是基于物业管理权利主体与业务实施主体的分离,由企业委托专业物业公司或机电、保洁、绿化等专业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委托管理模式分类较多,分为全权委托、委托监管、并行委托等主要形式。相较于企业物业的自行管理模式,首先是企业从附属的物业管理业务脱离出来,而从事于自身长期进行的且最具有专业性的主营业务,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其次是物业管理业务方面,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具有专业的物业管理队伍,高效的物业管理业务流程;再次是多样化的委托管理模式,丰富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化专业分工的优势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权责分开,效率优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需求。但是,企业物业委托管理模式也有显然的缺点,相对于自行管理来说,物业管理费用十分高。另外,企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物业公司的项目运作并不完全可控,可能造成物管费用过高;同时,企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沟通不顺,企业不断更换物业管理公司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会造成企业支付的费用进一步增高。

二、企业物业管理两大模式的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就我国目前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物业自行管理的模式仍然占企业物业管理市场的一部分份额,尤其是企业自建,物业也就顺其自然以自管模式为主。这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有密切联系,即如前所述,企业可以节约成本,可以实现对物业管理的无信息损失“上传下达”,可以有效管理物业项目部门的服务项目规划或实施等等。而且,对于我国早期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通常是艘“航空母舰”,经营的业务除了主营业务,几乎都是作为企业的自营项目。另外,相较于物业管理的委托管理模式,即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对于企业也是有一定的选择的,如研究发现,物业管理具有规模效应,如果物业管理面积未达到其管理的盈亏临界点,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不会接受这样的委托业务。因此,就成本角度企业物业自行管理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从专业化分工视角,委托物业管理将成为企业物业管理的未来主要模式。而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城市,企业物业委托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发展甚至成为主要的物业管理模式,这与物业委托管理的效率是密不可分的。如前所述,企业若要克服自行物业管理模式效率的低下,需要培养自身的专业物业管理人员,或是通过培训或是引进模式。诚然,相对于自行物业管理,企业委托物业管理中由于具备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而效率较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自行物业管理还是委托管理,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成为关键,那么,两种模式的优劣势共同决定了处于效率考虑,企业物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出现“职业物业管理经理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物业管理实践来看,专业化也是物业管理行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以美国为例,物业管理公司一般只负责小区的整体管理,具体服务内容由业主委员会征求业主意愿后决定,有关业务则由物业管理公司聘请专业的清洁、保安、设备维修等服务公司承担。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制度的基础上,已从2005年开始推行物业管理师制度,也称之为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于2007年培养出第一批专业化的注册物业管理师队伍,这些注册物业管理师基本上都隶属于专业化的物业服务企业。企业物业管理势必往更高效的模式发展,预计独立的物业管理CEO会像注册会计师一样,受雇于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事务所,成为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中的关键一环。正如前文比较的一样,企业主营业务与物业管理业务的分开,适应了社会化专业分工的发展趋势,能够提高物业管理效率也使企业自身专注于主营业务,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而企业委托物业管理模式分类较多,根据委托权利的是否继续细分分为的全权委托、并行委托等方式。可以看出,全权委托模式对于企业来说较为简单,而对于物业管理公司来说则需要具有较强的统筹管理能力,如果物业管理公司采取聘用专业物业管理人员针对项目进行管理,将企业物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包进行有效组合与管理,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专业化与效率,促使企业物业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

篇5

发展文化产业需建立与之互补的文化艺术保护方式

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将文化艺术分为经营性(以盈利为目标)和非经营性(以非盈利的文化艺术建设为目标)两大部类,在建立市场性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对位性互补的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当代文化发展的合理架构。金元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首先理顺下面几个关系:(1)文化遗产“救亡图存”与复兴光大的关系;(2)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3)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当代利用的关系;(4)文化遗产保护宏观整体规划与分档次、分阶段、分地区的具体策略实施的关系。金元浦认为,结合国情,我国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应采取政府保护、法律保护、市场保护与社会支持等多重因素综合运作的方式。(1)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文化艺术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这种保护首先是逐步建立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机制,主要运用政策的倾斜来实施文化保护,并协助立法机关建立和完善文化保护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其次是逐步加大国家文化资金的实际投入与监督实施,保证文化艺术在国家投资预算中的实际增长。其三,政府保护方式还应包含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濒危艺术的特殊支持、对高雅艺术的大力资助,以及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扩充与维修。(2)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当代艺术保护中依靠法律形式进行保护成为各国注意的焦点,法律方式保证了当代艺术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也保证了艺术保护的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其根本意义是通过减免税收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以达到文化艺术总投入的实际增长。(3)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文化艺术的市场保护包含两大方面;其一,为努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一批大型文化产业,依靠市场方式,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大与积累来改变我国过去文化保护中单一的输血模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对于那些不能以产业形式发展的文化艺术则必须通过市场寻求企业资助的道路。从企业赞助保护方式来说,要想使其发展起来,必须保证企业投资能获得相应的回报。(4)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与全民保护。当代艺术保护中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当代社会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文化艺术的社会氛围与社会舆论,培育了一代代懂得艺术的文化大众,这是保护艺术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发展文化产业亟需改革文化体制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国有文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国有文化部门)进行战略性的改组。因为国有文化部门占有了我国文化资源,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的绝大部分,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搞好国有文化部门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实现国有文化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的转变,是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齐勇锋研究员(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指出,国有文化部门在进行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应坚持“6个有利于”原则:(1)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保障国家的文化和信息安全;(2)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建立新型的投融资体制和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与运营体制,使国有资本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布局更加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3)有利于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4)有利于促进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事业文化单位转换经营机制,调动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生机与活力;(5)有利于在国有文化部门改革中,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出资人、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害;(6)有利于国有文化部门改组、改制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稳定。

具体到传媒体制,孟建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通过对美国文化体制的介绍给人以很大启发。他说,1996年2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1996年电信法》,彻底打通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壁垒,大大放宽了媒体经营范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媒体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石破天惊的变革:并购、联合、重组。经过近5年的实践,这种变革的巨大成功已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在机构重组、产业关联、资金融合、技术平台等方面形成了新兴的实力巨大的娱乐传讯业,并很快跃居美国出口榜首。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大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至今还将电视业与电信业割裂开来的做法,就根本无法实现战略上的大整合。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指出,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不是建立形式上的集团,而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因此,中国传媒改革的根本不是改革规模,而是改革体制,拆除纵向与横向的行政垄断的篱笆,分离政府管理职能和企业自主经营权力,将传媒的行政管理体系转化为与市场体系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公平规范、竞争有序、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文化产业需实现理论创新

现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饭后茶余的调料、愉悦人生的奢侈品,它更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缪其浩研究员(上海图书馆)认为,文化要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角,必须实现“3个破壁”:(1)文化精神破壁。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源泉,是发展的原动力。源于人的创造力的创新才是附加值最高的。因此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中,文化产业和其它行业中的创意部分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2)文化产业破壁。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要做大做强,还要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上条块的分隔,以及某些政策的限制,这种良性互动的实际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人们的预期,正在成为一个严重阻碍文化产业成长的瓶颈。(3)文化队伍破壁。目前承担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重任的文化队伍出现严重的知识偏门和缺失。必须以更宽容的姿态重新定义文化人,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召集文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一支适应新世纪使命的文化队伍。就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陈少锋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有自己的见解。他指出,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与管理相关的商业意识、商业伦理、职业化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等,是思考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突出问题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群文化知识层次较低,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等等。陈少锋认为,对其他产业的经理人实施有关文化产业的培训,或者对现有文化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进行商业管理的教育,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重大的工程。李康化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则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5个创新”:(1)理论制度创新。突破在文化产业制度改革上的路径依赖和政策瓶颈,以放松管制和透明化的政策供给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以制度创新启动新一轮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和克服由于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而可能导致的政策性衰退。(2)要素市场创新。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放宽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金融资本市场准入的尺度,消除在这一领域内的歧视性政策,使民营民间文化产业和资本享有充分的国民待遇。(3)产业链条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配套,特别是加强文化产业的“上游”基础和“下游”通道。(4)产业结构创新。形成新的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已经构成现代社会互为依存、以高技术和高文化为共同特征的支柱产业群,信息产业的发展极大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基础,带动了其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必定是以文化产业为前提和发展动力。(5)社会结构创新。构建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制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的新体制。

文化产业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沈殿忠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两条线索,即横向线索与纵向线索。横向线索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纵向线索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横向发展线索与纵向发展线索都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公平的状态;一种是不公平的状态。讲文化资源开发或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平,主要讲规则的公平。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含义,不单纯是实现横向公平或纵向公平,而是要实现两种公平的统一。实现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一种分寸。这个分寸不仅是一个质的规定,同时也有量的规定。在这个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把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利益的损害降到可以接受的降低程度,或把利益的满足提升到可以实现的最高的程度。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生态伦理,那么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就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可持续发展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发展战略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毛少莹(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认为,文化发展战略应有以下基本特征:(1)重视公平超过重视效率,控制贫富分化,寻求均衡发展。(2)全面注重不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精神性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物质性的不可再生能源;以“文化资本”替代“经济资本”;以精神消费填补物质消费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3)以慢节奏的“休闲娱乐型(精神消费型)社会”替代快节奏“工作消费型(物质浪费型)社会”。(4)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指标,将社会文化发展纳入社会水平的衡量之中;将人类对幸福、快乐的追求——而非仅是对物质财富的病态拥有——恢复到自然健康的人性基础上;致力于保护精神健康,以价值理性管理人类社会,走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发展之路。

文化产业应走高新技术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确定了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及相关的文化、技术等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这使得愈来愈从尖端部门走向日常生活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黄健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认为,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在提升文化产业的品质、产品的品质方面,在市场融资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效应,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将看到文化产业的运作理念与其它产业运作理念的不同。因为随着科技与文化大发展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文化要求、审美要求也将愈来愈高标准。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而生产、服务的新兴产业,其运作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生产、服务上,而是必须要实现产业的管理重心由常规的生产管理向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的知识管理方向转变,整个产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由以往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方向转变,以保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发展活力。柳士发(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在文化上网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数字文化鸿沟。据统计,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我国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我们要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国数字文化工程既要着力于公共文化建设,又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照顾职能管理、社会公益服务和文化市场运营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国家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传媒产业需实施“走出去”战略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然而,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根据国家版权局2001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版权贸易的输入输出比为10:1,在文化电子产品贸易中,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至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核心标准和主打产品。而在一些西方主要国家中,以版权贸易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不仅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克服贸易逆差的迫切需要。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传媒产业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保持中国传媒的国内主体地位和提高国际影响力?尹鸿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传媒介来说,走向国际市场至少具有4个有利条件:(1)从经济上看,媒介的低成本使中国传媒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2)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的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传媒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3)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上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大中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群落等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传媒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传媒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4)从西方传媒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传媒的人文地位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传媒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面对这些显在的和潜在的优势,中国传媒目前需要作5方面的努力,来开拓中国传媒的国际空间:(1)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传媒制作发行机构,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传媒企业;(2)积极从国外和国内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营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3)从资金和政策上支持生产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媒介产品,创造“中国制造”的媒介品牌;(4)要求国产的传媒产品在制作技术和艺术标准上而不是制作规模上与国际传媒产品接轨;(5)积极推进传媒的横向整合,开发多种媒体的媒介产品,实现整合营销。

中国广告业增量空间巨大

与会代表不仅从宏观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把脉,而且对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黄升民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系)指出,在新的世纪,中国广告业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两极分化、业务分流、竞争激化、资本参与、创意衰退、政策多歧、媒介滑坡。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国广告经营额为794亿元,增长率为11.4%。值得注意的是,4大媒体之中,报纸、电视和杂志的广告增长率都低于平均水平。但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前景,专家们还是充满信心。喻国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指出,从1981年1.81亿元的经营额起步,到2001年达到了794.9亿元,年均增速40.2%,经历了21年增长的内地广告市场,它的“饱和”时代还远未到来,它的经营额还有3倍左右的增量空间。他预测,今后8年,中国内地广告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12%,到2003年,市场经营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到2007-2008年,可能超过2000亿,到2010年估计达到2609亿元,3倍于2001年的水平。在未来的巨大增量空间里,报刊广告的增势将超过目前处在强势的电视广告。尽管在1983-2001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在同行中最为迅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1.7%,但近年来,电视广告经营额的增速明显放慢,1997-2001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降至14.8%,低于报纸广告的15.6%、杂志广告的17.2%和广播广告的16.6%。专家们预测,报刊广告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010年前将保持在13-14%左右。到2010年,报刊广告经营额总量将从2001年的182.6亿元达到587亿元,其中报纸广告经营额约547亿元,杂志广告经营额约40亿元。喻国明还指出中国报刊广告业未来发展的机会点:(1)从时间上看,9月、12月、4月和8月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月份;(2)从地区上看,中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密集的地区;(3)从城市看,北京是报刊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占整个报刊广告投放总量的1/4,广州、上海、深圳也是报刊广告投放量最为集中的城市,上述4个城市的报刊广告经营额占全国报刊广告经营额的“半壁江山”(51%)。从增长率上看,深圳、大连、南京、广州、青岛以及哈尔滨是报刊广告增量幅度最大的“明日之星”城市;(4)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医药、计算机广告是报刊广告的三大支柱型行业,这3大行业广告的投放量占报刊广告总额的36.7%。从未来发展的潜质上看,金融保险、机动车、房地产则具有最大的增量空间。

篇6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和方案

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质量,需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构建高效可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以此来指导实践,规范财务预算行为。首先,建立有效的财务预测方法、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立足实际,从本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出发,对未来的财务预算工作进行科学预测,并以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参考和行为方向。其次,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计划、具体落实方案。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教训,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细化、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工作;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规划、分析,以此来提高财务资金有效应用率。

(二)创新财务报告编制机制

从目前国内政府预决算报告制度来看,很多时候与不断改革和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矛盾,无法有效满足应用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为适应经济发展,必须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机制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完善以及先进和有效的财务报告编制制度,明确规定之。比如,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一套可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并且规定会计核算所涉及的内容、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料,从而使会计核算成果客观地呈现出来。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财务预算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财务预算时间短暂、预算编制比较仓促,必然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而言,其涉及到多个部门,而且时间比较长,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有效完成资金的应用调研,因此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财务预算时间。第一,提前启动预算编制工作,亦或是适当地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给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留出足够时间用来调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有效提高财务预算编制质量。第二,积极推广零基预算与应用。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将往年基数去除掉以后,在从零开始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任务、职责等,对预算经费的支出需求进行重新界定。从实践来看,这中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科学、切合实际。

(四)健全和完善考核管控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管理机制,对预算执行加强约束,并且还有对财务预算项目、内容等进行明确。第一,积极推行岗位财务预算执行考核制,并且将财务预算管理任务具体落实到部门和岗位,财务实行岗位负责制。同时,还有对各个岗位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跟踪评价,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第二,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执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对财务预算执行比较好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非常随意、盲目的行为,比如任意改变资金的应用、超额应用等行为,都要追求其责任人,采用该种方法可以保证财务预算资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在此过程中,还应当主动接受各部门、各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其缘由,对其及时纠正,并为日后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

篇7

关键词:蓄热自然分层余热回收应用

Abstract

Thisarticleintroducesanaturalstratifiedheatstoragetankanditsuseinindustrialwasteheatrecovery.Theresultsofoperationshowthatthedevice,developedanddesignedbytheanthor,isofnarrowextentofmixfure,higherheatstorageefficiency,simplestructureanlowcapitalcost.

Keywordsheatstoragenaturalstratificationheatrecoveryapplication

1前言

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余热一般波动很大,而且与用热负荷的波动并不同步,所以实现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时,通过蓄热以平衡波动是经常遇到的工作。在能源应用工作者的努力下已产生了很多蓄热方法;但在选用时由于具体条件的要求和限制,常需进行原型的改善以获得可靠和经济的结构。笔者在完成某工厂的工业余热利用项目中选用了以水作为蓄热工质的自然分导冷热水置换式蓄热器,经过研究改进其构造获得了一些经验。

本蓄热装置的任务是在余热高峰时蓄存来自余热回收系统的95℃热水,在余热产量少于用热需求时将所存热水取出以填补差额。供暖季的用热负荷是房屋供暖,非供暖季是吸收式制冷所需热源。设计的回水温度是85℃。

2自然分层冷热水置换式蓄热器

自然分层热贮存箱是一个内部没有分隔物的单个箱体。它依靠密度差而不是分隔物来维持贮箱上部热液体与下部冷液体之间的分隔。箱上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如图1所示。蓄热时来自余热回收装置的热水由上部进入,箱内原有冷水由下部排出,回到余热回收装置。放热时,来自余热利用装置的冷水由下部进入,箱内原蓄存的热水由上部排出,送至余热利用设备使用。无论箱内液体流动方向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均近似呈活塞状流动。箱内容积交替地全部贮存热水或全部贮存冷水;也可以同时贮存一部分热水和一部分冷水。箱内永远充满水,容积得到充分利用。

图1蓄热与放热

这种蓄热器构造简单,制造和运行的技术容易掌握,所以技术可靠性易于保证。不过,它是以液体作显热贮存介质的蓄热器,其蓄热量与其容积和蓄热介质的进出口温度差成正比。在自然分层条件下,冷热水的混掺必然要发生,以致进出口温差减小。这种混掺在冷热水置换时尤其严重,因而就会降低蓄热效率使蓄存一定热量所需容积增大。并且,因取用时的热水温度降低而且不稳定,还需要采取辅助措施以满足用热设备对热水温度的要求。总之,混掺现象的轻重地影响余热利用的投资,并在需要过多增大贮存容积时会因场地限制百不能实施。为了保留自然分层冷热水置换式蓄热器在技术可靠性上易于保证优点,并减少其混掺现象的不利影响,笔者对它的构造细部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成功。

3减小冷热水混掺的设计措施

首先,在箱的顶部和底部设置了扩散器。扩散器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蓄热介质在进入和排出箱体时引起的混掺。应尽可能使水流在箱体的整个横断面上均匀分布,减小紊流区厚度及主体段水流紊动。本文所述扩散器采用的是多孔板结构,水从众多小孔中喷出,流速分布均匀。

为尽量减小箱体两端紊流容积占总容积的比例,提高容积利用率,增大高径比是有利的。由于场条件限制,实际蓄热器外形尺寸为直径3.5m、高8m。又因余热回收系统特殊要求占用了一部分箱体容积,净蓄水容积不足70m3。高径比大于2。

在相同的供回水温差下,如果蓄热过程中介质流量偏小,在短暂的废热高峰期,来不及进入蓄热器的热量只能被排放掉。即使蓄热器作得再大也无济于事。所以增大介质流量有利于提高废热高峰时的蓄热能力,减少排放掉的热量,从而提高余热回收率。但在蓄热器箱体直径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流量势必增加两端扩散器及箱体横断面上的流速,导致紊流区加在和流体混掺加剧降低蓄热效率。本蓄热器介质流量设计为40t/h,箱体横断面平均流速为1.3×10-3m/s。

4蓄热器的运行曲线与效率

4.1蓄热曲线图2为根据1992年10月8日每50秒间隔微机采集记录的数据绘制的蓄热器询问和顶部水温变化曲线。从第0.1至0.8时共1.7个小时是一个蓄热过程,在充入温度为t5热水的整个过程中,底部冷水温度t6升高缓慢,只到蓄热过程即将结束时才明显地突然升高。这清楚地说明本蓄热器蓄热过程中的水流达到了自上而下地挖活塞状流动,混掺程度很小。

图2蓄热温度曲线

4.2蓄热效率蓄热效率定义为实际充热量与理论充热量之比[2]。蓄热器的实际充热量按下式计算:

(1)

式中,Cc--蓄热器的充热容量;

Wc--充热时蓄热介质的流量;

Ctf--流体的比热;

Τc--流热时间;

Tin,tout--流体进出口温度,此处分别等于t5和t6。

蓄热器的理论充热量为:(2)

式中Cc*--蓄热器的理论充热量;

Tin*--进入流体的平均温度;

tout*--蓄热开始前蓄热器内水的平均温度。

蓄热效率ηc为:

(3)

根据图2所示运行实测数据,按以上公式计算得到Cc=2984MJ,ηc=88%。

5投资回收期

按实际工程结算,蓄热装置投资为5万元。若蒸汽价格按30元/t计算,则蓄热总共蓄热2000小时就可收回投资。本余热回收系统全年运行,根据余热量波动情况,如果每天累积蓄热6~7小时,一年便可收回全部投资。

6结论

笔者研究改进蓄热器,将自然分层热贮存法成功地应用于工业余热回收系统中。实践表明,通过正确和精心的设计,可以实现在没有分隔物的情况下蓄热介质的混掺很小,达到较高的蓄热效率;同时做到构造和运行简单,投资回收期短。此外,因蓄热和减小了冷热水的混掺使热水温度和流量比较稳定,所以后续的热利用装置采用了通用型式吸收式制冷机而不必特殊改造。

篇8

中小企业预算是通过对中小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在科学的生产经营预测与决策基础上,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态反映企中小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投资、生产经营及财务成果等的一系列计划与规划,预算管理则是利用预算这一主线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配置、控制、反映与考评等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并借此来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预算管理的特征

1、以财务管理体系为保障

财务管理工作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不仅前一年度各种业务的财务信息是编制未来年度预算的基础数据与信息资料,而且只有通过财务人员的协助,才能紧密跟踪预算执行过程,及时向管理者反馈有参考价值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结果的考评等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体系。

2、指导性

为更好地体现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具有指导性。预算编制必须根据单位内各项事业发展的未来需要与其自身具备的财力做好人、财、物的综合平衡,预算编制完成后,应坚决执行,发挥其指导性作用。一年的预算即将结束时,需要对本年的预算编制及预算分配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来年的预算编制及执行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增强下一年度预算管理的预见性。

3、动态性

预算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还要根据具体环境特点使预算的设计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如在采用固定预算方法的同时,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可采用弹性预算的方法;由于未来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可以将长期预算与短期预算相结合;为避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短期行为,可采用滚动预算方式;还可在预算编制中划出一部分经费用于解决一些不可预测因素造成的困难和问题;若遇到事业计划有较大变动或有大型修缮工程项目时,预算也要做合理调节。这些内容从不同方面体现了预算管理的动态性。

4、综合性

预算管理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的内容上。在实施过程中,凡是会影响目标实现的业务、事项,均应以货币等计量形式在预算中具体加以反映并进行管理。要实施完整的预算管理,就必须将预算起点、预算依据、预算编制过程与方法、预算组织与控制、预算考评等内容贯穿到每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利用预算管理,达到单位内部管理“纲举目张”的效果。

5、约束性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各个程序和环节应具有约束性,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能随意进行调整和更改。因此在实际中,要求通过提高预算管理的法律地位、增加预算指标分配和预算调整约束性、消除长官意志、对预算财力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监督等措施,增强预算管理的约束性,这是逐步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关键条件。

二、我国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中的现实问题

(一)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有偏差

1、为预算而预算。中小企业往往比其他企业更能认识到预算管理在其企业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并把是否实施预算管理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但对预算到底应是什么样子,如何安排和实施预算,尚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少中小企业为了在管理水平认定方面能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认同,纷纷实施预算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预算管理的制度性文件。

2、认为编制预算属纯财务行为。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随着管理计划性加强,预算逐渐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二)预算依据不充分

1、预算缺乏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明确指导。没有发展战略环境下的预算管理,往往出现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预算管理常常处于本末倒置的状态,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且企业预算编制出发点也不尽相同,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2、预算往往经不起市场的检验。由于预算管理中存在封闭心态,预算管理过程往往忽视对市场的调研与预测,使很多预算指标与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不相容,整个预算指标体系难以被市场接受,经不起市场检验的预算制度很难有效地在中小企业中实施。而且,预算指标缺乏弹性,缺乏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这也使中小企业的预算工作难以推行。

3、预算与中小企业的实践活动相脱节,编制的预算缺乏必要的客观性。很多中小企业以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活动为基础,确定未来的预算指标值,没有认真地对中小企业的未来活动作评估。如果中小企业及其各部门的活动变化不大,这种制定预算的方法尚可接受,在中小企业及其各部门的活动变化较大或扩张速度较快时,用上面的办法制定预算,会使预算指标缺乏客观性。缺乏客观性的预算指标值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员工的有效基准,这样的预算管理制度肯定效果不佳。

4、执行预算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考核和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己经成了影响中小企业预算目标无法很好实现的重要原因。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以预算标准考核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以考核结果对他们执行奖惩时,被考核方过多地强调客观因素对活动绩效的影响,故意回避主观方面的原因,考核方则常常参杂太重的个人情感去评价被考核方,使考核过程在“有色眼镜”下进行;或者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可能使整个预算工作名存实亡。

(三)预算编制方法过于模式化

预算编制是中小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编制预算时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方法,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均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增量或减量预算的编制简便;(2)给预算确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留下空间;(3)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尽管增量或减量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但确立增量或减量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未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四)预算审查批准中的非客观性因素影响较大

1、决策层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是否批准该预算的主要依据,只要预算结果在决策层可接受的满意程度之内,预算就会被批准。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预算管理中的表现,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满意度的高低无法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也容易产生腐败。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战略管理的作用,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中小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也就是说,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

2、对预算的准确度期望值过高。预算是中小企业对未来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计指标仍存在差异,甚至差异很大。管理层总是希望预计值与实际执行结果尽可能接近,最好是能吻合,能够不偏不倚地落实既定方针。但执行的结果往往是:要么远远超过预算指标,要么大大低于预算指标,很少有中小企业能够使预算指标同实际执行结果接近或吻合。如何使预算指标真正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并减少乃至取消讨价还价行为,是管理层非常头痛的事情。

3、管理部门的预算考核只注重费用节约额

许多中小企业尽管实施了预算管理,但对管理费用的支出仍实行预算控制的办法。由此大多数认为,对管理费用实施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就是能通过预算控制费用,以使费用支出不超过预算。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中小企业都规定了管理费用超支或节约奖惩办法。但导致的结果是,有些管理部门为了节约费用,得到相应的奖励,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从而产生了减少工作,多得奖励,消极怠工的矛盾现象,这与实施管理费用预算控制的目的相违背。进行预算考核时,应首先看其中管理活动是否按质完成,只有在百分之百完成各项管理活动情况下节约费用才可获得适当的奖励。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中小企业预算管理的理念

1、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实施预算管理”的新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中小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小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的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中小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2、确立“面向市场编预算”的新理念,使预算指标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中小企业总预算的基础是销售预算,只有预计的销售额确定了,一定时期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间接制造费用预算、期间费用预算、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等才能最终确定下来。而且,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中小企业制定的预算指标值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过大的预算刚性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如中美史克公司在国家发出禁止销售含PPA的药物通知后,其核心产品康泰克陷入危机,但公司马上调整预算投入研发,试制成功了用PSE取代PPA的新康泰克,使得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3、确立“面向未来和基本活动分解编预算”的新理念,使预算指标客观公正,易于被企业的员工接受。中小企业的活动是收入的源泉和成本费用的动因,中小企业未来的活动则是中小企业预算数值大小的直接决定因素。以中小企业未来活动的预测为基础,并将这些活动在各单位、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解,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预算指标接近实际状况,使预算管理工作的控制与激励作用得以发挥,从总体上减少无效活动的发生,同时又保障中小企业各项增值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科学编制预算

对于小规模企业或者业务比较单一的中小企业,可以仅就管理和控制的重点编制预算。具体地说,预算内容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营业收入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中枢环节,它上承市场调查与预测,下启企业在整个预算期的经营活动计划。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中小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制造成本和费用的控制也是中小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中小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在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中,特别是对资本性支出项目的预算管理,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

从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来看,随着预算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方法也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的一个系列。中小企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外部环境及企业的预算水平进行选择。对于市场价格及企业市场份额情况不很确定的中小企业,应尽量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另外,中小企业预算水平也是选择预算编制方法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预算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可以选择较为先进复杂的预算方法,如滚动预算和零基预算;而对于预算水平较低的中小企业,则尽量从编制简单易行的预算开始(如固定预算),以防引起工作的混乱。

(三)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决策体系

设置预算委员会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预算委员会是由各个主要职能部门的经理组成的,由首席执行官担任主席。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是使中小企业内各部门甚至部门内各员工专门信息的交流更为方便,并使各单位和部门就基础假设达成一致。从根本上说,只有经过预算委员会的审批,才能接受一项预算或预测数据。

对于周期性明显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周期预算来编制长期预算,以便与企业的周期战略管理策略相适应。一方面,以企业周期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能使中小企业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时明确中小企业编制预算时所处的周期阶段,从而根据中小企业环境和企业活动的周期性规律,对中小企业的未来环境和状况进行预测,这样才能使预算更加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是实行周期战略。这就更加要求中小企业以周期为基础来编制预算。在以周期为基础编制预算时,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生命周期,因为经济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而产品生命周期则属于企业经营活动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生命周期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规律的描述。

(四)正确理解预算管理与绩效的关系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中小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中小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更多的是充当联系公司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工具。预算体系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中小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与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业绩控制系统,预算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战略监控的作用。

(五)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预算管理控制系统

1、科学构建预算控制组织。①建立分级预算控制体制,中小企业除了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级预算以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单位和部门的预算和项目预算,应该将预算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建立二级预算,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这就需要对中小企业进行组织再造和流程再造。②健全预算反馈机制。预算控制系统要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预算反馈机制。预算反馈机制应该与中小企业的具体组织结构和预算执行方式相适应。③将预算的编制过程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2、完善和创新预算控制评价分析与信息反馈机制。从评价指标设计来看,影响中小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的不仅仅是财务因素,还包括非财务因素。因此,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首先应该考虑能够反映中小企业战略和目标实现影响因素的指标;其次应该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另外,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管理层次、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从评价方法来看,评价方法不但要应用定量评价,而且要应用定性评价;不仅要应用综合评价,而且要应用动态评价;不但要采用水平分析,而且要采用结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要灵活掌握,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结束语

随着现代公司制的诞生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预算管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西方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高效率的管理方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预算管理作为协调、控制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经济活动的管理方法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并受到重视。在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脚踏实地搞好预算管理与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企业预算管理,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持续化与高效率性,确保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体制的完善,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预算管理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预算不仅在理念上存在偏差,而且在预算依据、方法、决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更新观念,正确选择预算目标、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重视发挥计算机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是加强我国中小企业预算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关键字:中小企业;预算目标;预算管理

Abstract

Withthedeepeningofreformandopeningupandmarketperfectingthesystem,theSMEenvironmentfacingtremendouschangesthathavetakenplaceManySMEshaverealizedthatthecomprehensivebudgetmanagementinenterprisemanagementoftheimportanceofandactivelyexploringtheROCbudgetmanagementmode,scoredgreatachievements.However,atpresent,SMEsinChina,notonlyinthebudgetconcepterrorsinthebudgetbasis,decision-makingmechanism,therearestillobviousflaws,therefore,newconcepts,correctchoiceofbudgettargetsestablishascientificdecision-makingsystem,andestablishitsowncharacteristicsthatsuitthebudgetmanagementandcontrolsystem,toplaycomputerinbudgetmanagement''''sroleistostrengthentheSMEbudgetmanagement,enhancingthemanagementlevellies.

参考文献

[1]杨孝念.建立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6,35.

[2]顾雪春.中小企业的预算管理与责任会计[J].企业管理,2004,6.

[3]胡亚敏.中小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3,5.

[4]谢阳春.预算管理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9.

[5]单仁慧.企业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的几个关键环节[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4.

[6]于增彪.现代企业预算编制起点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2,3.

篇9

2.不能有效的控制费用的支出,缺乏经费预算计划的执行力。由于监狱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监狱企业无法实现完全市场化管理,以致财务部门在预算方面有失规范,费用的支出不能有效执行或是没有计划定额。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上主要采取事后核算的工作形式,而对事前预测和使用控制方面严重不足,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然而预算是基础,各项财务收支都应该根据财务预算严格执行,而大多数监狱企业的各种经费支出的标准不明确,缺乏明晰的标准规定监督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因而,部分监狱企业经常使用实报实销的制度,这种制度极大可能存在漏洞以致造成浪费资源和公款挪用的现象,并对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造成一定影响。

3.缺乏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完善。一方面,我国的部分监狱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清晰,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职能不清、职责不明,因而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继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显得形式化而不具备实际意义。另外约束机制的缺失或是无效也使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止步不前;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监狱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还未得到完善。其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的流程混乱,财务工作交叉,会计与出纳职责不清,监督机制未能形成;部分监狱企业的财会人员只能服从上级安排工作,在权利与利益的驱使下丢弃原则,经常违规违法;会计岗位设置模糊,记账兼管出纳、现金兼管档案等兼岗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监狱企业在资金支出、报销凭证审核等方面的物资管理上存在纰漏;缺乏有效监督考核体系,财会人员责任心不足。

二、加强监狱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益。监狱企业首先要细化管理财务预算的编制及批复,使之形成明确的财务预算的支出标准,从而增强财务预算的编制管理,进而使财务预算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保证能有效执行财务预算;严格管理监狱企业的专项资金,科学合法实现专款专用和专项专管的要求;严格审计原始凭证,按标准给予报销;按照财务程序严格审批权限,真实实现财务独立的要求。

2.完善财务预算和开支控制制度。在会计系统控制方面,要根据监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在岗位分工控制方面,以明确的岗位职责,把无法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在授权批准控制方面,按照授权权限的范围,严格授权,并集体审批重大会计事项;在财产清查控制方面,以定期盘点形式保证监狱资产的安全;在内部报告控制方面,以整体的形式体现经济运行的情况。除此之外,监狱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还要做好财务审计评价,发现问题,修改策略。

3.增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通过培训学习的途径,增强监狱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让领导职工认识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切实落实内部控制责任。为调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工作中来,首先要让部门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其次设立部门奖罚激励机制,最后切实落实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4.规范事业单位的年终结算决算报表。为了使监狱企业的年终结算决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财务决算报表的规范完整性,首要任务是严格规范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会人员明确相关责任,对账簿的记录认真仔细,并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基础数据档案。除此之外,根据财务制度严格规范财务工作,为确保年终决算报表的真实准确性,在年终结账之前仔细对监狱企业的各类往来账目款项进行分类清理处理。

5.加强财务管理的队伍建设。监狱企业财务工作的好坏由其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并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也跟财务人员的素质有直接关联。因而,于监狱企业的管理而言,增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监狱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培训学习方案,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协调沟通能力和处理财务管理事务的能力,使财务人员能更好地开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篇10

(二)部门预算管理意识较差,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国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深受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忽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其作用只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确保资金的稳定供应,而不需要进行详细的预算。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普遍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意识。这也使得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严谨,编制方法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编制无法有效的在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预算。

(三)预算管理人员职业技能缺乏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预算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使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其预算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单位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全面而系统的职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新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具体落实。

(四)预算监管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就会使得预算体系的具体运用无法落实。整体而言,预算管理的监管力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内部的监管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立相应的预算监督管理部门,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配置,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也无法更好地进行协调。第二,外部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要确保资金预算的科学合理,避免资金的不必要浪费与挥霍,就要确保管理体系的公平、公正。现阶段,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极少实行第三方管理方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也不能有效监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管理体系的发展。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注重对结余资金的监管,针对结余资金过多的单位,原则上当年不予追加预算,并减少或暂缓其下一年度的相关预算,让其先对结余资金进行调配。同时,对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预算编制必须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肆意增列支出。单位年度项目预算一旦被批复,就必须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如果遇到突发问题再做合理调整,并要根据项目预算的审批进度及时报批。

(二)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预算监管方面的意识。通过领导者来提高相关部门对资金的预算执行力度,以确保预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其次,增强单位员工的整体预算管理意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员工深刻体会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单位的管理水平。最后,加强收支审核制度,避免单位资金被随意浪费局面的出现,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者的职业技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者的职业技能关乎整个单位部门的预算管理水平,是确保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的基础。以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可定期组织对预算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训,还可通过讲座来加强宣传。相关人员在开展其工作之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增强其业务水平。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借鉴其它单位或公司的先进预算管理体系,聘请优秀的相关管理人才,并积极培养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人才,以此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力度第一,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的监管体系,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等都可以发挥预算实施中的监管作用,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保证单位资金能得到有效运用。第二,在预算过程中对资金的应用效益,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对单位的资金应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反映了资金预算编制水平的高低。如果考核发现其单位部门的资金在具体的使用中与预算结果存在很大出入,就可对预算编制的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篇11

实用英语在与人进行交流时,既有简洁的运用,也有非常复杂的地方,在当前的商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实用英语带有某种很强烈的目的性特征,我们都知道,普通的英语在进行交流时,一般都是先进行寒暄和客套,这些比较适合在非正式场所进行交流。但是,实用性英语却显得非常不同,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带有某种切入正题的意味,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平易的英语词汇进行交流,这样就在交流过程中显得非常简洁和明确。

2.实用英语表达的完整性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用英语在运用时一定要注重专业性和准确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要能够充分运用实用英语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将自身所要传达的意见能够完整地表述出来,为此,在和客户进行交流时,要能够注意对方所要传达的内容,从而能够灵活地转变为交谈话题,并且还要根据对方交谈的语气进行自身言语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具有随意性,进而能够充分避免出现尴尬的现象发生。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控制自身语气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企业会议开展过中,就更要注重语言上的准确表述和严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实用英语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最大的效用。3.实用英语的专业化特点从目前的实用英语使用情况来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信函和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其中与普通的英语相比较,实用英语在企业的管理中更加注重其自身的专业化,在企业的运用性英语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够为企业自身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要能够得到其他员工的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实用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效用。我们都知道,实用英语在工作方面都可能会带有口语化和随意化的语言,所以,我们要能够注重其自身语言语气的委婉,准确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如果采用的语言非常强烈和锋利,那样就很容易在双方之间的言语上产生矛盾,这样就不利于双方经济活动的开展。英语本土化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所以,在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是非常成熟的,并且委婉的语言是国外企业管理的重要特色之一。作为从英语中衍生出来的实用英语,也保留了这一特征。在和别人进行交流时,如果你的语言显得很锋利,并且咄咄逼人,这样就会让人感觉到对你的印象非常不好,而如果在与别人进行交流时语气比较委婉,那么,这对双方的关系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企业管理中实用英语的具体运用

1.实用英语是企业内部沟通的手段

为了能够使得企业在今后协调发展,必须要能够在内部沟通方面巧妙地运用实用英语,企业在对外贸易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必须要求员工熟悉一定的实用英语,同时,这也是为了能够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为了减少英语沟通之间的阻碍,这就必须要在企业的管理中逐步加强实用英语的运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的误差,能够让员工处于良好的英语氛围当中去,促使其自身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

2.实用英语是企业获得知识和技术的一种手段

在当前的企业内部管理中推广实用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要能够将实用英语广泛地运用在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当中去。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与技术从根本上说是企业发展的根基,而很多国际经济新知识和新技术都是采用商务英语进行发表的,甚至有很多企业发展会议都是要运用实用英语,为此,必须要求参与者都能够具备一定的实用英语,这样就能够逐步加强实用英语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同时,相关的企业领导者还要切实注重对员工实用英语相关技能的培训,促使员工英语水平的不断提升,让员工在面对一些重要的报告和会议资料进行阅读时,可以很好地理解其中所传达的意思,从而清楚地知道自身所处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员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实用英语的能力,使得企业发展更加具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