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2: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师素质教育论文

篇1

2. 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在老师,英语老师应该全面发展,思想宽阔,知识丰富,有组织实践能力,能运用好的教育方法施教,有从事教学科研能力,能不断产生优良的教育效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老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故而老师素质教育的提高尤为重要。

3.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精通英语教学的专业队伍,以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因此,英语老师对实现上述目标责无旁贷,转变英语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势在必行。

二.培养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

1. 转化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本”

知识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不要再向以往那样用固定的知识框架去圈住学生。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技能,主动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英语学习计划,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师生们应重视起课堂教学,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充分的活跃起来,才可以利于师生们共同成长。现在新课程就是要求老师们转变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为本”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英语课程的重新认识与定位。英语老师们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给他们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本人,让学生自觉的承担起学习的任务,努力做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育思想强调注重学生自身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

老师们自身的文化知识丰富程度大小决定了他们能否与学生们进行一段有效的谈话。教师们丰富的文化知识既能够扩大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一般的来说,老师们对问候、道歉、邀请、致歉等交际方面的文化比较熟悉,而对宗教,经济、政治、社会等知识类的文化了解的就比较少了。在新课标中,教学上对学生们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比较高的目的要求,倘若老师们对该方面的相关知识文化了解的不够多,就容易在教学中出现难于应付的局面。新课程中也提出了一个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英语老师们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老师们可以根据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扩展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教师们也应该与时俱进,从权威的教导者向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鼓励着,合作者进行转化。若是合作者的话,那就要求老师们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较高水平的个人素质,具备丰富的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此外,也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及良好的耐心。新课程的英语课本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很具有时代感,真实性以及思想性,包罗万象。新时期的老师应该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把学生带上高效的英语学习轨道。

3.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

篇2

以浓厚的语文味引导孩子倾听,就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进而良好的语文语感。例如,《燕子》一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飞翔的情景,是一幅迷人的“燕子闹春”图,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充满着生活的诗情画意。当教师教学《燕子》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富有语文味的提问,将学生的耳朵调动起来,可以向学生提问:“请大家对照课文里的插图,想象一下,并,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远远地望去,像不像五线谱?”,进而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燕子》一文美的语言和美的意境,更好地感知课本。

1.2通过故事性的语言,促进在学生倾听中体验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了解,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运用语文味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将有助于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在教学《金子》时,当学生通读全文后,了解到淘金的彼得没有发现金子后,决定留下来种花,经过努力,彼得终获成功,找到“真金”。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一定满足,对文章大体内容有了基本了解。教师要因势利导,通过提问“大家谈谈彼得从淘金到最终通过种花,最终获得成功,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此时此刻彼得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他会怎样设计今后的生活呢?”,开展课堂讨论,促进学生在倾听同学的发言中,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更好地体验教材。

2教师应善于营造浓重倾听氛围的课堂环境

2.1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倾听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主战场。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课堂倾听氛围营造上“作文章”。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创设倾听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倾听。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好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通过设计思路既精辟简洁,又新颖有趣的教案,诸如引入课堂讨论、课堂问答比赛等方式,引导着时刻都会脱缰而去的“小野马们”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而动,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上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较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适当运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提高注意力。例如,针对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学生要多鼓励,可以说“你真是一名专心听讲的好孩子!”等,来表扬课堂中倾听表现特别突出或者明显的学生,并通过评选“倾听小标兵”,发放小红花等方式,使学生能品尝到“认真倾听”后所取得的快乐,营造浓重的倾听氛围。

2.2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倾听

浓厚的课堂倾听氛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可以成为学生有效倾听的“催化剂”。例如,针对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补充、评价,这对提高学生倾听质量不失为一剂“良方”,进行诸如:“谁愿意当一次评委,评一评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你同意这位同学的见解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等等的课堂指导性提问,指导学生在倾听同学发言时,自觉地去思考。

3教师应善于使用倾听艺术进行语文教学

3.1教师在倾听中应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篇3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中国。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篇4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篇5

1.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

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负责学院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还负责全校包括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在内的二十余个本科专业的力学相关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时间不确定、内容类型多,培养对象相对复杂的情况。中心不仅开设土木类课程的专业基础实验、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同时还面向全校开设力学实验公共选修和创新实践内容,有基础类、专业类、综合创新类等几十个子项目,培养的层次不统一,同样的选修内容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习层次不同,就要求指导内容和深度也不相同,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中规范化化难、量化指标不明显。针对实践教学中项目层次多、服务专业多,现场训练与工程应用为主的特点,实验中心构建了“一体化、二系列、三模块、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对实验中心所有实验课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二系列”: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土木类,非土木类两个系列的实验内容。“三模块”: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了实验与上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习、创新性实验项目三个模块。“四层次”:根据“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引导创新”的思想,由浅至深设计了基础型(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巩固型)实验、应用型(提高型)实验、创新型(研究探索型)实验四个层次。这种科学的实验体系保证了实验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同步,为培养学生实践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管理提供了保障。

2.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

面向对象的实践内容划分和有效执行,必须逐项设计实践内容的培养目标,明确每项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中心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大部分实习和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在面向对象的基础上,采用“阶梯化能力培养”的模式,即针对能力培养目标划分了等级,明确量化每项实验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实践内容的层次化。中心按照实践内容难易程度和技术先进性,设计了ABCD四个级别的阶梯能力培养目标,分别是A基础操作能力、B综合工程应用能力、C工程管理能力、D研究创新能力,中心阶梯化能力培养模式。基础训练型实践内容主要侧重于基础实验和工程训练,如材料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测量实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综合工程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实习和设计,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主要是通过实习和设计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工程执行能力和工程管理的意识;应用实训型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软件的学习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如建筑结构CAD、PKPM结构设计和注册师实训,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研究型的实践内容相对灵活,选题可以是课外的科技活动、科学竞赛和创新实验,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结构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工程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每项内容一项实验内容能力培养可以是一种能力,也可以是多种能力综合训练。

二、实践教学组织的科学设计

实践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就必须有一个好的剧本,即好的教学组织设计。一个科学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实训主观能动性,更能让学在实践过程做到“在模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教学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和安排,使之最有效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印象并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对于实践环节来说,就是具体实践教学组织。

1.实践教学组织理念

每种实践项目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级别和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实践项目培养的是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有的实践项目是侧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不同,中心针对不同类型实践项目选取不同的理念进行指导,实践教学组织理念如图2所示。工程类实践项目注重的是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按照职业资格教育的模式,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组织具体的实践内容,按照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步来进行,如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研究探索型项目强调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因此采用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merrill)倡导的“五星教学模式”,即在“针对问题求解”的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个阶段的循环圈构成———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练习应用、融会贯通掌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项目根据实践内容特点和能力培养级别选取相应的组织形式,可以是某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交叉进行。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验证—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创新思维各阶段的实践能力,从而最终具备工程应用和创新双重能力。

2.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对于综合工程类项目采用项目管理形式进行实践组织。将实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习内容则按任务下达,在任务展开以及工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会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种种不同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包括:①与教师互动;②到教材、指导书、规范等相关资料中求证;③学生之间研究协作;④小组之间相互交流;⑤实践验证等。以学生自己能采用的一切方法求解问题,以实习学生集体智慧和小组按建制的、充分的、独立的、积极的运行完成项目,教师对研究过程和方法不做统一规定和要求。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互动协作完成项目,达到知识的验证、升华、深化和总结,实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研究性项目,采用互助协作方式进行,让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方案,采用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项目展示评估、工程项目设计三种方式进行。①集中观摩与分配任务是展示宣讲实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之初面对学习任务,建立实习关键问题,然后成立实习小组,分配具体工程任务,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项目展示评估是让学生在实践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学习,从互相检查和自我检查实践学习的效果角度,促进理性思维学习。③工程项目设计环节是让学习者通过实践学习重新运用各方面知识综合,进行创新设计。整个教学组织过程,通过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将所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联系起来。

篇6

二、教师要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确保基础理论“必要与够用”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实效性与操作实践性比例。由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会应试,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美国大学生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注重加强学术气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即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对教师知识更新的要求

教师要树立再教育的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更新、转化非常之快,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对教师来说知识更新有更迫切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作用。

四、对教师个人能力结构的要求

教师能力结构中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一)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言语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第一,准确通俗。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

第二,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运用判断去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应以口头言语为主,口头言语,书面言语(板书)和书面言语“口头化”交替使用。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同时使用,即要借助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言语手段来加强自己言语的表现力。教师在讲课时,要一面讲授,一面仔细地听着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我的监听和听众的反应,随时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

教师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可得,它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词汇储备,掌握语法的规律,有一定的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修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发展。

(二)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构成为一个集体的班级,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综合性能力。除了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必须善于计划和安排,要有周详的布置和检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都认真地去实现教师的指导。

教师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地运用学生集体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单枪匹马作战”。实践证明,通过小组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帮助去解决某些棘手的问题,往往比教师亲自处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它集中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才能,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一个教师可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本领,但是如果他没有迅速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本领的能力,在突然出现某种新的问题或意外的情况面前,他就很可能束手无策,难于应付。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在瞬息之间,能正确地估计情势、掌握大量的“情报”,并估计自己行动的环境。在选择行为措施时,要注意到教师自己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的性质,还要估计对学生集体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教育机智要求教师十分重视自己的行为后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是教育机智的重要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手段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赞许、奖励、惩罚、谴责等措施。用之得当都会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教师不加分析,一味滥用,就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教师机智与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性情的陶冶。要学会遇事能够镇静、安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能轻松而准确地判断情况,谨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满腔热情地进行工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还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简洁.高校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张忍发.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篇7

一、通识教育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通识教育源出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Aristotle)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亚里士多德主张:最高尚的事业和生活是在免于为生计劳碌和不追求功利的闲暇中自由地进行理论的、纯思维的沉思;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自由)与和谐发展,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据此,他将知识与学习分为自由的与偏狭的两种。他认为前者致力于理性的发展、心灵的完善,后者则只会有损于人的胸襟和自由精神,从而使人变得粗鄙和庸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对后来的西方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识教育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后,后来又得到了纽曼等人的进一步发展。纽曼(Newman,1801-1890)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学生从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因此,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学而不是科研。因此,纽曼主张大学里应该只传授普遍的知识,不应该实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就是所谓的“绅士”型教育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它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有了变化,即科学和技术已逐渐成为高素质的人应掌握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传统大学只重视培养“绅士”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的自由教育理念被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945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即哈佛的“红皮书”)。该报告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两部分。普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1979年哈佛大学通过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清楚和有效地进行思考;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正确地评价我们取得的知识;应用知识、认识宇宙、认识社会和认识自身的方法;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不但了解本国文化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至此,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自由教育在美国发展成了意义更广、也更完善的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学术界也渐渐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素质教育,其含义有二:一是“化育”,即不是从外在的角度以政治道德伦理规范去约束人,而是将理想转化为信念,将信念转化为情感,让情感最终支配人的行为;二是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情境化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1952年,我国进行了大学院系调整并效仿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本科教育曾一度以专才教育为主导,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全人教育为宗旨的通识教育受到普遍忽视。这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合理性,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甚至社会风气和时代价值取向带来了偏失和问题。部门办学,学科分隔,重理轻文,专业先行、技术至上,科学主义等现象和观点一度造成知识的盲点,认识上的误区,价值观的错位,甚至理想的危机。[由于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了理想主义缺失、人文精神匮乏、功利主义,并导致了拜金主义、机会主义、急功近利、技术至上的思潮大行其道。于是,199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并在北大、清华等53所院校进行试点。1998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并指明,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从欧、美、日等国移植过来的,中国引进高等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近代中国因军事、工业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困局。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已认识到仅仅重视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初显端倪,又认识到高等教育仅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的创新是运用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的意义。既

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场教育实践,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家对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文化素质教育都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比较

(一)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第一,两者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也可以说,着眼于人,“以人为本”,这是两者基本的相同之处。当今世界主流的通识教育,都将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重理工、轻人文”,即重当前的功利而轻长远人的素质这一弊端的。

第二,两者都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知识的内涵。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合,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点,重点突出学科的方法和价值。

第三,两者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愫的人才为追求目标。

(二)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差异

第一,两者产生的教育思想背景和各自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不同。如前所述,通识教育的思想源头在古希腊,在欧洲;其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是技术教育进入大学,导致大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专业教育是建立在文理教育的基础上的,同时,专业教育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和知识整体性的分裂。而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上首先是继承了中国教育哲学思想中的两大精髓:第一,在教育本身,高度重视人文教育,重视“做人”教育、重视“在明明德”的教育。第二,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有着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行动,即重视人的素质教育的传统,素质被视为更基础、更重要的教育目标,追求对客观知识的个性化理解,“主客一体”。

第二,通识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它是“文理教育+专业教育”这一本科教育构架中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开设相关课程,提出相关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具弥散性,它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篇8

(一)美术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实用艺术以及表现艺术本身具有实用性、装饰性以及表现性等特点,通过艺术,能够表达出人们的主观情趣。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艺术作品中的不同手法对影响人们主观情感是的不同功能。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逻辑的学习。一般情况下,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常在工作中都表现得认真和细致,但也更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的主动性,而美术专业类的学生的思维通常比较灵活,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较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而言,美术专业的学生个性就显得尤为张扬。要想真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必须将逻辑学习与美术教育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及鉴赏能力能否理解艺术的规律性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基础,而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理解艺术的规律。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的著名艺术作品的鉴赏,来认识艺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现阶段,虽然很多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画展和艺术作品展,但其中大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以致于他们很难能够领略到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不能够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不利于其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提升。尽管市面上也不乏关于美术作品鉴赏方法的图书,但这些图书大多只是停留在对美术简单介绍的层面上,很少能够深入涉及艺术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学生很难从艺术类图书以及美术展中认识和理解艺术的规律,也就更谈不上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和学生都专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美术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造成了大多数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美术的根本意义主要在于它的真、善、美的一体化,通过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待自然、社会、生活以及人生的积极态度。正如“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突出了美术作品对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及培育道德素养的重要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透射出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优化学生道德修养的宏观环境,利于学生提升道德修养。

二、美术教育应该如何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及鉴赏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来看,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较大的影响。但从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美术教育通常被忽视,很多学校缺乏必要的美术教学设备以及美术师资队伍,以致于出现课程表上有美术课,而实际上没有美术课的现象。美术教育的缺失,长期看来,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进入更高级别的学习后,往往会因为思维的不健全以及美术技法的薄弱而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我国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因此,探索提高美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一)将审美意识作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进行强化培养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往往将绘画技法的介绍和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过于强调这些技术的练习,相比较而言,审美意识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很多学生只能成为花匠,而对于美术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却缺乏必要的审美意识,从而制约其创造美的能力。有效的美术教育需要审美意识和美术技法的合二为一。在训练学生美术技能的同时,应让学生去尽可能多地接受美的事物,使他们主动地去感受美和理解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

(二)在美术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过于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他们的素质教育是失衡的,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知识面比较窄,尤其在社会实践方面、创新方面以及审美能力等很多方式是薄弱的,影响他们的兴趣培养,制约他们能力的提升。美术教育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它更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在美术教育中,更加应该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去接触非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感受,领会画家创作过程中的思维以及情感,从而学会扑捉各式各样美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韵味,最终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缔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而学生能否领略到艺术世界的美丽,就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才能够通过对美术的欣赏,来达到情感上的满足以及精神方面的平衡。但审美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期的积累,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会学生美术基础知识之外,更应该使他们养成观察以及欣赏的习惯。这样,学生们就能结合自身掌握的美术知识,通过审美实践,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尚的审美兴趣。对学生观察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需要教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筛选正确的观察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透过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随着社会生活方面的转变,学生们越来越表现出比较强的独立性,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应与学生这一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这一优势,经常组织学生对一些开放性的美术论题展开讨论,切实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自发地投入到美术教育中去。

篇9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也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师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尤其是如此。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且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是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创新精神。

2.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明确体育意义并向别人广泛宣传,乐于接近所有学生,能示范各种体育的基本动作,熟悉基本知识。

3.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手段

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由于中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逐渐成熟,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恰当地选择学习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4.体育教师应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抓素质教育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光凭满腔热情的责任感,认真的工作态度是不够的,在教学中采取“命令式”的威逼手段是不可取的。教师是师长,同时也是朋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十分有利的。

(1)教师最忌知识结构单一。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上“深挖洞”,而且要在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上“广积粮”;不仅强调知识的纵深发展,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注意对事物整体结构、作用和功能的把握;不仅要树立起对学生心理发展,对所教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钻研探究的职业兴趣,还要树立起学科之处的广阔的求知兴趣,形成具有综合性、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2)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又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中。要当好一名教师,只有学科基础知识,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泽池”,那是非常危险的。现代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心理学素质,才能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治学严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除掌握能胜任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新的科学成果外,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二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明辩是非,敢于进行创造性地科学研究,在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攀登文化科学高峰。

二、教学中关于学生评价的主要特征

1.主体性特征

“开放型体育课”的设计主体是学生,它同“教师中心论”是对立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的设计、教案的编写,手段的选择,执行教学的过程均由教师一手操办,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育现状了,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开放式教学打破了这一束缚。教学课的设计者为策划者,把部分或全部设计任务交给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师生一起商定内容、教学手段,管理、监督教学过程,共同主动交流,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内容选择特征

在内容上的选择给课堂开设“超市”,教师向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超市货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选择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由一贯的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学生照做,然后再纠正错误动作……这种模型,学生个性是没有的,自主学习的权力被剥夺了,特别是创新思维也被扼杀了,那么在学习动作阶段时,不防开一个“超市”,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松自主的选择范围,能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一个人人都能参与,个人都能乐于参与的教学新格局得以形成。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一个方法,一个动作可能就会成为课堂的内容,从而来支配教学手段、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和存在,他们在练习中互相理解、支持,专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师基本功

1.教师基本功是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过去所说的教师基本功,无非是三字一画(钢笔、毛笔、粉笔字和简笔画)和语文基础知识、口头表达能力等,再加上一些专业学科的基本功(音乐、体育、美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

2.以德为师

我觉得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以德为师,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业精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好,这些非一朝只功,是一个时间段自律的过程。

3.教师基本训练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必须解决思想问题。要有做名师的愿望,至少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练好基本功。

(2)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锻炼提高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波助澜,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可以掀起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热潮,大兴教改之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青年教师要认识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学校举办此类活动,可青年教师却对此避之不及!可能是因为底气不足而怕出丑,所以才躲着推着不愿意参加。但是,这样的活动对于立志上进的青年教师来说,应该是有百利而极少害的,如果在大赛中取得了成功,可以鼓舞自己的士气,提高自己的信心,即便在大赛中失败了,也会督促自己今后更加努力,让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基本功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勇.体育教师的标准[J].体育教学,2006,(2).

[2]梁春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安徽体育科技,2004,(S1).

篇10

二、对于解决好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建议

1.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指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还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创造、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各个软件建设方面,全校教职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建立规章制度,共同建立一个尊重、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加强人际环境的建设,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养成的办学特色,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提高个人职业素养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2.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高低。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高职院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须经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持证上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因此校方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课程培训,督促其提高专业水平素质。一方面他们能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咨询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他们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专业培训,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生工作者。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单纯指心理辅导部门工作成员,应该扩大到各院部的辅导员、班主任,他们和学生有着密切接触,最容易掌握、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原因,学生也非常乐意和他们接触,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指导,能够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学生工作者定时召开工作会议,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以便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

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全校学生,而不单单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篇11

一、城乡教育差别较大,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公

国家对城市中、小学基本建设历年均有投资,对农村则投资很少。即便同在农村,城镇中小学和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又太大。有的地方这几年改建重点中学,一所学校基建投资达到了几千万元,甚至更多,而贫困乡镇的中小学连买粉笔等基本开支都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即使是在城市,教育财政上倾斜于重点校,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多流向好的学校,而对薄弱学校关注很少,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更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城市学校、重点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水平极高;而农村学校、非重点学校硬件设施则是典型的“小米加步枪”,根本不值一提,相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学校奇缺教师,现有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偏老,甚至还有代课教师,远远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严重的“进城热”、“择校热”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至于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以上这一切,人为地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并已将激烈的入学竞争和无从禁止的“择校热”,由高等教育阶段下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使全社会公民本应大致公平享受的义务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家长之间的权力和金钱的竞争。

二、城市学校、重点学校成为应试教育的沃土

因为这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入学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可以到达40%,个别省份甚至可以达到80%左右f如北京、上海1。但是中考的录取率却只在15%左右(在农村,甚至连这一数字也很难达到),这样造成孩子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有的家长说,考上了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就等于迈进了大学里的一条腿,这话没错。由此可见迈进第一条腿的难度要比把第二条腿也跨过去难度要大得多。

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分,造成部分学校各方面都优于非重点学校,更因为“马太效应”,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趋于失衡。这样人为加剧了学生以及老师间的不平等和心态过早分化,从而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为了少数学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绝大部分学生过早地被淘汰或抛人了候补淘汰的队伍。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培养精英,对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人为的区分,破坏了基础教育的规律,也扭曲了义务教育的性质。特别是近年来只要高考成绩一公布,大街小巷或个别高中门口高高竖立起了诸多类似于此的巨大户外广告,像“祝贺**同学荣获**市高考成绩文科状元”、“祝贺**同学荣获**市高考成绩理科状元”等等。“状元”如此“泛滥成灾”,炒作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学校热炒状元,一是炫耀自己的业绩,即校长的政绩和教师的功劳;--是利用状元的影响力争夺生源;三是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嘉奖。其负面效应是助长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对学校而言,升学率=竞争力=奖金福利:学校声誉。一时各个学校都拉横幅说自己学校出了状元,其目的是造声势争生源。从而使我们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变成“一纸空文”。(不过,令人高兴的是这种炒作现象已被戴上了“紧箍咒”,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学生家长不欢迎、不认同素质教育作为学生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书,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向学生、学校老师施加压力,把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进城热”、“择校热”,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本想实施素质教育,但迫于“择校”压力,又不得不重新实施应试教育。例如,在应试教育的花丛中,新泰一中可谓是泰安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后却经历了去年的“黑色六月”,“黑色六月”引发的直接效应,是要求择校、补课、上晚自习的家长多了;转学到成绩(升学率)高的学校读书的学生多了;学校甚至整个新泰也乱了方寸。

素质教育好还是应试教育好,应是不言而喻的。家长们又何尝不知素质教育好,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然而家长们更知道,高考是按分录取,大门都进不去,素质教育又有何用?在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天生只能是“另类”。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从长计议,而应试教育要的是急功近利;素质教育讲的是“育人”,应试教育讲的是“育分”。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做裁判的是以分论成败、认分不认人的高考指挥棒。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只为了应试的教育“必死无疑”,但那恐怕是将来的事了,在差了一分也不行的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选择了应试教育,至少现在不会死,而素质教育倒可能先倒在高考分数线上,这难道不正是现行教育体制的死结吗?也难怪学生家长不欢迎、不认同素质教育呢!

怎样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政府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必要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完全违背义务教育的宗旨和教育公平价值的,也是当前推行免试升入小学、初中政策、实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障碍。为了改善中小学教育的品质,使学校教育正常化,必须推行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可以考虑在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改造“差校”,首先实现小学教育水平的均衡化;然后,分阶段实现初中教育的均衡化。其基本措施包括: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似。

对于这方面,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已明确提出今后教育的发展走向便是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真是大快人心,尤其是农村学生及家长的福祉所在、希望所在。

二、学校教育者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才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否则,哪怕稍有偏离,都不可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树立广大教职工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开展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呢?

首先要明确新型人才观。新型人才观就是泛化的人才理念: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所有劳动者;掌握人的一生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具有促进人一生发展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人。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人,他们都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人才。

其次,树立新型人才观是社会关注的大事,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转变观念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宣传素质教育,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优势,组织演讲、知识竞赛,建立素质教育宣传活动,让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深人人心,家喻户晓,争取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三、真正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格局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格局是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础性建设和重要保证。地方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应建设好所辖区域的少年宫、科技宫、图书馆、文化馆及其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