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1 10:32: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手机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66-03

1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毕业设计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总结,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撰写报告的训练。因此,软件学院在严格执行学校的毕业设计各项规定的基础上,对毕业设计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了强有力教师队伍,制定了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顺利进行,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学院成立了毕业设计督导小组,具体如下:

成立了毕业设计领导小组;

建立了毕业设计督导小组;

组成了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

并抽调一名教师专职负责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管理和协调。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学院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具体措施如下:

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加强指导教师选派工作;

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

采取毕业设计论文的交叉评阅,毕业设计成绩综合评定;

提供和保证毕业设计硬件和场地条件。

此外,学院在认真执行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管理条例外,还建立了一整套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及相关措施。同时,学院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还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毕业设计工作。

2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我们把握如下六个原则:

(1) 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体现专业特点,能达到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

(2) 紧密结合软件工程实际、开发实际,体现学科发展水平和时代特点,尽可能地选择科学、技术、生产、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既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实际情况,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题的份量和难度适中,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 大力提倡“真题真做”;

(5) 题目每年更新,且题目数量原则上做到一人一题,对于确需多人合作完成的大课题,指导教师要明确给出子课题;

(6) 实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

具体步骤如下:

由教师提出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

经学院组织的专家审查通过,提交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预选;

将预选结果提交到学院批准;

公布选题结果

在整个选题工作中,学院要求参加的教师所选毕业设计题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的,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生产与科研相结合。

对申请校外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同学,要求与上述要求相同。毕业设计(论文)单位及题目确定后,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更改,应尽快办理相应手续,按时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选题任务完成后,由学院组织审题小组对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进行审核,对不合适的题目及时进行调整更换。经过严格选题和审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进一步提高。

根据学院最终的数据统计,本次学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工程实际、社会实践和科研课题的选题占90%以上。

3指导教师选派及其工作

毕业设计作为全院的工作重点,学院在指导教师的选派中全面考虑,调动全院骨干教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在毕业设计工作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规定每名教师指导人数不到6人。

对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采用由学生所在校外单位的指导教师和本院指定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由所在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学院指导教师参加指导工作,了解和掌握毕业设计工作进度情况及质量,并协调有关问题。

毕业设计中指导教师必须坚守岗位,经常检查指导、及时掌握学生进度。学院要求指导老师每周对所指导的学生指导时间不少于8学时/人。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学院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独立进行软件设计和开发工具的掌握,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提高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和随机抽查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全面了解和掌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毕业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和督导小组部分成员,随时到毕业设计工作地点对毕业设计工作情况和指导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在学期中,把毕业设计工作情况列为期中教学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并对全院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中期检查,对学生出勤、指导教师到位、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从而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

5交叉评阅,答辩成绩评定

学院成立答辩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答辩委员会,由教授、副教授等组成了4-5人的答辩小组。形成完善的答辩工作组织和管理机构,健全制度,答辩程序严格,评分有标准统一。

在答辩前,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并在指定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成绩后,由评阅教师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中要求教师严格把关,评语准确、详实。最后由答辩委员会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定情况组织答辩。另外,毕业设计成绩拟评为“优秀”的学生还必须参加学院进行的复答辩。

6毕业设计的保证条件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把各个毕业设计学生分配到各专业实验室,各个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能够满足毕业设计的需要,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院还专门为毕业设计投入打印、资料查询经费。

7成绩评定规范与质量

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由开题报告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交叉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和答辩成绩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0%、40%、20%、30%。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文献查阅及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及论文撰写等多方面的表现综合进行评定。交叉评阅教师评定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指定的评阅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内容的正确性、论证的严密性和创新性等各方面的情况给出成绩。

软件学院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都经过指导教师的认真审查,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制作规范,格式统一。

为了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客观地评价,学院专门组织学院内的教授和专业负责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自评工作,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8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每年毕业设计结束后,学院都组织全体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自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学院在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2) 个别教师缺少指导软件工程毕业设计的经验;

3) 个别教师在选题、指导过程中有失误;

4) 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偏小,难度不够;

5) 一些学生受到找工作的影响,对待毕业设计工作不够认真;

6) 有关毕业设计工作方法、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偏少。很多教师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应及时地加以归纳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思想,发表相关的论文。

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 学院应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管力度;

2) 学院将严格毕业设计选题的审查制度,对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是否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等进行把关;

3)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树立良好学风;

4)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明确毕业设计的标准和要求。

5) 学院鼓励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方法、改革方面的工作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多发表相关的论文,并给予奖励。

9结束语

回顾过去几届毕业设计的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只要牢固把好毕业设计质量关,抓好关系到毕业设计质量的各个环节,毕业设计水平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和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下,软件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为提高软件学院的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王俊一.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与全过程质量监控[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 邱鸿江. 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J]. 现代企业教育,2006,(12).

[4] 唐桂英,徐宏,孙咏梅.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5] 白忠喜,朱小芳,温军.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举措[J]. 中国大学教学,2005,(8).

[6] 回春光.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2006,(5).

作者简介

张毅(1962-),男,副教授(博士),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新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企业信息化。

地址:重庆大学软件学院应用软件系400044

E-mail:

Tel:023-65111750(办)023-65112429(宅)

篇2

TRIZ是什么?它是俄文缩写转换为拉丁文字,其意义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也有中国专家给它取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叫“萃智”理论。

“举个例子,要让干果、种子的外壳和果实分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专家对许多物理现象和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后发现,通过缓慢加压(大气压)然后瞬间减压,就可以使紧贴在一起的物理性状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掌握了这个规律,许多问题就触类旁通了。TRIZ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发明创造背后的规律、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创造学专家张武城教授说。

据介绍,TRIZ理论是前苏联学者阿奇舒勒历经50多年,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加以整理、归纳、提炼和重组,建立起的一整套实用的理论方法体系。

在前苏联,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TRIZ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

目前美国、韩国、日本和北欧及西欧一些国家,不仅在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还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相关创新教育。

在我国,以TRIZ理论为基础的创新教育刚刚起步。高校开展的TRIZ理论教育培训,都选择了与目前市场上唯一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创新产品业务部总经理林岳,就是中国第一位专门研究TRIZ理论的博士。

创新理论应用成效明显

“TRIZ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理论工具,而CAI(计算机辅助创新)是解决发明创新问题最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二者的结合解决了无数的工程难题,也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了现实路径。”林岳说。

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与安世亚太公司合作,引人TRIZ和CAI开展创新教育。目前,我国高校中开展的TRIZ理论相关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开设选修课或与高校开设的设计类课程相结合,选修课一般32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2-3个学分;另一种形式是以TRIZ理论为指导,结合CAI,辅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辅助有课题的在校师生进行创新设计。

TRIZ作为一种舶来品,能否与中国教育顺利嫁接?林岳介绍说,前苏联国家的TRIZ教育重在数理分析,而中国高校在开展TRIZ培训时,弱化推理而强调兴趣引导,注重生活案例和工业案例分析。

在开设TRIZ课程或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具体问题,在学习期间运用TRIZ理论获得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一大批成果脱颖而出。200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在毕业设计中引入CAI高校解决方案,学生全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刘峰完成的“手机电池弹片塑料热熔焊接机设计”目前正在申请专利;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创造学课程中开展创新能力拓展培训,20余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申请了专利;东北林业大学31名博士、教授在TRIZ师资培训的过程中,申请了两项专利。

与此同时,一大批接受TRIZ培训的学生在全国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

创新教育需进一步拓展范围

创新理论教育要想在高校中产生更大影响,尚需进一步拓展范围。在日前举办的一场创新教育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TRIZ理论培训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和“方法论”,不仅仅适合理工科学生,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据了解,复旦大学正计划将TRIZ理论引入艺术人才的培养领域。

篇3

中国经济的发展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了户外,现代城市人每天在交通上的时间花费空前增多,这就客观上给户外媒体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根据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研究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户外广告市场近些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2003年的户外广告经营额为120亿元,2005年为210亿元,2008年超出300亿元大关。通过研究数据不难发现,户外广告经过了改革开放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冬眠期之后,现已步入了蓬勃旺盛的发展期。传统户外媒体通过大量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得传统的户外媒体得以用声光电一体化的形象示人,而与此同时,户外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蓝海。

然而市场整体繁荣的背后,传统户外广告媒体却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威胁:

⒈户外新媒体的威胁

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一批新媒体的崛起凭借声光电的多媒体和新奇性特点,更容易吸引受众。各类户外新媒体纷纷发掘市场空白、创造经济新增长点后不忘稳步进行媒体扩张和升级,这在一方面挤压了传统户外媒体的市场。

⒉个人娱乐设施的威胁

原本利用户外受众无聊时间注意力的户外媒体,面临着诸如手机、MP4等个人娱乐设备的注意力争夺。毕竟无聊时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要比看单调的户外广告牌要吸引受众。

⒊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威胁

传统户外广告媒体(如大牌、墙体、候车亭、公交车体等)处在混乱不堪的市场环境中,众多户外广告几乎是与城市景观的塑造站在了对立面,一批急功近利的户外广告公司只注重短期效益,与市民、政府的关系并不融洽,导致政府会不定期地整改传统户外广告市场,这自然增加了传统户外广告投放的风险系数。

⒋传统媒体的威胁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较之户外媒体成本高出许多,而且报刊、电视等广告的接收场所往往由于与消费场所脱离,不能带动冲动型消费。基于这些优势,户外广告对众多品牌有天生的吸引力。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通过与电脑、手机设备的接驳,使得室内消费成为可能,户外广告的部分优势被逐步削弱。

户外广告面临以上市场威胁,短期内仍然可以依赖资源的独占性与稀缺性,从事简单基础的媒体建设来生存,但面临资源并购的风潮,只有加快自身进化程度才是长期生存之道。如果把户外广告产业也按照三大产业来划分的话,仅靠滞留在加工制造这类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水平生存条件将会日渐恶化,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将带动其赢利模式步入良性循环,而创意水平的高低无疑是第三产业比例的一个直接体现。

二、户外广告的创意表现方式

⒈唯户外广告所独有

传统户外广告多以平面展示为主,但并非随便把海报简单放大即可投放,针对户外媒体设计的广告创意既可以避免受众重复接触的视觉疲劳,更能够让一块广告牌脱颖而出,甚至让受众驻足欣赏。

以olive oil的户外广告为例,该广告整体试图传达的意思是“纸盒包装更保鲜”。如果只是在产品旁附加上一句描述性的文案,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户外广告则由“保护”一词发散联想到了红外警报器,并在广告位的上方模拟出了两道光束,以此表现该品牌的产品对于营养保护的重视。一幅简单的平面喷绘配合两个光束灯箱就打造出了一幅立体生动的户外广告,而这种形式也是其它任何媒体都达不到的。

多数情况下的户外广告独创性都少不了对所处环境的充分利用,这也正是户外广告创意的第二种表现方式。

⒉超越平面,因地制宜

户外广告的形式在特定区域应不拘一格,在不损害城市景观的情况下对城市空间进行创意的利用与结合,是一门无中生有的创意艺术。广告公司在充分观察和研究过受众的行为方式、生活规律后,大胆的在看似不起眼的位置户外广告,往往能够给人加倍的震撼。

MINI COOPER曾选择在地铁站入口户外广告。上班时间大批的市民鱼贯步入地下,如同进了敞开车门的车内一样,小车的实际容积即刻被玩笑似的夸大了。与之相对应的是下班时大量市民拥出,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则户外广告创意既融于环境,又凸出于环境,令人乐于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型的户外广告不能随心所欲,要充分考虑到生活区、商业区之间的不同,不能一地的认为好的创意可以粗暴地抢占受众的眼球,而应该在合适的地方把好的创意发挥到极致。

⒊多媒体搭配,连续更迭

媒体广告的目标是能够为了客户塑造品牌和提升销售,因此户外媒体之间,甚至不同媒体间都可以尝试合作,以期达到效果最大化。媒体间的搭配,不但给人以连续性的感觉和诉求的强化,还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印度地铁一则汉堡灯箱广告在众多五光十色的同类中原本并不显眼,然而下面放置的一个警示牌却突兀的让人忍不住驻足细看。原来警示牌上的文字解释是提醒路人当心广告牌前满地的口水,两种广告媒体的搭配顿时让该广告趣味性尽显。

更为常见的则是户外媒体与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间的搭配,既能保证了盲点覆盖,又实现了二次强化。

⒋与受众互动,带来体验

互动的户外广告能保证受众的参与,给受众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足够闪光的创意还能够在事后通过参与的受众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从信度和效度上扩大广告效果,还可以换得受众在网络等媒体上积极主动地了解广告主的商品或服务。

一则狗粮户外广告选择了偏僻的墙角作为广告位,但凭借内置的狗粮香味发散装置,致使路过的小狗纷纷止步不前,积极地配合广告主的期许猛舔广告中的狗粮,最终狗的主人――目标受众不得不蹲下身来细细“欣赏”这则广告。

三、户外广告与销售力的关系

再原始、简单的户外广告一般来讲都能对广告主的品牌、商品、服务知名度提高有所帮助。但身为广告,其目标就是尽可能更好的为客户塑造品牌和提升销售,因此一切广告创意的落脚点都集中在了品牌建立和商品销售上,这也正是广告创意与胡思乱想的区别。

但谈及户外广告与销售力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几个方面进行划分:

⒈行业分类

户外广告服务的商品分类极为广泛,不同类别的商品投放户外广告的目的也不相同,但归结来讲无外乎意图长期销售达成的塑造品牌和短期销售增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户外广告投放行业排名前五名的是:房地产,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酒类、烟草等),通讯产品及服务,机动车,金融服务保险。由此可见,不论是以房地产、机动车为代表的奢侈品(当然并非所有的房地产和机动车都是老百姓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笔者在此仅以其中的高端产品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凡是快速消费品都偏爱户外广告媒体的投放。笔者在此就以这两大品类的户外广告销售力进行对比分析:

奢侈品的户外广告创意受到了较多限制,其小众定位决定了呈献给多数非消费者受众的广告是为了让他们保持仰视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品牌和商品。而越多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才会让那些有购买实力受众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奢侈品户外广告一般是长期投入,创意比起画面的精美、广告材质的高档、广告位的易见性、广告面积或体积的巨大来讲稍显逊色,因为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营造一种高层地位的优越感。但笔者并不认为奢侈品不能采用广告创意,只是说它们使用的更为挑剔。

与之相反的是快速消费品类的户外广告创意,往往能够迅速地产生市场反应,由于价格低廉且销售范围广,受众在接纳创意后乐于并易于购得此类商品。

可口可乐2009年春节投放在大卖场销售终端的广告创意是,消费者手中的手推车前都有这样的牌子,这些广告随着手推车被推向了卖场的每一个角落,消费者本人似乎就成了可口可乐的促销员。而当其他消费者接触到这一问一答的创意广告时(还有诸如“爸爸,我想与你分享”等内容),内心都会有所触动,考虑应该带瓶可口可乐回家团圆。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可口可乐仍然顽强地取得了2009年春节的市场成功,这则卖场终端的户外广告功不可没。

⒉信息内容的分类

户外广告创意并不止步于形象展示和产品展示,销售信息的直接传达有时也包含在内。意念型的户外广告创意能够优化品牌或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排序,最终增加商品或服务的销售筹码,相比较而言,销售信息若能够假借户外广告创意得以推广和传播,无疑将赢得更强的销售力。

⒊广告创意地点分类

户外广告类型繁杂,许多地点也比较灵活,但经验显示靠近销售终端的户外广告创意更容易带来市场回报。比如高速公路的两旁很少见有大量的快速消费品火拼户外广告创意,因为消费者极有可能停车到了购物场所看到一个不错的店门头就改变了购物决定。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尽可能多的完成市场上店铺门头的广告就万无一失,多媒体的搭配无疑将会以更低廉的成本换得更丰厚的市场回报。西方的科学测验显示:两种媒体作用于人一次的效果,比一种媒体作用于人两次的效果要高出30%。因此,传统户外媒体的创意化与多种平面户外媒体混搭立体化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商品的销售。

世界权威市场研究公司亨利中心曾宣布:户外广告媒体将成为21世纪最具成长性和发展潜力的优质媒体。这一结论既得益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方面是由于户外媒体可以不断产生新媒体,其本身的创新性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传统户外广告面临日益涌现并规模化的新媒体,透明度不断提升的户外广告市场,只有提高自身硬件、软件的创新性水平,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流动的表现形式上的升级,才能同时吸引广告主与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未来的广告市场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樊志育,樊震:《户外广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永炬:《活化终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1

[3]梁峰:《交互广告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4]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新华出版社,2004.01

[5]杜国清、邵华冬:《中国户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4

[6]王肇民、蒋演德:《广告设施设计与检测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1

[7]张洁:《户外广告及传播效果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8]赵蔚:《城市户外媒体广告分析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9]陈枫:《因地制宜》[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10]卓越形象:《创意无所不在――浅谈户外广告的全氛围体验式创意》[J],《广告大观》,2005.03

篇4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数据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AR/VR领域的投资项目超过80个,同比增长60%。报告还披露了Facebook和苹果分别为其A/VR工作招聘了一千多名员工。

所谓VR,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为用户模拟出逼近现实的虚拟环境。其沉浸式体验和交互方式带来的新的娱乐方式,吸引了从硬件技术到内容生产和分发的多个公司。除了阿里巴巴、腾讯、Facebook和苹果,HTC、三星、索尼等公司都在这个领域展开业务。

目前,这个行业的人才供应远低于需求。人力资源平台领英去年的一份针对全球范围内VR人才的报告显示,在领英的人才库里,有18%的人才需求来自VR行业,仅次于美国,但合适的VR人才只有2%。

熬过资本的冬天并存活下来的公司变得更加务实,而且开发了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除了去年的影视、游戏产业,今年它们还进入到了医疗行业、制造业、零售业等新领域。

如果你对VR行业感兴趣或者看好它的前景,我们将告诉你这个领域正在找哪些人、薪水怎么样,以及怎样可以加入。

AVRO备的核心职位主要有3种

VR硬件的核心技术很复杂,涉及算法、光学、系统开发、交互、图形图像等多个领域,核心职位围绕的都是这些方向。它们也多是HTC、三星等硬件公司的VR业务范围。

算法工程师

这是VR领域最基础的职位。VR的功能是通过一副眼镜,让人既看到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又能在虚拟空间中移动,还能对虚拟景象形成真实感,因此需要一套算法把这些感官上的功能都实现。通常,算法工程师关注的是如何解决某一类特定问题或实现某一特定功能。在VR领域,这一职位主要需要懂计算机视觉、空间定位、交互技术、图形图像等算法。

计算机视觉主要是指以摄像头代替人眼识别目标和提取特征,工程师需要探索最新的算法以及技术的可行性,负责视觉和图像的处理;空间定位指的是通过VR设备使用者能确定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高精度的空间定位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沉浸感并降低眩晕程度;接下来,交互算法工程师负责手势识别、视线估计、动作捕捉、追踪等相关计算机视觉算法的研发,研究实际空间中的动作如何延伸到虚拟空间中;然后是图形图像的处理,它要求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画质,用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资源去画像。

光学和人体工学工程师

光学要解决的是让VR设备的镜片在保证沉浸感和清晰度的同时,尽可能加大视场角,让人在佩戴VR设备时看得更清晰;人体工学关注的则是人在佩戴VR眼镜时的舒适度,设备是否透气、不漏光、足够轻盈等。目前消费级的VR产品在这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让人更舒适持久地使用VR设备,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之 一。系统架构师

与成熟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的开发系统不同,VR的系统架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行业标准,面对陌生的领域,系统架构师需要驾驭和设计整个系统,负责VR头部显示器及整个主机设备的集成。

BVR产业链上的工作还有这些

要实现VR体验,只有一部VR硬件设备可不够,可以观看的内容、节目效果,以及应用场景的开发,这些需要硬件公司以外的公司参与,Facebook等公司涉及的主要是这部分内容。

3D引擎开发和3D美术

3D引擎开发人员主要负责VR场景的搭建―戴上VR眼镜后你看到的“新世界”,就是所谓的VR场景。市场上主流的开发引擎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快速开发的Unity3D引擎,一种是可以制作恢弘场景和细致光效的虚幻4引擎,这种引擎在游戏开发中常使用。

3D美术人员则需要制作3D美术素材,将素材置入场景后,再配合引擎程序员优化游戏的性能。

内容制作

你知道,无论电影还是游戏,当你想要通过VR眼镜获得这些娱乐的时候,它们除了像一般的电影和游戏产品那样需要脚本,还需要影视制作人员使用360度全景视频的拍摄技术去拍摄和剪辑,这是二者在内容制作方法上的不同之处。

销售运营、产品经理

不同于刚起步的人工智能,VR已经迈入产业化阶段,公司除了需要尖端技术人员,对市场销售、平台运营方面的人才同样有需求。要求与其他领域大同小异,都是负责开拓市场和客户,增加产品的销售范围等。因VR企业希望快速打开市场,销售人才目前高居中国VR领域人才需求的第二位,高于全球水平。

产品经理的职责也很共通,负责其他VR公司与本公司部门的配合,制定和推进合作项目,把控整体合作项目的时间,并对最终合作质量负责。

常规开发

和任何智能硬件一样,VR也需要内置一套系统,其中包括App Store一样的平台以及应用软件,这部分工作与传统互联网、手机行业的开发工作相似,即在实现VR设备的智能化的同时,保证软件在不同平台间能流畅交互。

C要进入这个行业,需要你有这些能力和资历

技术岗位硕博优先

VR行业的岗位主要指向三个方面:硬件、软件和内容制作。

硬件领域涉及到计算机、光学、电子、机械、生物学、自动化等方向。软件需要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相关背景。这两个方面对工科背景的人才需求更大。VR内容包括游戏、影视等,需要3D美术、拍摄方面的学术背景。

由于VR产业相对细分,产业上游硬件、软件开发的岗位会以硕士、博士学历优先,因为硕士和博士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方向更为明确,企业在筛选简历时更容易适配岗位。

“如果毕业论文方向是图形图像、计算机视觉,就会非常抢手,不仅是VR行业,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受到欢迎。”科锐国际高科技行业总监田丹说。

VR行业的核心技术岗位中,招人要求最高的是算法工程师,这也是最难招聘的岗位。学历必须是硕士以上,同时是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等科班出身。另外,对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有了解是加分项。

至于市场销售、平台运营甚至内容领域的人才,这个行业对学历背景要求不高,更看中经验、人脉以及办事的灵活度。毕竟,新兴行业最需要资源嫁接能力。

应届生也有机会,尤其是海归

打开招聘网站,VR技术岗位的招聘一般以最少一年工作经验起步,往上的话,有的职位要求3到5年的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要求10年以上的经验。这个门槛主要是因为VR技术虽然还不怎么成熟,但它是高集成性产品,需要在算法、架构、光学和人体工学等成熟技能的基础上再提出应用上的高要求。

但应届毕业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对国内的VR公司来说,开放应届毕业生招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在行业里挖到技术领域的大牛,需要为其配备团队,因此会招聘一定比例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产品经理这类岗位入门门槛不高,公司也愿意花时间培养。

相较而言,海归会比较受到这个行业的欢迎。微鲸VR人力资源总监Tony在为3D场景交互岗位招聘时发现,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德国的3D场景交互领域向硅谷输送了不少人。他后来意识到,这是因为德国的高校有对口专业,所以即使是刚毕业的应届生,Tony也会第一时间把对方请到公司来。

再说到内容领域,VR内容领域要制作哪些内容并没有明确标准。毕竟,还没有人敢下结论说:VR只能用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行业眼下正是需要创意和研究拍摄方式的时候。

D这些领域,跨行到VR更容易

游戏

游戏是VR最早被应用的场景之一。虽然VR游戏一度遇冷,但从长远角度看,从游戏行业跳到VR行业尝试新的游戏形态未尝不可。擅长技术的话,可以继续走Unity3D开发、3D建模和3D美术的路。即使有大量游戏公司仍在观望,但VR游戏带来的体验感确实是电脑、手机无法取代的。这也是HTC Vive、PS VR、Oculus等公司目前大量需求的产品。

互联网和半导体

互联网和半导体是VR行业人才来源的两大核心区域。VR行业缺少的系统架构人才在微软、IBM、AMD、英特尔或者高通都能找到。

工业设计

截至目前,用户对于VR硬件设施的体验普遍是抱怨“长久佩戴时头显过重,舒适感不够”。这就需要人体工程学领域的人才来改进产品,他们一般会从设计领域找人,尤其是工业设计。

影视

影视行业从业者主动跳到VR行业的比例相对更高。“他们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感知更多,当他们意识到有新的拍摄方式可以尝试,主动投身的人就会更多。”Tony说。他以微鲸一位制片人为例,对方在电视台累积了多年经验,有自己的工作室,同时还在高校任教,最终选择进入VR领域就是想尝试不一样的东西。

E哪些公司在寻找人才?

初创公司

新技术面前,全球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以技术为核心的初创公司为了站稳脚跟,同样在该领域争夺人才。暴风魔镜、蚁视、大朋、微鲸等国内VR厂商熬过资本严冬,对招聘也有了更高需求。“初级岗位不难招,要招就招核心算法,特别是如果我们想超越海外同行,招人就更重要。”大朋VR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章立说。

大公司

虽然无论是Facebook,还是HTC、索尼,都没有将技术研发落地中国,但巨头们为了造势,频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发起各类联盟,为开发者提供诸多便利,这从另一个角度为从业者带来了更多机会。

Fa c e b o o k今年4月宣布建立首个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平台,同时VR社交平台Facebook Spaces的Beta版;微软于5月10日宣布将开放Windows Mixed Reality开发者套件预购。5月18日,Google也宣布要在今年年底推出Daydream VR一体机,其首批合作伙伴是HTC和联想。

还有苹果,在6月6日的WWDC大会上,苹果宣布Mac将支持HTC Vive,开发者可在MacBook上使用SteamVR平台。同时,AR方面推出开发套件ARKit。

从这些大公司的策略中也能看出,VR已经不仅是它们手中的一张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AR以及人工智能日后都将联合起来。

F这行的薪水到底怎么样?

去年5月,拉勾网了一份《VR/AR行业薪酬报告》,报告显示,技术职位在过去几年始终是核心诉求职位,即使岗位需求在2016年有所下降,也在总体岗位中占比50.5%。同时,市场方面的人才需求明显提高,2016年占比12.3%,两年间增长了一倍。

根据报告,在VR行业,无论是技术、产品还是市场、运营等岗位,薪酬水平皆高于互联网领域。去年5月,全行业技术岗位月平均薪资为1.35万元,而VR/AR行业技术岗位的月平均薪资达到了1.85万元。即使是最弱势的职能部门,薪资也高于行业平均值7100元,达到8300元/月。

Tony证实了这一现象。物以稀为贵,VR行业里技术岗薪水最高,而在技术岗里,算法工程师的薪酬排名第一。算法工程师如具备硕博学历,年薪一般在30万元至60万元,3D引擎开发人才的年薪也在30万元至40万元。这还不包括公司为留住人才发放的期权和奖金。非技术职位的薪水也会比原行业略高,但总体上相差不大。

科锐国际在《2017年薪酬指南》中也指出,在新技术领域里,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方向薪酬涨幅最快。人才储备主要在几家跨国公司和顶级高校,VR行业的人才薪酬已经在高点,人才流动的吸引力更多来自职位前景。不过若遇到急缺位,跳槽涨幅可能高达50%以上甚至100%,比如算法类的岗位就是如此。

G进这行前,你得有点心理准备

篇5

1.高校信息化建设简述

1.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本文采纳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为:高校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的活动。[1]

1.2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第十五章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信息化环境得到迅速改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由过去单纯多媒体教学方式转变为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育资源教学的多元化信息化教育方式。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诸如办公信息网、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极大的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学生的“一卡通”实现了高校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利,还方便了学校管理。高校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

1.3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育信息化将有六大发展趋势:[2]第一、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全球化的进程;第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第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第四、信息化教育将实现由“技术”到“人本”的根本转变;第五、教育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第六、信息化教育在学习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大。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的一次更为重要的校园建设创新模式,是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体现,被誉为“未来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

2.移动技术简述

2.1移动技术概念

移动技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移动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那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移动技术即是在信息化建设中,融入移动技术的理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管理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手机APP、PAD的APP等来与服务器进行交换相关信息,实现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在线联接、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换等。

2.2移动技术的分类

移动技术在移动通讯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主要包括四类技术:

一是基于无线电的双向无线电通讯(专业或公共移动无线电)或广播;

二是基于蜂窝电话的移动语音服务、SMS(短信服务)、WAP(无线应用协议)、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UMTS(即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

三是基于移动设备的,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理)、寻呼机、蓝牙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四是基于网络的WiFi或我国正在开发的WAPI无线局域网。

2.3 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从GSM、GPRS到3G再到4G,技术发展不断演进,在新兴通信技术的不断推动之下,各种移动应用软件适时而生,就像当年计算机的发展一样,各种开发力量为我们的广大用户提供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无论是商务要求,还是政务需要,这些应用软件大多小而精,具有良好的可用性,依靠传统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扩散传播,让整个产业界处于一种异常的兴旺境地[3]。

3.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3.1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不断升级,手机终端的发展表现得精彩纷呈。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想要就要的获取和处理信息是每个发展中的企业所渴求的,是移动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通信业的发展呈现出大变革大融合的趋势,移动应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截至 2014 年 12 月,互联网用户数约6.4875 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5.5678 亿,占整体网民的85.8%,远远超过了台式电脑网民数量。其中,以高校人群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群体则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消费市场的坚实基础。高校群体成为移动互联应用最活跃用户群体,据有关媒体抽样调查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方面,年龄在 30-40 岁的办公人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中为 52%;20-30 岁的年轻群体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率为75%;而作为年轻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则达到了90%。由此可见,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高校群体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体。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校园中构建和铺设无线网络。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这也将对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积极影响。

3.2 影响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因素

其一,移动技术是否能够很好的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决于前期是否有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

其二,受限于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

其三,是否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也是关键;

其四,组织管理问题。

3.3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移动技术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中应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部分高校对移动技术并不是很看重,校园中有校园网,无线网,无线设备等硬件资源,但是很难真正应用起来。首先,移动技术与当前高校各管理系统的结合并未能实现,各系统都是独立的,没有统一的入口,这给用户的操作带来不便,更不利于管理[4];其次,移动技术与当前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结合如何来实现,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移动技术与数字化校园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接口;再次,高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操作性不强[5];最后,高校的组织管理问题,有些高校对软件系统重视不够,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硬件方面的投入上了,更有有部分高校只重视表面工作,未能真正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用户体验差。

4.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解决方案

将高校现有OA系统、教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财务系统等高校现有的办公及其他管理系统等通过移动技术接入管理平台统一应用到手机、平板电脑。教职工及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就可以像在普通PC前一样的教学、科研、学习[6]。

此方案能实现如下功能:

a、移动办公处理:实现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通知公告、转批、催办、公文查阅、审批等,只要是高校原有OA系统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都能实现移动OA

b、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录入、信息查询、毕业论文、信息维护、教学质量评价、成绩查询等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实现

c、移动电子邮箱:登录、查收、回复邮件及时与他人沟通交流。

d、财务系统:个人资产,消费流水、转账流水等信息及时显示。

e、其它移动功能:图书管理、会议管理、印章管理、上网计费、报修申请等,可以按照客户要求适配到手机终端进行操作。

5.结束语

附着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在WEB网页上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手机设备、PAD及各种智能移动终端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来工作和学习。未来的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将会更广更深入,并结合现在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为未来的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做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润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D]延边大学,2010

[2]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3]黎志生.高校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13-02

自2009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云计算与图书馆”专题研讨会,云计算越来越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对云计算对图书馆的影响、云计算与数字图书馆存储问题、云计算与未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云计算在图书馆中面临的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图书馆界来说,研究云计算在图书馆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侧重研究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云可能使图书馆扩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另一种侧重研究云计算作为一种商业服务模式降低图书馆运营成本。云计算作为技术也好,作为一种服务模式也好,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一、国内外图书馆云计算技术应用现状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技术一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中心,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也是其必然趋势。图书馆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商、网络服务商等也纷纷开始了云计算应用的研究及云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云计算、云服务为代表的网络服务时代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而来。

当大多数图书馆人谨慎的探讨如何将云服务应用到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之时,已有图书馆界先行者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其中,国外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界云服务应用先例主要要有OCLC的“Web级合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与DuraSpace公司共同启动的DuraCloud项目[1];一些世界著名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采用“云服务”来削减其IT技术部门投入并且增加工作效率。如哥伦比亚区公共图书馆、俄亥俄图书馆联盟正在使用Amazon公司的云计算、云存储服务来托管他们的网站和部分数字公共资源。美国科罗拉多州甘尼森的东部州立大学把两个Microsoft Access的数据库丛编流通,以及政府出版物管理移到了Google的云服务上[2]。

在国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三期项目建设,也提出了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即设计和开发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构建多级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中心,为高校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同时为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数字图书馆云计算解决方案[3]。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厂商也纷纷拓展云服务应用,超星公司推出的区域云图书馆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目前在国内已建成区域云图书馆60多个,联入的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有600多家[4]。书生公司的云技术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立的移动图书馆已经投入使用,并有数十所高校图书馆展开实测[5]。

二、高校图书馆与云计算技术的契合点

众所周知,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前提是网络和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较高的数字资源拥有率为云计算在高校图书馆中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需求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有所不同,寒暑假和毕业论文写作高峰期信息需求量差别很大。数字图书馆用户突然增多、访问量突然加大时很容易给存储服务器带来压力,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云计算超强的可扩展性契合了高校图书馆阶段性利用激增的需要。

另外,高校图书馆用户群特征比较明显,多为“80后”、“90后”读者,移动设备是他们常用的信息工具,移动交流和移动学习是他们主流的生活方式,开展移动阅读服务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网络、技术、移动阅读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国内开展移动服务的十几家图书馆只有几家运行较好,而且很多服务都需要有高端手机设备的支持。云计算技术实现了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向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真正意义上的转变[6],不仅对使用者用户端的硬件设备要求较低,而且可以定制软件,使用方便,对推动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及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应用云计算需进行的前期准备

云计算的实质就是IT硬件和软件能够成为如供水供电一样的基础设施,用户无需一次购置大量IT设备,配备维护人员,只需通过互联网,按需付费地从提供云计算的专业公司获取计算能力、软件运行、数据存储等服务。因此图书馆界有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利用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存储、计算、软件服务等服务,其形式上是图书馆的另一项服务外包。

高校图书馆在考虑信息资源存储、计算能力、软件服务等服务是否实施外包时,首先应根据自身特点、规模、层次确定图书馆核心业务。因为不管哪个行业,确定业务是否外包都应考虑该业务是否是组织的核心业务,组织的核心业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不宜外包的。高校图书馆应确保在不使其丧失核心知识、核心资源和核心技术等最终导致图书馆失去教育功能、文献保存功能和公益性信息服务等基本职能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云计算技术可能在图书馆中应用的领域,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等技术,使图书馆摆脱IT的束缚,让图书馆人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7]。

与此同时,要提前做好图书馆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图书馆一旦接受云计算技术,就会面临怎样整合图书馆原有硬件软件资源,采用何种模式更为经济有效的问题。云计算技术把需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转化成了经营成本,云计算服务商的计价方式、数字资源利用率、读者习惯等都会影响云计算服务成本。因此,做好数据库访问量、下载量、工作人员工作量等的统计,可为计算云服务成本提供依据,有利于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需要及组织目标确定相应的云计算应用策略。

虽然目前主流IT界认为云计算模型具有处理规模化、管理集中化、功能开放化、存储海量化和客户端轻量化等优点 [8],但云计算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仍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在应用云服务时还会面临可替代性、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不同云服务平台之间的互操作等各种技术与管理的问题,图书馆人对云计算技术应用的质疑也从未停止。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有一个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也需有一个熟悉到接受的过程;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进步趋势不可逆转,唯有适应发展趋势,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正如范并思在《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一文中所说“看不到这种变化的前景,我们可能失去重要的机会”[9]。

参考文献:

[1] 陶新权,孙青,王亚,栾毅,于捷.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55-58.

[2] 张凌超.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39-42.

[3] 王文清,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18.

[4] 史超.超星学习中心报告[C].“图书馆信息化学习与服务”研讨会暨“超星学习中心”报告会,2011-06-09.

[5] 引领图书馆服务新潮流书生移动图书馆上线周年纪[EB/OL].http:///?p=602,2011-08-06.

[6] 施海燕.云计算和移动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09,(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