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10:01: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基层管理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解决的对策
根据上述情况的分析,要在全行业着力营造“基层工区是管理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基层工区的市场选择”的氛围,建立基层工区管理创新的内生机制。在这当中,尤其要发挥好企业引导基层工区的作用,使基层工区管理创新行为成为一项“创效工程”,进而,以基层工区为试点,进而推动整个煤炭企业的管理创新。
1.创造有利于优秀管理人员成长的的企业环境,实行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
因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是推动基层工区管理创新的主要动力。基层工区的领导既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员,又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在需求结构、管理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勇于创新,把管理创新看做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大胆向新管理领域挑战,并亲自参加管理创新活动,既是管理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管理创新的参与者。
2.不断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逼基层工区管理创新。
只有着力营造“不创新就落伍”的政策环境.基层工区才会把管理创新作为提高内部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才会迸发管理创新的持久动力。比如,多劳多得、“干一分活挣一分钱”的政策有效落实,营造一个真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再比如,制定严格管理标准、严格考核落实等,把基层工区逼上管理创新的道路。
3.加强对工区分管领导的考核管理,明确分工责任,主管领导发挥好主体领导作用,把握好大的发展方向,力争做到“无为而治”。
各分管领导必须各司其职,切实抓好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严格落实好上级领导交付任务的同时,积极实行创新改革,做大限度地提效降耗。
4.加强基层工区分管班组的考核管理。
班组长作为兵之头将之尾,对整个基层工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组长既是工区政策的执行者、拥护者,又是下面班组的指挥官,好政策的落实必须一丝不苟地贯彻执行到底,分配工作必须要统筹大局,做到事无巨细,既要事必躬亲又不必事事亲力亲为。班组长下面根据片区的划分,明确好包机责任者、片长,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管理。
5.制定一些资金层面的市场激励政策,发挥好舆论宣传作用。
大家知道,我国现行煤炭企业员工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理解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我们管理人员去宣传引导,力争在他们心中筑起一道坚固夯实的信心之墙,使他们不仅能够阻挡住社会中的一些个流言蜚语,动摇努力工作的信心,让他们时刻以所在工区为自豪,使他们的付出有些实在的收获,让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付出在我们这儿是有回报的。
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是一门不受文化价值观与个人信念支配的学科,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样是我们基层台站参与行业内部与不同行业之间竞争的有力保障。因此说管理的落后比技术的落后更可怕。说到技术落后,我们大多表现得非常坦率,甚至能够具体说出相对落后多少年,但论起管理的落后,人们就比较爱给自己留面子了,喜欢用“跟不上”这样一个词。落后的管理水平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管理的落后能使先进的技术设备变为摆设;管理的落后会使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无用武之地;管理的落后会造成优秀的技术人才的流失。
其实,我市大多数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依然相当落后,管理的落后对气象事业的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远远甚于技术的落后。
那么,具体到基层台站的业务管理落后又落后在哪里?这也是困扰气象业务管理人员的一个长期性问题。我们不妨给自己提出以下的疑问:与全市范围内其它基层台站相比,我们有没有某一方面的优势?对于现有的现代化观测、预报设备,我们究竟能否应用得得心应手?以业务科为单位,我们获得过哪些集体性荣誉?以前在本局业务科工作的优秀业务技术人员如今都去了哪里?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我们能否主动积极参与?问题的答案恐怕要让我们自己失望了。
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先进的?什么样的管理才能使我们的业务技术位居行业的榜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够适应新业务技术的发展需求呢?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尽快实现“一流台站,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的最终目标?那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行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以人为本的业务管理模式是指在业务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业务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同样是从事业务的人,管理者的出发点应该是一切从业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
1.1首先要设计制定适用于气象业务特点的规章制度。
改变以往无章可循或虽有规章却不适合业务科,完全或部分执行局内的统一规章,体现不出业务的专业性特点,在执行中很难对照其开展工作,而且有很多流程停留于书面,真正被用于实际业务工作中的很少,形同虚设。
业务规章制度的设计首先应从业务实际出发,密切结合气象业务的特点,形成切实可行的业务规范制度,以提高基层业务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追求高标准,为全面促进气象业务的发展服务。
其次,业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讲求民主,要让制度的执行者也参与到管理中来,让参与者对设计者的方案消化并认同,让规章制度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互统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应该熟悉规章制度的内容,经过充分探讨后达成共识,这样就避免了制度与实际执行中的脱节。员工会认为制度是自己制定的,自己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有所顾及,违反制度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员工们既是制度的执行者,也是监督者。另外,业务规章制度应该与业务发展同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消除墨守成规的落后思想,管理者也不能因已制定好的制度在执行中遇到阻碍而对员工失望,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检验制度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关键加以纠正就是了。
1.2要有明确的业务工作流程
要想提高业务质量,建立明确的业务工作流程是十分必要的。业务工作流程要适用性强,框架合理,全面细致,完整无疏漏。之前业务科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工作流程,但大多数都是业务值班员自己把平日的工作进行笼统的归纳,在心里形成一个大概的串接模式,提示自己别忘记班内应该做的工作。但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扩展,每天增减的工作会随时改变。因此管理者应该做这样的工作:区分日常工作和临时性工作。一般来讲,日常工作可能常年不变,甚至多年不变,临时性工作应该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令而随时变更。因此,日常工作应该单独列出,临时性工作要紧跟业务工作的变化制定和修改,提早制定流程,并向科室人员通报,使大家在工作之前心里有数,避免盲目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一点,大多数业务工作流程中往往不包括完成工作的登记这一项,往往是做完的事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做了,加入随手登记这一条后就可以大大避免因遗忘或粗心对工作造成的损失,也便于接班员对前一班工作的检查校对。
1.3因人而异,建立业务分散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台站的业务科都有两种以上的业务工作,主要业务是地面测报业务和天气预报服务任务,多项业务都交由业务科长统一管理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缺陷。作为地面测报业务的主要手段——自动气象站的建立与完善对地面测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的业务技术人员已经成为现今业务的主流。但由于新旧体制尚未完成全面的转换,有一部分老的业务人员仍然适应不了目前的新型业务体制,在计算机、自动气象站的应用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新业务人员的加入,虽然解决了老业务人员不能胜任新工作的问题,但地面测报的一些规范却远不及老业务人员熟悉,气象业务仍然要在新老体制中徘徊很长一段期间。因此,新老业务人员要有所区别,优势互补,尽可能在业务工作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业务分管应按不同人的特长分为自动气象站、报表制作、天气预报服务、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这样一来,业务管理才不会盲目无序,哪方面出现问题,直接找分管的人就可以了。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力,抓住工作生活中的细节,根据个人特点,挖掘其最大潜能,使其把全部积极性用于业务的发展中来。
2.1创造业务工作的吸引力
业务工作枯燥乏味,这是业务工作缺少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气象业务体制改革之后,许多原从事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都调整到本局其它岗位中,有的甚至转了行,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业务技术人员,优秀业务人才的流失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提升业务工作的吸引力值得每个管理者认真思考。业务的综合性不妨这样理解:专业性+趣味性,专业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趣味性却极难以实现。我们要把二者综合到一起的目的就是要提升业务工作的吸引力,吸引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基层业务人员队伍中来,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小团体,愉悦地留下来工作,为基层台站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其实业务的吸引力来自于开发业务工作者的兴趣,这就要求业务管理者开动脑筋。我们不妨在工作之余可以组织业务人员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当然是以小的经济成本为原则。例如,简单易行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以科室为单位参与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读书活动等等,创造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职工才不会在一成不变的工作中压抑情绪,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提升了业务工作的吸引力,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有益。
2.2充分发挥业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业务管理者大多是本单位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业务精湛,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大多数管理人员会担心自己的下属会超过自己,显现不出自己突出的专业水平,往往不愿把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交给新人去做,新人则认为既然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不做也罢,这样一来,业务水平只能停滞不前,新员工也不能在工作中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性地完成业务工作。其实,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能够带动员工共同发展,要给员工充分的信任,挖掘员工的潜力,不妨把一些棘手的工作交给员工去完成,对于完成较好的员工要及时表扬,对暂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业务工作更快发展。
三、重视人才引入和培育,全面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3.1严格控制业务人员的使用
由于现代化气象业务的多样性,和基层气象台站为地方政府部门所承担的服务责任越来越多越重大,对从事气象基本业务的人员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仅仅具有单一技能的业务人员已经无法胜任新业务的要求,业务要发展,必须使用知识技术全面、成绩优秀的新人。多年来的经验表明,业务科室如果招聘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新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业务质量,并可以促进业务的发展。而使用达不到要求的新人,放在业务科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再培养,这样对业务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业务管理者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严格控制新业务人员的流入。:
3.2注重现有业务人员的全面培养
老业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业务体制的需求。随着新业务体制的深入,他们从事业务工作的困难越来越严重,因此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提供在岗培训的机会,多组织业务学习实践活动。新业务人员大多具备了大专以上学历,知识面广,在业务工作中,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作用,又要积极培育他们在工作当中的创造性,寻求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
1 概述
经济全球化加速,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企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加剧,而这些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市场和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却是人才的竞争。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体,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正如IBM创始人沃森所言:“砸毁我们的设备,烧毁我们的工厂,IBM依然屹立,只要我们的员工还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曾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故能否有效地吸引人、培养人、使用人和发掘人对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前提。
梅奥的实验证明组织中的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还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性的各种需求,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仅仅把员工看作是追求经济利益的劳动者,他们还具有各种社会需求。惠调艳与杨乃定关于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对绩效有较强的正影响,当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较高时,对其工作更喜欢,具有较高的认知评价和积极的情感反映,从而引发更高的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好的绩效。企业人文关怀正是在满足组织员工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更多关注员工各种社会需求,关心员工精神生活的一种管理理念,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创造出更好业绩。因此,研究企业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法,对于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企业中实施人文关怀,现在的学者提出了不少有效的途径。集美大学的余楠教授提出从引导、接受和协调三方面来实施人文关怀。郭丽炜提出企业人文关怀的对策为:在思想上、政策上、制度上做企业人文关怀的有力保障;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企业人文关怀;同时加强职工教育,促进其心理和谐。宋伶俐认为人文关怀应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情感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中体现出来。郑厚明则建议企业从和谐文化、和谐管理、和谐心理三方面来践行人文关怀。从上述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学者对人文关怀的的实施途径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有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指导思想,但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支持企业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本文拟从企业激励角度来考虑,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通过总结全球最佳雇主企业实施员工人文关怀的经验,提出企业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并总结出企业组织实现员工人文关怀的途径,为企业实施人文关怀提供参考。
2 需求层次理论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肯定人、关心人和爱护人。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需求组成。如图1所示,由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实施人文关怀恰恰就是对需求层次理论中各层次需求的满足,满足这些需求,能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从而实现成功的人才战略,达到培养人、吸引人、使用人和发掘人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组织实施员工人文关怀就是在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这将直接激发员工行为的内在动机,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
图1 马斯洛需求和对应的人文关怀内容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组织的效率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人是否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并能够相互分工协调,这便是组织的奥妙所在。只有通过共建共享机制来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才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每年都会“最佳雇主100强”名单,这份名单以津贴、福利、多元化和工资为评价指标来进行评选,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并获得了业界的普遍认可。成功入围的企业各有各的妙招,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关怀。根据评选指标中的津贴、福利和工资可以得出推论:成功入围企业都已满足了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那么员工其它的需求是如何给予满足的呢,本文拟通过分析最佳雇主入围的特色亮点来探讨如何通过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来实施企业人文关怀,对企业人文关怀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3 基于需求理论的人文关怀实现途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文关怀内涵的对应关系,要在企业有效的实施人文关怀,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首先要满足员工的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员工基本利益和权利的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的实施,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实施人文关怀才能对于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作用。
3.1 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心、呵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求;而人文关怀要求关心和爱护人,关怀人的精神生活。通过关爱员工实施人文关怀是很多最佳雇主企业的制胜法宝。如丹麦罗氏公司为员工提供健康的餐点、专业营养师、按摩服务、健身设施和压力疗法;USAA公司的办公大楼里配备了医疗诊所、室内散步道、篮球馆、排球馆和网球馆。然而关爱员工,不仅限于关爱员工本人,更可以通过关爱其家庭,让他感受到友情、信任和温暖。微软公司为初为人父母的员工提供支持和帮助;美国SAS软件公司支持员工将幼儿送到知名的蒙特梭利早教中心托管,并予以补贴;思科公司为有孩子要照顾的员工提供临时工作分担和办公室育儿室;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出资为员工建立了一个6300英尺,足够容纳300名孩子的幼儿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幼儿中心,设计时尚而温馨。除了直接的关爱员工及其家人,企业还可以通过提供义务服务社会的机会来帮助员工贡献爱心、感受温暖。基于云计算的商业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的每位员工每年可以有6个带薪从事志愿者服务,鼓励员工为社会做贡献;3M公司则为员工的“挑战计步器”活动提供赞助,该活动旨在通过每天行走一万步为慈善募捐,让员工加强身体锻炼同时,又为社会献了一份爱心。这些最佳雇主企业的人文关怀正是通过各种举措关心员工、服务员工,让员工感受到信任、关爱和温暖,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求所体现出来。
3.2 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自尊、自信和成就感;外部尊重是指社会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而人文关怀要求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通过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来实施人文关怀同样为很多最佳雇主企业所青睐。所有的企业都鼓励员工积极进取、追求高效工作,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最佳雇主企业也不例外,但最佳雇主企业不仅鼓励积极进取,对员工的任何细微进步、努力或任何才能的展现也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动画梦工厂为了迎接新员工每日更新员工花名册,让新人感觉是在一个200人的公司工作而不是2000人;埃森哲鼓励员工积极行动,并提供支持,协助他们完成决心要达到的任何目标;美敦力加拿大分公司总裁尼尔・弗雷泽在节假日时亲自给员工写信称赞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感谢每个人所做的贡献;梅赛德斯-奔驰美国为庆祝卡尔・本茨发明汽车125周年,公司给每位在公司服务满14年的员工在奖金的基础上额外发了一个1400美元的红包。然而职场中大部分的工作都只是重复性的劳动,大部分的员工都很难步步高升。一些最佳雇主企业积极创造机会让员工展示自己多方面才能,从中获得自信、认可和成就感,从而赢得了员工的忠诚和拥护。快餐巨头麦当劳公司不仅关注员工的厨艺,对他们的独特才能也给予肯定和鼓励。麦当劳秘鲁分公司举办的“麦当劳之声”可以说是麦当劳版本的“美国偶像”大赛,冠军将得到25,000美元的奖金,还有可能签约录制唱片。西班牙电信集团旗下子公司Atento组织一年一度的动员大会,会议包括运动、才艺、戏剧表演和一般性娱乐,为有才艺的员工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些人文关怀举措是对员工劳动付出或杰出才能的认可,树立了员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从而满足了员工对尊重的需求。
3.3 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而人文关怀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佳雇主企业卓越的绩效离不开他们对员工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力争人尽其才。谷歌公司自成立以来发展迅猛,为众多IT精英首选的雇主,谷歌鼓励工程师抽出20%的时间进行头脑风暴及研发与谷歌相关的新内容,即使这些新内容从未具体成形也没有关系,“20%时间”让谷歌人保持住了创新精神;DPR建筑公司以其开放的文化氛围荣获盛誉,员工可以自由参加季度会议,并发表意见,一位员工说:“如果我有一个好的想法,我就有权将其推进。”通用磨坊声称他们提供的是职业生涯,而非工作,其85%的管理者是从内部提拔;英特尔的员工平均约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被调到新的岗位以期开拓新的领域;Intuit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定期的轮岗制让新员工更好地定位自己,此外员工可以每周把四小时的工作时间用于自己的项目。通过这些人文关怀激发人的潜能,让员工在最适合自己的舞台大展身手,从而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让人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结论
企业的人才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和高度,而人文关怀是确保人才战略成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有效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便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更有助于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建立起一个高素质、高效率、高忠诚度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综观最佳雇主企业的各种人文关怀模式,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关心和肯定人的多种需求,故企业进行人文关怀可以以这样三种途径实现,一是从满足员工社交需求出发,关爱员工及家人,为员工创造机会给予温暖和感受温暖;二是从满足员工尊重需求出发,肯定员工的成绩和能力,给员工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三是从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求出发,帮助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员工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惠调艳,杨乃定.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6,04:62-65.
[2]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8:4-9.
[3]余楠.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价值的实现途径[J].
学术论坛,2007,11:137-140.
[4]张宏如.基于EAP的企业人文关怀激励[J].企业管理,2010,12:91-93.
[5]杜凤君.加强企业人文关怀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1,16:73-74.
[6]郭丽炜.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J].经济师,2011,08:248-249.
[7]宋俐玲.人文关怀与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64-65.
[8]郑厚明.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和谐企业构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当前,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电企业的经营难度不断加大,利润空间也愈来愈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迎接挑战,求得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确实需要深思熟虑。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悟到,抓住线损管理不放松,深挖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线损要效益,这是供电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定位,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线损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线损管理是否到位,线损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管理好线损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借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出线损管理的"九招法",以求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探讨。
一、目标分解法
目标分解法是当前许多县级供电企业在实施线损管理过程中,正在运用并且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企业在确定年度总的线损目标之后,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供电所和每条线路,供电所再将自己的子目标分解到每个配电台区和职工,这样便形成了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指标的良好格局,从而激发每个供电所和每个企业员工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但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时,企业的决策者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指标的制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既不能脱离现实凭空臆造,使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无原则地降低目标而影响员工的进取精神。要在认真研究参考历年数据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科学的测算,真正做到切实可行,才有可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考核奖惩法
考核奖惩法首先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要设立专项的线损奖励基金,加大对线损的奖惩力度。县局每月要对每条线路的线损情况进行计算考核,看各供电所的线损指标是否完成,然后依据考核标准,对完成线损指标或超额完成指标者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线损指标者给予经济处罚。对供电所来讲,也可以把线损考核延伸到每个农电工身上,看其所管辖的线路和台区高低压线损指标是否完成,并酌情进行奖罚。在考核过程中,作为企业的考核者要认真负责,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决不能敷衍了事,含乎塞责,如果对考核不认真,也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对以权谋取个人私利,以及由于自身技术低下素质不高,在实际操作中造成计量事故,或为窃电者留下可乘之机,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者,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杂志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该处分的进行严肃处分,该免职的予以免职,该经济赔偿的进行经济赔偿,只有严格的考核奖惩,才能保证各项制度顺利推行。
三、月度分析法
月度分析法就是县局每月要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对逐条线路的线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全局的线损情况。在召开线损分析会时,各供电所长事先要拿出自己所管辖线路的月度线损分析报告,在会上一一发言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让大家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对于线损高的要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提出下一步解决的办法;对于线路运行良好,线损稳中有降的线路,要善于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之目的。分析会结束后,职能科室要写出月度线损分析综合报告进行存档,在下一次线损分析会上进行对照检查,看其措施是否落实,线损是否降了下来,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
四、计量集权法
电力计量是线损管理的核心部位,计量表就好像在商品买卖交换过程中的秤,应该保证准确无误。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如果计量表失去准确性,或者是窃电者蓄意在计量表上做手脚,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就会导致线损的升高。所以,在计量上要采取统一集权的管理办法。首先,要把好计量表的校验关,计量表要由具有校验资质的部门校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电力计量表的校验业务。其次,对每个配电台区的计量箱钥匙要由专人管理,管理者对企业要绝对的忠诚,不得有丝毫的贪心和私欲。农村低压客户也应如此,要由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农村电工来统一管理钥匙,任何私人不得干预。否则如果计量箱的钥匙分散管理,一旦遇到个别私欲膨胀者,他们就可能乘隙而入,采取不正当手段来窃取电能,造成电量流失、线损升高。所以,对于计量管理要慎之又慎,必须采取集权管理方为上策。
五、经济运行法
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是降低线损的又一有效手段。经济运行是指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即在这种运行状态下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设法尽可能地减少有功、无功损失。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包括供电企业的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一是电力调度中心。调度要以调出效益、降低线损为基本原则,准确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经济的电力运行方案。同时在电力设备需要维护检修时要统一合理安排,尽量避开用电高峰,尽量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以此来减少损失、增加供电量。二是变电所的变电运行人员,要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变化以及功率因数高低情况,合理投切电容器,尽量使设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三是供电所的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配电台区经常进行巡查,特别是对那些野外抗旱变压器,一旦抗旱结束要立即停运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防止空载运行。四是要对那些"大马拉小车"的变压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因容量的不合理配置而加大电能的无效损耗。
六、消缺补漏法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它企业,其设备分散点多线长,一个县级供电企业大都管辖着数以千计的变压器和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这些设备大都分布在野外,跨越田野村庄高山丛林,管理起来十分不便。但是,如果因此我们忽视了管理检查,有些线路和台区设备就有可能因出现缺陷而造成电量损失。所以,作为供电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按照设备规程的要求,经常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配电台区进行检查,对线路进行巡视,尤其是要加强夜间巡视,一旦发现哪些地方出现漏电现象,就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消缺处理,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线路线损的加大。
七、摸底排查法
摸底排查法是我们在降低线损过程中一种最直接、最简单,也最易生效的办法杂志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作为基层供电所的管理者,必须对自己所管辖的台区和客户情况有一个最真实的了解掌握,对每个台区每个客户的用电负荷都要了如指掌、胸中有数。一旦线损升高,我们就可以通过每个客户的月度电量的增减幅度,对问题的出现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对客户进行摸底排查,通过摸底排查能够有效地控制个别欺骗瞒报截留电量现象,同时也能查出许多隐蔽较深的问题。沁阳曾有一条10千伏线路线损一连几个月居高不下,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这条线路每个客户的计量进行了细致排查,在排查中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之处,最后经过检查发现一个用电负荷比较大的客户计量装置的互感器实际倍数与铭牌不一致,在每月计算电量时少算二分之一的电量,问题找到以后,这条线路的线损很快降了下来。在我市还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村庄前几年低压线损非常高,有时高达50%之多,前年新的所长上任以后,组织二十余名农电工对该村庄一家一户进行突击排查,结果全村有四分之一的客户计量表未向供电所上报,而被该村的电工截留下来,问题澄清后,局里对这名电工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追补了电量,该村的低压线损很快降到了合理程度。
八、常态监测法
当前,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电企业的经营难度不断加大,利润空间也愈来愈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迎接挑战,求得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确实需要深思熟虑。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感悟到,抓住线损管理不放松,深挖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线损要效益,这是供电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定位,这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线损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线损管理是否到位,线损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管理好线损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借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出线损管理的"九招法",以求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探讨。
一、目标分解法
目标分解法是当前许多县级供电企业在实施线损管理过程中,正在运用并且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企业在确定年度总的线损目标之后,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供电所和每条线路,供电所再将自己的子目标分解到每个配电台区和职工,这样便形成了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指标的良好格局,从而激发每个供电所和每个企业员工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但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时,企业的决策者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指标的制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既不能脱离现实凭空臆造,使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无原则地降低目标而影响员工的进取精神。要在认真研究参考历年数据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科学的测算,真正做到切实可行,才有可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考核奖惩法
考核奖惩法首先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要设立专项的线损奖励基金,加大对线损的奖惩力度。县局每月要对每条线路的线损情况进行计算考核,看各供电所的线损指标是否完成,然后依据考核标准,对完成线损指标或超额完成指标者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线损指标者给予经济处罚。对供电所来讲,也可以把线损考核延伸到每个农电工身上,看其所管辖的线路和台区高低压线损指标是否完成,并酌情进行奖罚。在考核过程中,作为企业的考核者要认真负责,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决不能敷衍了事,含乎塞责,如果对考核不认真,也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对以权谋取个人私利,以及由于自身技术低下素质不高,在实际操作中造成计量事故,或为窃电者留下可乘之机,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者,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杂志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该处分的进行严肃处分,该免职的予以免职,该经济赔偿的进行经济赔偿,只有严格的考核奖惩,才能保证各项制度顺利推行。
三、月度分析法
月度分析法就是县局每月要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对逐条线路的线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全局的线损情况。在召开线损分析会时,各供电所长事先要拿出自己所管辖线路的月度线损分析报告,在会上一一发言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让大家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对于线损高的要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提出下一步解决的办法;对于线路运行良好,线损稳中有降的线路,要善于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之目的。分析会结束后,职能科室要写出月度线损分析综合报告进行存档,在下一次线损分析会上进行对照检查,看其措施是否落实,线损是否降了下来,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
四、计量集权法
电力计量是线损管理的核心部位,计量表就好像在商品买卖交换过程中的秤,应该保证准确无误。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如果计量表失去准确性,或者是窃电者蓄意在计量表上做手脚,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就会导致线损的升高。所以,在计量上要采取统一集权的管理办法。首先,要把好计量表的校验关,计量表要由具有校验资质的部门校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电力计量表的校验业务。其次,对每个配电台区的计量箱钥匙要由专人管理,管理者对企业要绝对的忠诚,不得有丝毫的贪心和私欲。农村低压客户也应如此,要由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农村电工来统一管理钥匙,任何私人不得干预。否则如果计量箱的钥匙分散管理,一旦遇到个别私欲膨胀者,他们就可能乘隙而入,采取不正当手段来窃取电能,造成电量流失、线损升高。所以,对于计量管理要慎之又慎,必须采取集权管理方为上策。
五、经济运行法
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是降低线损的又一有效手段。经济运行是指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即在这种运行状态下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设法尽可能地减少有功、无功损失。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包括供电企业的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一是电力调度中心。调度要以调出效益、降低线损为基本原则,准确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经济的电力运行方案。同时在电力设备需要维护检修时要统一合理安排,尽量避开用电高峰,尽量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以此来减少损失、增加供电量。二是变电所的变电运行人员,要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变化以及功率因数高低情况,合理投切电容器,尽量使设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三是供电所的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配电台区经常进行巡查,特别是对那些野外抗旱变压器,一旦抗旱结束要立即停运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防止空载运行。四是要对那些"大马拉小车"的变压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因容量的不合理配置而加大电能的无效损耗。
六、消缺补漏法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它企业,其设备分散点多线长,一个县级供电企业大都管辖着数以千计的变压器和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这些设备大都分布在野外,跨越田野村庄高山丛林,管理起来十分不便。但是,如果因此我们忽视了管理检查,有些线路和台区设备就有可能因出现缺陷而造成电量损失。所以,作为供电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按照设备规程的要求,经常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配电台区进行检查,对线路进行巡视,尤其是要加强夜间巡视,一旦发现哪些地方出现漏电现象,就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消缺处理,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线路线损的加大。
七、摸底排查法
摸底排查法是我们在降低线损过程中一种最直接、最简单,也最易生效的办法杂志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作为基层供电所的管理者,必须对自己所管辖的台区和客户情况有一个最真实的了解掌握,对每个台区每个客户的用电负荷都要了如指掌、胸中有数。一旦线损升高,我们就可以通过每个客户的月度电量的增减幅度,对问题的出现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对客户进行摸底排查,通过摸底排查能够有效地控制个别欺骗瞒报截留电量现象,同时也能查出许多隐蔽较深的问题。沁阳曾有一条10千伏线路线损一连几个月居高不下,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这条线路每个客户的计量进行了细致排查,在排查中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之处,最后经过检查发现一个用电负荷比较大的客户计量装置的互感器实际倍数与铭牌不一致,在每月计算电量时少算二分之一的电量,问题找到以后,这条线路的线损很快降了下来。在我市还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村庄前几年低压线损非常高,有时高达50%之多,前年新的所长上任以后,组织二十余名农电工对该村庄一家一户进行突击排查,结果全村有四分之一的客户计量表未向供电所上报,而被该村的电工截留下来,问题澄清后,局里对这名电工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追补了电量,该村的低压线损很快降到了合理程度。
八、常态监测法
降损节能是供电企业永恒的主题,必须建立一种常态监测机制。降低线损关键在于计量,计量管理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决不能一时紧一时松,在这一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坚持定期抄表与不定期抄表相结合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通过抄表来监测掌握计量表的运行情况,看客户的用电量是否有不正常的起落,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对计量进行检查。二是经常开展营业普查,对所辖区各配电台区的计量每月要进行一次现场监测,看其计量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三是按照规程要求对计量表严格进行周期校验,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九、以人为本法
毕业论文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笔者多年在基层电大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和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该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非常关键。它明确写作目标,决定了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败。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在选题时存在如下常见问题。1.选题偏大,涉及范围过宽。加上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写作水平有限,论述很难深入和结合实际,照搬别人结论太多,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2.容易偏离行政管理专业要求的选题范围,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选题混淆。多有学生以企业为例来进行选题,没有与工商管理专业很好区别开。3.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题目扎堆,写出的论文大同小异,缺乏创新。选题多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而“公共行政学”、“行政组织学”等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
(二)论文本身问题。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学生上交的初稿根本不是学术论文,或是工作总结,或是学习体会,质量不高,写作水平低。语病多,格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逻辑混乱,很少联系自身实际,更缺乏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三)抄袭现象较为普遍。信息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抄写论文。如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行政管理论文”,查询结果就有一千多万个,复制与粘贴成为写论文的一条“捷径”。学生或东拼西凑,或大段抄袭,雷同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迟交或不交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未能按时完成,要么工作忙没时间,要么直接表示不会做,或是临到最后期限担心不能按时毕业才开始动笔。
二、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问题的三维因素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分析。许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甚至认为是包袱,于是马虎应付。加上平时缺乏论文写作的训练,基本功差,工作压力大,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写作。
(二)从指导教师层面分析。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即要参与教学,又要从事教学管理,有的教师还要担任辅导员。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严谨耐心地指导学生且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不多,这也影响了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
(三)从社会环境影响的层面分析。当今社会,学风不正,论文抄袭成风,也是电大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和抄袭论文重要原因。
三、多管齐下,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路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态度。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认识到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道德行为。再次,教师要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工作、特长、兴趣等,从而进一步提出要求。最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可提供一些参考选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结合实际撰写论文。总之,要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因趣、因需要、因事选题,鼓励“小题大做”,选择那些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题目。
(二)重视论文指导教师的培养。1.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指导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素养、理论修养、文字修养等。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树立信心,给以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当是个“通才”和“杂家”,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当代各种新理论、边缘科学要有广泛的涉猎,还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与社会常识。同时,还应有较强的中文写作水平,能及时纠正学生论文中的语病和错误。2.建立一支稳定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电大分校师资力量有限,应发展一支工作稳定、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同时还要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反馈进度,研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将论文指导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论文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毕业论文的教学应贯穿于从入学教育开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平时入手,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第一,通过入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第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理论准备和材料准备。第三,提前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聘请专家举办讲座,系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撰写论文,从而有充足的时间确定选题,搜集素材着手写作。
(四)依托网络手段开展论文写作远程指导。将网络手段运用到论文指导环节。可为毕业班学生建立论文指导QQ群,方便师生交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以记录学生写作过程和教师的指导过程。
学校应该把毕业论文当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2】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 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3.1.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3.1.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 亿美元,甚至10 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 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 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 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 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3】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 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 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 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 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2】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 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3.1.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3.1.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 亿美元,甚至10 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 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 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 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 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3】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 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 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 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 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官文龙.中小医药企业艰难前行,路在何方[N].医药经济报,2008-01- 18.
关键词:经济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重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3.培养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二、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1.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
⑵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
班组是企业最活跃的细胞,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与作业单位,是连接企业与员工的平台,是培育员工、激励人才最重要的阵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组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宾馆班组管理企业文化论文
一、在班组管理中践行“客户观,成本观,工作观”
首先要创新员工的思想教育,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强化员工的“五种”意识。新的形势下,航空宾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辅业向主业转变”的重大机遇,又面临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凸现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确保经营效益、员工收益和社会效益的“三个效益并重”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酒店工作的全局。通过强化“五种”意识,即在员工中,通过着力强化大局意识、角色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为践行“客户观,成本观,工作观”打下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大局意识,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就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和服务大局,只有胸中有大局,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才能工作得有方向、有意义、有章法、有轻重缓急,具体到宾馆来讲,首先是服从宾馆领导的大局,坚决贯彻上级有关决策、方针,做好接待服务、安全保障工作。
其次就要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改变信息闭塞、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甚至以邻为壑,只谋一地一时之利的本位主义现象。角色意识,就是要知道自己这个岗位、这道工序、这个环节在整体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中,增强对宾馆的忠诚度,也就是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的要求,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尽力,使自己的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改变坐享其成、热衷形式主义、虚报浮夸,或对不正之风、违纪现象不敢顶、不敢碰、不敢管的私利现象。机遇意识,就是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善于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中洞察机遇,从对信息的收集中捕捉机遇。要改变等靠思想,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危机意识,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市场竞争不相信眼泪,也不怜悯弱者。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面临的困难,如硬件设施的老化、客源的流失、市场的竞争、体制的束缚等等,要共同奋发图强,防微杜渐,既看到眼前的危机,也看以潜在的危机,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改变陶醉于现实,满足于现状,当危机来临时,变得手足无措,而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应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感,细心防备危机,要敢于挑战危机,设法化解危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意识,就是想常人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善于联想,从而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创造性地解决难题。如“网络营销”,目前网上预订、网上宣传、促销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话预订、邮寄宣传资料和新闻媒体广告等。在工作中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结合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五个意识的强化,管理人员与员工在班组管理中,能够做到待客户如上帝,千方百计降耗节支,提高工作执行力,从而提高整个宾馆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水平。
二、在班组管理中践行“客户观,成本观,工作观”
其次要创新宾馆的企业文化,善待客户的同时要善待员工,营造家园文化氛围。宾馆企业文化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一个成功企业内在独特的行为理念和规范,它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养成、提倡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在班组管理中践行“客户观,成本观,工作观”,宾馆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应体现在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中。一是以人为本,重视客户没有错,但是也要重视员工,应该是要努力搭建与顾客、业主、员工、社会的多赢平台。确保入住酒店的客人获得超值享受,确保宾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二是星级有限、服务无限。虽然我们经营管理的宾馆星级是有限的,但对客人服务的规范化、个性化是无止境的,对客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班组经营管理中,要事必躬亲,流动管理,对在一线发现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发生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任何细节问题都不忽视。三是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设计好员工的职业生涯。宾馆的员工结构多样化,要激活用人机制,首先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视才录用,切忌地域岐视和临时工、合同工的区别。其次,待遇上要一视同仁,按岗、按劳、按效取酬,做到公正、公平;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不但要从观念上重视,更重要是在行动上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造就认同和忠诚企业的员工,增强员工的满意度。要提倡对宾馆员工的在岗培训和换岗培训,在抓好员工的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要定时给员工充电,要创造员工发展的机会等等。四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定并实施《会议管理制度》、《各部门服务质量及卫生标准》、《客人投诉事件认定及处理程序》等制度,使宾馆的各项工作做到了周有布置、月有检查、季有考核,大大提高班组管理的实效性。实行一线员工等级评定考核激励机制,量化考核并与工资实行联动,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班组长激励机制方面,建立完善了班组长岗位津贴制度、班组长和高技能人才研修深造制度、班组长的评优选树制度、合理的分配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了班组长的积极性,发挥一线典型示范作用
三、在班组管理中践行“客户观,成本观,工作观”
要创新员工的服务方式,全方位发挥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宾馆服务方式的创新,主要相对于宾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而言的。航空宾馆在不断改善服务设施和硬件下功夫,更需要在不断改善员工的亲情服务上做文章。对客人的服务方式更要求真务实,围绕“方便”二字去开展。如可实施“一站服务”、“目的地服务”模式。即客人入住酒店后,其需要提供的服务和对酒店的不满,只通过酒店服务中心专门电话便可得到解决;凡客人入住酒店后,酒店可为客人提供目的地延伸服务;如为提高结帐速度,可尝试免查房制度。我们所订的查退房制度,本意是怕客人遗留物品和迷你吧的消费,但一些酒店却是查客房物品少了没有。我们不能为防百分之一的人而去冒犯99%的客人;如我们要落实《模式》规定的总经理定期大堂值日制度,总经理亲自征询和倾听客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对客户服务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可行办法。同时,要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客户观、成本观和工作观的践行意义,加强服务行动的原始驱动力。首先,要明白宾馆与的客户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尊敬和信任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建立在友谊的基础上。如果客户是出于对宾馆的品质与服务的认可、赞赏和放心而选择入住宾馆,那么宾馆与客户才会是长期、稳定、互利的关系。因为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明白宾馆经营必须降低和控制成本,而降低和控制成本不只是管理层的事,以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所在,只有全员增收节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益。
四、结语
明白工作观是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正确的工作观,犹如人生路上的明灯,只有有良好的工作观,才能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精一行。也只有良好的工作观才能在工作上争分夺秒地“抢”,有胆有识地“闯”,千辛万苦地“拼”,脚踏实地地“干”,始终保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一股敢于争先的锐气,才能推动宾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实践证明,在明确客户观、成本观和工作观践行意义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推行人性化和差异化服务,是客户入住真正有家的感觉。
生产班组绩效管理论文
一、生产班组绩效管理分析
1、班组绩效与计划指标体系的联动
生产班组把绩效评价内容作为班组、员工工作重点和目标方向的指挥棒,将创先的计划体系和目标体系融入绩效体系,对不按时完成目标、指标及年度生产计划相关工作的,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对超额完成任务或为单位、部门目标指标的完成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绩效加分或给予奖金嘉奖,通过绩效手段推动计划体系和目标体系落地。
2、班组绩效与个人绩效的联动
推行班组长绩效与班组工作成效相关联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班组,给予班组长绩效加分进行激励,对班组出现违章行为或工作滞后的班组长进行绩效扣分,以此来更好地促进班组长对班组的管理。同时,将班组绩效结果与班组员工个人绩效评为A级的人员比例挂钩,使绩效导向的作用真正发挥,激励并调动员工积极性。
3、班组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联动
班组绩效如果无法量化,其考核结果就不能被理解,结果不能被理解就无法有效控制,不能有效控制也就无法改变。因此,只有从班组日常工作以及生产营销系统中提取所需的信息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将数据转换成量化的绩效模型标准,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可视化展示,使班组员工的绩效目标看得见做得到,才能使班组绩效管理真正具有导向性。
二、以信息化实现生产班组绩效的全过程管理
建设班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构建班组工作与各标准库的关联,从各业务信息系统抽取工作量数据和工作评价结果,实现可视化、实时化、透明化的工作管理和绩效管理,达到强化绩效导向,激励并调动有限的人力资源,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一)制定月度绩效合约
每月的25日,班长登录班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从生产MIS获取工作计划为班员生成初始的绩效合约。由于考虑到当前业务信息系统没有能完全覆盖所有的工作任务,所以在自动导入工作计划的时候,还预留了人工录入途径,可以由班长手动添加月度绩效任务以及其完成情况,班组长导入或者添加任务后,系统自动将信息同步到参与成员的绩效合约中。
(二)查看月度绩效积分
系统实时获取生产MIS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其完成情况,自动计算任务积分以及其排名情况。班组成员通过该模块了解当前工作进展,保持或者改进工作;班组长通过该模块了解班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及时与班组成员沟通、互动,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积分查看分为两个途径,查看得分细节,以及查看积分图。
(三)月度绩效评价
上月绩效考核结束后,系统自动启动匿名的互评流程,班组成员在当月月末之前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提交互评结果,系统计算成员的平均分值作为互评最后得分。工作积分由系统根据支撑系统信息实时核算,系统根据每一项任务的关键字,在后台设置的工分库中匹配,获取该项任务的标准分值,标准分值与该班员在该任务中担任的角色系数、该任务的质量系数之积则为该项任务的得分,工作积分为各项任务得分累加。班组长只需在月度绩效考核阶段对其班组成员的综合分项打分,系统就能计算出每位成员的总分、排名以及绩效等级。通过集成业务系统员工的工作数据,对应系统固化的工作量积分标准库,自动计算出每个班组成员工作量考核分,大大降低了考核中的主观因素,提升了考核的公平性,避免了轮流坐庄的情况。
1、开放性系统设计为了适应同班组、不同专业的使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开放性平台式系统,即业务角色、权限,各类考核项目所占的权重可配置。
2、简便实用的互评表设置使用简便实用的互评表,减少评价时候的选择。
3、标准库建立要做好月度评价工作,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任务工分库、加扣分库和绩效关键事件库。
(四)绩效沟通与反馈
生产与运作系统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投入变换产出”功能的综合体;它是企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生产运作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生产运作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而且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定位与设计管理,可以认为是选择、设计、运行、控制和更新生产运作系统的管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生产运作管理仅局限于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实际上是以生产运作系统中的生产运作过程为中心对象。本文的生产管理体制信息化是以狭义的生产动作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整个社会正在兴起一场信息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企业的全过程。不仅影响企业的技术,也影响企业的管理,作为企业运行的核心—生产管理系统受到社会信息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的推动作用
1、生产过程趋向全面自动化
工业时代的动力机械工具不会自动调节和控制,缺乏灵活性,不能处理偶然性事件,因此需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神经系统”的作用,弥补动力机器的缺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得到迅速发展,当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体系(见图1)新增加了操纵与控制系统,成为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它们能够在生产者的控制下通过感测系统获取劳动对象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递信息,通过智能系统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再生”与劳动对象打交道的策略信息,再通过通信网络把策略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后者按照策略信息的指引调节和改变劳动对象的运动状态,达到改变劳动对象的目的,完成生产劳动的过程。在这种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操纵与控制系统克服了机械化的缺点,能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并能处理各种随机事件,使劳动者开始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退出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处于生产第一线的车间转移到对控制系统发出指令的控制室和操纵台,从直接的生产过程转入间接的控制和操作,使生产真正达到了自动化。
2、生产过程趋向柔性化
生产中使用的灵活的制造系统,在电脑的指挥下,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和调节随时改变机器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产品的款式,根据不同的需要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人们把这种生产称为柔性生产。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工业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这种灵活制造系统,工业时代盛行的标准化的刚性生产方式正在被灵活的柔性生产方式所取代。其优点是既能节约成本,又可以灵活及时地满足市场上多样化的需求。
3、生产活动趋向“分散化”
在机械化、工业化的大生产中,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各种功能的机器必须集中在一起,这样可以缩短生产过程的空间距离,节约中间产品的传递成本和时间,机器的集中决定了劳动力的集中,机器对劳动力的吸收和需要程度决定了劳动力的集中规模。大工厂、大企业、大城市都是这种集中型生产方式的产物。集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收到规模效益,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造成各种弊端,比如废气、废水、废物的过度集中,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不平衡等。
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和智能化的生产机器的应用,为抑制不断集中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主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科技的大发展使机器的体积不断缩小,使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减少。这样,当代企业在劳动力的数量上、厂房机器所占据的空间规模上都比传统的制造业要小。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变的更加顺畅,受空间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减少企业“扎堆”现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个人拥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进入家庭,使得人们可以在家里从事和完成本来必须到企业或工厂的车间、办公室才能从事的和完成的工作。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制造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规划(ERP);在生产和营销上,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有不断消除浪费的精良生产,也有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敏捷制造,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虚拟企业和电子商务等。
二、生产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1、信息意识方面
在制造业生产信息化的过程中,生产基层由于有自动化的基础,所以对生产一线KPI和信息标示认识深刻,反而车间管理层面的信息意识由于信息应用的断层而显得信息驱动能力不足、数据决策能力薄弱。
信息意识的一致性是影响生产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人文因素。企业全员对“生产数据如何沉淀为信息,信息如何精炼为情报”认识越为统一,图2中三个区域的重叠面积越大。
(l)个人关心的信息:个性化的报告,分析结果,指标等。
(2)驱动生产日常运行的信息:生产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供应链信息等。
(3)驱动企业领先的情报:竞争KPI、成本领先优势情报、技术领先优势情报、行业最佳实践等。教育员工等待信息的输入已经无法满足解决现代制造中数据多、信息有、知识少、商业情报生成慢的矛盾。
2、信息能力方面
现代的信息能力不只体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同样都非常重要。对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而言,获得信息已经没有任何问题。挑战是如何关联商业要素,并利用信息加速决策,提升各项管理水平。
3、信息责任方面
举个例子,操作员修改原始生产数据从而掩盖操作错误。生产管理人员修改原始生产数据从而得到更好生产性能评价;质量管理人员拷贝历史质量数据从而减少工作量;管理层修
改原始数据使得企业生产看起来更加符合环保安全生产的要求;或者通过修改统计模型博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我们既然认识信息对企业责任的重要性,就应该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在追求和形成信息的过程中参与有诚信的团队合作。
4、信息化目标方面
生产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生产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解决生产能力与客户要求的主要矛盾的手段。在IndustryWeek制造业调查后发现“在给生产运行带来有的所有挑战中,客户的要求和成本的增加名列前茅。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工作的连续改善和效率提升已经不再是可选方案,而是参与竞争的必备能力。”
通过建立以下为核心的生产信息化目标,才能建立参与竞争必备能力。生产建模:建立产品模型,建立工厂模型,建立生产事件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立工序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建立设备变量,连接控制系统激活数字化工厂。生产执行:详细计划、排程及变更、批次执行、批次分析、批次跟踪等。性能分析:根据控制系统数据自动更新产品在生产线上的变化和移动;手自动从控制系统的数据捕获生产信息、消耗信息、质量信息、质量失控报警、OEE、生产灰色区域判别、停机跟踪等、连续计算等。其他信息系统整合:与其他系统如ERP的数据和信息的整合。
三、面向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创新
1、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由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缺乏实践经验,并且理论容易脱离实际,毕业后无法马上从事制造业生产运作管理岗位的工作。
②各类培训咨询机构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方式。这类模式是由专门的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培训的公司开设培训班来培养生产运作管理人才。这种方式专门针对制造业某个领域的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组织培训,培训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且培训方式灵活、程序简单,故可以迅速培养大批生产运作管理人才。
但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训周期短而使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更关键的是各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水平不一,无法对其培训质量进行控制,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培养出的人才良莠不齐,也严重阻碍了各地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交流。
③企业内部培养方式。一些有实力和眼光的企业通过定期对其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生产运作管理知识和技巧,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实力。像海尔公司的海尔大学、摩托罗拉公司的摩托罗拉大学等一些著名公司的培训机构,都定期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另外也有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委托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对于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很有益处。
鉴于以上三种模式的不足,我们认为,加强学校、产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办学体制与机制,建立国家教育培养体系、企业培训、中介机构培训、地方政府培训相结合的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是培养制造业发展所急需的复合型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创新
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据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得从关键技能工到工厂厂长都有一套不同生产岗位应该掌握的知识理念和方法工具。制造业通用生产管理能力国际培训课程暨国际生产管理师培训课程体系(IMMP)就是一套系统的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培养体系,它将生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管理:包括生产活动的基础知识;生产活动的计划与控制;生产活动的评价进程方法;生产活动的问题解决;第二层为中间环节制造与采购管理,包括制造活动的基础知识;制造活动的计划与控制;制造活动的进程方法;制造活动的问题解决;第三层为工作岗位的管理,包括工作岗位的基础知识;工作岗位的计划与控制;工作岗位的进程方法;工作岗位的问题解决;第四层为基本作业指导与自我管理,包括生产活动的一般常识;正确作业的进程方法;作业评价的基础知识;作业问题的改进方法。
IMMP课程体系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一个理念(价值最大化),两个流程(生产对象的流程、生产主体的流程),三个步骤(计划、控制、评价),三个环节(设计、规划、制造),四项作业(加工、检验、搬运、仓库),四种职能(生产、销售、财务、人事),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和五个目标(质量、数量、交货期、成本、安全)。我们相信,随着IMMP课程体系在我国的推广,以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和相关培训标准的运用,将会有效地解决生产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隋志华.一汽模具生产管理信息化实践[J].航空制造技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