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价值观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价值观论文

篇1

随着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男护士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在我国的护士队伍中,除精神病院和一些综合性大医院有少数男护士外,其他医院中男护士极少。程金焱等曾就男护士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正在工作的占10.9l%,转行占49.27%。工作价值观是个体对工作需要的反应,即个体关于工作行为及在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通过对医院男护士工作价值观与离职倾向进行调查分析,能够掌握影响男护士群体离职的重要因素,为护理管理人员有的放矢地选择激励方式,稳定护理队伍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哈尔滨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大连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65名男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纳入标准:注册护士、愿意参加本课题、从事护理工作1年以上。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护龄、与所在医院的劳动人事关系等。工作价值观调查表,Elizur于1991年编制,有3个维度,即情感型价值观(5个条目)、认知型价值观(13个条目)、工具型价值观(6个条目),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非常不重要计1分,不重要计2分,不太重要计3分,较重要计4分,重要计5分,非常重要计6分,得分越高,工作价值观认同度越高。离职倾向量表,1982年编制,共6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经常计4分,偶尔计3分,甚少计2分,从不计1分,量表总分等于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离职意愿越强。根据6个条目之间的相关性,条目1和条目6构成离职意愿I,表示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条目2和条目3构成离职意愿Ⅱ,表示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条目4和条目5构成离职意愿Ⅲ,表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经我国台湾的李栋荣和李经远翻译并修订后用于中国员工,修订量表信度Cronbach’Sd为0.77,内容效度0.68。

1.2.2问卷发放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者统一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72份,剔除有空缺、遗漏的无效问卷7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为90.28%。

1.2.3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分析护士工作价值观、离职倾向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护士工作价值观、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

2结果

2.1一般资料

65名调查对象年龄20~29(23.97±2.59)岁;护龄1~6(2.08±1.04)年;其中,正式护士20名,占30.77%;聘用护士42名,占64.62%;临时护士3名,占4.62%。学历:高中或中专22名,占33.85%;大专31名,占47.69%;本科及以上l2名,占18.46%。职称:护士53名,占81.54%;护师12名,占18.46%。婚姻状况:未婚59名,占90.77%;已婚6名,占9.23%。

2.2工作价值观与离职倾向现状(见表1)

3讨论

3.1男护士对情感型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表l显示,男护士认同程度最高的价值观是情感型价值观(5.06±0.49)分,可见男护士在工作中更重视“情感型价值观”,即希望自己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情感型价值观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下表达出的价值观,包括公正的监督、被尊重、人际关系等。马斯洛认为,除病态人格外,所有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名誉、声望等,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种需要一旦受到阻碍,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以致丧失人生的信心。由于社会的偏见,认为护理工作应该是耐心细致的女性的专利,男性从事这一工作则被视为无能或无前途。男护士为患者付出的辛劳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再加上职称评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不合理,他们不能从工作中体验自我价值,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是一种自我否定,是根据外部成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确定自己的价值。因此,建议护理管理层大力开展改善男护士专业地位的项目活动,采取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男护士管理及政策措施,例如:向社会、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宣传男护士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独立的角色。同时,男护士应该认清自己的优点与价值,积极发现自身优势,树立崇高的理想,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正确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3.2男护士对工具型价值观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表1结果显示,工作价值观中,男护士对工具型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最低(4.90±0.61)分。工具型价值观也称物质型价值观,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质或实际结果的价值观,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按照社会价值观理论,物质型价值观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相似。人们只有得到物质和安全的基本保障后,才会考虑更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人生目标的实现等。近几年,本院开始实行聘用制、岗位管理等,打破了过去“铁饭碗”的制度,男护士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不再是终身制,而是由组织根据其绩效和贡献来决定是否续聘。

3.3男护士对认知型价值观的重视程度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护士对认知型价值观的重视程度较高(5.0l±0.49)分。认知型价值观表达了对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及员工自身的发展、成就的重视,包括工作兴趣、责任、成就等反映男护士高层次需要的内容。我国医院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工资低、奖金少的现象,而男护士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以满足。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者大都在重视男护士工作任务完成的同时,对男护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也是高度重视,管理者尽量创造条件为男护士的个人发展提供机会,例如:创新科研的支持等,从而提高他们对高层次需要的重视。

3.4男护士未表现出强烈的离职倾向

从表1可以看出,获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得分最高(2.42±0.62)分,而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得分却相对较低(1.94±0.67)分。分析结果发现:由于内部因素和自身特点等因素影响,男护士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离职倾向,这与国内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员工是否产生离职倾向取决于自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离职行为的发生受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比例、行业生命周期以及组织约束等外部条件的限制。目前,在男护士人力资源市场中,供小于求,呈现男护士短缺的局势,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劳动力市场指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相对国内丰厚的待遇,对于目前工资水平仍然较低的我国男护士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男护士的离职意愿,将导致大量男护士的流失,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素质男护士,对于医院的管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3.5男护士工作价值观与离职倾向相关性分析

篇2

家庭暴力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从过去被人们认为的“家事’,走向社会干预层面,显示了社会的一大进步。国际社会关注家庭暴力始于年代,香港八十年代提供反家暴服务。国内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新修订的《婚姻法》多处提及家庭暴力的问题。在陕西,由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去年11月份在国内尝试用社工方法组织曰受虐妇女支持小组”的活动一登报,便在媒体掀起关注家暴的。看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势在必行。但目前反家暴工作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不同的服务机构理念不同,因而提供服务的动力、方向和手法不同。我们关注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推动男女两性平等,进而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反家县工作中的两种价值观—“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

大量实例及研究显示,家庭幕力案件中以’虐妻”现象居多,对于“虐妻”现象的不同认识与评价决定了人们反家暴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打人是不对的”,但对于丈夫打妻子的解释却不尽相同,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观将妇女受虐待的问题“个人化”,就是将问题归于个人适应社会出现降碍所产生的结果,如角色认同出现困难,困此,提供的眼务多从加强家庭功能人手,如为妇女举办烹饪班,裁剪班、插花班,美容班、婚姻讲座、功课辅导等兴趣括动,认为妇女被虐待是因为自身缺乏努力造成,鼓励妇女参与上述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甚至以社会少数成功女性作楷模,引导妇女向那些“在家是贤妻良母,在李业上是能手”的妇女看齐,辅导思路停留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

“妇女为本”的价值观认为家庭暴力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消除家庭暴力,就得打破性别角色定型以及男尊女卑观念对个人层面的影响,进而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妇女为本将妇女问题提到社会层面。在服务手法上,多从提升妇女意识,进行政策倡导人手。通过社会性别文化分析,令妇女反省自身的处境,反省自己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因,从而激发她们改变命运的动力,这种动力才是真正的自信心,使妇女看到被虐不是自己错。去除自责。妇女一旦觉醒,会团结起来,依靠集体力量争取自身权益。因此,“家庭为本‘.提供的服务表面上看似乎增强了妇女某方面的能力,但实质妇女仍被禁固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

下面的例子可让我们反省面对妇女求助时工作员应有的价值观。由于竞争的激烈和优化组合的压力,一妇女愈识到只有加强自身实力才不会被社会淘饮,于是,努力工作,并利用周末参加业务培训,但丈夫极力反对她对工作的积极投人,阻止她外出学习,出言恐吓。她来求助,可工作员说;“既然你丈夫不让你费太多时间学习和工作、你何必激怒他呢?还是留在家里,可以减少妻夫摩擦。“妇女感到仿徨,不知何去何从。显然,求助工作员的妇女,很明显的不甘.L放弃自我,她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及参与社会工作的需要,但工作员并没有协助当事人寻求途径.去突破固有的框框,摆脱传统对妇女的限制。相反视案主行为及需要不合乎丈夫的要求,为要取得家庭的平衡,妇女必须牺牲个人的理想。这种服务手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更将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合理化。所以,妇女为本就是视妇女的需要、妇女的权益、妇女的决定为第一位,站在妇女的立场,让妇女抒发她真正的感受。

二、从女性主义的分析若家庭琪力的成因

女性主义是分析妇女处境的理论体系.女性主义流派相信妇女遭受暴力虐待及不平等待遇,并非因为妇女缺乏与男性竞争的能力,而是源于父权制度,它表现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法律等制度上,没有保障妇女的权利,对妇女造成发展上的障碍。父权制度的别角色分配是’男主外,女主内洲,女性的使命是使家庭生活愉快、和谐.而不是成为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女性作为照顾者,被认为有天生的育儿能力和兴趣,并延伸到照顾家庭内其他成员.女性在教育、就业方面少有机会或处于不重要的位置,公众参与低,且缺乏参与意识.而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负责对外的一切,包括工作、政治、社会组织等。这种性别定型塑造成女性特质,如柔顺、文静、软弱、牺牲、依赖、无主见等,而男性化特证如坚强、好胜、有主见、独立等。性别差异被赋于社会意义后,男性化被认为较优,因其有支配、坚强、分析能力等成份,而顺从、自我约束成为了女性的美德。在这种观念下,女性的全面发展受到抑制,而男性也同样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如社会要求男人要有成就、坚强,所以男性因追求成功而产生压抑情绪.

传统性别分工使妇女在生活上面临三方面困境。第一,无偿劳动者。妇女被禁固在家庭作为照顾者,不单要付出爱心,还须投入大量体力劳动,不单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活动方式,这种安排的结果对妇女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她们从事无偿的劳动,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亦只局限于家庭内。一般人也不认为家务是工作,因为她们没得到薪酬,因此也得不到任何福利保障及%L会地位.对于一些外出工作的女性也不例外,她们的家务负担丝毫没有减轻,要负起双重的角色.第二,贫穷一族。妇女在社会及经济的不利处境导致她们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妇女面临低薪、下岗问题,且家庭资源的控制权往往落在男人手上.男性较女性有较多的决定权,特别在一些重要事情上。而女性则有较多权力去管理家庭的开支,但有权管理是否等同有权控制家庭资源是值得商榨的.另外、妇女能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亦很少。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素质,我们不单看她们的收人,也必须包括他们参与社会活动、享有社会公认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机会。第三,边缘劳工,男权制度下.女性的次等位置延伸到劳工市场,不仅集中在边缘行业,如文职、清洁、侍应等,就算在与男性同一行业中,也处于较低岗位,如制造业的低级操作员等。

通过上述对妇女处境的分析,女性主义认为家庭暴力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男权。男权制度下,女性处在社会的不利位置。在个案里丈夫打妻子,但为何妻子不能离开丈夫?因为她没有离家能力,她若有钱,就可以逃离暴力,保护自己;她若是专业工作者·可赚钱养自己,经济上独立。女性全义不是看丈夫与妻子的权利,而是看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否平等.所以,造成妇女没有离家能力的原因是社会可供她选择的出路不够。

第二,社会性别定型。一位女作家说法、“女性的天空是低垂的,我想飞,但我总觉得会掉下来”。性别定型作为一种强大社会意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在巩固男权。所以,家庭暴力不是夫妻关系的问题,而是妇女有没有选择自由。第三,私人空间。丈夫为什么回家打妻子,在外面不打别人呢?因为夫妻打架被人们看成是‘私事”.不便“多管闲事”,这样,施虐者就无所顾忌、以强欺弱.反家暴工作正是要打破“私人空间”,从社会层面给予介人,女性主义认为.‘个人就是政治”。

三、反家工作中妇女为本实践的目标

妇女为本实践就是认可女性主义对妇女处境的上述分析,并以女性主义为指导原则的社会工作手法。工作员对被虐妇女问题的分析,应该透过对她们生活的观察.井融人她们的感受而建立。否则,就不能满足妇女真正的需要.阻碍妇女自强的目标。妇女为本实践的具体目标是:减少、打破性别角色定型带来的不良效果。协助妇女及其家人了解性别定型对两性带来不良效果,鼓励改变,如调整家务与子女教育的分工模式。抢满足妇女作为独立个体的需要。传统的工作多针对妇女的照顾者角色设计服务,忽略了妇女应有其个人成长,发展甚至政治参与的需要,所以、曰妇女为本“应提升妇女对个人需要及潜质的认知,提供促进参与的协助t协助妇女对妇女问题重新界定。传统工作认为妇女受虐是适应不良、能力不足,“妇女为本实践’要协助妇女理解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减少自责,突显妇女面对的共同处境,促进彼此之间的支持。促进社会结构的转变.除满足妇女个人层面的需要外,工作员应鼓励妇女参与改变社会结构,影响社会权力及资源的分配,促进充分考虑性别因素的政策的制定及执行,争取为妇女作为个人及照顾者而提供足够的社会服务资源。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妇女工作最主要的分别在于其目标是否朝向清除两性不平等。

四、”妇女为本”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目前反家暴工作中,以“妇女为本“,的服务机构大多都处在边缘状态,表现为:(1)还不是妇女服务主流;(2)从事这方面服务缺乏配套资源:(3)在政府架构里没有这方面的参与,代表性不够‘(4)从事妇女为本实践的机构运作在一个比较艰难的倩况下。如财政来源不稳定、被迫在一个很小的环境工作。人们用下面的故事来比喻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个小孩沿海岸边,将被海水冲上岸的小鱼一条一条捡起来放回海里,一老者走过来不解地问:目小孩,岸边有那么多的小鱼,你能救活多少呢?”小孩子捡起一条鱼儿说:这条鱼需要我”,又捡起一条鱼说:“这条鱼也需要我”……推行‘卜妇女为本实践”。还要走过一个艰难的过程,每一步的努力都将是有惫义的。‘,妇女为本”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但提供服务时是通过工作员内化为个人信念表现出一种动力和情感“妇女为本”的价值观在理解和应用方面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第一。从妇女为本角度进行意识提升会不会带来家庭问题。

以女性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妇女为本实践‘,尚未成为妇女服务的主流,推行的首要条件是工作员须认同女性主义对妇女处境问题的分析。反家暴服务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有促进平等、公正的使命,由于女性主义对传统角色定型、家庭制度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所以,不但服务对象未能即时接受。工作员个人的价值观亦未必认同。甚至质疑“妇女为本实践”的工作方向。推行’‘妇女为本实践”鼓励妇女认识自己的权利,做自己的主宰、可引来妇女与家庭成员的冲突。工作员须接受及预计此现象,协助妇女面对家庭内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妇女为本’一并不赞成“硬推”。坚持即时的转变。工作员须接受妇女本身的限制、改变的困难,鼓励并协助她们构思、可行的方法。容忍转变的缓慢。

第二、对于家庭基力.“妇女为本”的立场是赞成离婚还是和好?

山离’,或’和”对于妇女主要看有没有改变她与丈夫的权利关系,若“回家“能改变不平等的权利关系,如丈夫愿惫悔改,就可以通过婚姻辅导等方法令丈夫有一个改变。妇女为本不是一定要离婚,而是要改变不平等的关系。’妇女为本.‘是从妇女角度看一个平等的关系,视妇女的需要为第一。让妇女自决.好比主人与奴俘的关系可以是和谐的、可以相处,若奴伸不满意自己的处境,两者关系就出现了同题,但有问题是件好事,好在奴伸惫识到:‘“我应该有我的尊严!’,若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奴伸就要有新的动力和斗争。有人认为.有危机就有危险、但若处理的好,也会有机会。

第三,按受妇女带来的问题而不是责怪妇女。

有些妇女心眼儿小、讲是非、唠叨、骂人、贪心、人际关系不好,与她相处很难等,其实这可能是她们生活圈子狭窄,面对沉闷而重复的家务,缺乏其他关注点的表现和适应策略。一个人长期压抑,梢神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我们不该用另外的眼光看她,而应想办法帮助她.工作员要清楚她们的背景,学会一些方法,便不会责怪受助者。当然,工作员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绪可以理解,但应看到妇女的这种表现只是结果,不是原因,看到妇女行为是面对问题的适应策略,进而鼓励她们开阔圈子及眼界。否则,会推走她.对于妇女的婚外恋、虽是个很复杂的同题。但从妇女为本的角度看:拥有另外一份感情。那是她的权利.若你的价值视与妇女不同,可考虑另外的同事接案。关键是;在一个平等的关系里。妇女调整自己的行为。妇女的唠叨给丈夫压力,但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此为借口打她。好比孩子读书不好。你要教他读书。而不是打他,打他就是控制他,困为你的权力大。

篇3

二、好集体,每名学生都受益

班级在建立的初期,总是存在教师不在,纪律就不是太好的问题。我于是特别注意年组里其他班级的情况。当我发现一些班级纪律特别好或有的班级纪律不太好时,就会让几名学生去看一下,对比一下,哪种学习环境更好。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好环境,每名同学都受益”。考试后,当我们班的成绩比平行班好些时,我也会抓住这一契机,来说明“好集体,每名同学都受益”。其实,这条价值观,所有人都是认可的。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我们班特意举办了一次《好集体,每名同学都受益》的征文比赛,使它更深入到每名学生的心里。曾经有一段时间里,我们班黑板的最上沿,写着的就是:最好的学习氛围,最好的学习状态,好集体,每名学生都受益。渐渐地,学生集体意识越来越强,做事时更能想着集体,想着别人。因为他们认可:好集体,每名学生都受益。

三、让别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

我们班是住宿班,大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住宿。现在学生个性一般都比较强,宿舍管理难度比较大。为了使学生能自我管理,不断地适应宿舍环境,我们班的住宿生每周都要填一个表格。表格的名头是:好环境;好心情;安心休息;快乐生活;愉快学习。表格中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舍务很好完成,自己物品摆放整齐;(2)中午12:20后不再闲聊,按时休息;(3)晚自习回舍后,做事轻点、慢点,10:30后不再闲聊,按时睡觉;(4)大气,同学间不斤斤计较,宿舍里能考虑别人的感受;(5)在宿舍认真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6)到规定的休息时间后,无串舍现象,也不会将其他舍的人领回自己舍;(7)服从宿舍管理人员管理,有教养;(8)同舍学生不因的你存在而感到不舒服。虽然每条看上去都是那么简单,都是最基本的一些事情,但是这些内容确实影响着同舍学生的关系,也一直是宿舍管理教师头疼的地方。这个表格以宿舍为单位,要求每名学生把自己一周的情况填写到一张表上,然后在班级里公示。由于这个机制,学生每周都会反思自己在宿舍的生活情况。学生更明确知道在宿舍里哪些事情是应该做到的,哪些事情是应该注意避免的。渐渐地,在宿舍里,他们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了,能为他人着想了,同舍学生的矛盾越来越少,宿舍里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宿舍环境也更干净了。在这样的宿舍环境里生活,学生家长放心,宿舍的管理教师也很省心。

篇4

“文化转型”是指文化的整体面貌发生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型可以被概括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它包括文化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整体转变。价值系统作为文化的核心,在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转型”意味着“不确定”。与非转型时期相比,价值观教育失去了以往“确定而明晰”的参照对象。然而,面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教育必须超越。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现代化的蓝图已经隐约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价值观教育超越现实,走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条件。

一、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问题

面对文化转型,当前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那些具有“时代意义和特征”的价值观内容进行梳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着重关注那些为适应文化转型的需要而必须加强或补充的“新的教育内容”。本研究试以我国当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举例说明。

(一)政治文化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发展“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我国政治文化转型面临的艰巨任务。“参与型政治文化”也称为公民文化,它与臣属型政治文化、狭隘型政治文化相对应,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以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Ⅲ要完成这一任务,一方面有赖于健全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体制,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现代素养。它要求公民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比如:

第一,对政治生活的价值认同。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许多人对政治生活或漠视或疏远。因此,重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价值认同,激发公民重视并主动参与政治决策的热情,是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对“在民”的价值认同。只有在公民中牢固树立权力的“民有”意识,消除“臣民”意识,才能激发公民主动、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

第三,对“理性参与”政治生活的认同。它强调公民对运用“合法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有强烈的认同。这对于预防和减少由公民的“无序参与”而带来的社会发展代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四,对不同利益主体“开放、合作与宽容”的态度。它要求公民打破狭隘的利己主义观点,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也能承认他人利益的合法性、合理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概念进行价值反思。

(二)经济文化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经济生活领域的变革,是推动我国社会文化整体转型最有生命力的领域。因此,关注经济文化转型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是思考转型时期价值观教育未来方向的必要内容。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分化。有的学者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经济、文化资源三个维度,提出我国原有相对简单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分化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与失业半失业者等十大阶层。在这些阶层中,私营企业主是文化转型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特殊而又特别值得关注的阶层。目前,私营经济已占有国民经济1/3以上的比重,并在增加国家税收、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为此,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企业家的重要性空前增强,“它甚至影响了我们综合国力的发展”“将企业家纳入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主体是我们这个时代进步的显著标志”。为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家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与“企业家”相关的价值观教育。

第一,关于“企业家”角色的教育。企业家这一社会角色的主要活动就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的社会价值理应受到肯定。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以及十年“”的影响,“富人”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名词。在中小学教材中,那些富有的私营企业主往往被赋予“社会的剥削者、寄生者”的标签而受到否定。显然,这对于培养未来出色的企业家是不利的,同样,对于社会各阶层和睦共处、共同进步也是不利的。

第二,关于“创业精神”的教育。成就一个企业并使之健康成长需要艰苦奋斗、积极向上、思想开放、善于反思等创业精神的支撑。因此,把创业精神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第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员工、所有者、消费者、社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承担起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责任。企业家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应有的贡献。然而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整体上还比较低。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并使之内化为未来企业家的人格内容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三)道德文化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也正在悄然改变,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纽带和交往规则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使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体现出“人情至上”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明确区分“家里人”和“家外人”、“陌生人”和“自己人”,并加以区别对待。比如:在朋友之间人们会“称兄道弟”,而对于陌生人则往往漠然处之。第二,喜欢在交流中注重关系和情感。人们喜欢用和谐而非对抗的方式交往,直率、公开的辩论、友好的异议以及忠诚的反对等,在中国文化中难以立足。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商品交换的基础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而是基于商品价值的平等交换。因此,契约关系必然取代血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契约关系要求排除情感的干扰,按照协议平等地享受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血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约着现代契约关系的发展。

与人际交往生活的转型相适应,价值观教育需要关注新的内容:

第一,关于“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界限的教育。个人利益受到何种程度的尊重,是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在我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准则正在受到市场经济“经济人”准则的挑战。“经济人”的最大特征就是“自利”,即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最高目的。它肯定了个体追逐世俗利益的合理性,从而为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通过追求个人利益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又使拜金主义成为可能。所以,一方面,我们应从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充分强调尊重“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必须强调“个人利益”的合理界限,引导人们接近更高的道德理想。

第二,培养人际交往中“利益平等”的价值取向。商品经济要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利益均衡,以确保商品“等价交换”。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减少“人情”的干扰,承认双方“个人利益”的同等合理性。当然,“利益”平等不能成为社会交往的唯一原则。如,对待弱势群体就不能将纯粹的“等价交换”作为政府和个人的行动指南。

第三,正确认识“人情”的价值。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一方面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了非血缘关系的发展。因为“血缘关系在发生它的功能时,常使人只问恩怨,不问是非;常使人只讲情分,不管对错。”如:在科学领域,它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受到损害;在法制领域,它使法律的权威一再受到践踏,法制现代化的步伐一再遭到阻挠;在公共管理领域,它成为钱权交易的催化剂……因此,价值观教育应认真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人情”。(四)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型与价值观教育

今天,“全球化”“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转型不可回避的时代背景,它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发生转型——从封闭到开放。全球化的推进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速度与强度都史无前例,从而为“多元文化”状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历史。这一历史尚未终结,相反,它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开辟新的篇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据此调整好对待多元文化的心态,以便从中受益。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

第一,承认每一个文化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依据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因此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文化的多样性为相互影响、彼此借鉴从而确保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保障。

第二,学会用“平视”而非“非此即彼”的眼光对待多元文化。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是我们面对多元文化时容易跌入的窠臼。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从顶峰跌入低谷又从低谷向顶峰艰难攀登的历史,也是狭隘的民主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交织、纠缠不清的历史。面对新一轮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我们必须学会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评价自我与他人。

第三,承认没有处于“完成式”的文化。我们必须承认任何文化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只有具备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才可能对多元文化时刻保持“反思”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激发起改造和推动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诚然,文化转型对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新任务还远远不止上述内容。我们只是举例说明,在当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花费足够的精力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从文化整体转型的广阔背景中“提取”那些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特点”的价值观,从而使价值观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特点”。

二、关于价值观的“一元”与“多元”

在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这就迫使学校教育必须面对“一元”和“多元”的选择问题。这一选择主要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主导价值观”与“非主导价值观”的关系。

主导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占主导或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它对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凝聚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同时存在的现象。改革开放前,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价值系统处于高度一致的状态,主导价值观所遭遇的挑战相对较弱。进入转型时期,原有高度一致的价值体系开始分化向着多元化发展,主导价值观面对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不可否认的是,价值观多元化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从宏观上看,符合时展要求的价值观会受到违背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的冲击,此外,价值观的多元化容易增加人们行为的差异和冲突,从而加大社会分裂的可能,增加社会稳定的风险。从微观上看,不同的价值观在个体身上同时存在时,个体会由于价值选择的冲突出现困惑和迷惘,从而影响身心健康,降低精神生活的质量。为此,确立主导价值观,无论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还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都是必需的。

确立主导价值观,并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分歧,因为“所谓主导价值观,是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多元’也就无所谓‘主导’”。确立主导价值观是要为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确立能够共同遵循的基准,从而减少价值观的分化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减轻由价值观的分裂对个体心理的消极影响。因此,文化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应依据时代需要探索主导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三、关于价值观的“民族性”与“普适性”

我们可以把“民族性”和“普适性”的问题放在“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中思考,因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道路”本身的共性与个性,是影响价值观“民族性”和“普适性”的决定性力量。

“现代的”和“现代性”,在不同的学科话语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当代西方,它们往往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意指“现代工业的——而今是后工业的——社会”,第二种用法,则指欧洲启蒙运动的方案,强调理性、秩序、国家、克制与进步的信念。

篇5

2“韩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1青少年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一般观点和根本看法。价值观在社会、个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人们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希望与失望、幸福与不幸等都与价值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社会、个人的生活都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价值观指导的生活,就是没有意义的生活,也就不是真正的生活。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价值观总在人们的思想中,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评价、选择和行动。人类的生活正是有了价值观的指导,才使生活具有了真正的意义,才使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区别开来。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社会、所处工作环境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累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价值观念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青少年时期在发展上是过渡期,在生活上转变期,同时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价值观具有不稳定性、可塑造性。一个人的价值观从出生开始,是在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体价值观系统发展需要依次经过原始水平、因循水平和理念水平三个阶段。①只有到了理念水平,才能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系统,价值观的特点和类型也基本上稳定下来。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即将形成的时期。正是由于青少年价值观的不稳定行,他们的价值观又具有一定超前性。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接受新鲜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要比其他群体强很多,其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们乐于去接触新鲜事物并去尝试。

2.2“韩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2.1价值观世俗化和功利化

我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些教育通常过于呆板,理论知识太过生涩,青少年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更谈不上主动的去学习了。而“韩流”时尚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使得很多青少年乐于接受,并得到很多青少年的追捧。当青少年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追星上时,当青少年更愿意选择观看韩剧和韩国娱乐节目时,青少年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色彩,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更多的关注自身的需要。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随之开始滋长。“韩流”本质上就是一种消费文化,其文化产品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商品。当代的青少年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韩流明星的时尚穿着、韩剧中奢华的物质生活场景、韩流中风行的化妆整容,这些容易引导青少年过多的注重外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内在的积累和沉淀。消费意识在青少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消费行为再清晰不过地体现了他们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

2.2.2盲目追星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随着“韩流”在我国的传播,多才多艺且时尚前卫的韩国明星在我国也迅速走红,成为了青少年喜爱的对象。对于明星的喜爱无可厚非,但是凡事都需有度,一旦过度追星,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的青少年追星、对明星的追捧到了痴迷的程度,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明星的贴吧论坛,关注明星的动向;到韩国去看明星的演唱会、见面会,到偶像所在的经济公司蹲点;为偶像的生日、演唱会、影视作品的拍摄等活动集资应援,等等。这些疯狂举动的背后反映的是青少年不成熟的价值观。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追星,有的甚至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2.3韩国歌迷中流行的“Anti”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英文中Anti作为名词的意思为反对、反对者。在韩国,Anti演化成为反明星的意思,那些反明星的粉丝称为Anti-fan。Anti组织的流行是韩国娱乐圈的一种特有现象,明星一出道,Anti网站也就随之建立。韩国网站也经常设置Anti-fan的投票,调查明星Anti-fan的数量。那些人气越高粉丝越多越疯狂的,同时Anti-fan也就会越多。韩国的Anti-fan做出过很多疯狂的行为,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韩流”在我国传播时,这些畸形的Anti文化也随之传播过来,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如果说“应援”是教人去爱,那么“Anti”则是教人去恨。我国的一些青少年在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甚至也组织了一些反明星的活动。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Anti文化将会给青少年的价值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成为青少年价值观中的一颗毒瘤。

篇6

2.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公民获得价值观启蒙的第一个主阵地孩童时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黄金时期,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是公民获得价值观启蒙的第一个主阵地。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曾提出过儿童的可能能力递减法则,他说:“生来具备一百度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具备一百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五岁时教育就会剩下四十度。”[2]242印度“狼孩”卡玛拉的学习案例有力的证明了越早接收早期教育、越早受到早期价值启蒙越好。

3.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社会的发展较之宗教对西方人的思想、行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则更多地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孟子讲“国之本在家”,黑格尔认为中国“终古无变的宪法的‘精神’,就是‘家庭的精神’”[3]113。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重视家庭,对家庭怀着宗教般的情感,犹如西方人信奉上帝”[4]18。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可见,综合了家庭成员之间思想的、感情的、经济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诸方面因素的家庭对中国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幼童时期,正是幼儿及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正、负方面的影响,家庭早期的价值观培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由此,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后备军的孩子也决定了国家的前途与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家长与公民价值观的关系而言,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家长(如隔代教育)不了解价值观为何物,不知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不知道价值观形成规律,无从谈起对幼儿及儿童的价值观教育。二是一部分家长虽然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但不认可,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在目前的社会变革期,部分家长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困惑,诚实正直还是投机取巧,宽容友善还是以直抱怨?他们既希望孩子诚实正直、宽容友善,又害怕孩子长大后吃亏上当、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因此,不自觉地给孩子灌输“不与陌生人说话”“资源有限,竞争无限”等价值观。更有甚者,自己的价值观已完全沦落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自由等,仍振振有词的灌输给孩子。三是一部分家长虽然了解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认可,但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价值观教育。在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下,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而对成长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非智力方面,如价值观、人格等方面重视度不够。

(二)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来看,存在三种错误的教养方式

一是溺爱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千依百顺、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方式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二是放任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由于一定的原因(或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或因无意识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这种方式易导致孩子散漫,冷漠,长大后很难形成友善等价值观。三是权威型。这种家庭教养方式指家长将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私人的事,全凭自己的意志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容易出现“不打不成材”“虎妈”“狼爸”等现象,易使孩子敌视他人,仇视社会。

(三)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的错误培育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如果要对以上的错误教养方式进行总结,可以将“家长要求孩子采取某种行动或者要求孩子听话”归纳为以下的教养逻辑:一是简单的说理;二是在说不通的前提下,权威地单方面下命令下指示;三是仍然说不通则是告诫、警告、恐吓或引诱;四是也即最后一步是歇斯底里的打骂等惩罚,如面壁,关小屋子,或拳脚相加等。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及儿童公民价值观的培育负作用相当大。在此,简单列举两种具体的方式加以说明。第一,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以编恐怖故事的方法对之进行连哄带骗的警告恐吓。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易产生诚信感,家长不是将孩子作为平等的主体尊重他,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连哄带骗,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不诚信的种子,如果以后不及时矫正,那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撒谎心理,离公民价值准则之“诚信”渐行渐远。第二,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不小心头部撞倒了桌子等哇哇大哭,家长习惯性的安慰,“我们打这个桌子,是它不乖,该打该打,不哭了啊……”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易产生友善感,家长的这一举动不是让孩子查找被撞的原因,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别物。别人、别物如果有对不起地方,那么一定要“讨回个公道”,在其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怨气的种子,如果以后不及时矫正,那么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与公民价值准则之“友善”相去甚远。

三、家庭早期教育中公民价值观培育的观念和原则

(一)家长要形成正确的“三观”

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对个人、社会、国家均至关重要。但家长、学校、社会、乃至政府对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家长自身。因而,政府、社会、社区等有义务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加强立法,加大家庭早期价值培育重要性宣传,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家长培训支持体系等,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三观,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早期公民价值观培育。

1.正确的孩子观。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是逐渐成熟的具有一定依赖性的相对独立主体,具有平等的人格。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重视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

篇7

1996年德洛尔代表闰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后,“学会做事”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种价值导向。随着时代的演进,学会做事的内涵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局限,“学会做事··…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理解为其含义就是为了培养某人去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不能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知识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专业资格的概念变得有些过时。”“学会做事,不仅是指通过开发技能和实践专门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将知识和学习融人到实践中,而且还要发展各种能力,包括生活技能、个人素质、兴趣和态度。”

在职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在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人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学会做事已成为他们在职业现场生存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源,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1“学会做事”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并且有间接的和直接的两种方式。Elizabeth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价值观与对职业事件的知觉和决策具有一致性。即个人准则可直接影响意向和行为,也可通过态度进行间接影响。而价值观的形成,又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价值观取向的总格局,教养方式等亚文化特质决定具体价值取向的强度”。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会做事为价值引导,以培养符合职业世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为目标,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适合职业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前,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职业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不管是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意向来看,学会做事导向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显得不可缺失。

1.1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如果拥有正确清晰的职业价值观,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会有付出努力去争取的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价值观在工作场所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职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工作的责任感,才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创新的激情和发展的动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职业价值观教育能赋予大学生有效参与工作的机会与能力。因此,为了促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拥有持续的竞争力,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

1.2顺应职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现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规格内涵也日益丰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人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职业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雇主们越来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要使大学生具备适合职业社会所需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

2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学会做事价值导向下,职业价值观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然而,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曾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谈松华研究员不无忧虑地说:“珍爱生命、同情友爱、平等待人、热爱劳动、热爱本职、勤奋钻研,这些价值和情感,正是为人处事和从事本职工作的立足点。联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这些看来不言而喻的内容在教育中被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值得优化与改进。

2.1重显性价值轻隐性价值

职业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作用是人们直接可以感觉到的,体现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时,对就业心态的调节、对职业选择的把握方面。隐性的作用则表现为暂时不被人重视和发现,蕴涵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之中。由于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的不同特点,使人们更容易重视显性价值,忽视隐性价值。当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对显性作用的认识上,即停留在对择业就业的价值观教育上,只把即时就业上岗作为职业教育目标,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长效素质,甚少顾及。

2.2重说教轻沟通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似乎讲授是教师亘古不变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重理论,轻体验;重灌输,轻沟通,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以长者身份说教的方式,给学生以价值灌输,教师俨然成为教育活动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既需要单向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双向的互动交流,而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视了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这必定导致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断裂。

2.3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与德性本是内在一体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功利主义日益泛滥,德性教育日趋淡化,知性与德性开始分离。“特别是到现代时期,工具理性的膨胀使得以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主导的知性教育居于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却日益丧失其领域与地位,甚至在市场化力量面前逐渐边缘化。这样,教育出现一种知性取向,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就业导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技术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处于被疏远和边缘化的地位。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等顾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相脱离。

2.4价值观教育与职业生活结合不紧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理念层面来看,根本之点在于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不但影响人们的择业倾向,而且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最终是在职业生活中得以体现并发挥作用。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职业生活相适应。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到职业价值观的内核,仅仅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世界观、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强调“做人”的一般价值观,而没有切合职业社会的动态,没有融人有利于“学会做事”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元素,使得这种价值观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的意识和观念。由于价值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核心和思想意识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动和决定人的行为趋向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还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严重,团体意识少,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精神;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又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市场要求的职业价值观,使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大学生养成适时的职业价值观,促进他们更好地就业、工作和生活,必须注重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应该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

3.1内容上:价值引导,做事做人双重建构

从价值层面来讲,教育就是一种价值引导。职业场所对人才价值观的重视和内涵的要求,决定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地位和内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遵循职业社会崇尚“学会做事”的价值导向,对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与优化,应从“做事”“做人”两方面进行建构。

首先,要坚持价值引导。对价值的理解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决定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到底能否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价值引导。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认知、价值标准、价值取向、价值实现的教育。

通过职业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通过价值标准的教育,把握价值的内在尺度。实施价值取向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并优化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职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相互照映。通过价值观实现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内化,促其行动,使他们在对待择业就业的态度、社会职业劳动的态度以及工作的态度上,真正得到体现。从而完成价值认知与理解—价值实践这样一个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过程,使价值引导成为规范其行为的内在动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把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决学会做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态度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经济收人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其个人知识和能力水平较大提高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却越来越淡薄,对诚信、美德等人格修养方面重视不足。因此,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与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导的职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使自我的职业价值观与自身所处的职业社会所提倡的职业价值观相吻合。完成从自我意识到自我定位,从自我改进到自我完善的转化过程,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决学会做事的问题,即满足从事社会职业的基本需要。职业化的人才素质包括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基本能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除了职业的专业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职业精神(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人合作和职业规范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职业精神和职业基本能力也是学会做事的必备条件。然而,许多大学生对个人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抽象的个人”,缺少对社会整体环境、职业精神约束的认知。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回归职业世界,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必需的职业素养,树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价值观。

因此,“学会做事”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围绕“做事”、“做人”两方面,在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人。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拥有适时的职业价值观,把握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工作,完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内化确立。

3.2形式上:渗透体验,课内课外双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式主要有口头讲述、书面阅读和课堂讲授等。它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众多信息冲击大学生头脑,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相应地采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于课堂教育,而要通过课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职业世界的亲身体验等方式,将职业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扩展到职业世界,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融人职业世界和社会生活。

3.2.1加强课内渗透

课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认知和概念把握是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价值观的系统教育和深人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将职业价值观融人到与职业技能教学相关的课堂教育之中,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的讲坛,也要成为进行职业价值观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质的阵地。

在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渗透时,应从现实世界人手、以时代价值为切入点,以“学会做事”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为导向,把握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大学生成为职业价值观渗透的受益者。

3.2.2尝试课外体验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通常,只有当学习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体验时,这种价值才对他们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这种价值才真正被一个人所拥有”。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人大学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利用社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情感,抛弃短视的功利性的职业价值观,站在一个新的价值高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进一步协调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业体验生活。实习期间不仅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使顶岗实习成为磨练专业技能的平台,成为感悟职业道德、学习为人处事、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场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课外,特别是企业场景来进行,能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之能真切体验企业真实的生活,为“学会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学资源,能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有效地与企业文化精神相融合,从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等方面为“学会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样,课内进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渗透,课后开展一系列职业体验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知、交流、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这种体验、参与、交往、对话等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将理想性的职业价值观融人现实的职业世界,将情感、体验、需要、意志等纳人到职业价值观教育世界中来,使知识世界、文化世界、职业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内在感化,教师学生双向互动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时,要改变生硬的说教式、强制性的价值观灌输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氛围,让学习者能够真正地、自由地进行探索、表达和发现。最终,学习者会把自己有意识选择和内化的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教育者与社区的其他教育资源一起,为学习者自己的判断和体验进行指导。”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改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从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从而使之在自觉中践行。

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功不是仅靠有关价值观的说教或几堂思想品德课就能解决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于价值观传授或思想品德教育,价值观传授或品德教育仅仅是职业价值观学习中的一个过程,更多是教会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概念认知,而很难使学生能在现实中去执行。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把握和充分利用职业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篇8

二、实施班级活动文化,让学生从小做起

1.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六一”,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核心价值观的多种教育和锻炼。每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学校可以召开少先队大会,庆祝全体同学的生日,重温誓词、唱队歌、重温队史,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表彰先进。2.广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根据南粤雏鹰奖章体系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和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是非常好的全面践行价值观的方式。与同桌开展“手拉手”活动,先进帮后进“手拉手”等,这类小活动是非常好的“友善”教育活动。3.根据学校特色,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我校开展了“少年邮局”特色活动。首先通过班级环境文化的营建,让学生熟记核心价值观;接着让学生从小公民个人的层面设计“爱国、爱学、诚实、友善”的不同邮票;班委成立一个评比小组,选出优秀的作品;得奖的学生谈设计思路;最后在特色栏中展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篇9

二、当前大学社社会主义核心交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两课”教育让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育学方法,完全忽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及独立思考空间,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过中的机械性、死记硬背形式的灌输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枯燥、呆滞,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缺乏差异性和层次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往往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不能及时有效的关注大学生群众间在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上存在的层次性与差异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要求,未能把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的差异性、广泛性与层次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也没有把教内容中需要提倡什么、要求什么有效的区别开来。这种没有差异性与层次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大学生思想状况、道德观念的良莠不齐,严重的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3.教育方式、方法的单一化

只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显性教育,只是把大学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刻意地去强调教育内容的唯一正确性,教育的目的性过于直接,没有丝毫的掩饰,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论只能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对内容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理解与吸收。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多数采取灌输式的这个面说教,未能将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发展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观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达到教育目的、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立足实际,有效的将社会特征、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理性的做到针对大学生群体之间道德文化、思想素养存在的差异与多元而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过程中尊重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选择,及时发现存在不良价值观的学生并进行确的规范与引导,充分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注重差异性和层次性

其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致使其并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要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要将教育内容的光发行和差异性结合气啦,明确的把要求什么和提倡什么区分开来,拒绝形式主义和一刀切。例如,针对学生中的党员或积极分子,我们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要求他们做到以为人民服务为主导价值观;而对一般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采取“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样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主导价值观。[3]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六)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及其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于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

其次,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六)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何国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求索,2004(1).

2、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篇11

二、制造业企业中存在的安全价值观问题

正是由于安全价值观建设的滞后、安全价值观的错误,导致安全生产的滞后,导致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2013年发生了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爆燃重大事故、保利集团保利民爆济南科技有限公司爆炸重大、吉林省通化矿业集团瓦斯爆炸重大事故、中石化黄岛管路爆炸特大事故等一系列重大、特大事故,其余中小事故更是不计其数,从这些事故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混乱的安全生产;混乱的安全生产反映的滞后的安全管理;滞后的安全管理显示落后的安全文化;落后的安全文化直接说明安全价值观的错位。

三、企业安全价值观的建设

1.首先要认识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安全价值观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企业文化和战略实施的核心原则,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指明灯。对于企业内部而言,能激励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安全能力,改善员工与企业关系。对外而言,则要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美誉度和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安全价值观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安全为前提、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不是仅仅写在企业手册上和宣传牌上,更要体现在企业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全员身上。2.安全价值观宣传教育、培训和固化。企业安全价值观建设必须涵盖企业所有层级和人员,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和基层操作层。但是要区分方式,对决策层、经营层必须将安全指标纳入部门长及全员绩效考核,并且级别越高,安全责任考核比重和价值越大,安全事故必须实施一票否决并严肃追责制,就连重大隐患也按照事故来进行处理,让各级经营人员优先考虑安全原则,并形成习惯;而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技术的掌握、应用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理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基层操作层员工掌握安全检查技能、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操作并形成习惯则更为有效。这一切都是一个持续改进、升级、固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搞形式主义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