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4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1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研究员认为,从理论上说,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形式上看,它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带来了企业组织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其中,组织结构的变革最为明显。

1.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以及技术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传统的企业内与企业间组织形式正是着眼于实现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设计的。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积累则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自然需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来保证新的核心要素的有效配置。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也使得传统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这就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与组织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总的来说,网络经济要求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1扁平化

扁平化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组织结构都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分工明确、等级森严、便于控制,但是,这种组织结构在网络经济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由于管理层次多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进而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同机构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管理效率低下;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不畅等。为了克服传统组织的这些缺点,组织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变了传统命令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精简了结构层次,从而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

1.2网络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形式集团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集团、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联盟大量涌现,这使得众多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构成了企业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二是企业经营方式连锁化。很多企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和商务等业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使得企业的营销组成网络化。三是企业内部组织网状化。由于企业组织架构日趋扁平,管理层次减少,跨度加大,组织内的横向联络不断增多,内部组织机构网络化正在形成。四是信息传递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已经逐渐数字化、网络化。不同部门、员工之间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和及时有效的交流,可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提高其学习能力,并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企业处理复杂的项目,形成竞争优势。

1.3虚拟化

传统组织结构的设计总是力求职能部门的“全面化”,企业组织也总是力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不管是职能制、事业部制,还是矩阵制组织结构,也不管规模大小和在某项功能上的优势如何,企业组织内的各种具体执行功能,诸如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都是以实体部门而存在的。这些实体组织部门作为企业组织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单元,往往难以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而有效的反应。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要想具备竞争力,必须要有快速而强大的研发能力,有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生产和制造能力,有广泛而完善的销售网络,有庞大的资金力量,有能够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只有集上述各种功能优势于一体的组织才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事实上,大多数企业组织只有其中某一项或少数几项比较突出、具有竞争优势,而其他功能则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为此,企业组织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为了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可仅保留企业组织中最关键、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虚拟化。虚拟化了的功能可通过借助各种外力进行弥补,并迅速实现资源重组,以便在竞争中最有效地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1.4组织决策的分散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组织高层几乎拥有所有的决策权。在这种单一的决策模式下容易产生、低效率、结构僵化、沟通壁垒等问题。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组织由过去高度集中的决策中心模式改变为分散的多中心决策模式,组织的决策由基于流程的工作团队来制定。决策的分散化能够增强组织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从而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这种新型组织形式不仅满足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要求,而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既适合于总组织,比如一个拥有众多子公司和自负盈亏组织的康采恩,也适合于拥有现在流行的项目组织,独立的生产组织、部分自治小组等形式的小型的企业组织。

2.1网络组织的涵义

虽然众多学者认为网络组织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网络组织是一个前瞻性概念,企业在实践中也有多种具体的形式,因此关于网络组织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但我们可以给出Achrol关于网络组织的一个被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网络组织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它的运行不是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众多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网络组织中,节点可以由个人、企业内的部门、企业或是它们的混合组成,每个节点之间都以平等身份保持着互动式联系。如果某一项使命需要若干个节点的共同参与,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组织最主要的特点,而这正是其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从Achrol给出的有关网络组织的定义,可以看出,网络组织不仅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企业组织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对网络组织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a.网络组织是由节点及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与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每个节点都具有相应的决策能力,能对流经它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b.网络组织有着共同的目标,网络中的节点围绕着共同目标进行运转,并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c.网络组织各节点共同遵守网络组织协议。网络组织依靠网络组织协议运行,在遵守协议的前提下可自愿进入、退出,表现出网络组织的柔性与边界模糊性。d.网络组织可能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也可能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为了特定的目标,由人、团队和企业构成超越节点的组织,组织节点的构成会随着网络组织运作进程、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增减、调整。网络组织边界超越一般组织边界,具有可渗透性和模糊性。网络组织根据组织目标选择构成节点、节点的核心能力、互补优势及整合程度。

2.2网络组织的类型

一般网络组织框架允许它有不同类型和级别。从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将网络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米鲁斯等人将网络组织划分为三类:内部网络组织、稳定的网络组织和动态的网络组织。

a.内部网络组织。内部网络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面是通过减少管理层级,使得信息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更加快捷地流动;二是通过打破部门间的界限,使得信息和知识在水平方向上更快地传播。这样做的结果,就使企业成为一个扁平的、由多个部门界限不明显的员工组成的网状联合体,信息流动更快,部门间摩擦更少。在网络经济的市场环境下,生产已经不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并让顾客充分满意才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与此相适应,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该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在企业内部构建网络组织,有助于企业及时准确地识别顾客的需求特征,围绕特定顾客或顾客群配置资源,组建由设计、生产、营销、财务、服务等多方面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服务,让顾客完全满意。

b.稳定的网络组织。稳定的网络组织是指一种以长期合作关系为基础的网络组织,其中每一个企业组织都是独立的,它们通过契约与核心企业相联结。其典型代表是企业战略联盟。

c.动态的网络组织。动态的网络组织是许多企业的临时联盟,他们具有自己的关键技术,通常围绕某个领导企业或中间企业组织的关键技能联成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这种动态联盟表现出短暂和临时的特点,某个目标一旦完成就会宣告解散,而为了新的机会又会重新组建新的联盟,其典型代表是虚拟企业。

3.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中的几点措施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组织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是未来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但是,希望企业从传统组织结构直接转变为网络组织是不现实的,新的组织结构毕竟要以过去的组织结构为基础,而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来。不过,既然我们说网络组织是网络经济下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企业组织必然要采取一些措施在结构上向网络组织过渡,或者说建立具备网络组织的某些特征的新的组织结构。

3.1组织层级的减少

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多数企业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型,企业不论大小自上而下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属于典型的层级组织。这种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当高,所有权集中,并因此可能导致最低的产品差异性以致形成商品同构;在发生冲突时,较多采用行政命令来解决冲突;组织边界层次分明、固定、刚性,典型的静态连接或联合。应该说,我国企业的传统组织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其弊端愈来愈明显。我们不能希望企业组织结构从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直接变革为网络组织结构,但是,减少组织层次,是我国企业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要做到的。从联想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组织层级减少的趋势。联想集团于2004年调整了企业战略,并作了相应的组织结构变革。首先是统一了中央市场部,在这个平台上进一步研究识别细分客户的需求,同时指导整体市场的工作。与此同时把原来的华南、华中、华东、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七个销售大区进一步分成了18个销售大区。如把以前属于华中销售大区所辖的湖北、河南和江西三个销售分区重新划分为湖北销售大区、河南销售大区,江西销售分区则和湖南销售分区一起组成湘赣销售大区。结果减少了销售过程中的层次,使得营销更加贴近用户,便于深耕习作区域市场。

3.2以流程为导向的工作团队的建立

在流程变革的基础上,组织需要建立工作团队,也就是将过去以功能分工的组织方式改变为以“流程”、“网络”为导向的工作小组。过去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由一个小组结合起来,承担起满足社会需要的所有工作,各组成小组构成了一个非中心化的联合体网络,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传统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的“”所导致的管理低效率,而且也使各组成小组的界限不再严格地局限于功能和层次。

当组织职务是围绕小组而不是个人来进行设计时,结果就组成了任务团队。“团队”一词有着特定的含义,主要包括能够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按照德鲁克教授的分类,团队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网球双打型的。在这种团队里,它必须是小型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使自己适应队友的个性、技能、长处和弱点。第二种是足球队型的。每一个队员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但整个队伍是整体移动的(除了守门员),同时,队员们又保持各自的相对位置。第三种是棒球队型的或者是乐队型。每个成员都有固定的位置。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将越来越多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跨职能的任务团队,人们必须学会在没有固定职务、没有命令权威、既不是被控制也不是控制他人的情况下去进行管理,去完成任务,去实现目标。

3.3内部市场化

从传统组织到网络组织的另一个途径是内部市场化,即在企业网络化的基础上,让组织内部的各个单元(节点)形成自己的利润中心,这些单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与组织内部或者外部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易。如购买原材料、产品或服务以及对外部单位进行投资,以便更好地根据市场条件确定业务。这样,企业组织内部不存在垄断,利润中心有从组织内部和外部各单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自由,同时,这些利润中心也必须把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以竞争性的方式销售给内部或外部的单位。但是,组织内部单元的这种市场化行为必须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在这些内部市场组织形式中,各个单元都需要建立自己的财务报告,以便组织对各个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协调。

在企业组织进行内部市场化过程中,往往会碰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各个利润中心或各个单元难以确定互相提品或服务的价格。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海尔建立的内部价格体系来得到一些启示。海尔的内部市场化是伴随着流程再造建立的。海尔集团产品事业部与商流推进部之间的价格体系是根据整合前产品事业部的销售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作为基数(以后根据上年度的销售费用作为基数),以此为标准,双方通过协商确定新的折扣比例,核算出商流推进部从事业部的采购价,即采购价=产品市场价×(1-折扣比例)。产品事业部与物流推进部的价格体系是根据整合前产品事业部每批次采购物品所需的采购费用作为基数(以后根据上年度的采购费用作为基数),以此为标准,双方通过协商确定新的折扣比例,核算出事业部从物流推进部的采购价,即采购价=物流采购价×(1+折扣比例)。设备公司和产品事业部的内部价格体系是根据整合前,产品事业部采购设备、维修设备所消耗的费用作为基数(以后根据上年度的采购、维修费用作为基数),然后双方协商确定一个比例和基数相乘得出的数额,作为设备公司应得的报酬,其它各部门之间的价格体系的建立与此类似。正是由于内部价格体系的确立,保证了海尔内部市场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多经济理论的影响.学术研究,2000;(1)

2RaviS.AchrolandPhilipKotler.MarketingintheNetworkEconomy.JournalofMarketing,1999

3李维安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石化集团物业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伴随着石化集团重组改革的进程,作为社会服务部分重要内容的物业管理系统也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是形成了专业化的物业管理队伍。按照石化集团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企业办社会部分的人员、资产从原来的主营生产单位分离出来,组建了专门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例如,在油田企业管理层设有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分片设立若干社区管理中心(二级单位),下设物业管理公司或物业管理站,负责居民小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物业管理的覆盖面大大拓宽。目前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涉及的内容包括房屋的维修、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管理,小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治安、环卫、绿化、交通、消防管理,向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康乐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三是按照关联交易的原则物业公司形成了新的经营运行机制。物业管理公司做到了经费来源规范、成本明晰、费用开支透明。物业管理费支付结算实行业主(即主营单位)与服务方(即物业管理公司、站)共同签认制度。物业管理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实行以满意率指标为主的综合考核。四是形成了合理的服务定价机制。定价是业主和委托服务方关注的焦点。为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服务价格确定的原则是;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定价的按照实际成本+合理利润定价,以上情况都不适用的通过双方协商定价。

物业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对独立工矿企业的居民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得到了主营单位和广大居民的支持拥护,总体效果是好的。一是矿区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居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职工更加安居乐业。二是矿区的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解决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状态,为居住小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物业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了矿区城市化的进程。三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城市文明居住小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物业管理工作是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重要内容。在创建文明居住小区的过程中,通过居民的参与,有利于塑造他们的文明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四是解放了主营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物业管理,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系统的分离,主营单位彻底摆脱了生活后勤方面的后顾之忧,便于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同时,物业管理系统与主营单位在资产、资金、人员上做到了三个分清,明晰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存在的生活后勤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石化集团虽然已经开始了物业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型、福利型的运行模式。物业管理经费的来源主要是行政性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很少。物业公司的造血功能不足,尚未建立起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自立生存的良性发展的机制。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不高,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加之根深蒂固的福利观念的影响,在矿区还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物业管理公司自立生存的服务市场。从物业管理队伍本身看,也存在着总体素质不强、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

二、独立工矿区物业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

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行业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事实证明,物业管理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独立工矿企业推行物业管理,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呼映职工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促进矿区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大举措。推行物业管理的目的,是向业主提供有效且经济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挥物业的使用价值和最大效用,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物业管理活动既是物业公司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报偿的企业经营行为,同时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物业管理工作,把物业管理与建设文明矿区,塑造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公民,创造温馨、和谐、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结合起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健康轨道发展。

根据独立工矿企业的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从独立工矿企业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分步运作,努力促进物业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服务性质由职工福利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费来源以单位支付为主向居户支付为主转变,服务方式由内部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转变,实现物业管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

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专业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生活服务系统与生产经营系统相分离,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按事业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运作,通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提高服务质量。第二步,实行模拟企业法人运作。物业管理公司经济上独立核算,经费来源以产权单位支付为主、个人缴纳为辅,实行经费补贴、模拟法人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第三步,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的基础上,物业管理费用暗补改明补,进入个人工资总额,由个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用。在居民收入、支付能力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物业服务市场比较发育,服务价格到位,物业公司以优质的服务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自立生存,自我发展。

三、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模式探讨

石化集团大多数石油化工企业的物业管理已经迈入了第二步,预计还需要经过较长的服务市场发展发育过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笔者认为,独立工矿企业的物业管理应采取以下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走“建管一体化”之路,形成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对房地产项目从开发建设、销售到售后管理,实行一体化运作是许多开发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过良好管理和优质服务创造开发商信誉和品牌、以提升物业价值、进而促进商品房的销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为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这是以建养业、以业促建的良性发展机制。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在独立工矿企业取消实物性分房、实行货币化分配之后,住宅建设必须按房地产开发的方式运作,这必然面临房屋销售的问题。借鉴城市开发商的做法,将商品房开发和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建管一体化模式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管理发展之初的必经之路。

2.走“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之路,广开财源。服务市场不发育、物业管理收入来源不足是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策略。独立工矿企业物业公司开展多元经营有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发展居住小区的社区服务业大有可为。独立工矿区因远离城市,许多社区服务项目无法依托城市供给,因此物业公司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餐饮服务、商业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服务、家庭装饰服务、房屋出租等内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篇3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篇4

一、引言

建筑装饰主要是通过建筑装饰施工,对建筑进行美化和功能区分。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单位、企业和个人都对建筑装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装饰公司能够进行个性化、风格化和色彩化的装饰设计,这对现代装饰企业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品质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装饰服务,满足不同的需求,装饰企业就需要完善自身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保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加之国内装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装饰行业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良好的管理模式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法宝。因此对装饰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装饰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装饰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往往都更接近市场,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市场机遇,从而非常快速地做出反应,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些装饰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单一,通常由企业领导者做出决策安排,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的初创期作用非常明显。但是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企业良好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进一步成长至关重要。而我国很多装饰企业对管理模式不够重视,认为市场是企业生存的法宝,只要企业能够接到业务,企业经营就不会出现困难,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的决策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下面的工作人员只要按部就班执行命令。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由于外部环境随时会发生变化,领导者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一些基础员工可能更能直接地接触到基本信息,对企业进行决策可能会产生影响。甚至有很多装饰企业创始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管理模式,认为企业的成长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与选择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没有关系。

2.选择管理模式的盲目性

现代装饰企业创始人往往素质不高,从业人员也大多是技术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管理培训,对管理模式的选择通常都是盲目进行。通常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并不是一种模式能够在所有企业中通用。一些装饰企业也不考虑自身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当一些创始人开始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时,他们则往往是照搬其他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比如一些装饰企业在规模还不是很大时就想着进行事业部制管理,往往造成管理系统大过庞大,而业务规模还很小,两者严重不符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下降,成本上升,事业部制不仅没有优势,反而成为一种阻碍。另外就是很多企业对自身认识不足,在选择管理模式时就缺乏依据。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尤其是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目前装饰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是一些企业仍然不思进取,采用保守的管理,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3.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企业根据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不断总结出的一套可用于企业有效管理的规则体系,管理模式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模仿性。但是在我国装饰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随意性强,尤其是一些小型的装饰企业,经营者具有绝对的权威,企业一些决策也不需要企业其他成员的参与,经营者随便一个想法即可成为一个指示,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可行性分析,企业的管理决策没有一套系统的流程,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也基于经营者的个人判断,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甚至一些经营者的决策可能朝令夕改,根本没有程序可言。即使企业一时成功,也没有管理模式可以给他人借鉴,成功或许只能维持一时。

三、装饰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1.根据企业所处阶段选择管理模式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装饰企业在初创期应该采用经营者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往往是经营者决策。当装饰企业规模不大时,决策的集中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更能根据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做出及时的决策。该模式要求员工对经营者绝对服从,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企业稍有成长时,企业应该采用职能制组织结构,这种模式既可以保证决策权的集中,同时还可以保证各个职能部门专注于自身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该模式根据不同的职能划分为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企业的一个部分。当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时,企业的部门会因此增加,经营者个人领导与职能制模式都不再适用,这时往往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各个产品或服务分为各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对其工作负责。

2.根据市场变化选择管理模式

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市场时,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比较保守,可以采用经营者领导或者职能制的管理模式。但是装饰企业往往面对的是不同的客户,会因为地区或个人原因对项目的设计会有很大的差距,一些业务通常也比较零散,项目总规模不大,投入的人数可以不用很多,这时可以采用矩阵制管理模式,对每个项目分别进行管理,这种模式要求成员对项目经理负责,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具体的项目。当企业规模很大,在全国各个地区成立分部时,企业面对的市场差异性非常大,职能制管理模式此时已经不再适用企业的发展,这时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建立相应的事业部,由公司统一的职能、专业平台提供服务支持,专业平台可以由商务合约部、项目管理部和设计研究院等组成。

篇5

关键词:ERP系统 管理模式 效益分析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通过模仿、兼并、加强R&D、购买先进设备、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等方法,竞争企业互相之间“会长得越来越像”,企业要保持差异性,会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就是信息时代不容忽视的“竞争趋同现象”。而信息技术正是导致“竞争趋同”的重要力量。这主要因为信息技术奠定了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得企业采用了共同的信息交易标准和信息交易平台。事实上,ERP系统中的企业管理模式成为了企业的标准管理模式。例如,近年来随着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联想、美的、海尔、华为等一批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与国际化管理模式的初步对接,趋同的管理模式成为了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目标。ERP系统实施后,企业的现有组织管理模式、计划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向ERP系统中的组织管理模式、计划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发生了趋同,融合后的企业管理模式达到了可定义、可测量的水平,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RP系统应用中管理模式供给与消费分析

管理模式趋同是依据一个定义明确的、可重复的过程来对管理模式进行重复的实践。ERP应用中的管理模式趋同是指ERP系统应用企业重复ERP系统中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现有管理模式与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互相融合的过程。趋同过程是ERP系统实施周期的一部分,隐含在ERP系统选型、ERP系统上线、ERP系统维护等过程中。

管理模式趋同包含三方面的实践:

ERP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供给:ERP软件企业设计管理模式,推销管理模式,向ERP应用企业供应先进、合适的企业管理模式。

ERP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消费:ERP应用企业对自己的和ERP系统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吸收合适的企业管理模式。

管理咨询企业作为模式趋同中介:ERP软件企业把管理模式诊断的工作交给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专注于ERP系统的开发,此时,管理咨询公司扮演管理模式趋同中的角色,完成向ERP应用企业的管理模式供给角色。

管理模式趋同实践的分工关系如图1所示意。ERP软件企业作为管理模式的供给者,ERP应用企业作为模式的消费者,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管理模式的中介三方共同完成管理模式的趋同工作。三者之间构成了企业管理模式趋同的主体参与者。

实施ERP系统成为快速输入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管理模式总结了已存在的客观事物,不是凭空创造一个新事物。管理模式是企业无法用货币表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聚合程度、创新程度、遗传基因和生长特性的反映,也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

管理模式的移植一般来讲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是拷贝方式。拷贝方式按某个标杆公司的管理模式为蓝本,设计出目标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文件制度,企业按模式文件及制度逐步推行。应用拷贝方式引入管理模式时间短、见效快,但容易脱离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而且文件难以贯彻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之中。因此,拷贝方式引入模式的成功率较低。

第二是专家咨询方式。企业成立管理模式设计小组,在模式设计专家的指导下,由企业内部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模式设计。由专家咨询的方式引入管理模式,其中的设计主要来自企业内部人员,因而设计的模式切合企业实际、在企业内部易推行,但因为企业内部人员会过多的考虑企业原有模式对同行比较的能力差,从而使模式设计流于形式,再加上外部专家的指导时间和力度有限,容易使模式设计最终失败。

第三是共建方式。共建方式采用模式设计公司与企业共同设计模式文件的形式,管理模式公司与企业内部人员共同组成设计队伍,量体裁衣,根据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设计一套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管理模式。ERP系统的实施过程是ERP软件公司与企业共同建设管理模式的过程,ERP系统的普及说明共建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ERP系统中包含了可以马上采纳的管理经验,其中的管理思想为企业构建管理模式带来了参考。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包含了管理领域的经验,虽然组织、计划、成本等管理模式很抽象,通过信息化手段后变得非常具体化,也很容易理解,因此实施ERP系统成为快速输入管理模式的途径。

基于管理模式趋同的ERP系统应用效益评价

ERP系统实施使得企业获得了企业管理的共通性,使得企业获得了对某类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而且背后的管理原理相同。ERP系统的应用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引入、消化和吸收,形成了企业的智力资产。

ERP系统应用提高了管理模式转移的效率,促进企业进入管理模式“趋同――趋异――再趋同――再趋异”的良性发展阶段。

在创立企业的过程中,管理模式趋同能够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让一个缺乏经验的,甚至是没有管理模式的企业快速发展,使企业有核心模式。实施ERP系统是尽快获得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的有效方式。

因此,ERP系统应用的效益主要是使企业快速学习其它企业隐性的管理模式,快速引入企业的智力资产,使管理模式外在化、编码化,当企业面对相似的管理环境及管理问题时有类似的管理方案,减少了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管理的差异性,增强了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相似性。从企业成长和学习角度看,ERP实施导致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加剧了企业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提升了企业向更高级别的管理模式进化的动力和决心,使得企业的学习和成长出现“管理异化――趋同――再异化――再趋同”的良性循环。

ERP系统应用降低了管理的复杂度,使管理可视化、简单化。

传统的企业信息交流频率少、信息量少。实施ERP系统后把企业内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依模式进行组合,打破了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资源的边界、使企业之间的资源操作透明化。实施ERP系统后,企业对组织管理模式的复制和组合可以简捷地实现,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复制和继承也变得非常简单,只要在ERP系统里进行设置就可以完成管理模式的复制,使得组织的权责分配继承性加大,降低了管理的复杂度。

例如,联想集团在1998年底开始实施ERP系统,于2000年1月正式完成ERP系统的一期工程,实施了R/3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销售与分销、物料管理、生产计划管理。ERP系统上线后不久联想集团就面临集团的拆分,原来的联想集团拆分成为新联想集团、神州数码有限公司等公司。但是,由于有了ERP系统,而且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建立在了ERP系统上,在很短的时间里,联想集团利用ERP系统完成了拆分,通过ERP系统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置就实现了神州数码与新联想集团的拆分。拆分后神州数码把ERP系统向全国平台推广,把ERP系统在香港进一步实施,使得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在神州数码的下属公司连续复制,完成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快速搭建,降低了企业建立管理模式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复制效率,使管理简单化。

ERP应用使得企业资源的相互操作性增强。

管理一开始就是以管理职能为主,把整体的管理依据职能进行了切割。20世纪初期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管理从依附于企业的其他职能转化为独立职能而存在,体现了管理的独立性。21世纪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企业管理从依附于某个企业的独立存在转化为企业群体间的独立存在和相互协调。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组织模式来统领管理对象的业务和职能,把管理对象从基于活动分工的直线化管理和基于职能分割的平面化管理中独立出来,供应商、客户、企业员工、企业本身都成为了交易的实体,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操作。

因此,实施ERP系统后企业之间的交流从产品、质量、速度的交流转变为管理模式的交流,企业之间的操作转为了模式之间的操作。ERP系统中的虚拟组织模式、资源计划中的预定模式描述了资源的虚拟占用,使得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间资源可以共享。此外,ERP系统中的状态模式能够随时表明物料处于加工或检验状态,也可表示资金处于预付还是支付结算状态,也可表示订单是下达还是执行状态。状态模式反映了企业物流、安全流、信息流的某个时点的行为,为企业内部及部门之间的互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信息。因此,ERP系统应用推动企业、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模式相似,企业管理的逻辑一致性加强,使得企业之间的互相操作性增加。

ERP系统应用增强了企业间的相似性,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

篇6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企业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自身之外”,存在于社会之中(Drucken,1973)。从社会价值透视企业的本质、运行和功能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对企业的社会价值的不同认知与理论假定,深刻影响着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决定了现实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演进。”高素质英语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取决于学员自身的英语素养和表达能力,还取决于从业者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只有了解企业管理模式,适应企业发展环境,才能称得上高素质英语人才,这也要求各高校了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培养英语人才。纵观历史变迁,企业发展日益多元化、创新化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几种共同发展趋势:

(一)网络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应采用各种先进的传输手段,尤其是信息传输手段,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得每位员工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

(二)等级化

等级化是现代管理模式的常见模式。该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效率,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并且能有效降低相应费用。不仅如此,等级化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我创造力。

(三)创新化

这里的创新性主要是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联盟化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爆炸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非常重要。通过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在优势上进行强化,在劣势上可以相互弥补。战略联盟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有利选择。

三、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与网络化教育

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并使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照本宣科模式。崭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基于以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中主要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主要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英语课堂教学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地点和时间上的局限,并沿着新颖的形式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应当体现英语学科教学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结合一定的趣味性将知识以新颖的方式得以展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与学的相互性,尤其要展现了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主动性,提升教与学的相互性。”

(二)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与沟通能力培养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能力中,强调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对于处在英语技能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任何一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了解英语语境下表达出的具有英语自身特色的内涵,促使学习者把通过听、说、读、写等技能所获得的英语语言知识提升为自己的语言和交流能力,进而全面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加符合社会对于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需要。

(三)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需注重弹性化和多元化,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课程设置阶段分为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低年级的课程设置更倾向于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技能,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则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翻译写作等英语实践技能,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复合其他专业。除了文学、语言学、西方文化、翻译和社会需求型专业课程设置外,还开设社会实践课,例如:毕业论文设计、英语演讲比赛、外事接待、涉外导游和商务沟通等实践基地实习等。这些实践课程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英语交流的平台。因此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社会需求型英语人才。

篇7

【关键词】

发展链条;物流运作链条;管理链条

港口物流发展链条由港口管理机制港口物流运作机制和港口管理机制构成。其中,港口管理模式是根本,是港口物流运作链条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拟对港口物流发展链条进行归纳分析,希望对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港口物流运作机制分析

在港口管理模式的大环境下,经过长期摸索与实践,目前在世界上形成了四大典型的港口物流运作模式,包括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模式和独立型物流中心模式。

1.地主型物流中心-以鹿特丹港为例

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是由鹿特丹港创造并发展的,所以亦称为鹿特丹港物流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和土地使用权,由其统一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通常是由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仓库和堆场开辟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中心的经营。当物流中心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中心,使其将原材料采购、配送等职能交由物流中心负责,参与供应链管理。地主型物流中心的港口物流运作模式代表着当今世界港口物流发展的一大方向,除鹿特丹港之外,目前美国的纽约、新泽西港、巴尔的摩港、德国的汉堡港和法国的马赛港等世界著名港口均采用了这种模式。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主要有(1)政府统一规划,企业自主经营;(2)配套设施完全,运作效率高;(3)物流中心专业化、规模化;(4)与港口腹地工业形成物流链;(5)灵活的港口运行管理模式等特点。2.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以安特卫普港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即多方合资经营港口物流中心,该模式由安特卫普港创造与发展,所以亦称为安特卫普港物流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港口为依托,联合数家水、陆运输企业,或者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现代物流中心,成为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开展一条龙、门到门、架到架的综合。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解决港口资金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快的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代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技术以及运作方式。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模式主要有(1)港务局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2)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物流中心发展提供条件;(3)超前建设大规模的物流中心等特点。

3.独立型物流中心-以香港港为例

独立型物流中心模式即由港口企业自行组建专业化物流中心,利用港口的设施、人力和上下游业务关系开展物流业务。这种发展模式由香港港创造并发展,所以亦称为香港港物流运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建立港与港、口岸与口岸之间的沟通管道,通常是以港口为联结点,建立企业、城市、区域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使其从单一的装卸运输及仓储等分段服务,向原材料、产成品到消费全程的物流服务转变,同时通过加强港口货代、船代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完善的服务网络。此外,目前香港也在大力发展网络型物流中心,即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并发展成电子物流中心,形成离岸贸易和远程物流。另外,鉴于物流设施与港口发展的关系密切,香港港口及航运局在《如何加强香港作为全球及区域首选的亚洲区运输及物流枢纽地位研究》中提出,在机场或港口后方规划建设“增值物流园”。增值物流园不仅提供一般的仓储服务,而且提供各种物流增值服务、时间必须准确的货物处理服务及电子商贸服务。具体来说独立型物流中心模式主要有(1)物流企业行业相关度高,实行“一条龙”经营和“一体化”服务;(2)围绕主业提供多种增值服务;(3)物流自动化水平高;(4)物流信息化水平高等特点。

二、港口管理机制分析

随着港口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现今,典型港口的管理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以香港港口为代表的私人企业管理模式,以中国港口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管理模式,以新加坡的港口为代表的各方共同管理模式。

1.以香港港口为代表的私人企业管理模式

私人企业管理模式是指港口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以及管理都是由私人企业进行的管理模式。世界上完全由私人管理的港口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港港。香港港的港口设施几乎全部由私人投资建设和管理,其集装箱码头完全遵循自由港政策。以葵涌码头为例,该码头的19个集装箱泊位分别由和记黄埔、美国海陆、韩国现代和中远(与和记黄埔合营)四家公司经营,港口私营企业的业务经营也极少受到政府干涉,完全实行市场化,自主定价。私人经营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经营管理市场化,效率高,但由于私人企业资本规模与港口投资经营所需资本规模存在巨大差距,因此这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港口的长期投资和规划发展。

2.以中国港口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管理模式

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管理模式下的港口属于国家,港口的投资建设和管理都是由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来进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由于港口企业缺少自主经营权和财产权、缺少有效的竞争和监督机制等原因,往往存在投资浪费、服务质量不好、效率低下等问题,既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又影响了港口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完全由政府和国营企业经营管理的港口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中国,在欧美发达国家极少,目前采用该模式的港口也都在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向各方共同管理模式转变。

3.以新加坡港口为代表的各方共同管理模式

在各方共同管理模式下,港口的投资建设和管理由政府、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共同进行。这种模式既是世界上最普遍的港口管理模式,也是实行政府和国营企业管理模式的港口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种趋势也被称为港口的商业化或民营化,特点主要是打破单一由国家或政府管理港口的模式,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参与港口的经营运作,目前新加坡等国的港口经营都属于这种模式。如在1997年新加坡港进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后,原港务局分为新加坡海运和港口局与新加坡港务集团。海运和港口局主要处理港口和海运方面的管制和技术问题,港务集团则主要承担港口的投资、经营管理职能。民营化改革给新加坡港口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不仅增强了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进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海外投资,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港在国际航运中的优势地位。

三、结论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中宏观指导与协调作用。综合四性:一规划性,二资金性,三政策性,四物流人才性2.充分研究现代物流港口定位方向。综合四条:一内部一体化,二区域一体化,三公司合作一体化,四优势整合世界资源,创建国际物流中心。

参考文献:

[1]真虹.第四代港口的发展模式.海运情报,2006,6.

篇8

一、ERP简介

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它顺应企业面临全球化市场竞争的管理需求,在供应链流程中进行信息集成处理,具有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目前,ERP项目倍受广大中小企业关注,ERP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展开,ERP已成为不少中小企业解决交货延期、资金周转慢等内部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已成为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小企业应用ERP的必要性

1.从影响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来看,除了诸如社会环境、生产工艺、筹资融资的艰难等因素外,核心的因素仍然是管理。

2.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同样需要资源整合。从市场大环境来看,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独的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条产业链和另一条产业链的竞争。ERP弥补企业管理资源不足,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

三、中小企业应用ERP的可行性

1.虽然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无法应用ERP,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小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日益迫切,它们期望通过ERP的实施与流通企业及其它制造企业建立起信息联网系统,使其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2.各软件服务商现在也纷纷瞄准中小企业市场,纷纷推出中小企业版ERP软件,根据世界知名的ERP软件服务商SAP公司的年度报告,年营业收入的六分之一来自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

3.中小企业往往雇用工人较少,管理层次也不多,任何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只需得到企业所有者的支持即可实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也相对大型企业少些。

四、ERP实施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ERP的认识不够

对ERP正确理解和认识直接关系到ERP实施的成败。目前,中小普遍存在对ERP认识不清,对ERP认识过于简单化,对ERP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ERP等同于技术改造,对实施ERP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等一些看法和认识。

2.企业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的制约

从企业管理模式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即家族性。许多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中重视的不是法治,而是人治,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而ERP管理模式是基于法制的体系,ERP系统中处处体现着高度协作和分权的思想,这样一来,对ERP系统所必须的跨部门的协作过程在中小企业中就难以实现。

3.ERP软件产品不成熟

近几年,我国企业实施ERP成功率不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ERP软件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软件自身缺陷过多。首先表现为我国ERP软件功能先天不足,如我国的一些财务软件和简单的供销存软件,“一变脸”就硬说是ERP管理软件。其次,软件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软件,必须有基本的通用技术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尚没有这类软件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严格的质量标准,在实施中难免出现问题。

4.企业缺乏实施ERP的高级人才

ERP实施需要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加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ERP实施的质量和速度。

五、中小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对策选择

1.正确认识ERP思想与产品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没有管理层次繁多、决策慢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特有的敏捷状态,但是,中小企业营销渠道少、市场信息慢,生产和管理缺少规范等却是市场竞争的致命弱点。通过企业信息化,以及灵活的机制、贴近市场的产品技术研发,中小企业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享用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服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企业信息化将使中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与大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

2.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ERP实施的失败有各种原因,其中,企业管理运营与ERP软件系统之间的互不适应是主要因素。企业管理的改造必须从企业的现状出发,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原理,在不同的企业中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ERP的软件必须能够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而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多变的特征相比大企业来说更为明显。

本文分析了ERP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ERP的原理、管理思想及项目实施方法论,研究讨论ERP在中国的实施可行性、实施成败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如何正确实施等内容,通过有效的实施方法体系,成功在中小企业应用ERP系统,帮助中小企业顺利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俞建国.中国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篇9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其指出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工作只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以此,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者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表现为强调用物质和经济利益来刺激工人努力工作,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忽视个人的需要和目标,重视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提倡权威控制以保证企业生产高效率。

(二)“社会人”假设

20世纪30年代左右,伊尔顿•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后半期,发现员工的工作产量同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没有绝对直接的联系,而与人们的社会性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此,他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即人除了物质条件需求之外,还有社会需要,如人的行为受感情支配,包括工友间的友情、工作环境带来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李靖,2009)。显然,“社会人”假设使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和判断更进一步,与之对应的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理论则强调人的情感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主张满足人的爱、归属等高级需要。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发表了最有影响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首次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随后经过十余年的总结,于1954年出版《动机与人格》书中,马斯洛用了三章介绍自我实现人的十九个印象、爱情和创造性,指出“自我实现是通向最完整的人性的途径或人的存在”。沙因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认为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四)“复杂人”假设

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在综合前三种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假设,指出人的需要和潜力不是绝对的,会随着时间、知识、地位、环境等的改变而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能力,对不同的管理方式有不同反应(杨新荣、唐云飞,2009)。基于此假设的权变管理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或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内外环境与管理技术等因素,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复杂人”观点强调因人、事、环境而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管理方式。

二、管理者对西方人性假设理论及其管理模式认识的误区

(一)认为人性假设理论有优劣之分

在访谈和观察到的管理者中,部分管理者存在一种观点,即“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存在优劣之分,如前者优于后者,使得其更喜欢严格的制度管理—科学管理模式。在进一步探究过程中发现,上述管理者比较强势,坚持己见,共同之处是都不够重视与员工的沟通,忽略员工参与的重要性。如访谈中的A牌木门专卖店店长认为,员工就是为了挣取工资才来工作的,如果没有经济回报,他们就会偷懒或离职,且是自私的,不会主动完成没有报酬的任务量。显然,该店长认为“经济人”假设是优于“社会人”假设的。

(二)以偏概全地认识人性

研究发现管理者以偏概全,只看到人性局部的需要或表现,就过分估计员工在某个方面的特殊性(周文霞,1999)。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显然,部分管理者忽略了人性这一特征。人性演化进程中,由“经济人”假设引伸出的以经济利益为诱因,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就是因为只看到了人性中追求经济利益的一面而忽视人性中的其他方面所造成的。“社会人”假设基础上的行为科学理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过分强调对企业中人的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改善上下级关系,下放权利等,但又相对忽视了企业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三)静态地认识人性问题

人性具有可变性和可塑造性的特征,即人性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员工A在刚入某企业时,因技术、经验等缺乏而薪酬较低,因此A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而随着工龄的增长,薪酬的增加逐渐降低A对此的需求程度,反而职务升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主导了其需要。但是,调查中部分管理者却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人性假设理论,不能充分认识到人性假设是处于绝对运动变化中和自动生成的动态中的。人性假设受个人需要、组织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迁。“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文化人”等假设理论就是在不同阶段上对人性的一种静态揭示,而没有从“人之为人”的角度,从根本上表明人何以成为自身的动态创造。

三、人性假设理论的科学认识与管理模式科学选择

(一)科学认识管理中的人性假设

从人性内涵出发,可以全面地解释人性;从西方人性假设理论演进史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对应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行为管理—权变管理;从现实出发,调查分析现存的对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改正以往的认知,走出认识误区。人性是对人的本质的综合描述,既反映人的动物求生本性,也反映了人之为人的、能劳动创造的、更高级的社会性,具有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可变与可塑造的统一性、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性。人性理论的演化证明了人性假设内容会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化发展。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人性的内涵和特征,深入研究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结合实际管理环境和社会大背景,才能对管理中的人性做出科学的认识。

篇10

    1 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工程技术及企业的综合性分析研究的管理学学科,是企业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企业的管理者及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学到一些企业管理相关的研究方法,同时可以较为全面地提高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工作技能,也有利于其开拓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企业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品牌管理等。同时,也包含一些企业的软性资源建设,比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一些公益活动等。而企业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数据的分析,还调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工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策略,从而最终促进企业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

    企业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概念随之引入,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也不断地发生巨大的转变。综合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还是存在一些比较明显且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就本质而言,企业的市场竞争是企业间实力的较量,更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出现战略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机制僵化、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协调不及时、日常管理混乱、组织结构缺乏柔性、工作人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1]。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运作,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难以满足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2.2 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盲目地采用“零库存”策略,忽略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是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生产模式的有机结合。如果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而市场部门也不能有效及时地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这样极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销售出去,因为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企业的原有产品无法满足这变化了的需求。最后,积压的产品不仅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料,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管理费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企业对于物流环节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意思到物流的重要性。

    2.3 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很多管理者以追求高额利润为企业的首要目的。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已经不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2]。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2.4 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意识不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地域问题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不断变弱。企业管理者对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际化意识严重欠缺。

    2.5 企业类型的转变难度大

    改革开发初期很多企业都是按照生产型的企业进行建设,企业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正因为这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增多,而且没有及时转型,才使得我国很多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3]。现在企业管理者开始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逐渐转变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企业转变。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的方式实现企业升级,而忽略了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3 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分析

    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实践研究还是理论研究来看,企业工商管理都呈现出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论文结合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从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价值、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探讨。概括而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核心,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迅速地发展,企业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将更深更广,经营管理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习型企业大量出现并发展等,具体内容如下。

    3.1 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

    最新工商管理的研究成果表明,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管理变革,这种变革使新的企业工商管理理念随之产生。最显着的就是知识资本代替金融资本等其他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的动态能力,知识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核心。这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员参与、以及共享知识的机制。企业管理的核心不再是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共享知识、运用知识的平台[4]。同时,企业的经营从控制经营发展为自由经营,这不仅有利于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化与再生,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不仅加强知识资本管理、知识资本共享,同时也会加强企业间的协作,这样使企业间的交互变得更为广泛、频繁,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企业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将由市场竞争发展为竞争与合作方式。

    3.2 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由于随着电脑技术应用于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中,开发商、制造商迅速进入终端市场,直接面对用户。这样使得商品的开发商、生产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之间界限变得模糊,模糊经营模式因此产生。模糊经营模式产生发展后,以物流为手段进行营销的物流管理商应运而生,工商企业也开始了“即时生产”,“零库存”的理念与实践模式。这种经营模式降低了企业成本,加速了资金周转速度。同时能有效的化解和消除结构性经济危机,避免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的损失与浪费。使工商企业处于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因而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3.3 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企业界逐渐认识到“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财务目标或近期目标,而不应该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或长远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才应该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企业开始主动积极地承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政策、法规的范围内,利用资源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还注重承担改造社会、优化社会环境、发展教育事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培训和吸收失业人员、积极参与和促进公共福利、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等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预测,这种将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统一的理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3.4 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化趋势呈现

    在现代社会工商企业管理理念已经呈现开放性的国际化趋势。现代交通技术手段、通信网络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和企业管理的国界变得模糊,这种管理的国际化意味着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成一种“竞合”关系。这种“竞合”关系,加强了国家、区域、种族、民族之间经济组织的关系和经济资源共享。同时,企业工商管理国际化要求企业以更开放的理念,更深邃广阔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观来认识企业管理和实践。

    3.5 学习型企业将大量出现

篇11

在市场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企业管理质量之间的问题,也就存在本质上的问题,在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以评比。在目前我国的管理水平上出现很多的的漏洞,在企业的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比较僵硬,生产后动没有开放,这些都是现在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然而这些问题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严重影响的企业生产运作,也导致企业不能更好地发展。

1.2企业在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很多企业都采用了零库存的策略,对企业本身经营模式的需求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很好的结合企业本身市场的有机结合。如果企业的每个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的发展,那么在企业中也就不能和好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就在一定程度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就会使生产的产品积累在库,这也就是没有掌握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前提条件,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

1.3工商管理的目标

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中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一为的追求高额的利润,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没有加以重视。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1.4企业工商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工商管理也就存在地域性的束缚,在这些问题下也就一步步的将地域性的差异逐渐减弱。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际化意识严重欠缺。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的探索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企业深思的问题,也有很多的企业不断的呈现创新发展趋势,对工商企业的发展创新也就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知识的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管理的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动力,这也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这种管理理念也就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完善,把之前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转变为现在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平台。从之前的控制经营生产到现在的自由生产,这也就发展企业经济的再生,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也就增加企业之间的协作能力,也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流,给现在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把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加了,这种竞争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

2.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的到来,企业工商管理在现在的市场中也就存在经营管理的模糊,很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导致开发商、经营商和零售商变得模糊,这是很多企业也就开始及时生产和零库存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管理,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经济的运转,这也就有效的解决了结构经济的危害,避免了市场经济的损失。企业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理念进行研究,让企业管理走在最前沿,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3工商管理制度的规范

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提就是企业人才,在每个企业中主要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制度的人性化,这样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所以人才是企业的原动力。在对企业人员管理方面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制定各项管理要求,保证企业各个工作有序的进行。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进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进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性化,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促使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