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影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电影音乐欣赏论文

篇1

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在音乐普及和传播方面具有重大的贡献。很多影视音乐、音乐图片音乐被广泛传播。如《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依旧”点亮了整个影片,哀怨而冗长的低音,令人肝肠寸断笛声。音乐将电影情景表现得很好,不论是伤感还是愉悦,用音乐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表现的生动真实,更赋予美感,音乐可以说是信息、情感传播的最佳工具。

1.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画面鉴赏力

音乐是视觉艺术互补的一个重要武器,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电影音乐、音乐图片不是纯粹音乐,比如说,电影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而,电影音乐需要融于影视的银(屏)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组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是它却起了应有的作用。

音乐是艺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鉴赏画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音乐语言在叙事过程中为表达感情服务,其美感层次有立意美、渲染美、过渡美、真实美、冲突美、情感美、故事美、幽默美、浪漫美。

音乐都具有这种作用,它使电影、图片的情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催泪和更加有感染力等。优秀的电影、图片的音乐,总是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镜头、画面所无法涵盖的意境在无形中呈现出来。画面的表达若缺乏音乐这个元素,它的表达效果会打多大的折扣。如:《亚瑟王》中从头至尾都起伏不断地响起主题悲情基调的音乐,悠远、神秘、凄美、感伤,那么浓重的宿命色彩的音乐。这一主题音乐的反复出现,使得影片的叙得生动细致,把作为个体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的那种悲剧感渲染得分外鲜明。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理解。再如:《情书》音乐在这里奠定了电影的调子,烘托了氛围,可以说是画面的外延,使画面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充满感染力。像这样的使用在影片后面还有多处出现。如,紧接下来博子趁伯母离开把男生藤井国中时居住的地址偷偷记在自己胳膊上的情节,背景钢琴是纷乱的,一如博子当时的心情,想要记下了又担心被伯母发现自己的小秘密,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观众的心情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还有女生藤井在医院看病时坐在长凳上,发生了幻象——爸爸逝世前被医护人员紧急抢救推过走廊的情景,钢琴音乐的出现既表现了此时画面情节的不真实,又表现了当时女生藤井不知所措、无助、眼睁睁看着自己父亲慢慢离开的悲痛和绝望。除此,回忆中女生藤井在学校车棚等男生藤井并且初次结识行为古怪的大井,弦乐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搞笑的氛围,且很符合在影片中初次出境的大井的人物性格。这些音乐的使用烘托了画面气愤,提高了观众对画面鉴赏力。 转贴于

2.影视音乐与音乐图片传播有助于提高审美力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 、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影视音乐、音乐图片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其音乐有明显的节奏感、和主题相配的旋律,能够舒缓身心的作用,所以可以使忙碌的人们从紧张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美好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休息,并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影视、图片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其传播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影视音乐、图片音乐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在于对高雅艺术品的鉴赏,低俗的音乐只能给人带来不良作用。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欣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影视、图片的音乐大多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或者根据影片的内容进行长期的准备而成。所以它是优秀的音乐,愈是优秀的作品其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愈鲜明。如影片《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值得欣赏,如《雪绒花》、《哆来咪》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善于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一种惊人的和谐,旋律自然、流畅而简洁,但简洁中又显示出高度的技巧,让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无不沉浸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之中,心情也会变的愉快。再如《情书》这部电影的音乐以提琴和钢琴为主,声音非常纯净,和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样,纯净而美好,带给人最动人的美——愁苦中的美。《泰坦尼克号》里有一个场景,在下级船舱里,也有聚会,音乐是那首欢快的苏格兰小曲,风琴声,敲打声,踩踏声,画面转换成了令一幅,欢快,疯狂。快速转换的画面,轻快的小曲,让人想到青葱岁月、春游踏青、与朋友追打嬉戏等。总之,良好的音乐素养,对于人们良好审美能力的形成,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忙乱的生活多一分和谐,颠簸的旅途多一份安逸,烦躁的心情多一份宁静,所以说哪里有人类的足迹哪里就有音乐。所以音乐在影视、图片中的运用,不仅能达到所需要营造的氛围,还能消除长时间的视觉紧张所带来的疲劳,培养审美能力。

篇2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来到48中学应该说是我的幸运,领导和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的理解与爱护。一个学年在校期间我能认真做好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两次校级公开课教学任务,认真备课;书写教案;参加社会监考;在我校运动会期间负责宣传工作;在学期测试中能完成好监考和考务工作,上学期接受校领导的部属,负责组织教师们的合唱排练及录像;对学校提出的各方面要求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

在实验学校的四年来,在组织活动方面,我在实验学校组织和策划了教师们的多次文艺演出和政治学习活动,以及在辽宁大剧院和市政府广场举办的学生艺术节表演,在多次的区、市级比赛中为实验学校的大型合唱表演,负责排练任务并担任领唱。同时还参加了大量的区里、市里的文艺活动。带领学生多次获得区级、市级、省级奖项。

回顾我五年来的教学工作,很多经历依然使我沥沥在目,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认真地专研业务,广泛地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到处听课、研究教材内容,在多次的公开课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总结。

从工作的第二年我加开始倍地努力,今年来获得的部分荣誉和奖励:

*年9月获*市首届生育文化节独生子女才艺大赛三等奖

20*年4月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20*年9月所著论文被辽宁省教育学会评为贰等优秀论文。

20*年4月获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辽宁赛区美声唱法优秀歌手奖。

20*年6月在校参与国家级课题《美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20*年6月获*区初中音乐学科创新课教学评比一等奖。

20*年9月所著论文《指导中学生倾听的四个层面》获市级壹等优秀论文。

20*月1月获得*市实验学校教学能手奖。

20*年2月获中国德艺双馨辽宁赛区美声专业组演唱一等奖。

20*年4月获得*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20*年5月获*市音乐学科基本功单项声乐比赛中学组一等奖。

20*年6月在全国新课程音乐教学观摩与交流(东北三省)活动中,获中学组一等奖。

20*年6月获得*市职工庆“七·一”歌手比赛美声组铜奖。

20*年7月在*区中小学教师奖课件大赛获得三等奖。

20*年7月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全国教学研讨优秀论文评选中,所著论文《中学生音乐欣赏心理浅析》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20*年7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编辑部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小学音乐课教案设计大赛”中所著《歌剧印象---“图兰朵”歌剧欣赏》教案荣获优秀教案奖。

同年9月此教案被收录于儿童音乐杂志“中小学优秀音乐教案”集锦中。

20*年10月《电影音乐》一课在辽宁省双语教学研讨会上获优秀观摩课。

20*年3月被评为*市首届艺术学科“十佳教师”。

20*年获省级论文一等奖及案例评比一等奖。

分别两次在*师范大学和*大学音乐学院做过音乐教育现状的教学报告,20*年在*市音乐教学年会上做经验交流的发言,并得到了市领导和各区教研员的一致广泛好评。

荣誉和称号其实并不能表明什么,也根本不值得什么夸耀。使我骄傲的正因为我还年轻,在我参加的各项活动中,唯一值得我自豪的就是我还年轻,在我参加取得各种奖项的教师中我始终是最年轻的一个,在教学中我有活力、有冲劲、有思想、敢于尝试、勇于实践。这也是我最有底气给自己打出的一张名片。

曾听前辈讲过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人的发展就如同骑车,只有不断的前行才能保持平衡。”是啊,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从迈出校园的大学生到今天马上就有5年的时间了,在这5年中我付出了很多然而我同样也收获了不少,渐渐开始懂得和了解很多。在学校老师就教育我在人前要做到为人要谦虚、好学还要勤奋,对待音乐教学工作我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然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此短暂,为什么我们不活得有些追求?我想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要问我的追求是什么?我可以胸有成竹的回答:我爱音乐,爱学生,爱生活。我追求能时刻沉浸在音乐之中,能一直与可爱的学生相伴永久。我想与他们共同来分享我的幸福、我的音乐,同样我也希望学生们能愿意跟我共享他们的喜悦与快乐!

篇4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3]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进而获得美感,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是一种音响效果。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代替的,它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

“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

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培养学

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

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二)“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感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课程,不是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偏离了正确方向。

其一,“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5]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本末不能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实例。一位教师上一堂以训练学生听力为主要目的的音乐课,他首先强调了训练耳朵听力的重要性,接下来整堂课就是进行听写音程的练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很被动。当听课者问及为什么这样上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大学里老师就是这样给我们上课的。”他还表达了一个非常好的愿望:“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为学习音乐打好基础。”显然,这位教师把专业音乐训练中的“视唱练耳”依样搬到普通音乐教育中来,显然是行不通的。“把学生的耳朵训练好”,这对学生音乐听觉感受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6]可见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性。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不能是专业的“视唱练耳”,而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只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参与;只重知识技能训练,而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只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种种“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无法发挥音乐教育“审美”这一功效,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其二,“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当它试图模仿音乐时,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我们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乐的至深的内容靠近一步。”[7]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以语言替代的教学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完全不是音乐本身给人的感受,这完全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也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音乐课上成算术课。笔者在几年前曾接触过一位音乐教师,她在给学生讲授乐理知识时,一堂课从头至尾简直就是在做算术题。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诸如这样一些问题:“四分之一的一半是多少?”“二分之一加上它的一半再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多少?”(解释

节奏型)。这样提了几次问下来,学生头脑里全是些数字符号,而完全没有了音乐意象,还谈什么音乐教育的艺术化呢?还有的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教唱某首教育性质很强的歌曲时,有的教师往往花很多时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道德品质的教育,以“说理”代替“审美”,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在音乐教学中,更要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我们的教育是审美教育,必须坚持走艺术化的道路。

二、改革初探

(一)从《大纲》出发,贯彻《大纲》精神,摆正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音乐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美育课,把音乐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感受音乐美的无穷魅力,从音乐美中陶冶美的情操,养成美的道德,树立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精神爆发出火花”,从而得到“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教学形式及方法的多样化,新颖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审美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心理还尚未发育成熟,处于稚嫩状态,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只是一种听觉上的感知,这个阶段谈不上理解力。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好玩、好动、好奇”三好,这便决定了我们音乐教学必须“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爱好及向往。使他们感受自然界的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聆听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做出相应情绪或体态反应。如教师播放童谣、舞曲、进行曲等各种不同情绪的音乐时,学生能够随着音乐走步、跑跳等,这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的最初阶段,是对年龄层次低的低年级学生最基本的教学要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生“聆听美”。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求又不一样了。他们的心理还在稚嫩中发展,但由于接受了各种基本知识的初步教育,对音乐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因此,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感受美”。即对音乐不止是听觉上的反应,而是要培养对音乐美的一种感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以趣味性的内容为主,如《彼得与狼》这部交响童话就是一个非常适合他们的音乐作品。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各种乐器的特殊音色和性格化旋律的对比,成功地塑造出小鸟、小鸭子、大灰狼、老爷爷、彼得等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学生对这样的音乐很容易接受。学生不仅在音乐中感受到各种乐器表现不同艺术形象的特点,又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同时为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奠定基础。像这一类音乐还有《动物狂欢节》、《小巫师》、中国民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等等。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其要求又提高了。中学生的心理已逐步走向成熟,这个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着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听一些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从这些优秀的音乐中学会鉴赏它“美的精华”。不仅要知道贝多芬的《欢乐颂》美,更要知道它美在何处,为何而美。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表演中自信地“表现美”。其次还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创作可以是综合性的,例如诗歌、散文、绘画,甚至一个自编的小故事或小舞蹈等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有这么一句话:“技术教学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是终生收益的。”[8]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教学。唱歌教学中,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音乐知识的教学中,不能沿袭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要把整个音乐概念同感悟某个音乐对象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相结合,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始终都要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它是一门艺术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它的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等教育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有辅德的价值,这是它的外在价值之一,而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价值,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这些都是以音乐的感悟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也就无法谈及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也是“以美辅德”的含义所在。音乐课的教学重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的相互交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能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学生能否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这是衡量一堂音乐课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是审美教育为主,而德育为辅的教学。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讲解某首歌曲内容时,不必要长篇大论花上大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及随之引发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情操等等审美以外的东西,而应把音乐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引导他们从音乐的音响中感受并逐渐学会领悟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说理”远远不及学生听觉的主动参与,音乐教学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不能忽视。

(三)充分利用文化市场中的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加不容忽视。电视、电影、文娱晚会、文娱活动等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很多,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就有非常好的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学生也许对某部电影很熟,但是对跟电影同样出色的该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却几乎很少关注,这样教师就要做很好的引导。对那些获得很多大奖的电影音乐,它很有艺术价值,因此也非常有必要了解它。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分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比较优秀的电影音乐如《狮子王》、《音乐之声》、《紫日》等,这些同时也很适合中小学生的口味,对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另外还有大众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其次是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上。对待流行音乐不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流行的东西未必全都好,但里面也有很多好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良莠。像陈美的小提琴、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情调钢琴、雅尼的音乐、“神秘园”的音乐等等,这些音乐在年轻人当中就非常流行,而且这些都是些不错的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有所接触并适当了解,平时可以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也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造就适应新时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

参考资料:

1、《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陈曼君、吴跃跃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

2、《音乐美学》王次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3、《音乐词典条目汇辑——音乐教育学》邹爱明、马东风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1版

4、《艺术教育学》贺志朴、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5、《音乐美纵横谈》程民生等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6、《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

7、期刊《人民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人民音乐出版社

见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见《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9期第8页。

[3]见《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第6页。

[4]见《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12月第2版第81页。

[5]见《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第8页。

[6]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12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见《音乐美学》,王次火召主编(引自尼采《悲剧的诞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00页)。

[8]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第1版第406页。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

篇5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60-02

少数民族文献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图书馆自它产生的那天起,一直起着知识收集、积累和储存的基本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要努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要根据社会时代需求,必须采取多样化的主动服务措施,努力建设自己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开展特色资源服务。

1.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特色文献

1.1蒙文文献。鄂尔多斯地处北方草原和中原大地的联结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最早开发的地方,此后一直是历史上北方多个民族共同活动的舞台,是民族汇集、交往最集中的地区。鄂尔多斯文化中融入的民族文化因素众多,其中以蒙古族文化最为显著。在鄂尔多斯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十分丰富,如蒙古族三大典籍中由鄂尔多斯人创作的《蒙古黄金史》和《蒙古源流》在蒙古族文化、历史、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历经八百年延续下来的成吉思汗祭祀活动中包含了诸多祝颂词、祭文、祭歌,其内容与形式涵盖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信仰、风俗、语言文学等多个方面,是研究鄂尔多斯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信息资源。

1.2地方文献。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貌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是了解和研究某一地区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民风民俗、历史和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蕴藏着与众不同的信息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地方文献的特色所在。

鄂尔多斯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蒙古民族在这一地区长期处于相对的独立的状态,造成了鄂尔多斯文化的封闭性、独特性的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本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如蒙古族传统的宫廷文化、游牧文化、宗教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较为完整地被记载下来,成为了了解、研究、发掘鄂尔多斯历史沿革、民俗习惯和社会风情的宝贵资料。如《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蒙古族民俗文化》、《伊克昭盟民族团结》、《鄂尔多斯经济板块研究论文集》、《鄂尔多斯文化》、《伊克昭盟文化史料》等等。

这些珍贵的资料得到很好的保护、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已然成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不同于其他图书馆的特点。

1.3古籍文献。"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产,也是传承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其稀缺性及不可再生性,使得古籍具备文献价值的同时往往也具备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现有珍藏古籍2万多种,比较珍贵的古籍有1716年的北京木刻板《格萨尔王传》;内蒙地区特有的《旅蒙商账簿》;清中期用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螺等七色宝物研成的粉末书写的蒙文《能断金刚经》;国家一级文物--缅甸文本的小乘佛教经典《贝叶经》等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珍贵文献,我馆已着手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及相关古籍数据库的建设,为拓展古籍的利用提供了条件与便利。古籍数据库是以古籍文献为揭示对象,通过扫描、拍照、缩微胶片等方式对古籍原本进行影像处理,以便为读者呈现古籍原貌,并提供版本研究的服务,满足广大读者阅读、研究古籍文献的需求。

2.拓展服务空间,提供特色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完成社会职能的同时,还应拓展服务空间,大力丰富服务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传统图书馆开展一些更深层次的服务,以保持图书馆的活力和魅力。以下简单介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几个拓展服务。

2.1数字资源服务。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崛起,数字资源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通过搜集、编辑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集中查找网上相关的专业知识或信息;还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数据库检索服务、网络培训、网络阅览服务及教育服务等。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近年来不断增加数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购置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新东方英语、正保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有效发挥了图书馆的传递科学信息、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

2.2特色信息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要求的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逐渐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及时主动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服务。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其中手机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它有着便利、简洁、低成本、接收实时高效等优势,使得它在信息服务领域有很大的应用空间。鉴于手机的优势条件以及图书馆现代读者信息服务的需求,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运用的短信服务平台、手机掌上图书馆、语音服务、移动图书馆、图书馆微信平台等服务既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时空,增加与读者互动的途径,方便读者以多种渠道获得图书馆的信息。

2.3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相对于图书馆群体服务而言的,它是基于用户的信息需求,对信息进行搜索、组织、分析、重组,把这些整理信息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无障碍通道,为盲人读者配备了专门的阅览区,全面提升无障碍服务,让更多的特殊人群走进图书馆,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为了提高农民工综合技能,在建筑工地开设了全市首家"农民工书屋";汽车流动图书馆定期为偏远地区送书下乡活动等等…透过这些个性化与差异化的服务,图书馆就像家一样亲切、舒适、便捷,真正做到以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为第一。

2.4文化休闲服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可以开展书画展、音乐会、文体活动;也可以举办各种讲座报告、知识竞赛、各种培训班;还可以为读者提供影视欣赏等现代化多媒体娱乐。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开设少儿多媒体图书馆、电影图书馆、读者健身中心等"馆中馆"娱乐场所,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舒心的阅读环境。通过文化休闲服务,使读者在休闲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缓解心理压力,品味生活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音乐图书馆。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音乐图书馆分为音乐欣赏区和音乐视听区两大区域,配有影音视听设备、大型3D投影屏幕等专业设备和一些馆藏的音像资料及相关的音乐书籍,每周不仅有资深钢琴老师的现场演奏,还有古典音乐光盘的播放供市民赏析。市民还可以利用音乐图书馆的设备到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国内首家藏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数字音乐图书馆)自由选择音乐种类。鄂尔多斯市图书馆的音乐图书馆将致力成为一所集音乐欣赏、HI-FI视听、文献阅览、讲座、演出、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雅音乐殿堂,以古典音乐鉴赏为主打,采用室内乐表现形式,普及推广古典乐文化精髓,逐步设立鄂尔多斯地方特色音乐文献库。

这不仅将会极大地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也会提高整个城市的艺术品位。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本地区民族特色文献的同时应根据时代需求,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证明,民族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服务不仅极具生命力,而且提高了图书馆的地位和价值,唤起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关注,吸引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关注,吸引人们更多地利用图书馆,从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