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概念隐喻理论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论文

篇1

1 引言

隐喻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语境等。隐喻与文化之间具有

不可分离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仅可以反映说话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还可以构建一定的观念或现实,影响听话人/读者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本论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把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中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并揭示了蕴涵的中国文化模式,本论文同时也对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

2 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概述

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出现了向认知的专项,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该定义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意象图示结构(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在国外,与隐喻翻译相关的研究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规则性限定,即要求隐喻的翻译依据特定的规定性方法进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几种隐喻翻译方法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它们包括:直译、明喻;对等议、意象重现、解释性翻译等。第二类研究将隐喻翻译方法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Newmark(1995)将隐喻分为死喻、标准隐喻、改喻、新隐喻及创新喻等若干种,译者可依据它们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处理方法。第三类研究将隐喻翻译与文化联系起来。概括来讲,第一类研究列举了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而后两类研究则涉及隐喻翻译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条件。隐喻的翻译既受到语篇的制约,也受到文化差别的限定。

(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如林书武(1997,2001)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束定芳(2000, 2002)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李福印(2000)的《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等。束定芳(2011在《论隐喻的运作机制》一文中谈到: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互相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王斌(2002)在《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中从交织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隐喻结构,通过对隐喻结构源语(域)与目的语(域)的整合分析,论证了隐喻结构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在于泛化个别整合模式;若能发挥其动态整合功能,为翻译的全面解释提供契机。

3 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表达研究中,作者发现隐喻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不对称极为明显,时而丢失、时而变换、时而添加,形成一种有趣现象。根据 Newmark(1980)的隐喻翻译理论,下面将结合实例,探讨中国文化术语翻译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对等译法、意象代替翻译法和意象转换法。

(1)直接对等翻译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隐喻意象,即进行直译,这意味着在目标语中重造一个相同的意象,即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的喻体和比喻手法,条件是让译语读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译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译法:不是所有的隐喻都可直译,毕竟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中都存在着大量特有的隐喻.隐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当我们遇到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隐喻时,就要用目标语中的常用意象来替代源语中的意象。例如:“红人” 译为:sb’s man of hour;“台柱教授”译为:star professor;“交际明星”译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胆”译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转换翻译法:在处理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时,也会遇到意象转换的情况,会使用意译。意译是直译的一种补充手段.这种译法传递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段。这种译法多运用于一些文化标记鲜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隐喻.例如:“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译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结束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隐喻翻译如果没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维,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实达意。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语境等因素,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有效的交际,并为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带来一个较大的飞跃。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08-02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言语形式,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简单的始源域来表达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的目标域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的一种言语现象。从新兴认知科学一具身认知兴起以来,研究者更多的从认知机制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ay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是指当人们需要建构一些抽象概念时常常使用隐喻来理解和表达的理论。具体而言,是指在概念隐喻涉及的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上,通过概念结构“架构”而实现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隐喻化,从而达到理解抽象、复杂概念的目的。这种概念之间的隐喻化既体现在语词层面上,也存在于心理表征层面上,如在“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概念隐喻中,人们使用“力量”概念来表征“知识”概念,通过知觉系统将具体概念架构到抽象概念系统上,从而能够深刻的理解抽象概念。总之,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以身体的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表征和理解。

温度,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在身体上的反应。温度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它被用来构筑人类生活中许多的抽象概念,由此衍生出众多的概念隐喻。色彩、人的性格、情感概念都与温度有很大的相关。红色及其它鲜艳的颜色会经常出现在婚礼场合,这与色彩所给人提供的心理上的感受有关。温度概念也反应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性,“温和”,“热心”,“冷静”等词汇可以来描绘人的品性,另外,温度所衍生的概念隐喻在构建人的不同的情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关热的温度总反映出热情的、感情深厚的,如“热情款待”、“热恋”等,而冷范畴的词汇则表现出感情不和或生疏不关心的,如,“冰冷”、“冷眼相看”、“冷战”等。众多研究者对温度隐喻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二、关于温度隐喻的实证研究

从国内到国外,关于温度隐喻,众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温度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中,朱东华基于温度图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结果表明,基本隐喻存在跨语言的普遍性。彭传微俄汉语温度形容词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中,证实了温度作为一个基本图式的合理性,说明俄汉语中的抽象范畴通过隐喻而产生的过程,这一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俄汉语的教学中。李丽虹在2012年的汉英温觉词汇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汉语中的温觉词更倾向于直接由温度域引申到态度、环境、心里感觉等域,而英语中的温觉词则喜欢沿着通感隐喻的方向发展,更多的是听、视、嗅域,显示了与汉语的差异性。

在温度概念与人际情感概念的联结的研究上,早在1958年Harlow证明了早期温暖体验在幼猴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将出生后的幼猴分为暖育组和冷育组,前者允许接近一个带有发热器的人造猴,冷育组所接近的人造猴是没有发热功能的。研究发现,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交往正常,但是冷育组的幼猴成年后出现了交往障碍,而暖育组的幼猴成年后没有出现这种障碍。结果表明,成年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是以幼年期的所经历的温度体验为基础的。

Williams和Bargh在体验身体上的温暖能促进人际温暖的研究中,发现当被试触摸热的刺激会引起“热情”思维,而当被试接触冷的刺激会引发被试的“冷淡”思维。

IJzerman和Semin的温度觉是社会接近性的出一文中,通过要求被试评估自己所在房间的温度,结果发现在与其他被试坐的更近时会认为房间的温度更高。

Lu,z.Y和Wang,z所做的从具身认知角度对社会排斥的隐喻研究中,发现与孤独相关的词汇以冷的形象呈现时反应更快。结果表明对孤独的概念表征包含“寒冷”。

Kang,Williams,Clark,Gary和Bargh在对身体温度是否影响信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温暖的体验会增强人际信任感。

Bargh和Shalev在日常生活中身体与社会温暖的可替代性一文中,重点讲述了他所做的三个实验,最后结论表明,个体可以通过身体温暖来补偿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损失。一些温暖的身体经验能够减少因社会拒斥所引发的对人际交往的渴求。

Kai和Claudia的较冷温度提升观点采择能力的研究中,发现较热的环境有自我中心锚的存在,不愿意将个人观点分享他人,故观点采择能力低,反之,冷的环境观点采择能力高。

杜凯、马利军和张积家情绪与温度的关系:情绪是否借助温度进行表征一文中,发现,温度图片背景对面孔表情识别不具有易化作用,但对悲伤词和愤怒词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冷”背景加快对悲伤词判断,降低了错误率;“热”背景促进对愤怒词判断,降低了错误率。

三、总结与展望

温度隐喻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论是温度词汇的跨文化研究还是温度与社会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资料。纵观研究者们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温度一社会情感隐喻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不论是温度与社会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是温度一社会情感隐喻的形成机制与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人们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温度隐喻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保障。因此,温度一社会情感隐喻的相关研究会是现在及未来隐喻研究热点,关于左前脑在温度隐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这也是从另一新角度,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所做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中也存在不足,未来关怀温度隐喻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一)完善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范式存在一些不足。在温度隐喻的研究中更多采用了情景操纵范式或心境诱发范式,这些操纵处理都为了温度隐喻的启动效果,但是其中如人操纵咖啡杯的温度,暖和凉,具体标准的把握至关重要。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暖与冷的温度操作实在无法达到精确的标准。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以上方法的完善外还需要引进新方法来研究温度隐喻,如生理多导仪,功能性磁共振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

(二)拓展温度隐喻研究领域

篇3

摘要是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论文质量高低,影响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目前,对英文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对英语摘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例如,在时态、语态、句式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进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中西方学者英文摘要差异,或是研究不同语种英文摘要差异;对某一学术领域论文(如财经类、医学类等)摘要的结构进行研究。学术论文摘要需要具备特有的客观、严谨、学术的特点,朱永生、董宏乐曾指出,在正式的语体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增加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1],这无疑与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本文将聚焦于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试图为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词化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词汇层面外还发生在语法层面,即语言意义未发生变化,只是在隐喻化过程中发生了语法性状的变化,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韩礼德曾明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名词化,即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词或名词词组(隐喻式)来体现[2]。很多学者指出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高,语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名词化隐喻式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其语言需要符合简练、客观、逻辑性强,而名词化是将复杂的小句成分“浓缩”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凝练、紧凑。由此可见,名词化语法隐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写作的要求。聚焦于学术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特征对摘要的英译与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总体情况

有些学者曾从实证的角度对其他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非常普遍。杨信彰[3]指出,以名词化为特征的语法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科学方法、科学论证和科学理论的需要。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同样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陈兰[4]选取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随意挑选了20篇字数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学论文的英语摘要,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平均值为10.6%,就说明每100个单词中出现10.6个名词化结构;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为9.13%,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词后缀及其变体的相应名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作者的使用频率(33.7%)比英语为母语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这方面中国学者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的问题。以上两点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小学英语 论文以期在语言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书写中提升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同时尽量纠正不良倾向。

3 名词化隐喻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构建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构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现摘要简洁凝练的文体特征

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绍其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等。表示过程的“动词”和“形容词”(即“一致式“)经过名词化(即”隐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组,在表述相同的内容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实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3.2 实现论文摘要术语化、客观化的文体特征

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论文摘要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增强摘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可以通过语法隐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练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实现摘要术语化的文体特征。同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应该客观表述研究内容,尽量避免出现显示出主观臆断色彩的表达方式。在名词化隐喻式中,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动作的参与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隐藏,从实体概念向抽象概念转换,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因此,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观色彩,增强摘要的客观性。

3.3 提高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表现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传递新信息。如果将前句述位部分隐喻化,作为后句的主位。通过“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4 本研究教学启示

理解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名词化特征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

4.1 “以阅读带动写作”提升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术具有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政论性的问题和演讲文体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样的文体中,语篇中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是一种典型的“动因的突出”,是作者为顺应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名词化隐喻与文体正式程度的相关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语料加以分析与模仿

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教师也可提供国内外不同学术杂志进行英语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异。然后学生通过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能力。主要模仿对象为常用名词化句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鉴的语料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和写作过程中直接使用。

总之,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等名词化隐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语言要求简洁凝练,具有正式性、客观性,同时语篇需要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研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摘要这一特殊语体的理解,从而撰写出更具学术性,语言规范、得体的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篇4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隐喻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人们不再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把隐喻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把它看作是“介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

语法隐喻的提出触及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语法隐喻中主要构成部分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影响,从而揭示出它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称为“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Halliday (1995)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即直白式和隐喻式直白式是我们表述经验的典型方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称为一致关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词表示实体(Thing)或参与者,动词表示事件(Event)动作过程,形容词表示属性(Property),副词表示方式(Manner),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

(一)及物性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喻,即“一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他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每次选择变化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便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a是物质过程,是表达此种语义的基本式,符合人类认知的表达式。b是心理过程,是隐喻表达式,将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

一种语义过程用另外一种过程来体现,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成分等功能成分也发生相应改变。各种语义功能可以相互体现,构成隐喻表达式。再看两例:

(2)a. It lightened and then thundered greatly (物质过程).

b. The lightning was followed by a great crash of thunder (关系过程).

(3)a. The boy cried loudly (行为过程)

b. The boy let out a loud cry (物质过程)

及物喻不是具体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语法结构之间的隐喻化。本来的物质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心理过程,如例(1);本来的物质过程也可以隐喻化为关系过程,如例(2);本来的行为过程可以隐喻化为物质过程,如例(3)。

(二)名词化概念隐喻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强大的资源。名词化主要是指将体现“过程”的动词和体现“特性”的形容词,经过隐喻化变成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在名词化过程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意义不断被转化为名词的范畴意义。例如:

(4)a.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例(4)a中的动词expose, deteriorate被隐喻化为b中的名词exposure, deterioration; 例(2)a中的动词lighten和thundered被隐喻化为名词lightening和thunder。名词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有力手段,是雅式文体的重要特征,广泛用于科技语体。

三、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意义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实,教学中仅靠被动感知的词性转换练习或课文内容的体验是难以获得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对语法隐喻加以适当的讲解认识和练习可以加快这种语言现象的掌握。毕竟,我们读的科研文章不大可能是直白式的,我们写科研论文时也要学会合理应用语法隐喻表达方式。就大学英语,乃至研究生英语教学而言,如果要学生今后能阅读或撰写科研论文,语法隐喻表达方式的认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对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语言现象进行适当的理性学习,通过直白式和隐喻式的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不同的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获得理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从而提高外语的输入和输出水平。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不单纯是以记住多少单词量而定,是否具备了英语语法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也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朱永生,严世清,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篇5

 

1.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工具,被人类用来建构抽象范畴的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科技论文,事件结构。(Ungerer&Schmid, 2007:114-126) 隐喻的功能是借助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来表达、或者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

语言学家对经济语篇中的隐喻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隐喻在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吴恩峰和全晓云(2007)在研究中发现:在以经济认知域为目标域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交通”隐喻概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陆路、水路和航空三个子系统。在“经济是交通”概念隐喻中,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是抽象概念,而交通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包括空间,运动等概念。通过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抽象领域经济可以通过交通域的空间、运动等具体概念构建。例如,实业创业走到十字路口,央行加力踩刹车,大唐电信驶入快车道。

本文拟根据当代隐喻理论,对 “经济是交通”隐喻的映射结构作探讨。我们采用的语料来自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金融时报》的经济报道标题。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概念隐喻“经济是交通”的映射机制是什么?

2.理论基础

2.1事件结构隐喻

莱考夫和他的学生(1993:15-18)总结了事件结构的一般规律:事件结构的不同方面,包括一些概念,比如状态、变化、过程、行动、原因、目的、方式都被隐喻成空间、运动和力量。科技论文,事件结构。一般的映射过程如下:

目标域:事件

源域:空间

状态是位置。

变化是运动。

原因是力量。

行动是自动驱动的运动。

目的是目的地。

方式是路径。

困难是运动中的障碍。

预期进展是旅游计划。

外部事件是运动的实体。

长期有目的的活动是旅程。

上述隐喻结构表明了,一些常见的抽象概念如:时间,状态,变化,原因,行动,目的和方式可以借助隐喻来建构。

2.2蕴含层次

莱考夫(1993:18-20)提出,各种隐喻映射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有时以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低一级的映射包含于高一级的映射中。下面的例子显示了三个层次。

层次一:事件结构隐喻

层次二: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

层次三:事业是旅程。

篇6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篇7

一、引言

Halliday在1985年创立了语法隐喻理论。与传统的修辞词汇隐喻不同的是,语法隐喻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给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即直白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Halliday(1994)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和人际语法隐喻两类。本文将重点分析概念语法隐喻。

二、研究方法

1.语料来源与收集。本次研究所需的30篇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写作样本选自文秋芳、梁茂成(2008)《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体裁议论文,作文题目为“Nowadays,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rent apartments and live outside.Is it appropriate? State your opinion about it.”。随机选择30篇,然后参考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作文的评判标准对这30篇作文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将30篇作文分成好作文组和次作文组。

2.概念语法隐喻的认定标准。概念语法隐喻的表现形式和评判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Halliday(1994)指出名词化是唯一有效的创造隐喻的方式。但是,胡壮麟认为名词化这种唯一性只存在于词汇层面上。黄国文(2000:27)认为隐喻也可以通过动词化、形容词化和副词化来实现。朱永生(2006)进一步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不仅指的是名词化,也包括形容词名词化和动词名词化。本研究采用朱永生对概念语法隐喻的评判标准,即概念语法隐喻在写作中体现为名词化和动词化。

a.名词化(nominalization)。朱永生(2006:84)认为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做事物,具体包括动词名词化(verbal nominalization)和形容词名词化(adjective Nominalization)。

b.动词化(verbalization)。语义层看,动词化指的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做过程处理;形式层看,是通过用动词替代其他词类表达不是由动词表达的意义(朱永生,2006:86)。动词化具体形式包括副词短语(adverbial phrase)和形容词短语(adjectival phrase),这二者指的是用非限定分词短语替代原先的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

每篇作文中语法隐喻数量的统计为人工完成,然后将统计结果输入到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首先,这30篇作文按分数高低划分为好作文组和次作文组,划分标准是将分数在中数之上的划分为好作文组,其余为次作文组,两组均为15篇。通过均值比较,两组在质量上有显著差异(p=.000)。

然后把这两组样本每T单位中所使用的各类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对比。

好作文组写作中名词化和动词化出现频率均高于次作文组,SPSS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在名词化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5),在动词化这一指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670)。

上述结果表明,好作文组使用概念语法隐喻的频率明显高于次作文组,本研究假设得到验证。二语学习者遵循了从直白式到隐喻式的发展规律,这也体现了个人认知水平的提高。在概念语法隐喻的两种表现形式中,学生使用名词化的频率最高。名词化在直白式向隐喻式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唯一最有效创造隐喻的方式(Halliday,1994:352)。

此外,概念语法隐喻还有增加语篇客观性的功能(朱永生、董宏乐,2001)。直白式表达中动词体现过程,有其参与者。转化为隐喻式之后,过程参与者会被省略,语篇客观性增加。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30篇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语法隐喻与写作质量关系的研究分析,发现写作质量高的作文中概念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高于写作质量低的作文。这验证了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率与写作水平呈正相关这一假设,说明概念语法隐喻是影响写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次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这种语言现象;了解语法隐喻的概念、种类和语篇功能;认识到语法隐喻是提高写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对比分析法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意识的使用隐喻表达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最后,本次研究只限于议论文体,且抽样样本仅30篇,对于研究结果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2]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与作文能力的提高[J].国外外语教学.2002(3):30-34.

[3]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68-274.

篇8

1.引言

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

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

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3.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

对隐喻本身的研究依次包括“隐喻的分类”、“隐喻的理解和加工”、“概念隐喻”、“隐喻的功能”、“隐喻的使用和表达”、“隐喻的鉴别”、“基本隐喻”以及“隐喻模式和结构”。

我国学者主要侧重介绍了隐喻在国外英语界的研究动态、发展过程及隐喻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分析隐喻的定义、基本功能及理论、解释为什么隐喻的研究对象如此广博,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并且探究了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以及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

我国学者还从隐喻的本质、产生原因、理解过程、功能、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隐喻研究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隐喻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此外,在隐喻研究背景下,根据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以及隐喻的不同方式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初步的重新归类,以辨明这些修辞格与隐喻的关系,许多修辞格实际上是隐喻在各方面的表现形。

3.2隐喻与认知

从认知和思维角度对隐喻所做的研究,有的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做综述探讨的过程中提及隐喻理论,有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主要分析语言、认知、思维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有关隐喻语言本质的问题:认为隐喻不但是修辞手段,更是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的认知模式、隐喻的习得和隐喻与感知系统等方面对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了英语语言的隐喻化特征及其与认知的关系。

我国学者近8年对认知隐喻学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更主要是思维和行为问题,它普通存在于语言与思维之中,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中,通过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用来概括求知的事物,把已准确描述的习得用来说明描述欠缺的事物,即基本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最初对世界的看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基本隐喻会产生新的隐喻,而新的隐喻又会变成基本隐喻。此过程最先形成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说与写形式则为语言隐喻,隐喻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表达又体现了人们这种认知机制。

3.3对隐喻的语义研究

对隐喻的语义研究主要涉及诸如“隐喻的意义表征”、“隐喻意义的理据”等问题。这些研究都和意义直接相关,因此归为语义学范围。

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探讨隐喻理论的语义学价值,主要从认知隐喻理论入手,分析隐喻在词义演变、语义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场理论、语义特征分析的影响,阐述了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

通过对传统隐喻理论的研究思考,认为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认为隐喻的意义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它的真正意义存在于我们对词汇的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运用中。

3.4隐喻与语用

与语用有关的研究主要是进一步对隐喻现象、做语用解释,探究隐喻与语用的结合点,有的从语境及语用得体着手,有的分析语用认知和语用关联。回顾8年来语用学家对隐喻现象的一些探索,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确认隐喻的研究必须考虑到语用的因素,认为隐喻本质上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须从语用角度分析隐喻的有关问题,从已有的语用理论中,如Grice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寻找适用于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目前国内对隐喻在语用学科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会话含意和关联理论的分析,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渗透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方式。从笔者收集到的材料来看,我国外语界对隐喻与语用的研究还涉及: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认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拓展了以往的隐喻理论,并认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面展开隐喻研究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引起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关注。

3.5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8年来我国学者把对隐喻的研究应用到语言翻译中去,一方面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践问题,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其中主要着重于: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通俗科技英语翻译、古诗词英译等语篇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结论:直译加解释和转换隐喻是英译中国古诗隐喻最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研究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应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

3.6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隐喻,即研究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而这被认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方向,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这项研究属于正在兴起的应用认知语言学(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范畴,旨在寻求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作为外语(EFL)的教学中的应用。我国学者研究隐喻并把隐喻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探讨词汇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我国学者从隐喻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得到如下结论: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必须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可以点带面,将隐喻能力的培养置于交际能力之上;从理论上并以实证方式探讨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作用;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评析

4.1结论

通过分析近8年隐喻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得出我国学者研究隐喻成果有如下特点:

(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在深入发展,其中主要侧重于隐喻分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的理解和加工、对意义的研究、意象图式。

(2)对隐喻研究的范畴及概念及概念化非常关注。

(3)对篇章隐喻的研究和换喻的研究开始重视。

(4)特别关注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理解隐喻的可能原则的构想。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在于对语言规则的描述,它不追求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5)隐喻研究已经进入外语教学、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

(6)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全面,涵盖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既对隐喻理论进行了介绍评析,从构成、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不断研究完善隐喻理论,又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具体语料。

4.2问题和不足

考虑到我国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在今后五到十年里,应加强对隐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继续对国外有影响的有关隐喻理论、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介绍,促进我国隐喻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2)应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在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弄清隐喻使用的频率、范围等。

(3)现代隐喻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虽然已经得到一些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建议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能够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界有所启发。并且进一步对汉语环境下儿童对隐喻的习得进行调查,这对了解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极其重要。

(5)建议外语界和汉语界合作,对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对比之后,隐喻就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具有何种差异就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外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意义。

(6)现代隐喻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隐喻性语言的研究和语言隐喻性的研究有望对人类的概念系统提出新的见解,但是目前隐喻研究界对人类语言隐喻性过分夸大,使语言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7)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开阔,立意可以更高,与其他学科的协作可以更紧密,要从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出发,把隐喻与人们的认知功能、思维方式、语境、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我国国内语言学研究学者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欠缺,不愿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宁可采用思辨法来研究隐喻。

4.3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隐喻研究虽然在近8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例如:

(1)怎样将隐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怎样将隐喻与二语习得结合起来?

(2)隐喻的选择运用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3)属于认知领域的隐喻同非认知领域的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对儿童习得隐喻的阶段、过程与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如何发生作用?

(5)隐喻对于汉语和英语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性?汉语隐喻与英语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差异?

尽管目前隐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作用的认识;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至于如何有效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语

本文对近8年我国语言学界研究隐喻方面的现状和成绩进行梳理、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揣浅陋,陈述了个人的一些见解,仅供同行参考。笔者期盼着这一领域内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现。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在借鉴中创新,寻求隐喻研究新的亮点。

注:国内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或主要外语学术期刊包括:外语研究;中国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国外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6]王寅,认识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0.

[7]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10]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11]肖福寿.隐喻的意义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4).

[12]杨在虎.隐喻研究背景下修辞格的重新归类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13]赵蓉.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4]李福印.当代国外隐喻研究的热点――第五届隐喻研究与应用国际会议论文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5]邓巨.认知模式――隐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16]孙启耀.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17]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篇9

论文摘要:笔者运用隐喻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实例研究表明:隐喻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因而值得推广。

论文关键词:隐喻,英语词汇教学,实例研究

1.隐喻的实质及重要性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用来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它关注的是隐喻的辨认,而非隐喻的产生机制(束定芳1998)。而现代隐喻学将重点转移到考量隐喻的形成机制上。胡壮麟(2004)总结了各家关于隐喻实质的论述,其中包括:替代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和创新论。各家之说各有侧重,但任一理论都无法全面概括隐喻的实质,应该说隐喻包含了上述所有特征。事实上,对隐喻关注角度的不同,重在辨认或是重在溯源,正是传统和现代隐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与传统隐喻学不同,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绝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语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和结果,它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日常概念系统也是隐喻的(束定芳1998)。

华侨大学2008年实验教改课题 (资产〔2008〕8号)

篇10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隐喻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形成一股研究热潮。人们不再仅仅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把隐喻看成是人类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把它看作是“介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人类智能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

语法隐喻的提出触及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语法隐喻中主要构成部分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影响,从而揭示出它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是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称为“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Halliday (1995)指出,对人类经验意义的描述在语法层面上有两种方式,即直白式和隐喻式直白式是我们表述经验的典型方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称为一致关系。因此,直白式就是一致式。在一致式中,名词表示实体(Thing)或参与者,动词表示事件(Event)动作过程,形容词表示属性(Property),副词表示方式(Manner),连接词表示逻辑关系。

(一)及物性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喻,即“一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过程”。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他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每次选择变化都会导致一致的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之分,而非一致的体现形式便是我们所说的概念语法隐喻。例如:

(1)a. 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a是物质过程,是表达此种语义的基本式,符合人类认知的表达式。b是心理过程,是隐喻表达式,将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

一种语义过程用另外一种过程来体现,该过程的参与者、环境成分等功能成分也发生相应改变。各种语义功能可以相互体现,构成隐喻表达式。再看两例:

(2)a. It lightened and then thundered greatly (物质过程).

b. The lightning was followed by a great crash of thunder (关系过程).

(3)a. The boy cried loudly (行为过程)

b. The boy let out a loud cry (物质过程)

及物喻不是具体事物之间的比喻,而是语法结构之间的隐喻化。本来的物质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心理过程,如例(1);本来的物质过程也可以隐喻化为关系过程,如例(2);本来的行为过程可以隐喻化为物质过程,如例(3)。

(二)名词化概念隐喻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强大的资源。名词化主要是指将体现“过程”的动词和体现“特性”的形容词,经过隐喻化变成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在名词化过程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意义不断被转化为名词的范畴意义。例如:

(4)a. If the item is exposed for long, it will rapidly deteriorate.

b. Prolonged exposure will result in rapid deterioration of the item.

例(4)a中的动词expose, deteriorate被隐喻化为b中的名词exposure, deterioration; 例(2)a中的动词lighten和thundered被隐喻化为名词lightening和thunder。名词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有力手段,是雅式文体的重要特征,广泛用于科技语体。

三、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意义

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实,教学中仅靠被动感知的词性转换练习或课文内容的体验是难以获得主动的认识和理解的。对语法隐喻加以适当的讲解认识和练习可以加快这种语言现象的掌握。毕竟,我们读的科研文章不大可能是直白式的,我们写科研论文时也要学会合理应用语法隐喻表达方式。就大学英语,乃至研究生英语教学而言,如果要学生今后能阅读或撰写科研论文,语法隐喻表达方式的认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语法隐喻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对语法隐喻和一致式语言现象进行适当的理性学习,通过直白式和隐喻式的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不同的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获得理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应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从而提高外语的输入和输出水平。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理解水平的高低不单纯是以记住多少单词量而定,是否具备了英语语法隐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也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篇11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07-02

一 引言

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聚焦于隐喻研究。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自从1980年Lakoff与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和思维过程就成了语言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的重要课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凭借隐喻这一认知手段,语言学家试图从语言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并反映人类思维的规律。在语言表达上,不同民族的隐喻思维和认知具有共性。情感谚语作为语言的精粹,同样能够反映出人类对情感这一抽象概念的隐喻思维与认知的共性。本文以中英情感谚语作为研究对象,把概念隐喻视为理论框架,试分析情感谚语所隐含的隐喻特征共性,以便揭示中英两个民族对于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在认知思维上的关系。

二 概念隐喻及情感

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最初源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后来在论文《当代隐喻理论》中莱考夫(Lakoff)阐述道: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莱考夫把这个具体的概念域称为始源域或原概念,抽象的概念域称为目标域或目标概念,且认为“隐喻是原概念向目标概念的映射”。莱考夫把该隐喻称为概念隐喻,其核心内容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人们普遍认为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体、人的日常经验及知识,而所有这些又与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莱考夫声称“隐喻映射的普遍性有所不同。一些似乎是具有共性的,另外一些是广泛的,还有一些似乎是某种文化特有的”。笔者认为,这源于环境及文化对人们认知模式的影响。借助概念隐喻,语言学家试图根据不同地域人们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探究隐藏在情感谚语之后的认知模式的共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由于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研究的基本部分之一。由于情感的抽象性,人们常常借助于概念隐喻对此类谚语进行表达。

三 中英情感谚语的概念隐喻特征共性分析

情感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特殊感觉,具有极其丰富的、普遍的象征性含义。情感谚语作为表述人类情感的语言精粹,深受英汉两个民族的喜爱。没有隐喻,抽象的情感概念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诠释。缺乏隐喻的情感谚语,同样无法很好地、全面地阐释“情感”的主题。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以《中华谚语大辞典》《英语谚语荟萃》 中搜集来的情感谚语为研究对象,尝试揭示中英情感谚语在隐喻表达上的某些共性。

人类思维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事物。情感是人类一种反应内心感受的重要现象,而这种现象又是复杂抽象的,人们要么借助于具体及有形的事物来映射描述它,要么把它归属于某种超自然的“魔力”,所以情感本身常常被隐喻化。英汉情感谚语中,两个民族往往采用相同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人类的这种特殊感觉。

1.用具体事物隐喻情感

首先,情感是物质(emotion is a substance),如:

Stolen pleasures are sweet

Much coin,much care

Much science,much sorrow

Pity is a lever for quickening love

Wrath is a transformer

喜从天上至,祸自地中消

爱情是美德的试金石

人们用物质隐喻情感,是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物质的交换与流通,所以物质就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为其熟知的东西。这种用具体形象之物隐喻抽象模糊之物的表述就源于人类最初的认知模式。

其次,情感是容器(emotion is a container),如:

Love is full of trouble

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

笑里藏刀

爱情就是五味瓶,内含酸甜苦辣咸

人们以容器隐喻情感,是因为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很容易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及情感也看做一个容器。“情感是容器”的概念隐喻就源于中英两个民族这种共同的认知模式。

2.用人隐喻情感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其肉体的各种器官和功能就是一种语言。因此,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倾向于用身体作为媒介。人以其身体去认识世界,描绘事物,表达情感,正可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中英情感谚语中都有以人来隐喻情感的表述。

首先,情感是邻居(emotion is a neighbor),如:

Joy and sorrow are next-door neighbors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

When sorrow is asleep,wake it not

能为爱情系上永久的保险带的,不是结婚而是真诚、体贴与尊重

其次,情感是杀手(emotion is a killer),如:

Anger punishes itself

Care killed a cat

Fear kills more than illness

Work won’t kill,but worry will

气伤身,怒伤肝

忧伤神,愁伤身

猫有九命,忧虑丧生

恐惧杀人甚于病

3.用魔力隐喻情感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及英国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无不让人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让人生死相许”的内心呐喊,这些都是情感具有魔力的最好印证。这说明中英两个民族对自己无法解释清楚的某些东西(如情感)常常借助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如魔力)来诠释。中英文以魔力隐喻情感谚语的例子有:

Emotion is a kind of negative magic power

Envy and wrath shorten the life

Love makes all hard hearts gentle

怒气使人脑失灵,是非曲直难辨清

喜则人,怒则兽

四 结论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概念隐喻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在情感谚语中概念隐喻的表达上中英语言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中英情感谚语中常常采用具体或有形之物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概念,以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得以较清晰形象的表达;而对于那些无法用具体事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谚语,中英两个民族都习惯于借助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来隐喻。显然这些共性与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及共同体验密切相关;它们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及文化共识。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英情感谚语概念隐喻的共性解读来促进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并借此探讨隐喻与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